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素质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道德与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道德与素质

篇1

教师的素质是当今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依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面对形形的诱惑,教师们如何保持自己的高洁与无私,值得我们深思。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对知识的渴求交给了老师,老师对这个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其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教师这一职业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崇高地位,因而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尊重。人们不仅把教师誉为“春蚕”“蜡烛”,还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桂冠毫不吝啬地送给了教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许多人,从小学开始,就唱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路走进大学的校门,直到自己踏上三尺讲台,用青春和热血,无怨无悔地书写青春年华;用实际行动,奏响着人类进步的乐章。没有豪言壮语,甚至很多年以后,没有人会记得一位普通教师的名字。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真实的写照和豪迈的宣言。

二、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教师们始终没有忘记也没有辱没自己的历史使命。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教师并没有淡漠高尚的情操,依然坚定着职责和信念。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如何恪守这份“清贫”和职责呢?这不仅成了许多社会研究家担忧的问题,也是许多家长关注的问题。最近几年来,一则又一则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撞响了我们耳边的警钟,虽然这些新闻不足以成为人们对教师和教育质疑的根据;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恪守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虽然这些负面事件只是个别现象,然而,这些个别现象却不容忽视,“小虫和大船”的故事固然不会在教师队伍里上演,也没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危言耸听。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对这种现象等闲视之。这些个别现象固然不会令人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却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对教师职责和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职业是一门特殊又重要的职业,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很大,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以立法的形式来建立健全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关键还需要实施具体措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教师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要身体力行践行人类赋予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

三、如何解决教师队伍出现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教育关系国计民生,教师任重道远,只有建立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富国强民的愿望才能实现,才能使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经济发展靠教育,科学发展靠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而教师,便是其中的掌舵者。教师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舵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断学习强化业务素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对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从教十几年来,我深感自己知识匮乏,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常常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我便利用业余时间向优秀教师请教,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另外还阅读《教师》《山东教育》《教育观察》等优秀刊物,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在不断学习中,广泛猎取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和灵魂,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第二,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制的外衣。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是一个依法者,这样,人格的天平才不会倾斜,教师才能在金钱、名利等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保持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教师能否坚守“清贫”,是否能淡泊名利,专注于教育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第三,培养乐于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千百年来,人们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绝对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褒奖,“春蚕”“蜡烛”折射出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对教师们的鞭策。选择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和自我牺牲。其实,只要想一想,经过自己辛勤的付出,培养了人才,就不愧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而乐于奉献和自我牺牲,也正是教师品格的高贵之处。第四,要有一颗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爱心。爱弥儿说:“教育,本身就是爱的教育。”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高尚的品格,还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只有赋予了爱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呵护中轻松地学习知识。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而这盏明灯,也需要爱心来充电。在教学中,教师爱学生才会使学生爱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才会接受得更快,课堂教学才会更顺利、更有效。第五,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航向标,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掌舵者,教师必须有坚定的责任心。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同时也把深深的期望与无限的信任托付给了老师,教师对孩子的人格、学习、生活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义不容辞的责任。刚进入校门的孩子,他们还是习惯幼儿园的氛围,要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难免会有短暂的不适应。教师既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心,又要担起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责任。学生在学校里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与教师是否具备完善而坚定的责任心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责任心,才能不负家长的期望、社会的重托,才能不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从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素质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和国民素质,国家的繁荣昌盛,有待教师队伍焕发崭新的面貌,学生在期待着,家长在期待着,学校在期待着,全民族都在期待着!

作者:王梅 单位:山东省五莲县户部乡王家大村小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职业道德 素质养成教育 初步成效

中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对目前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教育所设置的课程实行改革,就谈不上真正实现转型。因此,在学校长期以来开展的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设计,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并对相关课程进行了配套改革。

一、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的思路

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改革的内涵体现为,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出发,与教学内容改革相衔接配套,形成新的职业道德与索质养成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设置能够显性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索质养成的课程及考评体系,改革传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目的,其主要依据:一是必须贴近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二是必须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索质的现状。从企业反馈的用人需求来看,企业更看重的(除专业操作技能外)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从职校的学生职业素质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观、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索养、缺乏应对环境变化和生活挫折的心理品质、拼搏创新的精神和意志。

因此,根据当前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儿个万面:

一是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服务于企业一线岗位的职业思想,培养职业精神、责任、态度,养成爱岗敬业、忠诚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

二是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是在一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内化而形成的。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文明素质和职业素养。

三是心理素质教育。中职学生跨进学校大门时起,在学习、生活、求职等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纠结下,有不少的思想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毕业后要直接面对社会和人生,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心理品质,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是职场素质养成教育。以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操作、团队台作、工作责任和遵守规则规范意识为核心的职场素质养成教育是中职院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基本素质教育。

通过挖掘和利用传统职业教育人文资源,形成富有职校特色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并实现与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相互配合,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中,从认知教育、能力培养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开展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使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工作按各项预设行为养成目标获得整体性的推进。

二、主要改革和建设内容及初步成效

1.实施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形成以认知教育与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列课程,建设好《德育》《职业指导》这两门体现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特色课程。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必须注重实践,通过采用项目化与案例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参与的行动教学中获得认知和体验,实现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

2.将职业索质养成教育融于专业课程、特别是综含实训的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的养成,既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理论,更需要有实际的操作、参与和亲身体验。

3.大力开展课外人文与科技活动,多渠道地开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学校扶持有特色的校级文化艺术类社团建设,以通过品牌活动展示建设成果,参与各种高水平演出和展示活动,如参加市里的各项文艺演出,大型的庆祝活动,受到市政府的表扬。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出发,围绕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设立科技创新制作与职业技能竞赛基金,开展技能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竞赛按学生的专业、就业面向形成特色、创出品牌,并已在全国与省级各类竞赛中取得显著的成效,历届学生均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

4.规范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专门机构职责与任务。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熏陶和磨练的过程。恨据学生职业道德与索质养成教育需要,成立专职指导中心,按预设培养目标开展学生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教育。

一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活动,开展集体和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对少数学生进行有计对性的跟踪指导。

篇3

[关键词] 职业院校职业道德 素质教育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了素质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并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我们可以浅显易懂地将素质教育理解为要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低至学龄前教育,高至研究生的培养中,都无一不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是目前素质教育的现状却是差强人意,离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缺失。这种缺失并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反映在教育结果上的缺失――即目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普遍仍停留在空洞的理念层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接受,表现出来就是口头上一套夸夸其谈的大道理,实际行动上却是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加强德育教育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我将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总结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顾名思义,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素质即指劳动者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品质和素养。现阶段有很多的社会问题究其根本都有职业道德素质缺失的内在原因,例如医患纠纷等。有效解决职业道德素质缺失,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从劳动者个人角度,劳动者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就很难尽职尽责,不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只有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取得突出的工作成绩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成功;从企业角度说,具备较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劳动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从而提升竞争力;从国家角度,国民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也必须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关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讨论在理论层面的比较多一些,而在开展和实施等方面的讨论却并不多。以下我将根据我个人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归纳与总结,就如何有效开展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给出以下几方面的参考建议。

一、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授相结合

通常,德育方面都会设置一些专门的课程,但是学生对于这些经常敷衍了事,远远不如对待专业课程一样认真,因此效果一般都不理想。但是如果能换个角度,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地蕴含于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那么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要远远好于照本宣科式的填鸭灌输。

那么如果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移植到专业课程中呢?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着手:

首选,利用课堂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都会用到案例教学,在这些案例选取上我们可以多花些心思,选一些对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比较典型的案例来进行讲解分析,这样可以深入浅出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

其次,利用课后习题。通常我们在布置课后习题的时候往往会以知识点为中心,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形式多以有问答为主。我们不妨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上也动一些脑筋,多选取一些思考题或讨论题,既能涵盖知识点,又可以涵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备正向引导作用。

二、化被动为主动

过去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学生往往是在被动的接受,听教师讲应该如何做。但是这种做法的结果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流于表面,即理论上滔滔不绝但在实际行动得不到落实。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想办法将教育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求学。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尝试多种途径和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第一,创造条件多开展深入浅出的讨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实现让学生自我思考、自主求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求学的目的。在讨论前,教师要注意选题;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讨论方向的把握以及整体节奏与气氛的控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要有深入的引导,不能让大家仅把讨论作为热闹看,还要他们学习其中的门道。

第二,树立典型,提供正向引导。正向典型的榜样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让学生感觉真实的正向典型榜样,例如可以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与学生一起座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摩行业精英的实际工作情况等。一方面,这些活动会让学生觉得与榜样距离更近,更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活动所了解到的就是以后他们工作的实际,他们会更主动的去学习和借鉴榜样的经验与指导。

三、开展互动式体验课程

单纯的德育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但是实际体验的感受却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有条件的开展一些互动式体验课程往往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互动体验式课程不同于实习:实习是真正的职业场景,而互动体验式课程则是以实际职业场景为背景进行设计的体验课程;实习中,学生可能轮换不同岗位,但角色都是劳动者,而互动体验式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做劳动者,也可以作为服务对象。互动体验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场景的设计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他们未来的职业工作。

另外,互动体验式课程每次的重点不宜过多。以医疗类为例,通常让学生分类扮演的角色主要包括医患两类,每次的场景都会变换,包括门诊、病房、候诊区,等等。通过互动体验式课程中的角色扮演,学生反映最多的是他们从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对于“一切从病人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更真实、更具体的感受和认识。我也相信通过这样一种锻炼和学习,他们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得更好。

以上几方面建议仅仅是结和我校职业教育特点及实践的一些经验总结,各个职业院校由于职业教育方向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希望我的这几方面建议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帮助大家开阔思路,大家可以针对自身职业教育的特点探寻出更多、更好,并且适合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法,以期能和众人之力,共同对于逐步完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当然,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需要全民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致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可能真正的有效解决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也只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出现了“弱本强末”的态势。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新闻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采、写、编,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方面的培养。其实就新闻学来说,道德的培养才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根本。

(一)过于偏重“技能培养”

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的时候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希望培养出毕业之后到媒体能直接“上手”的人。所以,我们考察一下国内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发现基本都是要培养前沿的、应用型的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网络刚刚繁盛的时候,就在9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有关于网络传播方向的课程,为网络媒体培养应用人才,同时也培养利用网络技术为新闻媒体工作的人。这在当时国内新闻学专业中是走在前列的。另外,我国其他大学新闻学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毫不例外地以“技能”培养为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另外,从2004年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适应形势调整了培养方案,“试图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罗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与业界紧密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在长期理性的浸下,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其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多少。”对新闻学尤其如此。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学人才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培养熟练掌握采、写、编、评的技能性人才,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新闻学毕业生的功利色彩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下,这些肩负着传播消息、社会守望功能的新闻从业人员却逐渐沦为了只求“自保”,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甚至很多时候把舆论监督的职责变成对“长官”负责。

(二)不注重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

与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应的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开设《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一类的关于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这类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其实,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德育才是最重要的。这么说可能在很很多人看来有失偏颇,但事实确实如此。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采访、写作、编辑这样的技能在参加到新闻实践中之后很快就可以熟练掌握,对于新闻编辑来说,选择新闻稿件、加工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组织版面、用方正飞腾进行排版这些工作可以在编辑实践中很快就可以掌握,但是新闻道德却不可以。很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参加到新闻实践工作中之后,面对种种诱惑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新闻职业道德。“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从政治诉求、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等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追求新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本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在不知不觉地回避新闻从业者的根本职责所在。长期以来,新闻教育中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疏忽,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尤其是在从事职务活动时经常突破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把新闻作为牟利的工具,并以身试法。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错位,是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里关于大学之道的记载也同样适合于现在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新闻学也是如此,在培养技能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之前,首先必须要培养品德高尚、至少是品德合格之人。但是,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新闻教育所缺失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不过关,就导致学生在参加到社会实践工作之后,面对种种威胁、诱惑,很容易丧失职业道德甚至是人格。相对于其他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编辑尤其如此。新闻编辑是媒体的把关人,所以对于编辑的道德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第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就曾说过编辑人员“非超群绝伦者不得预其列”,编辑人员必须“持论公允,不能挟私泄愤”。这都是对编辑人品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新闻要保证真实和客观,编辑必须做好把关人的工作,编辑必须是人品和文品俱佳的人。所以,在培养新闻编辑的时候,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以德育为本,培养合格的新闻编辑

面对现在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很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开始进行新闻教育改革。在就业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几乎所有新闻学专业改革都把改革的目标集中在“技能”培养上———新闻学专业的多面手,但是却忽略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最基本的“道德”。毫不讳言,一个新闻编辑即使是具有再好的职业素养,如果道德不合格,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编辑。其实,新闻工作是边做边学的过程。“新闻实务的技能只能保证你在上班的第一天、第一周有良好的表现,却难以保证你走得更远。”相反,即使新闻实务不过关,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要虚心好学,最终还是会成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是那句话,德育才是根本。所以,最合格的新闻编辑就是道德过关的编辑。培养道德合格的新闻编辑,从根本来说分两方面:

(一)个人品德的修养———人品

做合格新闻编辑之前,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即人品必须过关。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金钱和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培养高学历的人、高能力的人,还是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人品过关的人呢?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三百六十行,德行为先”,这都是对于人品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于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大学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最终都能成人。所以大学教育必须反思,对于学校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高的学历和学位是什么?归根结底两个字:人品。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人品、文品俱佳,那么是社会之福;相反,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和学问都超群,但是人品不好,那往往是社会之祸。新闻媒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影响力已经被世界所公认。曾经说过: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新闻从业人员,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新闻编辑。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的人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学专业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品。新闻编辑人品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应该是大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但是都不是很重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大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一个道德沦丧的学生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大学必须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把学生的“人品”列入考核的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制”。我国高校目前对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学无术”。对于学生来说,利用成绩来进行考核无可厚非,但是成绩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一个学生如果人品好、成绩好,那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一个学生如果人品不好而成绩优异,对社会往往是非常大的危害。比如“化学天才”刘招华和陈峰,把自己的天赋用来制作冰毒,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作为学校,在考核学生时不仅要考核成绩,还要把道德列入其考核的一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即是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品不合格,即使学生的成绩再好也不能评优、入党甚至毕业。

3.营造以“德”为本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学校而言,对社会也是如此。目前,我们的学校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或者是技能的高低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或者合格。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是时候往往也看学习成绩,看是否是党员等一些条件,这对于培养人品好的学生是无益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害的。导致了部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拿到高分,为了入党采取贿赂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为了培养德行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要营造重“德”、敬“德”的良好氛围。

(二)职业道德修养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 良好师德 言传身教 倾注爱心 钻研业务 着眼未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63

一、良好师德,立教之本

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体育教师同时还肩负着塑造学生身体形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期各方面的成长发展都伴随着教师的精心培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在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德是教育之魂,是立身执教之根本,是理论结构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鸣清,行正则影直。”做一名体育教师的思想要公平正直,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廉洁从教,诚实守信,为人师表,要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要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气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运用体育游戏等活动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而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壮大自己,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英才。

二、言传身带、身教重于言教

俄罗斯的一位作家杜勃留波夫说:“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人类最高的典范。”正是这无数教师以其典范的师表示范培育了无数的人类精英、国家的栋梁。体育教师总是处于学生广泛而直接的关注之中,学生对体育教师优美的技术动作,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且标准明确,是非清楚。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职业,我们就必须以良好的师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要言传身带,身教重于言教,以实际行动来感化学生,集有声教育与无声教育为一体,才能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是学校、班级、体育课堂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我们要率先垂范,才有说服力、影响号召力。如在学期开学的第一节体育课上课前,个别学生在操场上乱扔果皮、纸屑、食品包装袋等物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我,看到这种情况,心里自然很不高兴,那该怎么办?是以批评命令的形势要求学生动手捡垃圾,还是做出表率,自己亲手动手捡呢?我选择了后者,亲手动手捡。同学们见状都很吃惊,又有些不好意思,也都马上行动起来,把地上那些垃圾全都捡了起来。从此,在未出现乱扔果品纸屑等现象。这样无声的身教替代有声的批评“命令”,即带动了学生讲究卫生的风气,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调控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能运用自己的积极情叙感染学生,因为积极地情绪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教师要注意利用情绪的作用,运用情绪产生的情景,表现的外显性、影响的感染性,恰当的激发、保持、深化学生的积极健康情绪,以取得理想的育体、育智、育心的效果,同时也要求教师要率先示范,以激其趣;创造情境,以诱其趣;教法灵活以增其趣,投身其中,容身教与言教为一体,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充满激情,倾注爱心

我认为:“激情”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不热爱学校这片多情的土地,就没有工作的激情,就不能完成世界的伟业,教育青少年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是极其伟大的事业,我们只有倾注满腔热忱,才能完成肩负的神圣使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要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学生的心灵。

爱心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拥有激情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拥有爱心。爱心是每位教师应有的慈父、慈母之心。常言说:“师生如父子”只有对每位学生施之以爱心,视学生如亲生,学生才会认可我们、接受我们。无论是“激情”或是“爱心”只有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良好的影响。

所谓师生关系,是一种为了满足互补性需要,通过师生交往,形成彼此之间稳定的心理关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要建立师生良好的心理契约,以增进师生的相互协作性,体育课教学是外显性很强的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一切心理反应,教师都要及时正确加以引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的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期待,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同等对待,同施以爱心,一视同仁。增进师生感情,因势利导,使差者变良、良者变优、优者更优。

四、钻研业务、勇于创新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勇于创新,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创新。”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只有孜孜不倦地从社会实践和专业技术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教学形式,才能完成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勤奋学习、充实自我、勇于创新,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道德要求。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学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现代体育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当然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实际能力包括的较多,具体地说应具备掌握教学大纲、熟悉教材的能力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包括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组织管理教学的实际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体育专业技术水平。总之,体育教师不但要精通本职业务工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且要关心爱护学生,热心帮助学生成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练兴趣,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运动水平。

五、着眼未来,理想教育

篇6

关键词 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and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urfgrass special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urfgrass specialty reform were as follows:mod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eachers,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development of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nd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ty;quality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 。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 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院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 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 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 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 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 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 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 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 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 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 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 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 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 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篇7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要求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A.实用型、应用性是高职培养人才的特点,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理论性的高、精、尖人才;B.人才层次的定义是高级技能型人才;C.服务于现实的生产;D.工作岗位在基层一线。基于以上的高职人才培养特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公共职业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从业者的思想观念、认识水平、品德水准、职业态度等内在品质,以行为和作风为载体而外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首先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及思想认识水平,改变高职生公德意识差、道德素质低、自我完善能力弱、是非辨析能力低下的状态。

(二)专业的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指学生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论证方案,在一定教学计划指导下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及具有基本理论应用的能力。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理论等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是开启学生职业生涯大门的必备条件,也是学生阶梯型职业的重要依托。

(三)社会及专项能力

任何职业岗位都有自身特殊的一些职业核心能力,不仅包括岗位的职业规范、岗位专项技能、岗位经验及兴趣,还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总结能力等。

(四)技能资格认证

从事某些职业必须持有相关资格证书。例如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幼教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英语等级证等;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持有护士证等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业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也是衡量从业者资格能力的主要依据,更是学生踏入职场的通行证。

二、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指导思想

当前,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对特色英语缺乏关注,使得英语教学思想相对较为模糊,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性和职业性培养目标。同时,这也是忽视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知识培训的表现,很容易导致培养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高职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过于注重教材中的知识,比如注重教材文章和英语词汇的讲解、语法知识的使用,一味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教师对英语应用的过度强调,很容易导致自身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情况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客观需求,进而导致学生英语知识掌握情况相对不理想,难以真正满足企业单位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英语课程设置职业导向不足

高职英语是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重要课程,其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在职场情境中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提升涉外事务处理技巧;提升职业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为职业发展做准备。但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许多职业院校所选英语教材及所教内容与高职英语培养目标不符,内容上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运用,而忽视与专业的联系。例如医学系和护理系采用材,没有突出专业特色。高职英语是一门公共英语课程,在教材选择与课程设置上,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渗透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不可毫无针对性地使用材,无差别施教。

(三)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规模较小,办学资金紧张,教学设备相对落后,教学环境很差,高职英语职业化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例如,英语教学语音室、多媒体数字教学设备更新慢,职业化实训场地不足等。除了教学设施、环境方面的因素之外,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评价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重基础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运用能力测试;评价形式单一,仅仅以笔试为主,缺乏形成性评价;重英语A、B级过关考试,忽视对英语职业运用能力的考核,使高职英语的评价考核脱离了最初目标。

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对策

(一)提升高职英语教师的认知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在教学实践中,高职英语教学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为目标,注重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水平,在对高职英语课程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进行合理定位,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广大高职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英语水平,增强后续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增强高职英语教材的职业性

高职英语教材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交际需求,就越容易产生价值,英语教学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在职业素质导向下,教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不断改革英语教材,增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可以说,教材改革是凸显英语教学职业化的核心任务。教材改革应做到几点:首先,英语教材应凸显某一地区的地方特色,将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应用置于特定环境中;其次,围绕听、说、读、写,分模块进行教材建设,如基础英语听说、日常交际听说、专业听说(如建筑专业、机电专业)等模块;最后,要处理好英语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情景锻炼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在一定情景中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三)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在优化教学资源方面,高职院校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更新、完善,拓展实训教学场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真实交流场景;其次,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教师可以将精品教案、视频、微课资料等上传到教学资源网站,供学生下载使用;再次,建立学生自由交流学习中心,在学习中心配备图书资料、音像资料、英语职业化学习光盘等。

在健全评价机制方面,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在笔试基础上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听力和口语测试的内容可依据专业而定,如医学、护理、药学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可选择职场接待、咨询、问诊、病人护理等内容;第二,重视形成综合性评价,即除了理论考试,还应在课堂表演、讨论、课外实践活动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确定最终成绩。

四、结论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成效不会立刻凸显,但对学生入职及职业发展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让学生终身受益。高职英语教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功不可没。针对当下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职业素质导向下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削弱高职英语教学的应试倾向,增强职业倾向,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外语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黛琳,张剑宇.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09,6(06):77-83.

[2]王亚珍,刘冬梅.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4(12):34-36.

篇8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和大学生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着高等教育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就业也是大学生自立社会、回报父母和社会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除客观原因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择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的任务,其中渗透着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职业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务实朴素的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的一种规划和设想。在确定职业理想时,个人的兴趣、特长、价值取向是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会受到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和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受功利主义影响,部分大学生将职业理想定位在工资待遇高、相对轻松的工作,职业理想的确立注重利益、轻视职业的发展性及对社会的贡献,缺乏长远目标,有一定的盲目性。修养与法律课在职业理想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务实性、发展性、阶段性和坚持性。

职业理想的务实性。大学生在确立职业理想时,首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职业素质符不符合所选择职业的要求,职业理想必须以个人能力为依据。其次,树立大众化、普通岗位的职业理想,把自己的视野扩展到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各种层次、各种所有制和各个地域的用人单位上,以踏实的态度,勤奋务实的精神开拓自己的事业。

职业理想的发展性。大学生对薪资和岗位要有合理的期望,只要这个岗位是社会需要的,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也有利于自我才能的发展,就值得去选择。只要大学生的职业理想符合社会需要,而自己又确实具备必需的职业素质,并且愿意不断地付出努力,则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指日可待。

职业理想的阶段性和坚持性。处理好理性择业与实现职业理想的关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 先就业,再择业,循序渐进,应该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实现职业理想的一条可行之路。大学生可采取“分步达标”办法来把握择业期望值。将总的期望值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 然后逐步付诸实施。职业理想的实现要循序渐进,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最终实现。

二、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化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依据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贯穿在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以就业为导向积极设计大学生活,是每个大学生的责任。大学生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职业规划的起点是基于对自我的认知。在修养与法律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观察、思考和选择未来发展目标,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动员大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了解自己职业价值观;通过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培养检验自我的职业能力;通过性格、气质测试等了解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类型;通过自我评价、同学朋友评价、老师领导评价等整体评价自我的优点、缺点;通过成就经历的分析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品质。

职业规划的核心在于对于职业的认知。修养与法律课引导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出版物、人才招聘会、行业展览会、专业学会等途径,广泛了解行业、企业和岗位等职业信息,进行职业环境分析,为职业规划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确定职业路径,并进行优势、弱势和机会因素的分析,以扬长避短。将职业目标落实到大学学习和实践目标,制定大学生活规划,包括知识水平、实践技能、思维方式和理念、人际沟通合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明确的目标,加上详细计划,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帮助大学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生涯顺利进行的保障

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基本职业道德的学习外,大学生应该着重从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方面培养职业道德。

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对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大学时期是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期,应积极地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员形象等,从职业要求出发踏踏实实进行训练。

培养职业情感。职业情感是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行业产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尊严感、幸福感,集中的体现在乐业、勤业、精业之中。乐业者,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把职业当作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勤业者,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刻苦勤奋,努力不懈。精业者,对工作充满兴趣,苦练娴熟技能高超本领。大学生要培养对所学专业的职业情感,才能够自觉地投身到培养职业素质的行动中去。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职业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66-02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想要在求职与择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实践证明,谁在职业素养上占据高位,谁就在就业上占优势,谁也就能够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仅影响高等院校的就业率,也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更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其中,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而其他几项则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比较重视隐性的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2]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大学教育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它在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当中,以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职业法律、职业行动等方面的培养。

1.通过“理想信念篇”进行职业理想信念的培养。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新生刚入校,面对的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开学初,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对2013级新生基本情况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专业的填报,38.2%的学生是亲朋好友帮助选择,对于选择学医的目的,40%的学生认为好找工作,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60%的学生不太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新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缺乏职业意识,更不可能产生职业情感。因此,我们可以在绪论课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对大学生活以及学校概况进行介绍,并设计实践课环节,邀请资深的专业老师讲座,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培养职业意识。紧接着在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为着理想不断奋斗,鼓励学生从进校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理想与职业之间搭建桥梁,让理想通过职场奋斗而梦想成真。

2.通过“人生价值篇”进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篇中,如果单纯地谈人生观,孤立地谈人生价值,则会使整个教学内容显得空洞,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教师将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与实现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教育学生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竞争与合作,尤其在工作岗位中培养与同事的团队合作精神,让职业成为个人发挥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教学则会显得充实而有意义。

3.通过“道德修养篇”进行职业道德与作风的培养。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作风是指从业者在其职业实践和职业生活中所表现的一贯态度,是职业道德在从业者职业行为中的习惯性表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因此,在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与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的教学中除了要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更要在此基础上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整体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4.通过“法律篇”进行职业法律意识及维权观的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应主要从法律的知识、观点和思想三个方面加以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具备法律知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和公平、正义观念的养成。在第五章与第六章的法律专题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再结合第七章第二节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部分将职业法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引入真实生动的法律案例,比如,对“医闹”事件、“护士虐婴”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使大学生加深对法律的深刻理解,培养高尚的职业操守。

5.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职业行为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意识密不可分,树立职业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统一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职业角色,规范职业行为。例如,笔者在实践课上让学生自编自演有关“医德”主题的小品,由学生扮演医生与护士的角色,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符合医护身份的语言、动作,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医护岗位的行为规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立足专业特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所学知识为人民服务。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深化

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1.教师应具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意识。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程度,因此,教师应具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意识。教师应对职业素养的内涵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要了解授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职业道德、就业条件、行业前景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目前,有些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一无所知,无法立足学生就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学缺乏实效性。

2.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入。在教学中,应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应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备好课,拓展教学内容。比如,在谈职业理想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引导学生通过实现职业理想而最终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比如,十报告在推进社会保障及人民健康方面,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们在授课中就将党的十报告中关于医改的方针政策融入到教学中去,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分专业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法律条文的解读。比如,我们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解读了《护士条例》,为药学专业的学生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这样,同学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行业法规,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工作培养法律意识。

3.将实践课与学生专业见习相结合。专业见习是大学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部分,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专业实习的前奏。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讨,专业教师的协助与指导,学生逐步获得实践工作的能力。可见,专业见习能使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的魅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来开展思政课教学,寻找二者的结合点。同时,这两者的结合还有一个优势:既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将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有机地融合,另一方面又可以减轻思政课教师寻找实践教学场所的压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教师专业道德素质 民办高校英语教师 社会环境因素 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s the co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has been provoked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is paper,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re carried out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in Non-governmental Supported Colleges of Fujian Province. Meanwhile,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aris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staff in these colleges are analyzed; som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English Teachers in Non-governmental Supported Colleges; Social factor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morality

德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境界,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

二、调研基本情况

本文对福建省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道德素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下为调研具体情况: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活动先后经历了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总结四个阶段,前后历时1个月。本次活动问卷分中层干部问卷、一线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三种,共计发放730份,其中中层问卷30份、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600份;回收问卷706份,其中中层干部问卷25份、教师问卷92份、学生问卷589份;有效问卷1987份。其中中层干部问卷25份、教师问卷92份、学生问卷680份。从问卷回收情况和答卷的情况来看,广大师生积极配合了此次问卷调查工作。

问卷中就师德现状、师德规范程度、对现有师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为确保调查信息真实,我们采取了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查,所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2.访谈的基本情况。师德师风建设访谈以学校为单位,在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月中自主选择召开时间,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负责监督检查。各学校在会议后形成会议总结,报送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活动组负责整理汇总。活动组共收集6个学校报送的材料,收集整理师德箴言51条,教师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议15条。师德师风建设访谈是对师德师风问卷调查活动的有效补充。

三、教师专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1.对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评价。从调查中看到,认为师德师风现状较好和一般的中层干部各占46%;77%的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很好或是较好;51%的学生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较好。调查显示,62%的教师是出于热爱教育事业的目的从事教育工作的,而且93%的教师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

具体来说,被调查者对教师 “热爱本职工作,工作严谨、认真负责”、“衣着整洁,语言规范健康”、“礼貌待人,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认同。但同时认为在“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良学风”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调查结果表明,进行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全体教师从关爱学生入手,遵循教育规律与原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需要继续提倡和保持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倡必要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2.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不管在什么社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总是社会成员精神面貌的样板之一。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多数教师认为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回答“您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有无必要”问题时,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仅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较没有必要”或“很没有必要”。绝大多数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同是进一步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3.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的重点。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道德品质被认为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这一点可以从被调查者对“您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的回答中体现出来,84%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素质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当前师德师风的主要问题:33%的中层干部认为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薄是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25%的中层干部认为理论知识不深,实践能力不强是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21%的中层干部认为治学不严,学风不端是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58%的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功利化严重,其次诸如合作精神缺乏、创新精神不强,师德意识淡漠等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5%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敷衍,散漫随意是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

4.对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认同。被调查者对于改进师德师风的措施,如“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提供针对性培训”、“宣传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加强教职工队伍的管理”,以及“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建设”等都较为赞同,但9.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年终考核等方面师德一票否决”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6%的被调查者认为“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对提高师德师风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

四、调研反映出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极少数教师存在工作敷衍、品行不端、效率低下、散漫随意等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现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影响师德师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个人思想认识不够。极少数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较欠缺,没有作为一名光荣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仅将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转到其它职业的过渡或跳板,责任心不强,缺乏必然的爱岗敬业精神。调查显示,43%的教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了解或认为高不可攀。

2.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交往的愈加频繁,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教师队伍中有所蔓延。虽然近些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师职业的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工作难度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仍显不足。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不利因素使其难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来。

3.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调研表明,广大教师十分重视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量化和完善考评体系,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50%的中层干部认为制定师德奖惩制度尤为重要。

不少教师表示,要“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应引入学生评价因素”、“强化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意见”、“建立公开公平的考核制度”。强调学生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是这次调研的重要建议之一。部分教师建议建立骨干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相结合的考评体系,量化考核广大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

五、加强和改进教师专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措施

通过调研工作得到的当前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提供了依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教育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同公立高校相比相对不高,教师自身责任心显得不足。因此,加强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十分必要。

2.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自律水平。通过文化传统和基本规范的宣传教育,辅之以师德师风的典型宣传,挖掘在岗教师在师德师L方面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注重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人,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历史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完善考评体系,加强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双向考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也必须遵守科学研究的规矩。每年与年度考核同步,进行师德综合评定,并将师德评定结果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奖惩的依据。更加注重在准备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组织考试、指导论文、课题研究和日常教育等教书育人的实际环节与过程中,考察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师风状况和师德表现。探索师德师风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拓宽师德师风评价渠道,在做好专家评估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参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

4.努力营造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要在提高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待遇方面继续努力,扩大受益幅度,努力减少与其它职业、专业教师的差距,而且要为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教育学生也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瑾.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01).

[2]张庆秀,王岩.教师的教学素质如何与时代同步[J].教育探索. 2002(01).

[3]夏宣玉,鄢娟.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内容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0(03).

[4]辛自强,林崇德,俞国良.教师互动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及应用[J].心理科学.2000(04).

[5]李悦辉.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要素的调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王育民.职业与职业道德[J].社会学研究.1994(01).

[7]韩进之,黄白.我国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04).

[8]蒋旭.基于需要分析的中学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