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培养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文化培养

篇1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是企业信誉和形象的代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长远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文化助力企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人才 培养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体现,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养的助推剂。引进先进的高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管理结构,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满足企业人才物质精神方面的需要,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人才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将企业文化引入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是企业创新培养人才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人才培养上升到一个高度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企业管理经验,浅析了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的内在联系,浅谈了企业文化助力企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企业文化的三个意识

文化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综合。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满足员工精神的需要,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其具有三个意识,即创新意识、导向意识和发展意识。创新是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社会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规范其行为举止,将员工的行为动机引导到企业目标上。发展意识即为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协调好员工之间的矛盾,提高员工合作的凝聚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二、企业文化助力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保障企业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引进,企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改革方向是影响企业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改革的成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服务理念,对企业改革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企业文化贯穿对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方向的把握,贯彻落实了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保证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流入等改革目标同时,能够高瞻远瞩,合理布置战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工作。

(二)促进企业员工正值观的形成

员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第一资源,也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确保企业有序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随着二十一世纪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许多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并相继实施了“人才强企”“人才兴企”等发展战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资管理,以此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不断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理念的体现,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规范员工的行为举止,培养员工的思想素养和道德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使其形成正确的工作理念,发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三)企业文化转换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员工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员工、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和谐构成以及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意义。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能够陶冶了员工情操,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使其更好的状态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可以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摒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理念,发挥集体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活动密切的联系了多类文化活动。对于提升员工全面性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意义。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有利于知识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功能的发挥,帮助员工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

三、企业文化助力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的战略资源,创建企业文化是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文化助推效用的着力点。在知识经济时代新时期下,企业更应该注重探索开展企业文化助力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发挥企业文化的能动作用,将其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的相互、共同发展。

(一)创新企业人才培养理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发挥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助推作用的第一要务,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创新企业人才培养理念,需要企业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爱人才,就是爱企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树立“人才文本,文化为根”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文本,文化为根”即是将企业看作树木,人才为树干,文化为树根。企业这颗大树要想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就必须以发达的树根和壮大的树根为依托。“以人为本,文化为根”的发展理念,巧妙的将人才与企业文化的内在联系结合在了一起,为发挥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找到了着力点,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人才的培养共同发展。

(二)企业文化团体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所形成,被企业成员认同、遵循的信念认知。企业文能够反应企业成员生活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是加快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企业文化对企业人才培养助推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先进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团体制度,完善企业文化团体的组织建设。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文化团体建设的指导,采取引导、建议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文化团体制度。比如说,政府应当落实企业文化、企业人才培养等相关文件的制定实施,加强对企业人才培养的资金鼓励,在政策上对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扶持。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政府切忌强制施行统一性的文化团体制度。让企业自发的组织和决策文化团体制度,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度。

(三)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

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构建和谐文明的企业氛围,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环境的稳定。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应当突出企业特设文化,打造文化品牌。以文化品牌为依托,进而吸引高尖端技术管理人才,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比如说,企业的文化建设应当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的优势。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是不同区域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庆典晚会,开展各种企业比赛活动等,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和认同,让企业文化深入到员工心中,端正员工的思想觉悟,最大化的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的组织建设

创新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人才培养队伍的建设。需要企业落实“四好员工”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员工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对于企业核心领导者,强化教育培养,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与能力;通过抓好选聘任用,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的人员与结构;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引导领导班子树立良好的作风与形象。为提高广大员工的个人素质,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战略规划、企业文化等,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阔员工的视野,更好的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落实“以人文本”的队伍建设思想,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其主人翁的地位,激发工作热情,为员工人生价值的实现创建机会,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创建积极健康的环境氛围,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员工的上进心、责任感。企业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员工的行为举止,提高了员工的思想觉悟,是企业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实现企业文化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人才培养助推作用。比如说,开展企业文化教育思想工作。在企业人才培训的活动中,加大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度,让企业人才深层次的感知企业文化、企业历史,对企业发展的历史文化有个系统性的认知,激发内心深处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激发员工工作效率,树立正确工作思想理念。

(六)深化企业文化宣传工作

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而转变员工的思想,指导员工行动的社会行为。企业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内在驱动力。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需要深化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建立健全舆论导向机制。舆论导向通过有意识的操纵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理念,进而控制人们的行为,达到行为规范的效果。因此,企业应当加强宣传力度,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比如,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加强企业生产理念、经营模式等宣传。宣传工作还应当扩大范围,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对于企业改革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等活动,应把意义、方案措施向员工讲清楚,进而增加员工内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发挥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2] 王真.“校企联姻”――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J].职业时空,2009(10).

[3] 陆山华.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入[J].企业导报,2011(03).

篇2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应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培养过程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使学生不但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而且适应企业文化管理需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深化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实践,以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为例,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人才培养;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特别要更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管理需求,即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就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职毕业生缺少企业文化的理念和素养,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高职毕业生难以迅速融入企业环境。所以,高职教育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把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深化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实践,以具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汽车技术培训基地———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为对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探讨。

1高职人才培养中优秀企业文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角度来看,方案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脱节,创新与实践氛围缺失;没有把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以校企文化合作模式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2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使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会产生许多优势:1)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技能到文化认同的“零距离”就业。将企业文化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细的规划,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要对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有一个逐渐了解、实行、认同的过程,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2)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必要途径。要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形象、在分享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在小组任务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要通过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3)实现全方位深入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高职院校可以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体系;同时,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4)感受企业文化,自觉提升学习热情。通过在学生中营造与企业一样的文化氛围,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高效、务实精神,深知专业技能知识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生产力,体验到企业中竞争与责任的重要性。5)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吸纳各种类型企业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并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要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内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借助和吸收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校企深入合作典范。

3.1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训基地目前由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培训基地将宝马的企业文化成功的融入到宝马定向班学员的培训中,使其在获得宝马基础工作经验的同时接受宝马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和宝马集团会每年深入全国宝马4S店进行调查,修订各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将宝马企业文化的培训融入到整个定向班培养过程中。

3.2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宝马售后初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例,针对日常工作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岗位能力要求都融入了宝马的企业文化,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培训氛围。引入了宝马企业文化中强调团队精神;创新与永不妥协的精神;“悦”的内涵等。并将这些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面优秀企业文化学工交替模式强调“同时与交替”,即“学习”与“工作”几乎同时进行。学工交替使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将职业操作规范、工作纪律、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角色等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精神的共同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4情境导入,创建真实的企业文化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模拟制定“企业制度”及“行为规范”。在潍坊宝马培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了学员校内培训的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例如不佩戴胸卡、不穿工装工鞋禁止进入实训基地;将企业早会文化融入到培训过程中,每天培训前由基地负责人、培训师和班主任为所有学生开早会,明确一天培训任务注意事项。

4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培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与企业文化进行了融合对接的探索,经过两届定向班学生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到岗后的适应时间明显缩短,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相信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文化合作将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陈翔,朱玉强,等.宝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6-79.

[2]武智,陈大斌.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3]张昊.宝马汽车4S店售后服务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4]石青青,祝移民.高职汽车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探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0-13.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59-01

经济全球化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单单的呈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更多的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企业文化是凝聚员工力量的黏合剂,是谋求企业生存发展的先行官,是企业做大做强迈出国门的尚方宝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拥有独特鲜明的企业文化,谁就铸就了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的竞争堡垒。因而如何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软实力对企业而言势在必行。

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戴维.兰德曾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同时也是研究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视角。”可见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文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软实力即企业文化软实力,一旦形成便有持久性和不可替代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易被模仿和替代,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大有裨益。

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的精神支柱

2.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员工行为。

三、培养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把企业文化贯彻到企业战略之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经营和持续与稳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的谋划和决策。把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运行之中,把文化这一“软件”同企业战略这一“硬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约束、推动和辐射作用,实现以文化带动发展,以文化促进发展。要知道,战略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支撑战略就缺乏灵魂和精神支柱;没有战略的引导,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为此,企业既要重视生产发展的“硬件”,又要重视精神文明的“软件”,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高层领导的积极参与并言传身教

高层领导者在组织内具有很高的威望,以其独特的管理风格和人格魅力而拥有众多的追随者。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层领导者作为企业的领头羊,无疑是员工心目中的典范,为此高层领导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实贯彻企业文化精神实质并在日常行为中言传身教,积极宣传并践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用理念引导员工的思维,进而规范员工行为,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同荣辱共富贵,真正实现“人企合一”。

(三)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在人际化层面强调从情感激励、道德感化、人际互动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去规范员工行为,达到“软控制”的功效。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企业应充分意识到:抓得住人心才能留得住人,在实际工作中多运用柔性管理措,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说来,企业应该重视挖掘员工的各种现实需求,完善培训制度和职务晋升机制,及时为员工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只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人情味”十足的组织氛围,组织文化才会像DNA一样渗透到每一个员工心目中,从而实现上下一心,共谋发展。

(四)不断创新,建立学习型组织

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唯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企业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能永葆活力。经济全球化下,企业处于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环境中,这就要求企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及时改变策略方法,思维方式等。为此企业应加强培训,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集体学习氛围,在组织内贯彻“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尚,使成员之间既相互学习,又彼此竞争,为企业文化的日益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篇4

Abstract: New employees, especially new recruits college students are fresh blood of enterprises. But how to make new employees really approve and join enterprises, become a for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re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each unit. Training of new recruited college students' enterprise cultural gene can solve this problem. Combined with th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carries on education for the new recruited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four steps of walking, understanding, integrating and loving, makes them become the bearers and inheritors of enterprises cultural gene, provides quality and stable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 培养;新入职大学生;文化基因

Key words: train;new recruited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 gene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76-02

0 引言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这种竞争必将愈演愈烈,各种跨国公司、合资公司、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本土化、内地化等趋势,也给地处内陆的国有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面对这种越来越严竣的竞争,国有企业不能坐等挨打,应该扬长避短,主动出击。正视薪酬竞争力不足的弱项,多发挥国有企业的长处——企业文化和归属感的培养,让企业文化的基因在人才(尤其是新入职大学生)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

如何让新入职大学生传载和继承企业文化基因,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豫北公司开展了新人"走进豫北、了解豫北、融入豫北、热爱豫北“四步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基因传承四步曲之一:走进篇

如何让人才愿意接受企业、走进企业,这是比较棘手的课题,尤其是新乡这种地处中原的中小城市,要吸引一些高素质的人进入,需要做很多努力。

豫北公司开展的新人入职四步曲第一步,就是走进豫北。走进豫北从招聘开始,豫北公司对招聘者的自身形象定位很高,开展了你的形象代表公司形象的研讨和征文活动,通过每一位招聘者向应聘者传递企业积极向上的第一印象,引导求职者愿意来公司工作。

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宣传公司,到高校招聘,我们会带上历年大学生在企业生活工作的电视短片,让大学生感受企业氛围;每年五、六月份,公司主动邀请目标高校学生来厂开展暑期实践,增进对企业的了解,为后续的招录引进打下基础。

每年我们将6、7月份分别定位为大学生接收准备月和安置月。从大学生宿舍准备、生活用品选购,报到通知发送都做到有计划、有节点、有检查、有落实,学生报到期间更是组织专人接待,从行李接收、入住安排、生活用品发放都有条不紊,让学生真正有到家的感觉。

同时,注意对招录学生的毕业前联络,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人单位与学员联系制度,由用人单位直接同签约学生接洽,对他们的学习提出指导意见,生活进行关心和爱护,逢年过节再向他们发上一张祝福的卡片,让每一位学生未进公司就有一种家的感觉。

2 基因传承四步曲之二:了解篇

大学生走进公司,如何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公司、认识公司,是接踵而来的事情。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除了开展必要的入司培训介绍企业基本情况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打造一流团队活动和品格训练营,在新员工心中播撒下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种子。

我们通过走进豫北专题广播、厂报专栏、入职感想征文,让大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豫北文化的种子在他们身上成长;

为他们组队参加篮、排球友谊赛,团队沟通座谈交流,我当升旗手等系列文体活动,让新员工成为不同团队的一员,切身感受到豫北团队精神的精髓,并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自动自发地身体力行。

3 基因传承四步曲之三:融入篇

了解完公司,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豫北,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为初来乍到的新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入企业的话,离开将会是迟早的事。

见习生活是每一位新入职学生都要经历的阶段,这也是国有企业不同于一些私营或外资企业的地方。我们更强化了对这一阶段的管理,把这一阶段作为打造有豫北特色新员工的训练营。

首先为每一位大学生制定了见习计划,明确了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按照双导师方式进行配置,一名技术导师、一位技能指导分别负责技术指导和技能培养。

在导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每一位学生都要通过为期一年的生产见习和岗位见习。在为期半年的生产见习中,要求每位大学生都要下到生产一线,带课题实习。课题可以是自主发现,也可以与老师协商确定,但每个人都要亲自动手完成课题的推进改善;按照每两个月一个周期开展大学生改善汇报,每一位大学生都会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改善成果,公司组织改善专家对他们进行点评打分。

这种形式让豫北公司学习改善的种子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培养了每一位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善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岗位见习和工作做好了铺垫。大学生们也因此增加了与一线员工的接触,言语中也多了豫北的特色词汇,豫北人求实创新的特点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做事方法。

4 基因传承四步曲之四:热爱篇

融入一个团队中只是留人的基础,让他们热爱这个团队才能真正留人留心。在热爱豫北环节我们也进行了很多探索。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人力资源工作者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重要职责。为此我们设计了技术、管理多个成长通道,根据每位大学生专业背景、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并结合工作需要和公司发展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让他们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和努力目标,从而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进步的相辅相成。

开展员工建言献策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除了每半年一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测评外,还定期组织大学生座谈,了解他们的心声和对企业发展的意识与建议,对于建议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开展员工心里话征集、改善成果命名等活动,让大学生也成为公司的名人,赢得公众的关注。

实施课题项目经理制,让每位大学生都成为项目主管,都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真正实现在项目中摔打提高,从而也促进了公司发展。

开展全方位的团队建设活动,每一位大学生都是团队必不可少的一员,他们或者是所在团队的文化经理,或者是单位培训、改善推进员,或者是团队中遇到困难者大家友情关爱的对象。

同时公司在团队提升和个人能力提升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为了配合成为全球化采购供应商的战略目标,公司出台了学习英语激励办法,独具特色的豫北英语等级考核让员工在其中充实并成长着;汽车商务英语学习虽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可大家仍然趋之若鹜,技术中心团队的英语班前会、每周英语沙龙让豫北公司的大学生在感受全球化步伐的同时也品尝着成长的快乐。

5 结语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文化。”而企业的发展靠人才,只有让人才成为企业文化基因的传承者,才能促进人才快乐成长,让企业基业长青,实现人企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坚强.论企业文化的人才管理功能[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篇5

【关键词】 企业文化;工学结合;工学班学生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中提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06年开始,广东省的佛山与清远、江门与河源在全省率先探索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优质教育资源与非优质教育资源联合的中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我校是全国100所、广东7所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之一。新的办学模式呼唤新的育人方式,探索工学结合的特点,创新中职人才的培养,是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1 领悟企业文化精髓,突出职业定向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一系列为广大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基本价值观、思想意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用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的精神,塑造企业的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教育、感化、约束、凝聚等多种功能,是企业发展之魂。

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学校应当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工学班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要。

在精神文化上,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质量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至上理念及创业、敬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核心理念中去,从而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

在制度文化上,吸取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等制度和规范,在实习、实训环节中把企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规章也融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之中。根据中职学生基本情况,制定出符合工学班学生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既体现科学化、人性化,又具有严肃性的规章制度。

在物质文化上,实习实训场所、教室的布置应突显企业特色,班纪班规的制定等应有别于全日制班级,要体现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成功人士的资料、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等与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行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2 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塑造良好职业品质

在现代企业中,员工的态度、观念对企业生产力及企业效益的影响日益加强,勤奋、诚实、守信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工学班的“准员工”,学校应将企业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为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提供理想的场所。

2.1 教育教学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展现企业文化内容,使企业文化成为工学班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改革教学方法,实施模块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法,突出“一线三训练”,即人才培养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训练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企业文化的熏陶,就能接受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就能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2.2 实习实训活动。营造良好的企业生产制造文化氛围,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习和实训,把学校实验、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训练环境。同时,加强对学生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做到人员职业化,管理企业化,营造崇尚科学、从严管理的良好氛围。针对中职教育特点,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3 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该找准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着重根据企业、企业员工职业素养等方面要求,开展突出“职业学校”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我校举办校园义卖活动,为学生创设创业策划和就业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学会交流、合作、竞争,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机关企业等单位开展调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走上街头,利用专业技能进行各种电器义务修理,到花卉世界做义工服务等,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聘请专家开办科技发明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到科研院所、科学技术交易会、家电博览会等参观,了解科技发展形势,到公司企业、工业园区,调查收集科技生产应用情况,了解现实创新需求,学习、掌握创新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意识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

2.4 班级管理活动。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是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的摇篮。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可以尝试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职位,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总经理负责制”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和公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成功案例,设计工学班特色的班会,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突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良好纪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参与企业文化实践,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企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和形成。工学结合办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企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通过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参与企业文化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学班学生在“工”的过程中,一方面将课堂所学知识融入到生产和社会实践,能够迅速提升和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另一方面将工作体验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使之更能切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育环境与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推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严密的企业生产组织使得每个岗位的工作都会对最终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所有的劳动者都必须具有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通过解决生产中发生的实际问题,处理与企业领导、职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误会、矛盾,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责任感。总之,通过感受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亲身参与企业文化实践,充分认识和遵守企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规范个体的活动,严格服从管理,才能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

[2]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3]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

[4] 姜汉荣:《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6期

篇6

[关键词] 日语学习者;日本企业文化;理解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78-2

在我国,日语已经成为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大外语,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对海外日语教育机关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日语学习者人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里,我国排名第一,学习人数为104万余人,比2009年的调查人数增加26.5%,而在学习者中以趣味为学习目的的知识志向和以就职为目的的功利志向比例最高,另外从各类对日语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看,日资企业的就职比重最大。而日本企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认识和理解日本企业文化尤为重要。

一、日本企业文化

(一)日本企业文化。关于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日本的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等观点出发分析了日本企业文化,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反映出了日本企业文化的共同体的原理,即内部职员和企业,企业命运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形成共同体,笔者试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出发分析日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通常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和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现象。日本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信念、仪式和处事方式上处处呈现以下特点:

1.从。这里的从主要指的是服从、遵从和跟从。服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和为贵的日本企业的核心精神,企业的员工服从企业的统筹安排,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员工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遵从体现在企业内部遵循的“菠菜”原则,即报告、联络和商量,这个原则加强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强化了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另外跟从主要是指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忘年会或者研修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意识。

2.细。既注重细节又事无巨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确认、确认、再确认直到满意为止,环节和确认的内容也非常详尽,从而大大减少了失败的几率,保证了品质,这也是日本敬业精神的体现,然而琐碎的细节和重复的确认会增加劳动量,因此在日资企业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同时这种谨小慎微在决策的判断中会显得优柔寡断,不够雷厉风行。

3.守。守时和守信。日本企业里凡是房间都会挂有钟表,其实不止日本企业,其他任何场所随处都可见墙上的钟表,因此在时间观念的潜移默化中,人们在潜意识上都会格外遵守时间,而守时也是尊重他人和自己诚信的表现,所以日本人都有随身携带工作簿的习惯,上面会详细地记载当月或几个月中具体的时间计划安排。

4.洁。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呈现海洋气候,因此环境和空气都格外干净,因此日本全民也都非常注意干净整洁,比如服装的整洁干净,口腔的卫生,仪表举止的得体等等,这也表现在发明于日本的“5s”企业管理理念上,5s即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素养,这一理念,渗透到生产的每一流程,使员工逐渐养成卫生清洁的习惯,创造干净清爽的工作环境,从而树立以厂为家的思想观念。

(二)国内的日本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进驻我国后,至今已发展到3万余家的规模,而随着时代的变革,国内的日本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也在发生转变。

1.经营模式的转变。由最初成本低廉、生产工厂、返销日本的经营模式逐渐转为同时面向我国市场和消费群体,参与并开拓我国国内市场、强化产品的设计和研究开发。

2.管理人员的转变。由日本直接派遣中高层管理人员逐渐转向直接启用熟悉现场精通管理的我国优秀人才,直接投入现场管理,节约经费和周期。

3.区域分布的转变。由集中分布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逐渐扩散到内陆地区,既注重发达区域又兼顾新兴的内陆地区。这一转变可以从2010年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于日本企业活动实态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即3-5年内有望开展销售事业的前10位地域分别是 ①广东省②上海市③山东省④江苏省⑤四川省⑥北京市⑦天津市⑧重庆市⑨浙江省⑩辽宁省,其中四川和重庆作为今后可发展地区被日本企业看好。

4.行业开展的方向性。在制造业方面,倾向于化学医药行业、机械仪器行业、食品行业、金属行业和电器制造行业。在非制造业方面,主要涉及建筑行业、通信和软件行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

5.经营上的主要困难。在我国的日本企业在经营上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生产方面、销售和业务方面、雇佣和劳动方面及本地经营化方面。其中本地经营化方面由于可供选人员在能力、意识和素质方面距离企业要求相差稍远而造成管理层干部候选人才的选用难,另外人员的流动性和离职率较高也造成人才培养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而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企业和用人”之间存在一定问题,企业要和谐发展,选用的人才期望职业生涯的完满发展,为此对于日本学习者来说,在进入日本企业工作之前具备日语能力和相关业务素质的基础上,有必要充分加深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认知,注意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日语学习者的教育环境

(一)日语教育机构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在我国,日语学习者主要在以下教育机构中学习日语语言以及日语相关的文化知识,按照办学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日本政府、或由我国政府、公益团体、个人创办的日语教育机构,一种是由政府间或民间合作共同创办的日语教育机构;按照教学层次可以分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机构和非学历教育机构。

(二)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日语语言能力并在外事、经贸、教育、科研、旅游等领域具有较强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能力的日语人才,而根据区域、学校教育方针和专业方向等的不同,对于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又有各自的特点。尤其近年为适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培养日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提上日程。

(三)课程设置和教育环节。日语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具体可分为初级日语课程、高级日语课程以及专业方向性的日语课程。伴随这些课程还会设置一些和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关的课程,力图在日语教学中渗透对日本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在教育环节上除了上述的理论知识学习,还有实习等相关的日语实践。

(四)师资队伍。日语教师一般为国内高校毕业的日语专业人员,日语专业的高校会外聘日本人教师或留学回国人员。但除了日语专业知识以外在其他领域的的专业技能或者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同时具有教高的日语专业能力又具备某一行业专业技能的教师资源相对短缺。

三、日语学习者对日本企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日语学习者要培养自身对日本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以便更轻松的融入到日本企业的就职中,需要外部和内部兼修共同培养。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首先要明确学习日语的动机和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按照设定的目标有的放矢。尤其对于优先考虑在日本企业就职的学习者,在掌握专业日语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对日本企业文化知识的吸收,做到未雨绸缪,从而为可以从容地投入工作,排除工作上和日本企业打交道的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辟渠道,善于交流。除了可以在课堂或者讲座中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作为知识的补充,可以查阅相关日本企业文化的图书、杂志等资料,留意相关报道或者新闻,形成对日本企业文化的认知,还可根据具体条件请教相关授课教师、毕业的学长或者日本人士,甚至可以借助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日本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理解日本企业文化。另外,多参加日本企业的商品展销会或者招聘会,通过和日本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加深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活动等方面的理解。

(三)留心实践,积累经验。参加学校安排在日本企业的实习等实践活动,直接接触日本企业,留意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制度,不断积累在日本企业中应注意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处事的方式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海外日语教育的现状[R].国际交流基金,2012.

[2]在亚洲大洋洲日系企业活动实态调查[R].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0.

[3]梅正.企业文化的确信和创造[M].有斐,1990.

篇7

关键词:徽商文化;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03-04

千年徽州,文风昌盛,人文荟萃。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学成派,艺成海,术成流,人成杰”的人文奇葩。人才的涌现是经济条件、文化环境、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等综合的结果,而人才以及徽商的崛起又推动着这一典型区域文化―徽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经传播和辐射,不仅对全国地域性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及机制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此做出一些阐述。

1 重教兴学,奠定成才基础―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徽州传统“重教兴学”在徽商崛起后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富而教不可缓也”是徽商著名理念,关于徽商重教兴学的表现,李琳琦教授在专著《徽州教育》中有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其一是亟置塾学;其二是广设义学;其三是捐修官学;其四是倡建书院。正是这一传统的深入人心,逐渐形成“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弦歌溢里巷,转毂遍四方”的社会风气。徽州也涌现出大批人才,如一代经学家王茂盛等。所以说,重教兴学奠定了成才的基础。

而将徽商时期的“重教兴学”引申到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即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为人才培养营造浓郁的成才氛围的同时,也加深人才培养的深度,激发员工对组织的使命感并凝聚员工的归属感,有效规避人才培养中的隐性风险。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意味着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以及营造员工与组织双向沟通的渠道,来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成长中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且意味着将特定的企业文化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阶段,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内容的设计、方法的确定等上都渗透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培养各层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深化和宣传企业文化的精髓之处,从而有力地推动人才成长。

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明确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企业应首先确定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目标并将其细化,即经过企业全员讨论后将目标内涵和外延具体化,并将其延伸至物质、行为和制度层面,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建设企业文化。

图1 企业文化体系但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或多关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即使重视,大多企业文化建设也只是侧重于形式和模仿,缺乏创新以及对文化具有因事因地因人而异特性的意识,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缺乏对企业文化四个方面内涵的正确理解,甚至有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其实本身是虚空的,但不代表没有作用,企业文化亦深亦浅,亦雅亦俗,关键看是否可以找到“载体”,诸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等,但中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尚浮于半空,没有根基和支柱。

目前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紧跟“十”中明确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完善原有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企业文化更好地体现企业的主体价值和精神风貌。殊不知,在当前我国特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我国企业进行良性的稳步发展,建设企业文化极其重要。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中也至关重要。

2 以饶养学,确保成才多方需求―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徽州学者汪道昆曾说过“夫养者非贾不饶,学者非饶不给”,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而建立的。徽文化若无徽商的支撑,难以发扬光大。“以饶养学”保证了徽州学子无经济的担忧,并进一步满足其学需师道、学需郊游的要求。在徽商历史里,一般用“贾儒相济”来保证以饶养学,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运用到现代企业中,“以饶养学”体现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以饶养学”,因为制度建设才是人才培养机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它提供了一种制度性的框架和依据,使人才培养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运行。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工作。目前我国企业人才培养规划缺乏前瞻性,且并未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要求和员工的实际发展状况。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要从系统性、有效性、标准性、普遍性入手,在工作岗位说明、任务分析以及企业与员工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培养总目标,确定各子项目的目标,并合理地分配资源,逐步实施,综合平衡。人才培养规划的关键点在于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制定出人才培养规划后,还需再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从而逐步在企业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网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理论学习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要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建立和完善这两项制度。鼓励学员通过不断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超越自我,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岗位竞赛、在职学习、替补训练、轮岗任职以及决策模拟训练等,对员工进行技能开发,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并将人才培养与考核、晋升、待遇结合,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员工的健康成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企业也要为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对2013年的紧缺型人才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制度保障,所占比例达到样本总数的54.60%,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组织忠诚度,并激发了员工不断学习的动机。

图2 安徽省企业人力资源职业生涯制度保障的情况图最后,构建和健全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营造前有引力、后有推力、自身有动力的氛围机制,这意味在企业要形成一种以目标为先导,竞争激励为核心,利益激励为后盾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见效的,必须长期坚持,才有开花结果之时,正如老子常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那么如何在企业中保持人才培养的动力,就必须健全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对部门或主管,甚至对企业的激励,使人才培养切合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高组织的经营绩效。

当然,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人才培养是一项生产性投资行为,投资必然存在风险,对于如何规避企业人才培养风险,除上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外,还应建立人才培养的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或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明确各自负担的成本、违约补偿等,或根据“利益获得原则”,以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考虑人才培养成本的分摊与补偿。只有在企业中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规定,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在正轨上运行,激励更多的企业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3 藏书刻书,提供成才丰富营养―人才培养知识建设

藏书刻书是“贾而好儒”的徽商特点之一,它虽有求名射利的动因,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且传播了民族文化。徽商藏书是以富而求精为特色,以两淮之马裕(马曰馆之子)、鲍廷博等人为代表。据《安徽藏书家传略》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六邑藏书家多达一百八十多家,目前所幸存的宋元珍本,都是经过这些藏书家精心保护而得以传承。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也是由大多徽商或徽商后代收藏的。而徽商刻书,早在明代就已闻名天下。明代嘉靖以前,歙县已经“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士”。且徽州刻本书籍以“无书不图,无图不精”的优点超群绝伦,如谢氏《庄》、《骚》,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等。

徽商对藏书刻书的重视,给徽州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对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知识建设与管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开发企业知识资源的基础上,激发企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调动人才的潜能。企业知识建设主要体现在:第一,要建立企业知识管理库;第二,要注重知识经验的共享与传承。

企业知识管理库的建立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早在1999年知名的Cartner Group就做了一份实证性调查报告,其中对公司推动知识管理的驱动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如表1。

由表可知,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最佳实践的转移、避免重复学习以及增进综合绩效。”因此作为知识管理重要工具的知识库,其所发挥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库对企业人才培养更是必不可少。它不仅使企业的信息和知识有序化,也为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渠道,企业人员可以从知识库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保证了人才培养良好的知识环境。这里的外部知识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信息、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等,内部知识主要包括显性知识如岗位胜任所需的知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需的知识等,以及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不外露于头脑之外的知识。目前大多企业所构建的知识库无法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因此企业应提高知识库建设技术,在构建知识库时要明确目标,即知识库的建立是为知识战略服务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另外也应注意到保持知识库系统的动态性,及时更新知识,确保知识的有效和适用,切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知识管理中心的研究和咨询实践,知识库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为企业建立知识库提供了依据。企业应遵循五个步骤,并结合其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完整有序的知识库,为人才培养提供便利。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知识的共享与传承。1986年,瑞典管理大师斯威比(Karl.Eric.Sveiby)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主题,更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知识共享行为包含两种层面,第一层面是知识所涉及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第二层面是知识在个人、团队、企业中的流动。知识共享推动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优化,并在社会形成人才培养的群体效应,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共享平台、设定原则并甄选具有潜在价值的共享知识,来健全知识共享系统来激发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动;可以创立组织共享的文化,在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效降低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提高共享的意愿;可以降低组织成员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减少由于员工对知识共享评价的差异性带来的损失。但在知识共享中易出现“搭便车”、“鞭打快车”的问题,以及创新知识共享中所产生的外生性问题,如知识安全性问题等,这会阻碍共享的进程,除了政府补贴外,企业应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使知识拥有者和被分享者能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做出共赢的行为;并强调和培育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意识,建立团队绩效的理念,明确员工之间的利益和知识都是相互高度依赖的,改变不信任、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建立群体规范,按规章加强知识共享的契约管理,控制“搭便车”的行为,从而保证知识共享的良性发展。

4 贾而好儒,刻苦自励力学成才―人才培养自学习激励机制

“贾而好儒”是徽商特色之一,根据张海鹏、唐力行两位先生的撰文,可以将“贾而好儒”的特色概括为:第一,多延师课子,令子弟儒业;第二,雅好读书,好学不倦;第三,老而归儒;第四,重视和资助文教。“贾而好儒”以及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是徽商坚持学习的不竭动力,他们中大多人刻苦自励,自学成才。大学者程晋芳虽世代经商,但也好儒,潜心学习,长年苦读,世人评价他“综核百家,出入贯穿于汉宋诸儒之说,未始不以程朱为职志也”。他及著作于一身,被文人所称颂。贾而好儒,自学成才,不仅使得徽商能够审时度势,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市场形势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在这一氛围下,也培养了大批人才。

那么在现代企业人才培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如《第五项修炼》所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根据现代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人类最为本质的学习过程,它建立在个体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并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即当主体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需要时,才会努力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实现组织内员工自主学习的核心和关键是尊重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企业人员培训也应该建立在员工需求的基础之上,针对员工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才能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根据安徽省紧缺人才的调研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大多数企业可以针对需求提出培训方案,切实保证了培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图3 单位人才培养的特征情况图为了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可以通过组织自学习激励机制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应构建基于报酬的显性激励机制和基于职业生涯设想和规划的隐性激励机制。对于显性激励机制,企业可综合运用固定薪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和晋升奖金等激励员工自学成才;而隐性激励机制则要通过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想来激励员工,使员工在自学中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激励机制旨在为组织个人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其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打破固定思维,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动态性,保证自我的与时俱进。为培养员工的自学意识,组织应从愿景激励、竞争激励和合作激励入手,以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实现学习型企业的构建。但企业的学习激励机制应建立在企业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并有效避免组织在投入人才培养和激励成本中存在的员工离职风险,在建立企业文化和培养员工忠诚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的自学习激励机制。

5 惺惺相惜,帮助人才排忧解难―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

徽商对人才的爱惜程度无法比拟,既表现在经济上的援助,也表现在为人才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环境上。徽州商人马氏兄弟不仅大量藏书向文人开放,同时还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忘年交程晋芳和吴敬梓,当时吴敬梓命运多舛,穷困潦倒,“芙蓉生在秋江上”,程晋芳不仅收留他住宿,同时给予其经济上的补贴,吴敬梓著作《儒林外史》也是由程晋芳刻印出版的,使这部伟大的讽刺小说得以传世。

的确,人才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因此在现代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人才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政府服务环境、市场经济环境、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等,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设施环境、尊重知识的环境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在人才培养中企业首先要创造引人的环境,通过丰富企业文化强化企业使命与宗旨,通过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要创造重人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人才评价要公平公正,人才激励要客观多元,才能增强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自我。另外要创造育人的环境,企业要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对人才进行开发和二次开发,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这不仅包括对其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和更新,还要帮助其转变观念,培养思维技巧。最后,要创造用人环境,企业要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并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和要求,将个体与岗位匹配,从而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同构性,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企业善于用人,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表现,尽管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正确用人能节省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引人、用人、重人和育人,只有企业真正做到重视人才,才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其健康发展。但目前,一些企业在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企业领导对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重视不够,在我国众多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在生产型企业中,领导往往更加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短期利润,而对长期的人才战略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了人才的长期价值;另外企业文化建设氛围不够,缺乏凝聚力,缺少被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缺乏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问题抑制了企业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企业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明确只有真正营造出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人才培养环境,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6 结语

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徽商文化确实引领着人才培养的兴起与发展,这种尊重人才的氛围,对当时文学界乃至商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欲一国文化进展,必也社会对学者有相当敬礼;学者恃其学足以自养,无忧饥寒,然后能有余裕以从事更深地研究,而学乃曰新焉”。

梁启超一语道破人才培养在任何时代的重要性,徽商文化对现代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徽商文化引申出的现代企业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制度、知识、环境以及自学习激励机制的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方式,企业应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的六方面,并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坚持多元化、大力度地培养企业人才,共创企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琳琦.徽州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尚恒.明清徽州的藏书刻书[J].安徽师大学报,1990,(1).

[3]张成洪,郭磊.大型集团企业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3):399406.

[4]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张明富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4,(1).

[5]王永明.基于企业员工自我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6):178180.

[6]李芬芬.组织学习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7]王世华,夏建圩.徽商:人才培养的催化剂[J].安徽史学,2013,(2):8395.

[8]武家政.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

[9]何宏兵.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张玉明,刘德胜.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11]杜柯鑫.日本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考察[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2]文魁,吴冬梅.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调研报告[J].管理世界,2003,(10):110114.

[13]曹兴,罗会华.企业知识状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12429.

[14]赵海峰.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15]周敏,胡帮喜,聂规划.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的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8):30-31.

[16]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轮.“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J].中国软科学,2001,(12):115.

[17]刘建华.科技人才培养环境与个体需求实证研究――以辽宁企业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103-106.

[18]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7,(6):3-12.

[19]Huysman,Marleen.Knowledge Sharing in Practice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27,39.

篇8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如何适应英美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0). 

篇9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

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现状

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据调查,有60%的企业认为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人才流失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吸引企业目光的往往是需要什么样的硬件,网络环境如何搭建,而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事实上,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过程,而所使用的高新技术不是一次购买、一直使用的技术。从项目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技术总在变化、升级和更新,信息系统也就不得不升级和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在开发、应用和维护阶段都必须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其次,中小企业内部实施人员的知识层次偏低,大部分是初高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对新知识的接受力不强,特别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安装、配置、维护、操作等技术性知识很难接受,而且已经形成一种定性思维,这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是不利的。因此提高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使之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步,是当务之急。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匮乏,由于待遇和企业重视程度等因素决定了中小企业召到和留住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比较困难。

三、解决目前信息化建设中人才匮乏的途径

1.改善用人制度,吸引并引进人才

由于很多企业用人机制僵化,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大部分优秀人才选择进入科研机构或者自己创业或者进入大公司。因此,要想吸引人才就必须改革现有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提供更加优越、舒适、宽敞、温馨的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1)增强安全感:许多优秀人才之所以选择大公司和“国字号”单位,原因之一就是在“国字号”单位感觉生活有保障,有安全感。因此要实现中小企业与“国字号”单位的同等国民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解除后顾之忧。

(2)提高激励机制:企业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更为有利的条件,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在同等条件下,比同行业有更高的激励标准,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另外在人才引进中还要改变以往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的观念。要惟才而用。

(3)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人都愿意在一个宽敞、舒适洁净的环境中生活,如果我们给一些人才提供优越的工作空间,比如在同等条件下“国字号”单位只给卡座办公的,给他单独的办公室;给小办公室的,给他大办公室。这样对于上了一定层面的人来说:一个单独的办公场所不仅仅是工作的需要,而且是精神上受到尊重。这样对有些人来说势必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

2.改善措施,留住人才

目前中小企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人才流失问题,因此如何留住现有人才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况且现有的高级的IT人才的跳槽,不只是一个人才的走失问题,他将会带走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给企业的技术和效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这种局面。

(1)让员工在工作时候保持快乐的心情:快乐的员工是生产力的源泉。一个企业要想留住人才,靠的不是铁的手腕,靠的是人心。所以说,人才管理的根本就是要管住人心。要关心爱护员工,要想让员工安心工作,一要解决员工的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二是作为领导阶层不要吝惜对自己员工的赞美、鼓励、关心与体贴,让员工感觉到温暖,感到自己备受重视。另外,人都有“归属感,经常性的举办一些大家感兴趣的集体活动;让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在一起交流、沟通、娱乐,营造出一种被亲情包围的人际环境。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舍不得离开这个既有领导的重视,又有大家的相互关爱的即温暖又团结的大家庭。

(2)建立科学用人和客观考核的管理机制:在不吝惜鼓励的同时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为有建树的工作人员在得到物质激励的同时,有更广阔的成长和提升的空间。制营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

(3)提供宽松的工作时间表:如果按照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去管人,管的是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至于上班后是聊天、摆样子,做什么就没有人过问了。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改善一下对这部分IT人员的要求,不是要求他们按时上下班,而是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必须完成一定的任务,至于时间的安排可以灵活控制,甚至有些工作可以在家完成,这听起来好像不可行,可事实证明,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取得了成功。在吸引了外来人员的同时,也留住了那些曾经拥有的老员工。因为对于员工来说,这种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超级秘书网

3.做好全员的培训工作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而忽略了领导层与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这是错误的。一个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问题,必须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上至企业老板,下至普通员工,都要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组成,企业是否能顺利推行信息化进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员工的素质是否能适应信息化。为了迅速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与高校联合建立培训基地,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日本文化;服务意识;启示

游客到日本,一走进日本酒店,服务员就会满面笑容地说:“欢迎光临。”对顾客表示欢迎。只要顾客路过他们旁边时,他们会鞠躬对顾客打招呼。顾客离店,即使走出30米,还能看到日本人在向顾客鞠躬道别或挥手致意,正是这种一对一的认真体贴的服务和在不同状况下的应对,使日本成为了“服务王国”。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日本文化,将日本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日本式”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意义深远。

一、日本文化的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外在形式的民族。与此相关的是,日本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了一种非常重视礼仪教育的社会风气和习惯,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模式。

(一)寒暄文化。在日本,人们平时见面最常用的问候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失礼了”等等。无论是谁,外出离开家门时,总要说句“我走了”,回来的时候又必定要打招呼“我回来了”。家里人总要相应地说“路上小心”、“回来啦”等寒暄语。

(二)等级文化。日本社会被细微的等级关系所划分,即使是同等实力的公司职员,也要根据其年龄、入社年份、工龄长短等论资排辈。因此,日本人在言行中常常需要首先考虑一下自己所处的等级位置。比如初次见面时交换名片,年纪较轻或身份较低的人要先递上名片。在接过对方的名片后,一定要仔细地审阅一番,根据名片的内容来相应地安排自己的言谈举止。

(三)仪表文化。日本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仪表和穿着打扮。有位日本人曾在书中写道:“一个身着破旧T恤衫、牛仔裤的人不管他的演讲多么出色,也没人会认真地去听他的演讲。”日本人认为,服装和仪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自我的表现,同时也是得到对方信赖的第一步。也就是说,与人交往时,日本人首先从他(她)的服装和仪表来判断其人是否可信,是否值得尊敬。所以在社交场合他们非常注重自己的服装。

(四)气遣文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常说的一句话。当经过别人面前时,特别是别人在讲话时,日本人一般都弯低着身子说声“对不起”或做个“劳驾”的手势后再通过。在洗手间,要求把擦过手的手帕放好后再走出去,尤其是女性。给人递东西时,日本人要求两手递。递刀类等危险东西时,要把带有刀、尖等危险处朝向自己再递给别人。日本人会充分考虑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这在日本叫做“气遣”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然的发音和礼貌的谈话方式。语言是沟通的基础与桥梁,语言面貌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缺失基本语言能力或不流畅、不优美的语言表达都会给酒店业服务带来负面效应。因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对语言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为客人服务过程中,要做到普通话发音纯正,不带有方言,音质柔和,给人以亲切感;在与入店客人对话时应娴熟地运用敬语。具体的要求有以下两点:

1. 学习并运用“诚心接待”的表现方式。日本服务员对客人都使用礼貌用语,又称敬语,表达真诚接待客人的态度,如:

欢迎光临(いらっしゃいませ)。请这边走(こちらへ、どうぞ)。

请稍等(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

站在客人的立场,恰当地学习并运用“诚心接待”的表现方式,与客人的沟通要顺畅。“欢迎光临。”“请慢走,路上小心。”“谢谢您的光临,祝您旅途愉快。”运用语言的温暖贴心的力量,对客人传达自己的欢迎、感谢、道歉等心意,以心传心,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2. 学习传达完善服务内容的措辞表现。学习向客人传达完善服务内容的措辞表现,在什么时间,酒店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服务内容正确周到地传达给客人。让学生学习传达周到体贴的服务内容的措辞表现,细致地介绍酒店能为客人提供的全方面的服务,学生的介绍代表酒店的形象,减少因粗心、遗漏而给酒店造成的损失。对于服务价格要谨慎,介绍服务内容时要注意观察客人的表情,会倾听客人的诉求,做到“擅听会说”。

(二)接受礼仪教育,进行岗位礼仪训练。教师手把手教会学生日常生活到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的规矩,接受礼仪教育。进行系统的礼仪岗位培训和礼仪训练,从发型、衣着、坐立姿势、鞠躬角度、打电话和接电话的口气用语到表情道怎样带路和开门,以及如何奉茶、如何与客人谈话等都要一一规范,各项规矩要求清楚明了。

(三)精髓层面礼仪到语言、语言到礼仪的双向渗透。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语言得体的同时,要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不给别人添麻烦”和“气遣文化”(考虑他人感受)的精髓,要求教师以身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带学生,形成从礼仪到语言、语言到礼仪的双向渗透。

三、总结和思考

学习邻国日本的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取其精华,学习日本人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和待人礼貌周到的精神。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中,融入日本文化的精华。注重培养学生自然的发音和礼貌的谈话方式;接受礼仪教育,进行岗位礼仪训练;精髓层面礼仪到语言、语言到礼仪的双向渗透。最后,将上述几点启示融入酒店管理专业各门科目的教学中,培养出有近接性、包容性、协调性、继续性、责任性五大综合能力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日航文化教育公司.服务业日本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