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启发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启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启发

篇1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食品企业管理;应用

一、引言

《食品企业管理》教学对象主要是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其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食品企业的特点、食品管理的职能、食品质量体系、企业管理组织、经营决策方法、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以及跨国企业的经营理念[1]等,具有应用性、探讨性强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企业管理》课程在我国食品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日趋显现。近年来,到企业就业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已越来越多,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各类大中小型食品企业的中坚骨干力量。因此,需要探索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结合食品企业管理课程体系[2]。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食品企业管理》课程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食品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要求。本文旨在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在《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二、在启发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特点,采用多种启发和诱导的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4]。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发展智力,提高能力[5-7]。1.启发式教学应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近几年来,教学改革一直在倡导教学中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大家逐渐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教育地位,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正在改变。“师生互动”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形式和内在要求,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客观规律。“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8,9]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互动、知识探讨和心灵沟通。这种互动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的问答和表达,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不仅需要教师讲解,更需要学生配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发性和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自,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提升学生探索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2.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启发式教学更注重学生思维启发、创新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意识、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教育形式[10]。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的途径,教师已经不是唯一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的传授传统知识的职能已经在变化和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也在变化,用人单位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提升综合能力是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食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问题启发。有“疑问”是人类进一步探求真知的前体,它既能启发积极的思维,同时又是探索问题的源动力[10]。在《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学生设立“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循序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在学习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质疑”精神。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疑问,依据教学计划通过反问、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环节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养成和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提出合理的疑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需要经过认真思考的内容巧设疑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先提问后讲解,边提问边讲解,设疑,解疑,在教授知识中有启发,在启发中有讲授,让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求知,大大地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实现学生真正的知识内化和吸收,通过知识的内化达到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2.兴趣启发。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就是说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说不出时给予点拨指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首先要考虑怎样能把学生吸引过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兴趣。《食品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如果一开始就介绍枯燥理论知识点,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会感到枯燥,失去兴趣。教师要从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入手,选取一些成功的经典企业管理案例,而且这些企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比如,电商京东、电子企业苹果、食品企业蒙牛、伊利等,从介绍学生熟悉的成功企业管理人士,到他们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再到这些企业的管理方法等,学生带着对这些成功人士的认可和崇拜,心中会充满激情和兴趣,这样会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启发可以采用如视频演示,简单的一个设问,等等,只要运用适当巧妙,都不失为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形式。只要能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求职欲望,都不失为好的兴趣引导方式。3.案例启发。案例教学法即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为目标。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通过分析和探讨,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食品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该学科的许多理论知识都可以在企业实践中找到实际案例。枯燥的讲解理论会让学生觉得费解难懂,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搜集相关案例,选择与课程知识点内容相吻合,同时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案例,采用视频演示、多媒体方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案例,循序渐进引出与该课程相关的问题,设置相关疑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进而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解食品企业的组织管理时,可以列举一些知名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如张裕葡萄酒、汇源果汁、统一、娃哈哈、旺旺、蒙牛、伊利等知名企业的组织运营管理模式,结合这些实际企业案例进行展开讲解企业组织运营模式的理论和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采取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又回归到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抽象难懂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启发了学生对食品企业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思考。4.对比启发。对比法教学主要是对某一专题知识点或知识面的深入讨论。不仅使学生辨析概念,加深理解,开阔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到企业的质量管理时,比较汇源果汁、娃哈哈、可口可乐、统一等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比和优劣势分析使学生加深了对质量管理体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抽象的概念简明具体、分散的知识点连续化,使学生形成逻辑理解性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合时机地利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多利用视频演示、图片照片展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形象,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通过比较能够发现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突出重点,深化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记忆事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食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采用合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多种启发式教学法的综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发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合格的食品人才的基本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邱澄宇.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236.

[2]孙海涛,魏凤云,邵信儒,徐晶,姜瑞平.基于食品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导向的企业管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8):63-65.

[3]胡建斌,陈延惠.浅析在遗传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0-62.

[4]张永忠,胡海青.兴趣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发[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4):17-18.

[5]吴翊.启发式教学再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1,(1):67-68.[6]黄白.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6,(9):25.

[7]方萍.浅谈启发式教育的内涵与教学优势[J].社科纵横,2008,(3):248.

[8]陈应康.启发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8,(2):106.

[9]张建,毛晓英.启发式教学在《食品安全性》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9,(2):78-81.

篇2

关键词: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科学管理;关系

一、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既是在大市场环境下对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应用的体现,也是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要求。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能够使发电企业的档案贮存和管理能力提升,其次能提高发电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三能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四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档案的管理目的是进行利用,使其节省企业时间,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保护。因此,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是基础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发电企业是我国的一类重要企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长期以来,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好坏,都对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电企业自身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有着书本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档案既是发电企业发展经验积累的体现,也是凸显企业核心地位和竞争力的凭证。所以,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发电企业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发挥档案的作用,就能提升发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企业档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国家的发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却令人感到不安,许多发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表现出对档案管理更高的期望值。事实上,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生产者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在这种期望中显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对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发电企业都把生产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档案工作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这种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短时间看不到,但却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有很多档案工作人员处在一种“说的多,做得少”的尴尬工作状态中。档案部门工资低,部门人员少,根本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二)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见紧迫

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档案资料已不仅仅是有形等的有限形式,还包含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料。因此,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将是信息化工作中的首要问题。由于电子档案的发展迅速,使得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也要同步提高,一些老员工不熟悉办公软件,而刚刚步入岗位的大学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完善,新的形势对档案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体系利用效率低

发电企业的档案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说利用计算机能够快速地检索出所需档案,但是,我国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的收藏和整理不到位,质量差。许多信息无法检索到的原因就是档案信息化之后没有准确的标题、文号、关键词等,最后不得不再次进行人工检索。

(四)档案管理制度松懈

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室资料遗失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企业的内部人员自我主人翁意识差,二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松懈,惩罚制度宽松。许多记载有重要信息的档案资料一旦损坏或是遗失,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档案管理高效化,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内部环境。所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档案管理,做好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对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表率。

发电企业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许多发电企业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健康地发展着。这些企业中有的虽然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改组和重命名,但是它的档案部门中的庞大的档案资料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能齐全、完整和系统地体现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科学地管理好一个发电企业,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待档案部门,从档案部门可以找到科学管理企业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处理好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整个企业的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呢?

三、发电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科学管理共发展

(一)企业的管理关键在科学,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

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一个大的发电企业由诸多庞杂的部门构成。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并非易事,而事先这个目标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一要从精从简,部门宜少不宜多;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人员的素质高低由企业的科学管理决定。所以,要实现档案的高效管理,必须先清理掉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从根本上杜绝人浮于事的现状;其次要加强对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组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又要培训他们保护档案、整体档案的技能。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档案价值的利用效率。

(二)针对发电企业的特点,依法加强对档案部门的保护

发电企业的档案价值高。这些档案资料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隐藏的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法律的基本要求来管理档案。对于档案的借阅和使用必须登记到位、借阅时间明确,遗失档案要追求责任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和地位。对于那些损坏档案、泄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处理。

(三)将整个企业的管理经验嫁接到档案部门,将给档案部门的价值充分利用到为企业创造价值中

企业的科学管理是一种模式,既适用于整个企业,也适用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所以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统一标准,齐全门类,收集有价值的档案以弥补企业的不足之处。开展网络的宣传,将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贯彻档案中积极的政策、方针和精神。控制好档案的安全,及时有效地为其他部门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斌,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2(12)

[2]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7(02)

[4]阎心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J]企业档案,2005(09)

[5]魏建萍,试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档案人语,2010(3)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要求

市场格局的不断转变,使企业的发展增添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将市场经济与科学发展观进行紧密结合,则是稳定市场环境的有利措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融合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更多的基础能力,并不断的提高自身水平,以便帮助企业在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长期生存。

一、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应该把创办和发展企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要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毕生的奋斗目标。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是每一个公民所具有的基本责任义务,在步入信息化时代后,社会责任意识不在是存在于某个地区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整体行为意识,虽然社会责任意识在法律上不具有强制性,但其间所存在的社会约束力,却时刻成为保障社会责任正确执行的标准,互联网经济的到来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能利用虚假的面具破坏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规则,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安全隐患,科学发展观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会责任形态意识遭到破坏,并保障了企业中每一位员工的基本权益,因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企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谋划。

(二)管理诚信意识

诚信对于企业而言极为重要,任何一个言而无信的企业都难以在市场环境中生存,诚信俨然成为衡量企业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的诚信需要由内而外,管理人才对员工,需要时刻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事件与细节的处理中,要充分考虑到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始终站在协调管理,可持续发的重要角度处理问题,在对外部事件上,需要做到绝对的严格,在法律方面对企业的诚信具有强制性的限制措施,因此不诚信的企业极有可能触犯法律的底线,要严格杜绝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出现,在税务上要有明确的信息及记录,避免偷税漏税,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保持诚信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法制观念意识

法律是保障企业向正规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形成基本的法律观念,为企业长期的稳定发展做好铺垫,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企业内部需要实行法律规范管理制度,依法管理企业,从而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法制观念的企业管理团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利用固有的优势,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将法制观念设立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应具有高超的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需要能够看到潜在的商机,并为商机创造盈收的机会,创造机会并非是等待时机,适时而动,而是要做到在原有的盈利基础上,使既得利益获得翻倍。企业的形成必然是具有社会需要的结果,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市场中,只有少部分的企业能够盈利。因而在市场环境相对平和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得以生存,具有高超水平的经验管理者,不能够按照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进行企业管理,也不应按照流水盈利进行经营。虽然该方式可保证企业的稳定收入,但却不能够使企业在短期内成熟。任何一家上市企业及公司,必然需要有名明智的领导者,在企业经营中,大多数管理者勇于承担风险,在保障企业基础的盈利环境下,为其创造更高的盈利及价值。高水平的经营者不是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前进,只有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虽然价值不能兑现即时的利益,但却为未来企业发展做出了铺垫,使企业在经历风浪后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所以具有高超经营管理水平的管理者,对企业的生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应具有宽广的国际化眼光

在世界一体化格局形成后,世界经济进行了连通,国际化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成为大型企业的最低标准,世界经济市场格局相对于国内市场格局而言更加复杂,竞争也愈发激烈,我国每天新增企业多达数万家,国内的蛋糕显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开辟海外市场,增强国际企业经营及贸易能力再一次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同时规划企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抢占先机,为稳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同样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要提升的主要方向,在战略布局上要通过长期摸索与经验的积累,总结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其中将法律融入到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中重要至极,利用反垄断与反倾销法,有效的保护企业的基本权益,为企业谋取应有的利益,整合人脉与社会资源,竭尽全力为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自我提升中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结语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始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科学发展观又一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未来的企业发展也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与理念不断前行,因而大量培训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势在必行,是确保我国企业面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也为稳定世界市场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适时管理;学校教师资源;开发;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53-01

适时管理,简称JIT,有时译作“准时生产制”,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推行的一种生产管理制度。《 适时管理》作者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在书中对这种制度作了新的阐述,把它扩展成为运用于各类企业(包括非生产性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包括各类非生产性部门)的一种全面的企业管理制度。适时管理倡导不断改进企业文化,通过百分之百的雇员的参与,人人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向一切形式的浪费开战,目标是实现百分之百的产品优质。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也表现出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他资源的配置都将以知识为核心,学校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不只是具有一般劳动(工作)能力的人,而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主宰者,是知识资本的使用者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智力性。想象思维能力是学校人力资源的动力,学校人力资源的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随年龄而增长,到老年期会逐渐衰退,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周期性。三是教育性。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提高的主要途径。学校人力资源即教职工的责任和功能就是教育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资源。四是教育性(育人性)。它是学校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启示一:建立合理的教师工资机制

脑力劳动就是多倍的体力劳动,教师人才资源的劳动就是多倍脑力劳动的总和。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专任教师队伍,教师人力资源是人才资源,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是一笔最可观的人才资源。知识经济格局的形成,使知识和知识性劳动正在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教师人才资源理应得到可观的劳动报酬。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财政面临着困难的境地,教师劳动报酬的地区性不平衡表现得异常突出,教师劳动报酬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教师劳动报酬方面改革和运行,如实行年薪制、结构工资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教师的经济报酬,教师劳动报酬也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知识型企业、学校的分配模式将由职务工资向能力工资转变。公司的财富增值,不仅仅取决于管理领导者的领导才能,而且越来越取决于雇员的智慧。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保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型雇员与其他人员应有的差距,即使因工龄、年龄等原因在职务上处于同一层次的雇员。所担负职务的大小并非获高薪的理由,更关键的是雇员所负职责的能力和所作出的贡献。“岗位靠竞争,报酬靠业绩,重能力,重水平,重表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政策。

启示二:遵循教师人才成长的规律

篇5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创新 产品 审美价值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现代历史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概括,是21世纪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与企业管理理念

1.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人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的必然反映,也是对过去片面发展观所付出代价反思的结果。它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要加速发展经济、建立物质富裕的社会,也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以促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实现人在经济物质领域的需求,更要重视、实现人的政治、文化、精神、 社会等诸多领域中的需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正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价值目标。同时,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必然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基础,它突破了原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局限,确立了企业管理理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规范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必须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从而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必然。

2.科学发展观决定了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

西方管理实践的发展表明,以西方为代表的人类管理理论一直将人的问题置于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等人以“经济人”为理论前提创立了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后,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提出了“社会人”的理论前提,注重在管理中对人的关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古典管理论;而“管理丛林”时代及至21世纪的各个管理学派,以“自我实现人”、“复杂人”、“观念人”为理论前提,都更多地关注了管理中人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更多地是从政治范畴审视人的地位与作用。在严格意义的企业管理中,管理主要以物为中心,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于西方的管理理论,以及对人的关注一般予以排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开始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但这种创新和变革还未真正将人作为管理活动中首要和基本的对象。而对于西方管理理论及其人本管理的借鉴,又因为管理理论的二重性而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也决定了西方管理理论无法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思想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得企业管理创新获得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成为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基本内涵。企业管理的宗旨是运用科学方法、合理配置相关资源,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生产经营产品,并获取最大盈利。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宗旨,必须突破企业自身封闭的系统,面向和依赖市场。因为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只有经由这种交换关系,使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进入消费领域,企业才可以由让渡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商品的价值并获得盈利。由此可以发现,这种市场的商品交换关系,涉及着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商品消费者两个方面,而且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为消费者认同和接受,完成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才获得盈利,达到生产经营劳动产品的目的。以科学发展观观照企业管理过程,决定了企业管理首要和基本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满足消费的需要者,实现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企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将颠覆 “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观念,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

1.劳动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把握市场交换关系中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特性,开发、生产、销售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能充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产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其中,审美价值作为劳动产品的重要属性是必然涉及到的问题。

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生产实践的结果。而人类的劳动生产,从来都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单纯和绝对的物质生产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人是以社会属性为本质的类的存在物,不仅有物质生存的肉体需要,而且还有意识和思维,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的包括精神需要在内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展开和发挥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本质力量;而人在享用劳动产品时,就不只是享用其物质功利,还要得到精神和情感的享用,由是而得到需求的全面满足。人类面对劳动产品,不仅只有生理的、实用功利的物质需要,还会生发强烈的精神――审美价值的需求。固然,劳动产品的实用功利价值是审美价值的基础,并且往往先于审美价值为人发现,人类首先以实用功利的观点,要求产品具有一定的功能、内容和质量。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必然会在实用功利基础上,生发对于产品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并且要用这种需求苛求产品具有完备的结构、功能和形象,要求产品外在感性形式美的丰富。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发展,劳动产品越丰富,人的需求也越是丰富,人对于劳动产品的精神的、审美的需求也就会越加强烈,由此导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日趋转向对人的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满足,导致企业管理日趋关注人的需求与发展。

2.人的需要与人本管理

当代社会,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市场中同类、替代和新的产品不断增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加大,事实上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形成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特征;人们在选择、消费劳动产品时,不只考察是否实用、经济,还要考察和追求审美价值;不只考察其质量、功能、技术的因素,还特别要求其造型、款式、色彩、 形象、包装、装璜及节奏、韵律、视、听、触感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追求它与人的精神、情感、审美的平衡,以此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一书中曾提出了人类社会的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相平衡起来”。这表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企业的管理活动和过程,必须注重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角度审视,审美价值是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必要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是附着于劳动产品之上,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中转化而得到的商品的经济意义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可以使商品获得超出其自身原有价值之上的新价值因素,形成商品本身的价值放大和倍增。当商品将包括这种附加值在内的全部价值实现后,带给企业的将是丰厚的盈利,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实现、是人本管理的实现。企业管理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理念创新,在劳动产品实用功效基础上创造审美功效和价值,使人们在获得、使用产品时,既有实用功利的满足,又有情感和精神的欢悦,实现各种需求的最大限度的平衡。

篇6

关键词:支气管镜教学;案例学习教学法;全肺诊疗导航系统;呼吸科

呼吸内镜检查是呼吸科诊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初期进行整体流程、操作手法及呼吸系统解剖教学是保证操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步骤。教学不充分可导致操作不顺利,不仅会打击操作者的信心,还可能影响医患关系[1-2]。传统支气管镜教学以“手把手”带教为主,教学者更专注于技术教学,鲜少结合临床疾病分析,操作中很难兼顾解剖和空间位置讲解,学习过程中学员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且对合理选择操作方式的能力锻炼较少,很难形成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概念。案例学习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目前在国内众多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3-4]。CBL能够提高学员自主学习以及结合临床病例学习的能力,但由于缺乏真实的操作体验,在操作教学中略显不足。本院呼吸科近年引进的全肺诊疗导航系统,是通过导航规划路径及术中实时引导辅助病灶定位的虚拟导航设备[5]。本研究开创性地应用全肺诊疗导航系统辅助内镜教学,通过对病例CT影像进行重建达到与患者实际情况几乎一致的支气管镜下表现,与CBL联合,能使学习者结合实际病例主动学习,同时对操作流程和整体操作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步提升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本文初步探讨全肺诊疗导航系统联合CBL在支气管镜教学中的实施方案、实施效果以及经验,以期对内镜操作类教学提供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本院呼吸科学习支气管镜操作技术的32名医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名,女21名;年龄25~43岁,中位年龄33岁;参加培训的学员均无支气管镜操作经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名。对照组男4名,女12名;年龄25~43岁,中位年龄33.5岁;观察组男7名,女9名;年龄25~42岁,中位年龄33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在操作前均进行2课时内镜系统和呼吸内镜相关基础知识教学,然后根据分组情况按不同方法教学支气管镜操作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员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后,跟台参观支气管镜操作,带教老师在操作中对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讲解。观察组采用全肺诊疗导航系统联合CBL。带教老师带领学员针对行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讨论,给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进一步的诊治计划,针对支气管镜检查项目的适应证和检查结果预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讨论内容包括:①患者是否符合支气管镜检查适应证,有无禁忌证;②如何选择合适的镜下检查操作(如活检、刷检或穿刺等);③患者术前准备及检查前需要核对哪些项目。学员跟台参观支气管镜操作,带教老师在操作中对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进行讲解,随后将患者影像资料导入全肺导航系统重建肺部三维模拟影像,指导学员复核操作路线,熟悉支气管解剖位置,并模拟操作。

1.3评价标准

完成理论和操作培训后对两组学员进行理论及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为支气管镜相关知识考试,满分100分。实践考核为在教学老师陪同下进行10例支气管镜操作,由2名教学老师分别打分并取均值。实践考核具体包括5部分:①每个病例的CT读片及定位,满分100分;②支气管镜下操作方式选择是否正确;③支气管镜是否可独立完成,能独立进镜并观察所有支气管开口,至少进镜至亚段支气管,且指导教师无须手把手指导,视为可独立完成;④操作时间,即从支气管镜进入鼻腔至完成所有亚段支气管观察的时间;⑤操作技巧评分,包括操作流畅度,支气管镜碰壁情况,活检、刷检的准确情况,吸痰、灌洗完成情况,满分100分。

1.4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学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从调动学习兴趣、启发临床思维、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加强空间解剖学习、增加操作信心、提升操作技能6个方面评价教学方法,分为认可、一般、不认可三个等级。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支气管镜理论及操作考核

两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成绩、操作选择正确例数以及操作独立完成例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观察组CT读片及病灶定位的成绩为(89.00±7.09)分,优于对照组的(82.69±7.94)分,差异有显著性(P=0.024)。观察组操作时间为(15.94±4.13)min,短于对照组的(19.32±2.88)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2),操作技巧得分为(80.19±10.61)分,高于对照组的(80.19±10.6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2)。见表1。

2.2问卷调查结果

32名学员的调查问卷均回收。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观察组学员对于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启发临床思维、加深理论知识掌握、加强空间解剖学习、增加操作信心、提升操作技能认可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篇7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求实现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通过科学、合理、创新的管理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管理的全面性,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多个方面实现综合管理。此外,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创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环境。

一、班级管理发展与创新遵循的原则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管理的中心,按照班主任的意志对班级进行管理,这种情况之下导致班级管理出现了同质化、功利化的趋势,班级管理功能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之下,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在班级管理的发展与创新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班级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整个班级活力的来源。在班级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及物质需求。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之下应该坚持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在班级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意志及个性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自主性原则。传统的班级管理都是将班主任的意志作为管理的核心,忽视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体与主人,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与独立自主的意识,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学班级管理的发展与创新措施

实现班级管理思路的创新,注重管理角色的转换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中学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升学率,导致班级管理出现过严、过死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发展。因此,要注重班级管理理念的创新,转变班级管理中的角色,班主任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注重学生个性及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与个性的发展。

1、实现班级管理制度的创新,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学生自主性班级管理的切入点应该为班级规范的创新。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将《中学生守则》等作为依据,只要求学生履行规定的义务,而没有提及到学生的权利。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存在叛逆的心理,对于学校所规定的这些内容往往存在抵触的情绪。因此,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学生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班级管理制度,克服学生存在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发挥班级管理的作用。

2、实现班委队伍建设的创新,注重班委队伍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委队伍对管理中的一部分事务进行承担,因为班主任不是时时刻刻都在班级中的。部分班主任针对班级管理的事情感到头疼,班主任在时还能够维持较好的秩序,但是班主任不在班级中时就会出现乱糟糟的情况,学生秩序与环境都较差,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并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班级同学在班主任不在场时并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在组织纪律性方面是较差的;第二,班干部的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并没有掌握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班委队伍的建设,通过民主、科学的方式进行班委的选举与管理的决策,充分发挥民主、尊重学生意愿。

三、注重班级管理工作的松弛有度、因地制宜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对管理的尺度进行良好的把握,实现严格管理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实现管理的松弛有度。“严”并不是指班主任要冷酷,“宽”也不是指班长任要纵容,所谓的松弛有度指的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大事“严”,对小事“松”,通过授权负责与分层管理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协调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省”的习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自我教育与反省。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习惯的养成进行引导,树立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转换-创新”的探索思维方式。班主任要秉持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注重学生心理与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与掌握,让自己的决策与管理能够与学生相适应,注重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与设计、经营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班级管理应该做到“严”中含“宽”,“宽”中含“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环境,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篇8

    [关键词] 人才管理 哲学方法 运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跨国公司不断扩展,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企业外部的竞争压力和内部发展需求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反省、审视自身人才管理流程的科学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取、留住和合理使用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一环。人才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哲学。哲学方法在人才管理中的合理运用,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绩效,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企业人才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和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保障企业这个复杂系统能平稳高效运行。从外部环境看,人才的引进或输出形成了一个良好有序的机制,从而使企业发挥出最佳绩效;从企业内部来看,各子系统之间不因人才因素干扰企业的运行。那么,企业管理者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企业人才的管理原则呢?

    一、从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

    首先,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目标群。每个企业因其性质、发展规模、所属行业,发展阶段、所处地域等方面的不同,在人才需求上各有其特殊性,因而企业不可以盲目地或简单地与其他知名企业类比,亦步亦趋地照搬照抄,而是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自身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否则人才虽然引进了,引进的也确实是人才,但却不是企业适用的人才,结果人才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也无法获得人才效能。

    其次,明确所引进人才的职责。只有职责分明,人才才能发挥出其积极性。如果职责不明,企业员工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企业就无法做到高效率。

    再次,因才适用,各得其所。世界上没有绝对无用的人才,只有没有用好的人才。解雇一名员工要比用好一名员工简单容易得多。但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不应随意解雇所聘员工,而是应设法用好现有的员工,给他们一个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为企业,同时也是为社会做贡献。企业领导者应设法为员工才华的施展提供良好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英国学者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在其所着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坚称: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各司其职,而不只是专注于生产活动。

    二、把握好人才管理的“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规定性的量的幅度,而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企业人才管理必须适度,过犹不及。

    1.在企业外部关系方面,可以采用人才资源外包的方式,减轻企业人才管理的压力。所谓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依据需要,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招标等方式,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

    实行企业人才外包,一是有利于企业人才管理角色的转换,企业人才的管理者可以从繁琐的、低层次的人事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企业人才的宏观及长远规划,致力于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现有员工绩效的发挥;二是可以提高人才管理的效率,降低人才管理成本,避免人才管理过程中人浮于事现象的发生。

    2.在企业内部关系方面,坚持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人数。一个人的精力、体力有限,决定了管理者的管理幅度总是有限的。管理必须是有效管理。如果管理幅度过窄,易导致管理层人浮于事,形成将多兵少的局面,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如果管理幅度过宽、过大,则会造成管理人员工作负荷过大,导致无人管理、无序管理或管理失控。只有适度管理或有效管理才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人才效益最大化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面对外部激烈的竞争。企业只有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才能确保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提升。企业人才的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提供优秀适用人才。他必须明了: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引进,什么样的人才不必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必须引进;什么时候引进才是最合适的。他一定要懂得人才的科学搭配,人才结构学是他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科学。人才结构科学与否,是人才能否发挥出应有绩效的前提条件之一。在使用人才的问题上往往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盲目攀高。一些企业不依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招聘人才时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错误的认为人才标准越高越好。如有的企业招聘保安或门卫也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不仅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被聘用者也不是好事,因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他会感到压抑,痛苦,最终导致工作无积极性,消极被动,责任心下降,工作绩效差;对企业来说,增加了人力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二是拔苗助长,小材大用。其结果是员工干了其力不从心的工作,难以胜任,而企业不能达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因而,企业的管理者一定掌握因才适用原则,因才委任,科学搭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之,哲学方法是最具一般意义的方法,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不可以生搬硬套,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寻找到最佳方案。只要运用得当,哲学方法完全可以为企业人才管理助上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约翰.C.马克斯韦尔(美).所向披靡-打造优秀团队的17条法则[M].新华出版社,2003.3

    [2]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美).管理行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

    [3]郭朝先:获得核心竞争力[M].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3.1

    [4]方军:新管理人必备的9大成功资本[M].中国华侨出版,2003.1

    [5]蒂姆.汉纳根(英).掌握战略管理[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3

    [6]王成:私营公司必备管理制度[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10

篇9

第一,在人才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发展理念,同时要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正确理念观,认真处理好每一个工作任务,要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让人们企业员工对“人才”理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以重视个人学习。

第二,在人才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视劳动成果、重视知识学习、提倡创新精神、重视人才培养”的四原则是新时期企业做好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应该将这一原则充分地应运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充分地利用所有的能够为社会生产发展带来好处的组织形式,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实现。

第三,要能够正确地掌握工作的核心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建立一个素质过硬的队伍一定要有做好以下几个工作:用良好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用合适的方式来领导员工,用最优秀的方案来分配人力资源,为人才提供必需的优质的培训机会和服务。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主题,企业也应该优先发展科学和各类教育事业。

二、中小企业人才管理服务探析

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小企业要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中小型企业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是创新服务,巧做引才文章。在对人才进行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人才取胜。企业在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时候应该选取最优的考核方案,比方说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录取工作:道德品质的考核、实战模拟考核以及评价中心考核等方式进行人才的聘用,以此来确保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就目前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来看一个企业获得正确信息的能力与速度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新时期,所以企业在选用人才的时候首要应该考虑的一个条件应该是他是不是一个懂得高科技技术,懂得信息知识的人同时企业在对现任员进行进一步培训的时候也应该对这个条件给予高度重视,以保证企业对无职业素质的合格。最终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是扎实服务,精做育才文章。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人力资源的调配管理过程中,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出合适的人力调配方案。要确保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能有合适的员工坚守生产岗位,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和使用。要有正确的培训的认识,企业应该坚持人本管理,先要明确培训对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重大意义。企业应该将培训工作视为头等大事,加大培训的力度、频度,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融入培训内容中,将培训工作转变为经常化,可以达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局面。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做的工作是:对人力资源分配方案的调整必须要根据产品生产的阶段以及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根据实际需要来开展人才培训活动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

三是贴心服务,善做留才文章。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如何较好的增强主人翁意识,尽主人翁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围绕企业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各类劳动竞赛活动,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中小企业要立足关注外来员工子女教育成长,解决员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尽力帮助职工解除后顾之忧;立足关爱外来工节日送温暖活动。中小企业不少人才来自全国各地,始终把关心外来员工作为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岗位安排、生活食宿习惯、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优先考虑,使他们安心工作;立足关爱困难职工,对困难教职工建立了档案,做到了对困难职工的数量、类型、困难原因、家庭状况等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解困计划方案。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人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自由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契合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37-02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和国家的执政新理念。不少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很少有人研究国外学者的发展理论对我国发展观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思想,摒弃了以往“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具有浓厚的伦理氛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发展观。

一、自由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阿马蒂亚・森摒弃传统的狭隘发展观,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个人收入的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现代化等仅仅是在发展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的各种手段或工具,而并不等于发展本身。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强调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同时还认为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标,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自由应当是一种实质的自由,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按照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的观点,能力就是一种自由:能过有价值生活的实质自由。自由作为“目的-手段”的统一 ,本身具有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1)自由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具有建构性作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所讲的自由是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自由,所突出的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1]由此可见,实质自由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对发展具有建构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由本身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2)自由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发挥着工具性作用。通过实现这些工具性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上述以自由为中心的自由发展观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自由既是人生活追求的目的,又是实现人自由的手段,或者说是工具。它集中体现了一个良性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而这也是一个社会所要追求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在认真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有益成果和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弊端的基础上,2003年10月,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被高度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等。

三、自由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契合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契合,二者均属于那种“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发展观,它们之间的理论契合主要表现在:

1.都倡导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对人的权利的关注,它的中心是以人的自由看待发展,它强调要以个人实质性自由的获取来看待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的实质性自由。可见二者的共同价值取向都是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发展的终极目标,都坚持发展要以人为本。

2.都注重发展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论证了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过程 ,阐述了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重要手段的重要思想 ,指出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制权力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2]从上可看出,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注重发展的全面性,特别注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也就是给予人充分的自由,因为发展是对自由的各种可能性的承诺、发挥和实现,而自由是发展的前提、目标和手段,它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也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认为发展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可见二者的首要表征就是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3.都强调发展要注重协调性

强调发展协调性,其实质是要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相协调,国家、区域和城乡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认为,发展不应该仅仅指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而应从社会的伦理层面--全体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方面和福利方面的实现看待发展,这个价值目标与标准就是自由。[3]这就说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是立足于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然后着重强调发展要注重协调性,特别要注意人的自由和经济发展的协调。而科学发展观认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见二者的共有之义就是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

4.都认为发展要兼具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维护世界物种的多样性,确保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永序利用。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就是要使所有的人享有更多自由,全面地提高其可行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充分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并且要保持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利,这属于一种典型可持续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倡导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可见二者的共同追求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是克服了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他强调要以个人实质性自由的获取来看待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的实质性自由,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它为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对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印)阿马蒂亚・森著,任颐、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