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设计培训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漫设计培训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漫设计培训的课程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

动画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学科,越来越受到各高等、高职、高专院校的热崇。自2000年始至今,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学校有三四百所,各种职业培训学校不下几千家。尽管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然而中国企业依然面临困惑――找不到高素质的动画师。业内分析,目前我国动画人才结构不合理,国家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整个行业中还占不到1%。许多人认为,根源在于动画教育的发展滞后,无法培养出动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专门人才,优秀的动画创意人才甚少。因此,直面今日中国高职院校的动画艺术教育,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这是动画教育者不可避免的课题。

一、动画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发展现状。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规模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动画专业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上最紧俏的人才之一。据保守估计,我国动画片存在20万分钟的缺口,这意味着市场需要2.5万名动画原创设计人才,而辅人才的缺口更是高达8-10万人。随着我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的落成,游戏、动画企业大量涌入江苏,使得对游戏、动画人才的需求一升再升,很多企业每月开出6、7千甚至上万的高薪都招不到人。

2.专业结构设置状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动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课程还是沿袭国内外优秀本科院校同类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不完善;专业教材、师资缺乏;教学硬件设备、动画资料不足。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职院校或偏重于素描、色彩等绘画课的学习,或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应用,这就造成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以及敏锐意识感觉的匮乏。这些年,大多数动画院系采取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前段时间有报道称,上海某家动画公司,需要一批动画制作人员,于是通过媒体刊登了一则“培训、招聘”的启事。启事上称,将针对动画制作有偿培训一批人员并择优录用,录用后将返还部分学费。这则启事吸引来将近10所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他们愿意让自己的毕业生再交纳数千元的学费参加公司培训,然后就业,以上这种情况在我国许多城市已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就业,却走进了再培训的怪圈,归根结底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并不合理,动画人才结构性不足,与“学生就业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的高职教育”的理念相违背。

二、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

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探讨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动画专业建设特色,构建具有离职特色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意思维能力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由用人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企业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按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组织教学,强调教学计划适应社会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2)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课程设置应与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将动画公司的专业证书课程嵌入动面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科目与要求设置课程与专业方向,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后能适应不同工作环境。

(4)模块化原则。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导向,将课程设置为几个主要模块的课程结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学校课程开放,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5)开放性原则。加强与各动画院系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动漫节、动漫展览、动漫比赛等专业活动,努力学习世界各国,特别是日、韩、美等动画生产大国迅速发展的经验和动画衍生产品的动作模式。

2.动画专业建设特色。

(1)动画专业教学建设分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大专业平台下的专业群建设。动画专业将依据行业特色建立以下四个专业群:FLASH动画、三维动画、连环画漫画插图、平面设计。专业群的目标瞄准行业中对应或相关联的职业技术岗位。

第二方面,以项目为引导的课程结构建设,吸引企业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学工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建设满足校企共用的校内实训中心。

(2)根据动画专业综合分析行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各项使用指标,确立专业教学方向,建立专业群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通过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动画短片创作五个集技能与创意为一体的专业课程,用三固(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设计),一群(计算机软件应用,包括动画软件应用与平面软件运用),一实践(动画短片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3)动画专业教学以项目实训为核心,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动画理论。建立三段式教学基本框架:第一段,实施过程性课程,以专业通用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行业和行业发展的多元认识;第二段,实施企业性课程,课程结合企业分工,突出行业现行技术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群,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孵化过程;第三段,实施项目实训课程,可以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导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训。

3.具体课程设置研究。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第一学年强调专业基础课,而这些基础课并不是指绘画课,它指的是动画的基础,动画的观念,动画的思维这些内容;第二学年,让学生把动画里的动作设计(原动画设计)与动画角色与场景设 计结合起来进行专业设计;第三学年和企业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实训。根据动画专业的特殊性特制定以下三大块的课程设置,作为培养我国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1)过程性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过程性课程是动画学科体系的基础层,是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素质课,学生刚入校的第一学年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可以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并为下一环节的原动画设计、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设计史、设计基础、设计透视、艺用人体解剖、动画赏析、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认识水平及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建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专业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体育。

(2)企业性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企业性课程是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共同建立现有紧缺和潜在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课程体系,以企业动画制作流程为核心,以动画前期企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剪辑为基本依据来设置课程,集中在第二学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动画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应用两部分课程,这两部分课程可以并行开设。动画专业课程开设顺序是:分镜台本设计、构图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原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合成。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开设顺序是: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FLASH动画、3DMAX、MAYA、AE影视后期编辑。

(3)项目实训课程。第三学年,离职院校与动画企业合作办学,能够有效地使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行业的用人标准相结合,尽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动画人才的培养。

第一,高职院校采取特殊的训练方式,安排学生到动画公司进行顶岗实训。通过顶岗实训,他们可以了解动画公司职位的需求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二,由于学校在硬件配备上的投入是有限的,一些高尖端的设备引进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校可以联合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针对产业的地区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交流和合作、科研和产学结合、机制和资源等进行规划。

第三,学校成立动画实训中心,吸引企业进课堂,带项目培训完成课程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将要承担的工作,为自己设计培训计划,在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计划,然后通过检查和考试验证能力,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

篇2

关健词:实训教学 开放性 实验室管理

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大部份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起点低、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经验不足等问题,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与实验室条件的建设,进一步加大实训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为构建一流的实训教学基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加快专业课程改革,优化实训教学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章节内容进行教学,通过教师讲解并演示完某个章节的内容,再到实验室动手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分断,对教学内容能够无法得到整体认知,完成的课程实验无法到达课程标准,从而导致学生真正制作真实项目无从下手。

当前,实训教学改革务必突破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必须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线,积极改进实训教学方法,使实训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模式。 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工作典型任务为依托设计教学案例,把实训教学融入整体教学改革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无缝链接,实现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许多职业教育的课程均要求教师不仅有过硬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术,更需要具备构思、设计制作等方面的实战经验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要将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单独分开开展的模式,实现“双教一体化”,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项目,按照职业认知规律,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或引入企业项目,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制作。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多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掌握课程内容,提高职业技能。

改变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实验室使用效益

目前,诸多高职院校都在重视实验室建设,但普遍存在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实训资源不足,各个实训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改进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基础。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企”,提高校内实验室建设内涵

加强与校外企业紧密合作,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把企业引入校园,共建“校中企”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在保证“校中企”实训基地在市场上的正常运转并实现盈利的前提下,以股份制的形式实行利益分成,成果共享,同时明确工作室接受学生实习与实训的义务,在完成学生实习实训的任务后,合作单位可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助,激励企业与学校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校中企”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内容、设计与技术骨干引入教学团队和教师进入企业、学生进入真实工作环境、教学进入现场,将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内涵。

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实验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核心是实验室队伍建设,聘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作实验室负责人,通过加强政策导向,结合实验室建设工作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执行切实实际的培训计划,培养一批实训教学骨干。

当前社会,新技术、新设备更新很快,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不同于教师,是偏重于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改善实验室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跟不上实验室建设需要,有利于实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实验室

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学院通过学生自己申请的形式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实行网上预约,进一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体系,为自主性实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高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实验室的建设多存在封闭管理、利用率低下的状况,仪器设备开放程度不够,共享性较差的情况。加大现有实训教学资源及实训课程的整合重组力度,使综合性、设计性实训的课程逐步加强,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训、制作、发明和创造等教学活动。

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训竞赛,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院根据教师科研项目或学生自主立项及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定期公布开放实训题目,给予一定实训经费资助,为学生提供自行设计、安排和完成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之,做为实训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者,以务实求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和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结合高职院校现有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体系,为全面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提升学院实训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邬锡琴, 胡敏.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举措[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4期:154―165.

[2] 赵永江,张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2):93-94.

[3] 朱玮彬, 杨起帆. 层次分析法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与效益评价[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期:157―159.

[4] 黄启来,吕宏伟,张春平.拓宽思路,全力搞好实验室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期:8―16.

[5] 刘向阳, 郑海务. 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改革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期:145-148.

[6] 周伯明,王菊芳.实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关键[J]. 实验技术与管管理,2005,(8):6―16.

[7] 周莹.杨燕婷.以信息技术促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65―66.

[8] 杜镰,工业设计实验室建设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期:139-14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