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本科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面设计本科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美国高立德大学本科课程体系
高立德大学的本科课程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通识课程(General Studies)、专业预备课程(Pre-Major Courses)、专业和相关课程(Major and Related Courses)、专业限选课程(Major Concentration Elective Courses)、自选课程(Free Elective Courses)。
各专业对每部分课程完成学分的数量要求略有不同,但一般情况下,与专业课直接相关的课程(专业预备课、专业和相关课程及专业选修课)都要求完成总计60个学分(或以上),即全部学分要求的50%(或以上)。以艺术与媒体设计专业为例,上述5部分课程要求完成的学分数依次为37~40分、6分、45分、9分及20~23分。下面就以该校艺术与媒体设计专业为例,对以上各部分课程及要求加以说明。
1.通识课程 (40个学分)
2007年,高立德大学特别设计了一套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学习任务。高立德大学为聋人和听障人士设计的这套通识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新生基础课(Freshman Foundation courses),4门,12个学分;综合课(Integrated Courses),6门,24个学分;毕业设计(Capstone Experi- ence),1门,4个学分。
4门新生基础课分别为第一年研讨课(First Year Seminar,GSR 101)、精读与写作(Critical Reading and Writi-ng,GSR 102)、美国手语和聋人研究(American Sign Language and Deaf Studies,GSR 103)、定量推理课(Quanti- tative Reasoning course,GSR 104)。其中第一年研讨课是一门衔接性课程,是为了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而开设的。通过研讨,新生们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上的大学?大学究竟是个什么地方?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我的人生目标?而定量推理课的开设则是为了让学生(特别是文科生)获得在科技社会背景下做出理智判断所需的数学、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内容涵盖数感(number sense)、统计、概率、几何、线性代数和指数模型、制图和数据分析。这不是一门传统的、抽象的数学课,它把数学和推理作为有价值的工具用于理解人类所生活的世界。
综合课是围绕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课题展开探究的多学科或跨学科课程。授课教师(可能由来自不同系的教师或由一名教师和某个行业的专家组成的授课团队)将带领学生从五个方面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性的探索:综合性学习导论(Introduction to Integrated Learning)、多元文化视角比较(Comparing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不同学科的方法(Method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一定背景下的科学和定量推理(Scientific & Quantitative Reasoning in Context)、道德评价和行为(Ethical Evaluations and Actions)。每个学期或学年,教师都会自愿设计符合要求的综合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要完成总计6门课程的学习以达到学校对本科生的要求。
完成全部本科课程后,学生们(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将组成团队,在教师带领下,和社会团体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这便是毕业设计这门课的内容。
2.专业课程 (60个学分)
在高立德大学的本科课程中,与专业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专业预备课程(Pre-Major Courses)、专业和相关课程(Major and Related Courses)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Major Concentration Elective Courses)。艺术与媒体设计专业的预备课程有2门:艺术史和艺术设计基本原理;专业和相关课程有15门,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数字媒体(2门)、设计(3门)、绘画(1门)、现代艺术(1门)、摄影(2门)、网页设计(2门)、高级画室、展览/作品集(2门)及实习、专题研究(2门)。专业方向选修课则是从以下5组课程中任选1组:艺术史(3门)、数字媒体(3门)、平面设计(3门)、摄影(3门)、艺术工作室(8门选3门)。
3. 自选课程 (20个学分)
所谓自选课程,即学生可以从全校范围内的课程中任意选修自己喜爱的课程,可以与所学专业有关,也可以无关,因此选择范围更广。各专业可推荐相关课程,艺术与媒体设计专业推荐的课程有:沟通导论(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公共演讲(Public Presentations)、编程基础(Programming Fundamentals)、视觉手势交流(Visual Gestural Communication)。
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本科课程体系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本科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学科大类(必修和限选)和专业(必修、限选、任选)三大类课程组成,不同专业对各类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总体上,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达到40%~50%左右,学科大类占10%~20%不等,专业课比例约为30%~40%。
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在总计164个学分中,通识课程所占比例为39%,主要课程类别有思想政治类(14学分)、大学英语(12学分)、计算机类(7学分)、汉语(6学分)、体育(4学分)、就业(1学分)综合类选修课(8学分)及毕业设计(12学分)。
学科大类教育课程分必修和限选两类:必修以理论课为主(要求完成16个学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及装饰与图案6门课),限选包括理论课(要求完成6个学分――从艺术欣赏、美学(中外美术史)、书法基础、摄影基础(I、II)及公共关系学中选3门课)和独立设置的实践课(要求完成12个学分,其中包括8个学分的分散实践课――设计素描(I、II)、设计色彩(I、II)和4个学分的集中实践课 ―― 从速写和写生(环境/动物)中选2门课)。
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必修包括理论课(要求完成24个学分――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I、II、III)、文字与版式(I、II)、品牌形象策划(I、II)和图形 创意8门课)和集中实践课(要求完成10个学分 ―― 摄影、平面(印刷)设计和印刷制作(I、II)、网站设计与制作及艺术采风5门课),限选包括理论课(要求完成18个学分 ――从角色设计、动画与运动规律、二维动画设计、插图技法、创意广告设计、企业形象(CIS)、中国画(I、II)和装饰绘画课中选6门课)和分散实践课(要求完成4个学分,从装饰彩绘、书法实践和雕刻工艺(I、II)中选2门课),而任选课则要求完成8个学分(3~4门课)的理论课,可选择的课程有:展示与陈设、色彩搭配设计、插图设计、大众传播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商业摄影、时装摄影、中国传统建筑调研、产品包装与陈列设计。
三、美中两校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
1. 两校都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传承,但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
高立德大学本科专业统一要求完成的总计120个学分中,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直接相关的通识课程比例占到了1/3;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通识课程的比例更是达到40%~50%左右。
从文化传承来看,美国高立德大学在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开设有多元文化视角比较类综合课程)的同时,还注重对聋人文化的研究(开设了美国手语和聋人研究这门课程)。在这方面,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校的课程开设基本相同,主要通过大学英语这门课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近年新增了手语语言学,但没有针对聋人文化开设任何课程。在价值体系的延续方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主要是通过多门思想政治类课程来实现的,而美国高立德大学则主要是通过道德评价和行为类综合课程来实施价值体系教育的。
相比之下,美国高立德大学更重视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为学生设计了5门相关课程:精读与写作、定量推理课、综合性学习导入、不同学科的方法、一定背景下的科学和定量推理,文、理兼有,全部为综合类课程。从特教学院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表中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主要是通^学科类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及汉语阅读与写作和自然科学类(如计算思维艺术)、人文与艺术类(如艺术作品欣赏)、社会科学类(如近现代科学与生活)及沟通交流类(如英语实用交流)四大类选修课程来实现的。
2. 在学科基础和宽泛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美、中两校差异显著
从两校通识课程以外的课程安排不难看出,美国高立德大学的课程设计首先突出了历史的沿袭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外,高立德大学的专业课程门数和学分数都明显少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但其专业和相关课程的门数和学分数是其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3倍,体现出了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的重要性。
应该说高立德大学本科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清晰的:必修课程的学习为选修课程的学习提供了“选择”的依据――学生通过大量的必修课程获取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在选修课程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再通过自选课程的学习,完成对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在学生的专业发展上体现了必修主导和自主延伸的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专业课程设计则凸显了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强调对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传授这一特点,专业课程多,涉及面广而深,从学科大类基础课到专业任选课,为学生的专业发展铺平了道路,学生无疑会从这样的课程体系中获取更多、更细的专业知识,但从课程名称和数量上看,很难避免重复教学和学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3
1 校外实训基地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在国外被公认为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国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1]。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也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工业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专业,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动手能力。我校于2001年成立工业设计专业,现有的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设计通常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已经经过3次大规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逐步向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教育靠拢,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不尽如人意。课堂上通常以教师自拟题目或以大赛的题目为实训内容,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有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技术为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设计实践活动,这样的方法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成为设计专业上课的定式,这样的选题方式对于设计实践来说,缺乏限制性和实用性,创意的范围太过概念化,设计的结果难以实现,很难与今后职业道路的思维方式接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思路。通过在基地的实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设计、了解设计、开拓思路。
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但是使用起来很吃力;同时,由于没有真实的限制条件,导致绘图不规范,缺乏经验。另一方面,实训基地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设计创新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模拟训练时还是在参加大赛的创新过程中,想法通常天马行空,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但是在真实设计项目的实训中,所有的创新与创意都要真实可行。如此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设计师的责任感。另外,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重,缺乏合作精神,导致设计任务进展缓慢,不能按约定完成,通过实训,对于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较大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接到设计任务后,能够自觉分组、分工协作,顺利完成任务。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业界知名度,增强专业实力。便于通过设计成果的转化,获得优厚的建设资金,改善专业办学条件,为提高设计和教学水平奠定物质基础。对于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改善知识结构,了解设计前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验室和管理制度建设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实习、模型制作、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设计6种实习实训课程。其中前4种实习的方式为专业教师指导,在校内相关实验室完成,而专业认识实习由教师带领学生到设计创意产业发达地区(如杭州、广东顺德、香港等地)参观。毕业设计通常采用到实习单位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的方式。由于以前没有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接触实际设计项目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节奏和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快速启动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实训基地的顺利建设,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培养模式的设立。
2.1 校外实训基地的实验室建设
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和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一定要选择能够提供实习实践环境、设备经费和设计项目的相关企业,并且企业中要有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培训。通过筛选和互相协商,我校工学院和北京德胜新鑫建筑装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胜新鑫)签订了共建北林·德胜新鑫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合同中约定了双方的合作时间,也约定了双方的责权利。
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德胜新鑫公司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指派公司业务过硬的设计师作为辅导教师,在其办公环境紧张的情况下,专门腾出办公室,设立实训实验室并配置电脑、打印机等相关实验设备,供教师和实习学生使用。公司还加快企业发展计划,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2.2 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建设
2.2.1 设计实训内容及制定指导方式
在实训内容的设计上,针对学生的年级分为两个实训段,其中以一、二年级学生为第一段,三、四年级学生为第二段。第一段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训,以了解企业文化,适应工作节奏,协助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或项目经理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并且在其余时间,运用AutoCAD软件对现有蓝图进行翻图,以此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第二段的内容专门为高年级学生设计,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参与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其中指导教师由企业派出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设计师、项目经理,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全程跟踪,让学生对整个设计及实施过程有完整的认识,积累设计工作经验,缩短未来就业的接轨时间。
实训基地的指导方式:在企业环境中,以企业的专业人员为主要指导人员;校内教师为辅助人员,负责学生的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肩负学生和企业的沟通。在学校环境中,由校内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解读设计意图,辅导设计创意。
2.2.2 安排实训时间及更新培养模式
学校负责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参与到公司的实际工作中,并且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设计工作,满足企业的要求。实训时间以 保证正常的校内教学为基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训,对于高年级学生,一周要保证有3天时间在企业实训基地实训,低年级的学生则无固定要求,尽量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参与到其中。
培养模式采用学校和企业共同出人、出力的方式。由企业派专人负责实训学生的出勤和专业培训,由我校教师负责学生的安全和协调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企业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训要求,做到及时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
3 设计专业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思考
实训基地建设一年来,共安排16名实习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均为工业设计专业2~4年级学生。在此期间,为德胜新鑫公司设计并制作了公司的企业文化宣传手册,协助公司设计人员完成了北花园小区、百万庄小区等小户型室内陈设品造型设计,同时协助项目经理完成盛达园酒店大堂展示用品造型设计和观唐别墅的部分陈设品造型设计等任务。
实际项目的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更多的学生希望参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他们感受到设计教学和设计工作的距离、设计创意和设计实施的距离,学习到了制作宣传手册的方法,理解了相关专业术语。在陈设品造型设计的实践中,学生对设计和材料的风格、色彩、材质和加工工艺等有了真实的了解和接触,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的。
学生在整个项目进程中要进行分工合作。学生通过组队设计,意识到要想完成设计项目,需要多沟通,在方案的创意上要互相启发,培养了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亲历了从接受设计任务到完成项目的整个工作流程。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整个流程的跟进,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遵循设计程序的必要性。
通过实训,学生感觉深入到企业中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认知到专业的特色,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设计项目都是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在实战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缩短了由学生转变为合格设计师、职业人的时间。
笔者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实践,对于工业设计专业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对基地今后的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设想和思考。
3.1 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与校外实训
在基地建设实践中,笔者充分体会到时间安排上的不易。低年级学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而高年级学生又有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要参与,所以在实训时间上很难满足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则希望学生有更多时间满足企业的安排。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希望能够打破原有的“三段式”教学(基础课、设计基础课、设计专业课)模式,进而更新观念,调整思路[3]。在本科课程设置上精选相关设计基础课和设计专业课,对现有的一些课程进行重构。设计专业课的内容设计部分,要尽量围绕实训设定授课时间和内容。如果能将几门相关课程联合起来,一起围绕实训项目进行,对于时间安排的灵活性和对学生的培养会更加有效。如果人员和时间能够得到保证,那么企业在基地的建设上也会更加有动力、投入更多。
3.2 拓展合作企业,丰富实习实训内容
随着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实践性人才需求的提高,只有一个实训基地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我们专业现在只有一家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实训基地的接收能力有限,很多想参与的学生还不能参与到实训中来;另一方面,由于合作企业的经营项目所限,使实训课题的范围和类型受到限制,有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不进来。因此,要想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相关设计专项能进行设计实训,就要拓展合作企业,增加合作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可以联系以平面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为经营范围的公司合作,形成校企合作联盟,丰富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
3.3 实现深度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虽然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问题上能够达成互相扶持、互利互惠的共识,但是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其各自的发展需求。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4]。同时,作为学校也同样有此困惑。在基地建设的问题上,学校方面通常能够比较主动,但是由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安排的相对稳定性,整个实训基地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不容易变通和调整。而企业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合作方面没有耐心,这些都是导致不能深度合作的原因。在此问题上,要想最终实现深度合作,让实训基地良性运转,一方面,需要双方加深了解,多沟通。另一方面,则需要校企双方在设备、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上尽量做到均衡。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才能够实现深度、广泛、长期合作。
4 结束语
通过一年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逐步完善,学生通过实训基地更早地接触社会,体验设计创新实践;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安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专业学习方面,通过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结合学校所学知识,对于提高设计创意的可用性,丰富设计经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经过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专业知识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合作企业的设计项目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偏差;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接收的学生人数有限等问题。未来将在共建经验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以上问题。尽管目前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难以协调解决的难点,但我校工业设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正确,基础和条件优良,一定能够培养出大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三方互惠互利,创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gzyj.myvtc.edu.cn.2006,11.
- 上一篇:草莓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
- 下一篇:民俗文化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