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企业文化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打造企业文化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打造企业文化方案

篇1

将企业文化落实于班组建设中是每个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以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为例浅谈企业文化在班组建设中的落实方案。

关键词:

企业文化;班组建设;落实方案

企业文化也称作组织文化,主要包括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组织精神。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撑。排名于全国煤机行业50强第30位的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凭借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同煤制造”理念创立了享誉三晋煤机制造业的品牌,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了榜样与楷模。本文将简析企业文化的内涵,简单介绍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的文化建设,并从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创造特色企业文化和建立高素质班组等三个方面来浅谈企业文化在班组建设中的落实方案。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最早起源于西方,也称作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且被全体员工所认可和遵循的象征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工作精神、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从广义上来划分,企业文化被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其中,物质层主要是研究企业的物质形态,创建表层文化;行为层是企业的行为文化;制度层是企业的准则,即对企业和员工的道德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原则;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另外,企业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组织精神。组织哲学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用于引导企业全体员工正确认知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念是企业对每一项客观事物及其价值的正确评价以及员工对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认识;道德规范则是以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规范员工的工作为主旨;组织精神是指全体员工的心理定式、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二、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的文化建设

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历经67年的发展,致力于研制精良的装备,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实施精细化管理,坚持以“党建”为魂,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创建了“七朵金花”创新工作室和童虎工作室,使本企业的工作室技术成果得到了大力推广。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之所以能够将企业文化成功落实于班组建设中,与该企业坚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专心打造自主品牌,融合人本主义理念,尊重员工的建议,注重文化创新,主导诚信经营以及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等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企业文化在班组建设中的落实方案

(一)坚持人本主义理念

将企业文化成功落实于班组建设中首先要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广泛征求全体员工的建议,将人本做为企业组织文化的生成和承载的主体,打造能够被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其次,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汲取全体员工智慧的经验,运用载体创新、成果共享和完善考评机制或者小组竞赛的方法来激发员工的潜能,挖掘员工的才智,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了工厂跨越发展的做法,值得其它企业借鉴。此外,企业应运用特殊文化引导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使企业文化能够对员工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效应,培养员工对本企业深厚的感情,强化员工的奉献精神和首创精神。并且,企业应该通过薪金奖励、精神激励、心理沟通、工作晋升等一系列的人本管理活动促使员工提升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作业安全和生命健康,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二)创造特色企业文化

其它企业在参照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运用企业文化提升班组建设的同时应该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立足于本企业的传统发展史,融合党建文化,创新经营特点,注重开拓文化视野,不可直接复制其他企业的文化。

(三)建立高素质班组

大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能够将企业文化成功落实于班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企业注重诚信经营,坚持诚信立厂。“商无信而不发”,企业必须专心建立诚信班组,打造一支对本企业高度忠诚、坚持诚实守信原则的高素质队伍,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此外,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引导员工学同煤矿集团机电装备公司中央机厂的企业文化和先进工作经验,通过思想教育、信息沟通、调解人际关系、化解矛盾冲突等方式对全体班组进行有效整合。促使本企业个体与群体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文化理念,形成高度合作与协调,从而发挥班组的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文化发展。而且,企业在塑造高素质班组,开展员工培训教育时应注意做好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方面的培训,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指导员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理论和本企业的文化知识,熟悉本企业的发展目标、战略、经营方针和规章制度。在进行工作技能培训时,企业应立足于以创新为灵魂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熟练掌握科学的判断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创新技能和交往技能。在培训员工的工作态度方面,则需要用企业文化引导员工正确认知本职工作,树立责任感,恪守承诺,增强员工干好本职工作的自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并且被全体员工所认可和遵循的象征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工作精神、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将企业文化落实于班组建设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企业应注意坚持人本主义,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能够被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融合党建文化,创新经营特点,注重开拓文化视野,创造特色企业文化;建立高素质班组,打造一支对本企业高度忠诚、坚持诚实守信原则的队伍,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华丽.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2012(10).

[2].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J].改革与开放,2014(14).

[3]曲庆,马力.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中载体应用情况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7).

篇2

一、明确发展方向,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一)引领企业发展的导向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个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企业文化的浸润下,每个员工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自觉用企业的群体价值观来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使个体行为朝着企业设定的共同目标迈进。

(二)团队精神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最人性化的一面。通过企业文化的聚合效应,创造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与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在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同心同向的激励力

企业文化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每一名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存在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在企业文化的感召下,他们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主动融入企业,自觉与企业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切实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和荣誉。

(四)自我规范的约束力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普通的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这体现出企业文化在制度层面的“硬约束”。

二、突出三个理念,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代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对人的管理 ,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提高员工素质为根本,充分反映人的思想文化意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思想统一、人心凝聚、行动规范、行为良好的员工行为习惯,企业文化才能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企业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二)突出系统运作的理念

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重点,分层次、分步骤稳步推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要从企业的客观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三)突出特色文化的理念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突出企业的鲜明个性,培育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促进企业整体素质提高、健康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企业历史、现状、未来的实际情况,重视挖掘提炼和整理出具有企业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来,走出一条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围绕四大要素,打造企业文化高地

(一)领导垂范,打造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人的文化”, 是企业家理念的升华。企业领导者作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倡导者,必须带头思考,带头实践,积极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把各种领先的理念转化为企业的理念、企业的体制、企业的规则。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有凝聚力。

(二)品牌创建,打造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形象塑造是紧密关联的统一体。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激励力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员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赢、占先机,充分展示企业精神。

(三)目标激励,打造企业制度文化

建设具有特色的企业制度文化,必须将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柔”与制度化管理的“刚”有机结合,切实保证制度的顺畅执行,减弱员工与制度之间的对立。要倡导企业民主管理,鼓励员工参与各项制度的制定,重视制度执行中的反馈意见,及时做好有关制度的调整优化,切实让每项制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各项制度更具合理性、可操作性。

(四)强化执行,打造企业行为文化

篇3

一、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根基,打造独具特色企业文化构想的背景

基层普通职工作为矿井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养、技能水平、职业操守和精神面貌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正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打造独具特色坪上企业文化必须立足于坪上煤业生产实际现状,以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为根基,以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素养为根本,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根基,打造独具特色企业文化构想的实施方案

(一)突出企业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文化引领作为最具感染力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亿吨基地的建设目标,通过培育职工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塑造企业之魂,凝聚发展动力。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企业文化引领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相结合。发动各级党群组织和党小组的纽带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相结合,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的经营生产中,把公司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和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等经营理念相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第二,开展职工生活与传播企业文化相结合。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党群部门也将随之完善,我们将逐步发挥出这些平台的作用,在广大职工群众的组织生活中融入企业文化内容,与企业文化的传播、渗透有机结合。

(二)营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阵地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要对原有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营造培育先进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强企战略,努力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形象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夯实基层文化的强根固本职能

基层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工程,是企业文化大厦的奠基石,所谓文化牵引靠高层,文化落地在基层,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统一的工程。在具体实施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文化兴企”战略,以精神引导和制度约束为手段,打造“四个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矿井和谐。

(1)精神文化:构筑“公司―区队―班组”三级文化建设机制,形成公司有愿景、区队有理念、人人有目标的独特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借助于领导干部上讲台、素质管理提升、一周两次学习会等来保证活动落实到位、效果行之有效,并最终实现公司文化引领、区队目标建设、个人素质提高的整体推进提升。

(2)制度文化:严格落实2811班前会、四询三落实、五想五不干、手指口述等内容,将文化融入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用行为规范操作,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优越性。

(3)安全文化:基层单位作为生产现场第一执行者,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安全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的理念,在基层文化建设中主要借助安全文化长廊、广播视屏、通知板报等平台进行安全宣教,以安全包保、三违帮教、亲情交流等形式进行安全行为整改,并定时开展各种类型的安全活动和“五个一”等安全评比,实现安全服务“一条龙”。

(4)亲情文化:作为高危特殊行业,煤矿工人付出了更大的艰辛和牺牲,坪上煤业在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将各种福利和补助更多地倾向于基层,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能,时刻关注职工冷暖,事事体恤职工需求,通过定期开展谈谈心里话、团青交流会、基层工会巡视,落实带薪休假、探亲假、疗养、旅游等活动,来使职工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四)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感染效应

企业文化的中心精神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通过倡导人本管理,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激励手段,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激励,从而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坪上煤业在开展企业文化激励感染作用过程中,注重精神激励和榜样效应相结合的方式,将广大党员干部和先进模范推崇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带动者,根据时间和岗位的不同,分时分段进行先进标兵、明星标杆、模范事迹、好人好事的评选,利用他们的声誉和影响,在各部门单位、各岗位工种和各条战线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对获得标兵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鼓励他们在企业生产和文化宣传战线上继续奋斗。

三、打造独具特色企业文化的效果目标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基层文化建设为落脚点,依靠各级党群力量,发动并组织全员参与,坚持改革创新和打造特色之路,取得明显成效,为今后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群齐力,全员参与

在企业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在企业各级党群部门的宣传教育下,全体坪上人发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争创矿井的维稳和谐,全身心地投入到安全生产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二)广大职工素质得以提高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坚持把职工群众的培训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广大职工的技能和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在技术职称评选、后续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等级、职业中专学习、岗位技术比武、各类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取得的数量、质量、成绩、名次都在逐年攀升,员工整体素质不断加强。

(三)具有特色企业文化的创建需要与时俱进

篇4

一、承继聚和,开拓创新,重塑邢矿特色和新文化

邢矿集团按照“一主多优、和而不同”的总原则,以冀中能源“聚和文化”为统领,构建邢矿特色子文化——和新文化。“和”即“和谐”、“合拍”,体现在邢矿集团讲求大局、人企共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人的需要;“新”即“创新”、“推新”,体现在邢矿集团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出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机制,在行业竞争中永创一流。两者相辅相成、又内生力量,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七重”并举,落地深植,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邢矿集团在推进和新文化落地过程中,积极结合公司工作实际,找准着力点,助推发展源,锁定“七重”,强势推进企业文化落地工程。

第一,把握主动重宣贯。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及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集团公司和邢矿和新文化理念知识宣贯活动。一是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载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二是通过“”、班前会、班后会、形势任务教育等途径,增进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文化融通与互动。三是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实际的文体活动,陶冶员工情操,健康员工体魄。四是选树典型,示范引领,通过表彰、报道一些践行企业文化、发扬企业精神的模范职工和先进事迹,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热情。

第二,整改落实重管理。环境刷新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工程中的重要一环。邢矿集团一方面积极做好“文化上墙”工作,另一方面严格规范企业文化标识,在完成对厂矿区企业理念标识进行全面更新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集团公司“三统一”进行视觉标识,形成规范、统一、上下对接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全新发展。

第三,基层落实重亮点。邢矿集团结合自身多行业、多厂点的特点,确定了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打造多个文化亮点的工作思路。钾碱分公司“金牛魂”文化、工程公司的绿色施工文化、生活公司的后勤服务文化、煤科院的“三合”文化等等,各具特色,既树立了企业形象,也为下一步建设特色文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提高管理重文化。邢矿集团党政始终按照“党委主导,行政主抓,各方配合,全面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扎实推进文化强企工程。公司上下各级领导深入一线、深入现场、深入班组,积极探索文化强企新领域、研究文化育人新问题、创造文化励人新方法,主动学习企业文化先进知识,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水平,自觉担当起企业文化的“宣讲师”和“实践者”,带动并推进邢矿和新文化落地生根。

第五,抓好视觉重识别。邢矿集团积极导入行业视觉识别系统,编印了《邢矿和新文化手册》,确保了视觉识别系统的有效执行。规范了视觉识别系统统一性、严肃性,做好宣传工作,确保全员参与,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忠诚度。

第六,加强文化重培训。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金钥匙。首先,该公司把加强企业文化知识培训作为推进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举办了2期企业文化理念骨干培训班,不断提高企业文化助推矿井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还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考核,各单位充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进一步灌输企业文化的深刻含义,用潜移默化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力和执行力。

第七,加强文化重建设。邢矿集团下发了《企业文化深植方案》和《企业文化培训教案》,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奋斗目标,制定了考核标准,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使企业文化步入科学规范化轨道。

三、文化引领,凝魂铸魄,全力助推企业跨越发展

一是打造邢矿和新文化,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邢矿集团坚持把深植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引导职工通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5

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文化之间形成对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核心问题。为此,学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开展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学院将企业文化理念积极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去,通过组织企业中出色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以及高校的优秀教师,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商讨、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推动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方案;以此为途径,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综合分析企业每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建立教学内容的筛选与互动机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将企业中的新型技术设备以及知识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此外,学院还可以根据企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完善专业课程结构。例如,实行“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将技术应用与学生的技能培养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强化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无缝结合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学院应积极引入企业文化理念,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院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校内基础实训与综合实训做起,逐步上升到模拟仿真训练再到真实环境下的现场训练。同时,学院应积极在生产制造文化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氛围。例如,根据国家对企业安全与环保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制造文化,对作业区域进行划分,确定安全岗位,以此充实学生对生产文化与流程的了解。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上,可以在实训基地的合适区域张贴一些规范化操作要点,也可以将企业生产场景或师生的实训成果的照片悬挂在实训基地内,激发学生实训的热情。另外,为了检测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学院还可以承接企业的一些小型订单,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在实际操作中完成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通过不断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兴趣,而且有助于在实训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打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篇6

出版企业的产品是企业文化的实体化形式。产品的文化营销涉及到了出版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使用多个层面。而品牌文化营销是对产品文化营销所做出延伸。品牌文化营销的整个过程能够反映出消费者对出版社产品所做出的选择,同时也能够构建消费者对出版社的信任。出版企业对品牌构建的过程也是探索品牌个性以及体现品牌个性的过程。在出版企业所开展的品牌竞争中,如果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难以取得突破,那么就需要以品牌文化作为突破口。文化营销的内容能够彰显出出版企业的出版理念以及经营理念,同时也能够彰显出自身产品的特性,这对于推动消费者对出版企业以及产品做出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

2出版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2.1明确并保持自身的出版特色

具有特色的出版理念以及产品是出版企业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并开展文化营销的重要基础。具有特色的出版企业文化不仅包括口号方面的宣传,同时也包括出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特质。换而言之,这种具有特色的出版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被外界所认知,同时要被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这要出版企业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出版企业要敢于提出和其他企业具有差异的出版理念,并重视将这种具有差异的出版理念宣传出去。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在生产线的建立中,在产品的推广中以及在参与公共活动的过程中,都有必要抓住宣传自身文化的机会。如中信出版社在出版的图书中会有“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这句话,这种在细节之处宣传自身企业文化的做法值得出版企业做出借鉴;二是出版企业内部人员需要对企业文化做出认同,并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对企业文化进行彰显。出版企业文化需要贯穿在企业每项经营活动中,成功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进行长期的积累与积淀,同时会对企业内部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辞海》的出版中虽然经过层层把关和反复校对,但是难免会出现错别字,而针对某个错别字,出版社针对8万册《辞海》进行了全部改正。这一出版企业所具有的严谨、负责的企业文化也能够对员工造成影响,并且能够在维护自身品牌形象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做出有效的宣传;三是避免盲目跟风而丧失出版企业文化特色。在当前出版市场中,一些出版企业见到其他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传播效益,就会对这一企业进行模仿。虽然这种行为可能能够让出版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并不利于出版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宣传,从而对出版企业的长期发展形成制约。

2.2重视形象识别系统的构建

篇7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企业文化;融合

高职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特别要更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迅速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和管理需求,即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就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高职毕业生缺少企业文化的理念和素养,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高职毕业生难以迅速融入企业环境。所以,高职教育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背景下,把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

本文结合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深化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实践,以具有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汽车技术培训基地――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为对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进行探讨。

1 高职人才培养中优秀企业文化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角度来看,方案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脱节,创新与实践氛围缺失;没有把企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以校企文化合作模式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2 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使高职院校与企业有了紧密的联系,使得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会产生许多优势:

1)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技能到文化认同的“零距离”就业。将企业文化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细的规划,不仅要在专业技能上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且要对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方面有一个逐渐了解、实行、认同的过程,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

2)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必要途径。要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形象、在分享展示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表达、在小组任务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要通过蕴含一定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

3)实现全方位深入的校企合作。通过企业文化与人才培养相融合,高职院校可以向优秀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体系;同时,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

4)感受企业文化,自觉提升学习热情。通过在学生中营造与企业一样的文化氛围,实现与企业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高效、务实精神,深知专业技能知识可以转换为企业的生产力,体验到企业中竞争与责任的重要性。

5)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吸纳各种类型企业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并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就要充分发挥校企文化的聚合优势,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与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佳结合,更好地丰富校企文化内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借助和吸收企业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打造校企深入合作典范。

3.1 校企合作,建设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训基地

目前由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培训基地将宝马的企业文化成功的融入到宝马定向班学员的培训中,使其在获得宝马基础工作经验的同时接受宝马企业文化的熏陶。学校和宝马集团会每年深入全国宝马 4S店进行调查,修订各相关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求的同时,也将宝马企业文化的培训融入到整个定向班培养过程中。

3.2 校企合作,制定和实施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宝马售后初级机电维修工的岗位能力要求为例,针对日常工作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岗位能力要求都融入了宝马的企业文化,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培训氛围。引入了宝马企业文化中强调团队精神;创新与永不妥协的精神;“悦”的内涵等。并将这些融合渗透到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 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面优秀企业文化

学工交替模式强调“同时与交替”,即“学习”与“工作”几乎同时进行。学工交替使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将职业操作规范、工作纪律、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角色等真真切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企业文化与校园精神的共同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4 情境导入,创建真实的企业文化育人环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模拟制定 “企业制度”及“行为规范”。在潍坊宝马培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制定了学员校内培训的管理制度,以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例如不佩戴胸卡、不穿工装工鞋禁止进入实训基地;将企业早会文化融入到培训过程中,每天培训前由基地负责人、培训师和班主任为所有学生开早会,明确一天培训任务注意事项。

4 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宝马潍坊培训基地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到培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与企业文化进行了融合对接的探索,经过两届定向班学生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到岗后的适应时间明显缩短,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相信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文化合作将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陈翔,朱玉强,等.宝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探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6-79.

[2]武智,陈大斌.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8).

[3]张昊.宝马汽车4S店售后服务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篇8

一、把握内涵,准确定位,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凝聚职工思想、提高职工素质、展现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并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并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年度方针目标管理考核中。经过几年的研究和积淀,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经营理念、发展理念、服务理念、经营宗旨等文化因素,从而引领物流产业的高起步、快发展。

二、追本溯源,深入研究,积极构建物流文化体系

煤炭企业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把现代物流列为支撑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速度,创新发展模式,在本区域乃至全国煤炭物流行业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了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符合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趋势的物流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更好的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推动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支撑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树立物流文化在全国的独特地位,扩大影响,提升形象,煤炭物流企业应该就物流文化进行课题研究。一是系统归纳物流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对物流文化的一般运行规律进行总结,把握总体特征,理清运行机理,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和措施。二是系统梳理现有的物流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升,构建完整的物流文化理念体系,打造特色、鲜明、统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进而形成具有思想性、指导性、创新性、先进性的理论成果。三是以理念为指导,制定物流文化建设规划,探索文化落地途径,找到操作方法和工具,构建简单实用、特色有效的物流文化管理模式,不仅为解决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支持帮助,而且努力使本企业成为全国物流文化建设的标杆。

三、立足实际,不断求索,培育具备企业特色的物流文化

为凸显煤炭物流文化个性,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缔造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打造统一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物流产业科学发展。企业要大胆应用于实践,不断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丰富和完善。其中,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不断增强物流文化的针对性。注重以发展愿景构筑员工价值体系,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注重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不断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与客户共创价值,体现物流文化品格;注重物流国际化、专业化发展趋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与生产经营相融共进,力求体现“学习创新的典范”、“团结奋进的楷模”、“人本管理的团队”、 “转型发展的支撑”等管理追求。用文化理念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物流文化建设模式,打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物流文化品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自我发展走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践行理念,彰显个性,发挥物流文化引领作用

篇9

电力是基础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供电企业正处于加快创新提升、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要想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就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弘扬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为重点,用足文化凝聚力,提升发展软实力,不断增强电网保障能力,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兼顾,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一要做好科学规划。要站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紧紧围绕文化发展要求,结合企业性质和发展目标,以凝聚人心、服务发展为主线,科学定位文化价值,理清文化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制定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和阶段性实施方案,纳入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做到与生产经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细化实施步骤和管控措施,形成完备的文化建设体系,为企业文化持久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要强化机制建设。牢固确定“文化就是发展动力”的思想意识,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党委统一负责、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的企业文化发展格局,层层量化任务,分解责任,营造良好氛围;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为文化机理研究、活动开展、环境建设、人员培训等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过程指导机制,定期分析企业文化发展动态,对企业文化建设全程指导,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繁荣;建立效果评价机制,落实考核制度,加强绩效管理,定期评价文化建设成果,改进不足、总结经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三要创新文化载体。以建设坚强电网、助力经济发展为载体,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以强素质、提能力、履责任、讲奉献为主线,创新载体,筑牢平台。以深化读书活动、提升综合能力为载体,把文化建设纳入员工日常学习和行为准则,增强学习力,拓宽知识面,着力提升员工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文明素质;以环境建设为载体,精准应用国家电网品牌标识,传播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营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环境,陶冶思想情操,加强道德修养;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主义、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员工、促进文明、推动发展。

二、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发展进程

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的指导地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实的信仰基础。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吸纳外来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以科学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批判自主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机关、进基层、进班组活动,在全体干部员工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等,强化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等价值理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廉洁高效发展环境。

三要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是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是规范员工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纲领,体现了企业的奋斗目标、前进方向和价值追求。要把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五统一”(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要求,融入每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员工积极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诚信文化、责任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构建浓郁的文化发展格局。加强行为引导,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员工思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追求变为自觉行动,为企业文化的发展繁荣营造良好环境,积极营造讲诚信、讲责任、讲创新、讲奉献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形成以文化繁荣促进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塑造品牌,服务科学发展大局

积极实施落地、传播、评价“三大工程”,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和员工,秉承企业价值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全面树立国家电网的品牌形象。

一要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秉承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立足为民、便民、帮民、富民,利用政治学习、主题讨论、思想引导等方式,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做到思想上“一条线”、行动上“一盘棋”。以比学习、比进步、比技能为重点,深化对标定位、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并通过以强带弱、以老带新和业绩展示等多种方式,构建广阔的能力提升平台,不断增强员工为民服务本领。积极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和合型“六型”机关作风建设,用机关作风的转变带动企业作风面貌的持续好转,形成为民服务的合力。

二要提升电网保障能力。紧紧围绕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立足“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大力弘扬企业精神,在时间、方法、标准上努力超越,在安全、质量、管理上追求卓越,全面提速电网建设,着力打造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形象工程,以经济高效、运转灵活、适度超前的统一坚强电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持。

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高技能 通信行业 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李银碧(1969-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通信电源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通信电源的教学与研究。(浙江 绍兴 31201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13-02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社会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依托行业、借力企业,走校企合作之路。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通信电源是浙江省的特色专业,也是华东六省一市协作培养专业,几十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专业人才,很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通信电源领域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在通信电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院紧紧依托通信行业,借力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等相关企业,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依托行业、借力企业的举措

(一)依托通信行业背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改变高职院校过去“闭门造车”的培养方式。专业人才方案的制订不能全凭学校说了算,而是要邀请行业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我院是以通信技术为特色的院校,在充分考虑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及教育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通信电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前期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通信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培养岗位职业能力所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及公共素养课程,重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要求融入教学计划中,构建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例如,经过充分的调研,我们提出本专业的初始岗位为综合维护员,其主要行动领域有设备周期维护、动力设备基础资源管理、动力设备抢修、机房值机(高低压配电)、监控值班(网管)。其中,监控值班(网管)的职业能力分析如表所示。

(二)与企业合作,打造优质“双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需要一支既是教育行家又是技术能手的“双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手抓的方法,实现打造优质“双师”教师队伍的目标。

1.深入企业锤炼,打造经历型“双师”队伍。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不仅要求教师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更强调“双师”的经历,专业课的教师必须“走出去”,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真正深入企业的一线顶岗锻炼,亲身体会专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的具体情况,感受企业文化。教师与行业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就能把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理念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比如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对浙江移动某工程的施工、设备调试进行全程跟踪、参与,并及时与工程项目负责人交流学习,真正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

同时,学校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教师与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以及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优化教师队伍。在我们自己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同时,也加大“请进来”的力度。第一,我们邀请企业的技术工程师、技术骨干承担专业理论课及实训课的教学,为教学带来了鲜活的真实案例,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第二,邀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使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第三,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各类教学资源,充实课堂教学;第四,邀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开设专业讲座,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企业的脉搏。

通过“内送外请,专兼结合”的方式,我们打造了一支优质的“双师”队伍,使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

3.借助企业力量,创建全真实训环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通信电源专业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硬件一次性投入大,一套设备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设备服务周期短、更新快,学校办学成本压力大,严重阻碍了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突破这一办学的瓶颈,我院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与通信运营商采用的主流设备的制造商深入合作,由通信设备制造商无偿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创建全真实训环境,不断改善实训、实习条件。

一方面,我院的实训室成了通信设备的展台及测验台,通信设备制造商藉此测验设备的性能并向通信运营商推广自己的产品;另一方面,实训室的设备都是当前运营商采用的主流设备,实训室也是我们学生技能锻炼、岗前演练的舞台,使学生能够实现从实训室到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我院按照通信运营商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技能认证、比武,实训室又成了学校、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交流切磋的平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多方共建、互利共赢的良好的局面,而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4.再现企业真实工作场景,构建生态教学资源库。借助企业的力量,我们创建了与通信运营商实际运行环境相仿的实训室。为了达到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全部引入企业真实的案例,教学过程就是企业真实工作场景的再现。

由于通信电源专业的特殊性,我们目前采用的大多为校本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及参考书的组织主要以企业真实案例为主线贯穿。企业的真实案例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其一,专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锻炼时搜集;其二,企业兼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真实流露;其三,我们专业的特色之一就是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服务,为企业进行了多次的职业培训,从中吸收了许多真实的企业案例。我们将获取的真实案例制作成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FLASH动画、网页、视频片段等,并对教学资源库进行不定期更新,形成与真实工作场景同步更新的生态教学资源库。

要获得大量的真实案例,要求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注重平时积累。教学过程再现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到岗位、从学习到工作的无缝过渡。

5.宣贯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完成角色的转变。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地融入企业,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其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符合企业的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对接。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教师会定期到通信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更能贴合通信企业与行业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服务的优势,通过与培训生交流,从中获取通信企业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宣讲,同时邀请学生旁听培训班课程,使其能近距离地与一线员工交流,了解通信企业信息;定期举办“职业素养”讲座,邀请通信行业专家、企业的领导、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耳听到通信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初步认识并了解到通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等,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其在校园内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企业的脉搏;还邀请通信行业专家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充分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现场,将专业部分课堂教学搬到企业生产的一线,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中全程融入企业文化的宣贯,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吸收企业管理文化和生产技术文化,在思想上尽快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三、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我院通信电源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理想成绩。2010年,通信电源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通信电源专业实训中心被评为浙江省实训示范基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很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予了高度评价,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参考文献]

[1]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

[2]姬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08(4).

[3]潘利群.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探索和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