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职管理学教学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80-02
案例教学法就是依据教学的目的与目标要求,针对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情景中,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有效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理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营造仿真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实践所遇管理问题,成为了管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从教学实况来看,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来看,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是最终目标。而且案例教学法自身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这种教学措施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良好教学氛围。采用案例教学,充分实现教和学二者的交互作用,学生能够自由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就能够发现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彼此互相教学学习,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
(3)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流动呈单向性,学生大多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但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理念转变成具体化的企业管理活动,将企业中的管理事件、管理故事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融入教学中。
2 案例教学在高职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2.1 高职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现状
在高职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是常见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高职学生的基础不好,缺乏学习动力。案例教学难度较大,自然对学生要求也较高,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好,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由于第一次接触管理学知识,许多学生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案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积极性低。
(2)缺乏合适的案例。从教学现状来看,管理学案例大多是源自于基层单位的实例,背景复杂、篇幅较长、问题难度大。首先综合性较强,不适合课程内容;其次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分析案例能力,因此案例教学仅仅是案例介绍而已,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从杂志、报刊改写的案例内容比较新,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但是缺少加工无法达到深度,极难采用正常理论分析。
(3)教师驾驭案例能力不强。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必须要具有极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虽然高职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硕士毕业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加之条件所限,教师不能够长期到基层实践,这方面培训也不多,自身对企业管理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就无法有效地研究案例,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
(4)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时间比例控制不好。在高职管理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比较多,而且案例教学占据课时比重大。从教学现状来看,总感觉讲授理论实践不够,不能够深入探讨案例教学,运用时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
(5)案例教学的基础条件不好。采用案例教学必须要具备一定教学条件与教学设施。但是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教学教室、缺乏所需的信息资料、缺乏高质量教学课件等,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案例教学质量,无法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与质量。
2.2 解决案例教学问题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展案例教学前,要求学生储备大量的案例分析所需知R,掌握案例涉及的背景材料以及有关内容,要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探寻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解决问题方法。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案例教学属于一种实践性、技巧性及时效性较好的方法;因此教师就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开展案例教学所需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3)科学选择案例。首先所选案例要具有突出的启发性、真实性及典型性。其次分析一定要到位。对一个案例来说,假如深入探究就能够获取许多启发,但是启发过多往往会偏离主线,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要适当引导与适度控制,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最后系统组织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均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不但要在分析和讨论中发挥作用,还要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4)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现实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无法替代其他教学模式的。因此管理学教学时,其他教学方式均可合理安排使用,只需要将案例穿去即可。低年级应该穿插30%左右案例教学,而高年级可以穿插80%比例,乃至完全采用案例教学。
(5)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开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内信息输出量,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各个学校教学的主要工具。让学生短时间内能够接受大量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宏亮.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利弊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61-62.
[2] 陈黎琴,赵恒海.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及实施[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9-92.
篇2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问题 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开始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强化教学改革是一条重要出路,必须转变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管理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不宜简单地进行纯理论教学,在教法改革中,必须将案例引入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管理学课程的学科特点
管理学是比较综合性的学科。管理学课程集人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同时,现代管理学也兼收并蓄了计算机科学、数理学等相关内容。管理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管理学强调管理规律,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实践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该学科特点决定了理论教学的实践性特点。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课程时,由于从未涉及此领域,无论管理理论、管理经验以及管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学习,很难体会到管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法过程,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与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必须克服当前的一些教学困境。
1.教师问题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没有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这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来说存在一些困难。从思想上来说,案例教学法虽然引入我国已有一段较长时间,但很多教师仍然无法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行为惯性,传统依赖性强,案例教学法通常只作为补充教法手段出现,难以发挥它的主体效用。
2.教材问题
教师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经典国外教学案例的引进。这是最多引用的,也是国外教学经典的结晶,教学意义立竿见影,但往往翻版的多,创新的少。二是课堂引用的案例只是教学内容的延伸,没有形成案例教学的总体规划与实践。三是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缺少深加工。这样,我们的教学案例往往较简单,缺乏综合性;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国外案例较多,国内案例较少,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很难直接借鉴;企业管理方面案例偏多,非企业管理案例少。
3.基础设施薄弱
管理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模拟式的实践教学,因此必须有一定硬件设施为基础,包括模拟、演示以及多功能应设条件。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硬件设施严重落后,基本仍然以教师、教室、课堂三点为主,设施落后,信息资料少,教学资源不足。
4.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案例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决策,探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力。由于学生基础薄弱,缺乏理论知识,社会阅历不深,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足,难度较大。
5.推行案例教学方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首先,学校对教师参加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支持不够。其次,采集编制案例耗时费力,并且不能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成果,使得教师更倾向于发表学术成果而不专注于案例教法研究。再次,目前我国教师教学质量评定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核定数据还不能完全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水平。最后,从当前的很多教学比赛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来看,也没有把新法研究作为一个具体的衡量指标。
三、解决对策
1.不断拓宽途径,发展师资力量
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担任管理学的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企业运作程序;积极开展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聘用企业管理人才为高校兼职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此外,学校应有目的地引进具有留学背景的,能承担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教师。
2.选用高质量管理学案例
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与案例的质量,为此,教学案例一是要国外案例与国内案例相结合。国外案例能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存在国情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国内案例的优势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选用案例要注意综合性,注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三是要选用各行各业的案例,加强对非企业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学会用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其他的具体行业的问题,增加对整个社会的认识。
3.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根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
4.提升学生适应管理案例教学的能力
要推行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流程上必须及时更新。首先,要提前把教学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为即将开始的新课程进行积极的知识储备,确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其次,强调实践。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应以案例中“当事人”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并积极参与并提出解决方案。
5.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是一项任务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的教学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法的培训和学习,对效果良好的案例教学进行观摩和推广。同时,应制定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措施,政策上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如定期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并优先予以发表或出版,职称评定方面予以倾斜等等。
参考文献:
[1]王雪.论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及作用[EB/OL].[J].技术与教育,2008(2).
[2]万慧杰.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EB/OL].品牌,2010(10).
[3]熊学萍,何劲.跨越管理学案例教学障碍的若干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7).
作者简介:
王晓波(1964-),男,吉林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与教法。
篇3
论文摘 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颜醒华 .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
田里 .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姚行正 .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
颜醒华 .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
颜醒华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
篇4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 基本问题 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篇5
1 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1 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虽然国内管理学教材版木众多,但是内容体系基木一致,首先介绍管理的基木知识和西方管理理论,然后以管理职能为框架展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围绕管理活动,道德与社会责仟,决策
理论及方法,计划,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理论及方式,激励原理及方法,沟通机理及有效沟通,管理控制与控制过程,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研究。
1.2 教学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一方面,学生要掌握管理的基木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还要运用管理学的基木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具体领域的管理问题,并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学生木应从中学会管理的基木规律和一般原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然而在长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管理学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内容枯燥,学习目的迷茫,课程意义不大,对课程兴趣降低。
2.1 教学内容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未能有效融合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内容中,东方管理思想介绍较少,几乎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基于西方理论,尤其是美式理论。所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翻泽甚至照搬照抄的迹象。而中国传承的是以人文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惯例,与以科技文化为基因的西方管理理论相差甚远,导致在管理学教学中实践迷失现象,学生无法熟练运用我国社会通用的思辨方式分析管理实践问题,而对西方理论也仅限于学的层面,无法真正作为一门工具。
2.2 课程开设时间较早,学生缺乏管理基础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表现出来的严谨和其艺术性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管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年级,学生刚进大学校园,对社会和经济运行规则知之甚少,在这种缺乏管理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管理学,学生很难掌握到管理的精髓,以致很多学生学完了管理学的课程,仍然弄不懂在这门课上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所学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实践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学生的种种困惑反映出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上仍有很多的弊端,迫切的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2.3 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课前引导
跟数学、英语这类需要耐心细致的课程性质不同,管理学课程需要更多的是思维模式的跟进。大一新生刚从高中到大学,依赖性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尚米及时转变,一味的注重细节,如果不更正学习方法,管理学课程必然无法达到教学效果。而管理学教师一般只是从教材方面给学生讲解,很少能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管理学讲述的是最一般的规律和方法,内容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授课之初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解析和引导,规范式的案例介绍较多,结合实际生活的管理知识的运用介绍偏少,使学生看不到管理学的实际用处,觉得管理学遥不可及,尤其是非管理专业的学生,觉得管理学知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缺乏实际用途,从而一开始就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篇6
关键词:管理学 基础 概念 案例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将在长期的管理活动中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总结出的管理思想,加以系统化,最终形成的可以进行学习、传授的理论体系。因此它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同时,在实践中,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套用,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在具体管理环境中对理论的灵活运用,只有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好。管理学基础课程,一般高校都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开设。初入大学或初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一般都对管理课程充满着憧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一下变成职业经理人。再加上近年来案例教学流行,学生们似乎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案例研讨会,但对于一点理论基础都没有的学生来说,直接进行案例教学并不现实,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管理。因此,如何能够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管理学教学中应考虑的问题。
1 系统介绍全书脉络
对于初次学习专业课的学生,他们大多对管理学专业课没有多少了解,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开始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讲解,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因此,建议第一节课不要直接讲解课程,而是最好从书中目录开始,把每一章节都讲解什么内容,每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给学生介绍清楚。在介绍内容的时候,不要反复用理论术语,重点在于告诉学生通过这一章你能够学习到什么知识,而这个知识在今后什么情况下会在生活工作中使用,它会对你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 强调概念的核心
作为基础性课程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很多概念性问题。而很多学生习惯于某些中学的记忆式教学,但同时也痛恨记忆式教学。结果是,他们记住每个概念的方式主要靠死记硬背,但同时,又对这个学习过程感到不满,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大学的教育和中学的教育的不同。中学的教育强调的是规范性教育,而大学的教育强调的是启发式教育,是百花齐放。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它,可能最终得出的理念是不一样的。甚至即是是从相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的学者,其所总结出的概念也可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所以,教学的重点不是对概念的记忆,而是向学生阐述观点,并将概念的核心表达出来,至于观念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与书本一致的。
3 理论讲解贴近学生生活
在理论讲解过程中,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用过这个理论或者将要用到这个理论,他们才会对这个理论感兴趣,才会记住这个理论。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
4 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递信息量大,表述方式灵活等优点,因此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的一面。课程讲授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多媒体教学有时并不适合于师生互动。在与学生座谈中,学生提出,当多媒体每换一次幻灯片时,学生们就赶忙记录下幻灯片的内容,然后,就没有兴趣听课了,很多学生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多媒体上而不是和教师的交流上。当然,这个过程中也反映了部分教师的不足,比如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所有需要讲解的内容都输入多媒体,让学生自己学习,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所以,我们主张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甚至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比如案例教学中,但切不可过于依赖它,它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5 适当选择案例(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72页)自从上个世纪初,案例教学法被美国哈佛大学用于管理学教学中以来,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具体管理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例分析,促使其进入特定的管理环境中,体验真实的管理感受,从而事半功倍的理解管理理论,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选择案例,案例不能盲目选择MBA知名案例,要准备适合课程内容和特点的教学案
[1] [2]
例,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而不能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由此,才能通过此项训练增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
篇7
关键词:中学;教学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54-01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中,教学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它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并且它对于有效地推动学校进行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学教育中,以科学的管理作为指导,才能够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制定科学的计划,进行有效的实施和监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今,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中学学校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暴露出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各个教学工作者所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教学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如今,我国几乎每个中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有着明确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项日常活动也有着严格的规范。在学校这些严格的制度和要求下,在一定程度上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的创造性、开拓性和主动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严格的按照各项制度标准实施,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中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如果管理方式不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教师将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进而使得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陷入混乱之中,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因此,在中学教育中,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教学管理显得极为必要。经过自己的总结和分析,发现在当前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交流与合作。贵州省平塘县克度中学教学管理主要采取垂直式管理方式,学校的管理层涵盖了各方面的因素,有学校、年级,还有教研组和老师等。学校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学校、各年级和各教研组作为上级,是制定各项教学行为的规划者,也是管理者;教师作为下级,是各项教学措施的实施者。这里存在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上下级之间没有有效的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思想僵化。因为管理层次比较多,每个阶层的职责定位模糊,职能不明确,这使得教师思想被禁锢,教师的责任感得不到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到了困难时,由于管理方式的存在,不会积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直接将问题反映给上级,而上级并未经历实际情况,使得一些解决为题的措施也不能行之有效。因此,这种管理只重视了教学行为,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造成了教学效率低下。
2.量化标准不科学。当前,我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主要采用量化方式进行,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会对各项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教师各项教学的管理工作中,为了达到有效的管理目的,管理层为教师制定了很多标准,如班级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考上名校的数量,获得评优课的数量等。过多的看重这些标准的数量,使得管理显得苛刻,造成教师压力大,产生抵触、不合作等情绪,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3.管理监管不到位。为了方便教师能够进行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学习,我校的管理层要求教师上课时准时上课,在不上课期间,自由支配时间。虽然比较人性化,也能够提高教师有效的利用时间,但在另一方面又使得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得不到有效管理,如备课、教学指导、作业批阅等。
二、问题解决措施
1.明确管理工作者的职能。在中学教学管理中,主要负责人及各个直接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如校长负责教学工作,既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法,更要懂得如何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科学评价;教务主任作为协助校长管理教学,就要确定管理目标和目的,能够及时地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组织听课、检查等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确保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教研组组长作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者,要领导教师进行各项学习,不断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年级组组长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督促、检查和管理,协助教师管理学生。这样有了明确分工,才会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2.管理手段科学化。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有科学文化知识、道德、审美,还有身体健康、心里素质等,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采用科学管理的方式进行。在管理中不是不能采用量化管理,关键是要分清这些量是否有用,是否能够利于学生发展。如及格率、优秀率、作业量等不仅不能说明问题,还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中学管理者要将管理目标定在有质、优质上,采用人文管理法,在学生遵守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另一层次的管理。在教育中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让学生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3.加强管理,强化教师的职能。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学校开展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要让老师明确自己的职能,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更是教学管理者,在教师对学生特点清楚的情况下,让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更能有效地调控教学活动中的德中育关系。
三、结论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实现育人目的。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要构建发展规划,深化管理系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积极推动各项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班级管理 人际关系 公平 资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理。因此,对目前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当前班级管理面临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理论维度看,班级教育管理理论底蕴亟待增强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到一切与人有关的科学领域,因此,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范围也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密切联系的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因为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认为学生从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能胜任小学班主任工作。二是“应试教育”的枷锁,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老师身上 ,并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科的任课教师,同样面对这些问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使班主任老师没有精力再学习管理知识。三是形式主义的检查,使班主任老师忙于应付。
(二)从设计维度看,班主任管理决策亟待改变
班级是一个教育管理系统,又是一个自我教育管理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既受到班级系统内部要素、结构和运作状态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受到班级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班级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实际和班级其他各种因素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对具体实施的对策和举措进行正确的决策。
当前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不切实际和班级管理者没有注重综合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现象严重。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班主任老师对班级管理学研究不深,以至于对班级管理的组织行为,班级内部的正式、非正式群体不知所以。二是教育工作方法的简单化。批评教育乃至惩罚是显性效果最明显的教育方法之一,多数老师爱用这种教育方法,因为它费时少,见效快,但许多老师忽视了它的负面影响,把一些本属心理上的问题升格为道德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学校功能的萎缩。三是联系不够,班主任不能与任课老师协商本班的教育问题,证明其有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在处理家庭和学校关系时,班主任老师很少或从不家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沉重的课业、班务负担占满教师的全部工作时间。
(三)从操作维度看,管理观念和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小学班级管理的操作情况不尽如人意,平均积分均不能达标,小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班级管理缺乏民主性,学生几乎没人参与过制定班务计划或总结工作,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参与,其实,班级管理是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而真正有效的管理是学生自我管理,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怎么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怎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呢?二是学生对教师和班级管理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班集体的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教师的不满意而引起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针对实际存在问题实现班级管理模式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人缘型学生的特点:(1)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健壮的体魄;(4)优异的成绩;(5)较强的工作能力;(6)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学生大多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生活目标明确,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解剖。
中间型的学生特点:(1)渴求进步,但又害怕困难。这些孩子普遍有较好“天姿”,也追求进步,但意志薄弱,遇事犹豫不决,做事“虎头蛇尾。”(2)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有少数中间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即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过分依赖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这类学生占班级绝大多数。固而帮助这类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对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嫌弃型学生特点:(1)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具有攻击。(2)品行不良,难以与人相处。这类学生一般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最主要原因是品行不良。他们经常被冷眼相待,自尊心、自信心不强,被人们忽略。这类学生虽不多,但教育不当,对管理班级来说是一大障碍。改善好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1)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2)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 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个子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可以转变为优秀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9
【关键词】中学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1.前言
中学教育管理历来都非常重要,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积累了非常多的实际经验,这些经验也实实在在的在过去的一些实例中给了我们许多帮助,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管理的事项越来越多,这就给我们新时代的教学管理带来了许多的挑战,我们也发展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在当前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最大的的误区就是管理者一方面对教育一线人员提出一些高要求,要求他们不断改革创新,但是却采用一些落后的甚至说不合时宜的考核管理办法来约束他们,这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效果。
2.当前中学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不是说用买了多少钱的设备来衡量的,因为这样衡量也不科学,当前一些地方出现了为了宣传,为了迎接领导的课程,学校的课表上写了这样的课,学校也买了相关的教学设备,但是学生基本用不上,只有有领导来视察的时候这些场所才会开放一下给学生使用。这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正是这种不重视,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相关教学的进行。这反映出相关领导思想观念的问题,应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乏味
教学模式常年不变,教学方法乏善可陈,往往只是单向的输出,老师讲的很累,学生听得也很累,但是最后效果却不突出[2]。造成老师讲着没意思,学生听着也没趣味,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
3.师资薄弱,管理有待提高
由于编制有限、经费不足,很多专业教师青黄不接,数量不足[3]。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而且当前的一些学校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现在的大部分中学都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严格规定了教师的言行,同时制定很多校规,规定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师在这些规范框架下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完成,而另一方面,却压抑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创新意识,最后受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
4.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学校考核教师工作,或评优选先、评职晋级都是通过“量化”来实现的。而这些量化考核机制很容易通过一些手段来取得,这对于一些本本分分的老师来说非常不公平。如果不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它必将抑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受影响的也主要是这些学生。
3.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转变观念,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后勤是保障,这就要求学校要努力调动一些可以调动的资源促进相关课程的开展。努力争取社会力量加入到办学或者助学队伍中。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便能主动参与教学[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对这些课程产生兴趣,使他们可以做到自主学习,协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的素质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最终效果,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善师资培训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到的,他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拿出具体的改善教学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改进学习方式,创新教学观念,培育个性化老师,壮大高水平师资队伍。
4.完善管理机构,明确分工
建立各项管理制度的,严格考核。实施人文管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教学管理工作分主次,抓重点既然是教学管理,就要深入教学实际,严抓常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做到动态化管理,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一些教学细节着手,如出勤率,平时教学成果统计等。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并共同商讨如果处理,必要时咨询相关专家,及时给出教学改进方案建议,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结语
教学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中学管理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面对新时代中学教学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的管理者应该跳出思想的牢笼,开阔思路,努力探索出适应新时期新问题的可操作的方案。不管如果改革,如果管理,我们都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导向,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我们相信,经管这场改革一定不是容易的,但是它的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王爱泉. 中学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2] 丁喜林. 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积极应对高中新课改[J]. 甘肃教育. 2011(08)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工商管理学科已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紧跟时展步伐,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的工商管理人才。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实践性特点。针对性是指要结合教学目标需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性是指工商管理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性是指工商管理教学应凸显实践性,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高校工商管理教学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但目前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从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对策。
一、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
传统教育教学注重讲授,内容简单、方式单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也是如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由于教学观念滞后,学校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所以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停留于形式,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很多高校比较注重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只是起补充和辅助作用。这就导致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师没有在教学内容中渗入实践教学的意识,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师方法单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不新颖方面。随人高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来说还存在方法单一、落后的问题,甚至一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几十年不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研讨式、模拟式、讨论式、分析式等教学方法,但只占有少量比重,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
3.教学设施薄弱
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当前,国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采用了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讨论课、演讲课、实验课、角色扮演课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场地不足。
4.师资严重匮乏
国外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是双师型的,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专家或在某企业、机构任职,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而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多是理论,实践教学意识、实践能力欠缺,这已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有的高校实习指导教师由于自身实践能力、经验等限制,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完成实训任务,不利于实训效果的提升。
5.教学评价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时多采用以成绩为主的人才考核体系,未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价,使得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要,只要准备好理论课学习和考试就行了,这不利于最终目标的完成。
二、高校工商管理教学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当前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所以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应紧跟时展步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
2.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也应该注重实际问题分析,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辩论法、调查法、情景模拟法、竞赛法等,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3.搭建实践平台
学生参与实践需要一定的设备,因此高校应注重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联合道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当前,很多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系,因为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建立了基地,很多企业对学生也是敷衍了事。所以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如开展平面设计大赛、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辩论赛等,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是学者型、理论型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就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指导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定期派实践教师深入企业实际进行锻炼,拓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5.健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工商管理教学应结合专业实训情况,确定评价体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课程考核方面可采用多种模式,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单一评价标准转向多元评价标准,包括课堂观察、个人总结、测试与练习等,除了少数课程采用传统的理论考核外,其余课程可采用操作、答辩、项目策划设计等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关于网络规划的毕业设计
- 下一篇:办公楼建筑给排水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