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行分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操行分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学分制 教学管理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学分制教学管理以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和日常操行考核为基础,制定各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节学分和操行考核评分标准,以学分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及操行表现,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教育水平,制定学分奖励机制,依据期末成绩及学分确定学生的毕业、结业资格,在校期间根据学生的成绩、学分量化评优,进行奖励。
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以面向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为准则,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在教学上非常灵活,如教学课程模块化、实习课题化、教学一体化等。以学分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学历教育、创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步骤
图1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传达与宣传。传达校务会议及文件精神,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学习有关学分制管理的措施和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师生们认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意义和相关细则。
第二阶段,机构设置。各专业都要配备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同时增设一个技工教育研究所和一个技能鉴定站。研究所的职能主要是协调指导各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和专题教改的研究,追踪国内外职教的发展动态,为教改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技能鉴定站的职能主要是承担教考分离的考核鉴定工作,便于合理评价教学效果,方便学生技能鉴定及考证。
第三阶段,课程改革。这是整个教改的重点和核心,学分制是建立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因此模块划分尤为重要。首先,由校企合作的专家团队和模块课研组成员确定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取消章节限制,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各类型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划分模块;其次,根据课程体系归类划分出子模块,在子模块中根据各个具体目标与内容划分出的若干个课题,从而使模块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学校组织各专业学科的教师们集体编写出大量的校本教材,开发出各类多媒体课件,涵盖了计算机、焊接、电工、会计等专业。
第四阶段,一体化教学根据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一体化教学环节制定学分评定和考核标准,这一阶段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模块课程、一体化教学、学分制考核三者整合化一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将进行具体的学分评定与记录。
第五阶段,评价与反馈。按照《安达技工学校教学督导细则》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细则进行评价,改变以往单纯用“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分和期末成绩两项量化指标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先进评优。
三、学分制教学管理考评过程
1.学分种类
(1)课程学分。课程学分是指一体化教学的各环节得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知识的模块教学程序按项目驱动合作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以学分制来管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管理上十分灵活。我们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学习目标,且相对独立,并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课堂上教师根据模块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划分出九大环节(如图2)并制定相应分数,将教、学、做、考、评五位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
图2 教学过程的九大环节
(2)操行学分。操行学分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表现进行量化而取得的学分。操行学分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余表现和生活表现三个方面,依据学校行为规范标准进行分数评定。
2.考核细则
(1)课程学分管理细则。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是采用小班分组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在20~25人,每个小组4~5人。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分制考核的分组管理,还便于学生即时掌握所学知识。
(2)操行学分考核细则。操行学分考核实行总分50分的扣分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课堂表现20分、课后表现10分、生活表现(寝室考评)20分。
课堂表现扣分细则:正常上课日,旷课1节扣1分,事假一天扣1分,病假不扣分;凡上课迟到、早退、睡觉、说话等违犯课堂纪律等现象(以任课老师和学校检查为准)每人每次扣0.5分。
课后表现扣分细则:不讲礼貌,与同学或其他人吵闹,在班级、走廊打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扣1分;在校期间与同学或外来人员打架滋事者扣2分;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时,不接受分配的工作或完成不好的每人次扣2分;凡在校期间,抽烟、酗酒减2分;有严重违纪现象,受到学校通报批评,每人次扣10分,受警告处分的学生操行分扣15分,经研究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操行分扣20分。
生活表现(寝室考评):不按时作息,不按时起床或超过规定时间就寝者,寝室扣1分;寝室卫生不合格,扣1~3分;在宿舍乱接电线,私自带校外人员进入寝室,扣1分。
生活表现(寝室考评)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种,定期检查为每周一次,不定期检查为每两周一次。
3.计分说明
课程学分中前八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小组得分,期末累计出小组总得分,并换算出个人得分。第九个环节为个人得分。
个人课程分=小组总分/小组人数+第九环节分
操行学分中每学期每名学生的原始分都为50分,根据考评细则进行相应扣分处理,其中生活表现(寝室考评)期末得分即为寝室成员个人得分。
个人总学分=课程学分+操行学分
四、学分制教学管理考评要求
一是学分以“周上报、月评比、末总评”的方式,每学期末各专业进行汇总,进行期末评优。
二是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学分累计。当月学分成绩,各班级要及时存档、备用。
三是学校组织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考评小组,教务处负责专业考评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及审定,做到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力使考评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四是每学期末任课教师负责统计本课程内学生的学分,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课程学分的收集和汇总。通过书面和电子表格的形式报教务处进行审核备案。教务处将学分进行年终专业排名,并及时每位学生的学分情况。每学期末,向学生及家长寄送的成绩单应含有学分获得情况的信息。
五是学生毕业时将其成绩、学分归入本人档案。在毕业推荐表中,将记录操行评定成绩,择优推荐就业。
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使用
学分是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重要依据,是鼓励学生进步、引导学生争先创优的基础,是校奖学金发放,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先进集体、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评优的主要依据。
根据期末总分排名依次颁发一、二、三等校奖学金,每个专业一等奖学金1人、二等奖学金3人,三等奖学金5人。班级三好学生按学生总数的10%评选,校级三好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2%,在班级三好学生中产生。各专业评选出先进集体、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各一个。校优秀毕业生按毕业生总数的6%评选,期末总分在班级10%以上学员方可参选。
六、实行学分制的保障条件
1.教师素质保障
实行学分制必须有相应的教师队伍作保障。首先,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其次,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提高,要改变终身只教一门课程的状况,成为双师型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对教学的要求,及时掌握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授课内容,保证学生学习掌握的技术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些都将增加教师的危机感,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保障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也将改变模式。教学管理将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为面对学生个体,由现有的单一学业成绩管理模式转变为学业成绩和学分考核并重的管理模式。各行政处室要在认真学习学分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会同各专业出台相应的学分管理认证操作方案,编制符合学校特点的专业实施性课程方案(包括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及学分分配等),制定学习分量与学习成效相结合学分评价体系,确保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3.辅助工具保障
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是量化考核。实践中对全校学生成绩、学分的统计工作量无疑是庞大的,仅靠人工统计和管理既繁琐又易出差错,而运用微机辅助管理则可大大减轻工作量。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提高现代化的程度,如研制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计算机软件,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学分记录和统计方面充分利用Excel办公软的强大功能,在Excel中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各功能模块,功能框架如下表。
图3 功能框架表
篇2
小学德育量化考核细则一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一生宝贵的财富。为了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学校以学生六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的德育特色。(六种良好行为习惯是指:礼仪习惯、卫生习惯、诚信习惯、勤俭习惯、学习习惯、健体习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文明的小学生,合格的小公民,特将德育特色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修定如下:
考核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考核内容:
一、学期文明班级评比汇总中,出勤、卫生、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全校扣分最少或者没有扣分,得10分。
二、对学校统一安排的有关德育特色教育的活动,认真积极地完成,得10分。
三、一学期有自己班级德育特色教育的特色活动或方法,并有请考核小组成员参加、检查指导并得到检查小组成员的认可,得20分。
四、一学期有自己班级德育特色教育活动,并注重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材料经考核小组评审,确实彰显个性特点,得20分。
考核说明:
1、班级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有自己特色的,必须在期初(开学一个月之内),以计划的形式向政教处提出申 请。经过分管副校长及政教处审核,再到行政会研究,符合要求的予以批准。
2、每学期评比一次。
3、四个方面的得分加起来,得分最高的三个班级授予德育特色班级称号。
4、获得德育特色班级的,视同一次文明班级。加入期末教师考核。
备注:
1、如果班级学生在有严重的损坏公共财物行为,取消参加德育特色班级的评选资格
2、德育特色班级的评选,是倾向与一些平时其他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但是由于个别原因,很难拿到流动红旗的班级。
3、本细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小学德育量化考核细则二一、任课老师
1、思想品德老师要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加强教育,突出德育的实效性。其他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在课堂上适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中要体现德育常态化,并在写入教案中。
二、班主任
2、班主任要抓好主题班会课,要结合学校政教办安排和自己工作计划,开好班会,注重实效。
3、班主任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布置好教室,表册上墙,学习园地或黑板报要每月更换一次内容,主题由学校团、队安排。
4、班主任要管理好教室和寝室,做到清洁卫生、物品摆放有序,符合军训要求。
5、班主任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识》等,力求做到学生知晓率达100%。
6、班主任每期组织开展一次家长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具体方法、交流教育经验、通报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管理要求。
7、班主任要定期对本班学生进行家访,家访面要达到50%以上。
8、班主任要做到十到场(即:三操、早读、午餐、午睡、下午第一节、课外活动、读报时间、晚睡等),督促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9、班主任要加强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子女的思想教育和关爱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并落实到日常班级管理中。
10、班主任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开展活动前做好安全预案,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11、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安排,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品德修养,按10%的比例推举班级德育之星。
12、班主任每期末要对学生品德操行,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并写好评语,发放通知书。期末要填好常管手册中班级管理内容并上交学校存档。
三、共青团和少先队
13、学校团、队为德育工作主阵地,要结合学生特点和重大纪念日及节日,组织师生开展如5.4、6.1、国庆、12.9、元旦等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并取得实效。
14、学校团、队要主持好升国旗仪式,并做好国旗下讲话,达到较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15、团、队要搞好广播室播音工作,弘扬正气、打击邪恶,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坚持每天播音三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
16、学校团、队至少要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公益活动。
17、学校团、队要根据上级要求和组织建设需要,开展常规性、思想教育性强的团、队活动和组织建设活动。
18、学校团、队要利用5.4和6.1分别评选出优秀团员和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学生团、队干部进行表彰。
四、政教办
19、政教办要建立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期末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20、政教办要每期组织举办一次以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专题讲座及其他针对性德育与安全活动(如文明礼貌月、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等)。
21、政教办每学年要根据班风和学风等内容搞好班主任工作考核,开展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活动。
22、政教办每学期要至少召开两次班主任培训交流会;每年要根据平时量化情况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班级进行表彰。
小学德育量化考核细则三一、扣分细则
1、考勤:
(1)迟到(每节课,中午查勤,若有事需向老师请假):每次扣1分,若在校门卫处被登记为迟到者加扣1分。
(2)早退:每次扣2分。
(3)旷课(含升旗、早读、集会、自习):每节扣3分。
(4)旷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每次扣1分。
注解:1、每次点名以座位是否有人为准,值日者也不例外。2、请假不能后补(除特殊原因外)。
2、仪表、卫生:
(1)在校佩带首饰、头发不符合学校要求者,除首饰暂时没收外,每人每次扣2分。
(2)值日劳动迟到或没按时完成者每人每次扣1分 ,缺席者扣2分,并补做值日。
(3)劳动不符合要求,每人每次扣3~5分。
(4)乱丢垃圾者,每人每次扣1分。
3、课堂纪律:
(1)上课被科任老师点名批评者每人每次扣2分,若情节严重,被老师批评两次以上者,在征求老师意见后,扣5~10分。
(2)自习课讲话、走动或有其他违纪行为者,每人每次扣2分。
4、作业:
缺交和书写乱画1次扣1分;每周同一科累计缺交3次者,则扣10分。单元测验不及格的按段分别扣10、8、6、4、2分。
5、在教室内打球者,扣2分,并没收其球类;若造成损失者,要加倍扣分并赔偿损失。
6、放学违纪被记名一次扣3分。
7、严重违反校纪班规(含打架偷盗等),并给班级造成名誉损失者,每人每次扣10~15分,并请其家长到校协助教育。
二、加分细则:
1、凡为班级或同学做一件好人好事者,每人每次加1分。
2、一周内未扣分者加1分,一月内未扣分者追加3分。
3、当月单元测验及格的同学加5分。
4、大型考试成绩优秀者,按以下原则加分:
(1)各科前3名,分别加5分、4分、3分。
(2)总分前3名,分别加7分、5分、3分。
(3)各科平衡发展,五科均在A段的加2分。
篇3
[关键词] 自主管理管理原则管理制度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由于中职学生在学习态度、成绩、遵守纪律、礼貌和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比普通中学学生差很多,因此,很多班主任认为:中职班级管理就是要突出一个严字,不严,学生就会违纪成风,班级就会乱成一锅粥。所以,对违纪的学生往往是讲理的多,感化的少;批评的多,说服的少。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影响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开展了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得以凸显,积极性很高,形成了积极向上、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和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一、班级自主管理及意义
班级自主管理是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价值取向的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实践。其目的在于弘扬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形成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班级自主管理是建立在对学生高度尊重,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中职学生群体是初中教育中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群体,他们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眼里的“双差生”。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中职学生群体也是有志于个性发展、职业发展的学生群体,他们也有学习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成功的渴望,希望掌握一门技术,有一些特长,得到社会的认可;中职学生群体也是朝气蓬勃的群体,他们追求快乐人生,热爱生活,对前途和理想充满憧憬。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是对他们的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这无疑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茁壮成长。
在中职学校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是符合生本教育理论的。生本教育认为成长和发展是学生生命的本能,自我管理和参与组织管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自主管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能力,可以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顺应了教育理念回归自然的潮流。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潜在的自我发展要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就是要把人的这种潜能激发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个体,从而逐步把他们培养成为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二、班级自主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和教师管理不同。我们必须注意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是在管理中学习管理,是在管理中得到发展的。所以,在班级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原则,讲究策略。
第一,自主性原则,指导性策略。在自主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主制定管理计划,安排管理活动,进行管理评价,能把握自己的生活、学习、活动,并及时自我总结、提升。但是,班主任要做参谋长,十分技巧地引导学生工作考虑周到,细致,又有的特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二,开放性原则,完备性策略。师生在自主管理的广阔时空中,兼收并蓄,不断选择、体验、锻造、感悟,培养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己,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开放的东西很多,内容开发、形式开发、地点开发、时间开发等等。在组织和管理中,要指导学生思维严谨,做事缜密,有计划、有措施,保证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生命性原则,渗透性策略。学生自主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自主教育,从而唤醒、塑造、完善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在实施班级管理管理时,围绕着作为生命个体的学生的成长,科学地设计好每一项教育活动,使每一项教育活动都能使学生得到生命意义上的升华。
第四,差异性原则,鼓励性策略。学生自主管理是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反对用单一的标准来管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提出管理目标和管理要求,尽量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以保护、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班级管理组织与管理
班级自主管理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班干部和团支部、各小组共同负责,相互协调,自觉担负起班级一部分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为完成班级任务而努力的过程;二是指班级每一名成员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按班级要求自行控制和调节,为实现班级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明确班干部分工,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分工明确才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们制作了学生干部、组长责任一览表,这样有利于组织的高效运作,较少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现象,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干部创造性。通过民主决策,制订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细则》、《课室管理细则》、《学习小组活动方案》、《文明小组评比细则》,以及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的保证书签字制度、学生违纪处分管理制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文明班评比细则、操行评定分计算等。引导他们独立解决班级自主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自信心。
实行班委轮流制度,重视班委述职总结。为了给每个学生管理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我们采取了班委轮流制度。这样每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在管与被管的角色中领悟为人处事的道理,增强自制能力。每学期或半期重新设置管理干部。每学期末或者新学期开学初,自行召开班委会,全班同学必须参加。各班团委上台做工作述职,述职内容包括一学期来自己所负责及开展的工作、工作的不足、新学期的工作展望。
四、班干部的培养与评价
班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助手,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选拔与培养综合素质高、敢说敢管的班干部,决定着班集体的好坏,也决定着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由于实行班委轮流制度,所以培养班干部的任务也比较重,这样在培养方式上就要有所改变。
第一批班干部是可采用民主选举的方法,班主任的培养任务也比较重。对班干部的管理就有别于一般同学,应对他们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平时具体开展工作时,及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全体班干部在班的工作当中要以身作则,学习要在班当中起表率作用,态度端正,成绩良好以上。班干部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管理。如班长负责课堂纪律、生活委员负责宿舍内务、团支书负责仪表、行为检查等等。班委工作应定期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也应对班委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指导与检查。以后,每批班干部的培养采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影响,每一批班干部总留下上一批的3个人,如此循环,相互影响,效果比较好。
篇4
一、成立整改领导组
在听取教育局督导检查的情况通报后。学校先后召开了班子会议和教职工会议,成立整改领导组。
*
各部门明确分工,查摆问题,又要通力协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一周之内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在校委会议上汇总,研究决定报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二、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一)教育行政管理方面
1、加强班子建设。加强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班子成员整体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经常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剖析思想,统一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事。主要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多研究教学工作。每周听课1~2节,多与教职工交流、研讨。与教职工打成一片,倾听群众呼声,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建议教育局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和补充班子的成员,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我校目前无在编不在岗人员,但据调查了解有少数教师到外地兼课现象,分散精力,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这一情况,学校研究决定,实行校长负责制,找有兼课现象的老师谈话,限其在一周内返岗,回校安心工作,否则按上级有关文件确定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3、彻底清除校内摆摊设点。
学校坚决执行教育局[200*]134号校园综合治理文件精神,按照教育局潘集中学教育教学督导检查组的统一部署,坚决清除校内及校门外摆摊设点现象。
(1)时间界定:用一月时间进行宣传发动。传达县教育局相关文件政策,召开有关经营户会议,宣传学校有关规定及相关政策。
一月后全校所有经营户一律关门停止营业,并且以后永远停止经营。
(2)相关政策:
学校领导班子承包到户,校长为总责任人。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责任人
责任人
经营户
*
②凡经营户开门一次,扣款100元,扣责任人及总责任人各50元;第二次开门,扣经营户200元,责任人及总责任人100元;第三次开门扣相关经营户500元,责任人及总责任人到教育局说明情况并接受上级组织处理。
③在校内所有商点停业后,要召开相关会议,及时进行论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上级主管局相关政策,想方设法开设校内超市,以解决住校学生生活之需要。
(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教学计划:经检查,我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计划不规范,内容过简,流于形式,教学进度不一致。因此,要求制订计划内容过简、进度不一致的教师重新制订教学计划。从下学期开始,学校在设计进度表时将重大教学安排打印入表格内,教师务必按教务处的安排设计自己的教学进度且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学进度必须一致。计划制订后,交教研组长审查,教研组长审核可以使用方可签字。凡属教研组长工作马虎上造成后果的,追究教研组长的责任。此条10月中旬完成.
2、课表调整:及时调整课表,凡教育局领导指出的课表中存在的问题,一律加以解决,确保课表无错误,力求规范、科学。此条10月初完成.
3、集体备课:不折不扣地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按教研室排定的集体课日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2小时,教研组长要安排好本组主备人的明细表。主备人要根据安排严肃认真地完成主备任务。各集体备课的活动地点为:语文组、数学组在会议室,英语组、物理组在后楼二楼休息室,化学组、生物组在后楼三楼休息室,政治组、历史组在中楼中间的教师休息室,艺体组、地理组在中楼东边的教师休息室。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有2人以上授课的集体备课小组组长如下:*
领导班子实行包教研组制度,具体分工为:语文组:李本勇数学组:陈守斌英语组:桑成国政治组:陈士帅历史组:陈亮地理组:贾宏桥体育组:杜友明刘圣凡生物组:贾宏敏物理组:王新乔化学组:赵以胜。
领导班子成员平时在各学科活动日要深入活动地点督查,在班子例会要及时汇报包组工作情况。此条贯穿全学年.
4、青年教师培养:以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霍邱县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和《潘集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精心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要求指导教师制定好自己的帮带计划,收集好自己的帮带材料,建立帮带对象的成长档案,青年教师要主动、积极、热心地请求帮带老师,制定好自己的成长计划,收集好自己的成长材料,每学期结束时将两种材料同时交教务处备查。此条贯穿全学年.
5、学生作业:每2周抽查一次学生作业,作业次数参照《潘集中学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检查人员由赵以胜、屠玉磊及各教研组长组成,检查后填写记录表,在教职工会议上公示,并进行评议,公示后将记录交教务处存档。凡学生作业明显不合要求的,学校领导将责令其及时改正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凡应交而未交的一次性扣款50元)。
6、备课笔记:各教研组要组织全组人员对本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笔记进行评议,发现明显不符合要求(如过简、明显滞后、明显超前、以旧充新应付检查)的责令其限期改正,2周后再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议,对刚分配的青年教师,教研组长及指导教师认真指导写好教案,教务处每2周抽查一次教学人员的备课笔记并做好记录。
7、课堂教学:务必按教务处安排的课表上课。凡发现私自调课者,每调一节主动调课者扣20元,被动调课者扣10元。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按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严禁一言堂,严禁死抠书本。三位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有权利、有义务随时入堂听课,任何人不得拒听拒评。每学期结束时,教务处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凡是学生意见较大的,学校将及时调整其授课分工。
8、学籍管理及学生流失严重问题: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学籍档案,学籍管理员要忠于职守,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将各类学籍材料分类保管,督促各班主任在每学期结束前填写好学生的操行品评。教务处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要求班主任填写流生情况摸底表,要求未及时返校的,班主任要逐人进行家访,摸清流失的原因。凡一学年内,流失率达到5%以上的班主任不得评为优秀班主任。凡学生转入或转出,一律必须有分管校长签字方可办理手续。
9、加强对课堂教学待达标教师的帮扶工作。
在督导检查中,我校有29名教师课堂教学待达标,上级领导已经就这些教师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说明。针对这些问题,实行明确的责任帮带责任制。具体帮带教师有刘茂年、冯克庆、屠玉磊、刘琴华、吴永义、刘刚、贾宏桥、陈士帅、孙向玲、郭仁群、林涛、赵德军、朱宝中、陈亮、赵以胜、何礼平、徐宏辉、孙长海、桑成国、卞修云、胡鹏、胡于文、李中全、张亮(缺一物理教师)、顾华凤、张建兵、李本强。(具体被帮带名单略)。要求帮带教师要全方位对被帮带教师进行指导。具体每个对象存在的问题制订具体的帮带计划。要求在本学期结束时,将待达标教师指导达标。此条贯穿全学年.
10、强化理化生实验工作。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实验工作一直滞后。学生连基本的实验都难以操作。目前,实验综合楼正在兴建,可在明年投入使用。在实验综合楼启用之前,理、化、生教师要创造条件解决问题,一般的演示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操作、理、化、生的会考考卷必须由学生完成。理、化、生教研组要安排好教师制订实验操作计划并严格执行。此条贯穿全学年.
11、针对我校生源质量较差的现状,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来,我校高中部的生源质量一直较差,今年录取的高一新生中考成绩在328分以下的就有几十人.就目前这一生源状况,要和城关一、二、三中一样抓大文大理很难有出路。因此,今后我们要转变办学理念,走艺、体、音升学的路子。班主任要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积极考艺术、体育、音乐学院。要把学生考入高校和合格毕业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使入学分数极低的学生能顺利完成三年的学业,顺利通过会考,取得毕业证书;使入学分数稍高的学生能考取高职院校以继续升造。保证让每个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力争通过三年的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潘色的办学路子。此条贯穿全学年.
12、进一步加强班主任工作,落实班主任工作责任制。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和重要保证,加强班主任工作是当务之急,要根据我校情况修订《班主任工作奖惩条例》对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校、服从大局、关心学生、严于律已的班主任要大力表彰,广泛宣传,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工作责任心差,阳逢阴违、乱收费、歧视差生、体罚学生的班主任要严肃查处,严重的取消其班主任的资格。要严格执行《潘集中学班级管理量化评估细则》,将因材施教和控制流生作为评定班级工作的两项重要指标。一年内学生流失率达到5%的一律取消评比优秀班主任的资格。此条贯穿全学年.
13、校园文化氛围
(1)校训将按照要求制作贴字粘贴在学校的醒目的位置。学校院墙上的标语重新粉刷。新建院墙再写上合适的长久性的宣传标语。教室门前由学校统一订购名人像和警言、格言,并统一张贴。
(2)教室布置方面:门上统一贴写班级名称,教室内按要求布置,并定期检查记录,与班级量化评估挂钩。具体要求;黑板上方有醒目的激励性的标语,黑板两侧张贴校发有关表格,《守则》、《规范》、“条例”、“细则”等,视力表统一张贴后墙前方。两侧墙壁有宣传画或字。学习园地定期更新,两周一查。字、标语、画等要适合学生、班级特色。
(3)教师办公室也将张贴宣传标语,并安排值日表。
(4)校园绿化移交后勤,并将适时适度地搞好绿化工作。并在绿化带制牌写“爱护花木”等标志。由政教处定期检查各班卫生区打扫情况。在卫生区内树上写各班级标牌。校园院墙定期由团委会牵头清理乱写乱画,并由指定班级轮流出校园黑板报,力争做到新颖、健康、美化、有特色。此条于10月底完成.
14、学校德育工作由学校统一安排,成立德育工作领导组,政教处制订总体计划,并认真实施,定期总结,以尽善尽美地完成德育工作。
15、教育教学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各条责任人分别为:第1、2、5、10条:赵以胜、屠玉磊。第3、4、7、9条:李本勇、陈亮。第8条:陈亮、徐凡基。第6条:陈亮、赵以胜。第11、12条:贾宏桥、陈亮。
三、后勤保障方面
1、200*年10月1日前废止,修订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放大,张贴财务管理制度。此项工作责任人:桑成国。
2、按月公布学校收支情况,增加财务管理透明度(责任人:陈守斌):“按四定四挂钩”规定要求,设置学校报帐员岗位。
3、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财力资源重点用在教学工作上,增加公用支出占学校总支出的比例。为高中课改提供教育资源,购置必须的教学教研资料、实验药品、仪器及器材等。此项工作由总务处陈守斌主任组织实施。
4、学生宿舍管理(责任人:陈士帅)
(1)200*年10月1日前制定宿舍管理制度,管理员职责及相关奖惩制度。
(2)在200*年10月1日前要求高一年级学生除特殊情况外一律进住学校男、女生宿舍。
(3)200*年10月10日前清理高二外出租房生,对他们进行登记造册,要求其按班级入住学校集体学生宿舍,想方设法提高入住率,克服资源浪费现象。
(4)定期对宿舍管理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
(5)男女生宿舍一直安排管理员居住,实行全天候24小时封闭式管理,确保住宿生安全。
5、安全保卫工作(责任人:刘圣凡)
(1)200*年10月25日前实行保卫人员定岗、定责制,建立健全出入登记制度。
(2)每周组织保卫人员政治思想学习,提高保卫人员自身素质,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3)学校已投入一定资金,整修了校大门,购置了警棍、制服、牌证、泡沫灭火器等必要的保安设施消防器材等。
6、卫生隐患(责任人:桑成国)
由于学校办学条件所限,学校没有自办食堂,因此校外餐点较多,到目前为止学校大门外有六家私人餐点,校内有两家,这些餐点均无卫生许可证,为此我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篇5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the right to learn
the scope of judicial relief
引言
学术自由的内在价值和理念决定了司法审查对大学事务的介入必须是有限度的,作为“法律专家”的法官难以完全承载化解“学术纠纷”的重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司法在大学事务上毫无作为。在法国,公立大学学生管理行为被视为“是行政机关有利于行使自治权的措施”,而长期排除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直到近来,这种观念仍然被普遍接受:即在学校、监狱和军队中,管理层有必要根据纪律来行使裁量权,法庭对此不能进行审查。除非该项“行政措施”对利害关系人的影响如此“重大”,以至于可将其视为一项超出了“内部裁量”的行政行为。 在德国,战后初期公法学者乌勒提出了“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二元分立的学说,并认为“基础关系”皆属法律保留的范围,针对“基础关系”所为的行为是可诉的行政行为。 1972年德国联邦通过司法判例确立了“重要性理论”, “重要性标准”是判定大学行为是否可诉的主要标准和原则。而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排除“自然正义”原则在大学和监狱等特殊领域的适用,其理论依据是所谓“权利”与“特权”的区分。 “特权理论”认为,就读于大学是大学赋予学生的一项特权而非权利,因而不受法律保护,校方可以随时撤回该项“特权”。但是,随着正统理论的瓦解,“自然正义”原则开始延伸到了传统“特权”领域的部分事项上。法院认为,学校当局遵循自然正义原则行事是合同的一个隐含条款,自然正义原则适用于学校对学生的处分。 美国司法一向有尊重学术的传统,为此还继受了英国的“特权理论”并创立“代替父母理论”。不过,随着宪法修正案“正当法律程序”条款适用范围的拓展和宪法基本权利价值的彰显,“传统立场”亦开始发生动摇,有限司法审查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从整体上来看,虽有“田永案”和“刘燕文案” 的破冰之举, 我国大陆各地法院对大学生学习权纠纷的审查态度仍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这既不利于大学治理的完善,又不利于司法公平和法制统一。司法的挫败表明了国家司法权和大学自治权关系的特殊性和模糊性,“特殊性”显示了国家行政与自治行政的本质差异,而“模糊性”则是由于理论研究和智识支持不足造成的。那么,面对大学事务特别是大学生学习权的救济问题, 司法应该秉持怎样的审查态度,其介入大学的范围又将如何界定呢?本文试图在批判国内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对此予以全面剖析,以期为大学生学习权的最后保障防线划清理论边界。
一、主流观点的梳理
就大学生学习权的司法救济而言,所谓“司法审查的广度”即“司法审查的范围”,其描述的是司法权和大学自主权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横向关系”。这一横向关系的界定既决定着司法权对大学学生管理权监督范围的宽窄,又关系着大学生诉权保障力度的大小,同时还直接反映了高校自治行政终局裁决权的可能边界。 以学术自由为依归的大学自治的内在价值预设虽然不能成为完全拒绝司法介入的理由,但却规定了司法审查范围的有限可能性,那么,如何厘清和认识这一“有限可能性”就成为问题得以解决的关键。因为一个准入门槛合理、干预和尊重适度平衡、立场高度一致的司法审查范围,是大学治理法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也是学习权司法救济所面临的首要理论问题和难点所在。
时下,在我国大学生学习权司法救济问题上,尽管有诸如“田永案”、“刘燕文案”的破冰之举,无庸讳言,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形成良性的态势和取得实质性进展,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对同类案件在受理态度、审理结果和裁判种类等方面上的高度不统一和显著差异性就是明证。导致此种司法“乱相”和法治困境,除了对大学本质把握的偏差、“内部行政行为”理论樊篱的桎梏以及传统思维定式的羁绊等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司法审查范围的认识不一和界定不清。换言之,审查范围共识的达成和范围标准的初步确立,是司法理性介入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在司法审查范围模糊和司法机关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资源配置不均的背景下,仅仰赖司法能动性的发挥来规制大学自主管理权,势必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者亦步亦趋、停滞不前,使大学生学习权的司法救济成为可望不及的空中楼阁;或者盲目介入、整体干预,从而侵犯和压挤大学自治的应有空间。
其实,“从理论上讲,成熟的行政诉讼,不应该有受案范围之规定”。“行政诉讼成熟之时,就是受案范围作概括性规定,也就是无受案范围问题之日”。 诚哉斯言!然而 ,任何理论的构建都必须置于既定的社会宏大背景之中,也必然深深的嵌入时代的烙印和传统文化痕迹。在一个有着浓厚成文法传统的国度里,遭遇的却是大学自治力严重不足的具体情景和法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境况,我们背负着司法权威维护和大学自治培育的双重历史使命,并在二者关系调处的夹缝中寻求大学生学习权的有效保障。因此,轮廓相对清晰和判断标准适度确定的司法审查范围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尽管这只是暂时性和过渡性的权宜之计。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司法审查介入大学生管理范围的界定倾注了极大的理论热情和智识关怀,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使司法审查的范围日趋明晰化和稳定化。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正着手起草《关于审理教育行政诉讼的若干问题规定》,并已出台“征求意见稿”供各界讨论,试图在《行政诉讼法》全面修改前,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回应现实的实务迫切需求。在众多有关“审查范围”界定的尝试中,笔者以为,程雁雷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该学者在借鉴域外行政法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被诉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是否足以改变学生的在学身份”、“被诉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是否具有外部性”和“被诉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是否对学生的公民基本权益有重大影响”为判断标准,对司法介入大学生学生权益纠纷的主要具体事项范围作了如下总结:
“第一,违纪处分类行为。这里是指使学生丧失学籍的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的处分行为。……第二,学籍处理类行为。这里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取消学籍和退学;一类是留级和降级。前者使学生改变在学身份,后者虽保留在学身份,但可能影响学生的公民基本权利。……取消学籍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新生入学后,发现有徇私舞弊查实的;二是保留学籍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者。退学不是对学生的一种处分,它不同于上述的勒令退学,二者在起因和后果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由于学业或身体的原因,对退学学生发给退学证明并根据学习年限发给肄业证书。后者多是由于操行的原因,对勒令退学的学生发给学历证明。第三,学业证书管理类行为。此类行为应包括不作为。主要是指不予颁发、补办学业证书,宣布学业证书无效的行为。在我国,学业证书管理和学位管理是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高校对学业证书的管理是其法定职权,而对学位证书的管理则由法律授权。我国的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其他学业证书和结业证书。第四,学位管理类行为。此类行为也应包括不作为。前者包括取消申请行为资格、撤销学位、宣布学位证书无效。后者包括不授予学位、不予颁发学位证书。第五,招生考录类行为。这里指高校的招生考录管理行为,不含政府在招生考录中的管理行为。包括取消入学资格、限制研究生报考资格、拒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等。”
二、代表性理论批判
上述引文作者(以下简称“程文”)以“重要性理论”和“外部行政行为理论”立论,对大学学生管理领域司法审查的范围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与分类,根基扎实、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观点明确。可以说“程文”代表了我国目前法学界、教育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主流观点,不无保守性地较好处理了司法权和大学自治权之间的横向关系,基本准确地把握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不过,由于深受“受教育权”理论框架的影响和对学术自由传统规律性的认识偏差,“程文”亦存在主流观点的普遍局限性,即带有深刻的“乌勒理论”色彩,没有走出“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分析范式的理论束缚,徘徊在“特别权力关系”和“大学自治”的边缘。下文笔者以“学习权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对“程文”展开商榷性的批判,企冀有助于主流观点的完善与发展。
(一)“判断标准”与“具体事项”的脱节
随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逐渐融合,德国的“重要性理论”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基本权利理论”也在发生着惊人的趋同。二者都将自己的价值取向置于对大学生“宪法权利”的关照上,即司法可否介入大学事务,关键看涉案大学生学习权是否如此“重要”并足以给外界的“干预”提供正当性理由,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就在于看该项权益是否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或与基本权利有着直接的内在关联性上,非仅以“在学关系”的存废或“学生身份”的得丧为已足。“程文”虽然亦将“基本权利”确立为判断标准之一,但从司法审查具体事项的分类上看,其仍然局限于“学生身份”的取得与丧失方面,显然未脱“基础关系”的理论窠臼。究其实质,是对“乌勒理论”的回归和对“重要性理论”的悖离,从而使自己推崇的“基本权利”标准形同虚设。同时,“取消学籍”和“招生考录”是大学的“入口”,“丧失学籍”和“学力证书发放”则是大学的“出口”,“程文”以大学“入口”和“出口”为司法规制重点的设计,准确把握了大学生学习权体系保障的关键,似乎可以称道。不过,若将大学生学习权作学习自由权、学习社会权和学习相关权的分类不谬的话,很显然“程文”将司法审查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学习自由权上——“学力证书发放”是“获得公正评鉴权”的应有范畴,“招生考录”则涉及“学习场所选择权”的有效行使。从而忽视了人权保障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有以偏概全之虞,尽管学习自由权是学习权体系的核心与基础。其实,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并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学习社会权领域内的矛盾和争议正日益凸显。在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比重居高不下的状况将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助学金评定引发的纠纷由于关涉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生存保障和学业的正常开展,因此,也理应成为司法权理性介入的重要事项。
另外,在校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这一“部分社会”的成员,又是国家这个“大社会”的公民。正如美国大法官福特斯所言:“第一修正案的权利是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的。我们不可能得出如此结论:学生和教师一旦踏入学校大门就丧失了宪法权利。” 当作为学生的公民的其他宪法基本权利即“学习相关权”—— 如信仰自由、表达自由、婚姻自由、人身自由、隐私权等——受到来自大学当局以“学术”名义的非法限制甚或剥夺时,司法当然有介入审查的权力和必要,而“程文”对此并未提及。在“tinker v. des moines school dist”一案中,5位学生为了表达对“越战”的不满情绪,用在校佩戴“黑色臂章”的方式支持停战,校方以“佩戴臂章违反了学校运作必须的纪律”且不听规劝为由,对涉案学生作出了停学处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学校对学生没有绝对的权力,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是受宪法保障的个体,学校应该尊重其享有的基本权利。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无论是言辞表达、行为表达,还是其他任何非暴力形式的表达,有利于真理的探究,人民也只有在争论中才能成长和进步。最后,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学生上诉请求有理由,同意了撤销学校对他们的停学处分。 而在“west virginia 13d of education v. barnette”一案中 ,涉案学区规定学区公立学校师生,每日必须参加朝会,向国旗敬礼并宣誓效忠,学生巴纳特(barnette)家庭信仰基督,依据圣经教义除了崇拜上帝外,不得崇拜其他偶像,因此其拒绝宣誓效忠,也不向国旗敬礼,学校为此将其退学。联邦最高法院受理后认为,国家的象征通常在传达政治信念,犹如宗教的象征物是宣扬神学信仰一样,所以强迫学校师生向国旗敬礼并宣誓效忠,无疑是强迫公民表达心中不存在的信仰,如此将严重侵害个人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权利。故此,撤销了学校的退学处分,维护了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 虽然上述两例涉案的都不是大学生,但既然中小学生的在校权利保障如是,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就自不待言了。1992年11月2日的“kherouaa案”中,巴黎附近的一所国立学校颁布了一项“禁止佩戴任何奇特证章”的校规,无论该“证章”是宗教性的、政治性的抑或其他意义上的,旨在通过该规则禁止穆斯林女生佩戴头巾的行为。因为戴头巾被视为是一种对法国世俗性原则的威胁。3名因佩戴头巾被开除的女生家长对学校规则提出了司法挑战。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最后认为,学生在公立学校内享有限制的表达和证明其宗教信仰的权利,涉案规则旨在对属于个人自由的领域强加一个普遍的、绝对的禁止,因而就其本身来讲是非法的,除非学校能够证明,头巾的佩戴导致了校内的骚乱或其他非法行为,然而涉案学校并不能对此予以证明。因此最高行政法院否定了学校的该项规则并撤销了学校依据该规则对学生作出的开除处分。 在“王洪杰结婚生子案”中 ,在校大学女生王洪杰于分娩前一周才和爱人办理了结婚手续,王洪杰所在的牡丹江医学院发现后以其“非法同居,无悔改表现”为由,对其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分。王不服将学校诉诸法院,一、二审法院以“程序不当”撤销了学校的处理决定。尽管该案中法院以程序瑕疵立论,并未涉及学校行为实体上的违法违宪问题,实属遗憾。但最终却使学生的婚姻自由得以维护,间接地表明了大学生公民权不容侵犯的基本立场。
(二)仅包括“损益行政行为”,未兼及“授益行政行为”
损益行政行为又称“负担性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相对人设定义务或剥夺、限制其权益的行政行为;授益行政行为则谓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增设权益或免除义务的行政行为。 从整体上来看,“程文”所列举的审查事项无一不是损益自治行政,而对学校当局因授益行为的违法或不当行使引起的学习权争议却只字未提,使自己的结论仅具有“秩序行政”的正当性而缺乏理论的前瞻性。就大学而言,授益行政主要有“奖学金”的发放和“助学金”的评定两类,“三好学生”、“优秀团干”授予等精神性行政奖励由于与本文主旨无直接关系,所以搁置不论, 前者属学习自由权的范畴,其主要法律依据是2007年6月27日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财教[2007]91号规章”)等;后者则是学习社会权的集中体现,其主要法律依据是2007年6月27日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财教[2007]92号规章”)等。只是在我国,根据“财教[2007]91号规章”第3条的规定,法定学生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必须满足“品学兼优”和“家庭经济困难”两个条件,从而使奖学金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权的属性和特征。其实,这是对奖学金本质的误读,也构成了对家庭条件优越且“品学兼优”学生无意识的歧视与不公。尽管“财教[2007]91、92号规章”表述的是“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但这仅仅表明了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并不意味着资金评定和发放的国家行政属性。资金一旦确定并投入学校,其发放规则和具体分配方案就由各个高校自主决定。上述两个规章亦有同样的类似规定,即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申请与评审工作由高校组织实施”。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自治与谁出资基本没有关系。教育事业的管理不能完全由出资人决定。这一点正是大学理想和教育公益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私法原则和资本原则的突破。……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出资者,都不能像公司一样,基于出资而要求按比例划分管理权。” 故此,笔者以为,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审是大学自治事项,该类行为是自治行政行为,如果对违法或不当评审有司法审查的可能与必要,也应该秉持司法谦抑与节制态度。
根据“财教[2007]91号规章”第5条的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奖励标准是每生每年5000元” ,而“财教[2007]92号规章”将“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额度定为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部分省级财政对此还有配套投入。可见,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品学兼优”学生一年内所获得的奖励和资助远远超过我国部分地区一个或多个农村家庭的年收入。如此高额的给付措施,对于缓解长期以来困扰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就学压力意义重大,也预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迈向良性发展的道路。同时,资金来源的财政性和资金总量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评审行为的严肃性,各个学校必须合理订定评审规则,实现奖助学金分配的程序化、公平化与法治化。不过,可以预见,由于各校评审“校规”的多样性与被评对象的个体差异,在社会公平和个体正义之间势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争议与矛盾,评审活动也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学纠纷的高发地带,如校方在指标确定、名额分配中的暗箱操作、程序瑕疵,学生申报时的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教师的营私舞弊、专断恣意,以及第三人权益保护等。大多数涉案金额较小、争议不大的此类纠纷均可通过校内申诉的方式解决。因为,如果大学内部纠纷无法获至自洽的自我化解且纠纷的处理结果和方式难以得到大学成员的广泛尊重和认同,而必须频频呼唤和援引司法干预的话,其实,无论从抽象理念还是世俗价值上来看都是学术精神的失败和大学品牌资源的流失。不过,奖助资金的审定毕竟是竞争性的评鉴活动,若涉案金额较大、影响面广且案件与学生的学习权益关系重大,也并不完全排除司法的有限介入,即将严重违法或不当的授益自治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
(三)可诉纪律处分种类设定单一
按照2005年《学生管理规定》第53条之规定,学校根据违纪情节的轻重,可以对学生实施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五种程度不同的处分。“程文”仅赋予了“开除学籍”这一种纪律处理行为可诉性,其前提预设仍是“基础关系”理论,究其实质也无非是对“学生身份关系存废”理论框架的过分依恋与推崇。那么,是不是只有“开除学籍”方能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其他种类的纪律处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可诉性呢?笔者以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关联性,只要处分行为足以严重影响学生其他宪法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就有司法介入审查的必要,至少“留校察看”是这样。我们下面以具体个案说明这个问题。
[案例] 潘某是浙江温岭人,2002年9月,她考入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读。但由于忙碌于“大四”找工作的就业奔波中,潘某在2006年3月18日下午学校的选修课考试时实施了舞弊,为此于3月20日受到西华师范大学“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6月20日,潘某自西华师大毕业,并取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2006年12月28日,被告温岭市人劳局公布《关于从2006年应届毕业生中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通知》,决定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考录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公布了相关考录条件。潘某自认符合该招考条件,遂于2007年1月9日报名,并于1月20日参加了被告组织的笔试考试,1月25日潘某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考核范围。2007年1月24日,西华师大作出解除潘某“留校察看”一年处分的决定,决定中称该处分解除的效力推至2006年6月。 4月9日,潘某接到温岭市人劳局口头通知,“因原告于2006年3月在学校因考试舞弊,曾受到留校察看一年处分,且未解除,不符合《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核实施细则》中考核的规定,决定不予录用”。 4月17日,潘某以温岭市人劳局为被告将其告上了法庭,要求撤销被告作出的不予录用的行政决定,并重新作出录用原告为温岭市农村能源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决定。
庭审中原告认为,根据所在大学 “校规” 的规定,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毕业离校时察看期未满的作结业处理,既然自己取得毕业证书顺利正常毕业,就说明“留校察看”处分在毕业前已解除,况且还有随后学校的解除决定为证。而被告认为,招考报名时间是2007年1月7日至8日,而西华师大的解除决定是2007年1月24日作出的,表明原告不符合报名条件,因此不予录用的决定是成立的。由于国家工作人员招录活动的激烈竞争性,必须严格贯彻“择优录用”原则方显公正,所以被告以原告未解除“留校察看”处分为由,对其不予录用实属合法与正当。这样,本案的焦点就转化为潘某的“留校察看”处分是否于毕业前解除这一关键问题上。那么,学校准予潘某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的行为是否可以推定为对其先前“留校察看”处分行为的解除与否定呢?法律行为的推定是指“当事人通过有目的、有意义的积极行为将其内在意志表达于外部,从而使他人可以根据常识、交易习惯或相互间的默契,推知当事人已作某种意思表示。” 笔者以为,法律行为的推定形式仅适用于私法主体,公法主体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解除因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因此,必须以明示方式表达才能显示权力行使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否则会造成诸多弊端。本案的发生主要归因于学校行为时程序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淡薄,并最终导致了正常毕业学生的“留校察看”尚未要式解除的矛盾与荒唐。若本案原告败诉,其是否可以学校解除行为程序瑕疵为由,针对“母校”提起确认违法之诉并要求赔偿呢?尽管潘某所受处分仅仅是“留校察看”与在学身份关系的存废无直接关联,但是该处分行为的行使不当却促发了其就业权这一基本权利的严重受损。笔者以为,根据“基本权利理论”所昭示的法治理念,潘某享有起诉“母校”的权利,司法有足够的理由介入审查。
可见,“程文”以“外部性”为判断标准作出的只有“开除学籍”才具有可诉性的结论,有着一定的狭隘性和滞后性,无法完全解释和涵盖现实生活的鲜活与案情的复杂多样。笔者主张,分析大学纪律处分行为的可诉性,既要关照该行为的严重性,又要兼顾处分与学生其他宪法权利的关联程度,不能仅以是否带有外部性和涉及“基础关系”简单作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并非所有的留校察看都有可诉性,但将所有的留校察看行为统统排除于司法审查范围之外的作法亦是不可取的。
三、司法审查范围的再认识
通过上文分析,笔者以为,“外部性”划分标准的理论前提是对“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二分法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肯定,固守的仍然是“行政的国家一元化”的思维定势,没有准确把握“公共行政理论”的深刻内涵,也是对人权精神和法治理念发展趋势的时代背反,无法合理解释和有效解决大学治理的学术本质和自治特征。因此,为了大学生学习权司法保障的模式化、经常化与制度化,必须以“自治理论”取代“外部性”标准,即愈接近学术事项的核心地带,司法介入的广度愈小、强度愈弱,反之亦反。同时,由于“重要性”理论和“基本权利理论”的趋同,并表现出了实质内容的一致性,特别是“重要性”这一“不确定法律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模糊性,笔者以为,可以将二者合并为一个可诉性判断标准,即“基本权利标准”。这样,就大学生学习权保障而言,司法审查范围的划分标准就可简约为“自治标准”和“基本权利标准”两个。其中,前者是一个保守的反思机制,制约着司法权的非理性扩张,让司法时时检讨自己行为的理性,始终秉持谦抑与自制的心态,从而守护学术那方宁静的自由天空。而后者则是一个积极的能动体系,司法据此以一种开放的理想姿态,按照时展和社会法治意识变化的内在要求,适时地调整(或拓展或紧缩)审查范围和修正司法政策,从而灵活机动的回应现实对司法的需求。可见,“自治”是消极标准,“基本权利”是积极标准,二者相互配合必然会使司法审查范围划分合理、张弛有度。其实,确立司法审查范围理论的意义与宗旨,也就是欲在大学自治权和学生基本人权保障之间保持内在张力,以求型塑一种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那么,在“自治理论”和“基本权利理论”的指导下,有限司法审查的具体事项又该如何确立呢?笔者以学习权类型化体系框架为基础作如下概括性回应。
就学习自由权而言,司法审查的范围限于:第一,大学“入口”处的招生考录纠纷。此处涉及的是学校对学生择校权、选择院系专业权和退学自由权的可能侵犯,主要包括取消入学资格争议、取消学籍争议、不予注册争议、报考条件与资格争议、退学处理争议、拒绝院系与专业选择争议以及教育公平争议等。第二,“在学关系”中发生的纠纷。这里是由学生评量和品行考核所引发的学生对学校当局的处理与处分不服事项,包括留级、降级、休学处理和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两类。争议主要集中在学位课程考试舞弊认定和校园教学秩序的维护上。第三,大学“出口”的学力证书管理纠纷。在我国,学力证书包括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两种,前者又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和成绩证明文书等。由于证书的发放既关系着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的品牌,又是学生学术能力、知识结构等综合评定的客观表征,同时,能否顺利毕业还与学生未来求职就业的美好期待紧密相关。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整个社会被嵌入到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 这样,教育的形式化和标签化,使学力证书管理领域成为了纠纷频发的“高危”地带。大学“出口”处的争议主要是指颁发、授予、补发、撤销学力证书时产生的纠纷,还包括延期毕业和毕业资格审查等争议。这涉及到学习权的核心,成为司法介入审查的重要一环。
欲界定学习社会权事项的司法审查边界,必须首先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社会基本权利的法规范功能素有争议,但若视其为宪法的一个制度保障,那么个别社会基本权利一经法律所创设,宪法理念陈义过高的抽象性弊端即可避免,社会权也就具备了具体的请求权内容,从而满足其“生存关照”的制度目的和法规范拘束力。 学习社会权作为学习权的社会权侧面,其效力的法理亦同。其二,奖学金从其本质属性上讲,应属学习自由权的范畴,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和品行获得客观公正评价的集中体现。但是,在我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除了“品学兼优”外,还必须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的法定条件,这就使其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权特征。故此,笔者将其置于本部分探讨。既然“财教[2007]91、92号规章”将奖学金和助学金设定为实定法责任与义务, 那么,在我国对学生而言,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管理与发放,就有了具体的实在内容而成为了给付请求权行使对象,当与奖助学金有利害关系的学生认为大学当局的评审程序和发放结果不公或违法时,就可以诉诸法院寻求司法救济。换言之,大学奖学金和助学金管理行为亦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当然,这里也只能以“重大违法”和“数额较大”为限。
“学习相关权”即大学生在校期间所享有的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宪法基本权利,按照“基本权利标准”的内在价值追求,大学生与学校当局就此产生的纠纷,均应是司法审查范围的必要事项,因为“自由只能为了自由的缘故才被限制”。该部分潜在纠纷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人身自由限制案、学生财产罚没案、干涉婚姻自由案、组织与参与学生社团案、信仰自由案、着装、发型、言论的表达自由案以及歧视与不公平待遇案等。尽管受意识形态指引和违宪审查机制缺失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上述案件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和学术关怀,但其间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风平浪静,潜在的矛盾与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发生,只是处于激荡、酝酿与发酵期罢了。在可以预见的不远将来,大学生基本权利定会成为司法审查的重点与难点。故此,笔者以为,学界应该对此倾注更多的理论研究热情,以便为学习权保障的制度化和大学治理的法治化提供更加充分的智识支持。
结语
学习权司法救济范围的形成并非是立法者的偶然选择,必须将其置于一国行政法治的具体情景中予以全面考察,才可以尽可能地趋近社会实践。因为受案范围拓展与收缩受以下发展因素时时变动的深刻影响:其一,大学整体的自治水平与自律状况;其二,司法机关的宪法地位和纠纷化解资源占有比重;其三,大学生权利意识和自主观念的发展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建构的司法审查范围亦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和框架,它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完善。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