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养成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为企业培养素质与技能并举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策略: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注重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项目的规划中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近年来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已趋于冷静,企业需要大量“素质好、技能强、会干活的职业人”已成共识。从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可通过专业核心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来培养,但职业素质的量化不易把握。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二是在实训课中穿插一些必要的训练。由于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进行有机的融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分别通过不同课程的成绩给出,而非通过考查个人在同一门课程中的总体行为作出评价。客观上形成重技能、轻素质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
职业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养成的最佳实践场地是企业。因此,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引人,没有职场环境的渗入,没有工业化教学项目的实施,没有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内容是无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
如何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从教学理念、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活动实施三方面着手,融企业文化于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课堂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
学校教学团队与海天精工电气组合作,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人专业核心课程中,按照突出职业性、体现普适性的原则,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为了在训练技能、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该课程明确提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些目标作为教学文件在授课计划中得以体现,教学督导据此检查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以《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根据给定的电机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能使用万用表进行控制电路电气故障的排查;能实施典型机床控制电路(T68/X62)的模拟排故;通过强化训练,能通过中级维修电工的考级。
知识目标:熟悉交流电动机、变压器、典型控制电机的构成、原理以及工业用途;掌握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电路识图,能对典型的机床控制电路进行功能分析;为中级维修电工考级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素质目标:遵守作业时间,保证环境整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能根据工作项目进行合理分工,互相协作,故障互查;能对所进行的教学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项目完成后能进行任务总结并发言。
(二)在教学项目设计上,注重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
在具体实施中,面向地方经济,考虑就近就业,把海天精工机床所用的电动机、常用元器件、典型电机控制电路作为案例引人教学。为兼顾行业的专项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普适性与岗位迁移性,课程内容涵盖电机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典型电机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排故,(海天)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
全课程由5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引领:电动机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正反转/双重互锁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一起动带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的规划与实施;X62W万能铣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T68镗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
教学项目由学校教学专家与海天精工的技术专家经过充分研讨确定。这些教学项目源于实际,高于实际,是由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而来的典型教学项目。每个训练项目侧重点不同,目的明确。
(三)在教学项目实施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遵循认知规律,在循环递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教学项目(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归纳与总结,最终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实现由初级到高级的递进。
利用考核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是教学实施与考核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上,按照简单项目关注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综合项目注重技能与知识应用的思路进行规划。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改革 素质教育 实践探究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把握,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责任、法律意识教育,要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同时,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都能更加优秀。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它需要比中等级的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比普通工程型人才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能教育”这一部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技能教育”这一主体。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仅仅满足的是学生的谋生需求,只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学生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会出现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自制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意识,不敢于担当,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艾自怨等种种问题,而“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总结,在高职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如下:
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教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好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师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手脑并用”;学生要做的则是“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合一”。伴随着各个学习情境的进行,教师的“单向传授”授课方式逐渐淡化,在教学内容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效就会更加突出。这样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改变被动学习、被迫学习的状态。
2、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最终做到“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牡丹江大学全面开展“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双强”工程教育活动,“双强”即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即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思想)和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养成教育的“双轮驱动”,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勇于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双强工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行为习惯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有的放矢,跟进式地开展工作。
(2)结合高职大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教育、控制、激励三步法来推进“双强”工程的深入开展。根据各班学生基础差异,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干部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行全员育人。从每个人做起,从每堂课抓起,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启发学生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去启迪学生,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近几年发展态势,呈良好稳步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优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养成教育方法单一的现象,导致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整体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根据前期做的情况数据采集,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的趋势,然后与之前做的调查分析做了个总结,提出了高职教育中关于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方法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从之前的“精粹”逐渐过渡到目前的“普及化”,提升了我国国民的整体高职教育水准和素质培养,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综合能力,为社会经济建设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人才。但是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持续增长,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交往习惯,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升温,会影响后期对社会人才的输送质量。
二、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现状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迅速,办学质量大大提升。在学校良好的引导教育下,学生从整体上表现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不扎实,对学习的主动性不足。高职院校更注重对学生技能操作上强化培养,而在文化课方面课时少,内容过于简单。虽然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本科院校培养知识型人才的目的差别较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如果在这方面的储备不足,对后期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第二,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企业发展现状需求不匹配,需要进一步提升。导致这类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在对在校学生开展养成教育时,教师过度注重职业技能的操作训练,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整体素养培养具有非常大意义。这就使很多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逐渐陷入“技能单面人”的尴尬困境。因此,在后期的职业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全面职业素养的教育,避免出现高职毕业生被过度“技能化”和“工具化”的现象[1]。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法分析
(一)转变教学和管理理念,制定健全的模式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值得借鉴的方面予以保留,剔除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教育方法。比如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过分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在个人素养和体育、艺术、实践等能力方面的良好表现,导致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不合理。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中实际情况,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再修改,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其次,学生管理制度进一步修改制定,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我院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个人自我管理能力差,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因此,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但需要注意的是,各项制度条例的制定要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起来,不能太过僵硬化,否则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后,制定养成教育目标体制,对学生进行正面启发和引导。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互,这是转变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根本依据[2]。
(二)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其专业兴趣
职业认知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展示,也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主要由职业定位、价值观、理想以及职业风险意识几个要素构成,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认识是其学习基础。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其职业本质就是服务性行业,但是很多学生会对“服务”二字产生排斥心理,把关注重点放在“管理”上面。但事实上,很多酒管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服务员实习才能逐渐接触到管理层,一旦在这个期间学生对从事的职业相关认识不够,就会产生半途而废的念头。因此,专业教师要在前期引导学生对专业性质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兴趣动力激发和学习欲望调动,这是教学策略管理者都懂明白,因此,使“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素养成为课改重点。还是以酒店管理为例,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给学生讲解一些优秀酒店管理人的例子以及世界著名酒店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到各地的五星级酒店进行参观学习等。或者邀请社会上的优秀酒店管理人,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一名职业管理人员的魅力[3]。
四、进企业实践作为高职教育中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深化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定期为企业输送需要参与工作实践的学生。实践能力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养成教育的实践重要性,就要求引导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和对学习内容进行吸收,并将这一成果固化和升华,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加强企业实训学习,是提高技能和素质才人培养的必由之路,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巩固以往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进行灵活运用,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后期的学习中做进一步调整学习计划。实习完成之后,学校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评价了解到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以此作为后期教学计划开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结论
根据我院现阶段教学模式,与教学中存在的情况,进行改革、建设与管理,并制定养成教育标准。养成教育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稳扎稳打的过程,并通过阶段性和长期目标相密切联系,逐步提升在校生职业能力、素质和涵养。老师要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把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主体,在课堂和日常训练中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笑.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及途径的探索[J].神州.2013,(03):73.
[2]阳意峰.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0):64.
篇4
1.四个“疾病”模块的实践性教学和特色校本教材开发,使学生学会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综合治疗技术,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临床治疗在教育上的“零距离”衔接。
2.轮转实习模式的创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轮岗实习点,增加了接诊各种疾病康复治疗的机会,并提高了学生医患沟通和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的能力。中医院多为脑卒中患者,儿童医院多为脑瘫患儿,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则以治疗脊髓损伤和骨关节病变见长。其优点在于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和互补的治疗技能,使得我校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独显优势。
3.专业教学向课外的延伸,成立学生专业社团“杏林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中心,为广大师生和社区居民进行理疗、牵引、推拿、针灸等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学生技能在社团活动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南京卫生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康复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新方法,总结出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五化合一”是从五个不同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教学理实一体化”,是将课堂搬到全仿真的实训中心,教师讲授、演示并指导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开发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精品课程,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并渗入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训模拟临床化”,是在职业教育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康复实训中心的建设本着与临床接轨的设计思路,按照临床治疗类别分布和功能划分,模拟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实训中心建设,建成专业氛围厚重、准医疗环境的实训基地。“技能操作模块化”,考虑社会对康复技术人才技能的要求,重点突出疾病治疗方法的学习,将康复治疗师职业所涉及的疾病进行归类,总结了四大类疾病康复,制定了以“脑卒中”“脊髓损伤”“骨关节病变”“脑瘫”为单元的“模块化”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出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学会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康复功能评定和治疗技术,实现专业教学与临床岗位在教育上的无缝对接。“毕业实习专科化”,分段在中医院、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三站式轮转实习,打破了目前各校康复专业办学的常规――综合医院“一站式”单一的康复科毕业实习模式,其优点在于以医院为专科,以疾病为单元,又汇通和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和互补的治疗技能。“职业素质养成一贯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早期融入职业概述和专业基础课程,并通过各类形式的职业教育、教学实习和社团活动等,不断强化职业意识、深化职业思想,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详见左下图)
该研究的特色:
一、统筹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连续有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渐进提升的教学安排,将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康复治疗师是一个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都很高的职业,“五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既针对高技能又兼顾了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我们围绕中职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经历“初与师合、形神如师、终与师离”的技能学习和训练过程:即始于“临摹”教师手法,过渡到治疗手法和动作要领模拟教师,最终实现独具一格,在传承教师治疗技能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治疗的认识和体会,形成兼具技巧性和治疗特色的临床技能。
二、以“疾病”为模块优化和整合专业课程。避免了重复学习、知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改革教学模式、拓展与职业相关的知识课程等,以高效率、最优化的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将专业知识有效链接临床治疗。通过实施四大类疾病模块的实训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技术问题的应变能力,走上岗位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能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后续发展潜力。
三、开发有效实训模式,打造实训基地。“三站式”轮转实习模式涉及的医院多,接触各病种患者的机会增加,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二是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三利于综合治疗技能的培养,四是轮转实习模式学生认可度高,提升了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建成集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康复辅助用具研发制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实训基地,2013年9月我校康复实训中心立项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我们依托实训中心,将保健按摩师的培训课程融入实践教学中,高级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100%。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素养 培养 途径
当今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进一步由粗放式经济转向集约式经济,企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也必须转变对学生以学校为平台、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养料的“圈养”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教育规划纲要》中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方向。以上观之,职业素养的教育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点工作。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概述
教育是在忘记所有学过的专业知识后剩下的东西,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则是除去所掌握的职业技术外剩下的东西,则是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进行职业劳动中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习惯,它不仅包括了职业技能,还包括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兴趣等内容。依据职业素养所涵盖的内容我们将它划分为职业精神素养和职业行为素养两个层次,二者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行为素养即劳动者在进行劳作的过程中遵守劳动纪律、恪守操作准则、认真细致的做完一项工作应用的知识技术;精神素养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广泛,主要是员工精神层面上对职业的兴趣、职业创新及对职业活动的领悟。精神素养是行为素养的基础,为职业规划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行为素养则为精神素养的不断提升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
在学校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根据不同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发展行为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劳动力。
二、当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对学生就业前进行的职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的教育,让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全方位的了解。但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自成立以来就未能将该项工作做到位,存在着种种不足。
首先,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低,职业素养教育难度大。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中职学校,为有职业教育需求的初中毕业生提供受教育机会,但这些学生普遍自制力差、纪律涣散、消极被动。学校疲于管理学生的行为规范,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要先纠正这些学生的错误行为,才能继续开展素养培养,其难度显而易见。
其次,当前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缺少与实际的结合。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可以看作是普通义务教育的延伸,由学校全权负责,沿用普通教育的理论授课模式,学校未与企业、市场的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缺少职业理念、职业需求和职业目标等素养成长的土壤。理想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负责职业精神素养的教育,学校负责职业行为的教育。
最后,职业教育是授之以“鱼”而未授之以“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换代时间短、频率快,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仅限于学习知识本身,缺乏对职业知识系统的认识和职业创新意识,在毕业时就已落伍却没有主动更新自身知识库的能力。大批的电子班毕业生就是很好的例子,学校机械的传授了他们理论知识,学与用脱节,却没把他们培养成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途径
(一)开展学生讨论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刚离开初中时,还有改变未来改变自己的意识,有很大的可塑性。而且很多学生是因为中考落榜,而又未到法定工作年龄,就盲目的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自己本身缺乏职业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能帮助学生提升信心并形成整体的职业认识,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主动明确职业目的、掌握职业技能,促使他们达成自己的职业目标。这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必然事半功倍。
(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改变传统的讲授课堂,学校应尽量发挥资源优势与企业形成合作关系,每学期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一定要与企业发展前景同步,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职业的机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三)培养学生相关行业素养
常言说:“隔行如隔山”。所以学校要善于总结行业特征与素养,渗透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同的行业各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独特的特质即为行业素养,教师将这些特质总结出来再在日常教学中灌输给学生也不失为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
(四)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影响力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也与其家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或建议,学校政教处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达成行为和精神上的一致,充分发挥父母影响力,正确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五)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职业学习。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从而鼓励学生职业创造力的提升,例如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严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行为层面上严格限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规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
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技能、掌握职业理念、明确职业目的等。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从精神和行为两个层面进行增加学生职业素养,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威.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构成及培养途径[J].辽宁省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2012.
篇6
关键字:中职教育;中职学生;养成教育;意义
1 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思想行为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在各大高校扩招,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企业转制、机构调整而导致技术工人下岗和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而对子女期望颇高的背景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在招生过程中已不设门槛,学生入学非常容易,这就导致中职学校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学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由于这些学生普遍上来说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责备,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尊重,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心理比较脆弱自卑,以自我为中心,待人待事消极,上进心不够,易于自暴自弃,缺乏诚信和爱心,没有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从行为方面来说,由于中职生入学年龄普遍在15—17岁之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导致他们普遍存在纪律性差,行为散漫,喜欢寻衅滋事,不能吃苦耐劳,不尊敬师长,多数还有抽烟、早恋、沉溺于网游、恶意毁坏公物、逃课、逃学的恶习。由于入学门槛低,生源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自觉性不足,文化课基础薄弱,厌学心理严重,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较低。中职学生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欠佳是普遍现象,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2 中职养成教育的实质与内容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被问及他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说:“习惯”。习惯是一股巨大且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英国小说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而养成教育的实质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
养成教育大体包括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两方面的养成。养成教育就是人的思想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详细来说,养成教育就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训练着手,合理运用多种方法实现对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纪律行为、基本道德行为习惯、理想目标、学习和意志品质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养成教育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我们要认识到,养成教育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养成教育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教育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工作的主题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重视养成教育,把对学生德育习惯的养成融汇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2)养成教育服务于中职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出高素质劳动人员,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中等技术人才不可或缺,所以近年来,中职教育由于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而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养成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宏观上来看,其服务于中职教育的目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养成教育可以保证学校的管理秩序。良好的养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自觉性,保证学校和老师井然有序地进行教育活动,使得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易于进行,会使师生的教与学之间产生良性循环,这种良好的秩序可以保障中职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4)养成教育是对学生个人修养的提高。养成教育主要是针对中职学生道德修养而进行的。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但是有益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益于保护中职学校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塑造中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影响。
(5)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是每个社会成员人生奋斗的源泉,而信念是保障奋斗热情的动力。对于中职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理想信念更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养成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端正的生活态度,调动学生的奋斗热情。
(6)养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品质。对中职生进行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升中职教学质量的目标。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熟练掌握一门或者多门技术技能是最为实际的目标和要求,而养成教育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帮助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方面的学习品质和坚忍不拔,力求上进的意志品质。
(7)养成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养成教育可以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家庭的责任感,这些是中职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同时,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诚信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职业品质,这些综合职业素质对于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的意义重大。
4 结语。对中职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中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中职学校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但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掌握生活学习的常识和技能,更能引导这一特殊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养成教育不但有利于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且可以促进中职教育的稳步发展,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美玲.重视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18).
篇7
关键词技工学生;职业素质;管理模式
学生活动在学生数量逐年递减、高校扩招、高职注册入学、“三二连读”及“七年一贯制”中职与高职、本科衔接的教育背景下,技校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保持技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提高技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使毕业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过硬的专业技能加上优质的就业岗位是提升技工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最佳的途径。目前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是:专业技能够用,个人品质优秀、团体合作意识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随时随地地、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素质方面教育。
1目前技工学生的素质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1.1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专业培养的效果很差,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有待全面开展
技工学生整体上入学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这是目前技工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中的最大难题。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无论老师如何尽职尽责地教,最终的效果都是很差的。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模式的课程改革的尝试,实践及调查发现,“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模式的实施有着诸多的困难,学校的实训条件建设不足、教师的数量少及职业能力的不达标这些硬伤的存在导致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授课模式。
1.2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不到位,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要加大力度
目前,技工学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除不爱学习外,在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做人综合的素质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心理问题。学生长期受家庭的溺爱养成的骄横、自私的性格;单亲家庭导致的精神受挫,心理畸形;有的初中阶段学习差、受老师和好学生的歧视,内心的自卑,与不上进导致自我放弃的“盲目英雄主义”;有的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远离父母,脱离了父母的约束,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换而言之,技工的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对这部分“双差生”的各类违纪的处理与思想教育上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热爱集体教育、爱心教育等开展得不丰富、不到位。
2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化教育实践
2.1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全面改革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2.1.1优化课程结构,坚持“项目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条件,坚定地支持“项目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各专业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专业技能培养学习特点,最大化地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减少像数学、物理、英语等需要大篇幅理论讲解的课程的开出课时,增加技能训练的课时。增加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课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外,必须重视课堂的过程组织,有效的课堂组织,会在日复一日的课堂的组织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专业操作规范、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同一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或模块的的教学组织都应该一起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当学生逐步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将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有着非常大的提升。2.1.2对于部分以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应适当控制学生规模,保证技能训练的时间技工学生的毕业后定位于一线操作岗位,技能水平的高低,正比于学生的动手操训练的时间。对于部分以操作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要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时间。学校从节约办学成本的角度考虑,通常一个班级安排40-50名学生,实训的时候,不能保障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这类专业应适当控制班级的学生规模,班级学生规模控制在30人以下为宜。2.1.3各专业要建立专业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专业成就感,促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技工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实训设备齐全,且有专业教师来辅导。每个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建立1-2个专业学习小组,专业老师给安排一些项目,让学生讨论、研究直至动手做出一些专业的产品来。让学生在校园内广泛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可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兴趣小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带动一部分学生参与到兴趣小组中,提升本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实践证明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到了企业也是岗位骨干技术力量。
2.2学生管理中贯穿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学生在校期间,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熏陶等方面全面融入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2.2.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德育思想教育的主力军德育课程是思想教育的基础环节,德育课要加强,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要结合专业课对德育课的要求来灵活组织教学过程中,达到“专业有德育、德育为专业”的教育目标。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整体素质高的班主任队伍,是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正处于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生阶段,班主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个好的班主任要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与学生管理技能的学习,要熟悉职业教育法规、熟悉行业发展规律、熟悉专业技能操作规范与企业文化,对学生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通过定期组织不同的主题班会,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养成好的生活习惯。2.2.2建立导师负责机制的学生服务模式导师负责制在国外的中职教育中广泛采用。是解决目前技工学生素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每个专业教师都要为导师,参与学生日程的管理、服务。每个专业的学生平均分配给本专业的导师,每个导师负责本专业10名左右的学生(同一届的)。学校规定每名导师每个月要约谈4-10名学生。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期间,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人生规划、顶岗实习、毕业分配(协助查找就业岗位)等问题,都要对应的导师进行帮助、引导。学生的问题随时得到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就体现在了日常的学生服务与管理中。2.2.3加强法制纪律教育,提高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每学期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坚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各类法规和校规校纪。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法治教,并组织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和确立“珍爱生命、远离网瘾、拒绝”安全的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2.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学生管理部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增强学生体魄、艺术素养的同时,重要的是在活动的排练、比赛的组织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队责任意识。发挥社团、共青团的职能作用,开展系列诚信与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奉献中体会到荣誉与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2.2.5将先进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育人环境有针对性地将不同优秀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提升育人品位和效果。在学校校园、走廊、教室、宣传橱窗要多角度地进行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解读宣传;不同行业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知名企业技能人才楷模事迹宣传。这个结合点、切入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协作能力;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2.2.6建设好各类宣传阵地,形成正确的校园道德舆论一是利用好教学楼走廊、教室、公寓大厅、校园宣传橱窗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技能大赛及获奖实景、专业介绍、校长与学生合影、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事迹等图片或宣传画进行展示。二是多举办不同内容“榜样就在我身边”活动。结合学生评优评奖工作,收集各学校优秀学生事迹,并做好宣传工作。三是是完善校园广播广播站,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及时挖掘、报道校园新事、好事,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的舆论。四是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信息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上述措施可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2.3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跟踪管理,做好实习期间的思想德育教育工作
篇8
关键词:校卫队员;道德素养;园区安全保卫工作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和校园后勤社会化的改变,其治安条件被人们广泛关注,仅仅是依靠校园的保卫力量并不足以承担繁重的安全保卫工作,于是便繁衍出具备高校特色的校卫队。校卫队的出现时间并不长,其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管理不统一、队员素质各异等,这些都一定程度的影响着校卫队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自身的相关经验,针对校卫队员职业道德理念的养成对促进园内安全保卫工作的意义,分析几点意见,供相关工作者参考。
2定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理论的养成和巩固
理论是实际的根本,也是校卫队员道德素质养成的核心条件[1-2]。职业道德能够理解为在职业当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应当遵守教育行为规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医生在医护工作中,就应当遵守医疗事业的行为规范,救死扶伤,以人道主义为核心观念;校卫队员在园区的安全工作中,就应当敬业爱岗、竭诚奉献、全心全意的开展工作,从而保障园内安全为工作核心。当前的许多高校校卫队队员是由社会招聘所得,其队员的基本综合素质并不理想,文化程度较低,并且对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理解也并不深刻,在工作当中也没有应有的上进心,没有工作目标,缺乏工作热情。在工作态度上,当前的许多高校校卫队队员呈现的是蛮横的态度,心理扭曲,更有甚者出现了监守自盗、殴打学生等问题,这些都给高校保卫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校卫队员缺少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作为校卫队员,就应当树立围绕着学生的服务观念,所有工作的开展至结束都应当和学生有密切关系。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当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培养工作,以诚信和道德的相关内容作为互动中心思想,以此来提升高校队员的综合素质。在生活中,让校卫队队员彼此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在工作当中,让队员理解自身的工作质量和学校的前途有密切关系,使校卫队队员之间形成良好的风气,以学校的发展作为工作核心,充分理解自身的工作的意义。
3通过严格训练和军事化管理促进队员职业道德的养成
校卫队队员的职业素质是在实践、训练和教育当中养成的[3]。笔者认为,依据当前的社会需求,还应当将“保障稳定、服务学校、忠于职守、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等”作为职业道德养成思路,并作为校卫队的队训,将“职业道德、保障安全、军事化管理”作为管理模式,从而提高校卫队的整体执勤法制化和行为规范化。因为校卫队本身便是维护园内稳定和反击违法犯罪行为安保队伍。对此,就需要通过严格训练和军事化管理来促进校卫队队员养成良好的队伍凝聚力和战斗作风。在管理方面,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制定规范制度,不断地灌输和巩固职业道德观念。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既需要参考已有的规章制度,还需要考虑校园的实际情况,制定对校园内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能够发挥健康发展作用的规章制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校卫队队员的个人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军事化作风,使校卫队所有队员的礼貌待人、内务卫生、组织纪律、职业技能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提升。如此,便能有效地提高校卫队队员的整体职业道德理念。
4通过队员的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提升职业道德的理念
不断地要求校卫队队员学习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是提升职业道德理念的核心。对此,就需要在平常的工作当中要求校卫队队员不断地参考和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思想,并运用于自身,对自身进行严格管理,进行自我检查、审评和反省。除此之外,还需要校卫队队员利用业务时间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学习,鼓励队员们利用业务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成人自考和高考等,进而有效地提升校卫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整体理论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订阅一些报刊杂志,例如《中国保安》、《中国法制报》等,使队员更多的了解国内的大事和行业内的先进人物,促进形成良好的上进心,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使队员更加自愿积极参与到保卫工作当中。职业道德以规范的模式引导人的行为活动,校卫队队员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之后,便能够以高度的热情开展安保工作,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自觉调整队员之间、与学生之间等人际关系。校卫队是学院的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部分,队员的举止、行为和工作效果都直接决定着校园的整体形象,职业道德的养成,能够使校园内充满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环境。学生能够理解队员的苦衷和难处,队员在进行纠正违反校园规定时也能够讲道理、通人情。时间一长,校园内便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5总结
综上所述,校园的稳定、健康运行必须依靠所有学院保卫队员及干部的忠于职守、竭诚奉献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够得到,校卫队员职业道德是校园安全保卫的根本,在保卫工作运作过程中能够起到指向作用。对此,需要在管理当中不断地提高校卫队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让其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安保工作思想,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参与到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当中,使校园和园区得到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李宝桥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保卫处
参考文献:
[1]程红群.加强校卫队建设,促进校园文明和谐[J].法制与社会,2014,25(36):37-38.
篇9
1.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职业之路的桥梁。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就读生文化基础较差,要养成一种职业意识,深入领会自身今后的职业选择,难度较大。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那么,我们显然就必须充分地利用这一点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职业之路的桥梁。
1.1 增强自我意识,强化职业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得强化其职业意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愉悦心境形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消除“尊严式”或“真理式”的师者形象,打破陈规,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辩争。教育者不仅仅视学生为接受启蒙的对象,还应视他们为“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来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1.2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是普通高中的落选生,他们在初中学习时成绩低,老师、家长、同学看不起,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继而形成懒惰、自卑的心理。因此,在职业学校一定要推行“兴趣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兴趣”教学观。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最易让人理解,最易于让人接受的教学课程,必须要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要坚持化枯燥为有趣,化单纯的理论知识为实际运用知识的传授,化单纯的课堂教学为全面的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浓郁兴趣。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老师在兴趣中教学,这样的双边活动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3 引导学生养成职业意识。积极的职业意识能促进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极的职业意识则会阻碍职业行为的养成,阻碍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应当寓职业养成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一是结合教材篇目集中开展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二是结合课堂教学活动生发职业意识教育。三是利用课外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
2.语文教学应当成为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2.1 职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运用以及写作能力。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交际礼仪知识等,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运用乃至书面写作能力都不可或缺。各行各业都必须使用语言,都必须具备写作能力,都必须不断地探索、总结工作方法和经验。
2.2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业特点。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字特色,不囿陈见,大胆求新。必须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一是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参加学习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升学,如果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如讲授语素、音素等知识,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改变“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一言堂”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影响非常大。久而久之,他们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选好题。
2.3 构建职业教育的大语文教学观。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必须构建具有职教特点的大语文观。首先,我们必须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其次,我们必须开展课内、课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的写作进行指导。再次,我们必须进一步密切语文科目与专业科目教学的联系。最后,我们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拓展运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68-02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将拓展训练课程引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力图通过拓展训练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拓展在企业培训领域已日趋成熟,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推崇,对于拓展运动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学界现有高校拓展训练的研究中,对学校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课程理论体系构建研究较多,而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层次的行业化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及实践教学设计研究几乎没有。因此,如何针对性地进行公共体育拓展运动项目的课程教学设计,适应当代职业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体现公共体育课程“育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体育拓展运动概述
拓展训练,也称拓展运动,从广义讲,拓展运动是让人们在高山瀚海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从中学会应对一系列困难的能力,尤其是运动身体的各种技能应对生存危机和心理压力的考验,从而获得全新体验改变内心的认知;从狭义上讲,拓展是将管理与心理游戏融入户外运动元素,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进行的一种团队教育活动。拓展运动最初的功能是用于海员求生技能和求生意志的培训。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进步发展的潮流,人们的思维和视野的也在不断扩展,拓展运动的功能与效果也不断地得到挖掘、扩展,当今的拓展运动已在社会各机构广泛开展,成了各大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项目,教育界人士也已开始对其是否合适校园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其活动开展的价值已远远超出当初的求生技能培训。
课题组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公共体育拓展运动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效果主要表现为:体验式的拓展训练活动给学生提供不同角色应具有的经验与素养;团队管理式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教育学科、管理学科、体育学科、心理学科等多学科知识理论的内涵,并从中学习体验如何去管理或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而且,冒险与避险求生的探索、创新学习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新的激活途径和手段,加上多学科的理论综合应用给学生创造丰富知识与应用的平台。此外,拓展训练的锻炼价值给学生提供强壮的身心健康的基础。
二、公共体育拓展运动教学设计的构建
拓展训练活动项目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化,活动主题灵活机动,涉及多学科理论知识等,对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公共体育拓展运动定义为:拓展运动是指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条件下,以大学生体能训练与运动保健技能为主线,结合现代与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理念,运用体育学科及运动项目的丰富资源开展以行业人才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一系列的体验式学习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从功能角度,项目分为体育能训练项目、体育游戏、综合项目、人文理论知识。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对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包含四大领域: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首先,学生通过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学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与应用能力,通过社会、学校社团组织的文体比赛活动或老师以“主题形式”组织安排相关的课内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其次,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拓展活动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更合理更科学地明白如何应用技术技能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与个人品德修养发展的认识,并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体育拓展各项目活动,养成微细品味活动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的习惯。
(二)教学设计遵循原则。教学过程应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遵循“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整体发展性”、“平等无分别”等原则进行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拓展运动对“育人”的独特性与综合性。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专业化的教学目标: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导游系户外专业学生为个案,拓展运动课程目标在围绕上述四大领域教学目标外,还针对学生性格类型、不同个性提出具体的、特定的学习目标:(1)掌握户外活动中常见的各种运动技能,具备组织游客共同参与活动的能力。(2)提高体能,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提高应急处理和安全防范能力,保障自身和旅客的安全。(3)提高户外运动过程中包括外语在内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促进服务质量。(4)结合学生的性格、特长、身体素质等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法等“处方”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课堂中大胆去经历与体验身体、心理及精神上相互碰撞的一些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回归自我、发展自我、平衡自我,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从意识上明白“团体就是力量”。
模块式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分为三大模块:(1)理论知识。运动保健知识、体育与旅游、运动与职业素养的关系、道德品质培养等。(2)技术方面。体能训练,包括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等一般发展练习的内容,对技术方面内容,一般不独立形成教学单元,可以安排在各个数字单元之中,达到寓教于乐。(3)定向拓展类,是指根据不同性格类型,专门开设的围绕“以运动技能为主、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主题形式的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的活动项目,这类活动主要发展学生身心灵的和谐平衡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计划的设计。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强、行业岗位涉及面广,把体育拓展运动课教学内容分成体能训练部分、游戏活动部分、综合项目活动、人文理论知识。保留公共体育课程基本教育目标、任务、要求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人员对象的体能训练技能,掌握一些游戏的组织、规则,掌握项目综合活动的设计方案及实践组织。同时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中,培养其严谨、科学、求实、灵活、创新的学习、工作作风。例如,课程中的模块教学――综合项目活动,依据导游系户外专业职业岗位特点,为较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使“教、学、做”合一,我们根据户外运动专业要求,选择、设计1个贯穿整个模块的综合项目课程,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具体教学计划设计见表1。
表1
项目名称 拓展运动 隶属课程 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体能训练,掌握体能训练方法、训练动作技术技能,同时了解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养生保健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项目活动策划报告书写及方案设计原理,通过拓展运动活动的开展、策划、组织等,了解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提升职业综合素质,锻炼职业综合能力;3.通过体能训练、体育游戏、项目活动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意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增强学生信心
学时 34学时(4个学时理论与30个学时实践)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训练要求与标准 方法 学时
理论模块 拓展运动的界定 了解本课程的内容、目标、任务、要求 讲授法、讨论法 4学时
技术模块
体能训练 掌握走、跑、跳、投、悬垂、支撑、爬越、平衡等一般发展练习 力量训练法、平衡训练、柔韧训练、速度训练 贯穿整个课程
体育游戏 围绕运动技能,结合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游戏设计;学生掌握游戏设计的主导思想、原则、组织形式等 教师讲解、示范和提示,学生参与。处方式训练法(指根据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质等方面分组分类进行练习) 6~8
学时
综合项目活动 各小组设计综合项目活动方案,并作为小老师进行实践操作。要求各组负责人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各组员的特长,发挥每个个体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策划、组织活动的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主题情景教学法,示范指导法,评价考核法 14学时
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教师及时总结、分析、并给予学生积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做自己独一无二个性的同时学会融合万事万物,顺应“以人为本,以德立人”的价值观 贯穿整个课程
项目活动报告的书写 能正确编制报告,内容完整、书写正确、清晰 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完成
考核方法和标准 1.800、1000米是公共体育课常规考核(30 分);2.综合项目操作(主要考查学生组织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和考查学生指导学员活动操作的过程的规范和熟练度。(30 分);3.编制报告(规范)(20 分);4.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20 分)。(每小组2个学时考核含教师点评) 8~10
学时
分组要求 5~8 人1 组,组长、副组长各1人
场地器材 田径运动场、形体房秒,表、哨子、跳绳、毽子、绳子、球等
本研究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户外专业为例 ,遵循“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整体发展性”“平等无分别”等原则,对公共体育拓展运动课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研究,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为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教育跟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从而从不同角度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综合型行业人才,为真正达到“教书育人”、“职业教育”效果提供新视角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闫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2]钱永健.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0年度新世纪广西高教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0JGA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