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幼儿 游戏课程 问题 建议
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
(一)学前教育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众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相应的学前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普通群众的重视。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也就是幼儿教育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再者随着国力的提升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也更加为社会所需要。幼儿时期是一个孩子对于一生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奠定一个孩子一生兴趣所在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二)学前教育的现实性
我们都非常清楚环境对于学习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体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幼儿教育整体存在着课程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沉闷而又乏味的普遍现象。导致我国各地区开展了各种教育教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实验也就应运而生。
(三)幼儿教育游戏性因素的缺失性
通过调查研究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缺失性。很大程度上我国的很多的幼儿园没有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很充分的游戏环境。并且很多地区对于幼儿教育的投入比例很小,政府将资金的投入主要像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倾斜。
(四)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性
由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幼儿教育业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很多新的事物被引进幼儿教育中来开发幼儿的智力水平,幼儿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新的改变,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对幼儿的适应性研究进行创新,任然沿袭着旧得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时代幼儿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以往,况且条件改善了,教育质量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我们应该对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展开适应性研究,创新教育的路径,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在幼儿的关键时期培养各种可能的爱好和兴趣。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巧妙地将游戏融进学习中,以此来作为提高教育水平和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而实际调查的结果证实游戏思想转化为游戏实践的技能还很匮乏。
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中游戏课程的功能作用
(一)教师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作用
《教育学》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有着一个很客观的限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但是有两个是例外的:一个是大学教育,众所周知,大学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作用;即引导学生给予学生一个方向。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深入了解学习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幼儿教育了:幼儿教育说的官方一点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世界各国都深为重视的教育方向。因为幼儿时期是孩子最有可塑性的时期;这种可塑性不仅仅指的是孩子的性格,而且对于幼儿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正如所说,少年时期如同初升的骄阳冉冉升起而又不是那么的绚丽夺目。著名改革人士伟大的教育家梁启超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因而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之重要性也就可以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了。学前教育应该可以说是所有教育中最考验老师的。不光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并且也要有良好的忍耐力。因为学生是一伙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对于世间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他们就是一张白纸,至于能否画出绚丽的景色就需要老师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努力了!
在我国近期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对于幼儿应该有的教育方式有着明确规定;首先一条就是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首先一条就是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其次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来选择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指导游戏。三是为幼儿游戏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这三点都说明了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该以什么方式为主的教育要求。而教师在教育方面特别是教育孩子方面应该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幼儿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与一般的教师不一样;首先一般对于教师的要求都是需要有威严,必须能够管的住学生,让学生敬畏;但是幼儿教育不一样,教师应该有超乎于一般教师的爱心与活泼而又全面的指导能力;同于大学教育,幼儿教育也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该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灵活的思维变幻能力,对于一般的生活问题能够有着果断而又快速的处理能力。
(二)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游戏是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方式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游戏是以开放性、自由性、体验性为主。因而其教育性也更加的突出;游戏对儿童的培养教育功能也日益成了教育者的共识。游戏的作用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是需要有一定的角色分配,每个人在游戏中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因而在游戏中就会有不同的安排。在游戏中每个孩子要学会合作,学会试着去协商处理问题。而这一系列的游戏对于幼儿的智商以及情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孩子的游戏过程中应该以孩子为主体,把游戏的主动权留给孩子,让游戏去打开孩子的心智,让孩子在享受中去游戏在游戏中成长。游戏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孩子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满足孩子对于游戏的要求,并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
三、探究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新思维、新视角
幼儿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因地制宜的为幼儿的发展打好结合他们的的个性差异,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开发,这样就应该对幼儿的实践教育进行课题研究,使得适应性教育更近一个台阶。下面就是对学前课程改革中游戏课程的开展提出的新路子。
(一)教材观念的转变
教材作为师生相互作用的平台,对于教师和儿童共同构建、分享知识和意义,交流人生的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材观念,教材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话过程,特殊知识和真理的载体,在教材中要巧妙的将游戏课程预置进去,适时地添加新的情趣游戏来开发儿童的智力,这样的学前教育就可能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更是交流知识的主体。
(二)重视幼儿园游戏的创造性
幼儿园作为游戏课程设计的主阵地,能够产生很多教育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针对本地实际情况和基本理念的支撑做出一些创新,我们要对这些新思路进行研究,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师资状况做出调整,调整也是一种创新,毕竟,好多游戏课程设计的教育方法在贫困地区得不到普及推广,因为基础设施和师资情况的局限性,所以把新的创新运用到幼儿适应性教育中来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很多科学的游戏教育方法在这里遇到了瓶颈。我们有必要通过交流实践,多倾听别人的做法,积极学习别人的经验,这样才能在教育方法上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三)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指导
随着幼儿适应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对幼儿教育素质的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毋庸置疑,现阶段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趋势使得一般的教育人员无法胜任,事实上,无论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定时的吸收新的理论教学成果来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专业培训来纠正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习惯,多多考察和学习专业人员的讲座和书籍。这可能是当今势在必行的提高教育之路,若不及时更新自己的学前教育知识,难免会随着时间的年轮被淘汰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勤于学习,善于反思,为新的幼儿教育的适应性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要丰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手段和深造路径,使得他们随时能够接触到好的学习方法,及时的与最前沿的游戏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探究。
(四)为幼儿游戏课程的发展创造环境
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精心总结的游戏课件和相关的理论经验应该提供特定的平台进行展示,这样大家的探索研究成果都可以得到展示,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家的教育创新和教育灵感。当然也有必要有一定的讲评机制来对这些行为进行定位和约束,大家可以在论坛中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心得,提升教育界的整体氛围,迅速为幼儿适应性发展的游戏实践提供具体业务指导。下面我将一个典型的教育实例分享给大家。我想大家小时候都对五颜六色的水彩笔特别喜欢,甚至我们对课本中的插图都有着别样的评价和关注。现在很多幼儿班级中都有“美工区”“小科学家”等展览作品的地方,很多乖宝宝将自己折的纸,捏的橡皮泥等可爱的手工艺品贴在栏里,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孩子最初做出来的东西,比如画的画,捏的泥人都是不成形的,但是当我在课后通过播放影片的形式请大家欣赏片中的艺术作品,他们简单且美观,同学们都看的特别认真,而后我让他们对片中的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并鼓励他们尽最大的想象力对这些作品的形成过程进行猜想。因为这都是基本简单的东西,同学们都很踊跃积极,虽然他们有的没有说出确切的过程,但他们却想出来另外的好方法来做出片中没有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们出色的交了自己动手做的展品,很多色彩和构图都不错,我很开心,觉得他们真是太棒了,更令我欣喜的是,他们尽然和别的孩子讨论起各自的作品,有的还又学会了用他们自己喜欢的形状和线条去叠别的小孩采用的特殊形状的纸,这让我对游戏教育改革的实践有很大感触,游戏是孩子们的春天,他们在游戏中有了对生活最初的体验,也对体验未来的美好生活有了憧憬和简单的思考
(五)注意游戏课程思考的范围
首先,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各种游戏活动,根据他们的系统介绍对其优点和不足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注意考察学生生活环境中能够接触到的多种游戏资源,在清楚其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开发其使用方法,介绍先进的游戏理念和游戏方式,重点学习一些多种游戏活动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最后,要对游戏活动的负面作用进行深刻的揭示,尽量避免游戏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才能长远的发挥出学前游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幼儿教育发展是当前游戏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国家开展教育启蒙的金钥匙。其中不乏许多的教育专家对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也有基层的教育人员总结的教育心得,可是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对教育游戏课程设计的探索更应该矢志不渝,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对有幼儿学前游戏课程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且及时填补教育领域的空白,立足于长远,不断完善,方能突破于当下。
参考文献:
[1]陈金菊.影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因素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7,(8).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基于游戏存在的双重维度[J].幼儿教育,2007(2):5-6.
[3]方富熹,方格,琳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4]成尚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新课程[J].早期教育,2002,(8):67-68
[5]洪晓琴.我园游戏课程的教改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9,(1):70-71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检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跨国境性质,教学资料大多数为英文。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对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如何利用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无疑是严峻挑战。
一、课程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双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在课堂上教师坚持使用第二种语言,但是允许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才使用第二种语言,这是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系统性原则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师资、教材、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测评等诸多方面。另外,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到与前期基础英语、《西方经济学》(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及后期《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衔接。
(三)“以生为本”原则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变。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语言进行交流,师生互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后内化“形成品质”。换言之,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这一
方面来。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目标
(一)掌握扎实经贸理论知识和技能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以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为依托,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世界贸易组织的法规以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法规,从而培养能够胜任经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传统的中文教学,还是双语教学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二)提高学生驾驭中、英文的能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的《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也显示:九成英语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要从应试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要彻底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走出英语教育“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怪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英语应试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当今国际经贸活动中,绝大多数的商务接洽、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都是用英语完成的,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双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相辅相成,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灌输专业名词、增加英文资料阅读量、课堂英文互动,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锻炼了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当代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增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双语教学使学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广阔的视野思考专业问题,在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创新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内容
(一)教材
严格地讲,双语教学要求用国外相同学科的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很少见,即便有原版教材,因为价格太昂贵,大多数学生负担不起。
国内最早出现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类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及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之后各类教材日渐增多。其中,由帅建林编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本同步的中文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薛荣久、冷伯军编著的《国际贸易实务》都值得向学生推荐。
(二)学习资源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帮助学生搭建自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实验教学,其中simtrade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此类软件要求学生通过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的方式,处理各类英文单据,模拟国际贸易交易的全过程,这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WTO、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了解最近经贸动态,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自主寻找客户学以致用,登陆合众网等专业网站与外贸人员共同探讨贸易难题也是新的探索。
四、《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要摆脱传统的“chalkandtalk”的模式,运用多种手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通过对表1中频率较高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归纳对比,各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阶段的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手段,在有效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几个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中、英文语言比例
根据英国《朗曼英语语言学词典》所给双语的定义:“meansapersonwhospeaks,readsorunderstandstwolanguagesequallywell,butabilingualpersonusuallyhasabetterknowledgeofonelanguagethantheotherone.(同样地能很好地运用两种语言来进行说、读和理解,但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理解比对另一种更好)”或者“theuseofthe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可见,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手段和工具,专业知识的获得才是根本。
根据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在不同阶段,中英文使用的比例不同。第一阶段:简单渗透。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重要原理等用英文讲述,其余绝大部分用中文讲述。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第二阶段:交叉渗透。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述,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中文解释。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第三阶段: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解决问题。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以英语为主,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80%左右。
鉴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可以考虑在50学时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计划中先抽出10学时进行专业知识的中文概述,作为后40学时双语教学的铺垫。中、英文的比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应做出调整。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国际贸易实务》是揭示国际商品、服务交换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竞争力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容忽视。一方面,除了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学时,各学校还应当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等途径,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倡导学生积极寻找实践机会,比如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自发组织模拟谈判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
(三)处理好激励和考核的关系
1、对教师的考核。开展双语教学,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判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还必须通过及时评估来衡量教学质量。双语教学作用的指标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作用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提高与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指标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完整、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教学效果满意、教学模式新颖等方面的评价。教材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对教材内容是否过多、教材体系是否合理、习题设计是否合理、教材价格是否合理、语言难度是否合理、是否要求改编教材等方面的评价。授课教师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方式、讲述清晰易懂、发音标准、教学内容适宜学生等方面的评价。
2、对学生的考核。学生成绩的判定也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采用口试、模拟谈判、草拟业务文件、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缮制单证等尽可能与实际运用接近的方法进行,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更能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与学的方向,促进课程教学健康发展。
六、结语
要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就必须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严格地说,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而不单单是英语尖子。双语教学所注重的决不仅仅是外语,实际上是将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外语突出,各科领先,综合发展”是双语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双语教学的特色。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双语教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视,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原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6).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其实质就是一种革命性学习观念和创新性教学方式的变革,关键在教师,途经在课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从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仍然沿袭着传统教学设计的理念,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及教材编写意图,以自己的主观认识、愿望为出发点,设计了精细的提问,预定了标准教案,准确设计好一节课在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课堂上则按设计好的程序将教学进行到底。这样的设计成了“剧本”,上课成了“彩排”,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的是配合教师完成交教案的角色,这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变得沉闷、乏味、缺乏意义,严重地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我认为,要真正做到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教学目标:从认知目标向发展性目标转变
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方向。就现状而言,教师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忽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教师只停留在对既定目标实施程度的价值判断上,而对目标本身是否适应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等方面不加以考虑。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新课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目标设计的理念必须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发展为本为,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目标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有开放性的目标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突破原有教学组织的封闭状态,使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和时空上都开放化、多元化。那么开放的过程必然要有开放的目标观,目标不能单一刻板,过于明确、集中,不能要求的过死,它应该存在于具体与模糊、明显与隐匿的交融互动中。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但学生对知识的多方位体验、多角度思考与创造,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培养、人格形成是大有益处的,这不是狭隘、明显的预设目标所能涵盖得了的。
(二)教学目标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不能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而是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彼此相像,而是更像他自己。《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的个性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强调“阅读是学生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对学生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承认差异,把学生的差异当成一种资源来开发。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按同一目标去要求每位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教学过程: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去教,学生的“学”只能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教师备课时是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把文本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或练习,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视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其任务就是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储存起来。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就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对知识的复制。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出发,确定教学起点过程,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都能有所发展。其次,要关注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真实学习过程,不能只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全过程,包括达到怎样的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再次,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不仅是智力因素参与,非智力因素也要参与:不仅思维要参与,感官也要参与。让他们主动参与,动眼观察,动耳聆听,动笔记录,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讨论,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教学方法: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构建的转变
篇4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贸易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法、保险、运输、金融、商品检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本身的跨国境性质,教学资料大多数为英文。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日趋明显,对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如何利用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对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无疑是严峻挑战。
一、课程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双语”只在特定情况下存在,也就是只有当汉语以外的某种语言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与汉语同时成为交流语言时,才能称之为双语。在课堂上教师坚持使用第二种语言,但是允许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才使用第二种语言,这是双语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系统性原则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涉及到师资、教材、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测评等诸多方面。另外,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到与前期基础英语、《西方经济学》(双语)、《国际经济学》(双语)及后期《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等专业外语类课程的衔接。
(三)“以生为本”原则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变。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专业语言进行交流,师生互动,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学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最后内化“形成品质”。换言之,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这一
方面来。
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目标
(一)掌握扎实经贸理论知识和技能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以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为依托,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世界贸易组织的法规以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政策法规,从而培养能够胜任经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是传统的中文教学,还是双语教学都要服务于这一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根本目标和方向。
(二)提高学生驾驭中、英文的能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新的《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也显示:九成英语学习者认为,英语学习要从应试英语向应用英语转变。要彻底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走出英语教育“耗时费力、收效甚微”的怪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英语应试教育模式。而双语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当今国际经贸活动中,绝大多数的商务接洽、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都是用英语完成的,加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双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相辅相成,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灌输专业名词、增加英文资料阅读量、课堂英文互动,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锻炼了英文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
当代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增强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是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双语教学使学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世界范围内获取信息和知识,以广阔的视野思考专业问题,在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创新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内容
(一)教材
严格地讲,双语教学要求用国外相同学科的原版教材。但英文原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很少见,即便有原版教材,因为价格太昂贵,大多数学生负担不起。
国内最早出现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类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及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之后各类教材日渐增多。其中,由帅建林编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是不错的选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本同步的中文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薛荣久、冷伯军编著的《国际贸易实务》都值得向学生推荐。
(二)学习资源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帮助学生搭建自学平台,丰富学习资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实验教学,其中sim trade 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此类软件要求学生通过扮演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的方式,处理各类英文单据,模拟国际贸易交易的全过程,这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WTO、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方网站了解最近经贸动态,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自主寻找客户学以致用,登陆合众网等专业网站与外贸人员共同探讨贸易难题也是新的探索。
四、《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要摆脱传统的“chalk and talk”的模式,运用多种手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动、导、探”教学机制,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
通过对表1中频率较高的教学模式进行简单归纳对比,各种教学模式各有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阶段的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手段,在有效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几个需要处理的关系
(一)中、英文语言比例
根据英国《朗曼英语语言学词典》所给双语的定义:“means a person who speaks, reads or understands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but a bilingual person usually has a better knowledge of one language than the other one. (同样地能很好地运用两种语言来进行说、读和理解,但对其中一种语言的理解比对另一种更好)”或者“the use of the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可见,双语教学中语言只是手段和工具,专业知识的获得才是根本。
根据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原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实施,在不同阶段,中英文使用的比例不同。第一阶段:简单渗透。对于一些专业术语、重要原理等用英文讲述,其余绝大部分用中文讲述。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第二阶段:交叉渗透。教师上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较浅显的内容,用英文讲述,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中文解释。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第三阶段:双语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解决问题。教学语言由汉语为主转变为以英语为主,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80%左右。
鉴于教学课时的限制,可以考虑在50学时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计划中先抽出10学时进行专业知识的中文概述,作为后40学时双语教学的铺垫。中、英文的比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和接受能力,相应做出调整。
(二)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国际贸易实务》是揭示国际商品、服务交换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竞争力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容忽视。一方面,除了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学时,各学校还应当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等途径,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倡导学生积极寻找实践机会,比如参与导师课题研究,自发组织模拟谈判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
(三)处理好激励和考核的关系
1、对教师的考核。开展双语教学,不能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判定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还必须通过及时评估来衡量教学质量。双语教学作用的指标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作用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能力的发展、专业知识学习等方面的提高与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评价。双语教学效果的指标包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理论体系完整、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教学效果满意、教学模式新颖等方面的评价。教材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教材的评价,对教材内容是否过多、教材体系是否合理、习题设计是否合理、教材价格是否合理、语言难度是否合理、是否要求改编教材等方面的评价。授课教师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教师授课方式、讲述清晰易懂、发音标准、教学内容适宜学生等方面的评价。
2、对学生的考核。学生成绩的判定也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采用口试、模拟谈判、草拟业务文件、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缮制单证等尽可能与实际运用接近的方法进行,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更能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与学的方向,促进课程教学健康发展。
六、结语
要改变我国语言教学不适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就必须要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绝不能简单地将双语教学与强化英语等同起来,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严格地说,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而不单单是英语尖子。双语教学所注重的决不仅仅是外语,实际上是将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外语突出,各科领先,综合发展”是双语学校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双语教学的特色。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双语教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该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视,从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原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6).
2、王素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浅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4).
篇6
一、模块教学要有全面规划
据调查,湖北省大部分地区都使用的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认真通读教材,研究教材的特点,了解教材编写的理念和体例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统筹规划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做到阶段侧重,循序渐进,逐步到位。比如,在高一年级要着重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和学生情况,尤其要了解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全面规划模块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实事求是地设计实施方案。
二、单元设计要有整体计划
高中英语新课标实验教材的基本特点是每一个单元都一个话题,并围绕此话题展开语言学习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单元话题进行深入研读,整体计划单元教学,既要考虑语言知识的学习,又要考虑听、说、读、写等技能的培养。同时,计划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形成。每个单元的课时数控制在七个课时之内,用五个课时进行单元教学,另外,再用1~2个课时处理学生用书Workbook中的内容。
三、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具备课程意识,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也就是说,在教学设计中要落实课程理念。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教师要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结合教材,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的描述要清晰、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不但要明确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也要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所说明。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考虑目标的达成与评价,而且反馈与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要与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密切相关,我们提倡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3.教学资源的准备要充分化、合理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否适当和丰富,不仅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体验,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语言的效果。
4.教学环节的安排要有利于目标的达成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应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笔者建议采用“inputexperiencefocuspractice”教学思路安排教学。比如,warming up和prereading
的环节应当紧凑,留出足够的时间开展阅读教学。教学如果感觉话题贴近学生,可以利用warming up和pre-reading对学生进行说
(speaking)的训练,借此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这时便可将阅读任务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
5.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语言活动、发展语言技能,为学生设计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活动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能力的提高,尤其要重视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探索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设计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只有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才算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根本,要彻底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师灌,学生听”。
2.处理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并设定九个级别,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具有宏观、通用的指导意义。教学目标的设立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做到和谐统一。
3.处理好传统教具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之间的关系
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投影仪、幻灯、语言实验室、电脑多媒体等都是现代化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为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不使用或少使用传统教具,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取决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及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之间效益比的高低。
4.处理好课堂设疑提问的目的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之间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创新;新课程;教学设计;体育教学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和策略方案,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界面。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的活动是复杂和难以把握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创新教学设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笔者试从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创新主要内容涉及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创新教学思想和模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由此,教学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封闭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上,而是强调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开发学生智能,把整个世界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学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应特别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变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创新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辨证统一性。现代教育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程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取得进步和发展。
三、创新合作型师生关系
创新教学设计改变教师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强调师生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重视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立定跳远课时,我改变了以往惯用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格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了模仿各种动物的双脚起跳,双脚落地(立定跳)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教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了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四、创新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将转变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型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体能、运动知识的整体发展。
笔者认为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技能学习上,先从比赛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赛理解技术的意义,并自然地掌握技能;当学生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时,就通过改变规则的方法对学生技能进行诱导。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使不擅长运动的学生也能愉快的运动起来,并且体会到人与人、队与队在运动中的关系及规则的意义等。
五、创新发展性评价
篇8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46-02
1 单项性实践设计
单项性实践的含义和内容 单项性实践是指让学生针对幼儿教师工作中某一项具体岗位任务而开展的实践项目,多为幼儿教师岗位中最初级的任务,是入门级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从初学者向具备一定综合职业技能基础过渡的必经之路。完成单向性实践需要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某些定向与概括性知识,比如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教育的本质、幼儿教师的角色、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学前班级保教管理的原则等。学生作为初学者只有在了解这些定向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宏观上有所认识,获得职业认同感。而学习是从“知”到“行”,在获取专业定向知识的基础上,以这一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单向性实践行动,比如: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指导这一工作领域中接待幼儿入园、晨检、组织幼儿洗手、进餐、午睡等单项实践;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工作领域中需要用到的钢琴演奏、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儿童体操训练、玩教具制作、讲故事、普通话、书法等都属于单向性实践内容。
单向性实践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单向性实践指向的是确定的某一工作任务,可采用课内实践、校内技能实训、幼儿园参观见习、保教实习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以上所列四种实施路径中,课内实践相对于其他三种形式来说可能在理解上不尽一致。本研究中的课内实践是指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和践行理论知识、形成教育技能而实施的一系列以学生操作为主的课堂小活动,包括实验、课堂表演、模拟试教等。如学前卫生学、儿童心理学中一些常见的实验可以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便加深感性经验。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由学校主导,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强调的是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和流程,将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技能作为学习和训练重点,教学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单向性实践通过分解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分阶段的实训,以便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工作技能和方法。
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任务的性质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音、体、舞、美艺术项目的实践可以设计成课堂演示和课下技能实训相结合的任务教学
法;幼儿一日生活组织的各个项目可设计成课堂观看并分析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实况录像和课下进园保教见习相结合的方法。
2 综合性实践设计
综合性实践的含义与内容 综合性实践对应的知识形态是关联性知识,即学生需要综合多个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及多种能力才可以完成的实践活动。如领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游戏的策划与实施、幼儿园班级管理和环境的创设、家长工作、组织幼儿运动会或文艺联欢会等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都属于综合性实践。这些实践训练有利于学生从进步初学者成长为有能力者。
综合性实践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综合性实践的主要路径为课堂综合实训和幼儿园实习。综合实训是将各个孤立的单项实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如在“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课程综合性实训中,教师在课堂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后,将学生带进学校的综合实训室,采用仿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幼儿游戏的策划、实施及游戏规则的制定。而游戏指导这项实践技能除了游戏技能实训和游戏理论知识外还需学生具备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和动作发展特点,综合利用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和游戏理论等跨领域的知识。由于校内实训采用的是仿真的工作情境,因此,学生获得的综合技能体验并不够深切,为此应继续组织学生带着任务和心中的疑惑进入幼儿园参与真实幼儿园游戏实践工作。
综合性实践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为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此方法可应用在家长工作这一任务领域,有利于幼儿教师的沟通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如组织模拟入园、离园的交流、家访,模拟家长会、模拟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在一个具体生动的场景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相同的工作过程,获得亲身体验。
模拟教学法还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这一综合实践项目。幼儿教师最核心的一项能力就是会教,即能够组织幼儿完整地上好一节课。这不仅需要掌握五大领域学科性知识、活动设计的方法性知识、艺术技能,还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教学应变能力以及端庄且活泼的教师仪态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不是所有的人天生就有教师能力和素养,只有经过长期有意识地练习,各方面能力才会有所发展。
在与二年级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他们中近80%的人认为自己在活动设计与实施方面的能力还很弱,无法把所学理论真正地用于自己的活动设计中。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2)有的教师已然意识到学生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会给他们布置课后作业,比如自己设计一个领域活动并写成完整的教案作为书面材料提交,但这种形式的练习常常会让学习目标难以实现。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并没有那么强,所以他们很难在自由的课余时间里自觉完成作业,而过多的是敷衍塞责,随便从网上参考别人一个活动设计,很少主动深入思考。这种形式的训练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讲课能力和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课下流于形式的练习前置到课堂进行模拟试教。每节课除了安排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外,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来进行现场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可以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也许就在摩擦碰撞中产生出新的火花。在认识上先形成冲突,才会有问题意识,进而在合作中尝试解决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一个相对完善的设计结果。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也形成了正确的观点采择能力,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形式。有了设计的初步方案之后,每个小组展示出来,推选一个代表来模拟幼儿教师,全班其他同学模拟幼儿配合其完成本次活动,这一环节可锻炼学生的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多次模拟课堂的展示,相信学生一定会在不断的试误中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
3 功能性践设计
功能性实践的含义与内容 本研究中所定义的功能性实践对应的知识类型是具体与功能性知识,是指幼儿教师岗位中某些细节性而又复杂的定义不明确的任务,无法直接从书本中找到处理方案,而需要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这是学生由有能力者向熟练者发展不可逾越的实践环节。功能性实践包括幼儿多发性典型问题行为的处理,如入园焦虑、任、说谎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的判断与预防等。
功能性实践的实施方法 考虑到这类实践项目的复杂性与具体性,采用以往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再合适,这种复杂性任务在处理方式上往往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比较适合采用情境导向的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是比较古老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案例教学的早期雏形。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选择岗位实践中典型的个性化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陈述性知识及实践经验来进行分析和讨论,达到知识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这部分内容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绝对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它的专业性比较强,许多词汇都属于医学中的专有名词,略显晦涩生僻。考虑到教学目标并不是把学生培育成专门的保健医生,而是让他们能够对各种常见传染病做出正确的辨认,知道如何预防和保健。教师可在课前精选适合本节内容的真实案例,可以是文字性内容,也可以是图片、视频资料,多种形式相结合,更加直观、形象地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尝试用新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寻找解决方案,进而达到知识的熟练应用和能力的升华。
4 拓展性实践设计
拓展性实践是职业人才五阶段成长模式中走向终极阶段专家型人才的最后一个层次的实践活动。专家型的人才标准对中职学生而言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但是基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的完整性和理想化,我们有必要把它提上日程,作为学生的一项提升和拓展实践项目。
学前教育本身就是个职前职后联系十分密切的专业,拓展性实践是将职前阶段学校教育延伸至职后,即派出招生就业部门对毕业生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在职后的发展状况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和研究,在适当的时间邀请毕业生重新返回学校再次接受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以解决岗位中的现实问题,提升职业能力,从而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当学生以一名“职业人”的身份,怀揣着工作中的疑惑与反思再次走进学校接受专业知识的洗礼时,会促使他们在原有认知体系和经验系统基础之上重新建构一个更加鲜活而深入的知识体系,不断向专家型人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2):92-96.
[2]吴迎华.四川省C高等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3]赵锦.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我国高职实训教学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篇9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工业发展,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各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高校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其中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高校各学科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创新能力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发展口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详细讲解机械材料的选择、处理和机械材料性能控制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该门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和师资力量建设
机械类专业课程分为四方面:金属学、热处理与工艺、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他材料。在金属学方面,除了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外,还要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例如金属组织结构、金属材料结晶过程和相图等;在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知识方面,深入了解金属形成零件过程中选用的制造工艺,理解其形成原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理的制造工艺;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重点了解合金的性能、组成成分和生成技术等;关于其他材料知识,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其分类、性能和用途等。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实施者,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引进人才,新聘请的教师应该先做教授的助教两年,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试讲成功以后才可以为学生授课。另外,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关注最新科研方向,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新知识,并在实践课中不断更新实践内容,提高师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加工使用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等,其中材料的组织结构是微观抽象的,材料的性能需要用数据来体现。如果在黑板上板书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数据会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结构符号繁琐,教师画起来可能不规范,没有针对性,使学生产生误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学生能直观看出材料结构,对于表征材料性能的数据在多媒体上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分析起来更加直观。黑板板书课程的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并记录下来,所以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方式,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合理使用电化资源进行教学
在授课之前,教师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刻成光盘。制作成幻灯片的知识一般是理论知识,或者需要用图片辅助解释的知识,避免在黑板上手画图像。制作成光盘的知识一般是仪器的使用方式,因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高校条件有限,一些高端设施少,学生不能亲自进行操作,光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实验过程。
3.构建网络式教学模式
全国高校的教师相互学习。一些著名学者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教学平台,录制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视频并上传、及时更新,供各地高校该专业学生n下学习。该平台也可作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对于意见不统一的答案,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三、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1.考试题型优化
优化后的题型分为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六大类。概念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准确度;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简答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而综合题侧重Fe-Fe3C相图、钢的热处理与工程用钢三部分的综合。考试题目中还要加入实验内容,该内容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督促学生在实验课上好好学习,提高实践技能。
2.创新和完善试题库,集体阅卷和考后分析
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每年都有更新,并且关注的方向也有可能不同。为了督促学生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动态,教师对试题库要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加系统地组卷,学生考试以后,进行集体阅卷,阅卷组长负责总结学生的薄弱点并商讨改善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内容多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改革考试题型及阅卷方式等,希望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吴功平.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78.
篇10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病毒与预防课程;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90-02
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计算机病毒的泛滥,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本文以信息安全技术一章中的计算机病毒与预防为例,介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来设计本节课教学。
1 基于信息化资源、教材、学情的思考
1)基于信息化资源为了保证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了以下资源:本课程的计算机室;本课程的网络课程;网络教室管理软件;网络教学资源库;校园网站。
2)基于教材在网络信息时代,黑客与病毒成为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尤其是计算机病毒,已在个人电脑中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危害,成为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有鉴于此,本节内容选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授课时间2学时。教材在全面介绍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之后,重点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其重点是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机病毒的性质特征,学会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及杀毒软件的使用,懂得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自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
3)基于学情中职年龄段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学习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库建立信息化环境,采用直观的视频、图片和动画等内容,丰富课堂内容,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准备、目标、方法
课前准备工作 借助班级Q群、微信群帖子,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图片和文字素材,自行将素材拷贝到课堂。同时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名单公布到群上,让学生在网上先自行学习。
目标确定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课标和教材特点,基本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病毒、防范病毒、清除病毒等;2)能力目标:学会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技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团队协作的精神,养成好习惯尊重知识产权文明守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该小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难点是学会计算机病毒的查杀操作,增强病毒防范意识。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设置疑问,让学生在任务指导书的指引下,在小组自主探究的模式下,在趣味游戏及作品展示的任务下,逐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分析 通过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来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协作教学、自主探究教学、游戏教学等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质疑、解疑、应用的能力。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他们会学。
3 信息化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程时间分配为教学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实施45分钟,课程练习35分钟,总结评价5分钟。通过贴近学生的4个主题,应用信息化技术于教学。
环节一:趣味导入。导入表哥和表妹的故事。表哥买电脑一年多,不见他使用,表妹深感奇怪,就问他:“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开电脑呢?”表哥垂头丧气地答:“真倒霉,电脑买来第二天就中毒了,我一年都不开电脑,就是想把病毒饿死再说!”
提出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的区别又是什么呢?设问思考,引导观察产生感性认识。通过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病毒爆发的视频,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开始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基本特征。
环节二:教学实施。通过下载关于如何传播计算机病毒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有外部设备、拷贝文件、网上下载、电子邮件等。并逐步介绍频繁死机、无法正常启动、文件的属性变化都是计算机病毒的表现。通过案例、演示一段关于计算机病毒讲解的视频让学生开始认识黑客,讲解防范黑客的方法,引导道德规范。
接着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了解新增病毒的数据,病毒造成的危害。创设情境:电脑中毒,资料丢失,无法工作该怎么办?讲解简单病毒、顽固病毒、恶性病毒的区别,如何清除病毒。最后又通过几个杀毒软件的图片以及视频进行知识点讲解,如何让电脑安全无懈可击。
环节三:课堂训练。教师发出两个程序,让学生进行杀毒训练,通过练习杀毒软件的使用树立防范警惕意识,把病毒拒之门外。以上内容都是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老师自编的口诀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真正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
环节四:课程小结主要采用教师串讲、学生体验、分组讨论、尝试归纳的方式。如果还未能完全掌握,还可以通过老师自编的口诀进行巩固。拓展提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为学校的机房和教学办公室进行查杀病毒。
环节五:教学评教。教学评教通过教学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1)学生自我的评价;2)组内合作评价;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在学习接近尾声时,通过评教活动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后助学: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库可以查阅资料,查看上课视频,网上测试等,通过网络课程可以练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助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同时采用学生熟悉的QQ、微信、微博作为课外沟通手段,用心交流,及时解决课堂内外的问题。
4 结语
立足实践、采用时尚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多媒体信息化的使用,原本抽象、难以理解、枯燥的计算机病毒及预防内容,以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