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系统规划

引言

十的召开再一次的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发展模式。以期能对协调城乡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的城乡发展存在很大的分割和不协调性。二元化的发展模式还很严重,城乡一体化不仅要解决的是城乡之间的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很多的其他问题。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在生产力的发展足够的强大的时候。努力的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的建设不断的达到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为达到真实的一体化需要有很多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的支撑,研究主要的是从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之一的供排水系统的建设角度出发,探讨了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规划相关的问题。

1.目前的供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在对不同的地区的投资方面,对城市的投资明显的重于乡村的投资。农村地区因为投资的主体和渠道单一以及政策问题而受到冷落。虽然农村的供水系统和设施的建设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和基础,但是发展的还很不平衡,平原和山区的差别很大,山区的供水明显的落后于平原地区的供水。农村地区的排水设施还普遍的缺乏,排水的系统还存在很大问题,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排水管的覆盖范围不广,排水主要的集中在乡镇之间,排水采用的处理方式也是雨水和污水同流的体制。对于污染的治理意识差,时常出现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农村建设的供排水系统建设的整体观念不够,出现了各种重复建设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之间的的供排水系统相互的分离城市是一个系统,乡村却自行其是[1]。经常造成他们之间的相互污染。目前的许多城镇和乡村采用的还是地表的水,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的水体遭受到很严重的污染,很多的水源不经过严格的健康检查就饮用,造成很多的中毒现象。

2.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

2.1 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意义

实现供排水系统的一体化可以有效的发挥资源的各种优化和配置,使得管理和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力量结合,降低花费和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的效益,达到比较高的绩效。规划合理的系统能够使得供水的消耗低、效率高、在最方便的操作以及管理的水平上达到比较小的剩余量和实现处理水的回收率的升高以及开发出各种比较新的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和技术。

2.2 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的总要求

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要服从区域整体的一体化原则;要采用可持续的动态的发展方式;要依据城镇经营的方法。供排水的规划和建设要服从区域和整体的综合水资源情况的研究,立足长远的角度规划水资源的体系[2]。供排水系统的建设要立足现状、放眼长远保证规划具有很强的应变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各种弹性目标的影响下适应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可预见性。

3.发展对策和计划

综合的采用一个中心、一个网络和建设两个重点水厂的方法,扩大供水的网络,使水管保证贯通,实现整个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网的供水体系,在排水的体系方面。根据不同的水流和水质现状采取不同的排水处理方式。实现集中式的供水体系和分散式因地制宜的排水网络。推进供排水的体制的改革,将加强管理的方式和覆盖水管的方式结合,加大对各地的水管的问题的监督和防护工作,保证供水的持续性和排水的稳定性[3]。将不同的水厂纳入水务公司的管理范围。在降低管理水资源的成本的同时提高管理和供水的效益。真正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一般采用的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模式如图所示。

所以在整个的供排水系统的规划时,需要综合的考虑各种的水厂和供水网络用户、回收系统以及加压站的要求和现状,在基础的水管和水网覆盖的前提下,不断的对系统进行各种优化和完善的处理。

4.结语

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问题关系到整个的社会建设的问题,离不开各种基础设施和制度的的建设。进行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式之一。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本着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原则出发,将供排水系统的整体化和区域化建设与分区域的管理手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水质以及发展现状,统筹各个方面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供排水系统,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不断的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曹静. 城乡一体化的供排水系统规划初探[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05(01):45-46

篇2

南水北调工程从1958年开工到全线展开,已时过52年。南水北调工程是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基础性战略工程,也是惠及几亿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对于缓解北方地区缺水以及地下水超采问题、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对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档案是在建设活动中创造的知识成果,反映了项目管理工作的真实过程,为工程项目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条件。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对提高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发展水平,增强项目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0年,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南水北调征地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南水北调移民、项目档案内容包括各建设项目、迁建、移民、实物淹没、扶持开发、环保、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载体历史记录,档案工作包括项目移民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数字化处理、专库建设、提供利用等,并明确指出工程项目竣工前验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由于未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和项目档案资金支持列入其项目计划,中央财政没有对南水北调占地移民和项目档案工作给以必要和必需的资金投入。湖北省十堰市、河南省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置移民和项目建设集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安置移民占整个水源工程项目安置移民总量的100%,征地移民工程项目占整个项目约80%。据这两个市有关部门反映,目前因一期、二期移民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不规范,移民上访、政策落实无据可依,给社会稳定造成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基础薄弱,所涉各地方政府无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南水北调移民项目所产生的档案资料尚未移交当地国家综合档案馆保管,更未形成多种载体与介质备份及数字化处理。照此状况,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不可能按时进行档案验收,势必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验收造成不可弥补的困难和损失。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档案齐全完整,为安全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基础依据,建议: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和项目档案资金支持列入其项目计划。可采取分级负责和分期列入计划的办法:第一步,比照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档案人均60元的政策,由中央财政支持,抢救性地解决迫在眉睫的档案资料收集、建档问题。第二步,由中央财政补助支持,各工程项目主管部门配合,解决其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实现其档案共享共用。第三步,由中央财政补助支持、地方政府分级承担的办法,解决在国家综合档案馆设立专库保管问题。

篇3

一、水务集团模式有利于理顺城市供排水管理体制,实现城市供排水一体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现代城市水务实行供排水一体化,即城市供水、污水处理、排水和节水实现有机地结合,对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一种先进模式,涵盖了从取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到再生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外城市水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际上,供水和污水处理原本在技术上就是一个专业----“给排水专业”,给排水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我县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县自来水公司一直提供人力技术支持),供排水一体化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技术共享,更有利于降低整体成本和提高效率,供水企业在实现整合后,还可参照国际水务公司的通行做法,依据自身技术优势,对处理后的污水、污泥进行再次深度处理,实现中水回用和再生利用,并在市场机制下进行建设和运行管理,使水的社会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轨道。深圳市自来水公司在全国率先实现供排水一体化经营后,深圳市的污水处理率由供排水一体化前的56%提高到现在超过88%,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而污水管和给水管规划建设同步,同沟埋设,同时施工,建设成本降低58%,深圳市自来水公司也在组建水务集团后,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迅速成为行业领跑者。从中不难看出,水务集团模式对于城市供排水一体化,对于整个城市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我县而言,县城5.3万余户近15万人的供水服务一直由县自来水公司承担,目前城区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供水量690万立方米,位居全市县级水司首位。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保供水、稳企业、创形象、增实力、提收入、谋发展”的经营管理目标,坚持“以水为本,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摸爬滚打多年,在水处理领域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人才优势;我县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模式,由浙江菲达公司承建和运营,于去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费由县自来水公司代征。由于供排独立,互不隶属,实际运营过程中不甚理想。县自来水公司因为是代征关系,不是经营管理主体,无法就污水处理排放工作向用户做出相关服务和解释,在代征污水处理费过程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很大,这种征收与服务脱节,责权利关系不明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营运,目前,投资方执意退出,可以说,我县推行水务集团模式,实现城市供排水一体化适逢其时。一体化管理后,责权利关系明晰,污水处理费专款专用,供水企业可充分整合资源,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力争利用专业优势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运行经费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谋利,促进城市供水和排水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二、水务集团模式有利于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指标。近年来,县自来水公司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国企责任,为使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洁净卫生、安全放心的城市自来水,公司多方凑集建设资金,先后拉通了县城至凉水井、苦藤铺、鹿溪口、落仙处、洲头、白岩、郑家村等58个乡镇村组的供水主管,实现了同源、同网、同质、同价供水。此外,公司下辖官庄水厂,倾情服务官庄集镇工农业用户16年,已累计完成投资680余万元,水厂基础建设规范标准,多次获评省市级荣誉,被上级领导称赞为“一流的乡镇示范性水厂”。据统计,公司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以来,已惠及4600余户约3.75万农村人口,两个效益显著,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但受行业特性和客观条件局限,县自来水公司要想仅凭企业一己之力实现“城乡同供”的目标几无可能。同样是为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近年来,我县各建制镇、水利局、移民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期间,全县累计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44处,取得一定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讲,这类村镇水厂仅仅只是解决了有水用的问题,水质达标难以保证,尤其是后期管理、维护和服务跟不上,造成供水系统不稳定,由于规模小、非专业、疏管理、欠维护,供用双方矛盾不断,很多刚建成不久的乡镇水厂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处于停运或半运行状态,陷入了“建设、停运、荒废、再新建”的重复投资和恶性循环中,此类现象并非少数,已引起了县领导的高度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我县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必然途经,而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家哪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水利、移民单位能获取上级的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来完成水厂建设,但水厂制水和后续运营管理对专业要求相当高,水厂能否持续良性运转、能否生产出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也是检验这一民生工程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毋庸置疑,自来水公司在水处理领域是我县唯一的专业部门,但企业自身包袱较重,筹资能力有限,而且乡镇供水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官庄水厂建成投产15年后才实现保本微利,鹿溪口、落仙处等远距离直供水均为亏本运营。如果我县能推行水务集团模式,以自来水公司为主体来整合现有的城乡水务资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现有乡镇简易水厂全部移交县自来水公司,按照“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准来改建改造,确保水质达标和长效服务,从而实现城乡供水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发挥水务集团模式盘活国有资产、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综合优势。

三、水务集团模式有利于做大做强水务产业,促进城市供排水事业健康良性发展。

篇4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建设 改革创新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国家规划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具体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乡镇发展结合起来,由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发展。城乡结合发展具有地域性、模糊性及不确定性,根据城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及规划。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各个城乡的共同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平衡发展。下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重点探讨如何创新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发展在这个项目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规划对象既有共同的特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两者之间的共性占有重要的位置。规划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而且城乡结合发展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要对规划的范围进行确定,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区、乡镇等区域进行不同的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局域规划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水平低下具体表现在低于工业化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共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步一提高。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滞后于10个以上的百分点。此外,我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大距离,城市化率仅仅为45.36%,美国、日本及韩国的人均GDP水平均在65%以上,从该角度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低水平阶段。

2.农业基础较薄弱。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步伐较慢,可能由于我国在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较慢,并且受到的挫折较多。加上农村条件较落后,一些先进的信心技术无法进入到农村中。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通信、交通及水利条件相当差,甚至还有部分城市存在饮水困难现象,更别提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建设。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国城市分布特点为东边较紧密,而西部较稀疏,且越往西经济水平越低。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下,经营规模较小,加上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据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东部城镇化水平明显高出西部水平的15个百分点。此外,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及文化、教育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建设完整的社会保障系统,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措施

1.创新社会保障体系。所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劳动就业及保障两大部分。首先,对于城乡劳动就业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建立有序流动的就业机制,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消除对外来劳动力或者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实现公平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多方面培训,提高知识水平;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市自主创业,政府允许农民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为其自主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尤其是扩大失业、养老及医疗等基本服务,提高城市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政府救助力度,并有针对性的做好老年人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工作,为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是其重点内容,且切实保障国家土地制度的前提之下,完善土地利用机制。不断推进土地利用及其管理,建立相应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及土地收益等管理办法,利用市场化方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变。此外,还可创新城镇土地利用制度,建立相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原则之下,充分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的调配,其土地利用应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最终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

3.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健全及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实践中得出:若城乡公共服务呈现不平等性,将会加大城乡差距,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对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共享的基本医疗机制,加大投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的基础之上,注重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此外,对城乡文化体育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健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体育事业。高度重视城乡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及公益性文化设施等,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农村服务功能。

4.改革城乡交通及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着重抓好统筹城乡的交通网络建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坚持量力而行及适度超前的原则,实现以城市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交通体系,对交通客运资源进行整合,由城市向农村等延伸公交线路等,形成便捷及安全的交通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特别是供水、供电及供气等方面,实现城乡对接及共享等,提供农村经济水平,减小城乡差距。

三、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也是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措施,缩小与国外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从社会保障体系、土地利用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几方面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改革创新,旨在提高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全明.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19-122

篇5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评价指标 马鞍山

中图分类号:F291. 1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三个辨证发展的阶段:(1)城市诞生于乡村、乡村是城市的载体,乡村在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2)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明显,两者走向对立;(3)城市与农村相互协调合作,城乡差异缩小,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即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原野集聚乡村定居孕育城市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一体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又明确提出了“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时代的前列。

从城乡发展的历程和具体表现来理解,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包涵了5个方面的内容:(1)城乡一体化是各方面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作用的不断发挥,一体化的水平会逐步提高。(2)城乡一体化要求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有序流通。(3)城乡一体化刻画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产业关系,农业对工业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业对于农业有促进作用。(4)城乡一体化既突出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与乡村在功能上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同时,城乡一体化还突出城乡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城乡在客观上存在的差距中彼此补充、彼此融合。(5)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逐步缩小社会成员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差别,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协调发展。

二、马鞍山市城乡一体化水平测评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该市自2008 年 4月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扎实推进该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效果如何?一体化的优势和不足在哪?下一步应采取哪些措施?这是亟需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下文将基于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较为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分析马鞍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由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和现代化指标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一体化的指标主要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指标选择》、马鞍山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中国社科院提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来选择。

为准确选择出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确定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和2011年的目标值,我们邀请了该市有关专家学者、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在上述三个指标体系共有的 71 个指标中,确定出与一体化内涵最为接近的指标 32 个。然后采取发放调查问形式,征求各方对 32 个指标认可程度。排在前16位的分别是:社会保障覆盖率(以新农合参保率、新农保参保率为代表指标)、、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包括城市和农村)、基尼系数(包括城市和农村)、城市化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居民住房(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民)、市区绿化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可以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表达,这样指标数就为15。最后,根据城乡一体化目标应该高于‘全面小康目标’而与‘基本现代化’等同的原则,确定了每个指标2011年的目标值。

(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评及评价。

将以上选取的15个指标分成四类:城乡经济发展类指标、社会发展类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类指标、生态环境建设类指标。各个指标的权重赋值有相关专家打分得到。各指标2011年的实际值、2011年目标值、权重见表1。

通过计算,截至2011年底,马鞍山市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分值为97.62,处于较高水平。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没有达到预期值的指标中,2011年人均GDP(美元)的得分为8.92,占2011年目标值的99.14%,说明几乎接近2011年目标值;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得分为7.65,占2011年目标值的95.69%,说明离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城市化水平得分为6.90,占2011年目标值的98.71%,几乎接近2011年目标值;农村恩格尔系数得分为3.48,占2011年目标值的87.06%、说明离2011年目标值差距较大;居民住房中的城市居民人均得分为2.69,占2011年目标值的89.71%,而农村居民人均得分为2.49,占2011年目标值的83.11%,说明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住房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都离目标值有较大差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得分为5.88,占2011年目标值的98%,虽然离目标值差距不大,但是农村自来水的普及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加快步伐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三、推进马鞍山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提高城乡经济总量,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近年来我们也看到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不断地招商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马鞍山全市生产总值近几年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经济总量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2011年全市GDP更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但是经济总量水平依然无法与一些沿海城市或长三角中等城市相比,同时这也造成了投资规模与消费规模的不协调。所以今后马鞍山市经济总量尚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促进经济增长应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优化城乡经济产业结构。马鞍山市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过小,马鞍山市委市政应府在以后的规划中着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给予减税、人才、服务等各种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业、咨询业等等,加快企业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向高、精、尖转变。

3、继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1)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健全增加“三农”投入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同时可以减小农村恩格尔系数。(2)切实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市政府要响应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要采取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打压房产价格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加快廉租房的建设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同时努力调控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过快增长,减少各种税费如流通费用,减少农民自己建房的成本,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缩小就业方面的差距。完善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维权,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4)缩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着力推进城乡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加强农村供电、供气、电信等设施建设;推进水利和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治理被污染的河流;继续加快建设农村道路;及时改造危旧房屋;争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两年内达到100%。

4、突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县域统筹主体。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力量,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经济。其中,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直接载体。因此,马鞍山市应以当涂县为平台,在体制和政策上为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环境,进一步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基金项目:本文感谢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09SQRS055和2011SQRW041)和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SK167)的资助。

(作者:吴友群,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廖信林,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烨军,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陈伯君.城乡一体化:成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2006,( 3):19-21.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21-23.

[3]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16-22.

[4]白永秀.后改革时代的关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经济学家,2010,(8):43-55.

篇6

关键词: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24

水务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是一个动态的多目标系统,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协调系统之间的关系,通过相互关系的协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务管理工作是在城乡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以区域内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通过对管理区域内水资源防洪、水源、供水、用水以及节水等处理工作,保证城乡之间的水电等所有涉务事物实现一体化管理。

1水务管理概述

1.1水务管理对象

水务管理不仅是对水资源本身进行管理,还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环节,比如说防洪排洪、污水处理、水环境保护以及水生态建设等工程都离不开水务管理工作。所以水务管理对象具有动态化、多目标性的特点,水务管理中包含对各个子系统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水务管理的目标

水务管理的目标首先是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制定完善的水务管理法规体系,提高水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其次是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能够建立起水权和水市场的有偿使用制度,最终形成节水型社会。其次是通过水务管理工作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下对水的需求,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障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3水务管理内容

水务管理内容是通过对水务客体的管理,能够实现对水安全、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水市场以及供用水四项工作的优化管理。水务管理工作是系统性的工作同时也是比较复杂性的工作,在管理工作中需要设计水资源的方方面面,同时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水务管理内容最终是为水务管理目标而服务的。

2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2.1水务管理工作现状

S着社会的发展,水务管理工作经过几次变革,当前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以水利部为统一管理部门的管理机构,同时建立起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我国的水利部门是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工作涵盖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同时水利部门在开展工作中还实现与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以及环保部等多个部门的合作,在工作中实现各个部门的分工和协作,能够更好的实现对水资源的管理。

在我国已经实施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区域,成立的组织形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水利局撤销,成立水务局,另一种是直接将水利局更名成水务局,或者是在水利局基础上挂水务局的牌子。这两种水务组织形式都是在原有水利部门的功能基础上增加供水、节水以及排水等管理职能,部分地区还将污水处理的管理职能交由水务管理部门。还有一部分地区在进行水务管理工作中直接采用与其他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在防洪排洪、供水以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负责,形成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比如说水利部门主要负责防洪和水资源管理,供水、节水以及市政排水的工作由城建部门负责,而水环境内的保护则是由环保部门进行规划和管理。

2.2水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我国采取自下而上的水务体制改革方式,在改革中出现管理体制与机构功能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从水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分析,水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水务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造成管理工作开展中出现问题。水务管理一体化在纵向上职能出现偏差,工作开展中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另一方面水务管理中法律法规等不完善,技术规范体系不健全造成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水务管理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在我国节水以及和水资源保护观念不高,影响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在我国实际工作中缺乏对水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导致出现工作漏洞。

如果是从水问题的具体表现方面分析,水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防洪排涝、供用水节水以及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建设三个方面。首先在防洪排涝方面,在大多数城市中防洪标准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调蓄洪水的能力不强,增加城市内涝问题的发生,并且在城市中居民的防洪意识比较匮乏,防灾和减灾意识不强,因此在城市中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漏洞。其次是供用水和节水方面的问题,部分城市中存在水管老化现象,造成水源的浪费,没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供水和节水技术仍需提高。最后是水环境以及水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方面,对污水处理的和防止的技术发展缓慢,引发水环境问题。

3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3.1加强改革,建立完善的水务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水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当加快对水务体制的改革,这要求在工作中进一步落实水务管理机体,加强对水务管理工作的认识,抓住突出问题,攻克难关,进一步加大力度明确改革基本任务,推进改革的深入。同时为加强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工作的专项监督,监督工作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区域内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管理工作的重点,以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共同进行协调并重点将问题解决,水务局要积极做好区域内管理工作,积极主动与各地方部门进行联系,保证水务工作的良好开展。

水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巨大的支出,各地方对水务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后,对经费进行测算和评估,按照相关要求,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同时引进优秀的水务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水务管理工作提供基本的保证。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前提是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加强对水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引起领导重视,对水务管理有正确认识,获得政府最大支持。水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所以在工作中,要加强对相关政策和完善和优化,健全技术规范体系。

3.2加强宣传,积极解决水问题

在进行水务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居民的节水意识不高,并且防灾和减灾意识比较薄弱,影响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节水意识的宣传。水务管理设计到的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工作中,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水务部门积极制定管理方案,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在工作中立足实际,加强城市中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并综合分析区域内水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3.3积极创新,学习国外新进经验

创新是推进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强水务管理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水务一体化是解决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水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给各国中的主要问题,世界各国在水务管理工作上方法各不相同,我国可以学习国外水务管理工作比较好的经验。当前国外大部分城市供水系统都是由政府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投资和运营上采用不同的形式,在保证水务产业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的下放到民营企业中,给城市水务运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管理。西方国家虽然是市场经济,但是对供水机构的管理和对水价的管理都掌握在政府有效控制内,实现调控个的作用。

4结束语

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城市发展和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水环境问题不断突出,实现对水资源的管理是重要手段。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制定良好的水务管理机制,积极进行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新时期,明确水务管理工作重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水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水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发挥水务一体化管理优势扎实开展水利普查工作[J].水利天地,2012,(02).

[2]王飞.新时期水务工程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1).

篇7

一、切实加强规划统筹

城乡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也是城市政府重要的资源和调控手段。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对规划的科学管理。近期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调整规划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此,**是全省11个地级市中唯一市区规划工作没有统一管理的城市。市城建委(市规划局)直管定海城区、新城和**经济开发区;定海区建设局主管辖区内的村镇规划;普陀区建设局主管普陀区城乡规划。一些地方还把规划管理权下放给乡镇。从法律的角度看,区级政府部门并不具有规划管理的主体地位,作出的规划行政许可或处罚在法律上缺乏依据。从城市化健康发展的要求看,规划管理体制不畅,规划职能肢解,就无法实现全市“一盘棋”,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规划管理体制作出调整,市规划局挂牌运作,定海、普陀两区设立规划分局,在金塘镇、六横镇设立规划管理所。在规划体制调整这个问题上,大家务必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决落实。至于规划体制调整后的具体工作,要按照“理顺关系,分步实施,加强调控,协调互动,促进发展,灵活高效”的原则开展工作,既要有利于全市统筹、统一调控,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收放有度、协调一致、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市级规划管理部门要侧重于推进统一规划、加强用地的宏观控制和加强业务指导与服务方面,尽可能将具体的审批事务授权给区级分局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优势;区级规划管理工作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原则,服从城市规划的统一安排,做好配合和联动工作。市、区两级要认真做好衔接与沟通,尽快商定过渡阶段的具体安排,实现新老体制的平稳过渡。

(二)编制市域总体规划。省政府3月15日正式发文同意我市编制**市市域总体规划,这是全省十一个地市中唯一省政府批准编制市域总体规划的地级市。市域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最大区别在于规划管治的范围从城市规划建成区扩展到整个市域。近年来,我市已经着手对市域空间发展规划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如2003年完成《**本岛及周边岛屿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区域从原来中心城市45平方公里扩展到本岛及周边岛屿625平方公里。2004年完成《**群岛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现了全市1440平方公里陆域的全覆盖。这些规划提出的群岛发展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对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产业、海洋旅游、生态环境、港通发展,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这些规划研究不属于法定规划体系,缺乏法定强制效力。而这次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在报请省政府批准后,将成为政府调控和管理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定依据,所以意义重大。在市域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空间资源与岸线资源紧密相连的特点,科学确定市域空间发展框架,统筹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协调处理港口物流、临港产业、风景名胜区及海洋旅游、城市建设的空间关系,明确适宜建设、限制建设、禁止建设的空间管治区域,合理安排重大基础设施支撑项目。

(三)协调各类规划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前者管“目标”、中者管“座标”(空间布局),后者管“指标”(建设用地规模)。其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更具有宏观性,是编制实施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生产力布局、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安排都是编制城乡规划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提出的城镇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等,也可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要通过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城镇布局结构、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重大建设项目安排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内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的有机协接。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从本质看,两者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应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合理利用和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期限统一、总量控制、城乡统筹、布局一致”的原则,协调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状态;要建立有效的衔接模式,在规划工作路线、技术方法、统计口径等方面进一步协调和完善,高效、集约地利用土地。

二、扎实推进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是“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着眼于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的要求,加快推进海岛花园城市建设。

(一)加快推进新城建设。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5年前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开发建设新城的决策,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首先,建设新城优化了中心城区的布局结构。城市形态由定海和沈家门两个结构松散的组团演变成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三组团城市,新城还将成为**本岛一体化大市区的主城区。其次,建设新城分流了老城区人口,减轻了环境压力。现在定海城区22万人口挤在12万平方公里区域内,普陀老城区建设用地也已耗尽。一些诸如交通拥堵、停车场缺乏、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综合病症逐渐显现。如果没有新城的开发建设,两个老城区的环境会变得更如的恶劣。其三,新城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已经有好些大型企业如中远、和邦化学等计划把生活基地、总部和研发中心放到新城。新城从2001年全面启动,2005年春节后市行政中心迁入,到今天建成区面积达到7.9平方公里,发展的势头一直非常好。可以说,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配套、集聚人气,形成规模、发挥效益。去年6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城建设促进新城发展的若干意见》(舟政发〔20**〕43号),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全力支持参与新城建设,促进了新城的发展,但也有部分政策因种种原因尚未落实到位。这次又提出了4个方面10项措施,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公交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建设;中央商务区、星级宾馆建设及出台配套服务业持持政策;给予购房入住居民义务教育政策享受及入住机关工作人员交通、误餐等方面的补贴等,内容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也非常强,相信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新城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会逐步完善配套起来,交通、通讯、医疗、教育、商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水平能够达到老城区的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电、煤气等能源供应,环境、绿色空间、文体设施等方面能够超过老城区水平。现代服务业和大型传统服务业部分项目也能起到辐射全市、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推进本岛基础设施一体化。**本岛及相连岛屿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区域。加快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城乡共享、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是构建**本岛“南生活、北生产”城市框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主要任务有七项: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全面实施《**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加快推进排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内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快推进供电一体化,加快电源、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推进通信一体化;加快推进供气一体化;加快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由于**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保障。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避免重复建设;要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小城镇(乡)土地批租纯收益70%按照项目专项用于所在镇(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创新机制,市场运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

(三)加强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中心镇和小城镇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要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环境整洁的要求,注重发展特色,加快规划和建设,提高中心镇和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要加快岱山、嵊泗县城建设,打造具有海洋海岛魅力的特色城区。岱山岛作为岱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岱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人居的综合性岛屿,产业发展方向为水产加工、储运、船舶修造等临港工业,海景房产、休闲度假和海洋文化等海岛旅游业;泗礁岛地处嵊泗列岛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中心位置,职能定位为嵊泗列岛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及中心旅游服务基地,是嵊泗县经济、政治、文化及交通中心。产业发展方向为旅游业、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金塘岛发展条件优越,正在建设的大陆连岛工程和大型集装箱码头,为金塘岛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功能定位为**市门户城镇,定海区副中心,以港口经济和螺杆生产为特色的港口新城。六横岛临近宁波大陆,具有绵长的深水岸线条件和相对开阔的陆域用地条件。功能定位为长江三角洲沿海重要的大宗散货中转基地之一,是以大型专业化船舶工业、石油化工、能源电力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基地。产业发展方向为港口物流业、大型专业化船舶工业、石油化工及能源电力业。衢山岛具有优良的深水岸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职能定位为国家大宗战略物资储运后备基地,洋山港的船舶维修、补给和服务基地。洋山镇职能定位为以港口关联产业和特色旅游为主导的现代化海港新城。白泉镇作为全国第一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城镇建设基础条件较好,应为北部工业区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三、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行政执法机构,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拓展城市管理内容,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力争到“十一五”末,基本构建起科学规范、高效运行、设施完备、城乡协调、监督有力、奖惩分明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管理新体系,营造便利、安全、舒适、文明的城市环境。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组建城管执法机构。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是我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城市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重复交叉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及新城和普陀山分局、定海区和普陀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初定于下月18日统一挂牌成立。现由市城建监察支队承担的定海城区的行政处罚职能整体划转给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新城及**经济开发区滨港(A)区的执法工作。定海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定海辖区内(除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管理区域外)的执法工作。市政府将专门成立一个工作班子,由市法制办牵头,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城建委、市编委办、定海区政府、普陀区政府、普陀山管委会等单位参与,专题研究并理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职责权限,尤其是要清楚地界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包括新城和普陀山分局)与市城建、公安、环保、水利、物价、旅游等相关部门之间,市与定海区之间的职责权限。定海、普陀两区政府根据省、市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及明确的执法权限,参照市里做法,抓紧理清区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与区级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定海区要在理清区本级职责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关系。力争今年年底前基本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各地要从有利于城市管理出发,因地制宜,继承原有好的做法,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模式,全面提高我市城市管理水平。

(二)深入推进“数字城管”。“数字城管”是城市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做法是整合利用城市管理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从全国各地“数字城管”试点情况来看,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鉴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与群众关系密切,而且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工作量很大、运行成本比较高的系统工程,今年将先在新城和普陀山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再在定海和普陀推行。

篇8

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专门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进行认真研究。______同志的讲话很全面、很具体、很符合______实际,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__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10113元,增长13.6%。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农业产业化、组织化、机械化程度持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长期坚守在“三农”战线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工业互促共进、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态势。这既是我们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期,又是农村社会、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面临着妥善应对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等新课题。党的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如何解决好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最核心、最突出的就是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体,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今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作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目标任务。在1月31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郭庚茂省长明确提出,要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政治责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保持“三农”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要求上来,坚定信心、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推动“三农”工作再创新局面。

一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实现经济转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所在。我市粮食单产水平多次刷新了全国小麦、玉米的高产记录,但也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科技支撑较弱、生产成本升高、青壮劳动力紧缺等重重困难。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粮食单产刷新了全国纪录,更不能止步于粮食总产的“九连增”,还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保持单产优势,勇敢地担当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一是抓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通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中低产田产出水平,夯实粮食增产基础,今年要新增40万亩高标准粮田;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把种粮补贴真正补到粮食生产上,调动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产。要继续抓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高标准建设一批万亩方、千亩方和百亩攻关田。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持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尤其要注重各类基础设施间的衔接配套,健全管理、运营和维护机制,让建成的设施持久发挥作用。三是落实农业生产扶持政策。中央明确提出,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扩大农业补贴规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认真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

二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明确提出了“经济倍增”和“收入倍增”目标,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和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4.4%,高基数下实现“收入倍增”,重点和难点是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产品加工转化依然滞后,农民增收渠道仍旧狭窄,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些长期困扰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仍然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一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推进全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试点市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科学规划、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把建设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更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充裕的地区集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就近就业,不断拓展农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继续推动种植业结构加快向园艺业调整、大农业结构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培育农民增收新领域,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三要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效率。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培育新型农民,采取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手段,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设,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着力通过降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对做好“三农”工作的新部署,也是我市探索“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强化城镇化引领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持之以恒地探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科学编制统筹城乡规划。要坚持把城乡规划一体化作为先导性工程来抓,制定科学统一的城乡规划,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和农村散乱无序发展。做好规划的本质要求和难点在于将产业规划、村镇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科学确定城镇及农村空间布局,促进集聚集约,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和公共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根本原因在于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不合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严重,必须着力破除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中的障碍。要落实好国家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建立健全公共事业人才在城乡之间轮岗机制,鼓励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人才服务农村,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事业人才不足问题。三是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力实施“14820”城市转型工程,深入开展城市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初步形成城市组团式发展框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老城区道路整修、供水管网、集中供热管网、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改善老城区生活环境。加快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完善新城区功能。要突出农民主体,保障农民权益,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服务至上,推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向新型农村社区转移。

篇9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

一、 引言

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起点,通过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支持和动力,还能够增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城乡间和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协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正确审视并指导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具有现实意义。

二、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优势地区制度约束阻碍愈加突出、乡镇企业实力不足、城乡劳动力缺乏资源互补。首先,传统户籍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动力流动造成严重阻碍,土地制度缺乏市场配置基础,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引领地位不突出;其次,乡镇企业布局不够合理、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多企业从事初级农产品贩销业务,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关系不紧密,市场应对能力与品牌开发能力普遍欠缺;最后,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缺乏足够知识和技能的新增城镇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难以符合现代化工厂及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2. 典型地区城镇化拉动力不强、消费带动能力弱、工业支撑力度有限。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且聚集能力较差,对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有限,对周边农村地区和镇域经济辐射带动不足;第二,受低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及消费预期的影响,农村居民及城镇务工人员的消费能力较低,较低的消费水平同时伴随较为单一的支出结构;第三,缺乏城市工业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反哺,现有的经济补足措施不仅效果甚微,而且追求短平快的临时举措缺乏长效机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并未随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而有效向城市工商业产业转移,存在隐性失业的隐患。

3. 劣势地区资金制约严重、行政手段推动作用乏力、农业产业化推动基础薄弱。一是,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能够推动形成内生动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由工业反哺催生的农业及农村经济集聚效应也偏差;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少,可利用的推动载体不足,缺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而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更难有作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进入二元经济结构阶段,乡镇企业过少,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低,乡镇经济流转的劳动力和社会资本严重匮乏。

三、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1. 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阅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工业化发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当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根据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及灰色层次分析方法的实际要求,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采编使用的2002年~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年~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和《云南经济年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决策信息来自于金融投资、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中小企业金融等相关研究领域的9位专家。依据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归一权重后(参见文献5),经过灰色序列生成和参考序定(参见文献7),可得到表征指标间客观关系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而后使用线性加权方法可得到相应的主客观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通过分别对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11年、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2002年~2012年云南省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排序对比情况。

3. 统计结果分析。分别结算各个统计区间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排名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60、0.66、0.67、0.68,表明云南各地区的两种进程协同程度正在逐渐提升,城乡一体化与新兴工业化的相辅相成功效正在逐渐显现。横向比较分析两种进程的排序情况可知:综合评分靠前的昆明、玉溪、楚雄、红河和版纳等五个地区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特殊区位优势使得两种进程较为一致,成为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循环发展的优势区域;丽江、德宏、怒江、迪庆四个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偏小但社会资源相对偏向城镇集中,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易于形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后发优势,使得新型工业化状态优于城乡一体化,成为两种进程带动发展的典型地区;曲靖、保山、昭通、普洱、临沧、大理六个地区由于经济转型成效不佳、经济基础不牢使得新型工业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带动不足,成为两种进程尚未协调共进的劣势地区。

四、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协调互动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重要基础。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各地区的两种进程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错位。对照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问题,可从优势地区、典型地区和劣势地区三个方面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1. 优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一方面,在继续深化落实全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西部地区覆盖完全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西部地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和农村社会救济福利体系;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进户的限制,逐步放开不同县域、不同省域间的户籍流动限制,在土地流转改革进程中,强化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并建立更加规范和有法律保障的农用土地权流转市场,进一步规范农用土地的流转市场。

(2)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深度。通过城市工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团反哺农村,将农业产业融入到城市工业产业链条与产业集团之中。通过形成农业、工业相互契合的产业链条,减少农村产业的发展成本和城市工业的消耗费用,使乡镇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红利,保持城市工业发展良好势头,增强工业经济带动力,更好地发挥工业聚集辐射效应。

(3)提升农民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一是要提高农民文化教育素质,形成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在办好、巩固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适合农村基础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二是要努力转变形成技能培训的市场导向,通过及时洞悉市场用工需求,培训农民成为有专业基础、适应各层次城市开发建设的合格劳动者;三是要进一步拓展农民科技培训服务机构,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参,深化整合农民田园学校、网络技术培训以及科技党课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系列政府帮扶下由市场主导的多元化办学服务体系。

2. 典型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壮大城镇县域经济实力和吸引力。第一,以特色区位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当地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的模范带动作用,培育农户的经济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壮大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第二,推动中心村、特色村以及重点镇的发展,加快社区建设,完善生活设施,重塑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第三,提升市场对农业产业资源的配置导向作用,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利益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2)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一是要打造实施更加积极的多层次就业政策,在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持续增强低收入者的基本劳动报酬;二是要创新财税政策,加大保障性财政投入,完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三是要大力整顿城乡各级市场秩序,优化城乡消费环境,引导形成合理的居民消费观念,将城乡市场培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方面,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交通道路、水源工程、饮水安全、供电供水工程、通信网络工程、垃圾处理环保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逐步引入金融市场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确保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指引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来源稳定。

3. 劣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一是,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政困境,提高乡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界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与乡镇的事权、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对称与统一;二是,切实增加各级财政对部分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差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投入,在调整地区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向的同时,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的相关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三是,充分整合区域综合开发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立足贫困地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和特色养殖业,确保内生性的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和安排建设项目时,要转变传统以工业为先的政策倾斜,把重点放在支农政策上,充分发挥制定政策的导向性,发挥财政支农的二次分配效用,引导更多财政资源及社会资源支持公路、通讯、农田基础等建设上来;另一方面,将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既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等鼓励措施,也要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在直接受益的当地公路设施、通讯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投劳。

(3)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努力加快贫困地区的龙头县城、重点城镇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依托小城镇兴起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区禀赋,完善区位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基础定位,集中力量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和商贸集镇;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培植龙头企业,加大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以扎根乡镇的地缘型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既要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化提升,也要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效增强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态、农业附加值及农民生活的互补性开发及保障。

参考文献:

1. 钟宁桦.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经济研究,2011,(1):18-27+56.

2. 刘菊.农业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安徽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7):91-95.

3. 颜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基于新型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4. 刘渝林,唐秀华.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障碍的成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6.

5. 陈晓雨,刘幼昕.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2,(5):1052-1056. 6. 张克俊,曾科.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27.

7.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3CDJ025)。

篇10

关键词:郊区 集约化 供水建设 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14-02

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供水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02―2014年上海开展了郊区集约化供水建设,全面完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及原水系统工程,建成了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原水系统一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推进水厂新建、扩建和水厂深度处理以及管网新建和改造;关闭一批中小水厂和内河取水口。今年年底上海将全面完成郊区集约化供水建设,基本实现水源集中、供应高效集约、水质达标、对外服务水平提升的集约化目标。

1 集约化理论

1.1 理论基础

集约化供水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对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量态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模的要求,通过选择和控制企业的规模而获得的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

1.2 集约化供水的定义

集约化供水是指合理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自来水供应方式,从原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分片到配套服务。它是建立在原有庞大的水务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运作和调度,并具有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水质,优化管理和服务,降低自来水企业的成本费用,以达到社会、企业和用户的最大效益化。

1.3 集约化供水的意义

推进上海郊区集约化供水,是建设新农村,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需要;是控制风险,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需要;是提高郊区供水水质,限期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需要;是保障供应,服务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供水基础设施体系的需要。

1.4 集约化供水的优势

与分布式供水相比较,集约化供水在原水供应、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1)

2 供水集约化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

2.1 供水集约化的主要目标

供水集约化确立了三项主要目标:一是所有水源集中到《上海市水功能区划》和“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明确的水源保护区;二是新建和改造一批郊区中心水厂,关闭所有乡镇水厂和地下深井水厂;三是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水质标准。

2.2 供水集约化的主要工程建设任务

集约化主要工程建设任务包括:(1)新建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等原水工程;(2)新建和扩建水厂,增加供水能力,提升水厂处理工艺;(3)新建和改造输配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等。

3 供水集约化的进程和成效

3.1 供水集约化的进程

1996年上海就开始了自来水统筹供应的尝试。一是用相对高等级资质的县、乡镇水厂切换水源。把水源水质差、制水工艺简陋、水质保证度低的村级水厂进行关、停、并;二是在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采用供水切换或馈水方式,用中心城区自来水企业的优质自来水替代郊县(区)水厂原先的供水;三是用自来水替换原先的深井供水,共压缩深井水量为4500立方米/日。

历时4年(1997―2000年)的农村水厂改造和关闭工作在巩固农村改水的成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改造和关闭农村村级地面水厂161座,累计受益人口达60万余人。这是实现了郊区县供水行业的第一次飞跃,也是大规模的郊区集约化建设的前奏。

2001年后,上海市按照农村三个集中的要求(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田向规模集中),分三个阶段推进郊区集约化建设。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2―2003年)。上海市水务局确立了从分散向集约推进的统筹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城乡供水集约化。在全市供水规划目标指导下,根据总量平衡、确保供应、优化布局、就近服务的原则,有关区县政府在青浦东部徐泾、华新两镇,松江九亭、泗泾和新桥三镇,以及宝山区、嘉定区和浦东新区等地区,采用由邻近市属供水企业逐步切换、全面接管和区属骨干企业就近全面接管等方式开展了供水集约化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04―2014年)。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水务局联合了《关于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的实施意见》(沪府[2010]84号),并于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分解各项目标任务,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2015年年底前本市郊区完成集约化供水任务。2011年了《关于印发郊区集约化供水输水管网项目实际建设财力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年了《郊区小口径供水管网改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为郊区供水管网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郊区集约化供水被列入2011年和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和重大工程,都超额完成了当年的计划。

第三阶段:基本建成阶段(2015年)。

至2014年底,全市全面完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及原水系统工程,建成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原水系统一期工程,启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进一步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推进水厂新建、扩建和水厂深度处理,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到2013年底,全市共关闭郊区中小型水厂152座、内河取水口102个、公共供水深井179口。中心城区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5%,郊区达到90%。达到了集中保护水源、优化水厂布局、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提高供水水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改善郊区发展环境等预期目标。到2015年年底,全市将基本完成供水集约化建设任务。

3.2 供水集约化建设的取得成效

经过10多年的集约化供水建设,全市特别是郊区的集约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原水统筹、水厂集约、管网优化、分片调度的供水格局基本形成,集约化前后供水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的水厂数大幅下降,供水能力稳步上升,供水服务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郊区水厂的个数下降了73.47%,但是供水能力保持基本不变,企业的规模化运营程度大大提升。具体情况见表2。

4 供水集约化的不同模式和比较

近十几年来,上海在供水集约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尝试和努力,初步总结有以下几种模式。

4.1 不同行政区域内进行的重组

一般是在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采用供水切换或馈水方式,由市属公司逐步切换、全面接管区县公司。在重组的过程中,需要由上级有关部门立足于重组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相同点,着重对不同意见进行充分细致的反复协商,直至双方达成共识。这对于重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市属公司在接管之后,不仅在要投入改进郊区较落后的管网等硬件设施,更要充分利用水处理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上的优势,帮助被接管企业尽快得到提高。此类重组对于在地理位置上较为临近市属公司和区县公司较适合。

2003年,市水务局与青浦区政府在对供水方案、人员安置、资产评估、费用分摊、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相关问题经过反复协商后,于7月共同签发了《关于解决青浦区徐泾、华新两镇供水问题的意见》,由自来水市南公司全面负责徐泾、华新两镇的供水工作,解决两镇当前的供水矛盾,并确保两镇的长远发展需求等事项以联合发文的形式进行了认可。

4.2 同一行政区划内进行的重组

一般是由相对高等级资质的区县公司逐步切换、全面接管乡镇水厂。首先,由一个相对较为强大的区县骨干公司先接收一个或者几个具备条件的乡镇水厂,在此基础之上,等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将水质保证度较低的其他乡镇级水厂进行关、停、并。因为是在同一行政区划之内进行的,在地域上有一定的优势,行政和管理体制的理顺比较容易,进程基本都是水到渠成和自然平和的。嘉定区就是这一类型的典范。区县公司要着重于提高自身的管理,制订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做好各项工作,防止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4.3 运用股权转让等模式

该方式可以吸收其他社会资金甚至是国外资金投入水务事业,引进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不会增加水务企业的负债率和政府预算压力,有利于打破自来水行业的国有独资一统天下、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形成良性竞争、优化管理的良好局面。重组后,需要特别重视企业的原有职工的安排问题,避免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重视生产运行和管理制度,严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确保供水安全。同时政府也要及时出台水价调整方案,使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投资回收和收益,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 供水集约化有关问题的反思

(1)集约化进程中,政府要着重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解决好可能产生的各类矛盾和纠纷,特别要重视资产处置和人员安排问题,保证社会安定团结。

(2)各供水企业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保证生产供应、供水水质和供水服务,确保供水行业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

(3)各个区县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供水实际需求的集约化方案,切不可忽略供水现状,盲目跟从或照搬,实际操作中切忌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Z].2001.

[2]上海市供水管理处.谱写世界级城市供水新篇章[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