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规范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籍测量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一、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控制测量与地籍碎部测量在整个地籍测量过程中缺一不可,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必备基础。与其他类型的测绘技术相比,GPS测量技术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进行布点作业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实施难度。同时,就成果精度而言,GPS技术同样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要,因此,在该步骤的地籍测量中得到了颇为广泛的应用。
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的过程中,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依次为建立GPS的地籍首级控制网,随后,依据测绘对象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并最终采取GPS-RTK手段设立控制网。进行GPS地籍首级控制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从相应的设计原则展开作业。首先,为了提高控制网的可靠程度,技术人员所设计的GPS网最好采用闭合图形的模式,从而使得检测条件得以强化;在控制网的临点间基线向量精度分布控制过程中,需注意精度应控制均匀分布;控制网网点需与原有的地表的控制点尽可能的契合起来;此外,在进行GPS的网点设定位置选取时,应注意尽量选取空旷的、视野开阔的区域,以便于网点测量工作的开展。在进行测量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考虑观测时间、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技术水平等多项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待测量点的实际状况,以及测量工作的计划进程要求等,最终编订出合理的GPS测量方案。
2、GPS测量技术在地籍碎部测量中的应用
在进行地籍碎部测量的过程中,往往采取GPS-RTK方法开展具体操作。同样,由于不同的地籍测量作业其所涉及区域、测量条件等因素各有不同,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需首先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随后,对于要参与测量的技术人员等应进行相关培训,使其对于待测地区实现初步的背景信息把握。测量仪器的检测步骤同样是在进行地籍碎部测量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还应作业人员进行合理的测绘分工,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开展技术培训等。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后,同样应进行控制网及基准站的建立,并随后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对于上游工作所采集到的各类相关数据,分析技术人员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处理,生成并汇总得出相应的解释结论,用于最终的地籍测量结果呈现。
3、GPS测量技术的尚存不足
GPS测量技术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但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信号易受干扰、波动性强势最为明显的技术缺陷。一方面,由于受高层楼房等大型设施的影响,时常导致测量过程中信号缺失;此外,磁场较强的天线、信号塔等,亦会对GPS测量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信号波动、失真的现象,均会对GPS测量过程中的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在目前的GPS测量中普遍存在,是行业内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所需要应对的主要待解决问题。如今,科研人员已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然而信号干扰现象仍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这成为阻碍GPS技术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工程概况
某东西长19.8公里,南北宽54.8公里,测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万人。具体地理位置为:东经:87°45′北纬:44°13′。
三、测量技术设计
1、设计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经批准的省市县实施方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1997)《地籍图图式》CH 5003-94《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
2、设计精度
2.1工程导线GPS点测量
控制测量是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的基础性工作,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逐级加密的原则,由于原有四等点布设密度不能满足要求,根据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Ⅰ级导线点作为首级控制。GPS的数据采集使用美国Trim ble5700双频接收机型标称精度为5m m±1ppm x D的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其基本技术要求如下表:
采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通讯设备的畅通,接收机的性能正常与否等。时段开机前量取天线高至毫米,并及时记录点名、年月日、接收机号、开机时间、结束时间、天线高等。每日数据采集结束后,及时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文件的备份。
2.2 GPS数据处理
基线的解算:基线向量的解算使用随机软件TBC在微机上进行。其基线向量的检核包括同步环、独立异步环和复测基线3类。基线限差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2.3 GPS网平差处理
首先在W 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核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各项精度统计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后,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投影方式为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后归算至测区平均面。最后在EGM 2008水准模型上进行高程拟合计算。一级导线点应埋设固定标石,标石规格为12×20×50cm混凝土标石,埋石有困难的街巷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直径为1厘米以上,长度为10厘米的钢桩代替标石,并刻有相应标记并注记点号。
2.4 RTK技术:
RTK技术定位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的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利用RTK技术,经过多点校正,可直接进行碎部点采集,同时编辑属性代码,方便内业工作整理。
结束语
在当前,GPS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操作简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达到较高的精度。GPS排除了各个控制点之间要求通视的约束,布点灵活,但是使用时应该考虑通讯卫星以及电磁波的影响。GPS技术进行的动态监测,保证了对于土地使用状况进行整合的现实性。GPS技术是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的结晶,同时也是卫星技术,天文技术以及电子通讯技术的结晶,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改良,会进一步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变革,促进国土资源事业能够健康,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健,张武英.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131-134.
篇2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技术;控制网;坐标系;控制测量;精度分析
由于GPS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给地籍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GPS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得GPS技术在国内各城市地籍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针对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城市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地形测量,权属调查是在现场核实宗地的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并通过本宗地和相邻宗地使用者的现场指界,标定宗地界址,丈量宗地界址比边长,绘制宗地草图和填写地籍调查表,在此基础上,依据权属调查资料开展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分为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两大部分,测绘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形状、位置、地类等,绘制地籍图,量算面积。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登记土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
地籍管理从最初单一的税收地籍发展到产权地籍,再到现在的多用途地籍,其内涵不断丰富。在此过程中,测绘手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测绘仪器从最初的原始工具到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现在GPS技术正在不断得到应用。
2 工作目的及依据
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使用者和他项权利者的合法权益,我市自2007年3月起在全市行政区内开展了GPS控制测量工作。本次地籍测量工作技术依据《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997,CJJ73-97);《城市测量规范》(1999,CJJ8-99);《地籍测绘规范》 (1994,CH5002-9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H2001-92)及《东莞市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文件汇编》的有关规定。
3 地籍基础控制网的建立
地籍测量主要任务是测绘地籍图和测定界址点坐标,为了保证测量成果达到预期精度要求,应根据测区的范围、特征、测图比例尺及其他因素,建立相应的地籍基础控制网。
3.1坐标系选择
平面坐标系:采用高斯正形投影的1980年城市坐标系统,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23°45′西安80椭球;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2 GPS控制测量
(1)现场踏勘选点
测区附近有三个控制点(三等GPS点):经实地踏勘,控制点保存完好,可以利用。待测GPS点位尽量选埋在通视条件良好、易于保存、交通便利、便于架设仪器的地方;视场周围15°上无高大障碍物;尽量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周边无大面积水域,点位标示按规范要求设置,并作点之记。
(2)技术设计
内业设计:根据工程要求,在测区内布设GPS四等控制网,并加密一、二级导线点,以满足测量需要(本工程对高程不做要求)。
根据控制点数量、分布和测区的形状,设计GPS网,使网型合理,边长符合规范要求,点位分布均匀、密度适当,且控制面积足够大,能很好地控制整个测区。
布网方式采用边连式或网连接以保证整体控制网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整体控制网的强度。共布设GPS控制点5个,分别是GPS1、GPS2、GPS3、GPS4、GPS5。
技术指标:根据规范要求四等GPS控制网必须满足下表的规定
使用美国产ASHTECH静态GPS接收机三台套进行控制测量,GPS接收机标称精度:平面5mm+1ppm,高程:10mm+2ppm,方位角:
(4)外业施测
通过星历文件预报观测时间内可见卫星的状况,利用卫星信号最好的时间段进行外业观测,根据设计要求逐时段作业,填写外业观测手薄,如实记载相关内容。
外业观测技术指标如下:卫星高度角≥10°;数据采样率10",有效观测卫星数≥4个;采用同步观测,时间90~120分钟;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4;观测数据量≥15公里,平均重复设站数≥2。
(5)数据后处理及精度分析
采用仪器随机软件Solution2.6进行星历预报、数据下载、基线解算、坐标转换、控制网平差,报告成果输出等处理。
不难看出GPS控制网中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符合限差要求。
其次对GPS网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目的在于全面检核GPS网内部符合精度,并提供各点WGS-84坐标及各基线向量坐标差观测值的总改正数,基线边长及点位和边长精度信息。
其基线向量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均应满足下式要求:
Vx≤3σ、Vy≤3σ、Vz≤3σ,当超限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式。
(6)质量控制及成果验证
采用ISO9001质量保证模式进行质量控制,重点抓住三个环节,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和辅导、最终产品检验和总结。
基础控制做完之后,我们用SOKKIASET21002秒电子全站仪对控制网里互相通视的GPS点进行检查,如下表:
以上统计满足现行《GPS规范》的要求,精度完全达到GPS四等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4 结语
总之,GPS技术运用于地籍测量,同传统方法相比,不仅在降低作业的强度方面,而且在测量速度、精度方面都得到了认可。实践证明,随着GPS技术应用研究不断深入,数据处理能力不断增强,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高秀娟,GPS测绘新技术与工程测量的内在联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篇3
关键词:GPS 地籍测量 平差精度 分析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026-02
1 任务概述
(1)测绘区范围:测绘区分为新测区与补测区,新测区域包括24.46 km2。(2)测绘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权属调(核)查、地籍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入库等内容。控制测量工作:包括测区踏勘、已有控制测量资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加密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测量及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工作。地形图测绘工作:对于新测区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数字化)方法测制地形图;对于修补测区采用全解析方法对发生变化的地物进行测绘,确保新测区域、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现势性相一致。
①新测区域:无地形图区域,则开展全要素地形图测绘,同时开展界址点测绘,确保其数学精度完全满足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②修补测区域:本项目补测区域内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个测区内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测量成果,供修补测使用。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应与已有地形图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间空间关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测量
该项目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地籍测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化采集碎部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国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满足地籍测量图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本项目平面控制网布网等级设计如图1所示。
2.1 GPS一级控制点选点与埋石要求
GPS控制点的点位选取,与以往的控制点的点位选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点原则上不要求相邻点位之间需要通视,但是对地籍测量而言,考虑到进行地籍测量时全站仪对控制点的使用要求,在选点时尽量做到至少应该保证在一个控制点上应该能与另一个控制点之间相互通视。对于地籍测量满足图根加密需要的基础控制测量GPS点的选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要求。GPS一级控制点的标石规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实地选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点位尽量选在交通便利、便于作业观测和稳固、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考虑能方便其它测量手段利用。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2)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安全操作。点位应远离高大建筑物,远离大片平静水面,避开大面积幕墙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卫星信号的影响。(3)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装置。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不应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电力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4)实地点号标绘时须注意维护城市景观,不得随意在明显的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等处用油漆涂绘。
2.2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数据获取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观测时,应该首先编写外业调度表,明确每一个测量员的任务,严格按照调度表中规定的任务进行测量,同时要遵守以下要求:
(1)外业GPS观测采用中海达V8 GNSS双频接收机,接收机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提交检定合格的仪器检定资料。(2)GPS观测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观测要求应满足表4.1规定。观测时,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3)观测过程中,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 m以上;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关闭仪器。(4)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 mm,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2.3 GPS静态数据的处理
(1)新建项目。
静态数据处理使用的是中海达HDS2003后处理软件,在进行数据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个项目,确定好项目的名称。对项目的细节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测量员、计算员等细节进行设置。对控制网等级进行设置,本项目控制网的等级为一级,规范依据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版》。然后对坐标系进行设置,设置坐标系的原椭球为WGS84坐标系椭球,目标椭球为国家80坐标系椭球。地图投影选择高斯3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输入120度,同时对新建坐标系进行命名。
(2)静态基线解算。
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首先,导入外业静态观测数据,对每个数据文件分别输入点名和仪器高度,然后对所有基线进行处理。软件对基线处理完后在计算区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则显示出不合格基线的条数,在主界面的网图里,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区,显示所有基线的观测时间、长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线则在前面显示红色的叹号,Ratio值小于3,整数解误差过大达到厘米级或更大,是基线不合的主要原因。
(3)GPS网平差计算。
在进行网平差之前,对网图的连通性进行检查,保证网图完全连通后再进行网平差。如果网图没有连通就开始进行网平差,将出现网平差无法收敛的情况,对于网图没有连通,要逐步检查,先检查网图是否被分割成几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测站点或基线,若有则必须删除孤点或分块进行平差。再检查是否有关键基线没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参与网平差,若有则必须进行重新处理,甚至重测。再次,检查网图中是否有相同的测站而用了不同的测站名,在网图上的反应就是统一测站点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个测站点,这两点由于是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的,故他们之间不构成任何基线,使网图不连续,解决方法是在观测数据属性中将错误的站名修改正确。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1)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如表1,满足一级网最小距离大于150 m,最大距离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如表2,满足小于10条的要求。
(3)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满足限差的要求。
3 结论
GPS 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控制测量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平差精度分析,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测量;比例尺;共同点;不同点
1 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是地籍要素与权属有关的地形要素的集合。它主要是对宗地的地籍界址点、权属界线、土地用途等的定位与定性相结合的测绘工作,在定位测量方面有着较高的精度要求。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土,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性、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2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就是通过电子速测仪、电子数据终端,并逐步地构成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将其与机助制图系统结合,形成了一套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内业制图全过程、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测量制图系统。数字测图的基本思想是将地面上的地形和地理要素转换成数字量,然后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得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地图,需要时由图形输出设备输出地形图。
3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共同点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都涉及图形的测绘,因而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相同。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都是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或地物、地貌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3)遵循的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相同。地籍图测量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都遵循着“先整体到局部、先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
(4)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 5cm/km时,地籍图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都是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0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 5cm/ km时,一般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0带的平面直角
坐标系统,或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面积小于25km2测区时,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土直接进行计算。
(5)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格网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lOm)数编码,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
(6)测图方法相同。地籍测量和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采用数字化成图。
4 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不同点
4.1 测图目的及应用范围不同
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应用范围狭窄。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为目的,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应用范围比较广。
4.2 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侧重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但它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衬托作用,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要表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
4.3 图上表示的内容不同
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量测的,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因此地籍要素反映的比较充分、细腻。此外,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内容与地籍
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
4.4 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邻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1mm,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
《规程》要求地籍原图上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0.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因此,地籍界址点测量的精度
要求与成图比例尺关系不大,主要是指实地点位测定精度。地籍测量测出的地籍图用于土地管理部门,确定每宗地的面积,地籍测量对测量的平面精度要求较高。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图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 6mm,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8m m。因此,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地籍测量对细部界址点的测定精度要求比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测量精度的要求高。大比例尺数字地形测量对平面测量,高程测量精度均要求。
4.5 依据的《规程》、《图式》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式。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 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和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号。
4.6 测图程序不同
地籍图测绘在程序上必须先进行土地权属调查,地籍图测绘是以权属调查为先导,以权属调查的结果为基础的,未进行权属调查就不能进行地籍测图。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则不受其限制和约束。
5 充分发挥地籍测量与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优势
5.1 利用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利用现势性好、精度高、相同的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或像片影像图作底图,并从其图上择取或套绘必要的地物信息,经野外采集界址点坐标、修测与补测,再依据校核后的宗地勘丈数据编绘
地籍图,既能保证成图精度,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费用,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2 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及时更新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篇5
关键词:GPS;网络RTK 定位原理
一、GPS网络RTK定位原理
GPS网络 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因其精度高、实时性和高效性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常规的RTK测量技术,通过基准站将GPS测量过程中存在的多路径效应和观测噪声等误差,经过计算处理后传递给流动站再进行计算,以此来消弱测量过程中的误差,为确保测量的精度,我们首先选取测区内4平方公里的范围作为试验区,先进行精度测试和分析,再进行整个测区的工作。在实践中流动站离基准站都较近,此时利用一个或数个历元的观测资料即可获得厘米级精度的定位结果。当流动站和基准站间的距离大于50km时,常规RTK的单历元解一般只能达到分米级的精度。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与距离有关的轨道误差、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等残差项随着流动站和基准站间距离的增加都将迅速增加从而导致难以正确确定整周模糊度。为了保证定位结果仍是厘米级的精度,就产生了所谓的GPS网络RTK技术。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如何消除与距离有关的误差,这也是网络RTK定位的原理。
二、利用网络RTK细部测量
界址点和细部点采用网络RTK或全站仪野外实测坐标。基准站的坐标应精确已知,其坐标可采用长时间GPS静态相对定位等方法来确定。当使用RTK时要先用图根控制点进行校核,符合限差要求时,才能开始测量。当采用全站仪用解析交会、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界址点时,当设置好测站后,至少要检核一个除本站和后视点以外的已知点,以保证实测的精度。网络RTK是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通信线路及四个部分组成的。基准站上配备双频全波长GPS接收机,该接收机能同时提供精确的双频伪距观测值。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基础,测出其他地籍、地形要素的几何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
三、网络RTK的界址点测量
土地勘探工程测量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常规GPs结合传统测量技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进行静态控制测量无法获得控制点的实时坐标,单基站RTK测量作业距离受到限制。研究表明,RTK确定整周模糊度的可靠性最高为95% ,RTK比静态GPS还多出一些误差因素如数据链传输误差等。因此,和GPS静态测量相比,RTK测量更容易出错,必须进行质量控制。这样就存在一个假设:流动站与基准站误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CORS技术作为进行土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测量规范》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规范》等相关的技术规范中也没有关于CORS应用的具体要求,因此,本次测量可作为网络RTK应用领域的一个有益尝试。常规RTK随着流动站与基准站间距离的增加,精度不断的降低,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两种措施,一是缩短用户与基准站之间的距离,或者增加基准站网的密度;二是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措施,然后统一发送改正数据,这样可以让基准站间的距离增大,但精度保持均匀。网络RTK测量结果与其他常规测量技术获取的测量结果都在厘米级,较差最大值为1.7厘米,最小值为0.1厘米,平均较差1.1厘米。检测点位中误差为:0.8厘米。因此ZZCORS技术中的网络RTK完全可以用于本次城镇地籍测量的图根控制和界址点测量。
四、利用网络RTK进行控制测量
利用网络RTK进行控制测量不受大气、地形、通视等条件的限制,控制测量操作简便、机动性强,工作效率比传统方法提高数倍,大大节省人力,不仅完全能够达到地籍控制测量和界址点的精度要求,而且误差分布均匀,不存在误差积累问题。比起单基站RTK技术来说,更是克服了随着作业半径的增大,精度和可靠性降低的作业瓶颈。 在试验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测区的地籍测量工作。先进行地籍控制测量,选点埋石参照《城镇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为保证观测精度的可靠,在开始观测时,要先检测测区内的已知点,校核无误后,方可开始测量。
结语:由于GPS是通过坐标来直接放样的,精度较高也很均匀。网络RTK技术客服了常规RTK技术不足,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成熟。现在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GPS网络RTK系统,只需一台移动站就可以进行大范围内的实时定位,使定位精度始终保持在厘米级。
参考文献:
篇6
1城市建设中地形图测量和地籍测量概述
地形测量主要是对地球表面的地物、地貌,通过水平投影位置及高程等进行测量,同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适当的缩小,然后使用符号及注记绘制成图的一项工作。大面积地图的测绘基本上是使用航空摄影测量方式,面积较小或专用的一项工程建设地形通常使用聚脂薄膜或白纸裱糊的测图板进行测绘。地籍图主要应用在土地管理上,通过地籍测量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所需的地理信息及使用信息。在地籍图上的地形和地物要素属于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的主要依据,对此,地籍图上的地形、地物均需要进行详细的展示,尤其是和权属界线、地类界线有关的内容。
2城市建设中地形图测量和地籍测量相同点
地形图测量和地籍测量过程中都涉及到地图测绘技术,因此,他们有一定的共性。2.1遵循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对地形图和地籍进行测量过程中,均是以一定的测量学基础理论及操作技术方法进行的。使用不同测量仪器,对地形中各项指标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明确界面或相应地物特征等所在平面位置。2.2遵循测图基本原则。对地形实施地形图测量工作或者对一定区域实施地籍测量,在这一过程中,要采用“先整体后局部,先高精度再低精度”的测量方式。2.3选用图幅方法和编号相同。具体地形图测量或具体的地籍测量工作实施过程中,其中图幅分幅采用网络坐标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进行。其中的图幅编号主要是使用一定坐标对其进行编码,需要注意的是,在编码过程中需要将纵坐标放在前面,将横坐标放在后边,中间使用短线连接。
3地形图测量和地籍测量在城市建设中的不同应用
3.1测图目的。地形图测量能够通过客观方式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一般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和工程施工等领域使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地籍测量主要是将权属管理作为测量目的,经常被应用在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中,因此地籍测量的范围相对狭窄。3.2测图要素选择。地形图测量可以对不同地面上所有地物、地貌要素等进行表示,例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测量较为详细。地籍测量主要包括地籍界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侧重点。在地籍图上,所表示的内容比较少,不要求对地貌进行反应。虽然地籍图上存在着一些地理要素及社会要素,但是这些内容是通过环境要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作用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定位和衬托。图1为某区域地形图,图中点所表示的是当地的丘陵。3.3图上表示内容。地形图测量过程重视对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等做出客观反映,具体又专业的内容留出专门位置供用户填写。地籍图测量主要考虑的是权属、土地用途等内容,而其图上所显示的是地表上人们看不到的或者无法直接测量的内容。因此,地籍图测量所反应的内容较为充分。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地形图测量过程中,主要结合我国测绘局所指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同时根据规定的图示符号进行测量。对地籍图进行地形测绘过程中,需要将代表地基信息的主要内容用平面图进行展示,具体测绘工作结合1993年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规定的内容。此外,地籍图的测量有专门的地籍图图式。3.4测量方式。地形图测量可以使用视距测量、平面仪测图方式对相应区域中的地物、地貌等进行测量。地籍测量使用测距仪、经纬仪或全站仪或它们之间相互配合进行测量,使用测速仪对界址点和地物特点等进行测量。3.5测图程序。地形图测绘不存在限制或约束。但是,地籍图测绘根据相应测绘程序,一定要先对土地权属进行调查,也就是说,进行地籍图测绘是将权属调查作为先导性工作,同时将权属调查作为基础性内容。没进行权属调查,就不能实施地籍图测量。3.6工作量。进行地形测绘过程中,其核心内容是宗地的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利用现状,其能够反映宗地权属范围以及界址点坐标等内容。此外,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促使对成图作业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籍测量和地形测绘进行比较,地形图的测绘工作量更大。
4地形图测量和地籍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校核后,宗地勘丈数据进行地籍图的编绘,可以使成图周期缩短,充分满足土地管理需要,最终降低成本费用。道路、房屋和水面界限、各类墙栅等是城市的界标物,轻度点位坐标相对良好,具体地籍测量工作实施过程中,会将这些坐标当做需要的数据。为了能够比较清晰地展示地基要素,同时清楚地表示出相应位置特点,地籍图一定要以众多地物要素作为依托。为了保证成图精度较好,利用现势性好和精度高的相同大比例尺,也可以选择从图上找出或者套绘出一定的地物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校对后,还可以选择相同影像图当做地图使用。对此,在相应的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等方面,使用地形图对中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编绘,这一技术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5结语
总之,进行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过程中,相应技术人员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对两者进行灵活选择,促使地形图测量和地籍测量技术的优势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为城市建设提供精准的测量信息。
作者:王亚甫 单位:贵州黔美测绘工程院
参考文献:
[1]张保钢,杨伯钢.CH/T9025-2014《城市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更新地形图数据技术规程》标准解读[J].测绘标准化,2015(2):46-48.
[2]张保钢,杨伯钢.《CH/T6001-2014城市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成果规范》的编制特点[J].北京测绘,2015(4):56-58.
[3]朱志愿,赵伟.浅谈GPS-RTK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2):23-24.
篇7
关键词:地籍测绘 现代测绘技术模式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传统的测绘方式主要是手工作业,外业测量人工记录,人工绘制地形图;为用图人员提供晒蓝图纸,在图上人工量、算所需要的坐标、尺寸和面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土地管理人员所使用的地籍图可以直接显示于屏幕,各项数据可以在计算机中随时查寻、变更。在交互式计算机图形系统的支撑下,工程设计人员可直接在屏幕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等。因此,地籍测绘方法,必然要经历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性变化,变革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地籍测量工作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1 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
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是地籍管理的中心内容,它要保证土地信息的可靠性与精确性,所以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目的的测绘工作。它为地籍管理和其它土地管理工作服务。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⑴带有法律性行政行为;
⑵具有较高的能满足地籍管理的精度指标;
a⑶有配套的成果资料,包括图、表、册、卡等成套的成果;
⑷须保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当地籍要素变化后,应及时同步地进行变更测量。
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极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范围大小、质量等级、土地利用类型等土地基本状况信息的测绘工作。包括: ⑴地籍调查; ⑵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⑶地籍界址点细部测量; ⑷地籍地物点碎部测量; ⑸计算机数据处理; ⑹各种成果输出。
2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 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现时性强, 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 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 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 S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 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2 . 1 野外数字澜置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 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斯.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 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好, 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
2.2 GPS 测量模式
G P S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GPS 技术在进行地籍测绘工作时,一主要有两种模式:静态相对定位和实时动态相对定位,静态相对定位操作工序简单,台地面接收装置只要排列好,就可以进行同步观测,但是过后需要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果如出现精确度不高的情况必须重新测量。载波相对观测量是GPS 技术实时动态相对定位技术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控制基站选取的测量点位都比较精确,并且通过安装一台或多台地面连续接收装置实时观测不同角度传送的观测数据。
在GPS 系统中,计算机绘图和虚拟现实技术是追主要的两个部分。对于GPS技术测得的结果,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有效地得到一系列数据图形。这些图像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地籍测绘的全部流程。此外,在进行测绘工作之前,流程模拟工作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保证测绘工作实现可操作、高技术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由此看来,计算机在测绘工作之前的模拟流程及对GPS 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工作中不可或缺,计算机技术不仅仅能够实现基础工作的需要,还能够得到虚拟现实技术,对保证GPS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 3 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 以激光测距系统(LI DAR )、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 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 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 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 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 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
2.4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 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 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
“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 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账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 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 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 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 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存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 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几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 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 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
量的精度要求。
3结束语
中国幅员辽阔,地籍测量相当重要。地籍测量是服务于土地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有其自身的特殊背景,它是城镇地籍调查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调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保障,而且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结合紧密,研究地籍测量不仅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促进当代高新测绘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不断向前发展与创新。
参考:
篇8
【关键词】GPS静态;地籍测绘;RTK;岫岩宅基地测绘
1.岫岩宅基地测绘简述
岫岩宅基地测绘是鞍山市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一部分,该项工作于2014年3月1日全面启动,计划于2015年8月完成。岫岩宅基地测绘是指对岫岩县范围以内的农村宅基地开展1:500大比例尺地籍图测绘,基本内容就是地籍控制测量及界址点测量。
2.GPS技术简述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它极大地提高了地球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发展。GPS测量技术在岫岩宅基地测绘中广泛应用,我们不可以利用GPS静态测量模式来进行高等级的城镇地籍平面控制测量,还可以利用RTK模式进行低等级的图根控制测量以及地籍细部测量、界址点坐标的测定工作。
2.1 GPS技术在岫岩宅基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岫岩宅基地控制测量中的主要应用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就是地籍测量中的高精度首级控制。目前地籍平面首级控制测量需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GPS静态测量是利用测量型GPS接收机进行差分定位测量,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6-10-7。应用GPS静态测量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位的选择相对比较方便,避免了常规三角网布设点与点之间必须通视的局限性。通过外业观测、数据采集、基线解算、网平差、外业数据质量检核等主要的工作流程,只要布设的GPS基线布设、网形合理。静态GPS的解算成果就完全能够满足岫岩宅基地测量规程要求。第二就是用GPS-RTK技术能进行城镇地籍图根加密测量,地籍图根控制测量是在地籍基本控制测量的基础上加密,直接满足解析界址点和地籍图测绘的。使用RTK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不但可以实时地知道定位的结果,而且可以实时了解定位的精度,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在当下,RTK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地籍图根控制测量。第三就是用GPS-RTK技术进行地籍的碎步点测量。地籍碎步测量主要采用RTK 和全站仪施测,对于视野开阔、GPS信号好的地方采用RTK 测量,对于房屋密集及比较隐蔽的地方采用全站仪施测。对于某些全站仪和RTK均不能测量的特殊碎部点,再辅助手持测距仪、皮尺等工具测量。将RTK技术运用到地籍碎步测量中,使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的测量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操作员只需带着RTK到相关的位置,输入特征编码,在点位精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用电子手薄测定记录该区域内的碎部点,再用专业的测图软件绘制成图。RTK测定点位不需要点间通视,因此采用RTK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
3.GPS RTK进行岫岩宅基地地籍测绘实例
下面以岫岩宅基地地籍测量工程中GPS-RTK测量技术的应用为例,阐述该技术的应用情况。
3.1作业过程
该测区为农村镇址所在地,交通繁忙,街道两旁树木密集。需测量的宗地地块遍布整个测区,总测量面积约3km2 ,权属关系复杂,用地种类较多,宗地数目多,权属界址点数量大,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施测十分困难,很难精确的快速的完成宗地的权属界址点测量工作,以满足宗地权属单位对地籍测量工作的要求。采用GPS RTK测量技术作为本测区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实测技术手段,在充分论证并通过试验检测认证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2 GPS RTK定位精度评定
选取一个GPS-RTK测量基准网点,架设RTK基准站,流动站在离基准站5km范围内,有目的地施测了原宗地权属界址点共计15点,并采用GPS RTK测量技术、全站仪测量技术测量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全站仪与GPS RTK测量成果较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比较数据可以看出:RTK测量
(1)GPS RTK测量结果与全站仪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4.9cm,最小为0.1cm。
(2)若以全站仪测定的点位坐标为准,RTK界址点点位误差均在±5cm_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的要求。
(3)对于GPS RTK天线无法靠近的点(例如与墙角、墙壁以及与建筑物重合的界址点等)。此时,天线的对中误差就将成为RTK测量界址点的最主要误差。这时应采取全站仪等其他辅助测量手段对界址点进行测量。
(4)由于我们在进行地籍测绘时,确定了界址点,并用钢尺对相邻界址点的边长进行了检核,为了保障界址点测量的精度,我们将测量的相邻坐标进行边长反算,与钢尺的测量结果比较,对于误差超过5cm的边,界址点要重新进行RTK测量,直到达到测量精度要求。通过对分析结果的对比,我们得出了RTK的测量精度是可以用于图根控制点布设及界址点测量的结论。
4.结论
在岫岩宅基地测绘中利用GPS测量技术,可以高精度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图根控制测量坐标以及地籍细部测量、界址点坐标。让测量工作变得过程快捷、成果精确可靠。随着RTK数据传输能力的增强、抗干扰性和软件处理水平的提高,GPS测量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及工程测量等领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根本上提高外业测量的质量和测绘作业进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地籍测量 全站仪 GPS RTK
一、引言
早期的萍乡市城市地籍测量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常规仪器进行,工作进度慢、效率低,且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GPS测绘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萍乡市城市地籍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本院测量队在萍乡市城市地籍测量工作中,灵活配置全站仪和GPS定位仪的组合,大大提高了野外测量效率,完成了大量数字地籍图的数据采集工作。
二、GPS定位技术和全站仪测量工作原理
1.作业工作原理
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快速地获得测量点的三维定位坐标值。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接收机架设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连续接收所有可视GPS卫星信号。流动站接收机在初始后,通过无线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等数据的同时也同步观测采集GPS卫星载波相位数据,通过系统内差分处理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实时求算出流动站厘米精度级坐标。而全站仪虽然属于电子测量设备,除了受测站互通视环境影响外,使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测量定位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测站上架设仪器,通过测角、测边确定测量点的位置,或直接测量待定点的坐标值,是常规的三维极坐标测量方法。
2.测量坐标系统转换
GPS卫星观测的坐标系统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而我们在平时的测量工作中通常使用的是国家标准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这样就存在一个坐标系统的转换问题,坐标转换根据工程特点进行有七参数或三参数的转换。
全站仪测量不涉及到参数的转换问题,如果需要转换也是控制网坐标系统的统一转换,与测量仪器无关。
三、两种测量仪器在萍乡市城市地籍测量的实际应用
工程概况、测量内容和设备,萍乡市某城区地籍测量工程中GPS-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情况。测区位于萍乡市某城区,该城区为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城市建构筑物密集,交通繁忙,无线电信号复杂,街道两旁树木密集。本次需测量的宗地地块遍布整个城区,总测量面积约20km2,分布区域近45km2,权属关系复杂,用地种类较多,宗地数目多,权属界址点数量大,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施测十分困难,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宗地的权属界址点测量工作,以满足宗地权属单位对地籍测量工作的要求。采用GPSRTK和全站仪测量技术作为本测区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的实测技术手段,在充分调研论证并通过试验检测认证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其作业过程如下:
选取精度高、可靠性好的城市基本控制网点作为RTK测量的工作基准
针对所选用的GPS仪器,得出了该城区流动站在作用距离为4km范围内,能高质量、清晰地接收基准站发出的数据。以此为参考数据,选定了分布于该城区的城市D级GPS三维控制网点11点,组成本次地籍测量工作的基准框架网,并利用11个控制点的WGS-84坐标系和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计算出用于GPSRTK测量的11个坐标转换参数。选取1个GPSRTK测量基准网点,架设RTK基准站,流动站在离基准站4km范围内,有目的地施测了原本市城市5“级控制点、E级GPS控制点和宗地权属界址点共计19个点,并采用静态GPS测量技术、全站仪测量技术测量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将这些测量结果、已知成果与RTK测量结果相比较,其较差点实测的边长、高差与测量坐标反算边长、高差比较,最大边长较差0.019米,最小边长较差0.002米,边长间距中误差为0.005米,高差(H)最大较差为0.045米,最小为0.003米。结果表明所测点精度良好。可以看出, RTK实测精度完全符合导线测量精度要求,而且误差分布均匀,不存在误差积累问题。
采用GPSRTK测量技术施测界址点坐标,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计算机,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界址点图形信息,准确地制作宗地图、地籍图,计算宗地面积等。
四、两种测量仪器中实际应用的对比和精度分析
从精度上分析,由于RTK测量不存在误差积累问题,从大量的实测数据分析其测点精度基本可满足图根控制和碎部测量的要求,但要满足一级导线的精度要求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且其高程精度不是太稳定,有时会发现一些明显的测点高程偏差。而全站仪施测过程中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经用全站仪对RTK所测的部分碎部测量点进行检核,它们的坐标和高程之差均在2~3cm,基本没有超过5cm,可见用RTK所测结果是可信的,但在使用RTK测量过程中应与周围的所测相邻点注意校核。
从效率上考虑,RTK测量时只需较少的控制点,也就不需要经常迁站,一个基准站数据链可以控制十几公里的测程距离,节省了迁站上的时间,另一方面,RTK测量投入的人员少,一般一组只需1~2人,而全站仪一组则要配4~5人,利用RTK进行心界址点测量可以提高外业测量效率、减少现场成本开支。
RTK正逐渐得到普及,国产RTK价格已降到10万元以内,一台比较好的全站仪售价在3万元左右,并且性能非常稳定,测绘单位都能配置。为此在进行碎部界址点测量时能够使用全位仪的地方则多利用,而RTK则主要作控制测量以及在一些困难地区辅助全站仪使用。这种仪器配置模式,从本工程效果看,在各组相互配合、人员调配、工作效率上都取得了很好的功效,大大减轻了地籍图测量任务的劳动强度。
五、结论
动态GPS-RTK定位技术,使城镇地籍测量的数字化更提供了最为方便经济又行之有效的手段,彻底改变了地籍测量数据采集作业方法;全站仪作为一门成熟的测量仪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在碎部测量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实际地籍测量时协调使用RTK和全站仪,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徐绍铨.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GPS 城镇 地籍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045-02
1 任务概述
1.1 测绘区范围
调查总面积约43.14 km2,其中新测区域17.32 km2,修补测区域25.82 km2。
1.2 测绘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权属调(核)查、地籍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入库等内容。控制测量工作:包括测区踏勘、已有控制测量资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加密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测量及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工作。地形图测绘工作:对于新测区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数字化)方法测制地形图;对于修补测区采用全解析、装绘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变化的地物进行测绘,确保新测区域、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现势性相一致。
(1)新测区域:无地形图区域,则开展全要素地形图测绘,同时开展界址点测绘,确保其数学精度完全满足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2)修补测区域:本项目补测区域内已有2003年完成的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个测区内有部分2003年后宗地测量成果,供修补测使用。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应与已有地形图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间空间关系合理。
1.3 已有资料情况
(1)控制资料:测绘区内已有的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点有:海宁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由浙江省第一测绘院2006年施测完成的海宁市三、四等(GPS)控制网点,这些控制点可作为本项目加密一级GPS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2)地形图资料:补测区域内已有某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500地籍图(DWG电子数据),可作为修补测区域的工作底图。
2 平面控制测量
该项目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地籍测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化采集碎部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国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满足地籍测量图根控制加密要求。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本项目平面控制网布网等级设计为:GPS四等网GPS一级网GPS-RTK图根控制。
3 GPS静态数据的处理
3.1 新建项目
静态数据处理使用的是中海达HDS2003后处理软件,在进行数据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个项目,确定好项目的名称。对项目的细节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测量员、计算员等细节进行设置。对控制网等级进行设置,本项目控制网的等级为一级,规范依据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版》。然后对坐标系进行设置,设置坐标系的原椭球为WGS84坐标系椭球,目标椭球为国家80坐标系椭球。地图投影选择高斯3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输入120度,同时对新建坐标系进行命名。
3.2 静态基线解算
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首先导入外业静态观测数据,对每个数据文件分别输入点名和仪器高度,然后对所有基线进行处理。软件对基线处理完后在计算区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则显示出不合格基线的条数,在主界面的网图里,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区,显示所有基线的观测时间、长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线则在前面显示红色的叹号,Ratio值小于3,整数解误差过大达到厘米级或更大,是基线不合的主要原因。
3.3 GPS网平差计算
在进行网平差之前,对网图的连通性进行检查,保证网图完全连通后再进行网平差。如果网图没有连通就开始进行网平差,将出现网平差无法收敛的情况,对于网图没有连通,要逐步检查,先检查网图是否被分割成几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测站点或基线,若有则必须删除孤点或分块进行平差。再检查是否有关键基线没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参与网平差,若有则必须进行重新处理,甚至重测。再次,检查网图中是否有相同的测站而用了不同的测站名,在网图上的反应就是统一测站点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个测站点,这两点由于是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的,故他们之间不构成任何基线,使网图不连续,解决方法是在观测数据属性中将错误的站名修改正确。
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如表1,满足一级网最小距离大于150 m,最大距离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如表2,满足小于10条的要求。
5 结论
GPS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平差精度分析,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 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1.
[2] 金逸民.地籍测量与国外地籍测量发展现状[J].北京测绘,2009,1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