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质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医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日常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0-02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自市教委召开德育工作推进会以来,我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进行质量内涵建设的同时,着重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职业素养是医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应该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和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风向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良好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2]。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新一轮质量内涵建设中,专业课程应突破传统的知识目标,建立能力目标,让学生直接能到医药企业上岗就业,更好地体现为企业服务、为岗位服务的价值取向。但根据企业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表现的反馈显示,现状下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素养要求相仍有一定距离。因为,企业需要的中级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因此,我们在设定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设定了素质目标,寓职业素质培养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发挥专业教学在医药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各专业的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从一而终地贯彻医药职业素质教育,即在培养知识、能力的同时把“依法制药、遵循SOP、严格程序、质量第一、责任唯重”等医药职业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切入点

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知识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处于相对独立的模式,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理念创新,积极探索医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模式,找准切入点,在动态中建立起职业素养教育和能力培养体系的立体框架。

(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在医药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医药类高职院校应把与医药企业长效合作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把课程标准接轨于行业标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MP),充分挖掘专业教学中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发挥一定的职业素质培养载体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悟,悟中行”的过程中实现医药职业素质的升华。

鉴于此,我校结合本身的专业特点,编写本校的校本教材。这些模块化的校本教材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满足了医药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了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融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业合格的重要评估指标。

(二)建立二元融合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育培养机制[3]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按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企业的参与不但可以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可以为实行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能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大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兴趣和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与企业或行业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增强校企共同育人的吸引力和能力[4]。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而应该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有条件和优势。学校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并强化监督和考核,引导和鼓励专业课教师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内容、备课、课堂管理等环节中。运用现实中齐二药假药事件和上海甲氨蝶呤事件等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此外,专业课教师要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深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沿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功底,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本理论知识,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

(二)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医药类高职院校可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全国医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药剂压片工、中药调剂员、药物分析工和医药商品购销员等工种的比赛,把比赛要求的职业素质融于技能培训中,让学生懂得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同时,相关社团应策划组织类似的一些校园性的比赛,让更多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使职业素养得到提升[5]。

此外,高职院校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带学生到制药企业或医药公司观摩或实践,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三)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工作

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要切实重视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来保障GMP的良好实施,培养学生自觉地按照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工作,将“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时刻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养成良好的GMP意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模拟职业的工作过程,因此应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规范有一定的认识,比如进入实训车间前的更衣流程,制剂生产过程中SOP的执行以及清场工作等,使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使之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校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满足医药企业岗位需求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专业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融会在一起,尤其是专业课程始终贯穿GMP要求,树立学生依法制药的意识,培养严谨科学素质。然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和实践医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式,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走出校门后的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5,25(3):253-255.

[2]张紫军.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调研[J].职教论坛,2012,20:88-89.

[3]刘轶群,张志宏.高职医药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0,5:26-42.

篇2

[关键词] 教师 职业形象 塑造 管理

教师职业形象,是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知的综合体现。教师作为创新知识、传递知识、指导学生个性发展、生存、做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历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尊崇和爱戴。因此,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应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公众对教师的期望,是一种价值无法估量的资源,不仅是教师本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所在学校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反映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教师塑造个人职业形象的原则

1.符合社会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社会和自我以及他人对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所抱有的期望。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就是人们对教师应当具有符合其身份特点形象的期望。大致包括:

(1)专业化。教师应该是饱学之士,对自身专业领域有一定研究,同时也是教育专家、教学专家。

(2)高素质。除内在学识外,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修养,言谈举止优雅大方,服装得体而不华丽,有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

(3)平易近人。教师能否打动学生,取决于其是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能否真正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

2.与时俱进

符合社会角色期待是要求教师具有教师职业特征,同时,教师要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新理念,还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二、教师个人职业形象的塑造

常言道:师者,从之模范矣!教师本身就是形象,教师的形象是由内在和外在形象共同构成的,而内在形象须通过外在形象才能得以展现。教师通过自己形象的示范,以不可抗拒的引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因此,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1.仪容仪表

良好的仪容能展示教师的精神面貌,规范教师的角色职责。美容化妆是社会时尚的一种礼貌行为,而自然妆是教师形象的最佳选择。

2.衣着服饰

教师在校园里的穿着打扮须坚持三个把握。首先,把握TPO原则(即时间Time;地点Place;目的Object)与其年龄、形体、职业以及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女教师着装应作时尚的选择,得体人时,扬美遮丑,但不能过于花哨。短裤、背心、拖鞋等服装,不能登大雅之堂,更不能进入课堂。其次,把握尺度。教师在校园里的衣着服饰,既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及亲和力,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又不能反客为主,干扰、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再次,把握灵活性。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的场所可分为校内外和课内外,在不同的场合,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衣着服饰。

3.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的内心世界宣泄的窗口。在当前创建和谐校园及人性化教育模式中,决定了教师的面部表情应当是尽可能多的和颜悦色,尽可能让学生在舒适、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适当地使用赋予深意的眼神,给予学生鼓励或警示,以达到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因此,适当丰富的面部表情可以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更可以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姿态。姿态是指用形体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非语言的语言形式。所谓“言传身教”中的“身教”指的就是姿态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它包括课内站姿和动态;课外的坐姿和待人接物。站姿应抬头挺胸、豁达自信,塑造优美的静态形象;坐姿应端正、文雅、大方,塑造自然舒适的坐态美;待人接物应随和、得体、自然,塑造和谐的处世美。教师在校园里,应时刻留意自己的姿态,在创造悦目性的同时完成对学生行为美的教育。

(3)手势。教师的手势是教态美在三维空间的延伸,以手势助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地动用手势,可以激励学生的情绪。课堂教学中的手势语,是一种艺术化的手势语,要自然、准确、大方,切不可过滥和过度,不可矫揉造作,装模作样,使人感到轻浮和厌恶,又不可过于死板拘束,扭扭捏捏,使人感到压抑和滑稽可笑,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心情。

(4)语言表达。教师的语言形象的形成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语音。教师声音要宏亮,但也要柔和,让学生听上去感到没有压力、愉快;第二,语速。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有声调、节奏上的起伏,才能吸引学生注意,产生听课兴趣;第三,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应当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表达意思,复杂的语言反而产生歧义,概念不清、学生理解不透;第四,言之有物。

可见,知识的完美传授必须借助于教师与之对应的适当的仪容服饰、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和口语表达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职业形象的自我管理

教师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其内在素质的反映,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教师发展的核心。教师需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完善自身,提升个人素质,也就是说,要管理个人职业形象的内涵。

1.成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改革者

当代教师要具有全球化的广阔视野,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不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不固执于个人的经验,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多给予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师生间真正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2.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必须紧跟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观点、研究新问题,教到老,学到老。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独特意义不在于他(她)是知识的给予者,而在于他(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3.成为富于创造力的研究者

当代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经验型的“教书匠”,而应是富于创造力和反思能力的专家型的教师。作为教师的研究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专家,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专业知识,更要善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意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和职业魅力。

教师应在内在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将美与和谐建立在心中,并将这种美与和谐赋予一定的生命,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在教学情境和社会情景中感动学生、感动社会,真正达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婕.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素质养成;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尽快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存在着片面化、功利化的理解,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更多注重的是职业技能的培训与养成,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发展的趋势看,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要素是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如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把学生的职业能力比作是冰山的话,那么职业技能就是显现在水面上的那一部分,随时可以调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容易见成效;而潜藏在水面下的隐性部分则是职业人的综合素质,无法通过短期培训来解决,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一个层面[2]。我们的研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对职场调查结果的比照,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要求,设计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的方案,包括情绪情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等模块,以帮助学生在短暂的大学生活中,养成基本的职业素质,为高职教育的职业化道路探索进行试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在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从业人员在履行某类职业岗位职责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3],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个性及职业精神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制约[4]。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涵盖知识与技能、道德与品质的迁移、整合与类化,是职业素质养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学生形成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素质的行为总称。在高职教育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关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调研及分析

职业素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是企业对员工提出的与岗位相配置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理念,学校要做到与企业无缝对接,必须要了解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客观要求,找到这个接口,才能规划出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解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我们从2001届至今的毕业生中抽取10%的比例进行毕业后回访,同时对毕业生所在单位进行毕业生综合素质调查,并对近5年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54家企业作为重点对象进行访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254份,提取在访谈中企业提及的毕业生素质要求且不属于专业技能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数据分析,按照各专业大类,排序如下:

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对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的要求占居首位,其次是沟通能力、良好的个性特点、团队合作精神、诚信精神、职业素养、吃苦精神、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承压能力。

其实工作态度并不是一种能力,我们无法通过训练来进行培养,只有通过引导式的教育来端正学生对工作、学习的态度。确实,90后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比较消极、模糊,甚至他们对待目前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与企业需求的不适应,怕吃苦、对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等这些当下的问题,将来也同样会迁移到工作中去。

另外,企业对学生沟通能力的期望也非常高,几乎每个企业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都提到了这个要求。虽然学校营造了一些平台,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缺乏锻炼的机会,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对沟通能力的提升产生自觉意识,并搭建更多的舞台供他们成长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采取问卷测评的方式来调查学生的个性特点,企业的需求告诉我们,在学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点,尤其是学生的性格、意志这些可塑性较强的心理要素。

团队合作能力在现代企业中已经颇受重视。而在高校,因沿袭原有教学模式的情况,团队合作的训练机会非常少,学生的学习往往仍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

诚信精神、职业素养、吃苦精神、学习能力提及率均在35%以上,说明企业对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有很高的要求。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中,拖欠学费,考试舞弊,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众多诚信问题已引起教育界广泛关注,也自然引起了用人单位对品德考量的重视。

三、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实施途径

职业素质是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品性修养等一系列培养途径迁移、整合、内化与类化形成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全过程,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统筹安排、分类设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素质养成要求,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围绕相关专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专长,内外结合,着力研究构建于学校、企业、社会立体体系下的职业素质养成途径。

1.课程教学

(1)专业剖析与课程改革。各个专业都应认真研究社会、企业对人才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深入进行专业剖析和市场需求分析,并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相关课程,确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内容。专业剖析不仅仅是专业本身或仅从教师层面展开,而应该从专业人的综合素质、从“职业人”层面展开。在后续相关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关于职业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也应有所侧重,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着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花大力气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梳理与合理整合,确保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人格品质结构“齐头并进”。同时,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基于岗位(岗位群)工作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工作项目引导、情景熏陶、角色扮演、案例认知、岗位体验活动等为载体,引入企业、车间的工作环境,以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经验、对策为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实战强化。

(2)职业规划与指导。通过开设职业规划与指导课程,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通过职业认识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创业与就业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职场,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认知程度,自觉地按照职业规划目标进行自我职业素质训练,有意识地将个性发展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避免不良自我定位,提高学生首次就业的“人-职”匹配程度,也为将来在职业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累资本。

同时,应将专业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在制度中明确导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提供包括职业目标设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职业指导,而不只局限在对课程学习或是毕业论文的指导,并建立相应的考核与奖励措施。

(3)职业素质渗透。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在接受专业教育,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关课程为支撑,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与特点,把思想道德要求、人文理念、竞争意识、法制观念、诚信和敬业精神等融通在课程教学之中,同时,把遵纪情况、学习态度等体现职业素质的日常表现也纳入到课程的考核中去。尽可能地开展校企间的网络教学,可借助企业网站了解企业文化,开发职业养成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让学生在校、企文化的反复“磨合”中尽快适应企业的素质环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

2.实践教学

职业素质养成应采用体验式教育方式。隐性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往往是被“体验”出来的,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模式和课堂对话模式难以被学生接收;从能力的养成来看,“做到比知道更重要”,体验式教学更有助于教学互动和习惯养成。其次,强化实践教学,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依托校企合作,加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提供必要的条件。

(1)校内实习、实训。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内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法纪观念,强化生产质量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2)校外见习与实习。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在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相关岗位上进行见习和实践学习,实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或经营流程。学生毕业前,要安排他们去企业“顶岗”,“真刀真枪”地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及竞争意识,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也能促使学生对行业和岗位作进一步的思考,增强学生对岗位和社会的适应性,加快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3)校企合作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选择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作为稳定的职业素质教育基地,借助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完善“产学一体化”,有选择地将企业的车间、分公司引入学校,聘请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研究、课程项目开发和教学,建设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场景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使教学内容按照真实的生产经营流程完成[5],从而培养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自觉性。深化“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果研发到位的话,还可以承揽业务,加工真实产品、提供技术服务[6]。在校企合作平台上进行能力教学和实践创新,能更大范围的、真正意义上做到职业素质的训导、养成。

3.校企文化活动

职业素质教育离不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应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运行方式,做大做强以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内化为目标的各类活动,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

(1)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专业技能节、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体现职业人文特征的主题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对接,不断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前感受先进企业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7],逐步养成敬业乐业、创新创业、团结协作的职业岗位素质。

(2)学术讲座与交流。高职院校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邀请专家教授、企业家、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等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举办座谈会和文化沙龙等,有条件的话,可以不定期地组织校友见面会,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互动[8],介绍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企业文化,创业过程等,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问题,体验真实的创业搏动。

(3)暑期社会实践。学校应不断扩大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联系,包括校际实践平台互享,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广阔平台,让他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认识社会、增长才干、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增长使命感,并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的自我教育过程[9]。

四、结 语

职业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丰富,随着从业者职业生涯的推进而不断完善。高校、从业者要根据新形势,及时把握社会、市场的新需求,加深对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的认识,对职业素质教育核心体系达成共识,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张翔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培养体系构建[J].高

职教育,2010,(1):42-44.

[2] 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2009,(2):41-43.

[3] 邹虹萍.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培

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30-31.

[4] 杨晓杰,涂国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S1):49-50.

[5] 李永萍,吕玲,董自红.融入企业文化构建高职职业素

质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09,(18):50-52.

[6] 徐国庆.如何培养职业素质[J].职教论坛,2007,(18):

1-3.

[7] 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2009,(10):37-38.

[8] 彭远威,陈国梁.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训导的实施途径

[J].现代教育科学,200,(3):103-105.

篇4

(广西商业学校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近年来,素食文化在我国兴起,并且开始向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渗透,并逐渐对其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素食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中职烹饪学校的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

关键词 素食文化;中职烹饪专业

Vegetarian food culture to medium job cooking profession of permeate

Liu Ju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vegetarian food culture at our country rise, and beginning to in etc. occupation school cooking profession permeate, and gradual as to it’s creation influence.Main performance in the vegetarian food business enterprise pass various way influence job cooking school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the course constitution, content of course and teaching way etc..

【Key words】Vegetarian food culture;Medium job cooking profession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了非富多彩的美食文化。素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当今社会,素食文化蓬勃发展,天然纯净的素食受到人们的亲睐,成为饮食新潮流。

一、素食文化内涵

(一)什么是素食文化、素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要解释什么是素食文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素食。单从字义来看,中文“素”字往往表示质朴和白色。在古代汉语中素食有三种基本含义。即蔬食、瓜果、无功而食禄。现代汉语多用来表示朴实无华、基础的、本质的意思。“素食”中的“素”字取朴实无华之意。指的是非肉类食物。但是许多人对素食的认识并不科学,一般人们认为的素食如青菜、豆腐等,其实只是素食的一小部分。菌类、竹类、海藻类也属于素食。还有一些人也把肉食与荤食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植物中的菜类、菌类、藻类、竹类以及野菜等是属于素食的;肉食则是指动物的尸体;荤食是指辛味植物,如洋葱、大蒜、韭菜等。

素食文化既是新兴事物,同时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素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与大乘佛教密切联系在一起,原本属于一种宗教文化。大乘佛教宣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主张众生平等,认为动物畜生是生死轮回的结果,因此,把杀生看做是一种罪恶。西汉末年,佛教东来,立即在中国生根发芽,佛教的素食主张也随之发展起来,在中国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取得大发展。从梁武帝开始,礼佛成为时尚,由于梁武帝终身素食,使得素食流行起来,素食作为一个独立的饮食体系得到了真正发展和提高,逐渐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成为别具一格的流派。

素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例如天人合一思想。天就是指大自然,人指的是人类。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有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儒家思想更是强调仁爱,而食素的出发点正是为了避免杀生,可见素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另外,素食文化还一直与正心修德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人们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有斋戒的习惯。例如,在重大祭祀之前,要沐浴更衣,不得喝酒吃荤。这种习俗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从这种习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素食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殊地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人一直认为素食有利于养生。《吕氏春秋》中指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因此,要想健康就必须“不味众珍”。李渔在《闲情偶寄》里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

总之,佛教的慈悲救世精神和戒杀放生的平等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天人合一、养生观念等,使得素食文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起来。

(二)素食文化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要求。饮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素食文化的兴起与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以往,只有穷人和僧侣食素,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吃素并不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肉类食品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日常食品,人们在大量食用肉类食品后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出现了恶化,肥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列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在这种背景下,素食作为一种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1]。从前那种以肉食为荣,以素食为耻的观念逐渐消失了。素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二、素食文化向中职烹饪专业渗透

(一)中职烹饪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素质教育欠佳

我国一直都在强调德育,德育也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题中之义,但是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环节仍然比较薄弱,成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市场上对烹饪专业学生反映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中职烹饪专业由于疏于职业道德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具体表现为在一个岗位上无法长期坚持,经常跳槽,另外很多酒店希望学生端正工作态度、拓宽知识面等。这些都给中职烹饪专业敲响了警钟。只有更加注重提高学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构建合理的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有效开发和整合现有烹饪专业可利用的德育资源,以形成合力效应,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德育目标的迫切要求。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且脱离实际

目前我国多数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缺乏整体性,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有时还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另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餐饮行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课程的设置于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导致学生难以跟上时代潮流[2]。经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学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再培训和再学习才能满足岗位要求。

3、教师观念有待改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力量,因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我国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观念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理念落后,与社会发展潮流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社会餐饮行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原料、新调味不了解。年轻的教师虽然观念比较先进,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少,实践能力往往落后于理论知识。

教师教学所使用的课本往往更新较慢,而有些教师却固守课本,照本宣科,导致所教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无法适应餐饮企业的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4、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严重

中职烹饪专业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学生往往只知道某种菜品需要怎么做,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状况的存在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发展,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技能型创新人才,必须能够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技能型创新人才丰富想象力、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都需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理论知识的缺乏也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

(二)素食文化对中职烹饪专业的渗透

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企业的适应能力、认同感以及今后的升职空间。因此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远远高于技能水平。

1、环境渗透

随着素食文化的兴起,其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地引起一些学校烹饪专业的重视,在许多烹饪专业的教学中都能看到素食文化的踪影。许多学校都重视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有的学校招聘素食文化的专家做学校的老师,专门设立了素食文化的课程。有的学校积极与素食文化企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素食文化宣传活动。例如,在校园里张贴宣传素食文化的海报,编印大量的素食文化的宣传手册,免费发给在校学生。同时还组织宣讲队,在校园进行素食文化的宣讲。另外,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热情,还组织相关的知识竞赛,并根据名次设置相应的奖励。还邀请知名企业来开展素食文化的宣讲。有的素食文化企业还专门到学校进行演讲,宣传素食文化理念。

素食文化向学校环境渗透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可以想见,随着素食文化的兴起,素食文化对校园环境的影响还将进一步扩大。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影响不容小觑,因为学校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校园环境一旦被素食文化浸润,必将大大促进素食文化在餐饮行业的流行。

2、教学渗透

教学无疑是学校的主要活动,各种教学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学任务通过课程设置来表现。课程,包括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等。素食文化向中职烹饪专业的渗透还表现在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影响。近年来,许多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开始设置文化课程,其中就包括了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学校还聘请了专门的素食文化学者到学校任教,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一些关于素食文化的著作也逐渐被学校列为学生的必读书,有的甚至成为学生的教科书。由此可见,素食文化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另外,在实践课程中也能看到素食文化的影响。实践课程也是素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在越来越多的实践课程体现出素食文化的要求,例如,强调菜品口味的清淡,崇尚绿色菜品的创新等。烹饪课程主要在于实践,因此,素食文化对实践课程的渗透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三)素食企业教学实践

中职学校烹饪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厨师的责任,同时,学校在一定意义上也能起到引领社会饮食潮流的作用。因此,素食企业看到了中职烹饪学校在推动素食文化方面的潜力,于是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等施加影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校企合作。素食文化企业与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合作,可以让学校培养拥有素食文化素养的厨师。素食文化企业与烹饪学校的合作使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促进了中职烹饪专业的培养模式、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具体表现为企业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施加影响,即要求学校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培养素食文化人才。这其实是一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企业则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在这种双赢的模式中,素食文化企业实现了其推广素食文化的目的。

(四)顶岗实习,扩大学生就业面

素食文化企业为中职烹饪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同时,为了能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他们必然更倾向于学习与素食文化相关的知识。所以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其所践行的自然也是素食文化倡导的理念。可见,素食文化企业的兴起及其向中职烹饪专业的渗透既有利于扩展学生就业面,同时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素食文化的发展。

总之,素食文化企业使用各种手段,利用各种机会,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对学生进行素食文化的教育,为素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教师;职业素质;设计依据

一、教师职业素质的概念

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条例下(无语言障碍,无形体缺陷等),主要是经过后天科学训练、系统培养与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教师才可以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型教师。

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能力发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未来成材的楷模。由于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完成国家人才培养这一宏观工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所以素质较高的教师不但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迅速地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引发学生尊重和崇敬的心理,而素质较差的教师则相反,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得不到学生尊重和崇敬,也不利于教师自己的发展。

二、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特点:

1.全面性:教育工作是不断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和了解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显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要求教师素质结构全面,要有全面育人的能力。

2.示范性: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要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举手投足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是教师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显著特点。

3.稳定性:教师直接参与的经常性工作是具有稳定、重复,可操作性的工作。所以对教师的基本职业品质要内化成稳定的心理结构去操纵教师的职业行为,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规范的职业品质。

4.创造性:教师本人传授的是前人积累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领域。如何教会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会学,就要求教师善于科学与艺术地加工有用的信息,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再创性。

三、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及设计依据

(一)人才型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

1.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提高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修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高尚的思想情操,严谨的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掌握深厚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比较广泛的爱好、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和较强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等。

教师职业素质的三个方面,构成教师职业素质的结构,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方向、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身心的素质是保证。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缺少哪一方面都影响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教师现代化职业素质的设计依据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给教师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

1.教学能力复合化。从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看,学校育人的信息源的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新课程计划也已经把课程划分为必修、选修、活动三大课程。所以要对现有学科教师加强其从事学科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其从事选修课程的教学能力,发展其从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具有复合教学能力。

2.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是21世纪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多学科对同一个学生个体施教的过程中,要求各科老师有相互配合的意识,应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教师能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以及一般方法论知识。

3.教育交往的多样化。教师应加强多向的教育交往,业务研究交往,师生情感交往等多种交往能力。

4.教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全社会的重视教育,加强教育投入,促进了教学装备的现代化。这些都使得教学手段现代化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为此“三片、两带、一机”将成为教师的常规手段,通过电化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将成为教师职业品质的重要一环。

5.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是超前的事业。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教师不但要适应教育的今天,还要面对发展的未来。这就不但要求教师要对今天的社会变革与发展有适应力,还要为21世纪社会培养有竞争力的人才,要求教师必须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获取处理使用信息、教育科研等多项发展能力。

四、大力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造就更多人才型教师

1.广泛深入的开展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建设。教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其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更严。我们必须看到,教师作为文化人,其精神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往往比一般人更重要,奉献精神是促进教师进步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核心内容。

2.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素质的运行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约束机制。这两个机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仅有文化知识的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比如下实验室、下厂锻炼等等。

参考文献:

[1]阎增援.论大学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篇6

关键词 政工人员 素质 能力强化

一、事业单位政工人员存在问题

由于很多政工人员在还未上任之前,凭借着个人优异的成绩和过人的才华,备受青睐与信任,最终他们成为了正式的事业单位政工人员,可是往往在这时候会出现一些平常没有机会发现的问题存在,成绩与职位不成正比,这主要是在身职政工人员前,没有及时做好政工的了解而产生一系列职业漏洞。

也有部分政工人员才踏入这个领域前一直为之为目标努力前进,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及重要性,但是缺乏一个政工人员对政治面必备的专业知识运用,最终即便敏锐的发现问题所在,却发生无从下手无计可施的事情发生。

二、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素质培养

(一)建立素质意识

建立素质意识是素质养成的基础,要想建立政工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先引领政工人员认识素质,使他们对素质有一个概念,懂得什么是素质。素质一词是生理学概念,尽管各种专业学系对素质不能做出一个唯一的公式概念,但是各种对素质的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点,也就是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先天特点,也就是素养的意思。素质在生活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一个政工人员来说,素质意识的好坏以及韧性大小对其使用素质起着决定性因素。

(二)树立道德规范素质

素质道德对一个政治员工在素质交集中不可或缺的。好的道德素养其内容主要集合:素质交集中传递目标不与世俗背道而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在素质活动中应以公平,光明为原则进行。

(三)素质能力培养

素质能力是一个多元化生理学概念,它主要由素质的反应分析能力、素质再生能力、素质掌控能力以及素质想象能力等表现出来的。随着现文明代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在号召中标榜自身的素质能力,极度催化而增长的素质,往往忽略了一个合格素质所应有的质量,所以在标榜素质的同时,不要懂得过滤素质,将杂质杜绝,精益求精,吸取学习好的素质才能延长强健自己的素质学习能力,要善于分析,再做选择。

(四)素质技能强化培训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技术主要以:互联网网络、数据库资料、电子书刊、CD、传媒科技信息等。这些已知的技术资源只要学会掌控方法,那么探索寻求政治体系专精素质来利用自己素质学习的能进行更新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三、提高事业单位政工人员业务能力的途径

(一)规划职业生涯

新入职或者新转入政工队伍的人员,首先应在相关企业组织督促下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只有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才能明确政工人员其努力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有的放矢,还能激发士气,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促使在将来的道路上将政工的职责充分发挥,形成良好的循环。

(二)树立坚定理念,务实理论功底

很多政治员工由于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目光短浅,言辞生硬,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从而在工作中难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所以树立坚定理念,掌握理论知识是做好政工的基本修养。

(三)强化形式教育,增强政治敏感性

作为企业政治员工必须打好三个根。基一,打好理论根基。理论根基打好后,不管面临怎样复杂的局势,都会清晰有条的认准正确方向和政治立场。二是打好政策法纪根基。不仅要掌握党的方针和国家法律规定,还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政治纪律、 工作纪律。三是打好群众路线根基。作为党与群众联系的重要枢纽,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与群众关系密切,是企业政工的基本工作。

(四)强化树立学习意识

俗话说学海无涯,技多不压身,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名言美句无一不是宣扬学习带来的快乐与好处。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随着网络开放、学习氛围浓烈的今天,社会已经正式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求知欲的趋势下,知识已经成为当趋势今立足利器。政工人员作为政治领域的掌控者,更要有高端突出的表现,做到与时俱进的引领先锋,这需要大量的信息量与知识链作为前进的支撑。

(五)强化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推进的血液,是引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使者。创新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政工毫不亚于对国家的重要。因为政工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前进的标志,所以创新意识在政工身上体现着非常重要的特性,强化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切身的灵魂也就是最深处思维抓起,只有思维得到了更新,部分才能受到创新血液的支配进行辅助,学会善于思考观察、敢于勇敢创新,用自己的新概念勇往直前的突破传统枷锁,面对难点需要抉择的问题时候,首先考虑孰重孰轻,平衡自己的理性与感性,公正的态度面对解决,坚决杜绝为个人的名利得失、优柔寡断。

四、结束语

虽然全文针对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各种问题和解决策略。但是新的问题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进,与我们共同成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道永远计算不完的方程式。正是因为困难阻碍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才更加注重素质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转贴于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篇8

怀素练字的故事

怀素(725—785)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并曾拜着名书法大师颜真卿为师。但他的书法主要成就却不是楷书,而是草书,尤其是狂草。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

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他想方设法自制了代用品。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篇9

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

摘 要 本文基于医学高等教育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诸多实习医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基本情况做出调研,分析出当前实习医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现实状况,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缓解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重要性。为高校培育具有高文化道德修养的全面优秀医疗人才构筑理论基础和创新平台。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道德 人文素养 医患关系 实习生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19

On College Intern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YAN R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5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human sciences, the humanities by many intern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basic conditions to mak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s human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reality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o ease the current tens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strengthened. Universities have a high cultu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outstanding medical personnel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novative platform.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thics; humanities;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terns

0 引言

人文素养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职业道德则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素养与品质。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大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完善,不但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从事医疗事业时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向一名医生转变的过渡阶段,是人文素质形成与职业精神树立和巩固的时期,也是最佳结合实践的教育引导时期。培育具有极高文化道德修养和优秀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医疗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和医疗事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实习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20名实习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14份,有效问卷102份,所得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实习生对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了解和关注程度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平时对医师执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关注的实习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1.76%,有时关注的占总人数的32.35%,很少关注的占3.92%,不关注的占1.96%。在人文素养方面,有59.8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生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社会学常识对救治患者帮助很大,31.37%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比较大,8.8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小的帮助作用,0.00%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帮助。在我院实习生对目前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总评价中,认为体现优良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4.71%,认为体现比较好的占38.24%,认为体现一般的占46.08%,认为基本无体现的占0.98%。

2.2 实习生职业道德的基本情况

(1)实习生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方面的自我评价。通过调查,我院实习生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有26.4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方面做得非常好,能时刻为病人着想,能做到治疗上的帮助与心理上的安慰相结合,有56.8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到比较好,有1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不尽如人意。

(2)实习生在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有41.1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廉洁自律、恪守医德方面做得非常满意,能严格自律,严格遵守科室对实习生的相关规定,无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现象,有51.9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比较好,认为做到一般的占5.88%,0.98%的学生认为不太好,不能遵守科室对实习生的相关规定,常有迟到、早退、无故脱岗现象。

(3)实习生在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42.16%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优质服务、医患和谐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谐,经常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能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有50%的被调查实习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8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能做到一般,有1.96%的被调查者认为做得还不太好。

(4)实习生在严谨求实、尽职尽责方面的自我评价。在被调查的实习生当中,有39.2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严谨求实、尽职尽责方面做得非常好,能做到态度严谨、精益求精、诚实守信,勤学好问、慎思勤勉,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修养,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占50.00%,认为做得一般的占8.82%,认为做得不太好的占1.96%。

(5)实习生在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方面的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有33.33%的被调查实习生认为在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方面做得非常好,能热心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让患者满意,家属放心,能积极参与爱心公益活动,认为在该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占44.12%,认为做得一般的占19.61%,认为不太好,从不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的占2.94%。

3 实习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现状特点

在繁琐的临床医疗工作环境里,对初到临床、业务生疏的实习生会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往往会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半数的实习生认为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增加医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对构筑良好医患关系有非常大的帮助,这说明目前实习生对医学人文素养有着一定的认知和认可度,在思想意识上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在观念层面上已经超出了一些临床执业医师。

有超过半数的实习生对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重要性有着足够的认识,但是在职业道德实际体现和人文素养综合评价方面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能够达到良好的标准,说明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原因可能在于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进入医学校园比较晚,实习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践,实习机构对此方面监管不够完善,实习生的自律性不够强等。

4 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对走出医患关系困境的影响因素

4.1 道德因素

每个人都有被礼貌对待和被尊重的权利和需要。尊重病人的选择,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时刻把病人的利益摆在首位,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为患者提供好医疗服务的基础。医师在尊重、严谨、礼貌、奉献等道德原则下救治病人,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不遵守职业道德也就是侵犯了患者的权利,是造成医患关系困境的首要因素。因此,要改善医患双方不和谐的局面,首先要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严格要求,给医患之间创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4.2 情感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讲究礼节和情感的民族,与人打交道就更离不开人情二字。根据医学心理学理论,人渴望受到爱护和关心是一种心理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匮乏,则容易进入一种低落抑郁的状态。情感因素是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影响中的重要因素,患者在遭受疾病折磨、精神打击、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磨难时,更加需要他人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在自己身上倾注更多的关怀和安慰。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有着极高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抓住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用情感和仁爱呵护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4.3 认同因素

目前医生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相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主动被动型,这种类型就是医生说一不二,病人处于相对被动和从属的地位:第二种是引导参与型,也是目前大多数临床大夫所采用的类型,相对第一种类型这种方式更加能让患者接受,但容易引起价值观的冲突;第三种是共同参与型,是目前所倡导的一种类型,医生与病人携手共渡难关,这种方式需要患者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所以认同因素也是消除医患矛盾的重要因素,只有病人了解疾病,认可医生,才可以让病人与医生站在同一战线共同对抗病魔。

4.4 沟通因素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沟通技巧主要从沟通的态度,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效果这四个大方面来衡量。沟通态度做到主动,热情,诚恳,耐心,理解患者,能让患者感受到医师是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沟通方法可以做到耐心细致,用词准确,在充分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下,做到更充分更准确的交流沟通。对沟通内容,要做到规范,详实,让患者真切感到对医师的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沟通的效果是检验沟通技巧的最终标准,也就是通过交流,赢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认同,帮助患者克服恐惧与疑虑,沟通效果越好,患者的意见就少。

5 结论与建议

大部分实习医生对提高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表示关注并在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救助病患、创建良好医疗环境的助力因素,认为目前医务人员在遵守医德医风和体现人文关怀还存在诸多不足,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要解决医患关系紧张问题,首先还要从医务工作者自身做起,即更加严格地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讲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传播一定的医疗科普知识,给患者适宜的人文关怀,同时了解相关法律常识,学会保护自身的权利,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014年郑州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实习医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影响的调研――以郑州大学第一附为例;项目批准号:14YD00601Z

参考文献

[1] 彭丽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D].西北医学教育,2009.5.

[2] 祝鸿程等.医学人文精神早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

[3] 张云飞等.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2011.6.

[4] 王岳等.感悟医学人文[J].中国医院院长,2010.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情商 综合素质 企事业单位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广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它是合格大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知识素质,主要包括科技知识素质和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认识能力不仅包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包括我们所提倡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它是大学生的首要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指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它是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的重点。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既各具一定的独立性和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处于现代大学生这一整体之中。诚然,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然而,创造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全面性。现代大学生要真正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者说德才兼备,一专多能[1]。

所谓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写成EQ),狭义地说,它包括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表达、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能力,以及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广义地说,情商涉及除智商之外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差异反映着情感品质的差异。它通过影响人的兴趣、意志、毅力,加强或弱化认识事物的驱动力。情商与智商虽然各异,但两者并不冲突,每个人都是由这两者组成的综合体。在学习过程中智商即智力因素是认知的前提,是基础;情商即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确立学习目标,具有指导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活动中,智力活动才能被激活,学生对学习才能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大多有成就者,不仅智力超群,而且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也都有明显优势,他们都具有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这说明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往往对学习和事业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动机,顽强的意志,才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持久、稳定的巨大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反之,则会出现松懈、疲沓、急躁、情绪低落、缺乏信心、不思进取等消极心态,对学习起干扰作用。因此,在人才培养策略上,要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塑造智商情商和谐相容的高素质人才。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问卷调查、访谈及文献法为主要信息获取方法,以来校招聘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达92.8%。问卷调查对象为企事业人力资源主管,招聘主管或招聘专员,采用李克特(Liker)5级量表评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访谈对象是湖南省内外20多家企业主管大学生招聘的人力资源专员,访谈提纲事先拟定,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和复训,确保数据真实。调查员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调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样本基本情况。

共获得有效问卷325份,其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47%,30―40岁的占21%,41―50岁的占25%,50岁以上的占7%;学历方面,专科占21%,本科占45%,研究生占23%,其他占11%;其中15%公务员单位,43%为事业单位,企业单位26%,其它15%。

2.2对大学生情商的认知。

对于你了解什么是情商吗?38%认为自己比较了解,一般了解的占43%,不了解的占17%;对于你认为在求职中个人情商重要吗?15%认为非常重要,51%认为重要,21%认为一般,13%认为不重要;对于大学生情绪自我认知能力如何,有3.8%的企业认为很差,17.0%认为比较差,37.7%的人认为一般,28.3%认为较好,13.2%认为很好;对于大学生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如何,有1.9%认为很差,17.0%认为比较差,30.2%认为一般,34.0%认为比较好,17.0%认为很好;对于大学生自我激励能力如何?22.6%认为比较差,41.5%认为一般,26.4%认为比较好,9.4%认为很好;对于人际交往能力如何,有7.5%觉得比较差,45.3%的觉得一般,回答比较好和很好的分别只占到34.0%和13.2%;对你觉得他(她)们认识他人情绪能力如何,14.2%觉得比较差,42.5%觉得一般,而比较好的占到35.8%,回答很好的只有7.5%。不难发现,企业对大学生情商的评价都不高。在五项能力中,回答比较好和很好的比例总和超过50%,只有大学生控制自我情绪这一项,其它四项能力大部分都在一般及以下水平。由此可见,企业对大学生情商水平评价较低。通过坐谈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招聘主管认为现阶段大学生情商缺乏主要表现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团结协作,不能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等,眼高手低。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上,大学生更看重的是眼前,所以频繁跳槽。某调味品公司人事经理说:“企业更需要具有良好自我激励能力的人,尤其在进入公司初期碰到问题时,能自我激励持之以恒完成任务的人,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情商的培养与修炼是非常重要的。”

2.3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认知。

你觉得他(她)们的语言沟通协调能力如何?15.1%觉得比较差,32.1%觉得一般,39.6%比较好,13.2%觉得很好;你觉得他(她)们的学习能力如何?9.4%认为比较差,37.8%认为一般,37.7%觉得比较好,13.2%觉得很好;你觉得他(她)们的动手能力如何?15.2%认为比较差,有50.9%认为一般,20.8%认为比较好,而只有15.1%认为很好;你觉得他(她)们的适应能力如何?1.9%的调查对象认为很差,9.4%认为比较差,36.0%认为一般,43.4%认为比较好,认为很好的只有9.4%;你觉得他(她)们的集体荣誉感如何?11.3%比较差,34.0%一般,39.6%比较好,15.1%很好;你觉得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如何?7.5%认为比较差,30.2%认为一般,47.2%认为比较好,15.1%认为很好。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大都在中等水平,各个能力水平相差不大,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在思想层面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反映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这些大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单位后,也难以与他人相处,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团队团结协作部分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唯书本论或只是死记硬背,造成专业知识不过硬,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这使得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向职场过渡需要的时间加长,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培训成本[1]。

3.分析与讨论

你认为在求职中个人专业成绩重要吗?8%认为非常重要,47%认为重要,36%认为一般,9%认为不重要。对于在求职中个人的工作经验重要吗?21%认为非常重要,49%认为重要,17%认为一般,13%认为不重要。通过座谈得知,企事业单位认为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其次,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第三,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第四,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第五,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最后,心理素质不好。事实证明,一个毕业生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精神,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斗志昂扬,那么这样的学生就能取得大成就;相反,一个工作时好时坏,情绪极度不稳定,甚至有心理疾病的大中专毕业生,会给工作、社会带来极大的不利。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经验教训从而总结出的这几大问题对我们现在大学生今后面对就业和生存足极赋价值的,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2]。

4.提高大学生情商和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情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都有很大的关联,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尤其是作为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的高校与大学生的情商密切相关,提高大学生的情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4.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素质教育,作有计划、有总结,强化对素质教育的监督检查,确保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由于切实加强了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不断加大学生素质教育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教育教学思路上重视情商和综合素质教育,并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并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小组,认真研究和探索情商培养的方法和措施,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情商,重视情商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情商进行认识和反思,了解和掌握自己情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和完善。教师也要给学生情商发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两课”,心理教学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从感恩教育、亲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传统教育入手,激发大学生的情商的培养和提高[4-6]。

4.2重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作用。

当前每个高校都有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他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专职老师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去指导大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的形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调节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情商。

4.3建设有助于情商发展的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情商培养工作的重要措施。要加强校风建设,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和科技活动,加强广播、影视、报刊、专刊等舆论阵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对情商培养工作的积极作用,以消除其不良影响。高等学校应为大学生创建社团创造必要条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功效,通过合作交流,大学生融入社团中,大学生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情感管理、情绪控制、实现目标、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等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了情商的育成[7-9]。

4.4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素质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

情绪智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进行针对性的提高,如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情商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体验式培训和户外项目活动,对参与的队员进行心理素质、人格和品质针对性的训练和磨练。企业通常把素质拓展作为员工培训的重要手段,北大、清华的MBA和EMBA也将此项目也引入了教学体系。培训一般是根据受训者的需求,设计一些任务或场景,旨在训练学员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工作态度、领导意识、信心等。这些项目的培训内容实际上就是对情商进行模拟实践,如沟通实战、心智磨炼、野外生存等。在大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入这样的训练。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能迅速地增长组织指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促进情商素质综合因素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东,刘娥.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62,(17):62-63.

[2]袁益强.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2-6.

[3]刑立波.论新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国电子商务,2010,4:133-13.

[4]丁颢.李妩t.加强情商培养,促进大学生就业[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4-34.

[5]余超.石庆民.论高校智商教育和情商教育的有机结合[J].甘肃科技,2010,(7):171-172.

[6]罗惠.谢利军.张辉才.浅析高职学生情商培养与就业质量的提升[J].今日科苑,2010,(10):140-140.

[7]刘茂福,薛涛.大学生的情商问题及情商教育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7):71-73.

[8]姜宁,王文俭.大学生立体化情商培养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201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