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案

篇1

环保企业商业化生态建设

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初步提出2020年及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在既有常规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污染物总量控制注重特定区域和行业;空气质量实行分区、分类管理,2020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二、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这些文件和规定是中国关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若干指导性政策,通过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环境咨询、环境工程与施工等技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环境保护产业集团的组建。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新常态下的环保产业发展

(一)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环保行业规模总体仍旧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有待健全。从环保技术装备方面看,目前产业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中小企业众多,但专业化特色发展不突出且分布较分散,生产社会化协作尚未形成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成套装备依赖进口,生产多为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产品,核心、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不高。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低下问题较为突出,运行效果难以保证。政策环境不健全,难以有效促进市场需求和健康运行。而对于环境服务业,同样存在企业规模较小、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政策环境不完善,支撑体系不健全的局面进一步制约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主要依靠政府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面前显得乏力。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在从事水、土壤等第三方治理的博天环境集团高级副总裁缪冬塬看来,第三方治理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不健全,排污主体责任明晰难,排污企业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第三方治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很明显,通过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能够较好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在业内专家看来,解决工业污染治理问题的思路是推行第三方治理。

(三)排污权制度促环保市场成型

排污权交易则是指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某企业可以将少于额定的污染排放指标,通过交易所卖给缺少排放指标的排污企业,从而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上述计划将改变目前排污企业环保投入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激发排污企业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因为,只要排污量少于额定值,就可以获得经济回报,企业不用担心巨额环保投资“打水漂”。

排污权交易制度同样也给环保企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排污企业受到激励后,普遍将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其次,这对环保企业的运营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可能大规模兴起。由专业环保企业设计、运营治污设备,同时服务多家企业,获得污染回报的模式将大受激励。此前,新闻联播曾经报道天津某工业园区推行污水集中模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国内有望分羹第三方污染治理模式的公司包括桑德环境,该公司已在多地建设环保静脉园,投资规模大,能够解决区域内的多方面污染,成为当地污染治理的综合方案提供商。中电远达具备较完善的技术咨询研发、培育产业、工程减排的全域产业链。

(四)环境治理市场向社会资本打开大门

在市政领域,未来城市环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社会资本将会有更广泛的参与空间。这些也是目前收付费机制较为完善的领域,从而有助于保证项目中长期稳定而合理的回报预期。同时,由社会资本运营管理,对效率提升、效果改善或将起到显著改善。

融资方式创新方面,在现有较为成熟的BOT模式基础上,未来合资、TOT、ROT等多种项目模式有望得到更为广泛应用,以形成新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优先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也将得到政府投资的多种形式支持。

此外,利用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进行贷款在以前个别项目上虽有过尝试但范围有限,预计未来实施案例将不断增多,而预计拥有稳定持续收费权的项目在融资方面将更加便利。

四、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模式决定产业业态,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首要条件。在国家政策和投资的驱动下,环保产业也在逐步升级中,环保产业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市场主体也经历了由设备公司工程公司投资公司运营公司的转变。新的商业模式将培育出综合环境服务商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

综合环境服务商,诸如北控水务、首创股份、中环水务等环保企业,集投融资、设备集成、工程建设、运营乃至最后环境效果的负责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投融资能力、综合的技术集成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及相应的规模。

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诸如北京市政院、上海市政院、中国城建院等单位等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以技术为核心,是提供规划、设计、建设、监理甚至运营等服务的方案提供商。与综合环境服务提供商最大的不同,环境解决方案提供商不参与投融资,不获取融资能力带来的收益,项目运行的收益时间要远小于综合环境服务商,除此之外提供所有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珊.中国环境保护的环境产业政策.艾特贸易,2014.

[2]刘秀凤.环保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N\].中国环境报,2012(6).

[3]戴伟辉,麻彦春,葛宝山.环保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信息资源配置.情报科学,2012(3).

篇2

《支点》记者 蒋李

网店的口罩卖得越好,卖口罩的李杨就越不高兴。

李杨是武汉人,在上海做淘宝商城“攀峰家居”的销售客服。元旦节刚过,中东部的污染天气导致口罩销量暴涨,最火的一款从1月1日到15日卖出了24000多只。这对冲业绩是个好事,但想到老家母亲的咽炎痼疾和武汉的雾霭天气,她就止不住地十分担心。

这场大雾,仅是中国环境问题阴霾下的缩影。随着十报告“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环保产业也随之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约投资2.7万亿元。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长达10年的进程,更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持续动力。

在任何一个朝阳产业中,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会带来革命性变革。近年来,在污水、垃圾处理领域推广的投资运营模式造就了首创、北控等一批上市公司。进入2012年,由“设备供应、工程建设、投资运营”等蜕生的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则备受关注,在国务院、环保部印发文件中被屡次提及。

2012年11月15日,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清环保)与江西新余市合作的合同环境服务试点方案获环保部批复,新余成为全国首个合同环境服务试点地级市。自此,永清环保从首创、海尚等还在模式探索阶段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蜕变为实质意义上的综合环境服务商,开创了政企合作应对环境问题的先河。

持续创新

近年来,受政府政策导向、投资市场的概念炒作,我国环保企业呈现几何级数增长。非官方数据显示,全国环保企业已直奔四万家,其中三万以上都是小型企业。这种过快过热的增长既缺乏成本推动,也缺乏技术推动,其结果是牺牲产品和服务质量。

对此,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环保企业之所以长期摆脱不掉低水平竞争的魔咒,根本症结还在于商业模式的落后。”也正是这个原因,在2011年初环保部出台《关于环保系统进一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新型环境服务模式时,永清环保管理层便开始思考如何配合机遇进行创新。

“持续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源泉,当时我们便根据指导意见,着手研究如何开展相关工作。”永清环保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冯延林说。

环保产业的商业模式从初级到高级有四种形态:设备供应、工程计算、投资运营、合同服务。完成技术垂直整合及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企业,将成为设备、工程、投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实体,通过合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比重占比,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

“在整个环保行业,我们具备系统化优势。这也是永清环保敢于大规模推进合同环境服务的核心原因。”冯延林语气充满自豪。这个被称为“环境全科医生”的企业,业务领域涵盖土壤修复、大气治理、环保热电、环境咨询,是业内不多的、具备全业务能力的全方位综合环境提供商。

2012年4月27日,永清环保《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公告,将合同环境服务正式提升至战略高度:“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以工程总承包为主的环境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政府、民众对环境治理的需求,环保产业向环境服务业转型已成大势所趋。公司目前也正积极谋求向综合服务类环保企业的转型,并将合同环境服务作为公司未来的战略发展重点。”

“新余模式”

作为金字塔顶端的合同服务特点在于“先治理、后付费”,强调污染治理的最终结果。这种服务的范围可大可小,既可以是大气污染、固废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节能改造等任一领域的综合治理,也可以是包括以上所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治理。

在永清环保常用的“政府采购合同环境服务”中,永清环保作为服务主体,结合当地政府的环境治理规划,进行实地调研并制定治理专项规划,而后分步骤对环境污染项目进行治理。政府可以选择借助财政力量购买环境服务,或者是由上市公司融资、地方再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永清环保常务副总裁王中炯表示,“这种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合同签订过程中政府的参与。治污企业一般与地方政府直接签约,或者在政府的担保下与排污企业签约,资金回收风险相对较小。”

这与江西省新余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捷的思路不谋而合。“新余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工业化率达60.1%。随之而来的,是环境与能源面临的诸多挑战。”刘捷指出,合同环境服务可以从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的效果出发,真正解决环境恶化并使之好转,并可以给其他类似城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2年3月20日,新余市政府与永清环保签订了《合同环境服务框架协议》,我国第一个地级市以上的大型合同环境服务合作项目诞生。5月17日,双方又签订了《2012年度合同环境服务协议》,对框架进行细化和补充。

“永清环保分四步参与新余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作,一是对新余市现有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二是制定出系统规划,三是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四是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冯延林表示,永清环保为新余市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环保治理领域的调研、规划、咨询和顾问服务,并参与新余市节能环保工程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工作。

篇3

作为大型企业集团,首钢的发展始终得到国家、北京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1995年以来,针对过去存在的片面追求产量、环保欠账等问题,首钢决定调整企业发展方向,从地处首都的实际出发,明确了“质量、品种、效益、环境”的企业发展方针,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

首钢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把环境治理工作与抓质量、品种工作摆在同等地位对待,严格控制钢铁生产规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环保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对工业污染源的不断治理和强化环保管理,首钢厂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从1995年到200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78.41%,烟尘排放量下降了86.49%,粉尘排放量下降了74.45%。首钢由北京市监控的29个重点单位、区县控制的24个非重点单位,于2000年5月全面实现达标排放,提前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要求。

解决方案:

1、采用先进环保技术,加大治理力度

首钢的环保投入从1995年到2004年累计达到19.21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342项。在治理过程中,积极引进先进治理污染技术,提高除尘系统捕集率,解决冶金企业普遍存在的无组织排放问题。同时对各尘源点风量重新进行平衡,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无组织烟粉尘污染源基本得到了全面治理。

2、淘汰落后设备,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从1995年到2004年,首钢结合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先后停止了特钢公司炼钢、铁合金厂、冷轧带钢厂、初轧厂、一炼钢厂的生产,实施了轧辊厂、钢丝厂的环保搬迁,还淘汰了5吨电炉和热轧薄板轧机、焦化洗煤工艺、燃煤蒸汽机车等落后设备,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3、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实现达标排放

在工业废水治理上,首钢按照末端治理与源头控制相结合、点源治理与区域治理相结合、达标治理与回收再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工艺配备了完善的废水治理和回用设施,厂区外排水中主要污染物全部达标,外排水量逐年大幅度降低。2000年首钢投资8600多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对工业污水处理合格后回用,日处理水量最大可达l0.8万立方米,每年可利用处理后的回水2453万立方米。2004年与1995年相比,吨钢水耗从10.52立方米降到5.38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从95.4%提高到96.5%;新水补充量2004年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39.2%。

4、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首钢在大力开展环境治理的同时,在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资源和能源利用等方面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实践。如从技术创新角度,开发“清洁生产”新技术,研究开发处于国际前沿的、以资源和能源最佳化及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熔融还原炼铁技术;从工艺优化角度,采用国际先进的白灰套筒窑清洁生产技术,替代传统能耗高、污染大的白灰竖窑;从产品设计角度,开发“清洁钢”新产品,如HRB500钢筋产品、超细晶钢筋产品、含锡易切削结构钢产品的开发研制;从原料采购角度,实施“精品原料”工程,选用含硫率小于0.05%国内外优质精矿粉作为原料;从资源、能源再利用角度,建成国内外第一台220吨全烧高炉煤气高温高压电站锅炉、焦炉干法熄焦、高炉煤气压差发电等一批高水平的“回收、循环、再利用”设施。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工程,既从源头控制污染,又实现了资源、能源再利用的目的。

5、加强绿化美化工作,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

2004年与1995年相比,首钢厂区绿化面积从125万平方米扩大到156.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30%提高到37.45%。首钢连续23年蝉联“首都花园式企业”称号。此外,首钢还为改善社会环境做贡献。1995年以来在门头沟南宫园植树24万株,投资4067万元美化北京长安街西端,建成1.4万平方米大型喷泉广场。销纳处理北京市报废机动车,仅1999年以来就处理了5464辆汽车,为消除城市污染做出了贡献。

6、加强环保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环保任务

首钢坚持生产与环保同步发展,在技术改造中环保设施与主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在日常管理中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一样运行、一样维护、一样检修、一样管理”。实行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制,总公司与各厂矿领导签订责任状,将限期治理项目、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指标纳入企业评优标准,作为考核企业和主要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并建立环保激励机制。加强环保机构和环保专职队伍建设,建立总公司、生产厂矿、车间、班组四级环保监察、管理网络,实行严格管理,保证各单位环保任务的落实。

成效:

篇4

安全专题会议记录小学【一】

安全会议时间:20**年**月**日

参加人员:

会议内容:学校周边环境治理

大力加强学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促进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保障师生交通安全,学校自前几年周边环境治理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学生、家长的支持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安全无事故,很少因为吃饭、小摊点等食物中毒事故发生。为保证新学年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要继续在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健全,行动上落实。

1、加强教师值勤,校领导安排教师值勤轮值表,每天定时值勤,并做好考核工作。

2、主动与当地工商、交警联系,切实完善周边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并取得他们的支持配合。

3、继续对广大教师、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向家长宣传,发放传单,严格遵守管制要求。

4、进一步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尽量避免形成、人、车流高峰,分批护送学生过马路,并加强领导,由监督岗检查。

安全专题会议记录小学【二】

9月9日下午,在第xx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校教师座谈会在仙林校区图书馆521会议室召开,座谈会邀请了来自各学院(部)的21名教师代表,校长杨震,副校长王承宽、李建宇、颜晓红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现场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座谈会由副校长李建宇主持。

杨震校长按照惯例首先通报了去年教师节座谈会上教师代表所反映问题解决的有关情况,并鼓励参加今年教师节座谈会的教师代表们畅所欲言。教师代表们踊跃发言,既反映了食堂、校内通勤车、体育场馆的管理、教学楼电梯的使用、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等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对科研场地的配备、校内信息系统的改进、校内科研平台的搭建等关系学校中心工作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部分青年教师还结合自己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就留学生管理、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分层管理以及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评定条件等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对于老师们反映的问题,李建宇副校长、颜晓红副校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大部分都给予了现场解答,并由相关部门记录下来会后通知到相关单位,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会议最后,李建宇副校长强调,学校非常重视教师节座谈会上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老师反映的问题会积极加以解决,希望各位老师关注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学校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

安全专题会议记录小学【三】

时间 xxxx年3月27日 地点 办公室

主持人 xxxx

参加人员

xxxx

内容摘要

林冠强组织教干研究近期饮食安全等方面几项重点工作:

1.林冠强、周荣德负责继续进行伙房方方面面饮食安全隐患排查。

2.林冠强负责对学生进行禁止学生吃零食、喝生水、饮料等安全教育。

3.周荣德主任组织全体班主任上好饮食安全教育课。4.周荣德主任组织班主任填写就餐学生登记表,记录当天没在学校就餐的人员名单。

5.召开伙房食品供货商人员会议,强调食品安全。(周荣德主任负责)

6.学校饮用水水质监测。(周荣德主任负责)

篇5

2012年12月,北京迎来了这个冬季的第二场雪,雪花飘飘洒洒落了一地,近处远处都是干净的白色。按照地图的指示,从地铁8号线永泰庄车站下车,步行545米之后便来到东升科技园·北领地。这是由15栋花园式、低密度独栋学院派风格建筑构成的生态型综合园区,“北领地”这个名字让人眼前一亮。中持(北京)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就坐落在其中。

了解中持环保是从他们企业的官方微博的原创动画开始,动画片的名字叫《环境还有救吗》——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短片,但内容却显得沉重。“2011年12月4日,淘宝商城一天就卖出了30000多只口罩,其中20000多只是被北京地区买家抢走了。买口罩干嘛?防毒啊!……中国过去五年每年排放二氧化硫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中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的水是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而高达65%的人则每天喝着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带有工业污染和传染病的水……你说,咱们的环境还有救吗?我们自己还有救吗?”

“创作这个动画片的初衷,本来是在公司年会上播放的,没有想到被许多网站转发,引起轰动。”中持环保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陈德清笑声爽朗,“大家对环境问题的确越来越关注了,看来有必要重新编辑一下一个新版本了。”

商业之道

怎么介绍“中持环保”呢?这应该是一个新成立不久的公司,2008年正式创立中持品牌,不过4年的时间。然而公司的核心层领导却早在1992年便步入这个领域,开始污水处理服务,并率先提出“交钥匙工程”的概念;1998年参与国家环保局运营资质标准的讨论制订,推动颁布《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试行)》;2000年完成了全国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BOT污水处理厂;2007年与北京建工集团合资,为客户提供环境修复服务,成为国内环境修复实践的先行者。专注于一个领域20年,应该算是老兵了吧!

动画片仅仅是一个引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得到加强,环境保护事业稳步发展,但是部分地区仍饱尝牺牲环境、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苦果。

中持环保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专业的综合环境服务商,面向城市、工业园区和企业集团,提供环境与发展的解决方案及长期贴身服务。“我们就是用‘商业之道’解决环境问题,这个‘商业之道’的核心就是商业价值、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统一。”环境的第一要义是安全,基本依托是舒适,最终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环境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中持环保的业务范围也聚焦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领域、污水处理和水回用领域、有机废弃物综合解决及生物质能开发利用领域、环境修复领域、环境安全管理以及环境咨询服务等领域。

“单就环境保护工作来说,中小城市至少有三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乡镇企业长期污染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二是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城乡治理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环境管理难题;三是不断成长的工业园区与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说白了,就是历史遗留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问题。”陈德清说。

工业园区一直被当作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但实际上很多园区又成为藏污纳垢的集中排污区。中持环保在肃宁开展的综合环境服务模式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长期以来,肃宁县第一污水处理厂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上游企业污水处理站技术薄弱,运行水平低下,且存在偷排和使用自备井等现象;污水处理厂入水中工业废水占70%以上,含有大量毛皮类物质,COD排放不能稳定达标,且酸性较强,设备腐蚀严重、系统运行不稳定;政府收取的企业排污费用无法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同时缺少必要的优化改造资金。

中持介入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后,与地方政府、生产企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沟通、谈判和协调,逐渐明晰了各自权责。

“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商务模式,使专业环保企业在中小城市环境治理中发挥作用。”陈德清说,其指导哲学就是用市场方式调理基层的利益关系,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而其政策依据是“谁污染,谁付费。”

陈德清介绍说,首先上游生产企业要做好污水的简单处理,污水处理站的装置和设施不一定全部运转,但必须达到3个要求,即过滤掉“毛”类杂质,油脂比较多的时候要单独处理;保证不出现重金属;缴纳污水处理费。

“当地环保部门由原来上管企业、下管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忙碌状态转变为对第三方运营单位的监管,减轻了工作强度,理顺了管理机制;企业也不用担心因为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而停产的情况出现。作为运营商,因为采取了上下游一体的联动管理,避免了上游企业排污的冲击负荷变化无常对污水处理厂运行造成的冲击。”中持水务副总经理朱向东对此也深有感触。

绿色城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产生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如不经妥善处理将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在我国,每年3000万吨的污泥,以及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林废弃物、园林垃圾、工业有机垃圾,都是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和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介绍:“我国大约有80%的污泥未作任何处置处理,而仅仅是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这些未处理的污泥里含有大量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第二次污染。

基于此中持提出了为城市建设绿色生态设施的理念,将区域内的有机废弃物集中进行以厌氧消化为核心的综合处理和利用,对有机废弃物进行稳定化处理,回收其中的生物质能——沼气。经过处理后的残渣进行土地利用、建材利用或焚烧等最终处置。沼气经过净化之后可以用于城市燃气、车用燃料或供热、发电等。

中持环保较早地意识到,中国的城市需要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并回收生物质能源,从而践行循环经济、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提供支撑,这就是中持“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的理念。

“我国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温室效应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董事长许国栋认为,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无机物时产生大量甲烷,就其温室效应来说,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1倍。厌氧消化技术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收集有机废物进行处理,能够减少逃逸到大气的甲烷,同时厌氧过程产生的甲烷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利用。

中持倡导发展中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以协同厌氧消化技术为核心,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中持倡导集中处理和协同处理,节约土地资源,尽量减少环境设施对周边的影响。

宁海县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就是中持提供解决方案的经典案例。工程采用DBO(设计—建设—运营)模式进行建设,于2012年3月竣工投产,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目是国家863示范工程,并获得了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的支持。该工程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土地利用”的工艺路线,将县域内的污泥、粪便和部分有机垃圾运输到城北污水厂进行集中厌氧处理、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能够降解有机物、杀灭病原菌并降低含水率,经过处理后用于园林绿化的营养土。

“若仅仅针对污泥问题,那么所解决的环境问题就过于单一。有机废弃物是否将进行相对集中、综合处理正是中国需要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中持绿色总经理邵凯介绍说,“我们要了解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需要解决什么环境问题,如何给社会带来持续性价值。”

布局未来

在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MEP/FEC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合作开发了“中国POPs履约长期能力建设项目”,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和运行“履行《POPs公约》技术转移促进中心”(TTPC),以筛选POPs削减与控制关键适用技术、克服技术转移所面临的障碍,建立可持续的技术转移机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和中持环保合作承担了TTPC的建设运行工作。

“这个项目是我们着眼未来的一步棋,我们认为有责任以更多方式贡献社会。”陈德清认为中持环保不仅要输出服务和解决方案,更应该输出理念和独特的价值观。从创办公司至今,承担或是参编了环保部、发改委、住建部的相关政策制定,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建设标准 》、《餐饮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汞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二恶英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

篇6

发挥优势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全省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与之配套的供水、污水处理综合治理现状如何?

毛有智:为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三位一体”规划和水利建设三大会战,经过近5年的发展,水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与之配套的排水管网、自来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建设仍相对落后,水处理能力不足、工艺设施陈旧,管网漏损比较严重、污水收集困难、供需矛盾突出,水质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解决上述问题,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组建贵州水投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推进全省水务产业一体化,旨在新建供排水设施、兼并重组市县级水务企业;整合全省原水、制水、售水、排水、污水、中水回用、水环境综合治理全产业链;发挥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为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水务保障,为全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夯实基础。

:据了解,省内外的水务企业也在角逐贵州水务市场。作为本土企业的水务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

毛有智:与其他水务企业比较,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要求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推动水务产业一体化的过程中承担主导作用。二是作为负责任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和服务民生的责任。三是作为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集团公司明确将具有城镇和工业供水功能的水库委托我公司经营管理,我们能充分调动全省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推进资源整合

打造“水美贵州”

:推动全省水务产业一体化,公司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毛有智:黔党发〔2011〕2号《关于加快水利体制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推动全省水利体制改革,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贵州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做大公益性水利、做强经营性水务,形成给排水一体化管理、投融资一体化管理、水价一体化管理和水务行政管理体系一体化,这些顶层设计必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循环,为水务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公司成立以来,秉承诚信、高效、合作、共赢的理念,按照差异化原则采取有条件整体划转、控股、参股、PPP模式与全省各地进行合作,得到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支持认可,构建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全省水务市场的大整合、水务资产的大聚集和水务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公司已整合县级水务企业近30家,拥有水处理厂50余座,城镇日供水能力近10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近10万吨,管理原水资产30亿元,供排水资产20亿元,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

在推动水务产业一体化过程中,公司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做大水务产业市场,规模效应日益凸显;通过推进升级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做到“两保一优”服务,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稳步提高;推进融资工作,实现融资多元化,为水务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我们与瑞士水务、碧水源、国贞环保等国内外知名水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在工程建设方面,实现水源工程建设与供排水设施新建改造并举,通过完善供排水设施配套,大大提升服务区内的供水保障能力;同时,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打造“水美贵州”。

:通过整合县级水务企业,对当地水务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毛有智:通过加强与地方合作,有效推动黔西南州、贵安新区、新浦新区、大龙开发区,以及威宁、平坝、息烽、瓮安、余庆、绥阳、凤冈、习水、赤水、正安、务川、松桃、贵定、贞丰、岑巩、惠水、清镇等市(县、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水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从水源―供水―排水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资源集约优势和管理一体化优势;有效整合水源―供水―排水资产,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技改升级,提高水务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供排水服务;整合政府和国有企业资源,破解水源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及供排水设施投入不足问题;通过政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优势和企业技术管理优势,破解地方水务部门项目建管人才紧缺、建管能力不足问题;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升了供水效率;通过市场整合,形成规模效应,提升行业影响力。

扩大交流合作

经营管理好原水资源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中瑞对话”成为重头戏,公司与瑞士方面有没有进行合作交流?

毛有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上,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时指出“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地理和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希望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上,我们参与了中瑞对话,并同瑞士水务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以余庆县作为合作案例进行实质性合作,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东方瑞士”的要求,学习借鉴瑞士在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山区污水综合处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以应用推广,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生态文明贵州提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篇7

关键词:采矿 ,环境污染 ,治理措施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comprehensive many factors to consider, and feasible s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and better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dangers of mining.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research to control plan,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measures, an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i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min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采矿现状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采矿强烈的改变了地质环境,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并且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矿业是根据地域的不同,及分布特点,综合考虑,设计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采矿方法,使采矿和环境发展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减轻和防治由矿业引发的环境破坏及污染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采矿剥离围岩等固体废物堆放,破坏了地表植被,排土场分层堆放台阶较高,还存在发生泥石流、滑坡等造成地质灾害和生态破坏的隐患;二是露天采场原有地貌已全部破坏,地表植被消失,边坡角度46度,仍存在局部塌方和破坏的危险。

2 采矿中影响环境的因素

2.1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1)采矿必须要疏干排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降落漏斗水力影响半径达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因太原西山煤矿的开采,导致地下水位骤降、晋祠清泉断流即是最好的佐证。它不仅严重浪费了地下水资源。使本已严重缺水的工业重镇太原市更加雪上加霜。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由稳态转为非稳态.造成不均匀地面沉降。近年来在长晋等省内多条高速公路采空区.投人数亿元进行采空区灌浆工程就是其代价。

(2)采矿造成的地面塌陷与裂缝,直接造成大气降水与地下水

的沟通。使原本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遭到污染。

(3)矿石、废石和尾矿在堆放处置过程中,因氧化、雨淋、渗漏等,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将其有害物质携带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体,造成水源污染。

2.2地表环境的改变与破坏

(1)早期的崩落法采矿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变形、塌陷、地面开裂,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地表建筑和其它设施的损害。

(2)废石、尾矿长期堆积占用大量耕地,经雨水淋虑,造成土壤污染侵蚀。尾砂、废石风化后形成细小颗粒物质和粉尘。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下易产生尘暴。

(3)选厂污水的排放,造成土壤与地表水污染,有害物形成扩散晕,进一步破坏植被,致使土壤荒漠化。经过淋虑、渗透、污染地下水。

2.3采矿改变了地质稳定条件,使地表、地下生态系统紊乱。破坏了矿山环境的稳定与进化,制约着矿山可持续发展。

3 采矿生产和污染物产生环节

3.1 采矿主要生产工艺

采矿开采工艺使用露天开采方式,自上而下逐台阶开采,采用牙轮钻机穿孔,孔径250mm,中深孔爆破,微差起爆,使用WK-4型电铲进行铲装,用42吨和77吨自卸汽车进行运输,矿石一部分被送往本部选厂虎口进行选矿加工;另一部分通过铁路运输直接供应给矿业公司,剩余废石采用自卸汽车-推土机联合排土工艺运输到排土场进行集中堆放。

3.2主要污染物产生环节

采矿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及生态环境等几种类型。

(1)废水的产生。采场废水来自大气降水和地下渗水,水量较小,水通过公路汇入采场底部集水坑,随着采矿活动的持续,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危及矿区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

(2)废气的产生。产生的废气污染物来自采场的凿岩、爆破、采装、翻卸等工序,露天开采爆破产生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废石场废石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会产生尘暴等,这些都会造成区域环境的空气污染。

(3)固体废物的产生。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采矿剥离的围岩及生活垃圾等,许多矿山随意倾倒固体排弃物,导致沟壑、河道淤塞,泄洪不畅。

(4)噪声来源。采矿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采场的钻机、电铲、挖掘机、装载机及矿车运输等采运设备及辅助设备运转。

4 采矿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采矿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是矿山建设与发展的载体.矿山的发展也会给治理保护环境提供充分的资金与技术,促进环境改善与优化。矿山环境治理保护应标本兼治,从采选工艺技术入手.尽町能在矿山的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限制和减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大力开发利用矿山废料。维护矿山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4.1开发采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

多年来,特别是充填法的采矿应用。充分利用了矿山废弃物进行充填料的配制,减少或解决了废石地表堆积、运输、污染等问题,对矿山的环境保护、采矿与环境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2研究和探索地下水防治与保护的新方法

几十年来.矿山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防治地下水的技术难题.吸引国内外防治水的先进经验。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五不”(不疏干、不塌陷、不搬迁、不改河、不还水)的防治水方针。近年来地质CT和注浆补漏堵水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即先用CT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指导注浆堵水工作进行。达到不疏干的目的。不疏干就可以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环境.也就可以实现不还水、不搬迁。采空区充填可以控制地面不塌陷。而不塌陷就可以不改河。实现“五不”的防治水目标。矿山环境就可以得到保护。

4.3综合利用采矿,治理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采空区充填是直接利用尾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尾矿的有效组分与颗粒细度.研制新型建材是矿山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4.4加强环境的综合管理.重建矿山生态

(1)在项目设计和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作为指导方针贯彻始终,将拟开发项目不可避免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同时制定补救措施。

(2)搞好矿山环境监测工作,获得环境影响程度的信息.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3)利用矿山废石。回填地面因采空区形成的塌陷区,填平后在地表覆盖一层几十公分厚粘土.种植花草进行绿化。重建矿山态系统,美化环境。

(4)将矿山疲石进行二次开发、竣工,使之形成新的资源,既减少占地与污染,又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5结语

随着技术不断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维护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建立绿色矿山的生产模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更好的恢复治理过程,促进矿山的可持续发展,使环境和矿山一体化发展。在相互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对矿山环境评价要求严格,不断地更新、调整,确保矿山思绪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6 参考文献

[1]廖育民,2003,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应急指挥及综合预防,哈尔滨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流域复合系统;适应性管理;复杂性;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 TV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7-0060-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7.010

流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生境,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然而,数十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流域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多种环境资源危机共存且日益加重,并呈现流域性特征,使流域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流域性复合型水污染问题在众多流域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问题从干旱地区季节性缺水转变为普遍的季节性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的局面;流域内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破坏、生物群落退化等生态问题凸显,并呈现“局部改善、整体退化”的总体格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水灾害与突发事件的频率、强度以及风险都在进一步加剧。我国自然生态与环境先天脆弱性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导致这些本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流域危机在短期内集中显现与爆发,各种问题相互作用、彼此叠加,使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与多样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突出。而我国要以稀缺的水资源、有限的水环境容量和脆弱的水生态,承载不断扩张的人口规模和高增长、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面临着比世界上任何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都要复杂、严峻的流域性问题与前所未有的压力。

1 流域复合系统及其复杂性分析

流域水问题的系统性、复合性、多样性、突发性和严峻性等特征要求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站在流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清晰全面认识其成因与复杂性,进而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

1.1流域复合系统

流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是人为主体、要素众多、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复杂开放巨系统,具有复杂的时空结构与层次结构,呈现整体性、动态性、非线性、适应性以及多维度等特性。水是流域系统的纽带,具有多重属性。它既是一种自然资源,又是物质生产资源,同时还是一种生活资源。而人作为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具有一定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特征,通过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社会经济行为将资源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的广泛参与及其有限理性造就了流域系统的高度复杂性。

构成流域复合系统的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各自又是复杂自适应系统,有特殊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而且他们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其他系统结构、功能的制约。如图1所示。

(1)流域自然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自调节与自生长能力.是复合系统形成的基础。系统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反馈机制,并与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以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共生及环境对流域内活动的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为特征。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型与资源破坏型影响,其又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及生物过程等使自身状态与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决定其服务功能。自然生态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调节:外部组织或者自组织。许多传统的保护工程方式就是外部组织,但是它们结构僵硬且适应变化的潜力较小。

(2)流域经济系统以资源为中心,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机制与宏观反馈控制体系进行调节。市场机制是经济内在本体机制,市场把流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与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着重要自调节作用。而反馈控制机制体现在政府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政策对经济系统进行宏观调控与干预。流域内经济结构本身就是市场机制与宏观控制机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其中,反馈控制机制与资源环境压力是对经济系统的约束;而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是在前两者作用下,系统内微观主体受价格、供求与竞争等影响,不断调整其经济行为,逐步自组织、自适应的过程。单纯依赖政府直接干预或市场自我调节都是过于简单的做法,因此,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力度把握与时机选择是相当复杂的问题。

(3)流域社会系统以人为中心。流域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在市场化逐步健全的今天,人类生活用品绝大部分是从经济系统中获取,因而人类生物质与文化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在改变其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的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对自然系统产生了影响。所以,社会系统在复合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其主体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主要受到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内化因素与法律规范、经济刺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只有对主体价值取向等有很好的规范才能保证流域经济、自然的健康发展。

在这三种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下,流域系统表现出强烈的整体性、动态性、涌现性等特点。如,人类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与污染排放,使流域生态状况恶化,并严重影响生态系统自调节与自适应能力;而自修复能力降低导致其环境容量同步下降,加速恶化趋势。同时,经济发展与人口膨胀致使水资源需求量及水污染排放量同步扩大,而污染引发的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持续退化,不但造成区域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条件退化;而且大范围生态失衡,加剧了灾害风险和生态危机,使经济难以持续增长并引发社会不稳定。然而,人类筑堤修坝、围湖造田、超采地下水等经济活动或抵御灾害行为,一方面却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加显著,尤其是大量水利工程设施使流域被人为地渠道化、破碎化,污染物净化能力、水生生物生产能力等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日益下降。进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流域灾害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并以诱导型自然灾害为主。

总之,流域系统中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的复合体系,具有强大的交互反馈能力。流域水危机从表面上看是各种水问题相互影响、彼此叠加而愈演愈烈;但从本质上讲,人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产等对流域系统产生的干扰已不再是对流域自然过程的简单干扰,而是社会过程、经济过程与自然过程交织作用的集中体现。

1.2复合系统管理中的不确定性

流域复合系统的复杂性与强大的交互反馈能力,造就了在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且许多不确定性是难于预测的。不确定性已成为流域管理取得成功的巨大障碍与必须直面的问题。

(1)系统认知的不确定性。流域复合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人们对其认识具有不完全性与渐进性。因而,系统认知不确定性是固有的,不仅表现在系统状态的部分可观测性、系统结构与过程以及历史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而且产生这些趋势的系统要素及其交互关系包括非线性、反馈回路、延迟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同时,自然过程、社会过程与经济过程共同存在且作用于流域系统,使得单一学科知识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分析与总结。

(2)管理目标的不确定性。目前广泛研究的流域综合管理是以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但由于系统演化及其管理涉及的时间与空间尺度较大、系统渐进认知带来的认识滞后性等在构造该目标体系上存在很大分歧与抽象色彩,尚不存在一个明确并具有操作性的普遍认同体系。在实践中,人们又对问题的原因、利害关系等识别上存在分歧,不可避免地从不同的视角与利益出发提出管理的目标或需求。同时,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会给管理带来更多新的需求与问题。

(3)管理依据的不确定性。流域系统的复杂性使其状态和干扰因素难以简单概括为一些易测定的指标;生态修复的长期性也需要长期的可重复试验和观测。而且流域系统的时空特征带来的尺度效应、累积效应、外部因素干扰以及抽样和测量误差,使得精确识别与量化系统状态以及影响源及其效果分析变得异常复杂。此外,特别是由于对系统功能及过程的认识不足,管理方案不得不建立在某种模型假设前提上,而模型参数与结构的不确定性使理论结果与管理输出之间存在差距。因此,管理的理论与实证依据具有巨大的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效应以及潜在风险,对管理实践提出了巨大考验。

(4)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决策制定者、利益相关者与科学研究者之间不协调给管理决策带来了不确定性。他们对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合理的解决方案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会影响他们对系统的认识、具体管理目标、具体管理措施成功的可能性等的判断。具体表现在研究者主要从专业学术角度对系统或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利益相关者倾向于从切身利益出发提出要求;而决策者偏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视角去解决实际问题。

(5)系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流域系统的自适应性也决定了系统对管理行为的响应具有不确定性。社会、经济、人口、生态等因素的变化性使得通过观察难以直观推断系统状态以及影响源,并预测他们对管理行动的反应。个体行为的主观性使得流域治理的社会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无从精确预测,即管理者对系统部分可控制。系统的开放性还决定了系统要受到外界物质、资金与人员等方面的随机干扰,进一步加大了系统响应的不确定性。此外,还有某些因素的不可预测性内在于系统行为中,如极端气候条件以及不断呈现出的新型污染物等。

综上所述,流域复合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开放巨系统,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流域系统及其子系统自身结构、功能与内在规律以及流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人类并不足以对它具有充分理解并实施控制。而复合系统的复杂性特征使得系统一方面呈现出极大的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内在自适应能力与作用规律则表现出秩序性、确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使得流域治理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

2 我国现行流域管理模式分析

回顾我国重点湖泊及流域治理历程,不难发现,流域治理正在经历由单一的水利工程或者生态治理工程为主向以流域复合系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转变。

从管理目标与范围看,流域管理在不断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趋于合理,而且在对流域的科学认知方面也在不断的加深。例如,《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规划》就明确体现了政府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四大转变:从工业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向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从城市污染控制为主向城市与农村污染控制相结合;从陆上控制为主向陆上与水上污染控制相结合;从治理污染为主向防治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转变,力图进入污染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阶段。而且,管理者认识到流域治理是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尽管如此,近20年来流域治理中各类“零点行动”、“环保风暴”等执法行动与“综合规划”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流域性污染尤其是在大型湖泊流域性污染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众多湖泊富营养化趋势仍未扭转,污染反弹甚至恶化时常发生,大部分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这无疑也说明了现行管理模式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管理模式进行剖析。

2.1管理范式与手段

流域治理普遍采用机械唯物的“预测一控制式”管理范式,认为系统对管理行为的响应可以预测,进而设计最优控制策略。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对小流域及其治理作了大量研究,从短期看确实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难题。但它们大多把流域系统看作一个具有线性、规范性与平衡性等特点的可简单预测、容易控制的理想系统,针对流域中矛盾的某部分进行研究与治理,把问题当作遵循简单线性因果关系的确定性问题来对待与处理,以试图减小问题的复杂性及其维度;认为规划制定者可以分析系统内存在的一系列明确的杠杆效应,并应用它来引导已知的反应。这无疑低估了政策干预所带来的非线性反馈效应、时滞效应以及人的自主性的重要性。这种简化方法具有误导性,它或许能够在短期内成功应对某些局部问题,而长期看来却时常具有超过短期利益的负面影响。

基于这种管理范式,流域管理还是以“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行政命令一控制手段为主,而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手段较弱。这种手段虽然简单易行、针对性强,但是缺乏柔性与持久性,在高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效果较差。

2.2政策与规划制定

流域治理强调自上而下统一规划,但很容易产生政策时滞效应,包括认识时滞、执行时滞与效力时滞三方面。现在通过成立专门流域管理机构,政府正有效缩小执行时滞,但相关机构的理论水平与预测能力往往存在很长的认识时滞;同时,流域管理中涉及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它们会让各种政策难以发挥应有效力。例如,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事件爆发后引发学界和政府持续讨论,随后通过国家和地方的逐级反馈与审批,到2009年才有完备的地方性措施出台。而这些措施从出台到实施、再到奏效需要更长的时间。

其次,综合治理虽然以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但是规划重在考虑水资源可利用量、水环境容量等生态因素,人文与技术因素在规划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与纳入,难以充分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群体对政策规定的可承受能力,使遵守法规和政策与生存和发展产生矛盾,从而导致现实中利益相关者为了生存而不顾生态极限。而且水环境容量测算本身就存在较大的争议。

第三,统一规划虽然采用综合管理的形式,但并没有出台流域性的政策和实现政策间的协调。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双重管理体制决定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治理分开进行。总量控制与配额管理是规划决策制定的依据。水资源可利用量、污染物减排目标和污染治理投资等主要依据行政区划逐级分解,没有遵循流域特征和污染变化趋势以及目标的现实性。

第四,在规划制定中,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与长期性,目标设定不合理、备选方案不足、风险管理困难等致使无法进行柔性化管理。规划内容中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控制的色彩比较浓重,多偏重且依赖生态治理工程、大型调水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以改善流域环境。部分工程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运行效率低下问题严重。

此外,有些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导致权力寻租、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协调管理难度加大;监测与评估不能客观公正,进而管理者也没有动力与压力来及时发现政策或工程方案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2.3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在目前流域管理中观念极其淡薄。在管理决策中,由于参与渠道不畅通、制度保障缺乏、信息公开不足等诸多因素,NGO、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参与力度、范围及深度都十分有限,即便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力度仍不足。决策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接受的过程,这不但使公众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对公众及利益相关者支持度与目标可实现性也考虑不足,实施效果难免产生很大偏离。而且流域治理过多地依靠国家投入,缺乏社会资金的有效注入,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瓶颈。

同时,社会参与不足,不但造成公众意识不到治理的困难与复杂,使他们倾向于抵触有损自身利益的政策,而对环境短期内得以改善抱有很大期望;而且,公众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倾向于依赖行政机构解决环境资源问题。

3 适应性管理

不可否认,当前管理模式在流域治理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流域问题得到了一定遏制。但这种以行政控制为主的管理模式,面对新时期日趋严峻的流域复合性水危机、流域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难以通过传统的理性主义、还原主义决策模式对未来做出精确预测与评估,治理不到位和部分失效在所难免。近年来中外众多学者指出,中国面临的水危机实质上是治水体制变革长期滞后于治水需求变化累积形成的治理危机,解决核心是治水模式转变。例如,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发表的中国环境问题战略研究报告都把解决环境问题的治理结构和体制改革放在优先行动中。因此,有效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框架才是应对流域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关键。

在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时滞性的基础上,Holling于1978年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理念,随后这一思想得到了深入研究,并应用到生态系统管理众多领域。适应性管理的前提是人类对任何生态系统主要驱动力及系统行为和响应的认识能力存在固有局限性,因此管理必须具有适应性和通过积累并吸收以往经验和见解改变管理实践的能力,通过不断调整战略、目标及方案等,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环境变化维持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其目的在于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即关键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干扰的持续性和适应性,而不是对生态系统进行控制。因此,适应性管理是一个通过从已实施策略结果中学习来持续改进管理政策与实践的系统过程,即通过管理学习来学习管理的过程。

适应性管理通过进一步融合协同管理的思想在欧美众多流域治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推广,并已有了不少成功案例,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野生物种与鱼类保护计划、密苏里河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澳大利亚大堡礁水质改善项目等。通过对这些治理经验的分析,总结到适应性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强调对管理过程的管理。适应性管理是从广泛的研究与沟通中形成的,它以社会参与且政府、利益相关者等分享管理权利与责任为先决条件的。实现适应性管理还需要体制建设、构建信任与社会资本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为了综合考虑管理中不同种类的不确定性,适应性管理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反复试验”,而是认为政策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是一个由问题识别、政策形成、政策实施、系统监测以及评价与反馈等一系列行动组成的迭代循环过程,并提倡对政策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2)强调从知识管理到知识创新的转变。生态系统管理与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是一个信息密集型的跨学科、跨领域尝试。它需要对复合系统复杂性的综合了解,以在多重尺度上监测系统各方面状态、制定决策并对系统反馈做出反应。因为这种复杂性,任何组织或机构难以拥有管理所需要的全面知识与信息。适应性管理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将管理者、科学研究者以及利益相关者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使知识从个体私有向群体共用转变,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并形成良好的互动。

(3)强调群体决策过程。综合视角下流域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自然系统,而是涉及到社会经济领域。对自然生态系统科学认知的不足,单纯的环境管理可以采用控制等硬系统方法;但是,人的主动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对复合系统特别是非结构化问题的管理上需要应用软系统方法。适应性管理把利益相关者引入到决策制定过程中,能够更有利于资源争端与环境冲突的解决。在政策形成阶段,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利益与价值观,在多框架下,通过沟通、协商与谈判达到对问题的普遍认识与共同的阶段性目标,保证管理决策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只有这样,决策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因此,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信任构建的过程。正如Pahl-Wost所说:管理不是为了寻求问题最优解决方案,而是持续的学习与沟通过程,其中最优先的是交流、共享观点和提出适应性群体策略。因而,把公众引入到管理之中,一方面有利于公众或利益相关者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商议”转变,提高政策的公正性与支持度;同时,能够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本,而不是依赖政府投资。

(4)把社会学习作为出发点。社会学习是贯穿其中最核心的特征。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的主动参与,强调在价值与同一性形成中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在环境资源管理中,基于学习的方法用来处理管理中的不确定性,社会学习不单要注重构建学习型政府,而是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开展学习,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与组织以及社会个体层次。基于现行或未来的新技术为依据,通过反复实践、评价及调整,在实践中学习寻求适应企业或个人的“最佳管理实践”,从传统以保护为特征的专家知识灌输向基于团体的学习转变。

结合目前我国流域状况和管理现状,我们可以看出,适应性管理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见图2。适应性管理是更

合理治理模式的一个尝试,是流域未来治理的一个方法创新,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其在我国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4 流域适应性管理模式初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推行适应性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还要接受来自法律法规、社会传统、管理手段等多方面的挑战,单纯依靠以往经验的延伸并不能顺利地实现向新管理模式的转型。本文主要从管理环境、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决策机制以及科学研究等五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4.1从单独立法到综合立法:管理环境转变

健全的流域管理法律与法规是实施流域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环境与根本保障。据我国水法与水污染防治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流域管理以流域统一管理为主、以部门管理和行政管理为辅的统一管理模式。然而,在管理实践中情况却与理论设计相反,国家管理机构与地方机构条块分割,以河流流经的各行政管理为主,涉水部门甚至行业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形成了区域和行业在水资源及其它资源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决策分散化状况,而流域综合管理机构权力被瓜分无法履行协调管理职能。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流域法,有关流域管理的法律法规通常是部门或行政区立法,一方面,人为割裂了流域内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各部门与行政区立法重复甚至冲突,相关利益者的权利与义务、职能部门的权力与责任等方面不够明确,加重了流域管理和协调的难度。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大多是实体性立法,缺乏跨部门、跨行政区管理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序性规定,实体性规定没有程序性制度相配合将导致实体性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4.2从集中管理到多中心治理:管理体系创新

适应性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互动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格局,这种合作治理模式实质上通过建立一种在微观领域对政府、市场的作用进行补充或替代的制度形态,有利于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与公共行动网络。它要求流域管理中多元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及科学机构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利与义务,如果失去了这一点,流域管理很容易又走入政府专行的集中管理局面。在新的管理体制下,管理能够更科学公正地进行决策,而且能够针对管理效果的反馈以及突发性做出及时果断的反应,避免传统层级审核与命令方式在时间上的延迟。Ostrom等已经论证了多中心治理在发展中国家的可行性。尤其是当前我国一些湖泊流域非点源污染已经替代点源成为水质问题的主导要素,其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使得政府管制难度越来越大。引入以社区、村镇为单位的自主治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充分利用成员的合作优势与监督力量,在微观层面对环境治理形成共识。

然而,建立这种体制需要从各个层面逐步开展。在国家层面上,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制度是基础,加强对NGo及利益相关者等参与流域管理的权益规定,并出台公众参与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流域层面上,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积极推动机构改革,建立制度化的参与机制,进而组建社会参与的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在部门与地方层面上,信息披露要及时全面,意见征求要切实落实;在社会层面上,宜鼓励社团组织、公众社区等民间组织的创建与发育,并通过一定的赋权使他们有效地行动起来,形成环境资源治理的基础。

4.3从单一管理到综合集成管理:决策机制创新

适应性管理虽然强调自组织管理与群体参与,但是最终还是要以科学决策机制为支撑来保障其发挥效用。目前,尽管各类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水质监测装置普遍运用,但参与式的群决策机制还处于概念化层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关参与式决策机制、群体决策支持平台研究几乎是空白,国外也没有完整、直接现成的成果可供借鉴。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是在长期实践背景下融合多学科与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而形成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式。宜以该方法为指导,通过综合集成定性定量相结合、专家研讨、信息处理与数据融合、人工社会与虚拟现实、群体决策及定性推理技术和分布式交互网络环境等多种技术与方法,从“定性综合集成”到“定性定量综合集成”再到“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循环往复、逐次逼近,建立创新型的治理决策机制,用结构化的决策序列来逼近流域管理中非结构化问题。

4.4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管理手段丰富

行政手段面对日益复杂与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当前我国流域管理中依然未培育出良好的市场经济手段。这使得政府职能主要集中在兴建、运营水利工程及污染末端治理。所以,宜充分重视利用经济手段把环境成本内部化,从经济上刺激环境资源破坏者行为与价值观的转变。具体来讲要完善流域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水价改革与排污权制度并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促进水权、排污权等各类市场的发育,建立与现有技术相适应的排污标准以及通过特许经营开放传统政府垄断的水务市场。除经济手段与市场建立外,更要充分认识社会化管理手段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推行社会教育与培育社团组织、公众社区等非政府组织,提高公众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引导与规范流域内居民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另一方面,鼓励公众参与到管理决策制定与持续监督中,并通过决策参与使人们能够更积极地支持政策实施与改变生活方式。同时,注重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社会化管理相结合,传统政策优势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提高各类手段的综合效力。最终在此基础上,使行政管理机构完成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

4.5从经验治理到科学治理:科学研究职能转变

篇9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 绿色经济时代到来

褐色经济是指建立在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基础上、忽视生态保护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Dennis表示,“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全球不断变化,人类在享受丰硕物质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的安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且难以为继。”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环境危机、能源资源危机以及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危机呈爆发式加剧态势,使得长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深刻影响着世界的稳步发展。2008年以来,为应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从环境发展经济学的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并且逐步得到完善,成为世界经济秩序重构和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褐色经济悄然逝去,绿色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在于转变褐色经济的发展模式,而绿色经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正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绿色发展成果喜人 国际合作需要加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绿色经济制定为国策,奋力推行。但是何为绿色经济呢?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

“我们看到,中国在践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努力。”Dennis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关闭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生产企业,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消耗;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节能,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增效。同时,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对火电厂进行大规模脱硫改造。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加了大量森林碳汇,成果喜人。”

为了推行绿色发展,各国绞尽脑汁,创新技术。同时,人们还看到一种现象——污染转移。近年来,发达国家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已是世人耳闻目睹的现实。面对这一现象,Dennis告诉记者,“绿色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我们要解决问题,而非转移问题。问题转移,究其根源,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资源不均等导致的。相较于处在较高发展阶段、条件好、技术成熟、具有独特优势的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则囿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局限,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面临很多实际困难。然而,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所以,绿色发展应从全球视角着眼,淡化国别与地域之分,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作为绿色发展同盟军的一员,各发展中国家彼此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创新绿色经济发展引擎

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创新。Dennis以手机报为例,从微观层面强调了创新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手机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帮手,让我们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移动拥有3500万收费手机报用户,累计发行份数近550亿份;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相较于报纸,手机报节约用纸约15.7万吨,相当于少砍伐约260万棵20年以上的树木。手机报的诞生转变了相当数量读者的阅读习惯,所节省的自然资源也不言而喻。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改革;复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8-006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深入,高等教育的任务应由“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转换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1],简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当今随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对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为此,需要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以“应用性”为导向,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以致用、开发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2-3]。

“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气、水、土壤、生物、固体废物及噪声污染的监测方法和基本原理。为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4]。该课程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笔者通过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环境监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以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应用型人才[5]。

一、改革课程体系

基于“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为了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改革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在知识结构方面,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正确的逻辑关系,掌握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体现“复合型”;又要考虑在能力结构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体现“应用型”[6]。为此将“环境监测”课程设置为48学时的理论教学,32学时的实验教学及2周的环境监测技能训练三个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完整过程,环境监测的方法、原理和技术,为他们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验及实践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构建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平台。

二、更新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为了使学生能够跟踪监测技术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实时地将学科的前沿研究进展介绍给学生,并共同探讨监测技术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此外对教材中滞后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例如,近年来随着雾霾污染的加重,与之相关联的PM2.5监测指标备受关注。而现在使用的教材对颗粒物的评价指标还停留在PM10的阶段,为此,在教学中补充PM2.5的相关知识,简介PM2.5的来源、危害及形成过程,重点讲授PM2.5的检测方法。再如,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由实验室分析向自动化、便携化方向发展,在讲授大气和水中常规监测指标的检测方法时,适时引入COD测定仪、BOD测定仪、NO2、SO2、O3自动监测方法的相关知识,保证学生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转变以教授、知识传递、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使教学方法的功能,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为此,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旨在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模拟“慕课”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的时鲜性,及时补充最新的知识及前沿。

(一)运用案例教学

针对近期或近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设计一个典型的环境监测项目的实际案例,将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例如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主线,在讲授地表水监测过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作为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如何进行现场调研、布设采样点、采集水样、保存水样、预处理水样、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并为水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形象具体地完成了水质监测过程的学习。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研讨式教学

教学过程要关注 “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问题”是研讨式教学的核心。首先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他们在课后可以通过查阅图书、电子资料、同学间相互讨论等方式来寻求解决的办法,也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课堂上每小组选出代表做报告,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例如针对一些监测指标存在的同一个项目有多种测定方法(如SO2、汞、石油等),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些方法。我们的问题是“各种测定方法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从每一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分析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做报告的方式将解决方案与大家分享并进行完善,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初探“慕课”模式

针对“环境监测”课程本身的特点,如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和相应的环境标准等不断更新,而教材在这方面具有滞后性;此外环境监测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有些重要的知识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完成。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时鲜性,及时更新知识,并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对相关内容进行线上教学,采用闯关模式进行自学内容的发放,并将答题情况列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这样在解决教学矛盾、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应用的重要环节,将对应理论在工程或社会问题中找原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学生完成了“环境监测”理论课的学习及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设置为期两周的环境监测技能训练环节,为学生下达具体的环境监测任务,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实现教学方式由“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

环境监测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分别以校园周围的大气、生活饮用水、校园附近地表水为监测对象,以环境质量及评价为监测目标,完成整个环境监测过程。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和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按照理论知识的框架,自行设计监测项目方案,需要明确每个人在工作小组中的角色及合作形式,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包括现场调研、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结果评价等在内的真正的监测过程,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宏观引导作用。学生通过所学对周围的大气、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专业评价,可以主动地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实际感受知识本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实际热情。这是一种积极解放学生个性,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7]。

在为期两周的技能训练中,每名学生只能参与一个项目的训练,为此,可将其他项目组的技能训练活动录像拍成视频,提供给各组学生分享,并且有意识地引入讨论与修正环节,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互动,在修改完善视频内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有效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起到助推和导向作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来的“一卷定成绩”的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效果,具体措施是将小作业、大作业及课堂表现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并增加在综合评定中的比例。小作业是指常规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大作业是在讲授“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土壤监测”的相关内容之后,以案例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某一具体环境的监测方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理论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互动、有创新思想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相应加分。在环境监测技能训练环节尤其注重过程考核,成绩评定分为实践表现(占总成绩的50%,包括出勤情况、训练表现、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和总结报告(占总成绩的50%,包括技能训练监测方案的制定与技能训练总结报告的撰写),对实践环节动手能力强、团结协作、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及成绩评定方面给予鼓励,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多样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张海水,朱曦.大众化阶段的人才供求态势与高 等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研究,2014,(1).

[2]袁。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 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1,(4).

[3]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 国高等教育,2011,(18).

[4]奚旦立.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翟琨,向东山.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 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