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综合治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河道综合治理的新理念
在河道整治中,要在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然的生态体系,不但要保持河道自然流向,而且要注意协调城市建设与河道的和谐关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就是建设自然型河道。所谓自然型河道,也就是要在尽量维持河流固有生物环境的前提下,以制造优美的自然景观为目的加强护岸,保持河道自然原生态,使河岸景观建设体现自然形态。所以,河道整治不仅仅是单纯地保护自然,还要在河道环境建设中,实现自然回归。
2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遵循的原则
2.1统一性原则
在河道综合治理的生态景观规划中,首先要明确河道的生态状况,其次要考虑其上下游、左右岸生物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安排,确保河道综合治理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生态因素。
2.2改善性原则
河道综合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河道现状。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既是出发点,也是综合治理的归宿。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涉及3个方面,首先是改善水资源质量,其次是改善河道生物群体生存状况,再就是河岸生态景观面貌的改善。
2.3融合性原则
河道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河道综合治理就是要让河道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让河道成为人们优美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河道水面,建立岸边绿化带,协调河道的生态环境,优化河道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4美化性原则
河道的综合治理是对河流从下到上、从水底到河岸的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疏通河流、护坡防洪、巩固堤坝等河道内工程施工,都要围绕着美化原则来开展。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改善水质,涵养水源
改善水质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内容之一,因为河道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河道的治理对城市品质的提升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景观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截污治污,生态植物能有利于污水的截留和沉淀,减少河道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景观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汛期排洪泄洪依然是摆在河道治理中的首要目的,确保河道排洪泄洪安全,这是河道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
3.2化城市水环境
河水被誉为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水环境的优化建设,有利于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河道里的水资源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命之水,也对城市建设品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美的城市中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提升了这个城市人们环境幸福指数。不但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还有利于现代城市建设新理念的实践,更是提高了人们追求自然生活的品味。河道的生态景观建设与城市建设互为补充,提升了河水质量,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互利共赢的举措。
3.3绿色河岸的生态景观技术措施
河道综合治理“绿色生态”的理念,生态景观的运用有很多方面,比如,改造原有的硬质河岸,在土坡采用柔性材料种植绿化,如根系发达具有良好护坡固土作用的紫穗槐、杞柳、胡枝子、黑麦草等品种,滨河绿带的种植要根据适地适树原则,分别选择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树种以及展现当地特色的植被。关于护岸工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紧密的河道和生态景观相协调。其技术措施主要是采用梯形断面、人行道设置在堤顶、亲水平台设置在堤下。亲水平台与堤顶之间的衔接采用斜坡进行,并采用草皮护坡。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完全可以保持原河道的蜿蜒曲折,河岸绿色植被也能遵循原有的风格,生态系统就可以得以全面地保护。
3.4生态景观的改造措施
河道生态景观的改造工程措施中,植物种植必须要体现绿化的本质,并注重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多种植物的特点,利用不同植物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生态景观,并与河道呼应,确保河道景观的融合性和一致性。让人们深入河道沿岸生态景观中,感受不同景观元素错落有致的布置,使身心真正融入生态的环境中,体验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怡然自得。
篇2
[关键词]生态景观 河道综合治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V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06-1
1前言
生态景观的概念才是近几年来生态学中发展的新理念,其主要是指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由很多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种景观结构,通过生态景观的建立,可使该结构系统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以及不断变化之下,起到促进生态和谐,保护环境的作用。由于生态景观理念具有的可行性、创新性等优势,也在我国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饮水概况及现状
海东市属青海省所辖市,其中的乐都区地处海东市湟水中下游,属于半干旱区域。由于该区降雨分布不均匀,加之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造成水资源的相对紧缺,近年来,更是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气候干旱,水源变化以及水质污染等多种的原因作用,导致该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地方长期存在饮水污染、饮水紧缺等现象。由于海东市乐都区范围的饮水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关部门也提高了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视度,并加强了对该区域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期能够通过有效的治理,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以及用水安全,进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
3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大量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情况来看,将生态影响设计理念应用于治理当中,对提高生态自然环境的合理性,避免环境污染,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海东市乐都区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用生态景观设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笔者就通过以下几点,来论述生态景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3.1河道断面
在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景观设计中,河道的断面设计包括有浆砌石挡墙设计、干砌石挡墙设计、砌石挡墙结合堆砌自然石块护岸、蜂巢网箱挡墙护岸以及松木桩排钉打式护岸等多种设计方案。从目前乐都区的河道综合治理情况来看,多选用的是蜂巢网箱挡墙护岸,其又被称做网格断面,主要是由两层蜂巢状的网格箱所组成。第一层网格箱埋设深度为50―80cm左右,在金属网格箱内填塞鹅卵石或块石等物,而在网格箱顶部,可以用来摆设景观自然块石和护坡绿化结合,从而充分体现出生态景观的理念。
3.2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
常见的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主要有跌水构筑物、橡胶坝、液压合页坝等几种。其中,跌水构筑物主要由陡坡与跌水两部分所组成,陡坡和跌水又分单级和多级两种。橡胶坝是指由高强度锦纶布和橡胶粘合在一起,之后将其锚固于底板上,形成封闭式的坝袋,最后再经由充排管路用水(气)充胀成为一种袋式的挡水坝。该橡胶坝所具有的优点是坝顶可溢流,并可根据需求来合理调节坝高,以有效控制上游的水位。液压合页坝属于近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先进理念的水利水工构筑物之一,将其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时,具有结构坚固可靠、不怕泥砂淤积、不阻水、不受飘浮物影响等多种优势。其可以在尽量减少水量损失的情况下,充分地冲掉上游漂浮物,从而使河水更加清澈,且该方案的放坝速度快,防洪抗洪效果十分有效[1][2]。
以上所介绍的三种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各具优势,在当下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应用均已经广泛。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河道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规模、投资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河道水利水工构筑物设计方案。
3.3河道水质及生态改善
在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首要的一项目标便是对水质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将生态景观理念应用于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时,其对河道水质及生态发送的理念与方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入河污水分散处理方案。为避免污水处理厂及污水输送管道对河道内水质造成污染,可利用有效的生物处理技术,针对入河污水进行分散处理,尽量能够使点源污水在入河前便得到处理。
(2)射流曝气增氧方案。通过浮筒式扩散曝气装置,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值,进而为水体当中的有机物提供氧化条件。此种方案可使河道实现接触氧化治污目标,以消除河道臭气,防止有机淤泥不断淤积。
(3)生物浮床水质改善方案。其于一些已经被重度污染的河道,由于水体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导致其失去水体自净的能力,因此,利用人工生物浮床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弱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当然,该方案比较复杂,且投资成本较高,不太适用于本次所讨论的河道治理中。
(4)湿地工程水质净化方案。该方案主要是指利用天然洼淀,经由科学的人工修整,建设出天然湿气处理系统,使其能够在土壤与耐水植物的联合作用下达到对河道水质净化的效果。但该方案应用于乐都区河道治理工程中,由于其投资成本较高,可行性较弱。
(5)天然与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方案。通过水流从天然滤料间流过时发生的滤吸附过程,起到对水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进而对河道水质进行有效净化[3]。
3.4河道景观绿化
河道景观绿化也属于河道生态景观治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河道景观绿化设计方案诸多,例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常见的各式休闲小广场、滨水植物种植、滨水步道、景观平台、休闲活动场所等等,均属于河道景观绿化的范围。
但是,不论在河道综合治理中采取怎样的河道景观绿化设计方案,均需严格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优化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通过对自然河道功能与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有效地满足人们到经济、防洪、饮用等方面的多重需要,实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环境、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
(2)美化城市。河道景观绿化还肩负着美化城市的作用,因此,在绿化时还需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饮水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
参考文献
[1]王勇强.山西省潇河和谐水环境建设工作浅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1,21(3):40-42.
篇3
1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1.1 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
根据对白马村的实地考察发现,村民用的品种多样的洗发水、沐浴液、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中均含有一种对去污起很大作用的磷酸钠助剂,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活用水水源;此外,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的混合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生活污水,一是重污水,即粪便水,在生活污水中所占比例为20%―30%,二是轻污水,即生活中的洗涤水,占到生活污水的70%―80%。这些污水排放的后果就是,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直接危及农民饮水安全。
1.2 养殖业产生的污染
农村养殖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集中于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两个方面。就农村畜禽养殖而言,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在白马村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从事养殖业的不种地,种地的大多不去养殖,畜禽粪便还田率仅为30%―50%,闲置排放的畜禽粪便和化肥成份形成双重污染;就水产养殖形成的污染而言,主要是对农村水环境产生破坏,造成氮、磷、腈化物污染[1]。
1.3 种植业产生的污染
在种植业过程中,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是重点,集中表现在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以及农作物秸秆处理不当产生的污染等方面。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以及有机化合肥大量使用,土壤中废旧农膜含量过多,影响水分和营养物质传输,制约农作物生长。大量农作物秸秆焚烧时,烟尘弥漫,一是使空气污染加重,二是树木和农作物被熏死甚至引发火灾,三是火烧过的土地变硬变干,对农业种植有害无益。
1.4 村镇企业产生的污染
白马村现有村内企业三家,分别是硅石英沙厂、铸铁厂、白薯类粉丝厂,此外,该村拥有金、铝土、板钛、方硼石、珍珠岩、钡长石等矿产资源,矿产业正处于逐步兴起阶段。[3]工矿业的发展既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主要体现为,一是工业废气、废水的无序排放,污染了农村空气和水体;二是工业固体废气物的随意堆积。三是村内小型工厂生产设备老化、陈旧、厂房简陋、无任何治理设施,产生高强度噪音污染,干扰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思考
2.1 加强农村环保知识宣传,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根据课题组调查发现,白马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绝大部分永远离开了农村,稍有文化的,特别是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这样,农村中留下的大部分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些人群中,他们对基本的环保知识知之甚少,环保意识淡薄。因此要有针对性地以村务公开栏、宣传手册、村民活动中心为宣传阵地,采取各种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环保知识宣传,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行动。
2.2 健全农村养殖业管理体制,增强种植业科学技术成份
应该要合理安排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比例,防止两者脱节,选择靠近农田、菜地、远离住房的地方建立养殖场,科学确定养殖规模,集中统一管理,让畜禽粪便转化为农家肥,增加其回田率。在农村种植业中,积极引进科学技术方法,改进农药和化肥施用技术,推广农膜回收技术,尝试使用纸质农膜,加快转变秸秆回收利用技术,促使种植业向着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转变。
2.3 加强村镇企业治理力度,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行村内工矿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村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明确奖惩机制。严格控制村镇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或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削减总量,不再新建或扩建加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从设备上、工艺上、规划布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基础[1]。
2.4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环保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地方政府要积极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治理资金投入,贯彻落实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发挥主导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应该要发挥好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协助宣传环保知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严格监督政策落实。加快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着组织化、合作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迈进。
篇4
关键词:尾矿库、生态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尾矿库是选矿厂废弃物处置的一个关键设施,是矿山开采、选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尾矿库不仅仅是单一功能的尾矿存储工程,而且是一个具有生态环境运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于一身的多功能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环境、工程结构和人为控制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矿山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尾矿库中存在大量尾砂,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危害环境的危险源,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利因素都会直接威胁着它的生态环境。事实一再表明,尾矿库一旦出现事故,必将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
一、运用生物绿化恢复生态环境治理无主闭库尾矿库的意义
隆化县地处冀北山区,近十多年来,以铁选为主体的选矿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为隆化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已闭矿的无人管理的尾矿库,更是威胁生态环境的巨大生物绿化生态环境。
隆化县目前已有三个小型金属非金属矿已经因为破产而关闭,而其所属的尾矿库已成为无主闭矿尾矿库,但它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附近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综合治理意义重大。隆化目前的无主闭库尾矿库,库存总量已达到104万m3尾矿砂,且又是生态环境较差,无人管理,成为具有高势能的,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极其危险的危险源,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不利因素都会直接引起威还生态环境安全的事故发生。
通过对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无主尾矿库的生物绿化治理实施,不仅大大提高尾矿库对生态环境威胁的安全度,而且可改善尾矿库生态环境,因此对无主闭矿尾矿库进行生态生物绿化综合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无主尾矿库进行生物绿化综合治理的工程方案
隆化县针对目前已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无人管理的尾矿库库区尾砂,冲刷严重等现象,2010年通过县财政自筹资金和申请国家专项治理扶持项目资金,对这全县三个闭矿的无主尾矿库进行了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总投资为1548.33万元,其中争取利用国家闭库尾矿库治理项目扶持资金投资464.50万元,隆化县政府财政配套投资1083.83万元。
尾矿库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对尾矿库存在的安全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整改治理,其综合治理方案是对尾矿库进行生物绿化生态环境设计治理,主要内容包括修建排洪系统、坝体加固、库区滩面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并设计制定了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1、排洪系统治理
根据对尾矿库生物绿化生态环境设计排洪系统整治内容的要求新建永久性排洪设施。排水系统治理方案包括溢洪道、新建排水斜槽、布设滩面排水沟、坝下消力池等内容。三个闭库尾矿库共新建排洪系统950米,坝坡、坝肩排水沟1890m。
2、坝体加固治理
根据郭家屯镇河北村尾矿库初期坝不可见、坝坡存在拉沟等现象,为防止尾矿库坝面水土流失,有效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在坝脚处新建初期坝,对局部需要治理坝面采取先覆土平整,而后进行植被绿化水保法处理。
3、库区滩面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因尾矿库均已停止使用,库内尾砂堆置散乱,针对目前库区尾砂、冲刷严重等现象,为防止尾矿库库面水土流失,有效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土壤侵蚀,对尾矿库面干滩进行生物生态环境绿化治理。
根据绿化生物的植被成长适宜性,尽量选择本地植物进行生物生态环境绿化,生物生态环境绿化的范围为,三个闭库尾矿库内尾砂、冲刷严重区域。库面生物绿化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的实施,采用乔、灌、草立体绿化种植,全面覆盖方式。其步骤为,先进行滩面,按0.5%坡度进行调坡覆土根据库面地形按照一定的坡度自库尾向坝体方向形成0.5%坡度,与库面排水主沟坡度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覆土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小于30cm。,而后复垦植被绿化水保法处理,进行乔、灌、草立体综合种植覆盖。尾矿库库面生物生态环境绿化工程实施后,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体系,能有效抑制扬尘和其它污染源的产生,将有效改善库区周边的环境状况。
为了方便库面复垦绿化工程的施工,本次尾矿库生态环境隐患综合治理中,各库区均设计一条通往库面的简易公路,每条临时公路全长1.5km,300mm厚块石垫层,垫层上敷设200mm厚碎石层作为简易公路路面。以方便生物绿化生态治理工程进行,并方便日后生物绿化恢复生态工作的管理。
三、对无主闭库尾矿库生物绿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效果
通过上述生物绿化恢复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治理工程实施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防止了库区滩面尾矿砂的、冲刷,减少了库面流沙的水土流失,有效的增加了土壤的入渗,减轻了对库区流沙土壤的侵蚀,遏制了库区滩面的荒漠化。
其次,是恢复了生物绿化覆盖,改善了库区周围生态环境。有效地减轻了冬春两季的尘沙飞扬。净化了大气环境,使库区周围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篇5
[关键词]山间盆地 中小河流 综合整治 生态治理 措施 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80-2
1高原山间盆地中小河流的特性
高原山间盆地一般人口集中,农田广布,是本地区工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中小河流一般具有以下特性:①中小河流一般所处地势较低,为本区的最低侵蚀基准面,是盆地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的出口;②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主要受降雨量的控制,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③河漫滩一般不明显,水流基本在河槽过水,水流漫滩即成灾;④河流多属蜿蜒型河道,具有平面形态相对稳定,冲淤变化小的特性;⑤河道两岸多为农田或村庄;⑥是本地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
例中小河流鹤庆县漾弓江鹤庆坝段概况:面积183.8km2的鹤庆坝子是鹤庆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鹤庆坝区内生活着11.9万人和有12.9万亩的良田。发源于丽江玉龙雪山南麓的玉湖附近,流域面积1733.2km2的漾弓江,从北向南贯穿整个鹤庆坝,坝区段河长26.42km。漾弓江属大气降水补给型河流,径流变化与降水关系密切,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10月径流平均占全年的88%,枯期水量仅占12%,洪水发生于7~8月,暴雨是洪灾的主要因素。鹤庆坝区段河床平缓,泥沙量小且粒径小,推移质约占悬移质10%。河道经过多年的自动调整,河道大体走势目前在平面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河道自然蜿蜒,平面呈蛇曲形,没有滩地,沿途灌溉面积达十多万亩,漾弓江是鹤庆坝唯一的排泄通道。鹤庆坝区人民傍河而居,古就有“漾江烟柳”鹤阳景观之一,因此,漾弓江具有防洪、供水、灌溉、生物栖息地和人文景观等功能。
2综合整治生态治理遵循的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山间盆地中小河流具有行洪、排涝、供水、生态、环保、人文景观等功能,中小河流治理要突出综合效益,治理方案要与河流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相协调。首先要满足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要求,其次是保证环境受到保护并加以美化,最后是使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得以发挥,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整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和谐统一。
2.2生态治理原则
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态环境。设计中尽量维护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尽量避免破坏河流原貌。应尽可能保留河道本身所拥有的自然景观。要注重保留水生动植物生息、繁衍场所,避免影响河流生物生存所需的环境。尽量采用生态透水工程型式,保持河道与两岸的横向联通性,使水、陆两相紧密联系,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河道断面、两岸截污系统的合理设计,要顺应水生态环境的自然性,使施工区域内的生态完整性得到保持。维持流域中生物群落多样性以保证河流形态的多样性,从而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的保障。综合治理的基本要素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它是河流场所以及自然景观的基础,这样才能够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达成有机结合,使绿化空间趋于舒适、统一、和谐、优美。在河道整治的基本概念中,不是单一将河堤加固或者是河岸硬化,而是要使自然功能得到改善与恢复,工程中的负面作用尽量减少。
2.3自然和谐原则
促进人水和谐。自然生态和谐性、完整性应该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被重视,要尽量保留现有亲水通道,并结合实际设置亲水设施,搭建人水和谐的空间和平台,让人们可以直接感受水、亲近水。
3综合整治措施
3.1保障防洪、排涝安全措施
在充分调查、分析研究河道的基础上,分段研究河道现状、存在问题、现状安全泄量,合理确定中小河流治理的标准、治理范围,进一步确定设计流量来布置行洪安全措施。一般均采用以下措施:
(1)河道清淤疏浚或扩宽河道
使用具体工程措施,将冲积物、堆积物以及废弃、违反河道管理规定搭建的滞洪、碍洪建筑物一并清理疏浚或对不满足河道行洪断面进行扩宽。通过这种措施治理之后,能够使行洪断面得到保证。
(2)修筑防洪堤
清淤疏浚或扩宽措施并不能使河段水位得到有效的降低,而需要治理河段的洪水设计高程往往比河岸地面高出一些,所以河岸是重点保护的对象,通过工程实施能够使河岸两边的防洪能力加固,保护河道两边岸坡不容易被洪水淞耍,这样就达到防洪减灾、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要求目的。
(3)防洪护岸
篇6
关键词:石灰岩 矿山 恢复 治理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40-01
石灰岩矿产属于典型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它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践表明[1,2],石灰岩矿产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农业、轻工、食品、石油、冶金、化工等领域中,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石灰岩分布面积高达130万km2[2],而关于石灰岩矿产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了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1]。然而,许多石灰岩矿山剥离、掘进、选矿产生的废渣(石)占用土地,并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粉尘与噪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景观破坏等问题[1,3]。基于此,石灰岩矿山的环境、绿化和生态恢复越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5]。因此,本文对石灰岩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石灰岩矿山的恢复治理提供建议。
1 矿山恢复理论
矿山恢复治理是的关于全球性讨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受害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开启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全球性序幕[6],1980年Caims主编的首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重要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7],而1991年创刊的《Restoration Ecology》杂志代表“恢复生态学”走向了成熟[2]。矿山生态恢复是包括地貌再开发、生产能力恢复、生态综合性、经济和美学价值等的多学科课题,它主要涉及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理论[2]:
(1)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既需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既要求加强对采矿前后生态资源的调查和研究,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使新建景观和周边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以提高其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恢复生态学理论,这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它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方面极为重要。
(3)景观生态学理论,即人们需要合理规划遭受矿山开采破坏地区的土地用途、建立新景观。这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旨在通过景观生态建设来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最终实现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等效果。
2 石灰岩矿山采矿的主要问题
经济高速发展促进了包括石灰岩在内的各种矿产资源开采,而城市化推进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速了石灰岩矿山的开采。研究表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矿山开采及矿山环境治理技术落后等加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3, 4]。总结起来,石灰岩矿山的开采主要带来了如下环境问题[2]:
(1)地貌及生态破坏。石灰岩矿山主要分布在丘陵或低矮山丘区并往往采取露天开采的形式。矿山开采的第一步便是砍伐地表的林木、丛棘和杂草并进而剥离地表的覆盖层。开采过程中,由上而下的分段开采方式改变了矿区的原始景观,这同时也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原有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2)地质灾害影响。矿山的开采改变了地表结构和地面应力,不合理和不规范开采的矿山会产生大量的陡壁、陡坎和边坡并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堆放于矿体的沟谷中或低洼地处的废弃渣石可能会形成新的不稳定荒丘或影响地表大气降水的排泄及地表径流。受暴雨的冲刷或地表水的浸泡,堆场往往还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富地下水矿山的开采还可能出现涌水或导致污染物下渗污染地下水。
(3)环境污染。矿山采矿活动会产生粉尘、废气和噪声污染。粉尘主要来源于矿山爆破的爆堆起尘,矿石破碎、装卸、运输及运输车辆行驶扬尘和废土石堆的风力二次扬尘等。废气来源于矿山爆破时炸药释放出的CO、CO2和NO等气体。噪声源来自于矿山爆破时产生的爆炸噪声和矿山机械作业时产生的噪声。
3 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分为采矿区“边坡复绿”和“废弃地恢复”两种类型[1-3,5-7]:
(1)矿区边坡生态恢复方法是指对采矿残留矿柱和边坡陡壁(坎)采取必要的整治措施,在减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排除安全隐患后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生态恢复。由于不同矿区的地层岩性、坡度和坡面松散程度等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喷播绿化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框格护坡、生态石笼护坡、植生带(袋)护坡、香根草技术植被护坡、人工植生盆法护坡、平台法护坡等边坡植被恢复方法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采矿废弃地的边坡复绿技术是指对采矿后的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矿山废弃石渣、石粉占据地表上层阻碍植物生长,常见的有对石渣进行换土处理或地表压覆客土。在此基础上,辅以其它栽培措施的办法,如采用大穴、大苗和带营养钵移栽。
4 结语
石灰岩矿产资源的开采在推动经济和城市化,它同时也因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石灰岩矿区面临的地貌及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提出了采矿废弃地恢复和边坡复绿两种类型的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法。这些方法涉及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生产和研究以探索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陶建军,李西.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初探[J].草业与畜牧,2007(7):18-21.
[2] 杨涛,彭立君,武富强,等.石灰岩矿山生态恢复方法和实践[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9(2):37-42.
[3] 徐升华,孔维健,刘跃平,等.石灰岩矿山植被复绿技术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636-4638.
[4] 贾德旺,吕宝平,贺汉庭,等.济宁市嘉祥县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J].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5):54-57.
[5] 温庆忠.废弃石灰岩矿山植被恢复方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8(4):108-111.
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106-04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是颅脑损伤后一种较常见的后遗症,以头痛、头晕、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为主,其中抑郁、焦虑症状最常见[1-2]。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其复杂,迄今国内外尚不完全明确,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3-4]。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护理用于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在颅脑损伤后综合征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5-6]。本研究观察了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用于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70例,均来源自2007年1月~2013年12月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脑外科就诊的患者。纳入标准:①颅脑损伤后出现头痛、头晕、抑郁、焦虑等症状时间>3个月;②神经系统检查体征(-);③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颅内无异常损伤。排除标准:①以往有神经、精神疾病史;②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的70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35例)和心理护理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和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神经科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安慰及鼓励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心理护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性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均干预8周。综合性心理护理内容有:①心理干预:通过与患者积极的沟通及交流,鼓励患者说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分析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方法,对患者提出问题进行耐心的解释,改善并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应激能力,激发其潜在的心理资源,改善其抑郁、焦虑等情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②认知干预: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基本知识,尤其是治疗方法及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中的作用,并建立正确的主动认知模式,纠正以往不正确的认知。③社会家庭干预:向患者的家属及朋友说明精神鼓励及支持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多与患者沟通、关心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帮助其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抑郁、焦虑等症状的评估,并比较其生活质量评分。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症状评估[7] 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焦虑和抑郁症状进行评分。
1.3.2 生活质量评估[8] 采用Spitzer评分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和生活前景认识5项,其中每项的分数0~2分,总分0~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症状的变化
干预前常规护理组及心理护理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t = 2.42、2.14、3.24、2.89,P < 0.05或P < 0.01),且心理护理组下降值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t = 2.21、2.19,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常规护理组及心理护理组患者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和生活前景认识等5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 > 0.05)。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觉、家庭及朋友支持和生活前景认识5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上升(心理护理组:t = 2.32、2.39、2.19、2.45、1.20,P < 0.05,常规护理组:t = 3.07、2.94、2.98、2.89、2.86,P < 0.01),且心理护理组上升值明显大于常规护理组(t = 2.27、2.11、2.16、2.19、2.16,P < 0.05)。见表3。
3 讨论
颅脑外伤后综合征好发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患者,主要指颅脑外伤后3个月后仍存在神经精神和躯体症状[9-10]。目前,颅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未研究明了,患者的病情迁延难愈,缺乏特效的治疗方式及措施[11-12]。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创伤性心理障碍,多伴有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负担大,大部分患者不能以乐观、平和的态度对待疾病,易出现对生活失去信心,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影响患者治疗依次性,从而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3-14]。因此,对颅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其早日康复显得特别重要[15-16]。
篇8
[关键词]水产养殖 养殖专业 实习平台改革 大学生能力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03-05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的背景
大学的专业教育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面对新的要求、新的形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因为它关系到日后用人单位的活力和发展。
以前,校企合作因为企业初创或弱小,企业对专业学校和技术的需求小,仅仅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不再是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是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这样使校企联动形式或机制更加灵活多样。
多年来,在校企联动的机制下,湖南农业大学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育人活动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 突出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开发,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处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需用到较强的实践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培养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在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并借鉴同行学者的经验,新构建和逐渐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创新科研的各类体系,如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创新实践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等,这些体系构建成了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
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
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
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
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
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
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
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
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
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
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
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图1 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
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
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图2 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图3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
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
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
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
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
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
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
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四)整合资源,用足政策
学校办学历史近6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对于各类有用资源、数量庞大的校友资源、国家、省市等各级政策,还需要花大力气去挖掘、整合和用好。另外要做好各类实践活动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与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凤,王树民,王杨.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教育与科研探索, 2006,(3).
[2] 汤永杰,赵明宪.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
[3] 肖调义,陈开健,章怀云.水产养殖本科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4] 肖调义等.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3,(3).
[5] 张定群,赵丽娜.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启示[J].实验室科学,2006,(1):110-111.
[6] 马洪连,吕蕾蕾,张益嘉.国内高校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4).
[7] 王永建.实习方式改革与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
[8] 刘焕亮,等.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6).
[9] 赵文,刘青,刘焕亮.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3,(08A).
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水土流失及水源污染已经成为城镇一体化、农村环境改善、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阻滞因素。据人民网2020年8月16日消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71.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8.73%。虽然相对于上一年度而言我国重点生态保护及修复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但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特征,水土流失治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需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目标,遵循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要点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目标,按照农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现展基本内容等对小流域农、林、水、草、田等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紧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地构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实施要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防线
生态修复防线建立在农村地区坡度超过25°,或土层厚度低于25cm的区域。通过在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周边设置禁止出入警示牌、防护栏等,对该区域目的树种进行补种等方式避免该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以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为核心保持水土、减少污染。
2.2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防线建立在农业种植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人类活动对周边生态及水环境造成干扰,导致此类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多,加之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环境十分脆弱。此类区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质特征种植栽培适应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果树,既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防线,又能扩大经济效益;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治理理念为导向,保证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及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活等相协调,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源调度、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解决用水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建设,采用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以科学灌溉、田间管理强化农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御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2]。
2.3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防线
在水库周边、河道两岸、主要沟道等区域进行护岸护坡、河道清理并建设绿色景观,形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防线,可以解决湿地萎缩问题、减少水体污染。
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农村宜居空间
打造宜居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保目标之一。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导向,从生态环保角度审视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致力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饮水质量偏低、生活垃圾难处理等问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采取多元化及有效性措施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针时注重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农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等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依存的水土资源、水土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3]。
3.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农村水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筹规划与细致安排,其治理范围包括农村的林、田、湖、草及相关产业,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采取造地适树、植树种草、因害设防等治理措施,实行“山顶戴帽,果树缠山腰,山下养殖,护坡种草”等政策方针,在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治用并举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其利用结构,将宝贵的水土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低成本高回报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之中,通过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增收”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若想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整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宏观战略、小流域综合治理需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水土治理之间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治理效益与村民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实现统一治理、综合规划、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实况科学确定新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牧用、林用、农用土地的比例与位置,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优产高产目标,加大陡坡退耕力度,为林草种植提供有力条件。为了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助推新农村经济建设需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同治沟措施、治坡措施、农耕等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展前需考虑人畜饮水、粮食高产等实际问题,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性为导向合理规设治理方案,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能事半功倍。
4.2从实际出发推行技术措施,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一是农业耕作措施;二是林草措施;三是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修建梯田、涝池、水窖、山坡截沟、拦沙坝、泥石流排导等工程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山丘区水土保持需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为了使技术措施可以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需专职部门立足农村当地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小流域组成要素及经济系统,将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视为时空分布探究的着力点,同时调查分析农村当地的生产资料、人口、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明确小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以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为主合理规划治理方案,从宏观上讲,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使小流域生态能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微观上讲,根据农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技术措施,规设详尽的实施计划,使小流域治理能高效展开。不同地区所采取的规划治理手段存在差异,以黄土高原为例,在治理初期采用了多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经验规划法、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得以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基本单元为小流域,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建成具有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上述技术措施的同时需明确治理目标,以农业措施为例,需加强土壤抗蚀力、追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改良土壤、保肥、保土、保水的目的,继而充分发挥多种技术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
4.3注重监督反馈,持续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相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注重监督反馈,定期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新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利用数字技术亦可提高治理效果监督反馈质量。例如,在推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可引用BIM技术,立足坡面蓄水、泥石流排导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规设5D模型,增强相关工程监督反馈的可视性,同时各部门要基于BIM系统进行高效协调联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再如,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大数据具有持续膨胀的特点,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数据搜集等作用,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邢梦雅,刘娅莉,杨小妹,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小流域生态保护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20-123+140.
[2]焦爱玲.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6):8+11.
篇10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思路
我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 296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8.74%。石漠化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8个省(区、市),其中又以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的石漠化分布最集中,危害最严重,这3省(区)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合计857.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6.2%。从石漠化程度看,石漠化土地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356.4万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27.5%;中度石漠化土地591.8万hm2,占45.7%;重度石漠化土地293.5万hm2,占22.6%;极重度石漠化土地54.5万hm2,占4.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 240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7.45%,潜在生态威胁大。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
一、石漠化治理思路分析
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区现有生态工程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讲求实效的方针,以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辅以工程配套措施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示范与试点的关系,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岩溶地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为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立体空间治理
根据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空间呈立体化分布的特点,对坡面的中上部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坡脚及平缓地带石漠化区域实施基本农田建设或营造生态经济林、修建生物篱等措施,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稳定农业生产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结合林下种草,发展高效农业或林业;农村产业发展以石漠生态建设为基础,结合岩溶地区实际,发展以林药、林果、用材林、原料林、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培育岩溶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工程类别治理
1)对石漠化土地通过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严重陡坡耕地及石漠化严重的石旮旯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物措施,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坡度平缓的石漠化地带发展经果林、中药材林、原料林、用材林等生态型经济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把石漠化坡耕地或石旮旯地水土综合整治与建设基本农田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及生物篱等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扭转石漠化区域缺土少水、土地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岩溶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3)开展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促进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加大种畜品种改良力度,引进优良种畜,调整畜牧业结构,多元化地发展岩溶地区经济,增强岩溶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
4)加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结合现有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适度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农村生产生活能源,减少林草植被破坏。
5)针对石漠化严重、局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在保障移民群众的土地与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减轻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6)强化项目整合,加快石漠化治理。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投入偏低,要充分利用好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扶贫、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形成项目互补,加大了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治理效果。
7)加强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岩溶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劳务输出,拓宽岩溶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扶持、引导石漠化地区发展高效林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畜牧业加工等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多元经济增长点,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提供成熟的经验与模式。
二、治理技术分析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级政府与项目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实施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建设内容,其治理对象、目的与要求各异。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防治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对石漠化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试验,探索、总结出了各种符合实际、各具特色、效果明显的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但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纳与推广应用。在充分吸纳现有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明确石漠化防治技术措施的适用类型与地类,提出治理措施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要求,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阶段提供指导与参考。
- 上一篇:法律的逻辑思维
- 下一篇: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