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互设计学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互设计学的课程

篇1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交互协作学习;CSCL;虚拟实验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融合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及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出交互实用的、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实现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等新型教学形式,是值得研究的热点课题。因此,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建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扩宽知识面,为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

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因此,课程网站设计与创建的成功与否是精品课程成败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开发特点、形式和规范不尽相同,但在构建过程中一般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即采用何种组织方式组织网站的内容资源,才能有助于用户较为便捷迅速地查找到所需的资源。本文以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站建设应用实践为例,结合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教学理念,对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索。

1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总体设计

1.1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目标与设计步骤

计算机辅助教育课程是结合师范院校特点,将高速发展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实践而开设的一门反映师范教育特色的核心基础课程。我校课程教学团队于1998年开始对该课程展开改革研究,并同时依托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类”部级立项项目(教师司[1998]5号(JS203C)的支持,开展了改革研究与实践。我们力图使该课程能充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体现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成为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新要求的特色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该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本着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课程建设的目的,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我们对该网站建设制定了设计步骤,如图1所示。

1.2课程总体框架设计

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因此,课程网站设计与创建是关键所在。我们遵循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采取课堂讲授、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互助学习、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课堂讲授、网络自学和专题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我们还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对网站建设的主题进行了定位,将该精品课程设计为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教学资源、特色及创新点、网络学习、专家指导等模块,如图2所示。

1.3课程内容设计

美国课程专家William Doll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就应该符合这种发展趋向,因此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设计精品课程内容。所谓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通过对信息内容“量”的分析,找出能反映信息内容的一定本质的又易于计算的特征,从而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缺陷,达到对信息“质”的更深刻、更精确的认识[3]。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精品课程进行内容设计时,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与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本课程以计算机辅助教育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为出发点,突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色与优势。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注重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及教学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理论及思维形成过程的感受。采取课堂讲授、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互助学习、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具有特色的“课堂讲授、网络自学和专题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课程组方式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课程设计,制定出模块化教学课程大纲。尤其对于实验教学,我们构建了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种类型实验,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了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即由原来单一的网络实验演示和观看扩展为实验演示与观看―虚拟操作―自由在线讨论小循环的实验。

1.4确定课程网站栏目与板块

根据内容分析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后,我们确定了课程网站的具体栏目与板块,形成每个栏目的树状列表,以清晰地表达站点结构及各站点之间的链接。在划分课程栏目与板块时,要特别注意:1)尽可能删除与主题无关的栏目;2)尽可能将相关课程最有价值的内容列在栏目上;3)尽可能方便访问者的浏览和查询。比如教学资源栏目,不仅应能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调整网络课程内容,上载新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典型软件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新颖的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不仅应设计实现学生个性化查询、阅读在线网络课堂讲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利用Web技术设计实现在线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学视频,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交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时空分离教学的重要纽带。交互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现有的各级精品课程,其在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交互方面,尤其是提供同步在线讨论、支持小组在线协作学习方面较为缺乏。因此,为了更好地呈现和传播精品课程内容,本课程除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设置相关栏目之外,特别设计了“网络学习”模块强化并完善精品课程的交互协作学习功能,分别设置了在线课程、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考试、虚拟课堂和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等板块。

1.5分栏目策动与主页设计

在开发过程中,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主题定位和初步设计的网站栏目、板块完成分栏目策动书等,对精品课程网站的目录结构和链接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设计,以此作为最终实现的具体指导。在主页设计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1)课程网站整体风格保持一致:包括结构一致、色彩一致、导航与背景一致等;2)课程网站色彩合理搭配;3)课程网站版面布局合理。总之,要根据学生习惯设计出具有交互性、操作响应高效、方便易用的界面。经过精心设计与开发实现的课程网站主页如图3所示。

2精品课程交互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现

在上述精品课程总体结构框架中,“网络学习”模块是专门为强化和完善课程中交互协作学习功能而设计的,是本课程的创新与特色所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重点引入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理论与技术,指导网络课程模块的交互学习功能开发。CSCL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4]。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背景,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有一定差异,这不利于学习效果的产生。因此,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时要特别注重交互协作环境的创建,给学生提供各种交互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不同观点进行协商讨论,形成对问题的知识建构。同时加强教师的在线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精品课程学习的活动密度,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2.1交互学习的总体模块

人机交互是精品课程内容呈现和传播的主要途径,也是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开发精品课程时要正确认识交互规律,设计实现多层面的和谐交互。协作交互学习,是指多个学生面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交互作用,这些活动是深化问题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人际关系技能和高级认知技能获得等目标学习的外部条件[5]。在协作交互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及相互作用。从认知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分析,学习同伴间的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而且协作交互学习让学生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每个人经过思考获得的学习心得。这种设计理念也正好符合建构主义主张的协作交互学习会促使学习者产生高度的学习动机,更让学习者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为了实现更好的交互协作学习,我们在本课程的“网络学习”模块中专门开发了网络虚拟教学系统,分别实现了在线课程、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在线考试、虚拟课堂等功能,实现的系统页面效果如图4所示。

各模块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如下:

1) 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相关课程的电子学案、视频教程与相关学习资料,并随时根据学生的要求上载最新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需要的学习资料,为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2) 在线答疑。本模块提供一个“基于Agent的在线答疑系统”,使学生对在线课程或其他疑惑内容进行提问,并允许学生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通过本系统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和交流,共同评判质疑,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评价。

3) 作业提交。学生输入自己的信息后在线提交作业,查看作业评阅情况,并且可以在作业提交截止日期前进行修改。教师及时给出反馈,有利于学生作业成果的进一步完善。

4) 在线考试。学生输入自己的信息后,可以进行随机试卷抽取,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提交试卷与成绩查询。通过在线考试与测试成绩反馈,学生对自己的阶段学习情况有一个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

5) 虚拟课堂。本模块采用3D虚拟建模技术与人机交互技术,开发了虚拟教室和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与实验环境。我们在虚拟课堂中设置了在线讨论、邮箱、论坛等交互方式,促进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学习时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通过教师、学生及相互间实时与非实时的深入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达到进行有效学习的目的。虚拟实验交互模块不仅满足了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自主控制和操作实验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在线交流讨论、教师实时指导反馈,为精品课程实验教学设计提出了有效途径。

以下重点介绍虚拟课堂中实现交互协作功能的虚拟实验教学模型。

2.2虚拟实验的交互设计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实验环境的真实性与交互协作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保证通过网络学习,学生也能像在普通实验室操作实验一样,取得好的实验效果,一直是精品课程建设和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的难点。我们在研究CSCL和人机交互相关理论及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交互学习的特点、交互学习的内在规律和实现协作知识建构的交互机制等,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对实验环境进行了仿真,对虚拟实验的构建和交互协作功能进行了创新性尝试。所构建的虚拟实验功能模型如图5所示。

该虚拟实验主要分成3个模块:1)虚拟实验环境模块:包含虚拟实验场景、虚拟实验设备、虚拟角色等;2)虚拟实验辅助支持模块:包括实验目标、原理、步骤、演示、应用等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教学信息,对学生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是实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隐互资源;3)人际交互支持模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人人交互的途径,交互对象包括远程的教师或学生,交互方式可以是实时的在线聊天,也可以是非实时的论坛、E-mail等。

在虚拟实验3大模块实现的基础上,将虚拟实验的信息交互分为两部分,即学生与虚拟实验间的信息交互和学生与虚拟实验辅助系统间的信息交互,这两种交互过程是交叉并行的。具体的虚拟实验交互协作实现流程如图6所示。

针对上述功能和交互操作流程,我们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对设备的功能和实验现象进行模拟。该系统支持学生自主控制与操作虚拟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统计实验数据、在线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3评价与完善

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初步完成后,还有一个长期运行、评价的过程,要对其课程教学资源、信息覆盖范围、网站受访率、导航有效性、课程网站稳定性及实用性等进行评价[6],并在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具体从内容评价、效用评价、技术性评价、发展性评价4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改进,如表1所示。

上述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精品课程使用的有效程度。今后将不断根据群体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改善,增强课程资源的特色性,并根据学生的受访规律不断调整课程网站的设计布局与导航,建立一个智能化与个性化一体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4结语

精品课程网站开发是决定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我们所承担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总结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过程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精品课程网站构建模型。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精品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协作学习功能,通过认真研究人机交互、CSCL等相关理论及技术,我们精心设计了具有交互协作学习功能的网络学习课堂。另外,我们设计的虚拟实验的构建模型和交互操作流程,对实验环境进行了仿真,对实验设备的功能和实验现象进行了模拟,弥补了传统精品课程在实验教学上的缺陷,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及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应用前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应用模式。

目前,该网站已经投入运行近3年,契合课堂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资源利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现在课程网站范围已辐射到全国,反映效果良好。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充实完善网站内容,扩大网站覆盖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提供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缩短信息资源的更新周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注:贵州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辅助教育”项目支持;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研[2010]10号)。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10)[EB/OL]. [2010-05-10]. /xpe/portal/20a4bb00-1188-1000- 8b6c-ac9dee625938.

篇2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基础性内容以传统机械制造工艺为基础,密切结合数控加工的特点,是连接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切削刀具以及数控加工工艺理论基础知识,能针对真实的产品零件图设计合理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地探讨一下本课程的交互式创新教学。

二、课程设计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要点,并能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实践。掌握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知识;数控加工工艺概念、基本理论;数控车削和铣削加工工艺知识。能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合理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2、能力目标

(1)专业能力:表现在学生机械行业领域的的专精和学识的博通。

(2)社会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考虑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在工作及社会交往中密切的合作关系。

(3)方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了学习的本质。

三、课程教学组织设计

课程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同时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分成基础内容、巩固提高、扩展应用三个方面,在教学组织中,我们采用互动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基础内容的教学设计

基础内容是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包括概念知识、原理知识等。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自学熟悉理解该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主要采用预习――测试――讲解的方式。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每次上课开始的几分钟,给出相关测试题测试学生自学完成情况。这样可以在课程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如果学生整体掌握良好,则只需要稍加讲解指出重点,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则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学生也可以知道自己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疑惑,及时在课堂中请教师指导讲解。

2、巩固提高的教学设计

巩固提高内容是在学生基础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在实际中简单运用。这个知识点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同时能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中可以采用PI互动教学法,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出相应的测试题(一般为选择题),让学生每个人作答,并将学生整体的答题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如果得到多个不同的答案,则组织学生就近讨论,学生互相阐释自己的观点,彼此说服对方,在获得更多信息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引导得出新的结论。教师在学生互相讨论时可以置身其中,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学生新的结论正确率高,则说明学生掌握良好,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如果掌握较差,教师则补充内容详细精讲后,再次让学生作答。直到学生基本掌握,再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这种互动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思维,更培养了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3、扩展应用的教学设计

扩展应用内容是学生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现实,要符合各学科的内在发展趋势,符合真实产品零件生产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出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习的内容与自己未来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到学习任务的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今后职业中所需要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可以采用团队项目、仿真训练 、讨论辩论等。如教师备课中精心选取几个基于真实产品的典型案例,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组,将这些案例分别交给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学生在讨论中允许查阅资料。讨论结束后,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将自己的学习项目成果汇报给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提出疑问和见解。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将项目内容进行梳理。这种结合了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四、教学方法实例

以数控加工工艺学中的“工件的定位”为例来简要说明。

1、基础内容

学生先预习理解六点定位原理概念,常见的定位元件和定位方式。教师测试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再通过实例讲授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

2、巩固提高

理解了基本的概念后,教师在课堂中给出相关的测试题,如轴类零件加工时,采用两个顶尖孔可约束( )个自由度。

① 3 ② 4 ③ 5 ④ 5

学生单独思考,一分钟后给出自己的答案。第一次答案正确率如果小于80%,教师则要求学生与相邻的学生就近讨论,积极分析自己的答案与他人答案的不同之处,互相说服,教师穿插各个讨论小组中,鼓励学生多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几分钟后,学生再次回答刚才的测试题目,如果正确率高于80%,教师做简短的正确解释。然后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测试环节。

3、扩展应用

经过巩固提高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接下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分组发放相关的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进行汇报。如给某个小组的案例分析为:下图所示为一长轴工件在双顶尖和三爪卡盘上定位。试分析此定位方案:写出各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属于何种性质的定位?如有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小组拿到题目后,互相交流讨论每个定位元件所限制的自由度,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然后派学生代表在全班针对自己的题目做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其他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分析结果提出疑问和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做点评总结。

篇3

【关键词】障碍设计法 护理技术实训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56-02

障碍设计法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护理技能模拟操作过程中,设计一些障碍,或者示范一些错误的操作法,让学生在已经熟悉正规的护理操作的基础上来判断或纠正错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通过各环节培养出技术型的护理人才,是实践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意志较薄弱,如果按常规的教学方法来传授护理技术的操作,学生只会生搬硬套,机械性地模仿教师的操作。笔者在1年的时间里,在护理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障碍设计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随机选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119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护理20班(60人)设为实验组,护理19班(59人)设为对照组。年龄为16~18岁,均为女生。且已经过1个学年的基础课学习。各班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使用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时数、任课教师均相同。

(二)方法。具体如下。

1.教学方法。两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所授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学时、内容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规范地示教,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实验组则采用障碍设计教学法,设计障碍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

2.障碍设计教学流程。以青霉素皮内注射为例说明。学生已在护理学基础中基本熟悉了青霉素皮内注射的操作。(1)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选一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准备小笔记本。(2)课前准备:组长带领本组的学生,根据教材及广西卫生厅下发的55项视频,熟悉青霉素皮内注射的正规操作。(3)教师设计障碍操作,如准备用物有过期的药液、不密封的注射器,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时多做一个步骤、用物准备不全等,操作中“三查七对”漏查一些项目,评估内容不全等。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录存在的问题。(4)学生分组讨论,汇总障碍问题,并纠正问题。(5)学生分组设计情境演练。(6)学生分组展示记录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完善操作方法。

3.评价方法。(1)评价的方式。选择无菌技术操作、鼻塞法给氧、简易呼吸器、生命体征的测量四项护理操作进行单项计分,由4位教师分别固定负责相应的科目,并按广西卫生厅下发的55项《操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操作总评是学生学完课程后,由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组成的平均分。(2)调查实验组学生对障碍设计法教学效果的评价。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发放自制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实验组学生对障碍设计法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2。

三、讨论

(一)障碍设计法在护理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果。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将护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实施障碍设计法遵循这一理念,目的是让学生能解决障碍中的问题,尽快掌握及运用护理操作技能为病人服务,提高职业能力。障碍设计法在护理技术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结果如下。

一是提高了学生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收集学生在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无菌操作不严格、“三查七对”缺乏、生活医疗垃圾处理不当等,在授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情境及工具。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参与者、探索者,在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挖掘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操作目的、适用范围、操作要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缩短了实验教学与临床护理实践之间的差距。表2显示,8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81.66%的学生认为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是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变的能力。中职学生年龄小,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较脆弱,通过设计障碍性问题,学生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经过不同情境的演练,学生在不同的操作中解决不同的问题,提高了应变与创新能力,加强了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心理素质与应变的能力。

三是增强了学生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障碍设计教学法中,将相关的法律知识渗透于问题中,引导学生识别对与错,以此来增强防范医疗纠纷的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护理行为与患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与患者生命的关系,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四是提高了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整体护理的实践调查表明,护理工作需要用70%的时间与他人进行沟通。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适应临床的需求,障碍设计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生学会了共同学习,加深了友谊,满足了心理需要,培养了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二)障碍设计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完善人格,提高修养。在教学中应做到有责任心、有耐心,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学生的能力状况。教师还应循循善诱,因人施教,启发学生判断的能力,避免出现错漏的现象。

面对临床护理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临床护理设备不断更新,护理新技术不断出现,护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障碍设计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阎宇轩.实验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种倾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朱进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验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1(14)

[3]施晓芸.临床护理带教方法[J].家庭护士,2008(20)

[4]史瑞芬.护理人际沟通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5]廖春玲,徐衰明.开放性评价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10)

[6]刘志哲.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14)

[7]周蕾,葛霞.几种不同教学法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6)

篇4

关键词:教学内容;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课程考核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截至2009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健事业带来巨大挑战,社会对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目前我国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学历低、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化教育。为改变这一社会现状,我院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了老年护理课程,以往基本遵循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以就业为宗旨,服务为导向”的目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不到提高,毕业后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及技能都较欠缺。因此我们尝试对老年护理进行了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围绕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中的具体工作任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并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项目化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从学生今后面临的老年护理职业岗位出发,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从中确立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课程整体设计以典型的老年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来构建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针对每个教学单元按照“资讯(获取信息)、决策(作出决定)、计划(制订方案)、实施(进行操作)、检查(审视过程)及评价(总结反馈)”六步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二、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教学内容

项目化课程整体设计的关键步骤是将原来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本位的导向和项目化的思路遴选项目,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序化。德国职业教育家Paetzold指出:“课程似乎是建造了一个存放和重现经验与知识的书架,书架不同隔层的划分使得整理与重获更加容易,它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本课程项目设计的依据是以老年人为主体,通过护理干预,延缓衰老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给老年人带来的消极影响,消除或减少老年人自我照顾的限制,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实现其最佳的功能状态。鉴于此,通过与行业专家共同分析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老年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提炼了以下9个能力训练项目(见下表),能力训练项目的设置体现了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护理需求,以任务引领学习,并使老年人护理岗位工作程序化。在每个项目下分别设定若干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模块,而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则穿插于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如在完成“老年人饮食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我们把“老年人的营养需求”“老年人常见疾病与饮食的关系”等理论知识融入“指导老年人制定合理的食谱”操作技能训练中;在完成“老年人排泄的护理”项目任务中,把“排泄形态障碍的常见危险因素”“排泄形态障碍的护理”等理论知识内容融入“指导腹肌、膈肌、盆底肌的锻炼”“排尿功能训练”“自我间歇导尿”等技能训练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也解决了工作导向课程重构的最大难点重实践轻理论,整门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了行动导向。

三、课程的目标设计

使学生掌握老化的特点,能应用护理程序评估老年时期这一特定阶段存在和潜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问题;并能应用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康复护理;能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从而维护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老年护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作为社区医院护士长,学生分4组(每组5~6人)作为社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每次工作的分配,安排工作进度,协调整个项目实施,组织人员完成具体项目。每个教学单元基本上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四个不同的工作任务,每组护士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五、课程考核设计

老年护理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重点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本课程考核采用项目任务考核(占80%)与期末考核(占20%)相结合的方法,从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项目化教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传统学科型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践训练提升能力、获取知识,用工作任务或项目来承载理论,让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老年护理项目化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符合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能帮助学生迅速适应老年护理工作岗位。但是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编写配套项目化教材,不断进行老年护理岗位需求调研以改进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等,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老年护理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02):147-148.

篇5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摘 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阐述如何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介绍该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C++语言;Ch交互式平台;项目式;案例;线上线下综合评价

0 引 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1]。C++语言不同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思想和能力[2],问题分析、建模和算法设计、实战编程的能力。C++语言功能强大、表达形式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领域广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语言,也将其作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工具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战型课程,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3]、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评价体系[4],是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3个难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开发工具能使程序设计的学习事半功倍,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求解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则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设计一套教学研究方案从以上3个方面着手,积极做好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如何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吴文虎教授提出的“理念先行”,就有效地解决了解题思路的问题;斯金纳提出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针对如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后续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有研究型教学[5]、任务驱动式教学[6]、混合式教学[7]、抛锚式教学[8]、项目式教学[9]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擅长从单个方面探究,缺乏一套完整的从开发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方案的效果有所局限。选择合适高效的程序设计开发平台,设计相应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管理学生、评价教学成果,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前者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PPT为中心展开基本概念、语法和规范的教学;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知识点展开程序设计、编写和测试等上机实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发环境缺乏交互性。

传统的C++语言教学编译环境包括常用的C++语言程序的运行平台,有Turbo C++、Visual C++、Borland C++等,它们都是集成化的开发环境,要在这些平台上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程序,如输出一行字符或求一个表达式的值,都必须写出完整的程序,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使C++语言的上机复杂化,而初学者需要的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直观看到运行结果,以便于理解。其次,这些平台都是编译性平台,虽然可在程序运行中设置断点或设置要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某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初学者,无法提供直观的查看方式。

2)求知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

C++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是大一的新生,他们需要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高压式知识获取方式转变成大学开放式、自主式的知识发现,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求知习惯,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导向的学习,即便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问题和程序设计能力差。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教材上获得典型的例题求解方法,但是没有办法从编者的角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抽象出应用问题的一般分析、分解、设计和求解方法。掌握了语法细节和规则,难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和灵魂。

4)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战能力弱。

一般高校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践课为辅。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信专业为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上机16课时。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课堂听课的形式获取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辅助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过程,在大一阶段几乎没有接触到应用的机会,迫切需要从一开始接触程序语言就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5)考核机制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一般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期末考试和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期末考试题型多以客观题为主,上机实践题则是程序设计题为主,通常都是体现了所谓的关键知识,更多是典型例题的拓展题目,从知识点分布出发。个别院校有采用限定时间的上机程序设计评定,但这些方法都没有跟踪式的评价学生整个学习效果,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方案

总结教学现状,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程序开发平台单一、课堂教学和实践上机环境脱节、课程评估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我们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充分利用Ch解释平台的交互功能和内存透明管理,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并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1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

Ch交互式平台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发平台[9-10],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基础认知阶段、中级理解阶段和高级设计阶段,基于Ch平台设计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图1是基于Ch平台的分阶段程序设计课程方案,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教学:基于Ch交互式窗口开发平台的形象化教学、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的理解强化教学和基于Ch IDE集成化编程环境的高级创新程序设计。

1)基于Ch交互式开展形象化基础教学。

学生一开始接触C++语言,避免被其繁杂的内存管理和指针操作难倒。我们基于Ch的强大交互能力,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数组和指针的概率,单个语句键入后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进行验证。数组和指针的存储格式、访问方法和调用方式等都能够直观地显示给学生,体现了很好的交互式形象化教学。

2)基于交互性程序运行平台的综合程序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基本结构和简单的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设计典型应用的问题分解、程序设计和编写、测试。由于平台具有良好的调试界面和功能提示,学生在通过基础教学后,展开一定自主能力的上机实践成为很好的锻炼,professional平台的结果演示界面可以规范初学者的编程习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入巩固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阶段。

3)基于高级功能的综合案例开发。

充分发挥Ch平台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和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面向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和就业方向,结合课程的进度,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套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讲解。对应案例利用Ch平台实现和演示,进度符合课程安排,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应用。

2.2 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

项目驱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C++语言程序教学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简单项目入手到综合应用型项目,学生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步骤如下:项目目标确认、分组展开、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写程序、调试测试、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最终成绩。图2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的组成步骤。

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给定2~3个项目案例供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选定项目之后首先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自主选择队友组队并完成角色分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便于最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对自己任务模块展开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对于第一阶段(如图1所示)作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思路整理流程图或N-S图代替概要设计;对于第二、三阶段(如图1所示)中高级项目案例引入,则需要学生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队友之间协作分工,然后做概要分析和详细的流程分析、接口设计和模块独立性设计等。

程序编写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课堂教师分解、团队讨论、课外查阅资料、上机编写和修改等工作,需要合理布局,并设计好程序接口,便于与其他的队友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调试测试工作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步骤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对于第二、三阶段的综合应用案例,需要集合队友的共同程序模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调试习惯和方法,而且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协作开发能力。

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环节贯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只有通过查阅文献、项目分析和设计,最后经历Debug各个环节之后,才会有充实的过程汇报给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保证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另外一方面,关于组间评价,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传达评定的民主客观性,不是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之间的客观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3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

有别于目前大多数项目式教学建设的一刀切——根据最终上交程序和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鉴于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优势:从整体上注重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开发和总结过程,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和表现,整个考评体系如图3所示。

(1)线上考核系统。搭建学生项目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网上课题的选择、程序设计和提交操作。

项目题目选择模块:教师定期发放案例,学生在对应案例中选择一个,作为阶段性的项目。

模块任务划分让学生定位项目角色,明确项目任务。

编程日志是让学生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定期记录编程日志。

调试日志是学生在程序调试阶段记录程序的测试案例,及其测试结果。

结果演示报告环境是学生在每次项目提交阶段,制作PPT做公开汇报,并接受全体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2)线下考核系统。项目式教学的考核不能将最终上交的程序和项目报告作为唯一成绩给定标准,因此我们设计了线下考评3个模块。

学生自评。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过程做自我评价,最终提交项目进度记录表、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表、自我总结报告。

组间互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和评价,不同组的学生对其他组的项目报告做评分,对其程序进行评分,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监督评分。

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报告PPT和汇报情况、提交的项目报告给出评分,对项目程序定评分并对学生的课堂出勤做评分。

以上三块评分总计入每位同学的最终课程成绩,构成我们设计的线下考核成绩。

3 结 语

基于Ch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Ch交互式平台对初学者提供交互性好、可视化强的开发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实施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项目式教学优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综合考核管理系统客观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灵活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弥补传统教学在方法和考核上的不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施,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环境和实习环节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ACM竞赛、机器人大赛Robocup等,也凭借扎实的编程基础和开发能力屡获佳绩。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G1216)。

第一作者简介:陈晋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程序语言教学与实验教学管理,chenjinyin@zjut.edu.cn

参考文献:

[1] 俞庆英. 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 计算机教育, 2010(20): 118-121.

[2] 牟琴, 谭良, 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8(3): 10-17.

[3] 卢瑾. 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式分层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14): 74-76.

[4] 夏一行. 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编程理念的培养[J].高教研究, 2012, 13(6): 43-44.

[5] 张安富,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65-67.

[6] 李高杰.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8): 230.

[7] 余胜泉, 路秋丽, 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 50-57.

[8] 刘琦, 刘智琦, 徐奕奕.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2(12): 77-81.

篇6

关键词:网站设计与维护;CMS;课程教学;教学法;模板设计;网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750-03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Website" Based on CMS

WU Dong-chen

(Zhanjia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chool, Zhanjiang 524094, China)

Abstract: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Website" is a very practical and applied course. The characteristics aiming at professional student from non-calculat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design a course content about CMS, analyz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MS, adopt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let student to quickly control the design method of various website.

Key words: design and maintenance of website; CMS;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shuttering design; web construction

1 概述

《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的普及型选修课程,是近年来计算机专业领域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课程之一,当今社会急需培养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面向不同应用层次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众多的网页设计技术和课程,如何为学生开设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为了培养能高效、快速地进行企事业单位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的人才,根据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设计一个关于内容管理系统(CMS)的《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快速掌握各种建设网站的方法。

2 CMS的特点和选型

2.1 CMS的概念

CMS是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的缩写,意为“内容管理系统”。CMS主要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位于WEB前端(Web服务器)和后端办公系统或流程(内容创作、编辑)之间,面向海量信息处理,集信息数字化、分布存储、管理、查询、传播为一体的管理平台。内容的创作人员、编辑人员、人员使用内容管理系统来提交、修改、审批、内容。这里指的“内容”可能包括文字、表格、图片、数据库中的数据甚至视频等一切需要到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网站的信息。

目前主流的CMS概念,是以文章系统为核心,包含内容模型自定义、内容采集加工、内容评论、内容检索、公告管理、广告管理、调查管理、留言管理、用户管理等各种通用功能模块,面向各种内容管理需要的网络平台。

2.2 CMS的选型

把CMS作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注意系统类型和架构、系统功能、视觉外观、内容管理、开源维护等五个重点。

基于ASP+ACCESS技术架构的内容管理系统采用结构化的功能设计和界面布局设计,可分为核心系统(core)、组件(component)、模块(module)、界面模板(template)等部分,系统结构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这种架构具有易于理解、方便操作的特点。

网站模板与网站程序完全分离是目前主流CMS的设计理念,模板是用来控制前台网页显示界面的布局和字体、图片样式及形式的,使得表现和内容分离。只要设计不同的模板,即可实现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让学生达到快速建站的目的。

作为开发型产品的源代码是最宝贵的学习范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开发人员,都可以从开源CMS范例的源代码中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和探讨商业软件的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通过以开源CMS软件的源程序为范例来讲解各种设计模式、编程技巧等知识,能够很好促进学生对学习源代码的兴趣。

开源的CMS比较多,如DedeCMS、PHPCMS、PHP168、EmpireCMS、Joomla、JeeCMS、SiteServerCMS、FoosunCMS、SiteWeaverCMS、KesionCMS、JoekoeCMS等,作为教学的示范,以简单、实用、方便、高效为原则,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款优秀ASP+ACCESS技术架构的开源CMS作为教学演示工具。

3 教学内容设计

3.1 CMS的基础教学

《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三个过程:设计过程、制作过程、内容管理过程。其中设计过程要求熟悉软件工程学及各种相关技术,了解整个软件设计流程,并具备相关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策划能力。制作过程要求具备页面布局及相关的美工知识,动态代码的编程知识及数据管理应用的数据库知识。内容管理过程要求熟悉信息内容的采集、整理、编辑、审核、等过程。

教学内容遵循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站思想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训中都要体现一个网站设计的理念。

网站设计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包括Dreamweaver、Flash和Fireworks软件的使用,Photoshop基本操作,认识HTML标准语言中的Head、Table、Tr、Td等标签及属性设置,CSS、Javascript、VBScript、ASP代码示例,网站框架设计和网站首页基本布局设计的方法,网页配色方法,IIS的安装和配置,域名与虚拟主机服务器知识,网站安全知识。

3.2 利用现有网站进行快速模板设计

通用CMS网站系统主要有三大模块:文章、软件和图片,一般每个模块的模板目录结构都由源程序、Images图片文件夹、JS文件夹、Skin风格文件夹、UploadFiles上传文件夹组成,这三个模块相对独立,可以生成多个模块栏目,每个模块栏目都有自己的模板。

系统的模板设计功能从使用灵活、操作方便的角度出发,利用现有网站进行快速模板仿制和设计并不是让学生去剽窃他人作品,而是通过深入地熟悉了解他人的模板制作技巧和风格,以及设计思路而制作出自己的特色风格模板,提高自己的模板制作水平。

仿制模板的制作思路:

1) 打开要仿制的网页查看源代码属性,通过“另存为”保存网页全部文件。

2) 用Dreamweaver网页编辑器编辑网页文件,删除标题列表的文字信息,合并标题列表信息的单元格,将需要显示相关内容的地方修改或插入相应的的标签。

3) 修改文件夹名称,修改图片路径。

4) 进入CMS网站后台,把Dreamweaver里修改好的代码复制到对应网页模板选项中,并加以调整。

一些通用CMS网站系统的后台模板管理功能中具有代码编辑器和可视化编辑器,可以利用这些编辑器直接对模板进行修改、整理和保存。

3.3 模板的制作

模板制作是《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模板制作之前,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网页设计与HTML代码知识。如果要独立设计一个网站,还要掌握一些图像设计处理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s等。

模版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1) 在制作模板前,先在Photoshop、Fireworks等设计软件中制作网页效果图。然后利用这些软件的导出成Web格式文件功能,将效果图输出成Web文件和图片文件夹。

2) 在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软件中修改Web文件,将需要显示相关内容的地方修改或插入相应的的标签。

3) 将图片文件夹上传至网站的目录中,同时添加或修改相关类型的网页模板,将Web文件的源代码拷入模板中并保存。将添加或修改的模板设置成默认模板。刷新前台页面即可看到新模板的效果。

3.4 CMS的管理与操作

CMS网站系统的模版设计和制作完成,说明网站已经有了自己的前台风格界面,就可以开始为网站添加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CMS的灵魂,优秀的原创内容是一个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CMS的管理划分得比较明确:基本设置、日志统计、广告管理、友情链接、留言和公告管理、频道管理、数据库管理、模板风格管理、用户管理、文章管理等。在各种管理功能中,通过指导学生操作和使用每一项功能,完成信息采集、整理、分类、审核、和管理的全过程,掌握网络编辑的工作流程,与职业衔接。

3.5 CMS的与应用

CMS网站系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工具,而且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申请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的免费二级域名和虚拟主机,也可以指导学生申请互联网上的域名和虚拟主机,通过域名和虚拟主机的申请、注册、管理,让学生掌握域名和网站服务器的相关知识。有了域名和虚拟主机,就可以让学生对网站程序进行上传、调试和维护,同时讲解百度收录、搜索引擎优化(SEO)及推广、日后的更新维护等知识,让学生明白一个网站的生命周期过程,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所设计制作的网站。

学生通过对CMS的学习和应用,可以随时方便地提交需要的信息而无须掌握复杂的技术,使得网站的架设与管理变得轻松。

4 教学的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对所学的技术灵活运用,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加强实践环节。

课程的前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案例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的中期,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模板设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课程的后期,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并在项目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寓教于学”,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以及项目最终评价等整个过程。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 课程的考核方式

《网站设计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使用CMS建设和维护网站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想衡量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好坏,需将考试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的考核上。

设立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模板设计大赛或网站应用设计大赛,是一种对学生综合技能评价的有效方式。大赛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搭建一个展示与宣传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在了解和体验CMS网站管理系统的诸多特性与强大功能基础上,熟悉和掌握网页模板的设计方法与操作技巧,以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网页模板,充分展现独具个性魅力的特色网站,促进网络事业的蓬勃发展。大赛重点审评学生对以下几个项目的能力:页面美术设计、网页语言的掌握程度、对CMS的模板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创意能力等,鼓励有中国元素的民族风格的原创设计作品和富有商业气息、能营造消费购物氛围、时尚感强的商务设计作品。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设计,使用CMS制作指定主题的网站或自由设计的网站,提升学生对网站建设的爱好和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平时考查和实践考核两种方式,技能大赛成绩作为总评成绩加分的参考。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到课表现、上交作业、上机实习情况产生;实践成绩占70%,实践成绩根据期末学生所制作的作品情况产生。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操作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提供“简单、易懂、实用”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认知活动中解脱出来。对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拓展其知识面,并发展成为活泼有趣的学习过程。

将CMS引入《网站设计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中,及时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按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方,邓敏.内容管理系统(CMS)的发展与应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7(3).

[2] 叶婉秋.实验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施之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7(18).

[3] 李向群,张凤云,王新.案例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08(22).

[4] 康梅娟.“网站建设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0).

[5] 颜谦和,颜珍平.“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7(9):65-66.

[6] 耿璐,聂足.基于CMS的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2).

[7] 黄海艇,胡俊溟.基于CMS的高校学院网站建设[J].电脑学习,2009(1).

篇7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循证医学在脑出血偏瘫早期护理干预带教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所在医院实习的学生80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试验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带教,而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实习结束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出科考试。结果:试验组出科考试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出科考试成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循证医学;脑出血偏瘫早期;带教课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在2006年1月——2007年6月脑出血肢体偏瘫患者8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36~80岁之间,发病值住院时间最长3天,最短的约是2小时。在此科实习的学生80名,对照组40名,试验组40名。

1.2循证方法试验组采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带教,对照组使用传统带教方式进行带教。实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均进行出科考试,并对出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传统的带教方法:实习学生跟随老师带教进行日常诊疗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大查房,每周五进行一次集中讲课。循证医学带教方法:在根据分管患者的疾病提出问题,要求研究生利用互联网上的循证医学资源,进行文献检索,用结论对脑出血的早期偏瘫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并作出诊疗方案上交给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根据每名实习学生所做的诊疗方案进行讲解分析,逐步要求实习生对新入院的脑出血偏瘫肢体患者作出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并与带教老师进行研究讨论,执行诊疗方案。

2 结果

实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均进行出科考试,对两组出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出科考试分为笔试和实践操作两个项目,总分为100分。结果表明,试验组出科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3结论

近年来,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2],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的生命质量的目的[3]。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及与脑出血偏瘫早期护理带教的相融合,必将对脑出血偏瘫早期护理带教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转贴于 循证医学模式是以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旨归,同时,应用医学技术解除病人的疾患和痛苦,另一方面,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4]。传统的教学是去情景化的,它剥离了情境的特殊性、复杂性、变动性,虚设了一个静止的、确定的教学场景,是教学远离了师生的现实生活,忽略了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僵化了师生灵动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而通过本次的研究探讨,循证医学将教师和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实践将师生的知识经验和现实的专业生活联系起来,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解决问题并且获得了发展。循证医学的各环节因受多因素及具体情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变动性的影响,其结果是不可预设的,正因为这种开放、复杂、生动使事物展现出其丰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不断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激发灵感,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反应的敏感性和灵活性。由于“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所以学生们只有通过循证实践才能获得实践智慧,循证医学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得到理解和体会,经过长期的实践内化到个体的智能结构中。

循证医学在脑出血偏瘫早期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在临床带教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基本方法,并能培养学生在以后的临床实践及科研中养成“临床问题从循证中来,回到循证中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思维放肆,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临床及研究人士[5]。综上所述,循证医学应用在脑出血偏瘫早期护理干预带教课程中,学生出科考试成绩理想,应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带教中。

参考文献

[1]郑漫艳.循证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1B):2059-2060.

[2] 李幼平,王莉,文进,等.注重证据,循证决策[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3.

[3]袁红斌,李永华,朱秋峰,等.浅述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引进循证医学思想[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468-473.

篇8

【关键词】互联网;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41-01

一、课程教学改革初衷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策略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势不可挡。虽然“在线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大学校园里的课堂教学,但其运作模式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学校应系统规划,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大力推动传统教育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模式下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是在西安培华学院《基于“互联网+”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校级科研项目的推动下完成的。

二、互联网+模式下景观设计课程创新与实践

景观设计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一门学科,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学生对于前期的理论内容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参与度和积极主动性较差。发现这一问题以后,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主要通过互联网资源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下达一定工作过程任务目标,通过任务目标的过程化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设计和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微课、慕课(MOOC)、国家精品课程、微信公众平台等开放式网络课程和资源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路径自主掌控学习节奏,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提高景观设计授课的灵活便捷性和个性化程度,重构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尝试从新视角、新方法入手,新教学模式,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本研究在幕课高校教育学习资源系统支持下,从课堂教学入手,探索通过推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适应时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嵌入幕课资源为契机,协同教学模式转变,探索出“互联网+”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室外环境设计》课程中设置的相关情境之一:主要是通过景观制图方法和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景观制图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网络慕课以要学习的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资源理解基本知识以后,进一步采取分组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项目来巩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让前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搭配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学习项目的学习合作,教师积极进行指导,学生最后进行汇总。在这个过程中,采取“调研和分析材料+自定分数”的方式完成平时考核,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少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以后才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利用这种方式主要进行了三次工作项目任务的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项目一完成了校园内广场的测绘。采用上面的过程和考核方式完成学习之后发现,所有的学生掌握了景观制图及测绘、调研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但是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反映对于这种优劣结合的分组方式不是很喜欢,原因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很多时候虽然有考核的制度,不是特别的配合影响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问题在项目二的城市口袋公园的调研及改造中,让学生自由进行分组,人数控制在3人。项目二的调研位置选择在离学校很近的社区小公共空间的区域。在调研的过程中除了要对项目一中学习到的测绘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以外,还加入了对项目周边的环境、周边居民的使用人群、主要活动内容、主要活动方式和需求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真实景观的调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地通过实践的调研进一步了解了景观设计的意义。

项目三主要是对校园内维之园规划用地进行全新的方案设计,来检验学生对景观设计中各要素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通过互联网课程学习景观设计的规划和设计方法,进一步了解项目设计中景观元素的处理。首先要调研项目的周边环境,相对于项目二中训练和提高,在对维之园的方案设计中,学生对方案的分析和整理及实际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能主动地考虑到其所处的环境、周边的关系及相应的功能和设计的内涵。

篇9

关键词: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工学结合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思义(1954-),男,重庆市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课题项目: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院级专业改革研究项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编号:11SA07),主持人:陈思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68-05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四川省轻工业学校)在2001年升格为高职学院之前就开办了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依托轻工行业,面向地方经济社会,为省内外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培养了大量从事轻工机械设备及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和技术改造的专业技术人才,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而近年来,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往往要经历1~2年或更长的岗位适应时间。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能、技术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有的毕业生也认为自己所学未用、所用未学,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与应用之间的脱节较严重,工学结合还没有成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和主流,依附于理论学习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

针对上述问题,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课题组,旨在构建该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和相应的课程新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人才培养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当今 “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即岗位设计及其应用技能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课题。实践证明:科学地选择支撑一个专业的技术,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教学规律的要求,达到培养目标。因而,寻求社会需求与专业支撑技术的最佳结合,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建设―个专业的首要任务。根据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内涵设计明确的岗位及人才培养规格是当前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知识能力构筑的切人点。

为了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课题组成员于2011—2012年开始深入四川省内外相关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多家轻工企业,调研行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及专业人才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调研显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轻工行业企业为了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走高效益发展的道路,引进了大量高效率、连续作业的带自动上下料装置的自动化单机、联动机组和自动流水生产线等。这些进口或国产的现代化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其特点是:结构复杂化、装置系统化,机能高级化,融机械、电器、液压、气动、高科技自动检测以及微机控制技术应用为一体。这些现代化的智能化设备对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外语水平、使用电脑控制管理的技能、机电一体化技术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相关企业不仅需要更多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运行与维护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要求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现“零距离上岗”。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应是机电设备安装、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根据调研结果,课题组在充分了解专业、行业企业现状、技术需求和跟踪专业方向前沿的基础上,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当前企业急需的毕业生,才能提高就业率[1]。由此,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熟悉轻工机械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性能,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运行管理,及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专业教学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将面向轻工行业的制浆造纸、酿酒、食品、卷烟、包装、印刷等企业。主要职业岗位:①对新建厂或引入新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投产前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②从事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及备品备件的制造工作;③为提高产量、调节产品品种能对机械设备选型、配套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的一般性技术工作;④对全厂(重点为车间)生产线机械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课题组与相关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就专业教学改革座谈,重新审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深入研究分析了本专业职业能力,特别是关键职业技术能力,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面向社会需求,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新构建的专业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和工学结合为导向,强化岗位实践锻炼,以学生技能训练和提高实际技能为主,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如何打好理论基础和提高训练技能。最后,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均得到提高,并带着岗位工作经验就业,实现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准确对接[2]。

篇10

1 国内高校中交互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

国内高校近几年掀起了发展交互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的热潮,其中以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不仅培养具有交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探索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协同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则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对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生给予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将专业打散成模块,并通过实践课题重新组织模块课程;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两大板块。分别以理论研讨和项目实践的形式(workshop)同时进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普遍受到国内一流IT企业的欢迎。

从以上这些国内做得较好高校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的教学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实践能力与加强校企合作将课堂转向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项目经验积累是交互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趋势。

2 我校交互设计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1)在如今高校专业紧跟市场供求的形势下,市场的缺口就是学校专业的发展导向,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交互设计广阔的前景,但是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日仅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课程的教学体系搭建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的专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可参考的教学信息、方法都相对较少。

(2)课程教学中参考教材少,交互设计方向涵盖内容广,实际应用灵活广泛,现有的书籍大多是对于交互设计等具体的方法讲授,缺乏针对交互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法的具体指导类的书籍。

(3)师资队伍交互设计方向研究尚浅,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中还没有专门进行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的教师,虽然平时对于信息设计方向也有过多次接触,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

3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的交互设计方向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具有团队意识的交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本方向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具体方案:

(1)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第一能够使自我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快教师对伍建设。尝试引进交互设计类专业人才来我校讲学、师生共同进行workshop的形式与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交流,了解企业交互设计的实际应用流程。尽可能多的参加国内的相关交互设计类的会议,了解行业动向、沟通教学方法。

(2)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中,专业基础模块中负责为交互设计研究方向进行铺垫,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软件应用技巧以及基本的图形界面设计方法。学生在大三开始专业选修课程:交互设计概论、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专题设计四门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课程的设计依托交互设计的研究方向,将交互设计中诸多的研究方向进行分块整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基本方向:交互设计理论基础常识、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这三个方向课程设计涵盖了交互产品界面、公共信息设施、移动通讯应用服务、图形界面设计研究等交互设计方向中研究最为广泛、成熟且学生在日后易于就业的课程内容,同时这三个课程方向也能够与新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侧重于产品设计方向的交互设计内容,同时还涵盖了图形界面、网页界面设计等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学习内容的交叉性的特点,同时保证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

(3)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科特点在于要求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强,学科综合性强且交叉广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以上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本次教改依据交互设计的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尝试以项目教学对象,工作室教学模式适应交互设计方向的教学:

第一,课程模块的划分。目前,新的培养方案已经开始执行,按照培养方案的课程划分模式,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大二开始分专业方向时开始执行的。

第二,教师队伍组建。现有的工业设计教师已经教师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了整合,交互设计方向现有4名教师,今后的主要工作室在这四名教师的基础上组建交互设计工作室,所有的交互设计方向类课程有工作室内的这四名教师承担。尝试通过立项的方式实行了课程负责制,每位教师分别负责1~2门课程的建设。

第三,工作室运行模式。工作室教学不仅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环境与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每位交互设计教师针对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2至3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自身的愿望双向选择进入方向教师进行导师负责制下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训教学,并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导师在研项目开展课题项目的设计,每位教师选择带领3~4名学生。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如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等课程,由导师布置课题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工作室开放时间的管理上更加灵活。工作室实行全天开放的模式,只要工作室没有具体教学安排,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继续学习、创作以及完成相关设计课题。

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结合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可以针对其专业方向、个人兴趣以及对今后职业的设想,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创作,这样学生的创作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