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根据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的理解,把反馈原则、优化原则、互补原则、效能原则灵活地运用在班级管理中,阐述了管理班级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
心理学原则 班级管理 应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培养、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促进和保证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班主任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尝试将心理学原理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来,效果不错。
一、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反馈原则的应用
班级的生活,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生活。它具有十分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怎样才能使集体中的目标、规范、组织和人际关系协调发展呢?班主任要及时掌握学生各自的动态,获得有关反馈信息。如班级制订的目标的积极性如何?哪些人有信心或哪些人有不同意见?目标是否发挥了激励作用?是否符合实际?这些动态都需要班主任及时把握。然后根据这些动态,再不断进行调节:或统一认识,进行说明;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或修改目标……同时,班主任的肯定或否定、批评或表扬又为被管理者提供了反馈信息。同学们将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畅通的沟通网络?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班会、班委会、各种活动等将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思想、班级的发展设想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想法,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班主任可通过各种正式渠道收集信息:如有计划地召开班委会、任课教师讨论会等,还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信息:如与学生交往、同他们谈心,随时随地,处处留心,从学生的言谈中获得信息,又如建立起信息网络,在班级中设置一些能为班主任提供信息的“信息员”;第三是及时地分析和处理信息。班主任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整理,对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将各种不良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对大部分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则给予尽可能地满足。这样,班主任将会得到同学们的支持和尊敬。
二、发展特长,以点带面——优化原则的应用
班级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心理发展的整体化,就是个性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集体心理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集体心理发展为个性发展创造了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但不能限制个性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也不能离开集体的轨道。二者只有协调、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整体优化。
优化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是:发展特长、以点带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修改和特长,首先,班主任应对班级的学生有整体的认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特长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使每一个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活动中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另外,选择2~3个对班级的整体优化和提高胡作用的“点”进行重点发展,形成班级特色,来带动全班整体优化发展,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对差生也要把重点放在“带”上,不能“踩”。那种因学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就给戴上“差生”帽子的做法,那种因学习差而把某些学生在班内的几项“第一”都全部抹煞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班级整体优化的。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重点地带,要不断地鼓励,让他们融到集体中来,因为班级管理的目标是整体优化。
三、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互补原则的运用
班集体的成员,既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把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老师的权威作用与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互补效应。
互补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的权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管理班级,重点是激发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要做到这点,一是使学生理解班集体的目标和班主任提出的管理要求,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如学生行为规范的贯彻,这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使学生懂得行为规范每一条都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譬如,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坏书刊等规定,绝不是对他们个人生活的干预和个性的限制,而是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养成良好文明生活的需要。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管理活动。如让学生参与讨论班级的管理条例,参与选拔班干部并对班级的各种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三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失败,比如学生们自己策划的一项活动开展失败了,这时班主任就要鼓励他们,帮他们分析原因和总结经验,或者带领他们开展一些能找回自信心的活动,使他们继续保持热情和积极性。
四、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效能原则的应用
在班级管理中,不论是集体的建设,还是良好品德的培养与不良品德的矫正,以及管理职能的发挥,人际关系的调节和行为规范的执行,都离不开各种强化手段的运用。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如肯定、鼓励、表扬、奖励等,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加强和巩固;负强化如否定、制止、批评或惩罚,可以使某种心理或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退。在班级管理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各种强化手段,使其充分发挥积极的心理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篇2
班集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集体。班集体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才能进行有效
管理。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担任过中等职业高中班主任的教师都有一个体会,看着一群活泼可爱、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通常会认为他们非常幸福,无忧无虑,可进一步了解后才发现,近三成的学生内心深处有着本来不该有的秘密,如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者是被收养儿童、留守儿童;等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需要”以后,就会产生“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否则,心理就容易失衡,无法健康发展。马斯洛还说:“在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往往仍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然而,目前部分中职学生的家庭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令人窒息的气氛。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情绪情感、学业进步。这类学生新加入到一个集体中,对集体充满了希望,期望能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希望能感受到关爱,狐独的内心能得到安抚。
二、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法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做一个平等、耐心的倾听者,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下面就我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几点做法作简单分享。
(一)以法治班,共同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班级建立之初,班主任就要让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班规。“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就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要求自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管理班级,实现“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做”。
(二)建设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
教师没有能力改变学生的家庭环境,但能够决定学生所处的班集体的氛围。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是以班级为空间环境,以社会和学校为文化背景,班主任通过创设班级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人格的过程。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展班集体建设活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生活。我将积极心理学原理付诸班级管理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创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和力量来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
1.创作班歌
班歌能够鼓舞士气、团结人心,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因此,我鼓励本班学生自己创作班歌。班歌的要求是: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容易学唱,能体现本班特色。班歌的创作分三步:第一步,广泛征集学生推荐的歌曲,并教会大家唱,在这个基础上选出本班的班歌;第二步,根据情况,鼓励学生填词,能作词作曲更好;第三步,加强制度建设,每周日晚,学生返校后的操课时间必唱班歌,每次活动课必唱班歌。我所带的班级,把《水手》定为本班的班歌,并重新填了词,所填的词不仅体现了学生们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还将学校的德育文化“五学三规四热爱”融入其中,使学生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学校的德育文化,并能付诸实际
行动。
2.每周一歌制度
我让本班学生每周学唱一首新歌,唱哪一首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按学号轮流教唱。新歌必须积极向上,有正面的引导力,适合学生唱,由班级的文娱委员负责审核。
3.班训
班训是班级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是激励班级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班级氛围。班训能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氛围中,追求自我完善,体验成为班级一员的自豪感。我班学生用“团结友爱,自强不息;我学习,我快乐,我成功”作为本班的班训,以此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向上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班级成员的自信明显增强。
4.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
思想前进的道路,也需要一盏明灯指引,好的人生格言便是一盏好的指路灯。为了让学生从心开始,感受生命之美,呵护美丽心灵,分享成长快乐,接纳自己,给予他人爱与关怀,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决定按班规要求,鼓励全班学生按学号轮流抄写格言,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写在黑板的右侧,每周评选出一句最佳格言。
5.积极的班级舆论
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可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因此,班级舆论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积极的班级舆论可以帮助学生们有效地抵制来自外部群体的错误观点和降低消极舆论的影响,以保持班集体的纯洁和个性化,使班集体产生向心力和吸引力,使每名学生都能有精神归属感。积极的班级舆论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与人合作,增强信心、消除自卑、增强责任感。
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很感兴趣,对专业理论知识则不感兴趣,学习文化课更是令他们头痛。这就更需要班主任引导好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多开展积极的团体辅导活动课,如做友情健身操,让学生帮对方捶一下肩等,这种活动在新班级建设之初,有利于迅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为建立友情创设条件。班主任还可根据班级情况开展如人际交往、信任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认识与接纳、价值观的取向、潜能开发等相关主题的团体成长训练,使大家在互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接纳等,真正实现“我学习,我快乐,我成功”。
6.作好心理辅导
积极的团体训练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但是对于个别学生,这种引导、帮助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个别沟通、指导,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我越来越体会到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影响之大。中职学生能否在中职班集体中得到重视、获得成功、建立自信,是中职班主任的重要任务。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我所任教的班级在我的带领下,原来初中时的调皮鬼长大了,懂事了,责任心提高了;原本沉默不语的学生敢于挑战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了;在家庭危机中长大的孩子,安全感增强了,对他人的信任增强了,内心也强大了,能用积极的心态来处理各种情况了……学生的成长是令我最感欣慰的事。
积极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大有可为,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有待于各位班主任进一步开发
篇3
关键词:情感教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情感教学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1.情感教学提出的背景
情感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做出的相应的行为反应,感情具有强烈性、紧张性、性和复杂性四种特性。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催化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立足于让学生愿学,着手于让学生乐学,最后让学生通过一些途径达到应有的水平。
2.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申在他的情感过滤假设中指出:情感因素可被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以使语言输入自由通过或阻碍通过,而语言输入只有通过过滤器才能达到语言习得的机制并被大脑吸收。克拉申提出了“I+1”原理,其原理是在没有或极小心理障碍的情况下,而情感过滤又低,学生就会自然学会语言。情感过滤因素越小就越有利于语言的输入。情感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减少焦虑,多鼓励,少批评;对差生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多交际;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克服羞怯心理,降低监察意识。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的发展区理论认为,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情感的发展应走到教学的前头,为教学开路。反过来,情感又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情感教学的内涵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角色换位,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如果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对学生“投之以桃”,学生就会在情感上“报之以李”。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如果和学生进行角色换位,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尝试对自己的班集体进行管理,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平视学生。教师在学识上必须居高临下,但在情感上不能居高临下,不能大讲师道尊严,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做好。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多用征求意见的语言,尽量委婉些。要具有情感性,具有人情味。
(2)尊重学生。在尊重学生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应该经常反思教学行为,看看有没有无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制定班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专权独大地做出规定;当学生违反了班规,没有和学生进行深入沟通,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就随意处罚。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利益,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对教师自己的尊重。
(3)要有耐心。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师的用意,常常东拉西扯绕弯子。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改变学生的思路,要尽可能地点拨学生的思维。
(4)学会赏识。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蹲下去看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包容学生。特别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该认识到,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班主任要靠宽容学生的错误,摸清病因,科学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学生敢于发言,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班级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2.身体力行,唤起学生的情感
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也会影响着个人的情感,这就是情感互动。在传统的教育中,不少教师忽视了自身情绪对于学生的影响,上课时表情冷漠,大大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我们要对工作充满激情,要热爱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反过来又会感染教师,并形成良性循环,对教学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展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总是伴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中情感的培养,应该以知识为基础。学生因学业进步而喜悦,因受到挫折而苦恼。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创造条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班主任应该在达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学生个体的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班主任只有深入其中,知己知彼、尽情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初中班级管理;有效运用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应用西方管理心理学,对促进班级管理与班级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并不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
一、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应用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双因素理论”
西方的管理心理学中认为,要想不断提高人的积极性,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尤其需要满足其精神需求。正是基于此,心理学家才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也被称作“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就是说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管理有效性的途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都会给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可以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与称赞,关注学生的变化,尤其是学生取得进步的变化要及时进行鼓励,学生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认可,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运用“需要层次论”,增强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每一个个体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生理需要是指人们要在饥饿时有饭吃,口渴时有水喝等一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人们劳动、职业等的安全,社交需要是人们有与他人进行交往的需求,渴望得到友谊、帮助等;尊重需求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承认,他人能尊重自己的人格;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希望自己能有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工作,成为人们希望的那种人。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论”,可以更好地管理班级,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在期末的班级表彰会上,评选出三位“三好学生”,对他们给予奖励和表彰。会后班主任意识到,“三好学生”中的一位学生家住的比较远,为了使该学生感受到安全,将该同学送到家中。而这位同学却婉言谢绝;但相反的是其中的另外两名“三好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近,却强烈要求教师将其送回家中,这就反应了他们各自的需求结构不同。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同,其认知也就完全不同,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班级管理中积极应用西方先进的管理心理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创新。
篇5
小学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一直从事着小学生班主任工作。在这20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经历过失败的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喜悦。下面我将自己这些年来在对班级管理中的一点心得简要汇总,希望能与大家商榷。
一、要管理好班级,班主任必须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要全方面地了解学生
刚接手班主任工作时,我心理总是忐忑不安,该如何去管理好一个班呢?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爱好、心理等等。在他们来报名注册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填好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以及自己的年龄等等。这是初步的了解,也是最基本的。第一节班会课就让他们在班上进行自我介绍,姓名、爱好等等,让他们能更轻松地融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当中。
2.要经常与学生交心
谈话也是了解学生心理的一种渠道。一有时间,我就去找学生谈话,问问他们的家庭与生活情况,学生们遇到困难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帮助。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并告诉他们,要实现目标,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有一颗永恒之心,勇往直前,最终才能达到胜利。
3.要始终保持一颗宽容之心
对于犯错违纪的学生,我总是及时耐心地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的给予改正。至于那些屡教不改,顽固不化的学生,更加要有耐心,他们的不良行为形成已有一段时间,要求他们马上改正过来,似乎比登天还难。所以,对于他们,作为班主任,我总是提醒自己,时时以一颗宽容之心去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走出误区。
4.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作为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学习有一种持之以恒之心,有耐心,有兴趣地学习。如果出现厌学的学生,要及时地与其谈话,使其重拾学习兴趣,继续投入积极的学习氛围当中,进而形成学风浓、班风浓的一个班集体。
二、班主任要把对学生的期望目光放长远些
1.期望――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1973年就通过研究证明,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如果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中等智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优等智力的水平。反之,优等智力的学生在恶劣的教育环境下,其智力完全可能由优变中。身为班主任的我们,应把期望的目光放长远些,让学生充分相信他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经常利用晨会课和班队活动课时间,向学生讲爱迪生、爱因斯坦、戴震、齐白石等名人小时侯的故事,让学生明确,不是每个名人小时侯就表现出较高的才智,有的甚至还不如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不吝啬赞美之言,让学生相信自己很聪明或可以变聪明。
2.期望――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做得更好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能做的,比他现在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要多得多。处在早期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而他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他们的期望和对待,尤其是做为老师的我们的期望。因此,班主任要把期望的目光放长远些,相信每一个学生。例如,班上的一位同学,踏实勤奋,成绩一般。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并说:“老师相信你能够做得比现在还要好!只要你努力,成绩肯定会提高的。”我把这种期望融于各种场合,在交往中,我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在课堂上,我大力表扬他的独到见解……这种积极的期望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成了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
3.期望――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生往往依赖于我们的引导,通过参与和表现积累经验,发现自己,提高能力和适应性。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比较关注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锻炼机会无疑就比一般学生多,这样就对一般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班主任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目光放在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身上,创造各种机会,让每个学生公平地参与班级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使学生逐步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三、班主任要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篇6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都在迅速的发展,进入青春初期,总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费尽心机的想要摆脱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束缚,各项行为都比较自我,独立心理较强,而且逆反心理也在逐渐的滋长,不再像乖巧的小学生,服从老师的命令;也不像明理的高中生,能正面对错是非。这也就给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回首笔者担任初中班主任的多年来,虽然说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教学经验可谈,但也有些班级管理方面的心得与同仁交流,抛砖引玉。
一、初中三年,侧重各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学生的管理亦是如此,“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一样,都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因此,我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分别为学生在校的三年设定了具有阶梯性和针对性的不同的管理工作侧重点。
首先,在初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各项班级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刚升入初一,学生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交际,多方面都会表现得比较收敛。在学习上,也会留有更多的精力和劲头,表现为一个积极向上的“老实人”。在这个阶段,依照班级管理条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容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
其次,在初二阶段,主要侧重于学生思想心理工作的沟通和调整。经过初一一年的相处,相较于起初的陌生感、新鲜感来说,生生和师生之间变得更加的熟知。再加上到了初二,各学科在“质”和“量”上都有相对的提高和增加,两极分化逐渐地形成。很多学生在青春期的萌动中,出现了各种不良的现象,如喝酒、抽烟、早恋等。在这个阶段,我会抽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沟通,做好思想工作,纠正学生的认识。
最后,在初三阶段,主要侧重于学生各项行为活动的收放结合。经历了两年的打磨,学生长大了,也懂事儿了,学习上表现比较积极,生活中行为也相对规范。在这个阶段,我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之外,更多的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放手,让他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他们的自理和自立的能力。此外,还要注重结合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很多问题看不全,处理不当,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二、意识五种,着重树立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人,作为班主任,要着重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其一,学习意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工作实践,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其二,服务意识。在班集体中,教师除了是管理者,更多的应该是服务者。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于学生的心灵成长,都是需要教师的热情、关爱、信任和宽容等。
其三,平等意识。这个“平等”包含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是师生的平等。教师也应和学生一样遵守班规;另一方面,是生生的平等。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做事应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
其四,民主意识。这也就是上一点提到的师生要平等。班级中的一些事情,有必要的应该教师和学生商量着完成,而非教师“一言九鼎”。
篇7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心理契约
G625.1
班级管理在教育工作中可谓举足轻重,不仅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有效的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建立制度等手段或措施,对学生以及各种其他资源进行科学的组织、计划、协调以及控制,进而实现对班级所有活动的管理。班级的管理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需要一改单项式的权威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融入心理契约理论,实现“人本化”的管理。
一、融入“人本化”理念,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教育不单单以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为目标,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价值。班级的管理状况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学习人”到“社会人”、“道德人”的过程。班级管理还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发挥自身的价值。教师应该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人本化”的管理理念,从认知人性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个体和班级的需求,准确分析不同需要层次,构建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但是心理契约具有双向差异性,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这一差异性是由于组织和成员对心理契约感知维度的不同引起的。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要避免双向差异的产生,因此管理者要把握学生对班级以及教师的期望,同时也要明确管理者以及班级对学生的期望。在建立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但要体现“人本化”,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正确对待学生间的差异性,应该根具不同层次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策略,引发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意识,最终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促使师生共赢。
二、实行柔性管理,打造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主要实行以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但是为了实现心理契约管理模式,就要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柔性管理”与前者不同,是在班级中开展人性化管理,是“人本化”的直接体现。在“柔性管理”中,不是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学生,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灵活、弹性的管理。管理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也向学生传达一种主动意识和精神,重视价值控制。在实际的管理中,教应“刚柔并济”,注重柔性管理与权威管理的结合,根据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管理策略。班级管理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进而形成优秀的班风,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良好的班级主流文化的推动下,师生能够自觉履行心理契约中的责任和义务,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履行心理契约承诺
心理契约管理模式,是以班级、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期望为基础建立的。但是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其需求变化多样,对教师和班级的心理期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往往不能自觉履行心理契约,成为违背者。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在实行心理契约管理时,就应以身作则,真实的展现自己,将可靠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这样学生才能相信自己真的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资源,才能按照教师的期望来管理自己,从而更好的履行心理契约。
四、管理中进行有效沟通,积极应对各种变化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使班级管理随时可能出现问题,会影响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开展。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性别等来制定契约的内容。并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实时状态和心理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心理契约的实行。例如,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开展民主讨论会,或者以个别谈话的的形式,掌握学生的情况,搜集相关信息,避免各种变化而破坏已经建立的心理契约。当现行的心理契约出现危机时,教师应冷静处理,从问题的源头入手,采用有效的整改措施,调整心理契约,保证心理契约的有效性。
五、教师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虽然心理契约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之上,但是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组织参与能力也有限,导致班级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中出现教师导向性的特点,就是说教师的综合素质会影响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实现。同时,在信息化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的标准越来越高,难度自然也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理念,以开放的视角看问题,同时还应身正为范,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道德修养、心理状态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用真诚打动学生,用修养和智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为心理契约的形成提供保障。
六、履行承诺,建立平等诚信的契约关系
在心理契约管理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以教师的真诚打动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同,用真实的情感激励学生自觉履行心理契约。实际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想赢得学生的感情承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付出真实而深厚的感情,必须给予学生诚信。管理中,教师应该诚实守信,以实际行动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望,为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打下基础。对于实行心理契约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行为,教师应该妥善处理,不应该以严苛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这样不但能减少不期望行为的发生,也能提高班级内学生的归属感。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诚实、公开的沟通,将管理中的隐性需求显性化,并满足对方的心理期望,为心理契约的实行创建平等、互信的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篇8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或整个班级的风气,它是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言论、行动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和表现。班风发端于舆论的形成,一个班级的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就会形成这个班的班风。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重要作用。班风的特点在于自觉性和持久性。全班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同学自觉的坚持某种良好行为,就会在某个方面形成好的班风。优良的班风是班主任长期培养下逐步形成起来的,在实践中应做到,一,强化集体观念。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同学的性格,培养同学的意志,能够培养同学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同学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二,明确目标抓导向。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风建设的一大支柱及导向。目标一旦确定,要牢牢把握,把它变成全班同学的自觉行为、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班风建设的内容就会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三,坚持“四进班”抓常规。即坚持早晨、中午、下午、晚自习四进班抓好班级常规工作。抓好常规既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班风建设最有效的一个途径。四,发挥班干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真正让他们实现自立、自信、自强。
二、树立优质学风,抓日常规范
(一)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便是氛围的营造那要怎么样才能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氛围呢?首先利用舆论的力量,班主任应该在班上极力营造学习的气氛。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也许是最好的出路;其次要抓日常管理,早晨的早读、中午的唱歌、下午自习,通过日常管理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二)多与家长联系,实行双向管理学生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我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孩子进步了,家长也很高兴。我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不仅赢得了学生对我的爱,也赢得了家长的信任、鼓励和支持。通过沟通,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9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 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
篇10
关键词:中学思想品德;班级管理;心理教学
班级管理在中学部分主要是班级班主任的工作,这是一项管理工作。但是中学的班级管理与管理学中普遍的管理有着很大不同,中学班级管理的任务是让每位学生在班级中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此基础上才是对于学习成绩的要求。班级管理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就是班级纪律和个人品德的教育,班级纪律问题和整体的管理有关,每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则与个体教育有关。中学思想品德包含着对于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的课程,包含着从心理教学层面来纠正学生的行为内容。中学思想品德和班级管理的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
一、中学思想品德心理教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
1.能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
在中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很多课程都是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的。由于在这种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接受思想品德课程,所以在全体学生心目中会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念。这种一致的价值观念在班级整体管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班级价值观念的统一对于班级管理的贡献十分重要。
例如,在苏教版中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课本内容中,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主体可以概括为“自尊自信”“善于交往”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初中入学初就对新环境和自己学习新阶段有一种心理暗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提出和讲解就是要让中学生在新的学习阶段中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心理,中学思想品德这种心理暗示法让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课本中具体的内容更是让中学生从自我开始,重新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在“我是中学生了”这堂课的讲解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一定的引导教育:在面对同学之间交流的时候应该真诚对待同学,只有彼此的真诚和心灵的沟通才能赢得友谊。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结合班级管理进行一定的心理暗示则能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初期就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这种统一的价值观念在班级团结和凝聚力的建设上都会发挥巨大作用。
2.使管理过程潜移默化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授中并没有一种限定的知识标准来进行约束,这就表明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旨在为中学生的发展进行方向上的教育。这种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是潜移默化的,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班主任的亲力亲为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心理教学则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这种形式的差别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有很大的效果差别。
班主任的亲力亲为活动在学生眼中是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的行为,学生在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会感觉到被管教。但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的进行则能够把这种感觉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开设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一门课程,在心理上没有形成被管教的心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一种方向上的引导也会被理解为学习的过程而非班主任管理的过程。
例如,在苏教版中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有关“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的学习中就可以加入有关班级制度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理解班级制度和规定的用意。在课堂中可以得知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秩序,在井然有序的秩序下形成一定的准则。在社会的公共生活中要有一定准则作为基准,这样才能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护他人的正当权益。
这节课后学生对于社会秩序和社会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让学生类比班集体这样一个公共生活环境制订相应的制度和准则,并在这种制度制订的过程中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在课堂情景的模拟中就实现了中学班级管理的潜移默化。班级公约的制订也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内涵。
3.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很多案例是取自生活的,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把这种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正是由于这种学科特点,中学思想品德在生活方面有很广的涉及面。这种广阔的涉及面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够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来解决。
例如,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日常情况有一个了解,在对学生进行询问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知道实际情况但是没有说出来的勇气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就是因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是非辨别能力的训练。而这一点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四单元“明辨是非”的学习中就能很好地进行教育。这单元的学习学生会知道在正义和诱惑面前的时候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这样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进行这种方向上的教育和管理就能在日常的班级情况了解中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二、中学思想品德心理教学与班级管理融合的建议措施
1.注重情感交流,引发学生思考
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中,教授的只是中学生在品德和言行上的具体要求,在这种要求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关键。很多学生在课程的学习后会对知识点以及实际应用产生一定的误解行为,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沟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健康。
在班级管理中交流过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对每位学生都应该进行一种生活方式的沟通。这种沟通过程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学生也会以一种友好的态度来对待班级的管理工作。
2.管理过程公平、公正
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班主任会在结果处理过程中加入过多的主观认知,这种做法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作用。在这种负面心理作用下学生对于班级的管理工作就会有更多抵触行为。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弘扬的公平理念在教学中一定要客观地执行,在这种公平公正的管理过程中学生才会把问题的原因往自身考虑,进而对自我进行反思。因为在公平公正的制度中进行公平公正的处理才能让学生相信管理过程中他们是平等的。
3.进行班级集体活动
中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团结的集体意识,在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多举行班级的集体活动有助于班级成员之间情感的建立。这种团结意识的建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团结的集体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各成员之间能有足够理解,团结的集体中的发生率也相对较小。
在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对于制度的理解上很容易产生抵触。只有结合思想品德心理教学的课程和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才能使中学班级管理工作在稳定的管理状态下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