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质的内涵

篇1

关键词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35-04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部分高校开展了关于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和卓越律师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工作。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鉴于此,本文就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及基本要素进行探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卓越?卓越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完善与提升的状态与动态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卓越教师只是对高水平优秀教师的一种预期,很难给卓越教师一个明确的界定和能够具体量化的标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柔性或者说程度性的定性描述[1]。简单地说,卓越教师是指具备超出一般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且不断追求完善的优秀教师。

而专业则是指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2]。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确认。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定义为“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1993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5年、2000年,我国分别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明确了通过资格认定获取教师专业职位的方式。这一系列法律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教师的专业地位通过法律的形式得以肯定和保障。另据有关学者研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特殊性,表明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作为专门人才,必然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按照顾明远的观点,“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坍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3]。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需要从教教师具备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4]。“‘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素质’不等同,‘教师素质’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体现的是对理想教师形象的追求,突出‘全面性、理想性’。而‘教师专业素质’是指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而成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素质,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标志性’”[5]。卓越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领头羊”,相较于一般教师而言,拥有更为卓越、鲜明、个性化的素质结构。教师素质、教师专业素质、卓越教师专业素质三者是由“博”到“专”、由“一般”到“特殊”的关系,三者之间不冲突、有重复,但又不完全等同。具体而言,教师素质应从“教书、育人”出发,囊括所有与此二者相关的素质。而教师专业素质,不同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叶澜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6]。教育部师范司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7]。孟f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念、专业智能、专业情怀、专业规范[8]。谢安邦、朱宇波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文化修养、能力结构和身心素质[9]。王卓、杨建云认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能力和教育专业精神[10]。虽然各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看法不尽相同,但又具有相通性。笔者归纳既往研究,将教师专业素质大体上归结为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品德性素质等。据此,笔者认为,卓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深化,其特征是优秀区别于普通、卓越区别于一般的专业特征之和。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除具备卓越教师普遍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有其内在的、特殊的专业素质结构,就是卓越的专业技术技能、卓越的实训实践能力、卓越的职业规整能力、卓越的行业合作能力等。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特征

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与普通卓越教师同为教师,他们具备的专业素质有共同之处,但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技术技能性,决定了在教学目标、教育方式和教育对象等方面,职业院校有区别于普通院校,决定了职教教师需要具有区别于普教教师的特殊专业素质。根据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可以将其专业素质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发展性、稳定性和示范性。

(一)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发展性特征

卓越教师是一个柔性的发展过程,一名普通教师要成为卓越教师不可一蹴而就,从纵向发展上一般要经过从“新手”到“熟手”“能手”“高手”再到“旗手”即卓越的过程;从横向发展来看,应该具备卓越的理论知识体系、卓越的教育教学艺术、卓越的实践操作能力、卓越的专业指导能力,卓越的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教育研究能力等。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发展、修炼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卓越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然而,要教师做到不断追求卓越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源自内心对于卓越的认同与渴求。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性主要是指自身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渴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的人才越来越多样化,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满足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追求卓越的内涵不仅包括学术知识的丰富、技能水平的纯熟,更应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崇高的师德以及丰满思想。

(二)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稳定性特征

教师在成长为卓越教师之后,仍应一心为学术研究、教学而努力,不应将过多精力分散在学术之外的领域,导致自身发展后劲不足。笔者2015年10月对湖南省11所中职学校、广州技师学院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班338位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希望拥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这一选项得分最高,达到3.66分。由此可见,要成为卓越教师,从外部来看,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给予保证,要给教师以宽松的工作、生活、学术环境;从内部来看,需要教师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和卓越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够在众多繁杂的事务中抽身出来,专注于自身成长、发展。

(三)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应具有示范性特征

卓越教师之所以卓越,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能通过自己不断的追求发展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成长,并在各方面为教师团队树立榜样,从一个卓越教师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整个教师团队发展成“线”,最后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发展“面”。如果用一个有效数据进行分配的话,卓越教师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其他教师应该完成的100%的任务,再用余下20%的时间和精力为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师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和示范作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分别为(十分制):专业知识(4.64分)、教育观念(4.51分)、教育教学技能(4.41分)、德行(4.15分)、专业态度(4.1分)、教育科研能力(3.2分)、自我发展意识(2.99分)。根据调查结论,结合有关研究,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和道德性素质。

(一)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知识性素质

知识性素质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理论知识、实践知R和一般性知识。理论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科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知识。卓越教师学科知识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职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其次是实践知识。实践知识包括专业实践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知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直接走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给学生带来与职业零距离的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胜任其岗位要求。最后是一般性知识。作为卓越教师,除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掌握一些延展性知识,如人文知识、信息技术等。这些知识看似与专业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却可以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不一样的视角,也可以拓展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涵养教师人文素质。职业院校卓越教师的知识性素质相较一般教师而言更加系统、全面,并且能够更加熟练、精准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相较于普通卓越教师而言,具有更加丰富的专业相关的实践性知识。

(二)职业院校卓越教师需要具备持续的发展性素质

这是卓越教师区别于一般教师的重要标志。发展性素质从方向维度可划分为纵向发展性素质和横向发展性素质。纵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层次提升素质。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至少应经历从“新手或生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高手”,最后成为“旗手”即卓越教师的过程。“生手”即刚入职的新教师,生手教师在进行不断的摸索、实践之后,“生手”会成长为“熟手”,此时的教师具备了较为娴熟的技能,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热情慢慢减退。一部分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熟手”阶段的打磨,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而有的教师则会坚持继续自我发展和提升,成为该领域的“能手”,即专业技能特别突出的教师。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不但在专业技能方面成为“领头羊”,而且修炼成为师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能够带领团队共同前进的团队核心人物,此时便成为“旗手”即教师中的模范,也就是卓越教师。而从“生手”成长为“旗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的发展性素质,是提升、优化、卓越的过程。横向发展性素质即教师职业能力拓展素质。作为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能够走在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前沿,能够精准领悟和判断本专业的未来走势。要有自我素质拓展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注重实践,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是“行动中的科研”。反过来,教师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形成良性的循环,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也能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这是职业院校教师走向卓越的不二法门。

(三)职业院校卓越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性素质

教师工作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工作,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信念。由此可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卓越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卓越教师的道德性素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风范、闪光的人格魅力、过硬的身心素质和端正的学术道德。坚定的理想信念影响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热爱,决定教师发展的动力,引领教师成长的方向。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一般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11]。人格魅力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体现,包括工作、生活、思想、行为。教师具有闪光的人格魅力能不自觉的在工作、生活中团结同事、吸引学生,以无声的行动树立言传身教的榜样,让学生、同事、领导自觉、自发的认同、模仿、跟随。卓越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心态。健康的身心是进行繁重工作的必要前提,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它具体体现在其认知与平衡度的把握上[12]。应试教育造成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严重失衡,学生认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导致学生发展片面、畸形。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卓越教师必须要学会在知识和情感中找准平衡点,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也要引导学生处于知识和情绪的和谐状态。端正的学术道德是卓越教师道德性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谨防极端利己之风》中指出:“学术道德失范包括育人道德失范、教学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等。”学术道德失范失去的不仅仅是科研成果,同样还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端正学术道德,树立“学术民主”之风,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

以上三方面的专业素质为静态描述,三方面相辅相成,构成卓越教师的主体素质。由于在职教教师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这三方面的专业素质又带有鲜明个性色彩地体现在每个卓越教师身上。

参 考 文 献

[1]周先进. 卓越教师:内涵、素质及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2015(8):31-35.

[2]厉以贤. 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64-65.

[3]顾明远. 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1-6.

[4][7]教育部师范司.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54.

[5][10]王卓,杨建云. 教师专业素质新诠释[J]. 教育科学,2004(5):51-53.

[6]叶澜,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8]孟万金. 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7-62.

篇2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1)

摘要: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包括:区域经济形态特点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人才储备需求调研分析,市场定位差异化可替代性分析,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岗位群分析。高职商科类专业应定位于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培养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意图的高技能人才,从而与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规划定位相适应,与企业人才储备的类型岗位相适应,走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 :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内涵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43-03

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通过设置专业来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专业是高等院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等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直接的渠道。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许多文件提出,高职教育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指导方针已经很明确,但指导方针是战略性和方向性的。对高职教育一线的教育人员而言,所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把握好专业定位策略的方向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好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的问题。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顶层问题后,才能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的就业问题上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高职教育真正的特色之路。

高职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近二十年,成就突出,但问题也同样突出,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人才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认同度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即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老问题,除了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以外,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文科类、商科类专业中,使得高职院校的文科类、商科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突出,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此都颇有微辞。这也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经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但这一基本问题在实际层面的解决差强人意,仍然处于摸索当中。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分析成因,以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战略依据 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是确定高职院校专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的依据和战略方向。因此,如何分析、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高职专业能否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已有很多文章进行探索和总结,应该说高职院校对这一问题的战略方向考量是无异议的,问题出在如何做和如何真正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确定专业定位时,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特点差别很大,发展方向也不完全相同,尤其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和中部以及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内向型经济为两大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上区别非常明显。以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这一类型的专业在江浙、广东、山东等区域表现出人才需求供销两旺,而在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这类专业多数处于人才就业对口率普遍偏低的状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差别以外,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专业的特点是否与区域经济形态特征相吻合,是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定位行业应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发展底蕴深厚和前景广阔的行业,这是专业定位的关键 对定位行业的选择考验定位者的宏观视角和智慧,切忌浮躁,教育和商业毕竟不是一回事,前者考虑问题需要有更为广阔长远和深入的视角。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高职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但是请注意,这里的就业导向并不是完全以眼前就业为导向,而是应该针对区域中长期发展中那些底蕴深厚、前景广阔的行业,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定位中长期目标的稳健。以分析“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为例。四川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内向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与沿海省份外向型经济特点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差异性较大,表现在“四川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出以发展现代生产业为主的主基调,以建设区域物流金融商贸中心为主要目标,以发展对外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为重要途径。从分析这样的区域发展规划出发,针对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这样外向型特点显著的专业而言,除了在以往针对中小型企业进出口一线服务人才的定位基础上,应该考虑针对服务外包和对外服务贸易中涉及国际商务的行业和岗位,尤其是服务外包经营模式中涉及国际商务的岗位。例如,涉及国际服务外包中的呼叫中心外包、物流管理外包,等等。这些岗位在服务外包经营模式中需要大量了解国际商务基本规则、掌握现代办公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劳动力,企业对工作技能要求层次与目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层次相适应,这样的工作岗位应该纳入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定位的范畴,尤其是内向型经济省份中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范畴,从而做到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

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相关行业人才的需求量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保证 在确定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基础上,应对本区域该产业行业现状进行调研,系统了解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特征企业有哪些,未来预计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有哪些。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产值、行业地位、职工数量,特别是未来对人才储备的构想和急需人才的结构性分析。在选择企业方面,应注意避免过于集中在大型企业,因为中小型企业才是人才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专业定位心中有数,才能为专业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提供真正的保证。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是消除专业可替代性的关键 权衡未来10~20年高职专业是否会被其他教育层次的相关专业所替代,这个问题实质是专业定位的岗位替代性问题。分析这一要害问题对于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两大类专业从专业名称到就业岗位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类人才有较大重叠,在经济发展处于平稳甚至低迷时期,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旺时,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容易被本科甚至研究生人才所替代。因此,找准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岗位定位至关重要。范唯在《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一种新兴高校类型,被称为后现代大学。职业院校应扎根于产业园区、社区居民中,这是其社会性的突出体现,一线的基层岗位是其不可替代性的重要体现,因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层次不具备这样的定位。姜大源也指出,如果高职教育能被本科教育所替代,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高职专业定位尤其是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定位应具备现代服务业岗位中的一线性、基层性和普及性,只有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才能使专业的可替代性大大降低,才能获得有特色的生命力,从而为专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石。

一线实际操作和基层小组团队管理岗位应是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定位层次 专业定位的岗位应针对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培养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管理意图,实现企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一直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岗位定位层次有过相当多的讨论研究甚至争论,争论的核心是高职教育应突出“高”的特点,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及一线策略性管理人才。笔者认为,这种定位针对高职工科技术类专业是合理的,但对文科类、商科类专业则有待斟酌。原因是文科类、商科类岗位的实际层次性不如工科类、技术类岗位明显,绝大多数商科类岗位一线涉及策略性的管理在实际企业任用中多选择本科人才。而目前高职生源受制于基础素质的限制,胜任一线策略性管理人才尚有距离,因此,根据目前高职文科类、商科类生源的基础素质,将其定位于高技能一线管理人才欠妥(注:就高职人才培养涉及生源的分类与专业定位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另文阐述)。而在中小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一线操作人员和一线小组团队的管理人员是实现企业管理层面战略意图、实现高新技术应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协调企业内外相关方面的重要纽带,这样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是文科类、商科类专业能够接地气的岗位,并且与目前高职生源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后能够达到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相适应,从而有助于解决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专业定位分析要素包括:区域经济形态特点分析,行业发展前景与未来人才储备需求调研分析,市场定位差异化可替代性分析,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岗位群分析。针对目前高职文科类、商科类专业的现状,要走出一条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带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专业定位道路,应当详细分析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的发展规划,做到专业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形态特点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规划定位相适应,与企业发展人才储备的类型岗位相适应,定位于培养某一职业领域和相关岗位群的一线小组团队管理和实际操作、解决一线实际工作问题、实现企业管理层战略意图的高技能人才,从而走出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2]林江涌,吴素梅,宋彩萍.专业定位与专业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4):102-107.

[3]崔奎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定位探究[J].学理论,2010(29):241-243.

[4]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 职业英语 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的外语教学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学生们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并不满意,在高校现阶段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下,学生们并不满足自己在外语能力上的提高。针对此问题,学术界已经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一、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在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指要着重培养学生们对于外国社会的文化以及宗教的理解。同时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们对其他国家人文、环境文化的了解。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以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为理念,可以达到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实现以内容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英语的学习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非一门工具性课程。我国许多到校已经开始实施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它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作用不可小视,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意义。

二、职业英语课程的人文性

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们熟悉中外文化的差异,对西方国家的人文、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这即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所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语法、基础能力的教学,同时也要加强口语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在教学内容中更多的加入英语人文文化的介绍,将英语的学习与人文的学习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文素养与英语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更高档次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意义。外语教学的基本教学规律体现在职业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之上,通过对外国人文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交流中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的具体方案的实施

高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兼备的人才。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以该目标为基础,构建一个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并以此进行改革。

1.课程的设置。围绕以提升人文素质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开设多门口语、听力、阅读类课程,为提高学生们的基础英语水平打基础,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人文素养知识。并为希望提升英语水平的学生提供听说、翻译等英语课程。新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程量,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或是喜欢的课程。但是每名学生要求必修一门人文素养类课程。

2.学分的设置。与高校的其他课程学分机制相同,职业英语课程也要设置修读与学分的机制。新的课程体系方案要求每个学生的职业英语类课程必修课要修满10学分,并对选修课程要求修满15学分,同时人文素养类课程为必修课程。在每个学年结束的时候进行学分结算,以学生修读的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学分是否修够为标准,决定学生是否能够修读更高年级。

3.教学内容的制定。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的内容也随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由高校组建的领导小组商讨决定,小组制订了所有的课程范围、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学时分配等,并编写了课程所需要的课程讲义、教学大纲、以及课程简介等等,并经过高校领导及教师团体的审核以及教务处的批准。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点之后,总结出最终的课程w系改革方案并开始实施。

4.教学模式的规约。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之中,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讨论,旨在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提高语言能力,通过课堂中与外籍教师的沟通互动,达到口语练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属性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小组学习、课堂活动、课堂演讲、辩论讨论、教师讲授、课堂写作等等多种教学模式相互结合。在向学生传授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技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使用网络教学相辅相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向学生布置作业以及制定学习目标,从而打破只能在教师学习的理念。教师坐镇网络平台指导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一对一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在学校提供的机房或者自己的计算机上,登陆网络平台,即可学习或者解决自己课堂中未解决的问题。

5.教师团队。高校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属性分配不同的教师资源,根据不同教师所擅长的教学方面与教学能力不同,可以让教师选择自己喜欢适合的课程进行教学,从而最大化教师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讲授一门课程,这样每名教师的全部经历可以放到一门课程中,可以潜心研究课程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高校也要不定期举行各个课程教师的教学交流工作,让教师们在交流探讨中不断成长,促进整个教师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效果

人文素养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强调语言技能的教学体系,新科课程体系将人文素养的学习和职业英语的教学相结合,从而为学生们对职业英语的学习提供了兴趣与动力。改革后的教学体系更注重于学生对于西方人文文化的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职业英语教学和人文素养兼并的目的,更加突出了高校职业英语教学的人文性,帮助学习着在了解西方人文文化的同时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综合文化素养。

从学生对体系改革的评价角度而言,许多学生表示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全新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以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课程等等对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方法以及爱好有了重大影响。许多学生对于改革后的教育方式非常满意,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对职业英语学习的渴望。课程体系的改革无论是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的提高还是对自己国际视野的扩大、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国外人文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语

建立以提升人文素养为内涵的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坚持科学的教学改革观,并以此为标准,对高校的职业英语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打破了知识技能教育的传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将人文素养融合到职业英语教育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了解东西方人文文化差异的同时,逐渐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的行业竞争力。职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解决了我国高校职业英语教学难的问题,并有效的提升了高校职业英语专业培养出的外语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一凡.人文素质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2]鞠丽丽.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与人文素质提升策略[J].决策与信息.2015.

[3]鞠丽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培养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

[4]鞠丽丽.项目化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探究[J].海外英语,2015.

[5]徐婷婷,张秋菊,祁淑红.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探析[J].校园英语旬刊,2015.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内涵;核心;关键;目标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分为学历性的职业教育、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包含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对农民工的培训、创业培训、特种行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高职学院等职业院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源于对职业教育的性质、特色、地位、作用等不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的精髓。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是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民间手艺人,如铁匠、石匠、木匠、砌匠、工匠、裁缝、理发匠等,都是以师徒制为特征的职业技巧传授模式,是职业教育的萌芽。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以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升华为“职业技术教育”、“技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等。

从国内外职业教育涵义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从广义上说,它泛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说,即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对受训者进行的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以使受训者将来能顺利适应某些职业岗位需求,成就职业生涯。职业素质内涵有以下几点:

1.职业素质的广泛性。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是一般职业(Vocation),而不是专一的职业(Profession)。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电脑技术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是当代职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如职校文秘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文秘、档案、行政管理类等工作;财会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财务、会计、出纳、统计、审计、行政管理类等工作;园林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园林、花卉、生产、设计、施工、预算、决算、营销、企业管理类等工作。职业教育的每个专业是对应着一系列的知识与技能和职业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2.职业素质的专一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以获得某种职业为主要目的。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专一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职校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如车工、钳工、电工、模具工、汽车驾驶、家电维修、厨师、面包师、美发师、绿化工、插花工、植保工等等,均要求学生具有专一的职业素质,才能较快地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古今中外的职业教育,无不以学生获得职业为自己的主要目的。我国“十五”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3.职业素质的兼容性。职业素质具有内涵的相对性和外延的包容性,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素质是人的生存素质之一。职业素质的内涵是相对其他教育,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的。与职业教育比较,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具有永恒普遍价值的知识、观念、工具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在普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为非定向的,称为“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意识和劳动态度及动手能力。职业教育是以职业素质为目标,其外延又与其他教育范畴有重叠,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一定的包容性、互补性、序进性。

4.职业素质的可变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职业是不断变化的,对人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是变化的。社会职业岗位在变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在变化,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在变化。绝大部分人不可能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职业教育应该培养青年人和成人对职业的态度、职业素质和转岗再就业的能力。所以,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长期的终身教育,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素质内涵。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包容、相互补充。

二、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素质

当前我国技术类人才稀缺,这是职业教育的巨大任务。市场上技术类毕业生的工资很高,-一个优秀的厨师或者美发师,所挣工资应该也是高收入阶层。教育与行政部门要下大决心,从改革考试选拔制度人手,更新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素质内涵,鼓励那些优秀的学子以学习技术为荣,这样才能培养出我国制造业大国、创造业强国所需的职业人才,破解目前的畸型培养体系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现代职业素质不仅要求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且要求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科技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创业能力等等,其中就包括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职业素质的基础,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与职业教育有同源性,因为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广泛,关键不在于手头的功夫和机灵,而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上,也就是知识与技能型人才。社会上往往把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看作是相互冲突的,其实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素质不能过于偏重职业技能培训、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要把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作为职业教育、职业素质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训场所的创新,以及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修养,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且可以在教育目的中达到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与人文素养齐头并进的教育效果。

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职业素质

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是:生源质量差、办学设施设备条件差、实验实习仪器缺乏、专业教师不足,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没有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所以,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职业学校师资大部分来自于普通的师范类大学,小部分来源于普通大学,少数专业课教师毕业于专门的技术师范学院,其中文化基础课教师属于前者。整体上,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还不能全面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较高职业素质,首先要求教师有很高职业素质。职业学校教师应须具备以下职业素质:

1.熟悉职业内涵,联系实践教学

有科技知识、会教学是职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条件;有职业素质、会操作是职校教师队伍的核心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及职业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职业素质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特色亦十分强烈。因此,熟悉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岗位要求,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职校教师队伍的显著职业素质特征。职校教师要善于从理论或技术两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不管是讲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讲授技术操作课,都要紧扣“应用”。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将理论深入浅出的能力、较强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并能巧妙地将这些能力转化、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之中。

2.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言教身教结合,品德风范感召,工作生活影响,视学生为学习伙伴。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直接步入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核心能力。这个“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企业界青睐的是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均强的员工。所以,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广泛的职业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群体,是行业中的名师、大匠。

3.不断更新职业素质,善于传授职业素质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创新,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将不断涌现,原来职业岗位的内涵也随之变化,对人的职业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职业学校的教师要站在职业素质的潮头,必须不断学习行业新知识与技术,紧密联系行业的职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才能传授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学校教师还必须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课堂与行业生产实践对接、知识技能与职业现场映证、职业素质与人才市场呼应。通过以职业现场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将教师的职业素质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之中。

4.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完善职业教育资源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社会、学校、个人对职业素质的理解还在逐步完善,家长与学生对职业教育仍有较大偏见。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当前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地方,职业教育的教材、实验仪器、实训条件、实习基地等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探索职业教育模式,深究职业素质规律,创新职业教学方法,编写校本教材和实训指导资料,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参加行业职业工作实践活动,分析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需求,把握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素质内涵,建立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学体系,将职业教育的根深深地扎于职业素质教育之中。

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学生职业素质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鲜明特征要求,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根本,以职业素质为主体,以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为最高标准。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与能力水平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学生具有持久的职业发展能力。因此,反映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而不是某狭隘的工作岗位。学生职业素质内涵是:

1.一定的基本素质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身心健康、必备知识与理论、职业技能水平与获得职业资格证等内容,核心是看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否有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必备的理论知识

必备理论知识是指学生按教学计划应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及应用的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标准。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条件。而一定的文化基础既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和扎实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不断学习、持久发展、成就人生的重要基础。

3.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跨专业的能力,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规范、胜任职业岗位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困难的能力;合作能力与公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职业应变的能力等。

篇5

[关键词] 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1(b)-0151-02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of high vocational nursing

QIN Shu-ying TAO Li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Henan Anya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Medical,Henan Province,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modern nursing concept change,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to become the 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nursing occupation education.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occupation ability and relationship,and from the adjustment of curriculum,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occupation.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Occupation ability;Nursing;Educ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领域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护理职业教育弥补了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如何适应现代护理发展需求,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轨,是护理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内涵

1.1 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的内涵可分解为以下4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包含人品、性格、道德等要素;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包含了知识与智力等要素;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包括知识技能结构和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高职护生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是智商、情商和技能三方面的有机整体,表现在人文素质、专业开发素质和创新素质等[1]。

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2]。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全面和谐地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品质和综合素质。高等护理职业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还应注重与职业教育内涵紧密联系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来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载体是综合性的职业行动[3]。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状态。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4]。职业能力作为能力的一种特定形式,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融合,既要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和工作,还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社会责任心等隐性能力。

教育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稿)中指出教育应“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职业院校教师需要设计包含完整职业行动这一能力载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 提高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由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不能简单的把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同起来,综合职业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应该是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内化与外化的关系,综合素质包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形式,是综合素质的外化[5]。通过对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职校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均很看重学生的“德”,把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作为招聘的首要条件。除了要求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外,更注重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现在许多大学生重功利索取多,强调责任和奉献少。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要求毕业生能踏踏实实工作,能做到荣辱与共。而今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趋于淡化,缺乏责任感的人不仅自己的工作完成不好,而且还会影响别人的工作。同时,不少毕业生存在的好高骛远、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均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因此,作为护理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育和培训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高职护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从事多年的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护理教育教学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组织、考试评价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入手,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3.1 调整课程设置,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构建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将护生的道德教育放在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6]。优良的思想道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发展空间。对高职护生来说,培养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入学之初对护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为必要。在第一学期开设理论基础上增加护士人文修养、护士伦理与法规、人际沟通、心理学基础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好基础。另外,在不同学期开设大学语文、社会学基础、美学与艺术欣赏等选修课程及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加强心理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3.2 以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是现代职场不可缺少的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耐挫心理对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护生要自觉主动投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自己的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护理技能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手能力。如5.12护士节之际举办护士礼仪大赛及授帽仪式,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7];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校园辩论赛,培养学生胆略、自信、必胜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书法、写作、文艺等各种有益于提高素质的竞赛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虽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是缺乏护理岗位上所需要的适用能力。为弥补适用能力欠缺,要多争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校期间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参与程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3.3 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因此,要求毕业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既能领导别人,也能被别人领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营造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团队的整体效应。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一个教学项目,要牵涉到不同的学科知识,需要不同的教学设施和场地。项目组成员要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学生需要根据项目内容去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实施,最后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学生尊重同行、团结互助、精诚合作的科学态度[8],为其将来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和研究护理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3.4 通过护理技能实训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调人文关怀和爱伤观念

现代护理观强调人的整体性,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护理操作的始终。在护理实训课上引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学生在对“患者”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和操作后嘱咐中逐步强化其服务意识,培养和树立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慎言守密、尊重患者的作风,医行端庄、语言亲切、热情周到的行为风尚,将护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项护理操作中,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体恤患者疾苦的爱伤观念。

3.5 改变评价方式,开发与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课程相配套的形成性考核制度。学生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实践考核几个模块组成,而护理实践考核应包含护士仪表、与患者解释和沟通、操作中的应变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主要考察学生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应对能力,可随时向考生提出与情境有关的问题,以考察学生是否能有目的、系统地思考和逻辑地解决问题,从而客观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康国虹.高职护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J].天津护理,2009,17(6):360-361.

[2] 范莉莉,刘宝玲.高职高专院校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J].中国高职医学教育,2008,(9):60,69.

[3] 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3(10):36-39.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5-10.

[5] 龙山青,范超.浅议汽运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216(8):177-179.

[6] 周恩红,符丽燕,卢益东.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12-13.

[7] 毛芳玲.护理健康教育效果与护士综合素质的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7,5(5):6-7.

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依据;基本特征;价值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64-06

自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学术界、实践界都对素质教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由于教育的层次不一,性质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素质教育内涵也存在差异。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其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其相对于普通教育素质教育而言,有其特定的内涵。在此,笔者就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以及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作一探讨。

一、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依据

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转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这些方面所反映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都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推进的现实依据,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有着许多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依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劳动力,过分强调社会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单面性。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职业人理所当然,但是如果培养单纯的职业人,则学生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就难免会有缺陷,而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推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倡导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与要求包括德才兼备、手脑结合、身心和谐、注重发展能力、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统一等等[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出了“脑力与体力结合”以及由“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为主的全面发展教育。从实质来看,这种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体力和脑力,即社会成员的构成要素及其品质的发展。因此,这种教育与“素质教育”似乎是贴合、合理的。况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完善,全面发展教育的因素还会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发展,其时代性、全面性、整体性、发展性、能动性与素质教育是吻合的。其次,在职业教育素质教育中,推崇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职业素质的提升。

第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首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适应每个从业者现代化的要求,以职业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指向,其时代性和社会公益性均体现在对素质的要求中,这就使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指向与任务更加清晰、具体。此外,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整体的、面向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素质教育是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成效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本体功能,使全面发展教育落实到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如此,职业教育的功能才得以发挥,全面发展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所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它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是罗杰斯,他主张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注重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的人格”,因此,人本主义强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的发展。人本主义认为,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应该是已经“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知情合一的人”。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质:能自发组织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能自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能自主获取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变更适应性、善于处理所面临的新问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现在的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人,而是能够适应不同职业的基本素质,不断关注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所以,以职业人为本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人文教育;高素质

中国分类号:G718.5

在人文“学问”传承的人文教育领域,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自身人文教育的创新,既是职业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诠释的理论问题。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学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职业学校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缘由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联。“生活”又是一个美妙的词汇,因为由于人们的信仰、价值与态度及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场景。

(一)传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大,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表现为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使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日趋重要。文化对经济的这种作用,已经在千万个职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出来。

(二)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职业化的要求,对我们深入理解职业人文教育的职业价值问题、人的发展性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职业学校生活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活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

二、职业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素质的主要涵义

(一)以适应职业学习生活为目标,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学习生活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3]。因此,职业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职业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表现特征。如果从教育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来衡量主体的发展水平,职业人文教育除了表现在具有情感价值的意义性学习以外,认知性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方面。

(二)从职业学习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人文教育不仅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遍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校园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生活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开放、民主、公平的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是在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篇8

关键词: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师德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师德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而且联系着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办学的理念不断变化,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师德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师德的内涵其表述是多种多样的,爱岗敬业、育人为本、治学严谨、博学精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在师德内涵的众多描述中,人文精神应该是新时代师德的基本内涵,也可以说是师德内涵的实质和核心。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

新时期的教师对待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对待自己的知识修养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以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待自己的品行要从严要求,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以奉献的精神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同志曾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师资水平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灵魂,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高水平的大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关键。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先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现今教育的发展中,加强素质教育是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好少数的尖子生,而要教好全体学生。不但要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的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自我思考的情况下,主动吸收自己认为需要的知识。在讲台上,笔者听到的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学习这个知识能应用在什么方面,如何应用?”对于学生的这种质疑,教师应该正确地接受而且去解惑,在明白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后,往往教学效果会好很多。由这一个方面发现,现代的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习惯了自我的思考和选择,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式要由简单的讲授式发展到启发式、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良好的师德能促进师生关系

教师自身的学识和道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过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提出为人师表要求的原因。加强教师道德建设,通过自身的品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

3.加强师德建设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9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篇10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重要性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并且实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为了有效实现大学生的就业,就一定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样才可以在就业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而职业指导就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职业指导内涵及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指导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相应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从高校职业指导角度而言,职业指导的内涵就是由指导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规避风险,使学生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在高校工作中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设置相应的课程,组织相关职业指导培训人员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可靠依据。现阶段,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充分运用了一些信息技术与心理测试软件,设立了相应的学生档案,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与信息,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方向进行指导,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就业。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对职业指导任务进行了明确:大一时,重视学生职业认知与规划;大二时,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大三时,重视学生职业定向指导;大四时,重视学生择业指导和职业服务。这样就可以很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与此同时,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各高校和人才市场、人事部门、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设置的一些专业也脱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缺少一定的特色,课程设置不够规范,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的教育机构不够完善,相关的人员也没有落实,经费紧张,导致职业指导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

二、职业指导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与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促使大学生的成功就业。首先,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不仅出现了期货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还出现了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在大学生进行就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职业素质,提高择业与就业能力,实现成功就业。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符合就业形势与毕业生增加的需求。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进行就业的时候,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此时,一定要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成功就业。

(二)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途径

1.采用科技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科技手段的运用。在职业者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应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立学生的背景档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开展计算机辅导咨询活动等,让职业指导者的工作越来越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高效化。

2.强化课程教学

通过正规的教学方式,设立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安排专职老师或者职业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向大学生传授相应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素质,适应职业需求。在设置教学课程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创业与就业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可以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与创业方向进行一定的了解,进而在进行择业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成功率,一定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努力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样才可以突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优势。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的逐渐增加,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针对各高校来说,一定要重视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努力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加深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 刘玉泉,李一鸣.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