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水措施和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水源地众多,列入国家级重点饮用水水源地达175个,其中大型湖库型水源地占40%[1]。总结我国大型湖库型水源地,普遍具有集水区域广、供水范围大、功能多样、管理复杂、水质影响因素多等特征。大型湖库型水源地作为水源的载体,对保障饮水安全至关重要[2]。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国务院于2012年出台文件推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其中提出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并要求到2020年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但受跨行政区、水问题复杂等因素影响,水源地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方面上尚存在管理思路不够清晰、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工程建设尚显落后等问题。本文以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水源地的特点、存在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不足,紧密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探索大型湖库型水源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思路和措施,从而为类似水源地提供借鉴。
2研究对象概况
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飞云江中游河段,是一个典型的大型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包括珊溪水库、赵山渡水库,其中珊溪水库位于上游,总库容18.24亿m3,赵山渡水库位于下游,总库容3414万m3。水源地集水区主要涉及温州市两县一市,总面积2302km2,主要支流有玉泉溪、泗溪、黄坦坑等14条。集水区内总人口达50万人,以农业经济为主。水源地主要承担了温州市8个县(市、区)、500多万人口的供水重任。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现状主要面临2方面问题:①水环境问题突出。集水区内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主要污染物多直排入河,致使河流水体污染严重,直接影响了水源地水质,同时受过度捕捞影响,部分区域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②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水源地跨行政区等因素影响,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存在管理方式不相统一、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同时水量、水质监测等基础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源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作为温州市水源主体,其水资源管理最主要目的是改善和维护良好水质,保证下游供水安全。由于水源地跨多个行政区且涉及水问题较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源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体现“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的多个方面。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要求水源地内各行政区严格取用水总量控制管理,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落实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管理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要求水源地内各行政区全面加强节水管理,遏制农业粗放用水,加快推进生活、工业及农业等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特别是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进灌溉渠道节水改造。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要求严格水源地内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强化水源应急管理;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注重水源涵养区、源头区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流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严格落实责任并加强考核,确保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4水源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思路
目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以行政区为单位逐级落实,最终落实主体为各县级行政区,在此情况下,大型湖库型水源地内的各县(市)一般独自开展属地范围内水资源管理工作,难以实现水源地水资源管理统一协调,降低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用。鉴此,本文提出水源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思路如下:以水源地集水区为重点,结合水源地的基本特征及治理需求,以水源地水质保护为目的,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着力于水源地水质提高和水环境改善,通过实施组织领导、管理制度、工程建设、管理能力、责任落实与考核等方面措施,一方面实现通过行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取用水总量的控制、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入河排放量;另一方面实现通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逐步改善河流、水库水质。
5水源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措施
5.1加强水资源管理组织领导大型湖库型水源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涉及多个地区、多个行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切实有效的组织领导是首要保障。为推进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工作落实,切实实现水源地保护,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应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责任,成立管理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动员和部署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工作。水源地管理机构按照地域特点、上下游关系等对水源地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分解,各责任主体按分工共同完成水源地管理工作。水源地管理机构下设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水源地保护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管理机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5.2建立健全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水源地各项水资源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依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饮用水水源地应着重建立以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为主、兼顾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效率控制管理的制度体系。
5.2.1建立健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制度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要求,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制度主要就饮用水水源保护、入河排污口管理、水源地应急管理、生态补偿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①针对珊溪水利枢纽水源保护工作开展实际,应制定专门的水源保护办法,出台《温州市珊溪水利枢纽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水源保护管理职责、水源保护区管理等内容;②在入河入库排污口核查基础上,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并严格按照水质目标和纳污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监管;③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珊溪水利枢纽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库区风险源名录,加强源头控制管理;④完善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适时开展供水水价调整工作,探索建立水资源保护补偿与造成水危害的赔偿制度,建立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区与受益区之间、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
5.2.2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要求,水源地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应着重从水资源的日常管理、计划用水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①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日常性工作,水源地内各县(市)要严格落实《浙江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取水许可证发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水资源费征收;②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按照《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取水户年度取水计划管理规定》的要求,水源地内各县(市)建立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加强区域内重点取水户取用水计划的核定、下达和监督管理工作,并逐步将重点灌区纳入到计划用水管理工作。
5.2.3建立健全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制度根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要求,水源地用水效率控制管理应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水平衡测试、建设节水型载体等开展节水管理工作。①推动水源地产业结构调整。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各县(市)应充分利用其天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势,重点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产业,同时鼓励发展药材、高山蔬菜、有机水果等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②水平衡测试是加强用水科学管理,最大限度节约用水和合理用水的一项基础工作,各县(市)应选择一批服务业单位、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③为推进内各县(市)灌区、工业企业、服务业单位等加强节水工作,选择水源地内重要灌区、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单位等开展节水型载体创建工作,引领其他灌区及企事业单位开展节水工作。
5.3建设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工程工程措施作为开展水源地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对水源地水质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节水工程建设、污染物防控、水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等。
5.3.1加强节水工程建设为提升区域用水效率,控制区域取用水量,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考虑到水源地内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业和生活用水为主,因此应明确要求水源地内各县(市)着重加强区域生活、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农业节水工程主要是针对灌溉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不够的问题,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根据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内农业产业特点及分布,各县(市)以农业“两区”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灌溉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建设,着力推进喷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生活节水工程针对部分城镇供水管网老旧破损、节水器具普及率较低等问题,以城镇供水管网建设及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节水器具配套推广等为着力点,不断提高生活节水水平。
5.3.2实施污染物综合整治工程为减少水源地内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入河污染物,在掌握水源地主要排放污染物基础上,针对不同污染物处理方式的差异,有重点的实施污染物治理工程建设。通过调查,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有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针对生活污水治理,城镇地区实施截污纳管工程,由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放,难以纳管的通过建设生态化治理工程实现污水达标排放。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通过划定禁养限养区、拆除栏舍、无害化处理等工程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加强种植业“肥药双控”,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
5.3.3实施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受前期人类活动影响以及污染物处理能力不足,大部分水源地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导致部分河道生态功能丧失、水源地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水生态修复作为恢复水体功能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考虑河道或水源地实际状况基础上,针对重点河段或水体建设水生态修复工程,如在库区主要支流、河口、水岸带建设生态湿地系统、人工浮岛和生态河道等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同时,为减少水库内藻类异常增殖,实施保水渔业工程,定期投放滤食性鱼苗,逐步恢复水库水生态系统结构。
5.4加强管理能力建设管理能力建设作为开展水源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管理队伍和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管理队伍作为保障水源地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以有效执行和实施的机构,通过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培训,确保机构能力与水源地水资源管理要求相适应。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成立联合执法队伍,配套出台多项工作制度,切实有效开展执法工作,减少了水源地水污染违法事件。监测监控系统建设作为水源地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能够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水质状况,监控重要水事件发生。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以及水库库周监控设施,构建水质、水事件实时监测监控网络,实现水源地重点区域内水质、水事件全天候监测监控。
5.5建立考核评估办法由于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多部门,为确保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需严格落实责任,加强对各责任主体的考核评估,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考核办法。鉴此,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管理机构应针对主要入库支流制定了严格的水质考核与奖惩办法,同时建立了水质监测月通报机制,将水质考核结果与专项资金安排及相关县(市)党政领导的综合考评挂钩。
6结语
篇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只能是提高用水效率,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影响玉溪市用水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a)输水损失过大。由于所处的区域条件所限,输水设施设备落后,造成取水量与用水量差距较大。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全市经济社会总供水量72810万m3,净用水总量54612万m3,输水损失合计18198万m3,占供水总量的25%,净用水总量的33%(表4)。由以上可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农业用水输水损失率较大,分别为22%和29%,两项合计损失水量15281万m3。在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输水损失量中,红塔区的损失量最大,达到城镇居民生活供水量的30%;最少的是通海县和元江县。农业用水是全市用水比例最大的,占总供水量的近70%,故输水损失量也相应较大;在农业用水输水损失中,华宁县的损失率高达38%,其次是新平县34%,最少的红塔区输水损失率也达19%。
b)用水指标不均衡。玉溪市2011年各行业用水指标: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112L/(日•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65L/(日•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9m3/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用水量295L/(日•人),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6885m3/hm2,非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4365m3/hm2。虽然全市各项用水指标不高,但各地差异仍较明显(表5)。玉溪市2011年主要用水指标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最高的是红塔区117.3L,最少的是澄江县60.1L,相差57.2L;农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最高的是峨山县86.6L,最少的是江川县43.9L,相差42.7L;农业灌溉耕地均用水量最高是江川县6900m3/hm2,最少的红塔区3157.5m3/hm2;高用水工业最高峨山县19.9m3/万元,最少红塔区2.5m3/万元,相差17.4m3/万元;一般用水工业最高新平县16.8m3/万元,最少江川县1.6m3/万元,相差15.3m3/万元;住宿和餐饮业人均日用水量最高易门县1074.4L,最少通海县472.2L,相差602.2L;其他第三产业人均日用水量最高红塔区371.9L,最少江川县166.7L,相差205.2L。最少值与最大值的比例在12%~62%之间,差值在38%~89%之间,可见全市范围内的用水指标极不均衡,其原因除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地域差异的外,渠道水利用系数、节水器具普及率低也是主要诱因。所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至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比率减少到54%,渠道水利用系数达到0.6,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83%的目标,是玉溪市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
2水污染亟需遏制
水质是水资源评价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水资源可利用的价值体现,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入河湖排污口设置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促进水污染防治,才可保证河湖的基本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玉溪市日益繁荣,但各种污染也随之而至,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生活废污水量的排放,由于监管不足或污水处理设施缺失,大部分废污水量直接排入河道或湖泊,造成水资源环境不断恶化。2011年全市水质评价河段总长369.9km,全年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河长58.0km,占评价总河长的15.7%;Ⅲ类标准的河长210.2km,占评价总河长的56.8%;Ⅳ类标准的河长26.0km,占评价总河长的7.0%;Ⅴ类标准的河长47.3km,占评价总河长的12.8%,劣Ⅴ类标准的河长有28.4km,占评价总河长的7.7%。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2.575亿m3。其中,生活污水占22.6%,生产废水占77.4%。在生产废水中,第二产业废水占93.3%,第三产业废水占6.7%。据水利普查成果,全市废污水排放大于等于300t/d或10万t/a(即规模以上)的37个排污口中,已登记或批准的排污口仅有19个,2011年废污水量1537.3006万t;未登记或批准的入河湖排污口18个,2011年废污水量2949.1696万t;而全市再生水利用量仅110万m3,仅是废污水量的2.5%。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至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废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30%,是改善玉溪市水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3水资源管理有待加强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水资源管理工作重要而复杂,具有全局性,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考核、规划、审批、许可等一些硬性手段和刚性约束来予以保证水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但水又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连续3年的干旱,玉溪市大部分水利工程蓄水不足,为保证生活、工业用水,只能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甚至在水量紧缺时城区实行分片停水的方式来控制供水,缺水已成为城市的切肤之痛。而对于水资源保护,玉溪市也早已实行了取水排污许可制度,但管理实践中缺乏明确的要求,未能形成管理上的硬约束。a)监管力度不足。从玉溪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情况来看,部分持有取水许可的取水口、机电井和持有废污许可的排污口,其取水、排污情况基本是由取水排污单位自行管理,无相关单位进行检查、监测、取水、排污情况不够明朗。b)现有人员和技术力量难以满足水利建设需要,给后期维护管理带来隐患。当前水利建设投入大、项目多,水利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但由于基层水利部门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现有基层水利队伍跟不上水利建设发展的步伐和需求,对建设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c)各相关部门之间合作不够,导致取水、用水、排污管理协调不足。玉溪市取水管理由水利部门负责,用水由城建、农业部门负责,排污管理则由环保部门负责,由于部门间的相互合作协调不够,导致取水、用水、排污管理相对独立,特别是排污难于控制。水资源保护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顶层设计,各有关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才可保护好水资源。
4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建议
a)明确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组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机制。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全局性,决定了水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首先应明确玉溪市人民政府是玉溪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市委市政府分解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建立督查制度,形成以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强化责任考核,尽快出台《玉溪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将“三条红线”约束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b)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全市水利工作的核心工作,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严格水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准确把握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确立玉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4个方面的制度。明确工作主攻方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细化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形成严密、精细、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使得每一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c)加强水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入河湖排污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玉溪市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为基础信息,加强对已有取水口的监督管理,对已获得取水许可对象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调查,新增取水许可必须限制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内;加强对已有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不定期进行排污量及水质进行监测,以便及时控制对河湖的污染;对已停用或废弃的排污口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埋处理,加强新增入河湖排污口设置管理,建设项目退水水质超出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入河湖排污口;完善用水定额标准,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完善灌溉渠道防渗措施,将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使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配合,进行节水的轮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改革生产用水工艺,实现水循环利用;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地下水取水量,严防地下水污染,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协调并进;加强各县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建设污水收集通道;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治污技术,加强污水处理措施;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倡导再生水利用。加强星云湖、杞麓湖的治理工作,改善星云湖、杞麓湖的生态环境。
d)加强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为基础信息,建设玉溪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重要控制断面、重要水功能区和地下水超采区为重点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尽快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e)加强资金保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应建立保障水资源管理稳定投入的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使用管理,确保水资源费用于保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5结语
篇3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人们的节水意识逐渐增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范,农业节水灌溉的推行与落实,一些先进的节水器具的投入使用,还有一大批污水处理企业的兴起,这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资源,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发展增多,对于水资源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我国水资源紧缺不均的现状,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严峻的问题。日常节水意识过于薄弱,整体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程度严重。综合各个方面来看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引起我们关注的同时也要采取补救措施,目前最大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全面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节水型社会来降低当前用水紧张形势。
1、水资源出现供需不均的现象
就如前文提到的水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就达到一半以上。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六分之一左右。每年因缺水的问题而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也很严重,在经济粮食产区因水资源缺乏而导致减产或者不产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也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只有全面控制水量运用,把科学用水系统建设起来才能促进我国的事业发展。
2、人们生活中的节水意识相当薄弱
在这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形势下,实际的用水过程中经常不断出现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很多地区的农民一味地采用漫灌溉的方式来运作,导致总体的供水量过大,水的利用率低。还有一些工业企业在用水方面也没有节水意识,没有养成水资源重复利用的习惯。相比于发达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用水、节水意识都没有发达国家的强。特别是在水重复利用层面的意识很薄弱等。
3、水资源受到污染的程度也不断的加大
不管是我国的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整体污染的程度很大,水质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虽然随着经济发展也发明了一些相应的机器设备来净化水资源,但还是不能全面解决根本性问题,整体恶化程度远远高于水质恶化的程度。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立:
(1)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和谐的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2)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匹配的水工程体系。
(3)与水资源稀缺性相适应的水价形成体制。
(4)与现代消费方式相协调的用水方式。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在全国实现第三步战略时,全国每年的总用水量必须控制在8000亿立方米以内,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8%,已经非常接近国际社会公认的安全值,局部地区可能仍然要超过安全值;同时,全国地表水水质应该普遍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得到恢复和涵养。
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分析显示,供水与人口有着密切的数量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步宏伟战略目标,到2030年前后,要养活并且养好16亿峰值人口,按人均年综合用水量500立方米计,需要供应8000亿立方米符合质量要求的水源,届时需增供水量接近25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前后出现人口峰值后,实现需水零增长和其后的负增长,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国家宏观控制策略。
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措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有计划、有组织的强力推进,一般来说应主要从以下内容入手:
1、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组织实施
要制定系统的节水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编制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案,并由各级政府认真组织实施。总量控制,逐级分配,定额管理,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配置
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以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加强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工业及生活废水减排处理和回用等。
4、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公众事业,必须增强全民节水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为此,应该从抓组织、宣传入手,大力开展以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主题的活动,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靠大家"的宣传,依靠各级干部群众,利用报纸新闻媒体、标语、宣传车、黑板报以及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内容、意义,提高全民节水和参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完善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倡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增强全民节水自觉性。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节水,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水的自觉性。
6、以水费促节水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导致引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来水厂难以运营。我们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累进制水价、高峰用水价,还可以采取分季分标准的方法控制用水。种种情况表明,水价是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经济杠杆,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水价政策
7、依靠科技创新
大力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通过目录、组织现场会、举办展览、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信息制度,及时国内外各类水耗信息、先进技术和管理信息。培育和发展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节水技术服务。
8、全力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创新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是解决全社会的节水动力和节水机制问题。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全社会能够获得制度的收益,愿意去节水,使节水成为用水户自觉、自发的长效行为。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创新要从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三个层面上进行。在政府调控方面,通过建立法规制度、调整税收政策、颁布生产技术标准、定额配水管理、水资源总量及排污总量控制等措施,达到促进节约用水的目的。要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明确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限制无节制用水;要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推进工程节水;出台工农业用水水权交易指导意见,为建立水市场创造条件等。在市场引导方面,通过改革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等措施,促进水资源向节约型、循环型、高效益的产业和企业流转,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制度建设,使公众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主动节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节水型社会首要明白一点:节水最关键的不是建筑节水技术,而是人们的节水意识,人们的用水习惯。在遵循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的前提下,在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在完善的法律体系框架内,以政府为主导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管理、经济、宣传教育及科技的手段和措施,统一管理,科学配置,不仅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解决高峰期缺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公明晓:《蒙阴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浅析》,《山东水利》,2011年01期
[2]熊剑芳 刘尔思:《云南省农村水利投入和运行机制探讨》,《水利经济》,2011年05期
篇4
(一)自然环境
××县位于滇中高原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4′——××°49′,北纬××°51′——××°30′之间,东与××隔江相望,东南与××县毗邻,西南与××县接壤,东北连接××市,西北隔江与××县相邻。县城距省府262公里,距州府208公里。县城东西最大横距53.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3.6公里。
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97%,坝区占3%,境内最高海拔2884.7米,最低海拔926米,相对高差1958.7米。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4.4℃,年平均温差13.4℃。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794.4毫米,年平均日照2811.5小时。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低温和霜冻。
县辖×乡×镇,×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66716亩,旱地68114亩。全县经济收入主要为烤烟、粮食、林业、加工业、经济林果、养殖业。工农业生产滞后,2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为37364万元。境内东南部、中部商业、经济文化较好,而北部、西部等由于山高地少,经济文化较为落后。
(二)水资源现状
××县境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多为南北走向。主要河流有××河、××河、××河、××河。
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丰水年1147.7毫米,枯水年550.3毫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9.0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87亿立方米,地下水2.2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1.74亿立方米。全县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6.6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610立方米。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2.9亿立方米。
全县已建成水库、坝塘××座,总库容××万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座,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小塘坝×座,蓄水能力××万立方米,实际供水能力××万立方米。建成引水渠道95条,总渠长318.2公里,实际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全县耕地面积134830亩,实际灌溉面积76776亩,其中:水田44000亩,水浇地32776亩。由于工程老化,供水设施简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24~0.32。
二、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重要性、目的意义、原则、依据、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必要性
××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县,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节水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为此,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二)目的意义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我县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城乡一体,水权明确,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和完善我县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
(三)原则
试点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以水定产,城乡协调。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3、注重基础,完善机构,措施配套,广泛参与。
4、立足当地,多方筹措,省州共扶,合理使用。
(四)依据
试点工作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城市供水条例》、《××省取水许可规定》、《××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
(五)指导思想
以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保障,合理的资金投入和工作方式为支撑,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六)目标
1、结合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总量控制目标。
2、发展目标
(1)农业节水,重点对中型水库灌区以及万亩灌区进行节水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带动全县节水型社会化建设。
(2)工业节水,重点行业是水泥厂,人造板厂,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到60%,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下降到50立方米。
(3)县城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和杜绝减少跑、冒、滴、漏。
(4)农村生活节水,重点推广节水器具。
(5)建立健全节水管理体系、法规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提高全县节水意识。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1、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县情,制定出适合我县水资源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政策,编制节水发展规划,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2、根据我县水资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供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配,对供水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方案。
3、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已建工程,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实现优化配置水资源。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包括水利项目、工业项目以及涉水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
4、编制节水工程规划,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
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工程措施包括农业节水示范项目,灌区及工业节水改造,集镇供水设施改造,集雨设施建设,工业及生活污水减排处理和回用,引水冲污工程,河道清淤等。
5、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包括水资源论证、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同时四到位、节水产品认证等在内的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制度体系,加强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6、改革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对涉水事务统筹考虑,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实行超计划用水或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
7、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机制和良性的节水激励制度。从水资源费、超计划、超定额加价水费和排污费等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经费,作为节水管理专项资金。通过节水专项奖励,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发展。
8、推动节水服务体系建设。搞好节水技术指导,示范培训,建立节水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根据需要,开展相关专项课题研究。
9、制定节水指标体系,建立监测监督检查系统。建立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考核供用水单位节水实施情况,加强对高耗水行业、重点用水大户的监督检查。
10、建立节水宣传制度,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标语、循环宣传网站,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周期性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政策认识水平和法制观念,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环境认识。
四、试点工作组织形式
××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主体是××县人民政府,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具体人员由各相关部门抽调组成,负责试点实施具体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各负其责。
水利部门负责节水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牵头工作,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有关政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优化配置水资源,负责农业节水工程的实施。
建设部门负责县城生活节水,建设、改造供水管网,推广节水器具,制订县城生活用水、节水计划,并组织实施。
经贸部门负责工业节水管理工作,进行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推行各种工业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
农业部门要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负责做好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
计划部门负责制订水价管理制度,适时、适度、适地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
财政部门负责积极筹措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节水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资金投入。
科技部门负责做好节水技术、设备、器具的引进、推广和指导工作。
五、试点时间
根据省水利厅意见,我县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时间定为3年。
六、试点实施步骤
1、编制实施方案,并报省水利厅审查批准,时间:20*年5月底前完成。
2、实施方案通过审查后,组织编制节水发展规划,时间:20*年12月底前完成。
篇5
在水龙头和公厕张贴节水宣传标语,每季度出版一期简报对干部职工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及通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使每个人认识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大家明白搞好节水工作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事,从而增强节约用水意识,提高“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的自觉性,不断促进创建节水型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加强节水管理,我们制定了《__镇节水管理制度》。
机关工作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每一滴水,树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积极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用水后要及时关好阀们,杜绝跑冒滴漏。科学设置办公区(楼)绿化地和景观灌溉用水,提倡雨水、河水浇灌。加强供水管的巡查,发现有管道泄露的情况及时处理,防止水资源的浪费。爱护给水和供水设备,不得随意拆卸设备部件,杜绝人为故意损坏。规定值班巡查人员,每周至少对辖区范围内的供水设施、设备全面检查一至二次,主要检查管道、闸阀、水龙头等是否正常运行和有无漏水、损坏以及有无违章私自接用水等情况。定期抄报水表,认真核算水费台帐记录。用水量明显减少,2011年用水量为311立方米/人/年,2015年完成用水改造,镇政府供水全部采用井水,供水经费大幅降低。
三、争先创优,镇卫生院争做创建排头兵。
篇6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咸阳市 ;建设
0.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点就是农业的发展,难点就是如何来提升全面的节水意识,这就需要咸阳市领导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以上的两点,出台各项政策,逐步引导和培养群众的节水意识,才能逐步实现水务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可以不断加快咸阳市节水型社会的发展步伐。
1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两者的概念和特点分析
在建设咸阳市的节水型社会过程中,咸阳市领导者和群众必须要明白节水和节水型社会两者之间概念和区别,才能更加有利于咸阳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开展。
节水一般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采用有效地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不断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和高效地利用水资源。
而节水型社会的相关概念,这是根据国家科学院专家的论述所提出来的,节水型社会,通常意义上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并建立一系列的完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法律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的管理中,只有不断加强用水单位和公众积极参与,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不断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构,才能实现社会各方面在生产和消费上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保证区域经济的稳健发展。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知道,节水型社会是一个范围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节水只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而且在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都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都必须要以节水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体系,才能逐步协调和创新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可以实现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切实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
2 咸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2007年的7月份,咸阳市被我国水利部确认为第四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城市,虽然经过一系列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到相应的预期控制指标,但是与社会建设工作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逐步分析咸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表现突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阐述。
2.1 思想认识亟需提高
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有些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以及群众的节水思想意识还不高,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进行建立和完善。一些工程建设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认识上没有进行统一,尤其是在实行最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意识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现阶段,咸阳市农业、工业和生活供水等方面分属水利和城管以及住房建设等方面的部门,而一些污水处理分属环保和地下热水分属土地等多部门的工程建设资金进行分割管理,这样就不利于开展相应的节水工作,为此,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
2.2 投资力度不够
咸阳市政府对节水型社会的项目投资方面还有待加强,投资渠道必须要不断多元化和立体化。由于咸阳市政府的地方财力有限,城市供排水系统没有进行转型升级,一些污水处理设施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应的地方财政配套措施没有落实,这样就难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导致了节水技术的进步缺乏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节水工程的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3 政策法规制度还需完善
政策法规的制度还是有待加强,制度执行方面还不够强,咸阳市的节水管理和水资源以及促进节水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还不够健全,一些原则上的制度在落实环节出现问题,缺乏相应的刚性约束,另外,在工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还是有待加强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要要得到彻底贯彻。
3 如何建设咸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所以,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能停留在创建阶段,还要能够满足当前的制度和考核指标,这样就能使得区域经济社会得到稳步发展。
3.1 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应的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这就必须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切实加强取用水和排污总量的控制管理,不断加强河道整治和污水处理建设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供排水系统等措施,加强完善论证充分和监管到位以及科学开发的取用水总量控制,在生产和生活中实行节水的全过程,并让全民积极地参与到用水效率的控制上去。
3.2 逐步拓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果
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示范性的工业和示范性农业,只有切实加强从农业生产处进行着手,才能助推咸阳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同时,还要建设一系列的节水型示范区,其中,这就必须要加大农田水利和供给排水等一些基础性额建设,这样就能够通过农业有效地带动工业、学校和社区等行业的节水工程建设力度。
3.3 节水型社会项目的资金进行大量投入
在节水型社会项目的资金投入上,一定要确立各项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建立和健全的投入机制,无论是推广节水器具,还是制定相对完善的开发利用规划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开展相应的水资源配置工作,农业的节水工程和工业节水工程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升级,并且要将农业示范点的建设有效地纳入到基本建设过程中去。
3.4 节水考核指标的落实
在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层次分解和落实,及时完成相应的各项节水工作,在农灌利用系数中,单位工业的增加可以增加取水量,尤其是切实注重工业重复利用率和官网上的漏失率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分析。同时,随着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不断提高,就不仅仅需要依靠水利和农业等部门来进行实现,必须要进行有层次地进行分析,使得每一个用水单位以及群众都能够明白各自的任务,才能更好地掌握好用水指标,还要不断提升灌水试验和典型上的示范,以及对污水处理回用率的提高得到有效地执行。同样的,为了能够确保各项节水指标按时完成,这就必须要将其有效地纳入到政府管理部门的年度考核当中去,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员投入到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去。
4结语
现阶段来看,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主要是促进全社会和经济的稳健发展,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节水型社会更是涉及全社会各个阶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对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部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各个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支持,积极地推动咸阳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筱云. 建设节水型社会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4(05):13-42
[2] 姚进忠,刘宗平. 建立节水型社会 实现甘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4(02):3-17
[3] 黄建才. 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危机的必然选择[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3(03):73-81
篇7
1 总则
1.1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并规范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开展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为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教育普及等各阶段环节提供管理与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和既有学校校园建设的改建、扩建、运营、管理。以高等院校为主要适用对象,供其他各类学校参考。
1.3 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应在校园设施的全寿命周期内、在各个环节中统筹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满足校园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的示范建设,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4 在校园中大力开展节约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风尚。
1.5 建设节约型校园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2 术语
2.1 节约型校园 指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型校园文化的校园。
2.2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 指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和材料,节省土地和材料资源。
2.3 循环经济 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2.4 校园能耗统计 指对校园所有建筑、设施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能源的统计。
2.5 校园能源审计 通过对学校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学校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与环境效果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
2.6 校园能效公示 将学校能耗总量和各部门、建筑物的单位能耗等统计数据,通过适当的渠道向使用者、管理者和全社会定期公示,以接受公众监督。
2.7 需求管理 指对能源及资源使用方的管理。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和激励用户节约、合理使用能源及资源。
2.8 分项计量 按不同用途(如空调、采暖、照明、动力等)、不同的能源资源类型、形式(如电、燃气、燃油、水等)分别设置计测仪表实施分项计量,以客观准确地把握学校能源资源消费的状况,为制定有效的节能节约资源措施提供基础资料。
3 基本原则
3.1 建设节约型校园,应本着建设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控制各种资源消耗,追求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3.2 学校应高度重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工作,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组织,为持续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面协调和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
3.3 应注重建立有效的节约建设审查评估和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各种节约管理制度,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4 应使学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贯穿于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教育普及等全过程。
3.5 加强资源节约宣传和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培育校园节约文化。
4 监管体系
4.1 组织建设
4.1.1 学校应成立由主要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房产、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基本保障。
4.1.2 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可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校园节约工作开展咨询、指导、推广工作,审核项目规划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技术方案,建立校园能耗标准体系和用水定额体系,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节约管理体系。
4.1.3 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应下设办公室(如节能(节水)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4.1.4 建立院系和部门的责任人负责制度,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该部门节约监管工作的责任人,负责监督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节约型校园建设任务。
4.1.5 学生思想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将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中,并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开展校园节约活动。
4.2 制 度建设
4.2.1 建设项目审查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校建设项目的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新建项目的专项审查
校园新建项目应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
既有建筑分为历史建筑和一般既有建筑。
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
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管理台帐;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应在优化运营管理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节能改造。改造应当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4.2.2 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
(1) 学校主要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并将校园节能工作与业绩考核挂钩。
(2) 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建立相应的业绩考核体系。
(3) 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应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督促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
(4) 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的能源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能源管理人员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和管理台帐
(1)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
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及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并形成文件。
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管理台帐。如大型用能设备(制冷机、锅炉、大型实验设备)或设备机房的节能管理规定、规程、能耗计量装置(仪表)的校验证明;管理人员接受节能培训的证明文件。
(2) 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
包括: 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
(3) 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
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应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
参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及本地区的用能、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制定合理的校园用能、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4.2.3 统计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
建立校园能耗、水资源利用等基础数据的专项统计制度和方法,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挖掘节约空间,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
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或分项能耗统计制度。
(1) 分类计量:可按照生活服务设施、行政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学科研究设施、实验设施、实习设施等类别实施分类建筑物能耗计量。
(2) 分项计量:根据实际条件按建筑规模、耗能规模并参照《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对大型设施建筑制定能耗分项计量实施方案。列入分项能耗统计对象的新建建筑或设施应按空调、采暖、照明等用途设计独立的电力线路并配置数字计量仪表,对于既有建筑应根据条件逐步配置数字计量仪表,为逐步建立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及网络远程数据采集奠定基础。
(3) 能源管理人才培训
制订能耗统计实施方案、表式、分类统计标准,开展统计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并纳入能源管理岗位考核制度。
(4) 能耗统计报表及能耗数据库建设
能源管理人员应及时、积极、准确地记录能源消耗情况,建立能源消耗统计表。能源消耗统计表应包括:建筑基本信息表(附表1);建筑物耗电量、耗气量、校园照明耗电量的逐日数据表(附表2);建筑物耗油量、耗水量、耗热水量的逐月数据表,校园维护与维修耗水量、耗油量的逐月数据表(附表3);耗热量的全年数据表(附表4);能耗分项能耗计量系统(附表5)。建筑物用能用水记录或账单,统一按实际月(指每月起始日0:00~每月最末日24:00)折算。
(5) 建立校园能耗数据共享机制
应统一校园能耗统计数据的内容及格式,逐步实现数据采集记录的自动化、电子化系统建设,建立可靠性强、效率高、共享度高的校园能耗数据库。
(6) 高耗能设备设施的专项计量和能源审计
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应采取专门的分项计量措施,建立设备的运行记录,定期对高能耗的实验设备设施进行能源审计。
2) 能源审计
学校应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同时应积极配合并协助国家和本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能源统计和审计工作。
(1) 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
校内能源审计项目须建立如下的执行机构:学校成立能源审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能源审计的领导和具体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能源审计工作小组应聘用校内或校外建筑、暖通空调、给排水、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参与。
被审计的单位应指定或委托专人担任审计项目联系人。
(2) 能源审计程序
召集被审计的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主要运营管理人员工作会议,了解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逐项核实基本信息表。
分析能源费用账单,分类计算出校园各类设施能源实耗值。
随机抽检10%的楼层以及重点耗能建筑,检测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并记录。室内基本环境状况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照度等室内参数;采用巡检方式,在整个审计阶段跟踪连续检测。
(4) 能源审计内容
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包括节能管理制度、节能管理文件、所采用的节能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手段。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单位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进步措施;学校应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配备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应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应建立节能工作责任制;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与培训。
收集校园建筑的总能耗和主要用能子系统(空调、照明、办公设备、实验设备用能、特殊功能等)能耗,计算对应的能耗指标,从而判断建筑物整体及各主要用能系统能耗的合理性。
根据用能特征计算相应的单位能耗指标。
(5) 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能源审计结束后应提交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应列出审计的目的和范围、被审计设备(系统)的特性和运行状况、审计结果、确定的节能措施及相应的节能量和费用,提出节能潜力分析和建议,最后得出审计结论。
4.2.4 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
为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提高节约意识,强化监督管理,应建立校园资源消耗数据公示及数据共享制度。
1)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数据采集的效率和数据的共享度,提高管理效率。
2)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包括现实数据和历史对比数据)。
4.2.5 需求管理制度
建立校园能源及资源需求管理制度。
1)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
2)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校园用能用水逐步实行“全面计量,分类管理,指标核定,全额收费”的水电经费管理方式,加强师生员工的成本核算意识和节能节水意识。
3)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对节能节水管理、宣传、节能技术应用工作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将节能降耗和节水目标任务纳入各院系、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水耗指标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5)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定期委托相关检测机构对用能用水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进行综合检测评价,定期维护,保证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
4.2.6 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
学校应建立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严格执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大力推动学校节能采购,禁止采购国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产品和设备。积极采用能效高的产品。
2)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备标准,完善学生公寓家具的标准化配置。
3)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4)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4.2.7 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5 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要点
贯彻实施《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78号)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以及现行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相关法规,并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及相关的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条例等,积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工作,并将其贯穿于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及用能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按照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建设节约型校园。
5.1 建设阶段
5.1.1 校园规划
1) 场地规划
(1) 树立节约理念、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应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要求,根据学校规模确定用地指标,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校园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校园选址应保证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3) 校园建设应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与社会资源整合和协调。
(4) 合理利用校园土地,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
2) 环境整治
(1) 合理规划校园交通,应充分考虑人车分流,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
(2) 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3) 针对校园生活垃圾的特点,进行垃圾分类,实行分区收集处理;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提高再利用的比例;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和影响。
(4) 严格管理实验室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置,减少环境污染。
3)景观规划:
(1) 绿地规划
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 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
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合理规划校园绿地, 努力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 提升。
(2) 景观规划
校园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积极营造具有校园人文气息,符合师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交流、休息、运动等需要的校园景观, 水系规划应结合校园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可豪华奢侈建设。
(3) 树木种植
校园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能源规划
(1) 科学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应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校园用能需求量。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
(2) 结合当地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
(3)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5)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合理的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 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充分考虑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回用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校区实施污水的能源化和肥份利用。
(3) 合理规划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地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对于新建校区或新建建筑,产生的暴雨径流量宜小于或等于建设前的水平,以减小对城市暴雨径流的峰值,维持当地生态用水;对于既有校区改造或既有建筑改造,产生的暴雨径流量须小于改造前的水平。
(4) 合理确定节水指标。努力实现浇灌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水等传统水源。
6) 新建建筑规划
(1) 建筑布局和平面规划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参照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
同时还应结合校园特点合理进行设计。
(2) 校园新建建筑应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
(3) 校园大型新建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4) 项目设计应提交节能设计专篇。
(5) 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6) 既有建筑改造规划
(1)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结合校园整体建设合理定位。
(2) 一般既有建筑的改造应基于学校发展的合理需求和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
(3) 既有建筑的改造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4)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
5.1.2 设计
1)创造适宜的校园环境
采用绿色生态理念,应用现代化计算机环境模拟等先进设计技术,优化校园的声、光、热、风及水环境设计。
声环境: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对校园环境噪音进行预测评价,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gb3096-93)
光环境:对校园建筑布局、朝向进行合理规划设计,避免建筑间相互遮挡,确保日照及采光需求。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自然采光。
热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热设计。积极采用室外绿化、水景、透水型路面铺装等措施,缓解热岛效应。寒冷地区需积极采取防寒抗冻措施,炎热地区应积极采用遮阳设施。
风环境:积极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校园区域的微气候进行预测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风环境设计,积极利用自然通风改善环境,避免建筑风害。
水环境:设计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确保校园的用水安全措施,进行水资源有效利用和雨水、中水、污水的循环利用设计。
2) 建筑本体节能设计
(1) 建筑热工设计
①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符合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及所属地域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②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鼓励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外窗,有条件时外窗玻璃材料鼓励采用low-e玻璃。
③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议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方式。
④南方地区鼓励采用综合绿化等技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寒冷地区加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冷热桥节能处理,确保隔热保温性能。
⑤南方建筑屋顶应强调隔热,可采用屋顶绿化、架空屋面、阴棚等设计,北方建筑屋顶则强调保温。
⑥严格执行国家节能规范的建筑的窗地比。
(2) 建筑通风设计
① 鼓励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
② 建筑外窗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3) 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① 根据校园建筑的不同功能,进行日照分析,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减少人工照明数量。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
② 教室照明应考虑校园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
③ 校园照明应采用节能灯具。
(4) 用能设备系统节能设计
① 暖通空调设备系统
空调设计采用全年动态模拟计算确定负荷,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合理选择暖通空调系统和设备,并满足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标准。
根据校园建筑物的功能、特性与寿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和控制方式。
冷热源设备系统设计应注重校园用能特点,满足正常教学与寒暑假期不同情况需求和部分负荷运行特点,设备能效指标须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50189-)的相关要求。
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须满足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
② 电梯系统设计
根据校园特点考虑对应平时运行与寒暑假期运行的模式切换的设计。
3) 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系统
配置冷热源设备、照明、空调输配系统、生活热水等用能设备系统的分项计量系统,并预留数值传输接口。有条件的可根据建筑用能规模和特点建立能耗数据的远程传输、实时监测系统。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 节水系统、节水器具和设备
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供水管网漏损;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
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淘汰非节水型器具。
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2) 非传统水源利用
① 雨水处理及利用
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宜结合景观进行设计。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
② 污(废)水处理及利用
在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及利用设计。
对于以完全分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优质杂排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物化处理,或生物处理和物化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在有条件的校园,可以考虑采用人工湿地等运行维护较为简单的处理工艺。
对于以合流式收集系统收集的污水为原水时,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处理,或膜生物反应器等技术进行处理。
(3) 用水安全
饮用水、杂用水和景观水水质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要求。
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对人体和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处理后的雨水、污(废)水回用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回用水管道上不得安装取水龙头。当装有取水接口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4) 鼓励校园内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师生饮用、洗浴、洗手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宜采用回用水。
5)可再生能源利用
因地制宜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各种主动式或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并实现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结合建筑条件及当地资源条件采用地源、地表水源、污水源热泵及地热技术。
可根据校园建筑条件和特点积极采用热回收型热泵系统,提高校园空调采暖及热水供应系统综合能效比。
6)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 用材安全
建筑工程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cai《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
不得采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218号公告)禁、限的建筑工程材料。
(2) 节约用材
①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应避免大量装饰性构建。
② 土建与装修及新技术材料应用一体化设计。
③ 采用符合当地地质、气候特点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工厂化、规格化、多样化、半成品化、装配化和模数化的建筑工程材料与部品。
④ 在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下,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
7)室内环境质量
校园建筑设计应重视改善室内环境、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和健康,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与环境的友好和谐。
(1) 室内空气品质
① 参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
② 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优化气流组织,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提高空调通风效率。
③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
④ 有条件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及显示装置,集中空调系统中利用co2浓度监测控制空调新风。
(2) 热湿环境
① 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温度、湿度、风速等设计参数应符合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要求,并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节能运行的倡议。
② 新风需求量大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应考虑过渡季节全新风节能运行设计。
③ 寒冷地区采暖系统应注意管路水力平衡设计,并考虑房间温度调节措施。
④ 高大场馆建筑宜合理采用低温辐射采暖系统、分层空调方式。
3)采光与照明
(1)室内采光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的要求。室内采光系数或窗墙比满足当地光气候区要求。
(2) 合理采用天窗、反光板、反光镜、光导集光等自然采光强化和调控措施。
(3) 室内照明设计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34-)的要求。
① 室内照明指标设计和功率限值符合现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要求,室内公共空间照明采用分区照明和自动控制措施。鼓励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等绿色节能灯具。
② 教室照明应结合校园特点设计节能控制方式。
4)声环境
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
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要求。
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5.1.3 施工与工程监理及验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做到文明施工、节约施工、环保施工;规范工程监理及工程验收,保证工程质量。
1)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
校园建设的施工现场应注意场地的生态保护和安全维护;严格控制施工对环境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努力减少施工的振动、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控制施工产生的光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2)施工的资源节约
(1) 施工节能
应实施包括施工方案、资源管理以及节能降耗措施在内的施工组织总设计;
应对施工及工地生活用能进行计量、监管;严禁使用非节能型大功率用电器具;实现单位施工面积实际用电量比定额计算用电量节约4%以上。
(2) 材料节约
应通过施工程序的合理化、施工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等措施,实现施工材料的节约;加强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努力实现重复使用的施工材料在现场的使用率超过70%。
(3) 施工水资源的节约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所有用水部位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和安装计量装置。有条件的工地要充分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施工监理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规范工程施工监理,严格控制施工全过程,确保工程质量。
4)施工验收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等国家有关工程验收标准和规范。
学校相关部门应尽早介入工程建设及验收,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以利于将来运行管理。
5.2 运行维护阶段
校园用能设备主要为采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应重点强化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阶段的技术、管理及行为节能(节水)措施。
对大型物业管理鼓励社会化、市场化,应导入公平竞争机制,面向社会实行物业管理招标。逐步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管理。学校应与物业管理公司制定节能减排管理目标。
5.2.1 设备系统节能(节水)
1)集中空调
(1) 根据校园建筑负荷特点有效地采取部分负荷调控措施。有条件时空调水输送系统、风系统采用变流量控制,合理采用大温差小流量运行。
(2) 积极采用热回收措施,节省新风处理能耗。
(3) 过渡季节合理采用全新风运行,减少制冷机开机能耗。
(4) 实施室内温度节能设定,夏季室内不低于26℃,冬季不高于20℃。
(5)根据《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定期实施空调设备及风管的清洗维护,确保换热效率,保障空气品质。
(6) 对建筑物的集中冷热源、流体输配系统等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与计量。
2)采暖
(1) 加强采暖锅炉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与辅机变频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增加热量回收;对于燃煤锅炉,有条件的应采用炉渣二次回烧;加强锅炉的除氧和水处理及防腐阻垢等措施,延长锅炉使用寿命;
(2) 按节能标准要求对供热管道进行保温,杜绝供热系统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
(3) 改善管网输配性能。做好管网系统水力平衡调试,通过调节消除热网水力失调。避免“大流量、小温差”不经济运行状况。
(4) 加强管网系统的调节能力。对于既有建筑,有条件的可采用平衡阀及平衡阀智能仪表取代调节性能差的闸阀或截止阀,建筑的热力入口处加装热量调节和计量装置,改善系统调节能力。
(5) 强化节能运行。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夜间低温运行。
(6) 供暖系统宜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变化进行调节,确保按需供暖。
(7) 逐步推行供热按热量计费管理方式。
3)绿色照明
(1)对教室等公共照明系统进行有效的分区分时控制。
(2)对学生宿舍照明,鼓励实施定时熄灯制度。
(3)制定寒暑假期间教室等公共场合的节能照明控制措施。
(4)更换非节能灯具,积极采用节能照明灯具。
4)节水
(1) 节约用水
① 绿化浇灌、景观补水和路面喷洒等用水不使用自来水。
② 绿化浇灌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方式,合理安排绿化的灌溉次数及用水量。
③ 对供水系统定期检查、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2) 水质管理
① 对回用水和景观水的水质实施定期检查,确保各项水质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② 对景观用水的水质保障设施应定期检修。保证水体的更新率处于一定的范围内,防止富营养化发生。
5.2.2 行为节能(节水)
加强校园节约文化建设,树立节约理念,普及节约科技。全员参与节约型校园建设,将节约理念贯彻到每个人的行为中。
1)行为节能
(1) 校园实施对节能行为的奖励和对浪费行为的教育处罚措施,将师生员工节能行动纳入行为规范建设中。
(2) 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节约型校园学生志愿者队伍,巡查、监督并制止校园的能源浪费现象。
(3) 自觉执行室内空调采暖温湿度的节能设定,严格控制空调开启时间。开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过渡季节尽量不开或少开空调,以开窗通风或使用电风扇为主。
(4) 离开办公室前随手熄灯、人离关机。
(5) 倡导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高学校班车的满载率。提倡校园内使用自行车。公务用车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按规定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
2)行为节水
(1) 公共用水场合张贴节约用水提醒标示牌。
(2) 实施能源缴费校园一卡通,将水资源消费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3) 水龙头随用随开;跑冒滴漏,及时报修。
3)行为节材
(1) 倡导纸张耗材节约行为。节约用纸,推广无纸化办公,废纸重复利用,积极采用可再生纸。提倡双面用纸,减少打印复印次数,节约使用打印耗材。
(2) 严格控制会议铺张浪费。减少或不使用精装请帖,避免礼品过度包装,减少或不使用校园横幅,积极使用电子显示屏及网站。
(3) 废旧资源如废旧钢铁、废旧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电子设备和器材应当再生利用。
(4) 鼓励校园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活动,积极回收利用书籍、衣物、文具等。
5.3 各类建筑节约专项措施
5.3.1 教学建筑
1) 照明节能措施
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如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等措施限制教室开放数量。
2)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1) 根据学校寒暑假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
(2)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风扇与空调结合的方式,对于南方的高校,建议采用风扇与空调结合的方式。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
(1) 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
(2) 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5.3.2 办公建筑
1)减少待机电耗
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应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2)合理使用空调
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照明节能
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长时间离开办公室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5.3.3 科研实验楼
1)严格执行办公建筑各类专项措施外,对高耗能、高耗水实验仪器、设备应专人负责,专项管理,做到节约使用。
2)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3)特殊要求的实验室,可以采取有针对性地空调节能措施。
5.3.4 学生宿舍
1)开展学生宿舍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倡导校园节约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并配套实施相关奖惩措施。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用水设备,应及时改造原有陈旧、能效低的设备。可重点结合校园学生集中浴室等设施实施再生能源利用、废热回收利用、中水利用、节能节水运行管理措施。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宿舍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等电器。
5.3.5 学生食堂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操作程序,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树立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以节约资源。
5.3.6 学生浴室
学生集中浴室是校园生活设施中的耗水耗能大户,应根据地域条件和校园条件合理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积极采用洗浴废水的热回收及中水回用处理技术;导入ic卡节水管理系统及节水型设备。
5.3.7 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
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6 宣传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将节约理念教育纳入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将节能技术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和科技实践,增强师生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生活理念,使节能节水成为每个师生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6.1 课程与讲座
6.1.1 课程
1)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与忧患意识,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发展观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新型人才。
2)教务部门应积极整合和优化校内外资源,开设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及管理人员授课,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
6.1.2 讲座
1)利用高等学校的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定期开展以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2)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传播和宣传节约理念、节约科技和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交流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经验。
6.2 科研与实践
6.2.1 科研
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组织开展校园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建设示范项目,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6.2.2 实践
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舞台和基地,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结合校园实际,开展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发明实践活动。
6.3 宣传与普及
6.3.1 媒体宣传
通过校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倡导良好的节约风气,形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舆论氛围。
6.3.2 普及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配合社会节约资源宣传活动,开展如城市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或参与节约竞赛活动和社区节能宣传普及活动,制作分发节能节水宣传小册子,在校园和社区普及节能节水科技知识。
7 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考核评价办法
7.1 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
为配合本导则的实施,特制订考核评价办法。
评价范围基本以“导则”内容为基础,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硬件条件、政策与制度、建设效果、专项措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统筹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力争客观公正,并将在实施中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不断加以完善。
具体评价打分标准及格式参见附表六。
一硬件条件(25分)
1. 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
2. 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
3.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
2)太阳能利用设备(1分)
3)太阳能热利用(1.5分)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
二政策与制度(25分)
1. 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
5)需求管理制度(3分)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
7)环境管理制度(1分)
2. 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1分)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1分)
3)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的设置(1分)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2分)
三建设效果(30分)
1. 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4分)
2)校园节水效果(4分)
3)校园节热(冷)效果(4分)
4)中水回用率(4分)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4分)
2. 建设项目落实情况(10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
四专项措施(20分)
1. 专项组织实施工作15分
1)教学建筑(3分)
2)办公建筑(3分)
3)科研实验楼(3分)
4)学生宿舍(3分)
5)学生食堂(3分)
2. 宣传教育工作5分
1)课程与讲座(2分)
2)科研与实践(2分)
3)宣传与普及(1分)
7.2 评价办法说明
7.2.1 硬件条件(分)
本项内容包括节约型设备、计量设备和可再生资源使用三个方面。
节约型设备和计量设备项具体打分根据实施范围而定。即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可按实施比率打分。可再生资源使用按实施的有无打分。即有实施为满分,无设施为零分。
1 节约型设备(10分)
1)节水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校园设施用水处安装感应节水器、自动冲水器、感应冲洗阀、自动节水器、智能冲水器、节水控制器、节水式水箱冲便器、感应节水产品等节水型设备并能保证正常使用。
2)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包括智能ic电卡、照明节电器、节能灯、节能照明控制设备、智能控制开关等节电型设备的安装与使用。
3)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2.5分):主要指空调、锅炉等大型用能设备的节能控制装置的安装及改造。
4)学生ic卡的使用(2.5分):在浴室、宿舍、教学楼等学生集中用水、用电的场所,安装ic卡计量设备,实现ic卡计量收费。
2 计量设备(10分)
1)院系和部处耗电计量设备(1.5分):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2)院系和部处耗水计量设备(1.5分):校内行政办公楼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学生公寓耗电计量设备(1.5分):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4)学生公寓耗水计量设备(1.5分):学生宿舍楼、公寓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5)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电计量设备(2分):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电计量设备。
6)校园公共建筑、设施耗水计量设备(2分):校内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建筑、设施安装耗水计量设备。
3 可再生资源使用(5分)
1)中水回用设备(1.5分):建设中水回用校园污水处理站。
2)太阳能光伏利用设备(1分):太阳能发电装置。
3)太阳能热利用设备(1.5分):集中式太阳能热水装置系统。
4)其他可再生资源设备(1分):包括地热、风能、生物质能等。
7.2.2 政策与制度(分)
本项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建设两方面内容。
1 管理制度(20分)
1)建设项目审查制度(3分)
学校建设项目节约资源评估审查制度主要包括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一般打分标准为(个别注明项除外):完全实施为得分,否则不得分。
(1)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1分):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参照建筑节能节水政策和标准对设计文件委托审查机构进行节能专项审查。
(2)既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2分):对于历史保护建筑的改造,以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为基本原则,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方案,严格参照相关的法规条例实施;对于一般既有建筑,建立和完善既有建筑设备的台帐管理,建立设备检定与改造的原则、组织和程序,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对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投入收益比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提高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2)校园设施运行监管制度(4分)
主要包括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
(1)建立各级能效管理负责人制度(分):学校主管领导作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对于能耗较大的建筑设施或设备,如含有大型实验装置的实验室,指定实验室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为能源管理责任人,监督建立或健全用能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能耗计量、统计工作;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有关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具有能效管理专业知识、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职称,负责对本校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2)能源管理文件、报表、记录及管理台帐制度(分):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文件,明确校园建筑能源管理的原则、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协调联系方法、记录表格(包括建筑物能源管理机构或责任人的任命或聘用文件),制定关于建筑节能的有关管理措施和文件,完善设备运行的台帐管理;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文件,包括技术要求、操作规程、测试方法、竣工图纸、计算书等;建立和完善建筑能耗记录文件,对建筑能源管理中的计量数据、检测结果、运行记录、分析报告、建筑自动化系统存储的记录数据等资料,按规定保存,作为分析、检查和评价的依据。(备注:本项可根据实施状况打分:完全实施为满分)
(3)校园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分):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本地区的能耗、用水定额标准和实际能耗统计结果,研究提出合理的校园能耗水平,制定校园能耗、用水定额及管理制度。
3)统计审计制度(4分)
主要指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能耗统计和能源审计制度。
(1)能耗统计(分):建立校园建筑及用能设施分类能耗统计和分项能耗统计制度。(备注:分类及分项全面实施为满分,部分实施为1分)
(2) 能源审计(分):定期开展本校的能源审计,设立校内能源审计执行机构,按生活能耗、教学服务能耗、科研办公能耗、特殊用途能耗、供热基本能耗等类型分类审计,分析能源费用账单,计算出能源实耗值,并检查校园建筑的节能管理状况,提交能源审计报告。
4)数据公示及共享制度(4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校园能源、水资源消费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园网、媒体等公开途径向使用者、管理者和社会定期公示校园能耗、水耗总量统计数据、分类单位能耗及水耗统计指标数据。
5)需求管理制度(3分):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和完善能源计量、收费管理系统;逐步建立校园用能、用水经费的指标化管理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奖励制度;建立校园节能节水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校园用能用水设施档案制度。
6)资源节约型采购制度(1分):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学校节能产品优先采购具体实施办法;严格控制办公设备、家具、交通工具等的配额标准;鼓励网上采购、集中采购手段,节省交通、纸张、人工成本费用;加强对学校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
7)环境管理制度(1分):建立校园环境管理制度,鼓励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2 组织机构建设(5分)
1)设有各级节约管理负责人(分):学校主管领导为校园节能工作的责任人,各院系、部门负责人为该部门单位能效管理和节能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并列入业绩考核内容。
2)设有校级专门机构和人员(分):由校级有关管理人员成立专门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校园节约的具体职能工作,部署、协调、监督、检查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
3)设置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分):成立由主管校级领导负责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可由能源管理、基建、资产、设备、采购、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的方针,指导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组织协调各院系、各部门的资源。
4)运行人员素质状况(分):包括空调、锅炉等用能系统运行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内容。
7.2.3 建设效果(分)
本项包括资源节约效果和建设项目落实情况两部分内容。打分标准:根据自身纵向对比效果打分。年度节约效果超过10%为满分,无效果为零分,以次推算其他情况得分。
1 资源节约效果(20分)
1)校园节电效果(分):按生均耗电量指标
2)校园节水效果(分):按生均耗水量指标
3)校园节热(冷)效果(分):按生均耗热(冷)量指标
4)中水使用量(分):指中水在校园道路洒水、浇灌绿地、冲洗厕所等方面的用水量比例。
5)其他资源节约效果(分):包括节地、节材等方面内容。
2 建设项目落实情况(分)
1)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包括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落实能耗分项计量措施;提交节能设计专篇;注重与校园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等内容。
2)既有建筑改造中节约制度落实情况(2.5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可行性和投入收益比;注重与周围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协调。
3)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2.5分):包括空调系统的变频控制及运行情况、锅炉采暖系统及管网的运行情况、照明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水系统的管理及维护等内容。
4)校园分散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情况(2.5分):分类分项计量把握校园设施能耗状况,确定重点用能部位或设施;积极采用现代化通信、网络技术,建立校园设施能耗远程监控系统;对高能耗建筑或设施,以及校园能耗的主要参数实施实时在线监测。
7.2.4 专项工作(分)
本项包括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两部分内容。
1 专项组织实施工作(分)
1)教学建筑(分)
(1) 照明节能措施(分):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等电力空耗现象。对物业管理部门应落实岗位责任制,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分区开放教室。
(2) 空调系统节能措施(分):根据学校寒暑假期间特点,制定相应的节能运行策略;采取有效措施监控教室空调设备的开停,避免课后空开现象。
(3)教学设备节能措施(1分):采取有效措施监控多媒体设备使用状况,减少空开或待机电耗;严格管理计算机房设备,采取措施减少待机电耗。
2)办公建筑(分)
(1)减少待机电耗(1分):办公室用电设备(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根据使用情况设置节能模式或及时关机。
(2)合理使用空调(1分):过度季节延缓空调开启时间,尽量以电风扇取代空调;开空调时关闭门窗,室内制冷温度应设置在26℃以上,制热温度应设置在20℃以下;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应关闭空调电源。
(3)照明节能(1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晴天时少开灯;人少时少开灯;离开办公室一小时以上或下班后要关闭照明电源。
3)科研实验楼(分):本着“谁用能,谁付费”的原则,能源费用计入科研业务费成本。
4)学生宿舍(分)
(1)强化学生行为节能宣传活动,倡导节约型校园风尚。在宿舍公示电耗水耗数据,展开节电节水竞赛等方式,实现加强学生节约水电意识,量化节约成果。
(2)积极采用节能型供热水,空调系统和用水设备,更新、改造原有老旧的设备。
(3)将节能内容纳入学生公寓住宿规定中。通过实施定时熄灯,晚间限时断电,插卡用水等措施,强化宿舍能耗管理。禁止学生宿舍使用电炉、电暖气、电饭锅、热得快电器。
5)学生食堂(分)
(1)倡导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制止不文明的就餐行为。
(2)加强食堂内部管理,从源头上节约和控制采购成本;对食堂员工严格要求,在清洗、烹调、消毒过程中,充分注重节约水、电、气等资源。
(3)倡导绿色环保理念。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筷子,提供经高温严格消毒的餐具(或可重复使用的碗筷),以节约资源。
2 宣传教育工作(分)
1)课程与讲座(2分):开设节约相关课程、讲座,将节约理念的倡导与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开设以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并定期开展以节约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和观摩活动。
篇8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省水资源总体并不丰裕,既面临水资源区域性、季节性分布不均的困扰,又面临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水环境污染趋势加重的问题。一些地方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同时,目前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中水资源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节水措施不到位,节水的潜力很大。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也有利于减少水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确保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研究落实有效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以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基础,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着力进行制度建设,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的多层次水价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节水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至2010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降到13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6;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到14%以下,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0%以上;副省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其他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4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0%以上,初步建立起节水型社会。
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推进城市节水工作。
1.加快推广应用节水型器具和产品。严格执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标准,逐步更换不符合标准的用水器具,限制销售非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城市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应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
2.加快供水漏损管网改造。要大力推广管网检漏防渗技术,严格执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J187—*),对漏损管网进行全面改造,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3.加快“一户一表”工程建设进度。通过企业挖潜、采用新技术等方式,努力降低“一户一表”安装费用,提高居民、单位安装“一户一表”的积极性,实现用水实时监控和计量,为分类水价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
4.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为中心,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示范工程,推行分质供水。鼓励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内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
(二)推进农业节水工作。
1.继续组织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工程改造,重点实施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化灌溉工程。加快灌区骨干渠道及相应渠系建筑物、骨干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和田间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2.积极推行农业灌溉计量工程,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类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灌溉计量的进程。有条件的灌区要全部安装计量设施。
3.提高农业节水的科技水平。农业节水要因地制宜地推行渠(管)道灌溉、薄露灌溉、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秧、水稻强化栽培等粮食生产节水技术;研究推广大棚微灌、山地微蓄微灌等经济作物高效节水型灌溉技术。
4.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发展旱粮生产,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加强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推广,扩大节水型农业应用范围,重点从蔬菜瓜果作物向茶叶、水果等多种经济作物拓展,从平原地区设施栽培向山区、海岛农业拓展。
(三)推进工业节水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59号)精神,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约用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化节水管理,实现工业经济与水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2.组织实施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的重大节水示范工程,重点推进火力发电、纺织印染、石油化工、医药、造纸、冶金、食品加工等七大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提高行业节水水平。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一批用水量较大的企业作为工作重点,推动重点企业节约用水。
3.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型或无水型工艺和技术;大力推广国家和省鼓励的节水技术、工艺和产品;发展和应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冷却节水、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等技术,并配套完善相应设施;开发、生产和推广低耗水的产品,降低水耗;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4.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将节约用水和减少排污作为清洁生产的重要内容,把工业节水与废水排放指标列入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标准,提高循环冷却水、工艺水的重复利用率。逐步完善工业节水指标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节水标准体系、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和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生产体系。
(四)加强水资源开发、保护和管理工作。
1.加强海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沿海地区及海岛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电力、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要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干旱缺水城市要在社区和新建大型公用项目配套建设集雨示范等工程。海岛和缺水地区要重视雨水、洪水、微咸水和矿坑水的开发利用。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按照《*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合理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排污行为和其他可能污染水体以及破坏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着力整治河道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各地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完善农村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水处理设施。
3.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落实杭嘉湖、甬台温地区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的控制方案,积极推进地表水厂和管网建设,力争到2008年、2010年分别完成禁采区、限采区平原承压地下水深井的禁采目标,遏制地下水超采区的地面沉降。其他地区也应建立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管理系统,落实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4.推进水资源和节水管理信息化进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资源和节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施取用水自动监测,加快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及时反馈蓄、供、用水信息,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加强节水信息管理和交流,完善用水户用水信息统计、上报制度。
四、加快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强规划指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订实施《*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编制和完善当地“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根据区域的水资源状况、水环境容量,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节水型经济。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限制建设高耗水项目。
(二)建立健全节水配套规章制度。加快制定节约用水管理办法,规范各级组织和全社会的节约用水职能、义务和行为。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制订《*省海水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各市、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奖惩措施,细化节水管理,依法履行节水职能,加强监督检查,使各项节水制度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落实相关节水制度。认真贯彻《*省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规范取用水管理。对各类用水户均应装置用水计量设施,全面实施有偿用水制度,按实际取用水量收取水资源费或水费,杜绝实行用水包费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用水节水评估、计划用水制度,落实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三同时”制度(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及取用水单位的“四到位”制度(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
(四)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水资源分配、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定额管理范围和定额管理水平。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把用水定额作为用水计划下达和节水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积极开展农业用水定额管理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
(五)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价体系。完善分类水价制度和供水计价方式,对居民生活用水逐步推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对非居民用户逐步实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办法。运用差别水价政策,适当拉大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用水的价差。建立科学合理的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价格机制,制定回用水和再生水的收费标准,鼓励和引导工业、城市绿化、市政环卫、生态景观和洗车等行业使用再生水。
(六)建立完善节水科学技术进步机制。贯彻实施《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城市节水技术。鼓励节水技改项目,加大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支持节水产品、工艺、设备等的研制与推广。各有关部门应根据本行业的实际,跟踪、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组织科技攻关,提高本行业节约用水水平,形成节水技术自主创新机制。
(七)完善有利于节水的财税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鼓励生产、使用节水产品的税收政策。各级政府要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创建节水型城市。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改项目,扶持节水设备、设施、器具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政府应优先采购节水产品。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供水、污水处理及回收利用的产业化。
(八)建立节水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节水统计工作。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已安装或者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的,使用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要求更换或者进行节水改造。对先进的节水技术、产品要及时推广和应用,好的节水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对节水工作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进一步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各试点县(市、区)的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为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作有益的探索。
篇9
关键词:高校节能 管理工作 建议
近些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师生员工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水、电、气、煤等多种能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在保障师生员工正常工作、学习的同时,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利用效率,使节能工作发挥最大效力是每一个高校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同时,提出如下几点节能管理新思路供参考:
一、逐步推进公房管理工作是建设“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这里“公房”指的是产权属于高校所有的非住宅类房屋以及附属设施。全国各个高校的教学用房,基本上都是直接交到各个二级学院管理使用,由各个二级学院自行进行调配和分划,其结果就是造成了房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学校提供给各二级学院的用房似乎永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办公的需求。有的院系用房三十多平面积却只是一名老师在使用,有的房间甚至闲置不用,而另外的一些院系随着办学规模扩大,师生人数的不断增长,产生了教学科研用房不足,房产房源紧张,供需关系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公房分配不均不仅使房屋供需矛盾扩大,制约了学校的长期发展,而且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这是房产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涉及到水、电能源等诸多方面的浪费。比如说上面提到的1个人三十多平的办公面积,和它对应的水、电、能源的使用效率自然就很低。要想有效地做到水、电能源的合理使用,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建立水电能源的定额管理制度,而能源定额管理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建立完善的公房管理制度,使广大师生员工能够比较合理的使用房产资源,提高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源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的公房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公房的使用效益,发挥其作为办学资源的最佳效益,努力建立、完善公房管理制度不仅仅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开源节流,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工作环节。
二、逐步建立、完善能源定额管理制度
高校的水、电管理需要逐步采用定额管理、超额付费制度模式,这种模式的节能效果将会非常明显。能源定额管理与超额付费原则是能源管理制度的核心,这在部分管理先进的高校已经得到了推广实行,亦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逐步开展能源管理定额制度的工作,深化定额数据的指标,进而推广全校范围的能源定额管理工作是全国各个高校开展节能工作的必然趋势。
三、建立能源监管平台,完善能源监管体系
制度的建立是高校节能工作的行为准则,而监督、监管体系的建立则是对行为准则能否长期有效实施所进行的可靠保障。
高校在建立完整的能源数据收集、整理、统计、上报机制基础上,更进一步提高对能源数据的分析以及分析后的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高校可加大能源监管方面的投入,尽快建立能源监管平台,完善能源监管体系,制定较为明确的能源监管制度,确定能源监管部门,明确能源监管部门的权责与职能,制定相应的能源使用规章及奖惩办法,定期不定期地对能源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能源数据的深化分析。通过对能源监管后的数据分析,找出能源使用和消耗不合理的方面进行节能管理或技术上的改造,从而在后续的工作中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率。
四、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
高校是单纯的能源消耗机构,在加强能源管理的同时增加技术节能是高校不可缺少的节能方式。
目前有许多的节能产品可以用于高校。对于节能产品,不仅仅看重它的节能效果及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产品的使用成本,使用效益以及高校的一次性承受能力。应该说目前许多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非常可观,比如说一些节能灯具和一些定时电控设备,产品的成本较低,节能效果很好,初步推算长期使用下来产生的效益会很高;还有LED光源节能大约60%左右;还有节水器具、太阳能光伏等,这些产品都值得去使用与推广。
对于节能产品的使用,高校上缺乏长期的规划设计,对于先进可行的节能产品及技术不敏感,对节能产品的使用随意性较大,这些都不利于高校节能减排工作长期有序的发展进行。建议高校能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确定一个规划管理部门,制定较为可行的的节能产品使用的规划,确定规划目标,提早开展节能产品的可行性分析,对于有利于节能工作的并且适宜高校实际情况的节能产品要适时适量采用,从而为“科技节能”创造可靠的硬件保障。
五、加大节能宣传
在节能的宣传上,高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让节能宣传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进生活,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引导节能环保行为,加深对生态文明及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形成了“节约从我做起”的良好风气,从而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进行节能活动。
上述分别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育人节能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建议。各个高校应建立节能组织机构,加强基础能源信息管理,完善计量措施及数据审计和公示,实施节能监督奖惩,推进行为节电、节水、节气、节油及节能宣传等育人节能措施,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绿色采购、节水节电等管理制度,组织完善经费投入等保障措施,通过加强组织落实、完善管理网络、建立激励机制,创建节约型校园。
同时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跟进节能技术应用进展,制定可行的节能改造计划,识别节能应用关键点逐次推进,并不断寻找新的应用点。通过系统性节能建设和节水、节电改造等技术应用,实现节能减排,创造节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宣传教育在教职工和学生之间培养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自觉习惯,营造良好校园节约文化,将各个校园打造成真正节约型校园。
篇10
水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要重视水的管理。可是我国的水资源不丰富,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和行为方式,导致很多水资源造成污染。很多高校学生没有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在平时生活中没有重视水的利用,导致浪费的情况非常严重。需要根据现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提高水的利用,环节水资源利用紧张的情况。
1 案例分析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设规模比较大,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上研究水利水电工程情况,近几年浙江水利水电学校水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该文通过调查后,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改善用水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使得水浪费的情况减轻。
2 造成高校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原因
2.1 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高校的学生不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在生活中没有重视水的用率,用水龙头时经常扭到最大放水,用完后会经常忘记关闭水龙头或者没有拧紧水龙头,造成水的浪费。采用盆装水时经常没有用就倒掉,或者看到水中具有杂质就倒掉,这种情况会造成比较大的浪费情况。使用的水也没有用到其他方面,例如冲厕所等。
2.2 用水设备故障
高校在安装用水设备时没有重视它们的质量,安装一些劣质的设备。学校的管理人员没有重视相关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设备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水流失情况比较严重。有的时候水龙头没有拧紧,容易形成滴水的情况,滴水时间比较长也会造成很严重的浪费情况,而且这种情况对设备也会造成影响,水龙头比较容易出现锈蚀情况。管道使用时间比较长也会出现问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维护水管,水管出现问题也会形成水流失的情况。学校需要重视管道问题,经常查看它们的情况,出现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立即处理或者更换设备,降低浪费情况。设备问题每年造成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也会增加学校的管理费用。厕所的冲水设备也经常出现问题,长时间流水或者冒水情况,也使得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2.3 用水系统设置不合理
现在学校在不断的完善各种设备,例如空调热水器等。这些设施给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改善他们学校生活的质量。可是供水系统在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冷热水切换装置方面。在利用热水时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采用利用热水,学生在利用热水时经常打开供水器直接放水,也没有设备接冷水,造成很多水的浪费情况。在关闭热水器和开启的过程中,水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提供热水,这个过程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完善供水系统的功能,减少水的浪费情况。学生在洗澡时也可以拿盆等设备装水,然后用来洗衣服或者冲厕所,这样可以提高水的利用情况,避免浪费。
3 解决高校水资源浪费的有效策略
3.1 培养节水意识
要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努力,培养节水的意识,从生活方面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在学校中宣传水资源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前水资源的情况,从生活细节方面注意用水。可以交给学生一些节水措施。在洗手时可以开小量的水或者用盆节水洗手,把水用来冲厕水或者浇植物,让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洗澡时也可以这样,用桶接冷水,等到热水时才开始洗澡。把接到的水用来洗脸或者洗衣服,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等,这样可以提高对水的利用。在学校举行一些节水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了解节水的方法,在生活用水方面进行改善。
3.2 设备问题
学校需要重视先关设备的管理工作,安装符合要求的设备。学生要爱护相关设备在使用时采用正确的方法,不要破坏相关设备。学校要定期检查相关设备的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设备故障造成水资源浪费情况。发现出现老化或者破损的设备,及时更换,发现破坏设备的学生,进行惩罚。在宿舍安装供水系统和设备时需要设计合理的出水量和加快出热水的时间,这样可以降低水的浪费情况。在洗澡时也可以用盆桶等装冷水,然后充分利用这些水,可以洗衣服或者拖地等,提高水的利用。对比较容易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管理,发现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安排人员处理,降低水流失的情况。
3.3 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制度
可以在学校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制度,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在学校中建立相安的部门,安排人员专门处理节水工作。可以让学生一起讨论出比较合适的管理方法和处理方法,建立主要的负责制度,学生在校园中观察用水情况,鼓励学生发现不良的情况进行举报。在宿舍中安装水表等设备,监控学生的用水行为,可以评比优秀的寝室和节水达人,给予他们奖励,对用水比较严重的寝室进行调查原因,帮助他们节水。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发现学生用水没有关是龙头的情况,可以向学校反映,自己帮助吧水龙头关闭。
3.4 采用节水器具
根据学校的用水情况采用节水器具,帮助降低用水量和浪费情况。安装节水型的设备,根据用水量设置开关。在采用节水器具时需要根据学校的情况采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原先的设备进行改造,降低学校节水工作的费用。在用水量比较大的地方安装节水设备,严格控制用水量。
3.5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
学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建立相关和节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水。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减少学校用水量。可以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和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当地的优势,利用当地的降雨资源。系统收集雨水,然后利用系统把雨水运用在种植树木、路面清洁等方面。
4 结语
- 上一篇:产业园区规划的设计方案
- 下一篇:管理学社会责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