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来物种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谢玲,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086-05
外来物种入侵又称生物入侵,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GN)的定义,是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态环境中,外来物种建立种群并影响和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杀手。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我国的入侵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有50余种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已高达119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
针对来势汹汹的生物“外敌”,不少学者提出要制定一部专门性的外来物种入侵法来应对。现有法律法规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规制的确存在较大缺陷,如法规较为零散;立法在指导思想上并非着重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规制的对象范围较窄(一般仅限于病虫害);有关条款表述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等等。这些欠缺最终需要通过完备的法律来规范,但是,一部专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在当前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了解还不甚深入的情况下,匆忙立法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在环境法领域,立法速度之快与实施效果之差形成鲜明反差。法的实施效果不尽如意的根本原因在于法的实施缺乏民众基础,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应注重增强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及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否则,即使法律完备也无济于事。笔者认为,与专门性立法相比,当前更为迫切的是应尽快构建起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公众参与机制。
一、公众参与机制及其在我国实施的现状
(一)公众参与的概念
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一切单位和个人均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参与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制约和保障政府依法、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公众参与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环境法的基本原则,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特别强调公众参与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1982年的《内罗毕宣言》、1992年的《21世纪议程》以及1998年的《奥斯胡公约》均对该项原则予以了确认。在环境保护状况较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公众参与机制在立法上均已规定得较为完善,在实际运作中也实实在在地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公众参与是民主法治理念在环境保护法领域的基本要求,在应对日趋复杂的环境问题中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贯彻该原则能激发民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积极性,促进环境决策的科学性。
(二)公众参与机制的内在价值
1 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正义是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正义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利益受到一体关注,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考虑。公众参与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
(1)公众参与机制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了专门的渠道。在社会资源上居于强势的群体往往会利用其优势压制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事实上剥夺他们的话语权。公众参与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为一切有关主体提供自由、平等、理性讨论的平台,从而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了专门的渠道和空间,促使公权力机构在环境公共资源的分配中能考虑弱势群体的主张,使环境公共资源的分配趋向正义的价值目标。
(2)公众参与机制增强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实现的可能性。虽然社会成员的环境利益诉求最终都指向公共利益,是一致的,但不同成员的具体利益却可能千差万别,即直接目的会各有不同,分散表达的个体利益可能是相互矛盾或排斥的。如果缺乏利益诉求的整合方式,则难以形成较为一致的表达。而且分散的社会成员的力量是弱小的,经过整合形成合力之后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则大大加强。公众参与机制为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和协调、最终形成统一的表达方式提供条件,增强了弱势群体环境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可能性。
(3)公众参与机制可以防止公权力运行可能出现的不公。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导致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市场机制对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设置政府权力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市场机制运行的缺陷,但公权力在环境领域的运行并不必然是公正的。首先,政府组织作为环境资源的垄断性机构具有自利性,即政府机构本身并不是一个没有自身利益的超利益组织,它在参与公共政策时有自己的动机,“政府不可能自动代表公共利益,由于政府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其在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时,往往会借社会利益之名行机构利益之实,从而使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偏离社会的公共利益,使弱势群体的环境利益诉求无法正常实现”。公众参与机制要求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对政府行为的代表性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有效的外部监督可以大大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可以防止这种权力运行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偏差和不公。
2 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推进民主自治。漫长的集权专制历史造就了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政府强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使政府与公众之间形成一种“命令控制一服从执行”的关系。在这种政府主导性的环境事务管理模式下,环境资源的配置以政府为唯一的中心。政府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唯一中心是不科学的,即使政府能完全代表公共利益,在特定环境下,政府了解和获取的信息仍是有限的,其环境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如果我们希望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将资源配置达到较优,则需要改进政府职能,建立资源配置的多个中心,即一定程度上的分权。公众参与机制让多个主体参与到环境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各主体之间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不同的意见可以交锋,多方面的因素会被考虑,可以促进环境决策的科学性,渐进式地推进民主进程。
在“命令控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下,公众往往只有服从执行的义务,权利义务上的非对等性造成了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分离与对抗,既不利于
法的贯彻执行,也不利于维护政府的权威,公众参与机制首先要求公众享有实实在在的知情权,信息的公开和政府的透明运作有助于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可以进一步增加这种信任。而且,通过提供一个自由、平等、理性的交流渠道,赋予公众一定范围内的就某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的参与权、决策权,可以营造一种自我治理的氛围,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逐步使公众产生与政府积极合作和主动监督的意识,实现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现状
从我国立法现状来看,现行法已经着手构建公众参与制度,1989年《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法也有类似的规定。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环评的内容,该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第11条规定:“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报批建设项目环评书之前,举行论证会,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与公众对环评报告书草案的意见。”2006年2月环保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标志着环保领域的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的出现。覆盖面更大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
但我国还远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作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确认,公众参与的形式较为单一,参与的侧重点在于末端参与,而不是全过程参与,有关立法规定得较为原则、抽象,语言表达模糊,可操作性不强。而单行法的有关规定存在着简单重复的现象,加上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缺乏相应配套机制的运行,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公众参与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二、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优先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特征决定了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必要性
外来物种入侵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民众的真心拥护和切实的参与,是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努力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社会大众能切实感受到环境质量状况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并能与政府配合,积极采取行动防治物种入侵,那么,目前被动应对的局面将有显著的改观。外来物种入侵的以下特征决定应该优先构建公众参与机制:
1 入侵途径的人为性。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自然因素进行的,即物种随着风、雨、河流以及自身的移动而从原产地迁移或扩散至另一地域。这种途径的入侵是十分有限的,因为绝大多数物种难以穿越阻拦它们通过的天然生物地理屏障。另一类途径则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即通过人的活动而将外来物种带人一个新的生境并最终危害到该生境。包括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观赏等目的的引进,后者则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带人的物种传人。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以人为因素为主,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在于调控人的行为,而法律调控人的行为之成效首先取决于民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的认识,然后是民众对法律调控措施以及政府行为的认可度。外来物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入侵,入侵途径的多渠道性增加了预防的难度,仅凭政府部门的努力难以奏效。人们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将饲养的巴西龟放生)都可能造成或加剧外来物种入侵,公众参与的热情和参与程度决定了防治措施的效果。
2 入侵范围的广泛性和清除控制的艰难性,从入侵生态系统的类型来看,外来物种入侵几乎涉及到陆地和水体的所有生态系统,农村、荒林、岛屿、海域、湖泊、城市绿化带、自然保护区等几乎到处可见外来物种入侵的影迹。从入侵种类来看,世界上报道的外来物种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现。从地域分布来看,除之外,其余所有省份都有报道。范围如此之广,清除控制的难度大,要将已经遭到破坏的生境加以恢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较长的时间。政府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努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3 管理部门的分散性。目前,负有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管理责任的政府部门包括环保、动植物检疫、海洋、草原、农、林、牧、渔、海洋、卫生、畜牧畜医等,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清除控制需要诸多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管理体制的设置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互相之间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清除控制的效果。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部门之间的分工不甚明确,并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极可能出现谁都不管的局面。因此,政府的行政行为需要公众的监督、参与,以保证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是复杂多样的,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果某个环节薄弱则可能导致整个清除控制工作功亏一篑。
(二)现行立法关于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公众参与的规定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立法已注意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部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涉及到公众参与制度,但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我国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认识目前尚未深入,有关法律如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法、动物防疫法等均只有个别条款涉及到外来物种入侵管理,已的涉及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部门规章中,只有卫生部在200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红火蚁伤人事件监测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到防治红火蚁工作刻不容缓,需要群众的密切配合,其余涉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条款均未意识到调动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三)公众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参与意识现状
我们在广东省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浅层次的外来入侵物种的认知较为广泛,但对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公众对一般性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措施了解不多,对现行法律设置的安全防范措施知之甚少,而公众对政府部门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所作的努力则全然不知。可见,与外来物种入侵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存在不足,政府与公众之间更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监督和支持了。因此,构建公众参与机制迫在眉睫。
调查的另一方面却显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在具备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公众的行为取向较为明确,并能采取预防措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公众自主意识的增强为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
三、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领域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1 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其一,对于在我国已经成功入侵并造成严重后果的16种外来物种应进行全面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要配有图片,让普通民众能够知晓,并能加以识别,以便形成“老鼠
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为调动全社会的防治力量提供条件。其二,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危害后果的宣传。除了宣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经济等方面的损失外,还应大大加强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危害的宣传,这正是我国当前宣传教育的缺陷。其三,增加外来物种入侵途径、特征以及我国现有法律法规、防治措施的宣传,为公众采取行动提供基本导向。
2 改进宣传教育的方式。其一,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调查表明,公众获知外来物种入侵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纸和网络,传统教育仍然是宣传教育的主渠道,但这些渠道的特点是本身的信息量大、不易长时间地强化信息。建议在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之外,增加一些创新性的教育方式,如通过公益广告,利用环境日制作小册子免费发放等,使宣传教育的方式多样化,并注意生动性,尽量配备图片资料,做到通俗易懂。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有关外来物种的知识只是被极少数的专业人士所掌握,有人认为这是因力我国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研究和认识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缘故,但如果等到对其入侵机理、防治措施均很成熟的时候再向公众推广,就会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陡增防治成本。因此,恰当的做法是边研究边宣传,尽量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让公众知晓。其二,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教育以及将不同类型教育结合起来。要调动起全社会的力量,群策群力来应对生物“外敌”,要使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类型的教育。如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海关、园林等部门)及养殖、种植业业主和员工等特殊行业人员,应进行有关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知识的专门培训,培训合格方可取得从业资格。而学校教育一直是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重点,成效也较好。从中学阶段开始,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增加外来物种入侵的有关知识,以学校教育带动其他类型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校教育重要而忽视社会教育,学生在校培养起来的生态安全意识能否在走出校门后发挥作用,取决于社会教育是否到位。推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3 加大对农村的宣传教育力度。调查表明,农村蕴含着巨大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潜力,而且农民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自主意识比城市居民要强,农村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但由于信息的相对封闭以及相关知识的欠缺,农民对这一问题的知晓广度和深度均不够。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的宣传教育。
(二)在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中确立公民的环境权
环境权是指主体利用或享受环境资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的权利,具体包括环境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悉权、环境事务参与权、环境侵害救济权等内容。世界许多国家均在宪法或环境保护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如韩国1937年《宪法》第35条第1款和第2款中就环境权作了规定:“所有公民有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以及公民应当努力保护环境。”“关于环境权的内容及其行使,由法律规定之。”“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而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只能从宪法、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中推导出维护良好环境的精神,因此,现实中公民行使环境参与权缺乏明确的上位法依据,从而影响到公众参与权的行使。
(三)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管理的程序法规定
如果关于公众参与权的规定仅仅停留在实体法的规定中,公众参与仍然是一句空话,世界各国大都将公众参与的程序规定于单项环境法律之中。如美国1961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大部分条款均与公民参与相关。我国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也有公众参与的内容,但关于公众参与的方式、步骤、时间、内容、参与的程度和广度等方面均没有详细的规定,实际运行中缺乏可操作性。公众参与的程序法保障可以通过修改环境保护单行法的方式进行,并应在行政诉讼法中建立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四)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由于管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政府部门很多,各个部门的防治措施、工作流程及具体要求均有所不同,普通公众在进行物种引入、养殖、出入境申报等涉及到外来物种入侵防治问题的事项时往往因为政出多门而不知所措。有关部门在采取联合一致的行动之前,应将办事程序以明了的流程表等方式告知公众,降低公众守法的成本。同时,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收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较为全面和科学的信息(包括入侵的现状、在我国造成危害的后果等),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告知公众。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为应对外来物种入侵做了哪些努力、花费了多少防治成本、取得的成效如何、采取什么样的防治手段等工作,应及时向公众通报。
定期地公示有关信息,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老百姓享有实实在在的知情权,才能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只有在知情的条件下才能明确政府与普通公众在应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上的分工,才能做到各负其责,增强公众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篇2
[关键词]湿地资源;环境;湿地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39-01
九段沙湿地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境内,其地理位置为:E 121°46′12″~122°1′03″,N 31°3′02″~31°17′24″,东向东海,西接长江,边界与长兴岛最近距离3千米、横沙岛3.6千米、浦东3.7千米。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和东海的交汇处,是长江中最年轻的冲积型的河口型沙岛。它由上沙、中沙、下沙和江亚南沙四个沙洲组成,东西长46.3千米,南北宽约25.9千米,总面积为420平方千米(-6米为准),其中吴淞0米线以上面积为145平方千米。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拉萨尔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和分类,九段沙湿地属于原生河口类型,它位于东海之滨,紧邻上海大都市,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是具有国际意义的二级湿地。2000年3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同年8月8日,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成立。2003年9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2005年7月23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我国这块最年轻的河海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自2003年12月起开始实施《管理办法》,标志着九段沙湿地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多年来,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建成一套以法律与科学为基础的现代保护体系,依法开展管理保护,努力使区内非法猎捕活动基本得到遏制,植被得到完整保护,生物资源迅速增多,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期间,依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管理署连年来有序展开执法管理活动,先后组织200余次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种有损保护区生态的行为。仅驱赶非法侵入渔船就达200余艘次,还清理了非法设立在区内水域的各类捕捞桩1万余根。然而,当前世界上所有的保护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某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九段沙湿地也不例外。
九段沙湿地是长江口一块特殊的生态系统,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经济高速发展的上海极其宝贵。据调查,保护区内外来人员(主要是渔民)由于长期生活的历史习俗,实际上他们法制观念淡薄,作业方式落后,为了生存他们不择手段滥捕滥捞和偷猎乱伐,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绝对禁止捕捞一时难以奏效,因此,必须加以疏导,加强宣传教育。反之,如果,听之任之,一味地开发来满足暂时的经济发展需求,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势必严重破坏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对未来的保护区建设和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一命题,以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准则,正确把握好九段沙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协调关系,寻找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但九段沙湿地常年遭受人为干扰,据三甲港公安边防派出所的登记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当地外来常住人口30人左右从事餐饮行业以外,三甲港当地有本地渔民328人,外来常驻渔民789人,日常有50艘渔船(约100余人)流动于三甲港、长兴、横沙、崇明四地之间,这些外来人员主要是来自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渔民,还有部分渔民来自浦东新区、南汇区、崇明县和横沙、长兴两岛。他们主要从事捕鱼蟹、捕捉蟹苗、鳗苗以及其他水产品,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捕鳗苗,3月至5月捕蟹苗,5月之后则捕鱼,特别是捕鳗鱼苗季节,最多时一天有上千条船齐聚九段沙及其附近水域,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常年以来,在九段沙湿地区域和三甲港形成一批鱼贩、鱼霸,拥有着完整的供销网络。此外,九段沙湿地又是水上交通要道,过往渔船和在此捕鱼的渔民在岛内的漕沟内避风躲雨。其停泊期间的主要副食大部分是从九段沙湿地及其附近水域捕获的水产品。大量的渔民在九段沙湿地及附近水域的捕捞作业和生活,加之渔民行船产生的油污和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都是对九段沙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据统计,九段沙湿地区域常年保持着四五十条渔民船只,在此附近作业和生活。九段沙湿地正饱受来自多方面的人为干扰,对其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巨大威胁。
篇3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存在问题;建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严竣的考验。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当代景观绿化的问题已成业界的又一重要课题。
1 当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园林绿化设计理念缺少创新,特色树种少,景观整体上显得单调和呆板
当代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念大多缺少创新,往往盲目地搬抄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一份优秀的园林绿化设计对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十分重要,一个优秀、成功的园林设计应当要有创新,以体现出本土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打破千城一面的绿化现象。
1.2 重草轻树,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植物检疫问题频发
近几年来,草坪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使用率逐年增长,形成了多数园林设计重草轻树的局面。有些园林设计在偏爱草坪的同时甚至对原有的树木进行砍伐,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而且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调节也带来了一定影响。此外,国内外植物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使植物检疫难以跟上发展,植物检疫问题频发,新的虫病灾害给城市绿化中植物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3 养护管理体系不健全,养护不到位,导致虫病灾害严重,园林绿化的质量不高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养护不到位,特别是在园林建设结束之后,有些园林的养护工作频率极低,盛夏久旱不浇水,虫病防治欠缺和治理延迟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植物虫病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园林绿化效果。
1.4 园林建设缺少法制化管理
景观工程在施工技术上与其他工程有很大的差别。施工过程中除了掌握种植程序和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苗木的成活。而目前园林绿化施工没有专门的绿化监理公司,大多绿化施工监理多由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兼任。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监理,任凭自己的意愿,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加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带有“必须”的条款较少,只是出现一些“不管死活”的应付工程。
2 建设思路与建议
2.1 重视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占其重要位置,是城市绿化管理和建设的依据。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权威性。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应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把握好历史文化和地理气候的特征,建立一个能够突出城市特色的园林绿地系统。
2.2 提高绿化施工队伍素质
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如果没有良好的施工,也不能充分体现其创意。一个良好的景观工程需要设计者与施工者共同完成。因此,组建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提高工程质量、体现设计理念的首要条件。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吸收专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培训一线施工人员等)将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施工队伍中来,使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而提高工程质量,体现设计理念。
2.3 做好施工全过程的管理控制
2.3.1 做好绿化施工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首先,绿化施工设计图纸的交底工作非常重要,施工单位必须深刻领会工程整体的设计思想进而付诸实践。其次,在选择苗木时,应先看树木姿态和长势,再检查有无病虫害,应严格遵照设计要求,选用苗龄为青壮年期有旺盛生命力的植株;在规格尺寸上应选用略大于设计规格尺寸,确保其在种植修剪后仍满足设计要求。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再次,绿地的整理重点在于为树木等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根部能充分伸长。应确保土壤具有适合的厚度、硬度、排水能力、营养成分及pH值。
2.3.2 重视土壤的处理工作。首先土壤的翻挖深度、客土质量、基肥的腐熟程度及施入量、地形的平整度都要符合相关要求。其次,应做好定点放线的处理。要求位置准确,标记明显,种植穴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标明边线。再次,种植穴、槽的挖掘应视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土壤情况来要求,尤其是土质较差的种植穴一定要挖深些,然后进行施基肥和客土,以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环境。
2.3.3 加强绿化后期养护管理工作。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如浇水不及时,会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树木支架不牢,会导致栽植树木歪斜;打药治虫不及时,则可能导致病虫害等严重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2.4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应纳入法制化管理
严格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建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养护管理的招投标,质量监督制度;对重点绿地设看管和巡视制度;对已规划和建成的绿地全部实行绿线控制管理,全面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城市绿化条例》和《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3 结束语
城市景观的绿化,其通过一树一草,一景一物的点缀与装饰,打造出繁华都市自然、恬静、休闲的精品绿化景观,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一项造福人们的民生工程。(收稿:2013-08-06)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化中出现不少问题。笔者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无长远规划,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砍了栽、栽了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一些城市绿化树种虽然较多,但植物景观单调,在色彩、季相上无多大变化,缺乏生机活力,难以体现其园林艺术风貌。如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仅占全树种的15%,不能实现季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目标。另外,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树木多以单种成片的形式出现,缺乏运用多种植物来造景,如大片的牡丹、桃林、国槐林、杨树林等,色彩单一,给人枯寂无味的感觉,绿化美化效果不尽人意。园林树种配置形式上,所采用的植物模式以丛植、片植、孤植为主,而列植、垂直绿化等其他植物应用模式少。
(3)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倾向性。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树木生物学特性,盲目引进外地树种和重名贵品种轻乡土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造成引种失败和病虫害大发生。
(4)管理水平低。忽视了“三分建,七分管”的园林绿化建设原则,无统一规范的经营管理措施,粗放养护管理,技术含量低。该修剪而长期无人修剪、该除草而长期无人除草,致使花园、绿地杂乱无章,病虫害无人防治,并且许多该间苗的苗木因没有及时间苗,导致种植密度过大,树木严重生长不良。单位、居民法制观念淡薄,城市公用绿地被侵占、花草树木被攀折、草坪被踩压、景观遭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还存在着如城市园林执法队伍不健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景观造景技术,管理手段滞后,赏罚不明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目前落后于城市发展、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的主要原因。
(5)绿化格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有有害生物的结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园林风格不断传入我国,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更加多变,如疏林草地、规则绿化等,打破了我国传统园林格局。园林植物种类、数量经过引种,外来物种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改变了城市中原有有害生物的种类、结构和危害程度。如今,蛀干害虫、食叶害虫(如蚜、螨、蚧、粉虱、蓟马)和生态性植干病害已成为城市园林植物的主要病虫害。另外,绿化植物的不合理配置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害虫与寄主、天敌在长期进化中,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合理的种植结构打破了这一比例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外来生物无天敌,致使病虫害严重发生和蔓延。
(6)城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异常等促进了病虫害的发生。城市环境是由人工建造起来的特殊生态系统,而地上部分城市空气和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光照条件不足以及人为破坏严重;地下部分往往是填埋的建筑垃圾,土壤坚实、透气性差、土质低劣、缺肥少水、生长空间狭窄,这些直接导致树木生长势减弱、抗逆性降低,为有害生物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养护管理又长期跟不上,园林植物病虫害容易暴发成灾。此外,气候异常导致的冻害、抽条、旱灾、涝灾、烟尘、酸雨等自然灾害,会使林木生长势减弱,导致病虫害暴发成灾。据国家林业局报道,1999年柳树烂皮病大发生,2003长春大面积树木死亡以及2008年发生在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的冻害,都是由灾变性气候引起的。
(7)园林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外来病虫害猖獗。随着国际、国内植物的频繁交流,由于进货方式不同,园林植物检疫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致使侵入型病虫害不断传入我国的不同地区。这些侵入型害虫比我国本地害虫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如近年从国外传入的毁灭性食叶害虫美洲斑潜蝇,严重危害我国100余种花卉植物,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遍及我国22个省区。黄斑星天牛原先发生在华中地区,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蔓延到我国十几个省份,对我国杨树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这些都是由植物检疫环节薄弱和引种不当引起的。
2发展对策
(1)城市园林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城市因气候、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植物种类也不同。因此,依据城市类型,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探索树木、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性、生存、生长发育规律,提出科学决策,选用合适树种。
(2)规划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3)在城市建设设计上采用多种类型,不仅可以植树、种草、种花、种果、种药,还可利用江、河、湖、海等水面养鱼、养鸭,在林中养鸟,并引进天敌,使人、动物、植物、鸟类、鱼类、微生物和谐相处,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园林规划设计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还要有长远发展目标,要从城市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避免栽了砍、砍了栽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要有所转变,要以建筑为主转变为以防护功能和观赏并重、植物造景为主的新的观念上来。
(4)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供选择的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植物种类,包括有花植物近30000种、树木近8000种,可扩充造景材料。树种配置时要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合配置绿化模式。还要通过垂直绿化实现阳台、屋顶、院墙、围栏的全面绿化,并鼓励巿民养花、植树。为增加“绿量”,应多种叶大浓荫的大乔木,增加乔木比例,乔木下面种草皮,并适当点缀灌木,搞复层立体绿化。此外,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化地的色彩,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重视,加强领导是园林工作的保证,特别在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广泛的领导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实行单位评比和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惩侵占绿地、乱砍滥伐等破坏绿地的行为,依法维护和巩固城市绿化成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和创建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6)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推动全民养护管理水平。为把绿化工作抓到实处,真正实现绿化目标要求,一是配备高素质绿化专业队伍。按城市园林绿化三级管理办法规定,市、区、街道等三级都应配备、完善绿化设计、管理人员。对现有的人员,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训,特别是既懂园林设计又懂建筑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各街道组建护绿小组,督促行人爱护绿草、树木。三是加强养护工培训。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校联系,抓紧对城市园林护绿人才培训,特别是既能修剪又能造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养护的需要。四是推动全民养护管理。实行包干分区,把绿地管护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实行奖罚制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奖励在养护管理工作中做得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而对在养护管理工作中不问不管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处罚。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 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环境压力越来大,城市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的规划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本文就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①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在中国,大气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城市。城市空气的污染,建筑施工中扬尘,排放烟尘等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大气的污染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上,会腐蚀城市的建筑,给城市建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②水体污染严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家庭生活用水、农业肥料排入河流,对地表水合地下水造成污染。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水环境污染严重。也有很多建设项目过度开采城市水资源,直接导致城市供水紧张,水资源时常被污染,对于排污方面也过于忽视,致使一些城市排污系统被破坏,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污水横流。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在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受固体废弃物困扰较大,来自城市生活的垃圾,工业垃圾,以及医疗垃圾等,数量庞大,堆积严重,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其腐化,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随意堆放建筑垃圾,不能有效的处理建筑垃圾,使得我们在建设了一块地方的同时又污染了另一块地方。
④城市噪音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严重,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强度的噪音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城市噪音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问题。
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建设,是对自然资源和建设的空间环境进行建设,在有限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只有良好的城市建设,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产,生活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城市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①城市规划布局要合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站在多方角度,充分考虑环保问题,紧密结合城市具体的环境状况,制定良好的协调各方的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乡协调布局;
(2)城市规划也应对污染源进行同步综合治理
(3)进行具体的城市规划应该与具体的区域环境作为参考,对城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②,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四项原则。系统,自然,经济和生态的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和城市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的总称。生态城市建设系统从区域的角度和区域生态系统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的看法,市规模与结功受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实现和谐的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一定要对能源,材料和信息进行传递和转化。
(2)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应着眼于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绿林,大片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交通。强调城市绿地,郊区绿化,景观和生态相结合的连通性共融。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这意味着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外来物种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系统退化或不利的现象发生,所以在引进时,应该仔细认真。
③依托科技力量,进行良好的城市环境规划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一方面,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城市环境研究单位。通过城市环境的分析和统计,作出合理的保护,防止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以促进有效的进行环保工作,促进当地环保事业的发展。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功能定位,制定的理性环境规划,指导城市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开发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运用高科技技术,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减小污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④加强政府监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只有通过减少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的减少总排放量,实施一系列的有效的环保措施。对污染物的控制可以从加大政府对企业和社区环保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政府环保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使得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达到综合环境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然后,通过研究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在建筑项目正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技术和经济消费进行核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结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污染,如: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我们要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使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家华.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DD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30-01
一、前言
对于现代城市园林来说,不只是要在空地上进行植树理水等,它是结合城市环境,为了满足人们在生态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环境建设。不但需要满足人们在观赏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创造。它不仅包含了绿化理念,还包含了建筑理念以及气象理念等,追求的是综合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对园林进行建设和管理的时候要与当前社会要求相符。
二、原则分析
2.1 将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当前,人类的物质财富逐渐增加,在精神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要求。对于城市居民来说,环境对其起到直接导向的效果,所以,要对城市整体建设进行考虑,创造整洁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是人们的需求,同时还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可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对园林建设工作加以重视,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使得园林建设与城市整体发展之间缺少协调性,对城市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所以,在对城市园林进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合理规划与科学布局,在城市中,园林建设面积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比例,确保园林建设以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满足人们在园林方面的需求,实现园林与经济的良好发展,确保园林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协调性。
2.2 和自然之间实现和谐统一
人类为了全面发展,必须要尊重自然界中的规律,在对城市园林进行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了很多的破坏,城市尤甚。为了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需求,要对城市园林进行建设,通过理性方式达到回归自然的效果。在对园林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始终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对城市园林进行科学建设和管理。
三、思路与对策
3.1 关于园林建设
3.1.1科学规划布局
很多城市在对园林进行建设的时候存在规划无序以及布局分散还有人工痕迹明显等问题。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整体规划进行重视,在对园林进行规划的时候,要将生态平衡作为优先考虑,对城市整体环境进行重视,确保城市以及园林景象之间的融合。实施过程中具体体现在对城市主要节点,景观地带,公园,主干道的绿化规划方案实施公开竞标,在绿地规划设计阶段即引入竞争机制,选择最优方案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水平,创造园林精品。对公园,主干道等绿化项目实行规划方案报批制度的基础上,严格落实绿化工程施工监理,质检制度,规范园林绿化建设秩序。
3.1.2 植物多样
对于城市来说,人口密集,生活节奏比较快,可是城市中的自然地貌是单一性,植物生长环境比较差,由于植物结构单一构成的植物生态群落比较脆弱,使得植物缺少抗性,经常发生病虫害,如果喷洒农药,则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会提升养护成本。为了保证园林的稳定性,需要坚持植物多样的方针。对于不同植物来说,生态习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其生长习性对其进行科学搭配,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重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3.1.3体现城市特色
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其特色是不同的,在对园林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特色进行考虑,在对栽培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一点,一般要选择乡土特色比较浓厚的植物,它们对于本地气候有着良好的适应力,成活率比较高,能够快速生长。另外,乡土植物对于本地容易发生的病虫害的抵抗力比较强,因此,在对园林进行建设的时候,主要利用乡土植物,同时还要适当种植一些外来物种,从而保证园林稳定性。
3.1.4 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
对城市园林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照顾到居民的感性要求以及理性要求,要保证园林景观规划的健康和舒适,将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对城市特色景观进行建设,使居民能够感受其中的美景,享受自己的生活。在对园林景观设计之外,还要对休息设施等进行科学设计,提供良好的纳凉与休息的场所,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确保人们需求的满足和实现。
3.2 园林管理
3.2.1园林管理的大中型季节性以及法制性
对于城市园林来说,其管理工作和别的行业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别,它具有大中型季节性及法制性等特点。
为了做好园林管理工作,就要有新的思路。第一,在对城市园林进行管理的时候,不但需要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同时还要与城市文化气息相符,在对园林植物进行配置与布局的时候,要有强烈艺术表现力,对植物布局美感进行突出,这样人们在对园林美景进行欣赏的时候能够陶冶情操[3]。第二,在对城市园林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园林总体规划作为重要的导向。第三,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相关设计进行施工操作,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对施工的质量做好监督和审核工作。第四,以法治绿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除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颁布有关城市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外,还应广泛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城市居民,制定各种园林绿化管理公约和管理办法,使城市园林管理有法可依。城市各级政府可与有关单位,部门,居民小区等签订绿化管理责任制和合同,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达标评比竞赛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成立园林巡逻纠察队,园林管理部门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队破坏城市园林绿化的行为严肃查处。
3.2.2.在对园林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养护管理工作
结合园林植物自己的生态习性,做好灌溉排水以及施肥除草等工作,如果发现植物中有病虫害,需要及时做好植保管理工作。另外,还要对绿化景观进行保护,结合森林保护法以及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和绿化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保护。由市政园林部门定期组织绿化考评人员对市区园林绿化绿地养护管理质量统一考评,结果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布,并作为财政拨付经费的参考依据,对考评成绩靠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成绩优秀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并经济奖励。
3.2.3 城市园林管理,需要园林部门管理及政府职能利用
对于城市园林管理来说,不但需要园林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充分利用。政府要发挥自己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园林管理方面集资,促进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园林绿化部门来说,在其内部需要将政企分开等各种改革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优化部门的管理职能,促进城市建设服务的更好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园林建设无法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在对现代园林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努力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实现城市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当前,在对城市园林进行建设和管理时,需要利用新的思路,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表现城市的个性,在管理过程中,要对各方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实现城市园林的良好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炜.试论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J].中华民居,2013.
篇7
我县自从2002年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以后,始终牢牢把握“平安和谐山水园林城”的城市定位,以巩固“创园”工作成果为抓手,不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截至2011年底,鸣凤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3%,绿地率达到36.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2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85.63%,初步形成了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凝集园林创建工作合力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创园”成功和首次复查通过验收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巩固工作成果,做到“创园”机构加强、人员加强、任务加强,始终将巩固“创园”成果作为县委、县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县委2012年1号文件,更是把创建“山水园林县城”列入今后五年重点项目和十大建设工程,明确了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明确牵头负责的县级领导、成员单位和责任人员。
(二)进一步强化创建责任。每年年初将省级园林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建设内容等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并纳入各单位年度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做到与经济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调整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综合协调的工作专班,分解落实创建指标和工作责任,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和有人主抓、有人分管的创建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今年先后3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下发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决定和实施方案,组织沮河景观建设规划评审,对街道树种绿化方案进行论证,积极启动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力度。一是项目优先。县委、县政府每年在研究城建重点项目时,坚持把园林绿化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二是用地优先。尽量安排园林绿化建设项目用地计划。三是政策优先。出台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及验收相关政策,要求各项工程建设在竣工综合验收时必须通过绿化单项验收。四是投资优先。注重园林绿化建设,将城区增绿补绿、滨河景观规划建设等纳入政府工作重点,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为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争创国家园林县城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突出重点,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一)抓好园林绿化规划。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县鸣凤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根据规划,城区园林绿地系统由5个公园、10个开敞型绿地、沮河绿带、道路绿化景观、卫生防护林带、沮东生产绿地以及居住区和单位绿地组成,形成线型绿地和带状绿地联系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为进一步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多次邀请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市风景园林学会等单位领导、专家到就园林县城创建、园林绿化建设等工作进行专门指导。同时,由县领导亲自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到湖南、江苏等地考察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吸纳借鉴先进地区的理念、经验。
(二)加强道路绿化建设。近年来,我县用于道路绿化的资金逐年增加,仅2009至2011年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资金就达到了2148万元(其中2009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648万元;2011年投入1000万元)。截至目前,城区主次干道17条,道路两旁有行道树或绿地的城市道路长度为21900米,其中绿地达标的道路为18752米,故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为85.63%。在道路绿化建设时,按照“一路一景观”的要求,形成了香樟一条街、桂花一条街、合欢一条街、盆景一条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街道绿化。今年又准备出台《鸣凤城区道路绿地树种配置方案》,对城区规划的73条道路绿地树种进行科学配置,提升道路绿化档次。
(三)狠抓公共绿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公共绿地的投资规模和建设力度,2006年以来共投资1570万元用于公园、小游园及广场的新建和提档升级,不断充实、完善园林景观系统。2009至2011年,我们对杂草丛生的沮西荒滩地进行综合治理,建成了桃花岛生态示范园,使昔日的河滩地,变成桃花盛开、瓜果飘香的绿洲。在主干道的一些重要节点、公园以及广场实施了夜景灯光建设工程,提升了公园绿地景观效果。通过多年努力,鸣凤城区建成区公园绿地、街头游园绿地达14处,面积5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2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64.33%,基本实现了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的城市绿地均衡布局。
(四)抓好庭院绿化建设。实施新、扩、改建项目绿化设计、施工审查备案制度,做到绿化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对因特殊条件无法达到规定绿地面积的按规定征收异地绿化费。2008年在城区范围内深入开展创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单位(小区)活动,创建了一批县级、市级园林绿化单位(小区)。大力推行立体绿化,对墙面和陡坡,利用爬墙寄生藤和迎春等观赏藤蔓植物对墙面坡体进行覆盖。人行、自来水公司等单位已初步垂直绿化,为城市的绿化美化增添了新的“亮点”。
(五)加强市政设施建设。一是两场建设。投资近亿元建成了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项目,并于2007年在全市率先投入运营。近几年来,县财政筹资3000多万元,配套污水管网9100米,提高了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以上。配套修建了标准化的垃圾转运站、垃圾集并房,配置多功能垃圾清扫车等,鸣凤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二是路网建设。2009年以来,投资1.77亿元重点完成了航天路、鸣凤山路、车桥厂路、环城路一期等道路综合改造工程,基本形成“三纵四横”的城区路网格局。同时对城市道路定期巡查,发现大面积破损、沉陷、断裂的及时进行道路维修,截至2011年底,县鸣凤城区道路共79条(含背街小巷),道路总长72421米,道路完好率为97.5%。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大力巩固园林绿化成果
园林绿化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我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绿化工程建设,一手抓绿化养护管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绿化水平,促进了环境提升。
(一)完善管护制度。认真执行《城市绿化条例》和《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等有关法规,制定了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并制定了绿线管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养护管理、公示制度及控制大树移栽、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各项管理制度,为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落实管护资金。将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资金列入财政专项预算中,并逐年增加,近三年投入维护资金120万元,切实保障了园林绿化日常管护所需。
(三)创新管护方式。对鸣凤城区开放式公园、街道行道树和绿地的管护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中标的园林绿化公司运用专业技术,做好绿化树木的修剪、施肥、防虫害、补栽等日常养护工作,保证了园林绿化管护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制定了《栖凤园维护管理考核办法》、《行道树及街头绿地维护与卫生作业管理考核办法》、《公共绿地管理制度》等,由城管局负责监督检查,实行“一月双考”,按考核得分兑现维护经费。对城市所有古树建档备案,统一编号挂牌,明确保护单位和管护单位,并与管护单位签定古树名木保护协议,加强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和古树养护管理力度。
(四)提高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大力宣传《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县城市绿线及绿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意识。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四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单位、义务植树等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号召广大市民参与到园林县城创建活动中来。
四、高点定位,优化提升,努力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优化城市环境,我县启动了国家园林创建工作,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以“两带三园”绿化景观建设为重点,努力把鸣凤城区打造成为“设施完善、洁净亮丽、文明现代、彰显山水园林特色”的国家园林县城。
(一)大力实施“规划编制工程”。完成《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大力开展城市绿地系统、沮河沿岸景观控制、鸣凤河沿岸景观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宜居村庄等景观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我县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景观规划体系。
(二)大力实施“道路建设工程”。紧紧围绕服务新区建设和提升老城区综合功能两大要点,分步完成城东大道新建、鸣凤大道延伸、解放路南段综合改造、楚园春路建设等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不断拓展城市骨架,壮大城市规模。
(三)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一是加强“两河”景观带建设,倾力打造沮河沿岸景观带和鸣凤河沿岸景观带,推动鸣凤风景名胜区提档升级,着力彰显山水园林特色;二是加强公园、广场和街头小游园建设。提档升级鸣凤公园、栖凤园和桃花岛生态示范园,新建“临沮园”和“安泰园”两个小游园;三是加强“绿色街道”建设。在沮西二桥至凤山桥段实施绿化建设和房屋改造“靓丽工程”,对城区干道交叉口、道路转角处进行增绿补绿,建设街头绿化小品;四是加强“绿色庭院”建设。在城区主次干道和重要街巷的临街单位拆墙透绿,见缝插针。利用屋顶、墙面、坡体、栅栏等种植攀缘植物,垂直绿化。积极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小区)、园林式企业活动;五是加强“绿色背景”建设。严格保护城区山体植被,着力加强城区周边毁坏山体的修复和道路两旁岩石的立体绿化,突显城市绿色背景。
(四)大力实施“设施配套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建设,启动鸣凤城区水厂净化系统改扩建和管网工程,持续实施消除城区“泥巴路”、“摸黑路”工程,力争使城区主要基础设施覆盖面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
(五)大力实施“管护工程”。完善城区绿线管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养护管理等制度建设,严肃查处占绿、毁绿、侵绿等行为,不断提升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篇8
到年,在保障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加强,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控要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良好,饮用水源得到较好保护,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方案具体规划指标包括: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和污染防治四大类共20项主要监测指标(见主要规划指标表):
二、重点工程及要求
1、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切实保障水源安全
严格划定保护区域。市区、,县水库、干渠,县水库,县、,县河等所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
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切实加强包括、2条清水通道在内的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取缔一级保护区内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关闭或者拆除;建设沿岸生态隔离带(实施59公里河道疏浚及沿河景观绿化工程),强化沿岸现有排污口整治,关停、改造、搬迁对饮用水源有污染威胁的企事业单位,禁止审批新上化工、印染等重污染项目,加强沿岸集镇、居民集中点生活污水处理及农业面源控制。
强化自来水厂管理。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限期调整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取水口。完成对市区城市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
强化水源预警应急。建设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实行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结果公报制度,所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对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重点污染源要逐一建立应急预案,建立环保、水利、卫生、建设等部门饮用水源安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建立饮用水源的污染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备用水源。加快建设城乡备用水源,认真做好水库、水库及北延段水源规划利用和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建设,完善供水输配网络,满足、和用水需求,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城市饮用水水质大幅度提高。4县县城规划建设2个相对独立的能够保证本地区需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包括地下水)。
2、实施总量控制工程,持续降低排放强度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通过总量控制实现宏观层面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的消耗量的减少,进一步强化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既要切实削减污染物产生水平,又要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控制在3kg/万元GDP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万元GDP以下。
推进重点企业改造。建成粮油公司26.4万吨/年废水深度处理工程、海洋生化有限公司3000吨/年海藻粉末及海藻酸钠酸性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台玻()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煤改气环保工程、碱厂锅炉除尘脱硫设施改造工程,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以上;完成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工程,新上2台1000MW机组,拆除现有2台220MW小机组,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市立本农药化工公司农药生产线整体搬迁。
强化企业达标管理。坚持治理与预防并重,建立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污染物排放之间的联动诊断机制,建立单位产品或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评价制度,淘汰、准入、标杆三套标准同时驱动,大力强化传导作用,使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倒逼机制能从末端治理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实施主动引导战略,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的产生和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对多次超标排放污染物、偷排的环境违法企业,坚决采取关停措施。组织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
扎实推进化工集中区专项整治。按照“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要求,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关闭、搬迁区外化工生产企业,提高化工行业集中程度。加快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入区企业环境监管,提升化工集中区区域污控水平。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或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产项目,全面提高入区企业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入区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做到“清污分流、一企两管”。全面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管网。新入区企业接管率达到100%,区内原有企业接管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的绿化隔离带。建立健全集中区环保机构,加快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完善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完成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开展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试点工作,重点污染企业(包括水、气、危险废物)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监测)仪器装置,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实施环保引导工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将“绿色因子”贯穿开发的全过程,以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认真研究发展进程中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编制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破解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切实促进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不断推动和保障“绿色”开发的顺利实施。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重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强化行业政策的执行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化制造,发展绿色经济。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园区、港口等开发主要载体,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环保问题。强化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30万吨航道建设、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的支持。对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或4亿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项目落地所需环境容量平衡指标确有困难的,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剂解决;对投资额度更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钢铁、石化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类建设项目,积极申请省级排污总量指标“点供”。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利用入选国家创新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特色典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新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利用深水海港和城市的优势,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港口对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展和壮大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工业,建设重化工业基地。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优势,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合理优化布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园区为重点,构筑“T”型产业布局框架,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每年不少于5家)。建立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信息平台,在化工企业集中园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在等省级以上开发区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
4、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不断优化生态空间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根据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
修复重点海域生境。完成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施对湾渔场等重点海域、产业区以及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域的生态修复,建成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珍品增养殖保护区,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保护和恢复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完成湾海洋生态资源功能保护区建设任务,分期投放5个人工鱼礁群;建设增殖放流实验示范区。研究推广生态养殖,有效防止养殖污染;继续加强湿地生态、海洋自然历史遗迹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以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构建生态网络。加快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编制完成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临洪河等重要入海河口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行动,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
优化围垦布局。依法开展围垦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论证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围垦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产业发展。
5、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加快推进环境创建。开展良好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位。根据建设“大尺度,生态型,可持续,高端化”国际性海滨城市的要求,完成《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快实施各项生态建设,生态市、县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6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40%以上。
综合整治内河水体。在污水完全截流实现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实施清淤、活水、护岸、绿化等一系列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做到水清、岸洁、有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实现河流水质及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善。制订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逐步恢复内河生态和景观功能,市区及县城主要河流基本达到功能区规定的标准,全面消除市内主要河道黑臭,初步恢复生态和景观功能;完成市区入河污水截流及泵站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及沿岸绿化建设,改善城市内河水环境。
积极治理污染。实施、等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优化配置入海河口和海域排污区域及规模,加快等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建设。制定和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开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所有港口、码头等涉海工程必须建设油类、化学品、垃圾和生活污水回收、转运设施,完善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制定完善港口船舶溢油、有毒化学品等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减少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影响。
积极治理流域污染。加强跨界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政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督查机制、联合监测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的跨界污染“模式”,推进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争取国家、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并协调解决污染纠纷,督促上游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水库、龙王河、绣针河(石门头河)等跨省界和新沂河、、沂南小河、南六塘河、善后河等跨市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河流水库水质的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控制。制定并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加强城市建设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落叶和有毒有害物质。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城区和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加强城市燃气建设,城市气化率达到95%。深化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推广应用电力行业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自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管理,建成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对超标车辆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淘汰两冲程燃油助力车。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6、实施民心环保工程,解决群众关注问题
积极治理油烟污染。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注重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合理安排餐饮业规划选址布局,新上餐饮企业应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实行高空排放,新开发商住楼要同步建设专用烟道。将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单位作为重点监管单位,将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有效解决解决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
注重扰民噪声监管。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做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区建设要重点做好生活区、文教区的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与工业区、商业区和交通干线之间留出适当的防护距离,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对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和巩固工作,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区面积,提高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加强对各类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的防治,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城市绿化。重点实施河风光带、河整治及生态景观带、景观大道、景观大道、广场扩建、道路绿化以及公园、等项目。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大、中、小型绿地,大面积增绿、破墙透绿,城市居民在居住区500米内就有一处面积在1000-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搞好城市干道、街巷和水系绿化,逐步建立环城绿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郊区森林相配套、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并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四城同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绿色社区45个。深入开展环保“四进”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向社区居民进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居民选择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组织绿色志愿者队伍,开展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围绕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在社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小区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建设,小区公共设施建设应广泛采用环保产品。
7、实施集中治污工程,实现污染有效控制
污水集中化处理工程。城镇建设及旧城大规模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实现污水处理厂当年投产实际处理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实际处理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加快建设污水集中化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市区中心城区及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重点建制镇及、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25%以上。完成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截流管网建设接管工作。市区: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南城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完成新浦开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5000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岗埠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开发区截流泵站及配套管网。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柘汪产业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城东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新建县经济开发区污水主干管网。:建成海滨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扩建(3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完成化学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1万吨/日)。四县2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分别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并同步建设污水管网。加强治污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发挥存量绩效,建立配套政策措施,从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过渡。
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95%和85%以上。在大浦工业区建成1座焚烧处理能力8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市区新建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县建成裕銮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垃圾收运体系,建成县城区及各乡镇与垃圾卫生填埋配套的设施。县建成马河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和管理体系,各县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解决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确保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建设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市及4县至少各建设1个收集点,共同组成规模化收集网络。
危险废物安全化处置工程。完成铃木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迁址技改项目,处置规模由目前6000吨/年扩建至9000吨/年(工业固废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分别为6000吨/年、3000吨/年)。化工园区新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所1处。积极推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争取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填埋能力10-20万吨),最终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城区园区集中化供热工程。加快推进城区及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中心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城区供热管网进一步完善。建有集中供热中心的开发区完成配套供热管网建设,拆除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各类供热锅炉,入区企业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对暂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先期入区企业应严格控制能源结构,必须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硫燃料油(含硫量应低于0.3%)等清洁能源实施临时供热,不得自建燃煤锅炉。
8、实施农业环保工程,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实施农村“六清六建”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以治理污染为重点,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9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推广无害化技术,结合利用沼气,实施农村改厕和治理规模化养殖业污染。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处理体系和“镇收集、县暂存、专业单位安全处置”的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体系;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的疏浚工作。
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强度小于400千克。积极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有效减少氮磷向周边水体的迁移。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公顷农药(折百)使用强度小于3.3千克。
实施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农膜回收率达到95%;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制板、秸秆制碳、秸秆编织等综合利用技术,加大秸秆禁烧执法力度,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和下河,建立4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猪-沼-果(菜)”、“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划分禁养、控养和适养区域,实施集约化养殖。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三同时”制度,对年以后新改扩建、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依法责令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禁止养殖废水直接向水体排放,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实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结合水产养殖品种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规模、品种,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减少残饵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及时做好养殖海区的水质监测和海区净化工作。
实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研,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强化农用土壤、城市建设用地和遗弃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综合治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依法调整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加大对菜篮子基地的环境管理。
9、实施能力建设工程,逐步提升监管水平
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充实环保人员,乡镇机关普遍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助理;有条件的县分片设立环保分局(工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设立环保分局);行政村普遍明确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加快实施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物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放射源监管等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成立市饮用水源保护支队(副处级)、市环境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中心、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制订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物种入侵、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预案,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组织开展环境污染应急演习。开展污染事件风险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饮用水源等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数据库,建立风险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可能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必须制订并落实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置装备及应急物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对田湾核电站实施严密的在线续监测和定期监督监测。完成对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及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根据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建成环境实验大楼,建设市、县两级污染源远程监控网络,加强对重点污染源、风险源的监控。建设重点废水、废气、危险固体废物、放射源等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成持久性有机物(POPs)、二恶英分析实验室、生物毒性实验室,生物标本及土壤样本库、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与预警指挥中心,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全市大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建成生态监测站,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成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积极争取省环保厅在我市建设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建成海洋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主要入海河口水质自动监测站,所有监测站实现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对近岸海域、直排海污染源及河口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按建设“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全市环境数据信息库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三、时间节点及责任
本节只列出重点工作时间节点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见本方案第二节“重点工程及要求”。
1、水源保护工程:
划定保护区域,年,划定等所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各县区政府)。
严格保护水源,强化、2条清水通道等整治,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年,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关闭或者拆除;年,建设水源沿岸生态隔离带(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强化水厂管理,年,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限期调整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取水口,将市区主要水厂取水口上移,年,完成对城市自来水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强化应急监测,年,所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完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四县政府)
完善供水网络,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4县县城规划建设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四县政府)。
2、总量控制工程:
强化总量控制,年,万元GDP排放强度,COD控制在3kg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以下(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强化工程减排,年,完成粮油、发电、台玻、生化等单位重点减排工程,完成市立本农化公司农药生产线整体搬迁(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县政府、县政府)。
强化达标管理,年开展园区综合整治;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推进化工整治,年,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完成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验收总结任务(市法治办、市环保局、各县政府)。
强化自动监控,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年,完成开发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3、环保引导工程:
确立绿色理念,研究开发形势,年,编制完成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严格环境准入,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政策杠杆作用,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
保障重大项目,年前,完成对重大建设项目及规划等各项环评服务及排污总量争取工作(市环保局)。
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年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
4、生态建设工程:
优化生态空间,年,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实施生态修复,年,完成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建成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前三岛海珍品增养殖保护区,建成湾海洋生态资源功能保护区(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环保局、海事局)。
构建生态网络,年,初步建成以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网络;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完成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局、市农开局)。
5、环境整治工程:
推进生态创建,年,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完成《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年,建成6个以上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40%以上(市创建办、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实施内河整治,年,制订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市区及县城主要河流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
治理污染,年起实施等4条主要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积极实施等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市环保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水利局、市港口管理局、海事局、,相关县区政府)。
防治流域污染,年,争取国家、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各县政府)
防治大气污染,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力度,年,制定并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建成和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年城市气化率达95%(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
6、民心环保工程:
治理油烟污染,年,建立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年,有效解决解决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房产局、市城管局、工商局、各县区政府)
解决噪声扰民,年,完成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强化噪声环境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各区政府)
实施城市绿化,年,重点实施东盐河滨河风光带、孔望山公园等绿化项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各区政府)
强化社区环境管理,年,创建绿色社区45个(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
7、环保建设工程: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年,完成东部城区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年,市区中心城区及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重点建制镇及、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2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建成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市区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城市、县城、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95%、85%以上,市及4县至少各建设1个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点(市城管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各县区政府)。
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年,完成铃木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迁址技改,年,在化工园区新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所1处。年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县政府、县政府)。
建设集中供热设施,年,城区供热管网进一步完善;建有集中供热中心的开发区完成配套供热管网建设,入区企业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8、农村环保工程: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年,建设9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年前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处理体系和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体系;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的疏浚工作。(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强度小于400千克,每公顷农药(折百)使用强度小于3.3千克(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5%;年,建立4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环保局、市农开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年,完成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年,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土壤污染污染,年,完成土壤污染现状调研,编制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
9、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年,完善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实施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派出。有条件的县分片设立环保分局(工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设立环保分局),各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成立市饮用水源保护支队(副处级)、市环境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中心、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年,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年,完成对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年,基本完成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任务,争取建成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建成1万平方米环境实验大楼(市环保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
四、保障措施及考核
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开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开发进程中环境保护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协调处理好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保工作矛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重点负责行动方案的实施与评估,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及时解决在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环保问题,切实把行动方案涉及到的相关任务与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和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综合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评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结合,统筹考虑,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危害生态环境。
加强区域环境合作。建立和完善与、、等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大环境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解决机制,探索跨区域环境污染的补偿机制,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建设,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
创新环保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环保的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的收费标准,推进市场化运作,以BOT、TOT等多种形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精心打造环保投资平台,研究组建环保投资公司。实行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定及公开机制,建立企业信贷准入门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制定有利于环保的收费政策,试行主要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排污指标初始分配的有偿使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排污权抵押贷款。
促进环保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普及环境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和公众听证制度,使公众充分享有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议事权,积极参与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科技攻关。积极开展入海河道污染风险评估与防范、入海口湿地净化系统和陆源污染控制研究,重点加快入海河口及海域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技术攻关,为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开发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