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篇1

关键词:水泥灰岩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06-04

Ecological Impa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ement Limestone Mine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ZHANG Rong-zhi,ZHANG Yan,MENG Ling-yao,SHI Mi-wei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Hebei Academy of Scienc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cement limestone mine development,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impact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otential. Five level primary indicators and fifteen secondary indicators were embodied in the index system as a whol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value of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Thi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typical cement limestone mining in He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impact level of the typical cement limestone mining was Ⅰ of a less severe level in 1987 and Ⅲ of a heavier impact level in 2007. It revealed that cement limestone mine development had a more seriou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ocal area.

Key words: cement limestone mine; eco-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河北省是我国水泥生产大省,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石灰岩矿。受石灰岩赋存方式的制约,绝大多数石灰岩矿都是露天开采,而露天开采方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甚至影响整个矿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通过对河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水泥灰岩矿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生态现状调查表明,河北省水泥灰岩矿区整体植被覆盖度不高,原始植被覆盖度一般为30%~60%;植被类型以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为主,基本无高大乔木;植物群落较多,生物多样性较好。水泥灰岩矿山山体表面土类以砂土或砂石混合土为主,土质较差;土层厚度不均,一般为5~20 cm,较厚的地方可达50 cm以上,而有的地方岩石,无表土覆盖;土层稳定性差,易被雨水冲刷流失。建立水泥灰岩矿区开发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矿山开发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影响程度,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水泥灰岩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生态恢复措施。

国外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集中在系统的生态健康[2]、生态安全[3]方面。国内对矿区地质环境、矿区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多[4-8],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研究相对较少,其中针对水泥灰岩矿区生态评价方面的指标体系研究更少。目前主要的研究有钱金平等[9]从自然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两方面构建了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唐晓兰等[10]建立了以影响受体为对象的指标体系等。

本研究在分析水泥灰岩矿山开发引发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从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后果和矿区生态恢复潜力两个角度筛选评价指标,构建了由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水泥灰岩矿区生态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力求客观评价河北省水泥灰岩矿山开发所产生的生态影响程度。

1材料与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和原则

基于对水泥灰岩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分析可知,水泥灰岩开发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矿区环境质量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地质环境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几方面。另外,根据实地考察,位于不同地区的同等规模的水泥灰岩矿山开发后,其生态恢复难易程度和恢复效果不同。因此,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着重从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影响后果和矿区生态恢复潜力两个角度筛选评价指标,区别于已有的研究成果[2-10]。

为体现对矿山开发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确定应能够直接反映水泥灰岩矿山开发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所用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及易于观测的资料。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不应盲目求全求大,过于复杂将直接导致可操作性降低。

4)准确性原则。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尽量以定量化指标为主,以便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生态影响情况。

5)系统性原则。从能够反映一个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角度,遴选出相应指标来反映所产生的影响。

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由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水泥灰岩矿区生态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1.2.1环境质量影响指标矿山开发主要的环境质量影响是开采区粉尘污染影响和弃渣堆存产生的固废污染影响,因此用扬尘产生面积比和固废排放强度2项二级指标来反映。其中①扬尘产生面积比=开采面积/矿区面积;②固废排放强度以剥采比表示。

1.2.2生态环境影响指标选取地貌破坏强度、植被破坏强度、水土流失增率、景观破碎度4项二级指标。其中①地貌破坏强度=受破坏面积/矿区面积;②植被破坏强度=受破坏植被面积/原有植被面积;③水土流失增率=采后水土流失增量/背景水土流失量;④景观破碎度用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表示,反映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11]。

1.2.3地质环境影响指标选取地质灾害面积比、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2项二级指标。其中①地质灾害面积比=地质灾害面积/矿区面积;②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已生态恢复矿山面积/矿山面积。

1.2.4社会环境影响指标选取环境敏感度和视觉敏感度2项二级指标。其中①环境敏感度用矿点距环境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镇等人口集中区)的距离表示;②视觉敏感度以矿山距国道、铁路、高速公路的距离来表示。距离越近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1.2.5生态恢复潜力指标选取了气候、区域植被、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侵蚀5项二级指标。其中①气候条件是生态恢复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此以反映降水、蒸发、温度等综合气候因素的气候干燥度表示;②区域植被原始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区域生态恢复潜力。区域植被较好,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好,抗逆性强,受破坏地区的植被恢复能力就越强。③植被恢复离不开土壤,主要与土壤厚度、有机质含量相关。④土壤侵蚀度越高,生态恢复潜力越低,用土壤侵蚀模数表示。

1.3水泥灰岩矿区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为了说明水泥灰岩矿山开发产生的生态影响程度,首先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确权,然后计算生态影响评价值,最后对评价值进行分等定级。

1.3.1生态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12]进行。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此方法巧妙地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了起来[12],适合于多目标决策。通过进行系统分析计算,最终确定各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1.3.2生态影响评价值计算水泥灰岩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值利用加权求和法对目标层逐层进行计算,直到最高层。计算公式为:

A=■ωiDi;■ω■=1

式中,A为某一矿区评价值;Di为指标标准化值;ωi为指标的相应权重值;m为指标总数。

1.3.3评价等级值计算为了使水泥灰岩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对生态影响评价值进行了等级划分,即建立评价等级标准值。一般是评价者或专家进行人为的分等定级,本研究结合有关标准、规范和经验数值等确定评价等级标准值如下:

1)建立水泥灰岩矿区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等级阈值,即对评价因子进行分等定级,见表2。

2)将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划分为Ⅰ、Ⅱ、Ⅲ、Ⅳ共4个级别,各级别代表的影响程度见表3。

3)将各因子等级阈值进行标准化,结合表1中相应因子的权重值,利用1.3.2中公式,计算不同等级对应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值,得出水泥灰岩矿山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等级分值,见表3。

2结果与分析

2.1唐山市丰润区典型石灰岩矿区应用与评价

丰润区位于唐山市西北部,地处燕山褶皱带东段南缘与华北拗陷区的交界地带,属河流冲洪积扇地貌。评价区域位于丰润区西北部,东经118°01′43.14″-118°09′16.99″之间,北纬39°50′48.60″-39°55′51.50″之间,面积11 019.03 hm2,目前开采的矿山属于王官营矿区,面积为2 259.58 hm2,约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0.51%。

本研究选取了1987年TM影像数据,以及2007年的中巴资源卫星02B星CCD数据,通过人工解译,对两个时段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借助GPS进行实地验证调查,结合表1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丰润区西北部山区水泥灰岩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表4表明,从矿山开采初期即1987年至开采20年后即2007年,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由于矿山开采面积的增加,原有地貌破坏程度、植被破坏程度、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面积均明显增加。研究区域被开采部分矿区均未进行生态恢复,矿山开采、基岩面积的增加导致开采区水土流失模数及水土流失量大量增加,区域水土流失增率从1987年的3.16%增加到了2007年的32.88%。

通过对影像数据对比分析,评价区域除原有开采斑块面积扩展较明显外,新增斑块数量较少,对区域景观影响不大,研究区景观破碎化指数变化不明显,1987年为0.17,2007年为0.19。研究区气候干燥度为0.8~1.2,属半干旱地区;区域植被以灌草为主,有林地比重较小。土层厚度约20~35 cm,原地貌土壤侵蚀为600 t/(km2・a),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潜力。

112国道与本研究区域西部相邻,本矿区距112国道仅100 m左右,视觉敏感度较高。研究时段间区域内增加了唐山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增加。

研究区域1987年和2007年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值合计分别为0.773和0.387。通过与表3对比分析可知,该区域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从1987年的I级影响较轻,降为2007年的Ⅲ级影响较重。因此20年的矿山开发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明显的不良影响。

3小结与讨论

水泥灰岩矿山开发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复杂而严重的影响,如果只考虑单一因素、用单一指标将无法对这种影响进行较好评价。本研究从矿山开采活动产生的生态影响后果和矿区生态恢复潜力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由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构成的较为完整、客观反映矿山开发生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该指标体系,借助历史资料和遥感数据,对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典型水泥灰岩矿区开采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可知,自1987年大规模开发利用以来,水泥灰岩矿山的开发利用已经在局部区域产生了较明显、较严重的生态影响;根据各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可找出矿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地表土壤和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生态恢复的切入点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的修复,比如充分利用矿区开发初始剥离的表土等。

参考文献

[1] 张焱,张荣芝,孟令尧,等.基于遥感信息的河北省典型石灰岩矿区生态变化趋势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1(4):375-379.

[2] RAPPORT D J,REGIER H A,HUTCHINSON T C. Ecosystem behavior under stress[J].The American Naturlist,1985,125(5):617-640.

[3] THOMAS M Q,RICHARD W H,WENDEL J H. Estimating ecological integrity in the interior Columbia River basin[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1,153(1-3):161-178.

[4] 张进德,张德强,田磊.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综合评估技术方法探讨[J].地质通报,2007,26(2):136-140.

[5] 何春盛.石灰石矿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4):421-424.

[6] 江松林,孙世群,王辉.安徽省矿山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1):112-115.

[7] 宋云力,甄习春,赵承勇.河南省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1):93-96.

[8] 赵颖弘,胡明安.鄂东南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1):91-94.

[9] 钱金平,鲁峰.石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3):75-77.

[10] 唐晓兰,王伯铎,马俊杰,等.石灰石矿山露天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4):105-107.

篇2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1大庆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2015年,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2006年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2000年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3大庆“十三五”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十三五”期间,大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防洪河道治理、水利风景区创建、河湖湿地修复、地下水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以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完整优美、水管理科学规范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3.1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

开源节流,有效保障居民用水、人畜饮水、油田石化等重要工矿企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未来各行业用水量基本遵循“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微增长、城市用水小增长、生态用水大增长”的发展规律。1)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结合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给我市增加净供水量5亿m3,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尤其是西南部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建设。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60万hm2旱涝保收田,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m3以下。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稳定在200万m3左右,以保障近400万人口的供水需求,水质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标准。全面推广和使用节水型器具普及。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控制在11%左右。计划用水率达到95%,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达到220l/d,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70—100l/d。3)严格限制新建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全市共计27个水功能区。国家要求2015年达标60%,2020年达标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4)严格保护地水资源。城市地下水利用量控制在2.0亿m3以内(市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2.3亿m3),地下水漏斗区实现采补平衡。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控制在300km2以内,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高程达到132m。

3.2建立健全水生态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及滨水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雨洪资源的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山青、水净、岸绿、河畅、湖美”的水生态环境。1)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全市实现年生态环境补水量达到4.5亿m3以上(现状2.3亿m3),其中市区年生态补水1.3亿m3,以大庆水库和东城水库作为主要补水水源。2)加大河湖治理力度。主城区河湖治理率达到100%,水域面积率≥13.5%,水体质量达到地面水Ⅲ-Ⅴ类标准。在主城区构建“六河连通40湖”河湖水系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畅通”;严格遵守河湖水系蓝线划分标准,留足河湖水系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湿地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管理。3)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2020年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其中强度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100%。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四是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连环湖申请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龙凤湿地申请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乘风湖、黎明湖2个生态园区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形成我市8个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格局,其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3.3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

建立涉水行政事务城乡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理顺水土保持、城市供水、城市河湖管理等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1)在洪水管理上,实现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调度。2)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3)理顺城市供水和河湖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水价形成机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尤其是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等方面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加强管理。5)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监督、治理、管理和维护体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审批率。6)在水利投入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7)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价调整,加强水利行政执法。8)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高水平、规范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务行政管理队伍。

作者:吴国权 单位:大庆市水务局

篇3

1.1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1.1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迫切需要生态化建设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另外,由于环境治理远不及破坏的速度快,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迫切需要城市生态化建设。

1.1.2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煤炭作为支撑进行工业化建设,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然而,由于没有形成可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导致产生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和谐统一。

1.1.3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需要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以耗竭能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城市,高效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2.1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生态城市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谋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需要综合分析和评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该提出相应的协调因子,从政策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建设和保障措施。这也正市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同时需要运用复合型思维系统地、全局地、战略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1.2.2做好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修复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形成大量塌陷区和受损弃置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对受损弃置地进行生态修复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采用BS活性土壤生态修复系统、矿山土地复垦技术、矿山污染治理技术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对矿区受损弃置地进行植被恢复,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1.2.3提高公众生态城市意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公众的积极配合与参与是分不开的,让全体公民都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城市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哪些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如减少废弃物排放、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节能等都是需要公众积极配合与参与的项目。公众是生态城市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提高公众的生态城市意识,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1.2.4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管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法律化、制度化,才能保证其得以顺利地实施。

2案例研究———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

2.1唐山市生态环境概况

唐山市是以煤炭、钢铁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田分布范围较广,内有开滦集团的11个煤矿和100多座地方中小型煤矿,这些煤矿企业为唐山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唐山市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导致山体生态结构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使得高于开采面积数倍的区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矿山开采侵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开采后产生的废弃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当地景观要素性能改变,原有景观结构遭到破坏,景观稳定性下降。

2.2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

2.2.1注重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根据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结合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编制了《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两核、一带、二区、七极、多点”的生态城市建设总体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30项重点工程,同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和实施对策。

2.2.2加强环境整治和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修复积极对采煤沉降受损弃置地进行生态治理,在城区南部的采煤沉降区建成了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是唐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城市东部的采煤沉降区,采用多种生态复绿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建成集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金山生态公园。对大城山、凤凰山、弯道山、贾家山、古冶北山等五山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基本恢复原始生态风貌。对矸石山、排灰坑、垃圾山进行覆土绿化和生态景观改造,形成良好的生态绿化景观。

2.2.3大力治理水体,塑造河道生态景观对城区内陡河、青龙河、唐津运河、煤河、还乡河五条河流的水体进行综合环境治理,着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和滨水景观建设,构筑河水清澈、景色优美的滨河生态景观。

2.2.4建设生态特色景观在城市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建设以南湖中央生态公园为绿心、京山铁路两侧绿带为绿廊、环城高速和环城水系为绿环的城市大环境绿化,同时加强各类公园绿地的景观建设,形成大园林格局的城市生态绿色新景观。

3结语

篇4

十二五期间,国家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旱涝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关键词:河道治理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河道治理规划

1人类生活需求的三个阶段

一般来说,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在不同阶段追求的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生活必需品的阶段;

第二阶段: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级豪华的阶段;

第三阶段:期望生活舒适愉快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情况下,人们满足于蒸蒸日上的充足的物质消耗,其结果是扩大消费被优先考虑,环境则成为第二位的问题;然而,达到第二阶段以后,人们才关心与生命健康有关的基本生存条件的环境问题。实际上,在中国有关环境问题的意见也不时被投诉到环境保护部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达到第三阶段,对空气清新、水流清洁、环境安闲宁静以及公园、绿地赏心悦目特别注目的时代就要到来了。目前我国农村尚处在第二阶段,经济发达地区迈步超越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因此,现代河道整治应以第三阶段为目标。

2河道治理的阶段性发展

相应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生活需要的不同阶段,治河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治理方式,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防洪减灾为主要目的单纯治河的阶段;

第二阶段:追求美观和高级、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中心,没有充分考虑自然和生态需要的阶段;

第三阶段:创造安闲舒适的环境、使河道回归自然、注意生态保护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刚刚解决,河道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灾,所以人们关心的不是舒适的环境,而是经济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治河只能是单纯的治河;第二阶段,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经济高速增长,民众和政府对环境的认识也有所提高,然而却主观单纯地认为硬化河床、河堤,引进国外草皮,种植高级树种是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档次的途径,没料想这样非但没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反而大大降低了河道的功能,既浪费了财力,又使河流环境恶化,得不偿失;第三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第二阶段的教训,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治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治河应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为主要目标,把治河和流域综合治理、社会与自然、环境与专业功能统一结合在一起,建立区域管理体制,把握协调和统一,使河道治理工作赶上时代需要。

现代河道治理与传统上的河道治理大不相同,现代河道治理不仅仅是防洪抗旱,为了治河而治河,而是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河道治理与现代河道治理具体区别如下:

传 统 河 道 治 理 现 代 河 道 治 理

治理范围 以河道及其建筑物为主 包括河道在内的全流域治理

治水原则 强调改造自然,防洪抗旱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生态环境

水功能开发 资源功能 资源、环境、生态生物多样性

河道治理 断面规则化、渠化、河床河底硬化 断面多样化、自然化、生态化

堤防建设 破坏水陆连续性,湿地消失 采取湿地保护措施,保持水陆连续性

水资源利用 侧重于经济用水,造成河道断流 同时兼顾经济、环境、生态用水

治理后影响 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不可持续发展 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保全的孔隙理论

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与河岸的形式、构造以及使用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用混凝土砌筑的硬化型河岸、护坡和河底对生态的破坏巨大,而多孔质形式的护岸和自然的河底就能很好的保护和促进生态系统发展和连续性亦即生态系统保全的孔隙理论。

所谓孔隙理论也就是利用在河道治理中使用的材料人为地创造适合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保证在对河道治理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更进一步的促进其发展,使河道治理成为不改变其原始功能的自然生态型河道。

(图一)

如图一所示,孔隙创造了适宜生物生存的良好环境,不见呆板而尽显勃勃生机, 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生物多样被充分体现,这样的护岸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

4河流生态的组成

河流生态虽然作为整个生态体系的一部分,但河流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体系,它包括初级生产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I、食肉动物II和初级生产者所需要的死有机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河流作为生态体系一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河流的基本元素是水和泥沙,这两个元素是河岸和河道内各种生物生存的基础。如今,河流的水污染和河道的硬质化铺盖,破坏了水陆连续性,隔断了食物链中各种生物间的联系,破坏了生物的生息环境,使得河流原有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破坏。

例如:萤火虫是生长在河道附近的昆虫,成虫在岸边草丛中产卵,卵孵化以后幼虫要在水中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爬到岸上,在岸边泥土中蜕变成蛹,最后由蛹蜕化成萤火虫成虫,从而形成了萤火虫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如图二所示)。现阶段河道断面的硬质化和水环境的恶化几乎使萤火虫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生息环境都受到威胁,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河道中,萤火虫这种环境指示生物消失的根本原因,表明河道生态环境已经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图二)萤火虫的完整生命周期

为了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恢复河流活跃、多样的生态结构,使人们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治理河道时应把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恢复考虑在内。

5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建设

自然的河流,从河槽、漫滩到两岸的台地,存在着水分、土壤类型、营养、地形等多种差异,存在着植被的不同演替阶段。而经过人为调节后的河流,水生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植被群落受到损害,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对流域水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建设是现阶段的首要问题。

目的:♦ 保护扶持流域现有生物,重建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维持流域水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

措施:

① 在河流滨岸建立绿色廊道,对现有河道除了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宽度和自然的状态外,主要采取建立植被缓冲带的形式替代人工砌岸,使之成为具有生物栖息地、生物廊道、滨岸过滤带、生物堤等多种生态功能的生态河道。

② 河流滨岸建设线状、带状植被廊道,与山体植被、平原防护林网、城市园林等绿化带纵横交错,构成多级绿色廊道网络,除了防止水土流失外,还具有生物迁徙通道的作用。

③ 在山前区的干涸河滩上,应以两岸建设生物防护工程为主来逐步缩小由于断流给生态环境所带来不良的影响,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河道,在保证行洪需要的情况下,在的河滩上植树造林,种植灌草。

④ 在河道中建堰闸,可考虑流出水生物通过的道路,如:鱼道。

二、现代河道环境规划

1 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 改造浅水河道 在水量较少的浅水河道中放置石块,种植矮科植物,创造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形成溪流。河道两侧布置步行阶梯,并利用沿河的水生植物绿化河堤,构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人类活动,同时也给小孩提供了一个享受自然,进行自然教育的空间。

② 设置亲水景点 亲水广场。在河道环境整治工程中,利用河道裁弯取直而产生的空地,与河流合并建成广场。河道一侧用钢筋混凝土砌筑,而另一侧为缓倾斜的土堤,土堤上植有茂盛的草皮,从而变成一个开放式的亲水广场。这样,既考虑了与河流周边的景观及地区特点的协调,又完善了护岸和河道的形态,创造出一个让人类更亲水的自然空间,提供休闲娱乐的自然场所。有时为了充分考虑与周围绿色自然环境的结合,还在峡谷溪流的人行吊桥处设置观鸟亭等景观点。

③ 美化河边步行便道在水环境整治工程中,沿河的人行通道的绿化、美化工作也尤为重要。将河边步行便道布置成乡间自然形态,两边种植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树木草坪,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享受。

④ 建设家乡河流样板工程对于一些城市基础河道,历史悠久的河流,可以建设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家乡型河流样板,沿河布置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景点,让人能感受到家的感觉,并且能体会到该地区的特色。

⑤ 保持河道中有水 在干旱地区规划治理河道的同时,要考虑建拦河闸坝,以保持河道内蓄水,其作用:(一)可以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到水中划船休闲;(二)可以在枯季向下游放水、调节河道的水量以满足下游的生态用水。

2 水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① 通过水环境的治理,遏制生态的进一步退化,加速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生态恢复,尽可能地把已经退化的水生物系统重新建立起来,只有把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水环境得到较大幅度改善。水环境治理规划应考虑如何遏制并改善流域自然退化问题,考虑适度恢复河道的原有结构和原有功能,两者都与河岸走廊、湖泊、湿地、河口及水生生物资源密切相关,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应该能适应外部的影响与变化的,是应该能进行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的。

② 防洪的对策措施,应采取“堵疏结合、蓄泄并重”的方针,对于水位不断抬升的趋势,除了加高防堤以外,一般应采取其他方法予以解决,特别是在城市化地区,必须考虑城市景观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给市民一个安全、舒适和富有情趣的水边环境。在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结合河流两岸的改造,一方面增加河道的过水断面,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水边的环境形态;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尽可能兴建漫水地和调节池,作为蓄洪区。在一年中,出现洪水的次数和时间很少,为了提高其利用价值,平时可以作为公园、地下车库、下沉式体育设施(网球场、田径场等)、下沉式住宅休闲区等。

3水环境规划的方法步骤

㈠ 清淤治污,疏浚河道

① 集中治污。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改造原来的雨污合流系统,逐步做到雨污分流,分别处理后再排放。

② 特殊污染特殊处理。某些重金属等特殊污染的工厂统一迁址,集中建造,将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③ 个别人口密度稀少、住户分散的地区,集中建污水处理厂不太经济,则分别设置小型、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达标排放。

㈡ 结合实际,确立对策

① 恢复自然丰富的河流。在保证洪水安全下泄的前提下,将河流进行整治,保全生物的多种生息、生育环境,并具有河流和地域的特色。

② 确保清澈、丰富的水质和水量。对于水质污染较严重的河流、湖泊、大坝储水池等,重点改善其水质,确保市民能喝到安全可靠的饮用水。

③ 创造出作为城市一部分的富有情趣的水边空间。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连续空间,将河流整治纳入城市整体规划,考虑使富有情趣的水边空间成为地域间的交流据点,通过河边的步行道和河道,人们可以沿河周游。河流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身边,并借此恢复以河流为中心的地区联系。

④ 确保流域完善的水循环系统。从长远和综合的角度来看,必须确保完善的水循环体系,使人类的各种活动得以正常和持续地进行。

⑤ 调整人和河流的关系。确保人们体验和学习所需的各种水边环境,进行水资源利用、河流美化等方面的环境普及教育。

㈢ 恢复生态,回归自然

① 恢复生态连续性。由于人为干扰,许多河流的生态水生和陆生已经脱节,通过治理创造水陆过渡条件,恢复并逐步实现水陆连续性。

② 恢复河道原有功能。许多河道的原有功能和原有生态系统都遭到了破坏,通过治理要最大限度的使河道原有功能得到恢复,使原有生物回归故里。

结论:在满足排涝及灌溉要求、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完善城市河道的生态和景观功能,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自然风貌,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生态平衡的必由之路。各级各部门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措施、严格保护,认真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城市河道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参考文献:

(1)江恩惠河道治理工程及其效用 黄河水利出版社ISBN编号: 9787807341864

篇5

【关键词】水环境;修复与保护;对策;生态补偿

1流域基本情况

滦河流域包括滦河水系和冀东沿海诸河,北起蒙古高原,南临渤海,西界潮白、蓟运河水系[1],东与辽河流域相邻,总面积5.55万km2,其中山区4.81万km2、平原0.74万km2[2]。滦河流域地跨河北、内蒙古、辽宁、天津三省(自治区)一市,涉及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锡林郭勒、赤峰、朝阳、葫芦岛8个市(盟)31个县(市、旗)[3]。按行政区划分属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4.59万km2、0.79万km2、0.17万km2。滦河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418座;建成引水工程178处[4],设计引水能力16.83亿m3,现状引水能力12.63亿m3;建成提水工程308处,设计提水能力4.96亿m3,现状提水能力3.71亿m3;已建成大型灌区4处,有效灌溉面积达179万亩,中型灌区20座,有效灌溉面积达87万亩。引滦入津工程水源为潘家口水库,取水口在大黑汀水库,通过输水干渠经迁西、遵化进入天津市蓟县于桥水库,再经宝坻区至宜兴埠泵站,全长234km。年输水量10亿m3,最大输水能力为60~100m3/s。引滦入津工程极大缓解了天津城市居民的用水困难问题,也成了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水源[5]。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平不同等原因导致流域内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河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水旱灾害频发、流域内水环境监测监管不完善、外流域供水受益方和保护方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流域内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壁垒。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

2.1.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现状供需分析表明,滦河流域现状多年平均供水量为37.99亿m3,缺水量为6.60亿m3,缺水率达到14.8%。其中,内蒙古多年平均缺水率最大,达到27.3%;辽宁基本不缺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唐山以及滦下灌区的用水需求将逐渐增加,直接加重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担负的供水任务,生活及工业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入海水量大幅度减少,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6]。2.1.2区域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流域内上游水源涵养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节水灌溉面积小,农田综合灌溉定额偏大,农田灌溉用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下游工业多为高耗能、高耗水的冶金、能源、原材料等产业,部分企业缺乏监管,生产工艺落后,节水设施不完善,单位产品耗水量偏高,水重复利用率偏低[7]。流域内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偏低[8],部分城镇给水管网漏水率较高,居民节水意识不强,生活用水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2.2污染物肆意排放,严重污染河道水环境

据调查,目前滦河流域主要污染物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城镇生活和生产垃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和垃圾三大类。流域内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较为滞后[9],虽然各区(县)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但是城镇生产和生活污水因无法有效收集,导致大量生活和生产污水直排入河,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更是无序直排,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生活垃圾随径流进入河道,形成面源污染[10]。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库区网箱养殖数量众多,且分布分散,缺少废水和粪便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形成了明显的面源污染和集中污染,严重影响河道和库区水质。

2.3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2.3.1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受人类活动和近几十年持续干旱影响,流域植物群落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较大,遇强降雨,洪水来势凶猛,泥沙俱下,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滦河中上游地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广泛,侵蚀强度多为中度以上;随着流域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地表植被受损,保水保土能力下降,有雨时洪水泛滥,无雨时河道基流减少甚至断流,河流生态系统难以为继。2.3.2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流域范围内人为侵占滨岸缓冲带,造成滨岸缓冲带内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水陆间的自然过渡带逐渐消失,植被物种单一,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机能几近消失;滨岸缓冲带的污染物拦截与净化功能削弱,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湖,造成河湖水质污染[11]。由于上游经济社会用水量的增加,使得入海水量减少,河口过渡段面积缩小,河口的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存在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河口渔场外移等生态问题。

2.4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小流域洪涝灾害频发

滦河流域中小河流治理及达标比例较低,防洪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滦河流域有防洪任务的河段治理比例仅为35.1%;治理达标比例为32.2%[12]。以青龙河流域为例:青龙河流域河流纵横交错,降雨量较大,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6mm,年径流深达110mm,洪水特点是峰高量大,水流急,具有较强破坏性,形成大雨成大灾、小雨成小灾的局面。在有水文资料以来的50年间,出现20年一遇洪水4次,10年一遇洪水17次。1949年以来,洪水受灾面积12.54万亩,占土地面积的54.5%,冲毁房屋8020间,死亡人口164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2.5流域水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不完善

滦河流域监测站网体系尚不完善,调度与预警系统尚未健全。水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水生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流域水环境监察与督查管理体系等尚需完善。引调水工程归属地与受益方分属不同地区,存在跨行政区管理问题;蓄水工程水面利用及周边环境管理监督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无序管理、监管空白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流域内水环境的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

2.6滦河源头既要向外流域供水又要涵养保护水源,任务繁重显失公平

滦河内蒙古段是滦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这一区域生态涵养能力和污染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着下游几个重要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尤其是城市居民饮用水的质量,因此作为滦河源头的内蒙古段是保障下游城市供水安全的第一个环节。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是引滦入津、入唐工程的源头,而承担水源地保护工作主要责任的却是水库上游的承德市[13]。受益方与保护方不尽一致,显失公平。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需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

针对滦河上游的水资源节约利用和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的现状,必须全面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强化需水管理,优化用水结构。辽宁省主要是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源头节水,保障青龙河进入河北水量;内蒙古主要对农牧业现有灌溉设施进行改建,提高输水管网质量,减少输水损失,降低管网漏损率,扩大供水能力,节约水资源。同时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以及饮用水水源地的涵养、保护和综合治理。

3.2大力开展污染源防治行动,严控入河入库污染物排放量

3.2.1治理面源污染,降低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在滦河流域上游地区,采用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一体化处置技术,将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时压缩转运、统一处理;逐步减少分散式畜禽养殖数量,鼓励兴建规模化养殖场,对养殖产生的废水、粪便等集中收集制作成有机肥料;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空间形成立体化、系统化养殖与种植,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养殖业为种植业制造肥料,整体减少污染物产生量。3.2.2通过点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提高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能力通过采取配套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设施工程、兴建农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提升改造工业园区污水净化处理和偱环水利用工程,配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设备等点源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及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循环用水率。3.2.3大力整治污染源,保护饮用水源以潘大水库和于桥水库为重点保护对象,取缔、搬迁污染饮用水源地污染源,结合河道治理、底泥清淤等措施控制入库污染物总量。划定落实水源地保护区,加强水源地监控与管理能力。3.3通过采取多样性的措施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针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差异,采取不同措施修复河湖水生态系统:在滦河支流的清水河与水龙河以及引滦入津的蓟县内兴建河湖水体生境改善项目,在滦河的上中游地区及天津境内发展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项目,在滦河中游干流和支流开展河流生态保育项目等,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改善河流水质、保障生态流量、维持生物多样性。

3.4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洪减灾整体能力

在内蒙古滦河干流出境河段、辽宁青龙河出境河段等有较大影响区域的跨省河段通过加固堤防、修建护岸等措施以提高防洪能力,及时疏浚泥沙淤积以提高河道泄洪能力,通过开展沿岸缓冲区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等项目缓解洪峰,减少洪水泥沙量,保证防洪工程长效运行。

3.5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监测全流域水情况

建立滦河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实行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监测全覆盖,通过云平台传输、大数据比对分析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掌握流域内水质、水量、水位等信息变化情况。

3.6外流域调水的受益方应支付相应的生态补偿费

实行滦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全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调配。调送至外流域的水源,受益方应将调来的水所产生的收益分一部分给水源地以及上游的水源保护地作为生态补偿费用,为水源地的涵养和保护买单。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在长期开采煤炭资源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地面塌陷、废矸石占地、污水排放、掠夺式开采、矿难事故等不良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虽然环境成本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宏观层面上建立了一定的框架,但到目前为止,针对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还没有达成共识,没有形成全面完整的核算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全面分析与规范十分必要。这有助于解决煤炭企业环境成本补偿不足,核算信息不完整,环境责任和法律责任得不到合理体现等一系列问题。

一、煤炭企业现行成本核算现状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主要成本核算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各项生产经营成本,包括各种原材料支出、人工薪酬、勘探费用、电力、折旧基金、环境监测费、排污费等;第二类是各项专项资金,如维检费、安全保证金、植树及绿化费、地下充填费、村庄搬迁费等;第三类是上缴国家的各项资源税费。

一方面,从实际情况来看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没有单独进行核算,并且绿化费、排污费、地下充填费、村庄搬迁费等这些环境费用在进行归类时带有较大随意性,有的归为产品成本,有的归为管理费用,有的归为营业外支出,有的则隐藏在其他费用或损失项目中。

另一方面,从煤炭企业成本的核算范围来看,环境成本补偿不足,不能充分体现煤炭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只有部分内部环境成本(如监测费、排污费、绿化费等)和部分实际已经支出的外部环境整治费用(如地面塌陷赔偿、村庄搬迁费用、地下充填费用等)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范畴,而由于环境破坏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基本上未予反映,如资源消耗成本、生态环境降级成本等。因此有必要在环境成本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全面分析煤炭矿区的环境成本,对其进行规范。

二、环境成本理论研究成果

从国内外目前环境成本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关于“环境成本”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被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定义,不同学者和组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不同内容的研究。同时,人们在认识环境成本的过程中,也有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表象到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联合国统计署在1993年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把环境成本界定为:(1)因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经济损失;(2)环保方面的实际支出。

中南财经大学郭道扬教授以“生态环境成本”的学术思想为基础,将环境成本界定为:(1)由于环境恶化而追加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2)因重大责任事故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治理费用和罚款;(3)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罚款;(4)环境治理无效率状况下的投资损失和浪费。

暨南大学罗国民教授认为,环境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耗费的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支出。

东北财经大学乔世震教授认为,环境成本是与企业环境责任活动相关的责任成本。

中国矿业大学朱学义教授则认为安全环境治理费用也应该纳入环境成本会计的范围,并建立“资本化”的长久措施,以改变目前安全欠账多,出了事故再赔偿的“应急”行为。

综合以上各种对环境成本的认识,从坚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环境成本的足额补偿,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使“生态环境”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煤炭生产的行业特点,赋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以新的“成本内涵”:就是指煤炭企业为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需要在目前进行生态环境补偿而发生的价值消耗。具体成本构成包括:(1)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2)为实现一定环境目标而发生的各项预防性支出;(3)环境恢复与治理费用;(4)矿区安全环境成本;(5)其他环境相关费用。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分析与规范

(一)生态环境破坏损失

生态环境破坏损失是指矿区由于煤炭的采掘而造成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的损失,包括以下两项:

1.煤炭资源成本

资源是有价值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使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必须支付成本,即付出代价,其数额应大于或等于资源自身的价值。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环境资源不仅是组织生产活动的潜在基础,而且是一种生产要素,煤炭生产活动的开展是以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为前提的。由于煤炭企业生产耗减、占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状态发生变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资源的机会,所以它是一种补偿成本与机会成本相统一的环境成本。

2.生态环境降级成本

煤炭生产活动不仅占用和消耗煤炭资源,还会引起其他生态环境资源质量下降的损失,其价值表现为生态环境降级成本。在很多情况下,耗减和降级是同时发生的。如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一方面减少了矿产的储量;另一方面破坏了未开发资源的开采条件,使其降级。例如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炭伴生资源(铜、铁、硫等)、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破坏;由于废水、煤矸石等废弃物的排放损害农作物,降低耕地的质量,殃及水生物;煤矸石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自燃,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烟尘等有害气体,影响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等等。这些都是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降级成本。

一直以来煤炭企业的生态环境破坏损失都没有在成本中反映,因此对其加以测定和核算,可以为矿区“绿色GDP”的计算直接提供“负效应”数据。

(二)预防性环境成本

预防性环境成本是指煤炭企业为达到一定的环境目标,在环境问题发生之前所投入的费用,包括以下两项:

1.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

环境保护与污染预防成本是指为保护和预防生态环境资源不受损害,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属于企业的主动支出。煤炭企业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程度,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会产生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

2.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

矿区环境管理和教育成本是指煤炭企业在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成本。具体包括:(1)煤炭企业职工进行环境教育、培训的成本;(2)煤炭企业环境管理机构的构筑、运作及体系认证的成本;(3)矿区环境负荷监测、记录的成本;(4)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为降低和控制环境负荷的研究开发和方案设计成本。

(三)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

为恢复和治理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就是矿区的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本。它包括:处理废水、矸石等废弃物产生的成本;净化空气、水源产生的成本;处理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体滑坡产生的成本等。

(四)矿区环境安全成本

目前,国内外的环境会计未将安全成本纳入环境会计的范畴。朱学义教授则认为:“人类劳动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它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人的安全环境应该成为环境会计的第一要素。”矿区环境安全成本可分为两部分:矿区外部环境安全成本和煤矿内部安全成本。

1.外部环境安全成本

外部环境安全成本是指使煤矿的大气环境、生活环境及地表景观环境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具体包括为改善和美化煤矿环境进行绿化、降低粉尘、隔离噪音以及构建各类景观设施等发生的各种费用。

2.内部环境安全成本

内部环境安全成本包括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它由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构成;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事故发生或安全水平不能满足需要而影响生产所发生的损失,它主要包括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停产损失、恢复生产的费用、人员的伤亡治疗赔偿费用及各类罚款等。

(五)其他环境成本

其他环境成本是指除上述四类环境成本外,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包括以下内容:

1.替代与转产成本

为寻找和研制代替煤炭资源的新资源,以及因煤炭资源枯竭进行停产、转产而应予以补偿的价值。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利用核能、太阳能、地热、新的元素、矿物成分及各种替代物等,这种投入即为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煤炭资源枯竭需要停产和转产,对此也需要进行补偿和投入,构成了替代与转产成本的另一部分。

2.不确定性环境成本

不确定性环境成本指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其主要包含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既有与其他行业环境成本相同的属性,如环境保护与预防成本等,同时,因为煤炭生产的特殊性使其又有自身的特点,如煤炭资源成本、生态环境降级成本等。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复杂的,只有正确分析、合理规范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才能正确地确认与计量,才能及时地提供环境成本方面的信息。另外,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我国政府的选择,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决策的基础,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环境是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立全面、独立的环境成本核算制度是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濮津.煤炭环境成本初论[J].煤炭经济研究,2002(11).

[2]濮津.煤炭环境成本构成与变化规律分析[J].煤炭学报,2004(1).

篇7

一、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

2D08年国务院批准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明确,长江中下游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结合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构成综合防洪体系。以三峡工程为骨干的长江干支流水库群,是长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主汛期7月份共规划防洪库容约600亿立方米,其中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集团公司所属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水库防洪库容约100亿立方米,集团公司所属水库在长江防洪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根据三峡工程设计规划,三峡工程建成后,经过三峡水库调控长江中游和长江干堤防洪能力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防止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的灾害,保障江汉平原2000万人口和153.3万公顷耕地及沿江城镇的安全。遇1000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配合荆江分洪和其他分蓄洪工程的运用,可保证荆江河段安全行洪,减轻长江洪水对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降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7500万人口和600万公顷耕地及大中城镇的洪水淹没损失,改善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2007年始,三峡工程具备主动防洪能力,已经充分实现了设计规划功能。2007年第一次主动防洪运用中,蓄洪总量10.43亿立方米,削减洪峰近5100立方米/秒;2008年7月底,在洪峰流量5250。立方米/秒的调度中,三峡工程控制下泄流量48000立方米/秒,蓄洪总量13.34亿立方米;2009年三峡工程最大消减洪峰15000立方米/秒;2010年7月20日,三峡工程经受了70000立方米/秒洪峰的考验,最大消减洪峰30000立方米/秒,累计拦蓄洪水26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江中游防洪压力。

二、改善国家能源发展结构

全球气候变暖、资源供需矛盾、环境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坚持把转变能源发展方式贯穿于能源工作的各个方面,把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作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水电,加太重点流域开发力度;积极发展风电,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基地建设。中国三峡集团作为以水电等清洁能源为主业的企业,现有总装机容量为2208万千瓦,以大型水电为主;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将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水电,着力开发风电,积极跟踪核电和其他新能源发展,预计到2015年,集团公司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2000亿千瓦时,以大型水电装机为主,风电装机争取达到800万千瓦,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大型水电工程的兴建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区域经济以可持续的方式快速发展。三峡工程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为减轻库区环境保护的压力,1999年对移民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调整移民方针,由原先的靠后就地安置调整为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结合,并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以缓解库区的环境压力,并为库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二是对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治理无望的小企业不再复建,而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关闭和破产力度,以减轻库区水污染防治的压力。

此外,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安置经费、国内对口支援项目、航运改善也为库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仅就航运条件改善而言,2003年6月16日三峡船闸试通航至2010年年底,累计过坝货运总量达4.43亿吨,其中通过三峡船闸货运量约3.61亿吨,是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投运后22年(1981年6月~2003年6月)过闸货运量2.1亿吨的2倍多。三峡工程蓄水后改善了长江宜昌至重庆河段的航道条件,运输成本降低35%~37%,单位耗油量降低了2/3,枯季补水调度也明显改善了长江宜昌下游河段的航运条件,促进了航运的发展,为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库区以移民搬迁,城镇重建为契机,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经济增长方式有了重大转变,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996年,三峡库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9.0:40.4:30.6,第产业――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三峡工程建设加快了库区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09年,三峡库区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7.5%,比1996年提高16.5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占比达到54.3%,比l996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2.5:54.3:33.2。

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水电事业是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在水电开发中,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电建设的出发点和指导方针,努力实现“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目标。

我国大部分水电工程所在地区贫困,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当地政府、群众为水电开发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同时,水电开发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生活条件改善带来了重大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后,三峡库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增长。2009年GDP达到2764.66

亿元,是1996年的5.15倍,年均增长12.1%2009年人均GDP达到19518元,是1996年的5.24倍,人均GDP与全国相比虽仍有不小的差距,但从发展基础和起步条件看,三峡库区经济追赶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与全国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库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学校、医院、文化设施。

在做好移民安置等工作的同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注重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注重移民安稳致富。2010年,集团公司全年共投入定点扶贫、对口支援、企地共建资金5340.54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移民民生、促进移民就业等项目52个。为进一步利用好三峡库区水面资源,在保护库区水质的基础上促进移民增收,2010年开始集团公司与湖北省水产局开展了三峡一葛洲坝两坝间水域经济鱼类增殖放流项目;作为集团公司与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渔业规划合作的起点项目,2011年4月13日,集团公司与重庆市农委合作在巫山、巫溪、万县、涪陵、北碚开展了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

五,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生态影响型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促使社会对影响区生态与环境的重视,进而促进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资金安排也为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峡工程的兴建,促进了环境地质治理、库区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三峡库区实施了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并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49%和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包括消落区环境治理、支流水华应急处置与长效防治、农村和城镇截污处理。支流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生生物保护、陆生生物保护、库岸带生态屏障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在内的库区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和科研项目陆续展开,库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关江湖关系,下游水生生物保护需求等三峡下游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也陆续开展。自1996年建成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也一直在高效运转,其监测成果为长江中下游和河口地区生态与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实施的基础。

篇8

采用环境数学模型、地理信息科学等技术,综合分析台州市区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整体上把握市区水环境现状特点,采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截污与治污相结合、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优化水环境河网布局和河网水系连通性改造,保护好水生态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1.1水系工程规划

以现状椒江水系、金清河网为基础,结合生态补水路线,拓宽永宁河作为椒江片区的主要调蓄河道。通过东官河承接永宁江来水,汛期栅岭汪排涝隧洞承接路桥来水排放至永宁河,调蓄向椒江水环境的水源分配;金清河网以南官河与青龙浦为主要蓄水河道,经七条河流入五洞闸进金清港并排入大海。将断头浜与周边骨干河道相连,增强水网水动力(见图2)。

1.2主干河道整治

(1)椒江片区。洪家场浦是椒江区主要的排洪河道,在增强其防洪排涝能力的基础上,增大了其蓄水容量,改善河道内水体的水动力条件。作为规划区东部主要的引排调蓄河道,可考虑拓宽河道宽度来满足水环境及水系连通的需求,承担着调蓄西部洪水以及为提供水源来改善城区水环境的质量。(2)黄岩片区。针对城区水动力条件偏弱之现状,充分利用城西老河道的拓宽相连,形成城区水系循环,提升该区水动力条件。(3)路桥片区。承接南官河及永宁河2条骨干引排通道,改善南官河和山水泾与金清河网的通道,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对该区域水系环境的流通能力,拓宽并改造低洼区。

1.3工业企业集中治理

目前市区内现有企业1.25万家,其中直接排入河道的有9000多家,已纳污的企业有3400家。对这9000多家企业进行污染源特征分析,废水年入河量约为1700万t,按照直接排入河道内企业COD总量的80%筛选出重点企业,要加强对这些企业内部的预处理,严格执行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提高废水处理后的再利用和排水水质的稳定性,保证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实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能耗、水耗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发展医化行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特别是新领域的精细化工和可降解生物材料产品,适当开发农用化工的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制剂。重视加强节水型企业建设,做好冷却水的循环利用,鼓励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多级串联用水(见图3)。

1.4农村污水处理

农村地区人口多,居民点分布散,地形条件复杂,污水排放量变化系数大,给污水统一收集与治理带来一定难度。对不宜实施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农户,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散式处理。一是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居住相对集中的宜通过铺设污水管道集中收集生活污水,采用生态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技术进行处理;二是对人口规模较小、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户,宜就地就近收集,采用单(双)户型多介质毛管渗滤等生态处理池方式。对于未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村庄,根据已有分散式处理设施情况,通过新建或扩建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同时,可采取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比较成熟的技术,如“微动力厌氧好氧+景观绿地”技术、“高度处理净化槽”技术、“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多层土壤法处理技术等。

1.5湖泊湿地

湖泊湿地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经济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合理开发和利用湖泊湿地资源有利于促进湖区周边的可持续发展。依靠水生植物作用,实现对坡面进行绿化和防护的目标,发挥出护坡的生态作用。在乡村居民点河道边采用自然型驳岸,区域建设木桩型、堆石型、抛石型、石笼型等兼具景观性的生态护岸,并设置间隔的亲水平台或台阶,增强水体通达性,营造出人水相亲的互动局面,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的游憩和休闲空间。

2整治对策

2.1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对水环境功能区和水源地水量、水质的监测,把水域纳污容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工艺,用高新节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2.2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推进依法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执法规范化,重视对水资源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三同时”和环境标准与许可证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督检查队伍,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

2.3继续加强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提标改造,鼓励和扶植低能耗、低污染的节能环保型企业的发展,重点抓好耗水行业、排污企业的节水防污技术等推广应用。加大推进水价和污水处理费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外商、社会各界及企事业单位参投资建设和运营,推进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中水回用及污泥资源化等项目建设。

2.4建立起水环境监控及预警管理体系利用物联网、数据库、GIS等技术,建立市级水环境监控管理平台,重视并制定出水环境风险应急管理预案,努力提高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技术水平。

3结语

篇9

Abstract: the river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water resource engineering, flood drainage channel ha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mak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us expanding the space for activities,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relations become more closely.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ought have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River regul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iver in the governance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河道管理 问题 对策

Key words: river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 TV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河道现状堪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涝、干旱、风暴潮、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城镇建设挤占河道,许多河塘被 “挤窄”,部分被水泥板覆盖,使河塘空间减小,水面缩窄,行洪能力降低,生态修复能力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垃圾造成的公害也越来越让人们担心, 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不到位,公共卫生公德缺失, 导致大量垃圾进入河道。由于现存的河道护岸设计大部分都是衬砌硬化,特别是城市河道更是被硬质材料全副武装。土体与水体关系相割裂, 隔断了水中的生物、 微生物与陆域的接触, 自然生存环境恶化。 难以找寻昔日赏心悦目的人水和谐的河流景象。

二、河道治理观念的发展

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环境治理过程中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必须十分重视水土流失问题,维持保护河道岸坡安全与稳定。通常状况工程师会采用衬砌法,即更换河道以前的土壤,用石头或混凝土取代,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忽略河流周围自然形成的地理形态。衬砌法的特点是,规划容易,施工简单,河流经过改造后人工渠道化,具体工程包括①河流形态直线化②河道横断面几何化③河床材料硬质化。这种施工方式只在较为简单的河道防渗、修护工程中适用。但是如果施工过程中,河道衬砌的面积比例过大,就会影响水渠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长此以往,活水就会逐渐变成一亡死水,水生植物, 水生动物的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河水的自净能力将会逐渐丧失,河道的生态系统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河道治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解决方式,这种理念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三、河道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1土地利用粗放 沙化速度加快

土地无序的开发,布局分散,生产和生活混杂,导致垃圾在河道两岸成堆,空间无序又会导致交通拥堵,而使得城市的承载力大大下降;还有一些土地用于建设,将城市边缘的多年的湿地 成熟的草甸变成高层建筑,大面积的果园 林地被复耕为商业区,随着植被的减少,绿化跟不上,使得土地贫瘠化和沙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导致沙尘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生态环境随之不断恶化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效益低

以传统的种植业以及林业为主的产业,科技含量低;而工业也缺乏朝阳产业,不但经济效益低,还污染环境 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文化 旅游 科技 服务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污染严重

大量的工厂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基础设施短缺,生态环境的保证系统无论是排水系统还是污水处理系统甚至是卫生设施均不完善,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到河道,导致河道水污染,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这样不合理的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严重超过了水循环的速度和自净能力,给人们的生存安全和良好的环境带来了威胁。

四、河道治理施工技术和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1 链锁混凝土板防护

为加强混凝土护坡的整体性和抗冲抗风浪能力,可采用链锁混凝土板防护措施,即将预制好的链锁混凝土板相互联结,形成柔性排体,既可抗冲、护基、又可适应变形,强固的铰接链锁允许板块有一定程度的位移, 以适应地基变形。这种板块不用任何支撑可铺设在 1:2 的斜坡上。板块底部铺设无纺土工布,防止基土流失。表层特殊的构型具有吸收波浪和水流运动能量的作用。

2 土工模袋防护

土工模袋是上下两层土工织物制成的大面积连续袋状材料,模袋内充填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充填料凝固后即形成防护体模袋混凝土护坡。土工模袋防护技术具有地形适应性强、 整体性好、抗冲刷能力强和施工快捷、经久耐用、价格合理和可以水下施工等优点,防护效果好。但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是水深流急情况下的施工问题,包括施工机械、充灌和陈放工艺等。

3 水泥土护坡

水泥土是水泥与土以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建筑材料,具有取材容易、施工简单,较经济,维修方便的优点。水泥土护坡要求筑在稳定岸坡上,同时原则上要求岸坡为原状土, 填方土坡必须夯实,以防止填方土坡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破坏。水泥土护坡的设计并不十分复杂,而施工质量至关重要。要严格把好清基削坡,配料拌和,分层填筑,及时养护这几道工序。

4加强河道的规划设计和质量体系的管理

要想河道的综合功能发挥到极致,就需要对河道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没有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的河道方案就不能达到人们预想的目的,反而是劳民伤财 所以要本着兴利的原则,利用现有的河道工程,确定主流河道,引导小河床,修改弯曲河道为顺直河道,无论是河道工程的渗透 冲刷还是稳定都要进行精密的计算 从整体上把握,方能做到对河道的合理的规划 除此之外,还要报到乙级以上设计部门审核,经建设单位初审,报项目法人审批。

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明月”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全县水环境专题询问会整改问题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全县水环境专题询问会整改问题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社会事业工委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计划安排,6月10-11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正冲率领调研组深入城区街道和镇村一线,就2020年全县水环境治理专题询问会整改问题落实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询问会整改问题落实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调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改落实情况

询问会整改问题涉及县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住建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沛北经济开发区、沛县经济开发区等7家责任单位、共13个问题。截至2021年6月中旬,正在推进9个,已完成4个。

㈠正在推进问题(9个)

1、关于2020年第三季度全县28条河流83个断面水质检测有Ⅳ类66个、Ⅴ类2个、劣Ⅴ类7个,这说明我县城区部分河道尤其是城区及周边水体污染严重的问题。(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进展情况:

经排查,全县17条支流,排污口约960个,主要为生活、畜禽养殖和农业退水污染,已交办各属地落实整改。城区河道污染主要来自小区和道路雨污混流造成,集中开展了城区水环境治理攻坚行动,针对新城区佀楼河、正阳沟、石灰窑沟、老沛龙公路沟等主要河黑臭水体问题,集中开展周边居民小区、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场所雨污混流排查,采取疏通污水管网、建设溢流井和提升泵站进行整改。

推进措施:

正在实施全面治理,实施城区截污工程,老城区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排水管涵,减少入河污水排放;新城区疏通污水管网,改造错接和混接乱接的排污口,排查整治雨污混接管网,疏通污水管道,切断污水直排河道情况,实施河道清淤疏浚,目前工程正在加快施工。

2、关于农村厨余垃圾及粪便如何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问题。(责任单位:县城市管理局)

进展情况:

⑴农村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四分类,针对农村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实施农村厨余垃圾就地生态化处置,采取好氧发酵、厌氧发酵和干式厌氧两种处理模式,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服务半径3公里、覆盖3-4个行政村,服务人口8000-10000人”的标准,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建设垃圾处置设施共117处,其中阳光堆肥房39处、厌氧发酵池77处、干式厌氧发酵装备1处。经调查了解,我县在好氧发酵、厌氧发酵、干式厌氧发酵等方面,处理利用厨余垃圾涌现出一批代表村和示范点,分类处理取得一定成效,但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宣传培训、推广普及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⑵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我县农村总户数为238436户,已改农村无害化户厕236338户,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为99.12%,农村无害化户厕使用率在90%以上,农村公厕建设累计建成1581座,实现自然村全覆盖。2019年6月,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程序,对我县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服务项目进行了招标,中标单位为徐州国新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经建成了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全套设备,已具备收运处置粪便垃圾的能力。经调查,我县部分畜禽粪便已送至国新能源公司处理,但城区环卫粪便还没有得到处理。目前,县政府与国新公司还未签订沛县粪污垃圾无害化处理特许经营服务正式合同。

3、关于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已经建设完成,但部分居民住户、沿街店铺未接入市政管网,污水收集率低,污水处理厂运转率低,不能发挥作用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水务局)

进展情况:

根据监测结果,目前13个建制镇镇级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整体实际处理负荷已由年初的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今年2月份我县13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工程,并于3月中旬委托兴蓉水务进行全面代运行管理。通过2个月的监测考核验收,各处理厂出水水质能够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推进措施:

⑴针对目前分支管网不健全、入户率不高、雨污混流等问题,由属地牵头,水务局业务指导,全面排查镇级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情况,划定管网覆盖空白区或薄弱区域,结合该区域建设改造规划和近远期实施计划,科学确定消除管网空白区的方案对策;全面排查市政管网及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和单位庭院内部管网雨污混流和检查井错混接、总排口接管等情况,列出问题清单,明确任务清单,推进实施管网修复改造和建设。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分支管网建设、排水户纳管等整治措施,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运行负荷率及污水进水浓度。

⑵督促兴蓉公司围绕龙固镇污水处理厂远程监控中心,建立、完善各镇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与监控系统,实现驻厂辅助人员在远程监控人员指导下快速进行工艺调整。

⑶县水务局、生态环境局和属地建立健全部门联动、监督考核工作机制,县水务局负责镇级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的监管考核,县生态环境局负责镇级污水处理厂日常进出水水质的监管考核,属地落实排水户的接管监督管理及污水处理厂的属地管理责任。

4、关于乡镇浴池废水达标排放的问题。(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进展情况:

浴池废水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可通过接入城镇和村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通过调查,目前全县共有浴池175个,接入城镇及村级污水处理设施的83个,镇驻地浴池污水基本上都接入市政管网,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铺设施工时,会将村内浴池废水接入管网,待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成运行后,进行集中处理。下步将加强督查,对未接入管网的浴池督促属地政府落实整改。

5、关于我县城区还有迎宾小区、金星小区等28个没有改造的老旧小区和沿街独栋居民楼仍为雨污合流,沿街商户排水存在未经审批私自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现象,造成污水进雨水管道的问题。(责任单位:县住建局)

进展情况:

按照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指导意见和省市通知精神要求,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原则上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小区,改造范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2005年年底前建成的小区,且改造计划中2001-2005年建成的小区占比不应超过15%,且应量力而行,不应增加政府隐形债务。

经调查了解,我县根据老旧小区现状和县财政承受能力,“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28个,其中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小区18个,涉及户数3716户,建筑面积35.38万平方米。2001-2005年建成的小区10个,涉及户数1053户,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这些小区改造初步设计方案在1月份已完成,对于小区内部排水方面全部实施雨污分流,并且高标准设计,小口径管道全部采用钢带缠绕波纹管,大口径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对市政道路已实施雨污分流的分别接入市政雨污管道,对于市政道路未实施雨污分流的,在小区排水末端分别设置雨污水检查井,先暂时接入市政混流管道,待市政道路改造完成后,再分别接入相应雨污水管道。

2021年计划改造并已实施迎宾小区、铁建公司、金星小区、石油小区4个小区,这4个小区是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改造项目,也是对县考核项目,目前进度在徐州市第一,江苏省也名列前矛。4个小区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涉及户数1236户,迎宾小区、铁建公司3月15日开工,总投资3800万元,目前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其中污水管网3135米,雨水管网2178米,化粪池33座,已全部完成。金星小区、石油小区4月15日开工,金星小区总投资1300万元,目前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其中污水管网510米,雨水管网420米,化粪池10座,排水工程已全部完成。石油小区总投资1200万元,目前完成总体工程量的80%。其中污水管网540米,雨水管网500米,化粪池8座,排水工程也已结束。除这4个小区外,通过前期调查,沛城家属楼、蔡庄楼、棉麻小区等8个小区也基本满足改造条件,计划9月份开工,年底前完成改造任务。

6、关于我县村庄污水处理工作的问题。(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

进展情况:

我县于2020年起开始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368个涉农行政村、1001个自然村的治理覆盖率、污水收集和治理率均达到100%的目标。2020年新完成216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部分管网的建设,全县行政村治理数累计达到294个,治理覆盖率达到79.98%。今年,在涉农行政村污水治理率达100%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污治理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27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已全面开工建设,并完善2020年已建设施的村内管网铺设。但因历史欠账大,自然村治理覆盖率不足,污水收集不足,设施无法正常运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效率较差。

推进措施:

编制专项规划,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沛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预计总投资33亿元,积极推进农污治理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坚持建管并举,建成后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化运维。

7、关于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但是新城区的佀楼河、刘园大沟、石灰窑大沟、老沛龙公路沟水质依然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水务局)

进展情况:

2020年水务局对新城区及大屯片区近155公里的雨污水管网进行了清淤检测,主要探测管网目前使用的状态,查找损坏、混流管网,为下一步管网管理及改造提供针对性的依据。经排查共发现小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雨污混流点位40个,市政管网混流4处,并根据这些问题,委托设计院进行改造设计,于2021年4月起集中实施了改造,目前小区、医院、学校等庭院混流截污已经改造完成,市政管网改造正在实施。同步对新城区河道进行清淤,目前老沛龙公路沟、正阳大沟已经开始清淤。

8、关于我县城区道路雨天易淹积水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水务局)

进展情况:

为解决汛期道路积水问题,水务局编制了《沛县城市排水专项规划》,颠覆性的改变沛县城区的排水走向,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计划投资2.4亿元,实施沛县新老城区主干道不积水工程,该项目经县人大审议,列为2021年度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主要实施老城区歌风路、正阳南路、香城路的道路及排水设施改造,实施汉源大道与汤沐路交叉口、汉城南路与新沛路交叉口、东风路与汉城中路交叉口、汉城中路与汤沐路4个交叉口节点的排水改造,实施新城区萧何路与正阳路交叉口、周昌路、陈平路、红光路4个节点的道路与排水设施改造,共新建箱涵2.3公里,铺设雨水管网1.8公里,铺设污水管网4.6公里。目前新城区部分已经改造完成,老城区排水箱涵已经完成80%以上。

9、关于沛北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工程,保证工期和工程质量的问题。(沛北经济开发区)

进展情况:

沛北污水处理厂投资1亿元,主要处理工业污水,设计规模10000m3/d。杨屯镇人民政府委托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并收集有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镇水利站和建设局安排专人进行项目跟进,及时发现问题,督促进度。沛北污水处理厂新增收集管网正在铺设,其他管网的排查、疏通已安排安徽同绘家园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在施工中,计划6月底竣工,7月份正常运行,委托安鹏监理公司对项目进行监管。

㈡已完成问题整改(4个)

1.随着大沙河滩面果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大沙河水质存在着被农药、化肥污染风险的问题(责任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2.对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及13个镇级污水处理厂运行中的出水量及水质情况进行监管的问题(责任单位:水务局);3.沛县经济开发区污染监控平台监控企业全覆盖的问题(责任单位:县经济开发区);4.完成《沛县污水处理厂尾水导流规划》编制工作的问题(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共4个问题整改已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县各相关责任单位能够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对照问题清单,强化责任措施落实,积极破解各种难题,力促问题有效整改,综合施策,靶向发力,各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水环境治理正在有力有序向纵深推进,全县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主要河流和断面水质改善依然严峻。一是水系治理缺乏全面系统设计。水环境治理改造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城区河道污染主要来自小区和道路雨污混流造成,目前老旧小区雨污改造尚未全面完成,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作还没有达到无缝对接,一定程度上给水系贯通、碧水绕城工程带来持续压力。二是农业面源污染还缺乏长效监管治理机制。近期省环境监测中心对国考断面开展了周边支流水质情况调查监测,我县丰沛运河李集桥断面上游发现3条支流水质处于Ⅴ类(户屯村西侧支流)或劣Ⅴ类(陈楼河、石灰窑大沟),6月11日市水污染防治联系办已书面报告给县委主要领导,要求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汛期断面水质下降。三是“河长制”作用发挥还不够有力。跨区域河流缺乏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机制,多头管理现象较突出,客观上存在管理边界模糊的情况,河道管理难度仍然较大。

(二)三级污水有效收集处理任重道远。一是在城区层面,雨污分流不到位。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还没有完全形成闭环管理状态,新老城区市政雨污分流还未完善,混流截污尚未彻底解决,集污纳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在镇级层面,分支管网不完善。分支管网铺设覆盖面不够,全县镇级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与省住建厅“十个必接”(机关、学校、医院、集中居住小区、工业集中区(非化工)、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宾馆、饭店和浴室)规范要求差距较大、欠账较多,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偏低,目前镇级污水处理厂整体实际处理负荷仅达到50%左右,连续正常运行比例和运行质量不高,镇级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效能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匹配,成为当前水污染治理的突出短板。三是在村级层面,处理设施不健全。全县村级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建设数量多、范围广、投资大。自然村到户管网覆盖率偏低,污水收集量严重不足,不能保证建成设施正常运维,分支管网铺设延伸难度较大,真正发挥处理站实际效益,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农村厨余垃圾分类推广不到位。虽然我县近几年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建设了村级阳光堆肥房、厌氧发酵池、干式厌氧发酵装备等垃圾处置设施,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空间依然很大,实际到户收集的有效厨余垃圾增量不足,城管部门每月仅考核下达给镇街的厨余垃圾任务“量”,而没有真正对厨余垃圾“质”的有效监督、分解和考核。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没有形成辐射全域、覆盖全县。二是环卫粪便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不成熟。农村无害化户厕基本改造到位,已改户厕23.6万户,普及率为99.12%,使用率在90%以上;农村公厕建设累计建成1581座,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基本全部投入使用。但我县对农村环卫粪便处理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统一监管机制,多数业主还是采取自行联系买方,进行市场化无序处理,存在部门对粪便收集、输送流向、处理渠道、运转数据、责任体系等方面的监管空白。目前,城区环卫粪便还没有得到无害化处置。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生态思维,编制专项规划。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我县实际,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为导向,统筹考虑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水系布局、功能分区等因素,科学编制专项规划,为协调推进水环境治理常态长效提供系统性指导。以规划推动水务工作由传统的河道整治保护向生态修复转变,由仅注重水安全向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务服务和管理等多方面并重转变,为构筑现代化新型城乡水务体系,实现城乡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