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信用的主要形式

篇1

一、商业融资的种类

企业利用商业信用融资的具体方式,通常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和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等四种。

1、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是最为普遍的商业信用融资方式。它是企业在购买货物时暂时未付款而对卖方的欠款,即卖方允许买方在购货后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一种信用形式。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从赊购商品到支付货款有一段时间间隔,所以对赊购商品的企业来说,实际上等于获得一笔贷款,只是这笔贷款不是从银行获得的,而是从出售商品的企业那里获得的。

应付账款这种形式,按其是否负担代价可分为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和展期信用。免费信用是指购买货物的单位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享受折扣而获得的信用。由于购货单位在销货单位规定的折扣期内支付货款,这样企业没有因为享受信用而付出代价,即免费享受了信用。有代价信用是指购货单位放弃了现金折扣付出代价而取得的信用。展期信用是指购货单位在规定的信用期限满后推迟付款而强制取得的信用。这种信用的获得是一种违反常规的做法,它往往会损害企业的信誉,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2、应付票据。它是指企业进行延期付款商品交易时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一般分为商业承兑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两种。支付期限最长为九个月。应付票据有带息和不带息两种,不带息票据属于免费信用,带息票据成本往往也比同期银行借款成本低。

3、预收账款。它是指销货单位按照合同或协定,在交付货物之前向购货单位预先收取的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形式。它等于销货单位向购货单位先借了一笔款项,然后用货物抵偿。他是企业筹集短期资金的一种免费信用形式。

4、企业之间资金借贷。这是一种广义的商业信用范畴,一般是在相互联系或有特殊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目前,这类资金借贷多采用信托方式来完成,即贷出资金的企业通过信托机构将资金贷给另一企业。

二、商业融资的特点

商业融资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融资活动,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1、融资成本低,简便易行。这种企业间信用融资方式与商品销售直接关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取得资金迅速及时,手续简单,融资成本一般仅限于为提供商业信用而增加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管理费用。与银行融资相比,无须向银行申请贷款手续,又不须经济担保,而且在时间上无须等待审批就可获得融资。

2、融资具有方向性。以商品垫支形式提供的商业信用,其需求者主要是商品的购买者,且一般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上的消费,或经营范围内的补充进货,因此这种信用只能由产品的生产者提供给产品的需求者,不能相反。在信用授受对象受到物资流转方向严格制约下,商业信用所活动的范围和灵活性受到限制。

3、融资规模和数量有限。由于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因此,它的规模和数量只能是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一定资金循环阶段的商品资金,即产成品和可以出售的半成品。也就是说,只能是对企业之间现有的资金进行再分配,不能在企业现有的资金以外获得新的补充资金。所以,商业信用融资发生的规模,其最大量为再生产过程中可能提供的商品资金。而且,从个别企业来看,他以赊销的方式出售的商品,并非是他的全部资金,只能是他暂时不用于再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资金,否则他自身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商业信用的融资规模受到企业生产规模的约束和限制,一般只适用于企业的短期融资。

4、融资能力和期限有限制。商业信用的授信双方必须彼此了解和信任,否则难以成立。另外,我国规定商业信用的付款期限一般为1~6个月,最长不能超过9个月。

三、商业信用融资绩效分析

商业信用融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的发展即可以改善扭曲的信用结构,可以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还可以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1、商业信用的发展,可以改善我国的信用结构。我国目前的信用结构特点是银行信用占据主要比例,商业信用比例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更多地体现在货币的数量扩张上和银行信用的过快发展上。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逐渐与银行信用结合,推动着资金融通的发展,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有推动的作用,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的高级形式,但不容忽视的是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没有商业信用的银行信用的发展必然是扭曲的,目前的银行出现的货款质量低下,呆账、坏账不断增长,其原因之一是商业信用的不发达。因为,商业信用特点是比银行信用更具有约束力。没有商业信用等基础信用形式的充分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社会信誉观念,而良好的社会信誉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2、商业信用的发展,可以提高我国的宏观金融效率。金融的宏观效率是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效率,它可以用货币量(通货量)与经济总量的比例来衡量。货币(通货量)与经济总量(GDP)的比重又反映了一个国家货币化的程度,所谓货币化则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以及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它反映了一个国家通货实现国民经济能力的大小。如1993年美国以3275亿美元实现了63779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同期,我国却用5865亿人民币实现了3138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数据说明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不高,反映了宏观金融效率低下。发展商业信用是开拓银行非货币性负债业务,扩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环节。非货币负债性业务是指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各类基金、保单等金融工具,由于其流动性比银行存款弱得多,不形成直接的购买力,因而具有非货币性,属于银行的非货币性负债。银行不断提高非货币性金融工具的比重,少用扩张货币的办法来满足投资的需求,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从而提高了宏观金融效率。

3、企业之间、企业商业之间“真实票据”和融通性商业票据的采用,可为企业多开一条融资渠道,还可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负担,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目前,国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其融资渠道单一的状况,即国有企业对国有财政或国有银行的资金依赖,“拨改贷”以前,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银行的职能是充当国家财政的出纳。目前,当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时,财政的功能已从过去的投资和生产性财政转为投资和非生产性的公益性财政,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的国有经济的融资渠道,简单地转移到国有银行,必然是银企信用关系的破坏性膨胀和信贷“软预算”约束机制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单一的融资渠道的弊病有二:一是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降低资金运作效率;二是企业逃避债务现象严重,银行经营风险加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对贷款慎之又慎。1998年起银行出现了“惜贷”现象,贷款率首次出现下降,“储蓄的供给超过了需求”。这并不是真正的贷款需求不足,原因在于银行不敢冒险所为。在这种情况下,以商业票据为媒介的商业信用可解决企业部分资金供给不足问题。

对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而言,商业信用不仅能够促进商品销售,避免产品积压,进而使再生产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能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经济联系网络,发挥企业之间相互监督作用。虽然商业信用有很多的好处,但企业在授信时必须考虑信用的期限以及现金折扣比例等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信用的效益。

篇2

【关键词】 所有权 商业信用 融资

一、引言

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间接融资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间接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充当信用媒介获取资金的行为,主要包括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融资方式。研究表明,当企业不能通过银行信贷进行融资时,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替代资金来源,往往被企业所使用。商业信用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商品交换,还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Allen等人认为,在中国存在一个建立在关系和名誉基础之上的、非常有效率的非正规金融体系支持着经济增长,尤其是非国有部门的增长。非正规融资渠道中一种主要的形式就是商业信用。

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对于商业信用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大量的研究文献围绕着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动机、影响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因素以及商业信用与企业融资之间的关系展开。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对商业信用进行的理论性分析,主要集中于分析在我国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采取的商业信用政策及其实际效果。二是对商业信用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决定因素等。总体而言,国内现有的研究十分零散,相关方面的问题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并且忽视了企业所有权结构、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深入研究我国特殊市场环境下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利用商业信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2010年在沪、深交易所交易的上市公司。相关财务类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来源于CCER数据库。并按照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1)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因其业务的特殊性,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内,文中剔除了这一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2)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为负的企业在研究中没有意义,文中把这类上市公司也排除在外。

2、变量定义

本文主要是从企业的内部结构方面探讨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考虑的变量包括:最终控制人的类型、股权结构、企业信用记录、财务状况、所处行业等。

(1)因变量。本文设置的解释变量有:反映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变量AP,AP=应付项目/总资产,其中,应付项目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与预收账款;反映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变量AR,AR=应收项目/总资产,应收项目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与预付账款。

(2)自变量。企业内部治理变量。与一般文献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本文没有根据控股股东来判断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而是根据企业披露的最终控制人的类型,将上市公司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类。刘芍佳在研究中发现中国84%的上市公司直接或间接地被政府控制着,终极控制主要是通过交叉持股、金字塔结构、优先投票权等方式进行的。掌握中间股东的信息还不足以了解上市公司最终的控制权和所有权。最终控制人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最终控制情况。本文根据最终控制人类型设置了虚拟变量CONTROL,若最终控制人为国有股东则CONTROL取1,否则为0。从股权结构来看,所有权的集中度会影响企业的信用度,从而间接成为影响企业商业信用的因素。已有学者运用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从零增加,企业的信用程度会增加。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一个特定的水平之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信用度越低。本文采用以下两个变量来检验股权结构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BIGSHARE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平方SQBIGSHARE。为了克服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BIGSHARE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减去其均值,同时SQBIGSHARE为BIGSHARE的平方。

企业的信用状况。由于交易和货款支付存在时间差,商业信用交易方式使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违约风险。因此企业会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大小,并作出决策。受信企业的信用历史也会成为授信企业考察的因素。相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那些发生过违规失信行为的企业在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难度更大。本文设置了虚拟变量HISTORYCREDIT来反映企业的历史信用情况,若样本企业发生过违规失信行为则HISTORYCREDIT取1,否则取0。

企业财务状况。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表明企业的应付账款比率与企业规模正相关。原因是大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来源可以选择,并且在经营失败的条件下有更多的资产偿还债务,这种现象被成为“规模歧视”。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若其他条件相同,大企业还款能力优于小企业,因此供应商更容易从大企业收回货款。据此本文设置反映企业规模的指标SIZE,以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并预期其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是正向的。

在考察企业的信用水平时,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是两个重要的指标。我们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表明企业偿还货款的可能性更高。健康的财务状况信息提高了企业的信用度,有助于其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文中反映企业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WTH、净资产收益率ROE。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成立的年限也是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之一,本文因此也设置反映企业成立年限的解释变量YEAR。

Claessens and Fan指出,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善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内部交易能够解决信息不完全带来的问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会选择这种方式解决资金短缺。李琳认为关联企业间的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更高,这种关系有助于企业使用更多的商业信用。为考察关联交易对商业信用水平的影响,设置变量RPT,若上市公司存在购销关联交易则RPT取1,否则取0。

企业所在行业。企业所处的行业对其资金需求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行业性质也要求企业采取合适的商业信用政策以便在竞争中胜出。为具体分析行业特征的影响,本文设置行业虚拟变量INDUSTRY作为控制变量。根据证监会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指引》,本文将整个样本分为12个行业(除去金融保险行业),以农业行业为基础行业设置了11个虚拟变量来描述行业特征的影响。

3、研究假设

目前我国企业失信现象比较严重,企业之间拖欠货款、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违反证券市场规则的事情屡有发生。这种信用缺失的行为必定会对企业的融资产生负面影响。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之前,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失信行为增加了企业通过银行获取贷款的门槛。然而孙铮、刘凤委和李增泉的研究发现政府通过企业内国有股权对企业信用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影响,如政府干预可以让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获得借贷“声誉”,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在讨论企业的融资方式时,企业所有权性质是一个重要因素。相关的研究表明国有股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融资决策。首先,国有股份提高了企业的借款信用。在我国特殊的国有产权制度下,国有资产增强了国有企业的信用度,提高了社会对国有企业的履约评价。方军雄指出国有企业一般拥有较长的经营历史,并且与银行保持较长的交易关系,银行对其进行信用评估的成本相对较低。此外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违约风险更低。其次,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缺乏约束。在中国,集中了大部分银行资本的四大国有银行在经营中还面临政府的干预,为了配合政府的政策,银行有可能违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向投资回报率低和经营不善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林毅夫和李志赞认为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现象就是政府帮助拥有国有股权的企业摆脱困境的证据。

在同等条件下,与非国有控制的企业相比,那些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受到政府和国有银行的照顾,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而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则只能更多的利用商业信用融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H1: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利用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4、研究方法与模型

为验证相关假设,本文建立研究模型如下:

AP(AR)=?茁0+?茁1CONTROL+?茁2BIGSHARE+?茁3SQBIG-

SHARE+?茁4SIZE+?茁5GROWTH+?茁6DEBT+?茁7ROE+?茁8YEAR

+?茁9RPT+?茁10HISTORYCREDIT+■?姿iINDUSTRYi+?着

模型在控制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从获取和提供商业信用两个角度检验了股权性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根据各因素的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模型整体的拟合效果以及上文提出的假设判断各因素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表2给出了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模型整体的回归结果是显著的。表2的第2、3列是从获取商业信用的角度得到的回归结果。CONTROL回归系数是-0.005,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与所有权性质负相关,非国有控制的企业相比国有控制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实证结果与假设一相符。GROWTH、ROE、SIZE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信用。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使用商业信用的风险越低,也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反映企业成立时间的变量YEAR也显著为正,表明企业成立时间越久,在长期的业务合作中更容易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供应商了解客户信息,减少违约损失,因此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RPT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表明企业存在较多关联方时,可供利用的商业信用也较多。这是因为关联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低,彼此的信任度也更高。HISTORYCREDIT的系数是0.004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发生违规行为在我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多数为短期行为,因此在模型中没有解释力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其系数显著为正,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平方则显著为负,与预期一致。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增加,企业的信用度增加,获取的商业信用也更多。当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超过一个特定的水平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的增加导致公司的信用度降低,因此获取的商业信用也随之降低。DEBT的系数是0.038,显著为正,表明企业从银行获取的短期借款越多,其所获得商业信用也更多,初步验证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的互补关系。企业通过利用商业信用,不仅可以弥补资金缺口,还能以此向银行传递自身风险的信息,有利于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分类,进而缓解企业的信贷配给。

表2中的第4、5列是从提供商业信用的角度得到的回归结果。CONTROL的系数为-0.005,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与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角度的结果一致。表明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在获取更多商业信用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此外GROWTH和RPT的系数分别为0.009和0.13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也与获取商业信用的检验结果相似。表明有着较高成长机会的企业会向其他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这与商业信用有助于企业拓宽市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RPT为正表明在存在较多关联方的时候企业往往也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李琳认为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之间信任度更高,这种信任关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与前述检验结果不同的是YEAR、DEBT以及ROE等变量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决策没有显著关系。回归结果显示SIZE的系数是-0.005,并且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小规模的企业会提供更多商业信用,可能的原因是企业可以利用赊销方式扩大销售规模。从股权结构来看,企业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不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平方与AR显著负相关,与获取商业信用角度的结论相似。

四、结论

全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能获得更多商业信用。实证结果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上市公司面临的“金融歧视”现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国有股份提高其借款信用,同时政府的干预使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缺乏约束,因此在其他诸如企业规模、盈利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国有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获取贷款,而非国有企业则需更多地依靠商业信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此外,从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角度来看,非国有企业也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

有关企业治理结构、财务状况等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效果也与预期一致。企业获取的商业信用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率程倒U字型关系。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盈利能力强、成立时间长以及规模大的企业容易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此外关联方关系也使企业获取了更多的商业信用。这些结论在企业对外提供商业信用时同样适用,例如存在关联方、成长机会高的企业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不同的是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与成立时间、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关系。

【参考文献】

[1] 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

[2] 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2007年中国国际金融年会,2007.

[3] 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

[4] 方军雄:所有制、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J].管理世界,2007(11).

篇3

(一)研究假设我国资本市场相对欠发达,商业信用作为非正式融资机制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Allenetal.,2005)。Fisman和Love(2003)的研究明,在金融中介欠发达的国家,商业信用提供了重要的替代资金来源,使用商业信用更密集的行业经历了最显著的业绩增长。Guariglia和Mateu(t2006)分析了商业信用对库存投资的影响,结论支持商业信用对库存投资的促进作用、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石晓军、张顺明,2010)。Fisman(2001)首次提出商业信用与效率的问题,指出商业信用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率。商业信用是产品有效价格的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惠商业信用从竞争中取胜,实现营销的目的(Schwartz,1974),商品销路通畅引致企业绩效提升。张良(2007)在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使用商业信用能够促进企业的业务增长。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作为其短期筹资的重要方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经营活动所需的短期资金,而且大大缩短了企业的营运周期,满足了企业对流动资产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营成果提供了可能性。商业信用的提供源于上下游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刘凤伟等,2009),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能够有效地克服企业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相对银行供应商治理功能应当更强(王彦超、林斌,2008;杨勇等,2009),资源配置应当更具效率(石晓军、张顺明,2010),这对推动商业信用需求方提升企业经营业绩都是积极因素。另有研究明:我国作为新兴转轨的资本市场国家,信息披露不规范(王克敏等,2009)、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Durnev,2005;Lins,2003)、中小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Albuquenrue,2008;LLSV,1998,1999,2000),同时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现象普遍存在,控制性股东能够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进而侵占其他中小股东利益获取控制权私利(LLSV,2002),而商业信用是实现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利益输送的一种工具(ZhuandJiang,2009)。因此,商业信用可能会损害公司价值。因此,提出相反假设:假设1a:商业信用提高了企业价值假设1b:商业信用损害了企业价值如果商业信用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的提升,那么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在不同的货币政策时期,商业信用的价值提升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货币政策往往与国家经济状况相关,在经济过热时,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央行基准利率、调高再贴现率等政策紧缩银根,货币政策的调整效应会通过信贷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具体现为企业信贷融资额大幅度下降(叶康涛、祝继高,2009)。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大于供给,只有一部分人的贷款申请被接受或者贷款申请只能部分被满足,通过控制信贷投放量,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此时企业面临着信贷配给,即使愿意支付高利率也得不到贷款,那么寻求其他的替代性融资方式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商业信用可以看作是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企业会加大使用商业信用以替代银行借款,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而当经济进入衰退期时,市场不景气,生产规模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减少,为刺激经济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比较容易,对商业信用需求减少,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减弱。因此提出:假设2: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作为银行信贷的替代性融资对企业价值提升作用更强GeandQiu(2007)的研究明我国企业使用商业信用主要是为了满足融资性需求,而非经营性需求。在经营过程中,供应商更易收集客户资料、评估客户信誉、控制客户行动(Emery,1987),所以供应商(相对银行)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更易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愿意为客户提供大量商业信用。而超额商业信用就是供应商主动为上市公司提供的结果。超额商业信用的存在等同于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利好信息,因此超额商业信用的存在应当会导致公司价值的提高。与此同时,信用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在对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同时,也充分地利用供应商的赊销政策,尽可能多地获取商业信用(钟田丽等,2006)。商业信用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由于延迟支付了货款,买方企业能够减少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更有效地管理资金,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改善现金管理便可以节约交易成本(Ferris,1981),交易成本的降低也应当会导致公司价值的提升。故可得:假设3:超额商业信用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如果超额商业信用能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那么需进一步分析的是:在不同货币政策时期,超额商业信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商业信用市场属于买方市场(陆正飞、杨德明,2011),而在买方市场中,商业信用的实际成本很低(FabbriandMenichini,2010;Giannettietal.,2010)。同时,商业信用的机会成本也不高,大多数企业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便宜的融资来源(Summers和Wilson1999)。上市公司一旦获得大量超额商业信用,意味着公司可以低成本地解决融资问题,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这对公司价值的正面影响应当更大。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获得超额商业信用意味着公司资金成本可能较高。故可得:假设4: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超额商业信用对公司价值的正面作用更大。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3年至2010年数据为研究样本,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按照以下原则剔除部分数据: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被ST和PT的上市公司;数据缺失的公司。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采用Winsorize方法对极端值进行处理,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与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和99%分位数。本文货币政策相关数据摘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其各年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他数据均来源于CSMAR和CCE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03和STATA11.0完成。(三)变量定义和模型建立本文选取如下变量:(1)货币政策的度量。Mp是度量货币政策的指标,本文借鉴吴晓灵(2009)、陆正飞(2011)的研究方法,采用“Mp=M2增长率-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这个指标来估算货币政策。其中M2增长率反映了货币的供应水平,GDP增长率反映了商品的实物量,CPI增长率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并结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估算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得到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为货币政策宽松时期,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为货币政策紧缩时期。(2)目标资本结构的估算。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通过总资产负债率得到合理反映。所以,本文使用总资产负债率度量企业的资本结构。而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是一个不可观测的量,学者们只好使用一些替代变量来代替。D’MelloandFarhat(2002)的研究结果明资本结构接近于行业中位数的公司的价值较高,而资本结构偏离行业中位数的公司的价值较低。故本文借鉴其成果,选用行业中位数作为目标资本结构的替代变量。为了分析在我国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控制了已被现有文献所证实的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的变量:资产负债率(lev)、公司规模(Size)、资产收益率(Roa)、公司成长机会(Growth)、企业年龄(Age),另外设置行业虚拟变量(hy_dummy)和年度虚拟变量(nd_dummy),以控制行业和年份的影响。本文设计如下模型来研究货币政策、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TobinQi,t=α+β1Tc_lagi,t-1+β2Propertyi,t+β3Top1i,t+β4Top2to5i,t+β5Leveri,t+β6Sizei,t+β7Roai,t+β8Growth+β9Agei,t+Σhy+Σnd+εi,t本文中各主要变量的定义见(1)。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商业信用Tc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0.1652724和0.133533,说明公司商业信用融资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0044339和0.5805356,说明公司间商业信用使用状况差异较大;财务杠杆(Lever)的平均值是0.4674905,明债务融资是公司资产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最小值是0.0543,最大值是0.888,明有些公司基本上没有负债,有些公司则负债较多,公司间负债差异较大;资产收益率(Roa)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0.0362667和0.0312,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2053和0.2027,说明有些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很差,有些公司则很强,不同公司间存在较大差异;不仅如此,公司的成长性(Growth)也存在巨大差异,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是-0.9999和3.0472,说明有些公司的收入出现了非正常的萎缩,有些公司则实现了数倍的增长,其均值是0.188624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增长率达到20%左右,处于较快的增长期。

(二)相关性分析报告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明,无论是Pearson检验还是Spearman检验,企业价值(TobinQ)与商业信用(Tc_lag)均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明商业信用提升了企业价值,基本验证了假设1。此外,企业价值(TobinQ)与资产收益率(Roa)、企业年龄(Age)显著正相关,而与财务杠杆(lever)、企业规模(Size)、成长性(Growth)显著负相关。企业价值(TobinQ)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Top2to5)相关性不一致。

(三)回归分析(4)报告了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由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滞后一期的商业信用的系数显著为正,明商业信用提升了企业价值,基本验证了假设1。由(4)模型(2)可以看出商业信用与货币政策的交叉项Tc*Mp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明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信用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更大。而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商业信用提升企业价值的作用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在银根紧缩时,信贷供给量下降,企业寻求商业信用这种替代性融资方式满足融资需要缓解了融资约束,由此提升了企业价值;而在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条件下,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的银行信贷越多,从而减少了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因而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的正面影响较小。(5)报告了超额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的回归结果。以货币政策类型为标准将超额商业信用为正(大于0)的上市公司划分为两组,宽松组和紧缩组。由(5)回归结果可见,无论在全样本还是各子样本中,超额商业信用与企业价值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明超额商业信用提升了企业价值,由此验证了假设3。Top1、Top2to5均与企业价值负相关,明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降低了企业价值,这可能与大股东利用商业信用这种利益输送方式谋取控制权私利进行隧道挖掘有关。上市年龄Age与企业价值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由于企业年龄越大,企业间合作越紧密,进而增进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缓解了委托冲突,促进了企业价值的提升。根据回归系数的差异性检验可知,不同货币政策时期的超额商业信用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超额商业信用的价值提升作用更强,基本验证了假设4。此外,资产负债率(Lever)、企业规模(Size)、资产收益率(Roa)、销售收入增长率(Growth)在不同货币政策时期对企业价值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而产权性质(Property)、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Top2to5)、上市年龄(Age)对不同货币政策时期企业价值的作用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篇4

关键词:信用评价 目标 影响因素 措施

一、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目标

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运行实质上为企业选择赊销对象的过程。赊销客户之所以不能够按期还账,究其原因在于客户信用度低,素质低下或客户无力支付账款。因此,企业为降低信用损失,规避信用风险需构建起健全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运用该体系实现对赊销客户的严格筛选,同时,制定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价标准,依据该标准对客户进行赊销,即符合该标准的可进行赊销,否则不具备赊销的权利,以此,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呆账或坏账情况,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商业信用评价标准是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总结来看,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五点:

(一)能力

能力即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通常情况下,客户的流动资产数量和质量与其实际偿债能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呈现正相关。一是购买力。客户的金额所能够承受产品的数量,一般以赊销用户的吸纳量占企业总赊销量的比重表示;二是货款支付能力。依据流动比率和债权人保证比率为依据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

(二)抵押

当客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企业可依据信用合同,将抵押的物品作为资产偿还贷款本息,以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条件

经济危机、经济衰退以及通货膨胀等经济环境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客户偿债能力,造成客户无力偿债,给予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四)品质

品质即客户的信誉。品质作为评价客户信用的关键因素,对构建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品质往往致力于收账天数和过期款次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账天数。自开具销售发票交付提货单之日止于货款实际到帐日的天数;另一方面是违反规定付款条件付款的次数。

(五)资本

资本即客户所拥有的财务实力,其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客户的实际偿债能力。例如:总资产、所有者权益等。

三、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措施

本章以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目标为指导,结合商业信用评价标准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为现代企业构建起健全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并将其执行到位。

(一)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部门隶属于信用评价的执行部门,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应号召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由企业决策层、财务总监和销售总监构成信用委员会,承担信用评价管理职责,并且,应将信用管理工作贯穿到企业各个部门;另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门作为企业的重要管理部门,其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善于调节各部门之间的矛盾,灵活的存在于企业各部门之间,促进企业各项业务顺利高效运行。

(二)建立信用批准授权

在信用评价过程中,信用批准授权充分发挥了自身职能,进一步推进了商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信用批准授权的职能,一是通过构建赊销客户的数据库,能够为企业信息使用者提供充足且真实的财务信息、经营信息等,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的决策和管理;二是企业建立信用批准授权,实现了多角度分析财务欠款记录,把握客户的动态欠款规模,不断改善企业商业信用政策和客户信用政策;三是信用批准授权依据客户信息,运用分析模型,结合现代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适合广大客户的信用政策。

(三)完善客户信用评定程序

企业客户信用评定程序为:客户提出信用申请——销售人员提交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展开调查。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信调查有两种形式,即直接调查和间接调查,其中,以直接调查的形式为主,直接调查是指信用管理人员面对面与客户管理层交谈,进而,获取所需信息;间接调查是指信息管理人员不直接与客户管理层面对面接触,而是通过某种中介获取所需信息。同时,企业资信调查形式的择选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企业可依据实际状况对其择选,待获取相应资料后,对其进一步筛选、汇总以及分析,并对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赊销风险进行相应评价。

(四)健全客户档案及管理系统

客户档案是信息管理的核心内容,现行企业客户档案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即客户信用资料、以往交易记录、客户基本资料以及赊销合同,以上内容涵盖了整个企业,因此,应加强对其管理,客户管理可通过构建客户信用评价模型将客户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客户表示其财务状况较稳定、付款较及时、购买力较强,信用风险较低,对其应致力于拓展业务方面加强管理;B级客户表示其财务状况一般、付款不及时、信用风险相对较大,对其应致力于信用监督方面加强管理;C级客户表示财务状况较差、付款滞后、信用风险较大,对其应致力于变动信息方面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篇5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而产业链内部的企业在相互交易间建立了较为复杂的关系,信息不对称程度较轻。借助于这种关系,在银行信用受到配给约束或稀缺时,中小企业普遍借助商业信用从产业链内部的上下游企业获取部分流动性。但由于成本与规模的限制,商业信用的应用范围有限。另外,银行针对企业间的商业信用推出了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产业链金融方式,但银行位于产业链之外,在金融供给过程中仅仅具有金融功能,而物流、商务信息管理则主要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核心企业,无法将链条上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等各个节点有效结合起来,这就增加了信息传递的环节与风险可能性,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被削弱。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对商业信用进行拓展,代替银行信用进行金融内部配套,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信贷模式,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理论综述 

产业链融资最早表现为物流融资,依托商品的流转而开展,基于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实质是一种商业信用。之后产业链融资的形式不断进行扩展, 19 世纪芝加哥谷物行业用仓单为发货人融资,2001 年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被美国联合包裹公司收购,以期为顾客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随着产业链金融实践的发展,相关研究理论也日益丰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产业链融资业务模式的演进和具体形式进行探讨,二是对产业链融资业务中的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理念进行研究。闫俊宏、许祥泰(2007)对产业链金融进行了定义,认为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以促进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关联和交易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参与到实业经济中去,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从本质上来讲,产业链融资是对商业信用提升的一种方式,目前大体上可由产业链内部企业提供和由银行提供。产业链内部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提供融资的优势在于方便和及时。而缺陷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受企业商品数量和规模的影响;二是商业信用方向的局限性,一般由卖方提供给买方,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三是商业信用期限的局限性,一般只能是短期信用;四是商业信用授信对象的局限性,一般局限在企业间;另外还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等缺点。由银行来提业链融资可以克服商业信用的这些局限性,但由于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一致,资金配置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另外,银行仍然位于产业链条之外,产业和物流信息无法有效获取,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弯红地(2008)根据其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风险模型,认为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供应链金融所依赖的风险规避机制有失灵的可能性。胡跃飞和黄少卿(2009)认为,对整个产业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是产业链金融的核心,由于要做到对各个交易环节的风险都加以识别,风险控制更加复杂。 

总体而言,目前银行提供的产业链金融总体呈现出金融属性较强,而产业属性较弱的特点,而企业提供的产业链融资则缺乏规模和成本优势。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是否可以对商业信用进行扩展进而实现产业链金融内部配套呢?海尔“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即:核心企业利用其在产业链中的核心控制作用,依托自身的财务公司和积累的海量产业数据开展融资业务,实现了银行才能达到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三、海尔“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 

(一)背景 

海尔集团作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拥有24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66个贸易公司,经销商三万余家,供应商2423家,涉及有色金属、玻璃、模具、包装、电机、运输等近20个行业,形成了完整和清晰的产业链条。在以海尔集团为中心的产业链中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许多经销商想扩大规模或新建店铺也缺乏资金。以建店融资为例,前期投入的资金要100万—200万元,普通创业者很难拿出足够资金,由于缺乏抵押从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海尔集团意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已超出企业与企业的范畴,而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了产业链的健康程度与竞争力,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题同样也制约着产业链的发展,对海尔自身的扩张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海尔决定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上下游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二)寻求内生金融配套的思考 

篇6

1.大公司的优势

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对大公司来说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1)信息获得优势。大公司可以比金融机构更经常地观察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订单及付款时间可以表明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虽然银行也可以获得这些信息,但大公司可能更快且以更低成本得到,因为它是在日常交易中获得这些重要信息;

(2)对中小企业的控制更有效率,更容易收回贷款。因为大公司作为中小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可以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及时还贷,那么大公司可以通过停止供应原材料来威胁控制中小企业,迫使其及时还款,所以大公司的措施可以及时给欠款企业的生产带来损失。而同样情况下,银行则只能停止再继续贷款,但却不能迫使有问题的企业停止生产,其影响相对大公司来说要小得多。

2.中小企业的优势

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有两方面优势:

(1)低成本优势。公司金融中介行为使得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支付手段,因此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量,降低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成本和财务负担。公司金融中介行为还使得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分割了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中小企业则获得了低成本的融资。

(2)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公司金融中介化实际上给予了中小企业一种担保机制,若在交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大公司没有履行做出的服务承诺,中小企业可以拒绝支付货款。因而,大公司通过金融中介化提供商业信用也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对产品质量自信的表现,它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向中小企业传递了对产品质量自信的信号。

另外,公司金融中介化还可以使交易双方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公司金融中介化会使得经济交易中的商品交换与货币交换在时间上相分离――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或者在一些固定时间对期间内所发生的所有交易进行集中结算。因此,中小企业在公司金融中介化过程中获得准确的付款时间并减少了结算次数,从而能够减少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节省交易费用。大公司由于获得了货款回流的准确时间,也有利于它对自身资金的管理和合理安排预防性资金,减少经营费用。

3.公司金融中介化的优势

首先,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提供的资金更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因为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融资需求基本上是总额比较小、频率比较大的流动资金,而银行的资金信贷是长期大额的资金。所以银行提供资金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相符合,而大公司却可以提供这种特点的资金。除此之外,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贷款手续繁杂,需要资产押,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很难有合适的资产抵押。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因为大公司与相应的中小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或相近行业,当行业发展比较快时,大公司资金周转也比较快,可以通过延期收款,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另外,公司金融中介行为的非标准化合约更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因为银行信贷合约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合约抬高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壁垒,因而对中小企业并不是最优的。

其次,公司金融中介化可以解决我国信贷配给不公平的现象。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的信贷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2009年1-7月全国其他商业银行新增贷款2104万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贷款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1136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仅增加了371亿元,中小企业的主要代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的新增额仅占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18 %。这类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率为26%,低于其他商业银行总贷款的增长率34%。上述数据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信贷配给不公平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二,在中国,发展中小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如果采用公司金融中介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这种严重的信贷配给不公平问题。由于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经常交易,大公司可以从中小企业享受及时付款的折扣优惠,可以很快得知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避免资金损失。并且,这些信息都是交易过程中自然获得,不需要特别的方法,也不需要另外的成本来获得。同时,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处于相同或相关行业,大公司也应该可以更快地获得行业发展信息,为其公司金融中介行为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大公司在数量上更容易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可以一对一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大公司也完全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我国,银行一般贷款给大公司,所以大公司如果作为金融中介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在总量上完全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金融危机之下,由于中小企业更难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而大公司又有足够的资金,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就自然发生了。

4.公司金融中介化的发展形势

正是因为上述优势及作用,公司金融中介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国外经验显示公司金融中介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公司金融中介化的形式表现为大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资本提供或商品提供,也就是贸易信用的形式或卖方融资形式,而且两者经常一起出现,在大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则表现为应收账款,即向消费者提供信贷。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1991年美国公司总资产中18 %是应收账款。Nilsen(2002)指出在美国制造业中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已经占13%,而且小公司经常运用贸易信用。在英国,据Kohler等(2000)估计,贸易信用总额已经占短期债务总额的70%,公司的信贷资产中55%是贸易信用。Atanasova和Wilson(2004)估计80%的英国公司使用贸易信用,在货币紧缩时期,贸易信用的比例还会上升。在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贸易信用总额超过了公司总资产的25%。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信用理论 市场经济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111-0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由于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成熟的信用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要求。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的内容阐释

“信用”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信用”问题的详细研究主要是在经济领域。马克思写道:“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他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我们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们只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1]马克思正是围绕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进行展开论述的,其目的只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马克思通过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论述,使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得到论证。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贷和借的运动”,是一种“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货币或商品只是有条件让渡的独特形式的运动。货币或商品的使用权发生了变化,而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同时,偿还是信用存在的前提,对此,马克思还引用了经济学家图克的话来进行说明:“信用,在它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如果资本是用货币贷放的,那么,就会在还款额上加上百分之几,作为使用资本的报酬。”[2]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经济关系,经济范畴的“信用”反映在以经济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经济往来都是为了获取各种利益,因此,经济主体间信用与信用关系反映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必然以经济利益关系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信用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达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信用与和谐社会的逻辑关系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伴随市场经济而生,只要是发展市场经济,就必然会出现信用问题和人们对诚信的渴望。在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时期是信用问题最突出的阶段,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对经济交往与合作产生不信任感,继而危害社会和谐,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就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诚信问题。马克思认为:“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3]这也指出在经济交往中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而采用侵占和欺诈的手段,体现了资本的贪婪性和“拜物教”的嘴脸。这些人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很少考虑到公众的利益。如欧洲的信用危机,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危机将会影响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发展,进而出现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人员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大量工厂倒闭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

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前提是等价交换,然而,要实现等价交换必须交易双方要讲诚信,不讲诚信交换就难以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到来,股票、期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借贷、托付等信用交换成为主要方式。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现汇贸易只占百分之十,而信用销售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因而“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做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支配别人的劳动的权利,资本家个人及企业的“良好信誉”本身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4]由此可见,信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良性运行的重要力量和生命线。没有信用的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将无法运行。稳定的信用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正是基于信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来治理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用缺失状况,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与快速发展。同时,这也是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的内在要求。

三、马克思信用理论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与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和“商业道德”,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与社会、信用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商业交往贯穿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但由于市场经济中资本的贪婪性,商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欺诈和侵占的手段危害公众的利益,使商业信用恶化。如经济交往中的赖账、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商业欺诈、金融欺诈、虚假广告、上市公司过度包装、偷税漏税、出口骗税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市场秩序混乱,消费者人人自危,社会风气败坏。马克思认为,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赊购商品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之初,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广泛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加速资本周转,推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信用的危机将会对市场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

在市场经济中商业信用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货币经营业为基础产生了银行和银行信用。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量的银行都是国有银行。马克思称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公共簿记的公共分配的形式是由银行制度造成的。可见,银行的重要所在,尤其在我国公有制基础的银行,银行信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和国家公信力;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现在中国以贷谋私、诚信缺失;坏账、呆账过多使银行信用受损。

解决信用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道德手段综合立体治理。以制度为基础,通过经济与社会体制的有效约束,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建立起以道德为基础的“内在制度型”和以法治为基础的“外在制度型”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体系。从商业信用来看,就是引导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的全过程中贯穿信用理念;生产高质量产品,做好售后服务,打造讲信用、重信誉的企业文化。从银行信用来看,就是进行银行改革,健全银行管理机制;正确处理好存贷关系。通过对这两种信用制度的完善和变革,推动我国整体的信用建设。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三卷,450页,452页,369页.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债务性融资 对策

债务性融资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入的资金。债务性融资需支付本金和利息,能够带来杠杆收益,但是提高企业的负债率。一般来说,对于预期收益较高,能够承担较高的融资成本,而且经营风险较大,要求融资的风险较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权益性融资方式;而对于传统企业,经营风险比较小,预期收益也较小的,一般选择融资成本较小的债务性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一、债务性融资的特点

一般来说,债务性融资具有短期性、可逆性、负担性、流通性的特点。债务性融资的成本一般都低于权益性融资,且债务性融资不会稀释已有的股权,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发展潜力,增加每股净收益率;但是缺点就是风险太大。虽然债务性融资可以获得资金且不会丧失对企业的控制权,但债务性融资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旦企业无法到期偿还,企业就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甚至破产倒闭。从投资者角度讲,债权合约比股权合约的监督成本低;从筹资者角度讲,发行债券筹资的成本低,因为债券利息要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所以它有冲减税金的作用,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另外,债务性融资可使公司更多地利用外部资金扩大公司规模,增加公司股东利润.即采用负债经营的手段取得财务杠杆效应。

债务性融资与权益性融资相比较,其缺点就是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件较多。

二、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的现状

1.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差、破产率高、财务制度混乱,是导致债务性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倾向于家族式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信用观念淡薄、改制流于形式等问题已成为当前普遍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对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降低道德风险,加大了审查监督力度。

2.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较小

我国企业债务性融资一直以来增长缓慢、规模较小。1996年,我国当年企业债务性融资为9亿元,到2009年当年融资规模达到17859亿元,市场余额为26675亿元,虽然在绝对量上实现了快速扩容,但是我国企业债务性融资的相对规模仍然不足。这一点可以通过考察债务性融资规模占GDP的比重来揭示:2008年和2009年,我国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大增,但相对于GDP的比例也仅由2007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3.1%、2009年的4.9%。相对于美国正常年份的8%左右仍有较大差距。

3.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失衡

相对于间接融资而言,直接债务性融资具有自主控制融资周期、自主控制融资额度等显著优点,与股权融资相比具有不稀释股权、融资规模较大、融资效率较高等优点,因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从采用债务性融资的企业数量来看,2009年共有536家企业选择债务性融资;从企业类型上来看,中小企业占有较大比重。

三、中小企业债务性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

1.发行周期较长,环节较多,发行时间不可控制。目前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发行周期一般为6个月至1年半。在此过程中,申报企业资金需求状况、市场和投资环境等均可能发生改变,发行周期过长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不相适应。发行费用偏高、发行门槛较高,一般中小企业难以达标。有的省市为保证发行成功、起到示范良好作用,筛选发行人时除要求满足净资产、注册资本、连续盈利等条件外,还设定其他条件对企业优中选优,甚至以上市标准筛选,造成发行门槛较高,伤害了部分企业的积极性。

2.担保问题突出。能否落实担保是制约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顺利推进的关键。不少省市反映,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发行受制于担保问题而进展缓慢:本地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满足担保条件;规模较大的担保机构放大倍数已接近上限,难有开展业务的空间;为降低风险,担保机构往往要求发债企业提供反担保,但不少成长性高的科技型企业自身固定资产较少,难以满足抵押条件。

3.不少中小企业对债务融资缺乏了解,积极性不高。从第一支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至今4年,债务融资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仍属新生事物,政府与企业对相关政策、发行流程、专业知识等缺乏理解。部分省市反映,中小企业融资观念落后,依赖银行信贷,对信息披露和规范事项心存顾虑,对于债券发行的复杂程序和审批周期心存畏难。

4.过度依赖政府,市场化程度不够。目前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发行中承担在筛选确定发行人、选择主承销商、担保机构等中介机构时发挥主导作用;担保机构又多以政策性、国有担保机构为主,有的甚至要求政府兜底风险。应当说,政府的主导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发行初期是必要的,但要促其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

另外,中小企业融资立法保障上的不足,也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运作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资本供给机构选择较少参与或回避的做法,使得融资因法制因素而萎缩。

四、中小企业解决债务性融资的对策

1.拓展商业信用发展空间

商业信用是经常被理论界忽视的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所谓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常见的信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购商品、预收货款和商业汇票。在国外的某些抽样统计中,商业信用的比重甚至高于银行贷款的份额。英国研究发现,英国96%的销售是先发货、后付账,英国企业的日常交易中,80%的交易有商业信用条款。要进一步发挥商业信用的作用,还可以鼓励商业银行介入商业信用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商业信用向纵深发展,而且使得商业信用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银行的监控,促使商业信用更加规范。

2.支持金融机构的发展

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就有助于解决存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前中国不仅应当发展中小银行,而且应当重点发展类似信用社的社区型中小银行,风险更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帮助更大、更直接。

3.加大国有银行支持力度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占据银行总资产的绝大部分,这部分资产能否为中小企业服务关系到整个中小企业发展的大局,为此,应当积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利用一部分资源为中小企业服务。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真正建立互利合作的银企关系。其次,改变现有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使用同一标准的状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再次,改革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最后,加快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开发中小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

4.组建政策性企业银行

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领域实际存在“金融缺口”,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与市场可以给予的融资供给之间总是存在不对称,前者总是大于后者。为弥补市场缺陷,减少逆向选择现象,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为那些真正应当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并通过优惠贷款利率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总水平做向下引导。

5.建立符合要求信用体系

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应当得到金融机构的积极的金融支持。但是,中小企业良莠不齐,如果不加区分地强行支持,就会因效率的损失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反而破坏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和市场氛围,直接伤害具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必须以扶优汰劣为准则,这就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资信情况进行有效的筛选。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制定法律法规,以政府部门的信息为基础,会同银行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系统,共同组成社会信用体系。

6.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篇9

一、备用信用证的法律性质及其运作原理

备用信用证起源于美国。由于美国法律曾经禁止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担保业务,作为应对之举,一些商业银行即以商业信用证的派生形式——备用信用证,变相提供担保服务。其后,备用信用证的适用范围逐步扩大,迅速演化为一种国际性的金融工具。

备用信用证的确切释义是什么?1977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管理委员会首次对其做出了界定:不论其名称描述如何,备用信用证是一种信用证或类似安排,构成开证人对受益人的下列担保:

(a)偿还债务人的借款或预支给债务人款项;

(b)支付由债务人所承担的负债;

(c)对债务人不履行契约而付款。

1983年和1993年,尽管国际商会分别将备用信用证纳入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83年修订本(《UCP400》)和1993年修订本(《UCP500》),但其只是将备用信用证作为“信用证”的类别之一,且“只在适应范围内”予以适用。随着备用信用证的推而广之,其与商业信用证在功能上的差异日趋凸显,误解及纠纷日渐增多,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专门规范。1995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起草的《独立担保和备用信用证公约;1999年1月1日,国际商会的第590号出版物《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简称《ISP98》)作为专门适用于备用信用证的权威国际惯例,正式生效实施。

根据《ISP98》所界定的“备用信用证在开立后即是一项不可撤销的、独立的、要求单据的、具有约束力的承诺”,备用信用证具有如下法律性质:

一是,不可撤销性(Irrevocable)。

备用信用证一经开立,除非有关当事人同意或备用信用证内另有规定,开证人不得撤销或修改其在该备用信用证项下的义务。

二是,独立性(Independent)。

备用信用证一经开立,即作为一种自足文件而独立存在。其既独立于赖以开立的申请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基础交易合约,又独立于申请人和开证人之间的开证契约关系;基础交易合约对备用信用证无任何法律约束力,开证人完全不介入基础交易的履约状况,其义务完全取决于备用信用证条款和受益人提交的单据是否表面上符合这些条款的规定。

三是,单据性(Documentary)。

备用信用证亦有单据要求,并且开证人付款义务的履行与否取决于受益人提交的单据是否符合备用信用证的要求。备用信用证的跟单性质和商业信用证并无二致,但后者主要用于国际贸易货款结算,其项下的单据以汇票和货运单据为主;而备用信用证则更普遍地用于国际商务担保,通常只要求受益人提交汇票以及声明申请人违约的证明文件等非货运单据。

四是,强制性(Enforceable)。

不论备用信用证的开立是否由申请人授权,开证人是否收取了费用,受益人是否收到、相信该备用信用证,只要其一经开立,即对开证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备用信用证的四个法律性质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这一金融产品的优异特质:“不可撤销性”锁定了开证人的责任义务,进而更有效地保障了受益人的权益:“独立性”传承了信用证和独立性担保的“独立”品格,赋予了其既定的法律属性:“单据性”则将开证人的义务限定于“凭单”原则的基准之上,有益于“独立性”的实施:“强制性”则是对开证人义务履行的严格规范,它与“不可撤销性”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开证人责任义务的约束性和严肃性,有助于杜绝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基于这些关键的法律性质,备用信用证融合了商业信用证和独立性担保之特长,在实践中体现出独特的功能优势。

由于备用信用证“出身”于信用证家族,其业务流程基本符合信用证运作原理。

首先,开证申请人(基础交易合同的债务人)向开证人(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申请开出备用信用证。

继而,开证人严格审核开证申请人的资信能力、财务状况、交易项目的可行性与效益等重要事项,若同意受理,即开出备用信用证,并通过通知行将该备用信用证通知受益人(基础交易合同的债权人)。

再者,若开证申请人按基础交易合同约定履行了义务,开证人不必因开出备用信用证而必须履行付款义务,其担保责任于信用证有效期满而解除;若开证申请人未能履约,备用信用证将发挥其支付担保功能。在后一种情形下,受益人可按照备用信用证的规定提交汇票、申请人违约证明和索赔文件等,向开证人索赔。

再次,开证人审核并确认相关索赔文件符合备用信用证规定后,必须无条件地向受益人付款,履行其担保义务。最后,开证人对外付款后,向开证申请人索偿垫付的款项,后者有义务予以偿还。

二、备用信用证的适用领域

根据备用信用证的应用实践,《ISP98》将其划分为履约备用信用证、预付款备用信用证、招标/投标备用信用证、对开备用信用证、融资备用信用证、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保险备用信用证、商业备用信用证等8种类型,总结了备用信用证的基本功能和适用领域。

1.国际担保

资信担保(或“人”的担保)之所以在国际商务中广为应用,是因为当事人不仅可将其用作商务支付的保证手段,还可将其作为制裁违约方、保护违约受害方,进而最终促成合约履行的法律手段。作为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备用信用证在国际工程承包、BOT项目、补偿贸易、加工贸易、国际信贷、融资租赁、保险与再保险等国际经济活动中广泛应用,只要基础交易中的债权人认为商业合约对债务人的约束尚不够安全,即可要求债务人向一家银行申请开出以其(债权人)为受益人的备用信用证,用以规避风险,确保债权实现。

较之银行保函和商业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的担保功能具有独到优势。

其一,担保责任的确定性。

银行保函有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之分。从属性保函以基础交易合同(主合同)的存在与执行状况为生效依据,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其依附性决定了担保人不能独立地承担保证责任,而只能依据主合同条款及其主合同的执行状况来确定担保责任的范围与程度;如果主合同的债务人以各种理由对抗债权人,担保人同样可以依据该抗辩理由对抗债权人。所以对债权人而言,从属性保函担保人的付款责任是不确定的。独立性保函开出后即完全不依附于基础交易合同而独立存在,其法律效力并不受制于基础交易合同的变更、灭失以及债务人的行为,只要债权人的索赔符合保函规定的索赔条件,不论该债务人是否同意,担保人必须履行第一付款责任。所以,不同法律属性保函担保人的付款责任确定与否,对当事人的实质性影响截然不同,实践中,围绕保函法律性质及其担保人付款责任的争议事例屡见不鲜。而备用信用证以鲜明的独立性确定了其与基础交易合约之间完全独立的法律关系,其付款依据是开证人不可撤销的义务以及备用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合格性,开证人的付款责任始终是肯定和明确的,这一点极有助于减少误解和争议,提高担保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其二,应用的灵活性。

备用信用证与商业信用证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一经开立,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单据(汇票)表面合格,开证行必须履行第一性付款责任。而备用信用证的受益人多是在对债务人履约具有基本信任的基础上,将备用信用证作为风险规避的补充手段。若基础交易合约得以顺利履行,备用信用证通常“备而未用”,所以备用信用证的开证人尽管在形式上承担了独立的、不可撤销的、强制性的责任义务,但其并不一定必然地对外赔偿,事实上担负着“第二性”的付款责任。“备用(Standby)性”使备用信用证的开证人遭遇受益人无理或恶意索赔的几率相对较低;相应地,开证人对申请人的信用额度、开证抵押或反担保要求较之保函或商业信用证略显宽松,开证成本较低。备用信用证的“备用性”既使开证人承担的独立担保责任具有了一定弹性,又通过灵活的运作满足了国际经济交易对银行信用补充性支持的需求。实务中,“备而未用”者在备用信用证业务中占据多数。

2.国际融资

备用信用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融资工具。合理利用其融资支持功能,对于已经和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拓展国际融资途径、扭转融资艰难局面,具有积极意义。

(1)融资备用信用证的应用融资备用信用证(FinancialStandby)主要支持包括偿还借款在内的付款义务的履行,广泛用于国际信贷融资安排。境外投资企业可根据所有权安排及其项目运营需要,通过融资备用信用证获得东道国的信贷资金支持。实践中,账户透支即是一种较好的筹资选择。其优势在于:借贷手续简捷,运作方便、灵活;企业可根据实际资金需求和现金流量把握筹资的规模与期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闲置资金,降低融资成本,规避利率与市场风险,减少信用额度占用,改善负债结构。

银行提供账户透支便利的基本前提是第三方担保的有效性,融资备用信用证是满足这一前提的最佳选择之一。境外投资企业可要求本国银行或东道国银行开立一张以融资银行为受益人的融资备用信用证,并凭以作为不可撤销的、独立性的偿还借款的支持承诺,向该银行申请提供账户透支便利。根据融资协议,企业应在规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循环使用、归还银行信贷资金;如果其正常履约,融资备用信用证则“备而不用”;如果其违约,融资银行作为融资备用信用证的受益人有权凭规定单据向开证人索偿,后者有义务偿付申请人所欠透支信贷资金。由于融资备用信用证的受益人为东道国商业银行,其信用度较商业受益人为高,风险相对较小,加之规范备用信用证运作的国际规则已相当完备,所以,银行通常乐于提供账户透支融资支持。在其他形式的商业信贷以及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融资中,融资备用信用证的应用也相当广泛。

(2)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的应用

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DirectStandby)主要支持与融资备用信用证有关的基础付款义务的履行。实践中,普遍地用于商业票据融资支持。商业票据融资是国际短期资金市场最通行的直接融资方式,跨国企业因兼并、收购或其他经营活动而在短期内产生大量现金需求时,多以此解决。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商业票据市场,投资者通常为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以及一些非盈利组织。

商业票据融资的主要特征为:

(a)票据期限短则1天,最长不超过270天,平均为20-45天,采取到期滚动

发行方式;

(b)利率一般低于LIBOR,信用风险相对较小;

(c)票据以低于票面的价格出售,到期以面值兑现,差价即为投资者所获收益。

企业利用这一融资手段的益处在于:由于利率水平低于一般商业贷款利率,发行主体信用度高,加之发行手续较简便,中间费用少,故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约定期限内,发行人可根据资金需求状况,灵活选择发行金额与发行时间,用款比较便利;成功的票据发行具有良好的广告效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知名度,为中、长期筹资奠定基础。

在美国短期资金及资本市场上,外国公司利用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筹资的做法颇为流行,其既可免受评估结果的限制,还避免了信用评估所必须付出的时日、费用以及企业财务状况的披露,值得借鉴。

具体做法是:当企业以发行商业票据等方式筹资时,由一家当地银行开立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为企业提供资信担保,并承担付款责任。当债务到期时,由开证银行直接以该备用信用证项下的资金进行支付,投资者主要依据开证银行的资信等级即可对该项投资的信用风险做出判断,而无需过多考虑实际借款人的信用级别。我国企业大都对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及运作规则不甚熟悉,其中很多企业又系财务报表尚未公开的非上市公司,在融资市场暂无完整的财务与资信纪录,其信用评估级别往往达不到规定要求,利用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融入资金,乃一合理尝试。

3.国际贸易结算

长期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结算格局少有变化,信用证等传统支付方式仍居重要位置。而在国际范围内,信用证的应用率已降至不足20%,0/A(OpenAccount,赊销/记账交易)、D/A(DocumentsagainstAcceptance,承兑交单)、Factoring(保付)等支付技术则大行其道,这一变化在发达国家尤为显著。可以说,信用证的问世和“独领”满足了相对封闭的特定条件下,远距离国际贸易对银行信用保障的迫切渴求,其固有弊端则在银行信用的突出优势面前被掩盖和弱化了。然而,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放、国际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国际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国际贸易法律规范的完善,现代国际贸易运作的理念及实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交易者间的时空距离大为缩短,地域因素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债务清偿的安全性也不再是交易者选择支付条件的首要或唯一考虑,效率、成本、便捷等因素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信用证的固有缺陷因此而日益凸显,所以发生在国际支付领域中的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其中,备用信用证的应用颇具代表性。

实践中,备用信用证通常不直接用于贸易货款和相关费用的支付,而是与O/A、D/A等商业性支付方式共同构成支付组合机制(下同)。O/A是一种简便的支付安排,出口商以记账方式允许进口商在收到货物以后的一定时期内偿付货款,其既向进口商提供了赊销便利,又承担了进口商有可能拒付货款的风险。D/A则是跟单托收中的一种交单方式,其给予了进口商未付货款即可取得单据并凭以提货的融资便利,而出口商则失去了对货权的控制,若进口商到期拒付货款,出口商也将遭受钱货两空的损失。显然,0/A与D/A的利益天平明显倾斜于进口商。但在瞬息万变、买方市场趋势明显的竞争环境中,支付条件的优惠程度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有经验的贸易商在利用O/A、D/A的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备用信用证(或出口信用保险)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的风险保障,以防不测。

较之单一的商业信用证,支付组合机制体现出如下特点:

其一,兼顾了交易双方的利益。

国际贸易交易者通常根据其利益取向选择利己的国际结算方式,而结算方式的功能特性又决定了其难以同时满易各方的愿望,尤其是在使用单一结算方式的情况下,更难兼顾双方利益。商业信用证以其安全性而惠泽出口商时,其繁琐的程序、高昂的费用以及严格的开证条件,又往往令进口商苦不堪言。0/A+备用信用证、D/A+备用信用证的支付组合机制有效地融合了支付方式和风险保障的功能特长,在辅之以开证人独立的、不可撤销的付款保证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实用、简捷、低成本的支付运作实现货币所有权的跨国转移,双方利益得以兼顾。

其二,提高了效率。

支付条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不仅关系到债权债务清偿的方式、时间及结果,还对交易效率产生决定性影响。在愈发注重效率的国际商务中,商业信用证的“刻板”在某些场合已不合时宜,进而影响了交易运作效率。例如,“单据性”是信用证业务的基石,“单据表面合格”及“凭单付款”的基本准则虽然保障了银行地位的独立性和付款依据的单一性,却又注定了信用证运作程序的复杂化和欠缺变通。因为,单据质量、单据流转速度、单据争议甚或单据欺诈均对其项下的货权让渡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中短距离的国际贸易中,货物往往先于单据到达进口地,进口商不得不承担等待单据或者借助提货担保提前提货的费用与风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支付组合机制弱化了单据(尤其是货运单据)的决定性作用(如O/A项下的单据与货物由出口商一并直接转移至进口商,而不通过银行寄交;备用信用证通常不要求受益人提交货运单据),改进了单据主宰货权让渡的“凭单”模式,进而大大简化了支付程序,缩短了结算时间,提高了整体效率。此外,在国际商务纠纷中,信用证纠纷不仅占有相当比重,且大多错综复杂,解决起来颇费时日,时常延误履约,当事人利益受损。而支付组合机制运作简便,导致纷争的原由则相对单一,加之国际惯例(如《托收统一规则》、《ISP98》)的有效约束,不仅有助于减少纠纷,并且使得纠纷的处理相对简单化。

其三,降低了交易成本。

由于商业信用证业务程序复杂,多家当事银行提供了性质不一的服务,所以结算费用不菲。而支付组合机制基于简捷的支付程序,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因而广受采纳。

其四,实现了风险控制的组合化。

风险控制是进出口企业选择支付方式的重要因素。现实中,一些企业更多地以支付方式固有的风险倾向作为择用与否的主要依据,认为风险规避与高风险支付方式的应用是一个两难选择。如0/A、D/A广受进口商青睐,但其高风险特征又使出口商顾虑重重,在成交与风险规避的抉择中,出口商可能更倾向于

后者。事实上,即便是比较安全的支付方式(如跟单信用证),其风险保障也绝对是有限的,而且过于追求支付安全的代价很可能是效率的低下甚或商机的丧失。国际商务信用管理实践启示我们,多元化的风险控制策略较之单一支付方式更富实际效果,如出口商在借助备用信用证、出口信用保险等风险保障手段的前提下使用O/A或D/A,既有助于促销,又转嫁和规避了多重风险,且符合国际潮流。

其五,有助于诚信意识的培育。

篇10

近年来,加入WTO后但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在给各行业、领域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上(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而很少将WTO规则与商业信用并题而论。实际上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更离不开包括商业信用在内的整个信用制度,二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法制与德治的关系在经贸领域的反映。

商业信用的内涵是以延期付款的方式赊购商品时提供的信用,它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而它的汉语词义包括信任、遵守诺言、实践成约等,从这个角度说,信用又属伦理学道德范畴。实际上人们通常是在上述双重含义上理解和和使用商业信用这一概念的。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必须有法制作保证,这一点已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但法制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是法制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持,法制就不能独立地支撑市场运行。

作为法制规范的WTO规则需要商业信用的原因之一是,属道德范畴的商业信用是WTO规则的基础。商业是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它的主要业务是买进卖出。现代商业社会首先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或合同是保证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手段,离开了契约就不能实现市场主体间的经济交往。世贸组织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关系,就是以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这种“契约”来维系的。同时,现代商业活动往来又是建立在共同遵守契约的基础上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或合同虽然是市场主体交往的重要手段,但合同能否兑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则要看签约各方的信用。目前,我国商业领域内不讲信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于市成为社会一大“公害”;企业之间的资金相互拖欠,严重地影响了经济主体间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视合同如儿戏,言而无信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一方面表明我国的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契约必须建立在信用可靠的基础上。缺乏信用而只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WTO规则需要信用支撑的原因之二是,商业信用的覆盖面极为广阔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可以说,信用可以约束法律管不到或管不了的行为。WTO规则即使再详尽、再完备,也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在复杂多变的经贸活动中虽不违法、却不道德的、法律力量所不及的行为屡见不鲜。仅有法律而缺乏道德信用约束的行为,正常的经济秩序必然受到破坏。

WTO规则需要信用支持的原因之三是,信用(道德)约束与法规约束相比,成本低而效率高。在商业经济活动中,由于信用不健全会发生一系列经济纠纷而最终诉诸法律,导致商业成本提高。WTO规则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多边或双边经贸规则,需要有相应的行政、司法机关来维护;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或违背规则的行为,需要动用大批人力、物力用于侦询、取证、诉讼及法庭的维持,社会为此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而道德、信用是社会的公共准则,是人们的内心约束,它不需要监督,更不需要社会支付费用,因而,是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约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正是经济学的要义,也体现了WTO规则最本质的内涵。

商业信用是商家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功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灵魂就是诚信。WTO规则下的经济主体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信誉的竟争。建立在WTO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中国市场将是一个开放、竞争、平等、透明的市场。因此,入世后的中国市场将会在竞争者运用相同竞争规则的前提下更加秩序化、多元化,谁都无法回避“优胜劣汰”的现实。那么,商家凭什么使自己“优胜呢”?凭借的只能是所有竞争主体都以高度的信用责任心去遵守市场规则,以优质的服务,适销对路、质量过硬的产品来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信誉,否则,只能被市场淘汰。信誉是在多次的商业交换中形成的一种买卖信赖关系,它是靠长期的诚信、产品、服务赢得的。当然,由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利益刺激功能,对从事商业活动的绝大多数经济主体来说,经商的目的就是赚钱,加之我国正处在特殊的过渡转型期,特有的“制度真空”使他们在正常的商业活动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夹着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如冒用名牌商标销售伪劣商品,虚假广告、价格欺诈、以次充好等,这些都与WTO公平竞争原则背道而弛。公平竞争也是信誉的竞争。讲信用、重信誉是实现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所有商业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永保生机和活力的内功。

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为WTO规则实施奠定基础

1、在全社会进行市场经济基本道德的教育,形成文明经商的社会氛围。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离不开商品交换。所以,只有使交换在公平、平等、公正、自由竞争的环境下进行,以不侵害双方的利益为前提,以满足双方的需要为目标,才能保证其顺利的进行。以商业为例,全国有一千多万个经营单位,有四千多万从业人员,年零售额达三万多亿元。除少数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的企业外,其他“散兵游勇”对政府的法律、法令、条例很难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和落实,而且他们目前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都较低。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教育,只是想通过简单的管理使其奏效是很难的。而且,不仅要对商人,更要对全社会所有的人进行市场经济基本道德及商业规则教育,要采取各种形式,长期持久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直至各种工作岗位,使人们在市场上都能诚信待人,和睦相处,使市场秩序井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