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水环境治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开展水环境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开展水环境治理

篇1

农村水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改变传统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手段,规范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农村水环境的现状、治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等要素进行分析,并以乡镇环保机构为例,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的理念框架,最终设计出一套适合本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期通过对本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为今后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乡镇环保机构

受新型城镇化实践不断深化地影响,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农业生产、家畜禽规模化养殖、生活垃圾等污染严重破坏农村水环境,农村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为进一步规范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必须对现阶段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评价,而治理绩效评价作为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全面的绩效管理工具,与治理理念相契合,能够关注到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是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设计的一种可行方法。通过对此种方法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的合理运用,对今后农村水环境治理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村水环境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渠系、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1],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对农村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水环境总体状况良好,水污染问题鲜见。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水污染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污染来源复杂并难以监管

1.1.1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主要是指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中型城市的产业升级,把越来越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向周边小城镇转移。小城镇大都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承接大中型城市的这种产业转移。虽然此类产业转移带动了当地以及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但这些产业时常受到规模、资金、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把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进行排放,严重影响周边农村地区的水环境,这成为中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

1.1.2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残留及废弃污染物和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农业生产残留及废弃污染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以及农膜使用后的残留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非常大,20多年来中国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持续增加,农村水体污染严重。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废弃物是农业污染源的另一主要源头。根据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牛、猪、羊的存栏数分别为:10385.1、47411.3、29036.3万头[2],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体污染问题。

1.1.3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是指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着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用水量以及生活消费品逐年增加,相对应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产生也随之增加,直接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加重。此外,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居住较为分散,集中处理、收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设施有限,必要时还要被动接受城镇转移过来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这也在客观上加重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压力。

1.2治理投资匮乏并缺乏保障

当前中国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水污染来源复杂多变,缺乏有力的监管与治理。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治理的监管力度和资金投入相形见绌,政府把大量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环境治理当中,农村的环境治理投入便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每年环境污染治理的比重仅占当年GDP的1.6%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以上的数据还存在差距。

2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2.1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的是为了保障农村水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在农村水环境管理过程中做出的一系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3]。它反映的是政府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在整个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所体现的效用,是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环境治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能够使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理解更加具体,并对治理措施的优化以及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目前,建立公共部门环境绩效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广泛共识,有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改革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把环保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4]。也有人认为通过开展环境绩效评估工作,可以有效地服务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5]。但在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中,政府部门把更多的重心放到城市,农村水环境治理则处于薄弱环节。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统一标准与模式,不仅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价值诉求。

2.2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效益分析

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存在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征。由于水环境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性,农村水环境的治理通常由政府主导。政府通过特定的治理绩效评价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管理工具,不仅规范了农村水环境治理,带来直接的生态效益,而且还产生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其它间接效益。

2.2.1生态效益

水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既能够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水资源破坏的影响具有系统性的特征,平衡一旦打破,修复代价难以估算。评价农村水资源治理绩效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农村污染物减少、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以及农村生态承载力增强等方面。

2.2.2经济效益

得益于生态效益,农村经济发展会产生新的增长点。首先,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水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势必会对区域内排污企业形成倒逼压力,迫使排污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寻求产业结构优化,以加快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规范,推动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长期发展。

2.2.3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农民和农村两个层面,对于农民而言,作为优质环境的消费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健康保证和生活享受。而对于农村而言,区域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到环境因素对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作为农村水环境改善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良好的水环境将与农村形象相契合,成为农村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3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乡镇环保机构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3.1平衡计分卡原理及与其它绩效管理工具的比较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BalanceScoredCard),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卡普兰和诺顿针对当时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的绩效评价体系而提出的。它强调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并将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和目标值,具体为: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运营方面及学习和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着眼于组织发展战略有效性的系统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在公共领域的运用中,它十分注重将战略目标与中短期目标相结合,并将关键政绩评价指标与其他社会效益、环境、人文指标结合起来对相关公共领域进行平衡性的绩效评价,如水环境治理等。现阶段,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和平衡计分卡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工具。这三种方法分别代表了全面绩效管理的三个阶段:目标管理法是组织全面绩效评价的开端;关键绩效指标法是组织全面绩效评价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则是对组织绩效全面评价的更高阶段。目标管理以组织整体目标作为绩效评价基础,通过对个人、部门和企业三个层次的绩效之间建立一致性,使得个人工作绩效通过部门或单位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德鲁克看来,这种一致性的取得是以内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为基础的,而这恰恰忽视了外部控制的重要性;关键绩效指标强调的是对组织绩效起关键作用的指标,而不是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所有指标,且所确定的指标相互独立;平衡积分卡作为一套有很强操作指导意义的战略指标框架体系,能够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突出非财务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克服定量分析的不足。综合考量这几种绩效管理工具,在农村水资源治理绩效评价中,平衡计分卡无疑是一个更全面、更平衡的评价方法。

3.2乡镇环保机构作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的价值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村环保压力的增大,多数地区环保治理能力难堪重负,农村环境竟落到无人治理的尴尬局面。环保链条总在“最后一公里”断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环保力量薄弱,尤其是乡镇环保机构缺位[6]。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各地通过设立乡镇环保机构这一公共部门作为当地环境治理主体,以增强基层环保治理能力,期望达到“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的治理效果。现阶段,乡镇环保机构已成为农村环保的重要力量。农村水环境治理作为农村环保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得到乡镇环保机构的高度重视。面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多重困境,乡镇环保机构应该在承担治理主体责任的同时,努力寻求从“监管”到“服务”的职能转型,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农村水环境治理的价值诉求,使农村水环境治理真正做到有人做、有人管、有人治。

3.3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环境与模式

在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有其特殊性。其一,牵扯的利益主体众多,难以平衡。整个农村水环境治理与政府、企业、农村、农民休戚相关,其间关系错综复杂,治理过程必须平衡多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寻求最佳利益契合点。其二,治理与监管脱节,缺乏战略考量。在农村环境保护日益法制化的背景下,却出现“边治理,边倒退”的尴尬现象[7],后期监管乏力成为农村水环境面临的一项现实难题。其三,绩效评价指标冗杂,难以统一。水环境治理绩效涉及指标众多,涵盖定性、定量指标,并且很多指标难以量化和设定。基于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特殊环境,利用平衡计分卡对其进行治理绩效评价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从而可以进行科学、统一、平衡的评估。基于此,本研究在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的基础上,结合乡镇环保机构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中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平衡计分卡的新模式,以便为具体的指标体系设计提供合理的框架。

4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指标体系设计

4.1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4.1.1系统全面的原则

整个指标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综合状况、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及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影响。在具体设计各项指标时,应该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联系、避免重复,使整个指标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统一体,能够最大限度的适用于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中。

4.1.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环境治理活动不仅与经济效益相关,还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关,不是所有的环境绩效指标都可以用定量指标进行衡量,必要时还要采用定性指标来进行描述,以便可以更客观的反映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情况。因此,在实际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增加定性指标的比重,注重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使用,使绩效指标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4.1.3可控性与可操性相结合的原则

绩效指标的单项指标设计应该在乡镇环保机构可以控制和调节的范围之内,乡镇环保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相关指标权重的变化。此外,指标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在实践中操作的可能性,适当考虑成本效益,最大限度减少指标值收集的成本。总而言之,应在整体目标的要求下,同时注重绩效指标的可控性和可操性,以充分体现农村水环境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实用的特点。

4.2指标体系设计

如前所述,农村水环境治理牵扯利益主体众多、影响面较广,且随着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以乡镇环保机构作为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还存在许多现实难题。本文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乡镇环保机构及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以平衡计分卡位框架的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

5结论

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应由当地乡镇环保机构负责开展实施。整个绩效考评应采用百分制,各项得分应按照考核的各项指标确定分值,考核结果采用加权打分法进行确定,主要设置为4个层级,第一层为90分及以上,考核等级为优秀;第二层为75~89分,考核等级为良好;第三层为60~74分,考核等级为合格;第四层为59分及以下,考核等级为不合格。在乡镇环保机构的组织实施上,应成立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考评小组,这不仅能够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进行统一的日常考评,而且能够制定相关制度和办法,监督管理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综合工作。此外,乡镇环保机构应该定期公开所辖各村的水环境治理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相应部门,并根据考评结果的好坏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不断敦促各单位、各部门采取措施,优化农村水环境的治理办法,提高农村水环境的治理水平。随着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转型,水环境治理也在这一背景下谋求新的出路。为打破原有政府作为单一治理主体的模式,多元主体逐渐介入,新的治理评价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此,平衡计分卡作为全面系统的绩效管理工具,在本次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顾客这一维度,把村民纳入设计指标中,使村民协同参与治理,这一理念也逐渐在公共部门广泛运用。在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中,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指标体系作为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考评方式,虽然对推动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意义,但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作者:黄征 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继富,李久生.改善我国农村水环境的总体思路和建议[J].中国水利,2006(5):21.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夏艳秋,袁汝华.基于结构方程的农村水环境管理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14(7):52.

[4]李静江,吴小荧.环保指标与政府绩效考核[J].与现实,2006(2):158-160.

[5]曹颖,曹东.以环境绩效评估提升环境管理效果[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4):68-69.

篇2

当今,恶劣的水环境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短板。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期间,建设施工企业将PPP模式引入水环境治理项目中,以环保投资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实现人与水环境和谐、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城镇化;水环境;PPP模式

1引言

“水十条”充分明确了水环境治理2017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激发了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市场。《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倡导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对提高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应用

财政部PPP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入库PPP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环保类项目2334个,占全部入库项目总数的20.7%。在环保类PPP项目中,涉水项目包括污水处理、水利、供排水、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占比高,超过80%。(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资。PPP模式建立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主要是在现有的水环境治理基础上,实现新建、改造等工作。在 2014年,我国的财务部门实现了第一批PPP模式示范项目,成立了1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以及9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了2个水环境综合项目的构建。这些项目在实际构建与发展下,为主要的执行环节,根据相关经验,促进了PPP制度体系在其中发挥的服务作用。在2015年,实现了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在形式上,增加了水环境项目的投资,甚至该项目开始扩展到市级、县级,使各个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治理投资工作都得以普及。目前,水污染治理PPP模式是以污水治理、排水管网建设为主,比较复杂、综合性的水环境整治项目还比较少,所以说,该领域还存在较大空间[1]。(2)城市水生态修复与流域水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生态修复投资是政府、水务企业结合投资的,在政府投资下,为城市河道、湖泊等实现了生态清淤、绿道生态建设,也能对城市水体、周边土地进行开发,不仅促进了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工作,还促进了城市水生态景观的良好形成。对于流域性区域比较大、水环境治理工作外部加强的区域,其面对较大难度 [2]。

3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将从两个方面改变环保产业。首先是项目的体量。在传统市政单体项目时代,项目体量达到10亿元算是很大的项目。在PPP时代,单体项目超过10亿元很常见,百亿元级的项目也开始落地。其次是改变环保产业格局,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由于PPP模式整体规模较大,且需要环保投融资的介入,传统环保公司业务很难全面覆盖。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加快整合兼并资源成为环保市场的趋势。上市公司通过延伸业务链条,拓展业务范围,构建环保大平台,以承接更为复杂的PPP项目。(1)设置PPP管理中心。施工企业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管理,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其设置PPP项目管理公司,保证管理积极性的稳定提升。例如:英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不仅设立了国家PPP中心,还形成了地方PPP中心。针对已经建立的中心结构,相关的专业人员和社会机构要为其提供技术,促进了PPP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实施,也能及时更新各个施工企业掌握的相关知识[3]。(2)社会资本参与模式。施工企业在对社会资本进行选择期间,结合对项目的长期发展与运营,择优选择运营管理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先进的资本商,且资本商的规模与实力都需要与水污染治理PPP项目规模一致。此外,还需要促进动态性调整收费定价机制的形成。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需要对社会资金利润进行控制,促进收费定价机制的合理调整,保证为社会资本获得稳定效益。(3)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加强水环境治理PPP模式投资回报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执行,为一些企业创建稳定的政策环境,还能降低PPP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盈利情况,确定出相关的补贴额度,同时国家需要针对一些河湖、水污染治理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资本投资获得更稳定的回报。(4)PPP资产证券化。有关部门将从多个方面规范引导PPP发展,包括推动中小城市PPP创新试点、推动PPP资产证券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等。PPP资产证券化热度较高,市政项目尤其是水务方面的项目,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运作经验都适合资产证券化。同时,推动建立环保PPP项目产业基金。鼓励利用社保、险资、国有大型银行等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组建专项产业基金,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渠道保障融资需求。

4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1)PPP模式仍需完善,从目前情况看,PPP制度还需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仍不到位,项目参与方信用履约机制有待健全,专业咨询服务能力还需加强。(2)规范化操作水平有待提升,应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国家层面直接操作一些大型PPP项目。

5结语

党的十八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已经将传统的发展思路转变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服务方式下,都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投入了诸多资金治理水环境,但成效并不显著。作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因其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在PPP运作方式上也较其他类别项目更为复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提升,以实现绿色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蓝虹,刘朝晖.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J].环境保护,2015,43(02):38-43.

[2]刘楠.绿色发展新理念下的PPP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07):253-254.

篇3

年初,我局按照市、县相关文件精神,召开局长办公会和中干会部署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年任务,并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亲自抓,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人员为成员。同时,分解下达了全年的工作任务,保证了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股室和相关人员。我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区打下良好基础。

二、制度健全、措施具体

参照我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关要求,水务局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县水务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同时把城乡环境建设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理、重点县小农水建设以及农村人饮安全、渔业船舶安全等工作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健全和完善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质量管理机制,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的长效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加强宣传教育,搞好专项治理宣传工作

我局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自觉维护水环境。一是开展宣传动员工作,进一步开展对水环境和城乡环境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和学习,开展“扬尘治理专项治理”活动以来我局已出动宣传检查车辆15余次,参加宣传50人次发送宣传资料1000余份,利用标语、通知、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行动声势,努力提高全县人民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识;二是在辖区内开展调查摸底,督促各采砂业主完善相关手续;三是联合相关部门和乡镇对辖区内的采砂场地进行检查和治理。

四、求真务实、成效显著

今年我局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管理工作任务主要完成的是:

(一)治理办公区和居住区的环境。

重点改善了办公区和居住区的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治理了脏乱差现象,使办公区和居住区排水良好,路灯亮灯率90%以上,无脏、乱、差现象。

(二)治理施工现场。

重点治理了施工现场污染环境、噪声扰民和运输抛撒等问题。施工单位严格文明施工、安全施工,施工现场规范管理,场地周围无施工污染及噪声扰民,无撒漏污染道路现象。

(三)治理河道水环境。

突出清理江河两岸白色垃圾,开展了县境内主要江河溪沟的有色垃圾清理工作,累计清理漂浮物淤泥与周边垃圾约300余吨,做到了河、库、渠、塘、池内无水葫芦,无白色垃圾及其它垃圾堆放。

(四)加强督促监管。

督促各工程管理单位,责任主体,加强管护范围内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特别是塘、渠道、池、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调动农民投入城乡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及时清除淤泥、废弃的杂物。

(五)绿化升级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屏府发〔2013〕9号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我局认真组织、精细施工,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了绿化完善和升级任务并进行了自查验收,共完成土方整理1498平方米,种植樱花180株,三角梅600株,巨桉30株。该绿化工程于10月份通过了县级验收。

篇4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河渠专项治理工作,及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省、市、县关于河渠环境专项治理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河渠环境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

二、广泛宣传,干群参与

为切实使此次河渠环境专项治理活动深入人心,我局通过会议、发放宣传单、悬挂标语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此次专项行动,全面提高了干部群众环保意识,动员干部群众以水面无漂浮物、河渠无污泥堆积、堤岸无垃圾、河渠畅通无障碍,整理入河排污口为主的专项行动。通过三个月的专项治理,使河渠水环境明显好转,同时发动干部职工担任义务文明劝导员,对向河内乱扔乱倒、污染水质、阻塞河道畅通等违规行为进行文明劝导,教育广大群众爱惜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水环境治理。

三、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此次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县水务局会同相关部门、各镇对全县河渠环境进行整治,突出加强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桥梁周边、房前屋后的各级河道、渠道的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对河渠环境进行集中整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河道治理情况

集中治理了绵远河、垒水河、秀水河、凯江、黄水河、芙蓉溪等河道,清理河道垃圾、淤泥、障碍物、杂草和水面漂浮物,解决了河道堵塞、水质恶化等问题。

(二)渠道治理情况

集中治理了全县所有的干、支渠渠道,清理渠道垃圾、淤泥、障碍物和杂草,解决了渠道堵塞、水质恶化等问题。

(三)水库治理情况

篇5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篇6

节能环保展历来是高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高交会节能环保展首次设置“治水提质主题展”,将这一主题与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相结合,全面展示深圳治水理念、策略以及水质净化、污水污泥处理等一流的技术产品,搭建治水提质新技术及设备的展示、交易、交流平台,展现水务领域的发展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天时与地利

很少有哪个行业像城市水务一样,短短数年间不断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呵护与扶持,成为新兴产业投融资热点。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此后,海绵城市从倡议逐渐发展为试点项目,考核指标、配套财政政策、建设方针甚至建设指导细则陆续出台。而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PPP项目中,有媒体估算,财政部三批示范项目中约40%与环保产业相关,项目规模最大、对环保产业格局最富冲击力的,便是市政和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市场。

2015年4月,环保部牵头编写、国务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等阶段性目标及金融与环保融合、开发经营权益捆绑、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细化内容。

201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全面开展治水提质攻坚战。2016年4月,深圳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扶持、行业利好、地方发力三者叠加,本届高交会的“治水提质主题展”俨然是深圳交出的一张完美“期中考试答卷”。

展会期间,围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电建、中建水务环保、深圳水务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北控水务、碧水源等一批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国内龙头企业全面展示了水净化、污水污泥处理、防洪排涝、材料设备等一流技术与产品,在高交会这一展示、交易、交流平台上,展现了水务行业发展前景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纵深发展的市场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在于系统复杂,需要有效集成的技术,各地情况不同、治理方案差异大。随着多地试点推进,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深化。

在“治水提质和海绵型城市建设院士论坛”交流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表示,最初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逢雨必涝,然而这一思路有其局限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改善同样也是非常大的问题,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统筹考虑城市治水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强化功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最终目的将是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水务环保领域的行业发展空间,正在从单一的市政、水务、废水废固项目,向包括环境修复在内的综合性领域扩张。

围绕水务行业的纵深发展需求,“治水提质主题展”展示了“综合化、系统化”的行业动向。在市政工程与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思路下,借助示意图、沙盘模型、VR参观体验等,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综合技术、项目成为多数参展企业的展示重点。此外,展品中不乏为整体打包方案“量身定制”的业内高新技术成果。

深圳市水务局重点展示介绍深圳河湾流域、茅洲河流域、东部海湾、大空港新城区、龙岗河流域、观澜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等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方案与成果,深圳水务集团展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散式集约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新技术。

中电建水环境公司集中展示水环境治理技术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中建水务展出无干扰精准清淤、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等高度集成化的流域治理集成技术,苏伊士水务工程展出污泥热干化和焚烧、污水处理、水处理及海绵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碧水源展出用于市政污水处理、提标升级改造、高品质再生水处理的大型膜生物反应器MBRU生物膜反应器,以及采用“MBR+DF”双膜工艺的双膜新水厂,北控水务展出兼氧膜分离深度处理技术,中广核环保展出电子束辐照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等。此外,会场还展出了高强度透水路面建材、微型动物监测预警技术、智能消火栓在线监控系统、无干扰精准清淤工艺等最新材料、工艺。

参展商之一中电建水环境公司表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是中国电建的新兴主营业务,已成为中国电建的三大核心战略业务之一。2015年12月,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集合中电建全集团治水、治污和环境专家之力,参与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一参展项目是目前国内城市水环境治理第一大项目,对全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国际环保产业巨头苏伊士水务工程,其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与资源化项目、扬州污泥干化厂项目展示了特有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案例,整体布展也体现了国际环保巨头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储备。苏伊士水务工程亚洲中国区总裁张军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本次参展,苏伊士带来了治水机制方面的众多新技术,包括污水一般性处理、污水深度处理、海绵城市、河道治理等,“苏伊士是综合性公司,业务模式、技术路线、技术方案、运营能力都有相应的综合性配套经验。本次参展,既是对公司实力的展示,也希望就业内高新技术有所交流。”

PPP的风口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高达1亿元-1.5亿元,面对巨额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有限,融资渠道亟待拓宽。对此,多项政策均提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公共部门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带来“海绵城市”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相关的管理经验,有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过,任南琪院士也针对前期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这一过程应当加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完善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机制,提高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明晰责任人,便于政府监管,对于投融资模式,则应当根据具体城市的总体经济状况,提出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系统集成和绩效考核的要求,项目规模通常较大,对社会资本方综合实力、融资能力同样提出较高要求。环境产业结构正在重构,以投资运营环境基础设施为主营业务的重资产环境服务集团加速投入,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渐提高。

篇7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08.015

Anhui Province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Research

ZHANG Yan, WANG X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Abstract: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caused by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rural Anhui province was analyzed from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based on this, th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of rural water,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Anhui province;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contro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technical personnel

?r村生态系统支撑着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的重要源和汇[1]。水环境作为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对城市以及工业污染的财政以及技术投入的增加,使这两大污染得到控制,进而农村污染已经上升成为中国第一大污染源,尤其是在水环境污染方面。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 324.09万t,总氮排放量270.46万t,总磷排放量28.47万t,分别占全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2],可见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瓶颈所在。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人口大省,农业的良好持续发展对该省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等各方面原因,农村水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加快推进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进程,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1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据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资料显示,安徽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然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工业与城市污染的不断转移等均加剧了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

由于安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其余6个省市与安徽省在地理区位及水文条件方面相似,并且在中国农业发展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控制的变量多,因此将长江中下游流域7省市的水污染重要指标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象,以期更好地说明安徽省水环境污染问题。此外,由于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以及总氮、总磷排放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从这三个指标比较安徽省与长江中下游7省份平均水平的差距。据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显示(表1),安徽省2014年水资源总量为778.48亿m3,同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水平为957.5亿m3,而安徽省人均占有量仅为1 279.78 m3,同期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为1 699.25 m3,说明安徽水资源相对短缺。另据历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表2),综合比较2011~2014年COD以及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从纵向上看安徽省在近几年排放量虽稍微有所回落,但是总体排放量仍高于长江中下游省份平均水平,2014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高出平均水平4.76%,总氮排放量高出30.41%,总磷排放量高出18.23%,进一步说明在全省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近年来水污染状况令人堪忧。

而在安徽省水环境污染状况中,农村水环境污染在近年来尤为严重。据相关报道[3]显示,安徽、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在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同时,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长期单纯追求产量,依靠各种化学投入品的“石化农业”既污染环境,也在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图1可以看出,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量远高于工业用水以及城镇公共用水量,且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与城镇公共用水量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了在农业自身高用水量基础上引发的内生性污染,以及工业和城市污水增加向农村转移所带来的外生性污染。因此,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极其严峻,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2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分析

农村水环境污染一般分为内生性污染和外生性污染。内生性污染包括农业生产污染和农民生活污水污染;外生性污染是指自农村之外转移过来的污染,如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排放向农村转移的污水[4]。

2.1 内生性污染源分析

农业生产污染主要指农业种植和生产养殖所带来的污染。如表3所示,一方面,综合比较2007~2014年安徽省化肥使用量和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从纵向来看,近8年安徽省农业化肥使用量持续攀升,2014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12%;从横向来看,安徽省农业化肥使用量近8年一直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2014年高出平均水平58.91%。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上施肥技术的落后,化肥的利用率很低,未被土壤吸收的部分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周边地表水体以及渗入地下水体,肥料中所富含的化学需氧量以及氮、磷等元素造成了水?w的富营养化。另一方面,安徽省农药使用量除2009年有所下降外,一直持续走高,2014年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32.56%,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15%左右,大部分农药则流失到周围环境中,最终通过灌溉水、降水等渠道迁移到周围水体,造成水体污染[5]。此外,安徽省塑料薄膜使用量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由于不可降解,也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2013年安徽省农村塑料薄膜使用量甚至高出长江中下游平均水平34%。农业生产污染还包括养殖业带来的污染,安徽农村畜禽养殖和近年来兴起的集约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由于其养殖过程中动物粪便的排放、饲料中含有的氮磷元素以及大量化学用品的使用,污染了农村水域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形式之一。安徽省农村生活污水来源于农民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造成的水体污染,由于农民环保意识较差,造成了农村“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的现状,加上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塑料袋、快餐盒等生活垃圾的种类多数属于不可降解类,且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

2.2 外生性污染源分析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的外生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向农村转移所带来的污染。工业废水一方面是由落户于安徽省农村的乡镇企业所带来,安徽省农村人口占省总人口的80%,乡镇企业在为农村创收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周围水体排放污染物。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日益严格,许多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企业因为农村的企业落户门槛低而纷纷向农村转移,回溯2006~2010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已经持续成为关注的重点[4]。这些企业废水排放量大,在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水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安徽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形式的生活污水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农村地区,城市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

3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安徽省作为农业兼人口大省,农村的水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安徽省目前农村水环境污染尤为严重,主要存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技术人才、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3.1 体制机制问题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层面的原因,因此需要从体制机制方面深究原因。

3.1.1 管理机制不完善,职能交叉 目前,中国已形成“中央-省-市-县”层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但仍不完善。就安徽省而言,首先,县、乡(镇)级环保机构建设薄弱[6]。其次,安徽省环境污染治理的各机构之间存在职能交叉,水利、住建、环保、农业机构之间责任难以厘清,各自为阵,无法进行高效的衔接协调,形成合力。在水质的监测与保护方面,环境保护厅有水环境监测、统计与信息职能,而水利厅也同样有水质监测、管理与水质信息职能,容易造成多头管理的格局,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不利于水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

3.1.2 长效机制不足,管理效能不高 目前,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是由国家或省级的“项目带动”或“专项工作”带动,带有较大的随机性,项目或工作结束,治理工作也随之放松,问题依然存在,无法形成水污染治理的常态化格局。从管理层面来看,影响农村水污染治理进程的另一重要原因涉及到环保部门在行政格局中的地位,安徽省环境保护厅与同级有关部门地位平等,不存在隶属关系,意味着环境保护厅在某些环境问题上无法对其他部门进行有力的制约,不得不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大局,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其次,监管能力的不足也是影响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与城市严密的监管体系相比,安徽省农村环境的监管体系严重滞后,环境监测、环境监理以及环境规划在农村几乎为空白,无法形成监测网络进而对农村水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3.1.3 环保意识缺乏,公众及第三方参与较为薄弱 就目前安徽省农村现状而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也是农民创收的主要途径。从农村基层领导乃至农村居民,对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防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基层领导为发展农业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化肥农药等大规模使用带来的水环境污染持容忍态度,存有“先污染后治污”的陈旧观念;而基层领导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态度,农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习以为常,缺乏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安徽省目前针对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激励性政策不足,一方面无法吸引具有资质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开展卓有成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村民也缺乏主观能动性,无法自主开展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缺乏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因此,无法在全社会形成上下联动的水环境污染治理体系。

3.2 政策问题

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对一个地区的污染治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2016年的《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仅第9条提到要推进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制定实施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促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020年达到90%。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元,实行农村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7]。其他各项规定都是关于工业和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因此,涉及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的篇幅很少,缺乏具体性规定,且一些政策缺乏配套措施,较难落实到位。

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可以保证地区的污染治理顺利开展,否则,会成为治理的瓶颈所在。

由于政策不足,对农村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到位,农村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一些设施在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停运,无法发挥最大效用,严重阻碍了水环境污染治理进程。

总之,在政策上,安徽省体现出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无法取得有效进展。

3.3 技术、人才问题

技术、人才缺乏仍然是安徽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瓶颈所在。由于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污染防治技术得不到有效提高,安徽省农村带有其独特的地理和地域特征,普遍性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对于安徽省来说不尽适用,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具体特征,发挥人才专业优势,开展有效地面源污染治理和研究。

4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分析

安徽省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存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以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长期以来,安徽省的环境保护体制基本以城市为中心,而忽略了广大的农村,存在较严重的二元结构性[8];农村财政力量薄弱,致使水污染治理所需资金与实际投入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许多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技术投入无法有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点[9]。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安徽省具体特征,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促进农村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4.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自治功能

转变安徽省农村基层领导及居民的水环境观念是当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体进行农村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村干部与群众的生态观念。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对于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基层干部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头作用,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重农村水污染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安徽省而言,目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以老年人占绝大多数,村干部应当以村民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宣传卡片、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等形式,传播各种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农民示范户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

4.2 完善法规政策,加强执法力度

安徽省关于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相关条例涉及内容较少,并且相关措施落实难度大,执法力度不够。因此,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安徽省农村现状,尽快编制更为具体的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法规政策体系,制定适合农村家庭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水污染防治政策,通过行政强制措施使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严格执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管理、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等规章和标准,依法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对破坏、浪费农业资源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此外,要研究制定各项激励政策,激发社会活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并且,通过激励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自主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10]。在资金保障方面,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资金投入体系,基层干部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拓展资金来源,使农村环境治理逐步走上市场化的轨道。并基于安徽省农村实际情况,加强资金整合,集中捆绑使用,重点投入大中型沼气、现代生态农业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并着力加强财政、审计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资金利用的监督,明确一定时期内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比例,制定可操作性的奖励或惩罚细则[11]。

4.3 健全体制机制,规范水污染防治体系

首先,基于安徽省农村现状,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政府部门应当发挥中坚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合力解决农村污染问题,并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和行政监察制度,定期进行考核,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常态化。其次,在此基础上,培育新型治理主体,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营组织,鼓励新型治理主体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回收加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经营服务。探索开展政府向经营组织购买服务机制和PPP模式创新试点,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组织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10]。第三,加强监测监管机制建设,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将监测到的数据形成数据库,形成模型为决策提供参考。加大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杜绝不合格农资进入市场。

篇8

关键词:水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水环境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水环境的污染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水环境的质量和维护好水生态平衡,来促进人类深灰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水环境的现状

1.1 水资源短缺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再加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率差等现象造成了我国水资源供给不足甚至短缺的严重形势。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加剧了水资源的供应紧张。

1.2 水污染严重

近年我国大部分流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水污染呈支流向干流延伸、区域向流域扩散、地表向地下渗透、城市向农村蔓延的不断加重趋势。

1.2.1 地表水环境

据2012年《中国环境公报》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十大水系均有不同程度污染,部分河段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失去了饮用水功能,直接影响沿岸城市生活用水。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三大湖泊的污染极为严重。大部分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滇池出现重度富营养化。而一些富营养化的城市湖泊,营养盐浓度不断上升,迅速向超营养型湖泊转化。湖泊(水库)重要渔业水域也受到严重污染,近海海域水质日趋恶化,出现赤潮现象。

1.2.2 地下水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已不适合人类生活饮用。

1.3 废水、污水排放量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排污量急剧增加,而对污水的处理率不高,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极大浪费。

2 我国水环境问题的成因

2.1 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经济仍以粗放型模式增长为主,工农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差,对环境资源不够重视,甚至牺牲环境而换来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对我国水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2.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大,由于生活的垃圾的再利用效率低,导致环境污染,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2.3 工业废水排放量大

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对废水的处理率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2.4 农业污染

现代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不断增加,对土壤和地下水,以及河流、湖泊都带来不小的污染危害。

3 城市水环境治理体系的健全措施

3.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并且随着城市扩张再建设的开展,扩大的城区对于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在保证城市水利建设取得良好的效益时,也要注重城市建设对于水的利用规律的遵守。这需要进行工程措施及其非工程措施的遵守,进行水生态环境的改善,保证人与自然的有效协调。实现城市放洪建设体系的优化。在我国当下城市水环境构建中,很多城市的城市防洪标准比较低,有的城市河道被侵占,也就影响了其河道水位的有效控制,并且受到河道的裁弯取直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河道的渗透性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不利于其汇流速度的控制,影响地表水及其地下水的有效交换。

为了满足现代化城市环境治理的需要,展开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是重要的,确保人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相适应,进行人与城市环境的协调。进行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化,进行工程安全防御设计洪水体系的优化,而不是仅仅进行防洪设计标准的提升,也要保证洪水位的实际工作联系。避免过高的防洪设计标准,保证建设投资负担的控制,实现设计洪水位的优化。在建设模块中,工程自身的管理风险越大,其可能遭遇到的洪水灾害损失就越大,这就严重影响其流域内部自然生态环境的正常开展。为了保证防洪标准的优化,进行河道的积极扩大是必要的,从而进行湿地带蓄洪水的恢复,保证生物工程保护河岸模块的开展。

3.2 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地面刚性覆盖面不断的增加,这一定程度减少了其透水面积,从而影响了城区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受到其深层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地下水位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下降及其地面沉降情况,有的沿海地区也可能出现海水倒灌的情况,这就不利于其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其下垫面径流系数的不断变化,城市内部积水内涝的发生概率也比较大,这就需要进行良好的城市规划建设,保证绿地及其水面的有效保护,确保城市自身雨洪能力的调节,保证城市开发区的积极建设,确保雨、污分流系统的协调,保证渗水井的积极建设,实现雨水的直接渗透。比如积蓄雨水用于洗车、浇灌草坪等,既节水,又环保。露天体育场、停车场、地下车库等,都可以作为发生特大暴雨时暂时容蓄雨水的场地。城区路面结构用石块或砖块铺筑,不仅可以延长汇流时间,而且可以加大入渗水量、减小地表径流量。

3.3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开展,展开污水处理及其管理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地下排水排污网络体系的健全,从而进行水污染的有效防治,保证洪涝情况的有效防范。这也需要进行城建水环境网络的优化,进行污水分开收集排放模块的优化,保证雨污的有效分流,保证下水道的积极建设,保证流域废污水集中管理模块的优化。强制规定所有的废污水必须进厂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保证资源合理利用,降低处理成本。制定同一质量标准的排放或掩埋制度,取消容许或罚款变相允许超标排放的法律法规,杜绝以牺牲公共环境换取少数人或个别部门利益的行为长期合法化。建立监控监测系统,严格监测城市下水道,建立下水道和供水质量监测结果定期公示制度,接收社会监督。

在城市水环境体系健全过程中,也要进行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及其治理经验的吸取,进行分布式污染处理模块的优化,保证污水管网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有效工作,保证城乡及其工业污水处理模块的优化,进行小型污水收集及其处理设施的有效处理,保证其施工模块的正常开展,确保污水截流情况的有效处理,也就需要做好小型污水收集及其设施处理的相关工作,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现地水体处理是指可以直接在水体中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原理改善水体水质的所有方法。现地物理处理方法有清淤、刮除、曝气、微气泡浮除、换水等,现地化学处理方法有混凝、固结、药物抑藻、臭氧杀菌等。现地生物处理是指所有利用或增进水体生物消化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而达到水质改善的途径与方法,包括有水体生物添加、水体生物助长、湿地处理等。

4 结束语

城市水环境的建设与国家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需要展开水环境网络的建设,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环境建设的协调,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进行城市水利建设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水利的建设,力图改善城市水环境。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做好城市水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1]宋军继.浅谈当前城市水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2,(03).

[2]崔卫华.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2013,(03).

[3]王幸斌,董瑞斌,黄永平,占涛.浅论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与功能[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02).

篇9

关键词:水库 水质评价 污染源 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35-02

一、横山水库流域概况

1.水库工程基本特性。横山水库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位于甬江流域奉化江支流县江上游,库区集雨面积150.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52亿立方米,总库容1.108亿立方。

2.流域社会经济状况。横山水库集雨区内有42个行政村,9890户,户籍人口28214人,其中常住人口15705人;流域内以农业为主,高山西瓜、茶叶、单季稻、花生、花木、竹笋为主导农产品;工业方面,有生产塑料齿轮、五金表带、玩具及仪表配件、灯头等产品和竹木加工的企业。旅游业主要有农家乐、户外运动、果实采摘等;小水电也是一大特色,有柏坑一级、二级等11座小水电。

3.流域水文气象。横山水库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降雨量1685.8mm,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显著,年内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尤其以6~9月最多,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

4.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壤植被。库区处于天台山北部边缘,属天台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以丘陵山区为主。土壤主要是红壤和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为4.23%左右,总氮含量0.254%,总磷含量为0.037%,PH值5.5~6.5之间。植被大多为常绿针阔次生林、竹林、草灌木丛及人工林。

二、水库污染源现状

1.生活污水。由于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水库,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同时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造成水库水体外观性状下降、浊度升高、淤积等,还会提高水库氮、磷的含量,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极易导致藻类爆发。目前仅大堰、万竹建有污水处理设施,人口约3000人,占库区常住人口的19.1%,大部分农村污水未处理,直接流入溪中,最终排入水库。估算年入库量:总氮入库23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10.0%;总磷入库2.0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4.9%。

2.生活垃圾。横山水库流域内日产垃圾估算为15.7吨/天。从2001年始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着设施落后、居民环保意识淡薄、资金缺乏、从业人员责任性较弱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去年莫拉克台风后,水库水面上的垃圾数以百吨计。

3.畜禽养殖污染。畜禽粪便中氮、磷含量也很高,是水库流域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虽然近年来,为保护水源,镇政府进行了集中整治搬迁,但仍有部分村庄有小规模养殖现象,农户没有能力也不会去处理粪便,造成粪便随便堆放或还田,极易流失,影响水质。估算年入库量:总氮入库51.8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22.5%;总磷入库10.0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24.8%。

4.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污染主要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产生的非点源污染物,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污染及农田水土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水库流域面最广、量最大的污染源。横山水库以丘陵山区为主,多山岗坡岭,少大片平坦耕田,山腰成梯田,依靠天然降雨,或山塘拦水灌溉。农业施用的化肥、农药是水库水体氮、磷的主要来源。估算:总氮入库84.7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36.9%;总磷入库8.5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21.1%。

5.水源地水土流失污染。根据《奉化市水土保持规划》,横山水库流域为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区,是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共计7.4平方公里,其中轻度4.27平方公里,中度1.82平方公里,强度0.97平方公里,极强度0.34平方公里。估算:总氮入库70.2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30.6%;总磷入库19.8吨/年,相应占入库总量49.1%。

6.工业旅游及其它污染。近年来,对有关污染严重企业实行了关停或搬迁,并严禁流域内新建污染型企业。仅有少量工厂,不直接产生污水,污染相对较小。旅游项目以漂流、农家乐为主。年游客约在4万人次左右,旅游业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污染主要表现在生活固废垃圾上。水库内污染源以水产养殖、底泥污染、水面污染等方面,相对控制得很好。

三、水资源保护现状

1.水库水质现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横山水库现状水质进行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为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粪大肠菌等21项,方法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从评价结果来看,当总磷总氮不参与评价时,水库2007年-2009年水质位于Ⅰ―Ⅲ类标准区间,以Ⅰ、Ⅱ类水质时间居多,偶尔有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PH值、粪大肠菌,基本满足Ⅱ类水质标准要求,但2009年以来PH值出现异常或偏大现象;当总磷总氮参与评价时,水库水质位于Ⅱ―Ⅴ类标准区间,以Ⅳ类水质居多,其中总磷基本位于Ⅱ―Ⅲ类标准区间,总氮超标严重,基本都是Ⅳ类标准。

2.水质富营养化现状。富营养化评价采用《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评价方法采用指数法。有叶绿素a、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五个项目,2007年-2009年水库富营养化情况不明显,基本为中营养状态,但部分月份存在富营养化的趋势,从单项指标看,总氮超标严重。2009年4月下旬到5月初,水库大面积硅藻爆发,水面呈酱红色,是建库以来第一次。

3.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对水环境整治的力度。近年来宁波市加强了对水库上游的水环境整治,在水费中提取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经费保障。另外,大堰镇、尚田镇政府在横山水库上游水环境治理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卫生保洁方面,大大减轻了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污染,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库上游的大堰镇,拆除简易厕所200座,建造卫生公厕6座,新建垃圾箱15只,增添垃圾桶30只,浇筑混凝土路面200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500平方米,新建绿化带2000米,新建300平方米建筑垃圾堆放场1处,填埋嫩竹造纸料塘150只,在大堰、常照、张家等6个村建造河道拦水坝21座。为了给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宁波市、奉化市先后制定出台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对水环境治理进行补助的政策措施。

4.水库管理局强化了对水资源的保护。水库管理局完善出台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水质保护和防破坏应急处置方案》,重点加强取水口附近水面污染源的监控,及时清理取水口附近漂浮物和污染物,建立水环境治理各种电子档案,向社会公开水环境保护监督电话,并在水库信息网站定期水质公报。

5.水资源保护意识有所加强。在宁波原水集团统一调配下,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如:设立大型水源保护牌、公告警示牌、百米宣传长廊、水资源保护义工队―亲水使者等活动。大堰镇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大规模“一江净水到奉城,一江清水入甬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关部门和镇政府开展水环境整治,增加了居民水资源保护的自觉性。各级政府、人大和政协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检查、视察、调研,也让上游民众感受到了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水源地环境保护与群众利益保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大堰镇是宁波市14个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之一。为保护治理水库水环境,水源地居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综合经营产业开发受到限制,如横山水库上游40个行政村,近年来因关闭、搬迁污染企业,取缔嫩竹造纸等原因,经济收入大幅减少,有些原先集体经济比较强的村庄也都成了零收入。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度奉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05元,而保护地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平均水平的一半。如何做到既保障供水安全,又改善水源地群众的生活条件,是个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大问题。

2.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水资源保护职能部门。从经济学原理看,水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应当纳入政府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范畴。简而言之,水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程度直接反映和考量着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力度。依此审视,就不难深入地看到水污染背后公共管理体制的失衡和羸弱。“五龙治水,九龙戏水”是专家们对中国水资源管理模式极具形象的比喻。目前,政府部门中涉水、管水的主要包括水利、环保、渔业、林业、航运、城建、地矿等。这种“九龙治水”的机制表面上集中了众多部门的力量,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团结治水”的目的,相反在客观上强化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单一目标,进而弱化了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功能。

3.水库管理局现行体制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的要求。目前水库管理局的体制以工程管理为主,没有水资源管理的专职人员、专业人员,没有执法权,对水资源管理力不从心,尤其是水污染应急预案,涉及面广,单靠水库管理局难以操作,影响了预案的可行性。

4.从水库水质发展趋势看,要求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根据污染源调查分析,水库流域内化肥农药、水土流失、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禽养殖是水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维持现状,污染负荷不会降低,水质难以改善。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横山水库水功能区划为饮用水源区,目标水质为2类。预测总氮、总磷大部分时间未能满足要求,且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风险。

五、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建议

1.建立领导协调机构。由奉化市政府牵头,建立由发改委、财政局、环保局、水利局、国土局、大堰镇、尚田镇、横山水库管理局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实行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各部门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保护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领导的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强化部门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力度,不断提高饮用水安全水平。

2.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宁波市水资源管理条例》,有针对性的制定《奉化市横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明确管理机构、管理分工、保护目标、考核制度、法律责任等内容,加快水质监测网建设、污染源监控网络建设、水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完善水源地各种保护制度,如水源地保护的监督检查制度、库区危险品安全监管制度、水源地安全评估制度、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机制、库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难度大,需要合理的措施加以治理。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化肥施用管理、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推广生态农业等。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集运设施建设以及改水改厕、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的补助,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打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和秸杆综合利用技术,提倡和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配方施肥,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生态、无公害产业,减少氮磷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严格控制各类养殖业,防治养殖污染。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内关停和搬迁畜禽养殖场;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户改掉散养家禽的习惯;改善养殖场生产工艺,减少排放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利用。从污染源头治理,积极引导农户进行科学养殖,减少养殖污染。

5.要大力削减农村生活污染源。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实施移民搬迁,梯度转移,减少生活污染;有计划地安排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农房建设或统一规划建设新村,相对集中人口居住地,配套环保基础设施,通过3~5年努力,实现库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的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组织清淤。搞好小流域整治,清除河道溪流中多年以来沉淀累积的污染物,消除有可能扩散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以期全面实现流畅、水清的水环境整治目标。

6.妥善应对水污染。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水源突发污染事件的运行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以沿库生态保护和沿溪生态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重要水库水资源保护。按照水资源质量监测新要求,全面开展溪流、水库水资源质量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优化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对预案,建立联络和快速反应机制,从应急处置和应急调度两方面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7.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政府出巨资治理水环境,应该把提高人的素质摆在第一位,把宣传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此,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水质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建议库区中小学中安排课时开展水资源保护教育,每学期开展1~2课时的保护活动。建议每一个自然村至少树立一块以上宣传牌。重要季节要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保护水质光荣、污染水质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民讲卫生、重环保,从思想上筑起保护生态的长堤。

参考文献:

1.方子云.现代水资源保护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王晓宇.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加]彼斯瓦斯.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

4.王晓宇.生态农业建设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思考

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首先在城市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城市的水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保问题,它更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生存问题。目前城市的水污染问题让人触目惊心,只有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制定相关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并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才能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使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实现全面、持续、稳定的发展。

1 城市水污染问题的现状

城市水污染环境原因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的缺陷,我国城市的发展政策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其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护环境的情况使城市水污染的的问题更为显著。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污水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其中工厂排放污水,人为排放污染物,缺乏对污染物的控制和管理,以及没有及时进行达标处理污染物是导致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1 大量城市污染物无节制的排放

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工厂生产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只能源源不断地排入河流,或者是随着地面雨水径流一起汇入河流,形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地下水质下降,进而发展到整个城市的水环境日益恶化。

1.2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不达标

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是城市污水系统建设问题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未经处理的污水仍在直排水体或污染着地下水;另一方面,巨额投入的污水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预期效益,部分污水不得不直接排入河流,严重危害着环境。

1.3 城市污染物排放的监控体制比较薄弱

对于环境治理的问题,我国各地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控制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但在一些城市尤其是偏远贫困的小城市里,某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或方便,忽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将污水管私自接入河道、雨水管渠中,进行私自排污水的行为。由于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相关部门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极为难以查处。

2 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的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防治虽然已经走过了几十多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持续几十年的巨额财政投入支持下,我国水环境质量的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如工业废水依然是重要的污染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仍然在不断的增长、城郊农村发展建设所带来新的污染源等,严重的水污染趋势难以得到明显遏制和扭转,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日益加重,另外,长期以来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管理区域上的一些习惯做法也与此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水质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水体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全面贯彻体现于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是我们的重要课题。针对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社会公众的整体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基本国策,也为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深入、广泛、持久地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深入人心。只有提高看公民的水忧患意识,才能有效的节约用水,防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并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市场化体制,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水治理费,让公民积极参与到防治城市水污染的具体实践中去,并借此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严格运用相关法律和行政手段根治污染问题

城市水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工业废水的排放。对此政府应当采取强制的手段,加大对污染源的监督以及治理,例如设置高权威、高规格的流域监督管理机制机构,这种机构能够独立依法行使职权而不受任何地方政府局部利益的牵制,从而做到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于此同时,各地的政府应该对违规排放污水企业,进行关停,并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清洁无污染的生产。

另外,还要建立全面的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如谁污染水质谁负责,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负责,并加大对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法律责任的威慑力来遏制和预防污染城市地下水的行为。环保部门有权依据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保护城市水环境,对所有破坏水环境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运用技术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

长期困扰中国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突出问题,除了资金问题之外就是技术问题。因此,必须采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并对不同的城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要求、种类做出相应规定,使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得到应用。由于各地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程度并不相同,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目标,采取合适的排放污染物手段,从而有效的防治城市水体的污染。于此同时,国务院也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征收污水处理费的办法,满足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运营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一些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的去鼓励企业投资并运行这些设施。

2.4 发挥市场经济杠杆的推动作用,促使污水资源化

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的合理定价,逐步建立起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价格形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的水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之中,要着重把污水作为一种稳定且可靠地水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去努力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5 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社会产品的机构能够反映出社会生产的性质、发展水平和社会资源的利用状况,同时也是由生产力状况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各种新产品的种类和结构也逐渐的在发生变化,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是减少水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清洁生产才能实现环境保护策略,提高效率,减轻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更严重威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每年我国因城市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目前就我国的环境而言,城市水污染防治在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控制、地下水资源保护、监管体制等方面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全力开展水污染环境治理才能够真正的促进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珊,黄贤金.发达国家城市水污染治理的比较与启示[J].城市问题.2011,(03).

[2]莫家斌.探讨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9,(13).

[3]蒋静,申鹏.城市水污染起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水污染事件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