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篇1

关键词:学生宿舍;宿舍管理;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中传统的宿舍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以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目前,虽然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改革却没有跟上学校改革的步伐。大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管理的好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宿舍管理的原则

第一,宿舍管理要明确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宿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致使高校宿舍频繁的出现各种问题。过去,学校对于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管理将走向何方。学校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宿舍作为学校的重要一部分,有必要承担育人的责任。

第二,明确的制度化原则。高校宿舍管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做到宿舍管理中有章可循。从规章的实施到检查再到评价以及信息的反馈,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过去宿舍管理中,往往采取以人管人的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以及不科学性。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维护宿舍的稳定与安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系统化的管理原则。高校宿舍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套系统化的管理部门,有的负责组织,有的负责指挥,有的负责协调,使每一个部门都得到有效的运作。明确宿舍管理中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力,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使宿舍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宿舍管理中的问题

第一,认识水平不足。目前,一些学校仅仅是把宿舍作为学生住宿的地方,宿舍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是粗略的认为是生活上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以后,这种看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错误的以为宿舍的管理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没有把大学生宿舍的管理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之中。

第二,宿舍条件差。长期以来,高校对宿舍的定位仅仅是住宿,没有与学习、娱乐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大部分学校的宿舍都很简陋,面积小,功能单一,卫生条件以及服务设施上都远远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招生规模扩大,人数急剧增多,增加了学校宿舍的负担。

第三,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普遍没有把学生教育和宿舍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用行政化的手段束缚学生,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一些学校甚至把宿舍的管理交给物业公司,使宿舍管理更加远离了学校教育。为了经济利益,管理部门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加深了学生与宿舍管理方面的矛盾。

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外出租房的事情屡见不鲜。然而学生外租房,也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一个深层次的分析,宿舍条件以及宿舍管理往往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

三、宿舍管理的探讨

第一,新时期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应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宿舍管理看做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部分,予以足够的重视。宿舍管理要转变过去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使之更好的为教书育人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改建新的宿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

第二,强化制度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强化服务意识,使大学生宿舍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实行民主管理,管理中要经常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及提出的建议,使管理真正的贴近学生,以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学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大学生宿舍中进行调查,可以以问答卷的形式,查看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看法,借助学生的信息,及时了解宿舍管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第三,开展宿舍活动。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大学生人群的汇集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可以很好的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学校文化的熏陶。宿舍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比如,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或者张贴安全图片,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总结:

对宿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创建一个美好的环境,利用宿舍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宿舍有效管理是维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学宿舍管理包括安全、纪律、卫生以及大学生的行为等,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达到管理育人的效果,必须对大学生宿舍实行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宿舍有效的管理,在维护校园稳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盈盈.大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2]彭维.多元化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陈士福,张传新.做好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4)

篇2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职《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但是,在以往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不足,制约了高职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探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高职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管理学》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和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管理学》课程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教学内容老套,知识陈旧。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用单一某种教材而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想培养真正的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管理知识外,还要融会贯通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但我们的教师在内容选择上缺乏创新,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突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在管理学原理的授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延展的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高职《管理学》课程授课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作为其主要教育目标,很多学生尽管功课名列前茅,但说到实际工作,却缺乏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来处理问题、协调工作的能力、甚至缺乏必要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流技能。

三是教学方法呆板,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模式,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法,再到授课思路都是程式化的,缺乏创新。对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教师完全主导的状态。另一方面,管理学是一门开设范围很广的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盲目复制,对于财务、旅游、行政等管理类专业使用同一方法,缺乏针对性。这就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与社会需求、行业需要接轨。

三、高职《管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一方面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其中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达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又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内容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基础理论,更要包括现代不断发展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等,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管理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是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讲授法中,教师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善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群体中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从而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此外,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比如情景模拟法、管理游戏法等。

四是创新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等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的电教片和教学软件可以更多地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传播信息,为教学手段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是课堂联系实际。要想从根本上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教师一定要了解相关的企业运作,学生课堂一定要充分与企业相联系。首先,授课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现状,其次,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到学校讲座、答疑,这种现身说法可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六是更新考核方式。教育部指出,“要变以前对学生知识继承、对知识掌握程度为判断质量标准改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综合评价的质量标准。”因此,要加强《管理学》课程评价改革,把实践应用考核作为质量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课堂考核占1/3,包括课堂讨论、案例总结等;课后考核占1/3,包括作业、小论文、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1/3,其中知识性考核占分40%,能力性考核占分6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21 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旨在介绍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和管理技巧,具有凝练管理思想、强化基础理论、注重联系实践、拓宽知识面和追求理论创新等特点。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循序渐进,改出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志坚,吴建辉.管理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8.

[3] 吕娜.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4] 刘君.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2(4).

篇3

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理论精神,掌握知识要扎实,求证事理要稳重,制订计划要严密,要通过踏踏实实的学习来培养个人的科学素养,做一个具有研究才能的人才。

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培养

创新能力不仅在于思想的开放性、思想方法的周密性和能够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而且还在于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永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发展的。这里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1、管理基本知识训练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汲取了古今中外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精华,系统地研究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管理的基本职能。作为经济与管理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必须要把基本知识学深学透。一是要掌握知识脉络,把握其历史发展和现实演变,弄清其在知识体系中的性质、位置、作用机理,弄清不同流派之间的渊源和异同点,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二是要对管理学学科系统进行切割分析,从微观上把握其每个环节,以及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方式,作用形式,从逻辑上掌握其体系走向,尤其要对重要的理论观点做到了然于心。三是要从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把握其结合点。

2、相关学科的知识训练

管理学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带有交叉学科的印记。这是管理学的内容所决定的,也是管理学所独具的特点。因而,对管理学的学习进行相关学科的训练,就具有内在的规定性。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必须拥有较为丰富的哲学、人类学、心理学、数学等的知识,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采用合适的形式传达到学生。应该让学生明白,其实管理学的自身发展,很多都是相关学科带动的结果,例如管理学的很多模型,就是数学的方法;管理学的很多管理模式,来源于经济学;企业对人的管理,很多是借助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等。相关学科是管理学发展创新的契入点,甚至有的就是直接的移植和变形。教师讲授这些相关的学科,一要把知识点讲深讲透,二要弄清这些学科与管理学的联系机制,三是要讲清管理学与这些学科的历史发展。

3、前沿性知识的吸纳训练

吸纳前沿性的知识或者信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也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管理学的学科情况,一是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让学生能够跟上管理学的新发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二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来源形式和渠道,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媒介,随时掌握前沿性的信息。三是要训练学生善于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挑选和甄别。例如当前网络虽然已经成为信息的一条重要通道,但网络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却容易起到误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善于使用网络。

三、创新能力的实践操作培养

1、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训练

立体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各大学都在强调的。对于管理学的教学来说,着重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一是课件的制作与应用,要制作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的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感染性强的课件,并不断调整和修改,使其趋于成熟和稳定。二是加强教学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要编写符合教学大纲的电子讲义。四是要科学组织案例教学,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总结教学经验,制订案例教学的原则、程序、方法以及应对问题的措施,使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五是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挂在网上,或者是通过教师的博克,充分利用网络的渠道与学生进行勾通。六是加强考核的科学性,加大考核的力度,力求考核形式多样化,例如如何考核作业练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等,考核内容要注重学生参与的考核和学生思考与操作能力的考核。同时,动态化地进行题库建设,题库建设的原则既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联系实际的技能水平。

2、课题研究训练

创新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开拓性创新、模仿性创新和适应性创新三种类型。课题训练的内容,也应该针对这三方面的创新,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一是通过在课堂上设置课题,引导学生们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发言、答辩、思考训练、模拟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由教师指定课题,通过小组进行研究,这可以结合学校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不仅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通过小组训练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精神。三是进行校企或者相关单位的联合研究,使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直接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开启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要注意设计的功效,可以针对管理中的某一项内容设立课题,进行设计,通过设计而使学生经受一次研究型的锻炼。

3、实地考察训练

实地考察训练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生动的教学形式,也是当前许多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汲取。一是建立教学基地,以典型的管理实践把课堂教学内容变成物化的形式。二是定期组织相关的考察活动。三是请有经验的管理者进行现场演练。四是建立实训室,以更加典型精当的形式揭示管理问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种实地考察训练中,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比较详尽的计划,鲜明具体的目标,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而不是流于形式。

总之,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不断地进行研究,采取更加合宜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丁颜彬. 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指导手册. 北京: 中国知识出版社, 2005.3

2、李建明. 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人才市场 ,2003(6)

3、陶宏娟.交流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 药学教育,2002(3)

篇4

关键词:管理学;内容;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12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管理学课程是管理学科的基础课,是所有具体领域管理专业的先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管理思维、管理技能和决策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精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管理对企业效率和效益的贡献越来越大,高质量管理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就对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1 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虽然国内管理学教材版本众多,但是内容体系基本一致,首先介绍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西方管理理论,然后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展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任,决策理论及方法,计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及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

1.2 教学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还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具体领域的管理问题,并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生本应从中学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在长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学习目的迷茫,课程意义不大,对课程兴趣降低。

2.1 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未能有效融合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东方管理思想介绍较少,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基于西方理论,尤其是美式理论。所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译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而中国传承的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惯例,与以科技文化为基因的西方管理理论相差甚远,导致在管理学教学中实践迷失现象,学生无法熟练运用我国社会通用的思辨方式分析管理实践问题,而对西方理论也仅限于学的层面,无法真正作为一门工具。

2.2 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缺乏管理基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校园,对社会和经济运行规则知之甚少,在这种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学,学生很难掌握到管理的精髓,以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管理学的课程,仍然弄不懂在这门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所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的种种困惑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上仍有很多的弊端,迫切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3 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

跟数学、英语这类需要耐心细致的课程性质不同,管理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跟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到大学,依赖性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尚未及时转变,一味的注重细节,如果不更正学习方法,管理学课程必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教师一般只是从教材方面给学生讲解,很少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管理学讲述的是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内容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授课之初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和引导,规范式的案例介绍较多,结合实际生活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看不到管理学的实际用处,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2.4 管理实践日新月异,教学案例相对滞后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案例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管理实践日益丰富,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层出不穷,而用来教学的案例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成熟的案例大多已经老化,与社会现实不一致,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现代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他们对网络技术、对信息的敏感度、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他们的生活时代与当前的一些成熟的案例相距遥远,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也突破了传统的视角,如果一味的沿用传统的“看起来成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无法达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理论的目的。

3 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探讨

当前我国经济的由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心。因此,现实经济活动迫切需要大批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熟悉其运行规则、掌握管理技能、具有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因此,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围绕课程属性和学生特征,对管理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把握到管理的本质和精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实际管理能力。

3.1 明确管理学的课程定位

管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在社会生活中,管理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教师在课程之初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向介绍管理学课程在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管理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管理学讲什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学好管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对生活和工作都具体很强的指导作用,以激发比较注重实用的现阶段本科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管理学应该是一门没有边界的课程,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视角从教材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管理学不同于数学和计算机等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对社会现象和管理实践的抽象概括,属于思维层面的学习,所以在学习管理学的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在管理学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把握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思想,强调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思考,重要的不是掌握学习的内容,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3.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还应有实践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在讲授西方管理理论的演变及一些经典理论的同时,增加对东方文明中有积极意义的管理思想的讲解,使管理学能够在理论层面植根于中国土壤。在实践教学方面,尽可能结合我国当前的企业实际,在讲授规范式管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调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同时,理论源自于实践,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多从历史的角度来提炼管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身边、从我国历史中找到管理学的依据,增加对课程的兴趣。

由于管理学学科基础性,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与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在内容上有重复。因此,在授课之前,应该根据学生所属专业,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减少重复的内容,增加跟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并且,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尽量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管理学知识与管理理念,从多方位汲取管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3.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经验上,而应该本着开放性的教学思路,坚持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教材、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等多种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搜取到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同时打破教室的局限,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既强调教与学的相互合作、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管理学的教学相长。

3.4 采取分段式教学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先导课程,必须在专业课程开设之前完成,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课程过于空泛,实际意义不大。为改善教学效果,可以考虑把管理学课程分成两个部分开展教学,大一学期用50%的学时进行理论教学,这部分是主要以老师讲授,学生消化理解,以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在大三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用50%的学时教学实践教学,这样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学科、专业都有了较深的认识,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巩固前面的理论体系,也有助于引导对专业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

4 结论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使管理学教学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成长、成材起到帮助,就需要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新的思路,摸索新的方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管理学教学体系,使管理学能真正的变成一门有意义、有价值,又能让学生有兴趣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高良谋,高静.关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管理世界[J].2011,(01):145-167

[2]易磊,程志宇,曹宏亮.《管理学原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实施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22-123

[3]程婷.独立院校经管类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26-127

篇5

1安全系统管理学内涵的建立

1.1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需要不断认识、继承、总结并发展之相关的原理和方法。陈宝智、罗云、田水承等学者研究提出了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学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管理学的内涵,笔者提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研究系统内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应进行的全部安全工作,研究系统的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决策等实施过程,通过风险预控管理,制定消除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使系统形成有机协调、自我控制的安全管理模式,最终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系统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安全管理为载体,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依靠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合理配置系统中的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佶息等要素,确保安全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从而保证系统的整体安全。

对这个定义,可从以F几个方面埋解。

1) 安全系统竹埋学既玷系统科学在安全科学中运用,也是管理学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安全系统tr理学的理论基础记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

2) 安全系统管理$追求的足整个系统或系统运行全过程的最佳安全性。

3) 安全系统是安全系统tr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4) 安全系统竹理学研究的H标是通过系统风险预控管理,实现系统风险控制最优化。安全系统管埋的方法、手段、行埋模式等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5)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琍学的具体应用学科。

6) 安全系统管理与安全系统T_程足系统安全的两个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是社会科学中安全管珅学的分支,属f管理学科。安全系统工程是安全工稈技术科学的学科分支,属f技术学科。二者都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都以确保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1.2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应用分支[W]o按照管理类别,安全管砰学可分为安全系统管理学、安全监察学、工业事故控制学、农业事故控制学、生产安全管埋学、工程公路安全管理学、航海安全管理学、航空安全管理学、作、Ik环境管理学、食品安全管理学、职业卫生管理学等学科分支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对安全系统的管理活动过程,研究安全系统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问题。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应用领域如图1所示。

安全系统足生产系统的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运用在企业预防亊故等方面。

一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思想认为“安全附属于生产”,导致尤安全保障下进行生产的情况经常发生。安全系统管理要求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特別强调“系统原理”,要求一切人流、物流、资金流、倍息流等都应符合安全系统的要求。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类型主要为亨后追査型,属于被动符理型。作为安全系统tr理方法之一的安全管理体系强阔风险预控,通过系统分析、评价、预测等过程,作出预先控制风险的决策。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卞是通过管现的手段,合埋配置系统中的人、机、物、环、倍息等要素,基于系统分析、评价等系统工程方法和体系管理手段,实行风险预控,形成系统管琍模式,从而减少或消除系统运行全过程的危险因素,保证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性。

2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安全系统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的安全与危险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事物安全的本质规律,揭示事物安全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及转化条件;研究预测、清除或控制事物安全与危险影响因素及转化条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全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安全科学的研究要体现本质安全、理论性、科学性和交叉性,其目的要体现人、经济、环境和技术功能的最优化。由此可见,安全科学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背景,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基本理论。

所谓系统科学,就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非线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专门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整体性观点、有序件观点和相关性观点是系统科7的基本观点。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是软科学,注重人、信息、社会环境等多方而因素的交叉作用与复杂影响[|2]。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丄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理论,对系统的规划、研究、设汁、制造、试验和使用等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组织管埋。因此,系统科学为安全系统符理学的研究提供f指导思想。此外,由于安全系统的特性,系统科7中的一般系统论、信总论、控制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突变论等理论将为安全系统tr理学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

管理学以反映管珂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守,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目前管理学中的系统管理学派从系统的观点研究管埋工作,结合了系统科学与管理学的优点,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r方法论基础。系统管埋学派研究人员将组织看作由相互依赖的因素(包括个体、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结构、相互作用、目标、地位和职权)所组成的系统。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研究管理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因此,管理学研究的符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等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

安全管理继承和发展了安全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的有关原理。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其应用分支,可以延用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如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强制原理和责任原理。此外,由于安全系统是人-机-环境的系统,安全系统的核心组成是人,安全工作的最軍要目的也是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必须吸收和借鉴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安全科学领域,运用行为科学中有关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理论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对激励安全行为,控制和避免不安全行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也离不开经济学、心理学、信息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支持。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如图2所示。

3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内容研究

3.1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管理方法、手段,对系统中的人、物资、设备、资金、任务和信息等要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和配置。

3.2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任务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原理,揭示系统管理活动的规律,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地说,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研究符合安全系统的系统管理的本质规律,研究系统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为总结系统管理方法、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安全系统工稈实施过程即系统分析、评价、决策、控制等过程的管理活动规律,为开发决的实施过程’即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预测、系统决策1彳控制等过程,研究其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活动规律。

3) 安全系统管现的实施过程在安全系统管理规律的基础h,研究系统的风险分析、预测、评价、决策等实施过程

4) 系统管理的方法、手段。研究风险预控管理的方法、手段,主要研究各种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与保持过程等。

3.3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安全系统的范围和特性。从系统的观点,揭示安全系统的范畴,研究安全系统的系统性、开放性、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有序与无序性、突变性与畸变性,研究安全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 安全系统管理的规律。针对安全系统工程

4.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系统管理学属于安全科学的范畴,可以看作是管理学的分支,与安全系统工程同属于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耍组成部分。因此,安全科学、管理学和系统科学的各种方法论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4.1基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目前,系统工程采用一种“由上而下”、“由总而细”的新方法论。它不着眼于个别单元的性能是否优良,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单元间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联系,来优化整个系统的性能,以求得整体的最佳方案。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广泛适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贯穿并作用f各种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一些新的专门方法和技术。

4.1.1霍尔的“三维结构体系”

美国学者霍尔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体系”,为系统工程提供了一种立体思维方法。其特点是强调明确目标,认为对仟何现实问题都必须而且可能弄清其需求,其核心内容是最优化,其三维分别是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如图4所示。其中逻辑维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系统开发时所所经历的1:作程序体系,这一过程分为7个步骤。时间维是系统从计划到使用、更新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的工作阶段,共分为7个阶段。知识维是在系统分析、综合、优化、实施等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除系统工程基础埋论之外,还耑要用到社会科学、法律、医学、人机工程学等。

由“三维结构体系”可以看出,系统工程嫌论既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又把每个研究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如时间维中规划阶段需采用逻辑的思考过程,从整个时间阶段来看也需要采用逻辑维的步骤,这就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针对安全系统工程的实施过程,从三维结构中的逻辑维、时间维和知识维,应用管埋学的基本原理,对系统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进行管理。安全系统管理模式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管理手段之一,其建立、运行等过程的研究应从知识维、逻辑维和时间维等方面综合考虑。

4.1.2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是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如何巧妙配置有效利用以解决管理问题的一种新型系统方法论,如图5所示。其中“物埋”是指那些或通过定量分析’或经严密逻辑推理,或经精确科学实验而证明为正确的研究成果就是科学知识。“事理”是指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法。“人理”的内容包括人们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研究如何有效发挥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如何利用人的理性思维的定性、连续、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和已有的“物理”、“事理”去组织最佳的集成动态实践活动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等工作内容。

在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中,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管理知识和系统内有关人员以汁算机和专家系统为中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系统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以求解决各种问题。

4.2基于安全科学和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4.2.1比较安全学

安全科学方法学是以安全为着眼点,以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方式、手段和遵循的途径作为研究对象,是既分別研究各种安全科学方法的内容、特点、作用及其合理性,又从整体上研究这些方法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概括出它们之间存在的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南大学吴超教授提出将比较研究方法应用于安全科学领域,由此产生了比较安全学。比较安全学是从人体免受外界因素危害的角度出发,并以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创造保障人体健康条件为着眼点,通过对安全体系中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不间时空的事、物、环境、人的行为、社会文化、知识等进行对照,从而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并提供借鉴和相互渗透的一种安全科学方法,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最原始、最基本的方法。

比较管理学是主要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管理殚论和管理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从各国之间企业管现的宏观比较到一M内各类企业的微观比较,从管理实践的比较到管理理论的比较,从企业管理要素的比较到企业管现方法的比较,等等,都纳人了比较管邦学的研究范围。比较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就是比较的方法。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以比较安全学为方法论基础,m比较管埋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加深刻的认识安全系统竹理学的学科本质,通过比较的方法开展研究,从而提出更加适用的珅论。

4.2.2 比较方法简介

比较力法,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壯界的过程中,根据-定的规则,把彼此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类以t的事物加以对比,以辨明其异同和特点、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方法。从比较学体系所提供的比较应用方法来看,比较方法(手段)种类繁多。在满足比较条件的基础l:J、V:用比较法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在安全系统管理的胶理和规律、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安全管理模式等方面可以开展以下比较研究:

1) 从比较的方向看,吋以开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斜向比较。横向比较,足对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从中揭示各国企业安仝系统竹理的异同;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安全系统竹埋的比较,从而把握企业安全系统管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斜向比较,足对+同闰家不同时期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比较。

2) 从比较的联系看,可开展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平行比较,即对两个或多个互无影响的国家的企业安全系统管理进行比较研究。影响比较,即对两个或多个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管理等方而相互影响的国家的企业安全管理,以研究管理移植的方式、途牦和有效性。

3) 从比较的范围看,可开展国际比较和闰内比较。

4) 从比较的角度看,可开展综合比较和专题比较。

5) 从比较的内容看,可开展安全系统管理理论的比较和安全系统管理实践的比较。

以上各种类型的比较相互联系,吋交叉进行,从而能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比较。

4.2.3 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1)观察、总结的方法。按照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研究安全系统管珅.学必须掌捤观察管理实践、总结管理经验,并进行提炼概括,使其上升为理论的方法。

2) 比较研究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当代批界各国都十分軍视管理和管理的研究,各自形成了带有特色的系统管理科学。借鉴、应用他国的安全系统竹理殚论和方法以及管理模式等,不能简单地照搬。通过比较分析,分辨出吋为借鉴的东西和不可借鉴的东西,真止做到博采众长,丰富安全系统符埋学的内容。

3) 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就是运用有关安全系统竹埋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考察管理的起源、历史演变、電要管理思想家的理论、重要的管现案例,通过比较选择,从屮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寻求从有审要意义的管理原则、方式和方法。

4)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在研究管理学的过程屮,通过对典型的符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和原则,加强对管琍理论的押解匀方法的运用。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安全系统管理模式或体系,总结各种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适用范M、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等,从而建立有效的安全系统管钾模式。

5) 试验研究法。试验研究的方法是指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认真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并有计划地变动实验条件,反复考察管理对象的行为特征,从而揭示管碑的规律、原则和汔术的方法。

5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5.1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科学的关系

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安全科学是以人们在生活、生产、生存领域的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具有复杂的、巨系统特点的安全系统的结构,研究其如何由安全态通过突变、势垒跃迁转化为另一个安全态,研究消除或控制危害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如何控制和回避风险,研究安全观念和思维知识体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安全科学目前在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相应地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在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H次上还比较薄弱。安全系统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学科的作用城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系统管理学的主要作用是为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涉及管理缺陷、管理失误的预防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它在安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2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说过,凡是组织多人在一起协同劳动的地方,都必须有管理,并且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理越复杂。安全系统管理也是如此。在当代科学技术H益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管理贯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管理有它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艺术,但这种埋论、原则、方法,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同时,管理还要受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种复杂的传统人文关系的影响。管理学提出的这些理论,是研究安全系统管理学不p丨忽略的知识。

安全系统符理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系统ff理学不何要应用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系统脊理学还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扩大了其内涵。因此,安全系统管理学和管殚学是相互交叉和兼容的关系,前者是后者在安全中疢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

5.3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管理学的关系

安全管理学足研究人与人关系以及研究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与劳动生产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研究劳动生产过程中从、Ik人员与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和上作环境等方向的矛盾及其对立统一的规律。根据安全管理的职能看,其管理的内容同其他安全学科一样,即对人的管理和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学侧韋对系统的管理研究,注重赞理活动的过程,涉及到影响管理过程的安全系统的各个因素,包括人的因素。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中甫要的二级学科,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应用分支,安全系统管理学属于安全科学研究的范畴。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可以;、V:用安全管理学有关安全管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成果。

5.4 安全系统管理学与系统科学的关系

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复杂系统及其开发、运行、革新是系统T;程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系统工程学采用复杂科学方法,注電定性与定量、微观与宏观、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辨等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安全系统管理学研究的安全系统,是一个巨复杂系统,因而系统1:程学为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

5.5安全系统管理学与安全系统工程学的关系

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安全领域中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结合工程学原现和有关专业知识来研究生产安全管埋和丁程的新学科,是系统丄程学在安全丄程学中的运用,其埋论基础是安全科学和系统科学。安全系统管理学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分析的对象和分析深人的程度,并根据安全系统丄程分析评价的结果作出决策,要求安全系统丄程对危险进行相应的消除和控制,其理论基础是安全科学、系统科学和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和安全系统管理学足系统安全的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T.程学科,一个是符理学科。因而,要想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还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6结论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基f安全管理7的研究提出的分支学科。同时,安全系统管珅.学是系统安全发展的耑要,随若安全系统T程学的逐步完善,对安全系统管理的需求也H渐显现。作为安全竹埋学的组成部分,安全系统管理丨以进一步充实安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借鉴系统科学、管理学等的知识体系,探索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等,构建安全系统符理学的理论框架。其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1) 安全系统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从安全学科的属性出发,从安全社会学的特点出发,以安全管理学为前提进行研究。

2) 安全系统管理学是安全管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同时,安全系统管埋与安全系统丄稈是系统安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借鉴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安全系统的范畴和特性。

3) 安全系统管理学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安全系统工程实施过程及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系统决策等活动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过程和规律。研究安全系统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为系统管理提供指导。

4) 由于安全系统具有非线性、模糊性、突变与畸变性等复杂特性,除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外,系统科学中的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都是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篇6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再走向全球经济,宣告了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利管理企业历史的结束。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表面上看,国外公司能够成功凭借的是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畅通的渠道等等,实际上,完善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他们制胜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一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各大专院校开设管理学课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管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普遍成为经贸、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类等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一、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尽管管理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被各界人士广泛认同,但具体到大学的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通常被定位为公共专业课程,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一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都还没有达到学习管理学应具备的成熟程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管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太远,即使毕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被管理者,因此,管理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在学生消极学习态度下,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通常是繁杂且理论性过强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常常苦于不知从何下手,采用何种方法掌握如此多的繁杂、差异性强的知识点。另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本身不是操作性课程,教材完全以理论讲解为主,如果在教学中还是照本宣科,以纯粹理论讲解为主,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会是一场催眠的过程,无法达到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时压缩,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多数大学本科教学都存在一个学时压缩的现状,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已经无法按时、按需授完所有的教材内容,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过多地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

4.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采取单一讲解法。90分钟的课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听,时间久了难免造成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的结果。

另外,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不应是简单的由板书转换为PPT表达,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综合改变。

案例教学更是目前比较时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谈到教学手段改革时,言必称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云云,但实际上却是案例多多,含糊不清。管理的应用极其广泛,可用案例随处可见。如果不加删减,则会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

1.从学生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首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引导他们的需要,来寻找二者之间的切合点。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学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现实性和有用性都是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前提。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大学课程的开设要么与现实脱节,要么徒有时髦的称呼,教学内容理论繁杂,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观念,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尽管他们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从事的可能是被管理工作,作为被管理者,了解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益处多多,考虑问题已经是站在高起点,能够全面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赢在出发点。

其次,管理学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也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实现学生尝试性地运用理论去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要修正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师讲授《管理学》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间接的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既可在根本上促进《管理学》课程的吸收,又可实现学生健康人品的塑造。

2.根据现有教材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现有大学本科的管理学教材多是按照管理职能为线索编制章节,由于课程本身特点,内容繁杂,概念理论之间关系缺乏逻辑性。加之,现在各大学教学课时都在压缩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明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本科教育应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位。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

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课堂教学以PPT为主,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内容可以来自网络、新闻、以及各种音像材料。选择案例后不能只讲故事不讲因果,学生可能非常有兴趣的看完了相关的故事与影视内容,却不知道老师让了解学习的是什么。案例只是开始,分析才是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互动式、参与式学习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作为教学规则的提出者,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要讨论的公司的远景、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其优缺点,引导学生自己开动大脑,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课堂讨论,会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论

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教育的重心由老师“教”转向学生“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进行管理学教学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课程设置:

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公共关系学、组织行为学等。

管理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项目管理、培训管理、公共管理学、财务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法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社会学、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地方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类:中国政府与政治、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文秘: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

就业方向:事业单位行政工作、机关公务员,该专业是公务员的招聘大户;中外各类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等。

信用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用管理国际惯例及相关的法律、规则,掌握风险管理、资信调查、信用评级、公司信用管理、消费者信用管理、国际业务信用管理、基金管理、投资组合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同时学习管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为主要知识框架,掌握文献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收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课程设置: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市场调查与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和市场风险管理、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征信数据库应用开发、资信评估、客户关系管理、信用经济学、投资项目评估等。

就业方向:国家公务员,如工商管理局、海关、征信局、财政部等;金融行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卡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会计审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部门和资金借贷部门;科研单位和高校。

物流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采购过程演练、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成功学、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就业方向:在企业从事物流工作,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等;在物流企业从事操作、销售、客服、报关、运输、货代、物流咨询策划;国家机关公务员,如国家物资储备局、警用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等。

会展与经济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会展业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会展业经营管理的惯例与细则;会展活动设计、策划、管理与服务的全流程;会展经济研究;会展营销、会展招展、会展项目开发与管理、会议组织与管理、展位设计等。

课程设置: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实务、基础会计、经济法、美术基础、三大构成、展示设计制图、展示设计概论、展示环境与空间设计、展示信息传达、计算机网络应用、多媒体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商业展示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组织、会展管理与服务、接待服务业管理、商务会议、沟通交流技巧、旅游消费心理、大型会议沙龙管理、商务谈判、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展概论、传播学、会议运营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管理信息系统、会展政策与法规等。

就业方向:政府会展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事会展政策法规制订和会展产业管理工作;在会展企业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设计、会展营销和会展项目管理等工作;在酒店、物流公司、商务服务公司从事会展相关服务工作;在贸促会、涉外服务机构从事出国展组织与服务工作;在大型企业从事参展设计、参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车展、房展经营等。

物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学习物业的管理专业知识,兼备建筑工程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及实践运行知识,掌握物业管理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承担物业管理岗位工作的技能。

课程设置:管理学基础、物业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财税基础、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房地产营销管理、物业设备设施管理、房屋构造与维护管理、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社区规划与管理、合同管理、物业估价、商务物业管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类物业的物业管理、咨询、中介服务;房地产行政管理服务;房地产销售;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协会相关岗位;物业公司客服、行政、人事、办公等岗位;国家、省市各级机关公务员,如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学习内容: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能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篇8

(一)团队原则成立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虚拟企业就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组成的面向制造性或服务性的虚拟组织。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因而个人需要组织这个平台。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形势改变之快的现实,团队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虚拟企业这种形式,让学生时刻以团队为主,团队成员及时发现、分析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寻求解决问题对策。

(二)系统原则虚拟企业是一个系统,要产生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虚拟企业中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分工,就像一盘棋一样,每个棋子都应该有它的用处,缺一不可。虚拟企业工作流程一环套着一环,如果少了一个环节,势必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营下去。

(三)权变原则权变一般是指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一般无法准确预期,领导者就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变管理方式,而员工要能适应各种环境,来增强自己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一对多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只做到了听与学,没有真正理解,而虚拟企业这种模式,通过团队中不同成员的磨合,面对不同企业之间的问题学习适应,对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很强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容易的多。

(四)实践原则面对当今社会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实战经验、多元化等特点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竞争、就业压力环境等,对企业内部的操作有一定的了解。虚拟企业构建不能仅有形式,更要有内容的安排,每个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要有质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带着管理任务去体验与学习。

二、虚拟企业在管理学教学中的构建与运作

管理学教师在明确了管理意识与管理职能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目标与要求后,以一定的组建原则,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虚拟企业的构建。通过一学期的虚拟企业的模拟练习,通过企业不同角色的管理者之间的管理活动交流,使同学们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教师以组织为初始概念,以构建组织(主要是企业组织)为教学活动出发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建虚拟企业,进行产品策划、设置组织结构等模拟企业运作环境,学生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尝试开展虚拟企业经营管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同的学生所组建的虚拟企业各有特色,以“动感浴室”虚拟企业为例,首先,要进行虚拟企业的命名与使命阐述。“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由6名学生自由组合。该团队以满足消费者基本生活需求基础上的享受性需求为切入口,通过讨论决定发展浴室产品一条龙开发,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要目的。企业要让人记住,命名很重要,企业命名要响亮、新颖、有寓意,更要让人印象深刻。该团队由“动感地带SIM卡”进行大胆联想,在头脑风暴之后,将企业命名为“动感浴室”,寓意像“动感地带”一样闯出一片天地。同时,团队推出“使你一尘不染”的广告语吸引顾客眼球,一尘不染,顾名思义就是让顾客在使用企业的产品后能够干干净净,保持良好的状态,另一深层意义就是希望顾客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无细菌的侵入,这些也成为虚拟企业的最初使命。

其次是虚拟企业的目标设定与产品设计。“动感浴室”虚拟企业的宗旨是让顾客在使用其产品后可以心情愉悦,放松身体,让顾客感受企业产品的独特魅力,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动感浴室”的主要目标。“动感浴室”虚拟企业在开始之际主要生产和销售马桶和浴缸等洗浴产品,同时设计部在原有款式上加以设计,顾客不同的品味设计独特的产品,如顾客还有其他要求,企业会为其提别改动直到顾客满意为主。经过创意大激发,企业决定设计一款从未出现的洗澡机,预计在一年内研发出来,让顾客可以不用动手也可以舒服的沐浴。再次是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完成组织任务,就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安排,进行人员的配置与安排。“动感浴室”选择较为传统的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主要设总经理、财务部经理,设计部经理、采购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和装修部经理等岗位与角色。根据6人的各自特点分配职务,使得“动感浴室”虚拟企业能集合核心能力与能源,使虚拟企业在管理中能正常运作。为了让每个成员能亲身体会到这种仿真企业的氛围,根据教师的情景假设方案,团队创作情景短剧进行情景表演,通过编剧、排练以及最终表演这样的过程,使团队学会随机应变,增强处事和沟通能力,总经理则体会到了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的那种应有的责任感,提高了面对突发事件所应具有的危机处理能力。

最后是虚拟企业的学习管理。“动感浴室”是真实的学习团队,在企业运作之余团队要开展结合实际的理论学习,要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开展团队学习。在创建初始,根据各成员提议“动感浴室”制定以下计划:每学年读完两本管理学名著,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每人准备有关管理理论的寓言故事,增强思考能力;每学期出游两次,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情景剧表演,增强成员的默契;学期期末由总经理对小组成果进行总结并制成学期报告书。在执行过程中也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问题,比如在去参观纪念馆时,由于时间掌握不当,错过第一班车,耽误太多时间,团队及时反思总结,在回来时加强了时间控制。课堂上,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团队成员根据“动感浴室”管理现状,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体悟其中的管理科学与艺术。

三、虚拟企业案例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分析与评价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在管理类课程中,但以学生自行组建的虚拟企业作为教学案例则更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教师以虚拟企业为教学案例,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分析虚拟企业中的种种管理现象,与学生共同解决管理难题。在对“动感浴室”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学生结合组织环境分析方法,对该团队的宏观一般环境、行业环境、目标市场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企业产品设计与产品价格等进行了评估。学生充分地认识了组织环境对于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的意义,深刻了解了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对于企业应对竞争的意义。虚拟企业构建与运作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外,也让学生有信心尝试做更多的事。

四、结论

篇9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从该专业四年所学的课程可以看出,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1.通识课程。所谓的通识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等。我院为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相继开设了大学英语、微积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概论等隶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对学生气质和校园文化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我院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基础等学科,这为之后该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打下了基础。

3.专业课。严格意义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该专业范围较广,所学课程较多,大致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的诸多科目,为此,我院开设了管理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生产与运作管理、公司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分析

为了深入的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企业以及查询各种资料的方式,得出了以下结论: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除去必要的专业知识外,还对其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也较为看重。

1.专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⑴.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⑵.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⑶.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⑷.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⑸.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⑹.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沟通表达能力。在调查中,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应届毕业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他们聘任人员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不管何种单位,都离不开分工与合作,而良好的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基础,企业内部成员内存在着不同的分工,而不同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共同的工作任务,只有具备较高的沟通表达能力的成员,才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合作做事,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一些部门负责人针对该指标列出了具体的标准,主要有:①日常中能够熟练地使用普通话同他人进行交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②能够团结队友并且有出色的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等等。

3.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价值取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敬业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本文调查中,多数企业表示,对于那些有德无才的人,他们将培养使用;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便限制使用。从中可以看出,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4.学习创新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观念、知识融通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想像能力、能动应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同化顺应能力等。归根结底,学习创新能力就是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这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运用的好,便能大量增加企业的产值。

三、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分析

对宿迁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所需要的工商管理毕业生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更直观的表现其中的差异,本文据此得出如下图表:

由图所知,企业所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最强的,用人单位相对而言更注重的是应届毕业生的道德心理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较注重学习创新能力,对专业素质的需求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强烈;作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在学习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这就使得应届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不能较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也应予以重视!在众多高等院校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教学上面最重视的是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专业课格外的重视,对学科基础课程较为重视,而对通识课程最不重视。学校以为专业课才是正真的课程;教师以为教专业课才是真正的专家;学生也以学好专业课才配得上自己的专业称谓。然而,通识课程常用大班上课,通识课程人人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加强了,但是综合素质却减弱了,这对学生的就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笔者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两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去应聘,用人单位在看了两人的在校考试成绩后,出人意料的将综合素质得分较高的应聘者招为公司人员,而那位专业较好的应聘者只能另谋出路了。

篇10

    论文摘要: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否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社团组织是否调动了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社团是否会有发展等问题都离不开社团的有效管理。行为科学阐述了影响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仅从行为科学视角提出增强高校社团管理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中组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主要三大学派之一的行为科学自20世纪40年代末诞生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中国等很多国家的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基础。高校社团作为一个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理念、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行为科学理论可以给高校社团的管理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以促进高校社团健康迅速地发展。 

 

一、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对于行为科学的概念,国内外各学术界(如社会学界、心理学界、管理学界等)有不同的解释,综合起来主要分广义行为科学和狭义行为科学。广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以人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科学,它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包括研究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组织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三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此外,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的知识对行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它们也是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而哲学是基础中的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行为科学注重研究人力资源因素对组织的影响,强调人的需要、动机、认知、情绪、态度、群体关系、领导行为、组织结构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行为科学的主要原理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而产生动机的原因,一是内在条件,即需要,二是外部条件,即外部的刺激,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产生动机的根本原因;根据需要动机理论,在设计组织的目标时充分考虑成员的需要,把组织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激发动机,才能使人们努力追求组织目标,这就是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和利克特都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人们在群体中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群体环境会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一个组织兴衰的关键因素在于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有效的领导行为能够使成员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工作,相反,团队成员会出现消极倦怠的情绪。具有有效领导行为的组织能够合理地协调人们的活动,实现高效的组织效能,无论从目标的实现还是从社会影响度和成员满意度的提升方面,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三、行为科学理论对高校社团管理的启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类行为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要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其中,b(behavior)代表“行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环境,代表函数符号。 

影响人的行为因素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群体、领导和组织)。高校社团是一个由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构成的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组织结构。 

 

(一)把握社团成员的不同心理需要是社团有效管理的基础 

需要,作为人的“内心意向”,构成了人们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价值的“始因”。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其产生的心理动力也就越大,对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就越强。在社团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团成员的成长环境、生活和社会经历、目前状况和未来追求,正确地分析每一位成员目前的迫切需要层次,才能根据不同成员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激发成员的热情、形成高效的组织效能,因为不同的社团成员在同一时期的需要可能不尽相同,同一个成员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两个需要层次:求知的需要和求美的需要;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把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我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提出“一项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便不再成为行为的激素”的观点。而每一个需要层次又有它的细分类别,如食物的需要、休息的需要、运动的需要、保护的需要等属于生理的需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熟悉或已知食物的选择等属于安全需要;爱别人和被别人爱属于爱的需要;归属需要、结社需要、被他人接受和接纳友谊等属于社会需要;希望自己有信心、有实力、能胜任、独立、自由是自我需要的一方面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在希望被尊重、被关心、被赏识;个人潜在能力的发挥、自我的不断发展、创造性的发挥等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同一个成员也可能同时有几项需要,所以对社团成员的有效信息管理方式是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沟通、了解机制;建立个性档案,并随时更新。 

 

(二)激励原理的应用是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社团管理的核心是激发成员的动机,诱导他们的行为,广泛倾听成员意见,实施授权式管理和参与管理,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人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激励的方法是实施激励过程的具体形式。对大学生激励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等。 

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要选择能够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因素,如选择富有挑战性、发展前途、成就感和责任感等的任务交予成员来完成,而不能误把非激励因素(如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当成激励因素,否则就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社团组织增强激励效用的生命力的有效办法是对激励进行正强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指出:人的行为随着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变化,通过不断改变外部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效果。正确地评判社团成员的成功或失败,能防止因误判而导致的对成员工作态度和积极性的影响,从而防止误判影响成员的后续行为和绩效。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等人提出的归因理论,把人的绩效、成功或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另外,防止社团成员积极性降低的另一个原则是公平公正地对待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论是奖励、惩罚还是表扬、批评,或者升职或降职等。如果成员(回报/贡献)比率与他人(回报/贡献)比率相等,他就会认为公平合理,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因为感觉不公平而影响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发挥社团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伏隆提出“期望理论”,即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效价是指目标的价值,期望值是指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高校社团目标管理可以遵循确立目标、授权并明确职责范围、有效激励和客观评价总结这样的步骤。其中,确立目标时,要同时兼顾总目标的制定和各级子目标的制定,并尽量实现子目标与总目标的协调统一,实现共赢。 

 

(四)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团和谐发展的保障 

行为科学认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除了正式关系(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外,还有一种没有隶属关系的群体关系,即由兴趣相投、比较合得来的人们形成的一种关系。这两种群体关系对个体的行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高校社团管理中要注重增强群体的积极作用、减弱或消除群体的消极影响。 

高校社团可以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促进群体成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建立友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各部门之间的各类竞赛、各部门内部的民主管理等形式。 

 

(五)领导行为的有效性是社团保持凝聚力的前提 

高校社团要保持凝聚力,就要做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选拔时要关注候选人的素质、技能、领导风格、领导艺术等因素。优秀的社团领导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管理、建立高效的工作秩序; 

(2)注重满足成员的高层次需要,即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注重激励; 

(4)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5)能够做到民主管理和有效决策。 

 

(六)社团组织的高效能是社团发展的必备条件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扩大的要求,从组织结构、工作设计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系统地调整,改善组织中人的因素,以达到组织的最佳化和高效化。组织发展有两个目标:一是提高组织效能,二是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度。 

高校提高社团组织的效能可以通过对组织结构和体系的再设计(如工作范围的扩大化、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工作时间的弹性化等)使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发挥到最大。衡量高校社团组织的效能的一个方面是要考察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又分为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团组织对社会的影响度。高校社团组织具有开放性,它是一个“输入一培养—输出”系统,输入的是新成员,新成员经过社团组织理念的熏陶、其他社团成员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培训、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成长为具有某种特质的人才,社团组织也完成了输出的过程。 

个体是群体、组织的最小单元,它是群体、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社团管理中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重视考虑成员的需求、重视激励对行为的影响、重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重视领导行为的影响、重视组织结构的改进、重视组织的发展才能提高社团的效能、切实增强高校社团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冬青.揭开行为的奥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2]高惠珠.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价值哲学创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