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心理学破窗效应

篇1

一、罗森塔尔效应:注重发展性期望与经常性鼓励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深受“皮格马利翁深情倾注木头雕像变成美女”神话故事的启发,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来到加州一所普通学校,在给学生象征性地做了一个并没有打出分数的智力测验后,从中随意选出20%学生,告知老师,这些学生在测验中得分很高,是班上“最优秀的”“即将开放的花朵”,学习上极具潜力,的确是可造之材。罗森塔尔又要求校长找来三位教师,说是根据日常教学表现,他们是学校最有潜力、最优秀的教师,希望教好这批智商比同龄孩子都要高的学生。一年以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调查,惊喜地发现这些学生成绩大幅提升,IQ水平明显增高,远远超过其他学生;三位老师也觉得自己很优秀、很成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工作格外卖力。结果自然皆大欢喜,但事实上,当初无论学生或教师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并没有刻意安排。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赏识、信任、赞扬和鼓励能够赋于学生极大的动力,让他们充满自信,看到美好的前景,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位学生都是一块等待雕琢成器的玉,给他们以鼓励、赏识和尊重,树立成功信心,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要消除急功近利心理。转化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具有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新突破、稳进步”的策略,因人而异制定转化学困生的最近实现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让学生感受到能够实现的期望和触手可及的成功,激起内在奋发有为的强烈愿景。再者,教师积极采取措施激励,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和优势,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多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上课回答提问、担任班组干部、参加文体活动等,同时对于学困生每项成绩的取得和小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因势利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称羡,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我能、我行”的自信心。

二、护花现象:注重情感性教育和合理性引导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护花”现象:在花园里,如果都用禁止性、惩戒性的标语来阻止游客采摘花朵,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而会导致更多的游客采摘花朵,但换上温馨的提示标语后,游客的自觉性会大大提升。

这种现象在教师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困生”有着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既自卑又自尊。虽然知道自己存在不足,容不得别人轻视,却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甚至很“自负”的言行;虽然内心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爱、肯定和鼓励,却往往人为地拉开距离,有意逃避。如果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经常使用“不能”“不要”“禁止”“必须”等强势、禁止、惩戒性语言,很容易激起“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表面上遵从,私下里却背道而行,更严重的是也许会滋生出“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教师不妨走近学生、蹲下身子、温情迎合、交流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诚心、爱心、细心和耐心教育引导。

三、破窗理论:注重应急性处理与持久性转化

篇2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聚焦课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之所在。关注课堂,会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本文从加强课堂常规管理、注重课堂情感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及记忆“系列位置效应”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

一、加强课堂常规管理

良好的课堂常规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序而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是真正学习发生的智力背景。课堂常规管理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维持好课堂纪律。纪律是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尊重爱护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构建和谐班级、活跃课堂气氛一定要建立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要体现“慈严相济”,否则,和谐就会缺失一个基础,活跃就会演变成一种散漫。具体的方法可采用在课前制定课堂常规,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什么行为是可为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接下来教师要落实制定的课堂常规并做到奖罚分明,尤其要对少数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学生重点关注,以便让违纪对课堂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并不使之扩大化。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Break windoweffect),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不好的小事都可能成为一个“引爆点”,如果在其出现之初不及时加以重视并矫正,就可能连续生发出诸多相似的“引爆点”,最终形成一个全面被“引爆”了的糟糕局面。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样的“引爆点”就是课堂上出现的违纪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制止,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气候”,从而严重影响班级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使用眼神、动作或提问等方式,对部分分心走神的学生予以关注、提醒或暗示,使他们能够提高注意力,并使思想聚焦课堂。如:如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对于个别思想容易走神的学生,可以时不时的要求他们复述课堂纪律细则:上课要挺直腰杆(sit up),双手放在桌面上(hands on the desk),眼睛看着老师(eyes on the teacher),回答问题要先举手(hand up before answering questions)等等。

二、注重课堂情感效应

进入21世纪,教育过程中的“人文要素”备受关注。所谓“人文要素”指的是通过人文关怀,对受教育者的心灵、精神高度尊重和呵护,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变得高度有效。”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获得成功,必须重视情感投资,争取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亲师、爱师,“感人心者莫乎情”,心理学上的“南风”法则也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讲究方法,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不要吝惜鼓励性的语言(wonderful,great,good…)。学生回答正确时当场予以肯定,出现错误时则要鼓励再尝试,并随时加以提示,不要使用整体否定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学习挫失感乃至恐惧感。教师要善于应用关怀性的动作,比如微笑、点头等,明确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使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情感温暖。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力量来感染并影响学生。渊博的知识能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拜感。充满魅力的人格力量可以感化学生,使之能够自然地受到教师高尚道德的熏染并进而在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于是教师完成了从一个授业者到传道者的转变。

第三,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尤其要对困难的学生表示关心爱护。只有真心地帮助了学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这种动力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一大批同学,这样就能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重视“系列位置效应”

学习,尤其是学习一门外国语言,记忆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一个人的学习效率,首先就要学会科学的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重现的心理过程。加拿大学者墨多克(B.B.Murdock)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被试者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等,请被试按照一定顺序学习这些词,然后让他们进行自由回忆,想到哪个单词就说出哪个单词。结果发现,最先学习的单词和最后学习的单词,其回忆成绩最好,而中间部分的单词回忆成绩最差。据此,心理学家描绘出了关于记忆的“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curve)(一个u型的曲线),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知,该曲线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因区域、近因区域和中间区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近因区域和首因区域的记忆较好,而曲线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这就告诉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安排记忆内容,高度重视课堂的前后时间段的学习,尤其要克服的是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堂开始的10分钟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说教,浪费了一堂课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应该把需要强化记忆的内容放在“优先”的位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要重视每节课后面的时段的有效利用,进行巩固记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四、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根据他们的认知风格确定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巧妙地把音乐、游戏、绘画、表演等方式融合于教学之中,寓教于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喜欢探新求异,同时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半成熟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真实生活情景引进课堂,让学生如临其境,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从而使认知更加牢固。比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第四单元A部分四个祈使句时,可以事先让学生带小闹钟进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先把闹钟拨早上6点,闹铃响起后,让学生做伸懒腰、打哈欠的动作,然后引出“get up”;接着把闹钟拨到早上7点,让学生拿起书包,做去上学状,继而引出祈使句“go to school”;以此类推,引导学生学习另外两个祈使句“go home”和“go to bed”。

2.善用图画,使教学形象生动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生动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一项对学生认知测试的结果表明,图画的使用对学生记忆力的保持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一组凭口述传达信息的学生,三天之后记忆保持率只有10%,而边看图边口述的学生,三天之后记忆保持率高达65%。为此,简笔画(stickfigures)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指的是用木棒样的粗线条组合成的各种形象,如人物、动物、静物或景物,它可以辅助板书与语言,生动形象地说明教学内容。笔者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第三单元8种水果时,就画了一幅有趣的简笔画,把8种水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fruit man”(水果人):an apple――笑脸,bananas――眉毛,oranges――眼睛,a pear――鼻子,a mango――嘴巴,peaches――耳朵,a pineapple――头发,awatermelon――身体,见图2。结果,小学生们兴奋不已,非常积极的配合教学,非常顺利的掌握了目标单词,并且乐在其中。

3.借助音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适度的音乐能激发右脑的兴奋,使左脑工作时,右脑也参与,这对于提高整个大脑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是有积极作用的。马克思也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歌曲是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特殊艺术手段。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唱歌是儿童最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一。由于歌词和旋律可激发人的情绪和想象力,易于打动和吸引学生,在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插入相关歌曲,或自编律动,把音乐和英语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课堂气氛。如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3A第二单元8种颜色时,可以通过一首歌曲来进行:“red,red,is the color Isee,if you are wearing red,/then show it to me,stand up and turnaround,show me your red and then sit down.”先教学生唱会这首歌曲,然后让学生把“red”依次换成“green、yellow、white、black、brown、blue、orange”等7种颜色,这样教了后会发现,小学生们不仅颜色的单词记得很牢固,而且课后在不停地唱这首歌,学习效果自不必说。

4.设计游戏,使教学生动有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寓教于乐,融言、行、情为一体,符合学生的心里发展特点,为学生创造了宽松和充满欢乐的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如,在教授“skirt”一词时,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用“Magic fingers”(魔法手指)这一游戏。教师一边在胸前神秘地转动双手,一边大声清晰地说“skirt”一词,然后迅速闪现手指,学生看到几根手指就要重复几遍“skirt”,这样一下子就把枯燥无趣的单词复读变得生动活泼,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5.巧用表演和竞赛,激发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也强。老师可以开展一些英语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竞赛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运用多种鼓励形式,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控制竞赛,尽可能保持“平衡”,始终使全班同学处于你追我赶的局面。如:在学习水果的英语单词时,可以把班级学生分为3大组,比赛赢苹果。首先学习“apple”一词,玩传话筒游戏,成功的组就可以得到一个apple。这样的竞争不仅班级课堂的气氛活跃,而且记忆的单词更加牢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另外还可利用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3A第一单元B部分动物名称时,教师可抓住每种动物的动作特征或声音特点,让学生边模仿边学习,“cat cat,miaow,miaow,miaow;dog dog,woof,woof,woof”。还有模仿小鸟飞的动作去拍翅膀,模仿孙悟空的经典动作去学习“monkey”等等,然后两个学生一组,进行“I do you say”(我做你说)游戏,一个表演,一个说单词,轮流进行,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聚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个教师都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只有牢牢把握住每一节课的40分钟并科学地加以利用,知识学习和素质教育才有共赢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进而有效实现小学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