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篇1

    【正文】

    一、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继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之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广泛忧虑。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重大问题。[1]由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晚发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历史上存在偏差,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甚至是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2]不仅如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习惯于依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而很少采取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治理措施。因此,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建立在讨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自身特点之上。

    我国农村范围广阔,汇聚了水、土地、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飞速发展,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以及受农业生产长期破坏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有加剧的趋势。据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2007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森林资源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过度采伐等问题;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但有90%的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而退化、沙化草原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源;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耕地质量退化趋势加重,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双重威胁。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表现为土壤、水和大气污染,而且还强烈地体现为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整体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因素不仅是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也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体现(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具体而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以下显着特点:一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区域广,地区差异大。农村生态环境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影响。二是与农村工业比重低、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现状相适应,农村环境污染源小、数量多、分布广,农业生产活动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比重较大,且有不断上升趋势。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常常发生在自然资源利用中,如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盐碱化的影响;过度放牧造成草原荒漠化;滥砍滥伐对森林的破坏;过度狩猎造成野生动物种群下降等等。四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贫困密切相关。农民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往往不得不去破坏环境。[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上述特点表明,其治理除了借鉴以工业污染防治主要体系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之外,尤其需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广、散,农村生产活动特点和自然资源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地位。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分析民事合同治理的现实基础。

    二、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现实歧向

    在环境治理中,合同很早就得到了运用,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创设了“横滨方式之公害防止协定”。如今,行政合同在生态环境管理中被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环境合同和环境民事合同。根据学者界定,环境合同是指“国家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就环境资源使用权的确立和转移达成的协议”,[4]环境合同概念的提出对于探索环境法上的合同具有重要意义。有疑问的是,环境合同将“国家与私人之间的环境分配合同”与“私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消费合同”[5]都纳入环境合同范畴,如何协调现行具有环境内容的行政许可合同与民事合同之间性质和法律适用上的冲突?且“国家意志在环境合同中处于基础性地位”[6]是否能够涵摄环境合同中“私人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消费合同”也不无疑问。环境民事合同顾名思义就是以环境资源利用保护为目的的民事合同。在张炳淳先生看来,环境民事合同“应用了合同的外观形式,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及污染损害赔偿等事项通过合同加以约定,以确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7]环境民事合同的提法仍然面临合同目的、性质和法律适用等问题。以张文例举的发电厂与二氧化硫回收单位签订的二氧化硫回收合同为例,该合同的缔结并不一定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完全可能是经济人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结果。该回收合同亦属于民法上的一般民事合同而适用民法调整。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环境合同和环境民事合同的提法有待进一步论证而难以在生态环境治理上与环境行政相提并论。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农村生态环境合同治理的探索转向一般民事合同。

    (一)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原因来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是主要的原因。农村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场所,农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有很高的依赖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负外部性,如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因此,自然资源的直接或间接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规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实行的是自然资源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和农民集体所有。在自然资源二元公有制框架下,自然资源的利用往往是非所有人对他人之物的利用。《行政许可法》(2003)第十二条将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但是对于行政许可后是否需要缔结合同以及合同的性质并未做出统一规定。理论上存在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之争。笔者拟从国家的双重身份的角度进行分析。国家在自然资源的初次分配中具有双重身份即所有者和管理者,国家基于管理者身份体现在对有限自然资源享有的行政许可以及事后监督上,而国家参与有限自然资源许可合同缔结是其所有权者身份的体现,由此形成的合同属于民事合同。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也将土地、林业、渔业、牧业承包合同纠纷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等都列为民事纠纷。自然资源转包、转让、出租等合同的民事性质自不待言。自然资源民事合同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权利取得的重要途径,生态环境源头控制目标要求我们在可能危及生态环境的合同缔结时就应当着手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因此自然资源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源头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自然资源民事合同而不是合同缔结后第三方观察到的单方行为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逻辑起点。欲从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角度进行规范以从源头上控制自然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合同的绿化是必不可少的。对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民事合同的绿化和监管就形成了民事合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非因自然资源的直接利用产生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如农村某些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和外来生物入侵等,民事合同仍然是其权利的取得、行使和让渡的最重要的形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同样可以建立在诸如此类的民事合同之上。

    (二)民事合同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不当缺失

    基于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各国均采取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也概莫例外。从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环境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单行法为主干,以及大量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构成的政府主导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律制度内涵其中。这些法律制度规定政府在包括农村在内的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职责、基本制度等,确立了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如《宪法》(2004)第二十六条 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1989)第七条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分工合作。不过,政府在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上也存在城市化倾向。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虽然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也有所涉及,但立法是以城市污染防治为中心,对农村污染严重的化肥农药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等缺乏具体规定。除了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环保监管模式外,民间环保组织是另外一类引人注目的监管模式。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民间环保组织先后在西方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地球之友、绿色和平组织等。我国从1978年成立第一个官办民间组织环境科学协会以来至2005年底,共有各类民间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从业人员公有22.4万人。[8]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民间环保组织扶贫解困,推动发展绿色经济等也做出了一些有益工作。然而,作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市场模式重要内容的民事合同治理尚未建立。

篇2

(1)城市工业垃圾污染农村环境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污染严重企业在城市失去了生存空间,继而逐渐转入农村。由于不具备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工业垃圾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往环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便成为一个个新的污染源,不断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此外,当前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部分村民为了快速改善生活状况,同意将未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工业垃圾运送到农村堆放,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农业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各类生物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随着近些年农村掠夺式的资源开发,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可利用农业资源日益紧缺。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行为,致使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危害农民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破坏严重,森林滥砍滥伐、草场过度放牧等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土地肥力和涵养不断降低,造成林木、粮食减产,畜牧业发展受阻,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水作为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命脉,特别对北方农村来说,水资源原本匮乏,农业用水短缺,水体污染不但会引起农作物中毒,降低农产品质量甚至使之失去应有价值,还会造成水体生产能力下降、鱼虾绝迹,给渔业带来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农村饮水问题,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农村优势资源开发的障碍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些用来形容农村环境的词语,反映了人们对昔日农村生态环境的认同,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可以使农民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发展旅游业,为快节奏的城市民众提供休闲、餐饮娱乐场所,从而形成了农村独有的经济发展优势。然而,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农村失去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农民要增加收入,就需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不断扩大农产品的产量和销路,增加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与生产环境息息相关,没有洁净的环境,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因为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下,农作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使这些污染物在农作物中聚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影响人类食品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对农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特别在国际贸易中,食品有害物质含量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我国农民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我国农产品因质量不高而被其他国家拒之门外,造成了农民经济损失,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村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科学知识水平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他们往往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近期经济收入的增长,例如,引进被城市环境淘汰的高污染企业,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等。要切实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轻环境压力,就需要大力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环境宣传活动,切实提升农村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和基层领导干部都能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让环境保护真正深入农村,使他们都能从自我做起,以绿色生活方式,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改变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经济方面,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实施,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使用科学浇灌,提高灌溉效果和水资源利用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升农产品品质;科学养殖,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场,推广精量施肥技术,减少畜禽产品中可能的有害物残留,改变忽视品质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现状,为公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绿色畜禽产品。以沼气利用为基础,实现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工业经济方面,合理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鼓励低污染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积极发展循环性生产工艺,促进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篇3

关键词: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建设;沼气;排污排气

1 农村能源建设在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

1.1 农村能源建设在森林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

首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水、泥石流灾害等,造成了人员及财产的巨大损失,为了避免悲剧不断重演,必须不断完善环境治理,及时改善生态环境。对于森林生态环境而言,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护体系,做好防火管理、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等,尽可能避免森林破坏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同时,应进行大面积植树造林,这样一旦雨季来临可以改善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其次, 如果森林遭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生态环境应有的平衡就会因此被打破,各类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都会不断发生,同时还可能因此造成水源枯竭。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如果要达到完全恢复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笔者所在的县乡夏季降雨量大且多,土壤缺乏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受到的破坏也会不断扩大,如果这种情况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有效控制,那么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完全有可能向良性方向转变。

最后,对于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应当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农村能源建设的主要方式是农户节柴改灶、沼气池建设、太阳能利用、污水处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

1.2 农村能源建设在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

由于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村镇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重,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二是农村饲养的畜禽粪便,这些都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加快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及污水等通过沼气技术进行处理与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发酵污染物制取沼气作燃料,而且沼气池中的沼液和沼渣,保存了污染物中绝大部分氮、磷、钾元素,是优质的有机肥料,使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各种成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沼气池对于污染物中致病微生物也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因此,发展沼气并对其综合利用是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解决能源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引发农村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生活垃圾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巨大推力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近些年来提高了不少,但是与此同时,生产生活垃圾如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及污水就开始激增,不仅对居民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在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各种白色垃圾、生活废弃物以及食品垃圾,这些垃圾很多都是土壤无法降解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不仅如此,生活废水的违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是巨大的。因此,由于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很严重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2 工厂废气废物违规排放

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多农村都开办有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化工业,这些企业或工厂生产过后的排除废气废物很多都没有得到无公害处理,而是直接向农田庄稼排放,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是一项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工厂废气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使得农村干净的空气因此受到大气污染,对农村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2.3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在过去,农民进行劳作收成都是靠天,产量很不稳定,而现在有了农药化肥,使得农民的劳作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地遭到了严重破坏,不利于环境保护。同时,随着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得土地肥力遭到了削减,也失去了可重复、可再生功能,进一步加大了种植难度,土壤所承受的这种负担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

2.4 森林的低价值消耗

虽然说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但总体水平较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在云南省很多山区,特别是兰坪县,由于受经济及传统用能的影响,农村生活用能依然以薪柴为主,每年每户以烧柴3 m3计,全县用柴农户3万户左右,即每年全县用柴达9万m3,是森林低价值消耗的大军,加之毁林开荒、偷砍盗伐、乱砍滥伐等毁林行为,长此以往,导致森林问题日趋严峻,对土壤的保护功能也大幅度下滑,一旦雨水来袭,由于保护体系不再像以前那么强大,因而,山体滑坡问题、泥石流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3 农村能源建设与环境有效治理措施

3.1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

对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笔者认为有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就是沼气池建设。首先,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带动农村大兴改厕、改厨项目,既可以让农村粪便遍地的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而且还有力促进了庭院美化、厨房亮化以及厕所卫生状况,使得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农村生态环境也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其次,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在沼气池中经厌氧发酵后得到的沼渣沼液,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外,还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资源再生,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通过沼气池建设项目,能够明显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这样土地就会更加肥沃,有机物含量增加,有利于农作物收成提高,与此同时,还有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3.2 优化工厂排污排气的工序

工厂排污排气也要采取合理的优化工序,通过合适的工序,能够将工厂排放的废气变废为宝,转化为一种工厂可用新能源,既改善了环境,同时也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成本。对污水而言,可以采取净化措施,让其得到重复利用,既节省了水资源,又促进了共存发展。

3.3 科学进行植树造林

对环境进行治理,还要大面积进行林木种植,以林木自然屏障防止灾害发生,对种植环境不断进行改善,不仅可以让地表更加坚固,而且还能让土壤保持较强的肥力。在大片绿色森林的防护下,农村空气质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这也是生态环境文明可持续建设的必然要求。

通过农村节柴改灶、省柴节煤炉及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利用,加之沼气池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 结语

通过以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工作,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土地的土壤理化结构,对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及污水进行处理,减少了农药化肥的用量,同时也降低了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是一项节能减排的工作之一。因此,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 宏.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F代园艺,2014(6).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指示精神和省、市关于生态环保相关要求,助力绿色交通发展,推动我市交通运输领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打造绿色交通为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度任务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领域污染防控和治理能力,全面完成2021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每季度至少一次开展全体干部职工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学习或工作安排部署会,树立生态红线思维;二是在机关、车站、相关企业等公共场所利用LED滚动播放生态环境保护标语;三是利用出租车、公交车等移动交通工具顶灯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四是做好“6·5环境日”宣传工作。(责任单位:环保办、运管所)

(二)加强项目建设监管

在建和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履行好项目建设前期环评、水保、林地等手续办理,履行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责任,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非法开挖、乱堆乱放和弃土扬尘监督管理。(责任单位:规划建设管理股、质监所)

(三)加强汽车维修企业专项整治

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环保工作有关要求,重点对辖区一、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作业点进行专项检查、督促、整改,严格管控维修企业烤漆房露天违规操作等行为。督查汽车维修行业规范建立台账,规范储存废机油等危险废物,规范完善标示标牌等。(责任单位:运管所)

(四)加强道路运输污染防治

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许可,加强危险化学品、医疗废弃物以及其它污染物运输监管和保障工作,防止运输过程中因泄露或抛洒滴漏造成环境污染。(责任单位:运管所、路政所)

(五)优化路网建设

根据交通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公路路网建设,提升公路通行率,减少道路移动污染源排放。(责任单位:规划建设管理股)

(六)加强农村公路环境整治

一是加强对国省干线公路的路面扬尘清扫清洗力度,加强对农村公路的保洁督查;二是积极督促属地街道、镇政府加大路面、桥涵、沿线设施保洁养护,及时处理路面病害,清理边沟、路肩等,保持路面、路肩边缘清晰、顺直;三是落实公路保洁巡查制度,巡查发现的公路卫生环境问题及时通报至养护公司、属地乡镇政府落实整改;四是加强砂石车辆超限超载整治力度,严格控制砂石车辆扬尘、抛洒。五是巩固好“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责任单位:公管所、路政所)

四、加强排查治理

(一)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

以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国家移交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和群众举报问题等上级移交反馈问题为重点,结合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特征,全面细致排查本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深入排查整治大气污染防控、河湖长制落实、企业超标排放等方面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主动发现主动整改。(责任单位:局相关股室、局属各单位)

(二)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回头看”

根据局党委责令的整改牵头股室、单位,对照问题清单(见附件)中的整改措施,逐一梳理“一案一卷”整改佐证及案件办理资料,逐条核实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目前现场有无反弹现象和新增涉污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等。同时举一反三,排查新问题、明确新目标、制定新措施、开展新整改。(众力公司、局规建股)

(三)加强行业领域防污染排查治理

加强行业领域污染排查,主要涉及项目建设领域(责任单位:规建股、公管所、绵茂公司、质监所、交通发展总公司、众力公司)、道路运输领域(责任单位:运管所)、道路养护治理和扬尘管控(公管所、路政所)等,如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及时制定治理措施并进行整改落实。

篇5

1 农村城镇化会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如人口集中在城镇会使原来回归于农田的排泄物和有机垃圾进入其他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此外,乡镇企业在城镇的集中则会使工业活动的废物排放在地域点上也集中起来,从而形成明显的负“外部性”。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出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缘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这个内在机制是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人口在散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经食用和消化后,排泄物又注入生态系统,这些有机物会成为生态系统的投入,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由于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会形成生态问题。

第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社区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致使局部地区污染严重。由于工业生产活动集中在城镇,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加上城镇面积的限制,城镇内各种农村工业集中排污极易造成各种污染物之间的交汇,结果或扩大原有污染物的污染能力,或衍生出某些新的污染物。当这些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噪声污染等。总之,环境问题是农村城镇化的副产品。

2 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环境问题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约每公顷375千克(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千克)。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2)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农村工业企业(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和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如滇池、太湖、巢湖等大部分湖泊富营养化严重,靠近城镇等人口密集区的很多湖泊已退化成为流域中的污水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消耗耕地的大户。据浙江省环保局测算,每生产65亿块砖,要消耗1365万吨土,相当于45500亩土地被削平一尺。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4)农村工业的生态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已经开始动摇农业生产的发展基础。如云、贵、川三省土法炼硫在局部地区已经造成毁灭性社会公害。有的炼硫区方圆几平方公里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50倍,局部地区形成酸雨,降雨pH在3~4之间。三省炼硫区堆积的硫渣近2000万吨,整个炼硫区山光岭秃,大片耕地变成“死地”,上万农民丧失了维持生存和生育后代的基本农业生产环境。个别地方停产20年也不能恢复正常农业生产。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整治工业污染的行动,但由于企业生存的经济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限制,除了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大城市近郊,其他乡镇企业在布局上仍然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16.7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7.5%。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总之,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3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3. 1 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3. 2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3. 2. 1 产量目标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我国的人口在未来几十年内还会不断增加,2010年总人口将达14亿,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口的增加会直接推动农产品的直接或间接需求量的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3. 2. 2 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3. 2. 3 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 3 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实现农业和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有助于确定或确认自然资源的最佳或最适度的利用水平,有利于适量地、及时地判断其在数量、质量和价值量等方面的变化,有助于防止和纠正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现象。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并由中央向地方推广。

3. 4 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优化。比如:制订明确的行政法规条文,提高行政措施的规范性;严格行政法规条文的执行,提高行政措施的严肃性;保持行政法规的相对稳定性;建立严肃的检查监督制度等等。

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各自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目前,经济手段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使用还不充分,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运行,政府应加大经济手段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 5 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 6 加强生态型城镇的建设

篇6

1.1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④”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城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努力把我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1.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为目的一个文明阶段,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只有先把生态文明建设好,当人们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快乐时才会激发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城镇化的建设中。

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阶段型的成果,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一些困境和问题。

2.1.1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首先,是工业对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来治理城市的环境污染,但对于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却没有给予的资金投入却很不到位,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其次,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污染了土地资源。②“白色污染”问题加剧,农业塑料膜现在在农村大量的使用,而这种塑料膜是由聚乙烯的成分构成的,所以它难以腐烂、不易降解,使得农业产值大幅度的降低。

2.1.2农村的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在农村农业的生产基础是土地,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为农村改革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一些乡村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进行矿山的开采使得农村生态系统被破坏。

2.1.3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整治,缺乏资金的投入和制度的建立。现在农村普遍面临“脏、乱、差”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却没有投入经费来治理,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整治和处理,生态问题日益恶化和加重。

2.2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2.1发展农村的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处于刚能解决温饱问题到初级阶段,农民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望极为强烈。于是当地的地方官员和农民便以“经济之上”的价值取向来开展经济的建设。

2.2.2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薄弱、道德素质不高。在我国农村由于受教育水平,农民比较缺乏环保知识,加上有关环保意识的宣传的不到位,导致农村生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主要原因。

2.2.3我国的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合理。城市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中心和主要的人口聚集地,所以国家和政府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当中,而农村的环境问题的防治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却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一再被搁浅。

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优化对策

3.1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农业之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高度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为我国农村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这种经济方式来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村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成的双赢政策。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利用教育资源,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使他们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其次,国家和政府要积极组织生态意识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来普及环保意识,营造良好文明的社会风貌。

3.3政府应投入资金,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机制。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和政府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来防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监管。首先,在农村开展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政府投入资金作为物质保证。对于农村的污水净化、垃圾的处理等这些环境问题,需要有专项资金来处理和防治。其次,要求在农村建立相关的环保监管部门和健全的执法体系,创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方向

目前广西南宁部分地区存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脏、乱、差现象更为明显。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农药、薄膜产品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禽畜粪便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这一切不但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容小觑,政府和社会均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和村名的生存环境,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农村生态问题;(2)农村环境问题。保护农村生态主要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所引起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灭绝等问题;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探讨治理农村污染的对策与措施,对以上两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如下图所示。

2.广西南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取得的初步成绩

南宁市目前重点推进辖区生态村镇建设,将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县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保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并取得好成绩。目前已有将近20个行政村获自治区级生态村命名,江南区吴圩镇坛白村、马山县乔利乡乐圩村和白山镇合作村等行政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通过了自治区环保厅的初步验收。

(1)实施水源、田园、家园清洁工程,重点对河流、道路、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及环境监管体系的建设。

(2)加快六县六城区公益林保护示范区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改造工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土地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整治示范工程。

(3)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实现农村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3%。建设水土保持林、护坡、拦沙坝等生态工程,重点建设八尺江、凤凰江、马巢河、沙江河、心圩江支流(黄泥沟)、亭子冲、水塘江、那平江综合治理等项目。

(4)开发和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十二五”期间,广西南宁市共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425平方公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225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率达9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能力和水平。

(5)开展农村饮水水源区森林保护小区区划,并界定实施保护,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公益林保护力度。

2.2存在的问题

(1)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较低,欠缺科学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知识、基本环保知识和环保措施。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生活污水一般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或池塘,导致水体受污染,另外农村地区的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容易造成“脏乱差”等现象。

(3)农村环境保护还存在立法空白,加上个别政府部门及其领导生态环保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极其淡薄,导致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普遍不严。

(4)农村地区发展理念错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乱砍伐森林资源、破坏植被、过分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生活,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美丽新农村、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不相适应。

(5)乡村企业与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6)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南宁市周边农村地区的野生动植物锐减。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未来方向

3.1逐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筹资模式

要想把生态环境治理好,首先应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南宁市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筹资机制。要确保保护农村生态、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财政资金落实到位,优先安排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向生态农业投资。

3.2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南宁市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的管理主体、管护人员、资金来源和规章制度进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发挥效益。但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可事半功倍,要建立完善的村规民约,让村名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3.3实施规模农业生态建设,减少污染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村环境大面积的污染,这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大量无机物质的使用造成的土地污染。因此南宁市要开展农村科技教育,指导农民科学使用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大力倡导机械化耕作,推广成熟的农业可以,以此减轻畜禽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的污染。地方政府要引导农民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农村实用技术,推广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使老百姓从中获益。

3.4切实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农村工业增长方式就是要引导农村和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立循环性的生产工艺,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另一方面要依靠新技术清除农村工业污染物,恢复农村建设新面貌。利用以上途径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广西南宁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项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并将其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对一些不适用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进行修改,通过以上措施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宣传,以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下一代抓起,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添加农村生(下转第418页)(上接第319页)态环境保护知识,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如果能够让农民从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实惠,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4.结束语

综上所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为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局面。目前,南宁市正通过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法制建设等)和技术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建立示范基地等)逐步改善南宁市的形象和投资环境,相信在这样氛围下,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有所改善,山清水秀的局面将永久保留,南宁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锦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环境,2007,03:125-131.

[2]张雅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01:77-80.

[3]卓吉华.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新重庆,2007,05:44-46.

篇8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改善的范围比较局限,治理的成效并不是很显著,仍然存在比较严峻的环境问题。

1.1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严重农业污染

我国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对于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农药用量、方法都缺乏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和种植时,认为多用农药、化肥就会得到农作物的高产量,因此滥用农药化肥,长期下去,再加上不进行有效的治理措施,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其生态平衡,尤其是对水资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较为明显。另外,冬季大棚种植使用的塑料薄膜也会对农村土地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塑料属于有毒物质,并且极难降解,对于土地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大的,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从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2生活垃圾堆放无序,得不到有效处理

农村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得不到有效处理,同样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像城市那么严谨,大都比较随意。在农村,通常生活垃圾都是随地乱扔,生活废水随处排放,没有统一规定的垃圾堆放地点和指定的废水收集点,即使有也不能保证能够定期清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农村整体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的现象。由于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时,致使很多农村地区的河流被阻塞;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越积越多,若长时间不进行处理,垃圾腐烂产生刺鼻的有害气体,对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禽类牲畜粪便处理不及时

在农村地区,几乎家家都会饲养家禽和牲畜,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的动物粪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散发出恶心的味道,同时招致蚊子与苍蝇,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环境卫生。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卫生状况越来越差,会对村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1.4化工污染严重

由于大量的化工企业进驻农村,化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化工污水和化工废气的排放,这些废水废气通常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物质严重超标,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二氧化硫等化学气体,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1.5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重视,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够到位,因此,我国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成效。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力度

在农村居民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对其讲解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农村居民中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其必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起着促进的作用。

2.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

要解决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对此作出预算,地方政府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从而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建立起城市乡村及工业农业联合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呼吁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环境治理及保护中来,对较大规模的环保工程,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积极地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的共同参与,从而使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2.3加大科研力度,寻找适合农村环保技术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大科研力度,力求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出台相关的标准及技术指导,从而降低农业生产中,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同时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农业科研部门对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复合缓释肥料、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以及精确施肥技术的研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2.4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具备基础的环境治理保护设施,比如对于垃圾的处理,农村地区也应该建立垃圾处理站,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应该回收利用。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彻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在农村尽快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农田秸秆、畜禽粪便制沼气技术,建立秸秆、人畜粪尿堆肥处理设施,使农田秸秆、人畜粪尿等有机固体废弃物既得到无害化处理,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3结语

篇9

摘要:分析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阐述一并境污染给农村、农业造成的严重危害,论述加强农村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二)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品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一)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二)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三)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总之,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1 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 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3 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人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四)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

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问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统一。我国生态农业基本理论认为,生态农业既不同于完全依靠内部封闭或内部物质循环的有机农业,也不同于主要依靠外部大量投入商品能量和物质的工业化农业。不是单纯的自然循环,而是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体。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首先要积极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生态模式,即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有机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其次要大力发展白色农业,白色农业是以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利用至今尚未为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地球上三大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宝库,应用科技进行开发,创建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因此,发展微生物工程科学,创建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型白色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1-01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的具体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富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建设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管理机制缺失、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建设动力不足。目前,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庆阳市农村基本上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建设监控缺少公众的参与和有效地监督。一些干部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环境的意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甚至环境建设出现无人管、管不了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庆阳市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尚不完备,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部分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和近城乡村,虽然建有合流制的排水管网,但沟渠多为明渠,雨污不分,只有少量采用明沟盖板,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沟渠或附近水体,雨水则任意排放,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二次污染。

(三)种植养殖废物产生量大,综合利用效率效益低。随着养殖规模迅猛发展以及养殖方式原始落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创新技术少,导致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随意丢弃、堆放或焚烧,从而使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四)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不容忽视。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的立体型污染特征。大量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焚烧,农药、化肥、非降解性农膜的无节制使用和污水灌溉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水系淤塞污染、土壤板结、矿化,而且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庆阳市农村绝大多数乡镇财政较为窘迫、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治理设施不足、垃圾清理费用亏欠较大、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难以落实,环境卫生治理效果难以巩固。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粗放型的发展路子,掠夺性地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重集镇轻乡村现象,在美化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污染型企业向农村搬迁,使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二)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农村环境保护失去制度性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既有的环保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缺少具体有效地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庆阳市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规定,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三)环保机构和人员短缺,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当前,庆阳市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是县级环保局,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专门环保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即使上级环保机构意识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但治理起来也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而有心无力。

(四)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环保局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人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普遍,乡镇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的职能很难得到发挥,环境监测和监管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难度加大。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绝大多数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只要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他们往往会听之任之。而且当环境保护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物质满足。当需要出钱出力治理环境污染时,很多又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三、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填补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尽快制定关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标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推广使用等相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在基层设立相关环保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使庆阳市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保证。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配备专业的环保工作人员和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多渠道环保融资机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落实的瓶颈。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彻底解决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