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知识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知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五月十六日下午,春晖家园计划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结束了,对于此次的培训学习,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08级毕业生现就职于安徽省睿正律师事务所的杨阳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敬佩于杨阳作为一名律师的职业道德,也感动于他愿意为春晖家园计划做无偿的法律顾问。
本次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下面就此次精彩培训学习所得谈几点体会:
一、丰富了自己的法律素养。充分认识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意义,增强使命感。
杨阳首先介绍了对留守的儿童普法教育有助于儿童法制意识的养成以及社会稳定的维护,他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留守儿童的普法教育,二是志愿者支教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三是其他法律知识交流——以婚姻法为例:从结婚、财产分配以及离婚三方面的注意事项进行阐述。所以我认为,在接下来的支教工作中要充分把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进去,增强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
二,此次支教团队应大力开展传统形式的普法宣传,加强学校宣传教育阵地建设。
篇2
由于大多数HRD来源于人力资源专业,经过专业培训,再加上多年的人力资源工作实践,使得他们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实际经验,让HRD转型在专业顾问这个角色上拥有了巨大的优势。一部分HRD凭借自己的专业性和实践经验进入人力资源咨询领域,进行如组织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等等专业咨询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发挥自己的沟通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
无论是从事咨询还是进行培训,理解行业和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深刻了解企业运行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那么,HRD在专业顾问及培训讲师的转换过程中该如何进行把握和学习呢?我们将进行深入探讨。
过往实践经验为今后职业夯实基础
据柏明顿咨询集团高级顾问师罗燕如女士介绍,HRD转型做咨询顾问普遍存在,同时咨询顾问转型做HRD的也不少,两个工作都属同一个专业领域,不存在很大的专业转换障碍。就HRD转型做咨询顾问来讲,其以往的专业和管理方面的实践,为更好地做咨询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罗燕如女士认为他们转型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具备较好的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咨询顾问与HRD就管理对象而言起点和终点都一样,就是要准确地分析与界定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有着在企业长期的管理实践的沉淀,HRD对企业运作中的具体问题有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敏感度也比较高。在管理诊断过程中,实践经验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很关键的作用,由于对企业的实际运营有较好的阅读和真切体会,往往能比较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分析也能够具体和深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第二,企业内部平衡能力更有利于咨询方案的优化。一名HRD在企业运作管理中练就了很强的企业内部平衡能力,简单来讲是要取得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和掌握企业内部政治生态的平衡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咨询方案的优化和落地实施。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有利于在日后咨询方案形成时兼顾方案最优化与实际的可行性;同时,一个咨询方案的实施意味着有一定程度的管理变革,会触动不同各方利益,掌握企业内部政治生态平衡,有利于方案融入企业的管理运作中去,真正落地实施。
第三,沟通和访谈能力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HRD经常需要从企业与员工两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使他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各方的立场,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把握不同沟通方式,在实际咨询过程中有利于得到足够的信息;同时对各类信息也比较敏感,主动沟通的意愿也很强,有利于推动各方面对咨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配合,也注重实施过程动员各方面的积极参与。
HRD转型路径各不同
HRD转型做管理咨询或培训师的路径各不相同,据罗燕如女士介绍,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事业开拓型,有一些大型集团型企业的HRD或者知名外企的HRD,在做转型前已是比较资深的专家,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职业起点高,有志于自己开办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以合伙人形式开拓自己的管理咨询和培训事业;第二,逐步过渡型,有些HRD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需要,在自身企业管理实践或者与咨询公司进行项目合作过程中自己也逐步成长为专家,在自己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独自进行或参与一些企业外的管理咨询或培训业务,逐步过渡为全职的咨询顾问和培训师;第三,职业转变型,一些HRD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进行尝试或转换从事咨询顾问或培训师,拓宽自己的职业领域和提升专业能力水平。
HRD在转型前,应认真考虑自己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转型。HRD与咨询顾问毕竟是不同的职业,在转型前要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动机和能力特点与咨询顾问或培训行业特点进行匹配分析,看自己是否适合。罗燕如女士表示,以HRD和咨询顾问来比较,HRD在日常工作中要展现专业能力,还要展现领导能力,俗话说要有很强的“成事能力”,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动员和感召能力,工作中带些感性色彩可能会更有亲和力和魄力,在一项工作中可能既是方案设计者,又是组织实施者。而咨询顾问的职业特点有所不同,更注重理性分析和严谨系统的逻辑设计,俗话说就是“成方案”的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沟通过程中经常是以信息的了解者和方案的推销者出现。所以,HRD在转型时首先要分析咨询或培训行业的特点,分析是否适合自己今后的发展。
据罗燕如女士称,咨询工作的特点是经常面对不同的行业,这些企业发展状况和管理风格各具特色,这也是咨询工作的乐趣和挑战所在。在做咨询顾问前,通过一些分析工具对行业经济的运行状况、产品生产、销售、消费、技术、行业竞争力、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等行业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行业运行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而进一步预测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对指导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规划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另外还要对企业背景分析,这主要是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判断企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全局上分析企业在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把握环境提供的机会,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威胁,对企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行业分析和企业背景调查是开展咨询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有利于合作双方准确界定咨询项目内容,同时咨询方案设计形成有一个双方共识作为前提条件,这对于咨询工作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熟悉行业知识和企业背景是一个基本功,罗燕如女士认为日常工作中进行两个方面的积累是有帮助的,一是平时多阅读各行各业研究报告,对各行业有一个框架性的印象;二是有目的和计划性地做一些行业研究工作,既有利于熟悉行业研究的技术方法,又能更深入地了解一些行业领域,成为这某些行业领域的深入研究者。
工作的转变与生活需协调平衡
篇3
长期以来,各单位对兼职教师培训非常重视,常抓不懈,兼职教师培训项目办班数量多,培训需求大,但在现实中兼职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却总是差强人意,主要表现为:一是培训目标未能从需求出发,忽视技能掌握。在兼职教师培训中,大多数培训对象都从未上过课,对备课、上课缺乏感性认识。而许多税务机关、培训机构和老师在兼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时,注重安排理论课程和业务知识课程,与学员实际需求脱节,把“知道”、“懂得”培训理论和业务知识作为培训目标,而不是掌握备课、授课技能,造成学员培训后还是不会、不敢讲课。二是培训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忽视技能实训。在兼职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和老师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习惯讲授式,而兼职教师的培训目标是学会备课、上课,纸上谈兵是不能够提供上课体验的,也不能帮助他们预知自己未来讲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仅仅用讲授式教学法难以支持兼职教师培训目标的实现。三是兼职教师培训评价以考试为主,忽视是否会“做”。许多兼职教师的培训常常以培训理论和业务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培训考核也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结果,而不是看这名兼职教师是否真的能够按要求将课程讲起来,评价指标同样偏离了培训目标和培训需求。总之,许多兼职教师培训都是坐而论道,培训投入很大,学员回去后还是上不了课,或者是原来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发现,授课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因此,针对这种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我们在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应该大力提倡实训教学法。
二、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实训教学法的特点
实训是工作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教师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员进行工作所需的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加训练的过程。其特点是: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内容、标准、环境。在我们所开展的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实训教学的具体特点是:1、明确教师应该掌握的教学技能;2、对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具体、明确;3、强调亲身体验教学过程;4、反馈真实,纠正迅速;5、灵活机动便于操作;6、个性化教学代替“大呼隆”全班教学;7、培训模式多种多样。
三、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实训教学法实施条件
1、提高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改变观念、务实创新为前提。一是参与税务兼职教师培训项目的领导、项目设计人员、参与培训实施的老师和管理人员以及委托培训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学员本身都需要建立现代培训理念,从培训教师素质特点出发,从学员需求出发,从兼职教师培养目标出发,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坚持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并重。
2、建立制度。开展实训教学法,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制度作为保障。一是重新构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首先,调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大教师实训指导的权重。实训教学的考核是确保实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将教师指导模拟实训的情况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教师实训指导进行评估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合理,一般来说,可采用学生课堂问卷调查和网上评教、教学督导组现场听课评课等方法,进行量化考核。第二,调整对学员的考核机制,加大学生平时实训表现和实践能力的权重。方法上可以采用教师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进行量化考核。第三,调整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确保实训教学法的施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将教师组织指导实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的范围,并与分配挂钩,做到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并重,实训指导与理论教学并重。第四,建立实训管理制度。实训管理包括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人员管理。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模拟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完善设施。实训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如研讨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以及各种必要的设备等。
四、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实训教学法实施步骤
兼职教师培训运用实训教学法,要以学员为主体,在实训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员充分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备课、授课的过程;还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扮演好策划者、教练和观众等角色。整个实训过程应循序渐进,贯穿培训始终,具体步骤和方法如下:
(一)研究培训对象,确定实训的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一是根据学员来自的岗位。对于岗位背景相同的学员,可以安排培训理念、教学方法以及专业内容的讲授、研讨课程;对于岗位背景各异的学员只能安排共性课程,如培训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展示教学方法的公共课程。二是根据学员有无担任兼职教师的经历。对从未担任过兼职教师的学员,着重基本技能的实训;对担任过兼职教师的学员着重对以前课程的打磨和不良教学习惯的矫正以及提高教学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二)区别对象,实施辅导根据不同的情况,培训组织者要将有相似经历和背景的学员分在一组,细分培训需求,并安排老师分组辅导。教师的辅导需贯穿实训的全过程。
(三)确定选题,形成大纲教师组织学员对未来试讲课程进行选题,即体验课程开发的经过,并形成初步的培训提纲和授课策略。老师组织同组学员进行讨论,审定学员讲课提纲。
(四)示范课程,模仿名师授课安排优秀老师对于不同课程的备课、讲课方法进行示范和讲解,并尽可能选择不同教学方法的课程。学员用心揣摩、模仿。
(五)学员备课,制作课程包学员按照规定要求和范本尝试编写课程讲义、制作课件、设计作业、选择案例,并采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展示课程内容。
(六)微格教学,师生纠偏微格教学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应用科学的方法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系统、有控制的实习活动。它是把一节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小型教学,它的目的是培训教师迅速地掌握和改进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在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采用微格教学法,学员在小组内走上讲台,进行试讲,教师和同学根据试讲考核办法进行评议,并回放录像,肯定好的方面,提出矫正建议。
(七)大课观摩,互相切磋开展全班教学观摩,根据时间,可以在每个组选择试讲优秀者进行教学展示,也可以全班每个人上台演练一次,并安排老师继续点评。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课程开发、备课、授课的体验式实训过程,只要基本素质合格的兼职教师苗子,都能勇敢地走上讲台,有的还十分成功。
五、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实训教学法实施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在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主要采用了如下实训教学模式:
(一)学员自训模式
学员自训模式是学员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自我学习的方式掌握教学技能的途径。指受训者依照现代培训理论和教学要求进行自主训练、主动探索。包括:1、课前模拟探索式。即学员不会上课,上不好课,心中没底,在课前自己选题、组织内容、探索理想的教学方法,为试讲、正式上课积累教学经验。模式:选题—备课—练习—反馈—修改。2、问题解决自训式。即学员通过多次辅导和试讲课堂教学反馈,知道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自己寻求训练目标,进行针对性训练。模式:问题—目标—练习—评价—解决。3、课后评改纠偏式。即学员对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摄像机所做的实况记录,课后自己进行反馈评价,悉心揣摩,研究改进。模式:课堂教学记录—反馈评价—研究改进。
(二)教师指导模式
这主要是指由指导教师进行群体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模式。它集一般课堂教学组织特点和实训教学特色于一身。
1、全程技能训练式。这是实训教学对培训教学技能培训的基本模式,它是特点是帮助学员系统、全面地按照教师准备授课和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流程进行培训,它按照步骤一个技能一个技能地培训,最终达到全面掌握教学技能、学会教学的目的。模式:学习理论—选题备课—观看示范—审定教案—尝试教学—讨论研究—反馈改进—正式上课。
2、指导讨论讲解式。主要是由指导教师讲授培训教学理论,目的是指导学员形成认知理解。模式:讲解—分析—讨论—评价。
3、演示分析讨论式。进行教学示范的老师不是单纯进行理论传授,而是把理论与实际教学范例结合起来,详细解释备课的过程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供学员学习模仿。模式:理论—示范演示—讨论消化—迁移模仿。
4、评点教案反思式。在试讲前,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评改事先撰写的课程包,包括教案、讲义、、PPT课件、选择的案例、试题等,进行反馈。指导教师可进行答疑,为学员提供课堂教学经验信息,帮助学员反思,提高学员技能水平、尤其是技能使用策略水平。模式:写教案等课程包—评议教案、PPT课件—修改教案、PPT课件。
5、反馈评价矫正式。老师与学员共同观看微格教学实况录像,并及时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供学员进行纠正。模式:反馈评价—分析研究—再次练习—总结评论
(三)集体学习模式
指导教师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开展合作学习,重在开展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主要模式有:
1、竞技比赛式。即受训学员经过一个阶段小组培训,可以按教学要求开展教学竞赛。竞赛要有评价标准,指导老师做真实记录,赛后评点打分,并公布结果。这对学员互相学习及培养竞争意识都具有意义。这种模式生动活泼,要求学员对教学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和使用,适合在教学技能培训后期使用。模式:提出课题—精心准备—开展比赛—评点打分—评议结果。
2、观摩检验式。对于时间较长、训练充分、学员中有着较多成熟兼职教师的培训班级,还可以开展教学观摩,即鼓励学员上一堂完整的2小时以上的课程,而不是在微格教学中训练一个片段、一个技能。以此来检验学员真正的技能训练成果。并严格进行观察、记录,课后评价再提出今后的教学技能训练目标。模式:全课程实践—观察记录—课后评价—改进教学
3、评课导师式。学员观摩、评价、分析他人的课堂教学,取长补短是十分必要的。在他们掌握了技能理论,具备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后,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用于教学实际。因此,在教学比赛、观摩中,也要求学员互评,以此创设团队、集体学习的和谐氛围。模式:听课—记录—评价—切磋—提高。
六、税务兼职教师培训中实训教学法应用效果
篇4
[关键词]创新;培训模式;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D4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04-01
1 结合实际,实施分类施教
在每期班开班之前,基地积极与业务处室及相关站段了解培训人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工种、技术等级等情况,围绕铁总公司岗位培训规范,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如:新职工岗前培训,是了解铁路、融入企业的第一课,是走向岗位、成长成才的第一步。为了让这批新职工尽快融入岗位,进入角色,发挥作用,我们紧贴生产实际和新职工特点,认真制定培训方案,力争在短期内让新职工掌握岗位应知应会知识,能够独立顶岗。目前,已培训工务线路工、车辆钳工、客车检车员电力线路工等工种新职人员1264人。在现代物流骨干935人的两期培训班中,第一期我们请中铁快运的讲师结合中铁快运的实际和经验,与学员进行交流、沟通,使学员认识到当前我局货运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新货运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第二期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局货运中心人员亟需更新物流理念,快速融入到现代物流当中,我们积极联系北京交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授、内蒙古大学市场营销研究生导师从专业角度讲解现代物流的概念,打破以往人们固守的货运经营理念,让学员从新的角度建立符合我局实际的现代物流理念。同时,在职工培训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明晰路径,努力在思想认识上上水平,在理论认知上达到新高度,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求创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下功夫,在培训成效上取得新突破。
2 创新手段,提高培训效果
扩充培训内容,改变培训方式,采取多种方法,确保培训工作早见效,培训人员早到岗。
2.1 强化技能实施定向培养。由于培训基地面向全局各专业、各工种,为防止培训工作演变成囫囵吞枣、大杂烩,学的多、记不住,我们提前根据现场培训需求,要求专人管理。培训计划全部根据工种及培训规范的要求来编写,理论学习和实做项目全部按照岗位和承担工作的不同来确定,聘请站段本专业的专兼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学习效果全部由基地监督、专人考评,定向培养现场急需和需要储备的技术工人,保证培训效果。
2.2 巩固知识抓好理论学习。一是基础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章及事故案例、共性知识和学员应当掌握和了解的常识。二是突出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培训,根据培训的工种,重点讲解岗位应知应会、作业标准等知识。
2.3 落实规范突出实做培训。采取“专业人员上讲台,现场培训到课堂”的方式,将培训地点由现场搬到功能实训教室内,将培训方式由照本宣科变为动手操作,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从现场专兼职教师中中抽选现场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干部,现场观摩讲解作业程序、标准和技巧。还采取“先理论后实训,再理论再实训”反复循环的方式,让职工学有对照,干有实物,加深职工的直观认识,提高技能水平,努力在短期内达到顶岗作业的标准。目前,我基地已对工务钢轨探伤工、车辆钳工、客运乘务人员、车务人员等5个工种的人员进行了现场模拟实作培训。
2.4 夯实基础打造精品班。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基地积极探索职工培训的新模式,打造精品班。在意识上引导学员树立精品,行动上追求完美。精品班按照“四统一、三体现、二尊重、一提高”的模式办班,成效明显,做到了服装统一,课堂安静,宿舍整洁,成绩达标,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发挥了“固局之基、育才之地”的作用。
3 高标定位,加强培训管理
为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在实施培训工作的同时,采取四项措施严格日常管理。
3.1 完善流程加组织管理。由基地主任总体负责,培训科科长具体负责,成立培训项目组,从安全意识培养、技术作业规范到规章制度学习等方面,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管培训、抓培训、培训效果专业化的目的。同时,设立培训班班委会,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活跃业余文化生活,让新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怀温暖。
3.2 注重细节实行带班包保。按培训计划,安排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全过程参与学员的培训工作,全过程检查指导学员的学习生活,全过程加大日常管理力度,为学员答疑解惑,做好日常服务。培训科派专人抽查培训班培训进度,对落后学员指定班委全程帮保促学。
3.3 细化管理从严考核评价。根据培训实际,将基地内培训、考试情况进行实时远程监控,提高培训质量及效果。考试合格率达不到95%的,考核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同时建立健全学员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考核、教师互评、教学反馈等培训质量评价体系,严格管理,考核排队,考核结果进行公布。对学习培训期间表现良好,考试优异的学员建议站段列入后备人才重点培养。
3.4 以人为本做好后勤保障。积极做好基地后勤保障,统一规划整修完成了包头职工培训基地住宿楼,建成食堂、活动中心、浴池,安排专人负责餐饮、住宿管理及卫生清洁,形成培训、用餐、住宿、娱乐一体化。努力活跃学员空余时间的文娱生活,定期开放活动中心、图书室、宿舍内设置电视,满足新职工学习娱乐的需要。
4 取得的效果
一是提高了对职工培训的认识。培训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促进了在培职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目前基地所有培训学员已全部到岗到位,融入了我局运输安全生产之中。
篇5
煤机制造企业职工培训的现状
从目前煤机制造企业的招录及用人机制的现状看,职工教育培训至少还存在以下方面的现状:
1.职工教育培训的超前性不够强。主要表现在煤机制造企业将职工招录回来后,一般情况下只是通过短期的岗前应知应会、安全常识培训,即根据需要分配到一线岗位工作。而对带有储备性质和中长期规划的超前型培训普遍缺乏。因此,即使原来在岗位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一旦被调整到管理岗位,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2.教育培训考核机制不够健全。虽然不少煤机制造企业在从不间断地开展着职工教育培训,但由于有效的考核机制尚待健全,还客观存在着对参加教育培训者考核不十分严格的问题。有的甚至把教育培训当作一项临时工作任务进行敷衍。由于缺乏严格的考核、考评、复审、跟踪管理制度,加之后期管理跟进不力等缺陷,致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
3.教育培训的专业性、广泛性不强。不容置疑,在一些煤机制造企业里,少数人因一年可以参加和接受多次不同专业的教育培训而成为“培训专业户”,多数人则几年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到相关教育培训成为“望培兴叹”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教育培训只有在具有专业性,接受培训者所从事的工作又属于该培训专业范畴的情况下,教育培训的效果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接受教育培训的人越多,培训的专业和参与面越广泛,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才会越快,越有成效。
煤机制造企业职工培训应把握的问题
1.合理选定受训对象。正确选择受训者首先要考虑受训者是否有学习的动机。其次,要考虑受训者能否接受培训课程内容(指受训者的水平与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内容的差距)。第三,要考虑受训者的健康状况、身体特征、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兴趣爱好等。此外,煤机企业的培训内容必须按照职工所担任职务的层次来确定,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跳跃。因为过于超前的培训容易助长一部分职工产生自满情绪而不安心本职工作。
2.采用合适的培训方式。企业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方式必须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因此,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即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适当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和其他技巧可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少批评能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还应该重视受训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3.建立培训评价机制。为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须通过培训的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一是监督指导。培训组织者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进行监督与指导,重点做好课程内容先后次序的安排与协调。二是分析和修正评价标准。根据信息反馈,对原定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和修正,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培训效果。三是评价培训效果。培训效果的评价包括两层意义,即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以及受训者通过培训后所表现的行为。
煤机制造企业职工培训改进的重点
煤机制造企业职工培训必须按照有的放矢、各有侧重的原则加以改进。具体讲,可根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操作人员,分层级进行重点培训。
1.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主要以管理理论为主。通过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现代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上级政策、法规;掌握正确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2.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继续教育,使之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新的先进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以新的应用技术为主。一是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以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主,提高独立解决业务技术问题的能力。二是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全面处理业务技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进行理论知识更新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使之掌握更为广博、更为深奥的学术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创造发明和较高层次的科学理论水平。
3.对操作人员的岗位操作技能培训,使其作业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一般操作人员因其岗位业务有着相对的固定性,因此,教育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使其不断提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熟悉所操作机械设备的性能、使用操作技巧、基本原理以及各自岗位的工艺流程,常见问题处理解决的方法等方面。
煤机制造企业职工培训的方法
篇6
就吉林省而言,农村中小学校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镇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自2004年起吉林省实施了农远工程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送来了及时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简单的黑板、粉笔式传统的授课方式被现代化设备的教学方式所取代。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但拉近了城乡学校教育差距,更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但随着农远工程在各个县市区项目学校实施应用,相应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是否有合格的管理教师进行管理维护以使农远设备正常运行;农村教师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农远设备使之真正投入到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一个个问题决定着农远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地、长期地服务于农村学校,真正发挥实效。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上级下放的管理资金到位就可以了”“只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不就可以了嘛”“只要保证设备质量及售后服务的顺畅就可以了”等想法。但仅仅具备上述条件就可以使农远工程在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下去,切实为农村学校发挥实效了吗?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仅仅是做好农远工程的前提及基础,如果设备过了质保期怎么办?坏了不会修,只能将设备闲置在一边不能用;学校教师不会用怎么办?只能放在教室里摆摆样子,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使农远工程融入农村教育教学当中,实现农村学校也享受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拉近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只做到以上几点是不够的,一定要从培训抓起。培训出一批管理能力过硬、维护能力过硬、操作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才是农远工程长期在农村学校发挥实效,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关键,才是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要如何具体实施培训工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一、根据受训人员不同水平进行分批培训
由于农远工程所涉及的是卫星接收、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所以进行管理及维护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对于培训所讲到的内容才较容易吸收,才能很快地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因此,根据掌握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不同,应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培训方式,对不同知识水平的教师进行相应程度的培训。对于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可选择参加省级培训,他们不仅代表着学习者,更代表着农远知识的传递者,通过省级专家系统的农远知识培训,在充实自身的同时,将培训内容传达给所在县或所在学校的其他教师。这一批高素质的培训人员同时也将组成一支维护和管理农远现代化设备,培训下级使用教师的骨干队伍,为县级培训及校本培训发挥重要的知识传输作用。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培训要以达到学习目的为主,其培训方式应多样化,这样既能激发培训人员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方面,可以采取传统的集中培训方式。由省里组织有关专家或专业能力水平强的管理教师进行授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系统地培训农远工程应用中涉及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农远工程管理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教师应用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并采取授考结合的方法,实行持证上岗,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起管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现场演示的培训方式。如:在学习如何调试卫星的培训中,我省采用了到项目学校实地操作,一边讲解一边调试,有的教师还可以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亲手操作体验,这种脱离了传统授课的培训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管理教师通过轻松的培训扎实地掌握了调星的方法。类似的培训可以多在一些项目学校开展,利用便利的现场设备,对于如何调星、如何安装使用软件、如何排查故障等问题进行当场演示,将理论结合于实践,实实在在地达到培训目的。
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培训
由于农远工程培训工作所涉及的培训对象都是农村各所学校的管理教师,因此,在培训过程中难免出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像此类问题,我省在每次省级培训中都尽量缩减培训费用,解决教师的用餐问题,但还是有些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学校不能报销培训过程中所需的住宿费用,不得不放弃培训机会,有的不得不自行垫付。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有的学校由于管理教师技术水平不过关,农远设备过了质保期后出现故障不会维修,其设备所面临的结局就是停置不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什么形式的培训,才能减少此类情况的出现,使农远工程在这样的农村学校中也能同样发挥作用,使农远现代化设备实实在在应用到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由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为本校的其他教师定期进行农远相关知识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的实际操作水平及维护农远设备的能力,并可以在校内组织观摩课,利用公开课的形式体现出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距,从而提高教师的使用兴趣。正如笔者曾在一所项目学校中看到的一节公开课,亲身体验到了现代化设备应用于农村教学的益处。那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讲的是老舍先生的《母鸡》,任课教师利用Flash制作了生动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放映给学生,在其中这位教师还特别加入了汶川地震中的几张照片并搭配了感人的背景音乐: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妈妈遗留的手机里写着:“宝贝,妈妈永远爱你!”看到这里,引起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共鸣,有的在小声地抽泣,有的表情凝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位教师还将意义延伸到提倡所有学生热爱我们的祖国母亲。这节课非常精彩,所有师生都被深深地感动着,久久回味。通过这样的校本培训活动,不但使师生们体验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好处,更激发了任课教师将农远设备应用于教学的积极性。
(2)利用网络建立QQ学习群的方式进行培训,随时随地进行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工作。一旦发现技术疑难、设备故障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马上沟通解决,目前在九台等几个项目县区均已建起了这样的QQ群。当设备出现故障时,通过QQ群咨询,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有的时候不需要厂家来人也能轻松解决问题,这为农远设备过质保期后同样能够正常运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种培训方式不但为管理教师提供了共同学习共同讨论的网络平台,还通过网络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水平及独立解决设备故障的能力。
图1 利用农远设备授课
(3)以所在乡镇为单位分别成立学习小组,由能力强的教师为组长,由于所处的位置较近,对相邻学校出现的故障问题能及时到校进行诊断并帮助解决,还可以定期开展小组学习,使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也能够通过培训熟练地使用农远现代化设备进行日常教学。同时也为质保期过后建立县级维护中心,保障工程设备的正常运转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农村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4)加大地区项目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氛围,促进先进经验的推广。如以示范校为应用“样板”,以优秀教师课例为教学“示范”,利用农远资源进行优秀课评选等。如苏密沟中心校采用“培、研、带”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即由中心校牵头,将培训、教研、应用三者结合,形成中心校、村小学全员教师统一培训,研、统一管理、整体推进的模式。此培训模式已经得到论证并在桦甸地区大力推广,收效良好。
篇7
创建背景
培训量大,传统培训模式难以承载
苇湖梁电厂是1953年建厂的老企业,2010年前后随着新疆电力发展,我厂外输送大量的技术人员,导致人员整体素质陡然降低;加之近年来现场设备技改改造较多,设备自动化水平提高,对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培训要求的数量、质量大幅提升,而传统培训模式所能支持的培训量相对稳定,培训的人力、物力并未水涨船高。根据目前企业现有人员结构、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等实际情况,为了保证自身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生产安全,迫切需要公司扎实有效的开展岗位培训工作。
传统培训模式痼疾所在
首先,传统培训模式占用业余时间,培训针对性差,员工培训积极性低。其次是传统培训受众面窄,时效性差,知识不能累积与传承。再者,因岗位人员总在变动,新的人员上岗,老的问题出现,以前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培训班却不能因为已经举办而继续发挥作用,针对这些老问题不得已还需要再开新班,因而出现了培训题材重复的问题。
招聘竞聘考试,费时费力,员工却不信任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考试仍然是企业岗位招聘与竞聘的主要方式。一场考试,从工作人员安排、考场设置到出卷、监考、阅卷至成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然而对于考试的结果员工们却并不完全信任,对于试卷的保密性、考核的公平与否存在疑问。
基于对以上背景的认真分析,苇湖梁电厂对现阶段及今后的培训工作方向形成了几点认识:①在人力、物力、财力一定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年度培训业务量并保证质量。②减少占用员工业余时间,加强培训需求的针对性,不让员工对培训反感。③扩大培训受众面,提升培训时效性,解决知识的累积与传承。④改变现有考试模式,保障试题与阅卷不出问题,让员工信任。引入软件培训模式,配合传统培训模式,以创新的企业培训管理新模式解决苇电培训工作中的问题,提升苇电培训工作整体水平,保障人员素质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创建过程
软件设计
软件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①知识库,包含各类培训资源,如试题、试卷、视频、课件、书籍、文档等等;②在线学习,包含多种学习模式,如试题开闭卷练习,视频、课件、书籍、文档学习,特别支持培训班实况视频的学习;③网络考试,以员工信任为第一目标,确保试题无泄密,阅卷无漏洞。
设计障碍与突破
(1)在线学习的障碍与突破。如何确保员工在线学习?苇湖梁电厂提出通过强制学习与自发学习相结合。设定目标、量化过程、考核结果是强制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此,企业设定了每位员工的学习培训任务,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质量监督。在强制学习之外,人力资源部也从员工自发学习的角度入手,做了大量工作。保障自发学习的必要条件包括:①培训资源对位,为促进自发学习,人力资源部组织精兵强将开始培训资源的自建与收集整理,尽量覆盖到每一个岗位,确保针对性强,培训内容新。在软件投运的2011全年,仅试题的整编,已完成52806道。题库内容都是结合苇湖梁电厂实际编写,包括一些本厂实际案例。②软件操作简单,为避免软件操作复杂挫伤员工的学习热情,在软件操作方面也进行了众多优化。如培训资源的播放问题,单独配置媒体播放服务器,承担各类资源的格式转换,以支持直接播放,服务器费用5-30万不等。针对学员学习时,根据各类文件格式安装种类繁多的播放器增大了学员的使用困难,电厂借助武汉佳腾教育软件公司的帮助,通过技术手段在没有增配服务器的情况下实现了常用格式文件的网页播放,且无须安装各类播放器。既节省了费用,也解决了问题。③学习氛围浓厚,考虑到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促进员工自主学习,我们在软件中构建了各类竞争排名的数据统计。课件、多媒体设有学习心得交流窗口,从部门、班组到个人,通过荣誉感的引导,部门间争上下,个人间争高低,竞争与合作在各级部门深入人心。团队凝聚力在软件应用的同时得到大幅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同时也获得重大突破。
(2)网络考试的困难与突破。①试卷公平的最大问题是试题泄露,最好的办法是随机抽取试题。由于可以用于考试的试题量非常大,即便是先考的员工泄露试题,后面的员工也很难遇到,由此试题泄露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通过对试卷的设定,确保每一份试卷的题型、题量、题分、知识点分布、难度分布完全一致,尽管试题不同,从难度控制上维护试卷的公平性。②阅卷公平也是考试中为人诟病的部分,该软件能够做到客观题自动阅卷,即时考试即时出成绩,避免了通过阅卷作弊的问题。涉及到主观题的考试,采取“申请复审”和“查询其他考生的卷面与评分”两大措施,从而获取员工的信任与支持。
创建成效
知识库成效
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共计整编题库450000多道;整编视频、课件、文档等各类培训资源共计500多份。知识库的构建立足苇电发展要求,覆盖管理、技术等人员,共计180个岗位,35个工种;涵括锅炉、汽机、电气、热工、化学、燃料、继点保护七大生产专业,生产管理、安全检查、人力资源、财务、经营管理、物资管理、党建、消防门卫管理七大管理专业。知识库的构建使得单位与部门购买的各类培训资料如多媒体课件得以在全厂范围内共享学习,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随着大量培训班实况视频的入库,使得每年大量的培训成果继续为来年的培训工作发挥作用,也使得后期培训工作因为不必开设老课程而节省了大量的费用与时间,培训资源向新的领域倾斜,企业知识库的构建初见成果。
在线学习成效
2011年4月至2012年8月全厂人员全部上线学习(截止当前苇电总计人员351名),平均年度累计达到15000个学时,平均年度个人累计达到60个学时,达到了大幅提升培训业务量的目标。由于在线学习的开展,许多培训班移植到网络进行,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时效性,员工可以在工作时间内抽空学习,减少了对员工业余时间的占用;在线学习同时支持员工针对自身需要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培训变得不再让人反感。
篇8
关键词 培训师;能力要求;“双制制”职业教育;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强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特别是以企业培训师为核心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更是德国职教师资的主体和特色所在。对于德国企业培训师群体,国内学者虽有较多关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训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结合具体的职业教学活动上,而对作为德国培训师能力标准及培养参照的《培训师资质条例》[1]① (以下简称为AEVO)则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即使在德国,为增加培训企业② 并进而提高培训岗位的数量,《培训师资质条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随着增量效应的减弱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归。如今,国内众多中德合资企业在推进自身员工培训及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时,也在尝试引进德国的AEVO,以保障企业培训师的能力水准。因此,深入探讨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业培训师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师的概念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体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受训者既在企业里接受企业职业教育,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重点负责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经验的获取。工业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实际生产车间和工作岗位进行。传统的手工业企业培训则全部在生产现场进行。此外,跨企业培训在各个职业领域也都有着广泛分布,弥补了企业在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师资源上的不足。基于企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培训师也相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师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培训的实施及培训师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职业③ 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学徒系统传授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在内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企业必须向受训者无偿提供必要的教材、仪器、工具、机器及其他设备和培训用品。同时,培训企业还必须拥有合格的培训师。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的培训内容,独立组织、实施和监控学徒培训,企业培训师还肩负着促进学徒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任务,积极、正向推动学徒的个性人格发展。
德国企业培训人员(即广义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为三类:培训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训师(Ausbilder)、培训专员(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训岗位提供者(对外的职业教育提供者)负责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以及按合同规定进行培训,通常即为企业主。培训师,即本文重点探讨的企业培训师资,他们受雇于企业,负责传授特定培训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计划、领导、指导、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专员则是支持、协助培训师完成培训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其往往在特定设备和具体工作岗位上为学徒提供培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训师都必须通过《培训师资质条例》的考核,必须具备培训师资格证书[2]。
二、《培训师资质条例》的相关改革
(一)AEVO简况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师资质条例》,对企业培训师应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拥有合格的培训师是作为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的资格门槛。此后,由于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多年呈下滑趋势,致使培训岗位市场供需失衡,德国年轻人接受企业培训的机会不断恶化。为此,20世纪末德国国内各界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放宽企业门槛,提高培训岗位数量,以缓解培训岗位市场的严峻形势。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2003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培训师资质条例》暂停生效五年。6月,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IAB)专门通过其面板数据企业调研了此项政策的影响范围,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确使德国拥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即培训师门槛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没有资格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了资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带来的有资格培训的企业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复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国政府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着手对AEVO中止生效期内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确实带来了培训企业和培训岗位数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效应逐渐减弱;另一方面,AEVO的暂停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企业培训质量下滑现象,如,中断培训的人数上升、学徒考试成绩和考试通过率下降等,且培训师和培训生之间的冲突也呈上升趋势[4]。评估认为,AEVO中止生效所带来的数量上的正面效应不断弱化,质量上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鉴于此,联邦政府与行业协会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恢复《培训师资质条例》的应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订后④的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复生效,除了得到相关评估的直观数据支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变革,对培训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培训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竞争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只有不断革新工艺、变革工作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快速的客户响应、前瞻性的环保理念等,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责任感、灵活性、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等非专业能力[5]。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谓“职业行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行动的本领和状态”[6]。“职业行动能力”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系统理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引发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包括培训师在内的职教师资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鉴于此,以前的《培训师资质条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培训师的要求。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更加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为内容指向及以学徒为中心,强调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徒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内容变化
新《培训师资质条例》以能力为导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过四个行动领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对培训师的要求。培训师的资质可分为专业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养(Pers?nliche Eignung)两大维度。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培训师既要具有自己负责培训的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称为职业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谓人格素养,指的是培训师背景良好,无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训师资质条例》中,特别着重描述的是培训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表2 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从内容上看,与原有的七个行动领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将培训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划分为四个行动领域[8],更加适合当前对培训师的要求。四个行动领域依培训师的工作过程依次展开,具体为:检查培训条件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准备和协作参与招生、培训实施、培训完成。联邦职教所在对此法规的细化解读和实施建议中,给出了培训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框架,总课时为115(可借助合适的自学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课时),四个行动领域所占份额分别为20%、20%、45%和15%。与此同时,建议中也具体描述了基础能力的细节,给出了相关技能、知识、能力的举例。这些做法不仅直观呈现了完整的培训过程,有助于培训师掌握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提示能力构成和要点,促进培训师的培养培训。
从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别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训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时都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工作过程。如:行动领域3(培训实施)第三点关于培训师的要求中指出,培训师要能够“从企业培训计划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开发并实施企业培训任务”。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受训者传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师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养成中,也延续了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这突出体现在对培训师的能力描述上――依据培训师的工作过程展开行动领域和具体环节,依次描述培训师的工作和应满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成长路径
(一)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只有人格素养和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许作为培训师[9]。就人格素养而言,所有培训师自身此前的经历中不能有违反《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有有关青少年的犯罪经历等。就专业能力而言,则有以下多种可能:对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通过师傅考试者,即被认为已满足了培训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人员,如完成特定职业学习的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国家认可考试者,以及在国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的毕业考试者,如想从事培训师工作,则必须按AEVO规定接受培训师资质培训并通过考试(主要培训和考核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如法官、律师、公证人、经济师、税务顾问、医生、牙医和药剂师等行业人员只要具有相关就业证书和任命书就能担任该行业培训师,无需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也无需通过考试。
(二)培训师的基本成长路径
德国企业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在人格素养之外,要获得培训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应用与实践阶段及资格获取阶段[10]。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师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专业基础形成阶段),经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培训师将初步具备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能力。但与一名合格的培训师相比,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不够娴熟,还不具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只有靠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应用与实践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经验和熟练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未来的培训师已经可以较好地掌握培训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他们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其一是参加师傅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师傅证书;其二是根据AEVO规定的学习领域进行自学,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最终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师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傅考试还是培训师资格考试都把基于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四、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培训师资质条例》及其变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国对培训师的能力要求变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对于正在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职教师资能力定位,推动“双师”素质职教师资培养
针对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复合能力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作为引领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界定,很多职业院校仍片面强调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教学陷入简单的灌输和机械性演示,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所明确约定的培训师能力结构,也包括培养过程和成长路径,为我国明晰“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和借鉴。
(二)培养高素质企业培训师,促进“双师型”结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实现行业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毕竟只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局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职业学校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永远存在与行业企业的脱节问题,存在教师能力追赶行业企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建设企业培训师队伍并将其纳入整个职教师资队伍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培训师能够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建设也对培训师群体有着直接的需要。因此,学习和借鉴德国经验,从明确能力要求、规范培养过程等视角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一只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无论对于中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还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国企业培训师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王继平(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治理与管理,职教教师教育;黄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开发》(VTNE093),主持人:王继平。
① 德文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国内曾译为《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等。虽然作为企业雇员的“实训教师”、“企业培训师”所承担的任务远超出“实训”或“培训”的范畴,要从事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其与严格的教师要求仍有区别,因此本文译为《培训师资质条例》。
②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谓的培训,均指“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亦称企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而非狭义的、以单项技能和单一目标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此处的培训企业,指的是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程文燕(1986―),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实习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0)
一、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属性出发进行培训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具体内涵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学术教育而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的是职业教育,一个从属于学术体系而另一个从属于工作体系,高职教师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教师所共有的职业属性和特征,但是由于高职教师在教学环境、对象、内容和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高职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其独有的职业属性。
首先从两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活动目标来看,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技术人才。从两类教育的活动目标来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对应学生的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设计、创新和研究能力,从而尽可能的扩大和增加可供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幅度和数量,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和不同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一线工作的相关技能。
其次从两类院校的教师定位上来看,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定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是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是主动性的学习,教师所扮演的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教师的定位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咨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心。
再次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遵循着不同的教学原则,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属于不同的分支,虽然两类教师都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但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多为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调查法和实习法为主,他们更重视的是理论性的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进行选择,主要以案例、项目、仿真、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为主,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并重以及手脑并用,这是高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最后两类教育的教学环境和对象也有显著不同,普通院校教师的教学环境主要是课堂或实验室,而高职教师教学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还包括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等。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其智力结构主要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学习的类型多为推理、分析和理解学习,而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智力结构主要是形象思维,学习类型主要是行动、互动、听觉和视觉学习。
(二)基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属性培训的途径
1.培训内容的设计
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性质与其在专业化发展上的要求,综合考虑,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应该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押一是学习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职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理论水平上的提高,加强教师对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的把握,尤其是对高职教育中遇到的专业、对象、课程三要素与教学过程性质的把握,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二是企业职业实践的具体经验的积累。要求教师掌握并熟悉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工作性质和流程,具体方法有组织教师深入基层学习和短期考察多种方式。三是高职教学的具体实践。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性质和职业工作流程的前提下,通过运用职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参与具体的高职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高职教育,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从而让职教教师在行动能力上有新的提高。
2.培训策略的选择
(1)根据具体的培训需求,进行个性化培训方案的设计
把高职教师仅仅视为普通教师群体是以往的高职教师培训的一个通病,目标过于空泛?鸦而为了每位教师都能“因地制宜”地得到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的培训需求是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按照个性化、具体化的设计方针,高职教师的不同专业种类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都应该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互不同且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这是做到充分激发每个高职教师的潜能、并满足其专业上发展需求的唯一途径。
(2)建立并完善培训体系,创造层次化、结构化培训的方案
高职院校教师在现有的体制下从职前培训到在职进修的每个阶段似乎都忽视了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有关职业属性的培训纵然可以稍微弥补这个环节,但解决培训体系中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例如?押从教育规章制度上入手,把教师的企业培训与教师的增薪、评聘、晋级等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问题相挂钩?鸦从管理制度上寻找突破口,把企业实训基地的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共同搭建学校和企业在教师培训问题上的合作的平台?鸦设立独立的培训部门,按部就班地实施层次化、结构化的培训方案等等。
(3)借鉴“双元制”教育理念,建立和发展“二元”学习型的培训体系
来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体系,其核心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政府引导下的“企业与学校”两方面密切合作的行为方式也是“双元制”体系的一种具体形态。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具有“双师”结构的特点,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一元”组织的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为了高职院校教师始终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学习热情,能够始终紧跟企业中最新职业属性,始终坚持对教学实践中最新改革进行反思,始终恪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高要求、严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从企业实践到教育理论的学习,再到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二元”学习培训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
(一)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组成
1.新教师岗前培训
新教师到任后,需要马上担当起高职教育教学岗位的相关工作,同时肩负着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使新教师更快的适应学校环境以及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应根据各高职院校对于专职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培训的具体内容设置如下“六课”:院校现状及发展前景、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和基本要求、人事管理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规范、学生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规范和科研工作规范。
2.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
与教师的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理论和方法、语言文字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若干个方面,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在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又可称之为在教学中必要的辅助措施。开展以上提到的这几方面内容的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圆满的完成本岗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新教师试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以上提到的培训内容又可称作为教学基本功的一种锻炼。
3.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
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所指代的方面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双师”考证培训、参加行业以及企业社会实践、进修硕士学位、科研能力培训、参编教材、访问学者进修、派出“访问工程师”、出国进修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实施有助于巩固高职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包括提高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进一步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并且开拓教师们的国际视野,从而为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除了巩固和加强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之外,无疑还应对他们的专业外知识的培训加以重视,像市场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教育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注重培养每一个教师的敬业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要重视对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递进方面的培训。如此才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办法。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
1.应长远规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
教师培训工作应以高职院校的长远规划与高职教师整体队伍构建规划为依据,各高职院校在以构建一支符合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师资结构合理并且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梯队为目标时,必须根据以上目标制定出高职教师队伍构建和培训的总体计划。除此之外,学院每年都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教师培训计划做出及时的具有针对性调整,使其教师培训工作在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的同时也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进步。
2.转变培训观念,实现培训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应当对于当前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的转变固有和陈旧的观念,牢牢的抓住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为教师培训树立符合时展的全新的时教师培训观。在设立高职教师的培训目标时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特别需要重视的是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保证高职教师能够更好的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有竞争力的劳动者这个重要使命。
3.强化教师培训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针对教师培训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和鼓励政策。首先结合本院实际为使教师培训工作更规范和制度化,学院可以在制定培训制度和政策方面向教学人员做出适度的倾斜,一方面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同时将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实验员、科研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等都涵盖到这个培训制度当中加以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明确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其次,在贯彻培训制度方面要坚持统一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次,对于参加各项培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资历必须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第四,对教师参与各类培训的费用如何分摊做出明确规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的费用由学校全部承担或承担一部分,并对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与并予补贴或奖励。最后,将教师培训的表现与考核相挂钩,依据所在院系的培训工作计划把教师参与培训的成绩和表现与教师聘任、费用报销、年度考核相挂钩,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
巩固培训成果的重要方法师将受训教师“学以致用”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与考核。对于教师培训的成绩和表现要建立公平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分门别类的考核,定期对学术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对考核结果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同时,在经济上提供保障。学院每年在预算里设置专门款项,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固定经费。这样持续的政策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国家相关部门根据高职院校对教师规模与结构目标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
综上所述,在让高职院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技术人才这个系统工程里,教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对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加强来说,继续进行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更显得愈发必要,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
三、形成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一)校本培训模式的涵义
校本培训模式是以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教学经验为培训内容,以本校在职教师为培训对象,以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发科研项目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校本模式是以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见实际的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够通过教师现有的实践经验来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狠下功夫,促进教师的在岗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以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培训内容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师本人的培训需求为宗旨,充分顾及本专业的学科特色,以满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与培训模式。高职教师的校本培训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是针对本院校和教师的改革开展需要而组织实施的一种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本培训的对象存在差异性;再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有些教师毕业于高校,有些教师来自于工厂企业的实践性部门,他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上都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在接受校本培训时就可以起到能力互补的效果。其次,高职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所设定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特殊属性来决定的,而高职教师培训目标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复合性的,这就使得培训的内容必须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而作为培训对象的高职教师其培训需求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培训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符合受训教师的特色适应教师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虽然校本培训是基于高职教师所在院校开展和实施的,但其组织形式可以不必固定于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上,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虽然高职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必须仅仅关注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题,这是它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独有特征。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方法
1.确定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
培养具有完善的理论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提升四种能力和转变三种理念。
首先,四种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术能力、科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一,专业技术能力包含教师能够及时的掌握所教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第二,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将产、学、研相结合,因此高职教师在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的能力的同时应该具备将最新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科研能力,这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这就缩短了在地域和时空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延伸和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具有多面性,这就对高职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沟通交流时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高职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更新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中加大向学生所传授的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含有量,从而以科学的手段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三种理念是指终身学习理念、热爱职业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高职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的理念,这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高职教育,不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高职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看作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竭尽全力的谋求自身和高职教育共同发展。第三,高职教师的培训过程应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三本”精神。培训当中应根据高职教师的不同能力水平以及培训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注重教学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鼓励教师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做到尊重和了解培训对象,突出教师在培训当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递进。
2.做好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
成功的校本培训方案,要根据高职教师的职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对象、步骤和时间等,这是成功的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前提;科学的校本培训设计,是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关键;完整的校本培训框架,是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指南。将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其中最关键和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可实际操作的校本培训方案框架,而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执行则是将校本培训的理论贯彻到教师实践培训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科学的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可以将培训内容和要求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培训成为一个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有计划的活动。校本培训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检测,只有通过有效的检测才能确定是否达到了最初预计的培训效果,一般来说,检测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检查教师所写的教学体会、翻阅教师的培训笔记、运用小组评议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检测以及现场观察教师的培训表现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
3.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确定
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要广泛征求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在制定校本培训内容是应做到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往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从国家和学校的角度出发制定培训的内容,通常都是采用上级布置任务下级负责执行的方法,内容、要求和进度都是同一的,这自然就不能满足不同教师之间不同的发展需要,从而忽视了高职教师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递进。而校本培训则打破常规,突破原有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以教师的实际培训需要为准则,将高职教师的创造精神放和主体意识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次,教师校本培训关注教师的现有能力。已有的高职教师培训往往更注重的是对学科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忽视了培养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而校本培训改变了原有的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改用在提高知识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培训的关键。第三,校本培训以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往的教师培训偏重于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将教师获得更好学历最为培训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则不同,它所希望达到的培训结果是教师个体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校本培训师从教师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合教师的培训方法和内容,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递进和发展。
4.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法
校本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对象、学校的规模等因素来确定,做到形式为最终结果服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中可采取的培训方法主要有:第一,可以借助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来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这种方法可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变革和发展,又能够培养出一批反思型和研究型的教师。第二,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彼此学习实现共同进步,达到培训的效果,这是成本最低的校本培训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有些教师在系统的知识理论方面更具优势,有的老师则更精通于实际操作,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由于教师熟悉彼此的优势,理论型教师和技术型教师可以通过彼此学习,吸收对方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第三,借助于远程网络教育和互联网课堂的形式,使得高职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最新信息,真正将个别化教学落到实处,满足高职教师个性化的需求。第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专家或本院校在该专业方向有优势的教师负责教师培训。这种模式是让高职教师跟随某方面或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学习或担任其助手,培训者与受训者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对于提高和丰富教师知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5.关于校本培训模式的探讨
校本培训模式可根据院校和教师间的不同状况做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需求,但是必须始终关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题,以下提供了三种校本培训模式可供参考:
首先,知识-人性模式,见图1。本模式的特点是将教师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尝试――再造阶段。第三阶段:迁移――创新阶段。
其次,教师成长模式,见图2。本模式的特点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两种路径,第一,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第二,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最后,教学-科研模式,见图3。本模式从教学与科研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成长模式进行了划分,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
四、向“双师型”教师培训迈进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在教育部2003年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做出了解释。工科类专职教师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条件是?押第一,至少主要参与或主持过两项实践性工程项目的发开与研究工作,或至少主要参与或主持两项实践性实验室的开发和改善项目;第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至少两年以上,具有指导和辅助本专业的实践性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第三,“双师型”教师应至少有校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性论文两篇。文科和其他科类“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可参照此条件。而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下发的《通知》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于什么“双师型”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概括,并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扩大。“双师型”教师具体是指拥有讲师或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同时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押第一,在五年内累计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实践性工作经验,或取得由教育部或相关部门组织的高职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并具有全面开展学生实训活动和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能力;第二,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包括专业资格、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第三,在五年内主主要参与或主持过校内两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的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与安装活动或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并且最终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的;第四,在五年内主要参与或主持过两项实践性技术开发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企业所使用且使用效果良好的。由此可见,在教育部先后下发的这两个文件中已经为双师型的高职教师设定了可供参照的具体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手段
1.积极创造条件,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在安排教师到第一线锻炼时,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与工厂或企业积极联系,再与教师的培训需要与现有状况想结合,实现教师培训的校企合作,让教师有机会真正深入工厂企业,观察和了解企业和工厂的现有生产需要和状况,对工厂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企业的用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等,以起到增加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作用,同时帮助高职院校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培养线索,从而解决教师讲授的内容、如何讲授才科学、怎么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等问题,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其站在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思考和权衡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
2.积极开拓教师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现有优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拓和完善教师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与企业或工厂签订科技创新协议或产品开发合同,这不仅可以让教师通过在实践基地的锻炼增加实践经验,还可以获得一定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训,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学习最新技术,加快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丰富实践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在取得与相关企业或者生产部门的联系后,力争获得与专业有关的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培训支持,积极选派需要培训的教师到专业对口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短期或中期的挂职锻炼和培训,特别是要将一些较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往与学校达成共建实践基地意向的行业和部门,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此来拓宽高职教师的视野,充分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并加以分析和应用,并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另一种重要的教师实践形式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要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职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施、和专业实验室的筹划和构建,高职教师在参与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得到了加强专业技能和自身的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方向创办校办企业,这能够给高职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实践平台。
3.适当引进企业技术人员
在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从企业或生产部门引进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通常都有多年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经历并且具有工程中级或者高级技术职称,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和操作技能娴熟,并且拥有担任高职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和技术类的骨干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采用这种将企业和生产部门的精英请进来的方法,不仅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高职院校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还可以帮助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与技术能力,从而节约了培训成本,积极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的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对于有效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作用非常明显。
4.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我提高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对现有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实行优胜劣汰,将教师管理工作量化和科学化,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更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高职院校可以把“双师型”教师单列为一个教师群体,在校园广泛宣传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重视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一个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在确定了“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后,学校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积极的贯彻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原则,给予“双师型”教师更为优厚的待遇和物质奖励等,使“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具体做法包括:第一,高职院校可从本校教师培训费用中拨付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第二,学校在评定优秀业务骨干和教师职称时应向取得“双师型”资格以及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倾斜。第三,高职院校各系和教研室要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技术问题的解决、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专业范围内的实验装置的设计以及培养年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并将其制度化。
首先,采用让本校的优秀“双师型”教师“以老带新培训”的方式培训新教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常规过程、岗位的熟悉与适应期,而且对于新老师和老教师之间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换为思考和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模式对有一定教学理论功底的教师是一条效果显著且有针对性的捷径,有帮助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高其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老教师作为“师傅”的权力、利益和责任,这样不单有利于作为新教师的“徒弟”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而且也能加强老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这使得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带新”的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出台关于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培养工作的各项具体规定,是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在规定中应对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青年教师的具体要求做出详尽的界定同时明确指导的具体周期。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及“传、帮、带”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带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新教师在教学技巧与专业技术方面的最好的言传身教。
再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不是单靠外部知识的灌输和必要的培养与训练就能完成的,还要依靠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使得老师具有强烈的成长动力和意识以及不断发展自我能力的愿望,才能使教师自觉的将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从“内外结合,多管齐下”的角度出发,才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得以保持。
综上所述,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训模式可以将优秀老教师的大量隐性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传授给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这样既不会因为优秀教师的退休使得大量实践性知识随之流失,也可以使新教师在“传、帮、带”的实践中体会个人实践理论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押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押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1).
[5]石芬芳.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 (6).
[6]贺丽娜,陈义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7]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9).
[8]朱晓红.引入“校本培训”模式强化高职教师素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篇10
关键词: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作者简介:罗建河(1979-),男,湖北黄陂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原理等;陈继艳(1989-),男,山东东营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6-0083-05
在很多人眼里,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形大同小异,无甚特色可言。事实上,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其本土特色,特别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型,而不是对欧洲模式的复制,它对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原则和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概览
早在1881年,法国就有了以国家名义兴办的职业学校,称之为国立初等职业学校;1887年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工商实科学校。但这些学校所培养的青年技术工人的数量微乎其微,大多数青年就业时都无相应的职业培训。1911年,法国设立职业能力证书;1919年7月颁布《阿斯蒂埃法》,规定职业培训的强制性。法律要求各市镇都应开设职业培训班,不足18岁的在职青年都有义务参加职业培训,学习结业之后,授职业能力证书。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职业教育内部关系才基本理顺。职业行会管理的职业培训班负责培养手工艺者,教育部门管理的学徒中心负责培养技术工人。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前,法国的职业教育培训(VET)主要在工作环境中实施,职业教育体系未能展现其独特之处。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本土特色的形成,始于1965年法国“技术学士学位”( the technical baccalaureate)的创设。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推进了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地位的平等,在两个隔离体系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文凭创设的背后可以看到里斯本目标的动机,如通过技术培训造就“高尚的劳动者和公民”,维持法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的地位,与里斯本计划通过培训公民创造一个卓越欧洲的理念是一致的。“技术学士学位”还充分地体现了对人生道路的关注,它既可以作为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凭证,也可以为他们继续学业提供平台。1969年法国又创立了教育等级分类框架,其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培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让培训与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如表1所示)[1]。
从表1中可以看到,法国的分类定义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但是在这个系统中对“可观察的需求”与“可欲的需求”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在等级分类中还包含着对“先前学习认定”的原则,“第五计划”的报告中更是特别说明了“培训可以在学校之外获得”的原则。培训等级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是培训内容予以“定义”的,这点也对“先前学习认定”原则的支持。当然,这里就存在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了,即培训的水平对应的是需要这种培训水平的工作。职业培训等级分类体系的出现,使得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创建成为可能;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初始培训体系,在普通教育、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对照并构建沟通的桥梁,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也就水到渠成了,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整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1971年,《继续教育培训法》出现了一个新的元素。该法确认了员工接受培训的权利,并指出,雇主有义务将每年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用于支付员工的培训;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这为培训的平行模式(parallel)奠定了基础。当时,法国既有国家承认学历的起始教育培训系统,又有审定形式模糊的继续教育培训系统。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赋予两个系统同等价值的意愿,即两个系统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相当的。因此,创建于1972年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technique),创建了一个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认证列表。虽然,起始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两者能够在培训等级分类的基础上统一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
2002年,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被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所取代。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开始为所有在列的职业资格提供模板,从而提高对“先前学习”的评估。职业标准的引入让人们更为重视职业资格,只不过此时的职业资格不再被视为培训的自然终结,而是对个人获得专业能力方式的一种反映。事实上,1985年职业学士学位的创立,已经标志着通过职业标准推进职业培训这一新方式的肇始。职业学位的开发程序表明,在定义培训内容前必先定义职业标准。在今天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却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因为此前根本不存在对职业活动的详尽描述,人们关注的只是学校培训的性质和质量。职业标准的引入也是为了让社会行业参与进来,“文凭其实是教育培训机构与社会行业之间的一个契约;培训机构颁发文凭证明职业资格持有者具备相应的能力;而社会行业应该能够知道职业资格所证明的能力是什么。因此,职业资格本质上应该是一个职业标准,是行业对职业资格持有者的期望”[2]。职业标准呈现的是为了获取职业资格所必需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及其组合可以应用于多个职业;每个活动分解成各项任务,这些任务同时也是职业标准描述的对象。表2是法国“工业设备维修”职业学士学位的职业标准,该职业学位创立于2005年[3]。
表2 法国职业标准的一个范例
二、法国模式的本土特色
通过追溯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关键事件,如,1965年技术学士学位的创设、1969年教育培训等级分类框架的提出、1971年技术鉴定委员会和2002年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创立,可以看到法国职业教育系统的特色表现为三大发展导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导的系统向需求主导的系统发展;不断增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连贯性;鼓励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这三大导向与欧洲模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就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从“供给主导”到“需求主导”的发展而言, Annie Bouder和Jean-Louis Kirsch指出[4],在培训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三种“需求”概念,即“操作性的”、“适应性的”和“专业化的”。所谓“操作性的”需求是一种即时需求,即强调职业培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即时需求,从而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培训预测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种需求概念的问题在于那些接受培训的人是为了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但是他们需要在明天才能去胜任这些工作。所谓“适应性的”需求强调现代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变化着的,职业教育培训应该能够预测和满足这种变化。法国初始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一直选择的是适应性模型(adaptability model),这与法国培养“高尚的人、生产者和公民”的远大培训理想是一致的。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员的可迁移能力,即核心能力。如果将这种适应性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法国的做法是,在一个更为长远的考虑之下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对行业需求做出反应。因此,这个框架不会对即时的需求或无法预见的需求做出调整,即减少了“特定能力”的学习时间,集中于培养学员的“关键能力”或“一般能力”。因为“特定能力”的培养只需要通过相对较短的培训课程就可以做到,而这些培训没有必要纳入法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之中。劳动力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专业化的(professional)需求”概念,即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是由专业群体提出的。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这些专业群体定义着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干预空间,控制着他们的人员更新情况。例如,欧洲方针(官方的指令,directives)保证了文凭、证书和其他资格的相互认可(article 57 of the Treaty of Rome);能力资格的移民要通过欧洲职业资格认证;某些实体部门通过干预和认可也可以授予职业资格,法国职业资格部门(CQPS)就是这样的例子。综合这三种“需求”概念,可以说,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与欧洲模式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一致,即都以“职业标准”为基础。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特点在于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国家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存在着各个子系统以及调节程序,例如,在法国各实体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其次,法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不断遭受质疑的过程。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渐进过程的结果。其大致的阶段如下[5]:首先是建立国家层次的架构,尤其是开发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以及建立合作关系模式;然后,进入“渗透”阶段,这个阶段旨在使教育培训的途径多样化,同时让多样化的途径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在这个阶段会产生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化、特殊化以及模块化等问题的争论;最后,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名录和先前学习认定。如果说法国职业资格体系是连贯性的,那么,这种连贯性表现为工具上的一致性而不是概念上的一致性。之所以说法国职业资格体系具备连贯性,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分类表(见表1),这个表格试图在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与所具备的能力之间建立联系。尽管资格或能力标准的描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并没有真正的科学证据予以支持。这些标准只是实践经验的一个抽象化结果,具体定义往往依赖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机构。换言之,法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工具主义的;欧洲职业框架的八层级“知识、技能、能力”模型的连贯性则主要取决于用户的评价(value),而评价始终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话题。从法国的“培训等级分类表”逐步过渡到“职业资格等级分类表”的过程中,国家框架不断地遭受质疑。原则上,如果职业资格的纳入申请没有被批准,那么它们将不会登录在国家目录中;但有足够知名度的组织却可以颁发被劳动力市场所认可的专用证书,而不必强制接受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管制。如果州政府决定资助获取某种职业资格的培训,那么,该职业资格就需要纳入国家目录之中。这些都表明法国职业资格框架关注空间的不断变化,而正是空间边界的变化将人们带入了关于职业资格框架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论争“漩涡”。
最后,在鼓励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上,法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进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透明性;二是增进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明性①。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雇主经常表示道,他们只是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自己孩子的学习经验来了解教育培训系统的,可见教育培训系统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而言就像一个“黑箱”。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年轻人的就业危机让文凭/证书成为了越来越多雇主的选择标准,雇主们不得不去了解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而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更是促进教育培训系统面向雇主的透明性。增进教育培训系统面向雇主的透明性与法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文凭崇拜”是相对应的,为了增进对文凭的了解,法国行业甚至联合签署一份集体协议,在文凭的等级、专业性与行业职业分类之间建立了联系。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明性主要是对系统用户和计划者(策划者)的易明性。就对系统用户的易读性而言,职业资格框架的存在为所有的个体提供了一个工具,去了解全国职业资格认证目录和公司对先前学习经验的评估程序。这与法国平等主义的传统是相联系的,也是与法国职业资格(文凭、证书和部门职业资格)子系统相对分离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6]。对于策划者而言,要增进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读性,就必须减少职业资格的供给。这样,他们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所有的职业资格。法国教育部似乎已经做出很大的努力去减少文凭数量,但是,在某些领域中对认证资格的需求却不断增长,这导致教育部的努力未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法国职业教育系统的贡献
在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贡献:一是它对实施国家和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贡献;二是对发展中国家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启示。
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通过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起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立“需求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过程中,让整个欧洲体系开始重新思考劳动力市场功能的问题。事实上,欧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近来的发展,包括对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讨论都涉及到现有欧洲劳动力市场功能问题。欧洲职业资格框架(EQF)试图把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欧洲体系中,建立了职业与职业资格的五级分等之间的强制关系,通过欧洲通行证(EUROPASS)系统,构建多个国家中通用的职业标准。通过欧洲资格框架(EQF)整合分类系统,以便将已具备的能力与必备的能力进行比较等措施可以说都是在法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刺激下形成的。同时,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定义的“能力”概念,也给欧洲职业资格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将“能力”的概念加入到“职业标准”的概念时,“能力”的定义包括了情境化的维度和三个构成要素,也就是最初被称为“知识”、“知道做什么(技能)”和“知道如何去做”(态度)的三个要素。对于法国教育部而言,能力是“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既知道如何做又要有相应的知识”,知识对应的是与“人所拥有的关于目标和环境的信息,包括目标的特性,环境的法则等”。技能(知道做什么)是指“人所拥有的关于他/她在环境的、技术的和社会的背景下所采取活动的信息”。这一信息的特征是它只能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情景中进行练习来构建和存储,并且只能在活动中被重新激活。因此,外部观察者只有借助活动的具像化及其实体性符号(如文字、手势、目标转换等)才能领会和理解技能。对法国劳工部而言,能力对应的是“在工作和/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知识、技能、行为、程序、推理的类型等。更宽泛地说,它是在给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7]。对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而言,能力“是在给定的工作情境采取行动并取得可见的结果的能力”。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能力”概念的多维性,是法国职业框架中“KSC(知识、技能、能力)”能力概念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三大导向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首先,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立怎样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主要导向的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驱动过程,其结果很可能是一个供给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所以需要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紧迫需求和青年就业的现实困境,即正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主体的需求提出了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任务。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之间是否能匹配、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是否能够形象有效的供求均衡,这是建设我国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能否认识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因此,在政府的建设模式主导下,吸纳行业代表、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体的参与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次,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过程不能是一个“”的过程,建设过程中固然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形成本土特色也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与环境不同,行业与产业结构也不同。其实,在欧洲的职业教育培训区域发展计划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欧洲不存在一个同一的劳动力市场。中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在客观地了解自身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而且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会接受各种质疑。因此,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建设主体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更要有坚定的决心,用实践的结果去迎接各种挑战。
最后,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易明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易明性包括对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的易明性和对于培训学员的易明性以及对于培训供给主体的易明性。特别是对于培训供给主体的易明性往往容易受忽视,欧洲的“培训包”实施过程已经证明了这点。很多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根本不能理解“培训包”中的能力单元,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培训了。
总之,寻求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增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连贯性和本土化,鼓励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既是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的特色,也应该是我国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注释:
①这里的“易明性”主要指的是易理解性,即所有的用户,无论是培训机构、教师,还是学员、雇主,甚至旁观者都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培训的内容,培训体系的特色以及培训体系、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应对性。以避免欧洲“培训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甚至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都看不懂“培训包”的能力单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ffichard,J. () Nomenclatures training and practices classification[J].Training Jobs,1983(4):47-61.
[2]Bouyx,B. . The social partne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ory committees[A] in: E. Bentabet, J-L. Kirsch & S. Stefani(Eds). Social partnership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France[C].Céreq RELIEF,2005(6):9.
[3]National Commission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he vocational Baccalaureate Maintenance of industrial equipment[EB/OL].[2007-8-20]Http://cereq.fr,dp.fr.
[4]Annie Bouder & Jean-Louis Kirsch. The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like an unrecognized prototype?[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 42,No. 4,2007:503-521.
[5]Kirsch,J.L.(2006)Certification, community goals and national policies: agreements, differences, history... .[A] in: J. Teissier & J. Rose(Eds)Certification, new instrument for the training-employment. A French and European challenge[C].Céreq,Relief,200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