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理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管理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管理学的问题

篇1

随着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新制度经济学中对人的研究有了创新,重新解释了人的行为特征,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发展,把人的行为特征总结为三点。

1.人不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也追求精神利益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的,这也是“经济人”最基本的特点,认为是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才促进了社会利益的发展,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实际上,人对利益的追求远比传统经济学认为的要复杂的多。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复杂性,他们不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也追求精神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双重动机,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的分析更加全面。

2.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是无限的,绝对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理性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这一理论了传统经济学中人的理性无限的理论。针对人的理性是有限还是无限,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也进行过分析,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有限性观点。赫伯特•西蒙明确提出了人理性的有限性观点,他认为人是想要无限理性的,但是这种愿望不能实现,有一定的限制,人只能在有限的理性中追求最满意的经济目标,而不是最大的经济目标,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现象实际中并不存在。西蒙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对“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新制度经济学的人有限理性是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导致人理性的有限性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人认识能力的有限、环境的有限、信息的有限等等。

3.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

由于人的理性具有有限性,在信息堵塞或者不对称的情况下,人就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机会主义是指狡诈的追求利润的利己主义,人总是愿意为自己追求最大的利益,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人往往会使用一些隐蔽的手段,甚至是狡黠的手段来达到实现自己利益的目的。人之所以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是由于人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因此机会主义倾向是人的本性。由于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市场交易的复杂性提高了,交易的成本不宜估计。机会主义倾向研究是对“经济人”研究的补充。

二、管理学中的人性研究

管理学中人性研究主要应用于人性化管理中,通过对人的正确认识、实际、人性特点等研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对人性提出了四种假设。

1.“经济人”理论

泰勒基于对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的研究,提出了管理学中“经济人”的观点。在当时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与管理方法落后的背景下,泰勒“经济人”观点的提出为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泰勒并不赞同传统“经济人”观点,只是把传统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拟定管理方法,“经济人”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以悲观的观点来看待人,认为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主张对人的严格管理。

2.“社会人”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代表梅奥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行为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管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人”假设受到的质疑越来越多,社会需要一个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理论,“社会人”理论应运而生,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加入。“社会人”理论的进步之处在于不仅认识到人具有追求物质的需求,还有追求尊重的社会心理需求。管理者只有从人的内心需求出发,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美国管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性支配的,“社会人”理论有利于对人本性的正确认识,促使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逐渐以人为中心。

3.“自我实现人”理论

“自我实现人”理论是对人性认识的重要发展,起源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的理论,与麦格雷戈的“Y”理论相对应。“社会人”理论提出了人不仅具有物质需要,也有社会需求。“自我实现人”理论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都想通过自身能力与技术的发展实现独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该理论认识到人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促使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4.“复杂人”理论

埃德加•薛恩在研究“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复杂人”的理论,他认为人具有个性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面对不同的事情,处理方法与管理手段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人的管理手段不能局限于一种,而是应该因人而异。“复杂人”理论是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理论的总结,认识到了人性实现的多元化,促进了权变管理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理论更加丰富。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研究的比较

(一)研究内容存在差异

传统经济学一直把“经济人”理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虽然“经济人”理论不断受到质疑,内涵也不断扩大,但它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而对“经济人”理论的修正是为了对人的实际行动与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因此传统经济学中的人性理论具有统一性特点。新制度经济学丰富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理论,增强了“经济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性,解释力也更强,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对制度问题的分析、修正对人性的假设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新制度经济学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性。管理学本身就是研究对人的管理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决定了它要从人的实际问题出发,重视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研究,并根据人的差异性来确定管理方式,因此管理学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具有多维性。

(二)研究范式存在差异

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经济人”理论的提出是为让经济学家对经济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所以“经济人”理论的研究越简单越好,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概括了所有对人性的研究,这就是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种研究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脱离了现实。新制度经济学是从人的实际出发来对人进行研究,认识到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希望通过对人的研究来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原因,解释交易费用理论。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资产的专用性,涉及到人的就有两个因素。因此,要想研究交易费用就要研究人,具有一定的被迫性,但也是为了纠正传统经济学的弊端。管理学对人的研究具有主动性。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本来就包括对人的研究,管理的目的本身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学的核心始终是人,管理学理论中的线索之一就是对人性的探索,从基本的人性角度出发,来创新和发展对人性的研究。

(三)与现实的贴近程度存在差异

篇2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以学生为本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深化,高校入学人数逐步增多,大学的开放性也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刻反思,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传承和创新。在此,笔者对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析。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校园的平安和谐,关系到教学秩序的平稳,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在高校日常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1抓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吃、住、学等诸多方面。一个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保持教学秩序的平稳,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以高效专职辅导员为例,一个尽职尽责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刚刚跨入校园的大一新生,对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都比较迷茫,不知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对于大一新生来讲至关重要,他能够适当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更为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同时,辅导员身上优秀的特质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很关键。

1.2抓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数量逐步增长,大学的开放性增加,学生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注定了不能再套用传统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学生。一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信息资源,但同时也传播了一些负面的消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就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的占领网络阵地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许多辅导员都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但这样的交流毕竟是有限的。二是,社会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倍受家长的疼爱。上大学后,在学校生活离开了家长的怀抱,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有些学生不会铺床单。有的学生不习惯集体生活,不能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经常发生寝室矛盾。这些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三是,大学扩招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压力。近年来,大学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加,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师生比例失衡。又加之,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其不仅仅有学生工作的要求,而且还涉及到学校的其他行政事务,以及其自身的生活压力等使得其在学生管理上显得有些乏力。四是,弹性学分制的普遍实行弱化了班级概念。现在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爱好选课,这就使得班级的概念进一步淡化,学生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指引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础。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共识。“以人为本”是指在管理中把人看做服务的主要对象,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资源和最终受益者,尊重、弘扬人的价值,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谋求学生的和谐,全面和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学生管理模式。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简单的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然而,有些高校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就发生了偏差,将“以学生为本”替代为“包办、保姆式的服务”。从表面上看,这样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诸多方便,为学生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这样的做法只是对这一理念肤浅的认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这样的做法不仅不是“以学生为本”,反而禁锢了学生潜能发掘,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差,最终误了学生。我们从上面所提到的“以人为本”的概念中就可以看出,该理念要求我们要本着发掘学生的潜力,为了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从这一层面来讲,“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2.1转变管理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有的高校往往管的过死,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实施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管理方式上,从传统的单纯管理的方式向服务理念上转变。

2.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的有机统一体。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就应该努力去为学生创造条件。在平时的教育中,不仅仅看重其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引导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2.3强调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反对管理上的一刀切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应当强调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和需求,尽力做到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尽可能的考虑到个体的特点的基础上来执行相关政策。对部分有抵触情绪的学生,不要一开始就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一定要耐心分析其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有效地消除这种抵触情绪,使学生能够心服口服。

3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1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1管理理念不适应高校学生工作

虽然“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已经成为诸多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共识,但是并未从意识上真正改变过来,这就使得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传统的管理思路、管理行为依旧延续,学生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发挥其潜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么对学生管的过严,束缚了学生潜力的发掘,不能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要么就是对学生事务包揽包办,最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独立能力不强,离不开家长的呵护和高校学工老师的帮助,走向社会处处碰壁,不能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3.1.2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依法治校”成为高校管理的共识。高校的人事、财务、学生管理都要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去办,做到有章可循。这不仅可以使高校管理秩序化、程序化,而且能使高校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目前,一些学校“人治”模式较为严重,行政命令色彩浓厚,行政部门做事缺乏计划与规划,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仅让教师感到劳累,而且使学生感到厌烦,并且会逐渐对学校的相关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关学生的具体事务处理缺乏依据,基层辅导员老师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感觉和经历,不利于学生对学校产生足够的信任感。

3.1.3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仍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社会对高校辅导员还不够认识,相关部门还不够重视这一队伍。具体表现在,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高校底层,部分学生或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态度轻慢,一定程度上考验着辅导员的心理承受力。高校过于重视辅导员具体工作的开展,然而缺乏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晋升机制的研究,使得部分辅导员感觉前途暗淡,不能定下心来专注于本职工作,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素质也有待加强。大部分辅导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在学生遇到一些紧急事务的时候,部分辅导员自身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开导学生。有些学文科的辅导员被分到理工类学科带学生,遇到理工学生就业和学业问题就很棘手,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3.2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对策

3.2.1更新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在高校学生事务处理上,要转变过去的命令式管理方式,强调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辅导员要能有效的向学校相关部门传递学生的需求,做好这个纽带作用。

3.2.2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目前,依法治校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共识。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一些成立时间不久的高校而言尤其重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使具体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教师心中有数,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依“法”做事的意识。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心里就有了底,更能够说服相关学生及其家长,减轻了其工作的难度。比如学校的请假制度、评奖评优制度、学位授予制度等等都是和学生紧密相关的重要制度,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3.2.3建立有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不断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中重要作用,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肩负着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因此,高校辅导员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校的有效运转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建立有效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不断优化选拔高校辅导员的标准和途径,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入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对辅导员自身发展的研究。不仅考虑到辅导员以后的晋升空间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到平时对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问题,使其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道琴.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 张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2012(3).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双语教学

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出现无疑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其利用普通本科院校和社会力量合办,体现了资源整合,双方共赢的优势。

资源整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继承并发扬公立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学经验,合理的在校本部抽调优秀教师支持独立学院,达到正确的师资配比;二是社会资金的良好运用,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投资教育莫过于是最好的投资方向了。利用民营企业家的资金、固定资产(即办学场地)和办学的热情,以及他们将学校视为企业来运营的机制和模式,使这两股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

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属性特殊必然决定了其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方法上有全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双语课程作为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的核心手段,也势必会在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中开设。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一)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解释

双语教学是指将专业必修课采用英文教材且用英语授课,其中英文授课课时达到50%以上,课堂提问、教学效果验收(包括阶段测验、期末考试)、课后作业等采用中英结合的教学形式。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项目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包括:

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浸入型双语教学。

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保持型双语教学。

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种模式称之为:过渡型双语教学。

(二)独立学院开设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而时隔几年,2007年,《组织行为学》才开创了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双语课程。双语教学在独立学院的大胆尝试意味着什么呢?

1、双语教学体现了我校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作为独立学院,其办学宗旨及开设的课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方向及注重技能的培养,打造实战型、技能型人才,更能经得起社会的磨练和摔打。因此,以英语教授专业必修课的成为独立学院的一大强有力的教学特色,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水平的同时,以专业课程的具体知识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多维度、发散性思维,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即是以行为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为交叉的,在此门课程教学中应用全英文多媒体电子教案、全英文阶段测试试卷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知识。

2、双语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教”与“学”的思路。双语教学开创了英文的、专业的“教”与英文的、专业的“学”的全新思路。学生通过对原版教材的提前预习及仔细阅读,授课老师通过对英语原著进行英语解释,让语言由一种工具演变为一种思维方式,以英文的思维方式思考国外的原著学科,不但在学习、理解和消化方面更直观、更接近,而且更易掌握专业术语和模型分析。

3、符合现今高校教育的趋势。根据国家教育部每年对全国各高校提出的新高度和新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双语教育势必成为今后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而且在未来不久也必将双语教学普及到更广泛的教育形式中去。及早的尝试双语教学,大胆的提出双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早地应对变幻莫测的教育环境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

二、双语教学在独立学院开设的背景分析

21世纪,可以说不会使用计算机和英语两项技能的人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文盲,在“地球村”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计算机作为硬件媒介,英语作为软件媒介是接通国际频道的唯一方式,缺一不可。因此,无可厚非的,在整个大环境下,我们所有传统的思维、学习、工作的方式都将得到彻底的颠覆。

(一)校园背景

校园作为双语教学的第一基地,应努力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外语学习氛围,设立双语教学的学科兴趣小组,在课堂交流与兴趣小组互相学习当中,体现以外语传递的专业知识信息、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的功能,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交际技能和多维度思维技能。

(二)师资队伍背景

学校应做到将外籍专业课老师、海归派老师及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性强的老师进行合理配比,既体现出教师队伍的外语应用水平,又发挥出专业的专攻能力。

(三)学生素质背景

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职业模拟训练,使其体会到朝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实战型人才方向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帮助学生养成逐渐使用英语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工具的学习习惯。

三、独立学院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从对学校、师资、学生和教学硬软件等多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施和操作要求,所以,仅靠学校自身条件想搞好双语教学是相当不易的,因此,唯一的一个便捷途径即是多多取经,指的是从双语教学经验丰富的名高校引进教学模式和方式,甚至是一样的学科借鉴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把他校优秀的东西消化吸收后,再自行改变创造,将其模式和方法变为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和方法,无论是从课程开设实施条件、师资配比结构、语言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加以改善。并将一门双语教学的学科成果逐步的扩展和渗透到其他相关学科,最后带动非相关学科。

(二)结合本校情况选用相应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所体现的一个特点在于教材的选用和老师授课的方式方法的结合。

第一种,根据学生水平,可选用全英文原著读本,老师授课使用全英文电子多媒体课件,较困难的知识点辅以少量中出诠释。

第二种,根据学生水平,可选用80%英语原著,20%重点难点中文翻译的合编读本,老师授课采用全英文电子多媒体课件,授课语言为70%英文,30%中文。

第三种,英语原著与中文相应翻译采用五五开对半形式的教材,老师授课语言也由70%的英文比例降至50%左右。

当然,根据教学效果及学生的适应情况来决定是否在将来的教学中将现在的教学方式调整为另一种,调高或者调低。

(三)利用学科特点适时地培养学生兴趣

无可否认,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双语学习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首先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意志与理论基础都相对于各重点高校的学生更为薄弱,学校开设出双语课程好比给他们的学习和毕业筑上了一道无形的高墙,难以逾越。

因此,利用学科特点来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就体现得更为紧要。例如,《组织行为学》教学过程是非常有趣而生动的,它的每一个专业术语,每一个知识定义都来自工作、生活、学习,甚至任何环境中,它显得和我们那么贴近,我们是那么熟悉它,只是同学们从来没想过原来这也一门科学,原来我每做一个动作,每出一言一行都是有定义和理论来界定和解释的,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是有模型可以来模拟的,本门课正是通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学科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四)开展环境模拟或外出实践活动

根据学校条件,适时适当的开展环境模拟或是外出实践活动是相当必要而且有效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实践活动和根据具体情况模拟出来的场景,能更生动的使学生除掌握课本理论外,掌握实践技能。

(五)学校应搭建利于双语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的平台

学校应搭建一个适合双语教师交流、互动,发挥和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不仅在教学上体现优秀的教师风采,同样也需要在科研方面结出累累硕果,创建出一流的双语教师团队。

双语教学的开设及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当然这里所指的成功即是学生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同样能上升到一个崭新的教学高度,这便这种教学模式开设的成功所在。因此,双语教学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孙玉芳.高校课程考核管理实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3、程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双语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发展;主办方;投资方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3-0165-02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及其定位

(一)独立学院的内涵

教育部8号文件指出:独立学院是专指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办方是普通本科高校,这个普通本科高校是指有比较长办学历史,有比较高办学水平和有丰富办学经验的普通本科学校,即教育家们讲的“名校办民校”。每个独立学院都有一个母体,这个母体也是他的依靠者和支持者。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先天容易受母体学校办学思路与模式的影响,他必须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但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路子。那么他就没什么前途可言。

(二)独立学院的定位

独立学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不能等同于举办学校的二级学院,也不同于他的前身民办二级学院。所以主办方应该尊重独立学院的相对独立性,他是独立的法人单位。他的定位是本科层次,因此独立学院的办学起点比较高。开始招生的就是本科,所以教育部要求重点办好本科。而独立学院更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搞好本科教育,让学生四年学习把基础打牢,基本较强的就业能力,这是独立学院的生存之道。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

(一)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

独立学院的生源是第三批本科,所以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要从三本生源出发,实行“因材施教”。独立学院应培养社会需要的,适应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的专门人才。根据生源的情况,学校更应该严抓教育、教学管理,采用“宽进严出”的思想。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独立学院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大部分的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占主体,专职教师所占比例甚少。首先,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年轻的教师居多。目前,在独立学院任教的专职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年轻,教学方法生动,创新思维强,但是他们对学生了解不够,不能针对学生特点组织教学的问题。其次,兼职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学院的教学中。那些母体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们不仅有教学上的压力,而且还有科研任务。最后,由于独立学院大多建在城市的边缘,所以独立学院为方便那些聘任和兼职教师,在课时安排上,本应一周上两次的课,集中在一次讲完;有些学校为了节省费用,还存在着压减课时的情况。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这对于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独立学院应该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安排课时,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主办方,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二)独立学院的运行机制

独立学院一律采用民办机制。独立学院运行所需经费,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筹措解决。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属民办高校教育范畴,但是又与其不同,因为他有一个母体可以依靠。同时这个母体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主办方(母体)就要充分发挥本部的智力、人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学校要参与教育市场竞争,那么就存在一定的风险。独立学院的经费中学生的学费占了比较大的比重。那么学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为学生的教育考虑,服务好学生。

在领导体制上,虽然承认独立学院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往往以董事长来替代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名义上独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但在实际中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任命,有的由母体高校党委提名、由董事会讨论决定任命。这就使母体高校控制了其领导权。独立学院院长职务行同虚设。因而其法人代表根本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地位。

董事会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权利机构。负责学院的经费筹措、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人事制度、学生的收费等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其成员主要由投资人组成,适当吸收企业界、教育界的人士参与。董事会成员可由投资双方共同商定并在学院章程或董事会中确认,按投资双方所持的股份来确定。学院的院长由董事会确定。院长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以下职权:主持学校的教育、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教育计划和投资方案;处理学院重大事务;拟订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程;聘任或解除除应由董事会聘任和解除以外的管理人员,决定其报酬、处罚及其支付方式等。要确立董事长、董事会、理事会或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形成适应市场的、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

按教育部的思路,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独立学院与其他方的关系及其改进关系的建议

独立学院的诞生与民间的资本是分不开的,由于我们现处的这个背景是特殊性,这个民间资本数量很少、规模不大、品位不高,加上资本天然带有逐利性,所以合作者拥有一定股份,允许主办方和投资者寻求一定的合理回报(并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独立学院是大学而不是公司,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社会在舆论上应给投资方一定的压力,要求投资方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而没有回报,投资者不会投资;独立学院办学如果是赢利性的,则有损学生的利益。既要有合理的回报,又要不损学生的利益,这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当然这相当一部分取决与办学主体的管理经营艺术。

独立学院最终要走向完全独立自主依法办学。而目前独立学院作为办学者的法律地位和权利责任还没得以确立。现阶段,独立学院还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尚未定型的学校,因此存在着一个独立学院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主体转换问题。主办方、投资者、独立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不顺。由于融资渠道在各地难易不同,投资方与主办方母体的关系模式也不一样。现在有一些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就是主办方或是主办方下属的企业,有的只是找了个挂名企业,而实际运作的还是主办方,而有一些独立学院则是主办方只投入无形资产,并不介入具体办学过程。主办方与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关系都还没有理顺,影响了办学的活力。当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主办方高校、独立学院,投资方之间就可能引发财产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财产权益纷争。因为担心日后的产权纠纷,独立学院投资方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动力也就难以持续。

篇5

大学教学管理问题有效措施教学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以培养人才为教学出发点,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学目的,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一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过程。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组织与调控作用,有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有效进行,同时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教学管理问题的改进与完善显得越来越重要。一、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整体性

在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方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的各方主体对于教学管理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只有对其进行有效协调,才能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学术性

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包含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两部分内容,以专业知识作为管理媒介,并通过相关的智力管理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管理理念与教学规律进行全面了解与掌握。

(三)动态性

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是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方人员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由于在管理活动中,受时间、空间与其他动态信息的变化影响,使得管理工作的各方参与者都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

二、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部分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以经验管理为主,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同时,在部分大学,教育主体严重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时代紧迫感,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参与程度较低,教学管理方法过于机械,不够灵活,这些都是由落后的管理观念造成的。

(二)管理手段较为单一

由于受封闭管理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对大学教育现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总结,更没有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仅仅依靠行政命令来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缺乏专业性强的管理人员

目前,大学的教学管理者专业性不强,缺乏对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系统理解与掌握,在管理工作中,仅仅依赖于经验,或效仿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三、完善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在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想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首先更新教学管理理念,确立与当今教育改革潮流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使学生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教学管理工作中,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管理作用,以此促进教学管理新局面的形成。

另一方面,以《纲要》所提出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为基础,借鉴与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结合大学实际情况,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把握教育规律,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首先,运用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借助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提供全面性与全程性的技术平台,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

其次,实施学籍管理的教学手段,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实施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学籍管理模式,学年制管理模式是以学年为单位设置课程,学分制管理模式是通过学分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完善了知识体系,而且满足了对学生的教育需求。

最后,推行实践教学管理手段,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革,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培训,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实行自主选课管理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教学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在大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对教学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教学管理水平,使其不仅对教学管理知识进行全面了解,而且掌握学校的专业建设现状,促进综合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建立。

第二,注重对教学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加强对其思想教育,培养其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力高,并将其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

第三,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考核,激发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工作紧迫感,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完善。

四、结语

大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并且其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着最为直接的服务与管理。对于当前部分大学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要进行全面分析与探讨,并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与完善。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要从管理观念与教育思想方面提高认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变革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兄武,徐银香.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8,(02).

篇6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活动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个人与学生团体的互动的活动层面主要指包括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外语文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指的是教师为确保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在课堂上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课堂行为系统。包括课堂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也包括管理学生的干扰课堂的不良行为。以及通过组织优化课堂结构、协调各种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语文课堂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处理语文课堂问题、优化教学结构、协调各种关系。

语文课堂问题处理,是语文课堂管理的基本内容。凡是使课堂不能正常进行的问题都是课堂问题,包括学生纪律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之间的冲突等。面对课堂问题,教师首先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若是偶然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应急的教育机智来解决;如果是经常性的问题就要建立课堂行为的规章制度――教学常规,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让好的行为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组织语文课堂,优化教学结构。课堂的组织也是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和本班学生基本情况的组织方式,是形成良好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优化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科学调控,安排好学习任务和时间,让课堂有步骤紧凑的进行,从而提供教学的效率。

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课堂中存在各种关系,影响和制约着语文课堂教学。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生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过程的各种位置关系。师生之间建立起尊师爱生的和谐关系,就会使学生为维护师生感情而遵守课堂常规。教师要公平的对待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通过教育和指导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竞争合作关系,做到自尊和尊重他人。语文教师的位置语言能够帮助教师建立与学生良好的沟通,通过它传达教师的关注,和获得各种反馈。

语文课堂管理的原则包括目标原则、激励原则和反馈原则。目标原则、指语文课堂管理要有正确清晰的目标,并且终极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确立期望目标,并制定出课堂常规。其次,有效地传达要求,最后课堂管理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激励原则,课堂管理中,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行为的产生,管理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求知氛围。反馈原则指语文教师运用信息反馈对课堂进行主动的调节和更正。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行为反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策略,运用各种手段,因势利导。

课外语文学习活动,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以外进行各种自发的语文学习活动小组,或者社团活动。语文教师对他们没有直接的管理权限,但是担负着指导的义务和通过展示成果的方式给予鼓励,从而促进这些活动的开展。

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总结,结合实例,构建出这个层面的策略体系,第一层是建立课堂常规的策略,解决较为普遍的课堂问题;第二层是有效地激励策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教师的激励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意识,积极的维护课堂,参与到教学中去;第三层,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第四层,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建立常规――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

制定规则,是管理中常用的手段,成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在正式上课前通过制定学生在课堂上应有的课堂常规,明确学生在什么时候,应该怎样行为,什么行为是准许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只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才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使学生自觉地维护这些常规。

从一个课堂活动过渡到另一项课堂活动时如果没有规矩,便会增加教师的组织工作,和额外的时间浪费,教师需要明确过渡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顺利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首先要列出课堂上常见的过渡时段,主要包括上课铃响后;拿出书,翻到制定页,变化上课地点,交作业,互批作业,分材料,收拾物品离开等。其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加以发挥调整,但基本上离不开教学的基本活动,和过渡行为。关于规则的维度,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和学生一起制定,在加深他们对规则的理解的同时,更乐意遵守。教师可以有创意地对规则加以整理变成歌谣口诀,更容易让低年级的同学接受。

2有效激励――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如果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表现风格的话,他们就能够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满热情和活力的课堂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减少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语文课堂上的有效激励策略主要包含教师的表扬批评、诱导提问、营造美感。

表扬鼓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鼓励,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建立起自信心。表扬要切记泛泛的、笼统的语言,这样是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的。比如在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时,教师可以说:“你的语速很缓慢,读出了作者悲伤的心情。”这样具体的点评要好过,“读的很好”。后者会使学生既不明白自己好的地方,也不知道好的标准。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批评也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改进提升。但是批评要讲究方法,批评不能有愤怒、挖苦和贬低,要有建设性,提醒学生如何进行改进。比如教师说:“你上课时跟别人讲话,不但妨碍其他人学习,也会影响你自己”、“你的书写潦草,会让老师无法正确理解你的意思。”这些语言,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同时,其他同学也能从中吸取教训。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教师要善于通过用有启发性、循循善诱的语言,引导同学们求知;也要会用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们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作家冰心在给青少年讲写作时,她问大家:“谁知道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有个孩子回答“要耳朵好!”这个答案真是与写作风牛马不相及啊,但是冰心却顺势引导;“对呀!对呀!耳朵好,才能听得清;眼睛好,才能看得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细致,那就能写好文章啊!”多么巧妙的诱导啊,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开启了一扇通往写作的大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道理。教师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有效授权――培养教师的小帮手

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管理者。语文教师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把一些工作授权给学生,便能一举数得。一方面,减轻自身的压力,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使课堂有效率。

要使学生有管理的权限,首先语文教师要建立自己学科的组织层级。教师――语文课代表――小组长――组员四个层级。一级组织是领导者教师。二级组织是沟通老师和学生桥梁的语文课代表,他是老师的小帮手又是学生的代言人。第三级是负责各种实际工作的小组长,有着人多力量大的优势,第四层级是自我管理的学生――小组的成员。教师适当地把任务分派给课代表。课代表可以行使权利分派任务给小组长,而组员要协助组长完成各种语文任务。语文课的早读工作,可由课代表组织进行,当老师有特殊情况不能来上课时,课代表能及时带领同学们进行自学和自习。还有一些语文活动课,可由课代表和其他班级干部自组织进行,但是教师要做好监督,他们确实在进行有效的活动,而不是浪费时间。收发作业、材料和试卷的任务要交给课代表进行。课代表在工作时,教师要时常进行点拨。比如他什么事都自己干,这样负担会很重。要教给他分权的思想,让小组长代劳,人多力量大,这样他的工作量会减少,或者选一个副手帮他一起做一个人难办的事情。

培养课代表需要时间,老师要给予这个学生充分的信任。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潜能,开始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在一开始,课代表的工作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教师不要心急,因为一个未曾担当过什么事,或为别人服务的话,他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是自我的肯定,接着是行为的转变。教师的信任,会给学生“我能做好”的信念。就如一个想帮助自己儿子打棒球的父亲一样,如果他认为自己的孩子笨,比不上别的孩子,那么他努力地帮助孩子和鼓励孩子的行为只会让事情更糟。孩子会认为:“我的确技不如人,才需要父亲,付出这么大劲儿来帮我。他获得的概念是我不行”。如果他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发展,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做得很好。因为孩子知道父亲信任自己,自己也开始相信自己很棒,一定能学得会。所以耐心地等待和信任是培养孩子的良方。

通过课代表,老师还能够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从而让老师更了解学生。如果教师的做法学生不满意,也可以通过课代表传达给老师,进而沟通师生的情感。总之教师的小帮手不但能为教师分忧解难,也是班里的剂通过这些工作的历练,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增长和提高。

4有效指导――成果展示策略

学生在学校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在课下,或自习课,活动课也进行着各种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读书会、文学社、书法社等。丰富的课余文化中,学生们加深其课堂学习的内容,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向纵深发展。教师在鼓励的同时也要不时的在旁边给予指导,从而让学生们的活动越办越好,加深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能让语文的课堂生机勃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一面,语文是个大课堂,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发现自己最具有潜力的一面。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能力点。通过训练和培养使之得到完善。比如有的同学嗓音好,可以引导他模仿名家的朗读,在班级鼓励这样的学生朗读。在课外指导他们成立吟诵团,从而建立起自己发挥特长的基地。比如有的同学文采斐然,教师把他的文章送去杂志社进行发表,那就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有的同学字写得好,可以鼓励他课余模仿字帖,课堂常去板演,语文板报的字让他来写。就算字写得不好,文章也写得不好,有一张好嘴,教师可以引导他去演小品、话剧或者相声。只要关爱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可以挖掘的金矿。

在学生们活动一个阶段之后,教师可以把它们的成果汇总,通过各种比赛,让这些才艺得以展现,这是对同学们最大的激励。通过比赛,同学们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同龄人的风采。参与者更是在比赛中锻炼了自己,在青春美好的时光里获得成长的机会。课内外的学习的结合,通过从知识到活动的实践,学生得到真正的增长。

篇7

摘要:从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学生管理和学籍管理将有新的内涵。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特征,而高等院校的教育也具有特殊性,这也就使得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就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采取一些措施,如: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档案管理整理规范化、档案利用规范化、强化领导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

高等院校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一般都是记录在学籍档案,学生在校时,学校教务处负责整理和保管学籍档案,学生离校后,学籍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就交由学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也可以交由学生所在地人才中心负责,学籍档案既记录了学生在校时的成绩考核,又记录了学生参与各种涉外活动情况,除此以外,还有学生在校遵守的纪律表现以及综合相关老师的评价等都记录在案。根据高等院校学籍档案的内容,学校和各个用人单位不但能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社会能力。因此,管理好学生学籍档案,不仅有利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还有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教育质量的保障。

一、学籍管理的内涵

1.学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对学生在校时期的整个过程的记录。而学籍管理的过程,是指建立学生学籍档案的过程。学籍档案管理可分为三大过程:第一,招生、学生报到、新生注册、发放学生证;第二,记录学生成绩和其补考情况,处理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以及复学等事宜;第三,奖励以及处分,进行毕业证书的办理以及发放。完成学籍档案管理的整个过程会耗费较长时间,但这个过程能够客观并整体反映出学生在校时的各方面表现,包括德、智、体等方面。

2.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特性

首先是应用性 。在高等院校里,就其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任务而言,它主要以一线中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因此,高等院校的学生学籍档案,不仅要把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成绩考核记录下来,还要记载学生的党、团材料。另外,在学生档案里,不仅仅只有学生专业技能档案和艺术素养档案具有应用性,还有综合素质考核档案等其它学生档案也具有应用性,综合来看,学生档案具有应用性这一特点,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其次是多样性 高等院校的生源复杂,主要有三年制普高生、五年一贯制高等院校生以及“ 3+2”转入学生。另外,高等院校还有许多来自省外各个地区的优质生源,生源地区的文化以及其它各方面存在差异,导致高等院校的学生档案也具有多样性。

最后是周期性 在高等院校里,一批毕业离校学生带走学生档案的同时,又会有一批新生档案注入,因此,学生档案几乎每年更替一次。再加上高等院校教育具有学制短、流动性强、稳定性差的特点,学生档案管理的周期性就尤为明显。

二、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1.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提供利用。学生在就业、参军、考级考证、入党、资助等时候往往需要用到学籍档案,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效利用学籍档案也成了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某种程度来看, 高等院校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及创业而言,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高等院校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学院教学与教育的整个过程都被记录在了学籍档案中,因此,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实现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保障教育质量与水平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把产学研相结合进行教育当高等院校教育的阳光大道,也是必走之路,把服务区域经济,凸显产业特色作为办学的方向,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籍档案工作可以把凸显综合素质并凸显技能锻造的教育过程记载下来。可见,学籍档案管理对于教学评估有较大的作用,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3.学籍档案记载着一个学生在校时的各方面情况,几乎就如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对于促进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这一程度而言,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也比较重要。再加上目前科技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高度,用人单位对人才档案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渐转向于电子信息档案,用人单位考察毕业学生往往会参考学籍档案。而于学生而言,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以通过重重考核。

三、高等院校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在校学生的增多,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问题也越显得重要。但是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态度不认真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情况通通记录在了学籍档案中,学籍档案也因此成为了用人单位用人时的考虑因素。但在学籍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马虎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填写太随意,字迹潦草,内容不统一,评价不客观等方面,从而导致原始档案丧失真实性与完整性,实现不了学籍档案原本的作用。

2.学生对个人档案的意识性不强

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档案的重要性,对待个人档案不认真,在填写自己情况,字迹不公正,总结不认真,三言两语地应付完,典型的是在写思想与生活表现时,不仅内容太片面,而且表述都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错别字。另外,在毕业离校后,由于不大在意学籍档案的保管,可能会造成档案丢失。

3.电子档案管理不到位

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学籍档案的管理逐渐倾向于信息化与系统化,因此,对于学籍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利用传统的纸质学籍档案显得比较落后。但是,目前的情形是,相对于电子档案而言,大多数高校更为倾向于纸质档案,导致学籍档案容易丢失。

四、加强高等院校学生学籍管理的具体措施

学生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且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为此,可以采取传递档案制度化、管理逐步现代化、档案人员专业化、档案材料规范化、强化领导力量和责任意识管理这“五化”对策,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目标。

1.深刻体会学籍档案的重要性。

学生学籍档案记载着学生的重要信息,全体师生都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一方面,对于学生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并提供给他们专业培训的机会,实现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应带动其它各个部门参与管理工作,使得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2.加强学籍档案工作管理规范化

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整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材料,提供学籍档案的利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这个过程标准、规范并科学,为了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达到这一水平,实现学籍档案的价值,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全面发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来规范整个工作过程。

3.加强学籍档案信息化。

如今,网络与计算机几乎已经进入了家家户户的生活与工作,学籍档案管理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也应与现代靠拢,对学姐档案信息化管理引起重视,强力支持管理信息化。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来创建一个信息平台,把学生的学籍档案整理好并存放在这一信息平台上,为个人或单位查询资料提供方便。

4.强化学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学籍管理人员自身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在业务上,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不仅要擅长实践操作,还应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牢牢掌握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在思想政治上,档案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做到爱岗敬业,并认真学习工作相关法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努力做好学籍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多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上与工作上的关心,以使他们能够专心、踏实的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提高业务素养。

5.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提供满意服务

目前,学籍档案管理在毕业阶段进行得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在即将离校时,往往需要转走档案,新生入校时会转进档案,此时工作会显得比较繁重,因此有一套专门的程序来规范学籍档案的流动,并不能随意转进转出,尽量在毕业时就安排好档案的进出,以避免工作扎堆。一方面要服务于学校。学籍档案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学校办学离不开学籍档案管理,做好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有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学籍档案可以为学校提供查询服务,学校通过查询部分学籍档案,可以大致总结出某一阶段的教学水平,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档案,以期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技师院校的学籍档案还能够起到招生宣传的效果,生源的数量以及各专业的招生人数、毕业生分配去向及社会对其给予的评价等在学籍档案里有所记载,学校在实施招生计划时,可以适当地借用这些内容,做好招生宣传,吸收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学籍档案要为学生服务在毕业离校后,学生会经常需要用到学籍档案,以下是需要利用学籍档案的几种主要情况:

一是办理继续深造时 如今,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因此,专科学生倾向于升本,本科学生忙着考研或留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申请报名时往往需要用到学籍档案,因为无论你申请的是哪所学校,它们都需要了解你的相关资料,如:原就读学校盖章的高考成绩和大学时期的成绩,毕业证明以及学位证明。而如果是出国留学,国外的一些学校除了需要以上的资料以外,通常还需要了解学生更为全面的信息,如:学生在原就读学校的思想政治表现、纪律表现以及学校推荐信,这些都离不开学籍档案。

二是办理免修课程 有些学生可能会出国深造,而在国外的学校学习的某些课程可能会与原就读学校的课程重复,也可能与某些学生自修或自考时的课程相同,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课程,而申请免修课程需要学生在原就读学校的该门课程的成绩证明,这就需要从学籍档案里面查询。

三是补办毕业证明书。

部分学生未保管好毕业证,导致毕业证丢失时,需要进行重新办理,而补办手续需要一些材料,如:录取证明、成绩单、毕业证号。

另外学籍档案要为社会服务。一方面,社会往往会从学生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来考察他们,而这些考察因素都要通过查询学籍档案来了解,而且学籍档案可以使造假文凭无所遁形,因此,通过学籍档案可以辨别人才,挑选真正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学籍档案也是学生人际交往与就业的一张名片,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向社会推荐自己。

五、结语

总之,学生学籍管理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为了提升此项工作的质量,确保学籍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从而充分实现其服务价值,工作人员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之与现代化接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还应该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职责,专心、热情地投入工作。(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图书馆 问题 措施

1、前言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有别于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它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学院是我国高校在办学机制方面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大举措与突破,也是普通高校优势的办学资源和优质的社会资本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本科水平的民办高等类教育机构。独立学院的图书馆是独立学院的重要设置之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就将会对独立学院教学评估产生影响,对于学院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良作用。

2、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存在的一些问题

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在其创建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手比较少,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比较短缺,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服务质量不够高,服务内涵相对欠缺以及经费不足等各方面的问题,下面针对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图书馆的员工一般素质都不够高,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保守和落后。一般除了一些馆员参与过一些相对短期的专业培训以外,大多数的馆员并未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培训,他们往往对图书馆的工作比较陌生,一些图书馆存在目录不健全或没有目录的情况,这些都与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存在不可脱离的关系。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大批有价值的文献难以获得充分利用。此外,员工的结构不够合理也是很多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存在的较大问题之一。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性一般表现在员工的学历结构不够均衡,性别比例不够协调等很多问题。这主要由于很多独立学院都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式经营方式,这会导致学院在进行人员聘用时往往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使馆员身兼数职,或是招聘勤工俭学学生进行弥补,这些都导致了实际的工作人员存在学历结构不均衡,馆员年龄偏大与性别比例缺乏协调性等很多问题。

2.2文献资源相对短缺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在建馆时的藏书量都比较有限,很多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往往会将母校的图书馆淘汰的一些书目进行入馆,虽然经过了多年发展,馆藏量相对增加很多,但所藏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评估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教育部对于普通高校的办学指标的设置中有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等方面指标的硬性要求。为了保障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并由各级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这使得很多学院为达到评估标准采用突击方式提升藏书量,从而导致馆内图书有量无质的情况,很多盗版书甚至复本书在馆中大量收藏,甚至将学生捐赠的书目也拖上书架凑数,严重影响了学科结构的比例,从而降低了图书馆中的文献利用率。

2.3服务相对单一并缺乏内涵

很多独立学院相对还是比较注重图书馆硬件设置的建设,对于馆舍和设备方面的投入也相对比较多,但是仍然没有加强服务方面的提升。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而且也比较缺少相对有特点的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难以满足读者需求,这也是很多独立学院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只能提供比较基础的图书外界、电子阅览与期刊阅览服务,并未开展诸如参考咨询、读者培训、馆际互借、学科评述与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及网络导航等方面的服务,此外,缺乏图书馆的独立网站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2.4管理上相对混乱

很多独立学院的办学时间比较短,管理体系也并未形成,很多图书馆也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些的部门体系,相对规范的读者服务等方面的体系,也并未形成成一定体系的岗位责任制。人员不足与馆员身兼数职等情况普遍存在,图书分类和编目相对混乱,很多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对这些图书往往并不进行加工,直接将书目放在书架上,这些都是管理体上存在的问题。

3、解决图书馆尚存问题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独立学院馆员的队伍建设并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针对独立学院馆员的队伍建设问题,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着手:其一,独立学院应着力改善目前馆员的队伍结构,并采取相对公开的照片方式进行人才的引进,尤其是照片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等专业方面的人才。其二,独立学院要积极发挥目前图书馆员的只能,并打造核心的馆员,将相对有前途的一些馆员送到高校中进行深造。其三,要积极进行馆员岗位的培训,并提高馆员素质,特别要加强在图书的情报知识与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计算机的知识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短期或专家讲座形式。

3.2优化独立学院图书馆的馆藏结构

因为很多独立学院的专业定位都是市场导向式,故而文献的资源建设应该与专业的发展一致。独立学院在迎接评估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加资金方面的投入,并充实馆藏的资源数量,从而实现评估要求,并将资源发展为利用率高的资源。独立学院的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的建设方面应该努力实现三个比较根本的转变。包括将单纯的追求馆藏的数量向质量方向转变,从轻视用途注重收藏向通过使用促进收藏转变。另外,还要从以纸质资源为主向以印刷文献为主转变,并采用建立信息库并聘请一些专家团队等方式对文献进行评估和监督。

结语

独立学院在我国的出现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九九九年,此后,经过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目前,独立学院已经承担我国高教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本科生的教育任务。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的图书馆也相应地快速发展着,并渐渐地具备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包括建馆时间比较短,起点比较高,模式相对新,发展也比较快等。独立学院的图书馆是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支柱,也是学院重要的教学设施。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提高图书馆的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迎评促建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篇9

一、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给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其一,教学管理者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工作中的随意性较强,这使得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其二,教学管理中的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如在学校抽查上课情况时,教师与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完美”,孰知仅仅是金玉其外罢了。

二、改进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要使教学管理者从思想上对教学管理产生重视。学校要让教学管理者明确教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其在平常的工作中多一分认真,少一分随意。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能够良好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小学对此要加大重视力度。

2.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篇10

当下,一些理论研究者为了使自己的思想空灵、高深,概念层出不穷,语言艰涩难懂,而王尚文教授所著的此书浅近、平实,叙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让人读来颇有如沐春风、茅塞顿开之感。以下,笔者就阅读中的一些发现谈谈收获。

语文教学教什么?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呢?可能会有教师脱口而出: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啊,课程标准就是这么规定的。

那么,何谓“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呢?这样的表述过于宏观、模糊,而《语文教育一家言》一书中王教授的表述则相对明确,且易于理解和把握:“对于教材,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这一目标,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这应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独当之任。

王教授认为,关注言语形式,其目的可分为高低两个层次。较低的层次是把话说通,即语句说得通顺,意思说得明白。较高层次的目的是把话说好,说得精确妥帖。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涉及的辞格及说明、描写方法等虽是“语文”的,但其实最要紧、最困难的还是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

什么是遣词造句的精确妥帖?王教授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词好句,任何一个词,只要用对地方,都可能产生上佳的美学效果。正如袁枚所说:“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任何一个看似最最寻常的词,只要能够“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都有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真正的好文章总是“增之一字则太繁,减之一字则太简”。比如朱自清的《匆匆》,“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跨过”能否换成“闪过”呢?“闪过”能否换成“跨过”呢?“匆匆”能否改为“快速”“匆忙”“迅捷”呢?……教学中,教师若能由此着力,当能使学生收获真正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言语形式有一种尖锐的敏感,能够把“精确妥帖”准确传达给学生。正如王教授所说的,语文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话语形式这一门槛,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也会上成政治课或别的什么课。语文课改只有循着话语形式这条路,才真正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该不该读经?

近年来,总有一些“爱国人士”时不时站出来摇旗呐喊:再不让孩子从小读经,传统文化就到了灭亡的危险时刻了!也有人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必须学好文言文,否则就写不好现代文;孩子一定要大量背诵经典,读不懂没关系,先背下来,以后慢慢理解,并形象地将之比喻为“牛反刍”。在这种背景下,“国学热”“私塾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呢?王教授提出,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要批判。“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经典论著,是一种精华与腐朽并存的文化有机体。我们不能像吃梨子一样,吃掉好的,轻松挖去烂掉的。进一步来讲,所谓精华、糟粕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甚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的头脑来分析、择取。孩子显然不具备这个能力。比如对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我们怎么给孩子讲解?孩子能够理解并辨别吗?传统文化不能先继承后批判,更不能先灌输后理解。

事实上,文言文并不优于白话文。文言文用字简省,但往往词意、句意不明。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含蓄笼统成为文言文一大致命缺点。“五四”运动时期,“”的发起者为何提倡白话,就是因为文言文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言文相比,现代汉语的词汇更丰富,语法更严密,表达也更精确。有人认为,文言简洁、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白话文更优美。王教授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予以反驳:“如果讲究得好,我相信语体文比古文的声音节奏应该更生动,更有味。”因而,不学文言文就学不好白话文的说法,也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经不起推敲。

死记硬背只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想象力。成年人要想读懂文言文,尚且必须经过长时期的辛苦训练,何况孩子呢?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死记硬背,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所谓的“文学大师都是背出来的”,更是无稽之谈。书中,王尚文教授言及:“旧时私塾里能够大量背诵经典的很多,可是在他们中间到底又出了几个类似鲁迅这样的大师?不能把背诵文言文与成为鲁迅、郭沫若之类的文学大家等同起来。”况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文学家。我们不能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培养所谓的“文学大师”,而牺牲掉孩子当下的幸福以及长远的发展。

乌申斯基说得好:“现代社会的智慧并非蕴含在古代的语言里,而是蕴含在最新的语言中。”现代汉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套复杂、精致、成熟的语言系统,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以当代普世价值为准绳,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千万不能把糟粕当作宝贝灌输给下一代。

识字教学有多重要?

2011年版课标,强调了识字与写字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要么重视不够,要么方法不当。

对于识字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王教授的表述饱含深情:“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识字,树起中国人的脊梁。小学要是打好了这3500个常用字的基础,就谢天谢地了,我要站起来三鞠躬。”

在王教授看来,相比其他国家的语言,汉字具有许许多多的优点,是中国的脊梁。不同时代的人,不同观念的人,看到同一汉字都会有相似的甚至是完全相同的理解,这就是汉字的优越性。孔夫子现在活回来,他说的话我们虽然不懂,但《论语》我们仍看得懂,几千年后甚至几万年后仍然能看懂。英语就不同,英国文学系的教授可能读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因为英语是表音的,语音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只要我们学会了汉字,几千年的文明就彻底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讲,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担负起识字教学这一神圣职责。

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文章错写一字,有时会改变整句话甚至整段话的意思。小学生要尽量避免读白字、写错字别字。小学阶段弄错了,往往终身受其祸害。王教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其实也是最难完成的,就是识字教学。教师要用六年时间,扎扎实实地做好识字教学工作,让学生做到3500个常用字会认、会写、会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