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

篇1

服装设计教学内容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设计课三大板块,从打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属性有基本掌握,到授予学生设计的技能,培养其实践动手的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这一个过程需要有良好的教学设计,引入新的元素,引入服装设计教学的新方法而活新手段,能使得教学事半功倍。

2服装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分析

2.1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的学习

学生要掌握全面的服装设计课程知识,如色彩、时装画、立体裁剪素描、服饰图案、扎染、摄影、工艺、专业外语、结构、中外服装等。尤其要抓牢靠服装设计的构思、效果、结构线设计、风格、原料、色彩、部件设计的专业知识,掌握男装设计、女装设计的、日常生活装设计、运动休闲服设计、内衣设计、礼服设计等门类的设计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是转化为设计能力的基石。

2.2将服装设计授课与市场定位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检验服装设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参考点是学生的设计作品是否能迎合市场的需求,是否能引导时尚潮流,获得消费者青睐。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市场分析来进行服装设计的讨论,倡导学生进入市场,通过实地的考察与调研,收集到市场的有关服装的信息,了解怎样的服装能够受到欢迎,怎样的设计能吸引人眼球,学习如何站在市场的地基上,采用流行面料,将流行色彩组合,推陈出新、设计出新款的服装品牌。

2.3引导学生对知名品牌进行鉴赏,并深入分析

品牌获得知名度的背后,都是设计师精心独到的风格设计,是深深把握消费者喜好,以独特的方式展示着流行。在课堂上讲解这些品牌的推出及发展历史,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设计出流行的服装,如何创造出鲜活的独创服装款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突破教学的艰涩与呆板,使教学内容丰富而生动有趣,学生可以收获很多东西。

2.4开展服装设计比赛以及倡导学生课外实习

比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给予学生创新设计的动力。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设计大赛,能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流行趋势的预测与把握,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另外,学生到企业里兼职或者进行实习,可以很好地利用其课余时间,积累经验,能学会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对服装市场有一个好的了解。

3总结

篇2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专业到综合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和上机训练为基础,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为补充,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2.1管理机构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重心在各个学部。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领导管理小组、教务处、督导室、教育技术与资源设备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处等。以教务处等为代表的校级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质量管理,以评价为手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

2.2组织成员

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员以及实习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校专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相对较多的特点,教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定》、《专兼职教师试讲记录》等系列管理文件。积极鼓励专职教师挂职锻炼,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各学部通过严格的面试、试讲,层层把关,聘请企事业优秀管理人员兼职实践教学一线岗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处、学工委、学生自律委及实习单位等都应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另外,学生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每学期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的教学反馈,都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力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系统

3.1基础设施

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社会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锻练的需求。

3.2实践教学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和实践指导书等纲领性文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并经实践不断检验才确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修改。若有改动,必须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还需不断完善学期实践制度方案,实行《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等相关制度文件。

3.3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4]。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系统

4.1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准备检查:主要检查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指导书等各项教学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教案的准备情况。坚持听课检查:学期中实行校、部级领导干部、同行专家、教务人员、专业秘书等听课制度。各层次不同人员不定期或随时到实验室及实训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考核检查:实践课程考核以主观判断为主,质量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类别和学科不同的特点,采取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创意设计书、项目设计书和小组答辩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2研究与调控制度

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汇总收集各类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部门,以便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5]。

4.3信息反馈与评价制度

校内通过督导检查反馈,领导听课反馈,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汇编督导和教务简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使各项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各项监督措施能够得到及时落实。校外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实习单位反馈,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4.4激励与奖惩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使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结果与奖金、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考核和学习培训资格等结合。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表现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相反,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条例》和《学生手册》相关处罚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

5结语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实践课程 教学研究

近年来,通过对全国各高等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致于学生走上社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要想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行业输送更多高质量、精技术的人才,就必须要结合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在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上做出改革,对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就要更深入的进行研究。

一、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一)专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及时更新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制作工艺,这是服装工业生产中由设计转化为产品的基本程序。一般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只具有基本的服装缝制类的设备,缺乏绣花、印花、编织横机等提高服装审美和实用价值的服装专用设备。同时,落后的教学系统也局限了服装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现代服装行业对服装类人才的高素质、高技能需求。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较好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还是体现在灌溉式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我校服装设计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相同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不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比例不协调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在教学大纲中,服装设计专业在我校成长的时间短,还不能验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专业课程的内容与课时的分配比例不协调。比如:女装结构设计的课时与男装结构的课时相同,女装结构是比较复杂的,课程内容要远远大于男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基础课程可以都以实践课的形式开展,在课堂上边学习边实践,时间安排上应该更自由些。

(四)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学生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如何在过程教学中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中的关键环节还是在于课程的设计者---教师本身。老师要组织好一门课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向同学传授一杯水的知识,至少要准备一桶水的含量。由于本专业办学历史较短,社会需求的多变性,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特殊性,教师队伍结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年富力强的教授与博士数量偏少,青年教师还有待成长,中坚力量相对薄弱,缺乏高水平中青年教师,难以带动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的思路

应用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在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一线从事服装设计与生产、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的工作。我们依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通用标准”,以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构建立体的服装设计专业实践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研究,并在近几年的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服装设计实训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技术先进,生产性实训,示范共享。要用服装企业的标准来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与服装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为服装设计专业提供真实的实训教学服务。

1.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室

本科室旨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工作,针对高职的培养目标,对专业课进行与高职目标、岗位能力相结合、体现高职特色的调整。

2.服装生产工艺实训室

工艺实训室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服装工艺了解、服装制作和加工实践等实际教学。实训室主要划分为平车区、整烫区、裁剪区、试衣区。实训室布置模仿服装生产加工厂的布置方案,为学生将来到社会上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制版、服装工艺师等职位的工作,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实训设备条件和实践场所。

3.服装CAD实训室

CAD实训室旨在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运用企业广泛应用的一些知名软件,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进行款式设计、电脑试衣、放码、排料等技术制作,并通过绘图仪、数字化仪等设备输入输出以供使用。

4.绣花、印花实训室

服装绣花、印花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绣花、印花工艺与制作的流程,为服装设计课程服务,加强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

实训室的建设是实践课程教学的必备条件,购置教学资料设备、试验实习教具, 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丰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服装设计的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两者更好的融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服装设计专业的未来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共同来努力,因为服装设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都需要实践来满足。

1.激发学生的创新心理

针对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改变管理方式。以实践来开展教学,将时尚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教学紧密和当前的流行结合在一起。

2.实践课程内容要适应时展

服装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内容要与市场需求接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服装设计的本领。比如:服装款式设计是以市场上较流行的服装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时尚风格,学习新的设计理念。

3.加大实践课程考核的力度

实践课程考核时,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作品和实训报告为主,同时把学生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以及实训过程中对服装材料性能、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工艺常识的掌握程度等作为能力要素的参考。通过制定严格、细致、规范的实训考核办法,进一步强调实训课程的严肃性。

4.利用工作室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从专业建设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出发, 有针对性以具体职业岗位为对象, 达到模拟上岗的要求, 缩短学生和企业工作岗位的磨合期。教学将工作室制度纳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 同时善于结合服装设计相关的专业, 使学生在学科交叉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性的实践能力。

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服装设计专业不但要强化实践教学,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对实践课程的研究,能够更好的完成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在企业发展中走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服装设计;教学创新实践研究;教学形式;流行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22-02

服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人类最简单的树皮、兽皮服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审美观点的不断提升,服装早已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须品,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消费,同时也是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与满足的古老而又新型的载体。随着我国服装产业升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其产业模式开始由制造型向设计开发型转变,由加工型向品牌型转变,文化创新和品牌创建成为了竞争的焦点。因此,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服装设计人员开始以创新的生活方式和满足人的个性需求为目的,着重为服务于新的生活方式需求而展开设计,集工业、商业、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为一体,营造出高度一体化的各类产物。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最佳设计不仅仅追求设计出美的和物化形式的东西(服装),而且还能表达出丰富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涵,以设计来改变文化和创造新的生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先生说:“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衣着文化影响的总趋势,如果概括为一个词,那就是‘求新’。人们要求衣着产业突破一系列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新视角,追求新视角,追求新境界,创造新风格,提供新感受。”显然,增强时代的创造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因此,作为职业中专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应该大胆创新,探索改革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形式,研究出新思路、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切实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那么如何做才能适应这样的挑战,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呢?我认为应该首先从教育开始创新,认清服装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这是职业学校服装专业人才开发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从职业学校特有的教学观念、市场流行趋势等方面分析入手,提出服装设计教学领域教学创新实践的研究,笔者依据自己在教学领域的思考以及综合其他学者的思想,经分析后总结列举出如下四点。

一、认清专业特点,大胆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服装设计这门课程,既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文化性和时尚性,是一门不但要强调艺术性,而且强调实用性和商业性的学科。因此,服装设计不仅仅只注重纯理论的研究,或单纯的提出“口号式”艺术创造,而应该是注重设计者的想象力,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有把流动的想象力与实用性、市场化的巧妙结合,才可以真正的满足市场和人们不断膨胀的审美需求。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想象力更多的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有的教师喜欢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强加给学生,从而影响到学生们的热情和想象的空间,最终将学生宝贵的想象力断送在萌芽状态。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现时代的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改变一贯的教学态度,多给与学生鼓励和指导,并激发学生去创造和实现,把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一种物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价值和价值提升的意义,使部分学生在不断地创造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设计领域的新宠。这才是我们现在所趋的教学模式,也是我们现时代教师的重要职责。

二、明确教学任务,创设工作实践情境,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实践水平

从中职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来说,中职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批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市场敏感性、设计灵动性的设计工作者,因此,创造力应该始终依附在他们的身上。在设计者眼里,服装设计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它要求设计师既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比如:对市场的把握,对面料、材料和制作手段的掌握等。因此,在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课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我们还需科学合理的把握好纯艺术和纯经验纯手工技艺的紧密结合,既应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锻炼。从中职学校教学计划中来看,服装设计专业的初级阶段就是对一些基础技法和技能的掌握。因为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帮助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走向服装设计师过程的必修课程。比如通过服饰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外艺术史、设计史、服装史和服饰美术等理论知识,这些课程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的同时还能开阔眼界、拓宽设计思路、启发设计灵感。然而从目前中职教学来看,我国目前的服装设计教育大部分还是多重表现,学生设计的作品艺术性重于功能性和现实性,服装设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市场的需求。因此,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率,培养高质量的职教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为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并设计成一定的工作情境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真实的感觉主动学习,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创新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按照任务的实际行动路径设计出教学思路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最终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接受他人评价与教师评价,从而把理论与工作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高综合水平。

三、改变观念,为学生创造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国服装专业教育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重艺轻技”是各类服装专业学校办学特色。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当前教学的需要,闭门造车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观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安排服装实践、见习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角色的体会以及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试验、运作,掌握综合专业知识,锻炼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以及接受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特别是与人协作完成项目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切实地让学生探究式地去寻找完成项目的途径并最终完成项目。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四、把握时代信息,树立流行意识,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探索服装流行规律

从教学的计划来说,大多中职教学中很少提到时代信息和流行规律的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流行什么服装,明年流行什么服装,是人们经常关心的问题,要想成为驾驭服装流行的弄潮儿,必须通晓昨天分析今天,才能准确推测明天、了解明天服装的流行趋势。可是服装流行会受所处时代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科技、战争等,流行元素都会随着这些因素影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而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也同样会受到社会价值氛围的约束,时代艺术环境的熏陶以及设计表达载体的限定和个人设计经验积累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的把握当下的各类因素,分析当前的形式,了解服装设计与时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中蕴涵的规律,并适当的增加服装大师作品欣赏类课程,有意的做出引导,使学生学会用专业的眼光探索服装流行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创造出具有时代魅力的服装。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是我们当代教师应尽的职责,是这个时代里教育教学实践中“穿针引线”的引路人。

篇5

民族文化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出发,凡是在民族融合、发展与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民族内的人民集体创造、继承、再创等反应本族的文化精神、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具有此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的统称。在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长河里,民族特色这一支流永远夺目璀璨,激情四起。它所带来的美,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经过漫长的历史检验,这些民族特色逐渐成熟,民族特色之美逐渐被人士所接受认可。民族特色之美主要由文化内涵来诠释。通过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教学相融合,把民族特色之美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民族文化的内涵通过特定的纹样造型、结构、色彩等形式的表达,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设计师将具有特定内涵的传统图案的装饰造型、 色彩及工艺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在服装上,使民族元素在现代生活的审美中得以升华。

2 民族文化素养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培养

服装设计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求学生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有所认知,有针对不同民族文化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属于专业必修课。目前,国内服装设计院校大多数以培养学生的服装创意设计方面的能力培养,侧重学生设计技能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服装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根据教学实践来看,这种培养方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学生缺乏宽阔的文化视野及民族文化素养,设计出的服装缺乏人文关怀,服装即是商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在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能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需要,唤起民族情感。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服装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宽阔的民族文化知识面,能够设计出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在教学设计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注重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教学内容以突出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相融合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增加民族服装设计实践创新内容的比重。具体改革如下:

2.1 加强学生民族文化的理论素养

民族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综合信息,在理论教学阶段,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浓厚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能动性。理论教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传统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特征,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识别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差异,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第二阶段,掌握基本的民族文化知识后,选择两种不同的民族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的差异,并进行小组讨论;第三阶段,对分析的吉祥文化符号进行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设计理念及表现手法,进行再设计。根据课堂观察、课后问卷反馈,学生在理论课时中学习兴趣很高,在民族和不同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后面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服装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炼

在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后,需要把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进行融合,提取民族元素进行服装产品设计。由于民族文化元素众多,根据服装设计的特色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民族元素进行专题教学,如民族服装图案提取、民族服装款式提取、民族色彩提取及民族特色服装工艺提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教学及探讨,让学生掌握如何提取民族元素方法,掌握把民族元素应用到服装中去的设计创新能力。

以民族服装图案提取专题教学为例,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图片资料展示不同设计类别中应用民族图案的案例,从而开阔学生的视线。以优秀设计作品作为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鼓励学生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灵感,合理的把民族元素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这部分训练可分三个阶段:(一)民族元素资料整理: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民族文化区域的典型图案,建立民族文化数据资料库;(二)课堂演示: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提炼民族元素图案,并把图案进行设计应用到服装中去。让学生掌握从资料图片―提炼―设计等完整的过程及方法。(三)学生练习:教师课前做好准备,从世界各民族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40个民族,要求每个学生挑选其中一个民族进行民族元素调研,提取这民族的特色图案元素进行设计并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从课堂及学生作业反馈来看,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的色彩、款式、工艺、图案等方面中,锻炼学生眼―脑―手相结合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针对民族元素进行服装设计的能力。

(图1,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书法元素进行创新 )。

2.3 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

服装设计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技能外,还要使理论与市场相结合,了解服装企业的基本操作方法、产品特色、市场定位、品牌的风格、产品的组够及上货计划等。因此,在民族风格服装的产品开发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市场,在掌握好基本童装设计能力的前提上要做民族风格服装品牌的市场调研,首先从专业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中去认识商品的特点及民族风格服装的设计要求,了解民族风格品牌的运作。经过小组成员及教师的认真分析得出调研结果,再根据各成员的特长,进行小组分工,模拟某一民族品牌做出下一季度的产品设计方案,并以成衣的形式呈现。通过调研―设计方案―产品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正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以后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产品奠定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在结合理论讲授、市场调研、案例分析法、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市场结合,提高学生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服饰产品。学生能够以民族文化作为灵感来源,从各民族文化艺术倾向中吸取相关设计元素应用服饰产品的款式、色彩、材质、装饰等方面中,并使民族元素转换为市场价值,提高服饰产品的附加值。

篇6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74-03

服装不仅是御寒保暖的穿戴物,也是思想的形象、文化的表征,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中国服装产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门类和产业链,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服装出口国,服装教育也在国内高校中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经济的萎缩和消费者的成熟,中国的服装产业正经历痛苦的缩减和转型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核心专业课,隶属服装造型、结构、工艺三大设计之一,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内高校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款式造型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间的重要承接,它承担着服装高品质艺术表现和技术实现的双重重任。服装结构研究,服装内外造型的结构组成,块面分割,形状与尺度吻合,服装与人体、内外层服装间的空间配置等等,是服装内在质量和气质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服装产业发展,改变服装设计毕业生纸上谈兵与设计平庸的状况,变服装“中国制造”为“中国设计”,变“服装出口大国”为“服装强国”,服装结构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我国服装高等教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派生转化而得,以感性思维为主,从而形成了重艺术轻技术、重大赛舞台效果轻市场的观念和现象。后来,纺织类院校有了工程类服装专业教育,以理性思维为主,虽重工程技术但又缺乏足够艺术造型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相互割裂,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都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分离,造成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欠缺,毕业生转行普遍,服装产业发展和高教发展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中外服装教育的交流,面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部分高校开始认识到割裂艺术与技术教育、分离课堂与市场所带来的弊端,着手调整教学计划,分别加重技术或艺术课程份量;我国成立了服装技术委员会,重新修改服装赛事的评判标准,但固守旧观念的现象依然普遍。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衔接不够完善。《服装结构设计》是涵盖人体工学、美学、材料学、工艺学、心理学等的综合性学科,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繁多,兼顾科学性和艺术性,学生学习任务重、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转化理解困难,实际运用更是变化多端:有感性的艺术造型转化成抽象的数据,又有严谨的数据组合与形状吻合,还有随心所欲的线条分布,除满足款式造型、人体活动之外,随着消费人群体型、个性需求、面料特征、加工工艺种类、加工工艺水平的变化,服装结构设计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要学会随时切换理性和感性的思维,自由游走于美好的艺术造型和枯燥的数据之间,生动的情感流动和一丝不苟的结构设计制图完美结合,这可非一蹴而就的。

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的问题有:1.学时普遍较少,不能深入、系统地教授服装结构知识和运用,尤其是实践时间得不到保证;2.同一时间开设的课程太多、课时太满,学生没有足够消化和实践的时间;3.结构类课程和相关工艺、立裁等课程开设的时间、教师安排不合理,课程间建立的有效联系较少;4.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没有建立清晰的结构设计思想,教学系统性不强,内在逻辑不清,原理讲解不透彻,实际灵活应用操作性差。不同课程的老师沟通较少,课程衔接有问题。

(三)服装结构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单纯的黑板演示或图书扫描投影讲解,已远远不能满足90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单纯的手工制版也不能满足现代服装产业的需要,现代教学手段和服装CAD辅助设计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改进不足。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制图不严谨,实践能力弱。艺术类的学生在这方面更突出,学生对结构设计课程认识不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服装结构理解困难、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没耐性且不够严谨,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切换的不适应,仅达到依样画葫芦的程度,实际变化能力远远不足。

(五)教师缺乏产业工作经历、工程能力不强,或艺术造型能力弱。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不少艺术设计教师服装结构知识不足,无法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重设计轻工艺”的思想观念又使其不愿钻研服装结构,这无形中误导学生、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缺少产业工作的经验,对于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把握不足、有限的制图范例,解决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工程系列化生产的要求;有的教师艺术造型能力不强,缺乏结构设计的意识,授课局限于传统的结构制图,死板生硬,线条没有艺术灵性,更谈不上设计,将结构课程上成纯粹的技术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易造成艺术类学生厌学,不利于学生完整设计意识的建立;甚至抱着老化的比例成衣经验方法,不学习改进,离以人为本、以人体为中心的结构设计思想渐行渐远。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转变教育观念,走艺术与技术结合、舞台和市场并重的道路。

服装结构设计是款式造型创意和气质得以完美体现的关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也是工艺设计的基础和保证,服装款式、结构和工艺设计三结合,服装设计教学才有质的飞跃。时装史上著名的设计大师巴兰夏加、阿玛尼、维奥尼特、三宅一生等无一不是技艺精湛的结构设计大师,风头很劲的约翰・加里亚诺等大牌前卫设计师也对结构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阿玛尼深受欢迎的灰色调高级时装得益于恰到好处的造型设计,难以模仿的结构设计充分展示了优雅气质,含蓄而丰富;巴兰夏加对结构设计的深入理解和对造型的苛求,人们对他的服装设计印象深刻,美丽的领肩部造型成为其标志;维奥尼特则是造型设计精益求精,结构设计技艺炉火纯青,著名的斜裁更是造就了轻盈灵动的天仙般的动人衣饰;三宅一生的褶皱设计、矩形裁剪方法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约翰・加利亚诺惊人的鬼才设计,在深入理解结构之上的“解构主义”手法是其拿手好戏。中国的大批设计师浮在款式设计的表面,绘画效果图但不能深入结构设计的内部,是设计受限的重要原因,也导致其服装成品走样、气质感弱,不能满足日益成熟的市场需要,从结构着手的服装创意设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观念的转变正是行动转变的前提。

(二)调整《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衔接。

1.调整课时,保证较系统深入展开课程教学的时间。同时段开设适量课程,以满足学生集中精力消化和实践。系统讲解、操作演示、效果展示是在课堂上进行,技能训练、创新设计实践、市场调查更多是安排在课后进行。艺术类学生习惯感性思维,个性活跃张扬,要学好更强调理性思维的服装结构设计,学会严谨、工整、蕴含美的造型的结构制图,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亲手设计实践,这样才符合其思维和学习习惯,保障学习效果。

2.建立课程群,认真研究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授课教师。建立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群,包括《服装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纸样设计》《男装结构设计》《童装结构设计》《针织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工业制版与纸样放缩》等,安排好先后顺序、由浅入深、交替循环、螺旋上升。服装设计效果图、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基础等为前续课程;服装结构、工艺课程衔接上要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同一教师授课可保证课程教学的连贯、系统与高效;服装结构平面裁剪、立体裁剪、CAD教学安排要注意内在逻辑关联,相互支撑又相互深化,可安排在相邻的时间段开课,教师间的沟通协作尤其重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服装款式造型、结构、工艺设计课程可分解成由浅易到深难2~3个阶段,各阶段依次搭配组合安排在2~3个学期里开课。有足够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学校可合并课程,安排模块化教学,与国际接轨。

服装结构教学内容要成系统,并涵盖主要的服装结构类型,如半身裙、裤、连衣裙、衬衫、套装、大衣等,不同类别服装选择典型的3~5种结构进行分析,变化较多且难度较大的领、袖、衣身等作专题讲授。基于利于接受有吸引力,在介绍人体特征、姿态和测量之后,可从具体服装引入结构设计而非孤立的结构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明确,服装设计效果图不是服装设计的结束,而仅是开始,面料设计、服装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乃至服装成品、服饰配套设计、展示设计,构成一个完整并逐渐深入的设计过程,服装设计师作为设计的灵魂人物需要用心控制整个过程,为最终的服装效果负责。虽然在现代服装设计公司和企业中,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负责,但服装设计师仍需对各环节有较深入的了解,否则他的设计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浮在设计表面,设计意图传递很困难或设计的服装根本无法实现。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服装结构设计内容繁多,涉及理性与感性思维的交替,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难度较大,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理解,自主地深入学习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是重要的催化剂。教学方式可利用讲授、立裁示范、制图示范、讨论、指导实验、单独辅导、答疑、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实践等。教学手段可灵活利用黑板、白纸、多媒体、人体模特、服装样品、网络课程等,详细的制图步骤、精确的尺寸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思维的流动,平面和立体的转化,带着深刻的穿透力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教学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结构分析理解、工艺实现、根本原则、基本原理、变化方法缺一不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启发和传递最为重要。

1.利用黑板和墙上白纸手工制图进行教学,便于演示制图的步骤、讲解基本原理、呈现制图规范,初学者易接受,对其起步和夯实基础有重要意义。

2.利用白纸桌面制图演示,结构细节,曲线的微妙变化,线条的灵活性、弹性、感彩等一览无遗;精确的尺寸曲率搭配,随心流动富有表现力的线条,设计制图的思维和操作过程等,会在有意无意中影响着学生。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往往有着最深的穿透力。

3.利用人体模特进行教学,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转化尤为直观明了,对于体型特征的把握,服装与人体空间控制,服装在人体表面的浮量处理等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而“理解”是学习服装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最根本的。

4.利用服装样品进行教学。因为学生在课程之前很少从结构、工艺角度仔细查看服装,很多结构的形式、工艺的手法,如果仅仅进行语言叙述,学生容易觉得很陌生。有了服装样品就方便了,熟悉服装的特征,测量服装尺寸,观察分析服装的结构、工艺,感受服装松量的配置,理解结构的变化等,更易懂并印象深刻。

5.通过多媒体演示著名品牌和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分析其结构设计,点评结构设计在其塑造和实现造型中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结构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激起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好奇心;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在展示不同结构对应的服装效果,服装平面制图的立体转化,结构原理实际应用的分步展示,某种结构手法获得的丰富款式实例展示,概念、数据表格、体态动态分析,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结构制图转化成一系列版样等等很方便,效率高且效果好。

6.加强服装CAD学习,强化电脑打版有别于手工打版的系统的思维方式,但对服装结构的理解最为重要和关键。服装CAD的应用在设计速度、精度、正确率、修正、存储、调用和管理方面都具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给产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未来设计师的必由之路。

7.实际的操作通常会让艺术类学生跃跃欲试。学生通过平面和立体裁剪结合实验,亲身体验服装结构的原理,总结松量的放置,学习结构设计手法的综合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艺术的造型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数据上等,学生平面制图与立体造型间转化能力由此获得提升,逐渐适应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的切换,服装设计立体的思维习惯亦可逐渐养成。实践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制图过程的忍耐力,自主学习的内动力。

(四)明确艺工结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调动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能力。

综合性项目设计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款式、结构、工艺,绘制成套款式平面图和结构制图,并通过假缝进行调整和效果检验,兴趣和成就感也可由此引发。课题研究则可对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省道的转移和消除应用,同款式但不同造型的服装结构制图,结构类似不同款式的结构制图等,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如何寻找处理结构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灵活处理结构问题的能力。工作室制、开放实验室也是保障学生实践的好手段。总之实践使学生加深结构造型理解,提升设计兴趣,重视运用结构知识为设计的深入和款式造型的实现服务,享受结构设计的乐趣。

服装人才网上招聘数据显示产业升级转型需要大量设计类高级人才:具备艺术和工程技术素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兼备,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之下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践,结合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更早接触社会目标人群,面向市场需求。

(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艺术理论、艺术造型和工程技术能力。

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有艺术修养设计思维的、系统研究服装结构同时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师是很缺乏的。服装结构设计既有技术性又有艺术性,将结构设计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与工艺并重十分重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广泛涉猎美学、史论、设计学、工艺学、心理学、市场学等领域,逐步多元化知识体系;强化艺术造型能力,增强结构设计的意识,把结构设计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来引导教学,沉下心研究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积累产业工作经验,提升原理理解和实际变化运用的把握,进而提升教学吸引力,甚至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带动起款式设计、工艺设计两头的教学,帮助学生整体设计意识的建立,最终提高服装设计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华.红帮品牌驱动下的《服装结构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F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6(5).

[2]王秀莲.《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纺织,2014(3).

[3]王鸿霖.《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层思考[J].江西服装学院学报,2016(2).

[4]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篇7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类的核心课程,在该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法、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字

服装 结构 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服装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该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在服装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服装结构设计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服装产品的质量,从而影响到生产效益。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平常服装教育教学过程利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就《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研究,重点就课程设置,教学手法、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改革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二、课程设置安排

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是将这门课分成《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两门课来讲授。这样使得服装结构的设计彼此孤立起来,而且教授的时间也不同步。这种做法存在一定弊端:

(一)教学内容分散

在服装结构设计这部分中主要教授对结构的绘制与设计,却没有对设计的作品进行实验的验证和测试,这样服装设计的纸样不一定具备可用性,对于服装板型也找不到毛病出来,从而不利于对结构设计进行改正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衔接困难

在传统课程安排上, 一般把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放在前面进行讲授,而把服装工艺设计安排在后面。这样会导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内容无法与服装工艺设计进行衔接,而且衔接也不够连贯,容易让学生产生障碍。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重在服装结构设计技能的学习。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合格的服装设计人才有很大的帮助。根据服装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科学性,我们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对应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按以下四个阶段逐步教学的: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

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首先对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讲授,对于《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来说,在这部分我们先是从简单工作做起,如对基础缝型的结构设计进行学习;

(二)简单生活便装的结构设计与制作

在这部分训练中,我们选取了较为简单的生活便装进行学习,如针对:衬衫、单裙和睡衣等;

(三)外衣的结构设计与制作

在具备了简单结构设计与制作能力后,我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教学的难度。在这步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外套作为学习结构设计与制作对象,如:男女西装,夹克和中山装等;

从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是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在第一阶段,主要传授学生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基本制作技能;在第二阶段,则是基于对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操作,首先学习与设计简单生活简装,结合日常生活的服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第三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升华和提升,要求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后,应该着手加大难度,从事稍微复杂的外套结构设计与制作的实训。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重视日常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对于制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谈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作为一个专业类的服装院校,根据学校对人才的定位,在制定服装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实践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引导学生朝这方面发展。

(一)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例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所周知,学习兴趣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往往能事半功倍。《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理论繁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实例讲授课程,做到勤动手、多动脑,逐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这时,作为教师可以有计划安排些简单的项目让学生实习和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适时给于肯定和鼓励,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

(二)适时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扩展创意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通过自学材料,参考书或网络看,自己发现问题,同时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自我学习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动力,培养创意思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教学

传统的服装学习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教学过程很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各类各级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与越来越紧密。作为服装专业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离不开现代教育方式的运用。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也能解决传统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四)加大实习实训的力度,增强实践环节

如前面所述,《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熟练掌握结构设计和制作的技能,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法。

在校内可以进行课堂实训和仿真生产实训。让学生亲身体验服装设计和加工的流程,从而对服装设计的学习有更深刻的体会。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服装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的适合社会发展和服装潮流的设计人才,这就要求服装类高等院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适合当前服装设计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结构设计 教学 探索 改革

一 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上可以分为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三大部分。在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结构设计部分,一方面,它将设计效果图由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转化为二维空间的平面结构,并进行内部设计的结构定位;另一方面,结构图纸为工艺设计提供规格齐全的工业样板,制定工业标准及工艺流程图。因此,结构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它是服装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涵盖的知识面也极为广泛。前期理论包括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服装立体裁剪基础;后续课程包括服装工艺制作、服装造型设计等。在这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中,样板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服装的造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结构设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打板,要掌握好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必须要了解人体结构,掌握打板基本知识,并能延续到了解流行动态及造型设计能力,这样全面的学习才能让培养的学生适应现在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因此,如何在高校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既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二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来尽管已经在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还是不完善,仍然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生缺乏前导课程的知识量

学习结构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不仅需要相关的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课程之前要学习很多的前导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透彻地了解人体工程知识,要想把结构把握准确,就必须对人体的凹凸关系和骨骼关系了解清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却没有强调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只是把人体工程这门课程简单学习一下,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时不理解结构线的变化关系,给学习带来困难。

2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高校在结构设计教学中仍然使用较早的比例结构胸度法和第六代日本文化式原型,因为市面上仍然大量流通这类的教材,但是实际上第七代文化式原型早就已经很成熟了,用起来直观明了,比起第六代好用很多,而且在数据设计方面也更贴近现在东方人的身体数据,很明显这是教学内容没有更新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工业样板中设计中很重要的号型标准还有很多高校仍使用Y、A、B、C四种体型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日本早就已经用七种体型作为放码的标准,而数据是结构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这方面也应该跟上现在的要求。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

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根直尺,就是一门课程,现在仍有很多高校把这种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但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让这门课程变得很生动,譬如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者采用实物进行教学,但是不能在课堂中程式化的讲制图,要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加强这门课程的灵活性。

4学生对不同结构方法的理解贯通能力差

服装结构方法的流派很多,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教不同的结构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疑问。例如欧式平面结构会更注重立体程度,因为欧洲人的体型要比亚洲人立体,日本原型在结构处理上会平面一些,但是会很注重省道的变化,在原型图上会有8个省道的位置,这是其它结构图上所没有的,各种结构方法的不同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缺乏对不同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贯通能力。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与改革

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很多都到了服装企业比较集中的东莞、珠海、佛山、深圳等地工作,这些学生在工作后都会有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制图方法单一,制图教学无法与企业实际操作统一之感,导致自己在学习后仍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对于繁琐的公式和数据理解不了。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应该有一些改革,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使教学和企业达到统一,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1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强化结构原理,做到以设计为主导思想进行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造型变化的理解及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而结构设计教学应该注重原理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条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是在做结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结构制图。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时,应强化重点,可以实施5+1的教学方法,5即是五种结构原理,1就是一种主导思想,服装结构看起来复杂,但是结构原理的部位就是省道结构、领结构、袖结构、腰结构、裆结构五个结构,其原理、变化、应用以及在男装、女装、童装、特体服装和上装、下装、裙子、裤子等结构都是围绕这五个结构原理展开变化的,在把握好以设计为主导思想的思路上,分析好各部位结构原理、参考数据,这样才是真正做到灵活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一个款式,学生学一个款式,不懂原理,不会变化,只能生搬硬套,遇到变化就完全不会的情况。

2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现在服装企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需要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都具备的人才,面对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不要老师一讲到底,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健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多运用生动的语言,注意化繁于简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较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

(1)针对教学对象,挖掘学生自身能力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可以分为服装设计方向和服装工程方向,招的学生有文科类、理科类,虽然都在服装设计这个大范畴类,但因为学生的不同其教学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文科类学生款式造型变化把握较好,设计思路广阔,但是数学功底会差一点,因此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数据的理解上,要让这类学生多理解人体测量学、人体工程学这类理科学科,要让他们充分理解人体与服装的立体关系,不要出现唯美的设计图纸只能看不能做,但又要避免枯燥的教学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要尽可能抓住这类学生思路活跃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在成品中找到不足,再予以改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着探索和学习的兴趣。理科类学生,正好与之相反,他们对于公式、数据能够较好理解,但是灵活变动性要差一点,他们对于款式的变化会显得迟钝一些。因此在教学时多注重设计教学,多针对不同的款式进行分析,引导理科类学生多理解款式变化与结构的关系,只要他们能掌握款式造型的结构点,数据方面也就不成问题了。

(2)注重与学生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完全自主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那必是失败的。现在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学习中会有很多求异思维,他们会有很多的质疑,这时教师应本着和学生沟通的想法,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逐个解决问题,不能一票否认学生与自己的不同想法,多引导,多做比较,因为结构设计最终都是要出成品的,学生提出的异议也许又是一种创新,这时可用他提出的不同板型做出成品,如果确实漂亮合体,老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如果还存在合体程度与美观程度的不够,这样学生也会对老师的表达力,亲和力以及专业实力表示钦佩,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既不会让学生这门枯燥的课程失去兴趣,又能让他们学会多种变化,将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3加强结构设计与平行课程之间的交融

(1)人体工程知识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服装是直接覆盖在人体上的,是否合体是检验服装结构合不合理的最直观方法,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该以人体作为参考依据,做出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合体的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审美要求和对材质的要求,还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的基本活动量,因此,数据设计是最重要的,而数据就来源于人体,因此,在结构设计中融人体工程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学习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前,要好好地把人体工程学掌握透彻,这样才会在学习结构设计过程中显得易懂而且轻松。

在女上装结构设计中,胸部设计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胸凸较大,结构上就要很细腻的处理这一环节,如图(一)就是东方女性上半身水平断面重合图很多中国传统的结构只是简单的把胸围等分四份做平面结构,但是仔细看,人体胸围实际是六面体,要想很好地把结构关系处理好,就要把胸部做六份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分胸围法,这样就会比四分胸围更合体。如(图二)是第七代日本文化式原型,在结构上就用了最符合人体特征的六分胸围法,很好地把后胸大于前胸,前胸大于侧胸的比例关系把握准确,最人性化的设计应该在于前片的胸部设计量,这是比例结构法中不可能做到的一次成型,因为有了胸部设计量,在女装结构变化中就可以自由运用,非常直观而且不用担心不合体。而这些是板型师们是在对人体做了最深入的了解后,再经过多次修板后得到的结果,如果脱离了对亚洲女性的深入了解,那么也就做不出如此合理的结构设计来。

(2)立体裁剪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结构设计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不仅需要了解人体工程知识,而且要能运用到实际运用中来。很多院校喜欢把立体裁剪和平面结构设计分成两门独立的课程,没有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学维的平面结构时很难作三维想象,所以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把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以原型省道转移为例,如果老师在教学时不做立体示范,没有在三维人体上做出裁片来让学生了解造型结构特征,而是直接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这其中变化的原理的, 即使学生能对所示范的图例理解,但也做不到变化运用,这样就事倍功半了,因此这两门课程应该结合进行教学,把人台放在教室里,在讲结构原理或造型之前,先直观地在三维人台上示范出来,在学生理解了结构线的变化后,再用二维平面结构做数据设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

如(图三),是第七代文化式原型省道转移的图例,在讲结构变化之前,尝试先用立体裁剪导入,直观再现省道转移的效果,通过立体裁剪让学生掌握规律,掌握数据,理解结构图与人体的关系。

(3)工艺课程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服装工艺课程一般是作为结构设计的后续课程,在学习完结构设计课后,在工艺制作中去把服装做出来,对于在结构中的错误就只能够在工艺课时才能检查出来,这样就会让结构设计课程没有修板的这个环节,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及时检查出板型的瑕疵,这样结构设计课程就不够完整。因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用一部分课时来做假缝,当板型做出来后,用简单的工艺方法把结构线缝合起来用于检查板型是否合理。当然,这里所说的假缝是简单的用平缝代替复杂的工艺,主要用于检查板型,这样就不会让结构设计课程中重要的修板环节脱节到工艺课时才做,而工艺课就可以专门学习工艺制作方法,不要再去做板型的修正了。

(4)CAD课程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在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用到了CAD制图,很少有企业还用原始的手绘,因此用服装CAD制作图纸已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了,但是CAD只是电脑操作步骤,所有的结构知识还是要通过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学习完结构设计原理及造型变化后,及时用CAD做板出图。这样,图纸的准确度会比手绘的高一些,在假缝完后做修正也会更准确一些,尤其是工艺样板放码和排料,更需要借助CAD来完成,因此可以把CAD与结构设计教学交融进行。

四、小结

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成立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改革之中,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经验,结合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求得最好的教学方式,这样既有利于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能更好地加强教学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7

[2]江智霖.《关于高校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方式的探讨》.教育研究.2010.7

篇9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31.198

服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社会文化中政治、经济、审美的综合体现。同时,服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习俗、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服饰来了解某个民族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装设计行业亟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研究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水平。研究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质量,而且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许多高校服装设计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依据专业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但是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学生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面上,无法得到实践检验。同时,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假期缺乏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实际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2专业基础课过多

我国高校服装设计课程往往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和顺序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一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连最基本的服装设计工艺与服装构造都不懂,导致服装设计与企业服装生产环节相脱节。另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十分重视素描、水粉等基础绘画课程,但绘画课程并不等同于服装设计。学校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绘画课程上,导致学生缺乏对服装设计的全面了解。无法充分认识服装造型、结构、剪裁工艺等技能的重要性,忽视服装设计具体技能的锻炼,导致学生缺乏服装设计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1.3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只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固守成规,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根据社会审美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先进的知识体系而无法适应企业工作。

1.4重艺术轻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十分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但是,他们设计出来的衣服缺乏实用性,导致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因为,一些学生缺乏对服装设计行业的了解,总认为只要学习服装设计,在毕业之后就会成为有名的设计师,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从事服装制图、剪裁、打版等技术性的工作。另外,一些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设计的技术性。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高素质、综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2高校服装设计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2.1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增加实践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了解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服装设计实践锻炼。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求。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因此,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企业培训机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当中,充分了解服装设计的行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等内容。为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加强服装设计技能,从而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水平,实现高素质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2.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只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经济社会。

2.3重视市场调查

首先,依据市场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教学目标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应充分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预测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根据市场经济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确立服装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服装设计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其次,根据市场需求修改教学计划。最后,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市场需求修改教学计划,重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课程、企业实习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同时,高校也应注重课程安排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例如,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实践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重视经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设立实践课程,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服装设计技能课程,加强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论

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人们对服装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虽然各高校积极重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但是,一些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仍存在着缺乏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为此,文章从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策。完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且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设计专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服装设计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难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服装专业的特色性,应当理论结合实践,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

关键词:

服装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能力

服装设计是一门教学理论和专业实践相互结合的非常紧密的学科,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有着技能性、实践性、流行变化性强的突出特点。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在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人们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而曾经的教学模式多处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状况,教学过程过于固守成规,保守的教学过程和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应对社会的需求,甚至严重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出路,造成学生在社会就业中竞争力不足。因此服装设计教学应当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加服装设计课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理论结合实践,应当提高教学课程的应变性,以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可以更好的应对多种工作的需求。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过于陈旧,传统方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的需求不相符合。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服装设计专业,但并没有其的专业特色过多的做一个深入了解,课程设置上任然按照非设计类专业进行教学,对教学效果造成阻碍。教学过程没有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教学过多,实践少甚至没有。而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通过实践让学生能真正的掌握设计方法和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教学内容没有根据流行变化而及时更新。服装设计是一门与社会时尚流行紧密相关的课程,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时尚资讯与潮流趋势,教学内容要根据流行趋势变化而进行应有的调整。

二、服装设计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1)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根据其专业特色进行调整。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应符合其的专业特点,要和传统学科教学进行区分,譬如增强其实践性,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要多鼓励教师在创新教学,借鉴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经验,比如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要学会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吸取灵感,在做设计的时候不要用完成任务的态度,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其兴趣的基础上完成设计作品并赋予设计作品一定的设计思想。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一些竞赛的模式提高课堂气氛,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命题设计比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又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设计意识的协调性,在可管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2)在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高于理论教学,很多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掌握,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服装设计相关技能的掌握。要多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战练习或实践锻炼,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如可以多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服装比赛,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思维又可以对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锻炼,学生可以通过比赛这种实践经历,学习到很多理论教学无法带给学生的实践体验。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将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培养实践技能强,可直接完成设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3)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

服装设计课程和社会时尚流行紧密相关,而服装又具有流行变化快速的特点,因此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随时替换更新和服装流行趋势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服装设计课程的价值。所以对服装设计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教师不单单要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敏锐的时尚观察能力和开阔的设计视野,随时捕捉和服装相关的讯息和流行趋势的变化,根据服装的形态、颜色、材质、工艺技巧等等的变化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服装流行紧密相关联,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及时性。服装设计课程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上不应简单僵化的照搬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出现知识陈旧、教学内容匮乏等问题,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性和思维开阔性,并且实践性过弱,不能理论结合实际。而现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实践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服装专业的特色性,应当理论结合实践,采用贴近市场和潮流需求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校、企业、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可以掌握基础设计理论的同时能有开阔的独立思维和敏锐的时尚嗅觉,并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应对不同的工作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作者:董芳赵 新伟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课题及编号:

河北传媒学院第七届科研课题立项,课题编号:201523

参考文献

[1]华梅著.服饰心理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