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管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的管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的管理学

篇1

在人类社会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活动,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经过大脑思考,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并为了实现其目的而不断努力,人类从数次的生产力革新、发展,历经了数次工业革命,依次走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可以说人类是经过不断的劳动、思考、合作,不断发展生产力中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生存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类自身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依存,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就不断的试图改变周边的环境,在不断的失败或成功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各种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技能。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完善,各种生活,工作的组织,机构,方式,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一定形态的管理机构,逐步发展为管理系统,并使用于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虽然管理的制度不断改革推进,但是再完善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类的相互协作,无论是若干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或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的各种特征为管理学形成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至此管理学应运而生。

首先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物、财、时间、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后有效的利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的工程。管理学潜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首先就一个人而言,他在学习中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必须通过制定一份计划(或长期或短期),然后通过这份计划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还要有效的选择合适的信息,从而达到自己的计划,取得成功;又或者一个人的一生必须经过仔细的规划、组织,要不然这一辈子将碌碌无为;大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者到每一个人都处在管理学的范围之内并受其影响。

所以说管理充溢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如在管理学形成中提到,管理活动所引出的一切问题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个推动力并将继续推动这个社会的发展,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着人类社会。

篇2

1.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符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20万人;2012年毕业生达到680万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创下毕业生历史之最,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就业岗位相对减少,使得2013年被称为“世上最难就业季”。⑥但实际上,今年毕业生人数将会持续增加,这一形式也不会立即得到改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是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在大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技能和技巧,促使大学生产生创业的欲望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难问题,还能够通过自己创办企业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难题。所以,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注重就业观念的转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就业是自己需要找到相对舒适的工作单位,而家长们也有这种倾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这种观念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比较被动的局面。创业教育则要促使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将被动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与社会价值。

1.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可以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变,使得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结果只能是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人才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必然反映了国家在经济改革、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更说明了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只能说是一个知识传授的机器,在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育方式发展到现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大力加强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⑦高校仍是我国科研工作中的大户,是科技人才最为密集的地方。而拥有丰富资源的高校,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比较低,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高校缺乏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在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贯穿创业教育的思想,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并鼓励学生将创业活动与科研成果相结合,那么不仅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的成功率得到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会得到提高,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基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创业意识培育可行性和必要性

《管理学》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重要地位。《管理学》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吸取古今中外人类经济管理活动中所积累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的精华,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的伦理道德,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等管理职能。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所以,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与安排,可以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特征决定了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必要性。《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一般都要安排在大学低年级(大多数是安排在一、二年级)学习。而大学新生刚刚离开高中,还没有完全从高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思维模式和与方法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学习目标的消失,学习动力的不足,学习方法的缺失,学习内容陌生等现象。正因为如此,作为《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课学习的目标,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树立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做到先入为主。

3《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与创业世界观等心里因素。⑧它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行为,并规定了其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⑨那么,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及其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3.1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湛军提出依据创业过程来设置创业课程。他认为,创业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创业机会识别、新企业创立、企业成长和持续成长或退出四个阶段。依据创业的不同步骤,创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创新能力教育、风险应对能力教育和管理能力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课程主要是如何进行旨在创新的环境与市场调查,如何发现创新点,如何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教育;风险应对能力教育包括如何处理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和处理来自企业外部的风险能力教育,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管理、企业技术管理和企业资金管理等教育。⑩日本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的问卷访谈(对象包括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家、大学教师、学生),针对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主要围绕创业精神和创业家资质能力,符合日本文化特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和创业家的资质和能力两个大的方面。创业精神主要是指挑战精神、积极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探究心等五个方面;而创业家的资质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表和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执行力等。这个框架成为日本许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参照。瑏瑡考察中外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育需要嵌入到目前已经存在的大学课程体系之中,开发系列课程教学材料和课程模块。比如,针对《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开发专门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教育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的设计和改编在于跨学科的界限支持创业技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将自我雇佣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比如说:对酒店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管理等专业领域专门设计和编制相关的创业课程模块等。尽管依赖于学生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但每部分教学材料可以独立使用,同时得到其他部门学习的支撑。此外,所有的资料都有“相关资源”的补充,几个部分的综合学习使学生获得更高水平的成果。

3.2《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创业意识培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内部动机,支撑着整个创业活动的运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创业意识是创业者心理活动能动性体现,是创业者来源于自己的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进行加工,从而形成的创业设想,是创业者内在的强烈需要和创业的强大动力。瑏瑢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主要是由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五个维度组成。其中,创业情感意识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大学生创业激情,指创业者从创业过程中感受快乐、兴趣和兴奋情感的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本科《管理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这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教材结构框架以管理的职能为主线,其内容涵盖了管理学的基础原理。根据授课对象是低年级大学生的特点,首先要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方法,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其次,要将《管理学》课程的意义与创业意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要与激发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基于《管理学》的创业知识体系。再次,教学设计在围绕管理理论掌握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创业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过程中激发创业热情和兴趣。

3.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管理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揭示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理论基础课程。如果简单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那么很难达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的,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所以,应该用多元教学方法,故事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相结合,案例与实训相结合,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故事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根据授课对象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摆脱高中时生学硬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模式,刚一接触《管理学》这种全新的课程内容,很容易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故事教学法可以其趣味性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激发学习热情,打破满堂灌理论所带来的沉闷、僵硬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而通过游戏教学法的角色扮演等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可以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在《管理学》授课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使同学们在分工合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通过完成任务培养起团队协作能力。案例教学法与实训的广泛应用。为了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树立创业意识,案例教学法是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经验证,它对于学生认识企业和市场、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那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尽可能多用创业的案例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同时也能够通过“潜移默化”使学生增加创业的意识;它可以把理论知识与现实市场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想法,从而树立起创业的意识。如今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模拟企业实验室,在虚拟的企业模拟空间里,学生们可以操控企业运作过程,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企业的运作中,在模拟运作过程中了解企业资源的整合技能,即避免了由于社会企业门槛高而不能实习的实际问题,又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4师资队伍的建设“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目前,高校严重缺乏专门的具有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的创业教育专业师资。据调查,在我国二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有41%的高校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兼职教师,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教师兼任,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而这些“专职教师”也大多数是“半路出身”,仅仅是接受过创业知识的培训,缺乏创业的实际经验。因此,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刻不容缓。瑏瑣2010年5月5日,国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指出:“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管理 自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42-02

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复杂。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能独立自主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顺利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自我管理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有效整合自身资源,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具有鲜明个性化,但独立意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强,不善于调控情绪,自律观念薄弱。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约束、调控自己的行为,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自省自励,提高自我,规划人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盘,为步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做准备,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健康成长。

二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内涵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生活管理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他们处于家庭的中心,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生活上依赖父母,缺少生活经验,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差,一旦远离家人,失去照顾,就变得手足无措,生活混乱无序。因此,大学生要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摆脱依赖心理,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走向社会。

2.大学生的学习管理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急速发展,要求每个人善于不断获得知识。大学给予了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自,大学生需要学习管理,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排除各种干扰,进行自主学习。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大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学习管理能力,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丰富知识技能,让自己将来处于人才竞争的不败之地。

3.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大学生的情绪易兴奋,易冲动、易波动起伏,经常因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消极的情绪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情绪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未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心理素质。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那么将来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或各种挫折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疾病。

三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大学生拥有广阔的自主空间,拥有更多独立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一个关键的课题。

1.形成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意识是实行自我管理的基础,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使自我管理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正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确立自我管理意识,才能有效地开展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因此,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理念,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的自觉性,树立自主感和责任感,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地方,大学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使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把握好自我,积极进取,努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2.学会自理

作为一个大学生,只会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独立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掌握独立的生活能力是现代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自理就是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日常起居、个人卫生、饮食条理有序。制定一日生活制度是促进自己生活条理化的有效办法。自己给自己制定作息制度,对自己的时间有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来完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每日生活有一定的规律,这既有利于完成自己的计划,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大学生在时间规划、生活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不断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3.学会管理学习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更多的是需要自学,这就需要大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性,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要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总结适合本专业的学习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广泛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接受各方面的锻炼,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及自身特长,有选择地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巩固和拓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会调控情绪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容易失控、极端化,呈现不稳定状态。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情绪沟通、情绪控制、改变认知、合理宣泄等方法,将冲动、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要学会寻找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在痛苦、打击和逆境面前,有效进行自我鼓励,获得力量,在挫折中振作起来。只有通过情绪的自我管理,大学生才能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情感的主人。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人才。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生活适应、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交友恋爱、择业求职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有利于形成集约型管理,有利于与学科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学科分馆打破了原有的馆室并存的管理模式和格局,打破了按载体管理文献的形式,它既是管理创新,也是管理革命。学科分馆的实施对构建新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需要从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全面把握、科学研究和周密安排。华南师大大学城图书馆学科分馆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证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和成功的,但也提出了在加强深度服务中学科馆员配置以及服务水平提高等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提出新的诉求的产物,是伴随着学科的分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着重存储某一学科或某几种学科文献资源的图书馆。哈佛大学以收藏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威德纳图书馆(Widener“一bmry)自l9l5年开放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哈佛大学已经拥有康持威医学图书馆、贝克商业管理图书馆、埃达·库恩·洛布音乐图书馆、戈磴·麦凯工程和应用物理图书馆、法学院图书馆、约翰·尼迪行政管理学院图书馆、地质科学图书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图书馆、生物实验所图书馆、化学图书馆、物理学佴究图书馆、心理学研究图书馆、美术图书馆等一百多个分馆。这些分馆绝大多数位于波士顿和哈佛大学所在的布里奇,也有一些分馆位于华盛顿特区甚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中国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国内有数十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但建立了学科分馆的寥寥无几。学科分馆建立较早且较完善的是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除了总馆之外,还有冯平山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牙科图书馆、余振强医学图书馆、教育图书馆、吕车宇法律图书馆6个学科分馆;而将全部文献资源以学科分馆模式布局管理并提供服务的中国大学图书馆目前仅有设立了“哲学与法学馆”、“文学馆”、‘艺术馆”、“教育与体育学馆”、“经济学馆”、“工学馆”、“理学、医学与农学馆”、“历史学与综合学科馆”共8个学科馆的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本文以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为例,探讨高校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学科分馆的管理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1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的意义

1.1学科分馆的构建是大学图书馆建设新的发展

毫无疑问,大学的文献资料建设是大学教学研究的基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的文献资料建设从一开始就与学科建设本身紧密联系,产生了类似学院、系资料室的管理模式。随着大学的发展,有了综合性图书馆,但院系资料室仍然存在,形成了馆室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的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大学的快速发展愈显突出大多资料室馆舍面积较小,藏书数量非常有限,由于新书的价格较高,这些馆藏中新书的数量只有一小部分,许多价值高的文献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更不用说价值昂贵的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事实上,大多数院系资料室的专业文献是非常不完善的,加之管理水平有限,使得原本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地利用,资料室原则上只对本院系师生开放文献资源平等利用与普遍共享的原则失去了效用。将院系资料室汇人校图书馆,实现全校信息资源整合,进而实现学科分馆模式管理,这种将综合图书馆管理变为学科分馆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新的发展。

1.2学科分馆的构建有利于多种资源整合,形成集约型管理

将全校的文献资源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建立专而全的学科分馆,为师生提供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除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利于专业人才和管理知识的共享,保证了文献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文献的揭示和组织,同时充分共享图书馆的管理系统、设备以及馆舍等,使各类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和优势,使用率大大提高,资金也得以合理运用,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

1.3学科分馆的构建有利于加强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形成良性互动

建立学科分馆,有利于加强与学科建设的联系,形成良性互动状态。学科分馆与学科建设关系密切,教师和学生对学科分馆非常关注,由于是学科文献中心,专业特点相当鲜明,成为师生们必去、常去、久留之地,学科分馆的利用率很高,华南师范大学8个学科分馆自2005年9月建成至今,几乎天天座无虚席,并且常常出现排队等座的现象,在师生们的强烈要求下,2005年至今已经几次增加阅读席位。师生们对本专业学科分馆的馆藏也很熟悉,许多教师对学科文献的出版情况也非常了解,经常给图书馆提一些文献建设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发挥师生们在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弥补图书馆员在学科知识上的不足,把每个学科最有价值的文献采回来,快速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真正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于2006年组建了各院系学科带头人约5O余人的教授文献资源建设团队,定期或随时听取他们对文献建设的意见,并在学科分馆的建设中采用这些意见,几年来教授团队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非常活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学科分馆的藏书质量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学科分馆已经成为图书馆和院系师生们互动的平台,双方密切互动,共谋发展。学科分馆作为学科文献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师生们对学科分馆的关注以及所提出的专业意见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学科建设以及图书馆健康、快速的发展。

1.4学科分馆的构建有利于文献的揭示推荐与利用

学科分馆把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语种的文献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专业文献中心,满足和方便读者检索利用自己想要的学科专业文献资源。这种文献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方式非常有利于大学师生的教学与学习,他们可以本着学科的需要追求文献类型、载体、语种的多样性。而对于博硕士生来说,学科分馆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他们缩短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文献资源检索和利用的效率。

2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的建设与管理

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较,学科分馆模式在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架构、布局管理、馆员队伍建设和读者服务等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学科分馆的模式取得了很高的管理和服务效率,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广泛好评。为了确保学科分馆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并保证成功运行,在学科分馆的建设中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2.1确立学科分馆设置的科学依据

学科分馆的设计与建设是一项研究性工程,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周密详尽的研究和论证。如果学科分馆的设计及定位不科学、不合理,势必造成文献资源分配的混乱,进而造成管理和利用的困难,给学科分馆的长远发展和信息服务造成巨大的障碍。学科分馆的设计要依据大学的定位以及学科的发展和院系专业的设置等特点而定。结合这些原则,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拟定以下原则作为划分学科分馆的依据:(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图法”)。“中图法”是全世界范围内中文图书分类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权威的分类法,目前国内高校中除了古籍仍然采用四库分类法之外,其余图书的分类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图法”,“中图法”在经过四次的类目修订之后,类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符合类分文献的需要;(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专业目录》。此目录l988年颁布并实施,它的颁布为高校的学科定位与划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该目录l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文件。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该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4)《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校区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此纲要规定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九大院系进人大学城校区,学生自然规模为l6000人。

综合以上原则,充分考虑大学城校区的院系和专业设置以及学校的特色与发展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设立了“哲学与法学馆”、“文学馆”、“艺术馆”、“教育与体育学馆”、“经济学馆”、“工学馆”、“理学、医学与农学馆”、“历史学与综合学科馆”八个学科分馆,“哲学与法学馆”收藏“中图法”A—E类的文献资源;“文学馆”主要入藏中外文学作品;“艺术馆”人藏音乐、美术以及各类艺术文献,此外,还收藏乐器和艺术品以及为读者提供欣赏音乐的视听设备和环境,提高读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水平;“经济学馆”大量收藏经济类文献和图片;“工学馆”分置工科文献;“理学、医学与农学馆”收藏理学、医学、农学资源;“历史学与综合学科馆”收藏中外历史文献以及综合类文献。以上学科分馆划分,以相近学科集中为原则,以师生的阅读取向为依据。自2005年9月向全校师生开放服务,至2008年9月底已接待读者约350余万人次,借阅文献约300余万册次,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和称赞,实践的显著效果验证了这一设置的成功。

2.2文献资源的布局与管理

传统图书馆把同一学科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分散在不同的库室内,如理科书库、文科书库、外文书库、保存本书库、工具书库、古籍阅览室、现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等,这样如果读者要查找同一主题不同载体的文献时就要奔波于各个库室,费时又费力,非常不方便。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学科分馆打破了传统的以文献的类型、载体和文种等外在形式划分和管理书刊的模式,将文献以学科主题集中,混排各文种图书,使相同或相近学科的图书、期刊、报纸、工具书、视听资料、电子资源等各类型文献资源集中于一个学科分馆内,形成了资源“专”而“全”的特点,为各学科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实践证明,这种设置对大学图书馆十分合适,尤其对研究生教学更能突显学科优势。华南师范大学八个学科分馆,涵盖多学科、多语种、多类型、多载体文献,资源集中、配置科学、内容丰富,渎耆基本上可以在同一个学科分馆内满足其所有类型的信息需求,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和文献资源利用的效率。加之学科馆员的专业导读和服务,彰显了学科分馆的优势。20o6年底大学城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显示,65.9%的读者对学科分馆的设置持“满意”的态度,而认为“很满意”的占25.6%,即有超过9成的读者认为学科分馆能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它还具有展示和推荐不同国别文献的作用,是读者理想的文献信息中心,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

2.3学科馆员建设

要充分发挥学科分馆的效能,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对学科分馆的效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了一门或多门专业学科知识,精通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学科联络。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动态和渎者需求,充分发挥校图工委和教授选书的积极作用,实现信息在学科和学科馆员之间的有效互动。(2)检索咨询。学科馆员对本学科分馆的馆藏资源要了如指掌,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数据库检索能力,解决读者对学科文献的深层次咨询和检索,跟踪学科研究动向和科研课题,提供个性化服务。(3)建设规划。负责学科分馆文献资源利用的调研工作,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方向作好学科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各期发展规划以及提出具体意见,并定期对学科分馆的资源建设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估。(4)宣传辅导。向读者进行馆藏资源宣传辅导,引导读者快速准确地掌握文献资源的使用技巧,重点引导对新到馆文献的使用等。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八个学科分馆中均设置了一名学科馆员、两名普通馆员和若于名学生助理。学生助理主要负责图书的上架、整序和保洁工作;普通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和简单的读者咨询服务;而学科馆员则主要负责上述职责范围以内的工作。

2.4学科分馆的读者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相比,学科分馆在对渎者的深度个性化服务方面要求更高,体现在满足教师的专业化需求以及跟踪并融合于研究课题之中提供优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上,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专深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制订完善周密的服务策略与方法,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去解决问题。普通咨询服务一般包括开放时间、书目检索、书刊查找等一般性的问题,这类问题由普通馆员或学生助理来完成,学科馆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深层次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深层次咨询服务包括课题的可行性研究、综述撰写、定题检索、文献翻译等,要求学科馆员认真地对待每一项课题咨询并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确保读者满意度。

3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的问题思考

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分馆建设起步较晚,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而言,学科分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也是革命,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障碍,构建一个新的模式,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改革和完善。

要更深入、及时地揭示和报道学科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对专业信息的需求,促进大学教学科研更快地发展。传统的文献揭示与报道的方法如新书通报、图书推介、数据库介绍等显然是必要的,而新的揭示与报道方式如电子书目推送、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国外学科最近研究进展通报等,也需要我们大力地开发与应用。尤其是国外学科最近研究进展之类的深度报道需要我们密切与院系师生特别足学科带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深度地揭示与报道学科文献资源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咨询和服务,是学科分馆向前发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学科分馆的管理。与传统的工作模式不同,在学科分馆的模式中,学科馆员要担负起宣传、借阅、咨询、检索、管理等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加大了许多。学科馆员要担负起与学科的联络职责,保证及时有效地与院系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科分馆与院系互动的长效平台机制有效运行;经常定期开展学科分馆文献资源利用的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师生的文献需求特点,保证学科分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积极开展读者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向读者广泛宣传学科分馆的资源与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努力加强学科信息咨询服务,加强深层次信息咨询服务的广度和密度,并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后学科分馆管理改革的重点。

要进一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大学图书馆中,普遍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科馆员素质偏低,表现在专业知识欠缺以及综合能力不够。完成学科馆的工作力不从心,这除了图书馆的管理还和我们目前的人事体制有关,比如培养机制存在缺陷,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图书馆基本上采用从内部产生的方式聘用学科馆员,这种方式有其局限性,主要是受现有馆员的学历层次、年龄层次和学科背景的影响。如果实行外部引进和内部分级培养制度(普通馆员、预备学科馆员、学科馆员)的方式来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将为学科分馆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人不竭动力。第二,没有对学科馆员实行差别待遇,馆员的积极性不高,学科馆员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重视。这种待遇差异不大的现状无异于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挫伤了学科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书馆应努力呼吁学校改善这一状况。

篇5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 大学生事务管理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56-01

新公共管理学科产生于西方国家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经济危机背景中,是一门关于危机管理和公共领域的管理科学。大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新公共管理体系的一种公共产品,其最终的管理目的是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自身建设。新公共管理以创新的手法开创了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的方式渗透到事务管理的各项细化工作中。

1 大学生事务管理的传统性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和高等教育人才显著增加,越来越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形成了新的挑战和考验。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事务管理中传统的理念性问题和方法性问题浮出水面。

1.1 服务特征不明显

在现行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意识层面,均未体现出以学生为对象的服务职能。学生事务管理被片面化、表面化,以行为约束、纪律规范限制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校内生活的各项活动笼罩着一层行政色彩,管理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交流和理解代沟。

1.2 矩阵结构效率低、反应慢

矩阵结构的管理线条,是由高等学校的校内最高管理机构――学校和院系为主线,然后以行政部门各司其责为副线,通过主线决策副线执行的联合行动实现对学生的事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层级设置过多、上下传达反馈的环节繁复,导致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以及针对性受到影响,以致合理诉求未被及时满足而产生不良情绪。

1.3 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意志过于集中

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高校是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这个过程集中表达的是校方的管理意志,学生对于高校活动中相关体制实施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甚至连必要的意见征询也被省略。可想而知,这种体制下的事务管理工作,对于学生诉求的合理性考虑,以及学生心理需求、环境需求以及专业需求并无直接关联,大多数决策和制度是建立在校方意志基础上的主观判断。

1.4 管理队伍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职业化的实践工作阅历,班主任兼职辅导员、辅导员兼职事务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管理队伍的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紧张,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致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旁落,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学习、职业化实践的途径十分有限。

2 大学生事务管理对新公共管理的借鉴

大学生事务管理强调管理职能中的服务意识,以及其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管理模式打造下,借鉴新公共管理的先进理念,通过统筹性的部署和学习,建设紧跟时展、具有服务特色的大学生事务管理体系。

2.1 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机制

“以生为本”是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首要服务性理念,强调思想层面、意识层面以及客观制度上的服务要素,淡化大学生教育中的行政色彩;通过课外活动和兴趣社团,还原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缺憾,并通过学生自主参加的社团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尊重和发挥,并由此获得个人的满足感和精神成就感。建立周全的大学生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引领。

2.2 以扁平式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扁平式结构的管理模式有着更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由于管理层级的减少、上行下达的传递效果和反馈效果得以显著提高,使事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学生之间实现便捷、有效的信息沟通。并且通^双向交流,院校可结合学生意见,组建具有多元化功能性的机构组织,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和勤工俭学资助以及宿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实现学生窗口的开放式、一站式、流程式和共享式服务。

2.3 组建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具备相对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可借助新公共管理进行权力分散,鼓励学生组建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和社团,引导学生参与事务管理工作和社会实践性质的创业机构,丰富校园文化元素,开发学生释放自我展示特长的空间。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各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经验、管理阅历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此外,由于学生自治组织的活跃带动了学生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高校政策、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4 加强素质建设,实现学生事务专职管理

首先要在政策法规层面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予以职业规划;其次,高校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建立起专业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此外,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效管理,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学业规划、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3 结语

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大学生高校生活适应、个人学业的发展、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就业、工作的规划,甚至对于整个职业道路和人生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利用先进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深化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创新改革,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学业以及未来规划的多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斌,葛晓华,冯桂梅,等.高校大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01).

篇6

一、计划与决策的科学化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界对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许多理论和方法,但其中最致命的缺陷是未考虑时间因素,只强调多读、多听、多练,其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未必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对于这些学生,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此,大学英教学必须把任务具体化,并和时间相关联,从而为科学的决策和效率评估提供依据。

传统大学英教学过于强调篇章层次的言语输入,而忽视具体的语言知识,对整体性的过分重视造成了“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局面。英语学习的任务应该是具体的。英语能力体现为技能,但技能以知识为基础。因此,应该测定或科学地估算掌握每一知识点所需的时间。同时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进行测定或估计。即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多大的信息量的学习人才能进入兴奋状态,而每天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多于多少心理会处于抑制状态,学习效率会开始有明显的下降。

大学英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和目标任务的差异,实验研究考虑测试对象的年龄、语言能力、智力水平和认知风格。至于所选取的目标知识的难度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信息量。目标知识所含的信息量是决定所需时间的首要因素,如记住dog和rhinoceros。这两种动物名称所需的时间差别就很大。又如,在语法中,一般过去时只在词尾变化就比虚拟语气中在主句和从句中都有动词变化容易掌握。

2.知识类别。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英语知识在长期记忆中的存储形式有两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性体系(rule-based analytic system)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块语体系(memory-based formulaic system)。前者虽然能凭规则产生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由于时间紧迫,难以做到准确、流利。后者缺点是占用的存储空间大,但能够很快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满足即时交际的需要。因此,抽样必须考虑知识为语法等规则性知识还是词汇等记忆性的知识。

3.与母语的差异程度。已有的母语知识对英语知识的认知必然产生影响。如英语中的习语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汉语中“一石二鸟”这一成语众所周知;而take a rain check等习语则常被误解。

4.与已有英语知识的相关程度。英语学习进入一定的阶段,不仅母语的影响明显,而且已有英语知识也会产生相当的迁移作用。例如,indication和bushel相比,学生会觉得后者的拼写较奇怪,很难记住,原因就是前者的字母片断组合方式为学生所熟悉。

经过科学抽样测试再用适当的统计模型模拟其分布,从而得出参考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判断有关的教学活动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的,而且可以在教学计划中使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间模块化,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以实现目标管理,保证教学的效率。

二、投入产出观念与大学英语教学决策

投入产出的观念是经济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反对不劳而获的幻想,但也应该反对不计代价的做法,在教学决策中应该引入投入产出观念。

经济学中经典的投入――产出问题指的是在投入小于某一临界值时没有产出,而当投入大于此临界值时,最初的一段产出随投入上升较快,但当超过满足某一拐点后,收益的增幅锐减,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减律。在教学中也必须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适当投入。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精读过精,泛读过泛。例如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背诵整篇课文,并作大量习题;而课外阅读,学生又采取浮光掠影、一味贪多的做法。因此,教学中应该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适当投入范围”,以避免时间精力的浪费。

经济管理中的投入产出观念还有助于解决大学英教学中长期争论的要准确(accuracy)还是要流利(fluency)的问题。在大学英口语教学中,准确性要求学习者言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符合目标语的习惯。流利性要求学习者的语速、句子长度、停顿频率和位置要接近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传统教学强调准确,有错必纠,学生只要对语言中的各种规范的遵循使用达到自动的程度,流利自然能够实现;而当今的应用语言学家则强调要鼓励学生多开口,以克服学习口语的焦虑和畏惧心理,通过大量实践和模仿来逐步向准确靠近。笔者认为应该准确优先,因为“准而慢”经过练习容易变为“准而快”,而错误习以为常则会导致言语僵化(fossilization),难以改正。但是,对准确性和流利性也必须讲究投入产出。准确和流利到一定程度以后,能提高的程度就会随着所投入的努力而急剧下降。因为说母语也不可能完美、流畅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因此,教学界也有必要研究特定学习者提高的过程曲线和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对各类型错误的可容忍程度,以利于科学合理的投入。

篇7

【关键词】体重管理;减重;行为;大学生

一、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肥胖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些年来,大学生男女整体肥胖率分别超过5%和接近3%,这使得很多肥胖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肥胖问题对健康产生的危害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从大学生对自身肥胖而做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的角度出发,谈谈大学生如何采取正确的措施来控制肥胖率。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按照分层整群抽样原则,从医学类、理学类、管理学类、文学类和工学类,分别整群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个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7.51%,女生72.49%;大一学生12.70%,大二学生16.93%,大三学生29.10%,大四学生41.27%。

(二)研究内容。调查和收集大学生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余的对自身肥胖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及改善方法,了解大学生对自身肥胖的意识,更深入了解了大学生对运动方式的兴趣和体重管理方式的情况。

(三)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了解当今社会大学生体重管理控制行为的基本现状,明确了大学生在体重管理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熟悉了在大学生体重管理方面开展的现状和遇到的困难。

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类型、BMI情况),对自身体重的满意度,曾对减重所做出的行为方式及频率,以及减重成效及是否继续坚持等共计13题。调查问卷形式由调查对象采取自填方式独立完成,调查员当场检查、核对。

三、结果

(一)基本情况

共调查大学生1890人,其中男性27.51%,女性72.49%;年级分布情况,大一占12.70%,大二占16.93%,大三占29.10%,大四占41.27%;就专业类型来说,管理学类人数占多数,为38.10%,医学类占13.23%,理学类占9.52%,工学类占14.81%,文学类占10.58%,其他13.76%。

(二)体重状况及对自身肥胖的认知

据调查结果显示,2.12%的大学生体重处于肥胖状态,即BMI>=28[BMI值=体重(kg)÷身高(m)的平方];7.94%体重处于超重状态即24

在所调查的所有大学生人群中,34.92%的大学生对自身现在的体重表示不满意,而28.57%的大学生是满意自己的体重的,剩余36.51%则表示一般。

(三)体重管理相关行为

1、体重管理日常运动方式。调查对象中32.7%的大学生选择跑步的运动方式来进行减重,而占据较多的18.24%的大学生竟然选择不运动,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健康体重或者不健康体重但并没有减重的意愿。球类运动占10.06%,减肥操占8.49%,自行车运动占5.97%,瑜伽占5.35%,舞蹈占3.14%,体操占2.52%,其他类型的运动方式则占13.52%。调查结果显示,跑步锻炼是大学生最常采用的一种运动锻炼方式,主要是因为跑步技术要求简单,无需特殊的场地、服装或器械,无论在运动场上或者在马路上,甚至在田野间、树林中均可进行跑步锻炼,而且每个人可以自己掌握跑步的速度、距离和路线。

2、外力减重行为方式。对于外力帮助下的减重方式,57.92%的大学生选择的明智的方式,即不使用外力减重,而选择节食来减重的大学生有31.68%。借助药物减重(减肥药、减肥茶、酵素、减肥奶昔等等)的大学生有6.93%,使用中医手段(针灸、中药、按摩点穴等)的大学生占2.97%。利用手术(抽脂等)的大学生仅占0.50%。节食减肥法是一种控制人的饮食来达到减肥效果的一种方法,相对于药物减肥来说更为健康。但是控制饮食过程越辛苦,节食告一段落后胖回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长期改变饮食习惯,动不动就会变胖的人一辈子都得小心控制饮食。

现如今的社会是网络盛行的社会,当然也会有很多运动减重的APP的出现,比如说feel、keep、7分钟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运动APP,据调查结果显示56.88%的大学生都在用运动类型的APP来减重,当然,这种在家或在学校自行练习锻炼的方式可以节省财力和时间,但是对于一些高难度的运动形式比如说瑜伽等还是需要通过专业的老师来指导会更好。

3、体重管理行为方式频率及成效。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上所提出的运动方式和行为方式,有9.5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进行锻炼,有47.09%的大学生表示只是偶尔进行一次减重锻炼,而43.39%的大学生竟然表示没有进行以上所提出的减重锻炼方式。这一现象严重表明还有很多数的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肥胖对于自身健康的危害性和危险性,以及肥胖是慢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的因素之一的认识。

对于那些经常及偶尔进行上述减重行为的大学生,有16.82%的大学生对他们的减重成效是满意的,有25.23%的大学生是不满意的,这就说明运动锻炼贵在坚持。而有63.49%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坚持减重的方式进行锻炼,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减重锻炼中有明显成效。毕竟“坚持就是胜利”嘛!

四、讨论及对策分析

(一)提高肥胖对健康危害的认知

我国的大学生肥胖症患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肥胖和超重病症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已经有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病症是心血管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其他一些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成年期肥胖是老年期死亡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肥胖还会导致生活水平质量的下降。有些国家的肥胖症患者,因在工作学习中收到歧视和对自身体型不满意而产生自卑感,导致自杀率高、结婚率低等社会问题。WHO已经将“超重”列入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肥胖的危害及体重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需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肥胖危害健康的认识水平。

(二)纠正知行误区,加强体重自我管理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体重状况整体良好。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体重认知上存在误区,正如一些研究所示,自我体重评价为肥胖,是不良体重管理心理、行为的较强危险因素。

大学生体重管理行为方式存在不合理性。32.7%的大学生会采取跑步的锻炼方式来进行减重,其中有9.52%的大学生表示是经常进行,而47.09%的大学生只是偶然,且男生运动好于女生,运动行为还受所学专业类型的影响。探究这些影响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自我体重干预措施。

有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原因有基因型、饮食和静止生活方式,应该重视在达到超重前就要开始预防。所以,大学生自身应该纠正体重认知误区,在提升体重管理意识的同时,注重协调好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体育运动。

(三)完善外部支持体系,提高健康体重管理行为水平

文献研究表明,体重管理与外部支持有关联;BMI越高的人越没有信心能靠自己进行减肥,越需要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外界支持可以引导大学生维护自身体型和健康,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作为大学生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应该依据大学生对健康体重管理的需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合理的体重管理行为的宣传引导,营造健康体重形成的良好氛围。

(指导老师:荣超)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肥胖的健康管理研究.

[2]武汉市企业管理人员体重控制现状及健康教育对策.

[3]杭州市大学生体重控制行为现状分析.

[4]梁洁,张凤兰,潘伟华,等.大学生肥胖认知现状及减肥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5):2918-2919.

[5]范存欣,王惠苏,马绍斌,等.女大学生减肥行为及其认知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385.

[6]阙敏,陶芳标,张丽华,等.合肥市青少年体重控制心理、行为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1):1085-1088

[7]王昆仑,李雷,刘丽萍.河北省青少年超重与肥胖人群运动与营养综合干预措施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62-65.

[8]章茹,刘江.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与身体素质指标关系的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3(6):93-96.

[9]张新定,吴华,张庭华.女大学生对肥胖认知状况及减肥行为[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3017-3019

篇8

人类学在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始于1927年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梅奥组建了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构成的研究小组,对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等展开了研究,并得出企业中的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及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结论,为管理学进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奠定了基础。此后,康纳德·阿伦斯伯格、埃利奥特·查普尔、伯利 · 加德纳、罗伯特 · 盖斯特、梭伦 · 金博、弗雷德里克 · 理查德森、奈拉德 · 塞尔斯和威廉姆 · 弗提 · 怀特等人类学家针对人类学在工商企业管理领域的运用做了一些碎片性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发展到文化管理理论的新阶段,人类学在工商企业管理领域中的研究才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批企业开始应用人类学的知识为企业发展服务,并雇佣人类学家到企业工作。从历史进程和发展实践看,人类学主要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的四大领域。

人类学在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中的应用

人类学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类学知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中的应用和人类学者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两个方面。对企业在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选择与发展,以及投资项目选取和运营思路等方面,开展战略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战略背景和战略假设的界定。文化人类学家文森特·爱德华兹,研究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背景和企业行为的交互模型”,该模型的应用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案例,模型假定各种背景的机会和制约功能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权衡的社会结果,进而对社会现存的背景机会和制约功能产生影响,同时又创造出一批新型的背景机会和制约功能,形成一组新的相互关系。企业如何利用这些背景机会,克服各种背景制约,以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是这个模型应用价值的核心。爱德华兹认为,能否有效利用背景资源和机会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正确的决策,释放出创新的潜能,规避企业内部和企业整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战略规划的制定。人类学家参与到企业战略规划制定的资料收集、制定、执行、督导等行为中去,主要是缘于人类学家对田野调查的独特专业情结,而不是因为他们所掌握的关于战略管理的知识。在企业战略环境背景下,人类学家对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行为与发展展开调查和研究;在详细研究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管理和生产能力,社会对企业产品需求的评估,确定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定位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各种可能的风险防御措施。人类学家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除了依据生命周期理论,还关注近年来在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快速评估法(rapid assessment procedures)、多方检证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对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大发展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在不同区域布局和发展的情况进行预估。

国内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学者已经参与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中去,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为企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类学在产品和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人类学家介入这一领域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产品研发和工艺革新更加适合使用者,使产品和工艺本身充满人性,符合人的使用习惯和社会习俗。荷兰著名人类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五个维度的心智程式”,即权利距(用来检测任何社会或群体里人们之间的平等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用来检测社会内部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用来检测社会性别角色)、不确定性规避(用来检测社会或群体面对未知时的焦虑程度,害怕意味着不确定性强规避,好奇意味着不确定弱规避)、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用来检测一个社会或群体满足人们需要时的时间观念)。每个维度都发展了一套量化标准,用其对目标人群的习惯和习俗等心智进行测量,可以为企业进行产品和工艺开发或改进提供很多详细的人类学建议。

人类学在产品和工艺设计及创新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为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科研人员的设计和创新习惯进行研究,还要对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展开研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对企业的研发人员的研发思维惯性和研发传统展开研究,建构企业产品和工艺研发需要的人才队伍。另一个方面是对消费者的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消费理念,消费者所属群体的不同阶层人们的消费差异与产品定价和外观设计,消费者群体的最大禁忌和最期望实现的功能和价值理念等展开研究。还需要指出的是,研发人员的研发文化、传统、人员个性、现有知识结构,与人类学者的研究结果能否结合起来,促进产品和工艺的研发既能够满足当前消费群体的需要,也能够符合未来消费群体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规避技术陷阱,避免出现类似日本家电企业集体溃败的情况。

人类学在企业对内管理中的应用

人类学在企业对内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人类学者可以针对企业的组织与企业的效率、组织设计中的命令链、管理跨度、委托和授权,以及按照功能、产品、顾客等标准而导致的不同组织结构分类等官僚管理特性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展开独立的调查研究,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方案。另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展开独立调查,有助于企业减少决策失误、避免交流障碍、防御风险,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的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决策、信息交流和控制等组成部分。从人类管理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决策的成败主要依靠非数量分析或主观分析,人类学者对企业内部的综合观测和研究,往往有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从国内外工商人类学应用的实践来看,在企业内部管理领域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伦理管理。伦理管理主要包括建立管理组织、制订伦理规范、开展员工伦理培训、执行机制和控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人类学家在这个领域重点参与制订伦理规范、开展员工伦理培训等工作。人类学家根据情况可以中立或介入到企业伦理规范的制定中去,对企业员工、焦点人群进行调查和采访,了解企业的组织职能行使、决策行为、各种关系和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伦理问题;根据调查和访问的结果,起草企业伦理规范;通过对企业伦理规范的广泛宣传以及对员工的培训,来培养全体员工的企业规则意识。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学家在这个过程中要确定企业伦理的分析方法、分析原则和管理措施,为企业的伦理管理提出具体的建议。

篇9

【关键词】 行为科学 管理 大学生

行为科学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的新型学科, 20世纪30年代,伊尔顿・梅奥及其合作者通过霍桑试验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定为行为科学。通过对行为科学理论的探讨和对大学生管理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动力,使他们真正名副其实,成为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一、行为科学理论基本概况

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了。行学科学理论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成果来研究人的行为的新型学科。值得说明的是,行为科学不是某学科、某部门的理论,而是一种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行为科学是在一系列试验并经过缜密的逻辑推论后才得以真正确立并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的。伊尔顿・梅奥(1880-1949年)及其合作者,于1923-1926年和1927-1932年两次在霍桑的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揭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行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五层次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深入研究了人的行为动机后,发表了著作《人的动机理论》,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指出,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激发人的内在诱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满足人的上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行为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二、行为科学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霍桑试验”成果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1. “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

(1)人是社会人,为了使人们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就要从各方面除去人们的不满意感觉,从社会、心理诸方面来激励人;(2)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由情感等因素联结起来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3)领导要学会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2. “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是以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得出的,同样也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因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基本对象。运用“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树立并认真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无论是确定学生工作的政策和指导思想,制定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是改革学生工作的运行机制,都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实关怀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机。

(2)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等正式组织的功能。按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划分标准,团委、学生会属正式组织,通过参加这些组织策划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大团员和学生青年的身心健康必然受到深层的教育和锻炼,相当多的学生干部、团干部参与组织、策划,其综合素质必将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正式组织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也拓展了学生工作的空间和领域,更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3)重视加强对学生社团、协会等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在大学里,基于共同的爱好、相似的情感等原因而形成了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科学协会等非正式组织。作为学生工作者,对这些非正式组织,一方面要承认它们的存在,让有不同爱好、不同情感的学生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对它们的引导,强化规范,从而防止或减少非正式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

(4)利用学生情感因素而结盟的群体。人是一个感情动物,长期的相处会把一些有某一种共同爱好、志趣、说话投机的人结在一起,无形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形成一支学习研究的团队;同时宿舍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情感因素而形成了一种场所,因此加强宿舍文化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

(5)从社会学、心理学加强“三难学生”的管理。对生活难、经济难、学习难等“三难学生”,应深入他们,真城与他们交心,发掘其优点和特长,及时鼓劲和引导,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第一层次:生理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这就是最低层次的需要;(2)第二层次:安全需要。是免受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3)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属需要;(4)第四层次: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5)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级别的需要,是指一个人渴望做他最适宜的工作、发挥出他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地创造和发展。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要五层次理论显示,人的行为来自于动机,动机来自于心理需要,这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就要求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善于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教育、管理、服务好学生。

(1)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具备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最为重要。

(2)关心学生生活,营造平安校园,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应从满足学生心灵安全需要和人身财产安全需要两方面入手。

(3)开展校园文化,加强社团功能,提升校园底韵。首先,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就会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常常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满足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需求。其次,学生也常因情感纠葛、人际关系等引起心理波澜,故高校应认真务实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学生心里档案,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第三,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演讲、书面、文艺、体育、专业技能大比拼,为学生培养爱好、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提高学生业余文化技能,使他们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他们社会交往和个人归属的需要。

(4)倡导欣赏教育,注重养成教育,塑造完美人格,满足学生受人尊重的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细微处做起。

(5)改进激励机制,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要把激励机制建立在群体和个人的结合点上。其次,在课堂及实验当中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在课外的社团当中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展现自我才艺的舞台。第三,学校应定期邀请政界、商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的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自我实现者为广大学生举办成长-成人-成才系列报告会,激发更多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欲望,(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51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人生目标和规划,使自己目标明确、不断进步,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 教育管理 刚柔并济

[作者简介]曾艳(1980- ),女,湖北仙桃人,荆楚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27-02

随着高校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随之发生了变化。要想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为此,高校要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不是一味的制度化和人性化,而是二者的结合,即“刚柔并济”。

一、目前大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泛伦理化思维导致管理力度的缺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可以看作现代大学发展的源头,经过时代的变迁,大学的内涵、形式和理念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学开始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并不断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处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学校园教育管理中泛伦理化思维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个人中心主义倾向的形成。

伦理的含义是指处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最基本的、关于爱及一般普遍法则的规范。这种规范的形成不是依靠强制性约束形成的,而是基于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感情约定俗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道德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伦理化与时代的发展相关,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用审视的态度不断思索人本性问题。就伦理化思考方面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如果这种伦理化在现代大学中广泛应用,是非常危险的。在大学管理中,教育管理者往往打着伦理化和人性化的借口对学生放任不管,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和学校不规范的制度也置之不理,导致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学生学业荒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受到影响。与此同时,泛伦理化的管理模式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蔓延会造成学生个人中心主义的形成。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一定要看清泛伦理化的实质,理性对待伦理这一问题,并将其正确地、创新性地应用于现代大学教育管理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二)大学学术氛围不足导致教育软管理

如今,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学术型高等学府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了开放式、具有广度而缺乏深度的学习场所;大学也不再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圣地,而是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缓冲地带。放眼今天的大学,大部分校园中各种广告遍布宣传栏,商业化不断增强,大学正逐渐失去知识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大学的学术氛围越来越弱,最终导致大学教育软管理。这是违背大学教育宗旨、背离“象牙塔”真谛的。

(三)大学教育家长式管理导致人性化缺失

大学教育中,教育管理工作者一般都采取家长式的管理方法,站在绝对对立的角度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服从和接受,不能提出任何质疑,应有的诉求没有合理的渠道得到满足,最终导致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这是由于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未能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最终导致管理效果减弱、失效,甚至适得其反。这种人性化缺失的管理模式,是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

二、“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的意义

“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学校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可以有效保证大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既把握住了制度的严肃性,又把握住了人性的柔性和弹性。总的来说,“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是学校管理制度能够顺利推行的前提和保证,它可以使得管理中严厉的规章制度结合人文性,充分得到广大师生的支持,真正有效发挥其作用。这种制度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激励作用的实现效果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师生的制度约束,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创造力的激发,二者结合可以帮助大学实现改革的目标。

“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灵活的管理机制,同时也是可以实现效果最大化的管理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获取知识,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形成共同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彼此合作实现团队力量的最大化。这种力量可以实现学校的良性循环,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本位的正确思考是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商业化的发展阶段,大学教育管理应该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大学本位思考可以让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构建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依据培养各种素质共同发展的理念,倡导合理的人性教育。另一方面,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却出现了“官本位”的现象,这种现象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并逐渐渗透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导致高校滋生了学术浮躁之风,学术精神逐渐缺失,科研气氛逐渐减弱。大学本位思想的回归可以有效控制这种现象,让其逐渐回归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本位”。这种大学本位思想可以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发展水平,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倡导大学本位的思考,就是要把学术型教育、素质性教育、研究型教育、创造性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理性思考是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在不断变革和发展,其内涵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其中包含了社会性、生活性等因素。如今的大学不再单单是高等学府,它越来越像是一个融合了各种社会因素的集合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对学生传递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等。这些职能的实现,必须用大学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来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之成长为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人数剧增,大学生素质出现高低不齐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教育管理走入误区,一味地让大学生接受大众化的教育,放任学生,让其自由发展,使大学成为大众文化的培养场所而非社会精英的培养场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精英教育的培养应该逐步成为大学发展的宗旨,只有实施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才能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都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大众化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应立足于精英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就要求高校在国家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总体形势下,更加重视精英教育。

当前许多高校出现了一窝蜂地追求大而全的教育的现象,导致高校办学模式、办学结构趋同化。针对此问题,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根据自身特色来选择发展道路。因为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特色是其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学特色来源于大学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遵循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发展规律,大学才能办出特色。大学特色不会自然形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要形成特色,必须在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不懈追求、长期积累,经历一个从探索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的过程。

(三)明确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目的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变革,构建合理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对于未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大学刚性教育即制度化教育自身存在很大的张力,体现了大学研究型的严谨风格。这种严谨不应该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失去,而是应该继续保持。这种严谨风格可以帮助大学生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遵循学术研究的原则。首先,大学教育管理者要以这种制度为依据,做出科学、完整、理性、灵活的课程安排,使自然与人文、社会与科学、文化与艺术等都能够有机结合,保证课程的实用性。但是,这种实用性并不是刻板地强调,而是灵活地运用。其次,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本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此阶段的教育管理者的管理作用和引导作用对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好制度管理的刚性,让学生端正态度,把握好方向,调整好心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快速成长,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最后,大学教育管理者自身还要严格遵守管理制度,为学生做好榜样和带头作用,同时,还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大学的建设和教育,为学生创造舒适、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强调教育管理者既要掌握好制度的张性,又要发挥人性化管理的韧力,确保真正做到在教育管理中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制度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和大环境下严格的学业管理,相应地,人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了主见,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方式,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大学规划,更是多样化。大学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要针对这些问题确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做到惩罚具有弹性、引导具有张性、管理具有分寸,尽量减少与学生的摩擦和对立。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学会与学生换位思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疏导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把人性化管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在新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尝试充分体现了大学的严谨和活泼,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的教育职能,推动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下,作为大学教育管理者,要做到制度化与人性化的合理结合,真正实现“刚柔并济”的管理,促使大学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芳丽.学校管理改革应遵循制度性和人文性[J].理论纵横,2011(4).

[2]张宝君.构建“刚柔并济”的大学教育管理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3]严国涛.高校教育管理中“刚柔并济”新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4]孟祥林.以“学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内涵新解[J].南通大学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