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能力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治理;政府职能
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讲过,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秩序,一种是源自于经验的,是自生自发的秩序;一种是源自于理性的,是人为建构的秩序。①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西方,所有的乌托邦――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均是人为建构的秩序。这些形形的人造秩序,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人性中善恶冲突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企图以一种完美的社会架构来消灭人的恶性。然而,事实上,我们永远不能指望消灭人性中的恶,而是以人性的善来感化恶性。这些人为设计的乌托邦非但没有产生构建者的哪怕一半的预期,反而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印证了哈耶克所言的人类的“无知”。
环境治理亦是如此。肯定政府能够自我解决环境治理问题,是上述乌托邦思维的反映,企图以人造秩序作用于客观世界,以取得秩序构造者的预期;而否定政府的全能,在环境治理中整合社会多元力量解决环境问题,则是自发秩序的反映。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也不是万能的,但政府更不是万能的。人造秩序的缺陷就在于高估了人的理性能力,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
在环境治理中,政府有其限定的作用,这种限定作用在于主动寻求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的支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并推行环境管理的地方化及区域合作,从而建立容纳多主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框架,形成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的机制。
一、政府是环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现代国家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在于向公众和企业提供包括污水处理、废物和垃圾的收集与处理,保证水体、空气、生活环境的清洁优美,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等等。这些公共服务,通常是私人不愿意提供或经营,或者没有政府帮助私人很难承担的,于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或经营。由于“公共部门所提供的许多服务基本上具有市场的特质”,[1]148这为特定公共物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这些公共服务也可委托给私人企业、社区和非盈利组织直接经营。
另一方面,许多环境问题,或因价格不合理、或因产权无法界定显示的市场缺陷,就必须由非市场的政府行为来进行干预。 “制度的关键功能是增进秩序:它是一套关于行为和事件的模式,它具有系统性、非随机性,因此是可理解的。……当秩序占居主导地位时,人们就可以预见未来,从而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也能对自己冒险从事创新性试验感到自信。”[2]30因此,环境治理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能否得到保护,关键在于制度设计者的环境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制度安排。因此,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环境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包括环境立法和经济协调。
二、政府是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倡导者
倡导企业和公众采取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倡导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伙伴关系、扩大公众参与,是当前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表明,在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在实行国家干预和经济刺激的同时,公众参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认为,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团体的真正介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公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承受者,公众和社会团体通过环境决策、环境、环境诉讼等法律途径参与环境管理监督,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监督为政府提供了环境管理实践状况和环境问题状况的信息,实际上增强了政府管理部门监测环境问题和监督环境管理的能力,因而是政府环境管理行为的有益补充。公众通过政治参与、社会舆论和市场消费选择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进行监督,一定程度上纠正和避免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能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公众自觉参与环境管理。加强环境宣传力度,提高环境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保护和扶持各类环境保护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是实现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政府要从资金上保证、技术上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开展环保活动。因此,政府部门不能仅局限于管理者这一角色,还要起到收集、综合、信息和引导、扶持并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
三、中央政府应成为环境管理地方化及区域合作的积极推行者
在中国的实践中,中央政府很少主动将环境管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地方化通常是中央政府迫于削减政府人员及开支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正因如此,环境管理地方化的通常做法是只将管理自然资源的责任转移至地方政府,但并未赋予地方政府决策及分配预算的权力。换言之,地方政府仅仅成了执行决策的机构,而并不具有地方责任。在玻利维亚、菲律宾、印度某些州及其他地区采取的更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管理地方化,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使人们相信如果执行得好,环境管理地方化可以使环境决策既能为地方人民所接受,又能达到环境管理目标[3]。因此,中央政府应积极推行环境管理的地方化,将环境管理权适当下放,让地方政府不仅要承担环保的责任,同时也具有相应的治理权。
总之,环境治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三方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定位,明确环境职能和职责,及时高效地提供环境治理公共产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并赋予地方相应的治理权限,从而实现区域合作与共赢的环境治理局面。
参考文献:
[1][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M].吴爱明,夏宏图,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48.
篇2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面源污染的比重增大,上海市水环境治理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影响上海市河道水环境质量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一是上游来水。根据计算分析,全市省际边界流域来水中CODCr和NH3-N污染物通量分别为27.55万t/a和1.96万t/a,而全市太湖流域CODCr和NH3-N的入河量分别为29.52万t/a和2.38万t/a,两者基本相当。二是直排水体污染源。2013年,全市城镇污水产生量为635.05万m3/d,城镇污水处理率为87.7%,每天仍有约78.3万m3的城镇污水直接排入水体(12.3%)。通过实施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攻坚战,将截除7724个污染源38.39万m3/d的污水,约占现存污水量的一半。同时,郊区现有非保留工业区企业约12000家,农村分散小企业约15000家,很多属于小作坊生产,混杂在各个角落,加上数量众多的畜禽场、垃圾临时堆场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均对河道水质有较大影响。从全市入河污染源构成来看,全市污染源CODCr和NH3-N入河量分别为41.22万t/a和4.73万t/a,点源CODCr和NH3-N负荷量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6.18%和65.14%,点源和面源的污染负荷基本相当。三是雨水泵站放江。根据对全市雨污混接情况的判断,全市雨污混接量在20%左右。根据徐汇田林地区漕河泾排水系统雨污混接调查,其混接量为35%,其中14个主要混接点占全部混接点数量的5%,混接量可占全部混接量的71%。另据松江区水务局开展的雨水泵站截流工程设计分析,旱天截流量约占小区污水的1/3。虽然漕河泾地区因新港箱涵的影响导致混接量偏大,但从现状分析,全市目前的污水混接量比原来预计的还要大。2013年,中心城区泵站全年放江量为37225.12万m3(102万m3/d),其中旱流放江量为6169.25万m3(17万m3/d)。另外,四大污水处理厂尚有约40万m3/d的雨天溢流量。经初步估算,全市放江的污水量约占全市污水量的10%左右,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向长江排放。四是面源污染。根据上海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分析,全市面源污染以地表径流污染最为严重,其中COD地表径流贡献率最高,达到40%;其他还有农业面源、水产养殖等污染源。综上分析,上海市水环境污染状况的基本格局是:
①上游来水和本地污染负荷基本相当,点源负荷和面源负荷基本相当,未纳管的直排污染源和泵站放江的污染负荷基本相当。
②中心城区雨水泵站放江是目前中心城区河道水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占中心城区入河污水量的60%,且为短时高强度排放),禽畜污染、雨污混接、分散企业和面源污染是郊区河道水质不佳的主要影响因素。
③河道的阶段性黑臭、城乡接合部的河道脏乱、突发性的河道污染等成为多渠道社会投诉的主要焦点(2013年上海市水务局共接到1186例涉河问题投诉,其中涉及水质污染的827例)。
④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013年)为30%,其中太湖流域为15.6%。扣除上游来水影响后全市为43.3%,其中太湖流域为33.3%。与国家要求的2015年53%的水功能区达标率相距甚远。
二、治理思路和对策
在基本实现水环境初步治理的基础上,应形成全面推进新一轮水环境深化治理的总体思路,从而为“十三五”水务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上海市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提供指导。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牢牢把握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打破思维定势,冲破利益藩篱,创新工作模式,引进科技手段,形成工作合力,推进环境提升;在技术路线上,必须牢牢把握上海水务长期实践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法,即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在工作目标上,牢牢把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总体要求,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为目标,深化流域和上海两个方面的改善途径,研究每个水功能区的现状和问题以及达标的时限和措施,进而实现河道水质改善从感官判断向水质指标考核转变。
①基本完成建成区截污纳管工作,研究推进郊区分散污染源的治理。7724个建成区的污染源在2015年要基本完成治理,最晚要在2016年完成。郊区198、195区域的污染源治理是影响郊区水质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区县的禽畜污染也是下一阶段需要大力治理的。
②基本解决市政雨水泵站污水旱天放江现象。中心城区加快推进市排水公司所属的42座泵站旱流污水截流和改造工程的实施,确保旱天不放江,雨天少放江;郊区要明确提出市政泵站的旱天泵站截流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可参照松江区泵站内部截流、管道截流和雨水排放口截流的经验,实施相关的小型工程改造。
③加快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污染河道问题。重点梳理城乡接合部地区脏乱河道、市民反映强烈的反复黑臭河道和经常保洁不到位的河道。对由于污水系统影响或者地区开发滞后等地区的污染河道,近期主要通过河道保洁减轻河道脏乱差的现象,远期要结合地区开发实施整治。
④实施区域联片的水生态文明治理区域。加快河道水系建设,结合新城、新镇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居民人居环境和生态农业需求,集中连片推进河道生态治理。建议以水生态文明乡镇为切入点,扎实建设一批生态河道治理区域,形成河道生态治理的示范区和实践区。
⑤有效转变引清调水的工作思路和调度方式。进一步优化完善分片和小区域水资源引清调度方式,在原有自然引排基本饱和的条件下,调整为在巩固自然引排的基础上,强化动力引排的作业。要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为目标,在研究水质条件和引排能力的基础上,用足规划的设计泵站,如果不够可加大引排的动力规模。
⑥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心城区雨水泵站和河道水闸的联调功能。中心城区的市政泵站一级排水与水利片二级水闸翻水关系密切,要在原来防汛联系的基础上,密切日常的联络机制,市排水公司要将泵站的运行纳入水务APP系统,使各水闸能及时了解泵站运行动态以实施联调,将污水团第一时间向外排放。在此基础上,要研究泵站的管理机制,只有将职责下放给区县,才能责权利相统一,切实联动运行。
⑦解剖分析逐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措施。在推动面上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要以国家确定的水功能区达标时间节点为目标,分析研究每个水功能区达标的措施。要开展每个水功能区周边环境调查,分析影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提出达标治理措施。
⑧积极研究并倡导开展低影响开发的新理念。要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绿色路面”的改造问题,着力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地表径流,有效削减城市面源污染。
篇3
[关键词] 宫颈功能不全;宫颈环扎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81-01
宫颈功能不全主要是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和后天损伤所致,是造成反复晚期流产和早产的主要疾病之一[1]。往往在妊娠中期宫颈管缩短,宫口扩张,羊膜囊膨出或破裂,进而流产或早产,给孕妇造成很大的身心伤害。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宫颈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胎盘剥离出血,延长孕周,从而降低早产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我院对18例宫颈功能不全患者实施宫颈环扎术,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2009年9月我院对18例宫颈功能不全患者实施宫颈环扎术,年龄26~36岁,平均32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3例;孕次3~7次;流产时间为13~27周;宫颈环扎时间为14~20周。本组18例患者中,1例因术后宫缩过强、药物抑制无效而流产,1例32周胎膜早破而早产,16例保胎至妊娠足月。
1.2 手术方法
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10号丝线U形缝合法环扎宫颈。出针线与进针线之间的缝线套以橡胶管保护黏膜,结扎松紧度以4号扩张器可通过宫颈管为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既往均有习惯性流产史,患者及家属求子心切,手术更加重心理负担,担心手术效果,所以更易发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讲解手术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向其介绍成功案例,解除其精神顾虑,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1.2 术前准备 患者常规行阴道分泌物检查,阳性者予以对症治疗,待复查结果阴性后再行手术。术前阴道准备,阴道冲洗3 d,每天2次。术前3 d抬高臀部(抬高臀部15~20 cm)静卧。训练床上排便,告知卧床休息可降低宫颈所承受的压力[2],增加手术成功的机会。遵医嘱预防性应用共黄体酮或β受体激动剂或静脉输入硫酸镁抑制宫缩。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组织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成立专门护理小组,严格按照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严密观察宫缩、阴道流血、流液情况,观察生命体征,重视患者的主诉,使其积极主动参与配合各阶段的治疗、护理工作,保证手术的成功。
2.2.2 一般护理 为减少诱发流产的因素,术后应遵医嘱卧床,抬高臀部,绝对卧床休息3~5 d。过早下床活动易引起缝合创面出血,从而影响手术效果[3]。指导患者术后3 d进无渣半流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因卧床休息时间长,患者肠蠕动减少,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流产和早产的机会[4]。以后需为患者制订合理的饮食结构,多吃高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香蕉等,多饮水;指导孕妇养成定时床上排便的习惯,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2.3 使用宫缩抑制剂的护理 宫颈环扎术后因缝线刺激,可诱发宫缩,腹压增加或肠蠕动加剧也可诱发宫缩。18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宫缩。遵医嘱使用宫缩抑制剂硫酸镁3~5 d,应用时应确定患者膝反射存在,呼吸大于16次/min,尿量大于600 ml/24 h方可应用。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并根据宫缩情况调节滴速。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尿量、膝反射情况,并做好记录,同时应备好10%葡萄糖酸钙。18例患者用药过程中未发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镁中毒的不良反应。
2.2.4 预防感染 感染是宫颈功能不全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每日测量体温4次,会阴护理每日2次。每日便后用0.5%碘伏清洁肛周及会。勤换内衣裤,保持外阴清洁。禁止盆浴,防止逆行感染。术后遵医嘱常规使用止血药3~5 d。18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
2.2.5 健康教育 宫颈环扎术需要较长时间的保胎治疗,而且保胎期间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因此,孕妇要学会自数胎动、宫缩的监测等。向孕妇说明各种护理措施的目的,如会阴的保洁、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禁止性生活等,使其配合治疗及护理。出院后定时进行产前检查,有腰酸、腹痛或阴道流血、流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无异常孕36~37周入院待产,适时拆除缝线。
宫颈功能不全患者实施宫颈环扎术,可延长妊娠时间,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宫颈环扎术患者的护理工作,对整个手术前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宫颈功能不全的患者,保胎是否成功,不仅需要医术高明的医生,还要有护士精湛的护理技术和知心般的细心关怀,有效的护理措施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夏晓燕,黄醒华.宫颈功能不全的诊治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4):210-212.
[2]吴玲梅,朱晓燕.26例宫颈环扎术患者的护理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0):3190-3191.
[3]黄佩贤,张睿,何钻玉,等.宫颈环扎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0):2344.
篇4
关键词:智能电网;现状;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53-03
1引言
在当前不可再生能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的压力下,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绿色发电、节能减排,构建低碳社会,形成经济、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能源技术研究、发展的核心战略[1~3]。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清洁能源、降低电力消耗,实现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目标,成为公认的下一代电网发展趋势。
由于各国国情及资源分布不同,智能电网发展的方向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当前,国际上对智能电网尚未达成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核心内容和目标是一致的:智能电网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充分融合信息、数字等技术,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与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现代化电网[4,5]。普遍的认识是:智能电网不仅服务于大电网,而且服务于电力终端用户,其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大大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
2智能电网的发展
2.1国外智能电网的发展现状
在智能电网概念提出及其发展初期,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一方面,由于美国现有的电网设备投运已久,急需进行更新改造以提高电网运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希望借助智能电网建设实现美国经济复苏。2001年,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提出了“Intelligrid”的概念,并于2003年《Intelligrid Architecture》开始对智能电网展开研究。2003年7月,美国能源部(U.S. DOE)编制了《“Grid 2030”:A National Vision for Electricity’s Second 100 Years》,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高度自动化、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同时实现无污染和低碳发电。2005年,美国能源部与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NETL)合作,发起“现代电网”倡议,逐步在全国范围达成共识。2006年,IBM公司与电力研究机构以及电力供应商合作开发出命名为“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2008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Boulder)建成全美第一个完整的智能电网系统。波尔得市的用电家庭可通过智能电表了解即时电价,据此及个人生活习惯安排日常用电,并能优先选择使用个人安装的风电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电力供应商则可通过系统收集并统计城市家庭的用电情况和需求,实现电力供应的统一安排。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The American Reinvestment and Recovery Plan》,计划改造超过3000英里电网线路,为4000万户美国家庭安装智能电表,同时启动清洁能源融资计划,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提供资金。
日本的电网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自动化水平较高,但能源资源短缺,故其智能电网发展核心在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电网联动研究。在“智能电网是国家战略核心”[6]的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国能源消耗中的10%需来自可再生能源。
澳大利亚的智能电网主要由政府主导,发展重点在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及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2009年8月,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案,规定到2020年,全国20%的电力消耗需来自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超过其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倍。201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选择Energy Australia公司在新南威尔士州开始“智能电网,智能城市”的验证试点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智能电表、智能家庭、配网传感器、储能装置、电动汽车充放电站等,并投入了1亿澳元的扶持资金。
与全球其他区域主要由单一国家为主体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所不同,欧洲智能电网的发展主要是以欧盟为主导,由其制定整体目标和方向、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撑。2005年欧洲提出类似的“smart grid”概念。2006年欧盟理事会的能源绿皮书《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Competitive and Secure Energy》,强调智能电网技术是保证欧盟电网电能质量的一个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2010年,以英法德为代表的欧洲北海国家正式拟定了联手打造可再生能源超级电网计划: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一套横贯欧洲大陆的高压直流电网,将苏格兰、比利时和丹麦的风力发电、德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与挪威的水电站连成一片,以充分发挥不同特性电源间的互补优势;还可接入北非的太阳能电场,加强欧洲大陆的电力供给,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
2.2国内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及现状
智能电网也是中国电网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和发展核心。与欧美等国家“分散开发、就地消纳”的发展模式不同,由于我国地区能源分布和使用情况极不平衡,在进行大规模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依托高电压等级输电网,实行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将多种清洁能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因此,除了发展城市区域型智能电网外,我国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智能电网技术研究和建设,以实现全国范围的能源配置。
在2009年5月召开的“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并计划于2020年基本建成,正式拉开了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序幕。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在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基础建设的同时,绿色电力、清洁能源的并网工作也在不断前进中。根据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展指标,到2015年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kW以上,年发电量达到250亿kW·h。重点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1000万kW。2012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会,披露意见称,不超过6MW的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电网公司在受理、制定接入电网方案、并网调试全过程服务上完全免费[8],这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3上海智能电网的发展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进行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自身进步和发展,将上海打造成绿色智能城市,更能辐射全国,起到领军城市的示范作用。
2010年1月,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上海)研发中心正式由国家能源局授牌成立。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推进“崇明岛全岛智能电网集成示范”项目的立项及前期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10个国家863重大课题和3个上海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并编制了“上海市智能电网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第一个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在世博园区内正式投运,园区内的供电、用电系统均融入智能电网。该示范工程内容包括新能源接入(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崇明太阳能光伏、世博场馆太阳能光伏)、储能系统、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故障抢修管理系统(TCM)、电能质量监测、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楼宇与智能家居、电动汽车充放电与入网等9个子工程。在世博园智能电网示范工程的带动下,上海开始全面推进坚强智能电网的10多项试点工程建设,如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用电楼宇试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同年5月12日,上海了《上海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作为我国首个地方版智能电网发展方案,该方案的,不仅有助于上海充分“发挥优势,超前布局”,也必将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全面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智能电网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智能电网虽已成为公认的下一代电网的发展趋势,但其利用新能源环节可能存在和发生的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
水电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应用最广的可再生能源,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且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水电站建成后,对当地其周围区域的气候、水文、水体、地质、土壤以及鱼类生物等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9]。对此,必需在规划和建设水电项目前,进行长期的生态调查、地质调查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分析,综合水利、地质、环保、生态、卫生、经济等学科的技术人员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优化设计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或减轻水电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问题,实现环境友好发展。
风电是目前除水电外,最成熟、最经济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风电产业的发展[10]。但是在利用风力进行发电的过程中,其可能造成的噪声污染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尤其在上海等人口密集地区建设风电场项目时,应尽可能将风机布置在远离居民住宅的地方,通过距离衰减,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对于生态影响方面,虽然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风机的架设和运行对其临近区域栖息、觅食的鸟类影响不大,但仍建议加强风电类项目的设计管理,防止风电场项目中建(构)筑物对鸟类的栖息地造成侵占;通过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合理开发,确保风电场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并坚持开展长期的生态影响观察和研究。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电过程不消耗资源,不排放温室气体,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绿色能源。但是,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重要原料多晶硅的生产过程中,却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不仅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高毒物质,而且由于四氯化硅不能自然降解,如果随意倾倒或掩埋,周围一定区域的水土及生态环境将会受到严重污染[11]。对此,应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要求多晶硅生产企业必须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不仅如此,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主管部门还应在其生产期间坚持监督性的日常检查,确保其不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智能电网布局中的输电环节,如中国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骨干网架——特高压电网,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电磁污染。
目前,我国适用于高压输电线路类项目电磁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标准包括《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DL/T 741-2010)和《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 24-1998)等,虽然已能够满足一定程度的管理需要,但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对输电网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对如何降低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污染方面的技术及其生态影响方面等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另一方面,亟需新的电磁环境污染控制标准尽快出台。2012年3月,环境保护部了《关于征求意见的函》(环办函[2012]386号);同年8月,环境保护部还与辐射安全监管三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报批稿)》的专家讨论会。拟出台的《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是对《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 8702-88)的修订,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修订在于增加了1Hz~0.1MHz频段的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从而将输变电设施等也统一纳入了其约束范围之内。《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的制定和出台,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电磁环境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必将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使其在利用清洁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真正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环境友好发展。
4结语
当前,智能电网的概念已逐渐扩展到智能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层面上。智能电网不仅是电网基础设施更新或运行方式的改变,更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之一。但值得重视的是,在发展智能电网过程中,必需对其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关注,完善项目规划和设计前期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加强项目运行期的监督管理,真正实现智能电网技术的绿色节能减排特点。
参考文献:
[1]康重庆,陈肩鑫,夏清.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J],电网技术,2009,33(2):1~7.
[2]李立理,张义斌,靳晓凌,等.追踪与借鉴:探究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与途径[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3):22~27.
[3]曾鸣,吕春泉,田廓,等.智能电网对低碳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35(23):6~10.
[4]钟金,郑睿敏,杨卫红,等.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电网技术,2009,33(13):12~18.
[5]陈恩黔,楼书氢,陈奔.国外智能电网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90~91.
[6]Japan set for massive smart grid trials[EB/OL].http:///2010/04/09/japan-set-for-massive-smart-grid-trials/
[7]英法德三大欧洲国家智能电网发展战略[EB/OL].http://.cn/107/09144426724.shtml
[8]光伏发电项目可免费入网[EB/OL].http://.cn/chanjing/cyxw/20121027/023113496958.shtml
[9]徐以标.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影响研究[J].科技信息,2007(28):166~167.
篇5
摘要: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影响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迫使管理会计必须加以创新和发展。为此,笔者从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内容和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唤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管理会计;观念;企业价值;决策;实证研究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市场观念。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三)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
(一)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训脑蚪档推笠底芴宄杀尽?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又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自身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所以,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等等。
(三)人本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好利行为。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证研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在实证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较有用武之地。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一般地讲,管理会计中的实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选择。这是实施实地研究的第一步。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就是这项研究的良好开端。(2)进行实地研究设计,包括针对选定的管理会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现场、采用实地方法(直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访谈调查法等)搜集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及创造性的使用其他方法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3)对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4)对实地研究结果进行评估。“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从实践性来看,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而“案例研究”正是建立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践”、讨论“实践”、总结“实践”,来指导“实践”;从学科性质来看,管理会计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案例研究”就是对那些成功的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的研究,它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理论探讨,1999,(3).
[2]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3]潘飞.九十年代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1998,(9).
[4]余绪缨.简论《孙子兵法》在战略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会计研究,1997,(12).
[5]李苹莉.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与挑战[J].会计研究,1999,(1).
[6]杨雄胜.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7,(11).
[7]中国会计学会核工业专业委员会.我国当代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J].会计研究,1996,(9).
篇6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新常态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潮流,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达集团”)是一家集针织面料研发制造和成衣研发生产于一体的专业化针织服装企业,始建于1975年8月,企业40年来一直专业从事针织服装及面料的研发生产工作,是同行业中专业从事针织服装研发生产经营历史最久、自主经营配套产业链最长的企业之一。
创新是雪达集团的灵魂。多年来,雪达集团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在面料研发方面向绿色环保多组份复合材料方向发展,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向成衣生态保健功能方向发展。近几年研发的功能性可降解Ingeo纤维应用研究及其多元生态纺织品开发,荣获国家纺织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研发的复合功效芦荟纤维纺织品,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创新贡献奖;云母改性纤维舒爽性针织内衣,荣获国家纺织工业创新贡献奖;天然吸湿发热复合面料纺织品研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纺织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椰炭纤维功能性应用及系列生态产品开发,荣获国家纺织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牛奶蛋白纤维及多元环保型针织品研发,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功能亲肤性纤维性能研究及系列纺织品研发,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雪达集团也十分注重生产的清洁化。集团陆续投入资金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建改造,引进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设施,确保在今后几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近年来,雪达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一次性淘汰了所有大浴比(1:12)、高能耗、低效率的旧染色机,引进了自动化程度高、小浴比(1:6~1:8)、低能耗、高效率的先进染色设备,日节约用水100吨,减少污水80吨,年节约7.5万元。集团改进了染色工艺,还对染色降温水进行了循环利用,这些措施都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雪达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科学地利用含碱性印染废水对锅炉烟气进行脱硫除尘,该项目的实施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收到了“治污减排”双赢的功效,年减少S02排放192.2吨,年减少烟尘排放量为133.48吨,每年可节约12.14万元。
篇7
关键词 宫颈机能不全 宫颈环扎术 妊娠
宫颈机能不全主要表现为宫颈内口松弛,一般是发生在既往有手术创伤,阴道分娩裂伤、先天发育不良,宫颈或宫颈下段的解剖结构的改变。妊娠妇女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率0.27%~1.84%[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宫颈环扎术患者12例,年龄及孕产史:年龄25~36岁,孕次3~5次,入院孕周14~24周,初产妇5例,均有2次或2次以上流产史,有中期妊娠引产史1例。经产妇7例,有早产史6例,无存活儿;足月产1例,足月产后出现晚期流产2次,检查发现为重度宫颈裂伤。
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2]:①有2次以上中孕期自然坠胎史,且病程进展快,娩出胎儿外观未见畸形;②药物保胎无效;③非孕期内诊见宫颈短平(<2cm)穹隆平坦;④未孕期8号Heger扩张器进入宫颈内口时阻力极小,部分宫颈外唇明显旧裂;⑤孕期B超可见宫颈内口有漏斗形成。本组病例病史及体征具有上述第1条及其他1条或以上的特征。
手术经过:⑴手术时间:一般于妊娠14~19周施行为最佳手术时间。本组12例中,14~15周妊娠手术6例;16~20周妊娠4例;21~24周妊娠2例。⑵术前准备:①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阴道清洁度未见异常。B超排除胎儿畸形。②予安尔碘抗菌洗液擦洗阴道(宫颈口触及胎囊者不做阴道擦洗)。③有宫缩者术前静滴硫酸镁或安宝抑制宫缩。⑶手术方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安尔碘外阴、阴道消毒,铺无菌巾,用阴道拉钩拉开阴道暴露宫颈,两把宫颈钳分别钳夹宫颈前、后唇并向外牵引,用减张缝线在宫颈2点~4点,8点~10点作第一U形缝合,宫颈1点~5点,7点~11点作第二U形缝合,深度达2/3宫颈肌层,不穿透宫颈黏膜,缝线上套2cm长小硅胶套管,在前穹隆将缝线的两端3重打结,线端保留2cm,缝合后宫颈管以容受一指尖为宜。若有宫颈裂伤,进针从宫颈裂伤边缘的内侧进针。
结 果
手术情况及术后处理: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几乎无出血,无1例并发症,无1例发生感染。术后绝对卧床3天以上,保持会阴清洁,严密观察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静滴抗生素防感染,用硫酸镁或安宝防治宫缩。出院后禁性生活,避免重体力劳动,定期产检。
宫颈缝合术后妊娠结局:术后足月产8例(66.7%),早产3例(25%),流产1例(8.3%),新生儿存活10例(83.3%)。足月产8例,孕周37~40周,新生儿均存活。1例孕足月临产住院时宫口已开大,宫颈缝合线尚来不及拆除造成宫颈裂伤。其余7例均距预产期提前1~2周住院,同时拆除缝线,拆除后均阴道分娩。早产3例,孕34+6周因胎膜早破早产,顺产,新生儿存活;孕35+1周胎膜早破因社会因素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存活;孕16+3周施术者,孕28+5周胎膜早破早产,新生儿未存活。流产1例,1例孕22周宫颈口开大1.5cm入院后急诊行宫颈环扎术,术后2天流产。
讨 论
宫颈缝扎术的机制:子宫平滑肌成分从体部开始下行至宫颈逐渐减少,结缔组织逐渐增多,解剖上子宫颈部并无真正的括约肌样组织排列,结缔组织成分主要是胶原纤维,其弹性强,对妊娠宫颈有括约肌样作用。在先天性宫颈发育不良患者中,其宫颈结缔组织成分少,括约肌样功能不足;或因产科手术操作不当而使宫颈内口损伤或严重的宫颈裂伤[3],使宫颈的结缔组织连续性及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子宫峡部括约肌功能的降低,而使宫颈内口呈现病理性扩张或松弛。妊娠中期以后,随着胎儿长大,羊水增多,宫腔内压力增加,由于重力作用,胎囊沿着扩张的宫颈口下垂,楔形嵌入宫颈管内并过早地形成前羊水囊,诱发子宫收缩引起流产或早产。
影响宫颈环扎术成功因素:①宫颈环扎术时间:实施宫颈环扎术时间报道不一。但是,随着孕周增加及宫颈扩张并发症往往增多,紧急缝扎手术较预防性宫颈缝扎术成功率明显降低。②预防感染:国外许多文献指出感染是宫颈环扎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阴道、宫颈的炎症对手术成败有直接影响,术前常规行阴道、宫颈分泌物检查,彻底而有效地治疗潜在的感染,有利于手术取得满意效果。③患者选择:如果患者合并容易引起流产的其他疾病,宫颈环扎术也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④手术操作: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牵拉引起流产。宫颈缝合位置要恰当,缝合位置高可损伤膀胱,缝合位置低或松弛,胎囊楔入宫颈管易发生流产早产,缝合后宫颈管以容受1指尖为宜。
术后处理:术后要积极抑制宫缩及预防感染,加强护理,加强孕期检查,积极治疗妊娠期疾病,减少流产早产的发生。术后应定期复查超声,4周检查1次为宜,严密观察宫颈变化。及时而有效的抑制宫缩,预防流产和早产的发生,确保手术的成功有重要意义。同时,应注意拆线时机的选择,孕足月患者应在预产期前1~2周住院拆除缝线。
宫颈环扎缝合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成功率高,妊娠结局良好,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防治流产及早产的可靠方法。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防治感染,及时治疗妊娠合并症,有利于提高宫颈环扎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时春艳,杨慧霞.宫腔超声检测在早产预测和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03,38(1):16.
篇8
关键词:环境伦理;制度;职能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并向持续不断恶化的趋势发展,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生态系统失衡,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社会的生存状况和条件。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从区域性、局部性向着全球性、整体性趋势扩展,环境问题从社会的边缘问题上升为社会的中心问题,成为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面对环境危机,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在认识和行动上漠然视之或反应迟钝,那么它将会以更加严重的症状来报复我们。因此,环境危机呼唤环境伦理。在现代文明下,人们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环境危机找到一条新出路。
目前我国存在的大量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要树立环境生态意识,用环境伦理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之外,还有赖于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加强。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创设有效的发展模式。制度安排不再单纯只针对我们自身那些阻碍生产发展、保护环境的因素,而是要求我国建立一个全新的能够有效达到科学发展目标的社会结构,来更好的进行的发展。
1、完善制度建设
(1)建立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制度结构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并随着时间变更而被打破的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权的设置、明确和变更变迁。要明确投资主体,明晰产权关系,优化产权配置,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大市场经济主体。实行产权约束,建立产权运作费用,使产权内在化、规模化、制度化。产权制度的建立明晰了各自的利益边界,用尊重他人的产权来换取对自己产权的尊重。制度经济学家科斯明确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无论产权是如何界定的,只要产权关系是明确的,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易会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明晰产权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和更好的运作资产,有利于政府的强制力和道德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
建立明晰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防止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稀缺除了受自然资源的丰富、质量的影响以外,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和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都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稀缺程度。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缺乏对资源产权界定的明确标准,这极易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在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使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竭力争夺资源使用权,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出现了经济活动中的高开采、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
建立可靠的配置资源产权制度。加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统筹管理,适当分离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财产,应该进入要素市场,受市场规则的约束。自然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和产权的非排他性会带来了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中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然资源产权的不安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自然资源是一种可以随意使用的,无价的公共产品的意识倾向,造成了很多人的“搭便车”行为,其后果是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明确了资源产权,才能对产权范围内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了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形成排他性的产权机制,以此抑制自然资源利用和开发中的市场失灵、失控,才能让市场主体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和不做会怎样。没有明确的产权,就不可能建立环境资源要素市场,也不可能进行环境资源的产权交易。只有明确了自然资源产权,才能使市场主体对其产权范围内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因此,要制定环境建设优惠政策,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激励机制,调动生态环境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可比的资源市场交易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对资源市场价值认识不足,加之产权不明确,交易成本过高等原因,使得公共资源的要素市场难以形成,一些资源要素因此独立于市场之外,不受市场约束,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这种非市场化的结果,就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或随意使用,最后出现大量的浪费和污染。自然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仅为社会生产提供原材料、提供生产空间,而且对废物进行分解,确保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等,这个同样要纳入生产过程,形成商品的价值。如果自然环境的这部分价值的损耗或丧失不能由自然界再生,那么人类就要付出一定的劳动才能弥补或者获取。将环境成本和资源价值纳入经济决策过程,改变以往那种无偿使用环境资源,把环境成本全部转嫁给他人或社会的不正当做法。
要改变这种浪费和污染,必须依靠法制界定自然资源的产权,依靠政策确立自然资源的实际价格。为了促使资源合理交易和公正使用,要推进资源价格的合理化和公开化,使自然资源以其应有的成本参与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实际过程之中。建立资源交易市场,客观的反映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切实改变资源价格严重扭曲的现象,实行生态环境外部效应内部化,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环境状况得到预期的控制,使社会生态得到合理的回报。
(3)建立可行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完全消除污染在现阶段很困难,在不能完全杜绝污染的情况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得益、谁补偿,按收益单位和个人的一定比例征收生态效益补偿金、依据有偿使用资源的原则,国家环保机构可以向有关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个人或单位,按照资源开发利用量和环境污染程度,收缴部分或全部价值的货币补偿金。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资源公平分配,扩大征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以此严格约束企业或个人的随意开发行为,杜绝浪费使用资源的情况,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达到有效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的立法、执法,逐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建立合理的定价制度,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促使自然资源流向使用效率最高、投资汇报效益最好的地区和行业。要积极鼓励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企业,从根本上改变无偿使用,低价使用资源和环境的不良状况,改革国民核算体系,将资源、环境计入企业成本,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经济行为内在化,进而减轻资源浪费现象。
(4)建立可信的环境建设监督制度
建立可信的环境监督制度,首先要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环境污染防止的法规体系中,为维护环境质量,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实现生态环境动态平衡,按照有关法定程序制定的技术规范的总称。对在经济活动中,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生态环境而造成的环境伤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施有效的监督。要在环境质量标准下,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的积极作用,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合力。对企业投资、建设实行环境资源保护一票否决制,尤其是要保证社会公众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有效监督,使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在我国原来的发展模式中,发展经济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基础上,虽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造成了各地、各部门滥用使用权,争抢占有权。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许多由于市场失灵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合理引导是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的。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协调公共关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的决策必须有利于协调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政府通过制定科学的绿色政策,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决策行为生态化和科学化。
建立切实可行的绿色制度,保护自然环境资源,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政府不仅是政策、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政策、制度的带头执行者。政府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配套的能够切实推动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改造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修正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绿色缺陷,大力发展可再生利用资源的产品,限制并逐步淘汰资源消耗型企业。政府的环保机构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推广环境标志,实行绿色生产运行的全过程控制。政府要建立一整套规范可行的环境动态评价指标和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制度,真正改变我国经济活动中“边发展,边污染”的被动状况。
参考文献:
[1] 卢风. 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卢风.应用论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 [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RFID应用系统;职能图书馆;应用影响;角色地位;模式转变
RFID应用系统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新领域,也是现在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尝试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让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管理,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其他识别技术无法比拟的,最终取代和淘汰目前广泛使用的条形码识别技术。
一、RFID系统简述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即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系统通常由RFID阅读器和RFID标签所组成,阅读器向电子标签发送射频信号,电子标签进入射频信号的识别区域后将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力,并将电子标签信息通过无线发送出去,阅读器将电子标签信息利用解码板进行解码,再通过网络接口将标签信息传送到计算机。
二、RFID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随着图书馆传统的馆藏模式逐渐向借阅藏一体化的“大流通、大阅览”的模式改变,随着到馆读者数量的激增,文献流通频率的提高,读者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使得错架、乱架现象经常发生,文献的有序高效管理成为图书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RFID技术的不断完善,为解决当前的难题提供了可能性。农大图书馆馆使用RFID技术已有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使用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1、RFID技术的使用效果
(1)流程简化,提高了效率。自使用RFID技术后,开放借还、阅览时间延长。达到98小时/周,由原来各室口子上设检测仪装置到统一门禁检测仪装置,读者可以带自己的书包自由进入,也可以带图书馆的书来自习。读者需要借书的话,只需先把他的借书卡机内,从触摸屏上选定图书,系统把读者的借书卡号码和图书编号数据,记录存储到数据库中。还书更为简单,读者只需把要还的书放进收集口,系统便会读出图书编号,把读者的借书记录清除。简化了借还图书操作程序,节省读者时间,提高了读者的服务质量。
(2)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每一楼层的智能查询系统,都可以直接的显示出图书馆书库内的架位布局,并将所查找文献的位置精确到书架的某一层上,使读者可以精确而快速地找到所需文献,再到自助借还机上自行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的借阅方式由工作人员一本一本的进行借还操作,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度,又可以把工作人员从图书馆日常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3)盘点图书快、准。传统清点、下架、倒库和剔旧文献是相当繁重费时的,需要将每一本书从书架上取下来,一本一本用扫描枪扫条形码号再和系统内藏书进行核对,清点一次要全馆人员花费大约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利用RFID技术便捷式点检设备,一次可以读取多个标签的资料,只需要用扫描枪在书架上横扫一遍,所有的清点工作基本完成,扫描中,一旦发现错架的书立刻用声光报警,即降低了错架率,又提高了查询和盘点的精确度。最主要的是节省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消耗,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2、RFID技术存在的问题
(1)自助借还书。使用RFID技术后,尽管解放了人力资源,但对于受限的书籍、丢书赔书罚款、带绝缘的压塑皮图书等,自助借还机不易识别,有的图书还是借还不上,这些问题仍需要到服务台进行人工处理。试图寻找图书馆原系统与RSID的完美结合,二者各发挥其优势,使图书馆借还书更方便。
(2)图书盘点。RFID及时只要将其扫描棒在书架上进行扫描即可清点馆藏内的所有书籍,但实际操作中,RFID技术并没有实现预想的理想程度,还是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技术。
(3)RFID标签易丢失。RFID自助借还是以识别图书上的标签来完成工作的,RFID标签表现出的最致命的缺陷是极容易被人发现而导致图书调包容易操作,不易发现,书籍被盗现象出现多。
(4)识别破损图书。对于图书破损、涂写及页码丢失等问题,RFID技术还无法识别,是否可以考虑增加更广的监控设置,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
图书上架。RFID技术的引用反而增加了上架、顺架的工作强度,工作人员仍需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这就需要将RFID技术与图书馆管理更好的契合,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促进图书馆工作的转变。
三、使用RFID技术后馆员角色和服务理念的转变
1、使用RFID技术后,图书馆员角色的新定位
对于图书馆员而言,RFID系统改善或替代了传统的工作理念,是智能图书馆管理的一种尝试与探索。而在图书馆的人、财、物三大因素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只有解决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问题,才能使图书馆成为吸引读者、服务读者的场所和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怎样才能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服务意识的转变呢?首先,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馆员岗位的一些培训活动非常重要,适时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来锻炼语言才能和演讲能力。或者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业务技能、学术知识讲座方式,强化馆员学习图书情报、礼仪、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对于非图书馆专业毕业及刚到图书馆工作的人员,最简单的办法是以老带新,再安排进修学习。也可利用寒暑假举办馆内研讨会、馆员内部轮流主讲知识讲座、高校之间联合研讨会议、兄弟院校对口部门交流合作等等。鼓励馆员与兄弟馆员建立联络、互动机制、参加各种馆际交流、学术交流、外出参观、馆员联谊活动等,增长馆员见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从兄弟馆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结合本职工作撰写论文,使馆员对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其次,使用RFID技术后,馆员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不会变,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提供更有利于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这就对图书馆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要广泛的涉猎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以及网络技术、外语等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认知能力、获取能力和利用能力,还要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传播学、教育心理学等,提高与用户沟通的能力和水平,及时了解并分析现实及潜在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图书馆员的公众形象,实现图书馆员的自身的价值。
2、使用RFID技术后管理模式的改变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带来的智能化、人性化和高效的服务,使传统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传统管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有利于将图书馆员从繁琐的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图书馆工作有一个全方位的提升,更多的人员有时间可以进行深层次研发与完善、读者培训、读者跟踪服务、信息化课程的开展等等。将图书馆管理关注力转移到电子资源的服务工作上来,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重心由传统流通阅览工作向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真正有效的转移。
已有的实践表明,RFID所具备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了工作的创新,全面提升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将成为推动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青睐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邵晓岚.浅谈RFID图书智能馆藏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3)15-16.
篇10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创新以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加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主要目标,为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全社会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技术优势未能充分转变为产业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自主创新体制和机制。必须下大力气突破创新合作机制、创新扩散机制、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和创新风险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释放我市科技教育的巨大潜能,让科技创新引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鼓励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
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体制,地方留成部分财政回补企业。对高科技产业化阶段的财税减免方式应该由单一的税收减免向投资减免、再投资退税、加速折旧等多种方式运用转变;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等可以按一定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对专利、非专利技术转让予以减免税优惠。
由于创新产品周期短、更新快、投资风险大,中小企业无论是财政支持、创新信贷,还是社会融资都非常困难。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促进技术流动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已成当务之急。应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的政策环境,把吸引风险投资作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鼓励海内外投资者在我市进行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发展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政府科技经费应采取多种形式与风险投资匹配投入,调动社会投入的积极性。政府应为风险投资与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创业资本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应把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投融资结合在一起,把创新和创业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建立科技经费的合理配置和监管制度,提高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在增加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应从制度入手,提高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公平性和投入产
出效率,充分引导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加强对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和使用的过程监控,避免有的单位虚报项目、虚列开支,造成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被挤占、挪用、浪费。应建立政
府资金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评审论证结果公示制度,避免评审过程中发生腐败现象。加强政府资
助的科技创新资金审计监督,不仅应审计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性,而且应按照社会回报、市场认同标准监督资金使用的效率。对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的评价应着重看其是否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否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公共财政提供的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和使用效果接受社会监督,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公平性,提高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产出效率。
三、保护创新者利益,建立合理的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目前科技成果的评估一般都是科技部门或一组科技专家说了算,成果评估往往都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证,而不是实行社会回报、市场认同标准的实践检验机制,大量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
生产力。科技成
果奖励存在着掌握权力的领导冠名在前,完成实际工作的科技人员排名在后的现象。由于评
估奖
励的不公正,创新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严重挫伤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
激励。应形成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对技术创新的评价要着重看其是否
能转化为生产力,是否能实现产业化,是否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并能给企业带来丰厚
的利润和市场效益,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尊重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劳动,反对弄虚
作假的腐败现象,让科技成果的真正创造者获得创新激励和社会承认,保护创新者的利益和
积极性。
四、建立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
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新技术、专利和品牌的转让,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成果转移、扩散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技术的利用和扩散。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特别应重视政府科技计划资助的研发成果的转化、技术扩散和利用。
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和共享技术研究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行业带动作用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联
合体;通过政策引导,发展集研究开发、技术扩散功能于一身的专业技术公司;发展研究开
发的外包创新服务,建立创新网络。对一些企业比较分散、规模不大的行业,应充分发挥行业性或区域性科研机构的作用,吸收相关中小企业参与,组成行业性技术中心或联合体,为中小企业服务。
利用开放的条件实现自主创新,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把在技术引
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 上一篇:加强企业文化阵地建设
- 下一篇:道路工程预算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