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治理的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以“塑造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整治、长效管理”为原则,实现城乡环境净化、美化和亮化,提升文明水平,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与全民参与相结合。坚持舆论先行,营造家喻户晓、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强化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提升全民素质,打造文明城市。

(二)属地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严格实行属地管理责任制,以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及四镇为主体,村、社区为单元,明确整治任务,突出重点问题,严格时限要求,开展全方位综合整治。

(三)综合整治与源头治理相结合。以治脏、除乱为抓手,大力度整治城乡容貌环境;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整治成果。

(四)以人为本与严管惩治相结合。深入、细致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严格执法、合力攻坚、强力推进。

三、整治范围和目标

此次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的范围是: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村、社区。以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内容,对全区道路、广场、工地、市场、公园、河道、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城市出入口以及各单位,特别是窗口单位内、外部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整治,基本实现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经营规范、夜景明亮、城区文明,提高我区城市的清洁度、满意度、文明度,在市容环境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四、整治任务和责任划分

(一)环境卫生方面

1、清理城区垃圾。一是对单位、居民小区、施工场地、街道、垃圾点、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河道两侧等地暴露的历史遗存垃圾进行彻底清理,必须在6月20前组织人员集中清理干净,此项工作由城管局牵头并负责划片分区;二是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社区要在6月15日前清理单位内部及周边环境,制定出本部门的卫生保洁制度,坚持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建立起长效的卫生管理机制;三是做好临街商铺、医院、网吧、歌厅、洗浴、饭店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落实好门前“五包”责任制,及时清理治理门前的脏乱差现象,消除沿街两侧、公共场所门前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泼乱倒等不良行为。此项工作7月10日前完成。要在全区积极推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处理,惩处垃圾乱扔、乱丢、乱烧和不按规定处理垃圾等行为。

2、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治理城乡结合部及村庄容貌环境,清理通村道路两侧和村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乱贴乱画;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新民居建设,建立垃圾收集制度,规范垃圾倾倒、收运等环节,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消除污水乱泼和溢流现象。

3、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掏保、箱站管理等要提高标准,加大频率,城区主次干道和公共场所要配套果皮箱并实行全天候保洁,提高城区保洁水平,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二)市容市貌方面

4、整治不规范广告牌匾。一是规范和拆除影响市容的楼顶广告、牌匾、标识牌、邮筒等;二是加大清除道路两侧橱窗、墙体上“小广告”的力度,按照“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对区内大街小巷现有“小广告”进行全面清除,要强化责任,落实人员,加强监管,以保持长期干净整洁;三是拆除附属于公用设施、绿地等影响市容的户外广告牌匾。实现区内广告牌匾统一设计,统一规格,达到一店一匾,一街一品,整齐美观。

5、严厉查处各种私搭乱建行为。加大违法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的查处、拆除力度,必须拆除的由公安司法部门配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予以;做好拆除后的建筑垃圾清理及硬化、绿化工作。

6、清理整治煤场。进一步规范和整治煤炭储运、加工行为,明确审批程序和标准,划定储运和加工区域,在指定区域外的所有露天经营性储煤及加工场点,6月30日前应当自行撤销,逾期未撤销的,有关部门依法强制取缔。土地复垦项目区范围内的临时建筑、煤场及堆放物也要及时拆除和清理。

7、治理白色污染。坚决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和超薄塑料袋,围绕产、销、用、弃四个环节加强管理,下大力解决塑料袋随风飞、四处挂的问题。

8、严格管理施工场地。确保围挡作业,挂牌施工,出入口硬化,运输车辆清洁,物料堆放整齐,无扬尘污染,垃圾清运,路面恢复及时。按照“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施工工地、拆迁空场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并用实体墙围挡,对墙体外表进行美化处理,安装轮廓灯进行亮化,围墙外设绿化带并留足人行道。

9、整治校园内外环境。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共青团员监督岗”,提高学生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每月组织中小学生开展一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三)市政设施方面

10、改善城区绿化环境。一是整治主要街道绿化环境,对主要道路两侧树池、花坛、绿化带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枯枝败叶和白色污染。二是对公园、广场和绿地的环境进行彻底清理;加强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和路树管护,做到景观造型完好洁净,公园、广场和绿地的围栏和运动设施完好安全,无损坏且洁净,绿色植物枝繁叶茂,花红草绿,景色宜人。

11、整治街巷道路。加快泥土路改造步伐、对破损老化的道路进行全面维修、罩面和修复;对破损的主干道、人行步道及时修补,加快城区铁中路、老厂子路等5条路的贯通、修复和改造工作,方便群众生活。

12、搞好亮化工程。抓好主要街道路灯改造工作,提高路灯档次,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亮而不明问题;搞好城市夜景建设,推行城市夜景灯饰的节能及管理,提高城市夜景的整体水平。

13、抓好河道环境治理。按照“堤稳、岸绿、水清”的建设目标,对城区柳河和喇嘛沟河实施清淤、护岸和环境工程建设。拆除河道周边临违建筑,定期打捞河面漂浮物,定时清除河道杂草及岸坡垃圾。

14、加强公共厕所管理。坚持建设、改造、管理相结合,加快城区水冲厕所建设,加大原有公厕的管理力度,对城区破损公厕及时维修,定期清掏,夏季要及时消毒灭蝇,防止蚊蝇滋生。区防疫部门要定期向公厕、垃圾点、公共场所喷洒药剂,防止传染病流行。

(四)公共秩序方面

15、整治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合理设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场(位),实现主要街路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有序,排列整齐,朝向一致、整齐美观。

16、清理占道市场。一是清理沿街门店店外从事商业宣传、销售、加工、制作、维修等活动;二是分批迁撤城区早夜市和早点摊群,确保道路畅通和环境整洁;三是对所有沿街沿河从事餐饮、制作、加工、维修、清洗的门店进行经营场地、卫生环保设施复查,对没有手续的坚决予以取缔,不具备经营条件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17、规范经营摊点。撤销、迁移城市主干道和广场、学校周边、柳河沿岸等重点部位有碍观瞻或影响交通的棚亭、摊点。强化城区各种流动售货车、小吃车、烧烤车、水果车等小商小贩的监管,积极谋划场地,把营子大集、早点、早晚市、烧烤统一划片,规范经营。

18、整治住宅小区、楼宇卫生环境。一是积极推动组建业主委员会工作,动员和引导小区居民关心、关注并参与小区公共事务及环境卫生的管理;二是加强小区及楼宇的卫生保洁,整治侵占公共绿地行为,规范车辆停放秩序;三是对环卫设施、道路、管道、路灯等公共设施进行整治,努力营造住宅小区功能完善、环境整洁、绿化美化、管理有序、安全舒适、群众满意的生活环境。

19、治理“宠物便溺”问题。一是加强对饲养宠物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公共道德意识;二是强化宠物办证、管理、处罚等管理工作,规定公共场所必须戴好狗罩、狗绳,携犬人对犬在户外排泄粪便未及时清除的,市容环卫部门按照相关条例给予处罚。

自年6月1日至9月10日,对全区所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和现象进行集中整治。专项整治行动分四个阶段。

(一)动员准备阶段(年6月1日至6月5日)

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工作。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镇、社区、村要对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列出需整治内容清单,并将任务分解到人。以村、社区为单元,对单位、群众进行全民宣传动员,采取以电视、公告、宣传栏、开座谈会、发放明白纸等形式、逐门逐店思想动员,提高群众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自觉参与整治工作的积极性,迅速形成综合整治行动的社会氛围。准备工作由各位副区长负责组织分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本单位的具体工作方案;动员工作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文广新局、电视台配合,各有关部门履行好职责。牵头领导:刘卫东。

(二)实施阶段(年6月6日至9月5日)

按照实施方案工作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认真、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对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问题,逐条街路、逐个小区、逐个建筑物进行整治,逐个牌匾广告、逐个商铺门店进行规范。在整改中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巩固,一手抓延伸,确保各项整治目标按时限全部完成。各单位要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简报信息,保证每月上报2篇以上质量好、内容实、效果明显的经验材料和活动信息,办公室将对好的经验和做法予以刊发。本阶段由区政府各位副区长牵头,四镇、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三)督导检查验收阶段(年6月6日至9月10日)

成立由区委组织部、区纪委监察局、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组成的督查组,本着“整治完成一处、检查验收一处”的原则,采取筛查、抽查、暗访的方法,对措施不力、效率不高的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的,要启动行政问责,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督导组对整治情况、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情况等进行阶段性检查、整体验收,对没有按规定完成任务的单位要追究责任,限期完成,检查结果在全区进行通报。验收工作由区委办、政府办、组织部、纪委监察局负责。牵头领导:谷宏健、齐春清、吴景新、杨海龙、刘卫东。

(四)巩固阶段(年9月10日起)

各部门对照方案的要求,进行“回头看”,总结经验和成功做法,查找自身工作存在的差距与不足,采取措施,迎难而上,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务求成效。牵头领导:谷宏健、薛青松。

六、保障措施

(一)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宣传部门要发挥好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充分利用电视等宣传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的重要意义,组织开展百日行动大讨论,积极报道整治行动的工作进程和取得的成果,表扬整治行动中的先进典型,批评曝光整治行动中认识不高、态度消极、不能认真完成整治任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的顺利进行,成立“营子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区长李伟担任,区委副书记谷宏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薛青松担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其他常委、区政府其他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行动的组织、计划、协调和实施工作,综合整治办公室设在城管局,负责整治行动中的具体工作事宜。

(三)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各责任部门要根据各自的整治任务和目标,制订本部门切实可行的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将整治的各项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股(室)和责任人。督查组要开展日常督查和阶段督查,并将整治工作情况作为效能建设内容纳入部门年终考核。

篇2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制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公路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10.64万千米,全国公路密度为42.77km/102km2。根据《浙江省公路水运交通建设规划》(2003~2020),浙江将形成“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干线公路网。

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占地数量多、线路长施工期等特点,开展环境监理工作对于搞好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而编制环境监理方案是顺利开展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本文根据环太湖公路浙江段、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工程、湖州市中心城市外环道路改建工程、杭长高速公路安城至泗安段公路等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工作实践,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制工作进行总结,为今后公路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使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能更好地实施。

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制背景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行的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两项环境保护制度,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事前”和“事后”管理,而对“事中”管理相对轻视,对建设项目缺乏全过程监督管理,业内环保专家把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现象”。公路工程具有占地数量多、线路长、施工期长等特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种类比较多,若不能在“事中”加以有效控制,将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为了有效控制项目施工阶段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环境污染,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六部委于2002年了《关于在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的通知》,在13个生态影响突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中开展工程环境监理试点工作。原交通运输部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开展交通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通知》(交环发[2004]314号,决定在交通行业内广泛开展环保监理工作。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从2003年起在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环评批复中要求引入环境监理。此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陆续在建材、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工业项目中也要求实施环境监理。2012年1月,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5号),对环境监理的定位、功能、开展环境监理的建设项目类型等内容进行明确。

根据现有的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法律法规以及先期开展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践经验看,编制环境监理方案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做好整个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

2 环境监理定义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指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批复文件、环境监理合同等,对建设项目实施专业化的环境保护咨询和技术服务,协助和指导建设单位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各项环保措施。

环境监理作为一种第三方的咨询服务活动,具有服务性、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等特性。环境监理借助其在环保专业及环境管理等业务领域的技术优势,引导和帮助建设单位有效落实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在建设单位授权范围内,协助建设单位强化对施工单位的指导和监督,有效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3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制目的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是后期环境监理具体展开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据作者所编制的几个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的实践,编制环境监理方案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建立环境监理组织机构,明确各方职责。在实施方案中,明确环境监理机构、人员组成及各自职责,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关系,共同做好公路项目环境保护工作。(2)完善环评及批复与水保报告、设计文件中提出的措施与要求。将环评及批复与水保报告、设计文件中措施与要求改写成公路主体工程中如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涵工程以及临时工程等具体该做什么,将环保、水保措施与要求具体到主体工程的各单位、分部、分项工程以及各施工工序中去,从而更具可操作性。(3)核查施工图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在环境监理方案中应结合项目环评、水保报告书,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核查,确保设计阶段解决的问题在施工图设计中得到反映。如果这些设计方面的措施与要求未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得到落实.环境监理方案中应提出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落实。(4)提供开展环境监理的各种报告及表格。在编制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时,应通过对项目工程特点及环境影响的分析,编制用于环境监理工作的各类报告及表格,使环境监理工作留有记录,便于查阅和评定。

4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编制方法与程序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的编制方法以项目资料收集与整理和现场踏勘为主。应充分研读项目环评和水保报告书、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其他各种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根据公路工程特性及环境影响特点编制环境监理方案。编制程序主要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研读项目环评报告、水保报告书及设计文件;核实施工图变化情况及环保措施与要求落实情况;现场踏勘,掌握施工布设情况及环境敏感点情况;评价项目实际环境影响,提出补充环保、水保措施。

5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内容

根据笔者编制环太湖公路浙江段、318国道南浔至吴兴段改建工程、湖州市中心城市外环道路改建工程、杭长高速公路安城至泗安段等多个公路项目的环境监理方案经验,公路项目环境监理方案的内容宜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总则。包括工作由来、工作依据、项目环评及批复要求等。

(2)建设项目概况。介绍工程主要内容及概况,检查设计文件及施工方案是否满足环保要求。

(3)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介绍项目环境现状、主要污染源及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等。对于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中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一一列表。

(4)环评和批复文件中关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根据环评和批复文件中关于公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内容细化污染防治措施,同时关注环保“三同时”工程内容。

(5)环境监理工作目标和范围。介绍环境监理工作预期达到的目标;介绍环境监理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生活营地、施工道路、取土场、弃渣场、施工单位项目部及生活营地、附属设施等以及上述范围内生产施工对周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域,工程运营造成环境影响所采取环保措施的区域。

(6)环境监理工作程序。介绍公路项目环境监理的工作程序,根据项目进展选择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试运行阶段的工作程序进行说明。

(7)环境监理工作内容。按时间顺序概括性说明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理、施工废水处理环境监理、施工废气处理环境监理、施工固体废物处置环境监理、施工噪声控制环境监理、人群健康环境监理、施工期环境监测、环保设施“三同时”监理等内容。另外,应介绍监理期限为环境监理进场至环保竣工验收止。

(8)环境监理工作方式。提出环境监理实际开展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可以选择巡视、旁站等监理方式。

(9)环境监理工作制度。介绍环境监理实际采用的工作制度,如报告制度、环境监理会议制度、环境监理文件存档制度等。

(10)环境监理组织机构及职责。组建公路项目环境监理部,明确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参与人员,并说明环境监理工作人员应履行的工作职责。

(11)环境监理要点。根据公路项目特点、环评及批复要求,按生态、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分项详细说明环境监理过程中的关注点及应达到的监理要求。

(12)成果提交方式。明确项目在日常管理、申请试运行、环保竣工验收时,环境监理单位应提交的项目环境监理月报、季报、环境监理阶段报告、环境监理总结报告等工作成果。

结语

编制环境监理方案是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做好整个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编制合理的环境监理方案将有助于后期环境监理工作的具体开展实施,从而推动公路建设项目环保事业的发展,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篇3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现场控制;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2-0019-06

一、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状

据统计,我国精神病患病率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3.2%~7.2%上升到90年代的15.56%。根据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的统计,“在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保守估计有1亿人以上,其中1600万是重性精神病患者,而其中又有约10%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危险。”从一个最新的统计资料看,中国的重症精神病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不到30%,也就是说,有70%的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整的治疗,即便得到完整的治疗,复发率也在40%以上。而且在1600万重型精神病患者中,有暴力倾向的有10%,即有160万人有暴力倾向。有些精神病患者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但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

央视新闻调查显示,精神病人暴力事件每年造成的严重肇事案件超过万起。有关法律人士曾对精神病人的刑事犯罪进行过统计,发现杀人的占91%,平均每名被监管的精神病患者杀1.85人,最多的杀死7人。在失控状态下行凶杀人,近期所曝光的违法事件呈不断加剧态势,导致其行凶杀人数量已超过刑事犯罪,成为不确定人群无辜致死致伤致残的“危机杀手”。种种迹象进一步表明,由精神疾病而致行凶,似乎正在演变为某种“全球病”,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

二、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突发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显著的突发性。这个特点与精神病患者所患疾病有着密切的客观联系,精神病患者的发病不受他自己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是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病症造成的。精神病患者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病时的危害程度都是预先很难预测的。例如,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一乡村小学22名学生被砍伤,嫌犯闵拥军被媒体爆出“疑似患有精神病”。同年2月11日,河北廊坊一些行人在街头像往常一样行走时,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男子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用水果刀冷不丁地连刺了7人,造成1个人死亡。这些行为充分表露出精神病患者发病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作案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作案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和使用工具的随意性。司法实务证明,正常人犯罪除过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体的特定性。但精神病患者案件则与之相反,作案对象是不确定的,作案的手段和工具简单,往往见利器就拿、见人就乱打。由于精神病患者表现为人的行为、知觉、思维、情感、智能的失调,因而,病人精神活动容易随意变异,我们很难预测精神病患者发病时会攻击什么人,攻击什么物品。甚至攻击很贵重的财物,伤害与他们很亲近的亲人、朋友。,例如:2011年5月6日,吴某某突然手持柴刀在其房屋附近对过往的群众追赶乱砍,并扬言要杀掉自己70岁的母亲和9岁孩子,对群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2012年12月14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康涅狄格州,28人在一起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中丧生,而嫌犯亚当・兰扎被警方证实患有亚自闭症,时常“神经质、粗暴”,曾接受过药物治疗。

(三)案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规律性特点。此类精神病患者犯罪多为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及部分丧失辨认或自控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即因发病时间间隔一般有一定周期性,因而如果发病后犯罪相对就有一定的规律性特点。再如“武疯子”作案,虽然突发性很强,但在发病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征兆,如情绪异常激烈、精神晃晃不安、言语怪异偏激以及动作平衡失控等。因此,如果能在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注意观察,发现他们的这些变化,就能防止和有效应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

(四)案件具有较强的性

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具有严重的伤害性,而且作案手段可能极其残忍。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中的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强度、力度可能会超出正常人的想象。例如,崇阳县青山镇吴城村一个深山中的小山村,几乎家家装上了防盗门、防盗窗。他们防的不是小偷,而是本村一个大个头的精神病患者华某。华某力气非常大,木门木窗一踹就开,有时候半夜三更,他都会踹门进来打人,所以村民们纷纷把门窗换成了“铁家伙”。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村民们几乎都不敢开门,有小孩的人家更是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而且华某的大嫂雷某的胳膊和背部都被砍伤过。

(五)案件具有亲友易受伤害性

精神病患者的亲人、朋友和精神病患者接触的时间比较多、距离比较近,这样就自然会比其他人目睹和感受更多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状态,同时,也为精神病患者伤害这些与他们朝夕相处并且关爱照顾他们的人提供了更多机会。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正说明精神病违法暴力案件这一特点,如2006年5月23日,广西柳州市柳江县里雍镇红花村精神病患者张某打人,致一死二伤。而这已是张某四年内第二次行凶。2006年8月,张某打死自己的母亲,其妻因劝阻被他用刀砍成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14岁的女儿也被他砍中,还有一村民也挨了他一刀。

三、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面临的问题

基层公安机关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普遍存在对精神类疾病认识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问题,以至于造成处置不当或处置过度等情况发生。

(一)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状况认识不足

很多基层警察对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其方法和处置普通人的案件相同,结果可能由于语言、行为等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爆发,使案件更难解决;或者认为和精神病患者谈得来,过于轻信有潜在危险的精神病患者,而放松对他们的警惕,导致这些精神病人伤害其他人,甚至民警自己。

(二)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资料收集不够完善

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发生时,如果基层民警事先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情况较熟悉,毋庸置疑这对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有很大的帮助,会让民警对这个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等有一个大概的判断。而现实中,很多民警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注意收集有关本辖区内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采取的措施无针对性,起不到预想的效果,甚至在面对这些精神病患者作案时不知所措。

(三)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处置的技战术培训缺失

精神病患者属于特殊的群体,对精神病患者案件的处置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人的案件。很多民警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缺乏相关的培训;在处理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不懂如何处置,束手无策;也不懂如何通过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致使简单初级的违法案件演变为重大违法案件,并造成严重后果。

(四)自身安全意识不够,战术处置能力有限,应对措施不足

束手无策、慌乱处置,常常是抵达现场的部分民警的真实写照。表现在处置有关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安全意识不够、战术意识不强以及战术处置能力有限等。一些民警到达精神病患者案件现场时,没有及时将在现场围观的群众疏散或是隔离,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伤害到围观群众,而且群众的围观可能加剧对精神病患者的刺激,更易诱发精神病患者发病。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过于自信,过于信任精神病患者,认为精神病患者不会发病,而当精神病患者发病攻击他们时,他们变得很被动,疲于应对,以至于给民警本人和群众带来严重伤害。一些民警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战术意识不强,战术水平不高,不懂得使用谋略,往往选择难度大的、危险系数高的正面进攻,增加了处置的危险性。

四、处置与预防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对策

(一)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美国一起警察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失败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警察杰克逊找到约翰,希望通过说明来源和劝说促使精神病患者约翰戒毒的时候,约翰突然精神病发作,掏出手枪对准杰克逊头部就是一枪,接着,一不做二不休的约翰调转枪口,当场枪杀了5名正在围观的无辜群众,并击伤多人,直至被闻声赶到的特警队控制。这个案例充分警示我们,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首先,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至少要有两个警察在场,一个负责和精神病患者交流,一个负责警戒,随时准备策应,并在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时保持高度警惕,因为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随时都可能爆发。其次,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一定要疏散群众,使围观群众和精神病患者保持足够的距离,防止精神病患者突然病发伤到围观群众,也防止围观群众的不当言行刺激到精神病患者,以免造成案件性质升级、处置难度加大的窘境。《人民警察法》第14条规定:“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需要送往指定的单位、场所加以监护的,应当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并及时通知其监护人。”

(二)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和症状

精神病是一种病,是严重的精神障碍。精神病患者日常所体现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方面与常人明显有差异,尤其在自制力以及判断力方面有极严重的缺陷,而且常伴有精神异常恍惚、狂躁不安、抑郁难眠、妄想、心态恐惧、思维疑虑、情绪冲动、幻视、幻听等症状,甚至袭人毁物。

(1)常见的精神病种类。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

(2)常见的精神病症状。功能性精神障碍――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2.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作用

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对精神病患者情绪、言行、需求、病发程度的观察判断能力,有一些案件如果处置的民警能预先判断识别作案者是否为精神病患者…,可以使案件的处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警察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的处置;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和精神病患者交流,避免因不了解精神病的基本常识而造成民警的言语、动作刺激到精神病患者,导致精神病患者发病,使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难度增加;有利于警察在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制定更有针对性,更合理的处置方案。所以,提高警察对精神病患者病理的认识对警察妥善处置精神病暴力违法案件是十分必要的。《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三)注重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方式的训练

警察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应对其尊重、礼貌,不能在言语、举止中表现出歧视的意思,如果对其言语、行为粗暴,易激怒精神病,造成其精神病发作或者精神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例如,千万不要对着精神病患者吐口水、吐痰或做出其他轻视精神病患者的举动,因为这类行为特别容易引起精神病患者的误会。他们很容易把这类行为看成是歧视他们的行为。过去在精神科医生中执有这样一种观点,即对精神病患者要不冷不热。如果过分热情或过分冷淡,都容易让他们产生误解。在和精神病患者交流时,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考虑问题,而应顺着其思维和其对话,但要始终记住“假设我是精神病人”,顺着其思维与其交流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警惕意识。

(四)强化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

完善精神病患者的档案对警察预防和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十分有帮助,完善了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民警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案件时就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处置时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有利于民警评估精神病患者发病时可能产生多大的危害。完善精神病的档案材料应主要由负责管理辖区的民警来收集,因为社区民警对本辖区的人员情况更了解,且有更多机会接近群众。民警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通过走访精神病患者的家属、邻居完成。收集精神病患者材料时可使用表格的形式,表格中应包括被收集信息的精神病患者的照片、具体患了什么精神病、发病时的状况、患病的原因、接受过什么治疗、发病时其家人应对的方法。同时,建议在公安系统中建立有关精神病患者的专门信息库,以便处理精神病患者案件时共享并查询使用。

(五)加强对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的专项战术科目训练

公安机关接警后,第一个领受处置任务的往往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民警,而负责处警的基层民警多数缺乏对精神病人暴力事件现场处置的培训学习,缺乏对精神病人的病理认识,对精神病人暴力案件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出现了不会处置、延误时机的情况,导致处警现场混乱,甚至民警自身也受到伤害。因此,对民警进行如何与其交流、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运用何种控制措施以及处置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处置精神病患者专项战术科目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现场处置有以下战术要求。

1.战斗保障要充分

战斗保障,是为遂行战斗任务而采取的各项保障性措施与进行的相应活动的统称。战斗保障的内容包括信息保障、通信保障、警力保障、战术欺骗保障、武器装备保障、警械保障。对于处置精神病的信息保障可以通过前期的对精神病患者的档案收集以及现场对于精神病患者的观察来完成;处置精神病患者案件至少需要两个警察在现场,一个负责与精神病患者交流、沟通,另一个负责警戒,防备精神病患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对于武器装备保障与警械保障,处置的民警应佩戴防刺服、头盔、警棍、催泪剂、手铐,对于危险性较高的武疯子还应带上长棍、长叉以及其他先进的抓捕装备。

2.应善于运用警察谋略

警察谋略,是警察在履行法定职责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过程中对抗性的思维谋划规律和方法策略。示形、奇正是警察谋略的基本方法。所谓示形,即示出假形、隐其真形,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制造种种假象,以造成对手的错觉。所谓奇正,是指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方法。例如,在抓捕违法犯罪的精神病患者时,可以问路或其他借口等形式接近他,给他一种假象。接近他后,出其不意,趁其不备将其抓捕。又例如,在处置“武疯子”持械发疯时,可以一名警察在正面为其喊话,稳住其情绪,吸引其注意力,另一名警察持抓捕器从其后面接近,将其捕获或者身着防暴器械接近将其擒获。这两个例子其实都是示形、奇正的运用。

3.现场战术方法应用的多样性

(1)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做到内紧外松,灵活多变,避免给目标造成过于强烈的视觉刺激,导致其暴力升级,使我方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在遭遇追捕时,普通人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而精神病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不同,个别的精神病患者暴力违法案件嫌疑人也许不会产生这种心理,对于病情未发作的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加重,则很可能成为他们病情发作的诱因。所以,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追捕的民警应充分认识到所追捕对象的特殊性,并要有高度防卫、安全意识。

在追捕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时应尽量采用秘密、伪装的方式,尽量少用公开、直接的方式,因为秘密、伪装的方式可以减少对嫌疑人的刺激,麻痹嫌疑人,给嫌疑人造成错觉,利于战斗突然性的达成,利于减少、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例如,设卡盘查嫌疑人的车辆,巧借名目,如,例行安检、查走私、查拐卖人口、查肇事逃逸车辆等,麻痹嫌疑人。又例如,堵截嫌疑人驾驶车辆以及乘坐车辆时,可假借车辆事故、婚礼车队、送葬队伍、检修路面、临时安检等多种设障方法,让嫌疑人车辆处于限速行驶或局部阻塞的状态。

(2)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搜索战斗。搜索战斗是通过搜索作战对象隐蔽、活动的区域或场所,发现并实施抓捕嫌疑人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由于处于敌明我暗的情形,并具有遭遇性突出的特点,处置的危险性较大。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实施搜索战斗时首先应注意主动地获取情报,尽可能多的掌握缉捕人数、体貌特点、所患精神病的类型及病情,所携带的武器装备情况等,以利于警方的部署以及处置具有针对性。其次,要把住出入通路要道,观察、盘查可疑人员,防止嫌疑人从通路要道逃跑。再次,要保持好队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搜索时应特别注意加强组员的动作协同,相互掩护,队形不能过于松散,尽力避免民警各自为战的危险情形。努力做到先行发现嫌疑人则是为了给民警更多的处置时间,降低战斗的危险性,提高抓捕的成功率。由于警方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则需根据精神病患者的病症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达到奇胜的效果提供坚实的砝码。

(3)对精神病患者违法暴力案件嫌疑人的围捕战斗。围捕战斗是指我方警力主要以机动的方式占领和切断作战对象的一切逃窜通路,并将其抓捕的进攻型执法战斗样式。如果包围完成后,目标尚未被惊动,可以采取突然攻击的方式,打其措手不及。如果在包围前,作战对象已经与警方或群众形成对峙局面,而地形环境对我方严重不利,或可能伤害人质、引燃爆炸物品时,强攻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则通常采取喊话令其主动投降、投其所好放置诱饵、火力惊吓迫降、谈判劝降、围三缺一、强袭歼灭等战术方法。由于我们面对是精神病患者这特殊群体,所以我们在谈判、劝降时,使用与其病症相对应的语言会更有利于案件的解决,而现场处置环境的优先创建尤为重要。因为嫌疑人被围捕时心理一般会高度紧张、应激反应强烈,所以易诱发其病症爆发,其容易做出过激行为,这一点处置民警应充分认识到并高度警惕。

(六)强化与有关精神疾病专家的沟通和协调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临床路径;TP方案;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70%~80%的患者确诊时已属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失去手术机会,预后差。中位生存期一般为5~6个月,5年生存期约14%[1],目前主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以非手术的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以紫杉醇为代表的新一代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被证实对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2]。但化疗过程中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舒适度影响很大,严重时甚至中断化疗。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科采用临床路径联合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Ⅲb-Ⅳ期,且无手术适应症者。年龄20~65岁,病理分类:腺癌34例,鳞癌26例,均为初治病例。患者的ECOG评分0~2分,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排除年龄65岁;肝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心率衰竭等严重全身疾病者;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者;化疗前有严重消化道症状或有颅脑转移等有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精神状态异常、不能合作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的医疗护理组(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化疗。两组患者病例特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联合临床路径,组建小组,小组成员包括 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多学科人员,系统地收集、整理患者资料和信息,由责任护士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科治疗措施、化疗方案和护理方法等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中西医治疗,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和临床路径表。内容包括:①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相关规章制度。②化疗前检查目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③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化疗方案、药物指导、护理对策及心理疏导。④饮食宣教、化疗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⑤出院宣教等。着重落实中医护理:足三里针刺预防和减轻胃肠道反应和辨证饮食指导。具体措施如下:观察组除常规滴注维泽外,化疗前1 d及化疗期间配合针刺足三里穴。患者仰卧膝下垫一枕。选穴:足三里穴(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外侧前一根指)。常规消毒后选用长针准确刺入1.2寸,提插行针 ,待有针感(酸、麻、胀、重)后,留针20 min,2次/d。留针过程中巡视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折针等现象。观察组还注重根据肺癌的辨证分型给予饮食指导。如阴虚热盛型患者不易服辛辣煎炒食品及酒、鸡、羊、狗肉等热性食物,以清淡素食为主,主食为粗粮,如玉米面、小米、荞麦辅以山药、白菜、苦瓜等食物。药膳举例:麦冬无味子瘦肉汤,参竹老鸭汤等。气阴两虚型患者宜多食猪瘦肉、乌鱼、鸡蛋、黑木耳、白萝卜等。药膳举例:芪精黑豆粥,山药南瓜粥等。肺气不足者多食马铃薯、红薯、山药等。气滞血瘀者多食海带G豆行气活血,化瘀坚。痰湿瘀阻者多食扁豆、包菜、洋葱、紫菜等,少食过甜、过油、过咸的食品。化疗期间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富营养食物,少量多餐,避免过酸、过甜、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改善状况和护理前后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变化,记录护理后患者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分情况。并在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调查,化疗后患者自理能力恢复情况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在上述评价指标上的差异。

1.4疗效标准 根据化疗不良反应的WHO分级标准,将恶心呕吐分为0~Ⅳ级,0级:无恶心呕吐;Ⅰ级:轻微恶心,无呕吐,不影响进食;Ⅱ级:明显恶心,呕吐可控制,影响进食及正常生活;Ⅲ级: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耐受需治疗;Ⅳ级:难控制的呕吐。根据以上分级标准,疗效评判标准是0级和Ⅰ级为显效,Ⅱ级为有效,Ⅲ级和Ⅳ级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恶心呕吐防治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12例,占40%,有效9例,占30%,无效9例,占30%,总有效率70%。观察组显效18例,占60%,有效10例,占33.3%,无效2例,占6.7%,总有效9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治疗护理后两组SAS和SD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见表2。

2.3 MCMQ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患者的MCMQ评分中面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回避和屈服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2.4两组患者化疗后自理能力恢复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4。

3 讨论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严重困扰患者,对化疗产生恐惧心理,缺乏完成全部化疗的信心,阻碍肿瘤的远期效果。经络学认为: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与其直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肝气上逆,胃失和降有关。通经络调气血、循经取穴是针刺治疗的原则,符合“经络所通,主治所及”[3] , 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的下合穴,四总穴之一[4]。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刺激该穴能疏通经络,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5],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临床护理路径是医务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照护计划[6],是一种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是以住院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和护理等为纵轴制定的一个日程计划表[7]。本研究表明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TP方案化疗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作为指导,运用足三里针刺疗法和辨证饮食指导,有效地预防了化疗中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的发生。表1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结论

临床路径联合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应用于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能有效预防化疗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提高化疗依从性,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力.非小细胞肺癌辅助化疗的热点问题[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2):86-87.

[2]Lilenbaum R,Herndon J,List M. Single agent versus combination chermotherapy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CALGB randomized trial of efficacy ,quality of life ,and cost effectiveness[J].Pro Am Soc Clin Onco,2002,21(1):1a.

[3] 陆伟慧.针刺治疗在颅脑损伤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459-460.

[4]张丽华,王艳君.针刺配合天灸治疗顽固性呃逆40例[J].陕西中医,2012,33(3):344-345.

[5]王红,王刚,刘书仪,等.足三里穴位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40例[J].陕西中医,2011,32(9):1223-1224.

[6]王小玲,武爱萍,陶莉,等.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43-144.

[7]黄琴.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6:18-19.

篇5

(一)统一规划,科学部署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为统筹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我们开展了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用近三年的时间先后修编完成了《焦作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6~2015年)》、《焦作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三年实施方案(2010~2012年)》、《绿色生态焦作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规划(2012~2014年)》、《焦作市矿山复绿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5年)》等规划文件。文件规划了近期和远期治理目标,提出了地质环境整治与城市功能完善、旅游发展、矿业开发、土地综合利用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整治的全新理念。我市通过建设游园、主题公园、经济林、高产田等方式,赋予地质环境治理区不同的功能与价值。

(二)落实资金,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保障

一是积极争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自2010年以来,我市共争取资金2.9亿元。二是积极争取全省两权价款地质环境项目治理资金。近年来,我市共争取省财政支持资金8000余万元。三是认真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使用制度,积极督促矿山企业缴存并及时使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

(三)创新治理机制,发挥治理资金综合效能

一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项目。二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解决耕地灌溉条件、改善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三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旅游发展、恢复生态和改善环境相结合。四是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结合。

(四)精心组织,打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

一是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年初对当年度拟实施的地质环境项目进行详细安排部署,明确责任人、责任单位、完成时限。二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焦作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纪检委、市国土资源局等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焦作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项目实施工作。三是组建市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办公室,抽调专人负责。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处理,确保各项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放心工程。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措施到位

一是高度重视隐患的排查工作。每年于汛前和汛期多次组织各县(市、区)对全市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制定应急预案和防治方案,并按照地质灾害点的基本特征、威胁对象,明确防范责任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二是对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网络系统定期进行更新完善,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队伍。三是每年都与市气象局、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在主汛期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四是在全市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广大群众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

三、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强化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对辖区内重要地质遗迹进行调查和安全评估,对地质遗迹的危险地段实施了工程保护。二是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实施。2010年批复的1160万元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基本完工。三是注重培训与信息交流。对各园区300余名管理者及导游员进行科普,通过课堂讲解和野外实地讲解培训,导游员对地质旅游讲解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更好地发挥了科普宣传员的作用。四是加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实现统一宣传、信息共享、互惠互利,促进各园区协调发展。

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更加规范

篇6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公共财产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活动。

第三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应当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县(含县级市,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规划、防治结合的方针,组织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六条鼓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和方法,普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第八条对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规划

第九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如实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矿山地质环境的相关资料。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密。

第十条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本省实际,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编制本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依据上一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利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结果,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二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项目。

第三章保护

第十三条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依法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第十四条探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勘查设计施工,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进行回填、封闭,对形成的危岩、危坡等,采取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申请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申请人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资质的单位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有采矿许可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已建和在建的矿山企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采矿权人应当编制,并报原采矿许可机关批准后实施。

第十六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现状;

(二)开采矿产资源对矿山地质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评估;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及保障措施;

(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七条采矿权人扩大开采规模、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八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照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开采,避免崩塌、滑坡、地裂,防止或者控制地面塌陷等矿山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开采矿产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和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废石和尾矿等废弃物。

第二十条开采矿产资源,应当依法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水量的影响,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和水系破坏。

第二十一条在勘查、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对具有科研和利用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以及文物古迹,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

第四章治理

第二十二条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由采矿权人负责治理恢复,治理恢复费用列入生产成本。矿山被批准关闭或者闭坑前,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

第二十三条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的原则,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

保证金缴存、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四条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进行勘查、设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勘查、设计后方可施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由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

采矿权人不具备治理恢复能力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

第二十五条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当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不得弄虚作假、降低治理恢复质量。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不得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不得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

第二十六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采矿权人或者承担治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每年将治理情况报告矿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应当达到下列主要标准:

(一)整治被破坏或者废弃的土地,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水产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状态;

(二)整修露天采矿的边坡、断面并实施绿化,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全隐患;

(三)采取封闭、充填或者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地下井、巷等采空区达到安全状态;

(四)处置矿山开采活动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地表水水质得到恢复。

对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的矿山遗迹,鼓励开发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旅游区或者矿山公园。

第二十八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后,由采矿权人向矿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经验收未达到治理恢复标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治理仍达不到标准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重新治理,治理费用从保证金中列支。保证金不足支付治理恢复费用的,由采矿权人补足。

第二十九条本条例实施前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对其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恢复。市、县人民政府可以通过多渠道融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治理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投资人可以依法享受投资收益,但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前款规定的已关闭或者废弃的矿山,其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治理恢复能力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的单位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完成后,由矿山所在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因采矿而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治理后可用于耕种的,经验收确认后,可以依法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

第三十一条采矿权人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从废石(矸石)、尾矿中回收矿产品的,可以依法减免矿产资源补偿费。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动态监测,指导、监督采矿权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向社会公告。

采矿权人应当定期向矿山所在地市或者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情况,如实提交监测资料,接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单位提供服务。

第三十四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采矿权人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职责时,可以对下列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确定的治理措施落实情况;

(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情况;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情况。

第三十六条开采矿产资源发生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矿山地质灾害的,采矿权人应当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七条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行为或采矿权人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义务的行为,均有权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及时依法调查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第十条规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

(二)未依法批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

(三)未依法组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的;

(四)违反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探矿权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治理措施,治理费用由探矿权人承担,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对勘查矿产资源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未进行回填、封闭的;

(二)对形成的危岩、危坡未采取治理措施的。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未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制;逾期未编制的,予以警告,可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而未编制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编制;逾期未编制的,予以警告,可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已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除外。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扩大开采规模,未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或者编制的方案未经批准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警告,可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未按期治理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恢复;逾期拒不治理或者拒不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治理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勘查、设计、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勘查费、设计费、监理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业务的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责令停止相应业务,降低相应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相应资质证书;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相应资质或者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二)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治理恢复工程质量的;

篇7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2】王素萍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五期118-121

篇8

1.矿山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新进展

1.1制定标准规范矿山环境保护行为

目前,关于矿山环境规范管理的一些内容已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的标准化工作当中。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工作要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要求》和《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为规范矿山环境保护行为和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9月7日,国土资源部与环保总局、科技部还联合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2探索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2005年8月1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要探索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新建和已投产生产矿山企业要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对废弃矿山和老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多渠道融资的方式,加快治理与恢复的进程。同时,《通知》还要求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制定相应的矿山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方案,以确保采矿权人能切实履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的责任。

2006年2月10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从2006年起要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新建和已投产矿山企业要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达到矿山环境治理及生态恢复目标的具体措施。

1.3专门立法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长期以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缺乏专门的立法,只是散见于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之中,缺乏独立、统一和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对其加以规范10。2009年3月2日,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适用于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走上法制化的道路。2009年12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建立制度、加强监督、规范管理、注重成效,确保中央财政支持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效果。

2.有关矿山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思考

随着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公布实施,我国矿山环境保护立法取得可喜进展,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已有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并加以完善。

2.1《矿产资源法》中未明确矿山环境保护制度

作为矿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应当在《矿产资源法》中予以明确。但现行《矿产资源法》对矿山环境保护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完整,存在内容缺位的问题=《矿产资源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和第三十二条只是原则性地体现了矿山环境保护的精神,没有具体规定矿山环境保护的内容和方式,矿山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制度在矿法中没有明确表示出来,无法为关于矿山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制定提供法律上的有效依据。

2.2矿山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法律层面的规定分散

我国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内容散见于不同的法律中,《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多部法律中对矿山环境保护都有规定。分散的规定导致实践中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并且矿山环境保护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多个执法主体,职责交叉,容易造成彼此间推诿扯皮,法律责任不清,对执法责任追究制和违法处罚责任追究制的监管责任不到位等问题0,不利于矿山环境保护法律规定的落实。

2009年5月1日起生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系统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规划、恢复治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是第一部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专门立法,必将有助于保护矿山环境和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但其仅仅是部门规章,法律效力等级较低,无法有效解决现实中日益严峻的矿山环境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立法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该《规定》只在国土资源系统的权限范围内施行,而矿山环境保护要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部门规章难以作出有效的规定;另一方面,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参照国务院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制定、的规章。这造成了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实际上低于地方性法规,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部门规章作用的发挥。

2.3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有待完善

(1) 各省保证金制度的具体名称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根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和2006年国土资源部与财政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已出台管理办法建立了保证金制度0,但保证金制度的具体名称各省表述不一,安徽省表述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表述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四川、云南等省表述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辽宁、甘肃等省表述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河北、福建等省表述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重庆、江西等省表述为“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除具体名称外,各省保证金制度的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侧重于防治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及诱发的地质灾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则适用的范围更广,但多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在实践中难以真正执行。

(2) 保证金的收取标准不尽合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其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执行。目前各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的收取标准不尽合理,有些省份是按照采矿许可证登记的面积收取,有的省份是依据建设规模收取,也有的省份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少量保证金。从实际的运行情况来看,最终收取的保证金有时无法满足保护矿山环境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的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并且在缴存标准上缺乏统一的规定,进而导致执行力不强,可操作性欠缺。

3.对策建议

(1) 修改相关法律明确对矿山环境的保护。首先,鉴于《矿产资源法》对矿山环境保护方面规定的缺失,修改《矿产资源法》时应当考虑加入这方面的内容,明确矿山环境保护的管理分工、治理恢复方案和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以为相关下位法的制定提供上位法依据;其次,修改《环境保护法》时建议明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分工,并增强有关矿山环境保护条款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

篇9

摘 要: 矿山地质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露天开采作业都是在地表进行,很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地质灾害,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

一、前言

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多地质条件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处处可见。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及斜坡稳定,最终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山矿渣的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随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应本着“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复治理。

1、以人为本,排险防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对矿区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别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本着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以及资金情况,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多措并举,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质灾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针对工程措施投资大,生物措施投资小的特点,搞好合理配置,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首先,矿产开发过程中,规定选择恰当的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开发结束后,选择合理的恢复措施,恢复到规定的程度。其次,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标准。我国大多数矿区在进行环境恢复时,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出现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根据当时剥离物的肥力情况,作出规范,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改变规范标准。最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完善采矿许可制度,在采矿许可证申请时,必须包含如何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以后的恢复方案; 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的处罚办法与执行方案; 建立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关的保证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据环境污染与恢复程度确定返还保证金比例。

2、严格实施规划,规范矿山管理

一是严格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矿产资源,方案中必须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地质环境治理费用一并列入矿山开采成本,对费用不落实、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矿山企业,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加强对生产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已经批准的现有矿山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开采生产中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时组织进行恢复治理。督促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三废”达标排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大矿小开、一证多矿、乱采滥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基于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引进应用和研究开发开采加工新技术,把巩固提高现有生产技术成果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实现工艺技术改造与挖潜、降耗、增效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环境监测、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种植力度

一是规范矿业开采方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的双赢。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建立 GPS 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控,增强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担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矿权人或相应的担保机构收取质量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矿山关停时由政府指令专门委员会或机构评审合格后,方可退还这笔资金及利息。如果评审不合格,则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中扣除治理费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治理率。积极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新技术,开展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加大关停矿山土地复垦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矿业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组织实施矿区的复垦种植,增加耕地数量,确保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

5、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多,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为主体,以其他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辅的治理办法,从收缴的矿产资源价款、资源税等涉矿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以往关停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欠帐进行恢复治理。二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以废旧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复垦矿山土地使用权等作为回报,体现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企业化运作。研究创建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具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筹措、运行和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以发行债券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帮助企业从银行或财团融资,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机制。

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有着高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要求,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规划建设为动力,以治理村容村貌和开展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为载体,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的各项工作。

二、组织机构

成立*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政府办纪检组长

*县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县城乡规划局局长

成员: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县农办、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水利局、县环保局、县卫生局、县林业局、县旅游局、县畜牧食品局、县农能局、县爱卫办、*镇、*镇、*镇、*乡、*乡。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规划和建设局,由县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原则

结合灾后农村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农房修缮加固,确保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村顺利开展。本着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环境治理与创造灾后农村住房重建条件,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保护林盘资源,培育农村支撑产业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引导,节约土地,扎实有序地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四、工作目标

通过治理,试点村要达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特色突出、生活舒适,充满活力的村庄。

五、治理内容

(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结合当地实际,修建符合要求的村内主干道和户通道路,完善供排水、能源、通信、电力等基础,修建村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治安联防室、便民商店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配套路灯、绿化、健身等附属设施;广电、通讯、电力安装规范,进村入户。

(二)治理农房院落。在开展“两池六改”和“六清四化”工作的基础上,拆除乱搭乱建房屋和残垣断壁,统一围墙、建筑风格,清洁墙壁,整理屋瓦,清理院外林盘,填埋粪坑灰池;柴草农具杂物分类整齐堆放,做到院外风格一致,院内整齐干净,室内清洁卫生。农房重建的设计风格要与川西民居风格一致,与周边建筑协调统一。

(三)整治村容村貌。以治理“脏”、“乱”为重点,推行柴草农具入户进屋措施,治理乱堆乱放现象;改变家禽满村放养习惯,改为院内圈养,解决村户院落粪便满地问题;修建垃圾池、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清运制度,改变房前屋后堆放垃圾的不良陋习;疏浚沟渠河道,清淘堰塘垃圾淤泥,建设生产、生活污水沉淀过滤和净化设施,实现水流干净清亮,村容整洁清爽。

(四)民居建设。对试点村内的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坡屋面、三合或L型布局为特征的传统农家院落采取维护、修缮措施,对风貌不协调的农居要按照当地民居风格进行调整,要做到与当地的古建筑风貌、人文环境和地域特色相一致,与历史建筑风格一脉相承,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的农耕文化气息。

六、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4月25日至2009年5月25日

在已确定农村环境治理试点村的基础上,做好试点村的调查摸底工作,明确治理目标和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同时进行宣传动员,全面部署农村环境治理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9年5月26日至2009年11月30日

按照治理目标、内容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各试点村的治理工作计划,缓急有序地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在2009年11底顺利完成。

(三)验收考核阶段: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15日

县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的形式对5个乡镇试点村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考核。

七、工作措施

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任务重、综合性强,各试点村乡镇要紧紧围绕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修缮加固实际,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注重实效;相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在充分尊重农村实际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使治理试点村的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整合力量,组织专家分析并解决治理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各试点村乡镇为试点村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治理试点工作的落实,每月底前将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书面报送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四结合”。

1.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修缮加固相结合。以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加快试点村道路、沟渠、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鼓励受灾群众在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上重建和维修,避免异址建设,占用耕地。

2.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农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相结合。对试点村内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要配套完善道路、沟渠、垃圾池、沼气池、通信等基础设施,满足社区功能要求,提高其环境承载能力和居住凝聚力。

3.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林盘资源保护相结合。对试点村内已纳入规划保护的林盘,一是要加强聚居型林盘道路、供水、排污、电力、能源、通信和卫生等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改善、提升林盘内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二是要保护生态型林盘的树木和植被,禁止砍伐、移栽和买卖林盘内竹林、树木,挂牌保护古树名木,维护林木树种的多样性,治理林盘周边的河流、沟渠,保护林盘整体的“田园风光”景观和生态系统。

4.坚持村庄人居环境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各试点村要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立足自身地域条件、资源特点和产业布局等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地处城镇、风景名胜区周边及河流沿岸等生态环境较好、林盘规模较大、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村庄,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农耕文化资源,通过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环境、卫生、房屋的治理,增强接待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场所,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度假,体验农耕文化气息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对其余村庄要积极探索,整合现有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适宜小型化生产的庭院经济、苗圃园艺、反季节蔬菜、水产牲畜养殖、中药材等特色生态农业,并加以科学规划和引导,不断凝聚产业力量,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使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把握治理重点,突出治理效果。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综合性强,各试点村乡镇要从灾后农房重建、修缮加固实际出发,把握轻重缓急,明确治理重点,由易到难,逐步推进,从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密切的路桥沟渠、拉圾清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入手,突出治理成效,解决与农民利益密切联系的基础公共配套设施缺乏问题,使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为争取农民积极参与治理打下基础,提供动力。

(三)协调部门分工。相关部门从自身职责出发,在县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有序推进治理各项工作。

县规划和建设局牵头抓好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试点工作,协调试点村乡镇与部门之间相关事宜,为试点村镇房屋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试点村建设项目土地利用的指导协调工作;

县城乡规划局负责村庄人居环境规划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村庄道路修建、路标设置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河沟堰塘等水利设施和农民饮用水水源规划建设工作;

县农能局负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使用的指导工作;

县畜牧食品局负责畜禽、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导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本级财政经费落实和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污染源治理和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的指导监督工作;

县林业局负责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绿化树种选择栽培的指导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对试点村卫生院提供业务指导。

县旅游局负责试点村内乡村旅游、农家休闲开发规划指导和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

县爱卫办负责改水、改厕、改圈、改厨的卫生达标和灭“四害”的指导工作;

县农办负责对试点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业务指导。

县目标办、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将新农村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