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

篇1

    关键词:玉米; 高产; 种植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多以玉米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是在玉米的种植中,因为劳作的繁重,病虫害以及杂草的危害逐渐加重,生产管理的松散,使玉米的产量逐年下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改良玉米的种植技术,增加玉米产量,是值得农业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1 我国玉米种植的现状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平原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很适合玉米的生长、种植。随着机械化种植的宣传,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普及机械化生产。但是一些较偏远的地区还在使用传统的玉米种植技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玉米的产量小,质量差,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玉米高产的种植技术

    2.1 改革种植方式 

    多数地区都以清种为主,即以玉米种植为主,少量插以黄豆等低矮作物。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放大行距、缩小株距的二比空种植形式,增加玉米的通透性。另外,还可以采用玉米与大豆等低矮作物的交换带间作种植方式,增加玉米之间的间距,提供玉米充足的光照、水分、肥料等生长必需能源,保证玉米的良好生长,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2.2 大垄双行地膜技术 

    在不改变原垄宽度的基础上,采用大垄双行的方法,实行小轮耕。发挥边行的优势,将玉米垄的通风、采光等做到最好,促进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对玉米实行覆膜技术,有增湿、保肥、早熟、增产等功效,是玉米增产的新技术。

    3 其它种植技术

    3.1 合理选种、处理种子 

    种子是玉米种植的基础,所以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玉米高产种植的成败。在玉米种子的选取中,应选晚熟或者中晚期成熟的高产的种子,同时,优良的杂交品种亦是首选。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提前进行育苗,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另外,气候适宜的地区可以先晒种,进行种子包衣,还可在温水中浸泡种子,提高发芽率。

    3.2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玉米的种植应该在适宜的土壤以及温度下进行,采用点播方式来进行播种,合理密植,株距35-40cm为宜,尽量做到给每一株玉米以充分的生长空间,玉米植株之间都具有充足的土壤、肥料和水分的供给,保证大部分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

    3.3 巧施肥、广除草 

    改变传统的施肥方式,选择高效的复合肥料,将种植过程中多次施肥简化为只施一次基肥,一次给足玉米生长所需的矿物营养,增加农肥的使用,补充养分。肥料营养丰富,不仅仅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同时还会使田间杂草得以快速生长,杂草将田间裸露的土壤覆盖,影响了玉米根系的呼吸。使用化学除草剂拌以细沙,用喷雾法施药,除草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尽量小雨后喷药,因为这种方法对干燥土壤的除草效果不理想。合理施肥、除草,给玉米生长以良好的环境,促进玉米高产。

    3.4 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多以玉米的白斑、根腐病、玉米螟、玉米粘虫为主。对于玉米的白斑和根腐病,正确分析余米的冰的原因,多数采用施以相应的肥料来解决,另外,轮作也是一项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虫害,可采用生物除虫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法,人工饲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喷洒除虫精粉来除虫。

    3.5 节水灌溉 

    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种植玉米,除了必要的工作之外,灌溉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保证了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充足水分。通常汲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整块地的整理工作完成之后,以水泵喷洒的方法对玉米田进行灌溉。注意节约用水,根据玉米生长需要的水分来调节灌溉的水量,以水来调节发挥肥料的作用,使玉米在水肥的共同作用下,良好生长。

    4 结束语

    在追求玉米高产量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宜所有地区的玉米种植。由于土壤、气候等等原因,农业工作者应该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适应本地区玉米生长、高产的技术,适当播种,及时收获。

    参考文献

    [1] 矫贺霞.高产优质玉米种植实用技术.作物栽培,2011,(03):35-40.

    [2] 李严.简化玉米栽培兼顾高产高效.作物栽培,2011,(05):67-70.

篇2

[关键词] 旱地高玉米 栽培技术 种植研究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91-01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泛,而且产量提高迅速,富含多种维生素,是公认的“饲料之王”。另外,玉米还是重要的工业材料,对我国农业产业和工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增加玉米产量,推动畜牧业和工业的发展,我国要大力开展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1 研究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能够解决我国西部及其他干旱地区的粮食问题,使当地的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民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技术的提高可以扩大粮食产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从而使民生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继大米、小麦和黄豆之后最重要的流通粮食之一,因此,玉米的大幅增收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玉米是重要的工业材料,玉米高产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的原材料,不仅可以减轻工业生产的成本,还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能力,促进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我国农业、民生、经济和工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具体措施

2.1 选用优种,优化土质

一要选用良种。选用的种子首先要经过基本的审定,其次,根据地区内的气候条件、湿度和温度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优良品种,这种选用优种的措施可以做到良种良法配套,从而进一步发挥优种的增长潜力,促进春玉米的高产高收。二是优化土质。旱地的气候较为干燥,降水量小,因此粮食的产量往往较小。而玉米的根系较为发达,必须在土壤肥沃、蓬松的地域才能得到更好的生长。因此,在进行春玉米种植时,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深翻,挑拣土壤中的杂物,细化土质,其次,还要根据长期的栽种经验,对土地施加杀毒剂,灭杀土壤中遗留下的感染病菌,使土壤肥力得到增加,从而扩大旱地春玉米的产量。

2.2 依据时令,合理播种

播种方法对旱地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播种方式往往能促进玉米更好的生长。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播种前盖膜整地。在土地解冻时,要及时进行整地工作,使土地更好地保存春季时丰富的降水。其次,在玉米播种后,还要及时覆盖地膜,这样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出苗,大幅提高玉米的产量。

二是合理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使玉米得到更好的生长。在一些土壤较为肥沃,保水性好的地方,以4500株为最佳,而在一些土地贫乏的地区,以4000株左右为宜。

2.3 合理施肥,加强田地管理

除了选用优种、优化土质和合理播种,还要做到合理施肥、加强田地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2.3.1 是合理施肥。施肥是提高和补充玉米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农民在施肥时,要注意以下细节:首先,要做到基肥充足,用足够的肥料来加速玉米的出叶速率,提前玉米的吐丝期,增加玉米的穗粒数,从而扩大玉米的产量。其次,施肥时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中虽然含有大量的氮、钾、磷等元素,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玉米在生长旺盛期中如果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过高,抗倒性差。因此,施肥时要尽量与植株主干离开一定距离,避免玉米烧根。

2.3.2 是加强田地管理。首先,在旱地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定期给植物做除草、浇灌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可以使土壤变得更加蓬松、透风,从而使玉米得到更好的生长。其次,在旱地里生长的玉米得到的水分和养分较少,因此,要根据当地情况,对作物进行适时浇灌,从而促进玉米大穗的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另外,玉米是极易受到病虫害影响的作物,要提前做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常见的虫害有蜗牛、蜘蛛和玉米蛾,常见的病症有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黑穗病,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甚至导致玉米植株的死亡,使旱地玉米产量大幅减少。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如下:一是定期翻动土壤,保持土地的透风性,避免虫害发生;二是采用一些化学手段,向田地中喷洒专业的防治药剂,从而促进玉米更好的生长。

3 结语

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对解决干旱地区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西部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因此,我国要加强对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提高玉米种植技术,扩大玉米种植规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尚宗,刘宁,黄孝新,娄华敏,彭美祥,王世伟,赵桂涛.沂蒙山区旱地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5(07)

[2]党翼,张建军,赵刚,郭天文,樊廷录,王勇,王磊.不同用量的有机肥对陇东旱地春玉米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5(03)

篇3

红河州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民族生活习惯等复杂多样、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种植特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全州种植业划分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种植区,区内又根据不同的特点和条件,以海拔高度分界,保持村委会行政区界的完整,各分为三大种植区(含小区)。

1.1中部种植业区

指海拔800 m以上的个旧、开远、蒙自、建水、石屏2个市3个县。该区地处亚热带,温度较高,日照充足、光质好。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共存,土壤类型主要为赤红壤、红壤、冲积土、黄棕壤以及红色石灰土。稻田一般土层深厚,肥力较好,水稻产量在州内稳而高。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种植农作物产量不高。该区交通运输方便,但小区间不平衡、差异大,坝区较好,城乡企业发展快、市场活跃,经济繁荣。山区贫困种植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1.2北部种植业区

指海拔1 250 m以上的弥勒、泸西2个县,该区土壤类型为红壤、红棕壤和零星分布的黑色石灰土。分布有较多的山间盆地(坝子)和高原台地,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等气候类型,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进入雨季,无论稻田、旱地农作物播种一般不违农时,栽培水平发展不平衡,坝区高、山区低,耕作制度多为大小春两熟。近年坝区大力推广间套种,在水稻、玉米、烟后加种1~2季或间套经济效益好的短期蔬菜,豆类或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既提高了粮食产量,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3南部种植业区

涉及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绿春、红河6个县,属于以哈尼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红河藤条江、李仙江三大水系的强烈切割,山势险峻,山原破碎,坡陡谷深,高差近3 000 m,栽培方式粗放落后,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由于该种植区立体气候明显,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半山多云雾,因此有适应热区的水果、南药及橡胶,有适应温热地区的水稻、玉米、草果,也有适应温凉地区的大豆、荞子。种植业是以粮为主的自给或半自给性生产,生产水平低,且发展缓慢。

2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中部种植业区

中部种植业区因南有哀牛山、北有六绍山暖湿气流难以进入,是红河州少雨区,降雨分布不均,常发生冬春干旱,偶有春夏连旱,坝区水利条件较好,山区干旱缺水,部分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其次春寒倒春寒发生频率较高,偶有霜冻危害经济作物和小春作物。

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坝区重点抓好甘蔗、油料发展,增加熟制,扩大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城镇附近要大力发展城郊农业,确保城镇市场供应,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纯收入。山区应恢复和发展林业、畜牧业、扩大油菜,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主攻单产和品质,推广间套种植,发展水果和经济林木,提高商品率,打开销路,加快州内外市场占有率,增加经济收入。

2.1.1中部坝区。充分发挥光、热优势,主攻经济作物,提高单产,扩大小春作物面积,增加复种,扩大间套种面积。针对个开蒙群落城市的建设及城镇集中、非农业人口多、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的特点,要有特色地发展城郊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商品蔬菜,既要考虑常规蔬菜,又要发展冬早蔬菜及柑桔、石榴、桃等名特优品种。主要模式:粮食型的稻―再―麦、稻―再―冬玉米、稻―冬玉米/豆等;粮经型的稻―再/鱼、稻―菜―菜、烟/玉米―麦、稻―冬瓜/黄豆等;经济型模式的烟/菜―菜、甘蔗/辣子、黄瓜、番茄、玉米、慈姑―慈姑,水稻制种―菜―菜等。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探索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熟制。

2.1.2中部半山区。首先应培肥地力大种绿肥改善水利设施条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自给有余)把握好具有发展经济作物及亚热带、温带水果的优势,加大力度发展,使之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扩大油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烟叶质量,增加中上等烟比例和农民经济收入。该区应在保证一年两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季降雨,发挥旱地多的特长,利用短期作物,如豆类、瓜、菜等扩大间套种植,大力发展果粮、果菜、果经的种植,提高复种指数,争取一年两熟三收或两年五熟。

2.1.3中部中山区。该区首先要固定耕地,培肥耕地土壤,严禁毁林开荒,大于25°的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还牧,尽快提高森林覆盖率,大搞台地建设;推广行之有效的旱粮增产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证自给;发展油菜、绿肥,提高复种指数[1-4];发挥土壤湿润的优势,发展经济林木及水果,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争取一年一熟两收或一年两熟,发展支柱产业。

2.2北部种植业区

2.2.1北部丘陵种植区。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合理安排粮经作物种植比例,在保证粮食自给有余条件上,力争粮、烟、油多做贡献,充分发挥气候温和、光照适中、雨量合适等优势,提高栽培水平,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中上等烟叶和油料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复种,扩大小春粮豆和绿肥种植面积,确保耕地土壤肥力有增无减,永续利用,稳产高产;另外,还要加强设施农业建设,研究设施农业条件上的多熟种植,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2.2北部半山、平坝种植区。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烤烟栽培水平,增加中上等烟比重,实现粮、经作物双丰收;扩大小春粮豆和绿肥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壤肥力,大力发展间套种植,继续抓好水果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设施农业建设,探索设施农业条件下的新模式。

2.2.3北部中山种植区。抓好旱粮生产,努力实现粮食自给,扩大夏播种植,充分发挥瓜、豆、荠等短期作物优势,大力推广间套种植,增加复种,恢复和发展绿肥作物种植,培肥耕地土壤;发挥山区优势,充分利用空闲荒地,发展寒温带苹果及其他果类,提高商品率,增加经济收入。

2.3南部种植业区

河谷热区由于地处边疆,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差,交通不便,文化教育基础差,缺乏科学技术知识,耕作粗放,因此热带、亚热带的自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湿度不均,尤以红河河谷明显(包括干热、半湿热、湿热河谷);水资源虽然丰富,但设施少、利用率低,而且抵抗水、旱灾害能力很低;偶有春寒,导致冬季气温偏低,橡胶树易受低温冷害。

恢复森林覆盖率,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严禁毁林开荒,25°以上陡坡耕地及时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固定耕地,大搞台地、梯田建设,培肥地力,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在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经济林木。增加农作物熟制种植,发挥湿润多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间套豆类、蔬菜及短期作物种植,增加复种,提高复种指数及商品率生产,促进商品、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振兴边疆、巩固边防做贡献。

2.3.1河谷热区。加强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大力举办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量品质。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以商品性生产为前提,狠抓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开发力度,发挥可开垦荒山荒地多、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建设台地、培肥地力,引进劳力和人才,实行异地开发),积极稳妥地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努力发展冬早蔬菜,增加复种,用瓜豆类短期作物搞好间套种植,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解决自身吃菜难发展规模性的商品生产,组织好内供外销。措施上:一是恢复和发展双季稻,推广稻―稻―肥、肥―稻―豆、稻―稻―菜(豆)、玉米/豆―菜、菜―玉米/菜―菜等模式。旱地上的粮豆、粮肥、粮菜等间套,确保粮食自给有余。二是以南溪河、红河流域为主,优先发展速生、高产、周年供应的香蕉、芭蕉、菠萝,耐旱而瘠的荔枝、芒果、酸角等热带、亚热带水(干)果,并改造老果园,建设新果园,建立种苗基地,严格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三是红河干流的湿热河谷,李仙江、藤条江河谷具备橡胶生长的特殊环境,要积极稳妥地发展橡胶生产。四是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发展香料和南药生产,贵重的南药有肉桂、砂仁、槟榔、苏木、千年健、龙眼、胡椒等,同时重视攀枝花、龙竹、龙舌兰、紫胶、咖啡、可可、得茅草及珍贵木材紫檀、楠木、柚木的发展。

2.3.2南部半山区。一是稳定粮食面积,加快新品种示范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实现粮食自给有余。二是增加复种,海拔1 300 m以下,推广杂交稻,养留再生稻,示范稻―再―鱼,或稻―再―蔬菜。1 300 m以上示范稻-慈姑或稻后的水生蔬菜等。三是发挥种植冬黄豆的历史传统,提高单产。部分雷响田,若遇旱年应水路不通走旱路,推广玉米/豆,菜、洋―冬黄豆或洋芋等模式,既提高复种又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四是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八角、水果、紫胶、核桃、棕片等,增加经济收入。五是发展花生、芝麻、杂豆、蚕豆等经济作物。

2.3.3南部中山种植区。一是恢复森林覆盖率,严禁滥砍乱伐,改变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土壤变得浅薄、肥力明显衰退的状况。二是严禁刀耕火种、广种薄收,应固定耕地,培肥地力,改进栽培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实现粮食自给。三是充分利用豆类、荞子、洋芋等短期作物,努力搞好间套种植,即示范玉米/豆、菜、荞、洋芋等。扩大绿肥种植,培肥耕地土壤。四是发展草果、茶叶、鲁沙梨、核桃、棕片及其他水果,发挥山区优势,增加经济收入。

3发展多熟种植的建议

3.1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全州各级领导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多熟种植工作的重视,负责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工作。与此同时,各县市也要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层层分解任务,把目标任务及早落实。

3.2强化培训,抓好宣传与示范工作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应做好播种前和播种后的宣传、培训、田间指导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各级农技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要派出精干技术力量,深入各示范片区,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技术培训活动,采取会议、专题培训、田间现场讲授,发放宣传、技术资料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抓好技术培训,做到户有一个“明白人”,家有一张“明白纸”。同时,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科普街等宣传工具,使间套种技术家喻户晓,提高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县、乡技术人员要按照技术方案,深入田间,对农户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到了核心区有技术专家,示范区有技术骨干,辐射区有技术人员。

3.3抓好关键技术措施,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技术实施方案。重点做好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工作,加强品种布局与搭配、病虫害防控技术、将各种先进实用配套技术真正落实到村组农户。为保证粮经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的增产增收效果,各县市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整合资源,加强指导和服务。深入挖掘、建立和完善不同地域、栽培水平下的粮经作物间套种模式,不断挖掘粮食作物间套种增产潜力,加快全州多熟种植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4抓好督促和检查落实

在开展间套种技术推广的各个关键时期,州县要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的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对计划任务、生产资料就位落实、间套种技术措施培训、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5个环节进行全面督促检查,及时协调处理和解决技术推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参考文献

[1] 杨军芳,周晓芬,孙丽敏,等.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土壤养分状况与农田氮、磷、钾平衡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6):181-188.

[2] 段玉,曹卫东,妥德宝,等.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与绿肥作物轮作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26-28.

篇4

关键词:油茶;苗木;种植;措施;栽培

中图分类号:S7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2-0172-02

油茶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和经济物种。油茶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和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油茶以其广泛的经济用途和生态适应性备受青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多的注重健康和健康的饮食,油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就需要改进和完善油茶种植技术来实现油茶高产、优质等特点,从而使其更具经济价值。

1林地选择

油茶种植应选择向阳(80厘米)深土,排水良好,坡度小于25度的酸性土壤,一般是在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地段下部的缓坡。坡度的林地,高平台的建设,即上挖下填,大湾随湾,小湾取直。坡度较大超过25度的陡坡上拉成阶梯沟,或挖鱼鳞坑整地。尽可能楼梯墙不开土,头带帽、脚穿鞋,小雨不出带、大雨不下山,防止土壤侵蚀。

2苗木准备

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良品种和已经审核的苗木可以选用。一般优良家系实生苗高高于20厘米、基径粗度大于0.4厘米,二年生嫁接苗要求苗高25厘米以上、基径粗度0.4厘米以上,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3苗木种植

3.1合理密植

每667平方米种植密度掌握在70至120株,行距2.5至3.0米、株距2.0至3.0米。肥力好、平缓的密度可以小一些,而肥力差、坡度大的可以大一些。

3.2种植穴准备

40厘米×40厘米×30厘米为种植穴标准,肥力差的可挖大些。每穴可以施钙镁磷肥1千克、农家肥5千克,将泥土拌匀并且作为底肥,把穴周围的表土回填到穴内,穴土应比地面高出20

厘米。

3.3种植时间

一般要掌握秋季整地,冬季种植;冬季整地,来春种植。并且选择雨季的、阴天种植可以大大提高其成活率。

3.4种植方法

苗木要取出并且沾上黄泥浆。根据苗木根系的大小挖种植穴,先放入苗木根系,回土至1/3,提一下苗,让根系舒展开来,然后再踩紧,随后边回土边踩紧。栽后用杂草覆盖苗兜。

4土壤管理

幼年阶段(1年~5年)追肥以氮肥为主,做到少量多次,每年施肥四到五次,氮、磷、钾比例为4:2:1,每年每株需肥量为0.2千克~0.4千克,离苗20厘米处穴施或沟施;初果期(6年~9年)主要采用配方施肥,一般氮、磷、钾比例为3:2:1,每年每株需肥量0.25千克~0.50千克,离树干30厘米施入,逐年增加,每年分2次~3次施入;盛果期(10年以上)需肥量较大,要求氮、磷、钾比例为5:3:2,春季以氮肥为主,5月后以钾、氮肥为主,7月份以磷、氮肥为主,每年每株需肥量0.50千克~0.75千克,离树干40厘米~50厘米处沟施(深10厘米以上)。每年中耕除草2次~3次,第1次在5月~6月,第2次在8月~9月,第3次结合冬季土壤改良进行深垦施肥。中幼年期可利用林地间隙套种一些豆科作物(印度豇豆、花生、黄豆等),以耕代抚。

5整形修剪

油茶是喜阳性的树种,它是使枝组充分接受光的照射从而获得丰产的。油茶树普遍采用自然圆头形或树形自然开心形。

5.1幼树整形

当幼木成活,树干高达40~50厘米,去除顶芽,促使树苗发芽形成越来越多的抵押品从不同方向选留三个壮硕的侧枝作为主枝和分行。去除顶芽3~4年后形成主枝,主枝长度为40厘米或促使主枝侧芽萌发形成主枝,并进一步发展形成侧支组。

5.2成龄树修剪

成熟的树修剪控制树的养分平衡,以避免“大小年结果。在水果采摘萌发春梢剪枝主。主要分支切断蠕虫,徒长枝,脚枝,薄枝和位置并不适用于分支机构,所以尽量留孔果枝。多年的成果为新的文化在未来的健壮枝组的回缩或去除较弱的枝组。树冠,也可以减少了少数大型枝组,进行开天窗修剪,改善内膛结果的能力。

6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和措施

6.1炭疽病防治方法

炭疽病具有对油茶的危害时间长、产生侵害的器官多、在整个油茶幼苗的生长期内病菌原体会反复多次感染叶芽、花蕾、果实等树苗的各个部分等诸多表象。

可结合育苗造林措施,消灭病源。发病高峰期为7~9月,坚持定期喷洒湿度的药液进行防治和处理,会有不错的效果。剪去各种被病虫害侵蚀的枯枝和破伤枝,剪掉清除受病的果实;药液一般要在雨后以及花落之后喷洒,否则会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6.2烟煤病防治方法

烟煤病主要侵蚀和危害的是油茶的枝叶,会在叶子枝条的表面以及正面产生类似于黑色煤尘之类的物质,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层在枝条上,使油茶树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进而导致树木干枯而死。

应适当修剪枝叶,提高油茶林内的通风及采光效果。用50%敌敌畏乳剂500~1 000倍液或50%三硫磷乳剂1 500~2 000倍液杀死介壳虫,从而进行药液防治及其处理,效果比较显著。

6.3茶梢蛾防治方法

茶梢蛾以幼虫危害蛀食春梢和叶肉,为害率一般高达10%~20%,严重林甚至达到了30%,被侵蚀的树叶和枝条会因其逐渐枯萎而死。

在虫患繁盛的时期,要加强人工剪除的力度,把受侵害的枝叶集中处理和修剪;适当使用药剂进行综合防治和处理:在虫患危害严重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幼虫转移危害的时期喷射螟松1 000倍液或者敌百虫500~600倍液,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因虫患引起的严重后果。

6.4软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治

在软腐病和根腐病的防治过程中,实践生产中一般用75%甲基托布津300~500倍液,50%多菌灵300~500倍液,1/100波尔多液,50%退菌特1 000~1 500倍液。其中根腐病可用敌克松或者1%硫酸铜等进行消毒病苗。

6.5油茶低产、少产林地的改良

根据林立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良方案,分为适合抚育管理、可有选择性地进行抚育管理以及适宜更新改造3种情况。对低产少产林地的改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清洁油茶林地的整理。把油茶林中的有害杂草、林木以及杂灌木等清除,因为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油茶。2)枝叶修剪形状的整理。苗木在成长期容易因过于繁茂而互相之间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修枝整形来改善其通风和采光条件,尽量修剪掉过密的过弱营养枝、交叉枝、重叠枝的、病虫枝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形状和树木结构。3)调整间隔之间的密度。林间过密的格局会引起苗木的生长过缓,这就需要将过密的修剪、而过稀的应当适当加种良种壮苗来补充,应保证每亩保留60株~110株即可(一般情况下)。4)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对于按照环山水平开挖1.0米~1.5米的竹节沟,而坡度较陡的林地,应修整成为梯形;从而使改善水土保持能力。5)科学合理施肥。为保证达到保持土壤肥沃从而使苗木茁壮生长,应在不同季节要适当调整不同的施肥方式和种类,从而达到科学施肥的目的。6)预防和治理病虫害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当然,应结合当地成林的管理现状和实际情况,在适当的季节对其进行药剂的喷洒。7)劣株和枯株的改造。对于生长情况不良好或者结果较少的植株进行改造,将结果较少的或者不结果的进行修剪和喷洒药剂的治理,以提升产量和品质。

经过对低产林进行的科学合理的改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状况,提升油茶产量,改良油茶果实品质,以保证整体经济利益的提升。

7采收与翻晒

根据品种适时采收,没有充分成熟的油籽轻,油脂转化率低;过迟采收茶籽易从果实中脱落。成熟的油茶茶果上的茸毛自然脱落,并且光滑明亮,树上少数茶果微裂,容易剥开,种子乌黑有光泽或者呈深棕色。果实采收后,拌上少量石灰,用土堆沤3~5 d,可增加油分。然后抓紧晴天摊开翻晒4~6 d,使淀粉和可溶性糖充分转化为油脂。晒好的油茶籽放在通风干燥处贮藏1~2个月后茶籽出油率达到最高,然后复晒1~2 d,即可送去榨油场榨油。

8果实的检验与处理

经过科学细致的抚育管理、育苗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过程之后,幼苗、成林、开花、结果都会相对顺利的进行,果实可以顺利成熟,但是在进行采摘和验收的环节之前需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果实都可以提炼成油,之前需要进行细致的检验和处理,选出优质饱满的果实,放置在阳光充足干燥的场所进行晾晒,使油茶果实能够自然开裂,然后仔细地将杂质和果壳筛选干净,将剩余的果实部分进行提炼成油,并加工成各种产品。

9结束语

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油茶,油茶本身和它的附属品也逐渐增多,这就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油茶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培育优良品种油茶,以确保油茶更高产,优质,进而创造出更健康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903-921.

[2]余新妥.福建主要造林树种培育技术[M].福州:福建省农林大学出版社,2011:

179-183.

篇5

从食用菌种植现状看,绝大多数是单家独户的分散化生产经营,其弊端是难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生产经济效益低下。食用菌主产区的成功经验是:有规模才有商品量,才能引来客商上门订货;上规模才能实施规范化生产管理,优化产品质量,从而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现把“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规模种植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供有意从事食用菌规模种植的读者朋友参考。

规模与组织形式

1.规模:食用菌生产为集劳力密集型和技术于一体的产业。按照现有食用菌生产模式大都是按袋栽计量,中等规模:茶薪菇是10万~15万袋,银耳是20万~30万袋;较大规模一般是50万~100万袋。

2.组织形式: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劳动力状况,可独家经营或几户联营,还可建立农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集体经营。

基本设施与资金投入

1.生产场地选择与条件:随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和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市场准入条件要求食用菌产品必须达到无害化。因此,食用菌种植场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农业部农业行业标准NY/5358-2007《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应选择无工业“三废”,地势高燥、平坦,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水源、电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具体要求:远离虫源,如畜禽场、堆肥场、垃圾厂等;无粉尘矿业污染,如石灰厂、煤矿等;无发酵工业,如酱油厂、酿酒厂、抗生素厂;无化学污染,如化工厂、印染厂、制革厂、皮毛加工厂等。作为无公害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还需检测土壤、水源水质和空气的安全质量。

2.房棚建造与要求:食用菌种植的房棚,分为菌袋培养室和出菇棚两类。两者在条件上有较大差别,具体安全条件如下:

(1)菌袋培养室要求:规格种植场应专门建造菌袋培养室。标准的菌袋培养室必须达到如下五个要求:

①远离污染区。培养室至少在周围300米以内无食品酿造工业、畜禽舍、垃圾(粪便)场以及水泥厂、石灰厂等扬尘厂(场);还得远离公路主干线、医院和居民区。防止生活垃圾、有害气体、废水和人群过多造成污染。

②结构合理。培养室应坐北朝南,地势稍高,环境清洁,室内宽敞,一般以32~36平方米为宜。培养室内搭培养架床6~7层。栽培1万袋食用菌,需要菌袋培养室125平方米。室内墙壁刷白灰,门窗相对,能开能闭,并安装每厘米20目的尼龙窗纱防虫网;设置排气口,安装排气扇。

③生态适宜。室内卫生、干燥、防潮、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遮阳避光,控温23~28℃,空气新鲜。

④无害消毒。选用食用菌专用的气雾消毒剂,使之接触空气后迅速分解成既对环境、人体和菌丝生长无害又能消灭病源微生物的物质。

⑤物理杀菌。室内安装紫外线灯照射或电子臭氧灭菌器等物理消毒设施,取代化学物质杀菌。

(2)子实体生长棚要求:子实体生长房统称菇棚。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其生态环境技术要求如下:

①结构合理。菇棚要求能保温、保湿,具有抗御高温等恶劣天气的能力,有合理的空间和较高的利用率;结构固定安全,操作方便,经济实用。采用竹木作骨架,棚顶的经纬木竹条绑紧扎实;四周内用塑料薄膜,中间用塑料泡沫板,外盖黑色薄膜;棚顶开通窗,顶上铺上茅草、树枝或草苫等遮阳物,形成“三阳七阴”的环境。菇棚北面、西面的围物要厚些,以防御北风和西北风。菇棚大小视场地而定,茶薪菇棚一般为12米×4.6米×4米(长×宽×高),内设6层架床,每棚可立袋排放2.5万袋;银耳专业房为12米×4.3米×4米(长×宽×高),内设15层架床,可卧袋排放5000袋。菇棚长向两端开2个相对的门窗,以利空气对流。

②场地优化。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排灌方便,水、电源充足,交通便利,周围无垃圾等杂乱废物的场地。菇棚周围可种枝叶茂盛的高大植物,以阻拦尘埃。固定性的棚旁可栽藤豆、猕猴桃、金银花、佛手瓜或其他藤蔓茂盛的作物,既可遮挡阳光,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③土壤改良。种植场的土地,必须在进行深翻日晒后灌水、排干、整畦。采用撒石灰粉或喷茶籽饼、烟茎等生物剂,取代化学农药消毒杀虫。

④水源洁净。水源要求无污染、水质清洁,最好采用泉水、井水和无污染源溪河流淌的清水,不得使用池塘水、沟积水。

⑤茬口轮作。不是固定性的菇棚,应采取一年种农作物,一年栽菇类,稻菇合理轮作,隔断中间传播寄主,减少病虫源积累,避免重茬加重病虫危害。

⑥物理防虫设备。菇棚必须配备物理防虫杀虫设施。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华农筛网厂研制的一种以聚乙烯(PE)为原料,添加紫外线稳定剂及防氧化处理,经拉丝编成的网状织物,无毒无味,用以做成隔离网,将虫害拒于网外。同时不同颜色的防虫网的反射、折射光对害虫还能产生一定的驱避作用,属于绿色食用菌生产防控设施。产品规格一般为20~80目,幅宽1~3米,卷长500米,适于房棚门窗和周围防控害虫设施。菇棚内还可安装专用灭虫器和动感粘虫板,粘杀菇蚊、菇蝇、菇蛾、螨蛹、蜘蛛,诱捕马蓟。

3.配套设备的购置:配套设备包括机械设备和灭菌设施。

(1)机械设备:规模种植主要是培养料搅拌机、装袋机和产品烘干机,可根据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确定购置。

①培养料搅拌机。应选用自走式搅拌机,配用2.2千瓦电机,生产功率5000公斤/小时,参考价5000元。如果当地是食用菌社会化生产基础较好的乡村,有专业性搅拌机出租使用,就不需购置。无此条件的乡村,拌料可以采用手工操作。

②装袋机。可选用普通多功能装袋机,配有多种规格的套筒,采用1.5千瓦电机,生产能力1500~2000袋/小时,其价格360元不带电机,经济实用。

③产品烘干机。较为适用的为LOW-260型,生产功率为鲜菇入机10~12小时干燥,每台次可加工鲜品250~300公斤,参考价3500元。

(2)常压灭菌灶:这是培养料装袋后必不可少的灭菌设施。下面介绍两款经济适用灭菌灶:

①钢板锅大型罩膜灭菌灶。采用砖砌灭菌灶,灶体长280~350厘米、宽250~270厘米,灶台炉膛和清灰口可各1个或2个。灶上配备0.4厘米钢板焊成的平底锅,锅上垫木条,料袋叠放在离锅底20厘米的垫木上。叠袋后罩上薄膜和蓬布,用绳捆牢,1次可灭菌料袋6000~10000袋。

②蒸汽炉简易灭菌灶。采用铁皮焊制成料袋灭菌仓,配锅炉或蒸汽炉产生蒸汽,输入仓内灭菌。也可采用蒸汽炉和框架罩膜组成的节能灭菌灶,利用汽油桶加工制成蒸汽炉灭菌灶。每次可灭菌料袋3000~4000袋。

4.种植品种选择与种源:种植的品种和规模,应根据当地市场或附近城市居民消费习惯和容纳量来确定。可以通过了解蔬菜市场鲜菇畅销品种和日销量状况,以及超市、土特产品公司等销售企业所需品种,实行订单农业,与上述经销商签订供货合同,确定供应品种和日供货量,达到产销衔接。

菌种来源:可向当地食用菌科研单位或专业菌种厂购买栽培种(三级菌种)。引种前应先考察供种单位是否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菌种在菇农应用中的反应、信誉度等,以确保菌种质量安全。

5.资金投入与效益回报:规模种植的资金投入多少,取决于生产规模的大小,一般投资范围20万~50万元不等。下面举两个不同品种的例子:

(1)种植茶薪菇15万袋的栽培场:总体投资32万元,其中:基本设施12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用于生产成本(平均每个菌袋成本1.36元)。年产鲜菇70吨,产值36万元,除去成本20万元,毛利润16万元,生产周期10个月。

(2)种植银耳20万袋的栽培场:总体投资30万元,其中基本设施20万元,每批种植4万袋,产值15万元,生产成本10万元(平均每个菌袋成本2.5元),毛利润5万元,生产周期40~45天。银耳一年春秋两季可连续种植5批,累计年种植量达20万袋,产鲜耳150吨,总产值75万元,除去成本50万元,毛利润25万元。

银耳规模种植技术

下面以银耳为例,具体介绍其规模种植技术。

1.种植季节安排:银耳属于中温型菌类,根据它的生物特性,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生长发育时最适温度为23~25℃。由于银耳生产周期短,从接种到采收仅40天左右,其栽培季节通常以春秋两季最适宜。由于我国南北省区气候不同,季节差异甚大,因此必须掌握当地气候,因地制宜安排栽培季节。一般长江以南省区春栽宜在3~4月份,秋栽宜在9~11月份;低海拔山区,夏季气温不超过28℃,春、夏、秋季均可栽培。华北地区春栽宜在4~6月份,秋栽9~10月份;西北、东北高寒地区,在春季解冻气温回升后,以5~7月份栽较适宜,秋栽8月中旬至9月份。

2.原料选择与配制:银耳栽培原料以棉籽壳最为适宜,杂木屑和其他农作物秸秆如玉米芯、大豆秸、葵花子壳、木薯秸、甘蔗渣等均可。下面介绍常用的培养基配方。

(1)棉籽壳培养基配方:

①棉籽壳82%,麦麸16%,石膏粉1.5%,蔗糖0.5%,料水比为1∶1.1~1.2(以下同)。

②棉籽壳80%,麦麸15%,玉米粉3%,石膏粉1%,蔗糖1%。

(2)杂木屑培养基配方:

①杂木屑75%,麦麸20%,石膏粉2%,蔗糖1.3%,硫酸镁0.4%,黄豆粉1.3%。

②杂木屑76%,麦麸19%,黄豆粉1.5%,蔗糖1.5%,过磷酸钙1%,石膏粉1%。

(3)混合培养基配方:

①棉籽壳50%,玉米芯26%,杂木屑18.5%,石膏粉2.5%,黄豆粉1.3%,蔗糖1.3%,硫酸镁0.4%。

②杂木屑30%,玉米芯25%,棉籽壳25%,麦麸17%,石膏粉1.5%,蔗糖1%,硫酸镁0.5%。

③玉米芯40%,棉籽壳40%,麦麸18%,石膏粉1.6%,尿素0.4%。

按照上述配方,在配制时加入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含水量掌握在60%~62%,pH值5.8~6.2。

3.培养料规模化装袋:银耳栽培袋采用低压聚乙烯原料加工的成型折角袋,规格袋扁径宽12~12.3厘米,长度50~55厘米。每袋装干料量600~650克,湿重1300~1400克。培养料采用装袋机装袋,每台机配备操作人员7人,其中上料1人,掌握1人,传袋1人,扎袋口2人,打穴1人,胶布封口1人,每台/小时可装1000袋。每个料袋打接种穴3~4穴,穴宽1.2厘米,深2厘米、采用胶布贴封。

4.料袋灭菌:装料后的料袋,及时排叠于常压灭菌灶上。通常要求装袋2小时内应进灶结束并开始灭菌,避免拖长时间引起培养料发酵变酸。上灶叠袋要求一行接一行,自下而上重叠排放,上下袋形成直线,前后叠中间留有空隙,使气流上下畅通、蒸汽能均匀运行。然后罩紧薄膜,外加帆布麻袋,用绳索绑扎牢固。

灭菌时间从灶内点火至达100℃后,保持5小时,必须打开所罩薄膜排冷气,然后再覆膜罩严密,重新上100℃后,持续16~18小时,中途不停火,不加冷水,不降温。达标后趁热卸袋,运到环境清洁卫生的场地排袋散热。

5.接种无菌操作技术规程:银耳接种要求严格,其具体操作如下:

(1)接种环境消毒:料袋接种前先要将场地清洗干净,并用“南北牌”食用菌专用烟雾消毒剂对环境进行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量5~8克,点燃后产生烟雾消毒,杀灭室内潜伏的杂菌。

(2)料袋温限:经过灭菌的料袋,必须待料温降到28℃以下时方可进入接种工序。

(3)菌种搅拌:银耳菌种与其他菇类不同,它是由纯银耳菌丝和香灰菌丝两种混合构成。因此接种前必须进行上下反复搅拌,使两种菌丝混合均匀,才能确保出耳率。

(4)接入菌种:接种应选择晴天的早晨或午夜进行,此时气温低,杂菌处于休眠状态,且空气流动小,接种较安全。接种时一人打开胶布一角,另一人用接种器从银耳菌种瓶中提取菌种接入穴内,顺手把胶布原封盖好。接种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然后按上述操作进行第二批接种。

6.发菌培养技术措施:料袋一经接种,即称为菌袋。菌袋接种后搬进菌丝培养室内发菌培养,管理上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1)菌丝萌发期:接种后1~3天,室内温度控制在26~27℃,不超过30℃。

(2)发育期:接种后4~8天,穴中凸起白毛团,菌丝伸入袋壁,此时温度控制在24~25℃,不超过28℃。

(3)伸展健壮期:接种后9~14天,菌丝伸展,并不断健壮,呈现黑云色,逐步伸向料中。这阶段室温控制在23~25℃,但不得低于18℃,也不宜超过28℃,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菌丝生长均不利。

(4)注意事项:菌袋培养阶段注意四点:一是干燥,室内要防湿防潮;二是控温,注意不同生长期不能超过极限温度;三是避光,培养室门窗遮闭,防止光线透射;四是通风,每天早晚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二氧化碳沉积伤害菌丝发育。

7.高产优质出耳管理技术:银耳进入出耳生长阶段分为3个时期,其管理技术如下:

(1)开口诱耳期:菌袋接种后经培养15天左右,应把上原有封盖的胶布揭去,同时进行“扩穴增氧”,即在原四周用刀片割去薄膜1厘米,使扩大直径达4~5厘米,增加氧气透进袋内,促进菌丝生长发育,同时用报纸覆盖袋面,并喷水保湿。夜间打开日光照射2~3小时,促进原基分化幼耳。

开口诱耳这个环节,也可以采取在菌袋旁边正中位置划破袋膜透气,称为“划线增氧”,以此代替割膜扩口。袋旁划线长度3~4厘米,深度以划破袋膜、不伤菌丝为适度。采用袋旁划线增氧工序的,其菌袋培养15~16天时,先将胶布撕掉,然后在穴面上覆盖报纸,喷水保湿5~7天后,方可进行袋旁划线增氧。

(2)幼耳生长期:扩口或划线之后,进入幼耳生长阶段,每天早晚喷水1次,以保持覆盖袋面的报纸湿润不干燥。当幼耳长到1.5~2厘米时,可把袋面覆盖的报纸取出置于阳光下暴晒干燥,趁此时让幼耳免盖报纸露空,适应自然环境12~24小时,然后再覆盖报纸喷水保湿。幼耳生长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3℃左右,不超过26℃,不低于20℃;空间相对湿度保持90%~95%,每天开窗通风2~3次,促使空气更新,同时引进光源,光照度500勒克斯,促进耳片增厚、色白。

(3)停湿造形期:一般银耳接种培养30天后,子实体直径长到12厘米左右,进入成熟期。这时到采收仅需6~10天。这阶段停止喷水,使耳片向内吸收养分、水分,促长势均匀、朵形圆正,称为“停湿造形”。这阶段管理,温度要控制在23~25℃,不超过28℃,不低于22℃。春秋两季在自然气温适宜时,应整天开窗通风;在夜间气温下降时,应闭窗保温,在早春秋末气温偏低时,应在保温的前提下,每天上午8~10时通风30分钟,并让阳光透进耳架。

8.病虫害无公害化防控:银耳生产过程中主要病虫害发生在菌袋培养阶段,常见有绿色木霉、链孢霉、曲霉、毛霉等杂菌污染。只要按照规范料袋灭菌彻底,杀灭潜藏在料中的杂菌、细菌;菌袋接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控制“病从口入”;菌袋培养阶段做到环境消毒,注意室内通风,控温,即可免遭杂菌危害。

银耳进入子实体生长期,一般虫害是菇蚊、菇蝇、菇蛾等昆虫类,可通过菇棚内安装的黑光灯、杀虫器和粘虫板进行物理诱杀。长耳期喷水的水源要清洁卫生,以勤喷微喷为好,防止过湿,以免引发霉烂。同时加强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以增强菇体自身的抗逆能力。

9.产品采收加工:银耳从接种到采收一般需35~40天。子实体成熟的特征是:耳片全部伸展,表现疏松,停止生长,没有小耳蕊,形状似牡丹花或,颜色鲜白;手按耳片稍有弹性;朵径可达10~15厘米,单朵鲜重150~250克。此外,还可根据菌袋的重量来判断,完全成熟的子实体,其菌袋握在手中很轻,表明养分已被全部分解耗完。

鲜耳除一部分采用真空包装、冷藏进超市供应外,绝大多数采取脱水烘干成干品常年应市。鲜耳脱水加工时,先用清水漂洗干净,排于烘干筛上,进入脱水机烘干箱内,起烘温度50~60℃,并开动排气窗,使鲜耳水分尽快排到窗外。烘干温度通常恒定在50~60℃,烘干时间一般为10~12小时。鲜干耳比为10 ∶1,即10公斤鲜耳烘成1公斤干耳。烘干后即用塑料袋包装,防止回潮。

10.菌渣利用:种过银耳的废袋,或在银耳生产过程中菌袋被杂菌污染的废料,称为菌渣,这些菌渣废料均可用作再种不同菇类的栽培原料。使用时可用“废菌料脱膜破碎机”将废袋脱去薄膜,取出菌料,然后集中,加入3%石灰进行集堆发酵,杀菌2~3天后,打开晒干。使用时按70%的银耳菌渣加入30%的棉籽壳或玉米芯等新料,混合拌匀,用于栽培鸡腿蘑、大球盖菇等菇菌品种。

菌渣还可用于堆制生物有机肥或茶果专用肥,或沤制沼气池原料,从而减少废菌渣污染环境。

规模种植的注意事项

规模种植食用菌,无论是经营什么品种,都应注意经营管理。下面以银耳为例加以说明。

1.掌握市场变化:银耳这一产品目前已成为市民日常菜篮子品种,其价格适宜,一般银耳干品零售价为每公斤60元,而1公斤的干品可泡发鲜耳10公斤,约合每公斤鲜耳6元,与一般蔬菜价格差别不大,因此很受市场欢迎,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产业发展,消费市场也会发生变化,生产者应做好产销衔接,尽量避免市场风险,以免影响生产效益。

2.培训操作技能:银耳由于生物特性与其他菇菌品种不同,其生产周期很短,不同阶段每个生长期仅5~10天,在这期间难免发生不正常的极高或极低气温,如果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就可能导致失败。为此必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管理走上规范化。

3.加强经济核算:规模种植比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投资大,整个生产过程的基建,设备、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都需精打细算,从各方面减少费用开支,降低生产成本。

篇6

关键词: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5605

1引言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分布于景迈、芒景和芒云3个行政村范围内。主要居住着傣族和布朗族两个世居民族,景迈山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茶树演化过程中最后被人类驯化利用的重要见证,是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观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茶树野生―驯化―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是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

2景迈山及周边社区概况

2.1景迈山概况

景迈山古茶林现有2.8万亩古茶林,有古茶树320余万株,可供连片采摘面积16100余亩;古茶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250~1550 m之间的山地上、村寨周边、次生林之中。年降雨量1800 mm,年平均气温19.4 ℃,无霜期345 d。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景迈山古茶林于2010年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总面积17704.5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7167.89 hm2,包含10个村寨;缓冲区面积为10536.61 hm2,包含5个村寨。

景迈山古茶林,是以森林生物多样性为依托,以具有1300余年历史的山地人工栽培型古茶林为主体,以乔、灌、草立体结构的林下种植技术为核心,以丰富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见证茶文化发展历史,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杰出的山地混农林景观。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澜沧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保护与开发利用”景迈茶山项目研究提出: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金山银库、生态和人文旅游宝库及艺术宝库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将可以成为世界茶叶的发祥地,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2012年9月,以景迈山为代表的云南普洱古茶林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2012年11月,景迈山古茶林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目前中国第一个以一座茶山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类型为文化景观,申报名称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其中物质遗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古茶林和传统村落。2013年5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2.2景迈山周边及惠民镇基本概况

根据林业调查数据,惠民镇辖区总面积38826.0 hm2,其中林地面积30602.7 hm2,其中:国有林地3725.6 hm2,集体林地21518.9 hm2,个人林地11595.9 hm2,其它林地1985.6 hm2,非林地面积8223.3 hm2,森林覆盖率为75.6%。 林木绿化率76.3%。景迈山古茶林分布主要涉及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古茶林生长区域目前已基本纳入林业部门生态公益林管理,公益林面积3790.4 hm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903.2 hm2,省级公益林2887.2 hm2。

3景迈山主要资源景观和特点

景迈山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既有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古茶林、天然林等天然景观,也有翁基、糯干等保存完好的布朗族傣族古寨,更有帕哎冷、芒洪八角塔等历史遗迹,还有糯岗水库等水域风光,山间云海、夕阳等自然天象景观。景迈山自然风光中最主要的景观和特点如下。

3.1古茶林

景迈山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气候、土壤、植物即有水平带分布,又有显著的垂直带变化,古茶林分布于景迈村和芒景村村寨周围高山上,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茶树大部分生长在原始丛林之中,c数百种野生植物共存。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其茶叶具有品种优良、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显露白毫等特点,古茶树的形态特征主要是栽培型,平均树高3.491~5.006 m,平均树幅3.12 m×2.61 m~4.41 m×4.14 m,树型79%乔木、16%小乔木、5%灌木,树龄多在300~1000年之间。茶树间距约3~5 m,每亩约120~220株,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越,由于地表植物丰富,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

景迈山古茶林是旱地梯田茶文化农业景观的一个杰出代表,它的历史发展见证了古茶林的演变过程,是中国茶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整体景观融入了天然森林、古茶林景观与现代台地茶景观,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林和谐共存景观。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山共同繁衍,展现了各族人民基于茶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繁衍多年的古茶林、各种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的传统人文生态,是该区域内以茶业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演进的特殊见证,它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茶文化成果,突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典范,达到了自然和谐与天人和谐、民族和谐的完美境界。

景迈茶是茶迷口中的圣品,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随之回甘强劲。景迈茶,在云南各大名茶中形象为“大家闺秀”,兰香四溢,沁心润肺,茶气滋味持久隽永,如“大家闺秀”般正宗、正道、深孚众望。其茶叶品质优良,茶体肥嫩柔软,白毫丰满,茶香浓郁享誉中外。由于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而且还具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生长在万木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所产茶叶用古茶树发出的鲜嫩(芽)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常喝景迈茶能美容、健身、消食、减肥、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衍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茶茸),品种珍稀,绝无仅有,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低血压之功效。

3.2与古茶林共生的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群落

景迈山位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澜沧江流域,处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南部延伸区域,植被类型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且保存较好,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古老茶树与苍天大树纵横交错,古茶树满身缠绕着湿润的苔藓和各种寄生植物,古茶与原始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寄生植物、昆虫、鸟、土壤、雾、云、风等自然要素相融,成为景迈山原始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古茶在与所处的原始森林生态空间里的植物相伴相生相融中产生灵气,据调查,目前在景迈山发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种,其中涉危种5个,易危种7个,稀有种3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分布有锯叶竹节树、红椿、毛叶樟、毛叶榄、野拐枣、滇南红厚壳、黑黄檀、假山龙眼、山白兰、思茅豆腐柴、滇马蹄果、勐海姜、大果青冈、大叶木兰、山红树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木荷、栎类、西南桦等阔叶树是景迈山分布优势树种,同时蕴藏着长尾单室茱萸、径直刺桐、野樱桃、白花羊蹄甲、神黄豆、云南红豆、中华白沙椤、金毛狗、苏铁蕨等观赏植物。

茶林及周边生活有大灵猫、小灵猫、赤麂、斑林狸、白鹇等野生动物,区域内拥有众多的热带地区鸟类,也是东南亚地区热带鸟类沿河谷低海拔地区向北扩散的重要通道,在景迈山众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中,保留的的古老濒危和特有的茶树和野生动物类群,且有浓厚的神密色彩,大多保持着原生状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是开展茶文化主题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财富,是科普、科考、教学等专业旅游的最佳去处。

3.3古寨和历史遗迹

3.3.1古寨

以古茶山保护作为生产生活的核心,以傣族和布朗族为代表的景迈芒景人民制定了完善的土地利用和茶园保护政策,这种茶园保护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对景迈芒景的村镇规划有重大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以芒景村翁基和景~村糯干为代表的布朗和傣族古寨,保存着本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民居建筑。山寨民居为干栏式木楼,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木柱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平瓦覆盖,木板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古寨建筑融入了少数民族的信仰体系与传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传统与茶文化特色;融合了布朗族、傣族等民族传统的信仰与装饰元素。这些民居建筑形式来源于当地居民与茶山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筑材料大都选用当地木材与瓦片,与整个茶山完美结合,反映了景迈山长期存在和持久的传统。

3.3.2历史遗迹

景迈古茶林和古村落周围,遍布历史珍贵遗迹,芒景村的茶魂台、七公主泉、芒景神蜂树、翁基古柏、芒洪八角塔等;景迈村的芒更萨迪井(七树)、金水塘、勐本金塔、千手观音树、茶马古道、佛泉、糯心湖,近年来,经过对景迈山历史价值的科学考察,当地加大了对文化遗迹的保护。

3.4原生态茶祖文化、多元民族文化

3.4.1原生态茶祖文化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孕育了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布朗族为代表的当地人民以茶为信仰,形成了独特的、风俗,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口传知识等文化传统,将茶文化融入民族信仰与日常文化生活中,将茶抽象成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与民族服饰文化当中,并形成了坚韧、乐观的民族性格。景迈山各族文化相互发展并相互影响,呈现了茶文化的共享与繁荣。布朗族有茶源之祖训:金银财宝、牛马牲畜终有尽,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据考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训化古茶树的民族。据《布朗族言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帕岩冷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景迈山茶人,是布朗族的茶祖。古茶林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历713年(公元180年),迄今已有1832年历史。早在傣历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迈大平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嘎轰”。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乃至皇室贡品了,沿着茶马古道,茶叶远销东南亚、南亚等诸国。

3.4.2多元民族文化

景迈山上犹如花儿般散落着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各具特色,长期以来,以傣族和布朗族为主体,各民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4月份是民族节日最为集中的时间,有傣族泼水节、也有布朗族山康节,同时也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间,布朗族会举办盛大的敬茶神活动,每个寨子都会出节目,盛装出席;还会放焰火。同时也是春茶上市的时间,茶商也会很多。山上到处歌舞升平,月朗星稀的晚上,各个寨子里都举办原汁原味的晚会,篝火燃起,轻歌曼舞,原汁原味;荡气回肠,热情洋溢,载歌载舞,树影婆娑,茶园在默默地吐着幽香,整个景迈山显现出无比宁静和安详。

3.5自然天象奇观

3.5.1景迈山云海

景迈山云海是中国茶山有的自然奇观,每逢冬季早晨或雨后,河谷雾气在山峰间的怀抱里凝聚,形成无际的云海,在温度和风的作用下,云海如潮汐般涌动。挺拔的山峦,时而翠绿氤氲,时而绿树薄纱,神秘浪漫;时而被白浪裹挟,时隐时现的山巅,远看,如一幅绝佳水墨山水。

3.5.2日出、夕阳、星空

日出日落是景迈山经常可观赏的自然景观,每逢破晓,天空大地蒙蒙胧胧,如同笼罩一层银灰色的轻纱,天际、山峦、树梢渐渐显现红色朝霞,随之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将天空染得通红,此刻,寂静的村寨也醒了过来,人们开始了晨炊,红光、飞鸟、村舍、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每逢日落,空中的云被即将西下的夕阳,染成各种色彩:深红、浅红、桔黄、淡黄,蔚蓝的天空被夕阳装点的富丽堂皇,随着太阳渐渐西下,天空的颜色越变越深:淡紫、深紫、深蓝,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色彩斑斓、赤朱丹彤、光芒四射、美妙绝伦、蔚为壮观。天气晴朗时,在景迈山的夜晚,仰望苍穹,可见繁星点点,灿烂银河,繁星皓月如无数颗闪闪发光的钻石缀满天空,巡视苍茫宇宙,也可席地躺在草坪上,听周围林涛阵阵,昆虫低鸣,观如墨天空,星光点点,忘却了尘世间烦恼,思绪也随着星光的闪烁,飘进了茫茫的宇宙。

4景迈山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1存在过度采摘茶叶和破坏林地情况,毁坏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近几年茶价一路上扬,在利益的趋动下,部分茶农为了眼前利益,对茶树施行过度采摘,当年发出多少就摘多少,一片新叶都不留,此法损伤了茶树的自然生长。另有部分茶农为了扩大茶叶面积,未经批准擅自在古茶林周边砍伐天然林林种植茶叶,同时随着游客和人为活动的增加,部分人群私自在古茶林中采摘植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2擅自建房、乱装修,破坏历史风貌

由于景迈山目前尚未出台详细的村落保护规划,用地政策未完善明确,部分村民为了改变居住条件,在古寨内无序地“拆旧建新”,拆除原有古寨建筑,建设钢筋混凝土新房,并擅自扩大建设面积,或对原有建筑加高加宽,造成部分古寨原有格局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4.3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

目前景迈山生态保护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就目前来说道路及停车场建设、村组环境绿化、环境保护、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旅游公共厕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路标路牌、旅游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都有待完善,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尚未形成良好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低,周边接待服务行业人员多数未经培训,服务质量有所欠缺,还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管理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4.4茶叶加工质量标准不统一,茶产业发展缺乏品牌

目前景迈山茶农的茶叶加工主要是按照历史传统茶叶制作工艺,很多茶叶加工基本是在茶农自家完成,或者是由小作坊制作的,茶叶成品质量标准不统一 。小作坊制作出来的茶叶虽然很多传承了最原始制作茶叶的工艺,但作坊生产条件有限,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生产的数量,都满足不了茶叶品质提高扩大销售的需求,生产量小、手工工艺成本高导致市面上出现的景迈山古茶都是景迈茶、普洱茶等冠名多,除了澜沧古茶和柏联普洱茶两个品牌外,大部分茶农生产茶叶以出售毛茶和加工原料为主,缺少高知名度品牌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品牌数量少,名牌不凸显,形不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

4.5社区参与程度低,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景迈山保护发展建设、旅游项目选定、规划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中,存在多以政府和项目专家意见为主,工作中还缺少当地村组干部和居民的全力参与和协作,政府或企业经营开展旅游项目,征求和咨询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意见较少,从而降低了当地居民分享保护发展效益的权利,没有考虑共同管理和经营,使村组和茶农除了售卖茶叶外,从景迈山保护发展中获益甚少。同时目前景区保护发展和开展旅游的管理、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经营管理型专业人才、环境监测人才、规划设计人才、营销人才及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导游人才能力有所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区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

5保护发展建议

5.1加强培训宣传和执法力度,保护古茶树和森林资源

为了更好的保护好古茶林,应加大茶农的培训力度,经常性地开展古茶采摘生产加工和生态环保培训,倡导农户采茶每枝要适当保留1~2片当年的新叶,保留新叶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因为老叶、残叶、败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差,达不到促进茶树生长的目的,对当年的春茶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采摘,采用合理的采摘方法,既可保证当年的产量提高,也可为来年以至长久的稳产、高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政府要加强管理能力的提高,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森林法和各项法律,规划并及时公示严禁开发土地及林地,规划适宜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景区开放的区域、时间和容纳人数规模等;严禁砍伐山寨四周的古茶树和大树, 防止新建筑物侵吞古茶园,要小规模地、有保护地占用林地,佛寺和古迹建设区原则上要在佛寺和古迹的原址恢复或扩建,新建民居和旅游度假建筑的要避开高大乔木,要择址在空地上定点布局,茶叶加工厂避开核心旅游线的区域择址定点布局,大量茶叶加工最好统一在惠民镇建立茶叶加工园区和交易市场。对违法侵害林地林木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5.2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切实保护古寨历史风貌

景迈山古寨保护建设规划应根据重点保护、集体建筑优先、农户有序建设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建设规划,新建农房要严格保持传统民居建筑结构、风格、建材等原貌的一致性,禁止实施非民居原貌的建设,以确保新建筑与山寨村落保持一致。建筑房前屋后的园地以及耕地用木栅栏围合。佛寺建筑形式要符合民族佛寺的传统特征,建筑层高最好不超过两层,佛寺建筑之外的建筑包木或采用环保建筑材料仿木建设,建筑不宜超过传统民居的体量和尺度,新建民居建筑数量越少越好,以保持更多的自然生态的状态。

5.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市场开拓

在保护完好的前提下,开发景迈山旅游应把古茶林、古村寨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遗迹作为有机整体综合加予考虑,重点推出充分结合景迈山古茶林、古村寨、历史遗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区域,适当改善古茶林或旅游线路基础设施条件,如必要的环保旅游公厕、观景台、旅游标牌标识、环保垃圾箱等,保证旅游者能方便地进入旅游点或旅游线路,有利于旅游者能方便、安全和舒适地在景迈山享受旅游带来的美的享受和乐趣。

建议景迈山发展旅游经营方式可采用管用分离,公平受益的方式。将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管委会向政府负责,以提供严格的古茶林资源保护和公共服务等为职责;经营权由管委会向国际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进行招标,实行特许经营,在管委严格的保护管理之下,按制定切实可行的景迈山保护管理规划,由企业实施必要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适度开发,面向社会公平公开招标经营,特许经营权出让收入上缴上级财政,实现发展旅游对景迈山经济的有力拉动,也使周边居民在发展保护事业和旅游开发中受益。

5.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茶叶品牌

景迈山茶产业的发展,应依托优良茶叶品质和广阔茶叶基地,用现代的经营理念来创新发展茶产业,建议在澜沧古茶公司和柏联普洱茶庄园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澜沧县城或惠民镇建立现代茶叶企业加工工业园区和交易市场,实施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推进茶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景迈山上最好不再新建规模茶叶加工企业 ,主要以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主,弘扬传统制茶工艺,扶持当地小型作坊,规范生产、加工和包装条件,建立产地检测机构,加强终端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快申遗的步伐,实施原产地域产品标志保护管理,加强茶叶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工程,扶持茶叶经营企业争创品牌,从质量上塑造品牌形象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公平竞争逐步实现茶叶品牌整合,适时举行茶叶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提高茶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打造世界知名的茶叶品牌。

5.5加强社区居区参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景区服务水平

景迈山茶农作为景迈山保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区保护和发展极为重要,应充分尊重当地百姓古茶林管理和发展的合理关切和诉求,长远发展应该从村组群众的角度出发,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景迈山保护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如在政府或景迈山申遗管委会的管理之下,采取兼职方式组织当地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巡山护林人员,成立景迈山古茶林民间保护管理协会,参加申遗和景区管委会日常工作管理工作,适当给予薪酬,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让区域内的群众参与旅游服务、文化娱乐业、旅游产品、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实现转岗就业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利用,让社区居民更加认可和配合保护和管理,使当地社区居民和申遗区和谐发展,并在经济利益等方面达到双赢。从而保障和促进申遗区可持续长远发展的目的,使之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和美丽中国样板。

在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上,建议主要按照“游在山上、住在山下”的理念进行策划,为游人提供与自然景观协调、安全方便的服务,减少对古茶林原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从业人员不仅是旅游行业的主力军,更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形象代表,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对外整体形象和水平,通过培训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发展意识,熟练掌握礼节礼仪知识、烹饪、餐饮、客房服务等各项专业服务技能,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使旅游业接待成规模、服务质量上档次,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关于“加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遗产保护区管理”征文的通知[R].澜沧:澜沧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2015.

[2]普洱市旅游局.景迈山新农村规划[R].普洱:普洱市旅游局,2009.

[3]仝佳音.云南景迈山古茶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5).

[4]齐丹卉,郭辉军.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J].生物多样性,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