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同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重组和建构。在新的课程体制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也是构建新的课程体制的实验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无疑也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之一。在新的学习方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和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学生有选择和开发课程的权力和需要。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是以学校为单位,应该包括学校中的教师及学生,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中央指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也可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三是从开发的程度而言,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是学校共同体,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主要有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属于非学科课程。
学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性、标志性的特征。是用以判断一项课程开发活动是否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标志。校本课程的实质是为了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个性化的教育”要有“个性化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从学校的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强调尊重特殊倾向、志向、需要和才能的个性,为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舞台。“校本课程”变成了“校长课程”或“教师课程”,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关注学生需要的独特需求”的基本原则。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隐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学生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作用往往要通过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去实现,但并不是说教师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看,校本课程的生命力不在教师设计的水平高低,而在于学生的选择和认同。正因为学生对校本课程有需要和热情,才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可能。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要求和想法往往不能直接体现出来,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学生的需要和热情,才使校本课程有了开发和实施的必要,才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动力。是学生学习和发展对校本课程的需要,才从根本上推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发展。
二、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主持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其本质是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去“点单”,教师只是“菜单”的设计者,而不是“菜单”的需要者。“菜单”应由学生去点,学生才是课程的需要者和受益者。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去设计课程,在实施中根据学生的热情和意见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校本课程。学生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任,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哪些校本课程,应由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去选择,特别是选修课程的开设必须由学生去取舍,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去为学生设计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校本课程。
为学生设计课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为学生去实施课程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注重学生差异的“适应性教育”。但并不是说教师和学校的领导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是促进学生那种能够发展的才能倾向,是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指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出发点。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和计划,广义的课程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教学进程、教学规划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者,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
校本课程的形式很多,由于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结构的制约,这并不是表明校本课程开发只靠学校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而这个实际既包括学校的历史、地域文化和师资结构状况,也包括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学生素质的发展和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只能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去制定“菜单”,而“菜单”能否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只能由学生去决定。教师应在调查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去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只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帮助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直接需要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根据是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认可程度,只能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如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等,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
三、学生是校本课程的推动和改进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由学生去“点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去开发。校本课程能否得到完善和改进,是否有生命力,最终也只能由学生的选择和需要去决定。校本课程大多属于选修性课程,选不选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决定的。不能像学科课程那样去强行要求学生。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不会有生命力,也得不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前一段时期,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由于当时只考虑师资结构和特长,并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果有许多校本课程并不受到学生的欢迎,慢慢地从校本课程“菜单”上消失。这就充分说明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不仅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而且决定着校本课程的存在和发展。
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也是校本课程的实验者和改进者。学生有权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做再一次的选择,并在实施中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那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学生才会感兴趣去接受,并在实施中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去实践。如在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中,有的学校开始老师设计了100多个课题,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只有60多个课题学生感兴趣并努力去实践。经过三年的实践,最后有50多个课题成为比较固定的课题被每一届学生所选择,并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学校根据学生实践的材料汇编成《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南》,一些由于不适合学生认识特点和兴趣的课题慢慢就被淘汰了。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角色的转换当代教育论坛,2002(1).
[3]孙窍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9).
篇2
关键词:软件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61-02
计算机软件设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概念很抽象,知识点多且零散,程序设计语言的类型非常多,版本更新换代很快,另外,IT行业对用人有他们自己的要求。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了解软件设计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编程过程,掌握基本的编程技术并有所提高,能够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养,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并顺利高质量的就业,这就需要针对软件设计的相关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包括调整软件设计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1 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的要求
通过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调查一些软件开发企业的用人情况和技术要求,对一些重点企业进行跟踪,并跟他们进行实地接触和深入访谈,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软件开发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很多用人单位重视的不单是深奥的理论、顶尖的技术和高学历,它们更看重的是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在乎的是应聘人员能否用实用的技术解决一些常碰到的实际问题,能够开发出实用的有效的产品和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用人单位对应聘学生的具体要求概括为:首先,对开发人员在代码和文档方面要求书写规范,对开发工具和常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要求很高;其次,目前的开发工具大多采用的是 Java或者.NET,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中的一种;第三,非常重视开发人员的基本素养,比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代码组织方法等;第四,要求至少熟悉或掌握一种框架技术,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为了保证工期和质量,大量使用了各种框架技术;第五,开发B/S系统的业务领域需要大量的软件工程师;除此之外对开发人员的综合素养要求也很高,比如与人合作、时间观念、适应、抗压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 软件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根据就业的需求,对软件设计课程进行一序列相应的教学改革。以用人需求为出发点,将在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中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技术选择为教学内容,将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技术和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场景练习和案例教学等方法。还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案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课程结束案例也完成了,类似运用教学课程的知识完成了一个项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开发项目编写代码的经验,
2.1 课程内容的选择
围绕软件开发这个根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软件开发领域使用的技术非常广泛,不同的项目会用到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行业涉及的知识点也有所区别,所以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将那些实用的经常用到的部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选择实用的知识点即所选择的是能够解决现实开发程序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相关技术。所以以需求为出发点将开发项目中用到的技术工具、技术框架、开发程序的流程和编码调试的技巧等实用的内容选择为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
另外将开发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核心技术并不多,但是这部分知识点的使用频率特别高,所以可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时间,讲详细讲透彻,让学生多练习,多应用,确实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2 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应该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软件设计专业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它极强的操作性,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所采用的教师先讲解,然后布置实践任务,下次上机实践课再由学生来完成的教法不是很科学,实践证明效果也不是很好。这种教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一次讲解的内容,学生没办法完全理解接收,下次实践课时,教师得重新花时间讲解。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教师首先示范并讲解,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讲完后,马上让学生来练习,完成一个类似的题目,通过练习来掌握技术。这种教法更好地利用了课堂时间,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还丰富了他们编程的经验,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立竿见影。
在介绍软件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通常都是以完成一个例子的方式来介绍相关的知识点,但是这些例子之间通常是没有联系的,是零散的,这样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就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使用经验。为此可采用项目案例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门专业课有一个贯穿案例,该案例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在教学过程中用与各模块相适应的不同的技术来完成,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前后知识点的贯穿理解,融会贯通,还增加了开发项目的经验,加深了对开发项目流程的了解。
由于软件设计课程的操作性很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要想让学生能够熟练规范的编写代码,就必须多读规范的代码,多写规范的代码,要加强练习。为此在前面教学贯穿案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学生需要完成的上机贯穿案例和大量的趣味例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规范地完成。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编写代码的练习,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熟练且规范地去编写程序,能真正掌握实用的技术,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取成功。
3 教学改革的实施结果
将软件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在11级软件班实施了一个学期,学生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明显要好,在学期末大部分的学生完成了项目,通过期末考试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不错,对课程的体系结构认识很清晰,这证明教学改革的短期效果很好。最近该班开始实习了,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本专业的工作,还有部分是在相关的行业实习,具体的实习情况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相信他们会经受住实践的考验。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的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对计算机普通操作的就业需求越来越饱和,而对专业性很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很强、专业素养很好的人才需求却越来越旺盛,我们高职的学生如果想在激烈的就业过程中脱颖而出,顺利高质量地就业,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所以计算机方面的软件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该文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出发点,针对软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注重的细节以及教学模式等做了一序列改革,实施的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地实习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凤友.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策略
引言
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仅依赖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要从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合理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更多语言素材和学习范本,通过开发与设计校本课程给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更好的依托。这会让教学推进更加顺利,帮助学生吸收掌握更多知识点和语言素材。
一、结合生活展开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形成清晰合理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秉承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有针对性地挖掘良好的教学素材和资源。教师首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素材中挖掘相应的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绝大部分语言点和学习内容都带有较强烈的生活化色彩,课本中的很多语言交互场景都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依托,可以成为教师展开校本课程开发的参照。教师可以研究课本内容的特点,对适宜的教学主题进行合理的延伸与拓宽。以这样的思路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会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很多切入点。例如,在教学完Icanplaybasketball这一单元的内容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运动主题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在四年级开展了以Sports为主题的运动日活动,并以此为主题展开了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让学生对这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探析。再如,结合学生用过年得到的压岁钱乱消费的情况,我们在五年级开展了以Shopping为主题的跳蚤市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拿出一件自己的物品在跳蚤市场中展开交易,并在交易过程中利用英语进行口语交流。此外,我们还开展了WaysoflearningEnglish的英语会话活动等。这些都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分析讨论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主题,不仅延伸与拓宽了课堂语言学习的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综合展开语言应用与交际,还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二、利用单元主题展开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单元主题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当学到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能力,适当地对这个主题进行延伸教学。教师可以自主开发设计一些新的学习内容,融入课本中没有的语言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更多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学习和独立探究的空间,能更好地激发、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收获。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潜移默化地将一些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1]。例如,在教学完Ouranimalfriends这一单元的内容后,由于很多学生都喜爱小动物,教师可以开展以Animals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为了体现校本课程的实践性,我们又把整个活动分成了若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题。为了深化认识,笔者还设计了“你对动物知多少”的小组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当学生讲到熊猫是国家保护的稀有动物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进行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思想教育。这样便极好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优化了教材内容,实现了知识、能力与情感教育的统一。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内容很感兴趣,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了各种交流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各种小动物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应保护和爱护小动物。这才是对学生展开的良好的养成教育,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取得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时,应努力使自身的教学思维更加灵活,可以尝试将更多不同的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想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时仍然局限在英语课程教学的范畴。教师不妨发散自己的思维,融入更多不同的教学元素,如可以结合不同学科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会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校本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英语教师可以在形成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后,广泛寻求和其他科目教师的合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和维度更加宽泛。这可以给英语课程的学习注入更多新鲜元素与色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会更为直观。例如,在教学完Hobbies这一单元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主题,结合多学科的综合应用来开发趣味化的校本课程。再如,教学活动Letmesay是由英语教师进行的,Letmeshow是由自然学科教师组织开展的,Letmesing是由音乐教师组织的,Letmedraw是由美术教师开展的。这样,不只是英语教师参与其中,音乐教师、自然教师、美术教师也能参与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便都能够得到满足。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通过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和运用,让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开放性得到了提高。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更多学习的乐趣,其综合语言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这才是良好的养成教育,也是合理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体现。
结语
篇4
Abstract: Photoshop teaching play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level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practice, we must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tarting point of Photoshop teaching, analyse the reform of Photoshop teaching content and correctly grasp the innovation of Photoshop teaching metho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课程案例教学;出发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Key words: curriculum case teaching;starting point;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74-01
0引言
Photoshop是一种集图像扫描、编辑修改、图像制作、广告创意、图像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近些年,它已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课程案例教学是Photoshop应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高水平的Photoshop应用人才。但是,纵览当今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状况,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学校的资金支持不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该项事业的发展,是亟需改革的。
1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的出发点
1.1 学以致用,从学生兴趣入手进行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进行一些案例教学,如设定Photoshop如何处理数码相片的主题进行教学。通过这个主题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消除数码照片中的红眼问题,学会如何处理数码照片曝光的问题,学会如何调整偏色照片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方式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Photoshop教学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一种典型效果处理的教学环境,并逐步地引导他们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作品,从而最终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1.3 与网络接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中都不能学到的知识,这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知识层次和水平。对于教师而言,网络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师们可以拓展教学阵地,为学生们设计出许多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教学案例。
2高职院校Photoshop课程案例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增强教学计划的设计水平我们在设计Photoshop教学计划时,要结合着学校的实际,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的传授,剩余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的价值。
2.2 挖掘生活学习素材,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Photoshop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采用生活素材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才能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实用性。
2.3 抓好上机实践环节,提高Photoshop教学质量上机课堂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Photoshop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教师应做精心地准备,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讲解、课后讲评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3高职院校Photoshop教学方法的创新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想运用好这一方法,必须使教学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有吸引力和具有创造性。
3.1.1 综合性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地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融汇贯通,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们循序渐进地掌握Photoshop的相关知识。
3.1.2 吸引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要想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也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所在。
3.1.3 创新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多留给学生创造一些自由空间,使任务具有创新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3.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案例,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开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3.3 团队合作学习法Photoshop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软件,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将他们进行分组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分析、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最终实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有利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
篇5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特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而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至少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它们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加德纳提出智力是一种心理潜能,“是一种或一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创造出一种或多种被认为是有价值产品的能力”。①它们是:①言语——语言智力、②数理—逻辑智力、③视觉—空间智力、④音乐——节奏能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人际交往智力、⑦自我反省智力、⑧自然观察智力、⑨存在智力。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智能观,其显著的特征为:(1)突出多元性。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忽视其他七种智力。(2)突出文化性。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学习机会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3)突出差异性。每个人所拥有的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身上都是以不同方式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而造成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不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性。(4)突出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5)突出开发性。学校教育的宗旨应是开发多种能力,并帮助学生发现其智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要以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要求学校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方面它给校本课程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使学校在这一领域有更大发挥,尤其是农村中小学。
2 校本课程的特征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②由这个概念我们得知,学校是一切课程开发活动的出发点,包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开发主体(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课程设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的核心要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具体环境条件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设计具有个性和灵活性,符合学校利益,满足学生需求,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板块。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我们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也正是认识到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之处和校本课程的优势。因此,校本课程有其显著特征。
首先,校本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整合性。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存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和隔膜,被分裂的知识在学生那儿不能有效整合,造成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对其中的知识进行学科定位,即这种知识是语文的,那种知识是历史的。学科知识不能整合就难以在实践中应用,也难以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客观世界。校本课程则是打破国家课程结构,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和技能的有意义联系。
其次,校本课程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更着眼于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统一的课程目标,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不忘继续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此,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就大可有用武之地,它的着眼点就在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学生的差异性。
再次,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征。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在教室中实施,尽管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课程实施中缺乏实践性,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缺乏。因此校本课程强调在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注入实践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打破教室四堵墙的围困,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动手、动口、动脑,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校本课程可以重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③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和教育资源,但是在课程开发权力下放到基层之前,根本无法将其融入到课程中并有效利用。学校文化有显性和隐性之别,“显性文化”诸如教育目标和课程文化,“隐性文化”是来自潜在文化,诸如学校的学风、校风、学生的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教师合作等等。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校,所以它既会关注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校园课程文化资源等显性文化,又会关注隐性文化。例如学校有一位德高望重书法造诣很深的老教师,就可以视其为一种课程元素,既可以纳入到德育体系,也可以纳入到书法教学体系。也许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书法训练还会成为这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3 以多元智力理论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学习者实际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要求,最终为了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符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需求,内容较完善,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互补,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开发校本课程,需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智力的情景性与课程的实践性相统一原则。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殊的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情景。校本课程要突破原有的“说教”体系,要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一在一定的智能情景当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这种综合实践性课程,即“活”的课程,知识“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第二,智能的差异性与课程的多样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有强项有弱项。我们再也不能说哪位学生优秀,哪位学生是差生,而要说这位学生在哪一方面更突出。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智能差异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课程内容,使开发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而不再做国家课程的附庸。开发校本课程,要针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智能的多元化与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就是指打破原有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建立并支持整体性的,整合的跨学科的课程。在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校本课程要突破学科体系的固定程序,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当地社会文化的实际,整合单一学科内的知识联系,深化学科课程,拓展课程范围,补充趣味性,探索性和实践内容,整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系学科间以往彼此孤立的概念,呈现给学生的是“活”的知识。
第四,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与课程的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一项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学生并不是“白板”,有他自己独特的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的闪光点,以及他自己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是否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建构活动。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为尊重、发展和展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空间,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的价值。
4 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1)创建开放、和谐的课堂情境。为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达到深刻理解教学目标,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智能差异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其一,发掘学生潜能,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自信起来,正确认识并欣赏自己;其二,帮助学生在多元角色互动的课堂学校会欣赏别人;其三,课堂不再是教师或少数几个所谓“优等生”的独唱,而是一个拥有众多演员的合唱团,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强弱项,在开放、和谐的课堂情境中挖掘自己的潜能。
(2)开展多元情景化教学。加德纳也认为,多元化的心智应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了解这个世界。多元情景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因材施教的同时达到深刻理解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综合融通知识,转变学生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从学科需要和学生特点出发,关照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选择“多元”切入点。如语文中讲解朱自清的《春》,为什么不能把学生带入农村独具优势的春暖花开的大自然中去教学呢?讲解物理的杠杆理论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农具的制作和使用原理中去进行教学呢?面对多元情景化教学,学生就会根据个性以及多样化需求,主动提出许多他们想做的事情,从而克服阻碍学习的一个最大障碍——缺乏学习动机。
(3)开展有意义的综合实践课,在实际情景中开发学生智能。笔者敢动情地说:在农村广袤的大地上,哪怕是一抔黄土,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最简单的利用,那就是捏泥巴!捏《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捏美术教材中的图画,捏生物教材中的动物,哪怕是捏个鸡、鸭、猪,甚至是牛、马、毛驴又有何不可呢?如果我的学校有条件,我让他们把捏成的东西烧制、加彩,是不是也是我学生的“艺术作品”呢?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活动,学生的视野宽了,阅历广了、知识多了。学生言语——语言、自然——观察观、人际交往等多元智能得到了开发。这是学生从量到质的飞跃,更是人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升华。
注释
①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软件技术;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28-02
一、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课程群开发的目的
计算机软件行业是朝阳行业,也是知识体系更新最为频繁的一个行业。如何能更好地向学生介绍新知识,跟踪新技术,为学生毕业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以软件专业课程群改革与构建为抓手。课程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中心环节,课程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如何在课程教育环节中融入实践因素,将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是高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突破口。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课程群开发为基础,以工作任务分析作为出发点,从实际工作结构中获取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开发。以软件开发就业岗位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以课程目标、岗位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为依据,组合课程任务模块,设定课程任务内容、教学项目;以能力训练项目作为课程目标和课程任务内容的载体;以真实的职业岗位活动实例作为训练素材,实现项目任务的职业仿真性;以项目任务为平台,将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目标、软件开发的知识目标、软件开发课程任务模块、软件开发课程任务内容五个核心要素有机整合,融为一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五位一体任务化专业课程群,最终实现“教学做”三者的有机融合和软件技术人才的合理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课程群开发的基本思路
近几年来,黑龙江工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与多家软件企业进行联合,根据校企合作的经验,以基于工作过程模式对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群进行了重新的构思与设计。构思的整体思路为: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打破以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群模式,将模式转换成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实际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真实的软件实践项目的环节中,构建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拓展其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同时训练其相关职业岗位技能。在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内容要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内容的选取要以完成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知识为依据,课程内容的讲解也要融入软件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所对应的知识体系、技术能力和技能的要求,其中任何项目的学习都要以工作过程中的案例为出发点,在教学环节中,要切实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所需要的各类软、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机会。同时,要按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人、因材施教,制定出符合软件市场需求的教学与实践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保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技能学习为核心,真正做到体现“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原则。
三、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关键的一系列课程,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依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过程,从实际工作岗位为出发点,对实际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具体职业岗位综合技能进行工作任务分析,首先要创建工作任务,然后将获得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成为学习领域[1],最后依据转换的学习领域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工作任务的创建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真正的企业里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项完整的工作程序,其中工作任务则是描述一项工作行为,它直接反映了职业岗位工作的内容和形式。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开发软件产品的工作过程。开发软件产品的过程一般是按照软件生命周期来进行的,即把软件开发的过程分解为需求分析阶段、软件设计阶段、编码及调试、软件测试、运行与维护等任务。因此,为了创建软件技术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我们分析了职业岗位目标可能面对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GUI、WEB应用程序开发、企业架构应用程序开发和移动服务软件开发等五种工作过程所要包含的所有工作任务,同时也考虑到Java和.NET两种比较流行的开发平台,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并得到了软件技术专业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转换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是指在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关联的任务集合。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27个工作任务,通过对这些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确定了10个行动领域,如表1所示。
表1职业能力与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分解表
(三)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通过对行动领域的转换,可以得到学习领域。任何一个学习领域都可以找到和其相对应的行动领域[2]。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行动领域将被转换成为单一的学习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性以及存在的联系,我们也可以将某些存在一定关系的行动领域合并为一个学习领域。如把学习领域中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分析可以分解为需求分析与软件设计两个行动领域的相关内容。同时对内容比较多的行动领域可以进行拆分,通过拆分可以得到多个学习领域。如数据存储结构建立这一行动领域的内容被分在软件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和文件存储与设计两个学习领域中学习。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行动领域的内容没有被集中到某一个学习领域,而是被融入各个学习领域中,每个学习领域阶段都可能存在。
(四)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
基于工作过程模式构建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将有效地帮助我们实施对应学习领域中的具体案例教学过程。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必须要反映工作过程中的实际环节,又要明确工作工程中的具体技术条件。学习领域所涉及的技术并不是单一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具体的典型技术条件上的案例来进行学习,就可以实现该学习领域所包含的职业岗位综合技能的培养[3]。比如软件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学习领域中,所要涉及的技术条件虽然有My SQL、MS SQL、ORACLE、ACCESS、SYBASE等多种数据库,但在这一学习领域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系统地学习一遍,我们只是按照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具体要求,选择其中一种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工具就可以了。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就安排了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按照工作过程模式,将学习领域确定所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如表2所示。
表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表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群,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从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为本位核心课程,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和软件开发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群设置。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过程要真正全面地实施,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完善,比如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所有课程群的教学大纲及其工作任务书、任务驱动的案例教材等多方面,同时还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小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8).
[2]吴建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0,(11).
[3]郭祖华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收稿日期:2013-11-14
篇7
经过三天的线上培训,让我受益颇多。充分了解了幼儿园综合主题教育课程的设计理念以及使用方法。现将我的理解以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主题综合课程的构思
课程是由幼儿园发起的并在幼儿园中实施的课程,强调课程从幼儿园、幼儿园内幼儿、幼儿园内教职工的发展需要为主要出发点来考虑设置的课程,强调要立足于幼儿园和当地社区实际条件,其别是可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设起来的课程,同时也强调是在充分考虑与国家、地方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凸现幼儿园独特个性的课程。
而幼儿生活是整体的,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是综合的,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产生联系,以促进幼儿的学习迁移,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为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幼儿活动的起点。
介于以上教育新理念的思考,该课程以挖掘幼儿潜能为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幼儿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在课程统整化、教材生活化、教学活动化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主题综合课程。教育过程以一个个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线索,明确每一个主题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等,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与环境中人、事、物的交互作用中获取各种经验而成长。
二、主题综合课程的内涵
主题综合课程是根据幼儿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顺应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从综合性入手,通过合理地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教育过程而建构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课程特性主要表现为:
⒈整体性。即整体地思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幼儿园教育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
⒉联系性。重视幼儿园教育各领域之间、各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功能。
⒊集中性。一个阶段相对集中开展某方面的活动。
三、主题综合课程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寻找恰当的主题题目。
主题综合课程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可能性,但同时也对幼儿和教师选择恰当的主题提出了挑战。该课程从幼儿出发,选择其感兴趣、有意义的、贴近生活的主题内容,让幼儿学得轻松自然、学得积极主动。
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在每一次选择主题题目之前,教师先了解幼儿当前最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从幼儿的关注的话题中寻找主题,从吸引幼儿的事件中寻找主题,从幼儿的角色行为中寻找主题等。
⒉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一般从自身开始,然后将注意推展至家庭、社区、周围世界,由浅至深、由简至难。因此,我园教育过程中的主题来自于幼儿周围的人、事、物,来自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通过这类生活化的主题丰富和构建幼儿新的生活经验。如:主题活动 “我爱我的幼儿园”“各种各样的服装”等等这些主题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对这类的主题内容有一定的熟悉、有一定的经验,在这基础上幼儿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活动也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⒊确保主题的连续性、独立性。
该课程还考虑到主题和主题之间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连续性,幼儿能力、生活经验、兴趣等方面的联系,而不是内容的联系。如:“特别的我”“追赶跑跳碰”这两个主题,就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幼儿首先对自身有了一个充分、足够的了解之后,再丰富一些身体运动方面的知识,这样就使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逐步推进,合理有效。同时,主题的选择是相对独立的,即在小、中、大三个年龄层次,不出现重复的主题题目。如:主题活动“我的幼儿园”“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这两个主题在小、中班出现后,就确保在大班不会出现此类主题。
(二)搜集有关的主题资料。
确定了主题题目后,应组织教师根据题目查阅各种资料,寻找有关的教育内容、活动图片、活动资料,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使主题活动内容丰富而生动。如:小班确定“滚滚乐”这一主题后就去网上、书上查阅资料,了解关于“车”的常规知识和关于“车”的教育活动,供活动设计和选择时作参考资料。
篇8
方山乡校 熊波
面对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都积极倡导了全新的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找力全面贯彻新课程概念。
一.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
“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课改自始至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须树立人本思想,始终体现人性。
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二.体现教育的开放性
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日渐突出。现代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要树立“社会即课堂”、“世界是教科书”的思想,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教学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对各种素材、整体的选择组织要尽最大可能地联系现实,尤其是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组织教学活动也应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要结合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营造学习、体验的实际情景,创设能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课改要求: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生用什么方式和怎样的策略学习。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基础课程体系 指导、依据和要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15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应该明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放弃本科院校绘画专业的基础训练方法,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不同专业的要求,确保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够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建立全新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据可依,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构建基础课程体系的首要依据,社会需求是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反映社会实践的需求和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相应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充分考虑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要符合科学知识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从调查和分析社会需求入手,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基础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调整。
2 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
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构建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就业。要在充分了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构建基础课程体系。为此,能够拓展文学艺术修养和专业宽度的课程应有所体现。
3 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规格人才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社会职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坚持基础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接轨,与就业需求接轨,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接轨。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够用原则,坚持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适应性,以应用为主线明确不同岗位群相对应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构建相应的基础课程能力目标。
4 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排序和整合,注重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区别,对多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合理排序,加强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
5 确保基础课程的必须性和够用性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确保基础课程的必须性和够用性,确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训练的针对性;应该突出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养,从基础教学阶段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应该积极在基础课程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导入专业课的设计案例,使抽象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具体化,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转化教学角色,以案例引出专业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发展和注重基础课程的实验室教学,重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教学,建设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应该改变设计基础教学的作业训练和教学评价方式,强调基础教学的连贯性,将基础教学与数字背景相融合,加强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目前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倾向于在多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理念课程的整合,二是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门类的整合,三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手段与专业课程的多元化融合。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开发均以实际职业工作为出发点。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唯一依据,在此之上的学习领域的确定必须和职业工作无缝对接,要求做到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艺术设计的范围广泛而庞杂,在确定学习领域时行动领域的项目不可能全面进入学习领域。这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使然,必须对此进行整合、设计,最终确定为典型化的具有涵盖性的工作任务进而上升到学习领域升华为课程。
6 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吸收中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精髓,又要体现本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和特色;既要吸收本科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部分,又必须体现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既要继承和遵循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科属性,还务必采用先进和科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既要保留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又必须坚决革除现有课程体系中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邓吉旨.论现代视觉艺术教育中艺术基础教育与设计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9,(5).
篇10
1.前言
标准一词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如标准音、标准时间;三是指样榜、规范,如杜甫《赠郑十八贲》诗:“士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从以上含义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标准应该是由某一权威部门或政府部门进行颁布、公布或。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其专业教学更多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考核方式、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准备等内容进行规定或建议,由此引出了原有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
实际上,“课程标准”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12年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就颁布了《普通教育临时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在中国一直沿用了40年。建国初期,我国颁布了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1952年后,改用教学大纲。这是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
2.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在学校教育教学或培训中,一个专业、一门课程对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前是用教学大纲来表述的。教学大纲是指学校每门课程的教学纲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深度和结构以及讲授和实习、课内实训、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标准一词先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引入,其次是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引入了课程标准一词,那么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何在呢?
2.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共同点
一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用于指导老师的教学;二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是课程教学依据的基本文件;三是告诉课程的主讲教师关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四是要求主讲教师依照大纲或标准的规定展开教学。
2.2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不同点
2.2.1编制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大纲”用以指导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讲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个规范要求,它的出发点在于告诉主讲教师对于这门课程“如何教、教什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围绕“老师教,学生学”来进行。
“课程标准”则是从学生就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编写的课程教学文件,它关注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如何学、学什么”,为了让学生学好课程,通过课程标准来告诉学生“如何学”是它的主要出发点,同样,要求教师认真设计学生“如何学”,这才是课程标准对主讲教师指导的根本所在,采用的方法应围绕“老师,教学生学”来进行。
2.2.2规定的内容不同
教学大纲规定了在某一时段必须完成什么教学进度,学期结束后必须教完那些知识点,考试的时候,哪些要考哪些不考,哪些是考试重点等。
课程标准没有硬性的规定,它主要以建议的形式告诉老师,在什么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强调对知识点的规定,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导向。
2.2.3指导的意义不同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如何去教教材。要把握教材的哪些知识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课程标准则是指导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去教。提出一些建议和示例让教师参考,告诉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
因此,教学大纲是告诉教师如何教教材,课程标准则是告诉教师如何利用教材教。
2.2.4执行的标准不同
教学大纲属于硬性规定,他所规定的知识点和教学进度,是教师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否则就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课程标准属于软性建议,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参考和应用,如果有其他更适合于教学实际的方法和措施,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调整,只要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殊途同归,就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评。
3.课程标准的内涵及内容
3.1课程标准的内涵
所谓课程标准(academic benchmark或standards)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教育者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通常课程标准的内涵有五个方面:一是按门类制定;二是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三是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四是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五是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的基本依据,但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的具体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学设计和考核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如教材编写体例、教学安排顺序、课时分配、考核评价的具体方法等),在课程标准中没有硬性规定。
3.2课程标准的内容
我院在2007-2010年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这一由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建设中,联合重庆市建筑教育协会、重庆建工集团等行业、企业以及我院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在充分市场调研、多次论证的情况下,根据对课程标准内涵的理解,开发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6门基础课程和1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了
3.2.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在课程定位中主要采用表格形式,介绍了该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功能、教学载体、前导课程、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等内容。
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介绍了在学习情境选择中,应根据由易到难和施工的先后顺序;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考虑区域施工特点等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情境。
3.2.2课程描述
课程描述中主要包括课程名称、开课学年、建议学时、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等内容。它是整个课程学习任务、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的描述。
3.2.3课程划分及描述
课程划分及描述中主要包括学习情境划分(含情境名称、建议学时及其课内实训或实习学时分配等)、学习情境描述(含学习情境名称、学时、学习目标、具体的学习内容、各子情境的教学准备建议、各子情境的教学方法建议、教学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等内容。
3.2.4课程实施建设
课程实施建设包含配套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建议(含各个子情境的考核评价内容、考核评价方式及考核评价分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它说明。
3.2.5附录
附录中主要介绍与本门课程教学有关的参考资料和规范、标准等。
4.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4.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在领会和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正确领悟本门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4.2 课程标准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双重身份(姓高名职)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行业、企业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载体选择不同,情境设计不同,教材组织就不同。
4.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
4.4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5.结束语
在示范院校建设的三年中,我院开发了建筑专业共24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书,并据此完成了多本配套教材的编写,从使用情况看,不论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职业技能的应用还是职业素质的养成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总之,如果我们正确理解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的异同点,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内容,理清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就可以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为本,培养出一大批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项目来源:
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0817002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资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