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调查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一体化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组织安排到位,工作保障有力
自工作启动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重点来抓。一是及时成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联系调查点社区的机关干部、财政所所长、统计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工作组织领导协调到位;同时落实专门指导员1名,调查员3名,确保了具体实际工作有人做。二是及时制定《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确保了工作开展有的放矢。三是全力保证工作开展中办公经费、人员务工补助等日常费用开支。
二、服务到位,基础工作开展扎实
辖区涉及3个调查点,分别是南街社区点、普贤路社区点、公园路社区点,每个点抽取10户调查户,共30户调查户。一开始,被抽中的少部分居民户对这项工作都不理解配合,不愿意接受登记,甚至在工作人员上门的时候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推这推那。为此,办事处工作组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到3个社区点逐一登门做宣传解释,现场办公解决被抽中的困难家庭户的实际困难,并落实1+1对口帮扶措施,从而赢得了调查户的理解与支持,维护了调查网点稳定。一年来,帮扶调查户8户,解决就业岗位8个,临时救助1户3000元资金。
三、调查工作开展到位,各项任务落实有效
严格按照《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
1、基础培训工作落实。协调市农调队对调查员、调查户进行了基础培训,明确账页所需填写内容,强调摘要填写方法,确保了日常业务水平规范。
2、日常指导到位。建立健全入户指导登记台账,包括调查户的家庭人口、基本情况、从业情况、收入情况等,并不断加以完善。通过掌握调查户的总体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提高了入户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及时检查账页上存在的问题,跟调查员沟通,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将记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反馈给调查员,通过调查员反馈给调查户,由调查员指导调查户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记账户的记账水平,保证记账质量。通过以上举措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如调查户收入出现明显波动时可以及时了解具体情况,确认是否符合实际,便于及时纠正错误,确保调查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垃圾处理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垃圾处理作为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实践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也是反应一个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环境面貌、推进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对于以上的情况,我于2017年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菜园村以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做对比,为政府决策方针提供参考。
二、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及乡镇所属主要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清运现状调研得出:现有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基本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置”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化,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其不足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1.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处理成分复杂、数量较大的垃圾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沤肥、焚烧和填埋等看上去科学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便是不彻底的,会导致严重二次环境污染的出现。前端垃圾收集采用露天垃圾池,池内蚊蝇丛生,雨天污水横流,居民素质较低,垃圾随弃严重。
2.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现在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都比较差,思想上面认识不够,这也给垃圾处理更好的进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转采用敞蓬车转运,垃圾及污水沿路抛洒,二次污染严重。
3.采用填埋、焚烧或直接露天堆放,对水及空气环境再次污染。
4.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环卫工人人员不足,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积极性不高。
5.村里没有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分发到每家每户的垃圾桶、村里的垃圾敞篷车,都是一体的,并没有具体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部分,增加了处理垃圾的难度。政府没有建立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后续手段。没有规范的垃圾回收点,目前的废品收购仍处于自发的废品市场化状态。
6.农村垃圾桶一律采用绿色的方形垃圾桶,并没有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一款可分类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和垃圾中转敞篷车。
7.机械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农村全部采用环卫工人隔几天每家每户进行垃圾清理,清理效率低。
三、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几点对策
1.进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网络的建立和健全。想要城乡环卫真正的实现一体化,需要进行工作网络的健全,需要加强领导,进行专门机构的成立,需要专门进行这项工作的负责。需要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到平时的工作和考核中去。将城乡的管理体制真正理顺,实行县、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打破城乡环卫一体化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最终实现统一化管理。
2.积极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工作。重视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将各方面的优势真正的发挥出来,进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从而给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将地方电台等媒体手段利用起来,宣传工作开展的意义,让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3.加快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根据新编制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统筹考虑我县城乡环卫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意,逐步完善县、镇、村环卫基础设施。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收集设施上,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
四、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解决方案
1.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和厨余垃圾比较多,从颜色具体分类的垃圾桶,蓝色: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蔬菜叶等;绿色: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金属、塑料凳;红色: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瓜果壳、灰土等。
2.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植物比较多,我们可以从颜色具体进行分类:不同垃圾不同时间进行回收,每户发放统一的表格,写着每日可以扔的垃圾种类和时间。如可回收垃圾是每周一、三、五进行回收,每周二、四、六回收菜叶、植物等垃圾。
3.政府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统一采购,使用户在生活垃圾分类也能收到益处。
五、调查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城l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一定要注意“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难解之题,必解之题,各地环卫管理部门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垃圾收运、处理方案。同时建议我们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创美好的卫生环境。需要政付部门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根据各自特点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找到合适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吉崇矗张云,隋儒楠.沈阳市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6(2).
[2]单华伦,朱伟,张春雷,李磊.发达农村生活垃圾特性调查及治理技术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6(6).
篇3
关键词: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问题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improve transit service and management level, accelerat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dhere to public transpor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ervices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breaking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ation, building policy coherenc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moderately competitive, sustainable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for the people of the city to provide safe, convenient, favorable and comfortable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soci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us; construc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U126文献标识码:A
近期,我们对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该市长运公司、市通达公共交通公司和侯镇、羊口等城乡公交线路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市交通局、长运公司和通达公共交通公司等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座谈会,围绕加快推进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进行了座谈讨论。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基本情况
该市客运市场一直是城乡分割二元经营的局面。农村客运和城区公交分别由市长运公司和市通达公共交通公司管理运营,2010年该市拥有市内农村客运班线35条,车辆176部,城区公交线路7条,车辆96部,从事农村客运和城区公交的车辆80%为个体挂靠公司经营。
为适应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该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启动,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先农村、后城市,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思路,几年来,该市稳步推进改革进程,运输资源不断整合优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覆盖网络不断扩大,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不断向规范化、集约化、公司化方向迈进。
城乡公交改革进展顺利。截止去年底,通过货币收购和出租车置换相结合的方式,市长运公司筹资近5300万元,先后收购了寿光至岔河、寿光至羊口方向共90辆农村客运班车,新投入37辆新型清洁能源公交车,开通了101、102、103路城乡公交,运行这两条主干线路,同步开通运行部分镇村公交线路。同时,该市结合新汽车站的启用,调整了全市800多辆客运车辆的运行线路,扩大了城市公交的运行覆盖面,城市公交线路由原有的7条线路增加至8条,其中2路、8路终点向东延伸至羊田路,结束了东城工业园十多年来不通公交的历史。
公交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通过调整城乡公交线路,优化站点设置,逐步使城乡和镇村两个公交网络实现了有序衔接。新购公交车全部是新型清洁能源车辆,用LNG作燃料,做到了低碳环保。新型城乡公交全部安装智能化公交系统,实现了GPS监控、视频录像、移动电视及语音播报等基础功能的运用。所有公交车采用智能IC卡付费,在原来票价的基础上实行20%的折扣优惠。因为部分线路途经寿光大型工业园区,还特别针对务工人员推出了包月卡服务,优惠幅度更大。同时,注重引导和支持有关镇街进行镇村三级公交公益性试点,羊口镇开通的镇村公交线路,贯穿镇域范围内全部22个村,6个居委,先进制造业园区,渤海工业园,高新技术园区等三大工业园区及新、老镇区,所有线路实行镇区范围内上车全部免费,镇区范围外上车只收1元的优惠政策,镇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进行公交补贴,将这件为民实事落到了实处。
二、寿光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该市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公交网络还不健全。还有部分农村客运线路没有进行公交化改造,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镇村还没有开通公交。
二是城市公交运力不足。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公共交通发展目标,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要达到10标台。按该市当前40万城市人口计算,市区公交车辆应达到400标台,目前该市城市公交车辆仅110台,并且现有车辆老化严重、档次低。由于公交车辆不足,很多新建小区、商业网点、学校附近难以开通公交车,部分公交线路运行密度低,等车时间长,难以满足群众出行需要。目前该市城市居民出行普遍不能将城市公交作为首选,公交公司的市民出行承担率不足5%,远低于其他城市公交出行率30%以上的水平。
三是公交车票价定价高。目前,该市城区公交车票价为城区(老四环路内)2元,出城3元。101、102、103路城乡公交还执行原客运班车票价,全程票价分别为10元、14元、11元。票价高与公交车经营成本有直接关系,近几年来,该市公交车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职能,加之燃油价格上涨、驾驶员工资提高等多种因素,使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运营成本上升,大部分线路出现了保本现象,个别线路甚至亏损。对此,在缺乏补贴和补偿机制的情况下,个体经营业户通常以提高票价的方式来解决经营亏损问题。公共交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先进地区普遍实行低票价,如黄岛区公交全部实行1元一票制。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交站亭、枢纽站、首末站、停车场等公套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资金不足。目前,城区公交车辆尚无一处专用停车场地、换乘站或首末站,车辆随意沿路停发,影响了城区交通秩序,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01、102、103路城乡公交停车场地都是临时租用的。在公套设施建设方面,该市与黄岛、昌乐等县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推进寿光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对策建议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的重要内容。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补贴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
(一)强化措施,尽快实现村村通公交。一是完善公司化运营模式。城乡公交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而个体经营车辆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公益性与逐利性的冲突,在实际运营中必然引发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齐抓共管,扶持市长运公司和市通达公共交通公司加快对个体挂靠车辆的收购整合,尽快建立公司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运营模式,并统筹协调城市公共交通、农村班线客运和汽车站的关系,明晰资产,整合资源,组建国有控股下的交运集团,最终实现公车公营。二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提前预留出城乡公交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场地,同时加快城乡公交换乘站、停车场、加气站、站点亭等建设,满足乘客中转换乘及候车需要。三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市交通部门牵头,根据各镇街村居分布情况和道路实际状况,合理设置公交运行线路,尽快构建起覆盖整个城乡的公交网络,争取“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村村通公交。
篇4
摘 要:土地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载体,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土地管理密切相关。地籍是土地的户口。地籍管理不仅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地籍管理对于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的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出发,阐述了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对新农村建设中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地籍;城乡一体化。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乡经济和建设日趋融合以及对集体土地产权管理逐渐加强,对地籍管理提出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根据《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在2010年前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建立土地统一调查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土地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村庄地籍调查覆盖率达到95%。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以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对搞好地籍管理工作,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地籍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实际上被人为的分成了两块。城镇地籍管理注重资产管理主要是完成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变更调查及相应的统计等工作,管理的范围主要是建成区国有土地,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农村的地籍管理则偏重资源管理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主要是管理土地的利用情况和集体土地权属状况、完成地类变更,统计等工作。目前城镇地籍的主要管理模式:按市—区(县)—街道—街坊—宗地—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主要方式:按市—区(县)—乡(镇)—村—面状图斑对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管理单元为行政村[2]。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多年来实际上按照不同的体系分别进行操作,实施的是城乡分割的地籍管理。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和土地管理部门的成立,使得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有了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及专家学者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思路。但是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统一认识和模式,只是各地在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城乡地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
2、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探索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要以地籍信息化带动地籍管理工作的跨跃式发展,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地籍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满足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信息建设的需要,以及具体细致的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信息,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全面提升地籍管理工作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已势在必行。国土资源部在地籍工作“十五”计划纲要中曾明确指出,将地籍信息化和城乡地籍一体化作为奋斗目标,同时颁布了新的城乡一体的土地分类标准,为城乡一体化工作做了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不仅业务性强,而且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因此,必须着眼未来,科学设计,规范实施,确保可持续发展。纵观城乡地籍建设的历史和现状,目前我们应该优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2.1功能设计与系统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首先要确保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应以需求为导向,不仅要满足当前所需的初始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土地利用分析、变更调查、变更登记、查询、信息等功能,而且要为以后的发展预留扩容空间,以便适时调整完善,发展多功能地籍。同时也应兼顾性价比因数,确保上下联网并可持续发展。系统可采用四层体系结构:第一层为用户操作界面;第二层为自动流程控制;第三层为逻辑处理、数据访问和数据隔离,最低层为系统空间数据库[4]。
转贴于
2.2土地分类与数据标准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根据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已经颁布了以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个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的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以及《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较原有城乡两套不同标准更能适应现代土地管理的需要。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不同以及实施的进度和新旧资料的衔接,全国马上全面执行新的土地分类有一定的难度,国土资源部又颁布了现阶段的过渡方案,原有资料可以作为过渡方案实施操作,但新开展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以全新的土地分类标准为依据,确保各项调查直接到位。另外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的城乡数据库标准,所以,各地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实际制定城乡统一的数据标准,确保与国家标准的转换,以便最终形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地籍数据库。
2.3坐标系统与成图比例
目前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54坐标系,城镇地籍调查部分是80坐标系和54坐标系,而且绝大多数是各个城市的自有坐标系,而必须要在同一投影方式和同一坐标系下对相邻地区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进行拼接,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下的坐标必须进行转换。所以,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有统一的坐标系和投影方式,确保城乡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坐标系一致,同时确保与原有成果、与周边单位的成果数据衔接。此外,为形成统一的成果,日常开展的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也必须采用该坐标系[5]。
城镇与农村地区的数据精度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城乡不同比例尺势必存在接边问题,必须按照“不重不漏”的要求,从应用的角度,积极探索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以提高基础图件的精度,拓宽成果的应用领域同时又要确保无缝连接,以解决城乡结合部位普遍存在的权属关系混乱、权利主体不明等问题。
2.4数据组织模式和结构
城乡一体化地籍建设的重点是城乡地籍数据统一的组织模式和结构,在这种模式下不再对城乡地籍进行区分,而只有业务管理要求上的不同,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组织管理模式为:市—区(或县)—街道(或乡、镇)—街坊(或行政村)—权属单位—图斑,数据组织的最小单位为街坊,一个街坊可包含多个权属单位,如城镇地籍中的街坊;时一个权属单位也可由多个街坊组成,如农村的一个行政村。
2.5编码方式
原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县(区)-乡镇-村-图斑编号体系,以图幅为数据管理单元,在数字化地籍实现之前,不失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但由于图幅线为理论界线,不仅实地无法确定,而且人为造成了许多宗地和图斑的分割,实际使用存在许多问题,也很不方便,在当前数字地籍情况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号体系和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相比缺乏科学性。城镇地籍调查地籍编号体系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执行街道-街坊-宗地编号体系,对于同一宗地的不同地类反映的不够全面、科学。要建立统一的方式来管理城镇和农村的地籍数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制定一个城镇、农村统一的分类和编码标准。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编码,前提是要兼容以前的城镇和农村的编码标准。该要素编码不仅能用于建库后的数据库管理,而且要能够知道前期的数据采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为编码标准的作用[6]。
3、政策建议
1)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要解决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土地管理工作。找准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平衡点和切入点。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促进城乡地籍管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
2)作为新兴课题的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城乡地籍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篇5
关键词:河北; 城乡体育; 一体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006-3315(2012)09-170-001\
在建设和谐河北的过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统筹考虑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利用城市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公共设施,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城市与农村的和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河北省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城乡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一体化的水平。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河北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首要因素,在课题组所做的问卷调查中,有76.55%的被调查者认为经济原因是造成河北省城乡体育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应地用于健身的时间则明显很少。同时,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经济状况差的地方,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普遍落后于经济状况好的地方。
2.地域因素
在对体育管理者的调查中,有68.45%的被调查者认为地域原因是造成河北各地体育发展不均衡以及城乡发展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有些县(市)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体育发展就相对容易,而有些县(市)的优势很小或没有优势,它们的发展就比较艰难。不同的地域特点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各个县(市)在体育资源上的差异,其开发利用水平也不相同。城镇的地域优势,尤其是河北各地级城市的体育发展,明显有乡村所不可比拟的各种优势,从而造成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3.文化因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育参与主体会出现相应的认知态度。城乡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是决定城乡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意识观念上,就是相对城市社会,农村文化具有较为封闭的特点。农村居民囿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意识和观念与城市有较大差别。在文化活动方式上,城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诸如各类体育比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了城市居民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舞龙、舞狮等,很难吸引年轻人参与。
4.政策因素
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导向作用。政策从根本上规定了河北体育的布局和发展方向,而法规从实践层面平衡和保障了各方的利益。近些年来,体育的法规和政策日趋完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无疑给河北的体育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针。由于长期以来实施的是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导向,因此在资源投入上必然是不均衡的。财政投入一直是向城区倾斜的,城区的发展一直是领先于乡镇的。优先发展城镇体育的政策导向,结果就是体育场馆也主要集中在城区。
二、河北省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对策
1.构建和完善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体育管理体制,建立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农村体育要依靠政府管理体制,进行经济倾斜扶持,城市体育需要社会管理体制,政府给予政策保障。推进河北城乡体育一体化管理的内部协调工作,城乡体育一体化组织的协调应贯穿于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如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必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范围、权限大小,建立规章制度。
2.加快农村体育硬件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相带动的发展格局。要强化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于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和有效推进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设施的一体化建设。通过促进城镇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覆盖,确保城乡体育资源流动顺畅和有效。
3.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产业
各地应充分考虑各自的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既要保障本地体育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城乡体育的协调发展。在体育政策方面应逐渐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通过颁布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以带动农村体育其他方面的发展步伐。不容置疑的是,体育政策一定要促进城乡体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体育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4.科学合理培育各地的优势体育项目
城乡在自然条件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城市有效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在乡村复制。因此,简单地在乡村搞健身路径的普及工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乡村固有的特点,根据每个乡村的民俗和习惯,开展已有的或开发新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并使之成为一种广泛参与和长期坚持的活动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节,杜绝照搬城市发展的思路。
5、加强城乡体育组织建设
城乡体育组织是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组织保证。大力加强城乡体育组织建设,加强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和制度激励。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健身站点,体育健身指导员与工资等级制挂钩,能够为全民健身提供人员保障。不断完善乡村健身组织服务体系,可为乡村居民健身提供更好的组织保证。在乡村,基层体育组织的介入仍然不够,基层体育组织的发展尚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6.增强体育文化宣传教育
通过有效的媒体服务,全面覆盖城乡广泛的区域,促进城乡体育信息文化的流通传播。通过课题组的访谈,了解到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具有更科学的健身态度和健身理念,并经常从事健身活动。所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更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对乡村居民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强化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观念。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2TY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服务是金。秉着“把实事办好,作风是旗。把好事办实”工作理念,县运管所巧乘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强劲东风,采取“高位推动、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精心运作”系列措施,全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县城河口镇为中心的城乡公交线路8条,以永平镇和湖坊镇为中心的乡镇与村城乡公交线路5条,覆盖3个区域10个乡镇,63个行政村,受惠群众达21万余人,一条条公交线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打造“创新、生态、文化、平安、魅力”铺设了一条条“快车道”赢得了全县上下的交口赞誉。对此,年月日,江西日报》二版首刊专题报道《公交开到农民家门口》引起了广泛的注目。主要做法和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深入基层调研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础
公益性明显,农村旅客流量相对较少。热线抢着上,冷线无人问,且各乡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实施好城乡客运一体化,县运管所从了解现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着手,对全县农村客运市场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相继形成了县发展城乡公交与乡村出租之比较》县农村客运现状及发展的主要对策》等调研材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寻求发展的一些对策。多份调研文章引起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批示后在县委内刊《通讯》中刊出,为农村客运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县运管所所在积极开展调研的同时,走访了解了浙江嘉兴、桐庐等地的城乡客运发展情况,充分吸收借鉴兄弟县市胜利经验,为全面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科学合理规划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前提
立足于本县经济发展目标和城镇发展布局,县运管所在对农村旅客流量、流向、流时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分布、经济状况和公路基础设施现状,依照“立足需求、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约经营、规范管理;平安经济、协调发展”原则,制定了县“十一五”农村客运网络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城乡客运线路,分设公交线、专线、东线、西线、山区线5个区域性经营,形成以河口镇、永平镇、湖坊镇3个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行政村为终端的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网络。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的合理规划,既对县城乡客运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确保了县农村客运一体化试点工作有序的实施。
三、政府高度重视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关键
县运管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较大、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县政府根据县运管所对全县农村客运调研的情况,研究制定了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主体责任、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及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也多次听取汇报并给予指导,连续几次召开协(调会研究具体的工作方案与措施,形成了决策性的会议纪要,妥善协调各企业间的利益,将问题与矛盾暴露在前,对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快速处置。同时,县政府还建立了政府主导、优先发展的机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由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从有限的土地存量中划出0亩建设公交总站,为县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搭建了平台。
四、加大宣传力度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保证
除悬挂横幅标语、印发宣传单、报刊外,县运管所积极开展强有力的多渠道宣传。主要是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对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客运企业召开的开通公交车座谈会、公交企业组织驾驶员进行岗前培训、城乡公交车开通启动仪式等等进行连续报道。重点向广大人民群众报道城乡客运一体化对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及出行带来的便当,宣传城乡公交车在出行平安、舒适水平、经济实惠等方面带来的益处,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全面落实城乡客运一体化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客运企业、人力三轮车、非法营运车经营者集体上访和拦堵公交车的事件,保证了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稳步推进,保证了县的社会和谐稳定。
五、惠及人民群众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圭臬
走读不方便”如“走读干部”走读工人”走读商人”等群体出行)有路没有车”已开通水泥公路,群众出行方便了随着城乡公交线路车辆高密度运行。却没有安全、便利的客车路过)有车无法坐”节假日高峰期,人多车少,即使有车,中途等候乘车的人也没车可乘)有车不敢坐”面包车”三轮车及厢式货车载客平安隐患严重)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了出行不再困难。
城乡线路超出10公里则按2元计费,客运票价廉价了城区所有公交线路和城乡线路10公里内实行1元票价制。且公交车内安装了自动投币机,IC卡结算终端,实行7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卡,学生卡、预存卡打折等优惠政策,城乡客运公交票价要明显低于普通客运班线票价。
篇7
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乃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通讯作者 (重庆 400715)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我国统筹城乡教育改革、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政策实施以来,中央为破解我 国城乡教育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与和谐发 展而做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现代化与城市化 进程中政府对于城乡关系变化的新认识。[1]深刻 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理论基础,系统构建 一套科学的、可操作的能够测量城乡教育一体化动 态过程的各级各类教育系列指标体系,是构建城乡 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目
标的首要任务。本文旨在剖析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理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以城乡义务教育为 例,构建一套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指标体系,为政 府决策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与机构制定决策 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equity)不同于教育均等(equality),
前者主要是一种质的规定性,强调公正、正义
(二)系统论与控制论
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质上是要构建一个颠覆旧 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系统,因此,必须树立系统 的思维方式。[5]系统科学从事物的部分与整体、局 部与全局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将城市与农村教育视为一个整 体进行系统发展的目标模式。城市和农村教育作 为城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与我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外界系统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在系 统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使城乡教育作为一个 整体系统实现其超越城市和农村各自优势的最优 整体功能。此外,城乡教育系统具有自组织的系统 特性,即一定程度的自创性、自生长性、自适应性和 自相似性。[6]目前,政府作为他组织对教育进行的 宏观调控也是在系统自组织活动的基础上施行的 系统干预。从控制论的视角来看,城乡教育系统是 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 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 预定的目标状态上。
(三)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是指人们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通过 一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共同活动和交往,并由此结 成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稳定性关系的人的共在共 处的组织化形式,是人类历史存在的基本方式。[7] 城乡教育一体化致力于将处于分隔状态的城市教 育与农村教育融合统整为一个教育共同体。在这 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中,城市与农村教育基于共同的 公益性目标——为了城乡学生在教育结果中的全面、良好发展及教育共同体的整体提升而相互关 联、互动,相互维系、帮扶。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作 为共同体的两个成员,互相兼顾对方的利益,并将 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统筹规划,发挥超越单个成 员的功能。城乡教育一体化将城乡教育视为一体, 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的僵局,力求实现城市与农 村教育的和谐融合与共生共荣。
(四)城市发展理论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理 论的。马克思早年提出要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 即其中之一;而城乡差别的消除必须经历城乡依 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三个辩证的历史阶 段。我国学者周加来也认为城乡发展的历史大致 会经历这样的演变过程:乡育城市——城乡分离 ——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一体。[8]我 国的教育经历了从城乡二元对立到城乡均衡和城 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的过程,这与城市发展进程 中城乡关系的客观历史规律是相契合的。
(五)和谐社会理论
和谐社会理论也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 量,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重要基础,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9]我国城乡教育 的巨大差距加剧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 人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区域性失衡,导致城乡间的矛 盾在无形中演化为一大社会矛盾,与我国创建和谐 社会的目标不符。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城乡一体化 无疑是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向度与发展规律的。 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战略规划,蕴含着化解 城乡教育二元矛盾,妥善处理城乡教育之间的利益 冲突,既尊重和保存二者的个性与优势差异,又以 适度的手段促成二者的利益融合,以合二为一的模 式统筹规划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
篇8
【关键词】GIS;地籍数据库;城乡一体化
1、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就是常说的GIS技术,它可以把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和计算机中的图像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把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把土地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土地相关的资料处理成为图文并茂的格式,并展现给最终用户。
GIS是20世纪兴起的一门管理系统,用于深入研究信息管理的技术,集美术学、地理学、定位科学、遥感学以及专业的系统技术于一体,首先需要搜集数据,然后储存数据并且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将数据表达出来,使得人们能够理解的一门应用性技术。GIS实质上是建立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空间模型进行研究,从而将空间信息或者与其相关的信息展现出来。
从功能上看,GIS技术的功能是将人们难以理解的电子表格以及繁多的数据通过图形转换的形式准确的展现出来,这样既清晰又直观,可以为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GIS技术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优势,才可以广泛应用于诸如土地信息管理体系、环境评估与保护、灾害的预测与防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等领域。
分析GIS技术的优势后发现,将GIS技术用于城乡一体化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将城乡地籍的数据与图形联系起来,一体化管理城乡数据和图文,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
2、城乡一体化和地籍管理
当城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乡一体化就成为其最终要求,所以可以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会产生各种信息,有必要对加强这些信息的管理和建设;虽然国土资源管理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但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带来了各种严重的问题,比如滥用土地资源、土地不合理利用、城镇周边的土地大量滥用以及土地的产权归属等。这些问题无不从客观上要求加强城乡一体化数据库的建设管理。
城乡一体化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乡之间各生产要素的发展要相互协调,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以乡村来促进城市的进步,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在一定的领域之内,城乡一体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的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城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阶段。
地籍管理既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体系的根本,又是核心,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城乡土地资源的利用涉及到土地的归属权问题,必须对土地的归属权有一份详细的登记,并且对土地的用途做一个科学的评估,这样才能够处理好国家与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土地的利用有法可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土地一体化趋势必然要求加强对城乡土地的一体化管理。按照土地管理的要求首先要对土地进行登记,并且调查土地利用的情况,形成一个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最大效益的利用土地资源。
3、基于GIS技术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
研究城镇和乡村地籍数据的特点,对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难点是如何根据地籍数据的内容来设计地籍数据库。
地籍数据库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用于管理日常的土地业务,因此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此外还具有除空间和时间之外的其他特性,即考虑到地籍数据的实际情况,时间和空间特性应具有不可重叠性,因此,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应遵循以下特性:1)在不同比例尺中,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应统一保管。显示拓扑方式是存储数据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不同比例尺下数据的统一管理,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的衔接处采用将小比例尺弧度用大比例尺弧度来代替,这样就不会使两种比例尺下的数据产生重叠或者裂缝等。2)统一管理地籍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经历着传统的GIS地籍数据模型转变成为无缝地籍数据库管理模型,从而通过大型数据库实现空间与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
GIS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专业性较强,然而又涉及通讯领域,需要一些国土资源管理知识。在GIS设计中首先需要遵循软件工程的定义,从分析利用GIS技术的用户,GIS总体设计以及详细设计逐步展开,最终取得完善的成果。基于GIS首先要建立一个web系统,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平台,方便快捷的查询土地信息,使得GIS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更好地了解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基于WebGIS平台具有很多的优点,在数据管理方面,对现有的土地进行管理,对新增的土地进行登记并且高效管理,能够方面快捷的在查询。在数据应用方面,可以对数据进行分层整理,制定统一的标准或者统一的格式,有效的分类并管理数据,给后续的查询数据和应用数据带来方便。
在地籍数据库这种大型数据库中,GIS技术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供采用,如横向分块的方法和纵向分层的方法,通过合理的分层和分块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快捷的进行数据查询和数据统计。地籍数据通常是依据空间和属性特征对数据进行分层,从而对数据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采用金字塔的结构,自上而下严格遵循土地的隶属关系,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表达地籍信息。由于城乡地籍数据量较大,对这些数据不仅要进行数据分层,还要对其进行分块处理,以确保GIS高效运行。一般将数据量较大的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按城镇、乡村为单元进行分块管理。
当地籍数据库建立之后,所有的数据都具有统一的编码和格式,即具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从水平结构看,分层数据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垂直结构看,所有的数据能够通过空间坐标相互叠加。建立地籍数据库的意义在于建立数据库的总体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在全貌以整体方式进行低分辨率的浏览,发展到如今的从细节上进行局部的高分辨率应用。
篇9
【摘要】通过对现在城乡计划生育现状的了解,并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出发,分析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二孩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以促进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的完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打造和谐的城乡一体化环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社会保障
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自2005年以来,我镇个体企业主男孩户存在领养孩子现象,有了领养孩子的先例,就出现了个体企业男孩户对象发展自已生育的现象,这两个主要原因对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目前,我镇计划外对象怀孕后经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对象户拒绝采取补救措施,造成很多个体企业主计划外生育二孩的意愿日趋强烈。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起到很强的限制和引导的作用了。因此各省级单位调节城乡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很必要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城乡生育政策的现状出发,提出适合城乡生育计划的二孩生育政策,以不断的促进生育政策的完善,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
1 加快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我国在生育问题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例如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口数量瞒报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乡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利于城乡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很多城镇的计划外生育始终处于反弹势头中,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总目标实现困难重重,我镇也面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局面,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的约束性和指导性随之减弱。具体表现在:首先,一些通过政府将城乡的行政级别的提高使一部分农村居民成为了城镇居民但是实质上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改善,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在外面发展的很好但是子女依旧在农村接受教育,生活水平其实已经等同于城市人口的竞技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不断的加剧,需要有更多劳动力来补充这部分的需要,有多余的劳动力能够照顾老人,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再次,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性格上发展不完善,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养成了叫娇生惯养的习惯,同时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不能体会互助和分享的意义,造成性格和人格上的偏差;最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内需来推进的,而人是拉动内需的唯一的因素,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消费者,所以必须要保证城乡的人员的充足;除此之外,实行城乡二孩的生育政策,可以调剂人口的性别比例,打破性别失衡的局面。综上所述,适度调节城乡的生育政策是非常必要的,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决策。
2 实行城乡一体化生育政策过程中二孩生育政策的可行性
这一生育政策在上海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作为一个思想很前卫的大都市,有着很强的预见性,上海就宣布了符合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针对这种现象,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说上海是公然违背国家的政策,但是这个效果积极的,是明显的,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缓解了这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带动了城乡的消费,
2.1 “二孩的生育政策”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意愿,养育两个孩子可以保证养老,能够使生活丰富,能够完善孩子的性格,在对城城乡居民的调查中,生育子女数的平均值为1.9,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居民赞成每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赞成养育一个孩子的意愿远远的偏离了正常值。
2.2 “二孩的生育政策”有利于控制人口的性别比,缓解城乡老龄化的进程,维持整体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而且能够稳定并促进计划生育率,这对城乡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2.3 “二孩生育政策”并不违背稳定低生育水平这一政策,我理解的这个低生育水平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生育率这个区间保持在1.5左右就可以视为正常;
2.4 “二孩生育政策”的前提还得是有充足的物质条件来保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水平的发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条件,而且整体城乡对教育的认识也字逐步的提高,这也就保证了城乡的孩子有比较高的受教育水平。
3 实行城乡统一的二孩生育政策必须落到实处
有些农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生存环境也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也不能得到快速的更新,加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省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审批宅基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利益分配时,现在审批宅基地已经实行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的优惠政策,收益分红方面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还没有到位,还有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不按期上环、结扎、环孕检、外出流动人员不办理婚育证明的人员拟定处罚条款,由政府、计生办督促、指导依村规民约章程处罚和奖励。从而制约不遵守、不服务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行为。我们第一,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是农村地区,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二,必须从国家政策的高度狠抓落实,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还要加快城乡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第三,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过程的经验告诉我们,健全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缓解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问题,进而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城乡生育政策的稳定。
3 结束语
从上面的几点可以看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实行统一的生育政策是大势所趋。“二孩生育政策”可以满足城乡群众的生育意愿,也可以保证国家低生育水平的号召,同时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是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孩生育政策正处于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结合点上,所以要慎重的对待这个问题,在目前对政策研究尚不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社会调查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要以现实情况为标准,在实际调查中,为找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加紧制定科学的城乡计划生育的政策,以争取政策效益的最大化为准则,不断的促进龙岗镇生育政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晓华,张小林,梁丹.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发展与建设实践及其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5,14
篇10
10年后,“农转非”户口遭冷落。
曾经,在传统“二元”户籍分割之下,城乡之间壁垒森严。为了寻求和城里人同等的待遇,许许多多的农民千方百计离开土地,希望转变身份,成为城里人,吃上“商品粮”。 当然,在那个年代,比登天还要难。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事情好像“正在起变化”:一边是在中央和省里不断力促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的前景变得很诱人;一边是在土地不断升值的现实与憧憬之下,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光辉又增加了乡村生活的亮度。
有媒体报道,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战略重要指标的“农转非”正遭受冷落,甚至一些曾转为市民的农户开始念叨农业户口的好处,要求“非转农”。这正应了那句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是否是一种普遍现象?农民办理“农转非”积极性为何不高?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难题?如何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
为此,本刊记者先后在贵阳市宝山南路、东山、三桥农民工集中地段,金阳新区野鸭乡茶园村、大关村,以及兴黔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地发放问卷并进行采访。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调查中,分别对“城中村”农民、郊区农民、外地农民工等类型的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我省其它地区的农民进行了抽样访问和电话采访。同时,对省委政策研究室、贵州省社科院、贵阳市公安局、贵阳市劳动保障局、金阳新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进行了采访。
现象:“农转非”受冷落
调查显示,在“您是否愿意将户口迁入城市户口?”一问中,39%的人选择“不愿意”,32%的人选择“无所谓”,仅29%的人选择“愿意”。
在贵阳市东山路上,记者街头随机采访 ,“挣不到钱,城市户口有什么用?又不顶吃又不顶喝。”今年30岁,来自大方县已在贵阳打工3年的李书平对记者说。“垫房子、水费、生活,在这里什么都是钱。我在老家房子宽敞,做一年可吃三年。”他的老乡则在一旁添着说道。
老家在遵义仁怀市茅坝镇的刘宇在贵阳开了一个副食品小卖部,家也搬到了贵阳。记者提及为什么不将户口改成贵阳市户口时,他的回答是:“我家里的田随便弄一弄,每年也有差不多一万块钱的农业收入,还有不少补贴。改成城市户口能有什么好处?”
调查显示,在“您是否愿意将户口迁入城市户口?”一问中,39%的人选择“不愿意”,32%的人选择“无所谓”,仅29%的人选择“愿意”。其中可看出,大部分的态度在不愿意与无所谓之间。来自铜仁在宝山南路推车销售水果的陈女士则说:“城市户口有什么稀奇?现在农村人到城里落户很容易,但城市人户口想往农村办,难了。”
记者日前从贵阳市公安局户政科了解到,2009年9月,贵州市公安局推行了经省政府批准的省公安厅《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力鼓励本省籍农民工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然而推行3个月来,前来办理农转非的仅为293人。此前,贵阳市公安局于2008年初就启动了服务城乡一体化户口审批绿色通道,然而,一年来,全市仅办理农转非10020人,不足贵阳市常住农业人口的0.006%。
按此速度,这离贵阳市公安局局长邹碧声在启动贵阳市城乡一体化户口审批绿色通道新闻会上所说“到2010年,贵阳市城镇化率将达到100%,贵阳市农村居民将全部转为‘城市居民’,生活在城市中心区人口达到280万人”的目标差距甚远。
为此,贵阳市公安局于2008年底曾对2961名农村人口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其中不愿意转为非农业人口的有2922人,愿意转为非农业人口的仅为29人,不确定的10人。
“尽管各级各地方政府都在放宽城镇户籍制度准入条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合理转移,促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指标,‘农转非’人口数量,却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欢迎程度。群众一直对‘农转非’的热情度不高。”贵阳市公安局户政科曲科长向记者解释道。
分析:“农转非”背后隐藏的制度难题
调查显示,在“您不愿迁入城市户口的原因”一项中,40%的人选择“不想失去农村的土地”,32%的人选择“农村居住条件好”,16%的人选择“怕迁移户口后不能平等享受市民待遇”。
“传统的户籍制度因其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标志性‘城墙’作用,已经被普遍视作落实‘农转非’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如果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真是一视同仁的话,就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了。”曲科长认为,由于户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各职能部门的一些政策都是寄生在户口上的。如不把这些利益与户口剥离开来,新型户籍政策就难以推进。
“农民心目中始终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衡量。农民对‘农转非’热情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户籍的利益问题。”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昌锋分析认为,在就业领域而言,目前就业已经市场化,从公共服务上讲贵阳市城郊的农村人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之后其上学地点也不变,因而城镇居民户口对贵阳市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不大。
相反,农业户口有着如下利益:第一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农业户口第一胎是女孩的符合条件可再生第二胎,而城市非农业户口不能;第二是在房屋资产上,农业人口符合条件的可在集体土地上申请宅基地,拥有宅基地可以较低的成本建房后出租获取较大收益,这是城镇居民户口所没有的。
而据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张再杰介绍和分析,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户口能享受很多政策实惠。在他们对瓮安县的“三农”问题调查中,发现在税费改革前,在农业税、“三提五统”等方面农民人均要负担28元;而税改后,国家实行农业税减免、退耕还林、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油菜籽补贴、烤烟煤炭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免一补”和农村低保等。人均每年直接得到各种补贴150元左右。一减一增,每个农民实际得到的实惠是178元。
这种优越的农村政策和保障体系,与每月一百多块钱的城市低保相比,显然优势明显。张再杰认为,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城市居民身份在劳动力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及养老等方面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优势,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就不能享受这些政策,因此“农转非”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界限正在模糊,以户口为标志的中国城乡居民身份问题已不再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问题。
对策:如何真正让农民与市民同台共舞?
调查显示:在“您是怎么看待农民工大量转为城市户口的?”一问中,45%的人选择“好,打破了城乡间壁垒”;35%的人选择“稳步转变,不能操之过急”;20%的人选择“不好说,看以后具体情况”。
“就大趋势而言,城镇化浪潮势不可挡,农民身份转变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城乡差距不解决,‘三农’问题就无法破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只能是一张画饼。”张再杰认为。
怎样让农民自主进城而不是被动进城,让农民与市民一起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城乡共赢,专家人士纷纷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王昌锋认为,农民市民化是农民生活形态和职业形态的巨大转变,是一个综合性过程,不仅仅是户籍转变就完成的。完成农民市民化需要对应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以及农民在城镇的资产建设和能力建设。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系统改革工程,相关部门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尽快明确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后的利益问题,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进行试点工作,以便于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