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素质的提高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提要] 本文论述档案管理员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必须注意自身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注重档案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加强网络技术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现代化信息知识、一专多能复合型的档案管理人才。
关键词:档案馆员;专业素质;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7日
随着社会的进步,档案服务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拓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档案馆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加快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此,档案馆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质,更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一、档案馆员必须注意自身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门的业务,从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到编研等工作,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操作方法,档案馆员只有通过学习,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把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事实上,自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一方面来自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自工作实践,两者不可偏废。因此,要求档案馆员通过对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和书本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而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档案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培训学习是提高档案馆员综合素质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同时还要注重网络技术学习,增强现代化管理知识。网络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信息传递的发展方向,通过网络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信息开发利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档案馆员必须尊重历史,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
档案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馆员维护档案的原貌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是工作性质的要求,又是衡量职业道德的准则。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档案馆员都要坚持据实立档,尊重历史事实,决不含糊迁就因某种需要而歪曲档案内容、篡改历史事实,把维护档案真实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在整理档案时,注意保持文件间的有机联系,而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在鉴定工作中,要运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判断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在编研工作中,保持文件的真实面貌,而不能随意编写、篡改档案;在提供利用中,要防止档案被破坏或被涂改;在提供档案证明时,决不能片面地解释和提供档案内容。
三、档案馆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档案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档案馆员应不负历史重任,以高度的责任感来激发自己对档案事业的热爱。确实,档案馆员的成果,大多是从各行各业利用者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上利用档案取得的效益和成果随处可见,但却不能留下档案人员的姓名。档案人平凡但不平庸、无位但不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焕发着档案事业的青春。所以,档案馆员要做好档案工作就必须具备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档案馆员必须遵纪守法、严守机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开放了历史档案和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各项工作服务,在档案信息越来越广泛地被各行各业所传播、利用的同时,涉及一个被利用档案的保密问题。缺乏保密观念,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无限地扩大利用范围,是一种失职行为,但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档案馆员必须把握、处理好档案的开发利用与涉密档案保密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情况下,严守党和国家的秘密。牢固树立“保守党的秘密,慎之又慎”的思想,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提供利用的档案资料坚决不提供利用。
五、档案馆员必须具备优化的知识结构
从档案工作的性质来看,档案工作涉及的是一个特定的知识领域,除了政治性、专业性外,更具有综合性。随着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档案工作越来越重视,利用档案信息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档案内容涉及各行各业,从文山会海的档案资料中去粗取精,决定取舍,并及时提供利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档案馆员不仅要具有丰富、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档案相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充实。既要熟悉档案现代化管理和现代科学知识,又要懂得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对计算机的应用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也要有所掌握。
六、档案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档案工作要发展,就要转变观念。要把档案工作以保管为主转变为以开发利用为主;把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把滞后服务变为超前服务。实现这些转变,就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在继续做好档案基础工作的同时,要从服务手段、服务领域上下工夫,积极开展编研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提供档案利用。
总之,档案工作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档案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尊重历史,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具备优化的知识结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地加强学习和吸收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懂现代化信息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力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使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琳.浅谈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和档案资源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
[2]娄铁梅.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素质[j].兰台世界,2005.7.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都认识到了景观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均把改善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景观效果,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素质教育被忽视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在认识上的偏差,或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于学生道德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所教学生创新能力差,不能设计出具备较高水准的作品。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导致文化素养较差
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文教育停留在表面上,内容上较为空泛,学生学习人文知识也往往只是应付了事。学生缺乏基本的知识和精神沉淀,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
2.人文教育功利化趋势较重
高职院校是一种职业教育,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及就业率,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机械,创新能力较差,不能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3.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一般高职院校的人文教师数量比较少,同时因为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师,导致无法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适应高水准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培养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
助力
景观设计专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十分看重,但是只注重专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学生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思想,景观设计较为机械,难以满足现代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可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加强其思想境界的感染和领悟,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建筑种类和业主层次、人们独特需求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设计思路,综合性地提高其职业的创新能力。
2.人文素质教育是继承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需要
当前世界各国都对本国大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方面的训练,人才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家外部能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高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程度,并且决定未来国
家的传承和走向,是绝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三、提高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提高人文教育的比重,迫使学生重视人文教育课程
学校要提高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加强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
2.加强校园人文风尚建设,形成浓厚的人文精神环境
学校要加强校风文明建设,将道德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3.培养学生的生态观与人文观的结合
景观设计离不开自然环境,它注重对于自然景观的搭配,从而使人们感到舒适。
四、总结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职业
生涯和人生态度起着巨大的影响。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技术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关注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让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趋向德艺双馨。
参考文献:
[1]李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0(7).
篇3
我顶岗的是一处在建的多层住宅小区,共有八幢五层住宅楼同时开工。我在实习期间,担任的主要是项目副经理一职,即主要辅助项目经理完成各种日常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就我顶岗实习的经验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顶岗,重要的是让我学习到当前最前沿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对工地的施工和项目管理有了更系统和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觉得岗位见习对专业课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有着其余方式不能比拟的作用。
首先,工地施工进度中的所有内容都与建筑专业课程相关,通过岗位实训,做到学以致用,增强专业技能,积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适应教学需要。实习能使教师们真正地接触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去思考书本理论是否可以应用于实践。解决了现行教学计划长时间没有更新,学与用不能及时有效接轨,理论知识不好用、用不上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解决了教材教学内容落后的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克服了“假鲁班教徒弟,自己从没打过家具,只会讲木材结构理论,却要教徒弟打出好家具”的难题。
其次,顶岗实习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研究与生产的结合,促进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成长。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顶岗实习能够使教师站在建筑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努力从技术与市场的转换中获取办学资源,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专业教学能力。逐步做到信息与技术优势和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最终培养出最实用的人才。
第三,通过实习,能使教师感受到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差异,督促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自己的办学、教学行为以及培养目标定位。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只有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通过顶岗实习,能让我们把企业的需求转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有需求就有发展的机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从真正意义上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都是一名准员工,促进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题。
第四,为企业解决难题、提合理化建议,建立了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为下一步继续合作和实现双赢奠定了基础。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虽然是仅仅几个月的实习,我都把自己当做企业真正的员工,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为企业解决难题,提合理化建议。这些都拉进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搭建了与企业进一步合作的桥梁。为将来对企业员工进行短期培训、学生赴企业实训等进一步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应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专业化 素质 理念 模式
一、更新理念、改变模式
教师在长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行为、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滞后于新课改的要求,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已不是简单地强调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或专业能力,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客观科学的方法。这些要求必须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与素养,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实现。要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新教师的理念,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二、学习不止、丰富内涵
陶行知认为每一个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要上好一堂好课,就要切实掌握所授学科的相关的知识技能。只有博闻强记,见多识广,讲课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教学的水平提高了,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改革。而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想要受到学生的敬佩,得到学生的依赖,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因为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新内涵、新知识的行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从教能力是每一个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研究表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同事间的交流可以开阔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通过优秀教师的展示课,给老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讲课思路,给老师一些很好的借鉴。通过广泛开展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听课、评课的活动,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搭建平台。每学期或者学年举行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课堂教学大赛”,给全体教师们提供一个展示、借鉴、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培养教师的成就意识,激发教师的自信心,展示教师的个性才能和教学风采,促使教师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激发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助、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的目的。
四、课后反思、超越自我
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最根本的机制,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反思上课的具体感受、学生的表现、课堂效果、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本节课成功点是什么,不足的地方是什么,以后课堂中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通过对以上事实的客观评价,认真反思分析,归纳总结,使问题得以解决,不足之处得以完善,优点得以保持,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为未来教学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评价,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一步改进不足,保持优点,扬长避短,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五、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篇5
[关键词]管理现代化;存在问题;改进措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档案工作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作为原始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成的记录。长期以来,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积累了各类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档案的数量日益增多,利用率要求日益提高,管理水平有待不断的提高,这些问题都对基层档案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
现代化档案工作管理其特有形式是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库存。档案工作管理现代化的实质是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档案文献信息和建立现代化管理的环境,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最优化,用科学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档案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二、基层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一)存在问题
基层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设备落后,档案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库房的设备落后,保管条件,防治档案所受到虫、毒的危害,减缓材料的老化,字迹的褪变手段等技术设备陈旧;档案文件的整理还存在着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法都不可避免面临保管庞杂,查找困难,提供迟缓等等问题。
(二)计算机的电子文件归档
在我国政府机构和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网络发展很快,网络环境中运行的电子文件的作用,开始从辅助文件转向正式文件,甚至已经是无纸办公的工作方式,由此产生的电子文件要归档成为电子档案。因此,在档案管理领域中,就存在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和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问题。一般说来,电子文件归档的程序是:1.确定电子文件是经过审批的最终“版本”;2.积累和整理;3.编制目录;4.整理、鉴定、检测归档的电子文件;5.编制归档说明;6.存入磁光记录介质、复制备份;7.确定载体标识。因此,在档案管理领域中,就存在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和长期保存等系统化管理问题。
三、改进措施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已是必不可少。而且某些资源可以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以查阅或调用异地的档案文件,共享同一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档案管理运用电子计算机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可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存储海量化、传递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及需求扩大化等等,所以计算机技术在基层档案管理现代化中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和诱人的前景。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
为利用者提供实时性的联机目录检索服务,利用者可以快速找到所需的检索。
(二)档案自动全文(原文)存储与检索
经过扫描器扫描后可按两种方式存储:一种是扫描直接获得档案的图形信息,适于手迹和图表的处理;一种是继续经过文字识别获得档案的文字信息,可针对档案内容中的字、词进行自动检索。
(三)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
是指计算机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鉴别、销毁、统计等环节的管理应用,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是档案自动借阅管理和统计,对利用工作中涉及的登记、审批、检索、调卷、归还、利用情况统计等进行自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四)可用计算机辅助立卷、标引
计算机辅助立卷是根据文件的归档立卷参数自动进行立卷处理,其应具备的功能有:逻辑组卷、逻辑案卷调整、卷内目录编印、卷皮打印、检索工具编列、档案题名、字词切分、内容特征的分析。在立卷和标引方面可大部分代替手工操作。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五)档案保管环节的自动控制
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可对档案的保管环境的温度、防火、防盗等进行自动监控。
(六)在恢复性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的档案信息拾取,像速信息的运算加工,信息增强处理,恢复后的图形信息输出等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字迹的褪色、扩散、污染覆盖等情况进行处理。
(七)微缩技术的运用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微缩技术主要是解决档案的存储问题,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存储规格统一,密度越来越大,能准确地记录原文,方便检索。
(八)静电复印技术的运用
静电复印技术是电摄影方法的一种,即将感光版表面形成电荷潜影,再经过显影定影取得复印副本。其特点是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泛,图像耐久性强。
四、基层档案工作部门的观念更新
档案工作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工作,管理者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以法律、法令、计划、条例、会议为依据,才能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在基层档案管理现代化中,人是决定因素,应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动性,打破多年来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特别是要适应当今计算机档案管理模式。
档案工作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有各种不同类型技能的人才。要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学在国内外最新理论动态;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体包括: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现代通讯及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维护和标准化知识;最好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满足进行对外交流和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有快速敏捷的应变能力;既有创造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
五、应培养一支高水平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就整体而言,我们要真正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还缺乏兼备管理和计算机这两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改变这种局面,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力度,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各高等院校的档案专业教育,应该把档案计算机管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与档案管理现代化实践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最新、最实用的教材,对档案专业的学生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系统教育。
第二,加强档案干部的再培养和继续教育,把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放到第一位,以追求专业素质与操作技能并举的双重效应。
第三,走出去,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广泛吸纳、引进所需的专业人才,以壮大档案工作队伍,提高档案人才队伍的质量。
六、档案现代化管理应重新界定档案工作负责人的职责
(一)确定档案工作定位,指明档案工作前进的目标
我国公共档案工作已有了特色化的建设,许多地区的档案馆(室)都开展了大量的特色服务,能够很好地吸引利用者,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也是离不开档案工作负责人的远见卓识和创新才能。
(二)调动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使档案工作充满创造力
在新型档案管理工作中,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档案工作内部建立一种机制,打破陈旧观念,激发档案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作出理性的选择。
(三)培养现代化档案的工作伦理
现代档案的工作伦理是一种依据现代档案管理技术性和组织化条件形成的工作,其伦理的内涵有:
1.高级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
2.谦虚诚恳的服务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3.顾全大局的整体理念,团结互助的协助精神;
4.敏锐的档案归属权意识,从多方面促进档案工作效益的提高,激发工作热情,能吸引人,留住人,发挥人的潜能,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成效。
总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档案工作者的使命是永恒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应逐步改变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和内容,促使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创新,更新职业角色,才能适应新的变化,经受住这种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庆云,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青岛出版社,2002.
[2]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钟祛非.网络环境中档案工作的管理创新》,《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2001.
[4]傅荣校.论档案管理现代化环境中的职业特征》,《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2001.
篇6
关键词:民办艺术学校 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各地,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各种特色的民办艺术学校很多,这对我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为专业艺术团体、高等艺术院校提供了大批的后备人才,也解决了过去艺术院校少、考艺校难等问题。但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在这里,笔者就民办艺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提高,谈一谈个人看法。
一、造成学生音乐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具调查了解,某艺校为适应高考的需要,组织了高考模拟考试。结果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音乐基础知识的及格率仅为20~30%。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学生音乐的基本素质的现状。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目前民办艺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竞争激烈。各个学校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完成自己的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入学时专业课加试、面试的标准,使入学新生的音乐素质打了折扣。
2、国办音乐学院的扩招和部分高等院校增设音乐专业后,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无法统一的。因此其招生考试标准、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从而使各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也不一样。所谓“唱歌的只学唱歌”、“弹琴的只学弹琴”等偏科倾向说法,讲的就是这个状况。这样一来,理论科目诸如音乐欣赏、音乐史、和声、复调等,自然就很少有人问津了。
3、由于各个民办艺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不统一,所开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围绕着高考而设的,忽视了在音乐其它学科中对学生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得到全面的专业素质提高。
4、由于一些学校外聘教师占多数,流动性比较大,部分教师同时在其它学校兼课,精力有限,因此教学的随意性比较突出,不能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各科教师沟通也相对较少。整个的教学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5、由于受办学条件、设备的约束,有些民办艺校达不到办学的标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民办学校的条件还无法和国办学校相比,相差甚远。那么,如何改变以上提到的那些现象,提高民办艺校音乐专业学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在民办艺校的生存与发展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几点看法。
1、民办艺校要从长远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办学过程中,本着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原则,制定出规范严格的专业招生考试标准,真正地招收一些具有一定音乐素质的学生入学。
2、严格按照国家对中等艺术学校颁布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经常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指导,对一些问题较多,条件较差的学校限期整改或取缔。
3、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素质教育,注重各学科的相关性,使学生感到每一科专业课都不是孤立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如:在乐理课的教学中讲调式、和弦的内容时,应结合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调式、和弦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在钢琴基础教学中进一步理解和弦的性质、功能,使学生通过对钢琴曲的和弦分析,掌握一定的和弦连接方法,并且让学生知道这就是即兴伴奏中最简单的和弦应用。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练习钢琴曲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视奏能力,逐步减少把一首新曲完整弹好的遍数,通过弹钢琴提高视唱的能力:通过欣赏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音乐家的生平等,使之在演唱、演奏某一音乐家作品时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总之,使学生感到学校开设的每一科课程对他们今后的专业提高都非常重要,从而能够大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扩展知识面,提高音乐综合素质。
4、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活动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艺术团的形式,使学生多参加一些实践演出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如在每学期的声乐、器乐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可以把钢琴程度较高的同学组织起来,让他们承担声乐、器乐的伴奏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
5、充分运用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微机设备(计算机教室)新增设一些课程,如电脑音乐制作、电脑制谱等。通过一些音乐软件的学习(利用中音TT、乐音学习乐理,简单的音乐创作,简谱的编辑和打印:利用Encore学习五线谱的编辑和打印:利用Ear Master、Auralia学习视唱练耳等),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这一高科技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自己的学习成绩,使电脑成为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好帮手。
篇7
【关键词】双证型;双师型;骨干教师;理实一体化;激励机制
1.前言
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二十一世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问题在于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联手制定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投入了26亿作为进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等职教师资建设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为了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设立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4个项目,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精力的情况下,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师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下面,我谈一些影响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素提高的个人看法。
2.影响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因素
2.1 学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需改革
目前,根据国家发展纲要和职教发展形势,各职业院校每年都派出了大批专业骨干教师参与全国、省市的“骨干”教师培训,更有不少骨干教师步出了国门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培训;各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也有了较大地增加,通过学习和培训,这些骨干教师学到了大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回校后,都想把自己所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本校推广和实施;但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学大环境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着差异;各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环境及秩序与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实施存在关冲突;虽然有很多职业院校很早就引进了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国情和“水土不服”,又逐渐回复到原有的教学模式。因此,这些骨干教师回校后空有一腔热情和抱负,虽然他们学到了大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拿到了相应的专业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但回校后学校并没有为他们搭建相应的施展平台,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岗位没的到改变;同时,学校也不希望打破原有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模式;为此,这些骨干教师通过培训时坚苦学习所获得的专业证书也开始退色,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也渐渐生疏退步,教学理念也逐渐落伍,“双师型”教师也逐渐变成了“双证型”教师。
2.2 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技能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提高
科学技术在迅猛地发展,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要使走在经济前面的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经常吸取新的知识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某种专门技能的人才,它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改进,作为先行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也需不断地学习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积累、掌握新的知识和新的工艺技术。
目前,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知识面还比较狭窄,并且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从机电工程专业来说,每一门专业课都包含了从专业基础课的金属加工、材料学、电工学、电子学到专业课的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作为一个机电工程系的专业教师,他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除了教师平时的学习和钻研外,还需要学校提供各种学习和进修的途径,一定的工作环境和锻练和实践平台来得到。而目前,各职业院校的进修和培训制度还不完善,专业教师的具体培养途径得不到实际保障,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加强和锻练。
2.3 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提高改进
目前,各职业院校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数还是在教室里进行,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上面教师讲的口干舌燥,下面学生听得头昏脑胀,烦躁无味;教师心里想的能否按正常的教学秩序顺利将教学内容讲完,学生心里想的铃声怎么还不响,赶快下课;另外,专业实践课虽然在实训车间和实验室进行,但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实训设备少,而实训教师往往也是“老生常谈”,在布置好课题后,让学生围在周围做一次演示操作后,就让学生分组练习。并且,以上这些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往往一教就是三至五年,甚至时间更长,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一成不变,教学上墨守陈规,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缺乏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在企业不适岗,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佳的表现。
2.4 缺乏良好的竟争激励机制
目前,虽然各院校“双证”型教师很多,但真正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双师”型教师却不多,特别是集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并且,各院校都普遍存在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那未,为什么学校有拥如此多的“双证”型教师,还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一方面是这些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还不能达到称“师”的地位,但另一方是学校的政策不到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众所周知,理实一体化教师和实践教师所付出的精力和幸苦比一般理论教师要多得多,而鼓励具有“双证”型教师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却没有,或者作为对理实一体化教师和实践教师的一些倾斜政策都没有。
理论课骨干教师的成长按照普高系列,分成校教学新秀、校教学能手、校学科带头人、院学科带头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省级名师和正教授级教师;那未专业课骨干教师的成长途径却没有像理论课骨干教师这样的成长之路;并且,学校对取得“双师型”教师并工作在“理实一体化”和“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并且“双师型”教师在各院校进行的各种评比和职称、工资等级晋升中,享受不到任何优惠待遇。
3.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素质整体的建议
3.1 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需改进
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学校的发展规划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教学环境和内容,为专业骨干教师搭建相应的平台,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和工作室,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不再强调专业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教师的教学分工,在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在一些“双师”型教师的课务安排上进行轮岗改革,不仅要让这些“双师”教师上理实一体化和实训课教学,而且要扩大专业教学范围,并安排他们作为课题和技能训练的领头人,或者安排这些“双师”型教师担任高职三年级以上的班级专业和下企业实践的指导老师(或叫副班主任)、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或专业理论学习;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及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来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目标的培养。
3.2 制定专业教师学习和进修的制度,提高教师的知识面和实践技能途径
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师人才培养上要建立明确的选拨、考核和任用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地培养计划,构筑培养平台;不能光凭领导影响或个人资历等来进行,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和专业需要,兼顾老、中、青专业骨干教师,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培养,偏重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到企业实践,偏重实践应用课教学的教师到高校培训基地培训;制定与实施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将教师数量的4%列入培训编制,明确规定专业教师可享受三年一次带薪进修或培训机会;提高专业教师校外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
加强和扩大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成立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借助企业种类齐全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制造工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各种资源和技术保障。
3.3 激发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开展各种岗位评比和竟赛,彭励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并融入到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理论讲授、实验指导等众多教学环节中,学习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校现有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新型的教学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参与、索取和探讨,教师从课堂主讲向能讲、能演、能练的导演、教练角色转变。
3.4 建立良好的竟争激励机制
建立良好的竟争激励机制,专业教师也应参照理论课教师的成长系列分成校专业技术新秀、校专业技术能手、校优秀“双师型”教师、院和市级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首席教师、省级名师和正教授级教师。
建立建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提高自我;如:在教师职务晋升、定岗定级、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促进教师自主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对坚持在一线理实化教学和实训教学岗位上多年的专业教师加大倾斜程度;创造条件并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对通过考核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提供享受“双师型”教师年度津贴,并在职称和工资等级评聘上具有优先性。
4.结论
当今职教界进行课改时,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宗旨;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关键在于首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核心内容是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只有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上去了,才能打造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宝林.浅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OL].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职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7-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针对教育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素质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本着这一核心内涵构建课程体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是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
坚持德育为先的目的在于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学会做人;坚持能力为重的实质在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坚持全面发展的目标在于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
(1)实现课程育人。将德育渗透到课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计观。
(2)着重能力培养。根据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3)提升综合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必须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知识技能与身心健康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2 基本原则
(1)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培养。
(2)将顶岗实习,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3)强调理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必须、够用”为宜。
(4)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基础实践能力、专项训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
(5)设置具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完善创业能力和具备职业迁移能力。
(6)课程设置主动适应行业对高职会计人才的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必备的知识及技能。将职业准入资格标准融入相关课程,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接轨。
(7)课程设置遵循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适当增加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2 基于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教育观念不断更新。高职教育从最初的“传授知识”培养模式发展为强调针对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种涵盖“能力培养”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的“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按照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构建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汇总,应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思路。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在培养模式上既不能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又不能照搬中等职业教育的方法,必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系。具体思路如以下几点。
2.1 确定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和人才规格
(1)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会计、财务基础理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迁移能力,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主要就业岗位(群)。
①会计职业岗位:出纳、会计、稽核。②服务外包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相关岗位:会计服务、财务服务。③会计师事务所及税务师事务所相关岗位:业务助理、记账。④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关岗位:银行柜员、理财岗位。
(3)人才规格。
包括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如表1。
2.2 分析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理解不深入。
在现代社会,人从事终身不变职业的几率大为降低。因此,每一个人不仅会面对职业能力的提升,还会面对职业的变换。因此,高素质将是高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的需求。与此相悖的是存在“仅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而忽视基本素质的培养”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仅以会计专业就业面向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安排。对以职业道德、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等为表征的社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忽略了高职会计教育的根本任务,出现“泛职业化”的问题。
篇9
摘 要:随着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高职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问题。而企业的需求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只有培养出素质高的综合型学生,才能提高就业率,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 职业素养 高职会计学生
就业难,工作难找,是毕业生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注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光有好的专业技术,缺乏必须的职业素养企业是不会录用的,人际沟通能力、自信心、受挫折能力、应变能力等问题都会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企业的需求要求高职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会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个人身心素养和职业审美素养、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
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会计人员,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处理好会计工作,掌握了会计的运行规律,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2)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高职会计教育应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观,做到敬业爱岗、依法办事、诚信、公正、保守秘密。(3)沟通协调能力。会计人员需要处理好很多部门间的财务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在企业的管理中显得十分重要(4)创新能力。有创新的会计人员能把握好经济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会计运行的规律,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5)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相关法规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准确地把握新准则的变化,以能在新准则下进行正确的会计核算。(6)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会计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凸显,会计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越来越大,在工作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条理地开展工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般说来,合格的员工应该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相关的实践经验等等。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学习方式和专业要求的特殊性,在预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会计实训实践环节的技能设置,并加大就业指导课比例来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对职业素质的养成有一定的作用。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就业前职业素质准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眼高手低,渴望求职成功,但缺乏实际行动,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退缩。(2)知识面过于狭窄,往往只有理论,实践比较薄弱。(3)缺乏职业角色意识,没有职业准备。不了解岗位职责和要求,不具备胜工作所需的素质。
其次,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职业素质培养需要学校开展职业指导,但是在开展过程中并不能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大部分的职业指导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就业指导和工作职位的介绍,没有系统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目的性、指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第三,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单一。目前,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分工需要不同的职业素质,因此要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和设计。专业老师应该结合自己的实价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职业指导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的工作。
第四、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校企互动机制。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合作,没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而往往是学生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
三、职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提升会计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工作中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1.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强化会计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结合相关实例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会计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根据需求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将教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知识和素养全面提高。
同时,教学要注重课程体系建设,从会计培养会计人才职业素质出发,遵循会计实践规律,从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理论学习与会计实际工作的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和以后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注重会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大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开展会计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会计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会计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准确及时地进行会计业务核算、报表填制、账务处理、申报和缴纳税金等等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会计工作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而需要会计工作人员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水平。企业要正常的生存和健康发展,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会计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要针对会计职业特定的职业素养,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归纳总结出会计岗位职业活动要求的能力、、职业道德、习惯等职业素养要素,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
3.建立多元化的会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应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会计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根据会计人才职业素质的内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可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体系。从日常生活中就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采用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出具体的班规,树立良好的班风。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沟通、管理、协作的能力。在课程教学、实训实践中设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以便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4.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会计毕业生是技能型人才,要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必须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甚至行业标准,将企业用人标准应用到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了同时也符合了企业的用人要求,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双赢。
校企合作是加强职业素养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会计的职业特点要求从业人员能熟悉会计的各个流程及处理方法,在就业时要求有一定的行业从业背景,因此要加强学生实习环节的管理工作。校企合作都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接触的都是职业标准,实践项目都是会计专业学生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及作岗位,这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际会计基本技能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的目标,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会计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婧.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科技信息,2011
篇10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及跨世纪的新要求,结合我多年来的美术学专业的教学经验,认为一个健全合格的未来美术教育高层人才应大致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一、专业素质
美术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校教育科学必不可少的学科,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不少的高等院校都设有美术学专业或开设与美术学科知识有关的课程,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也弥补了目前美术教育学科人才发展不平衡或紧缺的现象。目前,在综合院校的美术学专业教学基本向美术类高等专业院校看齐,狠抓专业教学便成了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持续发展的必须。因此,专业素质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必要素质,也是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本人认为专业素质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敬业精神。
古今中外的有志者和成功者,无不具备这样的精神与美德。俗话说得好:“干一行,爱一行”,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老师,从工作来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精湛疏浅之别。教师只有把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国家建设、民族大业或自己大业的一部分,并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洒下辛勤的汗水,才会有回报,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都会与祖国的建设大业息息相关。这样,我们将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具备较为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立足之本是专业基本功。基本功的扎实与否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也是提高我们民族艺术素养的重要前提。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如果没有体积、比例、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否则,任何的艺术活动便没有起点。
(三)能较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期待、学校各项教育计划的实施,最后都是落实到教师身上,落实到班级管理上,落实到班主任的双肩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年轻教师更不可避免地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做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工作就是教人做人的工作。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别人如何做人,自己应该做个好榜样之人。只有那样,教育工作才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
(四)有自学能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美术技能技法也在发展和变革,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段,可谓日新月异,假如老师和学生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那就落伍了。如何适应时代的潮流,使学生具有“著尽功夫人不知”的精神,就必须培养有自学的精神与能力。为了这个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给他们一定的压力,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效果会很好。
俄国历史学家皮隆略夫说:“谁要是珍惜有思想的生活,谁就清楚地了解:只有自学,才能真正的学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不虚度光阴,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确立自己在社会和学校中应有的地位。
然而,在高师美术专业的美育教育中,我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存在“不重视比例、结构、透视的教学培养”的弊端,不加强各方面最基础素质包括写实功底的培养教育。而是“大量放手”地发挥所谓的“个性”,造成学生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形象变形或“卡通”夸张不到位,没有美感,突出原因主要有:
一是教学指导思想模糊或混乱,一部分任课教师授课内容安排较为随意,没有明确的教学要求,使该课程的设置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以至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无所适从,也造成在教育实习中常发生口头所叙述是深刻的,所表达的感情是真挚动人的,可是所示范的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的尴尬局面。
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各学科与专业融合能力的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难得到提高,例如。美术学科与其它教育学科间的融合或与心理学的融合。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的遗憾,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出现了能作画示范,但不会讲解、不会教等缺乏教师基本语言素质的难堪事件。
三是对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信心,常常揣摩教师的艺术好恶,处处迎合,以求得老师的欣赏,换取期望的评价结果,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意识和判断能力,也达不到提高学生个性能力的教学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来自任课老师不科学的指导方法和狭窄的知识面。
此外,对于现代人来说,应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那些墨守陈规的人,在社会变革的面前,一定是束手无策。只有学会自我更新,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才能培养出克服和排除精神脆弱的品质。
由上可见,除了加大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之外,理当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的教育力度。同时,也要加强美术学科等多方面要素的培养,使“师范性”更加突出。因此,加强美术专业素质的整体性教育,乃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中心任务。
二、人文素质
从教多年来,本人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感悟到如今的大学生人生哲理的知识严重贫乏。究其原因就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进行“做人”与“丰满人性”的教育。我认为,没有人文影响的教育只是传授知识而不是教育。美术专业教育仅仅只为学生提供未来生活的一个方面的基础技能,非专业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应摆上日程上来。《中国画论》中指出:“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如果放松了品德、意识、作风的锻炼,最终只能带来艺术上的倒退和堕落。
所以,人文教育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其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人文科学知识的教育。
这是形素质的基础,它包括文学、历史、美学、音乐、伦理学甚至家政知识等。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曾说过:“知识对任何工作都有帮助。但对艺术家说来,全面的教育和渊博的知识更是必要,如果他想成为一个生活的真正表达者的话。”。今天的我们处在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的新时代,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更要求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在专业上达到精深的造诣。总之,艺术家或美术教育者的人文修养越高越好,知识结构越庞大越好。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教育。
众所周知,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你、我、他,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与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试想,对自己都不负责任人,又怎能对别人乃至国家、民族负责任呢。因此,学生应该是“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做好扎实的思想准备,这样方能在本职岗位上勤奋工作,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三)健康心理的教育。我们许多的青年学生,虽然机体强健,精神旺盛,却不珍惜生命的价值,对学习、社会有益活动等缺乏热情,得过且过;或只顾眼前,不看未来,“今朝有酒今朝醉”;或意志薄弱,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前消极、悲观、绝望。据有关研究表明:“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80%则受其他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情感因素的影响。”。可见,青年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讲究心理卫生,正确认识自我。由此,我们说,学会“做人”、“人性丰满”应是高等教育各专业教育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三、工具性知识及技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