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职业素质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I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初探
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比较传统滞后,观念不够新颖,体制不够完善,结构比较单一,以至于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职业素质与企业要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形式上往往拘泥于过去,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德育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重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忽视基础课;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查,着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忽视了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考查。
基本职业能力指的就是要成功的胜任某一岗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业界普遍认为,基本的职业能力一般包括:
一是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基础,高职教育和其他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培养,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专业技术,并灵活应用于实践当中。动手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也成为了学生是否能成功就业的直接因素。
二是市场竞争能力。竞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作为应用型人才,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要致力于帮助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适应社会能力。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而在如今看来,应叫做“酒香也怕巷子深”,不能总是报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沉默态度,被动的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这就体现了交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他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必备技能之一,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认识社会、认识他人,从而让别人认识、了解自己。所以学校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沟通的意识,了解沟通的原则,掌握沟通技巧和礼仪,懂得推销自己。
四是交际沟通能力。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娇生惯养,被保护着长大,因此社会适应能力普遍比较差,心理素质也不好,这是大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而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如果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很难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因此学校要教会学生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调整自己,适应新环境新形势。
五是团队协作能力。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要想成功或者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企业往往会把团队意识作为考查应聘者的重要指标。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的缺失
职业精神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是指职业人具有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以及从事该种职业应有的能力、自觉和品质。而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具体表现为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的落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教育也随之全球化了,因此从前只是被国外重视的职业素质现在在中国也开始慢慢受到关注,因此培养符合国际形势要求的高素质学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和重要任务。
(三)师资队伍职业素质相对不高
由于前述教育理念的传统,导致学校对教师职业素质方面的能力不重视,所以师资队伍的实力有待提高。第一,对教师职业素质的教育培训较少,首先就让老师不能快速更新知识储备,造成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和知识链接的断层。第二,一部分学校教师老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中,由于政策的限制和物质条件达不到,不能及时引进观念更先进。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在文化基础上、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既自信又自卑,既对未来充满期待又对社会常怀抵触,由于沟通能力的欠缺,往往缺乏团队协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差,又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征都是造成他们职业素质意识淡薄的原因。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意识,必须要针对以上问题逐个解决。
篇2
关键词:模特教师 素质 教育
一个教师的良好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模特教师,除了具备得体的语言艺术,还应该有正确的身体示范性,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本学科教学的管理能力。
服装表演是通过人体动作来展示艺术主题的,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模特作为服装的载体,不仅是传达和再现,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服装艺术,更是感觉的艺术,这种感觉来自内在的想象,也是内心意识的积累。作为模特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外貌条件,还要有良好的气质风度、文化修养等。
一、高职院校模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师生之情是亲情、爱情、友情的综合。爱学生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责任。要想担负起这一责任,教师就要从小事做起,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这样才是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这门学科负责。
敬业精神是一种基于挚爱基础上的对工作、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从事服装模特专业教学以来,笔者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专业,不断充实个人的专业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表演具有其他艺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令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和竞争意识。优秀的模特教师仅精通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努力学习并掌握诸如设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知识得到拓展延伸,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更高的威望。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职院校模特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形体训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技能和模特理论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心理素质。教师的高超、巧妙的培训语言,能使模特教学锦上添花。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身体语言艺术表现力、良好的语言艺术感染力,是使模特专业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3.专业示范教学准确、到位
模特教师不仅要一专多能,还要有准确的动作示范,并融合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为一体,这也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师素质高低的表现。学生对模特技术的学习和动作的掌握与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密切相关。好的专业教师的示范,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手传意、眼传神”,眼睛是透过人的意念观察其内心在思想感情上的变化,模特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才能让自己在形体语言上准确表达,才能在音乐和服饰展示中很到位地表现服饰设计与创作的主题。
二、专业模特教师的观察力
时装模特不一定都是漂亮的脸庞、魔鬼的身材,关键还是要看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力所在,要看其形体或五官是否具立体感,是否有个性,当然,这需要专业眼光,也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现在很多专业人士在挑选模特的时候都不会单纯看长相如何,而是要看一个模特在着装后和化妆后所产生的视觉和艺术效果,同时还要根据模特的个人气质和相貌特征来确定其性格特点,这都需要专业的观察力。
通常,一个模特的基本骨骼条件主要有5个标准:1.国际女模特身高不能低于1.78m,男模特不能低于1.80m,2.模特的三围(胸围、腰围、臀围)标准,相对也要视个体模特条件而定;3.模特除了有一定的身高和三围比例,肩部也是很重要的考评部位;一个模特的肩膀标准应该是肩平、宽、圆润;4.腿型。模特的腿型要粗细均匀,中线笔直,小腿富有力度,踝骨不能太大,脚不能太宽厚,大腿不可过粗,小腿肚不能较大;如果脚腕太粗或腿部中线外弧、内弧等,这都不是模特队伍中理想的腿型;5.人体比例。人体比例是一个模特的下身与上身的长度之差。作为专业模特,具备上述标准的黄金比例是成为模特或优秀模特的基本前提,而这些基本专业常识的掌握,也正是考核一个模特教师敏锐观察力的能力之一。
三、模特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模特行业里,评判一个优秀模特的标准在于,这个模特是否具备了5种素质:一是智慧,二是良知,三是善良,四是品格,五是职业。而作为模特教师,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业务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不但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多了解、掌握其他的学科知识,并把有关知识与模特表演结合,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好学生,是每一个老师的天职,只有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探索和掌握教学规律、精通教学技艺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影响学生,加强学生对服装表演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提高自觉性,从而取得优异成绩。对高职院校服装表演专业来说,老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也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作为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的有用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服装表演教育共同提高,能够将这一教育事业推向新高度,为服装表演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尽职尽责,是每一位服装表演专业高职模特教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佳岚,常会.成为超模:超级模特入门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4,70.
篇3
关键词:企业文秘工作;政治理论;文化专业;综合能力
企业文秘工作者在企业实施内部管理以及进行新闻宣传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时期,也对文秘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对新时期、新形式下企业文秘工作应具备的素质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理论素质
文秘工作是一项事业,无论是国家机关、事业部门、企业单位、群众团体都少不了它。并且总是伴随在机关团体的中枢部门及决策者身边,成为其整体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秘工作者必须从事业的高度,认识到文秘工作在整体事业中的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把“工作第一”作为行动准则,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要能做到这样,最根本的是要努力学习、思想,在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三个代表”和重要讲话精神,从根本上明确把握文秘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无限忠诚党的文秘工作,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搞好本职工作,使领导满意,机关满意,基层满意。
二、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名合格的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求名利、严谨仔细等职业道德。这是实现企业文秘工作职能、做好本职工作、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前提。因此,现代企业文秘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是实事求是,忠诚老实。文秘人员担负和处理任何工作,首先必须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比如,起草文件,必须认真核实,真实可靠,不能凭主观臆断;向领导反映情况,要全面准确,不能添枝加叶,也不能隐瞒实情。二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企业办公室作为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它的工作琐碎而又繁杂,文秘人员作为领导的助手,虽然不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但其对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展示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办事效率。三是行为端正,谦虚谨慎。文秘人员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工作中做到不“越位”,不“出格”。言谈举止应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行为要端庄稳重,待人接物要热情诚恳,要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定。四是不求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名利、无私奉献是企业文秘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企业文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文秘工作者应当是默默无闻的实干者,没有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努力成为这种高尚的人。
三、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专业素质
首先,企业文秘人员应具有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一是社会科学基础文化知识,如历史、政治、思想史,社会发展史,哲学理论等。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生存发展,必然要进入世界市场参予竞争,这就要求文秘人员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化,而且要了解国外业务伙伴所属国家的历史变迁和民族文化形成。例如日本企业倡导的是儒家理论,强调职员、公司是一家。而美国企业则更多地倡导开拓、奋斗、竞争精神,强调创新和自我实现。二是自然科学基础文化知识。当代社会的工作与生活离不开自然科学知识,高科技含量的企业生产,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同时,现代办公设备日益复杂化、高技术化,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很难学习了解其原理和性能。
其次,企业文秘人T应具有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秘岗位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企业秘书学,行政、总务、后勤管理学,企业文书档案学,信息沟通学,写作学。二是所属企业的行业专业知识。一个企业的文秘人员,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办公室知识外,还应了解并掌握与本企业相关的业务知识,也就是必须具备所在行业和部门的专业知识,这是文秘工作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四、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
篇4
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质量观。为了丰富我院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拟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一次针对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并且根据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新生;素质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服务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地区布局的合理性,较好地适应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质量观,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丰富我院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的拟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进行了一次面向大一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中获取了有关新生基本素质的调查数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于2015年10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77份,回收有效问卷69份,有效回收率为90%。问卷包括3个部分: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自我认知、大学生活认知与规划。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的形式方法,由被调查学生当场填写,调查人员当场回收。本次调查,被调查者性别比例为:男生29人,占42%;女生40人,占58%。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1)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数据显示,23%的学生表示每周进行3次(含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64%的学生表示每周进行1~2次的课外体育锻炼,13%的学生表示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高。2)健康状况。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身体非常健康占45%,健康状况良好占41%,健康状况一般占14%。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3)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12%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占课余时间的大部分,22%的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时间为课余时间一半左右,52%的学生仅有小部分课余时间用于课外阅读,14%的学生表示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4)自信情况。学生中,选择非常自信的占17%,较自信的占26%,一般的占33%,不太自信的占17%,非常不自信的占7%。总体看来,大部分学生表示缺乏自信,这也许和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有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学生自我认知1)考试作弊认知情况。有45%的学生反对作弊,36%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1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理解和接受作弊行为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比例。在和表示理解的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之后,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对作弊行为具有正确的认知,但又具有宽容性的情感。2)学习主动性调查。关于学习主动性高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58%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态度端正,1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学习风气,13%的学生认为家庭期望,12%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7%的学生认为是爱好兴趣。可见,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内在的动力是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最主要原因。3)个人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学生中,认为自己学习主动性很高的占3%,较高的占25%,一般的占58%,不高的占14%。总的来看,学生对自身学习主动性的评价偏低,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成为教师和学生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内容。4)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自己兴趣和就业机会是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之后依次是父母等家人的影响、自己的学科能力。
(三)大学生活认知与规划1)学习方面的不适应情况。根据调查,学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不适应,其中和老师交流沟通占31%,大学的教育方式占27%,学习方法占23%,课程难度占19%。只有16人表示没有不适应。可见,由于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出现了不适应情况,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2)课余生活的安排。调查显示,学生课余生活安排的内容优先次序为:主动上自习或去图书馆看书、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活动、娱乐休闲、锻炼身体、其他内容。总体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3)对参加学生社团的看法。84%的学生表示会适当的安排时间参加社团活动,但不会占用学习时间;4%的学生非常重视社会活动,甚至占用学习时间;12%的学生表示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社团。这说明,大一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4)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答案选择非常分散且频率比较接近,提及最多的是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说明学生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寄予了很大希望,对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有一定的认知,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地加强训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5)大学生活目标清晰状况。在问到学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否有清楚的方向时,30%的学生表示有长远、明确的目标,52%的学生有短期的打算,13%的学生很模糊,5%的学生完全没有考虑过。对于后面的两类同学应该加以引导。
三、结束语
通过此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一学生调查,可以看到学生们整体素质较好,具有明显的90后特点,个性鲜明,勇于创新,乐于实践,可培养性强;但也存在缺少课外阅读、自信心不足、缺乏考试诚信、未适应大学生活等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正视学生特点,多元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茹,刘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新生素质调查问卷分析———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4.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全人教育 职业基本素养 路径
[作者简介]盖克荣(1973- ),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及机电技术。(北京 100042)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强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之养成实施方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GZY2012JYGXM4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01-02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普遍缺乏职业基本素养教育
(一)职业基本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至上的教育传统中难以实现超越
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将其运用于实际的职业岗位中;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学到了实际技能,就能拥有工作、前途和高薪。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我国高职目前普遍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施工学结合、技能至上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使得高职教育只看到知识与技能的显性价值,而忽视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深层面的“素质”的教育。从最初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到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再到提倡“零距离上岗”的目标,高职教育规划中始终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空间,这也是职业素养教育在当下教学体系中无法立足的原因。
(二)高职教育实践中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被边缘化及简单化
当前,虽然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必经之路,但在实践中,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普遍持混沌态度,普遍存在职业素养教育地位边缘化、手段简单化、内容空洞化等问题。如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或心理教育;有些院校也只是孤立地增加了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或在专业教学中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内容融入或渗透其中;尤其是各种实践教学过程,只重视训练单项职业技能,完全忽视或缺少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内容或环节。此外,其他的培养途径如班级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对于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高职毕业生自身职业基本素养也存在先天不足
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源于应试教育制度下普通高校的落榜生,部分来自高中毕业生的自主招生,另一部分来自初中、中专和技校等。这些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学习能力弱、使命感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责任感欠缺和自信心匮乏等问题。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实际岗位中技术水平过关,上手快,但离职率高,职场变迁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相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高职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缺失正在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障碍。
二、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起点与归宿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企业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重点,但一味强调实践技能至上,强调动手能力,片面追求瞬时就业,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培养。而企业则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仅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更提出了许多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多元化需求,包括更加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品质、团队精神、责任感等。
职业基本素养可理解为面向职业人或岗位人的必备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把握高职学生特点,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作为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高职培养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错位,关注全人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高职院校加强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在思想上,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一个人的资质、知识和技能是显性素养,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隐性素养,隐性素养支撑并决定显性素养。一个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必然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不同的职业及岗位对技能要求不尽相同,但对隐性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因此隐性素养也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职业基本素养的品质特征包括:诚信品质、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积极性等。以隐性职业素养推动显性职业素养,是培养职业人的关键。
综观世界高等职业教育,以德国为代表的高职教育不但强调雇员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十分重视雇员关键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职业岗位的复合与分化对从业者职业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个人终身固定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格局已不复存在。大力推进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使高职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诉求相对接,以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在理念上,不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对接、工学结合、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及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目前的人才模式。但以人为本、加强素质提高还没有全面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过程中,这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较弱,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教育在抓办学规模和硬件建设、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效引导学生构建社会所需的职业能力及素质,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等核心因素入手,重点实施以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全人教育。
(三)在实践上,要实施多管齐下培养战略
要实施有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高职教育,不是简单地修改专业计划或课程大纲的问题,而是要从宏观的育人理念更新、育人环境改善,到教师人格魅力提升、培养方式转变,再到微观的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创新直至创业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引领,甚至包括心理辅导、人文关怀等第二课堂在内的大系统。
1.以职业素养为基点,科学定位高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观及其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突破学科教育的一次革命,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能力本位、素质提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含义应该包含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中。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和训练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在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学习领域及职业拓展领域进行较为系统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以职业素养为内核,变革教学管理综合平台。高职教育面向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变革统合多个以职业基本素养为主线的教学及管理平台。首先,作为社会人,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所占比例较大,通过学生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引导、管理教育,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结合学校的文化平台,通过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来熏陶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实现作为社会人的社会素养的养成。其次,作为职业人,通过教学平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树立职业意识,了解职业文化,通过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职业情景、职业文化、职业规范来实现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最后,作为岗位人,通过为生产性实训营造职业氛围,学生参与的教学实践,诸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协会、创业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通过多个平台的教育,将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贯穿于学生生活和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建立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
3.以全人教育为根本,高度重视教学体系构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和专家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开展岗位职业素养分析,归纳对应专业群的职业素养标准;根据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搭建利于高职学生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以职业活动为载体,选取全人教育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情景教学,选择利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教学手段,采用基于产品质量的教学评价设计。将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高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机电专业,其专业特点是技能性较强,技术含量较高,现场操作规范性要求高,为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重点应关注:第一,鼓励学生在上专业课的同时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优化教学体系,通过搭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思想道德课程,并结合其他基础必修课程构成基本学习体系;针对专业岗位群对技能方面的要求,开设系列专业经典的职业学习领域课程,课程的选取要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原有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解构和重构;针对就业导向,开设职业拓展学习领域。第三,教学方法注意变革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理实一体教学,加强教学组织中学生的分组合作,基于任务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将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竞赛展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第四,在实践环节,积极为人才培养提供广阔的工程实践平台,工程理论要与现代工程技术接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开拓创新灵感。
4.以师资建设为重点,打造双师型队伍为保障。实施以加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为基础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较好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又要求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兼具良好的工程教育的工程素质。除此之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表现在:第一,不断提升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树立行为模范的职业形象。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及实践技能课程,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科技、工艺发展的动态,将贴近实际的技能及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第三,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从职业素养养成的特点和实施过程来看,专业课程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是实施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合作方式学习方向目标的制定者、学习课题的设计者、学习技能的培训者、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习环节的协调者、学习成果的评估者等,在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过度干预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的这种“双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琳,黄国华.在职业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J].高教论坛,2008(2).
[2]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彭娟.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结构要素[J].高教论坛,2012(8).
篇6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目前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要试点单位,在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紧密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从全面拓展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出发,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构建了“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层层递进的创新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实效。
一、基于创新素质结构,设计人才分层培养目标
1. 会计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院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严密论证,赋予创新素质结构新的内容。传统观点认为创新素质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统一,却忽视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随着他的社会阅历的丰富与专业技能的增长不断完善,是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根本,它既有广度上对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又有深度上对专业知识的钻研与巩固。即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等三个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创新知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复合性”(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应用性”(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相结合;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为“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综合性”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践性”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并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具体素质结构要求如下图所示。
2.基于创新素质结构的人才分层培养目标设计
根据素质模型,转型时期,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创新知识上要求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综合知识、开阔的职业视角;在创新能力上要求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自我发展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与决策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意识上,要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尝试的气质及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
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展开,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导向。结合已有的实践基础,我院在落实培养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对以上创新素质加以提炼,将其划分为:专业学术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三个横向目标。而纵向上看,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过程。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也经历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因此,纵向上我们可以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层层递进的分层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社会需求,深化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1.立足经济全球化背景,增设“国际管理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校会计学院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高级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新增了“国际管理会计”专业,提升学生的战略管理意识与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国际化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该方向紧盯国际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前沿、实践发展及技术创新,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成本管理、财务风险预警、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重大管理会计问题展开研究。本学科专业方向的主要特色有:(1)致力于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思路,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整合战略框架下的预测、决策与评价等管理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2)与国外研究机构展开紧密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英国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开展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使本学科的研究水平紧跟国际领先水平;(3)重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推广与应用,本学科非常重视与企业界的交流,并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提供直接的解决思路。
至此,我院本科生教学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国际管理会计”四足鼎力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立足学生引入“行动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把教师由“讲演者”转变为“编剧”兼“导演”。所谓编剧,是指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教学问题,问题应带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学生在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探索上的需要,问题既要立足于教师所强调的目标上,也要设立在一个更开放的目的上(不单是学会知识,还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旨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导演,是指教师必须制造出一个建构活动的意境(情景、氛围),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关系和作用,让他们处于一种真正“搞”学问,而不是学“学问”的情景中。创新型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008年本科生教学评估以来,我院致力于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于2010年引入了“行动学习”教学模式。“行动学习”是以小组团队决策的形式解决现实难题,在解决难题的同时达到能力和组织发展同步提升的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讲授法”强调“教材中心”相比,行动学习突出“学生中心”与“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决策——学员分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实现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催化师”的角色,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巧妙地提问和归纳,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研讨。
三、搭建第二课堂学术竞技平台,促进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
在学生创新素质结构中,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获得,而对专业知识的升华,以及深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紧密配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余,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科研创新、实践创新氛围,借助学术竞技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前瞻眼光。学术创新素质的提升,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性,提高其在实践工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尤为重视,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信息加工能力、学科前沿动态的解析能力、实践领域问题的解决能力;面向中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具体包括:(1)启动“学术创新论坛”项目。为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院启动了“学术创新论坛”项目,该项目培养过程中以论坛(Seminar)方式为主,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主要培养环节包括文献阅读与汇报、讨论;课程与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比赛,以及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2)举办高端论坛。自2008年开始,我院举办了三届管理会计论坛,围绕“响亮.会计——金融危机下会计师的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师生研讨,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3)丰富学术竞技平台。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公会等用人单位合作,举办“普华永道杯”会计知识大赛、“德勤杯”论文大赛、“海问杯”论文大赛、“毕马威”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学术竞赛;承办IMA首届管理会计案例大赛、CIMA 2010—2011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华北区总决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北京赛区决赛等大型赛事。十几年来共有三千多名学生参与各类学术赛事,荣获多项各级奖励。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自2006年起,我院与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实习等,截至2009年底,我院已经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2个,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成为我院“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教学实践基地。
我院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教学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加以设计,主要包括:参观访问模式,即根据课堂授课的需要,安排老师和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调查,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参观中现场答疑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联合培养模式,即根据培养方案,调整学生课堂授课时间和内容,专门安排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的整班实习;联合研究模式,主要是与一些大企业、银行签署联合研究课题,使老师带领学生与大企业、银行的人们一起研究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而用人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和聘用单位急需适用的人才,这两个方面需要对接和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单位并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单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某些错位。而这种“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这一错位的产生。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为例,2006年9月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之后,我院连续3年组织各系系主任、教学干事修改培养方案,调整课堂教学,每年派出若干高年级本科生到安永完成9个月或3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由用人单位在工作现场培养学生,既完善了教学单位本科教学体系,促使本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为本科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使用人单位降低发现人才、招聘员工的成本,并扩大了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
五、建立学生成长助推体系,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发展
创新素质结构包括一般素质与创新素质两个方面,前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进入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对此,我院创造性地建立了学生成长助推体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兴趣拓展等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个人品格、正直诚信的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清晰的自我定位、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等胜任未来职业的优秀品质。
针对一年级学生,组建“我的大学成长工作坊”,以兴趣拓展和大学适应为主要培养目标。邀请相关教师在班内组建围棋、演唱、辩论与演讲、心理素质拓展、话剧、篮球等不同的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开发兴趣,拓展潜能;组织学生参加优秀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分析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好大学四年学业规划。
针对二年级学生,组建“我的生活日志成长工作坊”,采用直接陈述与实践参与两种课程形式。以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基础团校为契机,开展系列人文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为学员配备职业规划师,指导学生完成寒暑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设“时间管理”、“认识自我”等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针对三年级学生,组建“我的未来成长工作坊”,各班每月月底邀请大四学生、研究生或已经毕业的校友对小组成员的职业规划与自我探索开展经验分享;以职业训练为主题,开展职业素质大赛。
针对四年级学生,组建“我的职业成长工作坊”,每月中旬邀请不同就业方向的校友回校与小组成员交流求职心得与求职技巧;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学生成长主推体系,帮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做好大学规划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映池,张平.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6).
篇7
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
语文教师同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一样,都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这也是对一个中学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则具体体现为:对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有深入的掌握,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在教学中;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和中国当代文学史,能对从各时期作品中所截取的课文片段做出敏锐判断与分析,并从教学的高度上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主旨与思想感情;掌握中学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对课堂有自己的管理方法并且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如何解决学生在各教学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借鉴、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对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扮演文化的构建者和传播者。同时,文言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这也对语文教师的古代汉语水平提出了一个较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素质外,也应该在其他学科上有所涉猎,以求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所要向学生传递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
二、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坚守住心灵的净土,这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要求。功利心严重的人是做不好语文教师的,一味地追求金钱也不会让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面对浮躁与名利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教学当中的困难时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
语文教师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要把这种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为语文学科向学生传达的绝非是知识那么简单,一个思想不端正的人也是做不好语文教师的。
想要在教育的土地上有所收获,首先自己就必须要热爱教育事业。事业,并不是职业,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当成职业来做,那么他很少会在这片领域上取得较大的发展。对待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和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爱心。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心和爱心,才会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只有有敬业精神,才能在科研与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课堂管理,将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不少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即在语文课堂上所学习的课文等都是没有用的,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出题,对待一些考试会出的题目,学生们也大都选择一背了之,这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可悲的现象,一旦这种现象在语文课堂中发生,那么语文课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
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课堂管理,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同学们知道语文对于人格养成和情操培养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学好语文,还可以加强我们的文学审美素养。
四、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
篇8
关键词:高职 会计教师 素质
一、高职会计教师应该具有引领良好职业道德的素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授业”固然重要,但“传道”更为重要。教师教人求知、求真,教师不应该仅仅教书,他的责任更应该是教人做人。为学与做人相比,做人始终更重要。所以,教师的最大职责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会计这一行业,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素质,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以在教育和教学中引领和影响学生。
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企业会计造假的违法行为往往大多数都是会计从业人员施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收入,包括其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是与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效益直接联系到一起的;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会计从业人员对利用会计进行的造假行为往往禁受不住诱惑,甚至还会出现主动协助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另外,有一些会计造假行为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公司领导的强令指使下进行的。
因此,如何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就会顶不住公司上层的压力,挡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进而出现了会计造假的行为。无论有什么理由,虚假的会计信息都是是由会计从业人员手中产生的,这个责任是无法推脱的。要想不代人受过,就必需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会计准则,依法进行理财,依法开展核算,依法进行监督,完好、真实地向社会提供会计信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会计行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需具备的一种素质就是会计教学能力。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一是能够精准解读会计教材,并能在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二是研讨和讨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与应用关系,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首先,会计教育一个重要并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把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根据会计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可在恰当的环节开展会计专业综合素质尤其是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方案,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在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后进行企业实践,并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丰富的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是一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才能。
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培育学生的会计应用才能。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行通过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讨,对教学对象进行细致的剖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成为技能应用型的现代会计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要培育的合格会计人才,必须要求会计教师掌握相应的会计理论。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强调他们的应用才能,要求学生毕业就能独立上岗,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应该把日常的会计教学活动与企业会计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做到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堂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应该掌握比较高水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应该通过长期不懈的会计实践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能力,做到具有双师资历,即会计师和教师,作为会计师能够准确处理会计实践的问题,作为教师能够把会计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技能为理论教学服务。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参与会计实践的机会。
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进修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业余或者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单位或记账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络,在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积累更充足的处置会计账务和进行财务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会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自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会计这门学科知识更新很快,每年都会出台一些与会计有关的制度、规章和法规等。新的会计事项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会不断出现,而作为一名会计高职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篇9
【关键词】茶叶 风险监控 质量成本
The tea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factor analysis
and quality cost research
Ding Xi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may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tea output,the monitoring and processing of Enterprise to tea products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cost of enterprise when monitoring and handling tea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Key Word】:Tea risk monitoring quality cost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茶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制定了更严格的茶叶质量标准,增加检验茶叶中农药的种类,降低最大农残(MRL)指标限量,使茶叶质量安全成了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
一、我国茶叶的生产现状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家庭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我国有上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世界级品牌,茶叶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且多数初制茶厂分布在农村[[1]],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较低,安全卫生意识较差,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产茶过程中,对鲜叶采摘和运输、茶叶加工、包装和贮运等的管理,不仅影响茶叶品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对茶叶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因而我国的茶叶品质不稳定,不安全卫生指标极易超标。
二、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
通过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事件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物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等。 农药残留原因
农药残留是茶叶出口和内销中遇到的最大卫生质量问题。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直接来源是茶叶喷药过程中,直接与茶树接触的各种化学农药;间接来源包括从土壤中吸收和空气飘移等带来的农药污染。 污染物残留原因
茶叶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铅、砷、铜、稀土等,污染物的来源出自多个途径。一是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过高,茶树在生长的过程逐渐从土壤中吸收累积,构成茶叶中的污染物残留;二是制造茶叶的加工机械中含有污染物,茶叶在加工中与机械表面接触构成污染;三是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烟气废气,其转化物会造成空气和土壤污染,融入雨水中,作为灌溉水引入茶园而污染茶叶;四是吸附在大气尘埃上的污染物沉降于茶树表面而被茶叶直接吸收。 微生物污染原因
茶叶中有害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鲜叶从茶园中采摘收回加工厂后接触到的污染;还有在加工成成品茶后,包装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污染。这些污染茶叶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细菌。
4.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原因[[2]]
茶叶中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主要是在鲜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引起。茶叶中的非茶异物是茶叶物理危害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一些国家已作出规定,如日本要求茶叶中不得检出任何非茶异物,俄罗斯要求检测茶叶中金属磁性物质,限量指标为5mg/kg。从国内茶叶加工厂特别是精制茶厂的调查结果来看,茶厂受粉尘的污染相当严重,对茶叶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较大影响。
三、茶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来源与因素分析
风险类型
设备风险
技术风险
管理风险
环境风险
具体因素
生产设备故障
茶叶生产技术
农药激素及添加剂
自然灾害
检测设备故障
检测技术
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政府监管力度
消毒设备故障
消毒技术
过程记录
政策法规 设备风险
生产设备故障风险是指在产茶过程中,生产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茶叶种植、加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最终茶产品的质量;检测设备故障风险是指检测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不能准确把握茶产品的质量,带来入市产品的质量风险;消毒设备故障风险则是指若消毒设备出现问题,将影响生产环境和设备的消毒效果,从而带来茶叶卫生安全隐患。 技术风险
茶叶生产技术的合理与否,决定茶产品质量是否安全;检测技术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检测,将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消毒技术是否正确运用,则是决定产茶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 管理风险
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激素及添加剂的质量安全及其用量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质量安全;同时,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管理是否到位,是影响茶产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对产茶过程的记录有助于生产过程的监控、追查、统计总结和各生产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茶叶质量。 环境风险
一方面,地质灾害、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影响茶叶的正常种植,有的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的大小则会直接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而现行政策法规能否有效地规范茶叶生产行为,也是决定茶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茶叶质量成本分析及质量安全风险监控
1.茶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四种类型。具体到茶叶生产中,各成本因素如下:
预防成本有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策划成本,茶叶工艺设计的评审、验证、确认费用,制茶工序能力的研究费用,茶叶质量审核费用,茶叶质量情报费用,制茶员工培训费用,茶叶质量改进费用等。
鉴定成本有茶叶质量检验费用,制茶过程监控装置的费用等。
内部失败成本(出厂前)有茶产品返工损失,复检费用,质量故障处理费用,茶产品质量降级损失,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外部失败成本(出厂后)有因茶产品质量问题索赔费用,买方退货损失,买方要求的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企业信誉损失等。
在质量成本的四种分类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为确保质量符合要求以及应对产茶过程中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是茶产品制成后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其中,外部损失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它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未来的发展等等。为了降低茶叶企业的质量成本,提高信誉和竞争力,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要求,构建监控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使失败成本最小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2. 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
(1)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3]]
早期预警
全程管理
溯源追踪
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中,包含茶树种植过程中的茶品种、种植时间、农时操作、面积、农药、化肥等,以及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叶采摘时间、采摘地点、茶青级别、数量、运输方式、加工批次,检验人员等,这些信息将直接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
早期预警是运用系统采集的有关茶叶的施肥信息、采茶信息、用药信息,以及茶青运输途中和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比分析、历史查询和早期预警模型来尽早掌握茶叶质量的情况。
全程管理是监管部门通过系统采集的茶叶生产全过程信息,对产茶各环节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实现由“农场”到“茶杯”的全过程管理。
溯源追踪则是指管理部门在系统中随时快速地查找茶产品的物流信息。既可对出售的产品追溯到产地源头,也可查找某一产地某一批次茶叶的去向。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2)建设并完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涵盖了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可采用统一、可行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对产茶全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政府应加强相关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证,强制实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QS认证制度,制定出台一些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 (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GAP (生产技术规范)等认证[[4]],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
(3)建设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企业应运用相关技术,并制定符合生产实际又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实施细则,如农药残留检测和重金属残留检测等等。我国茶叶的监督抽查以及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的通报均有发现农药残留问题,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可认定茶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保障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因而为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力求优质、安全、高效、规范的制茶技术。
(4)建立技术培训体系
企业培训员工对农药、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科学选购,以及在安全用药、科学用肥、清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将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进而能在先进的茶叶生产管理模式下,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作为世界茶叶产地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之一,我国茶业只有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真正提高茶叶质量,才能在外贸中避免日本、美国、欧盟等对我国茶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并增强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我国茶业,创造出国际名牌茶。
参考文献
[[1]]宋卫东.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8(6):87-90.
[[1]]陶学明,郑玉艳,洪登华,霍家佳. 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1):8-10.
篇10
关键词:吉林省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农民职业素质
1 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问题现状
1.1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30年,吉林省稳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这一影响深远的战略格局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始终是工作的重点,而农村地区的“普九”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普九”目标的逐步实现,农民扫盲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线、扩大职业教育资源为取向、开展扫盲及化技术教育为补充的农村教育发展大格局。经过扫盲教育和基础教育,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文盲人口及文盲率大幅下降。
1.2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政府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国家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多渠道开发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育农村管理人才。获得农广校中专或农校中专以上学历的有3.5万人左右;获得绿色证书的有22万人左右,农民科技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更高要求来说,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1.3经营管理素质状况
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信息来源,所有样本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有29.2%的市场信息来源主要是邻居亲友,说明农民参与市场的意识有限,经营管理意识不强。从购买生产资料的信息来源看,所有样本农户中只有8.6%通过农技人员购买生产资料,主要还是通过邻居、广告和以往经验为渠道获取生产资料信息。以上说明,吉林省农技人员的服务上目前还很欠缺。
2 吉林省农民职业素质的制约因素分析
2.1历史因素
建国以后,吉林省经济走的是“以钢为纲”的发展路子。国家从“一五”时期开始对吉林省的投资主要是发展重工业,长期实行的是重工轻农的政策,农业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一些限制,农业人口的素质提高必然要落后于其他产业。
2.2教育因素
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脱离实际;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2.3政策因素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农民工子女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由于户籍等因素的限制,很难进入城市的学校就读,他们只能去流动儿童学校学习,但是在办学条件、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上,流动儿童学校都无法和正规的学校比,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可想而知;另一部分是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他们一般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在耕种土地的同时,还要料理家务,根本无暇顾照顾这些孩子。父母在外打工赚钱的行为多少对这些孩子产生示范作用,使得一些孩子过早得辍学,走向社会或寻求打工赚钱的机会,导致了未来的农民队伍素质不高的现实。
3 实现吉林省现代农业背景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
3.1提高吉林省农民教育素质的对策
转变农村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
3.2提高吉林省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
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科研和科技培训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3.3提高吉林省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对策
发展生产力,让传统落后观念失去滋生的土壤;加强经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动员各方力量,为农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直接走入市场;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树立典型,引导农民增强经营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秀艳.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技术部.2004中国农民素质发展报告[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191~198
[3]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当代世界出版:2002年11月第一版,2~7,37~53,183~224
[4]郭庆海,姜会明.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与产业政策[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16~220,257~258
[5]陈华宁.农民素质的内涵探讨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户问卷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9~55
[6]张华华.中国农民素质现状成因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09):171~174
[7]付永峰.我国现阶段农民素质偏低的成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02):48~50
[8]林美卿代金平.论提高中国农民素质的措施[J].山东社会科学,2005(01):104~106
[9]陈伯清,李前兵,张国良.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02):48~50
[10]林美卿,代金平.农民素质及其科学评价体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65~267
[11]辛贤,毛学峰,罗万纯.中国农民素质评价及区域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05(09):4~9,55
[12]夏永祥,卢晓.新时期农民素质评价体系与农民收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06):31~35
[13]茶金学,徐步朝.新型农民素质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7(11):237~239
[14]周韬.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J].甘肃农业,2005(06):16~17
[15]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29~34
[16]张艳红.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1):16~17
[17]李洪珍,张殿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J].农业经济,2004(08):26~27
[18]呼应,刘钟钦.浅析提高农民素质与增加农民收入[J].农业经济,2001(03):23~24
[19]戴田.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素质问题研究――以衡阳农民为个案[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2):88~91
[20]李淑妍,杜宝玲.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6):179~180
[21]王永发,王甲午,于小兵.农民素质与农业教育[J].农业经济,2004(02):53
[22]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1999(05):68~70
[23]柯炳生.对推进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村经济,2000(09):4~8
[24]傅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涵义与标准的理论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4~9,15
[25]邓汉慧,邓旋.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7(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