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本定律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基本定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应用物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优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40-02
一、前言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被称为自然哲学,已成为相关应用技术领域的基础和源泉。应用物理专业是一个以物理学为基础,以“应用物理”为核心和特点,强调将物理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以培养既有一定物理理论知识,又有一定实验技能与工程技术的理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1]。可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应用物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其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其中最迫切最重要的是应该对应用物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大力合理改革,对其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整。
二、应用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目前的应用物理课程体系仍然主要由普通物理课程(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课程(包括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以及固体物理学构成。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经过高中物理、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的学习,发现许多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多大差别,只是所用数学工具不同罢了,“高中用,普物用d,理物用”,这充分反映了应用物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严重问题[2]。即当今的应用物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没有跳出传统物理学专业和物理教育专业的框架,课程体系僵化,过分强调“系统化”、“逻辑化”,传统的基础和理论物理课程内容重复而陈旧、占用课时过多。没有体现物理世界的发展性,现代性、统一性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普遍存在“重经典、轻现代、重理论、轻应用”的弊端,反映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发展成果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太少,应用物理专业的“应用”特色体现不明显,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较差,无法实现应用物理专业培养目标[3,4]。
“知识爆炸”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5]。因此培养应用物理专业人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理应满足新时期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原则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同时注意到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不人为割裂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理论和原理是经典的,但应用要是现代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对传统教学内容实行量的精选、压缩与质的提高。对现有的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包括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进行优化整合,绝不搞简单缩减,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注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将近代物理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研究的新成果,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成就、新观点、新动向。缩减传统课程门数及学时数,以便增开其它应用物理课程及学时数。
四、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优化整合的教学内容
1.力学和理论力学优化整合成力学理论。如今许多应用物理专业第一学期就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力学,到第五或第六学期再开设理论力学,而理论力学前面相当大一部分是和力学内容重复的,如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组运动学、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等内容重复量大,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且浪费了很大一部分教学课时。同时力学课程要求采用微积分、矢量分析、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知识研究处理“变”的物理问题,这和学生刚开始接触高等数学知识相矛盾,教师在授课时不得不降低要求讲解,造成学生后续学习理论性强的理论力学的难度增大,教学效果降低。因此打破原有力学和理论力学界限,将它们优化重组成力学理论课程,删除牛顿力学重复部分,去除相对论部分,将这部分移到电磁理论中讲解,力学理论安排到大学第二学期开设,这时学生们的高等数学工具应用较为熟练,已具备了处理“变”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精简、优化整合后的力学理论包括:质点力学、刚体力学、非惯性系力学、振动与波、连续体力学、虚功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正则方程、哈密顿原理、泊松括号与泊松定理、正则变换、哈密顿-雅可比理论、非线性力学简介。力学理论课程既包括牛顿力学,又包括分析力学,将研究力学问题的方法有机辩证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清晰准确,理论体系简洁明了,兼顾了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前沿内容,为后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构筑了桥梁和基础。
2.热学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优化整合成热物理学。据统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中的热力学部分和统计物理学部分分别占总内容的46%和54%。热学课程中的热力学定律部分和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中热力学部分内容(温度与平衡态、物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功、热容量与焓、理想气体、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卡诺定理等)重复率高达1/3[6]。在分子动理论和经典统计部分也有重复,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和速度分布律、玻耳兹曼分布律、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气体内的输运过程,所以将热力学部分与热学中的重复部分删除,将这两门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可以缩减约1/3的课时。优化整合的主要思想是贯穿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个质点到大数量粒子构成的系统这一线索。在热学部分介绍经典热学、热学最新动态、热学在新科技中的应用,统计物理学部分以系综理论为主线,融宏观与微观理论于一体,立足于微观量子理论,从等几率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阐明统计物理学理论,运用统计物理学理论导出热力学基本定律,将统计物理学概念与宏观热现象相联系和对应,实现热现象的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有机融合。优化整合后的热物理学内容包括:热力学第零定律与温度、状态方程、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率、气体输运过程、功、热量、热力学第一定律与内能、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固体和液体、相变、统计物理学基本原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热力学函数及其应用、气体性质、开放系统、量子统计理论、涨落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物理。
3.电磁学和电动力学优化整合为电磁理论。电磁学和电动力学都是研究电磁场基本性质、运动规律及其与带电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电磁学侧重于电磁现象的实验研究,从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中归纳出电磁学的基本规律,而电动力学侧重于理论研究,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和洛伦兹力为基础,研究静态、时变态条件下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和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考虑到电磁学与电动力学在内容上是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可以将它们优化整合成电磁理论课程,将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的内容适当贯通,既分层次,又平滑过渡,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具体如下:由库仑定律引出电场、电场强度的定义,电通量、高斯定理及场强的计算,由电场力作功的特点引出环路定理、电势、电势的计算;由毕奥-萨伐尔定律引出稳恒磁场的计算、环流和旋度、散度;由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引出真空中的泊松方程与拉普拉斯方程;介绍介质的电磁性质、场与介质的相互作用、静电场边值关系与唯一性定理,运用泊松方程与拉普拉斯方程计算真空与介质中的场强与电荷分布,介绍静电场分离变量法、镜像法;由稳恒电流导出静磁场,由电场中的标势引出矢势、磁标势;对电磁感应、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辐射与传播、狭义相对论均单独设章节介绍。对超导、等离子体、巨磁电阻等做简要介绍,丰富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电路和交流电内容放电工学课程中讲解。
4.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优化整合为近代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侧重于原子光谱实验现象的解释、物理思想和物理模型的建立,量子力学是在对原子光谱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侧重于微观本质,理论性强。原子物理学的实验研究促进量子力学的不断发展,它们联系紧密,相互促进,其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导致目前许多原子物理学教材中的量子力学导论部分内容和量子力学教材存在大量重复,如玻尔氢原子理论、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薛定谔方程、平均值计算、氢原子薛定谔方程解、康普顿散射效应、碱金属原子光谱精细结构、塞曼效应等。因此必须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其思路是:通过对原子现象的发掘,引出其量子力学的理论本质,同时通过量子力学理论的建立和运用,来研究原子等微观体系的特性。优化整合后的基本内容为:经典物理遇到的困难、玻尔氢原子理论、状态与薛定谔方程、力学量与算符、中心力场、电磁场中粒子的运动、矩阵力学、微扰理论、电子自旋、多电子原子、外场中的原子、多体问题、分子结构和能谱、散射。这样优化整合后课程所需学时会比优化整合前大大减少。
五、整合后专业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应用物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优化整合后的课程开设顺序可以这样安排:大学一年级注重增加高等数学教学课时,将高等数学进度尽量前推,大学第二学期开设力学理论、第三学期开设光学和电磁理论,同时开设数学物理方法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第四学期开设近代物理学,第五(或四)学期开设热物理。这样的调整安排能留出更多时间来开设其他应用物理专业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
六、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1.重构应用物理主干课程体系,避免了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教学内容,缩减课程科目,节省大量课时,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为应用物理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的开设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突出了应用物理、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专业特色。
2.为应用物理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应用物理人才提供了可靠保障,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重整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和科技前沿的需求。教学内容富有现代性,开放性,渗透新的教学内容和思想,使应用物理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技术方面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为他们今后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蜀霞,王新强.应用物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05).
[2]陈波.应用物理学专业《热学》与《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整合之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01).
[3]富笑男,刘琨.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4).
[4]石东平,龙晓霞,程正富,代武春,杨守良.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06).
[5]陈波.应用物理专业物理类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改革之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03).
篇2
关键词:(1)模式:是对某一事物复杂关系简要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描述;是在一定条件下某类事物内在特性或个性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
(2)管理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管理学研究和实践中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构架或模式,其实质是管理领域的一种思想信念。
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模式
国际化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为满足国际贸易中质量保证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制度的基础上,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工作,于1987年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几经修订,从ISO9000系列标准到ISO9000族标准,其中的核心标准之一的ISO9001标准已了2008版,我国也已经转化为GB/T19001-2008/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具有通用性强、文字通俗易懂、结构简化、标准之间兼容性强等特点,自颁布以来便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管理标准,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之所以称得上是质量管理模式,是因为它具备了管理模式的三个层次特点,即价值观层,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层以及方法、技术和标准层。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价值观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领导作用;
全员参与;
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
持续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是世界各国多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质量管理的价值观,是构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模式的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层,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表现为以“过程方法”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出了在标准构建的质量管理模式中,“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如图2所示。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运用“PDCA”循环的思想,围绕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按照“识别―策划―实现―评价―改进”的递进方式,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
二、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与内容
1. 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
ISO9000:2000族标准文件结构见表1。
其中,ISO9000族的核心标准主要由四项内容构成:
①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②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③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④ISO19011:2002《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2.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是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标准,其主要内容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结构及关系。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分别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在ISO9000:2000标准的0.2“质量管理原则”中指出:“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体系,可使组织获得成功。”
(2)质量管理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总纲,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①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帮助组织增进顾客满意。
②顾客对组织的重要性,即组织依存于顾客。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第一条“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具体应用。
③组织持续改进的推动力来自于顾客。由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这就驱使组织持续改进其产品和过程。
④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这是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管理的系统方法”的具体应用。这个方法要求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必须的过程,并使这些过程处于连续受控状态,以增加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满意度。
(3)术语结构和关系
ISO9000:2005标准从10个方面列出了80个术语,包括质量、管理、组织、过程、特性、合格、文件、检查、审核和测量等过程质量保证的术语。
ISO9000族标准中应用的术语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术语概念之间存在这各种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属种关系、从属关系和关联关系。图3以有关管理的术语为例,使用概念图表示各个术语概念之间的关系。
3.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08是ISO9000族标准中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组织贯彻本标准对拟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求,帮助组织在适度增加管理成本的基础上减少风险,赢得相应的利益。
(1)ISO9001:2008标准的目的
ISO9001:2008标准的目的是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产品质量保证,提高顾客满意度。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并不包括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内容。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组织满足顾客要求、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2)ISO9001:2008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重点内容体现在: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体系总要求和文件要求;
第五章“管理职责”规定了管理的基本职能;
第六章“资源管理”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确定并提供适当的资源;
第七章“产品实现”表述的过程是质量策划结果的一部分;
第八章“测量、分析和改进”规定了策划和实施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3)ISO9001:2008标准的应用
ISO9001:2008标准面向不同行业的各类组织,当组织的规模不同,生产的产品类别不同时不影响标准的使用。标准的具体用途如下:
①用于组织的质量管理;
②用于第2方评定和注册;
③用于第3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注册;
④用于合同引用情况;
⑤用于法规引用的情况。
4.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1)ISO9004:2000标准的作用
ISO9004:2000标准同样是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基础,遵循过程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的。
ISO9004:2000标准的引言中阐述了组织的目的:一是识别并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组织内人员、供方、所有者、社会)的需求和期望,以获得竞争收益,并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实现;二是实现、保持并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和能力。ISO9004标准为质量管理体系设立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指南。
(2)ISO9004:2000标准的内容
ISO9004:2000标准与ISO9001:2000标准的结构相似,内容协调一致。但应当强调的是,ISO9004:2000标准不是ISO9001:2000标准的实施指南。
ISO9004:2000标准的重点内容体现在第四、五、六、七和八章,分别为“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ISO9004:2000标准还有两个附录文件:自我评定指南(附录A)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附录B)。
(3)ISO9004:2000标准的应用
ISO9004:2000标准是指导组织业绩改进的指南,在各个条款中更充分地体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最高管理者为了追求组织的卓越业绩,可在深入理解ISO9001标准的基础上应用ISO9004,对照指南,通过识别、策划、实现、评价、改进过程,进一步完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地追求组织的卓越业绩。
ISO9004标准的附录A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评定方法,并给出了典型问题和收益示例。组织为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水平,应参照附录A所提供的方法,建立适应自身的自我评定模式,定期开展自我评定,找出体系和过程中需要改进的项目,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三、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系统与关键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就如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建立、运行、评价、改进和认证等多个关键方面。
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
根据ISO9000:2000标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制订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在贯彻ISO9000族标准的基础上,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设计及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是按ISO9000族标准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初对组织所进行的统筹规划、系统分析、整体设计,并提出设计方案的过程。总体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周密制订计划、全面安排,防止在建立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生偏差和错误。设计过程中,在综合考虑利益、成本、风险的基础上,使组织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满足市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而且满足组织内部的需要和利益。
质量管理体系总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
①领导决策,统一认识。
②组织落实,成立机构。
③教育培训,制订实施计划。
④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ISO9001标准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类型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程序文件、记录等5种。ISO/TC176/SC2/N525R制定的《ISO90001:2000文件要求指南》中指出:文件的作用为信息沟通、符合性证据、知识共享。文件可以是任何媒介形式或类型,如纸张、磁带、电子或光学计算机磁盘、照片及标准样品。
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系统工程。由于体系文件在体系运行中起规范性依据的作用,所以在编写上要充分体现可操作性。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系统协调的原则;
②合理化的原则;
③操作性实施原则;
④证实检查的原则。
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依靠体系的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实现的。因此,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和宣讲;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经批准以后,应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并通过一定形式(会议等)宣布质量管理体系投入运行和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生效。
(2)组织协调
质量管理体系是借助其组织结构的组织与协调来运行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协调各项质量活动,排除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使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3)质量监控
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各项活动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发生偏离标准的现象,因此必须实施质量监控。
(4)信息管理
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对异常信息进行反馈和处理,实行动态控制,使各项质量活动和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信息管理与质量监控和组织协调工作密切相关。
3.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经过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并以颁发认证证书的形式,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符合相应要求,授予合格证书并予以注册的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通过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完成的。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由独立的、并经国家认可的第三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依据规定的程序,对受审组织进行的有计划、系统的检查活动。其内容包括: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各要素的活动是否符合所选定的标准模式要求;
•检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并适合的质量标准。
我国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和程序如图4所示。
4.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
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就构成一个制度性的系统,其系统目标在于促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如图5所示。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驱动层(包括国家认可委员会、CNAT、认证机构、审核员)
•目标层(企业的管理体系)
•自我改进层(包括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内审员)。
5. 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主要包括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自我评价三种方式。
(1)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是指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又称为第一方审核。ISO9001标准8.2.1.3内部审核条款指出:“最高管理者应当确保建立有效和高效的内部审核的过程,以评价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强项和弱项”。内部审核共分五个阶段:准备与策划、实施、审核结果评价、制订和确认纠正措施、改进与评价效果。
(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目标所进行的活动。” 管理评审可以包括对质量方针的评审,其评审依据是顾客的期望和社会要求,并考虑新技术的采用以及质量概念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管理评审定期进行,最长的间隔时限不得超过12个月,但在组织内部或环境因素发生大的变化时应及时进行。管理评审应保持评审记录,并提交评审报告。
(4)自我评价
ISO9004:2000标准中明确指出:自我评价是一种仔细认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确定组织改进的资金投向,测量组织实现目标的进展;评价的实施者是组织的作高管理者;评价的结论是组织有效性和效率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成熟水平方面的意见或判断。
ISO9004:2000标准中的自我评价方法是针对该标准的每个主条款从1级到5级分5个等级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如表2所示:
6.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组织全面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自我评价等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方式,识别改进的机会,运用持续改进的方法实现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持续改进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1)进行持续改进的两条进本途径
ISO9004:2000标准的附录B为各类组织提供了用以持续改进的过程方法,进行持续改进的两条基本途径为突破性改进和渐进性改进:
突破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进行改进或实施新过程。突破性改进项目通常包含对现有过程进行重大的再设计。突破性改进项目由日常运作之外的跨功能小组来实施。
渐进性改进是由组织内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幅度较小的持续改进活动。渐进性改进项目由组织员工通过参与工作小组来实施改进。
(2)持续改进的步骤
ISO9004:2000标准的附录B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步骤:
①改进的原因:识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改进的区域,并记录改进的原因;
②目前的状况:评价现有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便发现哪类问题最常发生,选择特定问题并确立改进目标。
③分析:识别并验证问题的根本原因。
④确定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解决问题可替代的办法。选择并实施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选择并实施能消除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防止问题及根本原因再发生的解决办法。
⑤评价效果:确定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已经消除或其影响已经减少,解决办法已经产生了作用,并实现了改进的目标。
⑥实施新的解决办法并规范化:用改进的过程代替老过程,防止问题及其根本原因的再次发生。
⑦针对已完成的改进措施,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对改进项目的有效性和效率做出评价,并考虑在组织的其它地方使用这种解决办法。
文章内容是本人在负责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工作期间所学到的,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并期望能为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 下一篇: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