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测量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耕地测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耕地测量方法

篇1

关键词:空中摄影测量技术;土地测量;技术;发展

前言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土地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精度、更高质量的要求。不同的测量手段、不同的测量方法、不同的测量技术都会影响到土地测量的质量。测量质量和测量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文章就土地测量技术的发展进行探讨。

1 目前使用的常规土地测量技术

1.1 比例尺与钢尺相结合的测量方法。最早的土地测量方法是采用比例尺与钢尺相结合,将不规则的土地分割为多个规则的土地块进行计算,然后再汇总所有的土地面积。比例尺与钢尺相结合的测量方法的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误差也比较大,特别是对于那些呈弧形、折线较多的土地更难换算和处理。

1.2 钢尺与经纬仪相结合的测量方法。钢尺与经纬仪相结合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土地测量,它是在不规则土地上的各个拐点处架设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然后再结合钢尺所测量的长度来对土地的面积进行综合计算。但是随着建筑物的持续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测量方法也逐步被淘汰。

1.3 全站仪测量方法。钢尺与经纬仪相结合的测量方法成本较高、人工投入较大,工作效率较低,测量操作也显得较为繁琐,还不能对土地拐点的坐标值进行测量,只能测量标高和土地面积,所以会对土地测量质量和工作效率都造成较大的影响。全站仪测量方法正是为了适应国土管理部门对于土地测量精度的需要而引进了全站仪,这种测量技术操作简单,能够测量较大面积以及区域。

2 未来土地测量技术发展的方向

2.1 GPS全球定位技术。CCD技术、实时差分技术、广域差分技术、接收机技术的持续应用和发展,较好的满足了高精度定位、动态定位、静态定位的需求,接收机的形态也变得日益灵活、轻便。GPS全球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控制,不会受到地区的限制,还能够应用到航测外业控制、地形测图、水准高程控制等多个方面。

2.2 测量软件的研发。随着土地测量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测量软件的研发也随之深入,出现了一系列使用较为灵活、工作效率较高、功能较为全面的软件系统。GIS技术也与数字测量技术进一步结合,数据库中能够存入采集的数字信息,并进行A/D转换,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满足多种用途,为土地规划、土地勘测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

2.3 遥感技术RS系统。遥感技术RS系统能够实时卫星遥感监控地面情况,遥感数据能够达到0.2M~2M的高分辨率,可以将遥感技术RS系统应用到查处违法滥用耕地、扩展用地规模、检测城市化进程等方面。

2.4 建立信息数据库。RS技术、GPS技术能够获得较为丰富的数据,同时还能够给GIS技术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GIS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空间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了现代信息学科和传统地理学科,通过使用各种信息数据库来统一化管理所收集到的属性数据和图形图像,还能够分析、存储多种性质数据。从目前来看,GIS技术可以实现综合管理文档数据、影像、矢量,也能够实现数据的分析处理、无缝连接以及叠加,最终输出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数据库的更新是以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为技术支撑。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判别土地使用状况的准确性。随着在土地测量中大量应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从而使土地变更状况调查和土地测量数据收集变得更加便利和简单。通过集成使用RS技术、GPS技术、GIS技术,能够有效地形成动态、实时、系统的观测体系。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 空中摄影测量技术。空中摄影测量技术是让GPS与激光扫描仪、全自动数码航测相机进行连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三维地面主体模型的制作,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在安全监控、城市规划、建筑施工、交通事故现场测量、测量地形、建筑物维修、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得到普遍的发展和应用。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在土地测量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得以发展和应用,土地测量技术在未来必将还以更为精确、快速、简单的方式发展,也会更加符合当前土地测量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辉.现代测量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3(02):110-114.

[2]莫文玲.土地信息系统及其设计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19):109-113.

[3]李淑华,毕连柱,黄华.土地信息科学研究进展分析与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5(02):120-123.

篇2

关键字:土地资源管理测绘技术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逐渐加快,我国的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却越来越紧张。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单位紧跟测绘技术科学化发展的步伐,以此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一、我国土地管理的现状

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对那些建设用地,尤其是那些农耕土地以及未开发土地的使用数量上、分布上要进行全面有效地掌握。相关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掌握城乡以及工业片区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及住宅用地等等各个领域的用地数量、结构以及相关用地分布,以此来优化在进行城乡建设时的用地格局,达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科学以及节约用地的目的。

二、地籍测量管理中的测绘技术运用

地籍测量管理是土地资源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获取地籍管理信息最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土地地籍测量。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测绘宗地权属界址点、基本地籍图、界址线、宗地图、全要素地形图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各种土地面积进行计算、统计与汇总。

(一)传统测绘技术

我国传统的测绘技术的主要方法就是碎部测量方法。在进行测图的时候,应该将图示中安置仪器的控制点称作测站点。碎部测量方法实质就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按照坐标定点来进行测图工作,并且在进行观测的时候还要将量角器与经纬仪测图进行有效的配合。首先在进行观测的时候要将经纬仪放置在之前所设定好的测站点上,将绘图板放置在测站点的旁边,以此利用经纬仪来对碎部点的指向方位以及与已知方位之间存在的夹角、碎部点的高程以及碎步点到测站点之间的距离进行测定。其次根据所测定的数据以及测图所显示的比例尺,再经过一定的计算,运用直尺与量角器等相关绘图工具把碎部点的具置绘制在图纸上,并且在碎部点的右侧进行高程的注明,最后根据实地的地形地貌绘制出地形图。

(二)全球定位技术的运用

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建设测绘工作的需求,相关城市控制网应该具备精度高、面积大以及使用相对比较频繁等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快速的发展。这些相对应的控制点时常被破坏,这就直接影响了测量工作的开展进度。在测量工作中如何快速准确的提供控制点,将会直接影响着测量工作的效率。

(三)全站仪的运用

在进行控制测量的基础之上,运用全站仪对界址点、地类界、界址线以及其他相关的地貌与地物要素数据进行采集,再将存储于全站仪上的数据通讯有序的转入计算机内,依照相关测量草图或编码、权属调查表来进行对图形的编辑,然后对基本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宗地图以及相关全要素地形图进行编制。并且按照相关的要求提交数字基本成果。

(四)实时动态差分法(RTK)的运用

RTK技术能够将进行实时定位的精度精确到厘米级。因此,除了那些具有高精度的控制测量还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技术以外,RTK技术不仅能够用于地籍测量,还能够运用于对房地产测量中的放样、界址点点位以及控制测量。在房地场以及地籍测量过程中运用RTK技术去对每一宗土地的测绘地籍、权属界址点以及房地产图进行测定,这样就能够对相关地物点以及界址点的位置进行实时测定。

三、测绘技术在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运用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主要是指为了能够查清楚当下用地的分布以及数量而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管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能够依靠所获取的土地资料为我国社会发展进行长期规划以及为我国编制国民经济提供相对比较可靠的依据。

(一)数字高程模式

数字地形地貌模式主要是针对相关的地形地貌的一种具有数学性的建模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建模结果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测绘技术中的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主要建成方式是通过利用相关专用的软件自身产生等高线,然后经过相应的编辑、整理。当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对内业耕地的坡度进行测定的时候,就要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其自动生成耕地坡度图,然后再进行相关的处理。

(二)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正射影像图的零星地物、现状地物以及地物在色彩上层次比较分明,比较容易进行辨读,这就提高了从事像片外业测绘工作的精度与效率。出现新增地物的机会比较少,就算出现也比较容易补测。数字正射影像图的精度相对比较高、后续工作也比较少、很容易就能够上手操作、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彩色打印机进行图像的打印,这些因素都可以为之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出现变更提供好的方法。

(三)3S 技术的应用

3S技术是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是将传感器技术、空间技术、导航技术、卫星定位以及通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采用一种高度集成多学科方法来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处理、传播、应用以及分析的具有现代特色的信息技术。

3S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其在土地资源管理各项业务中被广泛的运用。通过对3S技术中的影像解译技术与遥感手段的运用,能够对城市的土地动态变化以及利用类型进行分析,还能够对城市用地范围进行监测;3S技术能够将历史时期的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的相关数据与最近的具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套合。3S技术能够后对土地利用现状管理的数据库进行准确以及快速的更新,通过更新之后的土地利用现状管理的数据库能够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分布情况以及相关面积大小。静态的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能够为现代地籍测量控制提供非常经济、快捷的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对地籍图以及城市地形图等比较基础的地理信息进行实时的更新。

参考文献:

[1] 艾合买提.我国土地管理现状及新测绘技术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9):116.

篇3

关键词:耕地污染;电阻率检测;测量仪

中图分类号:S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652-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51

Abstract:Using advanced design concept, achieved a number of new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developed more parameters in situ monitoring an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the advanced level. On this basi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factors joint action in soil pollution evaluation, constructed soil information fusion model. Measuring the polluted soil property data, applied data fusion algorithm to the specific processing, thus extracted the valuable soil pollution index in a large number of discrete data.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pollution; resistivity testing; measuring instrument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所受到的影响持续加剧,而几乎所有的污染成分最终会返回至土壤里,农业耕地污染是当前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受环境元素的复杂性、变异性及元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耕地污染的界定和污染程度的评估存在定性和定量等方面的困难,使得对污染耕地的治理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1,2]。通过相对简易的方法对污染耕地的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进行确定与评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引入土壤电阻率法,对土体的污染范围和扩散规律进行检测和推定,并取得一些成果[3,4]。土壤电阻率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单独考量电阻率来评估耕地的污染是不科学的,必须综合考虑土壤的各类参数。冯苍旭[5]提出了地质体多参数原位自动监测的测量方法,陈伟[6]以TDR理论为依据研制了土壤多参数联合监测仪器。测量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融合技术,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准确地评估污染区的污染情况[7]。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电磁波时域反射理论,对现有的地质体参数原位检测仪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加适用于耕地土壤环境的特点,实现对污染耕地的水、热、电参数准确简便测量,从而为下一步数据融合及污染评估打下基础。

1 测量原理分析

耕地污染相关的参数有许多种,其中较为主要的包括:①耕地土壤的水属性,相关的参数由土壤中的水微流速、含水率等;②耕地土壤的热属性,相关参数为土壤温度和热导率;③耕地土壤的电属性,主要参数即为土壤的电阻率。已经证实以上的所有属性均能够体现出耕地污染的分布情况与严重程度[6]。在耕地污染评估时,如果仅仅以电阻率对耕地受污染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估,其准确率尚显不足。对耕地土壤样本的多个参数(水属性、热属性、电属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诸多参数互相的影响与联系,进而形成基于多参数融合的耕地污染评估模型。

TDR(电磁波时域反射理论)发射源所发出的电磁脉冲传输至土壤里并继续向前传播,而传播的过程所反馈的一些数值可以较为精确地体现出土壤的电阻率。耕地土壤均拥有特定的电阻率,这是其独特的性质,而电阻率的具体数值则与其内部的多个因素相关。基于TDR原理的采集卡捕捉并分析处理反射波,最终得到测量对象的电阻率,并将该值存储至存储单元中。温感单元能够准确获取测量目标的土温数据,将该值视为测量目标的实时温度。污染耕地热导率的测量是通过获取热脉冲发出并持续一定时间的温度数据,计算温度参数相对于时间参数的线性回归,最终获取测量的热导率数据,结合含水率与热导率的关系获取含水率数据。在已经获取了污染耕地热导率与含水率的前提下,通过测量探针之间的温度差就能最终获取污染耕地的微流速数据[5]。

2 仪器结构与工作流程

测量仪应能够对土壤以下主要参数进行测量,包括有:土壤含水的微流速、含水率、实时温度、热导率、电阻率。监测仪器主要由电源、信号源、信号接收装置、模拟数字转换装置以及存储和控制设备等电路共同构成,其中信号源产生测量土壤参数所需的脉冲波。信号接收装置不但含有反射波的接受器件,也含有温度数据和时间的检测器件。为了减少系统功耗和增强使用灵活性,通过8052单片机来实现测量、模数转换以及自控,从而使系统的体积尽可能降低,增强其易用性。存储和控制装置则含有定时功能与测量功能,借助DS12887实现系统的定时功能,具体的测量与控制通过中央处理单元加外部控制模块共同构成。前端设备以232接口和外部电脑终端进行通信,同时也支持以GPRS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数据传递。图1为其组成结构。

前端机把从测量目标中获取的具体信息存储进RAM中,同时在定时芯片中写入下1个数据获取的时间点,结合程序中的相关事件与参数触发监测的具体流程。该功能涵盖了测量脉冲的产生以及各类参数的测量,因此其作用十分关键。图2所示为其具体的工作流程。

3 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3.1 复合式探头的研制

3.1.1 热脉冲传感器 基于物理学的热传导理论,复合式探头由3根探针构成[5,6]。其中,位置在中央的探针充当脉冲发生单元,而两侧的探针配置了温度传感单元,能够实时获取被侧目标的温度与温差数据。在具体的实现中,以不锈钢管作为探针的组成材料。在探针之内设置加热丝以及温感单元,这些部件都会影响到探针的直径尺寸。而其直径直接与其长度相关,因此对于探针的要求是其长度与直径的比值必须超过30。探针的内径与外径分别为2.5和3.5 mm,管壁厚0.5 mm。

热脉冲传感器在测量中需要完成:热脉冲的产生、温度及温差值的获取等,因此温感单元是必要的部件之一。本研究选取基于PN的温感单元,优点是输出信号的强度与灵敏度均比较好。为了保证测量精度,在温感单元的设计上,除正向电压外,还增设了10 μA正向恒流。

3.1.2 TDR探头的设计与实现 探头使用的是标准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的作用首先是进行信号的传导,其次是作为探头。同轴电缆的最中央部分是金属芯线作为正极;第二层至第四层依次为介电体、屏蔽层、保护层,其中将屏蔽层作为负极。因为是对耕地的电阻率进行测量,所以利用同轴电缆的正负极作为探针。考虑到测量仪的探针与TDR探针无论是构成还是材料均比较接近,将二者组合成复合式探头。时域反射理论所研发的探针专门测量耕地中的反射波,假若其探针的长度不足,就不能够在电磁波时间差的测量上达到所需的精度;但是如果探针长度过大,又会因为电阻率效应而导致信号大幅衰减。综合考虑后,图3所示为最终确定的探头结构。

由图3可知,探头上的探针是3个不锈钢器件构成的,探头探针的内径与外径分别为3.5和2.5 mm,管壁厚0.5 mm。其中,位居中央的探针和同轴电缆正极相互连接,其余的则和其负极连接。

3.2 仪器前端机的开发

仪器前端机由6个单元构成:电源供给单元、晶振时钟单元、中央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控制单元、通信单元。在实际测量中,需要获取4个参量值,所有的数据共用采集单元,单元的采集速度较慢,优势是精度能够达到较高的值,中央处理单元选用8052单片机。该单元内置了模数转换等功能,系统的性能和集成度均较优异。基于8052单片机的中央处理单元而开发的热脉冲采集单元如图4所示。

3.2.1 热脉冲测量单元 主要测量目标的实时温度、温差以及时间,其中通过内置的定时单元进行时间的测量。具体的实现是基于8052单片机,通过其多路控制寄存单元的选择,对信号放大倍数进行控制,如果放大倍率是32,则测量温度参量值;放大倍率是128,则测量温差值。

3.2.2 热脉冲控制单元 该单元的核心是8052单片机,文献[5]所开发的系统采用了MSC1210单片机,考虑到MSC1210管脚的名称和功能与传统的8052单片机是一样的,但MSC1210添加了一些管脚用来支持其特定的功能,而该系统目前不涉及这些功能,出于成本原因,最终选取了8052单片机。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定时单元、通信单元以及热脉冲发生器。图5所示为热脉冲控制模块的流程。

其中,利用DS12887时钟芯片实现定时电路,该芯片内部自带晶体振荡器及锂电池,除具有时钟功能外,它还具有114字节的通用RAM,并与广泛应用的DS1287、MC146818B脚对脚兼容。在振荡器的选择上,最终选用了工作频率为12 MHz,如果振荡器出现微弱的误差,则以软件调节的方式(数字微调单元)对振荡单元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芯片电阻存在的离散性而导致仪器的精度受到较大的影响。

3.2.3 TDR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在基于时域反射原理的测试进程里,只有控制发射源的上升斜率足够大,才能更加准确地获取接收信号,必须保证发射信号能够在短时间内上升至一个较高的值,所以发射脉冲前沿应该比较陡峭。在研制脉冲发生单元的时候,全部采取了快速器件,用以实现信号发射源。经过比较,在发射信号单元里,采用的是UC3845振荡芯片,结合设备的需求,与文献[5]所开发的系统相比,该芯片降低了启动电流,提高了最大工作频率,完全满足需求。因为在发射测试脉冲的时候,能够提供能量,这样可以激励出比较理想的时域反射信号,所以应该提升测试信号的激励水平。在该器件的设计里,引入的是并联模式,选用了四路信号进行并联处理,因此由于并联的效果,输出脉冲驱动力为单路的4倍,从而显著增加了器件的承载力。

基于时域反射原理的测试对采样元件的高频参数要求比较高,器件的反射单元所拥有的输入阻抗必须与探头和信号源实现匹配。

在实地测量时,应该尽力提升模数转换单元对被测目标进行采样的频度,从而能够准确获取时域反射信号,本研究引入的是等效采样模式,虽然被测数据属于不一样的周期,但是对这些数据重新组合后,就能够得到和时域反射信号等效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电阻率的测量。根据数据总线传输的原理,把采样单元中所采集到的信息输入至中央处理单元,调用相关的模块实施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图6所示为具体原理。

该仪器采取的是等效采样的方法,这也是实现电阻率测量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实时采样的过程中,以相同的时间间隔进行采样。

3.2.4 TDR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设置的数据通信模式支持2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系统与电脑直连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文献[6]采用了MAX3221芯片实现电平的转换,如果不外接电容,价格偏贵。因此,本研究选取了ICL232将RS232电平(D9接口)转换为TTL电平(单片机UART接口),其兼容性好,经济适用。第二类情况是以移动通信GPRS网进行通信,从而实现测量目标现场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内中心站。

3.3 数据通信模块

采用GPRS远程数据传输机制来支持测量仪和远程信息中心站之间的连接,GPRS通信体制能够兼容多种网络,包括TCP/IP网络和X.25等。本研究最终选取了基于TCP/IP的协议来实现远程数据通信,图7所示为远程数据通信结构。

由图7可知,测量设备作为客户端,中心站则作为主机端。测量仪的信号在GPRS网络的支持下实现与中心站之间的通信。测量仪与中心站之间的信息交互具体流程为:在TCP的对象中设置两个对象,一是TcpListener,二是TcpClient,以上2个对象能够支持用户的信息以数据流的形式进行网络传输。所以,中心站端定义TcpListener,通过IP与端口号进行初始化操作,而客户端则定义TcpClient,以支持双方发送和接收数据。下面分别从中心站和客户端两方面阐述通信流程的实现。

中心站端通信流程:

1)构建TcpListener,在函数头文件中调用传输数据所需的线程函数。

2)以Socket函数的绑定功能将中心站的IP与传输数据所用端口号进行绑定,同时以listen函数监听数据通信。

3)以Accept函数来接收客户端连接请求信息,对请求信息进行响应,连接成功后创建用于数据发送的receive函数以及用于数据接收的send函数。

4)以fork函数存取来自客户端的数据信息,在此函数的支持下把数据信息存储到数据库。

5)在传输结束之后,以CloseListen函数关闭步骤(2)的监听函数。

客户端通信流程:

1)构建TcpClient,在函数头文件中调用传输数据所需的线程函数。

2)向服务端发出网络连接的请求信号,接收到中心站端的确认信号后创建socket,同时以connect函数进行中心站连接。

3)创建用于数据发送的receive函数以及用于数据接收的send函数。

4)在传输结束之后,以CloseClient函数关闭Socket。

4 小结

本研究对已有的地质体参数原位检测仪进行升级改造,以固体的热传导方程和电磁波时域反射理论(TDR)为理论基础,设计的仪器可对污染耕地的含水率、孔隙率、温度、热导率、电阻率参数进行现场原位高精度测量。本研究所设计的测量仪获取的各类土壤参数数据,在经过数据融合处理之后,能够对耕地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估,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MULHARE M J,THERRIEN P J. Comparison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method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s[A]. Geotech Spec Publ.n 46/1 1995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Geotechnical Practice in Waste Disposal. Part 1(of 2)[C].New Orleans, USA:Geoenvironment,2014.16-27.

[2] 饶为国.污染土的机理、检测及整治[J].建筑技术开发,1999,26(1):20-21.

[3] 傅世法,赵玉林.污染土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实例[J].勘察科学技术,2011(6):22-28.

[4] 徐永利,王雪莉.宝鸡某场地污染土的分析评价[J].陕西地质,1996(2):99-104.

[5] 冯苍旭.地质体多参数原位自动监测与数据传输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篇4

[关键词]实时动态测量(RTK)全站仪极坐标放样山区地震勘探测线放样

中图分类号:TP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02-02

一、前言

山区石油地震勘探测量作业,由于受到地形、气候、森林覆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测量精度、作业速度都受到很大限制,单一的测量方法很难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及作业施工进度。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于2009年7月至9月在孙吴嘉荫盆地沽河地区进行二维地震勘探测量施工,工作中采用RTK定位技术与全站仪导线联合放样的方法在山区布设地震勘探测线物理点,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困扰石油物探测量界的棘手难题,总结出一套适合山区地震勘探测量的方法,为山区地震勘探推广该技术积累了经验。

二、RTK定位技术与全站仪测量的工作原理

(一)作业工作原理

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快速地获得测量点的三维定位坐标值。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接收机架设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流动站接收机在初始后,通过无线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等数据的同时也同步观测采集GPS卫星载波相位数据,通过系统内差分处理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实时求算出流动站厘米精度级坐标和高程。而全站仪虽然属于电子测量设备,除了受测站互通视环境影响外,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测量定位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测站上架设仪器,通过测角、测边确定测量点的位置,或直接测量待定点的坐标值,是常规的三维极坐标测量方法。

(二)测量坐标系统转换

GPS卫星观测的坐标系统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而地震勘探中使用的是国家大地坐标系(BJ54坐标系)。由于WGS-84坐标系与国家大地坐标系之间存在着平移和旋转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将BJ54坐标系的一些已知点纳入GPS控制网。利用这些公共点,它们同时具有WGS-84坐标和BJ54坐标,这样可以确定转换参数(3个平移量,3个旋转角和一个尺度比),并检核BJ54坐标系成果的相容性。

全站仪测量不涉及到参数的转换问题。

三、测区条件及工作任务

(一)测区条件

工区ZH041线北部大约20公里为沿江平原,交通和测量条件较好。ZH045线沿逊河布设大部分在农田地中,而且多段穿河,其它测线也尽由大面积的森林覆盖,树木以落叶松、桦树和柞树为主,由于山间冲沟发育,灌木丛生,车辆通行困难,交通极不方便。ZH042线东部到乌底河边,西部穿2公里原始沼泽,测量条件极差。工区地势起伏大,呈断阶趋势,南部山区高程为400米左右,北部江边高程为100米左右。工区冲沟发育,形成沾河、逊河、乌底河汇入黑龙江,造成车辆通行极为困难。

(二)测量任务及精度要求

石油地震勘探测量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地震勘探设计,采用卫星定位RTK技术和经纬仪导线两种测量方法,将石油地震勘探测线(测网)的物理点放样到实地,为地震勘探野外施工、资料处理及解释提供符合要求的测量成果和图件。物理点平面精度根据成图比例尺而定,基本上与地形点的精度相同;高程中误差控制在±1m以内。

物理点放样误差沿测线方向不超过道距(两个相邻物理点间的距离)的1/10,垂直测线方向的偏差不超过±50m,在此范围内,根据地震勘探的要求确定每一个物理点的具置;然后测定每一个物理点的坐标和高程。也就是说,物理点是以设计测线为轴线,以一个条带形式进行布设。

四、施工过程

(一)控制点布设情况

根据工区概况和已知三角点的分布情况,在工区周边选取均匀分布的四个已知三角点,同时在工区中部选取视野开阔地势较高处布设2个加密控制点参与GPS网观测,并命名为ZHJ01和YFC。

另外根据测线分布情况,利用其他经检核的差分点布设加密控制点15个,点位选择在交通便利、通视良好、地势开阔、远离干扰源的工区中间制高点上。

(二)施工作业方法

1.首先通过静态测量的方式观测已知点,建立一个GPS网,通过该网求得该区块的坐标转换参数及加密控制点成果,加密的控制点用于RTK放样时的参考站。

2.由于本工区大部分为山地林区,耕地极少,为了能保证测量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因此采用GPS实时动态(RTK)测量、全站仪极坐标放样测量联合作业的方法放样物理点,并记录其坐标和高程。

(三)设备及人员投入情况

1.仪器设备投入情况。Leica530 GPS接收机6台套(其中2台套做参考站),Leica 1102型智能全站仪2台套。

2.人员投入情况。技术人员10人,测量工38人(其中清障12人),司机6人。

分为两个大组,每组配1个参考站组,1个流动站组,1个全站仪组,由清障组配合施工。

(四)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在山区施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山区地表条件的限制,电台信号传输距离有限,有时还会出现电台信号盲点,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参考站和流动站电台天线架设高度,并适当增加中继站。

2.高山峡谷、森林等地段能接收到的卫星数目有限,注意卫星预报,以选择最佳观测时间。

3.在山区由于植被茂密GPS卫星信号被遮挡情况多,容易造成信号失锁,采用RTK测量时有时需要重新初始化,为了保证定点精度,需要增加观测时间,在初始化完成2分钟后开始测量数据。

4.为解决森林树叶茂密,RTK定点困难无法为全站仪导线提供充足控制点的问题,每天收工前,RTK组可采用静态测量方法为全站仪导线准备次日工作控制点。

5.由于测区地形比较复杂,控制点间距离较近,RTK测定控制点时要将对中杆气泡居中,测站前、后视的觇标要用角架架设,且觇标的标志要明显、清晰。

(五)质量控制

1.RTK测量的质量控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物理点的放样位置必须在地震勘探规定的范围内,可通过在控制器中设置放样点点位允许偏差半径来控制;二是RTK的测量精度,可依靠仪器提供的CQ值来进行判断,CQ值是根据卫星条件及信号质量计算的点位理论精度,基本上能反应点位的实际精度。用户可根据需要设置CQ值,地震勘探作业一般要求设置在0.1以内,作业时控制器中的软件根据用户设置的放样点允许误差半径和CQ值进行判断处理,符合要求后显示并记录结果,若达不到要求则无法进行记录,这就保证了点位质量达到实时控制。

2.全站仪导线测量的质量控制:(1)放样过程中控制物理点的放样范围。(2)施测前必须对测站和方向站的距离(或坐标)与高程进行检核,如果S>2或者h>2就要注意检查,如有必要则重新用RTK测量控制点。(3)全站仪导线长度不易过长,应控制在小于等于5公里,适当增加检核点数量,全站仪放样物理点检核小于3米,否则重测。(4)内业资料处理控制导线技术指标。

五、任务完成情况及施工质量

本工区完成二维地震生产测线5条,其中南北方向线1条,ZH041,公里数62.80,东西方向线4条,ZH042、3、4、5,公里数97.44,工区检波点数12025个,炮点数4025炮,总放样物理点数16050个,总公里数160.24。

RTK放样物理点数:11364个,占总点数的70.8%。

全站仪极坐标放样物理点数:4686个,占总点数的29.1%。

(一)物理点放样质量

由于地面障碍物的原因有11个特殊点。

物理点放样误差:

RTK放样物理点最大偏移0.98米,物理点观测精度(CQ)最大值0.09,限值0.1。

全站仪极坐标放样点位误差最大为1.57米。

(二)物理点复测检核情况

为了保证野外物理点放样准确,每天施工前、接收机或手簿内的数据或参数更新后,都要对物理点或单个的控制点进行复测检核,验证参数和数据的准确性。

物理点复测情况如下:

复测点数:380个;复测率:2.386%。

物理点复测最大误差:Δx=0.46m,Δy=0.42m,Δh=0.60m。

测量中误差:Mx=±0.084m,My=±0.093m,Mh=±0.084m。

(三)测线端点与设计坐标较差情况

测线端点实测坐标与设计坐标较差统计表

测线端点实测坐标与设计坐标较差:

Δx最大0.17 m

Δy最大0.28 m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本工区二维地震勘探所放样的物理点的点位、高程,准确、可靠,完全达到了测量技术设计和测量规范要去。

六、结论

通过这次山区施工,我认为使用GPS实时动态测量(RTK)与全站仪导线相结合放样物理点是完全可行的。利用RTK精确测量得到的控制点,完全能满足全站仪导线对控制点质量的要求。采用RTK与全站仪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两种仪器的优点,弥补彼此的不足,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后续地震生产提供可靠的测线成果资料。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工程测量;土地开发整理;勘测内容;成图方法;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TB2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土地开发整理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通过对未利用土地、废弃地、中低产田、闲置地等实行田、水、路、林、村及乡镇企业的综合整治开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近年来,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经济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测量数据是决策正确的最基本保证。提高测绘水平,更有利于土地整理。

1、土地开发整理的勘测内容概述

为保证测绘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用户要求,并获得最佳的勘测成果及勘测内容。在以往的地形测量中,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地物,即用特定的符号表示地物的平面位置;一种是地貌,即把地面的高低起伏形状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出来。而土地开发整理的勘测内容不仅涵盖地形测量的两大要素,还需要表示地块的范围、面积、权属及地类等。

2、土地开发整理勘测与变更调查要点

土地登记相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地块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力的调整。因此,勘测与变更调查.土地登记如何结合起来,是我们完成开发整理任务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勘测前,在一万分之一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圈出开发整理地块的范围,再到实地找到其对应的位置。范围内如果有权属关系,还需要权属双方清晰界定每个土地所有者土地的位置和界线,由此,才能进行勘测,最终得出详实面积和勘测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如果依然采用原权属界线,但当土地经过开发整理后,权属界线已不明显,这就要求测量人员将权属界线进行准确的放样,因此,它们的权属关系没有改变,实际变更的只是地类而已。如果确实需要土地权属调整的,应实地进行划分,确定界线,按土地详查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相应的认界手续,编制符合土地详查规程的权属图,并及时确认土地权属,然后进行土地登记造册。

3、土地开发整理测量与成图方法分析

3.1 测量方法

土地开发整理所使用的勘测图,是进行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为完成这项工作,有条件的,须在国家大地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测区基本控制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密来满足测图需要。一般情况下,顾及到作业的方便.经济合理.条件的限制及其适用意义的考虑,近几年勘测的面积大多数在1000 亩以下,所以土地开发整理中心自开展这项业务以来均未联测国家控制网。

3.2 关于坐标系

由于GPS 的普及,在实施单位不作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测量单位一般都采用“自由定位”的方法来确定坐标。它不同与于过去的“自由坐标”。“自由定位”是通过GPS 接收机接收四颗以上卫星所发出的信号来确定点位的经纬度,也就是地理坐标,然后

再由经纬度换算出大地坐标(三度带)。一般来讲,只要观测条件保持在最佳状态,卫星信号没有人为干扰,其精度基本能满足要求。

3.3 比例尺问题

近几年来,在土地开发整理地块勘测的过程中,比例尺一般不作具体规定。只要不跨幅测量,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地块面积的大小,图幅的清晰程度以及图纸幅面,自行调整安排比例尺。从以往测量情况看,比例尺大致在1:500-1:3000 之间,个别比例尺达到了1:5000。

3.4 成图方法

近几年,由于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再加上测绘技术的不断升级,目前的成图方法高效、快速、美观,只要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然后利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就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在绘图仪中输出彩色或黑白图件。

①地形地类叠加线划图

土地开发整理实测的1:2000 比例尺地形图与1:10000 比例尺地形图,利用分类现状图进行叠加,形成数字化1:2000 比例尺地形地类叠加线划图。土地利用分类现状线划图是以土地分类图斑按比例反映了地类现状的关系,但在零星地类、点状地物和线性地类的反映上存在着不足。地形测量要遵守严格的规范和技术要求,依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施测,与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图的成图时间不同,图面表示不同,比例尺也不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土地用途确定是以土地利用分类现状图为基础的,地类位置是不能更变的。因此两者叠加图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在编绘规划设计图时可以据实调整,不会影响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布局设计和工程量计算的精度确定。

②线划图与影像图叠加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资料在全数字摄影测量仪下,由内业测图生成数字化正射影像图。项目区的影像图可以直观的反映项目区的各类地物地貌形态和相互关系,但由于成像时间与影像图的摄制效果都与实地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需要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对地物投影差进行校正。如将数字化正射影像图与项目区实测的数字化地形地类线划图二者结合,则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出项目区地形地类现状及形态关系,能真实详尽的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分类现状,规划设计人员若能准确的使用叠加图,就能提高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分类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工程测量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前期申报、规划、设计阶段,对项目区地形地貌,老旧村庄、废弃村台复垦、地下管线、道路,土地开发整理中涉及的一些破碎地形地貌的详细数据描述,其范围内的农业基础设施、水系、林网、坟墓的分布、道路交通网面积、界址等方面的信息,在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这些涉及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申报的审批、前期工程方案的规划、工程预算的准确性以及施工图的设计。只有提供准确的各属性信息,供各协作部门决策、协调,才能作出合理的规划决策。

4.1 坎上坎下均测

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笔者特别强调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特别对于缓坡坎,注明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因为这影响土方计算的准确性。

4.2 细部测量注明

所谓的细部测量注明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坟穴、树木、房层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细部测量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①准确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年龄,坟穴、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

②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

③特别是对学校、庙宇及旧村委会等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的设计方案的选择。

5、结论及建议

5.1 关于确权定界

测量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排头兵,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尤其是权属定界,当牵涉到多方利益时,必须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场指界。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避免日后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5.2 关于地类的确定

地类的确定基本上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准,但当实地地类.界线发生变化时,只能在万分之一土地详查变更图上截取其相对位置展绘到勘测图中,虽不可行,但也只能如此。

5.3 关于图斑面积

篇6

【关键词】: GPS-RTK技术;土地整理测绘;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在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土上,对土地进行整理首先要对其进行测绘,以此来得到土地的范围、形状、覆盖物和利用程度等基本信息。当前,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企业对土地进行开发、国家对一些河流沟渠进行整理等项目都需要进行土地测绘,只有进行了土地测绘,才能清楚的知道该土地是否适合进行某项规划(是否能够进行沟渠等的建设或者是否适合企业建设房屋等)。因此,测绘必须要得到准确度高的数据,才能以此展开工作。目前,测绘技术中的“新秀”是GPS-RTK测量技术,它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优点是测绘精度高于其他测绘技术,工作效率高于普通测绘技术。

1.简要介绍土地整理测绘

对土地进行整理首先要对其进行测绘,以此来得到土地的范围、形状、覆盖物和利用程度等基本信息。土地整理测绘就是要开展调查,然后根据调查制定土地利用的现有图和地籍测绘图的一项技术性的测绘工程。它能够帮助获得很多信息,比如对土地进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土地利用项目对土地的一些基本概况等。实际操作当中,对土地整理测绘的方式有多种,比如通过调查进行统计的方式,进行现场踏勘,还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GPS技术、遥感测量等,能够帮助获得土地整理的数据信息,以此来开展有关土地的项目。我国国土资源幅员辽阔,尤其是农村土地占地面积更大,国家对农村耕地等土地资源非常重视,对基本农田进行投资来进行土地整理测绘,如何提高农田整理测绘得到可靠、科学的数据资料以此来开展工作,是国家和相应工作人员面临的难题,因此,尝试运用GPS-RTK技术开展土地整理策划工作,原因是由于对农村基本用田进行测绘,比较开阔、没有什么高大建筑物阻挡视线、能够接受较强的信号等。通过探讨GPS-RTK技术在农田测绘中的运用,以此来为其他土地的整理测绘提供经验和借鉴。本文以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为例展开必要说明。

1 GPS-RTK测量系统的基本情况接受

1.1 简要说明GPS-RTK 测量系统的组成部分

GPS-RTK系统主要有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数据处理中心(它是GPS-RTK技术测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也称作控制中心,主要功能和任务是对数据进行传输和接受,然后进行处理与转化,最后进行发送)、基准站(是一个网络平台,由3个以上的基准控制点构成。如图一)、数据通信线路(非常重要,主要功能和任务是连接功能,将数据处理中心和基准站和流动站联系起来)、流动站(也就是用户部分,包括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移动电话和Modem构成,主要功能和任务是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将自己的位置发给数据处理中心,然后接受其发回的信号,生成新的厘米级位置信息)。GPS-RTK系统的这些组成以及各自功能的结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厘米级的位置信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组合、配合才能完成一个任务,不能缺少任何组成部分。

图一基准站的组成

1.2 GPS-RTK 测量系统具有的优势

GPS-RTK 测量系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比于传统测量方式更具有高科技成分。其优势如下:

1.2.1能够抵挡强干扰

根据GPS-RTK 测量系统的组成部分就可以看出,即使在天气条件非常恶劣或者地面有高大建筑物、能见度不高的情况下,也能展开测量。该系统具有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该系统可以进行全天候作业。

1.2.2定位准确

传统的测量系统有时候由于外在条件可能无法获得精确的定位,但是GPS-RTK测量系统的定位数据非常可靠,而且能够在控制点缺位或者遭到损坏的情况下进行快速的准确定位测量,此功能是传统测量系统望尘莫及的。

1.2.3 使用方便、简单

首先,GPS-RTK测量系统对环境要求非常低,可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环境当中;其次,系统本身操作比较简单,基本上基于计算机等自动化技术,需要很少的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测量,因此工作效率也比传统的测量系统高很多。

2 GPS-RTK 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中的应用分析(以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整理项目区为例展开必要说明)

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整理项目区,范围广阔,北侧靠河流,主体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聚集了8个村落。现在以此为例展开说明GPS-RTK 技术。

2.1 地籍测绘中对GPS-RTK 技术的应用

为了得到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的权属线、具置、形状和数量等的基本地籍信息和数据,然后绘制地籍图展开土地整理测绘的下一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应用GPS-RTK 技术。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视野比较开阔,利用GPS-RTK 技术能够迅速的对地籍展开测绘,操作方便而且效率比较高,由于该地雨水比较多,但是GPS-RTK 技术能够全天候进行作业,不受气候条件的干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准确度较高的测绘数据。

2.2 地籍细部测量中对GPS-RTK 技术的应用

得到地籍的基本信息之后,要进一步开展地籍细部的测量,以此来获得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具体形状和数量等,并绘制相应的宗地图。我国公民拥有土地的证明是具有土地产权,获得土地产权的前提就是要确定土地界址点,因此,地籍细部的测量的准确度高低与否往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在对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进行地籍细部测量时,村内界址点和村内的界址点存在了8厘米左右的误差,我国之前展开的土地整理测绘中,误差达到20厘米的并不少见,为了确保其准确度必须应用高精度的测绘系统,而GPS-RTK测绘技术能够把误差控制在五厘米之内,满足了千家万户的需求,保证了个体和集体的利益。

2.3 土地勘测定界中对GPS-RTK 技术的应用

根据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规划,要对部分耕地进行复垦,对部分农用地转换成房屋建筑用地,因此要对这些项目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然后根据具体规划计算所需土地面积,为某县和国土资源部门审批用地提供基本的可靠数据资料。在对土地勘测定界中应用的是GPS-RTK 技术,它能够帮助国家有关部门快速且保质保量的获得所需数据资料,展开下一步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在某县土地勘测界定中,存在河流和丘陵,地形地貌不单一,GPS-RTK 技术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的费时费力缺点,只需要提供D级GPS控制点,就可以根据控制点快速测得河流边界的界线数据。

3 结语

通过分析GPS-RTK测绘技术在东部发达省份的某县土地整理项目区中的应用,了解了GPS-RTK测绘技术的基本概况,明晰了其在地籍测绘、地籍细部测绘和勘测定界中的实际作用和功效。使得土地整理测绘工作不再是一项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而是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就能得到准确数据的简单工作,能够为我国土地整理以及后续的土地规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斌,张淑萍. 管理信息系统在烟叶收购管理中的可行性研究与应用[J]. 云南农业. 2010(03)

篇7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定线;坝址;渠道;改线;优化设计

1.引言

通常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包括水下测量、施工测量、地形测量、控制测量等若干内容,因为大量使用了新方法和新仪器,逐渐融合了卫星定位技术(GPS)、经典大地测量技术等多种专业的工程测量技术,所以涵盖了施工测量、地籍和界线测量、线路测量等多方面内容,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测量服务领域也不断的得到了拓宽。在水电工程项目设计中,例如水电站及水库的坝址定线、渠道(排水渠、引水渠)定线等定线测量是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为达到科学设计项目,保证质量优良,使工程最大效益得到发挥,同时满足工程施工和验收方面的需要的目标,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线问题。

2.坝址定线测量

2.1做好前期工作,提高效益

最好先进行详细的实地查勘再选择坝址,其位置要依据已有的实地水文地质资料来确定。坝址的选择很多时候要测定不同的比较线进行优化,还要结合地质勘查结果来选择,并不是一次就可以满足其要求。例如某电站坝址在进行定线测量时,坝址位置的确定前后共进行了3次改线测量。另外,山区的定线涉及到了过河和砍树等问题,每次改线都会给工程物探和地质勘探带来很多消耗和重复工作,也给测量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坝址定线的问题上,降低消耗,使外业工作少走弯路, 多方论证,一定要把前期工作做的细致入微,提高效益。

2.2重复定线,选择坝址

在设计水电站和水库的项目时,坝址定线是关键,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直接受坝址选定的优劣程度的影响,设计人员要将坝线实地勘查后画在1/5万或1/10万的地形图上,然后由测量人员进行实地定线测量,还要测出坝址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视情况而定,一般为1/1 000或1/2 000。坝址一般情况下都是选在便于截流,两岸地势陡峭,河道狭窄的地方。但是,常遇到测量人员发现根据图上确定的坝址做实地测量时所测线路不是最佳方案的情况,例如,坝址的两个端点不是两侧山体的最突出部位,坝址并不是最短的,如果旋转或平移某一角度后能得到更趋于合理的坝址位置,主要原因是使用地形图的比例尺过小,图上一根线的偏差在实地就有几十米,再者等高线在地形图测绘时的勾绘涉及到综合取舍问题,实地的地形情况和图上所绘存在出入,所以就无法避免重复定线。

3.渠道定线测量

下达野外勘测任务书后,要对所接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了解,大致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对项目设计的目的按照设计阶段进行了解,确定实地定线的精度,将所测渠道是排水渠还是引水渠分清,渠道设计走向和长度,测量设计的工作要按照设计人员提供的图纸进行。

3.1渠道定线前要做踏勘工作

渠道定线前必须对渠道沿线所经过地理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要查看图上设计的线路是否在实地会穿越居民地或其它一些建筑物,争取节约土方,包括挖方和填方,降低赔偿,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和居民地及其它经济作物,这是渠道定线的重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因为地形图的更新换代跟不上实地的发展变化,所以实地和图上所划的线路存在误差,通常遇到图上所定的线路占用了草地上而实地却变成了居民地的情况,这就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干,增加了很多如通讯线、电力线、道路等地物,此外还涉及到了改线的问题,如果线路是从丘陵地带通过,那么改线问题就可能相对较复杂,这时就要了解线路是沿岗上走或是沿岗下走,前进方向是高水位或是低水位,因为通常是左右移动几米就能够给施工时节省掉大量的土方;如果线路是从平原地区经过,应以尽可能少占耕地为原则,在草地和耕地上进行选择。由于如果拐弯的地方过多不仅对测量工作的开展不利,而且对水流的运行不利,所以要尽可能的减少拐弯的次数,同时靠近居民地时应提前改变线路走向,不要拐急弯。

3.2全面考虑,处理改线问题

改线时,要考虑的周到一些,例如,虽然定线时和道路或输电线路等距离较远,但也要对施工开挖时可能给周围地物带来的破坏问题进行考虑。为了避免项目整体设计受局部改动的影响,一定要在改线测量前及时和设计人员沟通,如实反映实地情况,并提出符合实际的方案。最佳的选择是设计人员可以去现场查看并将改线问题实地解决。比如,某水库灌区定线测量进行时,定线测量任务长度为300多km,其中不但有灌水渠还有排水渠,设计人员提供的图纸也不全,所以,工作起来特别困难,因此就只有在当地水利站人员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工作。经常遇到图上所定的线路要穿过树带和道路的情况,白天测得的数据,晚上就必须把成果计算出来,然后具体到图上再和设计线路进行对比,若发现异常就必须向设计人员汇报或者及时改正,为了使设计的线路更为合理,设计人员也不止一次的去实地解决问题。

4.极坐标测量法在定线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观测工具和计算工具的快速发展,极坐标测量法给测量定线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第一,能够对镜测任意点置设立曲线点和直线点,用一个小的FX-4500p计算器程序就能够在野外用测得的坐标便捷的推算出其距离或桩号。这种方法特别是对定线时某一段不通视的问题进行解决时,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第二,进行定线测量使用极坐标测量法时,突破了传统法后视方向的限制,能够靠后视任何已知点的方向来确定定线方向。

仪器和已知点对准作为后视方向,度盘读数和其方位角值对准,当仪器在直线点或转折点上设站时,待仪器旋转到已知的线路方向就能定线加桩测量了,当仪器在线外点设站时(直线点或转折点间不通视),将定线点的坐标求出,实地加桩就可以根据边长和方位角进行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可能遇到的一些情况对水电工程中的坝址定线渠道定线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但要对实地的特定情况进行考虑,还要对工程的总体布置要求进行考虑;不但要对对施工阶段的具体工作进行考虑,还要对工程地质和测量的专业要求进行考虑,只有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及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素进行考虑,才能够制定一条非常合理的设计线路。测量人员应该和设计人员紧密配合,依据设计优良的原则,对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尽量去多学习和运用,此外设计人员还要详细的掌握外业实地情况,测量人员对作业信息要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反馈,这样才可让设计方案达到优化,给精品工程的创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黎虎.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发展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9,(09).

[2] 孙维成,朱宏军.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定线实践综述[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6,(04).

[3] 王新坤,张文亚.浅谈极坐标测量法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陕西水力发电, 2000,(03).

篇8

【关键词】土方测量 土方计算方法 优化调配

前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土石方工程量计算在土方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影响施工费用计算和方案优选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和工程进度。但是由于土方量计算方

法误差和开挖后不可复原性的特殊性,在造价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引起纠纷。因此如何客观准确地计算土方量,减少或避免因土方量引起的工程纠纷,值得我们每个工程测量人员探讨。

由于施工场地复杂性和地下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大型土方工程施工时,很多时候需要按照总体场平设计思路结合施工现场实际而作出局部方案调整,从而达到因地制宜、节约经费、方便施工的效果。所以大型土方工程计算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对土方施工的规划区域进行原始地形测量和地质结构勘察,地面土方工程完成后,再对变化区域进行施工后地形测量。根据不同时期的地形测量资料和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或人工分析高程模型来分块解算土方的变化体积量,最后汇总成果。

一、土方测量及计算方法

土方测量计算就是确定同一地块在填或挖前后的工程土方量,实际上就是计算原地表与设计地表之间的体积,土方的测量和计算因地形、工程、精度要求不同而有多种方法。

土方的测量:

首先要确定区域边界,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采集高程点:一般较为平坦的区域可以10-20米采集一个,遇有明显起伏的地方加测高程点,有小水沟等特殊地形的视数量多少确定测量方法;山地高程点的采集一般为5-10米;山体则在能勾绘出1:500数字地形图的基础上适当加密。除了保证不同地形有不同的高程点密度外,选用的测绘仪器也相当重要,一般选用全站仪而不用RTK。

土方的计算: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方格网法、断面法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三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测量过程和计算原理不同,适用的场合及其精度也不尽相同。

1、方格网法。将地块划分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四方网格,计算各个点的深度。测量每个四方网格的地面高程,计算挖填量。常规手工计算一般分为以下四步:

(1)绘方格网,方格网的大小取决于地形的复杂以及测点的密集、土方计算的精度要求情况,1:500的地形图一般取10-20m;

(2)计算各顶点的地面高程,求4个顶点的高程的平均值,计为该方格的高程;

(3)根据设计标高计算每格填挖高度;

(4)计算每格填挖土方量,分别统计填方与挖方的总量。

2、断面法。地面线将断面划分成多个区域,将体积计算三维问题简单处理成沿沟渠深度变化的二维问题。在处理断面挖填方时,地面线以上区域为填方区,地面线以下区域为挖方区,经过修整后的地面线与断面构成一个或多个多边形,可能分布不集中,位置不相同。因此这个多边形面积可以转换成多个梯形或三角形面积总和。常用的计算断面挖填方面积方法是:求积仪法、积据法以及计算机法。求积仪法是使用小方格纸绘出断面图,采用断面法在计算机相邻断面分为全填断面和全挖断面时,用求积仪测量出挖填方区域面积,其误差比较大。计算机法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绘制断面图,利用软件自身计算功能对挖填区域面积进行计算。断面法提出不同改进方法,但是在挖填方体积处理方式上,从未解决断面法固有的缺陷问题。

3、基于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法。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是用一组地面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描述地表形状的一种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精确等特点,在生产中有广泛的使用价值。DEM不仅应用于各种工程规模和地形分析,而且也被用于土方工程量的计算。由DEM模型来计算土方量是根据实地测定的地面点坐标(X,Y,Z)和设计高程,通过生成三角网来计算每一个三棱锥的填挖方量,最后累计得到指定范围内填方和挖方的土方量,并绘出填挖方分界线。如果将DEM视为空间的曲面,填挖前后的两个DEM即为两个空间曲面,那么计算机便可以自动计算两个曲面的交线,也可以用一个铅垂面同时对两个曲面任意切割,并计算夹在两个切割下来的曲面间的空间的体积,实际上就是土方计算的填挖交界线、填方量和挖方量。

二、土方工程计算的分析

在大型土方工程计算过程中必须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工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测绘的数字化地形图人工判读并增加高程点测绘。因为有时对一个均匀坡度地形的图面定义并不需要太密的高程点而是用边界高程点组成的地性线构成的面来表示,所以为了避免计算机软件对高程点的错误内插,通常需要专业人员在通过对地形图充分的判读基础上(必要时现场判读,增加高程点测绘),对地性线上的高程点进行人工内插加密,内插密度以间隔的两倍为好。实验表明密度再加大一倍,数据量会增加一倍,而计算结果的精度提高却很少。均匀坡度面中则不须要人工的内插增加高程点。

2、数据检查。不论是原始高程数据还是计算过程中的方格高程体积数据及结果数据,都要经过人工干预层层复查。当然并不是要人再计算一遍,而是通过某些方法通过人工的判读来检核各步骤成果的正确性。比如可以通过图面填挖区域颜色的区分看填挖区域是否连续、有无不正常的跳跃高程点或间断高程点来判断此位置是否有数据或计算错误。在数据检核时首先要把握高程数据源头外业采集数据,尽量先剔除或改正外业采集中的错误造成高程错误的数据;其次计算过程中对提取的数据排序后一一对应关系的检查也是必须的;最后就是成果数据的检查。

三、土方优化调配

1、土方调配思路和原则。土方的调配是在土方工程填方和挖方的转移和配置关系。进行土方调配的目的:减少工程项目由于堆放或弃方对耕地的破坏和占压以及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土方优化调配系统全面的建立。土方优化调配系统是一整个建设项目为系统,在各工程之间进行土方联合调配。子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建设相邻沟、路时,沟渠修筑多为挖方,田间道路的修筑多为填方,沟渠的修筑往往与相邻田间道的修筑同步实施,可将挖方填筑到填方区,自然相邻的沟渠路便成了土方调配的子系统。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建设突飞猛进,也使得测量工作在各个方面的需求增加,对测量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土方量测量计算方面。工程土方在交通道路、土地开发整理、水电水利等建设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工程土方的测量方法和计算精准度对项目工程的费用和进度影响很大,所以土方的精准计算在土方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华锋. 数字模型土方计算方法的应用技巧[J]. 矿业工程,2010,05.

[2]于洋洋,张娟.土地整理项目中沟渠土方量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7,09.

篇9

关键词:河道;疏浚技术;质量控制;施工测量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河道是水资源的基本载体,是防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供水、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改善的基础。河道的水面积、槽蓄容量等指标对于土地利用、防洪排涝能力的评估、水资源调度能力的分析、河道纳污能力的计算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的淤积和人为填堵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河床抬高,河道水面积及调蓄水量日益减少,防洪排涝能力、航运能力和水环境质量下降。

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河道多年不疏浚,淤塞严重,闸门常年关闭,使水不能自然流动,自净能力弱。畜禽场的粪尿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生活废水大多未经处理直排环境,村镇的生活垃圾大部分未建收集处置系统、外来人员的居住地疏于管理,从而造成河道被垃圾、污水所填埋和污染,成了天然垃圾场和排污沟,长年流淌着黑水,使河道丧失其原有功能。

1河道疏浚技术

疏浚作为一门古老的技术,在中国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数千年,而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Dredging),却是伴随着欧美的航运事业发展起来的。目前,美、日、德、荷兰等国,对于港口航道的疏浚已普遍采用大型高效挖泥船,我国在清淤固堤的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疏浚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挖深河流或海湾的浅段,以提高航道通航或排洪能力;开挖港池、进港航道等以兴建码头及港区。近百年来,疏浚工程进一步扩展到其它基础施工领域,其中最主要是吹填造陆工程。吹填就是将挖泥船挖取的泥砂,通过排泥管线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填筑的作业。由此可见,疏浚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水上交通、水利防洪、城市建设等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1河道疏浚的方法

现今的河道疏浚方法有很多,有水下疏浚,有干河疏浚,有依靠水力疏浚,也有采用爆破等手段疏浚。

就疏浚技术现状来看,主要包括工程疏浚技术、环保疏浚技术和生态疏浚技术等。就技术的成熟度和采用率而言,其中的工程疏浚技术居首,环保疏浚技术是近年开发并且已进入大规模采用阶段的成熟技术,生态疏浚技术则是最近提出并且在局部实施的新技术。

1.2河道疏浚的主要设备

河道疏浚技术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一项具体的河道疏浚工程,应综合考虑工程的地理环境、水体特征、污染物的种类与含量等工程特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工程特性不同,所采用的疏浚技术、设备及方法也不同。中国疏浚业,历史悠久,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95年荷兰IHC公司就为中国建造了挖泥船。今天中国的疏浚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主要疏浚力量分布在交通、水利等部门。水利系统在江河湖泊的治理中,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机械疏浚力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调查,目前在长江、黄河、海河流域共有近200艘挖泥船,年设计疏浚能力为6000多万m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环保疏浚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尽管各国常用的疏浚技术与设备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分为链斗式挖泥船、绞吸式挖泥船、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爪斗式与铲扬式挖泥船等。

2河道疏浚的质量控制

2.1注重工程实效,强化质量管理

在建设过程中,各级水利部门把质量管理贯穿于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每一个环节,严格实行施工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项目法人制,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网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检查督促,专门成立水利建设专项工程验收考核小组,购买专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各区县的区(县)级、镇级疏浚的河道进行抽查复测,保证工程质量。

2.2严格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条例

政府将河道整治作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内容,成立河道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每年安排冬春水利河道疏浚计划,主要针对镇、村级河道的淤积问题而开展。并组织验收考核小组,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分区(县)进行考核打分。另外,各区县水务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每年均要安排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其中就包括镇、村级河道的疏竣任务。这些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河道的淤积状况,提高了排涝调蓄的能力。在每年冬春水利大检查中对疏浚河道的合格率进行评定,作为年度冬春水利考核指标之一,对优胜者进行财政奖励。

2.3河道淤积量的确定

河道淤积程度是考核区域河道现有河床深度与设计河深之比,它是衡量河道的过水能力与水土流失状况的指标。河道深度小于设计断面70%定为淤积河道,在疏浚前,必须对河道的淤积量进行计算。

由于河道自然沉积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河道河床淤积和槽蓄减小,淤积量反映了河道的自然规律和河道管理水平。河道除天然河道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工开挖河道,两者淤积量计算有所区分。

(1)人工开挖河道,其淤积量等于河道开挖时(疏浚后)的河道大断面面积与现状实测河道大断面面积之差乘以该断面的河道控制长度的总和。

即:

(2)自然河道,其淤积量的测量和计算较为困难,除采用人工淤积探测量(对中小河道采用五点法)方法外,还采用河道规划断面与实测断面相拟合的方法确定河道淤积量。

2.4河道开挖量的确定

开挖量指河道规划断面与现状断面面积之差乘以该断面河道控制长度的总和,即:

若是人工开挖河道,其开挖量等于淤积量;若是自然河道,则一般规划断面大于现状河道断面,其开挖土方量大于淤积量,因而产生部分实土开挖土方量。各区(县)在河道整治过程中一般按照河道的规划断面进行整治,故开挖土方量是区(县)河道整治的重要数据。

2.5河道规划断面的确定

在河道整治中河道规划断面主要考虑堤顶高程、河底高程、边坡系数。

3河道疏浚工程的施工测量

河道疏浚工程的施工测量包括下列内容: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疏浚河道中心线定线;细部轮廓定点放样,施工过程中的水上、水下地形、断面测量,工程量计算;工程竣工验收测量等。

测量程序:首先测量现有河床断面,经与设计断面相比较,确定开挖土方量、开挖深度;通过设计适宜的河道纵比降和横断面,进行施工放线并以号桩为标志;再根据工程受益情况合理摊派工程量。施工完毕后,根据“信桩”进行验收。

水深测量是我们在冬春水利验收中河道复测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应与水位观测配合进行,测量的仪器通常使用水尺、测深杆、铅锤及回声测深仪。测量中误差应满足规范要求。为避免测量系统误差,要求施工前、施工中及竣工验收使用同一种测量方法。

工程竣工验收测量后,绘制河道疏浚竣工段断面复测图,判断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标准。

4工程的竣工验收

疏浚工程完工后应按现行的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规程进行验收,竣工验收测量应按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1)施工单位将竣工报告、竣工图纸、工程量计算表等原始资料提交给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组织进行检查验收。

(2)测量验收时,根据河道断面大小、所属等级,分期分段验收。对已开挖部分河槽应及时进行水深测量,发现欠挖超过允许值时,应及时进行返工处理。

(3)竣工验收的土方量结算,宜以水下挖方量为准,但超过规定计算超挖值的方量属无效方量,不应计入完成方量。

5淤泥处理

中小河道疏浚产生的大量淤泥,是水利部门大伤脑筋的一大难题,不仅堆占了大量耕地,还要赔偿青苗费、土地平整费等,大大提高了河道疏浚的成本。

国外淤泥的加工工艺非常成熟,淤泥不仅可以用来铺路,还可以制成燃料、发电发热等,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拥有专门的淤泥开发利用机构,年利润高达60亿美元。

我国淤泥的处理正处在探索、起步阶段。一是卖土还泥,以土养河。在河道疏浚中,一些地方根据本地泥土适宜于制砖的实际,按照河道疏浚规划,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在河道两岸离河岸5m左右的地方,有计划地先行取土,根据疏浚土方量形成一条宽约4.5m、深约1.25m的壕沟,然后将取出的泥土卖给砖瓦厂,而疏浚上来的淤泥则直接填补在沟里,并加以平整,既达到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又能有效保护良田,还可开辟河道疏浚资金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减轻农民负担。二是泥浆灌田,肥田沃土。河泥中富含氮、磷、钾元素,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在河道疏浚中,可把河泥稀释、过滤,再用泥浆泵直接输送到稻田里,进行肥田沃土,既可有效解决大量弃土,降低疏浚成本, 又能改善土壤质地,增强土壤肥力。这种方法的适用性较广,凡河泥中杂质含量少,且又方便泥浆输送的地方均可采用。操作中要注意泥浆均匀输入,厚度控制在10~15cm,每亩约输入泥浆66~90m3。待泥浆沉实后,插入秧苗,绿肥田不再施化肥,冬闲田每亩仅施25kg左右的氮肥即可代替1300kg的绿肥。三是平整土地,盘活利用。在河道疏浚中,可把泥浆用来平整土地,使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盘活利用。四是抬高田面,抗涝保收。针对一些地方因地下水超采而造成地表沉降、农田无法耕种的实际,可以采取河道疏浚与治理田面沉降相结合的方法,抬高田面,改善农田的耕作条件。

参考文献:

[1]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

[2]SL 260-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

篇10

1土地测绘的影响因素

土地测绘会直接影响到土地的利用效率,据研究表明,影响土地测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土地质量测绘的过程中,影响土地测绘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测绘技术环境因素、测绘作业因素和测绘生产管理环境因素,以及其他不同的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产生变化时,都会加大土地测绘工作进行的难度,最终会影响测绘的结果不准确,使土地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所以,要优化环境的管理,用先进的测绘技术提高测绘工作效率,按照相关的策略规定展开土地测绘工作,减少环境因素给测绘工作带来的影响。

1.2测绘方法的影响。土地测绘的方法有很多,操作方法是否得当,操作的每个步骤,都会影响到土地测绘的结果,因此,正确的土地测绘方法对测绘工作来说很重要。一个完整的测绘项目是由不同的工作程序组成,每道工序都会影响土地测绘的结果,要提升土地测绘质量,就要引进先进的测绘技术,学习新的工艺,不断创新完善测绘方法,提高综合水平,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完善土地测绘工作。

1.3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对土地测绘工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人作为一切生产活动的主导者,也是土地测绘工作的实施者,要做好对自身的管理,严格按照执行规范进行测绘工作。在土地测绘工作中,主观上的决定因素都来自于人类的决定,不管是数据处理还是测绘报告,都需要人来进行造作控制。测绘工作者的技术和综合素质,都会影响测绘工作的质量。测绘单位应该雇用专业的技术人员,严格把关技术人员的招聘,要求聘用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和综合素质高的工作人员,这样对单位来说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人为因素对土地测绘工作的影响。

1.4仪器设备方面的影响。仪器设备是保证土地测绘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工具,设备的先进与否,会影响人的主观判断,造成测绘结果不精确。另外,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是否便捷,设备类型是否适合工程测量需要,能否达到客户要求的效果等原因,都会影响到土地测绘的结果。所以,在选择仪器设备时,要选择质量好的、精确度高的和性能好的,最大限度保证测绘质量。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不同程度地尝试着开展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然而,该项目是建立在完成城镇地籍调查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需要提前运用测绘手段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方能提高精度,形成准确的基础图件、数据,从而为保质保量完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路线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流程有现场踏勘、平面控制测量、变化地物的修测补测、图形编辑、权属调查、建筑物状况调查、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建立和完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其中控制测量内容有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线、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与权属界线关联的线状地物;水系和植被,同时调查房屋结构与层数、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单位名称等;测量方法是利用城镇1:500地籍调查数据,对变化地物进行修测、补测,采用全站仪解析法测绘,测点的位置标注在草图上,坐标信息由全站仪自动记录,并通过软件传输至计算机,通过绘图软件进行编辑处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城乡一体化软件,按照有关要求,以开发区内土地调查过程中所形成的电子地籍图形、土地权属调查中形成的地籍调查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权属证明材料等非图形资料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建立以城镇土地调查数据管理为目的的现代化土地管理体系。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技术路线

利用统计分析得出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分布,利用空间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的空间分布,合理地表示土地利用现状的分布情况,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方面对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其中土地利用强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意义的相对比较概念,其空间意义指特定时期某一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大小,是和其它类似区域比较的结果,或单元区域之间比较的结果;其时间意义指随着时间的演变,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能力和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现在的土地利用强度是过去动态变化的结果,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的开始。从理论上说土地利用强度具有时间上的可度量性,空间上的可比较性。

土地对于人类的效益有多种,主要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是指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所获得的纯利润;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指土地生产的产品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土地的开发利用对生态平衡做出的贡献。

3.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