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1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苏联模式是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的教学模式,注重自然科学与各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研究性发展成果,对工程实践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上也以被动式单向传授为主,缺乏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下,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脱离,缺乏创新性与创造的土木学子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2]
1.1.1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节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所学基础工程课程的理论知识,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独立完成一个较完整的基础设计与计算过程,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土木工程院系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大多是假题,由于没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缺乏工程的相关资料,难以真实反映实际的工程问题。[5]从近几年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来看,选题设计对象主要集中于柱下桩基础,基础类型较为单一,较少涉及其他基础形式,例如筏板基础、浅基础,地下室的深基础。同时桩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大部分课程设计参与者选择方形预制桩,在实际工程中圆形桩预制桩以及钻孔灌注桩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过程中,基础形式的选择与工程实际结合度不是非常高,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1.1.2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少,教师配置不足
在现有的课程设计模式下,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安排在一周内提交。而整个过程学生需要完成选题、分析、计算、制图等工作,学生自己思考与设计规划的时间非常少,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参考往届课程设计模板,缺少对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规划,难达到基础工程设计目的。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主要由两名教师负责全班的课程设计指导(全班总共45名同学),教师配置明显不足。因此,有限的教学时间分配到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少之又少,对学生的设计缺乏系统的了解,也无法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最终导致所取得的课程设计成果深度不足,远未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6]
1.1.3教学方式单向输送,缺乏主动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单向输送为主,即老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课的方式被动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仅适合普遍性的知识传授,讲究知识的层层拓展深入,学习的台阶式提升。[7]“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也是其缺点,因为在这样教学环境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现代的学生更加追求个性,追求自我,其洞察力和创新力的提高使得其有越来越多的个人看法,获取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1.2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图纸、计算书进行评价,这种简单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更不能评价处老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目前许多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长此以往,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2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解决方法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热心支持学校教学的设计、施工和企事业单位,或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或在行业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单位合作建立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一个广泛的、互惠互利的科研合作网络。有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支撑,能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选题与实际工程脱节的问题。
2.1.2设计选题结合实际工程
在满足学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课程设计,其课程选题来源于实际工程,采用真题真做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工程的过程中,分析各种实际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了解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将所学的理论基本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同时采用校内和校外“双导师”指导制,校外的导师比校园的教师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2.2.1采取设计团队分组制度,教学对象小型化
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指导模式,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划分,每个小组不超过10人,以小组为“设计团队”对该基础工程开展多种设计方案的比选与设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每位教师指导1个小组,整个设计过程实现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老师可现场答疑,也可远程指导,加上校外指导教师,全面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实践证明,以“设计团队”分组模式不仅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掌握多种基础设计方法,且通过比选了解各种设计方法的优缺点,更好地掌握基础工程设计关键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更易于教师更全面的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2.2引入微课模式,教学形式多元化
微教学概念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怀特艾伦等提出的微型教学概念(microteaching),是将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复杂的教学技能予以分解和简化为各个单一的教学技能,使初学者更容易掌握,并达到规范化的目的。[8]引入微课堂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设计的核心知识点,如基础选型、荷载计算、桩型选择、沉降验算、地基承载力;学生在设计者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基础选型单一、荷载计算模糊、场地持力层确定模糊。根据这些知识点及问题,授课老师制作相关微课视频或课件,在视频或课件中详细阐述其要点、计算环节关键问题的处理,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这样能有效地解决课程中的共性问题,提高了指导效率,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2.3采用网络交流,教学时间碎片化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方式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协作研讨教学模式,即指借助QQ、微信等交流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教学小组,实现互动教学的自由性与及时性。教师收到教学任务后可结合自己负责的小组设置一个交流群,在群里学生可随时向老师提问,而教师也能在群里给学生布置任务,总结每堂课的重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将教学的时间不固定、地点不固定,而是有效地延展到课余时间。利于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讨论交流,既不会影响干扰教师的科研工作,也不会中断学生的设计过程,避免走弯路或做无用功,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CIPP评价模型是一种开放式评价手法,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与评价反馈,即以评价促进教学的改进。实现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的转变,强调评价和教学相结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9]因此,将CIPP评价模型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评价中,能创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1教学目标评价的研究
从背景分析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学分设置,课程大纲、课程内容等方面,以保证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评价结果,结合我校现有相关的教学资源,深入探索适合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及内容。
3.2教学过程评价的研究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教学评价是课程输入评价中一个重要方面。采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使评价贯穿在丰富、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多元评价观为指导,强调质性评价方法的使用,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全方位了解教学质量,制定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并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及方向。
3.3教学成果评价的研究
根据CIPP评价模型,课程成果评价是考察教学效果,反映到学生身上,一则考查课程的短期成效,即在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二则考查课程的长期成效,即毕业生的满意度:通过对在读本科生短期效能评价,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细化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下完成教学任务。而对毕业校友的调查结果,从他们的满意度以及对课程的意见与建议,能看出该课程对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岗位所起作用,从而反推出教学内容需要改进的方向与内容。
篇2
1.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按照CDIO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在课程讲授之前,由学生分组形成团队,查找资料(Conceive),分别提出针对课程的工程项目问题(De-sign),带着问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Implement),在课程结束之时解决问题(Operate)。以“路面工程”课程一组学生为例,学生在学习之初,通过查找资料,找出某一条公路的实际交通量,拟定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目的是在课程结束后完成该路面的设计,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沥青路面的学习要有针对性,但并不是只学习沥青路面的相关知识,所有的路面知识都要学习,课程结束后会有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确定出来本组公路等级,设计出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尺寸。这样,该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全面、透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2.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土木工程专业行业背景深厚,所涉及工程包括公路、桥梁、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等,大多数院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仅限于一般的基础课程,比如,建筑材料试验,测量实习等,不能提供工地实际工程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模式,可以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共享企业资源,可以引进企业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熟悉相应领域的行业标准及高效的企业组织管理。实现途径包括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工程研发中心;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工程生产一线,实现学生与工程环境的零距离对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3.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第一,注重本学校教师工程综合素质的提高。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到企业考察,参加社会实践,以获得更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形成既有教学本领,又有工程经历的“双结构”教师队伍;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优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有条件的话,教师讲授两年的课程要进行一年的工程实践,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使教师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第二,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教师走进课堂,开展选修课程的讲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建立严格的企业教师遴选制度,按照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企业教师会将最实际、最先进的知识带进课堂,将工程实例、工程意识、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带进课程,实现学生与工程师的零距离对接。
篇3
1.1课程内容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基础上,讲解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虽然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包含了关于建筑设计的知识,但内容只有4学时,而毕业设计环节中涉及建筑设计的环节为4-5周。如果没有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内容对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设计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那么学生将严重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1.2课程设置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的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为独立,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缺少过渡和呼应。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将这些建筑类的课程统筹和协调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学生掌握了建筑制图的标准和要求、建筑细部的构造要求及浅略的建筑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通过讲解理论性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题目的实践设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之后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可以有助于学生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强化建筑平、立面设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准确的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形,形成更直观的建筑表达效果,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1.3课程开设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工程设计领域,建筑、结构和设备是紧密结合的三个部分,建筑设计控制着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和建筑外立面的艺术效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设备从水、电、空调三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使用的舒适度。这三个部分合作的好坏决定了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理论课时偏多,造成了学生实践设计课时偏少,从而无法实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在实践课时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较少,很多学生都是闷着头自己做。2)、学生在实践设计中,不善于查阅资料,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任务书中只规定了每种房间的面积,房间具体的开间和进深尺寸要由学生确定。很多学生在确定房间开间和进深尺寸时,不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只凭空想随意确定,最后设计出来的房间完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实只要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使用对尺寸的要求,并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或建筑设计资料集,都能够确定较为合适的尺寸。3)、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偏重建筑平面设计,忽略立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平面的设计,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建筑美学基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立面比较简单、呆板。最终出来的图纸往往是平面设计达到了深度要求,立面只是在平面的基础上生成的,毫无美感可言。
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应该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践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由以老师集中的理论授课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进行多个专题的实践设计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在各个设计专题中。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下,老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在学生完成各个设计专题的过程中一对一的辅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具体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设计进度安排,并进行实践设计,最终完成专题设计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3.2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理论教学部分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参观加实例分析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专题相关知识的印象。老师通过方案图片介绍多个相关建筑设计实例,研究其功能组织、立面细部做法、建筑形体与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专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通过图片展示开展案例式的教学,也可以将上课地点移至真实的建筑空间内,更直观地从功能设计、形态设计、空间设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建筑空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3.3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题,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提并论,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大量性建筑作为设计专题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学和设计中,不仅能够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设计构思的过程要进行层层控制,严格检查各阶段设计草图,以实现学生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能有所收获。为保证设计质量,老师要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学生的设计进度,,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平时的表现。
4结语
篇4
[关键词] 少数民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127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228- 03
新疆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据第六次全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9.9%。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科技发展的关键之一是民族科技队伍的壮大,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蓬勃建设,土木工程建设的不断升温,作为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急需大量土木工程行业高素质少数民族技术人员。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本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学习的效果,并对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非常重要但又较难掌握的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在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构造知识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从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结构设计相关的工作。该课程涉及理论知识广泛,概念、计算公式繁杂,多为工程实践经验总结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1 涉及理论知识广泛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掌握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相关数学及力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思路及解题方法。
但本课程与数学、力学又不尽相同:从研究对象看,与经典力学中经高度理想化的研究对象不同,不能用纯数学、纯力学的观点去分析,没有统一的力学体系;从研究方法来看,理论推导及基本假定较多,与经典力学相比,精度较差;从课程内容来看,内容多而杂,缺乏系统性,且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
1.2 概念及计算公式繁杂
本课程基本概念多、公式多,大多是在数学及力学理论基础上做一定的基本假定后推导得出的,公式中的符号多且形似,但意义不同,极易混淆。需在理解基本假定的前提下进行理论推导,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
1.3 与工程结合紧密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的课程。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构造知识,为从事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及相关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本课程相关理论。
2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乡镇,这些地区教育资源落后,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较薄弱、生活环境较单一、接触工程实例较少。
2.1 汉语言水平较差
部分来自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基础十分薄弱。为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等能力,进入大学后需学习一年汉语。可即使经过一年预科,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文字理解的深度及对汉语的驾驭能力仍很有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未能达到接受大学专业教育的一般水平。但在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及授课语言均为汉语,从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存在较大障碍。
2.2 理论基础薄弱
新疆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许多民族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知识断层明显,这给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要与汉族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规定的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压力大,对老师来说教学任务重,对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3 工程的感性认识匮乏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农村和牧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基本构件(柱、梁、板)从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理论与实际脱节,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土木工程专业最注重培养的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3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3.1 增强汉语水平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概念模糊、不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汉语水平低,理解困难。
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虽掌握了汉语基础知识,但对土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汉语理解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学习时理解和自学上的困难。因此,在专业课前增加少数民族学生专业汉语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对专业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交流,建立起学习汉语的良好的环境,从而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2 注重理解
少数民族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又缺乏感性认识,从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去理解所学知识。
将教学内容通俗化,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内容,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师应立足民族学生实际、关注民族学生特点,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在专业知识内容的语言表达中不能简单直截了当地引入概念、定义、公式,应当清晰、正确、生动地把书面语转变成口头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多样化,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型等辅助方法增进学生的理解。适当地引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概括、理解,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比仅仅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和紧迫。学习对知识的分析是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环节,对少数民族学生讲授书本知识不仅应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将知识告诉他们,更重要的是教会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掌握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特别要注意的是教结论而不是给结论。
3.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土木工程中各基本的结构构件没有感性认识,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强,理论知识抽象,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能将其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将实验与实习等教学环节贯穿到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十分有必要。
实验课的教学环节可以很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少数民族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通过实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印证课堂教学讲授的理论知识,从而弥补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的理论学习困难的缺陷。
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课堂讲授期间带领学生参观工地进行认识实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构件及功能有感观上的了解,便于理论学习的具体开展。通过认识实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所学钢筋混凝土知识与实际工程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4 结 语
在新疆少数民族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客观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新疆高速发展对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勇,何金春,晋强.新疆工科专业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42-43.
[2]沈蒲生,梁兴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为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教育部于2013年年初启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项目旨在学习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建立中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改革,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改善中国的教育结构。从而,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解决教育结构失调问题,将高等学校按照普通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分类调整,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字塔型人力资源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应用”正是该专业的教育核心,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在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中的准确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在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顶岗实习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而要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关键。
一、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企业需求
由于专业的特性,土木工程教学中各门专业课与工程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许多的课程内容是以对施工现场有了一定认知为授课前提的。目前的教学计划是将实习排在授课之后。因指导教师的配备不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并不能完全掌握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与课堂所学相关,以至于实践与理论内容脱钩,没达到既定的实习效果。
另者,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与实际工程项目严重脱节。一般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两个月左右,但单体工程的施工周期大都在10个月以上。这样就使得在学校安排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参与到部分分项工程中,缺乏对整个施工过程的了解,对施工过程出现的设计、建设、监理等各方面缺乏接触,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而,学生的实习内容远远不能达到实纲的要求,更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以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难以解决企业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企业缺乏参与教育的动力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并不愿意接收学生到单位实习。其主要原因即是学校、企业的目标不同,缺乏沟通,不能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高校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高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另外,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其主要目标即是创造经济利益。而对实践操作基本属于空白的学生到单位实习,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方面的收益,还会影响工程进度,带来安全隐患。
(三)政府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健全
应用科技大学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虽说是国家大力倡导的教育模式,但对于一个新兴的办学方式,各种政策和管理办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造成校企合作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探索
基于当前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案,以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一)高校加强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
为了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增加企业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吸引力,学校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应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缩小课堂教学与企业所需之间的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对实践有更多的了解,在到企业的实习过程中,不但是学习的过程,也同时能够成为企业中的一员,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应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的分量。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参观、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能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实验教学体系是增加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但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以验证实验为主,这种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应增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综合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等创新实验。打破教研室与实验室的管理界限,营造开放性实验室的环境。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不是要学生集中做某一个实验,而是确定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项目。这就会促使学生自己提出实验课题,从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环节的设计,以及实验构件的制作,到方案的实施验证,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个体主导,自己动手操作。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都会有质的提高。有了这一方面的经验,在企业实习中就不会感到学校所学与工程脱节,就能在学习的同时,为企业所用。
(二)政府健全相关制度政策
校企合作不单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各级政府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内相关企业和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形成统筹校企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相关管理部门要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有关部门积极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调动院校、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及时总结经验,广泛宣传推动。
三、总结
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成果可以看出,要想取得理想的合作成果,必须要有政府完善的制度和相关的激励政策做后盾。高校与企业也要深入沟通,详细制定共同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的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从而真正达到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04):28-30.
[2]张雅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院校,2010(03):52-52.
篇6
学生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图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框及标题栏的绘制不规范、线型线宽错误、中心线缺失、图名和比例缺失、字体大小及图样布置不合理、尺寸标注错误、剖面图标注错误等。土木工程制图是一门非常严肃的课程,必须遵循制图国家标准,主要包括《技术制图》、《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建筑结构制图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对制图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没有形成严谨的态度。从教师而言,土木工程制图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图纸的重视程度不够。土木工程制图的教授过程中,对工程实例的要求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对制图标准的认识和识图能力有限。很多课程设计甚至毕业设计的任务书中比较看重结构计算的内容,忽视了制图国家标准的要求,造成学生注重计算书而忽视图纸。从学生而言,学生从思想上对制图标准不重视,认为只要图纸上能表达清楚就行。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不按制图课上要求的仿宋体书写;数字随意倾斜、潦草,大小不合适;绘图时不按照步骤执行,图样布置不合理。另外,很多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中计算机绘图很重要,忽视了手工制图的环节,导致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方法、制图标准和读图绘图基本技能相对欠缺,对平面图形缺乏认识。此外,还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中期课程设计没有严格按照制图标准执行,大四第二个学期做毕业设计时很多标准中的要求都已经忘记,导致图纸的质量很差,不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教学方法探讨
(1)分两个学期、小班授课。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多,其中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部分包括工程制图基本知识、多面正投影、轴测投影、标高投影等章节;专业工程图则包括房屋建筑施工图、建筑结构施工图、路桥工程图、水利工程图等。由于大一新生具备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较少,在专业工程图讲解时需要介绍背景知识,否则会造成学生的专业工程图识读障碍。例如,在讲解建筑结构图中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图时,需要较详细介绍钢筋混凝土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房屋建筑、桥梁工程、水利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表达内容和方法。将画法几何与制图基础、专业工程图与计算机绘图分为两大部分,分两个学期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作业较多,尤其是在画法几何和制图基础部分,每次课后都有作业,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可能不同;在专业工程图的识读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角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讲解和辅导,小班授课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学效果较好。
(2)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讲解时,由于内容多、教师需要不停地讲,会造成学生听觉疲劳。而理论部分的前后连贯性很强,如立体的截切与相贯要用到线面相交以及面面相交的知识,前面知识没有理解,后面学习就很困难。因此,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兴趣,对于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在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与板书、讲与练相结合方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立即让学生做练习,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缓解听觉疲劳。此外,可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让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其他同学评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专业工程图部分,可采取“找茬游戏”方式,让学生交换绘制好的图纸,遵照规范找错误,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另外,还可采取参观工程实例的方法,比如讲到直纹面的投影时,带学生寻找直纹面的工程实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注重实际工程图的识读。
在教材及习题集中,由于受篇幅所限,专业图纸只是某项工程中的部分图样。由于图纸不完整,学生无法从宏观上认识工程图。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锻炼。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典型的、相对简单的实际工程案例,给学生识读。比如,在房屋建筑图部分,可选取居住建筑或公共建筑施工图;在路桥工程图部分,可选取结构形式简单的桥梁工程图。首先对房屋或桥梁的整体情况做出讲解,然后让学生分组读图,从而达到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步读懂图样的目的。通过实际工程图的识读,在绘制图样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遵照规范的要求来实施,绘图的规范性也就得到了加强。
(4)注重土木工程制图实践能力的考核。
画法几何与制图基础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平时成绩+闭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专业工程图和计算机绘图部分的考核可采用平时成绩+开卷考试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工程图样的补绘和抄绘等,针对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一般为单个图样。开卷考试可采取绘制工程图方式,由教师结合工程实例制定指导书,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整套图纸。在绘制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设计者的角度,充分理解整套图纸中各部分重点表达的内容,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等,以此提高学生绘图能力。
(5)加强制图课程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联系。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师在授课时,应强调其作用和地位,还可将往届优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图纸向学生展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强调规范作图的重要性,在任务书参考资料中增加相关制图规范,增加图纸质量的成绩比重,并加强易错点的讲解。只有加强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联系,才能让学生逐步积累、提升识图和绘图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3.结语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25-05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土木建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趋向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且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工程实践场所,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践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巩固和深化的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力手段;同时,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础,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水平的高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目前,大部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都存在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可持续性及综合性的问题,且存在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开展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实践教学环节单一等问题。为此,结合高校本科办学特色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是:任何研究对象都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且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定规律的整体。运用系统论研究问题,就是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在整体上、联系上和功能上等多方面分析作为系统的研究对象,总结其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内在关系,从而达到最优化、系统地解决问题[1-2]。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一般包括实验、实习、课程(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而每个实践环节又由若干个具体的实践活动组成,即由次一级的子系统组成;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评价等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在系统论视域下构建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既实现对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评价等的合理建构,又实现对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整体优化,使各类实践教学的开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实践教学功能的良好发挥。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达到缩短毕业后适应期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以及土木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确定出适合“3+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连续性原则,以学校办学的 “三大”教育理念(即大工程、大德育与大实践)[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系统论指导,充分发挥校校协作和校企合作的载体作用,依据学生能力和素质形成及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的设计,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优化。同时,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要立足于信息技术、计算仿真技术等现代技术和平台,开展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等融为一体的运行模式。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系统)是由构成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分体系(子系统)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从广义上讲,若干个子系统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从狭义上讲,实践教学体系即指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必须以社会和行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为根本。根据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结合土木工程学科的特点和高校的办学实际,确定出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毕业后适应期短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知识目标、实践教学能力目标和实践教学素质目标。实践教学知识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土木建筑行业、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掌握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和咨询等技术工作所必须的业务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从事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和咨询等基本技能;实践教学素质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职业观,以及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和团结协作的工作品质。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分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课程(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劳动军体课教学体系、社会实践体系、科技活动体系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实验教学体系分为基础课实验体系和专业课实验体系。基础课实验体系涵盖了工科学生必修基础实验课程;专业课实验体系由土力学性能实验、材料性能实验及结构构件力学性能实验组成。实习教学体系构建成从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到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一体化实践体系。课程设计体系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整体性构建了涵盖上部结构(水平承重体系和竖向承重体系)和下部结构承重体系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体系。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涉及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含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及其相关的试验仪器与设备;软件条件主要包括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图书资料、实践教学课件、实践教学软件及实践教学影像资料等。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非常复杂,涉及学校、学院、系和教研室等多个层面上的管理,还涉及到学生自身和校内外指导教师层面上的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还包含健全的管理制度,如组织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教师实践培训和顶岗锻炼制度等。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主要包括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原则、评价机制、整改制度等。
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其实施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更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级分体系构建的原则
坚持科学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构建各级分体系。其中,科学性是指各级分体系(系统)构建必须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实践性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各级分体系(系统)构建的相关实践环节要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易于实现;二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各分体系(子系统),如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体系等,必须紧密结合土木工程的实际,充分适应土木建筑行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整体性是指按照“大实践”教育理念和系统论基本原理,在宏观上,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和评价5个层面建立“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微观上,从实验、实习、课程(毕业)设计、劳动军体课、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6个层面上建立“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体系。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构建由基础实验体系和专业实验体系组成的实验教学分体系。在基础课实验体系中设置的5个实验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基本实践技能,为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专业性实验体系中,由于材料性能实验和构件性能实验相互关联,对两类实验的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主要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学生通过开展系统性的实验锻炼,既巩固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对应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如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等)应突出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4]。课程设计体系以一幢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带多层砌体结构附属用房)的完整性结构设计为主线,分阶段设置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设计,即依次完成钢屋盖结构、混凝土楼盖结构、多层砌体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基础工程5个课程设计,构建“五位一体”的课程设计教学分体系,取消了混凝土排架结构课程设计,增加了多层砌体结构和混凝土框架结构2个课程设计,突出了课程设计体系的整体性、实践性和连续性;分阶段进行各项课程设计,要保持各项设计中相关设计计算成果的连续性[4-6]。
(二)加大引导和动员,深化全员重视实践教学体系
在应用型人才全过程培养的进程中,全员、全方位、高质量开展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教学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中全员育人和管理,首先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其次是从学校、学院、系等多个不同管理层次上深化管理,加强组织和动员,深入落实实践教学导师制,实现实践教学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为此,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每一次进行实践教学分体系之前,都要组织学生和指导教师开动员会,同时推进导师责任制的落实。
(三)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
经费投入是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基本保证。经费投入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校校协作和校企合作,从多方位筹措经费,加强对校内实践基地(含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共建实践基地,实现企业员工可以在基地内进行技术培训,而学校学生可以在基地内进行实践锻炼,达到校企共赢目标。通过持续建设,使实践基地内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满足学生进行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科技活动、实习等开展的需求。二是加大校内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设置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使校内指导教师通过顶岗锻炼、专项实践培训等,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同时,对校外指导教师建立指导业绩考核评优、发放指导津贴等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校外指导教师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指导质量。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在校校协同共建实践基地和推进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聘请土木建筑行业设计、施工、咨询和管理等单位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组成实践教学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定位,实践内容优化和教学模式改革等工作,使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开展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行业所需。
实践教学评价是推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既要开展校内多层次教学评价,又要借助于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开展校外评价,同时组织学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同时,加强多角度融资渠道的拓展,从特色应用型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出发,通过立项获取建设经费支持,开展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特色人才培养基地等建设,推进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上层次[7]。广泛争取校友和相关企业在办学经费上的支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奖学金,深入开展各实践教学环节(如结构设计竞赛、科技活动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推进了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开展,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增强了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毕业生得到了社会上用人单位的认可。研究成果对同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冀宏,沈宗根,韩曜平,等. 基于系统论的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39-342.
[2] 江树勇,任正义,赵立红.基于系统论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J]. 高教论坛 ,2008(3):81-83.
[3] 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48-51.
[4] 薛志成,徐晓红.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类课程体系优化设置及建设的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0(7):97-101.
[5] 薛志成,裴强,李长凤,等. 基于整体性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J].大连大学学报,2015,36(5);128-131.
篇8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1],因而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院正在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适应我院2002年升本后本科教育的要求,以体现我院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点[3]。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自2003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以来,一直在进行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教学计划的修订。笔者结合几年来专业建设工作,介绍我院2006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修订情况。
1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类: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级研究型人才,主要由名牌大学和重点大学培养;第二层次是高级设计、施工管理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第三层次是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由高职专科学校培养[4]。邵阳学院2002年升为一般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兴办,办学历史短,教学经验积累少,无论从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科研能力,还是学生生源,都不具备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同时也不具备与办学历史较长的一般本科院校竞争的实力。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在湖南省和全国所处的地位,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懂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据此,对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制定了2006级教学计划:⑴设置2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和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制定“2.5+1+0.5”人才培养模式,即进行5个学期的专业通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2个学期的专业方向课教育,1个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计划的研究文畅平(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湖南邵阳422000)摘要:以人才需求为目标,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主线,结合专业建设实践,以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地位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和办出特色的基础,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⑵拓宽专业基础,建立土木工程专业“大平台”课程体系。⑶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整体优化。
2以人才需求为目标,以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主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是最古老的工程类专业,在世界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我国不少高校中的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好,办学经验丰富,生源素质较高。我院土木工程专业2003年兴办,办学历史短,教学经验积累少,竞争实力弱。我们应正视自己的差距,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办出自己的特色。⑴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和人才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第一,人才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应用技术科技含量随科技发展而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务实,更有针对性,也更加迫切,既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人才的需求呈明显的多样化趋势。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顺应这样趋势,建立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的办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适应岗位需要为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土木工程各技术岗位工作的需要。第二,人才的专业知识面要宽。应用型人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基层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的工作专业划分不太细,且比较综合,他们需要的不是研究型人才,而是工程一线技术把关的技术人才,要懂设计,会管理,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面要宽。第三,土木工程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培养的专业人才除了要有本专业各领域的技术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⑵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思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素质要求,是我们构建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培养方向。为此,我们强调三个突出:①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需求就是我们的教学培养方向,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要突出施工类、管理类课程的地位。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人才的知识结构,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创造力。当然,经验的培养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切实保证了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工程训练的时间,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和经济知识贯串其中。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注意把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统一起来。③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地位。作为教学型高校,应以教学为中心,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中心地位,既以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这方面我们有优势,第一,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来自设计、施工、行业管理等部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事业心强,工作责任高;第二,这些教师能为实践环节教学提供适宜的教学工地;第三,能够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⑶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包括:①课程实验类;②实习类;③课程设计类;④毕业设计(论文);⑤计算机应用类,包括贯串于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的计算机应用。超级秘书网
3阶段性成果
从2002年起,多次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今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按照“2.5+1+0.5”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优化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即“平台”类实践环节;“课群组”类实践环节;“综合”类实践环节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⑴课程实验类。占总学时约13%。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普通化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测量实验,土工实验等。⑵实习类。总计6~7周,包括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道路勘测实习等⑶课程设计类。总计10周,包括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课群组”类课程设计等。⑷综合类。总计16周,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⑸计算机应用类。包括计算机文化类、技术基础类,专业应用类等,课内安排126学时,课外安排约360学时。
4结语
专业教学计划体现了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办学不应该老围着别人有什么,而应该想别人没有什么,这样才办得出特色”[5]。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的地位这三个“突出”是我们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应该成为我们办出特色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02):14~16.
[2]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邵阳学院教务处.2003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Z].关于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篇9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实践应用对科技的进步起关键性作用,从而引发了社会迫切的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证明,构造“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注重工程素质教育”的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家港校区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的综合型大学,由于成立不久,在各个方面与别的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校区的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方向不明确、培养方法固定、教师资源不足、实习基地少等,所以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创新开发素质和整体素质等方面与实际岗位的要求具有相当的差距。总体来说,校区办学历史较短,土木工程专业师资不足,实习基地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的,课程与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学生质量难以保证,上述诸多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校区需要努力制订一套针对本土木工程专业的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发现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等为主的工程技术人才,要与当地的沙工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区分开。它的目标应是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技能操作和建造等为主的工程技能人才。为了培养校区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张家港校区土木工程教育应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宗旨,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工程师的目标,整个培养环节应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包括重要学科的实验、重要学科的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独立实验操作、实际工程操作、现场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参观等。下面就以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做进一步的深化加强,是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实践性教学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体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并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精心安排实习,让学生积极与建筑工地技术人员施工工人进行交流,从而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3)加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尽快落实安排年轻教师到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学习,与本部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加深对土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现场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又能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6)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一定资历的现场工程师请到学校兼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合理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关注并积极参加建设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专业认证考试,努力学习知识,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加强实验培养与管理
近两年船建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购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所需的常规实验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实验要求,成为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设备利用率很高。课程组编写了各类试验指导书与讲义,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做好以下几点:
(1)图书馆要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老师上课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3)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种建模比赛,老师要配合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坚持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鼓励部分本科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实验研究工作,提高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常规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内容选用实际工程业务进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
3.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船建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台计算机机房,满足课程设计上课要求,并配置了服务于本专业各类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所需的AutoCAD绘图软件、北京理正系列岩土工程设计软件和国家建研总院推广的PKPM网络版系列工程设计软件。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应该做好下面几点:
(1)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设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试验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对于像AutoCAD、天正建筑设计、PKPM、鲁班预算等学生工作以后所应用到的软件,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组织安排学习,建立专门的机房供学生学习应用。通过这些软件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教学培养的主体是学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学院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体验设计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4)在各门课程学习完之后各专业课程设计之前,应先安排半周时间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工程施工现场观摩。
(5)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
(6)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7)优化课程设计考评机制,保证土力学考核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高校 土木工程教学 改革
一、高校土木工程教学计划分析
1.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相关科学技术的统称,它力图培养应用型的工科专业人才,主要通过学习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项目规划能力,能够从事与土木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
2.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培养规格。首先,在德育方面,通过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树立专业学生的远大理想,为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思想品德,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其次,在智育方面,通过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建筑工程、工程力学、结构分析和工程材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应该具有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工程仪器使用等方面的能力,保证自己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得心应手。最后,在整体素质方面,土木工程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专业,毕业之后的工作地点可能就是一些建筑工地等,因此,毕业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有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主要课程情况。高校土木工程的课程非常系统,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管理、钢结构、流体力学等十门课程,这些课程都为土木工程教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能够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当前高校土木工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当前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教学情况而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木工程教学及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首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课程设计的弹性程度不够,很难从课程角度提高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紧跟实际研究情况,与生产研究的实际问题不相符合,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从当前土木工程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方法还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非常不利。再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习情况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课教学中的考核方法、内容设置还不够完善,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实验中心、生产单位及实习基地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形式主义,这样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之后步入工作岗位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创新高校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制订合理有序的土木工程教学计划。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制订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要。首先,加强基础课教学,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需的。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重视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专业面,不断扩大基础学科的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不断强化实践课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要不断强化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有序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管是哪个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之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的基础。
2.健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培养“宽口径、多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首先,优化土木工程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除了要满足专业知识的层次结构之外,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法律课程、经济学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让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增强法律意识、计算机技能和经济学观念,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全方位能力。其次,优化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些相近、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优化,加强实践课程环节的训练,完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再次,拓宽专业基础,构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土木工程培养的人才所涉及的行业是与工程相关的,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等多方面,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相同,诸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岩土力学、材料学、计算机技术、工程概论等课程,这些都可列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作为基础课程组开设。
3.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比重,建设校外基地。土木工程专业重在实践,学生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还要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校外与很多建筑公司、监理公司建立了联系,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协议,学生在生产实习及寒、暑假期间可以去工地进行工程实践,这样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不仅完善了该课程基本建设,规范了教学管理,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本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强化力学教学,学生结构方面的知识明显加强;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自学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 上一篇:会计核算最终环节
- 下一篇:质量部管理制度与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