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概论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媒体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到来,英语由一种使用广泛的语言变成无处不在的技术符号系统,由人际交往的话语工具变成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标准中的标准,由过去升学的敲门砖变成进入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及其卫星企业就业的职业附加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自从1999年大学生源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增加,造成大学英语教师师资紧张。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所以学生往往实行大班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缺乏交流和练习的机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调研和总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英语教师普遍短缺,教学任务繁重,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新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只能成为一种口号而无法兑现,所谓的教学改革都只是为了满足科研需要而不得不应付的时代产物。除了教师人数的短缺外,一线教师的基本功也有待提升,甚至有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大大降格,将其作为供学生改变乏味的教室满堂灌现象的“放映室”或“放音室”。
另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的普遍素质较低,并且很多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上进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差距在逐渐加大,因为生源有普通高中、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等多种,而学校考虑到教室紧张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根本不会考虑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以应试为导向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目标的矛盾
不能以偏概全否认高职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性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的ab级考试的过关率已成为很多高校衡量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姑且不去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情况,只要看一下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会明白,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是必须进行改革的。同样,高职英语教学如果过度重视证书过级考试必然会严重偏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示使用业务英语的特色,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才是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牢牢把握的主旋律。
(三)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矛盾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强调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口语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死”的知识。这种现象在教改全面展开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系统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矛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进行有效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或专科的英语教学模式,所以专门的高职高专类英语教材就是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第一件事。尽管目前出现了不少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发现,有部分教材依然为了迎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而在模式上与普通本科英语教材相仿,还有一部分教材为了强调实用性,但是又过了头,失去了系统性原则的要求。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美国教育专家moore说过,真正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和再创造。网络多媒体环境相应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正式实施阶段。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
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显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新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传递信息速度快、交互便捷等,教师应会利用交互平台(专业开发的管理教学软件、bbs、e-mail、qq、msn、微博等)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学习信息,布置学习任务,监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反馈指导学生。当然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总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新模式下课内外学习结合的任务设计教学法
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巨大优势为采取任务设计教学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完成任务的方式采用课内外学习互补、自主学习与课堂交流互动的模式,学生非常自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内容富有个性,不再限于传统的教材课本,也不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
(三)教学理念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某些方面从根本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及时更新,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并将英语学习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改革中的反思
(一)对教师传统地位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一直不曾动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必须成功转换自己的角色,但不可流于角色淡化的危险。新的教学模式在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教学上成效显著,但是在词汇和完形填空的测试方面相对传统教学则没有优势。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结合传统教学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模式下学生的典型症状是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自我评估不够,易分散注意力,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缺乏。尽管通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现象或许只是现存的,但是作为教学,必须尽一切可能地将这些负面效应避免或消除,只有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发挥其优势。
(三)物力、财力的限制
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软硬件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不能因为具有先进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就不顾实际条件地搞一刀切。毕竟,财力和物力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应该先搞试点,先搞示范,待时机成熟再推广开来。
(四)情感交流问题
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由于知识的获得不再是靠教师课堂上的板书或者言传身教,而是依赖于网络的丰富资源,这给学生学习的评价、监控和管理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当然,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信息素养,树立现代的英语教育意识,以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白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并不代表可以用多媒体网络取代一切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金成星,李新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3):64-68.
[3] 马健.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利弊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80-81.
篇2
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也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新闻编辑创造性的工作,是不会出现佼佼者的。
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讲,网络媒体其实是把“双刃剑”,其传播优势为新闻业务带来大量矛盾。编辑只有充分运用辩证思维,才能解决传播工具的优势所带来的矛盾,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序、可控、有效的传播。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新浪网等的新闻报道能够在成千上万的网络媒体中脱颖而出,原因主要在于此。
一、海量即时与有效把关
和传统媒体一样,“把关人”是网络新闻编辑基本的角色定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条新闻在时效性、纵深性等方面做得再好,一旦失实,便毫无价值,乃至产生相当大的副作用。进行真实性的把关是网络新闻编辑最基本的职责。
网络媒体需要海量的新闻加以支撑,网络新闻编辑也面对着海量的新闻。这些新闻的来源非常复杂,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隐性的众多网友;海量的新闻需要及时的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即时的传播,否则就可能被其他网络媒体抢占先机。与此同时,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失信的新闻一旦发出就几乎是失控的,即便是立即删除了,也可能早已被其他网络媒体广泛地转载。可见,在海量、即时的前提下,网络新闻把关的压力之大。
目前,网络媒体已成为假新闻的泛滥之地。当重大新闻发生时,许多人最早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七、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⑦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八、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九、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十、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
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 oo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⑧一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新闻网站)
注释:
①徐世平主编:《网络新闻实用技巧》第16页,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②金梦玉主编:《网络新闻实务》第15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任晓雯:《网络时代的写作――探讨与展望》,《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号
④明安香:《新闻运作方式的改观―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将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二》,《新闻战线》1999年第4期
⑤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第198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
⑥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2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3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17-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对收集来的资料作出分析及统计。
二、研究内容
网络体育编辑主要是对网络上的体育信息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呈现在受众的面前,这与传统媒介编辑的职能没有太大的区分。但由于网络与传统媒介有着很大的分别,所以网络体育编辑又因此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选择优秀稿件。
网络上体育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在选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就需要网络编辑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选取优秀的稿件,让受众能第一时间找到最新、最热的新闻。
2.做好传播把关。
这里网络体育编辑最需要把好政治关,都说体育与政治无关,但是纵观世界,体育真正能脱离政治的微乎其微,而这种把关的难度比传统媒体要大得多。
3.引导发言。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体育信息,因此需要借助网络编辑引导受众的需求。网络编辑需要选择合适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能影响和正确地引导舆论。
1.与受众频繁互动交流的特征。
网络编辑每天在整合稿件的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工具与受众进行一对一,及一对多的直接交流。这样网络编辑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受众的反馈,以此了解到受众的需求,进而能更好地选取稿件,这就体现了网络编辑高互动性的特征。
2.业务手段多样化的特征。
网络体育编辑进行业务工作时不像传统编辑那样的繁琐,是因为网络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进行采访时可以通过Email与受访人取得联系;邮寄稿件时可以用超文本结构链接网页;网络上多媒体方式也为网络编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角色多重化的特征。
业务的需要,使得网络编辑需要扮演各种不同身份的角色。这是因为编辑在适应网络媒体的各种特殊性时,不仅要会进行采访、新闻稿件的写作,同时还要会编辑各种版面,整合大众传播。
1.及时地对体育比赛及以外的信息进行更新。
网络媒体可以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对世界体育信息进行传播,并且这也体现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独有特征,所以就需要网络体育编辑对信息能够及时地更新来满足受众的需要。
2.阅读方式的跳跃性。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图片、文本、视频等多种形式把各种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受众在阅读信息时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到这则信息,同时受众的阅读方式也是跳跃的,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使受众被动地去选择。
3.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与以往的传统编辑不同,网络编辑除了在编辑新闻时能很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邮件、聊天软件等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受众的反馈。
(四)网络体育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基本要求
1.对信息合理有效的处理。
对体育信息的筛选、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原创,这些流程都体现了网编的文字功底,熟悉写作及编辑知识。同时,这也是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2.对新闻有足够的敏感度以及深度的挖掘能力。
由于体育信息是固定实时的,所以需要网络体育编辑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挖掘出体育信息背后的东西。
3.做好“把关人”以及舆论导向。
这需要网络体育编辑除了在处理日常的体育信息时,还需要做好网络把关人,并将舆论向有利于团结的方向引导。
4.要有网络管理以及网络维护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网编必须熟悉各种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例如熟悉Photoshop能对图片进行处理;利用Dreamweaver对网页进行编辑,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4]李勇华.网络时代的体育新闻报道[J].新闻与写作,2002年,第8期.
篇4
【关键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媒介
前言: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之物。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其时效性、互动性、全球性等都是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尤其是互动性,这是与传统传播媒介最为不同之处。传统传播媒介比如报刊、电视等都是向观众传播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接收到观众的反馈。这种传播是单向的,而网络传播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网络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及时对信息做出反馈,还可以交流意见,交换思想,进而使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和认知程度更深。
1 网络平台的特点与作用
1.1 时效性
通过网络平台消息的速度几乎可以忽略,而传统平台则需要通过一系列流程来一步步的完成消息的传达。这一特点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作用尤为突出。新闻的制作是需要准备的,收集资料,准备采访等都是需要时间的,这就造成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够及时的情况。而通过网络平台,事件现场的图片和声音都可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
1.2 大量性
网络是一个浩瀚的数据海洋,它的存储量是惊人的。【2】大大小小各种门户网站都是24小时不停歇的在消息,传统媒体的发稿量与网络媒体是没有可比性的。网络上的信息又是相互联通的,当你浏览一条新闻时,网络所呈现给你的不仅仅是新闻本身,还有基于巨大数据库的支持下新闻的相关信息、关键词、专题等内容,使新闻全方位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1.3 全球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是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所不能及的。互联网是全球性的,网络传播是无国界的。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轻松的浏览外国网站。不同文化的交流也因网络而变得便利,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1.4 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没有互动性的,而网络媒体则可以做到与受众随时随地的互动,这是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各种聊天工具、交流论坛使得信息可以快速的蔓延。并且可以随时的扩充信息、完善信息。
1.5 多媒体性
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了传统媒体的各种传播手段。声音、图片、文字、视屏使得信息更加的直观生动,观众在感官的体验上是全方位的。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被网络综合起来了,成为了一个整体概念。
因为网络媒体以上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地位扶摇直上,影响力不容小觑。
2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军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在思想和政治方面也获得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相当于没有灵魂【3】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受的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树立军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得其能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或错误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使得人观念扭曲,人格有缺陷,更甚者可能会发展成一名危害社会分子。
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初高中的政治到大学的原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概论,这些无一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友爱同学尊师敬长、初步认知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成果到深刻的学习社会主义原理。在部队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军人在部队中会逐步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清正确的方向。
但是传统的教育是不够的,再好的教育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接受和吸收。没有正确的引导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
3 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上文已经详细的说明了网络平台的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将两者相结合呢?
3.1 做好网络宣传工作
现在各个部队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论坛和微博,这不仅仅是交流的平台,更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平台。官方可以通过论坛、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传工作,可以定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这种方式比传统的讲座、期刊要快速便捷的多,且更加直观。且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部队中的鲜活事例相结合,可以调动军人的积极性。
3.2 聆听基层的声音
单向的传输是不够的,还要给受众一个咨询解惑的平台。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聆听受众的声音,才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从而去改进、去完善。同样的,网络可以提供这个平台。传统的咨询室、咨询热线等方式虽然与此效果相同,但是不能做到随时随地的接受咨询。通过网络,军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咨询。网络咨询室没有“上下班”,军人可以随时留言或者在线咨询。这大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使受众在互动中能更好的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益处。
3.3 组织讨论交流
针对官兵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网络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可以以思想交换思想,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得思想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4 总结
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信息爆炸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有正确的观念,能明辨是非黑白。网络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都会出现,正面积极的、反面消极的、健康向上的、不良的等等等等。对于一个思想成熟的人来说,他有能力去辨别,有意识有选择的去接收。而思想不成熟的,在信息的选择方面经验尚且不够。所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必要且大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倪洪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 [期刊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5
[关键词] 互动 品牌传播 网络广告 信息元素
一、网络媒体为品牌广告的传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新媒体作为一股铺天盖地的新锐力量,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杂志、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它的概念广泛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呈动态变化。过去的产品广告大多倚赖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网络新媒体逐渐成为品牌广告的重要传播管道,开启了企业与消费者彼此互动的崭新时代。
互联网由于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性,成为新媒体成员中的一匹黑马。人们通过视频网站来观赏最新电影,通过网上书店来选购图书,通过电子邮箱来收发信息,通过网上银行操作个人信用卡账户,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旅游信息、房地产投资信息等等。网络这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品牌广告的传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市场。
当今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相较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增加了多媒体的特性,这是使广告传播与受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说,信息元素各有其不同的传播价值,如:文字的说明性强,可以充分阐述产品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文字描述给受众极大的联想空间。图像可以存储、处理、传递信息,网络则使图像的传播力空前提高,它能比文字更快速掳获受众的注意力。消费者对视觉图像的关注度胜过文字描述,且对图像的记忆也比文字长久。音频能够引起受众的情绪刺激,进而对产品选购行为产生显着的影响,网络广告中的背景音乐会影响消费者的心情和购买意图。动画则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进而引导受众注意屏幕所呈现的信息。
二、新的挑战――如何让品牌与消费者更加互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消费形态在变,营销环境在变,传播工具也在变。在媒体越来越多的情形下,相应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变化。面临选择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企业也面临着对传播平台的选择。过去的主流媒体是大众传媒,现在媒体选择的多元化和网络的互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品牌与消费者更加互动。
互动的内涵可以从互动行为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当今的传播学者认为“大众传播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以传播者搜索、制作、传输信息内容开始,以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做出反应或回馈而结束,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成为信息的过滤者、守门人,受众则被称为信宿、目的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正是在品牌传播运作过程中促成的。
正是由于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沟通方式,受到了来自虚拟世界的多元化媒体环境的挑战,特别是以跨越异质系统、突破时空限制的互联网的挑战。因而,要了解品牌传播与互动模式,需从网络媒体的特征分析入手。
1.网络媒体的特征
(1)全球化与多媒体性
网络媒体在全球化与多媒体性下能提供给浏览者丰富多彩的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不仅整合了平面印刷媒体及电视媒体,并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影音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元素数字化,变成一致的基本格式,让网络媒体在信息呈现的方式上超越了传统媒体。
(2)纵深化与互动性
网络媒体无可匹敌的优势在于传播模式的“纵深”和“互动”,它让消费者能以更加个性化和更加亲密的方式与网站相互回馈。通过超链接,用户轻点鼠标,就能从相关站点中得到更详尽的信息,并进行评价。传播者便随时得到用户回馈信息,增进了用户和广告主之间的交流。
(3)数字化与生动性
建立在线品牌是新媒体时代品牌塑造的特质之一,数字化使受众可以广泛且深入参与,而多样化的信息元素构成,让网络媒体环境的展现具有生动性。网络广告营销为人们提供了预先的数字消费体验,对该品牌(产品或服务)产生了解、认同和共鸣,从而达成广而告之目的。
2.信息传播与受众在网络互动中的表现
传播学者施拉姆等人曾对信息时代到来后的传播方式做出预测,认为:“这个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是……更多着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和个人越来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虽然他们碍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对网络互动特点做出细致说明,但还是模糊地意识到了新媒介传播方式作用于人的重要意义。
从现在网络媒体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品牌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与媒体的互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
受众自主性的加强,使有的放矢的品牌信息不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广告,而被视为重要信息欣然接受,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由于大部分的点击信息者即为感兴趣者,所以可以直接命中目标受众,并可以为不同的受众推出不同的广告内容,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寻求者。传播者能从中获得启示:在网络传播中,把合适的信息传播给合适的人是一条重要法则。
(2)受众参与的品牌传播
外包给消费者的市场营销,可以说是对受众参与到品牌传播过程这一现象的归纳。以在体育用品类产品中占据一席之地的“阿迪达斯”为例,它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6类运动项目特别开发并生产了专业运动装备,并在中文官方网站上推出了“藏龙卧虎”有奖竞猜活动,他们寻找那些关注奥运的人群,告知阿迪达斯的产品信息,邀请人们找出阿迪达斯参与的26类项目,通过抽奖形式产生获奖者,并提供最新的阿迪达斯运动装备。有趣的现象是,尽管没有付费,很多阿迪达斯的消费者会在网上自发地撰写有关阿迪达斯设计的奥运服装和运动装备的相关文章,到重要的网络小区和博客上,甚至很多博主还上传了照片。
(3)网络广告拥有最具活力的新一代消费群体
网络作为一种互动交流的新媒介,塑造了“新生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有调查数据显示,网民特性呈年轻化、受过高等教育的趋势。这一现象不难理解,这群年轻的消费者自出生起就被大量的媒体所传达的品牌信息所包围,而网络媒体的多样化表现,和对传统媒体特性的不同程度的延伸,符合追求新潮、时速、不流于俗的“新生代”的口味,他们更注重双向交流,更使得网络传播的方式成为传播者理想的传播途径。
三、衡量广告效果――传统媒体VS网络媒体
广告效果是在消费者接触到广告后,首先认同广告的诉求进而对广告产生兴趣,然后对广告的不同态度与观点的反映。随着广告手法的不断推陈出新,广告效果的因素分析变得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广告定位、广告的传播技术及效果、广告后的销售政策。
1.广告效果的衡量
学者在研究广告效果时,通常将效果划分为沟通效果和销售效果两个方面。沟通效果即在探讨消费者接收广告信息的刺激后,内心产生一连串的层级过程,包括知晓、知识、情感、信念、最后是购买。而销售效果主要是探讨广告对于产品实际销售量的帮助程度。在这里,主要探讨广告沟通效果。
(1)传统媒体的效果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听广播、读报纸、看电视仍然是一项日常生活习惯,这些认知度高的传统媒体拥有长期积累下来的诸多广告商和受众的注意力与市场。尽管目前有很多统计和预测表明,新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但作为信誉、权威、普及性较高的大众媒体,传统媒体仍具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以阿迪达斯(Addias)为例,从其销售运动产品的全方位营销攻势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传播媒体如电视媒体是其品牌传播选择的重心,它通过一支支经典电视广告诸如《一起2008,没有不可能》、《运球突破龙虎》、《无兄弟,不篮球》、《Impossible is zero》、《当时就是这样的》等情景广告来塑造品牌。企业无论多么有实力,也替代不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阿迪达斯的电视品牌广告用集中又集中、简单再简单的方式,对准广大热爱体育的观众,使阿迪达斯品牌信息的传播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以“没有不可能”为龙头张扬其鲜明的品牌个性,不定期推出一款款经典广告,具有良好的说服效果。
传统媒体的作用仍是巨大的。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传播效果的成功不仅仅源于阿迪达斯品牌的独特浪漫质量和艺术审美个性,电视媒体的选择是它能清楚地传达品牌真实含义和价值理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过程,受众仅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影音等信息元素在传统媒体中的构成也是单薄的。
(2)网络媒体的效果
同样以阿迪达斯为例,这个宣扬“Impossible is Nothing”的品牌也积极地利用了网络,它把最新产品放到互联网店铺上做宣传和试用,这一媒体体验本身带给消费者最新的冲击,比任何常规广告都来得猛烈,多媒体环境的优势让传播者以视觉、声音和动态效果诱发消费者的观赏动机,吸引目标客户。
网络媒体增加了品牌广告传播的复杂性。一方面,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成为可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渐渐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回馈与交流,这一转变使整个传播结构与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传统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另一方面,网络双向互动传播的特性授予消费者信息控制的能力,消费者可以控制广告信息的完整性,进而影响广告效果。
2.媒体选择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信息元素较为简单,因而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相对于网络,它们的知觉广度是较低的。印刷书籍以图文的方式展现;广播由音频构成;电视则结合声、光与动作,属于感官性的影音媒体。而网络所包含的信息元素最为丰富,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
网络媒体的广告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有两项差异:一是网络媒体整合了说明性较强的印刷媒体,它具有声光影音效果的电视媒体的特性,将多种信息元素数字化,并结合超级链接功能,展现了网络的丰富性与多元的媒体特性。总体而言,网络媒体在多媒体特性下能提供相当丰富的信息给浏览者;二是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模式,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因而,消费者在网络广告的互动环境中有自由点击浏览的权力,在信息控制的优势上大大超越了传统媒体。
消费者浏览广告的行为也会因播放媒体有所不同,可能影响广告效果。网络的互动科技则将控制权从广告业主转移到消费者手上,消费者得以自由地搜寻所需信息,但当面对网络广告时,可能不予理会。
综上所述,当广告所刊播的媒体不同,消费者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传统大众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消费者仅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在双向互动模式的网络媒体环境里,消费者能够与企业直接沟通,也能够与之交换信息。消费者在网络媒体环境中较有参与感,对于信息也握有较大的控制权。
四、小结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品牌传播不能仅仅是媒体的单向传递,传播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如传播效果的差异、对媒介的某种选择、不同态度的形成……都根植于传播互动当中。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反作用于媒介及传播者的力量显得单薄而弱小,互动呈现的状态是隐蔽的。而在网络互动传播模式中,传播与反馈是及时与充分的,它作为传播互动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能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沟通。网络媒体使品牌广告传播互动成为可能,互动作为网络的本质特性,它继承并超越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因而需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Ranganathan, A. and R. H. Campbell.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Commerce[M].c2002,New York:ACM Press,2002.10-14
篇6
>> 论新媒体在艺术中的运用与表现 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新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作业中的运用 论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合作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多媒体课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论“熟记”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新媒体 论新媒体手段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论新媒体在冬奥会赛事报道中的运用 论新媒体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合理运用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党员理论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对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新认识 论新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新媒体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多媒体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论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论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0.
[3]张树楠,蔡文羽.以YY语音为例议网络媒体的特性[J].商品与质量,2012:114.
[4]张芳.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助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4:72-84.
篇7
关键词:网络新闻 把关人 自我把关意识
高了,在广大网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才能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这家媒体的信息选择与传播。可是要想让广大网民认可你,提升网民对自身的认知度,就需要媒体的自律,即传播者的自我把关来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如何提高网络新闻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
要提高网络媒体自律意识,就要从提高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开始。网络信息把关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我把关意识: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媒体工作人员做好工作的先决前提。网民在保证信息准确、坚持个人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起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不传播的同时也监督别人不传播错误的信息和对社会或其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言论。
努力学习提高自己。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媒体从业人员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学习,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紧跟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
披露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媒体工作人员站在时展的前沿,是社会发展的瞭望者与观察者。媒体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披露出来,并呼吁大家对矛盾的解决提供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受众参与社会言论的程度日益提高,受众通过网络来参与重大事件的讨论更加广泛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其实也是社会的观察者、监督者,在传统媒体新闻记者没有触及的地方,发生的大小事件,都可能被网络受众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络受众分享讨论。
转贴于
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新闻工作重要的原则是真实性原则,媒体不仅进行舆论监督,还要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如果媒体传播的都是不真实的信息,那么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虚假的信息,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在大众传媒业发展至今,新闻的真实性更加重要。网络信息把关人在创造、整理和编写新闻性信息材料时,真实性仍然是第一标准,只有客观公正地传播真实的事件,才能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
总之,要提高网络新闻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除了网络信息传播者自身的自律外,还需要有他律与之相互配合,例如,加强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等。
注释:
①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篇8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特色型网络公共关系;网络舆论
[DOI]10.13939/ki.zgsc.2016.32.147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2016年“两会”期间提及“互联网+”和“线上线下互动消费”(O2O)以来,业界关于“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与O2O的关系的讨论空前增多。“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施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新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下兴起的网络公关缘于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较之传统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及公关业发展的需要。过去,企业提高竞争力靠的是高科技、高质量,而现在则要强调高服务和高关系。中国把“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理性选择。中国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借力科技互联网+新能源有望同步完成工业3.0和工业4.0的艰巨任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取得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企业层面的国际化扩张,都需要比以前更好的网络公共关系。个性化、互动性、信息共享化和资源无限性等传播优势成为了传统公共关系的发展所需要的新平台。
我国网络公共关系的开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重视,例如政务微博的开展等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网舆论监测室全国首份政务微博年度报告。作为一项新兴的工作内容,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我国由于网络公共关系的科学发展起步比较晚,因此缺乏经验,不能做到快速反应;其次,表面化和庸俗化在网络公共关系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其反映的内容不够全面;最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进程使网络公共关系工作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良好的网络公共关系工作体现了舆论引导方面的高度和引导艺术,组织必须在保持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度的基础上传递公共服务价值,塑造良好形象的目标。因此培养工作人员的全员公关意识,加强理论建设很重要;还必须及时对民意搜索,采取制度化的事务公开,努力建立双向的沟通式的网络公共关系,最重要的是引导舆论,发展专业化、常态化的政府网络公共关系,打造透明型、服务型、中国特色型网络公共关系。
2 网络公共关系
2.1 网络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
公共关系在中国属于一个新兴行业。中国的公关行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发展速度都令人咂舌。网络媒体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它比公关行业在中国的历史还要短。但是,网络媒体在传播上的影响力是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成为公共关系一个新平台,二者逐渐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子学科――网络公共关系(以下简称网络公关)。网络公共关系就是指借助互联网、在线通信等媒介,在电子空间内与公众沟通、传播或收集信息,从而实现公共关系目标和完善政府形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冲击。
2.2 网络公共关系的职能
通过网络开展公共关系工作,发挥公关在工作中的职能。与一般公共关系工作相似,然而可以从两个方面解析网络公关的主要工作任务:一是正常状态下;二是危机状态下。在正常状态下,试图通过网络新媒介:①给网民留下形象;②将信息公开,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透明度;③网络民意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及时进行网络舆情分析;④协调并沟通,活动由此接受网络舆情的监督,加强社会的和谐管理。危机状态下,要及时对网络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处理。
3 网络公共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开展网络公共关系的优势
“互联网+”是全国性的,就如“三个代表”一样,各地政府都会提出建设主方案,然后招标或者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去具体执行。在今后长期的“互联网+”实施过程中,政府将扮演的是一个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一是发现那些符合政策并且做得好的企业并立为标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挖掘那些有潜力的企业,在将来能够发展成为“互联网+”型企业,算是案例。三是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建立更新更接地气的“互联网+”产业园及孵化器,融合当地资源打造一批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四是引进“互联网+”技术,包括定期邀请相关人员为当地企业培训互联网常识,以及对在职员工的再培训等。五是资源对接,与各大互联网企业建立长期的资讯、帮扶、人才交流等关系,在交流中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相互交流,便于进一步合作。
3.2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网络公共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首先,对于负面报道,传统媒体的公关从业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澄清事实,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负面报道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呈现在公众视野内,从而迫使公关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问题,这对于从业人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其次,公关人员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的媒体日益增多,尤其需要随时追踪新的技术、动态和焦点。所以公关人员必须研究网络受众的行动规律,这样才能针对性地对受众群进行定向传播。最后,人们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企业的某个负面热点话题,接着开始深度跟踪报道,使事态不断升级,进而影响到更多地域的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这样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轨迹就很清晰了,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发到论坛上,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得到尊重。所以需要从业人员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更需要从业人员随时关注新技术和新应用,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公关人员必须随时予以关注,否则很快将被时代淘汰。
3.3 互联网时代对公关人员提出新的要求
公关人员应该如何化解互联网带来的挑战,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和发展呢?
首先,培养工作人员全员的公关意识,加强理论建设,增强和改善公关人员的公关意识是发展公关工作的思想前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只有遵循这个宗旨,加强依法行政,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其次,网络被称为是海量的信息空间,因此从公关人员的信息提供来看,他们越来越倾向在网络进行产品、服务和品牌的全方位的推广。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策略可以供从业人员选择使用。
(1)稿件。公关传播的方式可以是首先在网络媒体定期稿件,让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在网络世界保持一定的提及度,并且可以被利益相关者关注到。
(2)在线访谈。利用某个特定机会,如展会举办、新品或某个特殊意义的事件发生之际。
(3)人物在线访谈。企业相关负责人到网络媒体去讲述相关的事件、品牌,分享企业或者自身的成长经历、理念,与网民互动,从而拉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距离。
(4)专题页面。特殊专题则是以企业事件为焦点,通过图片、文字链、视频等形式组成的单一专题。专题能够通过整合的文字、图片、链接和视频等综合形式来传达企业或者产品的综合品牌形象,从而形成受众的较大程度的关注和兴趣。
4 结 论
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新的网络公共关系方式,要把网民的言论当成一种改进工作的助力,正是因为网络是虚拟的非现实的,所以组织才能够听到在现实世界管理中根本听不到的一些非常真实的、贴近人民心底里最想说的声音,包括最有用的评判和质疑。民众通过网络影响议程的传播的渠道通常是“网上舆论和网下舆论形成共振,即先在网上形成规模,由媒体跟进,网上舆论再呼应”,逐步将影响在社会中扩大。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目前信息阶段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不再能像从前一样完全控制信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信息没有被主流媒体传播控制,也可能通过非主流的方式传播。组织看到了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因此传统管理模式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了淡化组织的神秘色彩和权力色彩,要加强组织公共关系工作,打造透明型服务型组织,由“组织本位”的意识向“公民本位”的意识转变,在拉近和公众的距离的同时,也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组织的网络公共关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限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所限,在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只能提出初步的发展建议,许多细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和细化,还有待通过不懈的努力对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摸索、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占才.公共关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克非.公共关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弗洛泽・P.西泰尔.公共关系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9
一、媒介融合对传播学专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多元融合”的知识背景,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求从业人员既具有现代传播观念和全面深厚的知识结构,又具有熟练使用现代传播技术和新闻采编能力。很多专家就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把握“融合”的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媒介融合要求当前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能应对传统媒体的采、编、播等任务,还要熟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的技能。以上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谈到网络传播技术方面的课程群或体系建设问题,但涉及媒体环境下传播学人才培养理念较多,进而影响到课程的设置问题,为本课题的研究间接提供了指导和参考。网络传播技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根据媒体形式的变化,将技术融合到新闻传播学科中,以“融合”应对“融合”,建立完善“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将会为培养应用型传播学人才提供更好的帮助。
二、“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传播学专业是山东省首批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由于历史原因,课程群中的部分课程仍旧按照理工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并没有按照应用型传播学人才的发展目标来设计。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对传播学专业缺少一定的了解,造成授课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传播学专业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大致理解,不必掌握过多的原理,够用即可。
(二)课程之间衔接不良,内容重复
由于课程大纲往往由任课教师单独编写,因此难免会造成课程之间衔接出问题。部分知识点在先修课中没有讲到,但在后续课中却需要用到;或者有些内容在先修课与后续课中重复出现。如,HT-ML语言既可以出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也可以出现在“网站建设与管理”中,如果两者没有协调好就会出现衔接问题。
(三)部分内容不适应新媒体发展,有待更新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部分课程内容出现与当前实际情况脱离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备课时,按照教学大纲指导的内容进行准备,没有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而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行业的发展,这样一来就造成学生对授课内容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所学知识对今后的就业没有帮助,产生烦躁厌学情绪。因此,应适当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对媒体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分析显得日益重要,可以在相关课程增加此类内容。
(四)技术与传播理论的融合程度不深
在多年的授课过程中发现,技术类课程往往容易脱离传播理论而单独存在,成为纯粹的技术。人们往往欣喜于一种新的媒体传播技术的出现或互联网应用形式的更新,却没有对其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技术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利用它能为信息传播提供哪些服务,实现传播的目的,因此,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应该在传播学的专业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度的融合。
三、“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
首先,传播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规格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多种媒体传播技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的人才社会需求量更大,网络传播技术类课程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一总体目标。其次,网络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要调研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当前行业采用的主流技术、发展动态,特别是行业为适应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形势,对用人提出了哪些新的标准,知道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者,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媒体高度融合的情况下,新闻传播工作者不仅要能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还要深谙各种媒体形式的传播要领,而这些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能掌握的,必须通过实践反复练习。网络传播技术课程群体系重构与优化过程要将整个实践课程贯穿到各个学期。
(二)课程群体系重构与优化
课程群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其重构一般采用“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方法,纵向来看将课程群分为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方向课程三个阶段,横向上看每个阶段分为传播理论、网络技术理论课、网络技术实验课三个部分,这样总体上形成了“三个阶段,三条主线”的课程群结构。第一阶段为基础必修课,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课程打下基础。“网络传播概论”让学生了解网络传播的概念、传播方式及其相关理论,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做好准备;“计算机导论”是了解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及学科知识;而“程序设计语言”是今后学习网络技术类课程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编程能力,所以放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同时还配备课内实验,实验规模较小,可以单独完成。第二阶段为主干课程,是课程群最为核心的部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原则,无论今后学生的专业方向是选择前台美工还是后台编程方面,该阶段的课程设置都可以满足需要。此阶段的传播理论课主要是“网络传播实务”,该课程从新闻传播实务的角度明确学习技术类课程的目标,让学生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把握技术类课程,而不是单纯的唯技术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侧重于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层技术。通过安排课程实习,让学生能够动手搭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为今后的网络传播应用建立基础。“网站建设与管理”让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需求、设计、开发、部署、测试等完整流程。而“网页设计”与“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分别为网站的前端、后台的开发奠定基础,实际工作中需要前后台开发互相配合。第三阶段将侧重方向课程的设置。课题组通过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以及青岛市软件园等开展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自己的办学情况,设置为网站前台和后端开发两个方向的课程模块。根据当前行业需求,开设网站美工课程,主要讲授色彩、字体、创意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根据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开设“网络新闻编辑”课程,讨论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方方面面及新近发展,从理念、运行、事例到版面、图片、音视频以及新兴媒体等。这两门课都是在网页设计的基础上延伸。而在后台开发方面,承接“数据库技术和应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网站应用系统开发”以及“手机媒体APP开发”两门课,为媒体行业培养后台开发人员。特别是手机媒体APP,随着近年来移动传媒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市场空间。“网络媒体经营与管理”为较高层次的媒介管理理论,可以作为该阶段学生的传媒理论选修课程。同时,该阶段实习任务设置为“网络传播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新闻专题网站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工作,可以为PC版,也可以是移动版,以此检验学生对课程群的掌握情况。纵向来看,三个阶段整体上又有三条脉络,分别为传播理论、网络技术理论课程、网络技术实习课程。传播理论从概论、实务再到管理,层次逐渐提高;实习从课内实习、课程实习,再到毕业综合实习,难度也逐渐加大。这样,在三个阶段形成了以网络技术课程群为中心主线,同时以传媒理论为辅助主线,而又同时兼顾实习实践能力培养主线,三线齐发的课程体系。在设置课程体系的同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使得各门课程间有良好的衔接,同时增加新的授课内容以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篇10
二、前 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 文 摘 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 “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 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 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 in the last decade of 20th Century,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the Fourth Media after Press, Radio and TV and now leading a wide-range revolution in mass communication. More and more studies and research works concentrate on the new form of media and the new sector. Internet News Edi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studies. Staring from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aud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ree points of views to carry out its classified studies: a) a ma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Principles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b) an intermediate-view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planning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and c) a micro study which focus on internet news editing practice and the persified demands of audience.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full-coverage, whole-society coverage, entire-audience coverage and all-time coverage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Internet News Editing since&nb sp;boundlessness is the basic law in editing news accessing internet. Furthermore, studies are given to the functioning control of economic role in Internet News Editing in respects of the contents,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relating to internet news planning. The standards of well-designed and well-written news are propos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micro-studies given to contents structuring and page layout.
Key Words: Basic Law of Internet News Editing, Editing Principles, Editing Planning, Editing Practice, Boundlessness, Demands of Audience
前
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 “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 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 / 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 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 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
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 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 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 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 上一篇: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
- 下一篇:工程造价水利方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