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环境治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接到省、市相关要求后,我局立即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有关精神,并对水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进入深入剖析,并对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研究和部署。
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省水利厅关于“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延伸、村庄延伸、盲点死角延伸,攻坚破难,一抓到底”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四无”:河渠水面无垃圾漂浮、城乡河道无污泥堆积、堤岸范围无三乱、河道畅通无障碍,河渠环境明显好转。通过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重点是“三清一整治”: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整治河渠,对河渠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四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督查到位、宣传到位,保障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全面顺利完成。
二、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攻坚月水环境整治工作机构和责任继续沿用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的机构和责任。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机关各科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乡村水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河管处、水电处各司其职。水保办(乡村水环境治理办)主要负责与省水利厅及市治理办衔接、协调;河道管理处负责全市河道整治督查和市本级河道的整治工作;水电处负责全市渠道整治具体落实、监督检查。在攻坚月活动开始后,各县(市、区)水务局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各自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了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为攻坚月活动的圆满完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使攻坚月活动深入人心,形成良好氛围,市、县两级通过各种形式,持续抓好宣传工作,市、县两级水务部门除通过职工大会、局务会、工作总结、科室学习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以外,还通过在媒体设置宣传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和编发治理工作简报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篇2
1技术与成效
1.1创新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效
云和县属浙南山区,山多地小,造成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差异,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形成了光、热、水、气不同的生态环境特点,为创新种植模式提供了生态环境条件。按照创新模式、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推广轮作、间作、套作等农作技术和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等农作模式,研究示范推广了稻-鱼﹙鸭﹚、耳﹙菌﹚-稻、稻田养鸭、稻田养螺(甲鱼)、稻药轮作、果药套种等多种农作制度,年均推广耳-稻轮作面积150hm2,稻田养鱼230hm2,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其中耳-稻轮作栽培模式、浙贝-水稻模式分别获丽水市十佳和十佳优秀农作制度新模式。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
根据减少农业投入品减轻农业污染的要求,实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规范农业生产和使用农业投入品。云和县年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340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314hm2的73%。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和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600hm2,通过推广应用生物、低毒、低残留农药,2013年化学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较常规减少20%左右,病虫危害损失率下降5%以下。据调查,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全年平均用药防治3次,667m2农药用药量(有效成分)为258g,常规区全年平均防治5次,农药用药量为319g;水稻统防区平均节约工资84.1元;统防统治区平均667m2水稻产量497kg,比常规区增产9%;水稻统防统治实施区比常规区667m2节本增效124.5元。
1.3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三品一标”认证
按照质量安全、环境生态的要求,实行农产品安全、绿色生产。以提升品牌公信力为主题,围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企业生产管理、产品认证和证后监管开展工作,实行“三品一标”(一标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云和县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整体认证)1160hm2,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个、有机食品1个。开展“三上墙、两规范”,即安全责任制度、内检员责任制度、质量安全承诺书要上墙,生产记录、农资管理要规范。
1.4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促进畜禽清洁养殖
为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五水共治”,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根据云和县委《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要求,编制了《云和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调整了云和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出台《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畜禽养殖“减量化、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进行整治。通过建设沼气池或格栅式厌氧沉淀池,利用农田、园地、林地等就地和异地消纳畜禽排泄物等措施,使沼液和污水进入氧化塘,畜禽养殖场达到了雨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生产工艺标准。逐步实现养殖场排泄物达标排放。
1.5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沼液(渣)综合利用
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把农村沼气项目与“千万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农村污水治理等紧密结合,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以“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与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厨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的模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到2013年底,全县共建沼气2543户,服务网点31个。年处理养殖污水15.3万t,年产沼气100万m3,年提供沼渣沼液肥2.5万t。通过引导和扶持养殖户走向养殖-沼气-种植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1.6实施生态循环农业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为进一歩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标准化和经济生态化。农业部门积极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2-2013年向浙江省农业、财政厅争取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1项,争取项目资金280万元,2014年储备生态循环项目5项。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云和县畜禽排泄物、作物秸秆、食用菌废菌棒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0.7万t,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56万t。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云和县农业部门成立农业水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农业局领导任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县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的领导。以农业生态能源办公室为主,成立农业治水办公室,农作站、质监、畜牧等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为成员,负责规划、指导全县农业治水各项工作。
2.2制定方案整治农业水污染
根据浙江省农业系统水环境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及云和县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结合云和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云和县农业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治水目标、任务及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农业水环境治理。
2.3政策激励积极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
2007年以来,云和县出台的云和县粮食生产意见,明确对水稻开展统防统治给予600元·hm-2补贴,对全年统防统治33.3hm2以上的合作组织财政再给予150元·hm-2的奖励,有力地推进了统防统治工作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应用。云和县政府出台了《云和县农业产业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云和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使畜禽养殖逐步达到水污分流、干粪收集、固液分离等工艺标准。
2.4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认真总结和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做法、经验和好模式,以生态循环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生态循环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循环农业的健康发展。
3问题与讨论
篇3
流域环境存在的问题
在点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矿业污染、中游的乡镇生活污水和畜牧业排水和城区的工业企业排水以及居民区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为突出。矿业废水年排放量达30余万m3。城市4条小河承纳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数量较大,污染严重,其排水最终汇入黄柏河干流,严重污染干流水体。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现在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在内源污染方面,由于黄柏河下游区段受葛洲坝回水的顶托呈滞流状态,库区的悬浮物质易在此处沉积,此段底泥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内源污染成严重。黄柏河支流-城市4条小河污染日趋严重,大量污水汇入黄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带,加剧了黄柏河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开发程度高,水循环紊乱,生态环境流量难以保证黄柏河流域于上世纪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开发建设,流域水力资源开发程度已达63.7%,建成的大中型书库有13座。由于工农业、电力用水,经黄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剧减少,生态环境用水量不足,黄柏河东、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断流的现象。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流域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资源过渡开发,河流岸线资源和水面被侵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减弱,导致流域生态退化问题。少数地方无序开发矿产资源,使地质结构破坏,随意丢弃矿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水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页岩区生态退化问题严重。包括城区4条城市小河在内的黄柏河城区段,环境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水生态破坏严重。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则流域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需要政府的领导、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和实施单位的共同参与,根据《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和黄柏河流域的环境现状和特征,提出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和思路。黄柏河水环境治理原则是:1)控污截源、减少流域水体污染负荷;2)科学调度、构建良性的水循环系统;3)河道治理,防护堤加固,营造多样性的生态景观;4)长效管理、保证流域水质持续改善;5)普及宣传、唤起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实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导、市场机制、市民参与、分期实施、注重实效、长期坚持。综合治理对策鉴于黄柏河流域环境问题,在工程技术层面和流域管理上,考虑使用以下方法进行解决。1)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大量消减面源污染点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保证,通过矿井封堵、尾矿坝工程,进一步治理黄柏河上游的矿业污染[4];建设城镇污水管网,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区段水环境质量,改善库区的回水水质。点源治理应纳入治理的重点,是近期流域环境治理的优先项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对黄柏河集镇构建垃圾收集、转运和填埋系统;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削减农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水、粪便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源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4]。2)河道治理,治理内源污染,防护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黄柏河夷陵城区和城市4条小河防洪标准低,亟需加固防护堤和进行河道清淤。通过黄柏河小溪塔城区段、城市4条小河清淤工程和防护堤工程,全面削减内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观,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工程措施、多自然营造技术、亲水构建技术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滨岸生态景观系统,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5]。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理的处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环境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措施治理黄柏河下游顶托河段水体富营养化问题[6]。3)联合调度,保证黄柏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运转的基本流量,根据黄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态与水环境特征以及水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生态环境用水量[7],对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汤渡河等水库和干流进行联合调度,适当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断流现象,增加其水环境容量,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4)构建生态防护带,控制水土流失生态防护带是一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时也是一项水环境保护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冲刷,减少泥沙进入河道;利用缓冲带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减少来陆域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达到保护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缓冲带在溪流沿岸构成了一定自然风景线,美化了河流生态景观,改善了人居环境。5)制定长效管理措施,保证流域持续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据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体制,已经竣工的项目能够正常发挥功能,保证设施的日常管理,促进流域治理的持续性。
篇4
2020年我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根据市河长办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镇河湖长制工作实际已出台《XX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以及示范河湖创建即《西河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在对我镇小微水体的摸底核查以及基本台账的建立;我镇河湖长制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完成了三级河长制公示牌16块;完成“一河一策”工作即荆竹河、仙人坝水库一河一策方案,推行规范化、制度化“周五清河大行动”全年开展12次清河行动,围绕河湖长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20年7月我办制定了《XX镇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工作方案》,小微水体全面整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中。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构建责任体系,逐级压紧压实责任
加强河湖长制工作组织领导,全面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一是健全完善河湖长组织体系。按照市河长办贯彻落实《XX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方案》的工作的同时,加强组建我镇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通过媒体、网络、公示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因工作调整等原因更换镇级河长2名,村级河长2名;全镇镇级河长15人,村级河长31人,民间河长41人;管护河道沟道212条,湖泊水系养护459处。二是建立河湖长制目标考核体系。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目标考核责任,严格按照市河长办年内主要水系水质达到Ⅲ类的工作任务,考核指标等。三是加强河湖长制工作安排部署。召开镇级会议关于河湖长制全面推行工作以及示范河湖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落实镇、村河长责任。
(二)狠抓源头治理,减污提标控源头
以组织实施“周五清河大行动”和示范河整治等活动为抓手,完成了沟道底泥清淤、水生植物清除措施,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镇村污水管网和集中处理措施,强化“厕所革命”工作,27家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拆除水系沿岸“三违建筑”3栋,根据市养殖限养区、禁养区划定,进一步关闭、拆除预建、已建养殖场,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工作。
(三)开展中段提升,逐段提升水体水质
结合全市“清四乱”专项行动,开展多次侵占河道养殖清退、侵占河岸种植清除、水葫芦、水花生等专项清理工作。取缔非法黄沙场3处,对我镇西河、东河、丰收大港等进行了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在提升水体水质上效果突显。
(四)加大检查整治力度,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围绕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为核心,全面落实市委书记李新桥同志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指示精神,坚决痛下决心,重拳出击,彻底消除了一批长期影响水环境的突出问题,着力扭转制约水环境向好的不利局面。一是加大检查力度,通过县区自查、上级督导等方式,全面梳理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破解长期影响水环境的疾症。开展农田化肥、农药、除草剂“三减”行动,大幅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审批影响水资源环境风险大的建设项目;针对陈山水库、石岗水库、团山河水库三大小型水库全面收回承包权;针对7月1日电视问政曝光的我镇河湖长制工作突出问题,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压实各级河长责任,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整治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水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但主要入黄排水沟水质状况不容乐观。
二是水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渠道单一。我镇河流水域规模较大、水体零散分布、治理任务艰巨,近年来相关水利建设资金有限,无专门的河湖长制工作经费来源,并缺乏其它渠道融资,造成投入资金短缺,严重影响到水环境治理效果。
三是水质提升治理难度依然较大。我镇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了全流域、全过程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但水质提升效果依然不达标且不稳定,水质提标难度较大。
三、明年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建设,充实市河长办工作力量,加大河湖长制工作机制创新,强化河湖长制工作组织领导,建立指挥有力、监督到位、协同作战、高效运行工作体系,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工作。
二是持续加大污水排放监管,确保全市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按照一级A标准达标排放,力争完成全市农村污水处理厂提标任务,坚决杜绝直排和偷排现象,做到严格监管、严厉执法、严肃处理。
三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滨河水体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银川西北部水系建设、城市清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再提标等一批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建设,优化银川河湖水系框架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好清水畅河净源行动,坚决做好排污口封堵、园区企业排污监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违法乱排私排现象整治活动,巩固提升清河专项行动成果,消除水环境污染隐患。
篇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杭州经济社会有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河道水资源不足、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河道的综合功能效益难以有效发挥,城市河道水质改善的压力愈来愈大。从水质监测情况看,Ⅱ类水占2.13%;Ⅲ类水占10.91%;Ⅳ类水占13.11%;Ⅴ类水占11.12%;劣Ⅴ类水占62.73%。从监测指标情况看,氨氮劣Ⅴ类百分比最高,占67.5%,总磷次之,占48.75%,化学需氧量占26.2%,目前城市河道最主要的污染因素为氨氮、其次为总磷,城市河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从片区水质情况看,运河西片水质改善幅度最大,半山片次之,上泗片水质下降幅度较大,江南片水质有所下降,下沙片仍不乐观。主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明显,城郊结合部的河道(上泗片、下沙片、江南片)水质依旧较差。为了彻底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的面貌,适应城市对外开放的需要,杭州市委市政府从2007年起,大力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作治理成效明显。主要做法有:
一、转变观念,创新水质治理模式
突破现有河道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实现从按条(段)向按流域水系治理、从已整治河道到未整治河道治理、从统一管理到分级治理的转变。
坚持向水系、流域治理转变。针对城市河道流经多个城区的情况,转变以往各个区单打独斗的治理策略,以整个水系、流域水质的改善作为主要目标,制定河流水系整体的整治规划和治理措施,除将交接断面的水质作为各城区整治工作的考核依据外,强化水系流域整体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具体实施时,按水系、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整治一片,改善一片,巩固一片。
坚持向未整治河道治理转变。将一些处在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市民热切关注、对周边环境影响重大的未整治河道纳入优先治理的计划,优先安排资金,优先动工整治,努力消除河道黑臭;对已整治和消除黑臭、水质达标、生态环境良好的河道则重点在巩固水质提升成果,总结治理经验,落实长效举措。
坚持向分级治理模式转变。对于流程长、流域面积大、流经城区多、污染严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河道,以市级河道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整合建设、环保、林水和各有关部门力量进行治理,对于流程短、对市容市貌影响相对较小的河道,以区级河道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进行治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法定职责做好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
二、综合治理,促进水质全面达标
在河道水质、水位及流量在线监测系统基础上,不断完善河道水质模型,通过水质模型实时模拟,改变以往单一的治理手段,合理安排截污、清淤、生态、配水等多种组合手段和措施,恢复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截至目前,共有45条(段)城市河道已摘掉劣Ⅴ类水质帽子,城市河道总体水质呈现逐年好转的可喜变化。
寻源截污严控污染源。有重点地推进河道截污纳管,争取截污一片、水质好转一片,按照“能截尽截、突出重点、远近统筹、多项结合”原则,坚持大市政管网建设与截污收集同步实施。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污水设施建设,加快主次干道、支小路改造和泵房建设,新建道路污水管网与道路做到同步实施、同步到位,不断完善污水管网系统。进一步实施城市雨污分流工作,在地块开发、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划、标准实行雨污分流同步建设,确保不欠新帐。近三年来累计下达并完成截污纳管工程项目计划1472个,新增污水量15.39万吨/日。
清淤疏浚消除污染物。开展城市河道淤泥成因、沉积规律分析,统筹清淤河段和方式,引进使用高科技淤积及清疏测量检测技术。严格按照清淤工作程序和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抓清淤的质量、进度和安全文明施工各项措施。加强清淤工作机制方法创新,在夏季高温季节适时适地开展清除浮泥工作,采用人工罱泥、环保清淤等手段清除影响水质的浮泥。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集中利用与分散利用相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底泥的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充分利用河道底泥的资源价值,将底泥变废为宝。近三年来累计完成107条(段)、108.2万立方米河道清淤。
优化配水增强水循环。根据“一轴(钱塘江)、三片(运东片、运西片、运南片)、三区(上泗、下沙、江南)”的总体格局,按照“科学引水、最优配水”的要求,不断优化配水方案,完善城市河道引水配水调控体系。加大钱塘江水引入力度,扩大配水覆盖范围,对西湖沿线闸门,珊瑚沙引水入城工程,西溪湿地沿线闸门等进行统一调度。采取“以动治静,以清释污”的方法,严格引水标准,提高引水水质,实施科学配水,加快水体置换,增加水环境容量。各区落实分片区河道配水详细规划,充分挖掘小泵站、闸门及其他配水设施的潜力,在照顾重点区域的前提下尽量形成活水,调活各个区域河道配水。近三年来累计完成主城区城市河道引配水15.39亿立方米。
生态治理保持水平衡。紧紧抓住消除河道黑臭、改善水质这一主题,探索和引进实用性、适用性、科学高效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制订城市河道生态处理计划,组织、监督、指导相关单位开展各项水生态处理工程实施工作,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降解水中主要污染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针对城区黑臭和严重富营养化两大污染类型河道,结合河道特点,提出配水型、城郊型和断头型河道治理模式,对每种模式采用的生态技术,推出2—3种经济、高效的配套设备及材料产品,加快了生态治理技术在城市河道的铺开。近三年来累计在30条河道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得到了居民和媒体的关注好评。
三、落实长效,保障水环境治理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杭州市注重水质治理与日常养护相结合,短期突破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保障了水环境治理的扎实开展。
篇6
根据XXX文件要求,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完善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河长,县委副书记任副总河长,同时县委、县政府XX位领导分别担任相关河流、水库的县级河(湖)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任河道总警长,河流所流经乡(镇)的XX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镇)河长,配齐乡(镇)河道警长XX人、村级巡河员XX人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XXXX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成立了由公安、水务、环保、农业、武管等单位抽调8名同志组成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大队,全力推进河湖治理工作。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开展专项行动,实地走访水库、河道“六个责任人”,特别是管理人、水库承包人、水库周边群众、辖区水利工程的行政负责人,了解和收集水库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时主动地向各乡(镇)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印发《河湖长巡河工作提示函》,强力推进了河长制工作,督促县级河长湖长及联络员单位按时巡河巡湖,完善“一河一策”方案。
三是强化执法效力。充分发挥“河长+警长+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大队”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契机,全面整治砂石企业,关停采砂权到期的砂石生产企业15家,剩余3家(东石双鑫隆商贸有限公司、交泰砚岩砂厂、玛瑙瓦苍砂厂)已与县聚源公司达成砂石、设备、设施残值的回购协议。实现全县砂石国有化管理,即全县所有河道全面禁采,政府委托国有平台公司对梓江梓潼段实施生态修复、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后的可利用砂石料由国有平台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使有限的砂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规范了砂石经营秩序,解决了砂石供需矛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清淤疏浚河道长度达12.98公里,砂石价格同比下降20余元/立方米,有效抑制了砂石价格虚高,真正实现了资源利用与生态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是开展日常清理。针对河湖“四乱”现状,实现巡河问河常态化、流域共治常效化、日常工作规范化。聚焦流域重点问题,大力开展了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河湖“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以及河湖“乱采、乱占、乱堆、乱建”清四乱等专项行动。按照水利部“特定飞检”的三个实施办法,对全县169座水库和梓江、双板河、魏城河等9条河流逐一巡查,发现问题293个,提出整改意见268条,拆除增氧泵58台,投饵机21台,溢洪道口拦鱼网38处。全年排查“乱采、乱占、乱堆、乱建”等问题5个,完成整改5个。全县水库169座,到期收回养殖承包权的93座,实行“人放天养”。
五是加强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县农业部门坚持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和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开展春季禁渔工作,对全县天然水域、集贸市场、餐馆等进行了拉网式宣传和监管;县住建、环保部门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技改及管网配套项目;采取PPP模式,积极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城区雨污管网、检查井及水篦子进行清掏;制定了《城市垃圾处理监督办法》;启动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预沉池及应急调节池建设项目。
通过上述措施,梓江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同比水质改善十分明显。
二、存在不足问题
全县水环境涉及169座水库,3座大型栏水埝,4个规模闸坝,700多道小型石河堰,8551口山坪塘,9大水系,54条河流,管控压力大,任务重,主要面对以下矛盾:
一是管理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按照水利确权工作要求及河长制工作要求,小(一)型水库由县级水利主管部门管理,小(二)型水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管理,但目前水库没有进行正式移交,另外,目前全县水库管理工作“划江而治”,县级水利主管部门有县水利局和县武管局,因此出现管理混乱,各责任部门不能明确管理职责的情况;二是一级饮用水水源地承包问题,按照《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规定,一级饮用水水源地禁止养殖,但目前仍然有8处一级饮用水水源地承包给私人从事养鱼活动;三是合同问题,按照县政府《关于禁止肥水养鱼确保饮水和水产食品安全的通知》(梓府办发〔2009〕110 号)文件规定,凡收回承包的水库不得再进行对外承包。但目前梓江以西片区水库采取的目标管理办法,存在变向承包、明退暗包等问题。其次,由于早年合同签订不规范,部分水库承包人为规避县政府文件要求,存在擅自修改合同年限问题。据调查,全县2020年前合同到期水库126座,2020年至2030年前合同将到期37座,2030年后到期6座水库。比如双板镇毛家河水库承包期限为2047年,夜河坝水库承包期限为2043年,文昌镇关田坝水库,部分村民争管理权长期缠访等。
二是“肥水养鱼”问题。经过近两年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及多部门共同宣传教育后,“肥水养鱼”现象有了好转,但仍然有部分水库承包人怀有侥幸心理,投喂颗粒饲料、豆粕等精饲料高密度养鱼。目前,部分水库水质由于往年承包人进行肥水养鱼,污染物多年积淀,仍然对水体水质影响较大,不能达到水功能区要求。比如石牛复兴寺水库,长卿松垭水库,双板镇德胜水库等。
三是畜禽养殖粪污直排。调查发现,全县规模性养殖场、代养场虽然基本有完善的环保处理设施,但仍然存在养殖场、代养场、小型养殖户、散养户粪水泄露入库、入河的情况,存在小型养殖户、散养户将粪水偷排入水库情况,同时也对水库河道水质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小垭乡圆柏头水库等。
四是白色垃圾污染仍然存在。由于农村群众环保意识不强,白色垃圾、建筑垃圾乱扔、乱放、乱堆、乱倒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洪水过后,河道“经幡式”的垃圾到处可见,对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常态化持续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各县级河(湖)长联络员单位主要领导要充分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河(湖)长制工作与本地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常态化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明确并落实河(湖)长制“六项责任清单”,更新巡河APP的数据图片资料,完善巡河记录,实现巡河问河常态化、流域共治常效化、日常工作规范化,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河湖警长制和县水环境综合执法大队的能力,与生态环境局沟通协调,对水质跟踪检测,发现水质较差的水利工程,将责令整改治理并依法处理;依法收回延期或者到期承包的水库,实行“人放天养”,严厉打击肥水养鱼。
三是进一步加强拆违整改。对巡查发现安装增氧泵、投饵机、溢洪道口设置拦鱼网、违规建筑子埂闸门、超汛限水位蓄水等突出问题的水库、塘埝,细化责任到人头,跟踪督促整改。
四是进一步深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与县农村农业局配合,对水库、河道周边养殖场及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四乱”处置白色垃圾问题,特别是养殖场粪污直排现象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全力开展水环境专项治理,维护水质达标,保障人民群众拥有“健康安全”的水源和生态环保的水环境。
四、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县水利局是县级唯一水利主管部门,水环境治理工作不能“划江而治”,做到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按照水利体制改革要求,做好水库移交工作,小(一)型水库由县级水利主管部门管理,小(二)型水库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篇7
一、问卷调查主要结果
1、您的年龄是?
(1)、18岁 4.12%
(2)、18-23岁 10.04%
(3)、24-35岁 33.87%
(4)、36-45岁 23.66%
(5)、46-55岁 17.56%
(6)、56岁以上 10.75%
2、您的学历?
(1)、高中或以下(含专科) 60.39%
(2)、大学本科 34.95%
(3)、研究生以上 3.23%
3、您的职业?
(1)、学生 7.17%
(2)、自由职业 24.19%
(3)、务工 25.27%
(4)、企业 18.10%
(5)、公务员、企事业单位 10.22%
(6)、其他 13.26%
4、目前,您居住地周边河道环境状况是否满意?
(1)、非常满意 36.02%
(2)、比较满意 43.37%
(3)、一般 18.46%
(4)、不满意 1.79%
(5)、非常不满意 0.36%
5、如果您居住地周边河道环境被污染,您会通过何种途径反映情况?
(1)、接受现状 9.86%
(2)、观望、等待他人解决 8.78%
(3)、向河长反映 36.56%
(4)、向社区、村委反映 44.44%
(5)、网络舆论曝光 12.72%
(6)、通过微信公众号或APP向相关部门反映 1.61%
(7)、上访 0.00%
(8)、其他 0.00%
6、您是非知道您居住地周边河道的河长?
(1)、知道 80.11%
(2)、不知道 17.74%
7、您是否见过河长开展巡河工作?
(1)、经常见到 60.57%
(2)、偶尔见到 24.73%
(3)、没见过 6.81%
(4)、没关注过 6.81%
8、您对该河道河长的工作情况是否满意?
(1)、非常满意 37.29%
(2)、比较满意 31.68%
(3)、一般 20.73%
(4)、不满意 10.30%
(5)、非常不满意 0.00%
9、您认为目前落实的“河长制”最有效的措施是那些?(多选)
(1)、辖区之间协调合作 64.25%
(2)、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 47.85%
(3)、制定法律法规和制度设计 42.11%
(4)、大力宣传落实“河长制” 44.09%
10、您对目前推行“河长制”以来开展水环境治理的态度?
(1)、支持 88.71%
(2)、无所谓 7.71%
(3)、不支持 2.15%
11、您对当前武进区“河长制”制度的推行整体效果是否满意?
(1)、非常满意 38.87%
(2)、比较满意 32.25%
(3)、一般 18.17%
(4)、不满意 7.18%
(5)、非常不满意 3.52%
12、您认为“河长制”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多选)
(1)、宣传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 49.28%
(2)、河长责任意识不强、河道管理不到位 12.37%
(3)、整治手段不长效、管护不到位 27.96%
(4)、部分企业、居民不配合工作 45.52%
(5)、“河长制”体系不完善,内容空乏 22.4%
13、您对当前“河长制”工作落实的意见和建议?
意见和建议总结为:
(1)、在河道边设置椅子、宣传牌等设施,方便群众休息,同时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
(2)、加强环境治理,严查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
(3)、加强河道的长效管护,建立机制,完善管护流程,勤于打捞漂浮物等。
(4)、加强河长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履职认真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工作责任,细化目标考核,构建一支高水平治理队伍。
(5)、加大宣传力度,具体方法有:适时再河道周边村召开群众会,向群众宣讲“河长制”作用、意义,让群众主动监督、自觉监督;推广巡河APP,让群众参与到巡河中来;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督促群众积极配合河道的清洁。
(6)、建议不要破坏土壤吸收的水生植物,少打捞水治理浮萍等枯物。
(7)、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尽快开通治水微信公众号。
(8)、继续保持河长制工作成效。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受访人群结构来看,主要以年龄在24-45岁、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下、职业为自由职业与务工人群为主,从年龄来看缺少幼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参与,从学历来看缺少本科以上高学历人群参与,从职业来看缺少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群参与。
从对居住地周边河道环境状况满意度来看,群众满意度较高,但满意度一般与不满意的仍占20.61%。群众发现居住地周边河道环境被污染后,大部分能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反馈或者协助解决问题,但接受现状和观望、等待他人解决的也占18.64%。
从河长工作方面来看,还有17.84%的受访者不知道居住地周边河道的河长,并且13.81%的受访者没见过河长巡河或者不关注河长巡河。对该河道河长的工作情况满意度,仍有31.03%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或者不满意。
篇8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流域内多为平原河网地区,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流域水面率达15%,但河道水面比降小,水流流速缓慢;且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废污水排放,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流域河湖水质相对较差,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严重。东南诸河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沛的东南沿海,境内多为山溪性河流,一般源短流急,独流入海,地表水质总体较好,水生态多样性较丰富。下面具体以无锡市、衢州市两座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典型进行研究。①无锡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西部宜兴地区和北部锡澄地区的空间格局。无锡市境内河网密布,江南运河从中穿过,长江、太湖是境内河网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总结无锡水域特征:水系发达的平原水网,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富庶之地,水环境容量较小的流域上下游地区,水生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现代的智慧城市。②衢州市。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源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经济区交汇的重要节点,东部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衢州市境内山地丘陵居多,河流水系呈羽枝状分布汇集于衢江,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和长江鄱阳湖两大水系,以钱塘江水系为主。总结衢州水域特征:水资源丰富的山丘地区,水环境优良的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多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亟待提升的起步地区。
二、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和实践
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为建设合格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目前,城市规划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很少把水系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因素等真正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构建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谐、水文化鲜明、水管理现代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这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
2.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1)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
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在于点源污染的防控;②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③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畅通段头浜等毛细血管,通过调水引流增加河湖水动力,提高河湖水环境容量;④加强太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市域范围内湿地建设,减少城镇化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⑤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在水生态环境治理相关领域孵化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⑥深入推进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决策指挥管理系统,达到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国内领先水平。当前,无锡市已提出紧紧围绕全力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和建设“生态城、旅游服务城、科技城、宜居城和滨水花园城”的现代化特大型滨水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保护并重,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水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措施,全面提高无锡的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维护、水管理完善和水文化传承能力,充分展现无锡市“水脉湖韵领秀水乡、智水灵城佳绝吴地”魅力,切实把无锡建设成为全省、全国水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目标奠定基础。无锡市明确要求在2014—2016年试点期构建起安全集约的水资源体系、健康畅达的水环境体系、和谐秀美的水生态体系、严格现代的水管理体系和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在实施中,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筛选提出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16项重点示范项目,形成了辐射全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示范项目具体包括:太湖新城水生态城(含万达文化旅游城)建设、马山国际生态旅游岛、无锡城区古运河生态景观带、宜兴三氿生态风光带、江阴滨江生态风光带、水生态科技产业园、河湖治理研究科技创新园、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园、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示范园、龙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九里河生态修复示范园、洋溪河水生态修复示范园、百余个“美丽乡村”建设。
(2)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
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建设钱塘江流域上游水生态屏障;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农田施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原水产业、洁水渔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快转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④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格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⑤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市民节水、爱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⑥创新水管理机制,重点开创源头地区水生态约束激励、水生态补偿、水工程生态建设和河湖健康管理等机制;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的科技管理水平。当前,衢州市已提出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有关要求,牢记“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责任使命,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水质论英雄”的理念,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实现“活水丰源、清水贯衢、净水兴业、美水惠民”的总体目标。目前,衢州市已明确在2015—2017年试点期构建起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环境体系、和谐多样的水生态体系、丰富鲜明的水文化体系、严格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同时提出全面实施以衢江水生态综合整治为核心,推进信安湖水利风景区文化旅游惠民工程、城区引水入城和水系连通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量保障工程、沿信安湖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开化国家东部公园生态保护、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龙游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工程等在内的8项重点示范项目,改善衢州市城乡水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居水环境,全面提升衢州全市水生态文明水平。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黑臭河道;截污治污;水系调整;底泥疏浚;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功能,大量污染物的输入导致河道变成了毫无生机活力且缺乏美感的“臭水沟”。本文以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为实例,分析河道黑臭缘由,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各条河道的综合整治措施,为进一步的黑臭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洁净优美的河道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河道黑臭原因
河道黑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当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引起河道黑臭,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大量污染源进入河道,是造成水体黑臭的最主要原因。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固废污染等;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很多河道存在断头浜和淤塞河段,水系不连通,使得河道换水周期长,污水停留在河道中无法顺利排出,容易发酵造成反复污染。另外排污口和下水沟的存在使河道水系结构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水生态系统被破坏,以致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底端腐食群落食物链极度缺失,造成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消失殆尽,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分解,加剧水质恶化。
2.黑臭河道的危害
水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受污染的水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直接性、范围大、历时长的特点。
2.1 健康危害性
水是维持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也是污染物的载体和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研究表明污染的水源是人类致病、致死的最大单一原因。水体污染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危害人们的健康:一是污染物直接从饮水进入人体,二是间接通过食物链在食物中富集,在人体内累积造成危害。
2.2 环境生态危害性
河流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清洁的水质,水体污染以后,不但水质变坏,水环境容量降低,水中的生物种类和生物群落也将发生变化,对城市生态建设造成重大危害。城市废物种类多,密度高,长期沉积会造成河道淤积,致使河流不畅,污染物滞留增时、水环境容量降低,而积存了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底泥,会在一定的水力扰动情况下,释放出高浓度污染物,进一步加速水质恶化。
2.3 社会经济危害性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渔业、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都会表现为经济损失,还会造成航道阻塞、景观破坏,影响市民娱乐、休闲和健体等活动,也影响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内河水体污染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且已上升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3.治理模式
黑臭河道整治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提出“截污治污、水系沟通、底泥疏浚、生态修复”(即“截、引、疏、治”)四种措施相结合,涉水部门相协作的治水思路,以取得良好的整治效果,从而消除河道黑臭现象,还原河道水清、面洁、岸绿、景美的自然风貌。
3.1 截污治污
黑臭河道整治的关键就是截污治污。为彻底改善水质,首先必须要对河流沿岸区域进行彻底的截污,加强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尽可能地将污水纳管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对沿河单位的排水口加强水质监测,保证达标排放,严格控制进入河道的各种污染源。
3.2 水系沟通
应当因地制宜地沟通水系,盘活水体,才可有效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水系通畅后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加快水体循环,为引清调水提供基础条件。引清调水从遵循自然状况、实现水体定向有序流动着手,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联合调度运行,实现水体的定向、定量和有序流动,以达到引清冲污、科学利用水资源、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3 底泥疏浚
底泥耗氧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是各种污染物主要归宿场所,水体污染导致底泥淤腐并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所以必须彻底清除河道内已经被严重污染的底泥,再通过底泥生物氧化等方法重建河道底部生态。
3.4 生态修复
在黑臭河道的治理过程中,结合河流的生态功能可采取一些适当的生化处理措施和生态技术。通过控源截污减轻了河道外来污染负荷,在此基础上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减少使用混凝土堤岸,采用生态堤岸构造,种植岸边绿化带形成植物群落,恢复地表水与地下水渗流通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另外也可采取一些强化净化措施,如生物栅池、表流湿地、曝气设施等,对改善水质也十分有效。
4.治理实例
本文以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为例,分别为松陵镇的高新河、江新河及小庙港,平望镇的青龙港和西港,盛泽镇的内战河,震泽镇的钱字河及汾湖镇的群新河、西晒港及南港,十条河道的河长、截污区人口,污染类型见表1。按照“截、引、疏、治”的治理方案,针对十条河道不同的污染情况,施行相应的截污、水系调整及生态治理措施,治理措施见表2,切实改善河道水环境,消除河道黑臭现象,还原河道自然风貌。
表1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污染情况
河道 所在镇区 河长 截污区人口 污染类型
(m) (人) 工业 生活 农田面源 内源
高新河 松陵城区 1500 1000 √ √ √ √
江新河 松陵城区 1020 3500 √ √ √ √
小庙港 松陵城区 810 6000 √ √
青龙港 平望镇 1470 700 √ √ √
西港 平望镇 940 3000 √ √ √
内战河 盛泽镇 2400 1500 √ √ √ √
钱字河 震泽镇 1300 900 √ √ √ √
群新河 汾湖镇 1300 1400 √ √ √ √
西晒港 汾湖镇 450 4500 √ √ √ √
南港 汾湖镇 800 2100 √ √ √
表2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治理措施
河道 截污措施 水系调整与清淤 生态治理
高新河 纳管 断头浜治理、生态引水、闸泵改建、河道清淤 绿化带建设、农田缓冲带建设、景观工程
江新河 纳管、生态截污沟、小型污水处理站 断头浜治理、生态引水、河道清淤 绿地改造、农田缓冲带建设
小庙港 纳管 生态引水、新建闸泵、河道疏浚 滨河缓冲区建设、生态浮岛建设
青龙港 纳管、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断头浜治理、拆除泵站、新开河道、生态引水、河道疏浚 护岸及绿化带建设
西港 纳管、氧化塘、截污沟 新建泵站、生态引水、暗河改造、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生态湿地建设、河埠头改造
内战河 纳管、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氧化塘 断头浜治理、新建泵站、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农田缓冲带建设、人工湿地建设
钱字河 纳管、重启污水处理厂、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断头浜治理、新开河道、生态引水、新建泵站、河道清淤 生态护岸建设、沉淀池生态改造、道路防护带改造
群新河 纳管、小型污水处理站 断头浜治理、新开河道、生态引水、新建闸门、河道疏浚 护岸及绿化带建设、农田缓冲带建设
西晒港 纳管 生态引水、泵站扩建、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人工湿地建设
南港 纳管、小型污水处理厂改造 断头浜治理、生态引水、新建闸门、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人工湿地建设
5.结语
通过对各镇河道的实地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在对河道现状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划定影响河道水环境的范围,分析黑臭的原因,确定潜在污染源。根据各镇河道的现状情况,从“截、引、疏、治”四个方面考虑,通过截污工程,进行外源污染物的截污处理;通过疏浚工程,清除河底淤泥,解决河道内源污染问题;通过生态引水工程,打通断头浜,盘活水体;根据各镇河道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市黑臭河道水环境治理技术及其管理规范研究总结报告.[R].2008.
[2] 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年第5期.
篇10
关键词:跨界水污染;法律体系;行政制度;经济保障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33
1 绪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1-3]。由于缺乏经验,几大水域都出现了跨界污染的问题,对于跨界水污染的治理也不尽如人意。作为一个公共性质的问题,跨界水污染无疑可以看做是我国诸多跨界公共问题的缩影,如果能够妥善的解决好跨界水污染问题,对于当前极为棘手的跨界大气污染等问题将会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 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难的原因解析
2.1 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随着跨界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显,我国也加大了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立法力度,制定了以新《水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遗憾的是由于对水资源立法需要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完备的、科学的、体系化的水法典。有关规定在具体的跨界水污染治理过程中,缺少相关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很难细化。
2.2 有关行政制度不协调
跨界水污染治理的过程十分复杂,一般都是通过流域各地区行政政府、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协同管理,可以称作是“多龙治水”。这导致了水管理决策权相对较为分散,有关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联合做出一个高效的治污方案。
2.3 经济保障措施不完善
目前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较为科学的环保投入效率评估体系,地方政府在进行环境投入时没有合理的分配。没有规定对跨界水污染这类环境治理的投入标准,也没有确定环保经费的优先级别,这就导致在其他经费开支较大的情况下,削减环保经费的现象层出不穷。
3 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也曾出现了流域水污染问题,但很快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很早就开始探索对于跨界水污染的治理。从发达国家的跨界水污染经验看,相对成功的模式都趋向于设立一个主导部门,并由多个部门合作治理相结合。
3.1 设置拥有 一定权限和法律地位的专门流域管理机构
3.2 完备的法 律作为后盾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顺利的进行
3.3 在跨界水 污染的治理中,流域管理机构可以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3.4 明确流域 内各区域的责任,赋予下游地区请求赔偿的权利
4 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对策
4.1 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
我国目前关于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立法不仅较为分散,而且可操作性较差。因此,以宪法、环境保护法为基础,构建更加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跨界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框架,对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有很大的必要性。通过修订现在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法律法规间的冲突,使我国流域管理实现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高效结合,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治理跨界水污染。
4.2 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制度对策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属地水资源管理原则,在具体的跨界水污染治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地区、多个部门。这就要求跨界水污染的治理需要各地方政府之间、各行政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克服本位思想,最终实现跨界水污染的协同治理。
在我国现行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基础上,建议应该向以流域管理为重点、地方区域管理为辅的新式管理体制转换。建议以整个流域利益作为基础,划分流域管理区域时以生态属性重新划分,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管理的流域管理体制,以避免行政地域管理和流域管理间的矛盾。
5 结论
由于流域水资源的自然流动性和极强的关联性,我国主要的七大流域,都是跨越几个行政区域的。因此,解决跨界水污染是我国目前水污染治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国传统治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相关立法不够完善,治理机制缺乏协调性,财政支持不能满足治理的需要。我们在跨界水污染的治理实践中,需要不断进行尝试:要明确跨界水污染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更要发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调动起企业参与治污的积极性;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让跨界水污染治理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求从严执法;优化流域的产业结构,注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加大对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基金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秦勤. 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的对策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2] 曹厚良. 跨界环境污染治理的环境执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