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政策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比例1978年为17.92%,2011年超过5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了城市环境问题。中国城市环境问题使城市生态负载增大,城市环境保护提上日程。随着治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城市环境领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兴起。要有效地治理中国的城市环境,需要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政策工具。或者说,政策工具的选择、应用状况是有效地治理中国城市环境的关键变量。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是中国城市治理主体在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有信息属性的手段、方式或途径。其主要有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标签或标志计划(包括环境认证)、环境听证、环境、全球定位系统等类型。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其自身的机理。提出这一问题的理由是环境问题、环境事件和环境治理与政治之间存在关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机理体现在政治层面上即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是比较典型的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问题明显不同于历史上的各种外部风险,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后才出现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结果,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以及作出相关决策所造成的。[1]75“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中自我孕育出来的风险有着明显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使得具有强大威力和潜在威胁的现代科学技术之负面影响所造成的巨大风险,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问题。”[2]65不止于此,环境政治学学者约翰•德赖泽克把环境问题看作是政治的主题。“今天,我们不但有一个关于环境的概念,而且大多数发生在环境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政治的主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3]6的确,环境问题与政治问题是相联的。人类的优良存在有赖于我们生活中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条件。[4]23相应地,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的环境治理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现代化是一种旨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话语和实践,它需要政治承诺,这种承诺指向富于远见的长期而不是心胸狭隘的短期,指向经济与环境进程的整体性分析而不是对特殊的环境滥用的零散聚焦。[3]194环境治理与政治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作为环境治理的一种手段,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同样如此,它有其政治上的动因,也需要考虑政治因素。这之中所蕴涵的逻辑关系就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机理或政治逻辑。大致说来,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机理或政治逻辑主要表现为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政治可行性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二、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政治机构会以政权形式来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5]300中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影响选择何种政策工具来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这适用于环境领域。为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中国民主政权在城市环境治理中选择或会选择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听证和环境等政策工具。在公民权利中,知情权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广义言之,知情权是指公民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或情报的自由,是公民从官方或非官方获知有关情况的权利,又称为了解权、得知权或知悉权;就狭义而言,则仅指公民知悉官方有关情况的权利。“有知情权,就有相互提供信息的义务。”[6]208由于“几乎每一项权利都蕴含着相应的政府义务”[7]26;“公民的权利就是官员的义务”[8]351,因而公民享有的知情权,对政府课以公开信息的义务。相应地,公民享有的环境知情权,对政府课以公开环境信息的义务。中国民主政权形式的存在使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政府由此有义务在环境治理,包括城市环境治理中公开环境信息。就此而言,在城市环境治理中,中国民主政权选择或应当选择环境信息公开以维护环境知情权。目前中国城市政府的实际做法反映了中国民主政权形式对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各城市政府通过多种形式环境信息,以保障公民对环境事务的知情权。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进,公民参与权不断拓展。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中国公民享有参与环境事务的权利,政府采取或应当采取一定的手段落实这项民利。“对民主而言,它能够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严肃的沟通交流。”[3]275“积极型民主的交流包括参与前期酝酿、议程设定、信息沟通,它强调倾听和表达的技巧,以及设身处地体谅他人的能力。”[9]149倾听的技巧包涵了听取公民意见的手段或方式。该手段或方式之一是进行听证。听证的本质是听取对方意见[10]135,它有利于落实公民的参与权。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政府开展环境听证来落实公民的环境参与权。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听证会,听取“自然之友”、“地球纵观”、“地球村”等环保民间组织的实施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的建议。按照“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上海市绿化条例》立法过程中举行了听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环境也是听取公民意见的一种手段。由于公民享有环境参与权,中国城市政府应当选择环境来进行环境治理。实际上,环境在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得到了运用。如在厦门PX事件中,厦门市政府通过专线电话、电子邮件和信函等听取公民的意见,落实公民的环境参与权。简而言之,中国民主政权形式的存在使公民享有环境参与权,政府由此在城市环境治理中选择或应当选择环境听证、环境等信息型政策工具。
三、政治可行性影响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
人类事业的设计和运作总是发生于法律和政治考虑的范围内。[11]51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概莫能外,因为法律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影响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在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政治可行性指的是一定的工具选择是否能够维持下去。政治可行性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政治可行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政府监督信息型政策工具运用的难易程度和政府自身运用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难易程度。前者主要涉及政府判断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某一政策或比较恰当地运用某一政策工具的难易程度。对市场主体运用信息型政策工具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条件是拥有足够的有关污染行为的信息。但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假设是政府不可能无成本地知晓每个市场主体在任何时候到底在干什么,换句话说,政府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是需要成本的。在许多情况下,获得有关的精确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至少是成本非常高的。[12]83而且,获得有关污染的信息还存在技术上的限制。这些影响政府对信息型政策工具运用的监督。鉴于此,中国城市政府在选择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工具时更多地要求企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从中国城市政府自身运用信息型政策工具的费用和技术看,其公开环境信息的难度不大,其组织环境听证、利用环境、进行环境认证的难度也不大,因此中国城市政府还选择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听证、环境与环境认证等都可以作为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
二是伦理道德。这主要是对市场主体在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方面的伦理限制。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道德观认为,环境政策应该对污染行为进行谴责,因为污染是对自然或人类社会的一种犯罪。[12]90在此种道德观里,如果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公开虚假污染信息或隐瞒污染信息,这是很不道德的。目前,虽然生态道德观在中国尚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一些城市的大企业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上市公司比较主动地公开环境信息。在获取有关企业污染行为的信息还存在技术上的限制、政府只有“依赖于行业的自我监测(在可能的限度内)以及它们对排放水平的报告”[13]80的情况下,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工具的选择或多或少基于伦理道德的考虑。
三是制度容量。这主要涉及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型政策工具能否为制度所容纳。1979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1989年12月26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公开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制度空间。2007年4月11日公布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直接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信息公开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文本支持。1996年3月听证制度在中国首次建立起来,它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环境听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间接的可能。《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则为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环境听证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了直接的可能。中国的制度建立于1951年6月。1997年4月29日和2006年6月24日了《环境办法》,中国城市环境治理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制度容量由此增大。
四、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城市公众是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推动力量。城市环保工作或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没有城市公众的参与,很难走远。由于公众环保参与是政治参与的一种具体表现,或者说是政治参与的一种更新的形式,[14]324作为公众环保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无疑是一种政治参与。促进这一参与,需要选择一定的信息型政策工具。从理论层面看,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这是因为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条件,足够的信息是其赖以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戴维•赫尔德在谈到参与式民主时指出,参与式民主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开放的信息体系,确保充足信息条件下的决策。[15]341然而,在涉及选举以及更为一般的公共政策问题上,所有个人会合理地保持较少的知情[16]23,原因是搜集有关选举与决策的信息要花钱、费时、耗精力。换言之,信息成本是政治参与的一大障碍。[17]119如果政府对信息形成垄断地位,使公众难于计算政治参与的收益,那么多数公众宁愿弃权,也不愿参加公共选择。只有让公众拥有或接近信息,降低其信息成本,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才会高些,参与率才会提高。对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来说,城市公众只有充分了解环境信息,才会积极参与到环境决策中来。因此,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环境信息公开这个政策工具。从实践层面看,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南京市、马鞍山市、贵阳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实例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南京市秦淮河被污染的事实一直存在着,并非无人知晓,只是知道的情况不多、了解的程度不深。这不能使秦淮河环境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延伸,大众传媒进入人们的生活。大众传媒拥有深层次、高频度、全方位报道秦淮河环境问题的优势,一旦此问题被纳入环境记者的视野,他们就会通过大众传媒将其比较真实、全面、及时地展现在城市公众、城市企业和城市政府面前,吸引城市公众的眼球,引起城市政府的关注。可以说,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交流平台、追踪事件进展、给出事件处理结果等,完成秦淮河环境问题的被少数人察觉、被多数人关注、被相关组织重视、被提上政府议程、被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建构过程,从而发挥促进社会监督和扩大公众参与的巨大作用。[18]176欲使更多的中国城市公众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要解决信息问题,构建一个透明化的、对公众开放的信息平台。马鞍山市的经验恰是如此。为了使公众参与和监督更为有效和全面,在实践中,对环境问题马鞍山市敢于公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19]108再者,反面的例子亦可作出说明。如南京市政府在工业项目建设前不向公众公布信息,在项目建设后公布信息但渠道很少,力度不大,从而导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不足。[20]又如,贵阳市人口超过350万,但贵阳市政府网站关于“整脏治乱”的网上调查参与人数仅有寥寥的629人,其中,信息传达不到位是原因之一。[21]76这些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促进中国城市公众环保参与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五、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指为完成政府环保职能规范的目标和任务,拥有一定的公共权力的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维持本组织的稳定存在和发展,并有效地治理环境的能量和力量的总和。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政府环境政策能力、政府环境监管能力、政府环境正义维护能力和政府环境制度创新能力等。按此逻辑,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治理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广泛获取数据支持民主决策。[22]96只有在行政机构占有能够说明问题的完整的信息资料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选择。所以,行政机构应尽可能多收集有关国家机关运转状况、行政管理机构与被治理者的关系、公众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等方面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收集应当有助于政治权力作出正确的政策选择。[23]16-101
同理,信息收集有利于提升城市政府环境政策制定能力。为此,中国城市政府需要选择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听证、环境等政策工具来收集环境决策信息。如上海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办公室需要选择环境来收集制定第三轮环保行动规划的信息。环境信息收集、公开能够为中国城市政府提供执行环境政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真正做到了环境信息收集的准确、高效,就必然在环境政策执行中占据先机和优势。把有关环境政策执行的信息公之于众,能够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政策的信任,因为“信任的理由有一种知识论的性质:它们归结为信任者获得的关于被信任者的一定的知识和信息”,“正确地给予信任的可能性随着关于被信任者的信息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而提高”。[24]94
更多的公众信任和认同有助于环境政策的顺利执行。上海市顺利完成了第二轮环保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定了环境信息收集和公开机制。所以,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政策执行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政策修正能力的提升同样需要信息。根据非合作博弈理论,精炼贝叶斯均衡是当面临不确定性时,参与人从对不确定性事物所假定的事前概率出发,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并且在决策的动态过程中,会根据获得的新信息,利用条件概率的贝叶斯公式或法则,对事前概率进行贝叶斯更新,作出事后概率判断并据此调整、修正自己的判断和策略。运用精炼贝叶斯均衡中的贝叶斯理性或“Savage-贝叶斯理性”修正环境政策需要反馈回来的新信息。通过不断收集、加工和公开新的环境信息,使环境政策修正得以持续进行,政府环境政策修正能力随之提高。而确保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收集反馈的唯一方式,是将政策过程设定在一个自由民主制的框架内,其中不同的利益团体和行为者都能够无所顾忌地提出他们的意见。[3]124-125
篇2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篇3
一、坚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作为开发区创新发展的龙头推进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做好这样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省人大《关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行政管理事项的决定》的具体落实工作,用足用好“决定”赋予综改示范区行政管理权限。二是全省各开发区凡有条件的,应参照省人大“决定”,赋予开发区必要的行政职权。三是完善开发区属地市级政府部门与开发区对口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机制,协调开发区的经济职能、“决定”中授权行使的行政职能与所在地政府社会事务及其他行政管理权限的相互关系,积极探索开发区驻地区的管理模式。
二、从战略上谋划行政区划调整,更好地发挥综改示范区的“示范”作用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规划,我省已经确定力争到2020年,全省开发区创造的增加值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以上,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再经过5年,占到全省的50%以上,成为山西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主引擎。实现这样的目标,突破行政区划的瓶颈刻不容缓。目前,山西包括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在内的3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没有一个构成单独的行政实体,这无疑成为影响开发区发展的重要原因。为此,可以大胆进行三方面的探索。一是在现行行政区划基础上,以目前综改示范区中相对集中的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晋中经济开发区、山西榆次工业园区、山西科技创新城、山西大学城等园区为主,试行准市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行使包括市级政府社会事务在内的全部行政管理权限,既解决管理人员的身份问题,也能够彻底消除开发区管理的行政交叉地带,同时有利于对综改示范区工作的综合性考核。二是在进行上述试点的同时,围绕综改示范区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准备工作,向国务院申请,撤销晋中市,将目前综改示范区中相对集中的几个园区和榆次区整合为太榆新区,同时由省人大积极考虑出台《太榆新区条例》,从法律上赋予其市级政府应有的行政权限。三是对目前晋中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其它县区进行调整,在将昔阳、寿阳、左权、和顺划归阳泉市,榆社划归长治市的基础上,考虑设立平遥市,辖介休、平遥、祁县、太谷、灵石五市县在内行政区划,建立全省独具特色的市级旅游特区。
三、进一步创新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
篇4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环境; 人力资源政策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注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美国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委员会的报告及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把人力资源政策确定为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在内部控制环境的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源政策是促进、优化其他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的其他要素,如管理理念、权责分配、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都与“人”有关,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政策的支撑。对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内容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到企业运作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并创造财富的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率如何与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政策是包括人员选聘录用政策、培训与开发制度、员工激励制度、评估考核制度、奖金福利制度、劳动关系政策在内的政策和制度群。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保证企业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平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在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且规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二、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都与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有紧密关系,从不同侧面对内部控制环境产生影响。
(一)员工的聘任、辞退和培训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1.员工的聘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方面,既要考虑学历、经验及过去的成就,还要考虑其操守和道德修养。不仅需要进行笔试,还要进行深度的面谈,甚至还把单位的历史、文化和经营风格等项目,向应征者作深入介绍,以暗示对新员工的期望和嘱托。在招聘管理人才时,会考察其是否具有前沿的、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能否将这种创新带入企业,使企业产生新气象等。招聘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成员时,会考察其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品性。招聘会计、出纳等易发生舞弊的岗位人员时,考查其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等。合理有效的招聘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招聘到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足够胜任能力的人员。大胆的选拔人才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是建立控制环境的基础。如果企业的执行人不诚实或不能胜任工作,再好的控制程序也会失去作用,甚至会导致企业目标无法实施。
2.员工的辞退与辞职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中因人设岗现象的存在造成了组织结构的臃肿,那么辞退不具备胜任能力以及闲置冗余岗位的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精简组织结构。保证企业信息的顺利流通,使内部控制的执行渠道得以改善。
3.员工的培训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培训是保证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方式。对新员工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向员工说明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应达到的目标和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即告诉新员工未来将扮演的角色及责任。对管理层员工的后续培训可以更新其现有管理思想、理念,从而更新其管理方式。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可以提高其技术技能、处理问题能力等,以保证其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对全体员工在企业价值观方面的培训,能够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当中,使每个人在企业价值观上都有一种认同感。通过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帮他们熟悉应该掌握的岗位技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后续教育能帮助提升员工适应发展中的环境的能力。这样能够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自觉性,也就有助于推行企业的计划,达成企业的目标。如果员工的业务胜任能力和道德素养低下,其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的能力就差,就会影响到内部控制措施的效果。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绩效考核结果是企业员工积极工作成果的一个体现,科学有效的考绩机制,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成果被充分认可。在员工绩效的基础上,根据绩效结果有区分的确定其薪酬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激励,则员工的积极性、满意度就会得到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会增强。反之,如果员工看不到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又得不到应有的优待,找不到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人才自然流失频繁。另外,对违反预期行为者进行惩戒,并且将不予姑息的信息传达到全体员工,可以从反面加强对所有员工的内部控制教育和道德培养。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诱人的薪酬和激励政策一方面能够吸引人才,包括引进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理念的管理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现有员工的积极性。员工必然会在现有表现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热情,拥护企业各项制度,其中当然包括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章程的遵守,也即提高了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如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及相应的奖惩措施,或者未将这些措施制度化,就会削弱员工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篇5
关键词:恢复治理;治理保证金;测算方法;征收标准
中图分类号:F423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08年初,国内已有2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但没有形成统一的保证金计算标准或计算方法。与国外的保证金核算方法相比,我国统一的保证金征收标准很难满足实际的治理需要。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还可能引发行政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因此,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保证金测算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本的角度提出保证金的测算方法,并构建了测算模型,最后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保证金测算方法与模型的可操作性。
一、基本概念剖析
(一)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内涵。土地复垦是指通过综合整治措施使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要求土地复垦方向的建设必须符合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重点强调的是土地的可利用能力的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在土地可利用能力恢复的基础上,注重地质环境保护,强调为生物群落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所以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是土地复垦的最终目标。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活动或者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土地问题和环境问题,所以土地复垦应是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核心部分。
(二)保证金征收标准。实施保证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约束企业恢复治理因资源开采而破坏的地质环境,保证金只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实施的经济担保手段。所以,合理的保证金征收标准应是恰好可以约束企业完成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国土资源部令44号)规定,缴纳保证金的数额不得低于恢复治理所需的费用。陈琳琳和李丽英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探究保证金的缴纳标准,她们认为合理的保证金征收标准在数额上应该等于恢复治理成本。
笔者认为,如果保证金高于治理成本,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会治理,但会加重企业负担,造成经济资源浪费;如果保证金等于治理成本,企业治理会提高声誉,增加隐形资本,企业不治理,隐形资本受损,所以企业会治理;如果保证金低于治理成本,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可能不履行治理义务。因此,在理论上保证金应该等于治理成本,所以以治理成本测算保证金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保证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治理标准。确定合理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是测算保证金额度的前提,是确定治理目标、考核治理质量的参照标准。所以,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是实施保证金制度的基础。
保证金制定的目的不仅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还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所以可以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即基本目标是通过恢复治理使地质环境破坏降低到最低,发展目标是通过恢复治理使破坏后的土地恢复其生产能力,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结合这两个治理目标,笔者在参照有关标准的基础上,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概括如下:(1)恢复治理后的地质环境安全稳定,防止滑坡、泥右流等灾害发生;(2)水土保持与侵蚀控制,场地应有排水措施;(3)景观地貌与周围地区相协调一致;(4)具有可供植物生长的表土层和水生动植物生长的无污染水源;(5)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达到开采前或周围地区的中等水平;(6)土壤质量和生产力水平应达到开采前或周围地区的中等水平;(7)不同用途土地的治理,都要符合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
(二)治理模式。治理模式直接影响治理效果和治理成本,从而影响保证金数额。笔者依据《采挖废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中对不同用途土地的治理要求,在借鉴安徽省等成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进行总结分类。(表1)
三、保证金的测算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保证金测算方法。一般情况下,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程序是:首先将治理范围根据地面塌陷状况、积水状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划分为不同利用分区,然后按照其规划利用方式和相应的治理标准进行恢复治理。但对于相同的治理区域,如果划分的利用分区不同或者规划利用方式不同,其最后的治理成本就不同。笔者认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本可通过计算各利用分区的治理成本等计算得到,从而得到保证金征收标准。
(二)保证金测算模型构建。通过以上分析,保证金的测算模型构建如下:
C=C1+C2(1)
式中:C―总治理成本;S―治理区面积;C1―总的治理费用;C2―其他费用;Pi―第i种治理模式的单位治理费用;Si―第i种治理模式的治理面积;N―治理模式总数。
各种治理模式的单位治理费用可通过对我国典型煤矿区进行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其恢复治理到上述治理标准所需的单位治理费用。治理的面积可根据规划直接量算。
其他费用是指没有发生在恢复治理阶段的费用。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其他费用的各项除拆迁补偿费之外都可通过工程费用得到,工程费用一般占到治理总支出的95%,由此说明其他费用可通过工程费用和治理费用间接得到。而拆迁补偿是企业与户主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测算治理成本时可不考虑。
通过以上分析,公式(1)可改进为以下形式:
式中:r1―工程费用占治理总费用的百分比;r2―其他费用占工程费用的百分比;其余参数同上。
工程费用占治理总费用的比例和其他费用占工程费用的比例随技术改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变化,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r1和r2。
四、实证研究:以安徽省A煤矿为例
(一)A煤矿地质环境破坏状况。根据《安徽省采煤塌陷区调查与预测》报告,A煤矿开采结束后,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总面积2,198.23hm2,其中1.5米以下非常年积水区1,272.13hm2,1.5米以上或1.5米以下的常年积水区926.1hm2。
(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选择。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1.5米以下非常年积水区属于二级耕地,积水区水质无污染。根据环境恢复治理基本模式,确定治理耕地756.56hm2、防护林带515.57hm2、水产养殖836.3hm2和湿地公园89.8hm2。
(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测算。根据宋蕾在其博士论文中的研究结果,经过数据处理得到治理费用,水产养殖17.65万元/hm2、防护林带20.17万元/hm2、耕地50.38万元/hm2、湿地公园8.64万元/hm2。根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中,其他费用中各项费用与工程费直接的数值关系,转换得到其他费用占工程费用的13.92%,工程费用占治理总费用的95%。根据公式(2)计算得到A煤矿应缴纳保证金72,522.56万元。
五、结论
本文明确了保证金的征收标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总结了基本的治理模式;初步构建了保证金的测算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模型的可操作性。
(作者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2.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左.美国矿地复垦法律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煤炭经济研究,2005.5.
[2]张涛.北京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存标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
篇6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病人重要的肾替代疗法之一,血管通路是透析病人最后一道生命防线,那么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急诊和临时血液透析以及动-静脉内瘘未成熟以前血液透析的关键,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并维持生存的重要条件。股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能够维持足够的血流量,达到充分透析的要求,因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血液透析行股静脉置管患者常出现一些并发症,回顾我科80例血液透析行股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并发症的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经股静脉穿刺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22~65岁,每周行血液透析2~3次。
1.2 插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略外旋外展,以腹股沟韧带下约2cm处,股动脉搏动内侧约0.5cm处为穿刺点,术区常规备皮,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以5ml注射器试穿股静脉成功后,以带注射器的穿刺针自穿刺点刺入股静脉,拔出注射器,以引导导丝自穿刺针顺利送入股静脉,拔出穿刺针,沿导丝扩皮后,以股静脉双腔留置导管自导丝送入股静脉,拔出导丝后回抽股静脉导管动静脉两端,连接血管路,导管出口处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
2 结果
80例患者中,皮下出血血肿5例、导管堵塞5例、置管感染12例、穿刺点局部湿疹样皮损4例、管道脱落2例,分别占这些透析患者中的6%、6%、15%、5%、2.5%,其中置管感染发生率最高。
3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置管感染: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透析患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
通过观察发现,血液透析行股静脉置管发生感染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置管时间、血透时间、封管方法关系密切,并且护士频繁接触导管接头时无菌观念不强,容易发生置管感染。研究表明,48%~73%血液透析患者的菌血症是因为血管通路感染诱发,其中主要是股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1]。患者常表现为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发热等,重度感染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必须拔管,但是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来说,拔除导管就如同剪断了患者的生命线。科学、合理的优质护理措施能够降低血液透析并发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率[2]。这就要求护士在为患者接管、封管和换药时,要严格进行空气消毒及强化无菌观念。第一,先做好血透室的清洁、消毒工作,操作时应带帽子、口罩、使用无菌床单,每操作1例患者需更换1双无菌手套。第二,严格按照规定每周2~3次更换无菌敷贴,勤更换肝素帽,经常用碘伏消毒导管入口,随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出等,一旦发生感染,及时加强消毒措施,全身应用抗生素。第三,换药后在导管出口处及管壁周围皮肤涂上百多邦软膏并用无菌辅料覆盖,再用胶布或一次性敷贴固定,以降低皮肤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减少导管接头操作次数,定期检查导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护理,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2皮下出血血肿: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出现皮下血肿,这是由于置管时过度的扩张皮肤,所以在置管时应适度扩张皮肤,以留置管刚能通过为度;也由于有些患者凝血功能较差,血透过程中甚至透析结束后置管处仍有出血,可适当减少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的用量,透析时间尽量缩短,控制在2~3 h;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使用凝血酶局部外敷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已经形成血肿,可局部适度按压30 min以上,加以局部冰敷,减少出血。
3.3 穿刺点局部皮肤并发症:穿刺点局部皮肤并发症是影响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的重要原因。深静脉置管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湿疹的原因有严重营养不良、局部循环障碍、局部皮肤不透气、消毒液的化学刺激等。如用手指抓挠可使皮肤破溃,感染加重[3],因此预防穿刺点皮肤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3]。护理要点:保持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及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红、肿、热、痛感染征象,若出现出汗、渗血或潮湿要及时消毒更换,股静脉置管患者应特别注意避免局部大小便污染,避免淋浴。
3.4导管堵塞与脱落的护理:第一,防止导管堵塞。股静脉置管者应用座便器,防止导管打折,睡眠时取平卧位或置管对侧卧位。第二,防止管道脱出,嘱患者尽量不穿套头衣,穿脱衣服动作幅度要小,动作要轻,防止牵拉造成置管松动或拔出,一旦脱落应立即压迫止血,并来院就诊;第三,导管作为血透患者的血管通路,不能作为他用,如抽血、输液等;第四,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5心理护理:终末期肾衰竭具有病情较重,病程长的特点,大部分的病人都需要终生透析治疗。目前血液透析病人普遍存在对疾病及透析治疗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病人及家属也存在各种不同的担忧和焦虑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透析及深静脉置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使其对置管过程和置管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以良好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4讨论
篇7
【关键词】苏州就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5年“中新合作”开辟工业园区以来,因政策和地缘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苏州更是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定位,制定了“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建设人才首选城市。从而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第一线技能应用性人才逐渐成为发展的关键。以下笔者以苏州就业市场特殊性环境为例。结合苏州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对苏州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苏州的就业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教育的发展除了高校具有共性之外又受到来自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或环境差异的影响,导致其在就业环境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苏州高职大学生就业主要因素及具体内容有如下几点:
(一)苏州商品经济发育程度高,为高职大学生就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就业环境保障
经济既为教育提出需求,即提出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又为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1995年“中新合作”开辟工业园区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以及相关辐射的地区就业带(上海―常熟―无锡―常州)在逐渐成型,苏州完成了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后,苏州依靠自身优势,成为了全新的“苏南模式”典型代表,提高了苏州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优势。因政策和地缘等方面的特殊优势,为苏州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援助与支撑,进一步促进了苏州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高职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
(二)苏州地区产业结构给高职大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就业基础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江苏省2000年统计年鉴获悉三大产业在苏州所占比例:苏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江苏的71.23%。在苏州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占1.38%,第二产业占53.46%,其中工业占据三产的45.75%;第三产业占45.16%。在苏州地区的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强劲;第二产业中,工业依然占据首要地位,但对苏州地区工业的发展进一步调研之后,我们发现,其经济增长点主要来源于两点:一是利用科学技术并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通过吸引外资并投资于苏州地区的制造业。
(三)苏州企业需求层次给高职大学生提供了就业源泉
本次调查我们还针对了苏州地区的企业做了分析,其中民营企业占到83%,国有企业占10%,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7%。企业业务领域广泛,涉及到IT行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建筑行业、商业、农业、房地产、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基本涵盖所有行业:制造业13家,服务业26家,外贸物流类9家。公司规模不等:企业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28家,200至500人7家,500至1000人5家,1000至3000人1家,3000至10000人2家,1万人以上3家。①
经调查,企业需求数量在10人以上的占8.7%,需要3人的占32.6%,需要2人的占6.5%,需要1人的占21.7%。从需求层次上看,71.7%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有34.8%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学历的人才。不少企业认为,他们急需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人才,看重的是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业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相比本科生在就业上,企业的需求上是绝对有优势的,换言之,理论研究型岗位的需求少于技能型第一线岗位。
(四)苏州高职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与苏州经济、人才需求相得益彰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课程结构的;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显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明显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据苏州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53.46%,第三产业占45.16,在苏州地区的三产结构中,第三产业增长的势头强劲,第二产业中,工业依然占据首要地位,而正好,这些工业大都是加工制造业,换言之,加工制造业急需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人才,给我们高职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就业空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苏州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和独特优势,也适合大力发展短期、实用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其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就业面临更大的压力,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是高职生在就业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提出是来至于企业管理领域,指企业在本质上永远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大家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逐渐有很多学者把此概念引入到更多领域,如现在广为被大家所接受的大学生就业管理领域。
结合就业、高职大学生以及核心竞争力三者之间关系,笔者认为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一种区别于其他人才类型结构的综合能力体系,是面向社会第一线、实践能力突出的、有较高整合智能的技术型竞争能力,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替代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竞争优势。可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层次和今后的发展。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增强办学特色
核心竞争力运用到学校层面来说,在专业设置上,要以社会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在创办过程中,要对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进行调研,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据此设置新的专业,高职院校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开设的专业要有实用性和前瞻性、针对性。
基于苏州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应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着手,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出发,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实训环节,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系部在召开专业指导会议时,可以邀请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行座谈,参照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和用人要求,制订了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甚至组建专业。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学生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校企合作当中我们可以借鉴很多学校的模式如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提升高职大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他们与本科生在第一线工作岗位竞争时,高职生的优势将会脱颖而出,因为高职生平时的上课学习期间就已经十分熟悉这样的工作流程,学校有模拟的实训基地,有些甚至有全真的实训基地,此外条件好的有校外实训基地,他们平均接受这样的学习以及实地操作有一年多的时间,换句话说,用人单位基本上可以不用培训,学生就可以直接上岗,给企业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也促进了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重点培养核心关键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每一个领域都绝不是绝对独立和单一的,越来越走向融合,尤其苏州这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点,以轻工纺织为例,苏州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制造中转站,许多来料加工的订单来自于全国各地,所需求的人才不紧紧要懂得纺织、染整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跟单、报关、报检、经济贸易等其他知识,因此学生将成为各职业岗位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对他们来讲,培养关键能力尤为重要。就此笔者认为以下能力应该重点培养。
1.英语能力。苏州是个包容性、开放性的城市,紧紧依托优异的地理资源,并随着工业园区的成长,外资企业不断涌入,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对掌握英语的综合型人才更加重视和青睐。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英语课程安排和设置上,第一要紧扣专业的针对性,加入专业英语课程。在课堂上,可以设置模拟的工作环境,紧扣专业教会学生学会与外国人流利进行商务谈判和协商,并能够与外国人进行无障碍沟通和基本的英语书写邮件交流。第二在公共课开设上,教学安排可以穿插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进行教学和辅导。根据我们对苏州企业走访,大多数都要求英语过四级,通过六级者优先考虑,甚至有些企业明确表示在工资待遇上过六级的员工一旦进入企业比一般员工要多200-400元不等。在英语教学上在保障国家课程大纲时要合理地组织、并大胆、有效地实施校本、系本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课程,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核心关键能力。
2.职业素养。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和管理服务一线的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竞争力,一看是否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二看是否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培养高职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吃苦精神,对毕业学生进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发挥课堂优势,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合作精神和互助作风,维护好实习场所的秩序和环境;另外,在实习实践中,让他们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体验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职业情感。
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应区分为基本技能、重点技能与综合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来说,重点技能和综合技能更为重要,特别是解决技术相互渗透所形成的较为复杂的应用性问题,更体现出综合技能的重要性。重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高低,应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轻工纺织高职教学为例,苏州基本上是一个加工制造中转站,许多来料加工的订单来自于全国各地,所需求的人才不紧紧要懂得纺织品织物结构与设计、染整技术、纺织品功能整理等重点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备跟单、报关、报检、经济、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相关知识综合技能,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英语要求是相当高的,一般要求英语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至少在业务办理上要求能跟外国人无障碍沟通。因此如某职业院校就根据苏州市场需求设置了纺织品检验与贸易这个专业,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面手的综合技能。
(三)加强自信心训练,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竞争力
参照我对某校某系高职大学生抽样问卷调查,我对某校某系的高职大学生57名同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17名男同学、40名女同学。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对自己未来找工作有是否有信心这一问题上,有55%的受访同学表现为信心不足;18%的受访同学对找工作没有信心;并感到渺茫;9%的受访同学表现为不知道;仅有18%的同学对找工作有信心,其中80%为男同学。因此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女同学找工作的自信心不如男同学,有82%受访者对未来找工作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的。
另一方面我还对受访学生是否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进行了调查,有80%的同学认为十分有必要;有19%的同学认为还行;只有1%的同学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
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自信心的训练指导是非常有必要和及时的。
参照我对高职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就业求职的自信心是训练和指导学生首当其冲的问题。
1.老师应增强高职大学生的对职业、专业优势的的引导
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在学生进入学校初期就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或教学倾向设置上做出安排,并能够灵活的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和正确合理的就业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目的是促进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定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团队合作精神
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当学生战胜困难,克服了原来以为无法克服的一个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障碍,完成一个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将会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学生会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力获得的提升。学生在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容易与困难等多种体验的基础上,会自觉调整心理对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进一步认识自己,激发个人潜能,重新定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高职大学生自我鼓励的自信心。即使高职大学生在面临就业不顺时,也较之没有参加过素质拓展训练的同学更容易摆平心态,而不至于影响以后的生活。同时能够很好诱导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要求积极向上的平稳心态。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对增强学生求职自信心、抵抗学生自卑心理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四)对高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在我国求职就业全面走向市场化的今天,求职成了一门艺术,求职训练和职业指导也成了一门学科。在求职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在求职者具备个人基本素质的前提下,求职技巧已成为求职者成功就业的推动器、剂。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高职生求职过程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交流和选择的过程,更是高职生展示自己品质、才能和实力的过程。求职技巧指导既要实用又要符合科学。
1.指导学生学会问题双向设计
指导老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常规要问的问题平时加予训练,还可以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企业宣传资料、实地参观等形式收集与用人单位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和了解,以防用人单位提问相关单位的问题,而失去竞争的机会。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要学会对面试官进行提问来了解单位的背景,如试了解单位对员工是否有培训机制,帮助员工的成长;单位的福利待遇怎样,以此来更好确定,应留那家单位,换句话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要进行横纵比较。面试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很多人在面试中往往忽略对用人单位的提问而处于被动方,到工作单位以后不久就发现,这里并不适合的自己发展,而怠慢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期。
2.指导学生面试形象设计
指导他们了解求职的程序和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谈吐、服装、姿势等礼仪规范,以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面试官对求职者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要指导学生根据工作的性质做服饰上的安排,既要自然、得体、整洁、大方,体现出大学生的形象气质,又要符合招聘岗位、面试环境要求。不要奇装异服,更不能浓装艳抹,修饰过分,这样反而会让面试官觉得到反感,认为学生有缺乏自我认知、缺乏社会责任感之嫌
3.指导学生做好求职面试中应急技巧的掌握
求职者要做到文明有礼、吐字清晰、沉着自信,体现应聘者的学识、修养、气质,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同时要注意倾听、大脑要灵活多变。求职者注意倾听问题是对考官的尊敬和便于理清思路,更好的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还不要紧张,要保持大脑清醒,能够随机应变。
面试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按照我们准备的既定轨道在走,跟我们平时训练指导的差不多,学生不会紧张,并能够顺利通过面试。另一方面面试的规则不在事先安排之中,所以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应急技巧。
在面试过程中遇到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法作为参考:
第一,马上调整呼吸,轻轻放松呼吸,同时面带微笑面试官,尽量不要面试官察觉你紧张。很自然大方让面试官给自己一点时间整理思路,从而给自己一个心理上有一个缓冲。
第二,如实在回答比较困难,也不要气馁,可以向面试官虚心请教,让面试官帮你解答,同时要表示将会努力把这块知识填补上。同样会让面试官觉得你既诚恳又谦虚。
(五)就业指导课编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同时辅助就业指导讲座
把就业课程编入教学,可以教授学生怎么准备求职材料,如怎样写简历、双语求职信、怎样学会面试等等,这是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际能力的表现,其中我们就可以依托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就业指导讲座主要是系统的向学生介绍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工作。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望和意识,为学生提供认识职业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职业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对各种职业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宝贵的择业实践经验,增强对各行各业的了解和认识。就业指导课一般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向学生讲授,使学生了解相关政策,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让学生扬长避短,谨防学生对自己产生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同时配合学生的求职训练,教授学生怎样去面试、怎样去些中英文简历、举行模拟面试,如情景面试、电话面试、怎样去外企面试,同时建议最好是分专业进行培训,因为专业有分工,面试时要谨防有些用人单位会进行专业测试。
参考文献
[1]朱俊霞.2009年苏州地区文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J].职业时空,2009,6(1):156.
篇8
一、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废)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矿山疏于管理,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总计金额2600万元(见表1)。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治理与审批挂钩,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见图2),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累计62.52万公顷。
3、投融资渠道陈旧,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中小企业,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但是尚未治理(含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财政信用方式,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政策适度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篇9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在对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环境治理的工作量较大,且在相邻区域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此种情况下,加强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应用与地区政府间关于环境治理的协同合作力度,已成为各地区政府及有关环保部门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多中心治理,即社会中的多元行为主体在一定集体行动规则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和彼此博弈,进而形成一种协作式公共事务组织模式并以此种模式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并实现过目标可持续发展的一类治理方式。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环境治理则是多个行动主体为共同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知识传播、决策制定、监督管理和激励等。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环境治理过程中,需社区、企业、环境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仍需要以政府为主,构建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环境治理措施。王小新进行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政府间合作的研究。臧乃康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提出利用企业和民间自发可以全面推动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的建立。吴坚提出构建以协商为基础的区域多中心跨界水污染治理体系来解决跨界水污染治理问题,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
二、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现状
受环境问题影响,京津冀地区进一步加大了关于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工作的力度。2015年1月,天津市三次人大会议正式通过《天津市天气污染防治条例》,其中专门设置了关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的说明,同时指出,京津冀地区应定期对区域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事项进行协商,并根据地区防治需要,进一步加速高污染交通工具的淘汰速度。北京地区则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财政有效分配至地区多个环境治理主体当中,并根据《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水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调整并退出百余家污染企业,同时,强化与河北、天津的合作力度,展开关于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止的科研工作,为推动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与产业标准的统一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北省则通过出台《河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等,以改善全省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环境为目标,以优化能源结构与加强环境协同治理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严抓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并积极加强同北京和天津地区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合作,计划以2013年为基准,在2017年将全省大气的PM2.5年均浓度降幅25%。
京津冀地区近年来积极开展环境治理的协同防治工作,但环境质量的改善结果却并不乐观。因此,未来有必要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包括大气环境在内的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环境治理协同合作力度,将环境污染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实现地区环境共同治理目标。
三、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规建设力度
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应以相关政策法规作为基础和前提。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各省关于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地区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并将经济快速发展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并协调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强调其他环境治理主体的合作和沟通。
(二)建立上级监督管理机构
各地区有关部门在环境治理的协同合作过程中,需要一个较为权威的机构对相关治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因地区政府间均为平行关系,故需要上级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京津冀地区关于环境治理的合作情况和工作质量与进度进行监督,确保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落实相关节能减排政策,并对突发的环境事件做出迅速反应,减少因政府自利性和其他组织功利性而对环境治理协同合作产生的破坏,在明确各方权责的基础上,确保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过程中政府协同合作的高效性。
(三)改革政绩考核机制
京津冀地区在后续的环境治理协同合作过程中,需改进以传统的基于各地区单一GDP的政绩考核机制,并从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层面出发,以地区合作协定为依据,根据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战略方针,将生态考核指标纳入到各地区环境治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当中,促使地方官员、企业领导者、监督管理部门和社会公民相互协作,提高环境治理效果。还需说明的是,各地政府在多主体的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将节能减排、治理重污染企业等相关工作提升到关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环境治理与相关负责人的政绩相挂钩,从而提高其参与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协同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地方政府的关于环境治理的合作意愿,形成政府合作开展环境治理的自发机制,为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协同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娜,赵成根.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01(14):144-149.
篇10
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复杂性,因此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整顿力度,提高治理措施的科学性。
1.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取得成绩
①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为了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制度依据,我国相关部门几乎每年都会针对矿山环境治理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法》、《煤炭法》、《水土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了关于矿山环境治理的内容,并且建立了各种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制度。②加大了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为了净化矿山环境,实现生态平衡,我国政府部门设立了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用于矿山环境治理,而且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同时对于矿山环境治理的范围、参与主体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并且矿山环境治理的模式也在积极地创新,比如现在矿山环境治理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作用,将矿山治理与矿采资源主体相结合,实现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
1.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存在的不足
①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基础比较薄弱。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所以矿山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落后、经验缺乏:一是我国矿山勘察后备基地比较少,造成对现有矿山资源开采过度,导致环境恶化严重;二是我国矿山资源综合开发程度不高,根据我国现有矿山资源开况分析,我国矿山资源开发只重视矿产资源的开采,尤其是采取的“采富弃贫”的现象比较严重,结果造成矿山资源浪费严重,对矿山结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三是国家投入的环境治理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矿山环境治理的需要,由于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国在逐步提高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但是其与众多的矿山环境问题相比显得微不足道。②矿山环境治理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矿山资源开采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矿产资源管理人员受到短期利益的影响,他们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结果造成矿山开采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治理与保护,甚至一些矿产资源所有人在没有经过任何环保审批的情况下就进行矿山开采,给矿山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
2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创新研究
2.1建立以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制度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我国应该转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治理模式,一是,企业是矿山资源的受益者,也是矿山环境的破坏者,因此企业应该承担起矿山环境的治理责任,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承担的治理责任更多的体现为经济补偿;二是,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的效率要更高。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的环境破坏实施的是经济惩罚,但是具体的惩罚数额与环境的治理资金投入相比要少的多,结果形成了破坏环境成本低,治理环境成本高的现象,而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后,企业就需要承担巨额的经济费用,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强化环保意识。
2.2尽快建立矿山生态补偿机制
首先明确生态补偿主体。根据“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矿山企业应该承担矿山生态补偿,因此要明确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其次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在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后,要制定科学的补偿标准,补偿标准的制定,要根据矿山开采破坏环境的价值成本以及恢复的经济价值来确定;三是生态补偿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要局限于货币补偿形式,还可以以恢复土地功能、恢复地形地貌等形式进行生态补偿。
2.3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
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实行于20世纪90年代,其对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保证金的重要性,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完善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制度,一是,加快保证金制度的立法。目前我国保证金的法律效力层次比较低,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完善,因此要将保证金作为一项独立法律制度,从国家层面给予立法确定;二是完善矿山开采许可证制度,要将矿山开采许可证与保证金相挂钩,企业要想获得矿山开采许可证就必须要以缴纳保证金为前提;三是建立科学的信用制度。保证金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的生产,而如果不缴纳相应的保证金又不能督促企业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因此可以借鉴国外信用制度,比如通过银行担保、公司保证等其它非现金方式为企业提供担保,既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又实现了约束作用。
2.4制定矿山环境治理激励机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