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相关性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相关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的相关性

篇1

【关键词】 政府部门; 环境负债; 会计处理

一、引言

环境问题是在被列为会计报表中的负债之后才开始受到公众关注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系列重大的环境污染案件,对受牵连者在财务方面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某些环境负债甚至超过了管理当局的最坏预期。因此很多国家加强了环保立法,对其应履行的义务尤其是财务方面的义务加以量化。

目前,学术界讨论环境会计时大多以企业为主体,注意到环境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对企业的重大影响。但实际上,将环境会计引入政府主体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特定时刻,政府部门对这种公共物品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很多时候,一些环境污染或气候灾害的事件却很难寻找具体的责任人,或者责任人能力有限,那么此时政府就应该承担应有的责任。目前我国在应付突发性事件时,往往采用“归属政策”,没有专项防灾准备金,如果政府成立专项突发性环境事件准备金并定期提取,在面对不确定性环境时间时就可以从容应对。

二、政府部门环境负债核算的必要性

对于政府来说,环境负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该项义务是政府承担的现实责任;二是该项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三是该项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现时义务。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果相关部门准备不足,就很可能会出现财政预算资金不足或者挪用其他用途款项的情况。因此,成立专项突发性环境准备基金并定期计提,可从制度上加大对环境负债的重视。

由于环境负债发生的几率较大,专项资金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使用。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环境负债发生属于“可能”或者“极小可能”,那么可以直接进行表外披露甚至不披露。但是对于政府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环境负债相关事项的几率则会很大,将其纳入表内十分具有必要性。

三、政府部门环境负债的确认

由于环境问题极为复杂,引起环境负债事项或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差异极大,“计提准备是关键”(preparation is key),这就要求在公允价值反映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应当具有更多的应有关注(due care & diligence)。国际会计准则将准备(preparation)定义为“时间或金额不确定的负债”,就是说企业在确认环境负债时,存在弥补损失或结算债务的现实义务,只是发生额或发生时间存在不确定性。依照CERCLA等法规的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当由以往的交易或行为所导致的未来的资源流出或其他类型的资源牺牲被确认为是“很可能”并且“可以被合理加以估计的”时,就必须确认承担了这种义务。参照《美国联邦会计标准公告》第5号、第6号所涉及的有关环境负债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于政府部门如何确定环境负债,笔者给出如下步骤。

第一步,确认污染可能性的存在。这是建立在引进和审查一整套完善的审慎性调查(due care)程序的基础上的。对于政府所关心的任何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行为,都要进行这种审慎性调查,一旦其结果显示污染现象发生了,就需要相应实施后续的步骤。

第二步,确定所发生的污染与政府行为有关,并且有关法律规定对于这种污染需要有关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经调查确认,政府机构是污染的制造者,或者是只有政府可以对环境事件负责任(如责任人不明确或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能力十分有限),那么一旦确定之后,即可以认为政府环境负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

第三步,当被证明政府需要对相关环境事件负责任的时候,有关机构还需要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和行政的需要确定是否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财务方面的负担义务。如果经研究决定要履行这种义务,则政府环境负债的可能性依然有被确定的机会。

第四步,资金的拨付与相关业务的进行。一旦上述财务义务被政府部门所承担,他们需要依据有关的行政管辖权限与财政支出权限确定支付的范围与规模。还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确定相应的行动是否已经采取了。

第五步,如果政府主动承担了上述义务,最后就要看现有的技术能否满足实际清污的需要。如果能满足,则政府环境负债的可能性要以清除污染的实际成本为限加以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也需要以必要的补救调研和可行性研究(RI/FS)的可能的成本为限确定政府环境负债的可能性。

四、政府部门环境负债的计量

对于政府来说,环境负债是基本确定且金额能可靠计量的一种现时义务,因此计量较为简单,可以直接进行会计确认。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置“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政府因对环境造成影响而承担的现时义务,以反映政府应计的环境信息。当其发生时,贷记“国库存款”科目,借记“基金预算支出”科目。

但对于不确定性的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则较为复杂,因为或有环境负债的不确定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需要定期对环境准备金进行相关性的调整。在技术方面,笔者认为,应该采用现值法核算政府的相关环境责任。在现值法下,环境负债的计量是按为履行环境义务所需的预计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为基础,恰当地估计现金流出量的时间、金额、贴现率等因素。现金流出量的时间可根据政府环境活动的时间或者政府从事经济活动所需实施的环境行为的时间,另考虑其他一些因素来确定。贴现率确定比较麻烦,可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经济环境结合无风险利率确定。

例1,矿山、化工、核能等三废产品、辐射等引起的工农业生产损失可根据环境被损害前年均工农业产值、利润为基础计量。

环境负债=(环境损害前年均工农业生产净利润-损害后工农业生产净利润)×年金现值系数

例2,由于环境影响人民健康,环境负债可根据某影响区域正常情况下人均医疗费、死亡率、劳动生产率对比计算。

环境负债=(环境受影响后人均年医疗费用-正常情况下人均年医疗费用)×年金现值系数+(环境受影响后死亡率-正常情况下死亡率)×年金现值系数+(环境受影响后劳动生产率-正常情况下劳动生产率)

如果或有环境负债的不确定性较大且很多数据较难获得,那么可简便地采用集体环境支出准备进行计量。这种方法以最终所需的现金流出的估计金额为基础对环境负债进行计量,如核电站的拆除及核废料的处理、场地恢复所需费用、化工厂的拆迁及场地恢复所需费用,其计算公式是:

每年计提环境支出准备

在核算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时,主要涉及“国库存款”、“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或有环境负债――价值变动”、“基金预算支出”等会计科目。

五、政府部门环境负债的账务处理

(一)环境负债的账务处理

对于政府确定性的环境负债来说,账务处理较为简单,设置“基金预算支出”科目,借方登记发生的基金支出数,贷方登记支出的收回或冲销转账数,借方余额反映基金预算支出累计数。

1.当环境负债发生时

借:基金预算支出

贷:国库存款

2.环境负债收回或冲销转账时

借:国库存款

贷:基金预算支出

(二)或有环境负债的账务处理

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的原理是通过将一次性的巨额费用摊销到每一期,减少一次性支出。具体操作的主要业务有:

1.计提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

借:基金预算支出

贷: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

2.定期根据外部情况进行相关性调整

(1)成本发生溢价

借:基金预算支出

贷:或有环境负债――价值变动

(2)成本发生折价

借:或有环境负债――价值变动

贷:基金预算支出

3.发生或有环境负债时

(1)计提准备金充足时

借: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

――价值变动

贷:国库存款

(2)计提准备金不足时

借:或有环境负债――准备金

――价值变动

基金预算支出

贷:国库存款

六、政府部门环境负债的披露

就目前来看,与企业相比,如何合理地确认、计量环境负债,客观、公允、及时地披露政府的环境负债,对政府的信息披露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不确定性环境负债,由于发生或有环境负债的频率较高,披露可纳入表内,并对具体信息进行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环境负债金额和偿还时间方面存在的重大不确定性的说明;环境负债预计产生的重大影响;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政府要将或有环境负债的准备金和实际支出分项列示,让公众了解政府在治理突发环境问题时的制度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家林,孟凡利,等.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

[2] 魏素艳,等.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5(11).

[3] 罗朝晖.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

[4] 王竹君.环境负债及其会计处理问题的研究[J].财会研究,2008.13.

[5] 王燕祥,于爱红.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环境负债核算述要[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

[6] 郑如莹.环境负债会计核算问题探讨.财会月刊[J].2005.19.

篇2

【关键字】盈余管理;房地产;会计核算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尽管国家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特别是在2010年,出台了“史上最严厉房产调控政策”,但房价一直在上涨。房地产公司在获得巨额的利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威胁了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

1 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房地产行业由于其会计核算特点而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空间。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不仅误导投资者决策,也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决策。过度的盈余管理造成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的假象,且有利于房地产商抬高价格。而过高的房价不利于社会稳定。根据国外经典的研究成果,房地产泡沫一旦发生破灭,可能要持续三到五年的时间。

历次会计准则的出台都被认为是救火式出台,证券市场出了问题,会计准则就出来救火。1研究盈余管理,做好事前防范显得格外必要。

因此,研究并规范房地产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理论界、事务界和政府部门的重要课题。

2 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特点及其对应的盈余管理手段

2.1 无法统一界定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

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收入的关键是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根据《企业会计制度》,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为,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收入确认以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为标准。

房地产开发商品通常是采用预售方式和分期付款方式进行销售。采用预售形式时,大致需要经过以下环节:签订预售合同及收取部分预售房款、签订正式销售合同、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买方验收、收取剩余房款、办理产权过户等。由于对销售收入的确认――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存在不同的理解,所以会计人员可根据公司需要自行选择环节作为收入确认的时间,由此进行盈余管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采用预收款的方式收取售房款。相关准则规定,当房屋竣工验收并与房屋购买者办妥了相关的手续后,就应该将预收款项确认为销售收入。但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常会采取措施来拖延“预收账款”转为销售收入的时间,比如拖延所开发的房屋的竣工时间,或者拖延办理相关的手续,从而减少当期的销售收入,减少当期税款的缴纳。

2.2 销售收入的计量模式存在可选择性

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引入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公允价值计价模式。准则明确规定以成本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当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时,公司会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有研究表明经营业绩不理想的上市公司,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调节业绩、提高净利润,在扭亏、免于退市、摘牌时,公允价值是个救市良方。2

2.3 成本和收入难以配比

配比原则是指以实现的收入与所发生的费用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将所有与收入产生有关的成本在同一会计期间转为费用。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开发项目从获得土地并开发完成到确认收入需要数年时间,必然使得企业投入产出比例呈阶段性不合理。在项目建设期内大量投入资金,并发生大量费用计入当期;由于项目尚未完工,即使开发产品已预售完毕,其预售款项也无法确认为收入,其结果是为配比原则的应用造成了困难。3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都会同时开发多个楼盘,每个楼盘的开工时间不同,并且时间较长,这样就会有多期楼盘存在于一个会计期间情况的出现。当期完工结转的楼盘的成本,应该按照配比原则记入账面。但是房地产企业通常会根据自身的需要任意的分配当期完工楼盘应当承当的成本,以此来调节当期的利润。

3 如何规范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

3.1 明确收入确认的环节

收入确认环节的不确定性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带来了空间。各公司采取不同的收入确认标准不利于行业内各公司之间的对比。因此,《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在建立了收入确认一般标准的基础上,还应当建立并推广针对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指引,让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有统一标准的确认方法,从而使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收入信息能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

3.2 更新收益观念,改革传统损益表

在传统损益表的基础上增加一项其他全面收益。从金额来讲,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所以可以将这些己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应反映在其他全面收益中,这种损益不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业绩。传统损益表将巨额已确认未实现损益反映在净收益中,但即使企业利用公允价值确认了巨额利润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确认了巨额亏损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面临倒闭。可见,如果采取这种会计方式,那么部分企业将不再热衷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房地产企业也不会因为利润波动太大而回避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同时,其他全面收益与净收益分开列示,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一目了然,哪些是已实现损益、哪些是未实现损益,能使损益信息更加全面有用。

3.3 扩大信息披露内容,提高信息含量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必须对房地产行业的信息披露体系进行改革,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额外披露的各类相关信息的内容和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必须按现行有关规定披露信息外,还应该披露企业的预售政策及情况;增加土地储备量及成本构成等额外信息的披露;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分项目的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增加投资计划及风险的披露;质量保证金的披露。同时,应在其财务会计报告中充分揭示其各种风险,而不应仅限于抵押风险,即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报表附注中应增加风险披露的内容,就企业尚在开发的土地、工程项目等面临的开发风险、筹资风险、土地风险等进行说明,提高风险的透明度。

注释:

[1]冯昀 郭洪涛,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7.11

[2]王卓瑛,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动因研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6)

[3]胡葬在,苏霜,楼学问.论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财务与会计.2005年3月

参考文献

[1]陈冬华等,宏观调控、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2010.7

[2]张宁,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及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J】,魅力中国,2010(3)

篇3

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为了进行切实合理的税款征收,保证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合理税收原则。在会计学术界,一般认为,税收会计原则体现在国家颁布的税法之中,税法是其风向标,也是其原则产生的蓝本,税收会计原则必须要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具备一定的程序,不得与法律相违背。以纳税人的视角来分析,可以知道税收的核算原则即可等同于税务会计原则,以法律为支撑点建立起来的原则,具有其它原则所无法比拟的执行力度和违规惩处力度,它与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执行力,这一点也是财务会计原则所不及的。总体来说,税务会计原则包括税法导向原则、不妨碍财务会计原则、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原则、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配比原则、租税法律主义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账证适法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相关性原则、命令不得抵触法律原则、合理性原则、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税款支付能力原则、筹划性原则、法律不追溯既往原则、确定性原则、从新从轻原则、应计制原则与实现制原则以及实质征税原则,原则较多,原则之间具有交叉性和关联性。税务会计遵从于税法,以税法为准绳,税法凌驾于一切会计学原则及法规之上,财务会计进行核算之后,再进行税务会计核算,修改和完善数据。另外,在未来一切不可预计的情况下,以新法优于旧法为原则办事,如果当下没有确定标准,在之后的核算中就应当采用新的标准核算应缴税款。与此相对而言,在历史的税款收缴中,遵循历史实际成本核算原则,以历史真实的税收标准进行计算,真实客观合理地反映企业的历史总体财务绩效。相关性原则是指所得税负债的计算,纳税人当期在税收前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所取得的收益具有相关性,这一点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有所不同。配比原则是指正确计算某一税收时期当期损益,并根据这个计算数据结果进行合理的收益分配。确定性原则是指在应税收入与可扣除费用的实际实现上应具有确定性,合理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

二、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区别

(一)现实成本

税务会计原则中,除去不存在现实成本时,遵循历史现实这一大原则是一直在恪守的,为了与确定性原则相匹配,明确界定税款的征收以及税法的严肃性,其具备相当的确定性及稳定性;比较而言,财务会计原则中则与此不同,在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的介入一方面保证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现实成本的不确定性。

(二)权责发生制

总体来讲,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持支持态度,同时,为保证其确定性,税法对权责发生制所带来的会计估算持保留态度,而会计核算本身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在征收所得税时,财务会计核算之后,还需经过数据修改才能得到应纳税所得额。

(三)相关性

在这一点上,两者区别显著,在税务会计核算中,其遵循相关性原则的目的是匹配政府征税,具体是指在核算数据时,税前扣除的费用应该与同期收入具备因果关系,税务会计在核算所得税负债时,必须保证税收的承担者,也即纳税人当期可扣除的费用,不论是从性质上、还是从根源上,都必须与此纳税人所获得的收入密切相关;而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中,相关性原则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决策具有紧密联络,会计信息能够为使用人员的决策带来影响和帮助,两者具备相关性。

(四)配比原则

总体资金的基本原则就是配比原则,税法对配比原则持总体支持态度,对于增值税这一点,税法并不支持配比原则,在税收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中,配比原则虽然名称一致,但其具体的内涵以及效用是不一样的,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指将一段计算时期内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进行配比核算,核算出这一段时期的当期损益,然后依据损益情况来进行税收后的收益分配。税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指在核算所得税负债时,在这一时期进行当期扣除,扣除标准是依据税法,扣除内容包括纳税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费用。与财务会计配比原则相比,税务会计原则还需遵守相关性原则。

(五)实质重于形式

在财务会计原则中,实质重于形式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则,这一原则税务筹划体现的是灵活性,在费用核算中,企业按照实质的发生来进行,不必完全照搬法规,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法律形式;相比较而言,税务会计核算时则不会接受这一原则,法律高于一切,不允许违反,对于任何涉税事项的确认、计量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六)谨慎性

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预见未来、做出判断时应当谨慎小心,做出合理的风险评估和收益评估,这一原则并不适用于税务会计核算,税法具备确定性,风险估算是不能被承认的,只能交由纳税人自己承担。谨慎性原则在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上的差别直接导致税收费用调整的发生,谨慎性对于财务会计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税务会计来说,它又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这一部分对未来风险的评估导致了收入和费用的不协调,完全依赖于会计人员的预算,无法监控,易产生纰漏,增加国家的风险,且其与税法确定性的原则相抵触。

三、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区别产生的原因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之间存在着很多区别,由于这两者的范围、依据、目的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很多原则出现极端差异,也是现在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部分原则虽然名称一致,但内涵和结果却相差甚远,两者均有各自要达成的目标,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当前的背景下,这种区别的产生是必然的。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国家内,根据现有的经济状况,还不能够独立会计,但是如果任由差距发展,也是不行的,所以,必须要使用这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原则相混合的模式,我们应该努力调和这两者,让它们在区别之下共存,调解两者之间的矛盾点,相互补充。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成本控制;企业会计核算;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75-01

引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本的有效控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依赖,企业只有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化对成本的控制力度,才能够促使企业更好地生存下去。在企业会计核算中,通过进行会计资料、会计技术的运用,将企业的各个成本核算出来,企业能够明确的知道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将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促进企业更好地落实各项经营活动,最终将企业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促进企业的发展。

1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成本核算的原则

1.1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于企业各类凭证中所提到的部门单位、人员信息都是真实并且可靠的;其次,企业的各类凭证中所显示的地点、日期、时间都是有效的;再次,对于企业各类凭证中的业务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虚假捏造的;接着,企业的交易规模、交易数量以及业务范围是真实有效并且合法的,相关的内容都是完整并且真实的;最后,对于会计工作中的记账凭证都应该在原始凭证或者是相应的法律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确保记账凭证能够准确、有效。

1.2 可靠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的活动中,与成本有关的信息要遵循可靠性的原则,要能够同真实的情况相符,不能存在数据造假或者信息虚假等情况。在企业进行会计工作的成本核算时,要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相关的预算工作,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结构能够统一可靠。这样成本核算出来的信息能够有效地应用到企业战略制定中去,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的数据支持。

1.3 相关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时,要遵循相关性的原则。要保证企业产品同应用的信息存在相关性,对于无关的产品信息以及费用则排除在外。

1.4 分析核算原则

对于企业产品来讲,要想对产品在某一阶段的生产成本有所了解,就需要在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产品相关数据以及信息的统计,通过进行成本核算来了解产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分期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该确保核算日期能够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企业的利润空间计算水平提升起来。

2 成本控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2.1 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控制范围

作为企业来讲,要合理的设定成本控制的范围,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控制能够有效的运行。在企业开展实际的成本控制过程中,企业对于成本控制范围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式。会计核算的方式多种多样,企业存在生产模式、销售模式的不同,因此会计核算工作所侧重的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范围的确定时,要能够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要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式。在进行成本方案的制定工作中,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保证能够大范围的进行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进行充分把握,避免成本控制不得当这种情况的发生。

2.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成本控制核算

作为企业来讲,要积极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成本控制核算,利用好高科技技术、信息技术,将成本管理全面贯彻到企业的各个阶段,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能够覆盖到更广的范围中去,使企业合算的数据能够更加的准确。企业发展的目标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就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经营核算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会计人员展开定期的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应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

2.3 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机制

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离不开健全的成本核算机制,只有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会计核算机制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工作。通过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机制,将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工作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其对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会计考核工作的质量,所以要强化企业决策层的重视程度。通过健全会计核算机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水平,全面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有效避免因为企业会计部门的专业能力题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的影响,确保企业成本控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4 成本核算工作要与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相结合

作为企业来讲,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通过制定经营目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完成这个目标,从而获得相应的效益。因此,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要同企业的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企业的规划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措施。为了使成本控制能够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经济条件和企业长期发展要求,对企业会计核算领域的成本控制的范围进行划定,会计部门应该从更高的角度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范围进行划定,然后,企业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科学的统计研究,最终实现科学的企业成本信息核算范围的确定,确保企业的成本控制目的的实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成本控制能够有效地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应用成本控制,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进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 姚美霞.成本控制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4):109+117.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财务信息 财务体系 信息质量 互联互通

互联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介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飞速、蓬勃发展形成了信息化时代一系列快节奏、高效率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低增长率、低利润率成为了较多企业的一种新常态。企业管理层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对反映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地出现新业务、跨界或跨境业务;同一集团存在制造、服务、贸易及电商等业务;企业以全资或控股或参股的方式进行投资;除了银行融资外,还有VC或PE或IPO直接融资及收购兼并运作……这些横向复杂的情况促使管理层从广度反映上对财务信息提出了进一步的质量要求,如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和明晰性等。

企业因发展成立了事业部、项目部,或子公司、孙公司,需要进行独立核算甚至合并报表。对于报表等财务报告,管理层更倾向于用于内部分析的信息,如:各个事业部、项目部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效果,各级单位的预算执行及绩效考核情况。管理层希望这些财务信息能反映得更深入、更具有逻辑性,甚至能对最小经营单元进行类似阿米巴的核算和分析,这些纵向深度方面的财务信息质量需求,提高了其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和重要性等质量要求。

虽然,财务信息所要反映的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增加了许多,但是信息化时代管理层相信“快鱼吃慢鱼”从而希望能最快地知道刚过去一个营业期的经营情况,显然这无疑提高了对财务信息及时性的质量要求。

那么,如何实现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上述要求呢?互联网+下主要从下述四个方面进行:

一、具备互联网思维

解决财务信息的更高质量要求,首先要有互联网思维,具体体现在:

第一,区分各类经济事项的类别和层次。从不同角度对事项进行分类并纵向层次描述。

第二,关联相关经济事项的逻辑。从各类别和层次找出事项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统一编制编码和格式。规范作业编号、事项编号、表单编号、物料编码、会计科目等,编码编制规律需要体现各类别及层次间的逻辑;统一相关单据和表格的格式。

第四,做到标准明确、流程清晰。科学设置事项不同类别或不同层次的标准;对各个流程作业进行清晰阐述。

这些工作既是应用互联网前所要做的准备工作,也是建立互联网+的财务体系应具备的思维表现,并能从源头上将为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和及时性等质量要求做好保障性工作。

二、建立财务体系

财务审批、会计核算、全面预算和绩效考核是企业财务体系的部分重点内容,它们互联网+下的建立、实施和优化对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制定财务审核标准与流程。制定各类经济业务的不同类别和层次的财务事项审批标准和流程,确定不同职位人员的申请、初审、复核、批准等审批职责。

第二,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方面根据行业性质不同设计差异化的核算体系;另一方面根据集团相同或相似内容统一核算口径和设置标准。同时,要从会计科目设置、分类别核算及财务分部报告等方面来逐步实现各类别和层次的财务信息的批露,满足不同领导或不同用途需要对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

第三,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按统一要求制定不同级别预算单位不同行业性质的年度全面预算、月度资金预算、项目预算及新增或变更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评价。

第四,建立绩效考核的财务依据。定单、收入、回款、成本、费用、利润等相关财务指标的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的比较结果形成了相关部门不同期间的绩效考核财务依据。

运用互联网有利于建立具有不同类别、层次、级别及指标等复杂内容的财务体系,它们的建立又从系统上保证了财务信息的质量要求。

三、关联财务体系间的逻辑关系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其质量影响着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分析和绩效考核;财务审批制度执行情况也影响着会计核算的质量;财务审批分预算内审批和预算外审批;预算的内容事项、财务审批事项及会计核算科目三者间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会计核算形成的财务指标的实际数与预算数可进行比较分析,并能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依据,这种预算机制和核算体系形成的复合与动态的依据更具有说服力和内部使用价值。

正确关联相关逻辑关系不仅有利于不同财务体系的相关标准协调一致,还进一步增强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重要性和及时性等原则;不仅可以起到检验数据或提供数据来源的作用,还有利于运用互联网为不同财务体系间进行互联互通。

四、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功能

运用互联网的复杂信息软件化处理功能,将财务信息要从广度和深度上反映的内容采用软件程序化进行处理,显然高效而快捷,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一惯性等;也有利于实现系统化与精细化的管理,增强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明晰性;便于“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因而实现了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

运用互联网的无时空限制互联互通功能,便捷地将不同地域及不同行业的相关单位、不同财务体系及财务体系内与体系外的内容联通起来,便于联通了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各类单据与表格等信息的登记、传递、归集、分析及应用。这些从会计核算数据的来源及途径上进一步提高了财务信息的质量;另外,因节省中间环节的成本也实现了成本效益原则。

运用互联网的高效快捷的传递功能,使得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高效率、快节奏地进行传递,显然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

综上所述,互联网+下,在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前提下建立财务审核、会计核算、全面预算和绩效考核等财务体系并关联其逻辑关系后,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及其相关功能来实现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更高要求。

篇6

关键词:农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一、研究背景

会计工作作为企业内外部交流的重要桥梁,不仅对企业内部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等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企业吸引外部投资、申请银行贷款、税收减免等其他支持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管理工作,会计工作应根据企业、行业和时代的发展状况适应其发展要求,从而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生物资产作为农业经济活动中的特殊资产被单独列出,正是农业企业会计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和特点

1.生物资产的分类。

1.1消耗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劳动对象,可以在产出农产品,农业企业用以出售的生物资产。通常而言,该资产需要经过育养、生产、出售等阶段,主要的特征是一次性消耗,同时终止经济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存货的特点。

1.2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该资产具有自我生长性,在未来产生服务能力和经济利益,需要经过养育、成熟和投入的过程。生产性生物资产与消耗性生物资产相比较,两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性生物资产能够长期持有,并反复使用,不断有农产品产出。资产能够长期使用的特征。而消耗性生物资产恰恰相反,收获农产品之后,资产就不再存在,价值也会随之消失。通常来说,生产性生物资产在成长一定阶段后,才会有生产能力。根据是否达到生产经营的预期,可以将生产性生物资产划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类。未成熟指的是尚未达到生产经营的预期;而成熟则指已经达到生产经营预期的,能够多年连续稳定的产出农产品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1.3公益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指以环境保护和防护的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与上述两种生物资产有很大的不同,前两个生物资产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公益性生物资产主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保护环境。

2.生物资产的特点。生物资产与非生物资产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生物资产具有转化属性,转化属性表现为从出生到衰亡的动态连续过程。一方面,生物资产的生长既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即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生物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适应环境自然进化,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人类劳动逐渐参与到了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生物进化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就使得生物资产的价值构成相对比较复杂,如何科学合理地反映其价值对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考验。另一方面,生物资产又同时承受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考验,生物资产的生长离不开自然环境,例如庄稼离不开土地,果实离不开果树,鱼离不开水,在享有这些自然的供给的同时,生物资产又可能遭遇病虫害,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生物资产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又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所以,生物资产的自然属性对会计核算有很大的影响。

三、影响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1.1国际环境对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决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问题,必须不断增强本地区生物资产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农业领域的国际交流,既要吸引海外投资又要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因此会计信息的公开透明、相互可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

1.2国内环境给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制约。首先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要符合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总的来说,我国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整体环境表现为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准则体系不规范。我国农业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农业领域的绝大多数生物资产都缺乏公开活跃的市场,企业无法获取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这种信息渠道阻碍了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发展,使得那些企图利用公允价值粉饰财务报告、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企业有机可乘。

2.会计理论因素。

2.1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由于农业企业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这就要求对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要做到效益大于成本。通常情况下,企业为获得更详尽的会计信息,一方面会有利于决策制定者做出更为高效合理的决策,进而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流入,另一方面则要承担更多的成本费用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要完全准确地计量生物资产的价值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所以在这个原则下,农业企业会简化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2.2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面向未来,旨在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可靠性立足于当下,旨在如实反映会计对象的经济波动。企业如果更侧重相关性,则会选择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如果更侧重可靠性,则会选择历史成本进行会计核算,而事实上无论选择哪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我们应该探讨能够有机结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混合生物资产会计核算方式。

3.自身因素。

3.1资产价值变动的双向性。生物资产价值会因为自然灾害、疫病、自身功能衰退等客观环境因素而减损,也会因为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运用合理的饲养方法使得牲畜增重、繁殖而增加。这种价值变动特点使生物资产价值计量不能采用非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办法,否则会无法真实反映生物资产的价值。

3.2资产价值受双因素影响。生物资产价值受到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生物资产自身的生命形态的变化、生长数量的变动,使价值产生增减变动。以肉羊为例,正是由于肉羊的生长发育、繁育羔羊、疾病死亡和机能衰退使得肉羊资产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状。另一方面,市场供求等市场因素会影响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

四、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1.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问题。

1.1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合理。在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中,农业企业没有明确农产品名称,也没有对成本作具体说明,从而影响了对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所以,应该按照成本核算项目在各产品项目中对总成本进行归集分配。

1.2照搬工业企业模式,不具有实际性。畜禽饲养可实行分群饲养和混群饲养。成本核算项目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直接材料指生产耗用的饲料、燃料、等。直接人工指直接从事生产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其他直接费用指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的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指应摊销计入各群别的间接生产费用。采用照搬工业企业模式对成本项目进行分类,不能进行本量利分析,无法反映生物资产的真实成本。

2.完善建议。

2.1科学设置主要账户。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经营项特点,对其进行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一般按照经济内容进行分类。除了和其他行业拥有部分相同的会计科目,涉及畜牧业的企业还应反映行业特点,设置出突出畜牧业特点的会计科目,这主要体现在资产类科目和成本类科目可增加设置农产品、幼畜及育肥畜等内容作为资产类科目;可增设成本类科目有:畜牧业生产成本等,可依据具体情况展开记录工作。

2.2合理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可根据领用饲料、添加剂、盐等相关材料时,依据所填写的相关凭证,将其纳入生产成本当中。所产生的医疗费、防疫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应按其相关原始凭证分摊到生产成本中。因购置生产所需用品而发生的燃料费可根据记录,依照谁受益谁分担原则将其纳入生产成本中。企业在计算累计折旧时,也需要将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合理的折旧,农业企业应依据相关凭证将制造费用进行汇总。最后可将以上发生的生产成本加以汇总,将其在产品当中进行相应的分配。

作者:韩超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春艳.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关寒近.我国生物资产会计计量属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实务;会计核算;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分析

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减少市场经济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要求其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对抗经济外部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的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中的财会人员所处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性也越来越高。此时,减少会计测量的随意性,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性以及增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降低风险的必然。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可以使企业充分估计到其所发生的损失以及产生的费用,而不是仅仅考虑企业的收入总额以及净收益事项,从而可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客观反应、较为慎重,并且在会计核算时也能对企业的经济状况做出较为谨慎客观的分析。同时,当某一项经济事项有两种以上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每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从理论上以及逻辑上都是正确的情况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以及损失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之下,在会计处理时,避免出现企业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现象,尽可能的选择不虚增企业利润率以及不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谨慎性原则应用对遏制会计报表的虚假陈述行为有着积极作用。但在我国公司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合理以及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冲突

如前所述,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保守性以及在会计实务中的随意性,使得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核算的原则之间经常会发生冲突。

(一)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客观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基本原则,是其他原则发生的前提。所谓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此时,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项损失做出相关的预测。这里很显然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同时,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在维护出资者自身利益以及企业的整体利益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说谨慎性原则使得企业在核算过程中为了追求稳定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最终可能会失去客观性原则的基础,即,不偏不倚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目标。

(二)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相关性原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与相关经济政策相互关联,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利用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制定出有关的经济政策。此时如果会计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以及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那么该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谨慎性的宗旨则是在核算过程中可以少计资产或者收益,但是不能少计负债或者费用。因此谨慎性原则将会使一些具有很高发生率的未来收益没有办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同时也会使一些未来才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得到了不应该的确认。因此,此时过于保守的会计信息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最终促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使用时不能更好的应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

(三)谨慎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比较冲突分析

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的方法前后各期要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进行核算,并且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此时,谨慎性原则则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会计的核算方法,这显然与可比性原则以及一致性原则发生了冲突。例如,在会计实务中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不断改变,即当本期成本低于市价时,按成本计价;当下一期市价低于成本时,又按市价计价。这样,破坏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使企业本身前后各期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分析

(一)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

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例如,现行税法中对于税前列支的费用与会计制度的固定是不一致的。此时,当计提减值准备时还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从而限制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同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当期的保修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可以于产品销售的当期计提,但是现行的所得税税法中规定必须在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所得中扣减。这就会使得当期的费用明显增加,所得税却未能进行相应的抵减,最终造成当期利润虚减,违背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因此,为了能解决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尽可能的缩小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差异,避免出现税法规定违背会计制度的现象。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众所周知,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及自身业务素养的差异性。这个差异性同时还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例如,根据会计法律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由于无法取得发票,此时如何计算?怎样计算?都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且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这样将会使得会计核算中的客观性大打折扣,出现核算成果的偏差。

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改进措施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需循序渐进

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涉及诸多利益者的相关利益,并且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领域当中。此时,在谨慎性原则的驱动下,企业为了减少风险,势必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的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谨慎性原则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并且加强有关部门对于谨慎性原则应用的监管,按照其发展轨迹,逐步有效的、循序渐进的按计划进行。

(二)谨慎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

由于谨慎性原则自身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在对会计实务判定时所持有的主观判断经常会应用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事项实务中。同时,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会计处理内容我们都应该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全面的阐述,包括谨慎性原则应当应用在何领域、以及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核算中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方面的影响,最终使得应用会计信息的人员能够通过主观判断以及会计信息的客观反应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谨慎性原则中“度”的把握

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两面性。两面性的融合其实就是“度”的把握。此时,过度使用谨慎性原则以及减少使用谨慎性原则都会降低谨慎性原则的优点,使企业的财务情况不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从而误导使用会计信息的人员在决策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此时,谨慎性原则中的“度”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找到其二者的平衡点才能促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到极致。

篇8

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指,企业会计是指以财产作为测量量表,对会计主体已完成或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一般是由会计人员进行账目记录并报账。保证企业的会计工作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同时也是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对经营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信息。这以目标取决于经营单位的总目标。企业想要比较长远的进步以及发展,就势必离不开企业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企业会计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向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财务信息。二是满足企业管理内部的需要,为管理者进行各项考核,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因此,会计核算在企业日常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今,我国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并且存在各种财务制度的制约,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够完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因此,会计工作的目的是计算业务部门的经济活动,并提供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这是着眼于业务部门的总体目标。

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相关的原则是,会计信息应当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满足各方的需求,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满足企业的需求,加强内部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第一,预测价值。如果一项信息能帮助决策者对过去、现在及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进行预测,则此项信息具有预测价值。第二,反馈价值。一项信息如能有助于决策者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即具有反馈价值。

2.可理解性原则

可理解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是企业会计报告使用者和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连接点。要使会计信息对会计报告使用者有用,首先会计信息应能被会计报告使用者所理解。

3.配比性

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是指收入水平及其相关成本费用符合规定。这一原则是基于会计核算制度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当一个计费周期被确定时,有必要确定相关的收入的费用,以便反映该特定期间会计工作的成果,并以此来评估企业的运行性能。比例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因果率,收入和相应的成本需要对等;二是时间比,收入与同一时间段成本付出形成配比。

4.重要性原则

企业会计识别原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交易过程中对于会计原理的应用。会计工作的测量过程应该根据公司规定来区分,采用不同的计费方式。其拥有的资产,负债,收入和亏损等方式对公司的影响很大。帮助用户做出合理判断的是会计报表项目,必须按照会计方法和程序的规定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全面准确地披露问题。对于财产较少的核算项目,在不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正确判断的真实性的前提下,这个过程可以适当简化。

三、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配备不到位,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企业主会考虑到企业经营成本,很多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 即使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机构,然而大多数企业内部所设立的财政会计部门或是机构非常不专业,不少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又多少存在着分工不明确或者层次不清晰等等问题,不仅使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得不到保障,还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

2.缺乏高效率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目前,有许多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不完善,导致企业会计工作的职能弱化。表现在:企业对于财务职位的设置不合理,会计人员的责任不够明确,造成了企业对于财务制度监督的不完善,做假账、私立金库等现象也屡禁不止。或是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会计工作进行非正常干预,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往往易伤害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会计职能作用大打折扣,不能发挥会计核算对企业管理的监督作用。

3.会计核算制度缺失

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都是企业发展的支柱,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从未认真执行过。企业会计核算体制不健全会给企业带去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会计核算系统主体的界限不明确。有的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 便会发生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相互占用的情况,组织结构也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会计工作规范等都很少,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第二,账本的建立不规范。会计在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会出现报账员没有进行日常报账的现象。个别企业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会计核算违规操作现象严重。

4.会计核算电算化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非常大的应用。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应该跟上继续发展,提高企业会计的电算化水平,但是我国目前来看,使用计算机虽然能够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但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够使财务账目更清楚而系统,而且不易于做假,能为税务部门稽查提供详细的数据,但是少数的公司还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进行记账,即使有些企业引进电算化的方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应用,忽视了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致使会计电算化核算成为企业工作的一个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不仅浪费了的资源,也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5.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会计资料乱、漏的现象

企业管理人员“任人唯亲”,导致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企业是最常见的做法是委托其亲属作为会计工作人员,这些人在税务部门只能承担一些粗浅的工作。一般的国有企业干脆雇一个熟人,有些会计人员半路出家,导致业务不精通,会计处理不规范,出现会计信息混乱遗漏现象。

四、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会计机构

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会计核算机构,明确会计机构的权限,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保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在会计人员聘用上, 应避免用人唯亲, 做到公平公开, 选拔优秀的人才;为了招得来、留得住这些会计人员,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对留下来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尤其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加大会计核算监管力度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提高企业会计核算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大有关部门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例如,企业可以建立独立的企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履行内部监督职能。二是国家财政部门的监督。国家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确保我国企业可以开展会计制度,碰到违法情况应及时处理,追究法律责任,并规范实施会计法。三,税务部门也应完善审计,建立公正的税收环境,并建立税务制度,加大纳税申报速度,监测,加快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3.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包括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分析系统等。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越来越完善。它一般分为两部分,是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前者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资产,检查记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则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相关人员遵守规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会计控制是基础,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会计管理制度。同时,企业会计应适应从业需求的管理,其中,加大收入和支出的会计事项的经营者应该被惩罚,税务机关要明确企业会计科目,防止企业会计主体不明确引起的偷税漏税,解决当前企业会计核算存中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4.加快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要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我们必须促进会计电算化。从长远来看,企业必须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帮助企业控制其内部的财务状况。为了有效地推动这一进程,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人员的技术培训要加强,提供参考数据,在企业管理决策讨论中,这些措施会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会计的工作。

5.加强会计档案保管,严格档案销毁手续

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的经济业务,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档案整理。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后,应严格按照审批备案手续,企业的盈利和亏损预算提供帮助。

6.规范企业损益预算的会计核算政策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标准的管理体系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收入和损耗预算的基础上。这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企业确认相关成本的费用;第二部分是做出准确识别企业的利润和收入政策;第三部分是关于企业的固定资产;第四部分是银行的所有的投资行为是建立在政策的基础上;五是要防止企业所有资产的贬值。

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分析

1 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

1.1 筛选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

究竟哪些数据能够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其选择、确认的标准有:

①可确定性,指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或流出企业。如果不能产生经济利益或者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样的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

②可计量性,指只有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业务产生的数据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该标准简化了会计处理的程序,方便了会计操作,它是会计信息得以量化的基础。

③相关性,它强调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④可靠性,即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核实的、中性的。

1.2 定性过程中具体标准的选择。

这个阶段涉及两个问题:

①时间的确认,指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在本期进入还是在以后期间进入。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及由其派生出来的收入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作为确认依据的。如果确认依据选择不当,将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②“身份”的界定,即确认数据进入哪种会计要素。首先要判断经济业务使哪些会计要素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进而确定所产生的数据归入哪些会计要素中。如果“身份”的界定不明确,就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2 会计计量的核算方法

2.1 计量属性的选择。

①选择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因而具有可靠性,并且其计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很丰富。这些优点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在物价变动时,其可比性、相关性下降,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缺乏逻辑统一性,经营业绩和持有收益难以分清,非货币性资产和负债出现低估现象,难以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②选择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本完全吻合;同时,它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

③选择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属性。以现行市价作为资产的现时价值,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满足决策相关性的要求。但是,它无法反映企业预期使用资产的价值,因而并非所有资产、负债都有变现价值,并且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即假设企业随时处于清算状态,动摇了会计核算的基础。

④选择可实现净值作为计量属性。虽然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预期变现能力,体现了稳健性原则,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它不适用于所有资产。例如,无形资产的可实现净值就很难确定。

上述四种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操作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

2.2 计量标准的选择。

计量标准(计量单位)指计量对象就某一属性进行计量时具体使用的标准量度。可供选择的计量标准有两种:①名义货币单位;②固定货币单位(指实际购买力不发生变动的货币单位)。

这两种计量标准也各有利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辩证的。选择名义货币单位,虽然可以简化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存在通货膨胀时,名义货币贬值,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采用固定货币单位,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一致性,但是增加了核算的环节,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素质,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2.3 计量模式的选择。

计量属性和计量标准不同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计量模式有十种。这十种计量模式各有利弊,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3 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

3.1 记录方法的选择。

在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包括:复式记账、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等,这些都是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形态而设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设计和使用达到提供特殊信息的目的。如企业在购进存货时对销货方给予的现金折扣,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科目来记录现金折扣的取得或丧失。在总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前的总价确定成本,取得折扣作为入库材料成本的减项或作为理财收益;如果由于财务管理不力,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超过折扣期付款,不能取得折扣,在账面上无需做任何反映。而在净额法下,购入材料按折扣后的净额确定成本,取得折扣在账面上不做任何反映;如果由于超过折扣期付款而不能取得折扣,则要将丧失的折扣额计入“现金折扣损失”账户,其正好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低效率。《》要求企业采用总额法对现金折扣进行会计处理,但为了改善财务管理,也为了减少存货成本中计价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倡采用净额法进行存货核算。

3.2 记录手段的选择。

《》关于记账规则的规定并没有涵盖所有具体的会计业务,各单位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在与《》的规定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许多企业开发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会计电算化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现代网络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和时间。在互联网上披露财务报告顺应了全球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其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面广、成本低、披露规范、减少失真等优点。

4 会计报告中的核算方法

4.1 会计信息列报方法的选择。

会计报表采用表格形式,由于该形式的限制,只能概括地反映各主要项目,对于各项目内部的情况以及项目背后的情况往往难以在表内反映。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只是年末账面价值,至于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就无从得知,而这方面信息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资产质量又是必要的。因此,企业就会利用会计报表附注来提供应收账款账龄方面的信息。再如,在资产负债表中,部分资产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列示,提取的减值准备项目单独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内反映,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接近现行市价的资产,而且可以再现资产的账面价值,使会计信息更真实、全面。

4.2 会计报表附注说明的内容选择。

依前所述,对于一项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不交代会计报表中的项目是采用什么方法核算的,就会给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带来一定的困难;或者由于会计法规发生变化,企业改变了某些项目的核算方法,为了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就应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补充说明。

篇10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原则;会计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简述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两大分支,一是财务会计,而是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针对过去,是会计人员以货币为基本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式,主要为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并全面介入企业各项业务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日常的业务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部具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及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外界服务,财务会计又可称为“外部会计”。

管理会计针对未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它采用灵活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最优化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在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其具体目标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管理会计又可称为“内部会计”。

二、财务会计原则与管理会计原则

(一)财务会计原则

财务会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确认、计量和记录,提供有用的信息。

可靠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意义。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首先要能弄懂财务会计报告反映的信息内容,才能加以利用,并作为决策的依据。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全面核算的前提下,对于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会计核算中遵循重要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问题,使得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

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致虚增账面利润、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为准的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而且表现在会计信息时效性上,过时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使用价值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效。

(二)管理会计原则

管理会计原则是指导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是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及指导作用。管理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有相似之处,但是多数还是具有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

最优化原则,管理会计为决策服务,从若干项目决策方案中选择满足条件的最优方案。

效益性原则,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也强调了成本效益,在管理会计中,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不管是在预测、决策、规划,还是控制、责任考核评价中,都讲究效益,没有效益或者效益低于成本的付出是不必要的。

决策有用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同时所提供信息是可靠的,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

及时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一样提供的信息应是及时有效的,如果信息的报告拖延了,就可能失去相关性与可靠性。

重要性原则,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反映重要的交易与事项,分清主次,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对经营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是最需要的。

灵活性原则,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所受约束相对而言较少,更为灵活,正是这种灵活性使管理会计越来越重要。

三、财务会计原则与管理会计原则比较与分析

从财务会计原则与管理会计原则的内容可以看出来财务会计中的原则更要求会计信息的精确,灵活性较小,而管理会计的原则更要求信息的及时性,一边对市场做出及时反应,提高决策有用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信息虽然都是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但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服务,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统一的,社会没有必要像规范财务会计信息那样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单一性的特征,即只能为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单位内部使用,而没有社会性。如果说财务会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法律性的特征,那么管理会计原则具有单一性、灵活性和自觉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论管理会计原则[J].科技资讯,2006(3).

[2]张悦.管理会计柔性原则及管理会计运用探析[J].今日科苑,2010(14).

[3]张慧.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发展[J].市场论坛,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