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环境整治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体环境整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厕所革命”。印发《2021年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新改建卫生户厕 座,任务已全部分解到村到户,目前已开始施工 座。开展农村卫生户厕摸排整改工作,成立由委书记、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建立包联机制,明确摸排重点、工作措施、时限要求和职责分工,召开工作推进会和培训会,加强督促指导,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机制。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争取财政资金 万元,编制《县域农村污水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提出我农村污水处理措施。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一次,各村工作队、村干部入户调查并宣讲农村污水治理知识,未发现农村污水乱排乱放现象,不存在农村黑臭水体。
(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推行以“户减量、村收集、镇转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新模式,计划投资 万元。在区周边 个乡镇所辖 个行政村范围推行生活垃圾场化有偿服务运行模式,采取企业场化运营,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有偿服务模式先期试点试行。
二、典型经验和亮点
发挥“三个作用”, 持续开展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工作。发挥村两委战斗堡垒作用,精心谋划,全镇各村村两委以整治庭院内外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残垣断壁等重点工作为内容,召开了村支委会议,按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完成性的要求,制定了符合各村实际的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方案,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三、存在的困难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动员力度不够。
(二)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慢。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措施
今年元月12日上午,区委区政府召开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后,下午我局迅速召开会议进行传达贯彻,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科室,安排具体人员,制定方案计划,精心组织实施,与市水利局相关处室联系沟通,了解上级相关支持政策,配合区综治办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作。
二、抓好督促协调,取得阶段成效
1、整治生活污水方面
完善城乡排水体系,实现污水合理排放。积极实施大沟雨污泵站工程及安置小区口70m地下顶管等工程,进一步加强、、等河道截污工程建设,保障生活污水直接通过专用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不再进入河道污染水质,提升了水环境质量,改善了居民群众生活环境。
2、疏浚河道沟塘方面
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河道沟塘整治疏浚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督促指导相关办事处清理河道沟塘垃圾杂物、水草漂浮物,疏浚淤积河道沟塘。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河道坝梗、施工便桥等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对闫河进行整治,对、拦山河、人民河、琅河等河道重点清理漂浮杂草,特别对桥、涵、闸处进行彻底清理,确保水流畅通,保证人畜、庄稼等用水需求。
3、保障饮用水安全方面
目前,我区“农村”区域群众饮用水还是以深机井水和手压井水为主,村庄环境整治以来,我们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和巡查范围,集中开展水源地调查整治保护,积极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开展水法规、水形势、水安全、水保障宣传教育,使污染源远离水源地,做到人人注意、人人努力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篇3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跨区域;环境整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158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1 长三角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好,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之一,现有约7 500万人口。在过去30多年间带动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地区也真正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一是水环境氮、磷、有机物复合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普遍。除长江和钱塘江干流水质保持良好外,其余长三角区域的河流均污染严重,特别是有机物污染问题,水质标准远远达不到V类标准(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黑水、臭水现象频现。二是空气污染加剧,酸雨、雾霾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密集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造成长三角地区酸雨频发。石化工业中,塑料、橡胶、轮胎等制造业,都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物,2013年,南京、合肥、杭州这3个城市的霾日都超过250天。三是生物资源衰退,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严重。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海产品和淡水产品中的重金属、生长激素、有机污染物已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多倍。四是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质环境恶劣。地下水位漏斗已成区域连接,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长三角地区内已基本处于疏干型的开采状态,地面沉降引发地质灾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现象。
2 长三角地区环境合作整治机制研究
2.1 现有长三角地区环境合作整治机制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显著,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工作,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借鉴国际间环境整治合作经验,搭建了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的府际合作平台,在区域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监测和联合执法等方面进行了共同探索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8年12月,沪、苏、浙三地在苏州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2013年4月,《长三角城市环境保护合作(合肥)宣言》确定建立联防联治合作、区域联合执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合作、区域内重大环境事件通报等机制;2013年5月,沪、苏、浙、皖环保部门签署了《长三角地区跨界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通过建立跨界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打击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
2.2 长三角地区环境合作整治机制实际运行中的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的意识不强。部分政府的地方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喜欢单干,不愿意外界政府参与地方环境整治工作,怕风险、怕负责,地方政府间没有建立良好健康的信用基础。二是跨区域环境合作整治遭遇“囚徒困境”。现有跨区域环境合作整治机制中没有明确跨区域环境合作整治的财政保障途径,大家要拿出钱来共同治理,但是费用分配没有相关依据。三是跨区域环境合作整治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多层次的区域环境合作整治框架,但是框架下没有具体的、统一组织协调部门,各地政府之间在处理具体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时无法做到统筹指挥、有效治理。四是跨区域合作整治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支撑。长三角地区环境合作整治仅停留在签订协议、制订方案的层面上,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具有法律效益的跨区域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健全。
2.3 对健全长三角地区环境合作整治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是从改变观念开始。地方政府要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摒弃“独善其身”的想法,抱着开放的合作态度互信互利,通过“协同”达到“共赢”才是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二是制订“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从国外大都市区实行区域协调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看,跨地区行政组织把区域规划作为主要政策,重点体现区域规划的全局性、公共性、战略性、长远性。”制订区域内各地政府共同遵守的整体发展规划。三是构建长三角地区环境网络化整治合作机制,将区域环境整合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设立统一的、合法的环境合作整治执行协调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定期横向交换各项环境整治完成情况、纵向汇报环境整治情况和环境参数,统筹协调各地整治工作进度。四是完善长三角地区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增收区域性生态补偿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3 结 语
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不能简化为数量上的叠加,要解决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光靠各地政府埋头苦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我国早已开始探索建立跨区域的环境合作整治机制,从运行的情况来看,这种跨区域的合作整治形式在机制方面还需更大胆的尝试。跨区域环境整治困难的本质是利益问题,解决利益冲突是跨区域环境合作整治过程的关键。地方政府间应加强沟通协调、彼此信任,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强化大区域概念,在区域整体和谐发展上下苦功,通过健全环境合作整治长效机制、出台区域性环境整治系列法规、创新发展生态补偿机制、补充环境整治监督机制等措施,构建出科学有效的环境合作整治机制体系,确保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山水·人文”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发展战略,按照“属地管理、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部门联动、注重长效”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金庭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切实提高全镇环境质量水平,为建设美丽金庭、美好金庭提供扎实的环境支撑和保障。
二、组织领导
金庭镇成立由镇长为组长,有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村镇办、文卫办、环保办、村庄整治办、城管中队、派出所、交管所、水利站、工商所、交警中队、电力站、农林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站、环卫站等部门及各村(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镇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并下设镇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负责全镇道路交通秩序、镇容镇貌、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水环境、建设管理等综合环境整治的协调和监管工作。
三、整治目标
通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消除镇域内沿路沿线两侧、景区景点、居民点的“脏、乱、差”现象,使全镇环境卫生干净、无乱设摊点、无违章搭建、无占道经营、无沿街堆放、无乱涂写、乱张贴、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乱停乱放,使镇村环境卫生向更具标准化、长效性方向转变,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四、整治时间及步骤
整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3月5日前)。镇党委、政府全面部署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各村(社区)、各部门、各单位全面发动。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4年3月5日—7月15日)。全镇上下认真组织实施,全面打响“环境整治战役”。镇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每周调度、检查一次,各部门、单位于每周五3:00前将本周整治情况及下周整治计划上报镇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检查结果在全镇通报,对整治效果不明显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根据年终考核和签定的责任状给予相应的处理。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7月15日—7月30日)。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及总结,结果列入2014年度综合考核中,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各村(社区)、部门及单位评先评优。
(四)长效管理阶段。总结验收结束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也将列入长效管理机制中,环境整治办作为长设机构,根据工作方案继续对全镇环境监督管理,各村(社区)、相关单位全力配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共同将金庭综合环境整治工作提升到新高度。
五、整治内容
(一)沿路沿线整治
责任人:顾丽明,牵头部门:城管中队,成员单位:村镇办、国土所、交管所、工商所、交警中队、环卫站、各村(社区)
1、加强整治沿路沿线私搭乱建。村镇、国土、城管等部门加大沿路沿线私搭乱建行为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各类新增违法行为,全面取缔沿路沿线蜜蜂养殖棚及相应摊位。同时,通过“拆除一批、整改一批、规范一批”,逐步消除现存各类违法建筑。
2、彻底清除沿路沿线乱堆乱放。环境整治办、城管中队加强沿路沿线联合巡查,发现农户乱堆乱放的,责令农户自行整改到位,逾期不整改的,由城管中队会同所在村(社区)强制执行;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的,由环卫站负责清运至垃圾集中堆放点(垃圾填埋场)处理,公安、交警部门做好配合保障工作。
3、全面整治镇区乱停乱放。交警及城管部门要加强执法巡查,以金庭路、白塔路、碧螺春街为整治重点,对停车未入位、道板上停车等违规停放车辆的坚决予以惩处,要基本杜绝重点区域、主次干道违法停车等现象。
4、全面整治流动摊贩及占道经营。集中整治五小车辆修理部、洗车房、五金门市部、茶叶炒制棚等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现象。农产品上市期间,城管加强执法巡逻,取缔流动摊贩和占道经营现象,疏堵结合,集中安排至果品交易疏导点或果品交易市场。
5、做好全镇沿路沿线道路特别是旅游专线公路、环岛公路路面抛、洒、滴、漏等行为的监管查处工作。
6、环岛公路白塔湾金铎段螃蟹交易市场的集中整治和管理。
(二)村庄环境整治
责任人:胡勇,牵头部门:村庄整治办,成员单位:村镇办、文卫办、环保办、城管中队、农林中心、环卫站、水务公司、各村(社区)
严格按照“六整治、六提升”要求,在现在整洁村的标准上不断提档升级,增创一批星级康居村。特别是环岛公路建成后,以环岛公路沿线为整治提升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举措,着力提升村庄基础环境面貌、公共设施配套、景观绿化美化。
(三)畜禽养殖整治
责任人:胡勇,牵头部门:动物防疫站,成员单位:环保办、城管中队、派出所、水利站、交警中队、各村(社区)
1、禁止养殖区范围内(沿太湖1公里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坚决取缔,不得新建养殖场所。
2、限制养殖区范围内(沿太湖1-5公里范围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户)进行全面整治,通过完善设施,做到达标排放。
3、注重标本兼治,防止被取缔的养殖户转移到村庄内继续养殖。
(四)杂船农用船整治
责任人:胡勇,牵头部门:水利站、农林服务中心,成员单位:村镇办、文卫办、城管中队、各村(社区)
1、水利站负责全镇范围内完成杂船整治任务,实现水面杂船的动态清零。
2、农林服务中心安排农用船集中停靠点,规范农用船停靠,做到井然有序。
(五)建筑施工领域环境整治
责任人:钱家龙,牵头部门:村镇办,成员单位:项目办、城管中队、环卫站
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建立建全工地管理机制,要求建筑工地全封闭施工、文明施工,建筑物料、施工泥土不影响道路畅通和环境卫生,工地噪声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六)农家乐整治
责任人:胡伟,牵头部门:旅游办,成员单位:文卫办、城管中队、派出所、工商所、医院、卫监所、环卫站、农家乐协会、各村(社区)
1、加强农家乐的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做好公共卫生及重大疫情的监测预防,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游客食宿的卫生安全。
2、重点对农家乐及重要旅游景点等群众聚集场所进行全面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各种消防安全隐患,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安全畅通,并组织开展消防演练。
3、切实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倡文明礼仪,坚决杜绝不文明用语,提升旅游景点形象,大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氛围。
4、加强农家乐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经营者素质,杜绝“叫喊”、“拉客”、“抢客”、“宰客”特别是拦车拉客等现象发生,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5、做好环岛公路沿线农家饭店、经营户各类店招店牌、户外广告的监管和清理。对不规范的店招店牌、户外广告、私制移动广告牌进行清理。
(七)水环境综合整治
责任人:徐菊芳,牵头部门:环保办,成员单位:文卫办、城管中队、水利站、农林服务中心、环卫站、水务公司、相关村(社区)
重点做好太湖沿岸水体环境管理、太湖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太湖水草和蓝藻打捞、太湖湿地管理、太湖芦苇收割等水环境综合管理工作。
(八)重点区域环境整治
1、群力桥区域整治
责任人:胡勇,牵头部门:东河社区,成员单位:村镇办、项目办、城管中队、国土所、水利站、交管所、交警中队、电力站、农林服务中心
区域内木材、建筑市场的整治和清理。
2、林屋路沙场清理
责任人:陆亦章,牵头部门:环境整治办,成员单位:村镇办、城管中队、国土所、交管所、水利站、工商所、交警中队、相关村(社区)
林屋路段砖、沙市场的整治和清理。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精心领导。各牵头单位及会办单位要高度重视,责任领导亲自抓,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制定和细化专项整治实施方案(3月20日前交至环境整治办),明确负责人、工作组成员及联络员,细化工作措施、目标任务、考核标准等,全力以赴、主动参与、互相协调、密切配合。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今日金庭》、有线电视等载体,以开辟专栏、专刊等形式,开展不间断、分层次、针对性强的专题宣传行动,实现舆论与管理互动,营造强有力的整治工作氛围。
篇5
关键词:水库;生态环境;环境整治;河流形态;水质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17-02
修建水库作为抗洪防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民基础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时间、空间显著的不均匀性,水库的建设开发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近年来,我国水电开发迅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不科学的水库建设潜在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河流枯竭、泥沙淤积、生态恶化、物种减少等。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水库对生态的影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分析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更好地协调处理好水库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健康水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修建水库对河流形态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健康也是需要用水来维护的,否则就不成其河流,一定的“河道内用水”才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水库拦蓄影响河道行水,以至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要求,并且坝库下泄的河水剥蚀下游河床与河岸,使靠近坝址下游的河道偏移、河床涮深、异常的淤积物聚集等会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其行洪能力。同时大坝蓄水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使河道流量的流动模式发生变化。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水面线由天然的连续状态变成为阶梯状,使河流片段化。河流片段化的形成或加剧,使流动的河流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泊,流速、水深、水温结构及水流边界条件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水库建设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
水库拦断江河后,对天然河流的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水文变化主要表现在河流流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影响最大的是多年调节型水库,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日调节型水库。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江河大不相同,这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的水库,其水位的变化在季节上与天然河流是相反的,水位变幅较大,汛期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在汛末蓄水,水库处于高水位运行。与天然情况相比,增加了江河枯水期流量,减少了丰水期流量,尤其对洪峰流量有明显的削减作用,提高了下游防洪标准。同时,还可以提高下游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的用水保证率,增加水电站的保证出力。由于流域内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河流水文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等。坝址上游水库蓄水使其周围地下水水位抬高,从而扩大了水库浸没范围,导致土地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同时,拦河筑坝也减少了坝库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片原有地下水自流灌区失去自流条件,从而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对灌溉造成不利影响。
(三)水库建设对水质的影响
拦河筑坝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河流因建坝而经历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变化会极大地改变原有水质状况,主要表现为水库水体盐度增高、水库水温分层、库中藻类繁殖加剧等。
1.盐度的变化。大坝拦水以后会形成面积广阔的水库,与天然河道相比,大大增加了曝晒于太阳下的水面面积。在干旱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库水的大量蒸发会导致水体盐度的上升。此外,坝址上游土地盐渍化会影响地下水的盐度,通过地下水与河流的水力交换,又会影响河流水体的盐度。
2.温度的变化。通常,从水库深处泄出的水,夏天比河水水温低,冬天比河水水温高;而从水库顶部附近出口放出的水,全年都比河水水温高。
3.藻类的变化。大坝在截留沉积物的同时也截留了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使得水库水体更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在气温较高时,藻类可能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库中过度繁殖,使水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二、解决当前水库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树立水库环境整治典范
中国大陆水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往往十分庞大,如太湖和滇池的治理已经投入数十亿元,但效果并不显著。日本琵琶湖的治理从1972年到1992年间,总投入高达152,485,000万日元;巴西圣保罗附近铁特河的环境恢复,10年间花费了40亿美元。由于水库水资源和水环境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现阶段从流域整体出发,同时将水库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心,树立若干区域性水库环境整治的典范,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库环境整治的模式,带动整个水库环境治理工作健康发展。
(二)重视科学研究,探索水库环境的技术难题
中国水库众多、分布广泛,水库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等特点,也存在不同于湖泊的自然属性,并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现阶段,要加强对水库环境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展对不同类型水库环境的综合研究,对水库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协同驱动下的变化过程和机制、水库污染物类型和来源、环境沉积学和沉积物环境质量基准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治理的需要,要加强水库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系统科学的水库环境整治技术方案,强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
(三)加强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和水库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依赖于实施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水库环境的根本改善。水库管理部门应负责建立协调水库流域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发现水库环境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采取必要措施,积极地改善水库环境。
(四)实施水库环境宣传和科技服务战略
中国水库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或远离城镇,公众环境意识薄弱,因而加强水库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显得尤其主要。地方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要让水库流域居民认识水库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参与维护水库环境的行动,认真履行水库环境相关规划。管理部门要负责对水库及周边经济活动给予必要的科技支撑,让渔民了解正确的止富营养化的技术方法,科学地进行水产养殖;让农民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减缓农业面源污染。同时,鉴于多数水库存在渔业养殖的事实,加强对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服务,科学地减少饵料投入,也可以减少水库营养盐的输入,有利于水库水环境改善。
三、结语
水库在发挥调蓄区域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获得清洁能源等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河流系统水文情势、形态、地貌、水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需要对水库的生态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并把生态与民生理念纳入到法制规范中去,同时研究建立一套生态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引入到项目评价体系中。对未来水库建设,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又起到了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盈孟,周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2]周建平,彭程,陈观福.中国水电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3]徐泽平.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2004.
[4]赵慧君,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J].山西水利科技,2002,(1).
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省“811”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要求,紧紧围绕我镇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河工业小城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宣传发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的工作原则,全面开展“四边三化”行动,着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满足全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四边三化”行动,到2014年全镇主要公路边和河边一定区域(高速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200米,普通国省道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米)影响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镇区道路两旁、施工重地、90%行政村(社区)居民住宅屋边、河道两岸的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农贸市场、外来人员聚居地等重点区域“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四边”区域洁化、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环境卫生意识进一步加强,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河工业小城市”。
具体目标:
公路边:县道公路(浔练线、湖盐线、虹东线、花乌线)两侧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95%以上、平均单侧绿化宽度15米以上。按区要求,做好乡道(练市至含山、柳柏线、练市至新华、练市至悦新、马腰花林、练市至严家圩)的三化工作。
河边:累计完成河道整治55.328公里,完成河道保洁336.96公里,主要河道两岸宜林地段绿化率达到95%以上,新增河岸绿化18公里以上。
村边:进一步完善垃圾统一收集处置体系,重点清除村庄各类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切实改善村容面貌。
三、工作步骤
一是准备阶段(2013年2月—3月)。召集镇各部门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省、市、区“四边三化”行动方案。成立“四边三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摸清全镇“四边”区域环境“脏乱差”问题的现状,明确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内容、主要项目和工作要求。在全面掌握目前现状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四边三化”行动方案和推进计划,分解任务,明确职责。
二是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6月)。到2013年中,基本解决高速公路、主干公路沿线和镇区的环境整治问题;到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普通公路沿线及京杭大运河等河流沿岸环境整治;到2014年一季度结束前,基本完成各行政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到2014年6月底前,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治成果,全面完成“四边三化”任务,并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验收阶段(2014年7月—9月)。镇“四边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四边三化”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总结上报“四边三化”行动完成情况。
四是迎检阶段(2014年10月—11月)。在完成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做好迎接区生态办和市级、省级考核组检查验收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公路边“三化”工作。着力开展“五整行动”,即沿线环境卫生整治、墙体立面整治、违章搭建(堆放)整治、道路美化整治和广告牌整治,推进我镇重点公路沿线“三化”行动。加强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道公路沿线整体景观设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和联合执法,做好广告路牌规范、违章建筑清理、村庄立面整治、道路绿化美化等工作,使交通干线沿线成为展示区域形象的景观大道和生态走廊。注重典型示范,打造一批样板示范路。
(二)推进河边“三化”工作。根据“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要求,以国省道公路沿线和村(居)民聚居点为重点,采取水系沟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道保洁等治理措施,进一步加强河流两岸的植被保护和人工绿化工作,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对城郊河道和农村河道的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生态护岸等综合治理。建立城乡河道(含村庄河沟池塘)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国省道公路沿线河道、城郊结合部农村河道(含池塘水体)无法沟通、难以疏浚的应采用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质治理和景观治理。
(三)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以“美丽乡村”和“魅力水乡”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沿线村庄连片整治。建立完善垃圾统一收集处置体系,重点清除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县道公路沿线村庄各类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大力种植乔木和乡土树种,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交通沿线村庄绿化格局。加强交通沿线村庄立面整治和景观设计,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整治镇区环境卫生,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城镇环境美化、卫生洁化、空气净化、公共设施配套化进程。
(四)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把集中专项整治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在完成阶段性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注重常态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沿线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延长保洁时间,及时处理、集中处置沿线范围零星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实行全天候保洁;二是要建立健全绿化管理和养护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入镇口、主干道路沿线等区域的绿化;三是要建立健全“四边”区域村庄保洁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沿线村庄环境整治。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练市镇“四边三化”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张国良、镇长朱建学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设在镇城建办),张锋任办公室主任。责任部门为城建办、农业办、土地整治办、安监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综合监察中队、国土所、环卫所、各行政村(社区)等。其他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等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把“四边三化”环境卫生整治与美丽乡村、魅力水乡建设等行动紧密结合,建立沟通协调、督导检查、专项考核、进度通报、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明确部门分工。镇“四边三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并定期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镇城建办牵头负责公路用地内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工作以及农村区域环境卫生整治、镇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建筑扬尘和绿化管理和建筑工地污染防治工作;镇农业办牵头负责河沟池塘整治和“四边”区域的绿化工作,把沿路周边村庄的区域环境卫生纳入美丽乡村创建;安监中心牵头负责“四边区域”的烟尘控制工作;镇卫生办牵头负责把“四边三化”工作纳入卫生镇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镇国土所、镇综合监察中队牵头负责“四边”区域内违法用地、违章建筑的管理和整改工作;各村(社区)负责相应区域“四边三化”工作的协调配合工作。各牵头部门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
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主题,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动手,群策群力,密切配合,有效根治镇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创造整洁、优美、靓丽、和谐的镇村环境,加快推进我镇新农村社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整治范围
全镇82个行政村。
三、整治内容及标准
(一)镇驻地
1、必须严格落实“门外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及时清除责任区内杂草、垃圾,人行道整平、绿化或铺设道板;严禁“乱贴挂、乱堆放、乱停靠、乱搭建、乱排倒”;对主要街道两侧有碍观瞻的破旧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粉刷、整修或拆除;“门内”物品堆放整齐,地面、墙壁整洁,无杂物。
2、驻地主要街道逐步实现统一色调粉刷沿线墙体、统一标准铺装人行道彩色道板、统一栽植行道树、统一样式安装路灯、统一沿线新建建筑物格调、统一实行架空管线设施入地的“七统一”目标,打造亮丽、整洁、特色突出的驻地环境。
3、驻地主要街道两侧,统一标准设置广告牌匾,对设置不规范和破旧的灯箱、牌匾进行拆除清理,提升沿街建筑物外观效果;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和村庄主要街道要安装路灯,并搞好维护管理,严禁悬挂各种广告牌,提升美化亮化水平。
4、做好东外环、西外环、西二环路的路面卫生及垃圾处理。
(二)村庄
1、村庄规划建设整体有序,村内及道路两侧严禁乱搭乱建。
2、村服务大院整体干净卫生,各办公室布局合理,村内档案摆设整体有序。
3、村内道路两侧无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电线乱拉、禽畜乱跑“六乱”现象。
4、村庄娱乐、健身等公共活动场所,无乱晾乱晒、堆积杂物现象,保持设施良好,环境整洁。
5、村庄主要街道达到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净化的“五化”标准。
(三)道路及水源地
1、335省道、山海西路、南竹路、南王路、城下线、沈樵线两侧违章建设和乱搭乱建,发现一处,制止一处。彻底清理道路两侧的草堆、石堆、生活垃圾,规范经营站点,粉刷墙体。
2、集中整治335省道、山海西路、南竹路等重要交通干线沿线两侧500米可视范围的环境卫生,大力清理“白色污染”,消除重要交通干线、镇驻地主次街道沿线村草堆、垃圾堆、粪堆等“脏乱差”现象,拆除沿线违章建筑,治理破损和山体。
3、加大水库、马陵水库、主要河流等水源地控制区域的执法巡查管理力度,坚决禁止在库区周边违反规划乱搭乱建、滥占土地;加强石材加工区污染的监管治理。
4、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防止沿线农作物秸秆焚烧和其他烧荒行为,着力解决村镇卫生、道路交通和水体污染等问题。
四、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各村及有关单位要根据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境整治的目的和意义,营造浓厚的环境整治氛围,增强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中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成立综合整治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迅速掀起整治活动热潮。
2、集中整理阶段。要结合各自实际,有重点、分阶段的开展环境整治集中活动,各村在全面整治的基础上至少打造一条“精品街”。
3、督查考核阶段。镇成立由部门、单位、村负责人组成的检查小组进行实地检查、打分,结果全镇通报,并列入年终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此次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城建办、规划站、国土所、工商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切实履行好职责。各包联领导负包联责任、包村干部为直接责任人,支部书记为主要责任人。各行政村是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主体,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村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确保上下联动,协调推进。
篇8
一、我区开展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概况
大致分四个方面进行:
1制定监督检查工作方案。3月底,市、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例会后,我们就分别与区建管委、区环保局、区市容局等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区水环境监督检查工作方案,4月份,向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上报书面计划。
2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我们围绕三个内容进行:到涉及重点检查内容的单位区水务署、市政署、申新保洁公司等逐个摸清家底,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到正在进行重点整治的被列入年内消除黑臭的河道进行实地检查,了解进度和效果。到龙华、长桥水质净化厂了解污水处理能力、质量与我区截污纳管、改善水质的关系。
3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检查。我们重点检查三个方面:年内要达到的14条基本消除黑臭河道的整治情况,区域内企业废水治理达标情况和推进塘整治黑臭情况。同时,对水体保洁、河岸绿化也进行了检查。6月9日,市人大城建环保委的领导也参加了我区的视察检查,对我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4写出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写出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情况报告,经主任会议专题讨论并作修改后形成报告。
二、对我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评价
我们认为,在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1水体保洁基本实现了长效管理。我区现有河道59条,总长90公里,水面率2.89%(不包括黄浦江和淀浦河)。从年起,我区以实施“万人就业”为契机,拨出专款,扩招100名保洁工,对整治后的每条河道配齐专职作业人员,对水面、陆域两侧实施全覆盖保洁。同时,强化整治与保洁工作的有机衔接,不留管理盲区。经过明查暗访,我区已基本实现了水体保洁长效管理。
2水利工程设施实施专业养护管理。今年,区财政落实资金,加强河道整治后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工作,运用市场机制,引进水利设施专业养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对河道护坡、绿化和泵闸等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水环境整治成果。同时,从年开始,区水务署与区城管大队建立联防机制,加大巡查力度,严肃查处案件。据统计,共查处19起,罚款24170元。
3工业废水基本实现达标排放。本区域内有63家企业排放工业污水,其中,市级重点监管企业8家,区级重点监管企业7家,总量约3.2万吨/天,企业有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另0.8万吨/天进入污水厂处理。据区环保局年全年监察情况看,工业污水的达标排放率.2%,基本做到达标排放。
4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19年以来,我区不断致力于水环境的改善,在河道治理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金,陆续完成了龙华港、张家塘港、漕河泾港、西上澳塘、塘等骨干河道的整治工作,整治岸线长度57公里。同时,河道治理和河岸绿化同步进行,全区河道两侧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部分河道还增添了水景,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5河道水质逐年好转。前几年,我区主要抓水体保洁、河底清淤、河岸拆违种绿、驳岸建设等河道整治工作。2003-年,我区狠抓截污纳管工程建设,投资4528万元,新建截污管道35公里,截掉污染源393个,实现截污29.7万吨。经过多年的努力,产生了比较好的环境效益,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据统计,19年,我区河道水质综合指数约2.4,年下降到1.5。今年,我区投资5700万元,治理重点是继续截污纳管和年内实现中心城区14条中小河道消除黑臭。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道水质总体不达标。目前,我区的河道水质总体上仍超标50%,属劣V类水体,这与我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是不相称的。治理河道水质的任务十分艰巨。
(2)雨水泵站晴天“放江”排污。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雨污水混接,使部分泵站在晴天也必须“放江”排污,估计污水总量约在2万吨/天(90%是生活污水)。截污纳管,解决历史欠帐的任务十分艰巨。
(3)排水系统建设进度不快。我区吴中、排水系统建设预计要到年下半年建成,再过两三年,才能解决这部分污染源的“放江”排污问题。田林市政泵站旱流截污和辅助设施也需要进行改造。
(4)水环境的保护、利用缺少综合规划。有些代表对当前正在进行的化巨资治理“断头浜”的做法很不理解,提问:哪些河道要疏通?哪些可填掉?水环境治理如何纳入水系治理?河道两岸怎样开发利用?认为市、区都缺少水环境保护、利用和分步实施的规划。
区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
1抓紧做好水系综合规划。水环境治理要表本兼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坚持不懈地努力,需要依靠科学指导我们的治理工作。区要全面提高水环境质量,区政府要加快区水系综合规划和水环境整治“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全市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区域水系的总体控制,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整治工作,做到水环境治理与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有机结合,水环境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形成市、区之间联动、条块协作的整体合力。
2继续加强“截污纳管”工作。区地处河道下游,水质容易受上游来水的影响。要达到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目标,当前,就要进一步提高污水纳管率,积极治理部分雨水泵站由于雨污水混接造成“放江”排污问题。而截污纳管的关键是污水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区政府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化大力气做好污水接管入网工作,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源的问题,将有限的资金主要化在水质的改善上。
3合力推进排水系统建设。加快区吴中、排水系统建设,对提高吴中地区防汛排涝能力、减轻塘水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作用。区政府要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协助市里推进排水系统的建设。同时,抓紧对雨、污水混排严重的田林市政泵站做专项调查,努力解决生活污水通过泵站直排河道的问题。
篇9
一、龙游县渔业发展现状
龙游县,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部,北靠建德,东临金华市区、兰溪,南接遂昌,西连衢江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44′~29°17′,东经119°02′~119°20′之间,是连接江西、安徽和福建三省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四省通衢汇龙游”之称。龙游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盆地特征,光照、气温、降雨、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都有明显的变化,其特点是:温度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旱涝明显。垂直差异明显,春早秋短,夏冬长,春夏“雨势同步”。冬秋“光温互补”,气候条件比较优越。多年平均降水量1731 mm,雨量充沛,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溪流纵横交错,水体相对独立,交叉污染少,水质优良,具备了发展生态渔业的资源基础。全县共有水面96000多亩,已养殖水面65160多亩,其中水库面积21100多亩,山塘16800多亩。
龙游县近三年渔业发展概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龙游县渔业产量维持在15000-15500吨,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稳步增加。但其养殖品种仍以大众淡水鱼为主、养殖模式仍以传统的投饵、施肥养殖模式为主,名特优水产品在养殖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应用仍较少。
表1 龙游县近三年渔业发展概况
二、龙游县洁水养殖发展概况
1.龙游县洁水养殖发展目标
洁水养殖,是指在水库、山塘进行养殖过程中,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以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为主要养殖品种,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畜禽排泄物、化肥等肥料,利用水体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消耗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有效保障水体生态平衡的一种养殖方式。2014年底,龙游县实现所有境域113座水库、619座山塘全面禁止使用畜禽排泄物和化肥养鱼,691座池塘及清洁塘认建认养全结对;饮用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塘库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确保水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质量标准。三年后(2016年底),力争实现洁水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水面的90%以上,所有现代渔业园区和工厂化、集约型养殖基地养殖尾水100%达标排放。
2.龙游县洁水养殖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2.1 摸清底数,开展水库山塘养殖基础调查。
对全县的水库山塘的养殖经营情况进行基础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征求乡镇和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收集了养殖户信息,主要对山塘水库承包人、承包年限、发包价格、养殖方式以及承包人对洁水养殖意愿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全县大多水库山塘普遍存在使用鸡粪、猪粪等畜禽排泄物现象和使用饲料肥水养鱼模式,而养殖户对洁水养鱼可能导致的收入减少较为担忧。
2.2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制定了《龙游县推广“洁水养殖”模式的实施方案》,并根据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和龙游水库水质现状,制定了“龙游县无投饲洁水养殖技术菜单”,规范了不同类型水库的养殖密度、品种、放养比例。由县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在全县水库山塘实施“洁水(清水)养殖”的通告》,由渔业和环保部门对通告进行落实。龙游县水产行业协会发起了“发展洁水渔业,共建生态家园”的倡议书,从自身做起,从源头控制投入品使用,做到洁水养殖。渔技推广部门赴各个乡镇开展洁水养殖技术的培训活动,对全县洁水养殖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2.3以点带面,通过示范乡镇推动整体建设。
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率先在横山镇建立了我县首个清、洁水养殖模式示范推广试点乡镇,示范带头开展山塘水库“洁水渔业”行动,率先实现横山镇范围内所有水库、山塘全面禁止施肥养鱼。制定了山塘水库承包养鱼补充协议、山塘水库承包养鱼终止协议、山塘水库洁水养殖承诺书,对于有能力进行洁水养鱼的养殖户签订补充协议和洁水养鱼承诺书,对于养殖户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开展洁水养殖的全部签订终止协议,收回山塘水库管理权,同时下发无投饲洁水养殖技术菜单,规范养殖密度及鱼种搭配。
2.4分类管理,有序推进洁水养鱼工作。
今年以推进全县水库集中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库安全运行体制改革为契机,实现113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向县级集中、乡镇区域化集中, 对收回的水库我县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发包、统一管理、统一养殖模式”的方式运行管理。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总商会)、县水利局三家单位联合开展村企共建“清水百塘”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商会、协会及其会员在水环境整治中的作用,动员、鼓励企业、机关认领山塘或水塘,帮助解决村组山塘、池塘租金,参与水环境整治和生态洁水养殖,保护山塘或水塘水环境,推广生态、清洁型健康养殖,努力打造“清水百塘”、“生态百塘”。
三、龙游洁水养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施肥、投饵养鱼是提高产量和养殖效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我县水库、山塘养殖的主要方式,造成淤积严重,水体富营养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养殖水体明显恶化,丧失自净功能。
1.养殖户担心养殖产量降低,养殖效益减少
发展洁水养殖必须禁止使用畜禽排泄物化肥进行养鱼,同时为起到净水作用,必须多投放滤食性鱼类,降低了养殖产量,同时改用生物制剂进行调控水质,提高了养殖成本,减少养殖效益和收入,造成养殖户主观上对洁水养殖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2.水体氨氮过高,影响养殖生产产量
有机肥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细菌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然后才被浮游生物吸收作用。大量使用,将消耗掉水体中的大量氧气,造成氨氮和COD超标,影响正常生产。如遇雷雨天气极容易造成浮头现象甚至死亡。同时造成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或丧失,池底淤泥过厚,对养殖产量影响严重。
3.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水体严重污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山塘水库上游或者周边建有畜禽养殖场,污水直排入水库或下雨时随雨水流入水库,直接造成养殖水产品大规模死亡,经济损失严重。且受污染水体不能从事水产养殖,外排也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
四、对策和建议
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不断认知,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性也会越强。为实现保护水环境和渔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发展洁水养殖是必经之路,以此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仍需努力。
1.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
在充分调查摸底等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水域功能特点及发展需求,以保护水生态环境和渔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紧制定出台《龙游县洁水渔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区划布局,所有水库、山塘一律纳入洁水渔业功能区,引导高密度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向园区集聚,同步配套污水处理设施,保障养殖污水100%达标排放。促进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水产养殖的规范化管理。
2.明确政府主导,加强监督考核
切实落实各级政府保护水环境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对该项工作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为洁水养殖的推广提供保障。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洁水养殖任务分解到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务必要抓紧落实到村,排定分月计划,逐库逐塘落实推进措施。督察组每月定期督查,不打招呼,不听解释,不留情面,不做变通,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强势推进全县的洁水养殖工作。每次检查登记结果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同时要求镇村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做好实施无投饲清洁养殖水域的规划、日常监督管理和相关制度落实。
3.加强宣传引导,建全补偿机制
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和养殖户的宣传培训,宣讲洁水养殖的优势,转变传统的肥水养殖观念,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调动养殖业主的积极性。建立山塘水库水质台账,由环保部门对全县山塘水库水体水质情况进行定期抽检,对于水质得到提升的山塘水库进行奖励补贴,达到三类水质的予以补助,对于水质变差的塘库要求查找原因、责令整改。
4.努力提质增效,发挥品牌效益
制定《龙游县洁水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按照标准生产的水产品可使用全县统一的“龙之游”、“龙之鱼”水产品品牌,同时提升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认证数量和比例,带动了龙游整个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渔业产品品质,提高我县洁水养殖生产的知名度,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篇10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 规划水系水质 水景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张家港市是典型的长江下游滨江水网城市,杨舍城区水网贯通,交织成网。张家港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城镇总体功能、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方面持续努力,城市建设成就巨大,于2008年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实践证明,滨水空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是张家港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近年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张家港相继编制有一系列控规、城市设计和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系整治、绿地系统、风景旅游、给水排水等专项规划,从不同角度提出城市水体功能与建设需求。这些规划仅从水体单一或部分功能出发进行水环境整治,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对城市安全、生态、风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已有与城市水环境相关成绩和规划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整合、提高,统筹协调城市水系沟通、河道疏浚、防洪排涝、补水活水、截污治污、生态修复、沿岸整治、滨水景观、涉水旅游等水环境工程和管理工作,实现城市水环境多功能复合、多目标实现,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形成城市特色。
2.规划理念和方法
2.1 规划理念
长久以来,人们在河道整治过程中,过分强调依靠工程措施防洪排涝,不适当地对河道裁弯取直、甚至填没河道,使其硬化、渠化,对河流自然功能造成破坏。近年来,从河道整治到水环境综合治理,治水理念快速发展,除防汛抗旱、保障安全外,水生态环境、景观风貌越来越得到关注。水环境治理通过多学科支持,力求满足多功能需求;应用雨洪调蓄技术,保护水面,还河道空间;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修复水生态系统;营造水景观,建立滨水环境,体现水体个性、特色。
在借鉴国内外水环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张家港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城市自然水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贯彻人水和谐相处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理念,科学治水、复合治水、持久治水、生态治水、依法管水,让水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水,营造“水宁、水丰、水活、水净、水美”的城市水环境,建设具有浓郁滨水特色的现代宜居城市。
2.2 规划内容框架体系
由于城市水环境涉及多方面内容整合、多专业协调,有必要对水环境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和梳理,形成明确合理的内容框架体系。规划综合水体多种功能需求,沟通水系,整治河道,强化蓝线和滨水绿线管理,优化水环境空间载体;协调水资源、水安全、水运输、水处理、水生态等专项工程和管理工作,保障水环境水质和水量;健全滨水景观构架,打造重要河段和节点风貌,兼顾水夜景照明,挖掘水文化内涵,策划涉水旅游项目和线路,提升城市内涵和魅力。规划贯彻“人水和谐”理念,采用“统筹治水”方法,以水系河道为空间基础、水质水量为物质载体、滨水景观旅游为品质升华,系统治理水环境,形成以蓝线空间为塔基,水质水量为塔身,景观旅游为塔尖的规划内容框架体系。
3.规划重点研究内容
3.1 保护为主、整治为辅,尊重自然的水系格局和河道断面
规划尊重水系自然形态、历史形态,以保留、沟通、拓宽为主,填埋、开挖、拓浚为辅,形成城市内、外相连的水系。因城市建设、用地布局需适当调整水体的,不得降低河道密度和水面率,部分地区新挖湖泊增加水面,形成河湖相连、疏密相间的水系布局。
张家港城市水系以现状河湖为基础,总体形成“三横三纵三节点”结构形态。在骨干河湖水系基础上,恢复中心地区小城河、弯背塘及谷渎港被覆盖河道,延伸沟通白芷港、新丰河、二环河,形成畅通的环状水系,通过滨水绿化景观建设,形成连续的水生态廊道和景观廊道。
河道线型按功能结合现状确定,以防洪排涝、航道运输为主要功能采用“小直大弯”线型,以景观为主要功能采用“大直小弯”线型。束水河段为河道宽度小于其上下游河道宽度80%的河段,对影响引水排水、生态防护功能的束水河段进行拓宽,保持宽窄有致、收放有度的河道断面。河道驳岸结合现状和具体情况确定,尽可能采用自然坡、生态护岸,护岸顶高程一般与两岸场地接近,河底保留原状土。
3.2 截污治污、生态修复,低碳生态的水质保障和水位控制
规划入河排水口主要为雨水口,严格控制城市污水入河。水质保障以污水收集处理为主要工程,污水收集主要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管网。加强初期雨水污染防治,初期雨水通过简单工艺(沉淀、预曝气沉淀等)或湿地处理后排入附近水体。控制城市面源和相连外河污染,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注重水体生物多样性、协调性、稳定性,从活性底泥、生态护岸、水生动植物、滨水绿化等方面提高水体生态承载力,修复水生态系统。基于岸边至河床连续降低的缓坡地形构建植物群落,形成“水下森林”。从湿地湿生挺水植物群落过渡到浅水区浮叶、沉水植物群落,直至深水区漂浮植物群落。水生动物包括螺蛳、河蚌、黄蚬等软体动物和野生鱼类,通过它们吸收和转化水体和底泥内营养物,维护水生态平衡。滨水绿化实现水体、陆地空间的自然过渡,起到固岸固泥、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等作用。
主要利用防洪排涝工程,结合水系、场地高程分片控制景观水位;利用长江潮汐,形成以调蓄自排为主、机排为辅的排涝体系,减少能耗,保障水安全。
3.3 建立水力水质学模型,专题研究自引自排的活水系统
在健全水系、拓浚河道、完善防洪排涝闸站基础上,以长江水为水源,对城市补水活水。专题研究城市引排水系统,对河道进行模型概化,选取重要观测点,分析水质和水量。尊重、修复自然水流,自引、自排为主,利用长江潮汐,位时从上游引江水入城,低水位时往下游排水入长江,逐步恢复历史水系涨水、落水自然状况,减少能耗,又改善水质,符合自然生态、节能减排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由于长江水体水质(C0D)基本能保持Ⅱ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规划以长江为引水水源,根据张家港市区河道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以及目前张家港市区的水环境容量缺口,估算得到为使张家港市区的水环境功能区达标,需从长江引水1.3-1.7亿立方米/年。非枯季节,一方面内河的水环境容量值较大、二可从长江自引,故可不采用泵引的方法,只有在枯水季节(约为3个月),考虑采用泵引的方式。在非枯季节可考虑采用自引方式,当朝东圩港、一干河水位达到自引条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开闸引水,将长江清水引入城市;同时按照周期15―18小时后开启二干河沿河闸,将城区内部水系排入长江。
3.4水绿交融、传承文化,独特宜居的滨水风貌和休闲旅游
规划将滨水景观设计与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张家港历史名贤、历代民众改造水系的往事为主题,传承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现代张家港精神,提升滨水景观内涵,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环境。
结合张家港主要景观水体,完善滨水绿地空间布局,协调滨水区城市风貌,打造张家港“两轴四带、双环五核”的连续性景观结构。对景观轴、景观带和景观核、景观节点提出引导要求,深化主要河段、节点城市设计,示范性落实引导要求。
规划围绕东横河和一干河―新市河―新沙河两条重要的景观水系脉络组织涉水旅游,联系并带动城市北、中、南三大旅游片区发展。合理打造滨水旅游项目,对主要景点设计和特色进行引导。通过合理组织旅游线路、配套旅游设施,展示“沙洲古地、生态港城”的魅力。
4.结论
城市水系具有保障防洪排涝、维持生态平衡、塑造景观环境、营造滨水空间等综合功能,城市水环境治理是一个涉及水力学、水生态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应以实现水系综合功能、体现人水和谐为目标,注重多专业协调,综合多学科知识,对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提出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与控规充分协调,落实水系河道治理、滨水景观建设等具体用地。通过河道功能划分,确定城市河道建设标准,将水系河道用地具体落实到控规蓝线控制上、将滨水绿化用地落实到绿线上。通过加强与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反馈,增强非法定规划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张家港市城市水环境复合规划》,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