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治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污染物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S85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16-01
据资料表明,2010年安徽省农业污染物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总排放量的36%~42%,已远远超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总排放量的96.6% 、76.2%,而中、小型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做好夏季中、小型养猪场污染物治理,不仅是农业污染减排的需要,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提高人们生存环境卫生的需要。
1 污染物治理的必要性
1.1 排泄物数量多
资料显示,一头猪(90 kg)每天排泄粪尿6 kg,每年排泄氮约9.53 kg,若夏季采取水冲式清粪,每天每头污水排放量约30 kg。一个中、小型养猪场养殖100~600头,夏季按3个月计,可排放污染物324~1 944 t,可见,污染物排放量之多。
1.2 排泄物污染重
资料表明,猪日粮中氮、磷的吸收率只有30%~50%,其余排出体外。饲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如硒、铜、砷等,在畜体内消化吸收更低,未吸收的有害物质经粪尿排泄后,污染空气和水体,引起空气恶臭,水质发黑。特别是夏季,这些有害物质随大气扩散和传播,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一个中、小型养猪场污染空气半径可达5 km。可见,排泄物污染之重。
1.3 排泄物危害大
猪粪尿恶臭成分高达230余种,这些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排入大气,流入水体后,以空气、水体为媒介传播和扩散病菌,引起一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如猪瘟、猪副伤寒、猪布氏杆菌、猪钩端螺旋体等。猪粪尿中无机元素在畜体内消化吸收率极低,排泄物的粪尿中含量高,一旦超出土壤的承受力,便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破坏土壤的基本功能[1-2]。可见,排泄物危害之大。
2 污染物治理的有效方式
2.1 推动规模养猪场标准化生产
2.1.1 选址布局合理化。猪场要远离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居住区,场地布局要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猪舍采光、通风条件好,污物、污水排放设施齐全;生产区清洁道和污染道分设;有病猪隔离舍和病死猪舍,有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备;出入口设有隔离和消毒设施、设备。
2.1.2 生产管理规范化。建立一整套的饲养、用药、防疫、人员等管理制度及措施,并做好用药、生产管理、防疫等登记台账记录;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投入品符合国家、行业质量标准,禁止使用禁用、淘汰的生产投入品。
2.1.3 消毒防疫严格化。实施计划免疫,执行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对调入动物实行准调和隔离饲养。建立消毒和隔离制度,做好环境、场地、人员、设施等消毒和隔离工作,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猪场成为污染源与疫源。
2.1.4 污染减排无害化。采用人工干粪方式及时清理粪便,并经过发酵、干化等处理后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污水经过厌氧处理工艺处理后,生产清洁能源沼气,用于生产和生活;沼液用于蔬菜和经果林生产,可以防治蔬菜和果木的病虫害,明显改善其商品品质[3]。
2.2 推行规模养猪场清洁化生产
2.2.1 沼气池建设。饲养规模在100~600头的养猪场,应建80~100 m2的沼气池,设预处理池、厌氧池、好氧池,用地面积在266.67~333.33 m2。通过管网将养殖场的污水汇入沼气池,运用厌氧发酵工艺生产沼气、沼液,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粪尿、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
2.2.2 堆粪场建设。实行早晚清出、干湿分离、干化清粪的办法。堆粪场面积在40 m2左右,在其四角立2 m以上的立柱,并加盖防雨设施,利用夏季高温在粪便上覆塑料薄膜进行发酵,通过高温腐熟处理,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和草种,作为农业有机肥,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
2.2.3 污雨沟建设。夏季雨季长,雨量大,改进粪沟设计,实行雨污分流是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合理设计雨污分离沟,在雨污分离沟上加盖预制板,使雨水、污水得到有效分流。污水经过滤沉淀后进入沼气池,雨水、冲凉水排入氧化塘进行自然净化,实现污物的减量化。
2.2.4 发酵床建设。在猪舍内铺上锯末、谷壳、米糠和酵素混合成垫料,如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胞杆菌、分解菌等,厚度达到60~80 cm。靠内预留2 m的水泥凉台供母猪睡眠、活动,利用垫料特有的微生物将粪尿降解消化,垫料经2年使用后即变成优质有机肥,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资源化。
2.2.5 后处理建设。按1 hm2耕地承纳75头猪干粪量计算,与附近农户签订使用合同,将腐熟后的干粪供给农户用于农业生产。沼渣、沼液用于农户的果木、蔬菜生产,通过种养结合,消纳排泄物,解决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生态化。
3 污染物治理的保障措施
3.1 加强监管
由于养猪业利润率低,污水处理费用高,额外的资金投入使养殖业主对污染物治理积极性不够,流于形式。要加大法规治理力度,制订养殖场污染物治理减排目标,并纳入当地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尤其夏季更应加强巡查监管。畜牧、环保部门依法进行管理,引导和规范污染减排过程。
3.2 积极扶持
养殖业属于弱势产业,治污成本高,尤其是中、小型养猪场治污更加困难。各级政府应制订必要的经济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帮助解决污染减排中的实际问题,在用地、用电以及排污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污染物减排达标的养殖场给予小额贴息款或财政补贴,对污染物减排不达标的养殖场依法收取排污费,整合资金逐步加以解决[4]。
3.3 创新模式
污染物处理方案要与当地的实际地形、周围环境相结合,不断研究总结现有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和模式,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创新新工艺、应用新技能、引进新设备,进一步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使污染物处理保持有效性、可持续性。
通过一系列污染物治理措施的应用,使夏季中、小型养猪场的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污染物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村能源得到有效利用,种植养殖得到协调发展,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力推动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4 参考文献
[1] 张成帅,赵丽莉,朱远航.河南省养猪场清洁生产思路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12):117-118.
[2] 刘娟,王新海,李永春,等.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在江苏省邳州市的应用与推广[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8):74-77.
篇2
【关键词】室内污染物;标准;规范;甲醛;治理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室内装饰装修的增多,由此而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也不断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近几年,因室内空气污染而引发身体病变乃至危害生命的事件屡有发生,希望控制和减少室内污染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对家庭装饰装修后的室内环境检测需求也与日俱增。
在北京、上海等等一些大中城市,室内环境检测已然成为都市的新时尚之一,人们不仅对新装修后房屋进行检测,而且对在住的住房内环境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后的结果决定是否入住和采取相对应的环境治理措施。
应运而生的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公司也在逐年增加。而这些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室内环境检测机构,检验过程是否规范,检测结果是否可信,尚未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然而,几年以来我们通过在室内环境检测的实践中,以及在与其他一些室内环境检测机构的交流中,发现目前的室内环境检测与污染物治理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方法的使用范围
目前,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主要依据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简称“规范”)和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简称“标准”)。“规范”主要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仅对室内常见的氡、氨、苯、甲醛、TVOC五种污染物作出了检测方法和限量的规定。“标准”主要适用于正常情况下适宜人们活动的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同时对更多的污染物指标提出了要求。虽然“规范”和“标准”所规定的相同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不同,但是它们并不矛盾,他们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采样方法及适用对象不同造成的。
我们在做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时,应优先采用GB50325-2010《规范》中的规定。因为它直接针对并判定民用建筑工程室内装修是否合格,同时便于实际检验操作。而我们常说的室内空气污染物的问题大多发生在采样过程中,GB50325-2010《规范》中规定污染物的采样(氡浓度检测和有集中空调除外)是在封闭房间1小时后采样检测,其模拟的是JGJ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标准中规定的室内换气次数在1.0次/小时的情况下,室内污染物积累的情况。这种采样方法较为科学,有效回避了被测房间门窗开闭大小、天气变化及房间换气率高低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而 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有两种采样情景:一是筛选法采样,即采样前关闭门窗12小时,采样时关闭门窗,至少采样45分钟;二是累积法采样,即当采用筛选法采样检测后达不到标准要求时,必须采用累积法(按年平均、日平均、8小时平均值)的要求采样,累积法采样是用户在室内正常活动状态下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测量,它不要求对房间进行刻意的封闭,只是要求采样时间应涵盖房间通风最差的时间段。当然,如果经过筛选法采样检测,其检验结果符合标准值要求的,为符合标准,不必再进行累积法采样检测。但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采样方法规定中存在一定缺陷,不便于实际操作。
然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相当多的检测机构在使用这种比较模糊的筛选法进行采样,其中也包括部分资质较高的检测机构,在对用户的室内环境进行检测时,采用了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筛选法采样进行检测,之后,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以此为最终结果。甚至又错误的按GB50325-2010《规范》出具检验报告。通过筛选法所检测的结果必然要高出按GB50325-2010《规范》中规定的相应污染物的采样检测结果,甚至会高出实际浓度的数倍,这种情况下所检测的结果是会对用户产生误导的。标准使用不当的做法(没有进一步采用积累法检测),不仅会使一些装修公司蒙受不白之冤,而且对用户来说也是不公正的。
所以,检测机构在对用户的室内环境进行检测时,首先要划分两种情况:①如果用户是为了评价装修工程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则必须按GB50325-2010《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①如果用户单纯要求了解室内的空气质量状况,则按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进行检测。在此需要声明:针对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两个标准不仅有检测项目方面区别,而且在相同的污染物限量上也有不小的差异。“标准”中规定的限量与“规范”中Ⅱ类建筑的限量值相同,大于Ⅰ类建筑,拿甲醛这个参数来说,“规范”中规定Ⅰ类建筑是:0.08mg/m3,Ⅱ类建筑是:0.10 mg/m3,“标准”中规定为:0.10 mg/m3。但更大的不同在于“规范”中规定的限量值是在扣除建筑物本底(氡浓度除外),即扣除室外空气空白值的基础上制定的,可见“规范”是对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更侧重于评价建筑装修工程是否合格。特别是对Ⅰ类建筑来说,室内环境符合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却不一定符合GB50325-2010《规范》要求。但对Ⅱ类建筑来说,GB50325-2010《规范》中污染物限量值的确定大都参照了原国家卫生部等部门制定的有关住房及居室内污染物限量标准中数值,同时又考虑了房间的换气率,所以排除被测房间室外空气质量相当恶劣的情况,按GB50325-2010《规范》标准中Ⅱ类建筑的规定检测合格的房间,按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检测,其房间室内的空气质量也会达到GB/T18883-2002标准要求。
2 关于室内污染物的治理
关于室内污染物的治理,国内外有多种方法,如:物理法、化学法、光触媒技术、生物法等,但用户对室内污染物的治理选择上却是非常迷茫,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有关室内污染物治理的相关标准及规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室内污染物的恐惧心理,出现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治理心态。而目前对于各种治理方法的效果到底如何,不好做出评价,
客观来说增加室内新风量,不仅是有效治理室内污染的有效方法,而且我们还从JGJ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标准中规定的室内换气次数在1.0次/小时可以略见一二。可见,即便是室内的空气质量经检测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果不注意室内的通风换气,室内污染物也会不断的累积,进而超过对应的限量对人体构成危害。当然,在我国的冬季,由于很多地区没有条件进行24小时供暖,室内的通风换气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也会造成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超标,因而在冬季保持室内一定的通风换气是很必要的。
如果使用室内污染物的治理产品,就要治理源头(即释放源),不能够只治理空气,空气净化产品是治标不治本的误区。因此,在购买装饰装修材料时就要把好质量关,选择信益高、质量好的生产商,避免把大量污染源搬回家。我国室内污染物治理行业起步较晚,正处于发展阶段。而我们只要科学的治理,人们的室内居住环境就会不断的改善。
参考文献
[1]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篇3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督促排污单位在限期内治理现有污染源,纠正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的状况,推动水污染物工程减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排污单位的污染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限期治理:
(一)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本办法以下简称“超标”);
(二)排放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实施总量削减和控制的重点水污染物,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本办法以下简称“超总量”)。
第三条【不适用情形】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但有下列情形之一,法律法规相关条款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特别规定,不适用限期治理:
(一)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一条处罚。
(二)建设项目投入试生产,其配套建设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的,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处罚。
(三)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四)违法采用国家强制淘汰的造成严重水污染的设备或者工艺,情节严重的,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七条处罚。
第四条【级别管辖】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限期治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报环境保护部备案。
省级重点监控企业的限期治理,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其他排污单位的限期治理,由污染源所在地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五条【特殊管辖】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施限期治理有困难的,可以报请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限期治理。
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依法应予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不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成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决定限期治理,或者直接决定限期治理。
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造成的社会影响特别重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形的,环境保护部可以直接决定限期治理。
上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同一污染源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下达限期治理决定。
第六条【期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限期治理期限。
限期治理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但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导致被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不能按期完成治理任务的除外。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通过重复下达限期治理决定等方式,变相延长限期治理期限。
第七条【信息公开】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报刊、门户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将下列信息向社会公开:
(一)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名称、《限期治理决定书》、排污单位的限期治理方案等相关文件;
(二)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后,被依法解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名称;
(三)因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被依法责令关闭的排污单位名称。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第二章决定程序
第八条【立案调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检查时,可以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即时采样或者监测的结果,判定污染源排放水污染物是否超标或者超总量。
对经现场检查判定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污染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分析原因。经分析判断超标或者超总量可能是由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原因造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限期治理管辖权限的规定立案调查,并确定负责立案调查的机构。
第九条【判断步骤】对已被立案调查的排污单位,负责立案调查的机构应当通过以下步骤,对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是否因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所致作出判断,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一)现场监测:组织环境监测机构按照污染源监测规范规定的采样频次,对污染源在生产周期内所排水污染物进行监测;
(二)技术评估:组织行业生产专家、污染物处理技术专家和企业代表,采用工艺流程分析、物料衡算等方法,对排污单位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是否匹配进行分析评估。
第十条【事先告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监测数据和技术评估结果,判断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导致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应当向排污单位发出《限期治理事先告知书》。
第十一条【告知内容】《限期治理事先告知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排污单位名称;
(二)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导致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事实和证据;
(三)拟作出的限期治理决定和法律依据;
(四)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法律后果;
(五)排污单位陈述、申辩和申请听证的权利。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就污染源限期治理事项,约谈排污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主要负责人。
第十二条【申请听证】排污单位对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事实以及是否应当适用限期治理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限期治理事先告知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陈述、申辩,或者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申请。
第十三条【组织听证】排污单位提出听证申请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听证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决定听证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排污单位。
依据本办法组织听证的具体程序,参照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认定事实】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综合考虑监测数据和技术评估结果、排污单位的陈述申辩意见或者听证结果的基础上,对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是否匹配作出认定。
第十五条【决定限期治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因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导致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应当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并制作《限期治理决定书》。
第十六条【决定书内容】《限期治理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排污单位的名称、营业执照号码、组织机构代码、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姓名;
(二)事实、证据和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法律依据;
(三)限期治理任务,即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后应当稳定达到的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
(四)限期治理的期限。
第十七条【告知相关事项】对被决定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当在《限期治理决定书》中告知以下事项:
(一)排污单位负责自行选择限期治理具体措施;
(二)限期治理期间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责令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
(三)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将报请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十八条【送达】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限期治理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限期治理决定书》送达排污单位。
《限期治理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第十九条【重点湖泊流域】对国家确定的重点湖泊流域内,因排放水污染物超标被要求在2008年6月底前完成治理而逾期未完成,且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是因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按照本章规定的程序直接责令停产整治。
第三章执行与督察
第二十条【企业采取治理措施】排污单位接到《限期治理决定书》后,应当根据限期治理任务和期限,制定限期治理方案,并报知作出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限期治理方案,应当确定具体污染治理措施、进度安排、资金保障和责任人员。
第二十一条【监测记录】限期治理期间,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污染源监测规范,对所排水污染物进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以备查核。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单位,应当委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监测机构或者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二十二条【不得超标超总量】限期治理期间,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标或者超总量。
第二十三条【试运行监管要求】限期治理期间,水污染物处理设施需要试运行并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事先书面报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试运行期间,排污单位应当在污染源监测规范规定的采样频次基础上,相应增加采样频次,进行加密监测。
在试运行期间,因水污染物处理工艺调试等原因所产生的水污染物不可避免超标或者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必须将所产生的水污染物存放于应急储存池或者其他临时储存设施,不得直接向环境排放;确需排放的,必须事先报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跟踪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后,应当制定跟踪检查方案,明确负责跟踪检查的工作机构。
负责跟踪检查的工作机构,应当根据跟踪检查方案,通过现场检查、采样监测等方式,对排污单位执行限期治理决定的治理进度和排放水污染物状况加强后督察。
试运行期间,负责跟踪检查的工作机构应当加强现场监督检查,相应增加监测频次。
第二十五条【限产限排、停产整治】负责跟踪检查的工作机构发现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污染源在限期治理期间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应当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产限排或者责令停产整治。
第四章解除程序
第二十六条【解除依据】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污染源,经过限期治理后,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认定为已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一)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75%以上、配套的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按照污染源监测规范规定的采样频次监测认定,在生产周期内所排水污染物浓度的日均值能够稳定达到排放标准限值的。
(二)生产负荷无法调整到75%以上,但经行业生产专家、污染物处理技术专家和企业代表,采用工艺流程分析、物料衡算等方法,认定水污染物处理设施与处理需求相匹配的。
(三)所排重点水污染物未超过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分解的总量控制指标的。
第二十七条【届满核查】限期治理期限届满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现场核查。
现场核查,应当采取现场监测、实地察看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查阅监测记录、工程建设资料以及投资报告等方式;对因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者造成跨行政区环境污染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走访或者举行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
负责跟踪检查的工作机构应当对现场核查情况进行记录,形成限期治理现场核查笔录,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监测机构或者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监测机构出具限期治理监测报告。限期治理现场核查笔录应当由现场核查人员签字。
第二十八条【核查意见】负责现场核查的工作机构,应当制作限期治理核查意见,连同限期治理现场核查笔录、限期治理监测报告,一并报本部门负责人。
限期治理核查意见应当提出对排污单位解除限期治理决定或者依法关闭的建议和理由。
限期治理核查意见、现场核查笔录、监测报告,应当与限期治理决定文书,一并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核查后处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对已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排污单位,解除限期治理。
(二)对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排污单位,报请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三十条【申请提前解除】排污单位在限期治理期限届满前,认为其已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可以向决定限期治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解除申请。
申请提前解除的,应当提交解除限期治理申请书,并附具能够证明其已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监测报告等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核查和决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解除限期治理申请书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按照本办法有关限期治理核查的规定组织核查,分别作出如下处理决定:
(一)对确已提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排污单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出提前解除限期治理的决定。
(二)对未提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排污单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并在期限届满前完成限期治理任务。
第三十二条【企业后续管理】被解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保持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正常使用,并加强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所排水污染物稳定达到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超级秘书网
第三十三条【部门后续监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被解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确定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加强监督检查。
对被解除限期治理后12个月内再次排放水污染物超标或者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应当从重处罚。
第三十四条【终结情形】被责令限期治理的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终结限期治理决定:
(一)依法被撤销的;
(二)依法解散的;
(三)依法被宣告破产的;
(四)因其他原因终止营业的。
第五章附则
篇4
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表水体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本省管辖的海域环境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等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水环境保护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增加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确保水污染防治的需要。
水环境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协助做好辖区内饮用水安全、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并配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做好水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检举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标准
第七条省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水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情况,编制《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以下简称功能区划分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功能区划分方案是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基本依据。
第八条防治水污染应当按照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以及其他跨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批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本省行政区域内跨设区的市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发展改革、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
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市、区)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组织市环境保护、发展改革、水行政等主管部门和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备案。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本行政区域水体和出境水水质符合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和保护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十条依法制定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安排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规范开发建设,协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标准;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
第三章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十三条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调整和饮用水水源的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
第十五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堆放、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在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相邻的公路或者航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运输危险化学物品的车辆和船舶发生事故污染饮用水水源。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设饮用水备用水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饮用水供应。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治理,安排资金,扶持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促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农村自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措施,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九条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可能威胁供水安全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责令相关排污单位采取停止或者减少排放水污染物、停产整治等措施;可能威胁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安全的,还应当及时向下游地区通报。
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的,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向社会有关饮用水水源污染状况、应急措施和恢复供水的信息。
第四章生态建设和污染控制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功能保护的需要,对下列区域、水体依法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保证区域、水体符合功能区要求:
(一)主要河流源头区;
(二)重要渔业水体、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水体;
(三)风景名胜区水体;
(四)重要的湖泊、湿地;
(五)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森林;
(六)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水体。
依法划定的保护区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一条水环境功能确定为一、二类水质水体的流域上游(含支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环境保护的需要,规定禁止或者限制建设的项目。已建成的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项目,应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关闭。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府应当根据生态保护的目标、投入、成效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以及有关生态保护区区域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补偿力度。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广节水减污技术,依法淘汰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控制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功能区水质保护要求,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的禁养区和限养区,并向社会公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存贮、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养殖排泄物。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财政补贴、减免费用等扶持措施。
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具体标准,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推广使用标准化水产养殖技术,合理确定水产养殖规模、品种和密度,预防、控制和减少水产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江河、湖泊、运河、水库、渠道、河道、沟池等开展清淤保洁工作,提高城乡水环境质量。
第二十八条新建、扩建、改建有水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中明确需要进行试生产的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应当报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第二十九条向环境或者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置规范化排污口。
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三十条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市、区)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态保护目标、水环境容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合理分解落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水质不符合功能区要求的地区,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增加其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削减指标。
第三十一条下列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水污染物:
(一)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的;
(二)运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
(三)排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的;
(四)向环境排放餐饮污水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第三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已通过竣工验收;
(二)有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人员;
(三)有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并配备应急处理所需的设施和物资;
(四)重点排污单位已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事业单位申领排污许可证,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证明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相关材料。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由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环境容量、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以及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因素,商同级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允许排放的水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时间和排放去向等内容。重点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还应当载明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数量和时限等内容。
排污许可证的有期限应当根据排污单位所属行业和污染控制要求等因素合理确定,最长不超过五年。其中,位于环境敏感区的企业事业单位,其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
第三十四条排污单位通过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措施削减依法核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助。
逐步推进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偿使用和转让。在实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同一流域内,依法有偿取得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的排污单位,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后,通过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措施节余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章污染治理
第三十五条城镇污水应当集中处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完善城镇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加强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
乡、村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善农村水环境。
第三十六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工业废水的,其处理设施应当具备相应的处理能力。
第三十七条向环境或者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三十八条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缴纳排污费。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
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排污费。
超过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的(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向环境超标排放以及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超标排放),除按照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处理外,排污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规定加倍缴纳排污费。
第三十九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发现纳管水质超过纳管标准时,可以采取关闭超标排污单位的纳管设备阀门等有效措施防止总排口出水水质超标,并及时报告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水污染严重的流域、区域,划定重点监管区,确定重点监管的行业和企业,限期整治。重点监管区未达到整治目标的,应当暂停审批或者核准流域、区域内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第四十一条水环境质量因严重干旱等不可抗力原因达不到功能区水质要求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排污单位采取限制生产、停产等强制措施,确保功能区的水环境质量。
第六章环境监控和应急处置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环境监控体系,完善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提高相关部门之间的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跟踪评价水平。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变化趋势,统一水环境质量状况信息。
第四十四条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污单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制度,记录设施运行和维护情况、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相关监测数据。
第四十五条重点排污单位设置的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重点排污单位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其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还应当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联网,并提供在线监测数据。
第四十六条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水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方案应当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化工、医药等生产企业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要求配备事故应急池等水污染应急设施,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四十七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或者避免污染事故,并向所地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报水行政、建设等有关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水污染事故受理电话。
第四十八条负责水污染事故应急和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海事、农业、渔业、水行政、国土资源和安全监管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应对突发事件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
第四十九条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和纠纷,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相关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相关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七章执法监督
第五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人员应当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排污单位造成严重水环境污染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依法对有关设施、设备和物品采取查封、暂扣措施。
第五十一条排污单位拒不履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者停产整顿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停止或者限制向排污单位供水、供电的决定。
第五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排污单位遵守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情况纳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及时公布重大水污染违法情况。
第五十三条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控制任务的设区的市、县(市、区)定期向社会公布。
设区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控制任务的排污单位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四条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水污染防治行政执法的监督。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水体污染的排污单位,当地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未依法作出处理的,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管部门应当责成其作出处理或者依法直接作出处理决定。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同级其他部门,对造成水体污染的排污单位未依法作出处理的,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责成其依法履行职责。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六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堆放、存贮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污染物,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相应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五十七条排污单位不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或者未经批准拆除、闲置水污染物处理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一百万元。应缴纳排污费按年计算。
第五十八条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二百万元。应缴纳排污费按年计算。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超过国家或者省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五万元。应缴纳排污费按年计算。
限期治理期间,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治。限期治理的最长期限不超过一年;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
第五十九条排污单位未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进行试生产,或者未按规定要求试生产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试生产,并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建设项目无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并建成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限期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条件的,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提请有关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第六十一条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污、限期补办排污许可证,可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依法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停业或者关闭。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控制任务的;
(二)未按规定完成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任务的;
(三)违反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审批、核准项目的;
(四)违法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违法审批排污许可证的;
(五)未按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或者违法采取行政措施的;
(六)未按规定制定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未按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措施的;
(七)接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履行执法职责的;
(八)因监管不力造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长期或者严重超标排放的;
(九)其他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第六十三条排污单位违反规定排放、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非法处置危险物质,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可以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拒绝、阻扰、妨碍环境监督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
1、.采取紧急而切实的行动,对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渭河和黄河干流进行水污染综合防治造成渭河和黄河干流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在走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或者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这条道路急功近利,破坏性利用资源,污染环境,不仅危害子孙后代,而且已经危害到了当代人类,因此是十分错误的。
2、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防止水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和尚未受到明显污染的地区的水污染态势加重如果从工业化的起步时就开始注意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西北地区就能健康发展。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争取实现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零增长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工业污染的控制是水污染防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中应提出实现废水排放量零增长的要求。国内外的实践包括西北地区一些先进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论文关键词: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治理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18世纪以来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如今随着各国工业迅猛增长,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数目和规模均不断扩大[1]。而城市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复合生态系统。目前,城市人口剧增,人类活动频繁污染治理,使得组成这个环境的水、空气和土壤时刻处于被污染的状况之下,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所以,建设一个绿色健康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
城市土壤是指受多种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原有继承特性遭到强烈改变的厚度大于或等于50cm的城区或郊区土壤[2],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3],也是城市赖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大量的重金属随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进入城市土壤中,便造成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一般认为,土壤中污染物累积总量达到土壤环境背景值的2或3倍标准差时,说明土壤中该污染元素或化合物含量异常,已属土壤轻度污染;当土壤污染物含量达到或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环境标准时污染治理,说明该污染物的输入、富集的速度和强度已超过土壤环境的净化和缓冲能力,则属重度土壤污染。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与土壤接触的机率很高,所以城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更容易通过大气、水体或食物链而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人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研究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是可持续发展城市所必需进行的重要的基础工作。
1.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2.1 空间分布特征
由于城市土壤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强烈影响,因此其重金属污染分布也呈现出
显著的空间差异。一般地,人口聚集的城市中心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郊区和农田。对纽约市“市区-郊区-农区”土壤研究发现,重金属离子总量、重金属离子多样性等随着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重要污染重金属Pb、Cu、Ni、Cr的含量下降非常明显[4]。
在城市不同的功能区污染治理,重金属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一般的规律表现为:Pb的浓度为老工业区>老居民区>商业区>开发区>其它;Zn的浓度为老居民区>商业区>老工业区>其它;Cu的浓度为老居民区>商业区>其它;Cd的浓度为老工业区>老居民区>其它[5 - 7]中国。
城市公园是人们与土壤直接接触较多的特殊区域。北京城区三十多个公园土壤Pb质量分数调查表明,尽管大多数公园土壤污染程度轻,但客流量大的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公园污染指数却远远高于其它公园[8]。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另一特征是公路两侧一般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地带,且呈明显的带状分布[9]。在50 m~80 m内公路两侧土壤中铅污染相当严重,100 m外土壤中的铅含量没有明显增加[10]。
此外,建筑物的建设、垃圾的堆积填埋等严重破坏了自然土壤结构,土壤层次凌乱,重金属在其垂直剖面方向分布变异较大,不同功能区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各层的聚集状况没有规律可循[11,12] 。
2.2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矿产冶炼加工、电镀、塑料、电池、化工等行业是排放重金属的主要工业源,其排放的重金属可以气溶胶形式进入到大气,经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另一方面污染治理,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渣随意堆放或直接混入土壤,潜在地危害着土壤环境[13]。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污染企业搬出城区,原有的企业污染用地成为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突出问题[14]。
燃煤释放也是土壤重金属重要来源之一, 195年中国燃煤排放汞302.9吨,其中向大气排放量为213.8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排汞强度较高[15]。虽然近些年燃料使用及供暖方式的改变已明显改善这些城市的空气污染状况,但过去燃煤释放并已沉降至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属对城市生态系统、环境及人体健康仍会产生长期效应。
随着城市化发展,交通工具的数量急剧增加,汽车轮胎及排放的废气中含有Pb、Zn、Cu等多种重金属元素[16,17],进入周围的土壤环境污染治理,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此外,雨水淋洗也会使市区内堆放的垃圾中的重金属以有效态形式[18]渗漏释放到土壤中,使城市土壤局部重金属含量增加中国。而表生条件下以有效态形式存在的金属元素几乎不可能再结合为残渣态,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能力增加,进而污染地下水。
2.3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途径
城市郊区是市区蔬菜的主要供应基地。因此,土壤-蔬菜系统是城市人群暴露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研究发现中国城郊菜地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19,20],其供应的许多蔬菜中重金属含量已超过相应的标准。而西班牙的Nadal等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发现工业地区甜菜中Cr的积累与摄入有可能导致癌症发生率增加[21]。
城区内,土壤中主要种植的是观赏性或净化空气的植物,通过土壤-植物食物链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的可能性不大。但公园土壤与游人皮肤接触[22]、儿童摄取[22]、风起扬尘被人体直接吸入等成为城市土壤直接接触人体危害健康的又一个主要途径。研究发现[23,24]沙尘暴时,扬尘中来源于土壤的重金属元素Pb、Zn、Cd、Cu等的浓度比平常高出3~12倍,可吸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极高污染治理,人体吸入重金属的量因此增加。
2.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对策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环境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环节。当其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其环境承载力后,将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大风扬尘等途径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产生危害。为了保证人类和谐地生活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控制治理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方法势在必行中国。
3.1减少或切断重金属污染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下,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充分回收转换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有害物质,减少三废排放,禁止任意堆放工业生产的废渣,防止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下渗到土壤或挥发到大气中。
减少煤的使用污染治理,开发清洁能源新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及能源供给方式,也是有效降低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措施。
分类收集处理城市垃圾,回收其中有用的重金属元素,在垃圾重金属不超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填埋、堆肥和焚烧。
3.2修复污染土壤,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由于土壤扬尘已成为城市大气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可采取化学方法去除土壤中重金属。实验研究发现采用EDTA溶液淋溶去除土壤重金属的同时还可以回收利用这些物质,因此其成为去除城市土壤重金属的一种极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当然,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有着工程措施无法相比的优势。种植植物不仅可以覆盖城市土壤,减少土壤扬尘的机会,而且还美化城市景观污染治理,净化空气,同时根据污染城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种类有目的地选择植物种类合理搭配,可切实有效地从根源上修复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3.3 建立城市土壤重金属健康评价标准
我国尚未制定出城市土壤重金属健康评价标准,不易界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不利于城市土壤不同功能的开发,因此应结合人体健康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中重金属赋存状态加大对城市土壤重金属健康评价体系研究的力度,尽快建立相应完整的评价标准,实现对城市土壤正确的评价,以便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合理的法规,有效地保护、管理城市土壤和正确指导城市土壤的合理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00
[2]张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质量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生态学报, 2003, 23 (3) : 539 – 546.
[3]张甘霖.城市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演变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导报(北京) , 2005, 23(3): 16- 19.
[4]张金屯,POUYAT R. “城-郊-乡”生态样带森林土壤重金属变化格局[ J ].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 (5) : 410 - 413.
[5]马建华,张丽,李亚丽.开封市城区土壤性质与污染的初步研究[J]. 土壤通报, 1999, 30 (2) : 93 - 96.
[6]王美青,章明奎.杭州市城郊土壤重金属含量和形态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 (2) : 603 - 608.
[7]卢瑛,龚子同,张甘霖.南京城市土壤Pb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 (2) : 156 -160
[8]郑袁明,余轲,吴泓涛,等.北京市城市公园土壤铅含量及其污染评价[J]. 地理研究, 2002, 21(4): 418 - 424.
[9]管东生,陈玉娟,阮国标.广州市及近郊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40 (4) : 93 - 97.
[10]师利明,郭军庆,罗德春.对公路两侧土壤中铅积累模式的理论探讨[J ].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1998, 18 ( 3 ) : 13-15.
[11]李敏,林玉锁.城市环境铅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6, 18 (5) : 6 -10.
[12]卢瑛,龚子同,张甘霖.南京市城市土壤Pb 的含量及其化学形态[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2): 156-160
[13]潘海峰.铬渣堆存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 ]. 环境与开发,1994, 9 (2) : 268 - 270.
[14]孙俊,陈晓东,常文越,等.搬迁企业环境遗留问题分析及修复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03, 29 (118) : 40 - 42.
[15]王起超,沈文国,麻壮伟.中国燃煤汞排放量估算[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19(4): 318-321.
[16]FALAHI-ARDAKANI A. Contamination of environment with heavy metals emitted fromautomotives [J].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1984, 8: 152-161.
[17]刘廷良,高松武次郎,左濑裕之.日本城市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1996, 9 (2) : 47 - 51.
[18]张辉,马东升.城市生活垃圾向土壤释放重金属研究[J]. 环境化学, 2001, 20(1): 43-47.
[19]李其林,黄昀.重庆市近郊蔬菜基地蔬菜中重金属含量变化及污染情况[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 17(2): 42-44.
[20]张勇.沈阳郊区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J]. 土壤通报, 2001, 32(4): 182-186.
[21]NadalM, SchuhmacherM, Domingo J L. Metal pollution of soils and vegetation inan area with petrochemical industry[ J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4, 321 (1 - 3) : 59 - 69
[22]ABRAHAMS P W. Soils: their imp lications to human health[ J ]. Sci TotalEnviron, 2002 , 291: 1 - 32.
[23]王玮,岳欣,刘红杰,等.北京市春季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2, 22(4): 494-498.
[24]庄国顺,郭敬华,袁蕙,等.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J]. 科学通报, 2001, 46(3): 191-197.
篇7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减缓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极其严重的工业污染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对污染的防治由原来的末端处理转变为清洁生产的战略。清洁生产首先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减少煤炭等能源的使用。其次,还要注重生产过程的清洁,而且还要尽量保证产品的无污染和回收利用,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为了达到较好的污染防治效果,要将清洁生产贯穿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还要考虑到产品后期的回收与再利用。清洁生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了达到更加深层次的治理效果,还要加大对清洁生产的使用范围,真正将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2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垃圾焚烧中的二次污染
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后来为了减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是最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但是由于操作不合理等原因,往往导致垃圾焚烧不充分,为后期处理增加了工作难度。
2.2污水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非常大,而且,为了节约污水处理成本,一些人会使用不合格的处理设备,或是将污水直接排放出去,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未经过严格处理的污水中含有成分极高的有害金属,而且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会被当作肥料排放到田地里,污泥中含有的铬、铅和锌等重金属会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作物体内,最终被人体所吸收,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而且,土壤中的重金属会随着雨水渗进地表,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2.3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二次污染
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加重了大气污染。对于大气污染日益加重的问题,当今社会普遍采用吸收法进行治理。吸收法就是运用吸收装置,将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污染物收集到吸收瓶内,然后注入与其能发生反应的气体进行中和处理,最终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在一般情况下,吸收法都能收到比较好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与污染气体进行中和的气体用量难以确切把握,因此很容易发生浪费或是没有清理完等情况,排放到大气中很容易发生二次污染问题。
3清洁生产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1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
要想达到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必须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贯彻清洁生产的理念。(1)要尽量选择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尽量避免使用化石燃料。(2)还要选择清洁的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还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或是经过彻底治理后再进行排放,杜绝一切污染。(3)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应急措施,在发生突发状况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控制污染物的扩散。
3.2实现对产品整个周期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不仅要求使用的能源和原材料是比较清洁的,还要尽量用比较少的原料进行生产,还要控制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将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运用资源,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另外,还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的过程中降低污染物的产生,边生产边治理,从而促使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3.3环境工作者也要坚持清洁生产理念
认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在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工作者的积极作用。环境工作者不仅要正确认识清洁生产理念,还要能够将这一理念切实贯彻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环境工作者不仅要从自身做起降低环境污染,还要通过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呼吁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共同努力,缓解环境污染问题。
4结语
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畜禽养殖污染,是指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废渣,清洗畜禽体和饲养场地、器具产生的污水及恶臭等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
畜禽放养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行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拟定本辖区的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实际,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并将其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
第六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第七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
(一)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
(二)城市和城镇中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区等人口集中地区;
(三)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
(四)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他区域。
本办法颁布前已建成的、地处上述区域内的畜禽养殖场应限期搬迁或关闭。
第八条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竣工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的落实情况。
第九条畜禽养殖场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
第十条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在依法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必须按规定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第十一条畜禽养殖场排放污染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本辖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现场检查,索取资料,采集样品、监测分析。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资料。
检查机关和人员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十三条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的储存设施和场所,采取对储存场所地面进行水泥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畜禽养殖场应当保持环境整洁,采取清污分流和粪尿的干湿分离等措施,实现清洁养殖。
第十四条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将畜禽废渣还田、生产沼气、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方法进行综合利用。
用于直接还田利用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播。
第十五条禁止向水体倒畜禽废渣。
第十六条运输畜禽废渣,必须采取防渗漏、防流失、防遗撒及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妥善处置贮运工具清洗废水。
第十七条对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排放总量指标,排放污染物或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的畜禽养殖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提出限期治理建议,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被责令限期治理的畜禽养殖场应向做出限期治理决定的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限期治理计划,并定期报告实施情况。提交的限期治理计划中,应规定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方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限期治理项目进行验收时,其验收内容中应包括上述综合利用方案的落实情况。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储存的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雨水淋失、散发恶臭气味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
(二)向水体或其他环境倾倒、排放畜禽废渣和污水的。
违反本办法其他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十九条本办法中的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参照上述标准作出规定。
地方法规或规章对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规定严于第一款确定的规模标准的,从其规定。
篇9
1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
1.1污染水体。水是畜禽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在畜牧生产过程中,畜禽养殖用具及畜舍的清洗、饲料的加工和调制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水,当水体被污染后,轻则导致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更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畜禽的死亡,甚至危害人的健康。畜禽养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败性有机物,有机物在进行厌氧分解时会产生甲烷、硫醇等物质,恶化水质,同时,有机物分解的产物是优质营养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畜禽养殖污水中可能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物质、致癌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可引起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中毒,还可能阻碍水体自净,造成永久性污染。1.2污染空气。家畜由消化道排出的气体及粪尿等废弃物腐败产生的气体,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恶臭气体,其中危害较大的有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恶臭,轻者刺激人畜的感觉器官,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及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重者大量的有害气体刺激人畜的眼睛和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损害肝、肾等脏器,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1.3污染土壤。土壤的卫生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畜禽的健康和生产力,土壤是一切废弃物的受纳者和处理场所,土壤在受到轻度污染时,土壤中的生物物质具有一定的分解转化有害物质的能力,最终使土壤转化为无害状态,但是在养殖场的污染物处理不当、管理不善、随意排放的情况下,土壤中积聚着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及有毒有害物质,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产生了土壤污染。在形成土壤污染后主要通过饲料和地下水(主要水源)对畜禽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一旦形成土壤污染就很难消除,还可能形成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2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治理基本原则
2.1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目前,我国很多养殖场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这不仅大大增加了污染物治理的工作量还不利于污染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首先,种植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纳一部分养殖业的污染物,所以要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土地—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其次,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上,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污染物产生之后的治理上,应从污染物产生的源头入手,坚持防大于治。最后,饲料是导致畜禽粪尿污染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根源。应注重环保型饲料配方的设计,选择高品质、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尽量准确估计动物的营养需要量;添加酶制剂和微生态制剂来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2.2采用环境无害化技术。畜禽粪便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及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对这些污染物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必将危害人畜健康和污染周边环境。畜禽粪便是传统的有机肥料,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质,合理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大大提高作物产量,但是如果将处理不当的粪便施用于作物后,很容易出现烧苗和死苗等情况。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厌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对粪便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中厌氧消毒应用的更广泛一些,主要是利用厌氧菌在生产、繁殖过程中能够改变一些病原卫生的生活史从而导致病原微生物失活或致死,包括厌氧发酵和厌氧堆肥。目前,还一定程度上存在饲料添加剂的滥用的现象,要提倡使用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避免畜禽产品中重金属、药残等物质的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威胁。2.3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的废弃物中有一定的可回收物质和资源,如果我们很好的加以利用将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首先,粪尿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腐殖质,经过合理的处理之后,能够制成高效的有机肥料,对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提高肥料、改善土壤板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畜禽粪便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是非常良好的能源物质。沼气的热值比煤炭还高,而且具有高效、清洁的特点,所以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畜禽粪便中含有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尤其鸡粪中含量更高,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粪便经过干燥、粉碎、除臭等特殊工艺处理后,可以制成优质的饲料,这必将减少常规饲料的大量使用,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小结
近年来,我国对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治理初见成效,传统的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目前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明晰了畜禽养殖业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污染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之后,应该致力于寻找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措施及防治预案,坚持“防大于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有效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
参考文献
[1]贾春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工程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29-30.
[2]韩露,吴胜军,徐霄妍等.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利用情况的调查[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4,35(5):27-28.
[3]苏杨.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15-
篇10
一、加强对厂矿企业排污的监管
⒈加强对厂矿企业排污的监管,严禁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相关企业必须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治理资金的投入,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县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企业排污费的征收和管理,加大对超标排污企业的行政处罚,使企业自觉开展污染源治理。
⒉加强排污技术指导和管理。厂矿企业收尘技术和设备的选择是粉尘污染治理关键环节,企业应使用工艺和技术成熟且有产品质量认证的治理设施,切实开展粉尘污染治理。
⒊厂矿企业必须签订排污整治责任书,落实排污整治责任。
⒋定期召开厂矿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加强沟通,了解情况,落实治理措施。
二、加强对各类营运车辆的整治
⒈凡进入县城区装运货物的车辆,装载沙、泥、石、煤、矿石(粉)等散装货物的高度以平车厢为标准,超过车厢边板高度及车厢尾门关锁不严密,造成散落物污染城区道路者,由相关部门从严处罚。
⒉进入县城区装运货物的车辆,一律走鹰山路段,严禁走港城大道,防止大面积污染城区街道环境。
⒊凡装运散装物料,包含石头、煤、沙、泥、矿石(粉)等的车辆,在进入县城区范围之前,一律要盖好帆布,防止散落物污染环境。
⒋运载散装水泥的车辆在出厂前和卸货后要将车身清洗干净后方可上路,防止车身水泥粉污染环境。
三、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粉尘的整治
⒈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其施工墙面要有围网或挡板遮挡,采取封闭施工方式,围挡一段、施工一段,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的垃圾、渣土、沙石等要及时清运。
⒉建筑施工场地出口应设置车辆清洗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冲洗轮胎及车身,其表面不得附着污泥。
⒊建筑拆除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建筑拆除期间,应在工地边界设置1.8米以上的围挡。拆除的建筑垃圾应在拆除后3日内清运完毕。
四、加强对装卸煤、装卸水泥码头粉尘的整治
⒈码头所属企业应对码头实行水泥硬底化,减少粉尘的产生。
⒉码头所属企业在码头设置车辆清洗平台,车辆驶离码头前,应在洗车平台冲洗轮胎及车身,其表面不得附着污泥、粉尘。
⒊码头所属企业应加强对装载工人的教育,严禁所装载货物的高度超出车厢边板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