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数学如何提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学能力是指学生能有效地运用数字、计算、推理、假设和思考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的能力。当前中国数学的教育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作为主要方向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一直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1.重视阅读教学。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前提。在审题的过程中,除了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条件、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有正确的理解之外,尤其还要把握好某些关键性的词语,防止出现解非所答.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准确性,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3.充分挖掘,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很多学生解题解错的原因不是不会解答某些题目,而是没有深入审题,没有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强调挖掘隐含条件,以培养学生审题的深刻性.
4.考察全面,培养学生审题的整体性。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审题要着眼于整体,全面考察,从宏观上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审题,注意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以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
5.注重转化,培养学生审题的灵活性。注重转化可使问题的形式朝有利于计算、推理、证明或能更好地运用定理和法则,朝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教学中教师若注意转化的训练,也有利于培养审题能力.
6.紧扣条件,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 数学问题的陈述和表现形式丰富多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点滴、细致审题、严密思考,切实把握题意,以培养学生审题的严密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掌握运算的通法、通则,灵活运用概念、性质、公式和法则进行运算。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和收集一些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并引导学生收集、归纳、积累经验,形成熟练技巧,以提高运算的简捷性和迅速性。
2.学习中注意教师及例题的典型示范,明确解题的目标、计算的步骤及其依据。通过典型示范比较顺利的由理解知识,过渡到应用知识,从而形成运算能力。
3.注意关于数、式的恒等变形(变换)能力的训练。
4.养成验算的习惯,掌握验算方法 在进行题目求解的运算的过程中或结束时还须对运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以便及时纠正运算过程或结果中出现的错误,并掌握验算方法。检验的方法通常有:还原法、代值法、估值法、逆运算等养成检验、检查的习惯,提高运算过程的思维监控能力,这是形成和发展运算能力的具体要求之一,在学习中不容忽略。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1.重视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语言严谨简洁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的一个载体,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一个数学应用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以增强对问题的理解。
2.设置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数学意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不同的知识有其相关的不同背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并蕴含着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一些实例,设置有关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会感受到知识确实来源于实际,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3.利用数学问题进行决策,有得于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所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提供多一些的机会让他们进行一些数学决策。
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要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成为创造型的教师.所谓创造型的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
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不仅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教育的行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
篇2
一、原因分析
1.题目不熟练。造成对题目不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三个:对知识点本身不熟悉、解题思路不熟悉(思维不熟)、分析能力不足。
2.能力不足。计算能力不足,写字速度慢,阅读速度慢、接受信息能力不足。
3.性格原因。马虎、粗心都可以归结于急躁,很多同学读题时快速读完却不了解其表达内容,或者是还没读完就开始写答案了,往往要反复回头,浪费时间。或者干脆做错。
4.做题习惯不好。很多同学拿到题闷头就做,事先考虑都不考虑,发现做错了才回头看。也有的同学看到题目不认识,就犹豫要不要先做,导致不知不觉地浪费时间。
二、训练方法
1.做题训练。建议同学们无论是出于冲刺角度还是做题速度训练角度,都用简单题和中等题来训练。并且顺序是从选择题开始,然后是简单、中等的解答题,而后是填空题,最后有时间了才去练习练习所谓的“最后一题”。在选择题训练上,减少死记硬算,多加入思考的比重。要充分利用题目和选项之间的暗示,多比较少计算。选择题是只考虑结果而不考虑中间过程的题型,要始终本着“少算少错,多算多错”的道理,加大理解分析判断等比例做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题的准确率,也能大量缩短考试时间,达到短期内提升成绩、提高做题速度的目的。然后是中等题和简单题,通过总结做题过程的思维和解答步骤,你会发现即使是不同的题型,在解题思路上有太多的相似点。把这些相似点总结出来,你会发现可以应用到各个题型。数学除了排列组合,其他题只要你能正确地用式子或未知数表达出题意,通过补充题目和所求差距,或寻找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正向推导和逆向推导),都能够把试题拿下。
2.能力的训练方法。这里针对计算、写字慢、阅读有问题的同学。计算能力不足是由于逻辑推导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这一点在短时间内只能通过大量的计算推导来提高。在训练的时候同样多思考式子之间的转换与关联,多观察同样或不同的字母之间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转换关系。至于写字速度慢,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写得慢,然后逐步加快即可。阅读慢或者记不住的同学,平时多朗诵,多读适中篇幅的一些文章或题目,逐渐加长即可。同时,对于常用的公式,如数学中的乘法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常用的数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常见题的常规做法,都要熟记在心。
3.性格的训练。好动的同学平时做题的时候可以强迫自己不断继续坚持做下去,短期内养成“稳当”的特点即可。做题时应先易后难,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由表及里地深入下去。一个人的能力也是通过锻炼逐步增长起来的。若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养成了习惯,遇到一般的难题,同样可以保持较高的解题速度。
4.通过做题来养成正确的考试习惯。刚开始训练时,做题要讲究一看二想三动手四回顾。先看清题意,再思考题干和题枝之间的关联,然后才动手,最后总结。当你习惯了这些步骤后,就能快速答题了。切忌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解题思维之前,一拿到题就闷头做。当你掌握一定的思维和技巧,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思维时,才能一拿到题,就开始动手。
篇3
一、布置作业应力求精细化,做到精选
要提升高中学生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和他们对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布置作业时,我们一定要克服随意性,做到精细化筛选择用。
第一、教师要注意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讲求“质”。
作业布置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来精挑细选,努力做到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具有相当好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题细选和编排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还要注意这些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作业的内容,应符合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他们不同的实际的数学能力。作为有心的高中数学教师,一定不能随意从网上下载或资料上抄袭作业,不能信手拈来,散手“放羊”式的给学生布置,忌讳布置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难偏怪繁的题目,应真正发挥作业的复习、巩固延伸和拓展的作用。
第二、严格控制学生数学作业的数量,即限“量”。
作为教师,我们既要考虑数学的学习任务,更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他们其他功课的学习同样的紧张,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控好作业的量,最好控制在40分钟左右,即使对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让他们超过1小时的数学作业量。
二、布置作业应力求形式多样,做到多变
作为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和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数学思维,所以,在作业布置时,要注意“变”,具有一定的“变化性”,最起码应注意作业内容在形式上的变化,即形式多变。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作业中,体会到数学作业的趣味性,体会到做作业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克服畏惧作业的心理。事实上,多变的作业形式和内容,能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促进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解决变化了的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使他们以后解决同一类问题时能从容驾驭。事实上,机械性的数学作业会使学生失去作业的动力。
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我们既要布置给学生口头作业,也要给学生一定量的书面作业;既要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索和研讨来解答的,也要有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践解决的;既要有让学生对知识识记的再现、利用,又要有一定的能力训练与提升;……所以,我们应做到多种作业形式的合作配置,相互结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实施分层练习,因人设题。在实际操作中,明确具体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基本的数学题及综合分析题,以达成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目标,特别是在基础题中应重视对学生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强化,以及对他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加强对他们计算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训练。另外,在作业的设置中还应增加一些“选做”的开放题目,给有能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训练的机会。保证他们能够在数学学习与作业中“吃饱”、“吃好”;保证数学基础欠佳的学生在作业时能够“吃得消”、“受得了”。这样的作业,才能既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三、布置作业应力克“死板”,做到开放
篇4
摘 要:现阶段,从高考的角度来看,数学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师生对数学学习十分重视。但是,数学知识点较为广泛,同时命题方向不唯一,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的高中数学成绩,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措施进行探究。根据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提高高中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措施进行探究,以期为高中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成绩;解题能力
现阶段,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实施,高中数学在内容上进行了简单的改变,教学内容变得抽象、复杂且解题方法多样,因此,对于高中数学学习,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数学问题解答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审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目前高中生的解题能力来说,学生对数学解题方法的掌握\用还不够熟练。为了有效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大部分学生选择题海战术,但是收获甚微。有效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成为高中数学教师亟须考虑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审题效果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正确性。在实际的考试过程中,学生由于个人不良的审题习惯,导致做出来的题目答案都是错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显得十分重要。正确的审题习惯应该是能够快速阅读题目,同时能够将题目进行归类,从而快速明确题目中所考查的数学知识点。例如,有关y的一元二次方程(3b+1)x2-5y+5=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求解b的取值范围,这个题目中是一元二次方程,就需要学生了解一个条件3b+1≠0,但是,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学生由于审题不够明确,导致答案错误。因此,在学生审题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这一题目主要考查了哪些数学知识点,从题目所给的文字信息中提炼出解题需要的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对所给信息进行思考,通过这条信息还能求出哪些数学解题所需的数据。此外,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题目中的信息,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锻炼学生的解题思维
高中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弱对学生顺利解题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近些年的高中数学测试题来看,大部分的测试题目都比较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为了使学生数学成绩得到有效提高,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主要通过大量习题练习,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探索数学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形成数学解题思维。然而,实际上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没有形成必要的数学解题思维。在实际的高考试题解答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在解题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及解题思路并不明确。例如,有关y的一元二次方程(3b+1)x2-5y+5=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解b的取值范围。学生进行解答时,首先需要明确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此后需要发掘此题目背后的条件3b+1≠0,然而,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大部分不能挖掘隐藏条件,进而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加强学生的解题思维锻炼,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快速发掘题目隐藏的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三、重视教材解读和数学基础知识
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习成绩高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对于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引起重视,从往年的高考试题解答过程来看,一般情况下,大部分难题在解答时将其分解成小的知识点,从而逐步解题。为了在高考中能够熟练地解答数学难题,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大量研究难题,从而忽略数学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这一做法明显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详细讲解。此外,在数学课堂上加强对知识重难点的讲解,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步讲解。例如,在教学双曲线过程中,双曲线课程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授课之前,加强双曲线重难点的备课,促进自身对双曲线知识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重难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同时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以此促进学生对双曲线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双曲线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实施,提倡素质教育。在此过程中,对高中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引起重视。传统的题海练习战术,明显存在不足,而是需要让学生重视数学课本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审题能力及形成一定的数学解题思维,对各类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归类,促使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本政.高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探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8-130.
[2]王红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94-95.
篇5
【摘要】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热情”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的只能是消极厌学的情绪。[1]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就笔者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谈谈几点看法。
一、关心爱护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学科的特点,常常给学生以古板、严厉的印象,若在教学中又总是板着面孔,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很紧张,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很远。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产生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学习数学丧失兴趣。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极大的热情,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可能的话,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产生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多征求学生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使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心的,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教师更应该循循善诱,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转变为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爱护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热情
“热情”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2]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为此,每节课我们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激活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1、课堂设计要巧妙,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堂,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审美感受。具体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丰富文化知识、社会知识,通过互动、网络等手段,将数学中抽象的问题熟悉化、生活化、具体化、直观化。比如,在讲相对、相向、追击这一类型题时,让两个学生做进行演示,就可以很轻松地让学生了解到三者间的不同,在丰富课堂的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体验与乐趣,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孔子的教育理论中提到“因材施教”,这是说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数学信息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尽可能采用激励、对话、合作与协商的方法,变知识的拥有者、真理的代言人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使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感知教学活动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开展竞赛,学习效果反馈,稳定学习兴趣。高中生正是喜欢展示自我、荣誉感强的阶段,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强化其健康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调动学习热情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学习的兴趣连续不断,使学生保持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在考试或测验后及时认真阅卷,作出较详细的阅卷记录,尽快地进行讲评,力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4、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启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4-02
问题情境指的是主体为了达到某活动目时所碰到的某些困难与障碍时心理的困境。其内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个体计划达到某目标;其次,个体和目标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距离;最后,能够激发个体心理的积极状态,即发生思考与要达目标的心理活动。具体到了课堂的教学中,就成了教师通过设置一种具备一定困难,从而需要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方可完成的教学任务。要使学生处在一种迫切想要解决其所面临疑难问题的个人心理困境之中,学生想要摆脱这样的困境,就必须要对其开展创造性活动,运用以往从未使用过的方式去解决所碰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卓有成效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新课改观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区别在于,新课改观念主要倡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再像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单纯的向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再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活动的过程中还要指点学生如何找到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自学习的能力,并能良好的运用已掌握的有限知识来挖掘更多的新知识,针对于这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之一,在该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对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问什么,怎么问,与课堂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
其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组成部分之一,价值及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内在需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得到数据或结论。
2.能够帮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效解决,深化对问题解决相关的认识,将生活与数学间的理解进行强化,从而养成科学、系统的思考方法,有利于培养其数学思想。
3.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发展,强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变革教学模式之间的特征区别。
二、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
1.设置悬念形式的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问题情境进行悬念式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原因在于悬念的出现会使学生在疑惑与不解的同时产生想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变化,悬念式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大脑皮层产生较为强烈的刺激反应,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猜不透,想不懂,然而又不甘心放弃,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悬念式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更有利的获取新的知识,开发学生自身的智力。例如在进行“对数”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悬念“一张纸的厚度是0.082毫米。对折五次之后其厚度尚不足1公分,如果对折12300次,厚度将会是多少?”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其进行估测。教师在这时说:“经过计算,对折后的厚度将高于一座摩天大楼。”这样使学生感到较为惊奇,引起学生的怀疑,就在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12300×0.082。同时告诉学生用传统的运算方式将会耗费很多时间,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如果学会使用对数来进行运算,将会很简单快捷。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设置兴趣激发式的问题情境。正如一句话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最好办法,只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接收知识,因此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若渴的学习心态。例如在进行“相互独立事件”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来进行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已知诸葛亮想出计谋的概率为0.9,三个臭皮匠A、B、C各自想出计谋的概率各为0.85、0.75、0.5,那么这三个臭皮匠能胜过诸葛亮吗?这样可以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置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高中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则应该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也必须要和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体现出高中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会大幅度拉近学生和数学这个学科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对于数学的亲近感。倡导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保证问题情境的生动有趣,在解决众多实例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和结论,并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例如:《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随机选出两位同学参与到“竞猜商品价格”的活动中,让他们猜某件商品(如投影仪)的价格,假设该商品的价格为3599元,则他们会给出不同的价格区间,例如3000~4000元、2500~35000元等。虽然两位学生在猜出价格的过程有区别,但都采取了相同的方法,就是不断缩小价格的范围,以“逼近”准确值。借助该问题情境,我们便可以进入正题。
三、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设置问题情境的要点
1.在情境设置中不能有假造的情况发生,不能发生数学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违背的情况。
2.要紧贴数学的主题,紧扣住数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太过随意、太过生活化。
3.要具备吸引力与挑战性,要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力求通过新奇的形式、趣味的内容、出人意料的情况等外界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投入地参与其中,要注意的是这种参与属于学生的自觉行为,不同于强制性的要求。
4.具备发展性,目的不同,方法不同。例如如果要增强学生主观的感受,则可以使用录像、动画、网络等多媒体方法;要增强学生动手的操作能力,则可以通过创设其实验、操作活动加以实现;要增加学生理解力与洞察力,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交流及研讨。
数学情境的设置必须要对各个方面进行兼顾,情境设置的基本前提是科学;情境设置的优先保证是趣味性;情境设置的价值取向是发展;情境设置的动力机制则是对学生的吸引力。问题情境设置中一般对所要教学的内容不进行揭示,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实践,并从中提炼出数学信息。所以学生许多极富创造性的想法就能够从所设置的情境中被引导出来,在探索与交流之中,可以将数学思想有效的体现出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良好的教学引用方法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问题情境设置教学法就是其中的有效引入办法。随着新课改在全国各地的展开,设置问题情境教学法也会得到广泛地应用,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潘孝珠.浅谈高中数学如何设置问题情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2]高琳.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0,(17).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主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无论从生理、心理来说,都比初中生成熟。因此,自制力较强,学习相对主动。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要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主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
4、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5、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一次我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时,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但没有证明。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当带到这个问题的时,有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我写出解答。我就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的原则,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了“i>0”不能成立的原因。然后,话锋一转,对那位同学说,关于详细的证明的过程,我在课后再跟你面谈。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6、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篇8
一、温故知新中的质变迁移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常常有这样的教学现象,在单学一个知识模块儿的时候,学习内容相对来说单一而纯粹,学生较容易掌握,因此,学生只要识别本知识块的特点,就能解决相关的难题。但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遗忘了,这就需要通过温习旧知识的办法,重新把握知识,重新强化原先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会发现很多原先忽略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温习过程中的质变,通过它,才能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当这一部分知识融入别知识块时,照样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获得解答问题的方法。
二、把握培养迁移能力的正确策略
迁移能力分两部分,一种是一种知识技能在这一部分会运用,换一个试题环境,也应该会运用;一种是知识技能对另一种难题解决时的促进,也可以说,后一种是跨知识块儿的。
我们先谈后一种,即一种数学知识的掌握促进另一种数学学习。例如:指数函数的学习有利于对数函数学习;一般地,如果a(a大于0,且a不等于1)的b次幂等于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 aN=b,读作以a为底N的对数,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一般地,函数y=log(a)X,(其中a是常数,a>0且a不等于1)叫做对数函数,它实际上就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可表示为x=a^y。因此指数函数里对于a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对数函数。在迁移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抓住相关知识的相关性和相通性,使学生在具备一种学习技能的同时,触类旁通,从让学生具备归纳、类比、验证、感受迁移等基本方法入手,通过选择适当的试题,不断强化,使多种知识内化成能力,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综合的迁移能力,才能在面对数学题海时,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各种难题。如果忽略了相关知识的准确筛选,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头脑当中,知识是一个简单的序列,各知识之间相对来说有些散漫,这很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在科学的教学设计中强化综合迁移能力。
好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学生迁移能力提高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好的教学手段,来自于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教师必须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各知识块之间的联系,并熟练掌握知识讲解的最佳策略,也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的良好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浅出的引导。
如何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迁移呢?
1、在认清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知识层面转化成能力层面。由于学生在建构知识结构的时候,就有很大欠缺,因此,教师应首先通过教学步骤完成这一指标,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去除死角,夯实基础,系统知识,最后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高中数学综合迁移能力的基础和根本。学生们往往好高骛远,或浅尝辄止,会一点,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其实差的还很远,因此,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步骤,先夯实学生的基础,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
2、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处理教材和重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的迁移。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时,可以提出分期付款的问题:某人买房须贷款20万元,银行按月利率(复利)0.5%计算,要求10年还清,则须每月还多少钱?通过选择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找好切入点,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其知识的迁移能力。操作的关键在于,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做题经验为切入点,必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其自主探索,这种迁移能力才会货真价实,若有老师代替,即便是一时领悟,时间稍长,即被遗忘,更谈不上什么能力。
3、注意典型题例的选择和题量的适度
篇9
【关键词】高中学生 数学反思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01
当今社会对数学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是越来越深。数学已经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部分,高中数学更是尤为关键。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较难,但相比高等数学又较简单,但是高中数学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反思思维是一种适合高中学生学情也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思维。因此本文就如何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反思思维习惯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做了教学研究,主要探讨研究高中学生数学反思思维的特征以及培养高中学生反思思维习惯的方法建议。希望通过本次教学研究,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反思思维习惯来学习高中数学,让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效率更高,以下就是研究的两大方面。
一、高中学生运用数学反思思维的特征
(一)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反思思维,顾名思义反思就是反复进行思考。而思维又分为建构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反思性思维的主角是思考者本身,是一种自我思维,根据已有的事物和对象来进行思考和判断。高中数学学习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这其中涵盖了许多的知识点的衔接。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因此学习起来会停滞不前,感到很困难。倘若学生学会运用反思思维来学习高中数学,那么每一次的反思都会对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温习,当旧知识被不断的记忆起来,学生就能把旧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和联系起来,就能一步一步的克服原有的一些学习困难。学习的进步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当学生养成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的习惯,就会有意识的把所有的学过的与新学的内容做一些比较,选择和判断,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内容,学习和认识到新事物。
(二)学生可以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
学生在反复思考中,会发现许多自己经常出现的相似的一些错误。只有平心静气的反复思索,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高中生还处在青春期,十分容易心浮气躁,养成反思思维去看待问题,就不会太容易冲动处理遇到的问题。同样,学生养成反思思维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人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反思思维能促进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让学生既看到自己的不足又看到自己的优势。学生只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未来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
(三)学生可以从反思中发现新的方法和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只有不断的温习才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同理,学生只有不断的对学习中的问题和自身进行反思才可以发现新的解决方法和新的学习感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反复思考,不断接收新事物的一个过程。反思思维是一种能让学生认识并且做到熟能生巧的思维方式,学生反复思考可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只要学生悟性提升了,那么学习数学就不会觉得无从入手了。只要学生敢于迈出数学难题学习的思考的第一步,那么就会一步一步地往更难的题前进直到到达胜利的终点。因此,学生可以从反思中发现新的方法和体会,而这些新的事物又会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上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二、培养高中学生反思思维习惯的方法建议
(一)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做好所有错题记录的习惯
“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错误与失败都是在一步一步向着成功靠近。学生只有看清楚自己失误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比如,高中数学的一道二次函数解答题大题,学生总是解出了第一个小题,后面的小题就解不了。倘若是读不懂题意,那么学生就应该反复阅读或者适当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又倘若是读懂了题意,但是仍然画不出具体的函数图像无法对题干和问题进行分析。那么,学生就应该平时多在函数的作图上多下工夫,克服自己不能根据题意作图的问题。学生要把这些出错的地方都集中记录在一个错题集的笔记本上,反复的做此类题型的练习直到非常熟悉为止。
(二)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学生写好学习心得
反思思维并不仅仅只是学生才去学习的思维,教师也同样应该学习。一个最好的教学状态是教师和学生都在努力学习和前进的状态。因此,教师也应该做好自己的课后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些教师自己做题一套一套的很厉害,但是教学生时就是讲得模棱两可,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教师也要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反思,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告知学生写好学习过后的心得体会,认为自己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哪一些学习上的帮助等。学生养成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自然会慢慢提升的。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温习和做好学习反馈
人的记忆能力与学习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学生要保持好的学习状态,就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而提升记忆能力没有特别的诀窍,只有反复的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对旧知识不断的巩固。学生在温习的同时也要带著思考,这样才能得到新的收获。学生还要做好学习反馈,比如今天学懂了什么内容,通过温习又有什么新的感想等。学生做好学习反馈,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地位 探索 水平 情感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初中数学教师究竟该如何来教?我个人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在中考中能考个高分,而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入高中的后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有必要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上下功夫。 下面我就结合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么样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觉得应避免全部由老师主导,必须强调或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趋势。 然而,当今学生依赖性很强,往往在课堂上都是被动地去听取教师的授课,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一些“用功”的学生只会死读书,上课一味的记课堂笔记,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没有领会数学学习的“门道”。所以,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所设计好的情境中,自己去探索,归纳其中的奥秘,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我们只是课堂教学的“导演”,并不是“主演”。 我们要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己支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每一堂数学课我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好每一个细节,在详释要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自己课上的讲话,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注重每一堂课的当堂巩固。 同时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己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和提高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呢?我想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解和自主探索的必经之路。 在进行课堂的例题教学时,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由学生自己先探索,然后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相关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目的,以及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词的关系,或从现有的关系中挖掘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联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迅速的从多角度处理问题。只有主动参与到其中,才能有所悟,有所获。所以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敢于提问,并参与讨论。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训练,数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教学意境与学生实际,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激发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