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会计研究,2006,(10).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会计研究,2005,(10).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李心合.论制度财务学构建.会计研究,2005,(7).
[7]张栋,杨淑娥.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会计研究,2005,(4).
篇2
基本理论论女性心理与柔性化领导方式
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女性领导的重视和培养,不少女性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并以其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被社会所认同。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女性领导怎样才能做到在提升自己的内涵、品位和修养的同时,注意充分运用自身感情细腻、性格温柔的天性,在工作中做到挖掘优势,张弛有度,以柔克刚,以自身独特的领导方式赢得赞誉,做出成绩,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柔性化领导方式:女性领导者特有的优势。
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的古典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行为科学管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以人为本”管理时期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领导方式是刚性的,领导者依赖强权,迫使被领导者服从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集权专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领导在这一时期普遍遵循的法则是“黑铁法则”,领导者让被领导者干什么,被领导者就必须干什么。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中心,而被领导者却没有丝毫的权利。在第二阶段,领导的强度有所降低,比较注意使用科学的手段来控制被领导者的行为,科学管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领导在这一阶段普遍遵循“黄金法则”,即领导者希望被领导者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怎样去对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开始考虑被领导者的愿望和要求,但是仍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只是略显柔性。20世纪6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普通民众的民主观念得到增强,被领导者的素质不断提高,知识型员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对领导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更加注重与被领导者的和谐,领导活动普遍遵循“白金法则”,领导者围着被领导者转,被领导者成为了领导活动的中心,领导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发号施令的领导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各种组织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柔性化的领导方式。
篇3
关键词:工程管理;构建;工程管理体系
伴随着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的工程管理实践,相关的工程管理理论在研究工作中也渐渐深入,体现并提升了工程管理的价值,在同时与自身独立学科的地位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以,必须要将工程管理的内涵进行解析并建立完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来作为当前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一、工程和工程管理
(一)界定与分类
从科学的角度能够将“工程”定义成:人类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将特定的目的实现,运用有关技术和科学,有效地利用起资源,来对事物性状的改变或者将其进行集成的活动。
同时产业相关性和技术的集成性是工程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我们分析“工程”是从其行业领域和工程的性质上来进行的。土木建筑、化工、运输、石油、矿业、通信等等都是属于行业领域的分类。建筑类工程、制造类工程、采掘类工程、探索类工程等则都是根据工程的性质分类而产生的。
(二)工程管理虽具有的内涵
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将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对于工程进行中的决策、组织、指挥、计划等起到了控制作用,并且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这便是工程管理所指。
工程的产业和发展中的产品科学管理技术,科学管理基础综合性,科学管理等体系就将工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囊括。工程管理科学定义便是工程、管理两大科学所融合后的产物,这种科学主要面向工程。简而言之,工程管理科学便是将工程、管理两大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因为工程、技术、产业三大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工程意义具体表现就应该联系特定情况下的产业活动与技术开发,从而工程管理必然具有和技术以及产业有关联的特殊内涵。工程管理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是大不相同的,工程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技术人员对特定形式定集成体进行管理,面向的是特定目标和特定形式中的决策和控制工作。也可以说,工程管理科学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群体,是工程、管理两大科学融合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明显综合性的学科。
(三)工程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进入了21世纪以后,工程管理便被广泛地认同了,现实时代也要求工程管理质量更加坚实。
工程管理对经济在发展中的主要影响有:能够快速促进经济的增长速度,提高在投资中的收益;为科技的进步搭建起了新的平台;工程项目的理性也在增长的同时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大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工程管理理论应用能够有效促地进经济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投资的收益。工程质量的保障来源于工程中的规范、细致和相应的标准,来对民生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工期的合理控制能力能够有效增加也是基于工程管理在技术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也使得工程投资的收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降低工程的成本就源于工程是否拥有科学的决策、科学的价值工程和科学的目标来进行管理,使得资源利用的效率能够大大地高并促进经济快速地增长。
(2)为推动科技的进步,应该搭建好创新平台。能够推动行业在科技上有明显的进步也是基于重大工程的实施和建设上都拥有自主创新的平台;让不同类型人才能够拥有更大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要建立起各阶段的合作关系,才能够为培养具有创新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在工程领域中的创新实践能力。
(3)实现社会能更加和谐地发展前提要首保持工程能够理性开展。倡导将科学的发展观来作为指导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工程目标新统领的工程理念,来保证人与社会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与互动;转变工程的发展方式,在工程理念中灌输好循环、绿色的思想,来使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得到有效平衡;利用外部效应,尽可能使得社会公平,将工程外部环境造成的负效应尽可能地减少,使外部效应能够内部化,从而将外部效应带来的损害降低到最少,能让社会、工程、自然实现和谐共存。
二、工程管理理论
(一)工程管理学特点
工程管理学具有一般管理学所不具备的特征,其具体表现为:
(1)工程管理学中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工程管理技术中的管理法则。研究的对象是在工程活动中所出现的管理问题,需要对工程技术活动设计的管理法则进行有效解决。因研究对象行业的差异,导致研究对象也就不同。工程管理的共性知识和所处的行业的特征结合,体现出了工程管理的技术背景,也作为了工程管理学的主要特征。
(2)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具体过程便是工程管理的发展。人们为了能够对工程进度优化,工程质量保障,和对成本能够降低,便开始研究如何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法来实现。通过总结建设和运营中的经验与教训,在我国基本国情基础上形成工程管理方法和理论,从而在具体的运用中推动管理理论高效发展。同时,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和完善,对工程管理实践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切实地说明对工程管理理论和应用互动工程的研究就是工程管理学的发展。
(3)工程管理所涉猎的领域很广泛。工程管理领域包括如,工程规划了论证、工程勘察、工程施工等重大工程建设在实施中的管理,也包括复杂和比较重要的新型产品的研发,还包括了技术创新或者技术改造一类的管理等都属于工程管理的领域。
(4)工程和项目的管理除了在本质上有区别的同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工程管理实践,项目管理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衍生。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是管理的对象不相同。工程管理是在特定环境里对特定技术下的技术集成体管理,项目管理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对具有临时性质活动的管理。项目管理的对象不会有特定的环境来限制,也不是非得关系到工程技术,例如可以将银行里的一次贷款当作一个项目来管理,组织一次活动也可以当做项目来管理,而他们全都不属于工程管理的领域之内。
三、工程管理理论的框架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的框架其功能在于能够将理论覆盖的内容进行界定,将其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结构逻辑和层次关系进行揭示,让工程管理理论的基本研究脉络得到梳理,从而能够对工程管理在实践上的发展起到推动和指导作用。
工程管理活动与工程哲学理论模块和应用模块构成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体系。
(1)工程管理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起点便是工程管理活动,要产生工程管理理论就必须要先具备工程管理实践,而后才能谈工程管理的理论体系。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工程管理活动包括决策、规划、生产、施工管理和设计管理等。为工程管理理论而创新是这些工作最基本的价值,其中还包括为工程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以及将工程在经济上的效率进行提高。
(2)工程哲学便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工程本质进行认识的,从而引导人们去探讨工程管理理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工程管理发展观、系统观、和价值观,进而去指导工程管理进行实践活动。
(3)在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应用到工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便是工程管理。因此,其余学科的管理理论为工程管理理论在发展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理论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程管理学的发展,工程管理学科在发展中也体现出了其余科目基础理论的重要价值。
(4)工程技术理论和一般理论的交叉地带便是是工程管理活动的结果产生的地方,产生了工程管理上全新的方法与思想,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其中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这些理论为工程管理在实践中的总结与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并且还能够进一步应用到新工程实践活动中。
四、我国项目工程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
(1)将各专业和工种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抓好重点工作的源头,其中包括设计图纸、会审图纸和技术交底;(2)控制好工程的投资,合同管理的力度也应该加强;(3)对项目决策的把握度要加强,同时还要加强项目各个阶段中的前期工程管理计划工作。工程变更涉及到了建筑功能性的时候就必须要经过相关的决策才能够做出变更;(4)把握好施工的工期,避免不能够按时完工而引起管理上混乱的现象出现。
(二)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难点
(1)往往出现各个工种和各个专业不能够协调配合的局面,给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而这也是项目工程管理中的最难点之一(2)施工单位经常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在施工过程中找出各种借口,来获得另外的收入,从而造成难以对工程投资进行控制;(3)由于不完善的监理制度和监理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原因,导致了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得到迅速的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我国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后,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实践才能翻开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何继善,王孟钧,王青娥. 工程管理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1:1-4.
[2]刘慧哲.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探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2,36:50.
篇4
一、浅谈公共管理
(一)公共管理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公共政策学派首先提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促使公共管理产生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是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新”的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等公共部门应该关注公共服务的结果和产出,而不是提供服务的过程和规则,进而认为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技巧,对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由一定好处。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在建设公共管理学科方面,虽然完成了将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是由政法专业转型而来的研究者群体,导致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上整个学科的研究队伍还有欠缺。重新梳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更多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取向,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新公共管理强调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
(三)公共管理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市场化的就业需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都还比较缺乏。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为大学的运行提供了部分的程序自主和多样化的经费来源,对学者工作的积极性也具有有效刺激。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应结合我国的文化制度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最新反思,真正实现教授参与大学管理,权力和主责主体多样化,建设性地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二、也谈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概念。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大类下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通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把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做目标。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髙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道德素质,掌握一两门外语,具备一定计算机能力,扎实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进人大学后,从一年级开始设计实践活动,并全方位地展开,以思想品德课的道德实践为起点,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公共课。大二开始接触初步专业知识,经管类专业基础课里所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术语、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进入大三后将陆续开起系列专业课,学生的专业知识日渐丰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更快地掌握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工商管理未来就业问题。新的时代挑战与历史背景下,高校的管理中构建创新型人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也都随之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要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市场价值为导向,要提高学生在新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管理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开放性和实践性为主要特征作为基本教育原则。其次,要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兼具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未来工商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一)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大门类,各大门类内容又包括若干细分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商务、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虽然同属于管理学科,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是目标函数的差异、产权约束的差异、组织性质的差异、信息偏载程度差异等。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尽管营利性组织中也有行政管理问题,不属于公共管理的本质。公共管理与政治直接相关,这完全不同于工商管理。当代新公共管理学派较多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
(二)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二者都是管理学的范畴,都要遵循管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政府部门的组织问题、领导问题、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监督问题及其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既是工商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公共管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共性问题,也就是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四、浅谈解决措施
管理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不但要求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要掌握管理科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足够的管理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否则,其毕业后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容易纸上谈兵,所制定的管理方案或措施缺乏实践可操作性,导致管理工作的低效或失败。此外,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求髙校在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上,不但要让大学生系统学习诸如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课程,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以及从事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景,创造性地开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篇5
【关键词】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 管理学教学 体系 构建
一、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的涵义及特点
所谓“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就是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管理问题,从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指导书或称“剧本”,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从中学习并运用知识进行操作,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充当管理者角色或“演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1.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是建立在管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结合的深度、广度、紧密程度超过其他教学方法,因而此法最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2.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的目标是建立“情”与“境”相结合的教学模拟系统。它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一为“情”,即人的感情、理念、心态等属于情感性的因素的模拟,如在进行“厂长竞选”的模拟实验时,不仅要让参与者“身临其境”,还要造就一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其得到接近现实锻炼的目的;一为“境”,即对实际案例中的非人因素进行模拟,这些因素包括:内部环情(如人事环境、运营环境、设施等)、外部环境(市场状况和国家政策)与企业文化氛围等。
3.教与学的真正结合。长期以来,教与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实施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可以将教师与学生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4.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圆满结合。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活动真实、生动、多姿多彩,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以上特征是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了培养大批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近年来,工商管理教育界在积极探索现代管理教学方法,着重学生(员)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员)参与度高,实行体验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案例教学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种。案例教学过程的信息是双向流动的,通过教师与学生(员)之间的信息互动,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在长期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它还存在以下局限性:
1.其最大局限性在于学生(员)不能亲临管理情境和现场,从而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知识的运用、管理素质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训练。
2.管理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变幻无穷,而案例教学往往只能从中抽出少数个案进行教学,易致学生(员)将它们奉为经典,以偏概全,照抄照搬。
3.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员)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往往无法开展深入分析和研讨活动,从而将案例教学演变成老师讲案例、讲故事,不能使学习效果发生实质性变化。
而情境模拟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员)自行设计、制作必要的、简单有用的道具,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实验设施,制造或模拟管理活动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员)从事模拟性很强的实际管理活动。此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区别集中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员)角色的转变以及信息流向的转变。在情境模拟实验教学中,教学过程的信息流不再是单向或双向的,信息的传递更多地表现在学生(员)之间。在模拟活动过程中,学生(员)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员)的参与程度高,而教师的作用则主要是“教练式”的启发和引导。
三、管理学教学中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体系的构建
1.构建管理模拟情境的基本原则
情境模拟虽然来源于生活中的案例,但并不是对其照搬照套,而是在构建模拟情境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管理学的各种原理、职能和方法,结合管理实践活动特点,进行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情境模拟实验设计,使他们形成一个揭示各种原理和方法的实用模拟体系。
(2)可操作性原则。对任何情境模拟实验进行设计,可操作性将是第一位的。面对问题,首先要考虑:它是否能在有限条件下进行实际的模拟;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是否有利于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
(3)集体参与原则。情境模拟实验教学,强调学生集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员)承担不同工作,扮演不同角色,以加深他们对不同管理原理和职能的体会。
(4)以学生(员)为主原则。情境模拟实验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员)的独立与自主。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观察、记录、监督、指导和评议作用。
(5)经济性原则。模拟情境的构建基础是在现有教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这是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富有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在设计情境模拟实验时要选择合适案例。如超出教学条件所能承担的范围,就应采取课堂讲授或其它方法取代之。
(6)进行实际模拟的原则。情境模拟实验应尽可能真实、生动,力求从整体上反映实际管理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情况。
2.构建管理模拟情境的基本方针
在实施管理情境模拟教学的过程中,有两个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分别是情境模拟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实施管理情境模拟的实验场地以及所需的设备等;软件就是指情境模拟的设计与实施,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案。对其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考虑了以下方针:
(1)做好情境模拟实验的物质准备(硬件)。情境模拟的实施场地一般设在教室或实验室,其布局要求主要有三条:一是满足学生表演的要求;二是保证教师可以走到每个学生(员)位置进行对话和指导;三是保证每个学生(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情境模拟的实验设施还包括一些简单实用的道具,如光、电等实验设备。
(2)确保发挥教师在情境模拟中的作用(软件)。从模拟教学整体看,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具体作用是:课前对管理情境模拟实验进行设计;课中为学生(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和指导,对情境模拟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课后对实验活动进行总结。总而言之,教师应该成为情境模拟实验教学的总设计师、主持人和导演。
3.实验教学素材的搜集和“剧本”的编写
编写管理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指导书或“剧本”,其素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工厂、机关、学校、商店、社会生活等日常活动中发现和搜集管理活动素材,并编写成剧本。
(2)对管理案例出版物进行精选,编写成剧本。
(3)对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游戏,如美国六十年代盛行的啤酒游戏,从中发现重要的管理情境和情节,编写成剧本。
(4)对管理问题中展示的内容和知识点,涉及的人与物,情与境,联系实际和操作的可能性,设计和编写成剧本。
(5)以当今各高等学校发行的管理模拟系统软件为素材,编写成剧本。
(6)从电视、电影中搜集相关报导和素材,编写剧本等。
编写“剧本”时,既要贯彻前述原则和方针,又要适当参考编剧的技巧和艺术,其重点则应考虑管理学课程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使之系列化形成体系。
4.构建管理模拟情境的主要方法
在构建管理情境模拟实验教学体系时,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切情境模拟活动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它要求学生(员)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处理管理事务。
(2)辩论。辩论是集体项目,着重用来考察团队合作精神和处理冲突的能力。
(3)即席发言。就是让设计者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员)稍做准备后进行发言,以培养学生(员)的理解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语言的表达能力、风度气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谈话。包括电话谈话、接待来访者、拜访有关人士等。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公关能力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5)公文处理。公文一般包括文件、备忘录、电话记录、上级指示或报告、下级汇报材料等。要求学生(员)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性格和风格去处理公文,用以培养训练学生(员)的分析、判断、决策和文字处理能力等。
(6)管理游戏。以游戏或共同完成某种任务的方式,来培养小组内每个学生(员)的管理技巧、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素质。
(7)无领导小组讨论。安排一组学生(员)为一临时任务小组,并不指定负责人,请大家就给定的任务进行自由讨论,以提高学生(员)在自信心、洞察力、说服力、责任心、灵活性、承受心里压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特质。
(8)现场会议。通过模拟实际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会议,来锻炼学生(员)交流、沟通、协调、组织、决策及从事公关宣传的能力。如诸葛亮会,决策会,交流会,工作汇报会,生产调度会,新闻会等。
(9)系统仿真情境模拟。就是对现有的管理系统仿真软件,按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设计和编排,讲其中许多可以演示的内容搬进课堂进行情境模拟,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当然,情境模拟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如前所述,管理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员)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应用的有效方法。其突出的优点在于:真实、生动、有吸引力、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引导功能,可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学生(员)接受力以及知识的留存力等六个方面,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评价,发现情境模拟实验教学法几乎都排在首位。但是,也应指出情境模拟实验教学也有它的局限:很多管理实践活动的情境模拟需要昂贵的设施,这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是难以做到的;另外此法仍不能提供全面的管理知识和方法,切不可用它来完全取代课堂讲授和教材阅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将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管理理论教学方法,与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优化整个教学体系,它必能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瑾轩.关于建立管理学情景模拟实验体系的构想[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8).
篇6
关键词:研究中心;研究型大学;学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5—0106—07
收稿日期:2012—06—1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研基金2012年重点项目“协同创新理念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2012Z042)
作者简介: 王顶明(1980—),男,湖南平江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云南民族大学教师,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研究。
一、研究缘起
自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推荐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成立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ERC)以来,美国大学中的研究中心迅速发展,到2004年,已有三分之一的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隶属于某一个或几个跨学科的、甚至经常是跨大学的研究中心(Bozeman & Boardman,2004)[1]。据调查,澳大利亚65%的研究中心是1989年后建立的,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有900多个研究中心,所有学术研究中至少有50%是在中心内进行的,这些中心通常也是跨学科的(Turpin & Hill,1991,1993)[2](P140)。从大学组织变革的角度来说,研究中心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的科研活动主要在院系、学部或实验室中进行的局面,它标志着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科研拨款及组织机构设计方面的重大变革。
研究中心作为现代大学中的基层学术组织,产生历史不到30年,却在全球经济转型、学术资本主义盛行、产学研合作热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各国大学中迅猛发展,“研究中心数量的增长十分迅速,让许多大学的管理者感到吃惊”(Hill,1993)[2](P150)。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自1990年设立第一个研究中心以来,到2011年共有各类研究中心170多个,特别是最近四年,每年新设立的研究中心均在20个左右[3]。伯顿·克拉克认为,大学的转型首先是大学的基层发生变化[4]。因此,分析研究中心这一异乎寻常的、发展过程中的基层组织机构,对我们研究和探讨高等教育发展和现代大学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大学中的“研究中心”在外部支持的程度、研究人员的规模、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学人员的比例构成、与学术系科的关系程度、与大学的整合程度、交叉学科的程度、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本文将以清华大学为例,集中探讨众多的研究中心存在哪些共性特征,这些研究中心的设立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哪些启示。
由于学术界对研究中心的概念界定也非常模糊,其内涵与外延尚无定论。在国外学者那里,对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s)、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s),或者“有组织的研究单位”(Organized research units)的基本看法一致,认为它们都是一类宽泛的学术实体的组织,其具体的命名或者性质在大学之间是非常不同的(Gerald & William,1994)[5]。因此,借鉴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研究中心的定义,结合中国情境,笔者将本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以科研为生命的、以服务产业和社会为核心任务之一的、多以外部资金为运转来源的、以交叉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实体或虚体的研究中心。
二、主要特征
参照上述定义,笔者搜集了清华大学1990年到2011年历年的《清华大学公报(机构设置)》、《清华大学统计资料简编》,以及校办党办、科研院、文科处官方公布的信息,对不符合上述定义的机构进行了筛除,最终择取了22年间的171个各类研究中心①,并对这些中心的设置年份、名称、学科门类、管理类别、牵头与协同单位、设置目的(使命、宗旨)陈述等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得出研究型大学中研究中心的主要特点。
1.从设立历程来看,研究中心迅猛发展的背后是学校战略规划的引导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项目管理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商务信息的数据电子化,通过网络实现商务流程(包括报价、合同、结算、文件数据传送、备货进度、发货通知等)。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企业营销模式的革命,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一、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可行性论证
项目管理是本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一门管理学科。从项目管理学的产生到现在,人们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现代大型项目的基本特征是所需资源昂贵,技术复杂,涉及的人员、机构和职能相互依存的程度高,风险大。在这种项目中,有一个能对项目信息和活动进行系统性管理的充分开放的系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电子商务(ElectronicalCommerce)引发了管理学的革命,开发和研制基于电子商务的重大项目管理已迫在眉睫。
计算机在现代项目管理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决策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国外的情况来看,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已有相当的深度,尤其是如何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计算机技术使现代项目管理从理论和方法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目前,国外各项目管理商家正着手于电子商务与项目管理结合的开发。
新技术(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发展下的项目管理(ProgectManagement)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日益严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开发和研制基于电子商务的项目管理时,就有必须确定可以满足这些企业集团需求的各种电子商务计划的技术可行性。一个基本的原则应该是使用那些最能提高企业集团业务能力的电子商务技术,如EDI、条形码、电子邮件、WWW、产品数据交换、电子表格等,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以及信息网络推动下的21世纪的电子商务对投资及管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管理方式及模式正面临信息化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对项目进行项目前期的审核和评估,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进度等项目建设周期全过程、动态化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使企业管理的控制性能更好,组织结构更为有机化,更能满足系统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替代了人的监督,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管理者监督和控制组织活动的能力,其结果是控制的范围更广,组织的管理层次更少,对人员的需求也更少。另一方面,管理网络一体化增强了企业收集、综合、整理、监督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这种变化又引起了组织交流方式的巨大变革。
二、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关键技术分析
1.多层软件体系结构。随着Internet的成功和普及,目前多层式系统正在逐渐成为企业注目的焦点。与客户/服务器系统的客户、服务器两层结构相比,多层结构在中间多了几层部分,其目的是集成后端的不同服务器,使它们的资料以及操作界面能以统一的方式呈现。多层软件体系结构的优势还在于它使得客户使用成为可能,方便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等。
2.工作流管理技术。工作流管理是近几年来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几项新技术之一,它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交互事件结合过程中的自动化。工作流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整体处理过程、工作组成员间依据一组已定义的规则及已制定的共同目标所交换的文本文件、各种媒体信息或与任务相关的信息。网络时代下的商务活动使得分布环境下的虚拟企业、协同工作成为可能,也使对象按照某种规则在网上进行的流动成为可能。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工作流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极好的应用背景。
3.系统集成技术。鉴于基于电子商务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在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系统的集成,这主要包括与单位原有的系统的集成、与新购的软件系统的集成等以及部分软件的二次开发等,以节约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4.系统开放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基于电子商务的项目管理必须既要开放又要安全。开放使我们的系统与外部的系统相连接,以便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安全保证我们的系统稳定可靠,对于电子商务时代的系统安全性能尤其重要。
5.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项目管理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完善了几十年,在我国的应用尚属发展阶段,为此,对于现代项目管理我们也要予以重视,这当然不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有体制等有关的问题。
三、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解决对策探析
当今的企业集团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逐步实现电子商务。企业集团建立和实现电子商务的步骤,可以分部实施,逐步完善。
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深入,企业可以逐步建立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与一些有固定关系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通过它直接建立电子商务活动,以便更加快捷地与客户和供应商交往,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这样的系统也同时提供给可能分布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联营公司、办事处等企业内部使用,极大地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
面向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项目,以某一行业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分步实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综合了最新的网络交互技术和数字技术,代表了未来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企业的信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作用。虽然这些技术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在不久的将来,它的发展将使信息管理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手段和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峻峰.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7,(4).
篇8
关键词:国际商务专业;文化特质;课程群;项目教学法
有关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的规定最早出现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依照专业设置目的,国际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着明确的区别: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学类专业,而国际商务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而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变化不大,仍归属于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
这种区别是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全球化,企业从全球不同地区寻找生产和服务来源,从各国生产要素的成本和质量差异中获得收益,并形成从材料供应、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到市场营销的价值链。因此,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企业管理和经营方式变革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企业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国际企业管理的学科特征明显区别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强调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和进出口业务管理,需要学生掌握深厚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学科特点更倾向于应用经济学。
但是,在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如何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所区别。首先,很难想象一个对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一无所知的毕业生能适应国际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总是包含大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次,国际商务强调商务环境研究,如东道国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指标,国际商务环境的风险评估方法和规避途径等。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分析能力恰恰代表了一种高水平的综合经济分析能力,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因此,国际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等贸易理论课程。
这种培养方案设计从原理上来讲并没有问题,因为教育部有关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的规定也透露出这种意图:虽然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但作为培养更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在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却被划分为经济学门类,与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同属于经济学学科。这说明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的角度看,随着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也从以管理学为主转向以经济学为主,高水平的国际商务管理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知识与拓展性的经济学理论。
从我国许多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专业的学科特色在减弱,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乃至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非常相似,偏向经济学知识、弱化管理学技巧,注重贸易实务操作、忽视跨文化管理的倾向非常明显。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国际企业管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国内外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教育的现况,就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进行探讨。
一、注重“文化特质”培养,提升跨文化管理意识
虽然我国高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已注意到其管理学科的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与能力,但并未拉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距离,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笔者检索了国内多家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发现有两个趋同性特点:(1)培养目标比较空泛。多数高校均强调“英语能力”“贸易业务运作能力”“通晓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等培养内容。我们认为,这种实务操作能力很难保证毕业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级商务专门人才。(2)课程设置趋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几乎没有区别。绝大部分院校的主干课程都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英语能力模块,二是国际贸易基础和技能模块。从课程设置上看,很难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区别。
由于国外大学并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以培养国际经贸人才的专业统称为“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全球管理”等。除了强调基本的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了体现管理学特征,国外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均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特质”。例如:马歇尔商学院全球管理专业简介中就提出,此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跨国文化分析能力;沃顿商学院认为从其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培养计划中将培养目标描述为“使学生成为交流各国文化、掌握外国语以及拥有个人国外经历三者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强调“文化特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管理的实质,因为管理受文化的制约,文化给人以认同感,特别是在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美国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就认为:管理是文化的产儿。一方面,人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是在各种不同的文化道德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也是根据文化的变化而演变;另一方面,就管理实践而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也随文化的变化而改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观点则更为深刻:管理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管理以文化为基础并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本身也是文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国内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应该在培养计划中包含更多的“文化特质”类课程,如《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乃至《西方文化史和思想史》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毕业生适应跨国公司多元企业文化的能力,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文化沟通能力,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
二、开设跨学科课程,完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国际商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经济贸易等专业性内容,更涵盖金融、管理、法律、物流、外语、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人才,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并随着现代国际商贸领域的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课程,更新学生知识。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牛津大学就针对现代学科范围重叠交叉、出现边缘学科的情况,开始允许学生选择多学科同时学习。例如:同时学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位考试等。现在牛津大学的50种课程群中,有26个课程群是合并几种学科而成的,称为“综合性课程群”,这种做法被欧美等国的大学普遍仿效。近20年来,美国的高校成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积极推进多学科的教学。
在我国高校的国际商务学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比如,可以按照国际商务战略研究、作业过程和实务技巧将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商务战略包括国际商务环境研究、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国际商务竞争战略、国际商务组织战略4项内容,下设《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心理学》等课程,构成“基础性课程群”,着重夯实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作业过程包括国际生产与技术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4项内容,下设《质量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实务》《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课程,构成“作业性课程群”,着重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学生针对国际企业管理的作业能力;实务技巧包括商务英语能力、贸易操作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分析能力4项内容,下设《商务英语(中、高级)》《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出入境检验检疫》《国际商务礼仪》《国际商业文化》《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构成“实务性课程群”,着重强化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贸易操作、商务交际能力。通过从“战略设计”“作业过程”到“实务技巧”的多个连贯课程群,完善本专业学生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
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分类方法来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群体系,只要课程群能够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提供跨越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那么课程群建设就真正达到了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目的。
三、推广“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项目教学法,增强国际商务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教育中非常普及。这种教学法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对外部真实世界作出贡献,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性教育。从教学原理上看,项目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种模拟职场环境的学习情境,以某个具体的国际商务项目作为引导,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沟通协调、业务操作和学习创新能力。例如:在美国一些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紧密结合外贸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和防范外贸中的各类风险,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工商管理系创办了各类咨询中心、学生超市、旅行社、训练中心等教学实践场所,由课程责任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并且提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同一项目的研发。
针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采用下述原则在国际商务教学中落实项目教学法。(1)开发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原则以国际商务岗位需求为原则,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结构来看,每个单元可设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介绍各相关国际商务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第二个模块是相关项目所要求的内容体系。(2)项目化教研课题。针对项目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研课题,并对课题完成、应用状况建立考核制度。(3)“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大合作办学力度、制订国内外进修资助计划,培养具有现代国际商务知识、业务技能优秀、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并建立项目化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4)创建国际商务综合实训室,创造国际商务项目职场化工作环境。如包括谈判室、跨国企业管理中心、涉外综合服务大厅等部分。(5)实施“八步法”项目教学流程。8个步骤分别是:了解各类国际商务岗位要求、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教研课题、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评析项目教学效果、按修正后的课程体系与项目化课程再次展开项目教学、再进行总结和评价、聘请专家组对项目组的成果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
[2]邱璐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软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1,(1).
[3]吴建,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
篇9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全面转型,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数字出版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快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产业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数字出版业要求从业者既懂出版又懂技术,对传统的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批熟悉专业出版知识,并且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和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出版界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作为该领域国内创办最早的本科专业,在出版产业界和教育界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的“黄埔军校”。2006年,武汉大学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武汉大学新闻出版总署高级出版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5月,学校正式申报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经过学校评审论证和北京专家论证会论证,由教育部批准设立。
在北京召开的武汉大学增设数字出版专业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在听取了武汉大学的汇报后,对武汉大学新增数字出版本科专业的必要性、迫切性与建设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论证,形成了如下一致意。
篇10
一、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对象的观点
针对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现金流量论
现金流量论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应是现金的流量。由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别,因此在考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在现金流动这个动态过程中,可以把现金流量在数量上进行比较,从而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利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提供重要依据。
(二)价值差量论
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各种价值差量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说,价值差量是企业利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是价值差量。
(三)价值运动论
王正德(1981)、陈美华(1990)等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并不超出作为会计学整体对象的范围,管理会计仍然是以价值运动为对象的。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提供信息的对象、性质和方法不同,在于它们研究问题的侧重不同。因此,价值运动应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
(四)资金运动论
资金运动作为价值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描述管理会计的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断增值过程,而货币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故在商品经济社会,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顺利开展。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同时,资金运动便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资金运动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显得更为合理。
(五)以获取最大利润而使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数量、时间三者实现最优的组合
管理会计并不对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而仅是针对特定的方向,如经营决策、成本管理、责任中心等;特定的数量,如在资金的投入与收回比例上,力求使资金流入最多而流出最少;特定的时间,如因为等额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要考虑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表述为以获取最大利润而使企?I资金运动的方向、数量、时间三者实现最优的组合。
(六)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李天民(1992)、田菁(2009)等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对于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剖析,现代会计是现代化经济管理大系统的分系统,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从属于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分系统、子系统与大系统的对象在整体上应是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会计直接面对的是经济活动状态和特征综合反映的信息,即综合的经济信息,而不是经济活动本身。因此,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视角来分析,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七)价值增值论
孙茂竹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增值。在商品经济社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另一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管理会计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优化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并针对有关信息提供决策支持,以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增值是管理会计的对象。
(八)管理成本论
成本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使得成本-效益分析法贯穿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始终,因此对企业各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成为管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如果把经营管理层面的成本分析叫做管理成本,那么管理会计的对象便是管理成本。同时,管理成本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和责任成本。
由上可见,尽管国内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其实,以上两种观点所说的管理会计对象意义等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资金是货币的表现形式,而以资金为载体的运动即是价值运动,亦可称为资金运动。对于“资金运动在方向、数量和时间三者基础上实现最优组合”及“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则属于资金运动规划和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而非管理会计对象的本质。其次,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或手段而产生的结果,如现金流量论、价值差量论、成本管理论等。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现金流量论,现金流量不能代表全部的经济活动,现金流量仅能反映资本的收支状况,对于其他经济活动的内容却不能真正体现,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于价值差量论,虽然“差量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但是随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却并未体现此种方法的运用,因此,差量分析只是管理会计多种技术方法中的一种。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是对象决定方法,而不是方法倒推对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但现象并不等于本质。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通过某种方法比较的结果,因为比较的过程已存在主观的判断。最后,对于成本管理论,管理会计的主要对象或许是对成本的管理,但是不只是对成本的管理,比如对劳动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对顾客的偏好动机的分析等都不涉及成本的问题,但却也是管理会计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以上几种观点,对于管理会计对象的问题考虑的不够全面。
二、管理会计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会计学和管理学两方面来考虑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从会计学角度来说,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正如余绪缨教授所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源分流的。”因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流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化并不是因为对象不同而相互分离,只是侧重点不同。
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对于资金运动的过程,在时间方面上,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所形成的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资金流循环。从空间方面来看,则可分为企业及其所属的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等多层次运动。因此,在时间上,财务会计更加侧重于过去一个会计期间的资金的运动状况,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对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状况的处理。在空间上,财务会计侧重于经济主体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资金循环与资金收支,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各级责任单位部分的、非连续的、特定的资金运动状况及其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金运动而言,财务会计体现出反映和监督的职能,而管理会计则体现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的职能。而两者的对象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但却辩证统一。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规律。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应运而生,作为主要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除了要考虑资金运动的信息,还应该考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诸多因素。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内部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广义管理会计的角度去考虑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与会计和管理的对象应该有下图的关系:
- 上一篇: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
- 下一篇:工程管理项目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