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情感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恋爱情感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恋爱情感心理学

篇1

关键词:性心理 爱情心理 爱情

一、性心理与性心理学

性心理,是人类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反应。性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的性心理发展、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以及性健康等。正常的性心理,体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心理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可以通过性心理咨询和性心理行为治疗得以解决。人类除了活动外,还应包括性身份的塑造、性角色的进入、性意识的发展、性的社会化等,这些方面包含了许多的心理学内容。因此,是一种旨在满足个体的性需要,并协调社会的性文明的行为活动。

二、爱情心理与爱情心理学

爱情是建立在基础上的,男女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高尚情感。爱情是与情爱的结合,缺乏的爱情是畸形的;只有的满足,没有感情的升华,也无法产生真正的爱情。同时,爱情是在男女双向交往中产生的,那种一方有情而另一方无意的情感是爱情之外的事。爱情心理学是研究男女恋爱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即探讨男女在恋爱、婚姻中,爱情的获得及稳固的心理规律,包括恋爱心理和婚姻心理两部分。它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爱情不仅受社会、思想伦理等因素影响,也受许多复杂心理因素的制约。掌握好爱情中的心理问题,将会使爱情甜蜜、美满。

三、爱与性

(一)相爱的奥秘

在两往中,个体的外表形象是引起异性好感并产生爱的首要因素。因为外表形象最易被人感知,外表形象合要求的异性,不仅会使人体验到生理上的,而且让人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性吸引力的形成在于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气质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异性。

性吸引力是由外在美、气质美,性感合成影响的。气质美是性吸引力的核心,外在美是基础,性感是催化剂。两性相吸主要在于气质。性吸引力并非千人一面。它因人的个性,修养、理想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许多人并不具性吸引力,但仍有异性选择,并深深爱着她(他)。这是因为,在两往中,随着交往的深入,对方的内在美--诚实、刚强、理想远大、品格高尚,能力强等品质被相恋的一方认识。这时,内在美会弥补、掩盖外表形象的不足,平平的相貌可以完善起来,使人觉得很美。人们因此选择并深爱着他(她),即“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心理学上称为“审美错觉”。

(二)初恋与初性

都说一生中最难忘的爱情便是初恋,初恋的美妙与珍贵不言而喻。初恋是新奇的,因为它是情窦初开时的第一次对异性的爱的体验;初恋是强烈的,因为它是积聚的爆发,是青春力的点燃;初恋是纯洁的,因为它一般地还未染上世俗的污斑。初恋中那份纯净感,神秘感,急切感是最为强烈,难以磨灭的初恋与性无关。

初性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女生,初性失利轻则使人对爱情失望,对两性关系怀有偏见,严重者则会对人一生的成长形成心理情绪或人格的障碍。性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她强大的冲击力和刺激性,人类社会才制定了许多规则来加以限定,但是性本身是最自由、轻松、愉悦和消魂的自然行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便打上了道德的印记。从宏观上讲,性道德是人类的心理制约方式,也是维系性卫生、性秩序的有效有段之一。但是,我们也不必对性附加太多琐细的道德内涵,以致给心理太多障碍,妨碍了人们性生活的质量。初恋的单纯美好,无关于性;初性的神秘冲击,无关于爱。

四、性与爱的抉择

(一)性与爱的关系

“爱情”,爱,是指。情,是指感情。和感情相结合,就产生了爱情。人们所以谈恋爱是因为性渴望,在渴望性结合的冲动下,男女之间就发生了恋爱关系。发生性生活之前,他们之间只有“爱”,没有“情”。只有渴望了解性神秘的冲动,谈不上有感情,因此,这时候的关系叫“恋爱”,不叫“爱情”。性结合后的关系才叫“爱情”。爱情的成功,是生活幸福的源泉。,在爱情中起关键作用,没有和谐的性生活,爱情就是空中阁楼。性生活的不和谐,往往导致感情的破裂,于是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 婚姻的美满程度取决于性生活的和谐程度。性生活越和谐,爱情就越牢固,生活就越幸福,离婚的可能性也越小。很多离婚的夫妇,不是没有感情,感情是很深厚的,但他们离婚了,原因是他们的性生活不和谐。 可见,深厚的感情,并不能带来爱情的成功、婚姻的美满和生活的幸福。只有和谐的性生活,才是爱情成功的关键、婚姻美满的保障、生活幸福的源泉。

(二)在性与爱之间挣扎

在人类的历史中,一些女人让人难忘,千百年之后,人们依然会记得她们,比如莎乐美。据说她“为尼采所深爱,受弗洛伊德赏识,与里尔克同居同游”。能让三位大师级的人物为其挣扎,可见莎乐美的魅力。莎乐美的观点:“如果说是一件完美的礼物,其间没有任何内心的矛盾,那么上帝只把这样的一件礼物送给了动物。人会在爱与不爱之间感到紧张,而动物只会感知到那种发作的生理规律,动物的表达是热烈、自由、自然而然的,只有我们人类才会有不贞的观念。” 但莎乐美忘了一个事实,人类也是从普通动物进化来的,人类在成为人类之前,甚至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他们过的生活其实就是动物那样的生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托马斯和萨宾娜的关系,可以说最接近于莎尔美所说的那种“热烈、自由、自然而然”的“动物关系”,他们两个在爱与性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水平上可说是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他们两个都不相信爱的永恒,或者他们并不在乎这个问题,所以说他们也不再渴望爱的永恒,在一起时大家快快乐乐的,不在一起时你爱干吗干吗去,就像木子美小姐所说的:“你在我眼前时,我会是一束璀璨的烟花,只开放到你从我眼前消失。”

(三)性与爱的抉择

爱情与性,两个相对独立又息息相关的个体。爱情是美好易碎的,如果与爱情相逢,那就应该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正确面对性与爱的抉择,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的祝福。

参考文献:

篇2

如果,你曾经有过撕心裂肺般的初恋,那么在你后来的恋爱中,这种感觉便不会再有。

如果,你曾经有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初恋,那么在你后来的恋爱中,这种思念就不会再来。

如果,你曾经有过全身心投入的初恋,那么在你后来的恋爱中,这种投入就不会再发生。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阈值。

初恋是异性间的第一次情感爆发,初恋的新鲜感、初恋时的依恋、初恋中的奋不顾身,如果曾经发生过。那么,在你后来的恋爱中,这一切将不复再来。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阈值。

初恋时的狂热、初恋时的非理智、初恋时的不成熟,使情感体验达到了以前的人生经历中从未有过的最。就像水温烧到了100度就开了,如果再继续烧,还是100度,水温不会再高了。

时过境迁,当我们经历了初恋,如果还想在以后的恋爱中寻找初恋时的感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原来的情感阈值已经达到了我们人生中的最大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绝对不可能再次出现的。

因此,珍惜恋爱中的第一次非常重要,千万不要轻掷。

第一次约会、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的感觉都只有一次,不会再来。

有人说:“男人中不乏情种,女人中不缺情痴”。我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即便如此,只要他(她)曾经经历过撕心裂肺般的或全身心投入的初恋,则在后来的恋爱或感情生活中的情感一般都是理智的,或者是在理智指导下的逢场作戏。

如果已婚者企图在婚外或情人中寻找初恋时的感觉,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没有了初恋时的纯洁和纯粹,一切的付出都已经被打上了物化的标记。再萌、再痴,都不过是幻像;再爱、再恋,都不过是游戏。这时候,感情不过是一种利益的交换,爱情不过是一种半明半暗的交易。

真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再多的恋爱也比不过一次初恋,再多的情人也比不过自己的原配。当你年岁渐长、经历日丰以后,这种体会将会越来越深刻。

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阈值。

初恋的失败,会使我们失去很多,也使我们得到很多,因为人生的经验都是从挫折中得来的。

初恋时的新鲜感、初恋时的依恋、初恋中的奋不顾身都将被再次恋爱时的成熟、独立和理智所取代。初恋时的感情至上和盲目,都将被理智的感情和明确的结婚目标所替代。对个人而言,这也许是一种进步。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言行,必须符合大部分人的标准,必须考虑到大家的感受。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是头等大事,如果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无法解决,我们在何处寄放初恋!

懂得了心理学上的阈值,懂得了初恋的阈值。在今后的恋爱中,我们会摈弃那些无法实现的期待,我们会以更实际的态度来处理我们的感情生活。

篇3

于优酷X江苏卫视9月6日起,每周五22:00。《我们恋爱吧》是由江苏卫视、优酷、聚仁小美联合出品的一档全新观察类情感推理真人秀。该节目将在邮轮上展开两段恋爱航线,每一段都将挑选几位身份背景各不相同的素人单身男女登上邮轮,展开为期一周的交往体验,并在相处中积极面对自身的情感问题,再次体验恋爱滋味。同时每期邀请明星嘉宾和心理学专家以场外观察员的身份组成恋爱观察团,反观和解读几位男女身上的情感问题,并推测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走向。

《我们恋爱吧》突破同类型恋爱观察类节目的既有模式和风格,以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的“情感问题”为切入点,关注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情感现状,提倡一种勇于直面自身情感缺口,勇敢追爱,并在相处中相互促进,获得成长的成熟爱情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中学生;早恋;原因;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的转型, 年轻人的观念日趋开放, 中学生早恋现象近年来更是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早恋”主要有两个顾虑:一是怕分心而导致学业下降; 二是怕出现伤风化、悖伦理的行为。

一、早恋的概念

提起“早恋”这个词,绝大多数人觉得它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早恋一词是中国本土化概念。在欧美国家,强调个性和尊重个人权力,社会尊重青少年谈恋爱的权力,甚至包括性权力,不回避恋爱和性的问题。对于早恋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念。

梁卓欣认为,“青少年到了18岁性发育开始成熟,因而18岁以后的恋爱也不能算是‘早恋’,‘早恋’应该指十二三岁到十八岁之间,即中学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李学铭在《青少年心理学》一书中把“早恋”看作是14岁以前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单恋、自恋、两性间相互恋、相互爱等现象。

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早恋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本文中所指的早恋主要是指“年龄尚小,过早地谈恋爱”,它指个人在性发育成熟后、思想还不够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它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为社会所禁止,在学校中属“违法”行为,本文主要以中学生早恋为主要对象。

二、中学生早恋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早恋,不仅是一个学校极为敏感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对于早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就成为一个社会、家庭共同的课题。它是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原因。

(一)青春期独有的心理特征好奇心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 第二性征的出现, 性的成熟等生理的急剧变化, 必然伴随着心理的相应变化, 他们在心理上对异性产生好奇, 也产生朦胧的需求和爱恋。于是急于尝试和证实这种新鲜的感觉, 这正是出于相互交往又互相探索的欲望。

(二)性教育的落后和信息媒体的不良影响产生模仿心理。目前我国青少年的生殖保健、性教育非常薄弱。由于青少年对性知识的空白, 而且也不能从学校这一正规渠道来填补, 他们就只能从其他一些地方去寻觅了。现在社会中关于性这一方面的刺激越来越多, 在影视片里、广告里、杂志里, 情爱都频繁出现。对于这方面很感兴趣的青少年就受影视媒体、不健康的书籍及社会上一些不良气习的影响, 便随意模仿。

(三)寻找归属感的空虚心理。孤独空虚是青春期青年的一种心理反应和情感体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封闭自己, 但又渴望被别人接近和理解.更希望得到异性的理解和关心, 甚至爱情。另外,每天“宿舍-饭堂-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的生活也使部分学生产生空虚、无聊感。学习之余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调节,不免感到单调空虚和莫名的烦闷,于是,有的就用恋爱来调节了。与此同时,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是理解,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中, 在家长一味地望子成龙成凤的企盼中, 在离异家庭或特殊组合家庭的冷漠情感中, 承受着大人们难以想象的心理重荷。这部分学生生活中屡受挫折, 又得不到正确、及时地引导和帮助, 计划生育与两代人的代沟, 促使中学生找异性朋友倾诉衷肠。毕竟和同龄的异性相处比与同性相处更有安全感,归属感。

(四)家长和教师的压抑性教育,激发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 脚心理学上说, 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个体感官接受的限制. 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的一种相反经验。本来挺好的同学关系, 突然来自于权威方面的压抑和限制,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被限制的双方会立即增加接触的次数, 甚至使双方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 于是就产生了“罗米欧、朱丽叶效应” , 干脆真正谈起恋爱。

三、应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我们应摒弃那种“谈性色变”的落后错误的观念, 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青春期的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这三方面内容。适时、适度、适当地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 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懂得自理、自护、自爱、自重、自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早恋”、“性罪错”等问题。学生到校,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应接受思想教育以及其他诸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和生活观,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导他们从小确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终生奋斗。

(二)拓展其兴趣,分散注意力

采用“转移兴趣法”,引导学生脱离早恋的感受阶段,帮助他们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并想方设法提高其审美情趣,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和业余文化生活去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冲淡其对异性评价的过分关注和感受。同时要应采取“分散注意法”,利用多种方式,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开阔其视野,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从而跳出对某异性过分注意阶段的心理障碍期。

(三)净化社会氛围,正确引导

教育青春期孩子抵御不良风气影响和腐朽思想侵蚀, 也是防止中学生青春恋的必要措施。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那些泛滥成灾的爱情小说、爱情电视剧、爱情歌曲、爱情时装、爱情文具等远离校园,远离中学生,培养他们朴素大方的着装仪表、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更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讲究疏导方法,提高教育水平

对待早恋学生我们要尊重他们, 从理解爱护帮助的角度出发, 切记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要针对他们不同心理特点, 寻找教育突破口, 因势利导, 采取最佳方法, 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有时候, 一个贴切的比喻, 几句知心言语会起到特殊的作用,防止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发生。

(五)优化家庭结构,营造教育气氛

首先,对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要做好家庭沟通工作,减少家庭不良刺激的影响。家长要关心子女,成为子女的朋友,减少代沟冲突,增进感情。其次,家长必须了解、掌握一定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促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另外,家长要和学校、社会多方面配合,发挥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①李阳,谷传华,胡靖宜.早恋概念的科学性辨析[J].班主任之友,2006(12).

②刘阳平.当代中学生早恋现象的生成原因与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2012(9).

③黄平.中学生“早恋”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师教育,2011(8).

篇5

其实,只爱同一类人是普遍现象。生活中,我们往往被一类人吸引,我们感兴趣的圈子,常常是同一类型的。于是,我们下意识地排除了其他类型,就好像有爱情过滤器,把其他类型过滤掉了。

这种恋爱现象跟一个人的审美密切相关。比如张艺谋喜欢瓜子脸的女人,所以他的电影女主角大都如此,巩俐、章子怡、董洁的眉眼之间都有相似之处。尤其是章子怡刚出道时,就顶着“小巩俐”的名号。

于是便有了“某某是我的菜”这样的话,所谓的“菜”,也就是说喜欢的类型。推及开来,有的男人喜欢白皮肤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长腿女人,有的男人喜欢大龄女人,有的男人喜欢小萝莉……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会爱上哪一类人,需要归结到自己接触的第一个异性。那就是我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次和安澜夫妇的聊天让我很有收获。作为心理咨询师,安澜非常看重父母和童年经历对人的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影响,在他们眼里,婚姻是一种“移情式关系”。

那么,我们能打破这个怪圈吗?

能!但很困难。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感情过滤器。心理学上,感情过滤器是指一个人最深的情感积淀,跟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很隐秘,它往往是人的无意识或认知偏差导致的。感情过滤器是比较学术的称谓,通俗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感情惯性,是我们对某种类型的人产生的依赖,甚至是条件反射。

人的“情感冰山”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水面上的是情感中的意识部分,在“理性――逻辑”思维层面运行;水面下的是情感中的潜意识部分,在“感性――直觉”层面上运行。当爱情来临时,很少有人能够理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过滤器,它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很难改变,而且也是一见钟情的基础。

正是这种感情惯性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爱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

这也就不奇怪情感替代品的存在了。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后来爱上的人都和初恋有或多或少的类似,让朋友惊呼简直是“某某的翻版”。经常听到人说:“她很像我的初恋女友!”实际上,他爱的还是初恋女友,后来的大都是替代品。这是残忍的事实,是“移情式关系”的延续!

初恋时,我们对世界、对感情都是懵懂的,那时候是探索阶段,所以恋爱对象会没有规律。但到了一定年龄后,通常30岁后,感情的模式趋于稳定。当一个人的爱情观固定下来之后,他的爱会显得比较可靠。因为这时候的爱情观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的综合产物,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这个人的好恶。

篇6

“背反”现象之一:

白璧微瑕比白璧无瑕的人更令人喜爱

某女孩在班上可谓是德貌兼备、能力超群,可她人缘却不好,男生对她敬而远之,女生对她心存妒忌。真是做人难,做能人更难哪。可是,当女孩因上课发短信而被老师没收手机后,同学们倒关心起她来,并主动接近她、安慰她,她也就因此多出了很多朋友。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错误效应”,即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者的人际吸引力提高。众所周知,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一般成正比例关系,因为人们在择友时都有意无意地遵循向上原则,即喜欢选择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做朋友。但是,别人超凡的才能或完美的形象又会使人们感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在一定范围内会激起人们完善自我的激情,但若超出了这个安全的范围,则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去选择一个总是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相反,一个会犯小错的能力出众者则降低了这种压力,缩小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保护了别人自尊,因而也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

关于这一点,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给被试者呈现四种人,包括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才能出众而未犯错误的人、才能平庸而犯了错误的人、才能平庸而未犯错误的人,然后让被试者评价哪一种人最有吸引力和被喜欢的程度最高。结果是,才能出众而犯了错误的人被评价为最有吸引力。当然,才能平庸而犯了错误的人是大家最讨厌的人。看来白璧微瑕比白璧无瑕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真的更易被人接受。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能人,请记住别把你的一些小缺点隐藏太深,他是你赢得朋友的法宝。特别是当你和一样聪明能干的人交往时,更是如此。

“背反”现象之二:

对朋友有时比对敌人更心狠朋友间的反目成仇是一种普遍的现象。1965年,心理学家阿龙森和林德所做的一个著名实验就证明了这一现象。实验安排被试同伴用四种不同情况评价被试:始终肯定;始终否定;先肯定后否定;先否定后肯定。结果,被试者对第四种同伴喜欢水平最高,而最讨厌的是对自己先肯定后否定的同伴。这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上,人们最喜欢的是对自己的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而最厌恶的是喜欢自己的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这种现象的心理依据在于人的自我价值保护。所谓自我价值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判,而自我价值保护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的自我价值感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确立的,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对于已有的支持力量,无论多大,都因为它已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被人们特别注意;对于向来就否定自己的力量,人们也已经将其置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并适应了它的存在。最令人敏感的是支持力量的变化,原来对立的双方化解了矛盾后会变得特别友好,这就叫做“不打不相识”。但原来肯定自己的人转向否定自己,意味着人们正在丧失既有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因而会通过贬低这些原来支持自己的人来实现自我价值保护。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来自朋友的讥讽和拒绝会感到特别敏感和痛心。

“背反”现象之三: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这是有关爱情的一种“背反”现象,就是指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这是人们在维持认知平衡时产生的一种现象。一般地,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解释都是从内外两方面去寻找理由,当外在理由消失后,人们就会从内部去寻找依托,反之亦然。恋爱双方渴望接近对方等行为原因可以解释为双方内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亲人朋友的支持。当亲人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时,便削弱了恋爱的外在理由,这导致恋爱者的认知出现了不平衡,于是他们只好把内在的情感因素升级以解释自己爱恋对方的行为,使自己的认知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篇7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化,高校大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后期,这一年龄段的少男少女正处于“感情萌芽”阶段,加之高校的管理环境较为宽松,从而为他们提供了“爱情成长”的环境。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经济不独立,大部分对爱情缺乏正确的认知,可能会将个人心中狭隘自私的一面带到恋爱当中,以至因恋爱导致的物欲过重、心理疾病、犯罪行为、为情自杀等层出不穷。现如今,众多高校对如何建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及行为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然而高校毕竟是教学育人的地方,对于恋爱方面的实践及指导经验极为缺乏,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本文主要就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做具体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状。具体来说,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恋爱主要呈现以下几大问题:

1.恋爱人群比例大,并从隐蔽性向公开化转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恋爱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尤其是大学新生在老生“面授”之下,恋爱基本上已经成为大学的“必修课”。而且,随着社会恋爱观念的转变,高校大学生在面对恋爱问题上也逐步“开放化”,在学校教室、食堂、操场、校园、树荫下等公众场合中都极尽暧昧,这些举动无疑都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2.产生众多社会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社会当中,高校大学生往往也不可免俗。包养、凤凰男、物质女等都开始进入高校当中,并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状,这些与个人物质条件挂钩的男女交往已经严重背离“爱情”的学术定义。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更是不会处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过分忙于花前月下,旷课、早退、厌学等现象极为多见,为了“爱情”耽误自己的学业和前程。现如今,社会对“大学生”这一名词更多是贬义,“大学生高分低能”等偏激化的论调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3.因爱生恨引发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

由于校园恋爱多不成熟,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一旦出现“爱情悲剧”,往往会悲观厌世,更甚至选择伤害对方、自杀等过于激烈的行为。据统计,高校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仅为2%~5%,且自杀大学生中有51%为因情自杀。不仅如此,大学生因感情纠纷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也频繁地见诸各大媒体。

由上可见,高校大学生恋爱依然较为盲目,且多数心理并不成熟。一旦恋爱受挫,更会做出过激或极端的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评析

总体来看,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可以总结为五种:第一,把精神慰藉当爱情。大学生远离家人求学,尤其在大一期间,往往会感到孤独、苦闷,甚至会因寝室相处不融洽而倍觉烦恼和委屈,为了找一个倾吐的对象、一个避风的港湾,往往会选择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第二,贪慕虚荣。在此种类型中,男学生谈恋爱是因为带着女朋友出去有面子,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女学生谈恋爱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女性魅力,也能无形中抬高自己的身价;第三,从众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此类学生谈恋爱并没有确定、明晰的标准,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出双入对而“紧跟形势”,甚至有些学生并不会过多考虑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不假思索地挤进恋爱行列;第四,恋爱目的不纯洁,恋爱根本不谈爱情。处于青春期后期的高校大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加之这些大学生的社会及家庭责任心依然不强,从而导致男女双方交往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不纯洁的恋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附近的酒店及旅社客满期多数为周五及周六晚上,且入住人员多为校园大学生;第五,寻找终身伴侣。虽然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但也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是秉持着寻找人生伴侣的动机。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这些男女朋友之间的感情往往并不稳定,尤其在面临毕业择业之时,多数会选择“分道扬镳”,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恋爱的成活率极低,也充分说明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从情感角度和专业化角度上讲,高校的教育形式并不适用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具体来说,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阶段高校处理大学生恋爱问题困难

现阶段,高校处理大学生恋爱问题多数是采取教育和引导等措施,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是开展伦理道德教育、两性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课程;从引导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介入引导。但是该团体往往会出现心理学专业方面的技能和修养不够以及人手不足等问题;第二,辅导员介入引导。有些高校辅导员可能管理着几百个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显然顾全不了这么多。如果学校只是采取上述这些引导性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痛不痒”,但是如果过于“粗暴地干涉”,强势介入肯定也不妥。学校毕竟是教学育人的地方,对于恋爱方面的实践及指导经验极为缺乏,如果行为过激,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心理反弹,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此,需要其他的工作组织来弥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教育的不足。

(二)社会工作对高校工作具有补充作用

对于高校工作而言,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具有补充作用。具体来说:第一,以服务弥补教育的不足。高校主要的工作是教育,在恋爱问题上也强调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教育方法过于生硬。社会工作是从服务角度切入,在学生遇到挫折、困境等问题情况下提供帮助,例如个案工作具体针对某个学生的实际恋爱问题做相应的心理辅导,小组工作更是以丰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针对恋爱问题做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第二,以需求为本替代以任务为本。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之时,往往是秉持着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等目的,考虑更多的是上级的意愿、要求而非学生的要求。社会工作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采取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形式,分析学生对恋爱方面的实际需求,并帮助学生解决恋爱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作用显著

区别于高校以德育教育形式来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是通过调研形式了解学生恋爱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案访谈、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化服务等形式进行专业化服务,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婚恋观,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两性相处技巧,缓解恋爱受挫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社会工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例如心理知识、沟通技巧等)沉淀,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客观角度为受助者提供恋爱辅导和咨询。

三、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展开社会工作的具体思路

(一)利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个案工作介入。即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受到情感困扰的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要与受助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个案专业关系,并分析他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以及在感情方面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抑郁无法缓解的受助大学生,必须要给予他们一个宣泄的出口,而且要营造一种安全、开放的氛围,倾听他们的心声。总体来看,在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感治疗(情感认同及倾听)、行为认知疗法或环境治疗(亲朋好友的动力和支撑)等方式;第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即通过小组活动形式解决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将那些具有类似恋爱情感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感受,并鼓励他们进行彼此交流,通过以身说教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经验,以获取成员的认同和开解。而且,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划分社交小组、情感治疗小组、情感分享小组、情侣互动小组等,以帮助大学生真正获得情感帮助;第三,社区工作介入。一般大学里都有社区学生会,社会工作者要与社区学生会合作进行社区情感调研,而且可以排演一些情感类的小话剧等让学生们在欢乐中获得正确的男女交往知识。

(二)构建社会工作治疗模型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需要构建社会工作治疗模型。具体来说:第一,个案要采取人本治疗模型。以受助案主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重,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工作氛围的营造,在情感治疗中要明确地表现出非技术化色彩,强调工作者对案主的无条件接纳,帮助他们打造一个情感宣泄的通道,从而将内心最隐秘的情感挖掘出来,让案主正视自己内心最强烈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情感发泄出口;第二,在小组社会工作介入中可以引入交互模型和治疗模型。其中,交互模型要作为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上的主要模型,帮助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尤其是对于面临共同感情问题的大学生,这一模型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心理支持,分享自己的感情经验,从而缓解个人的恋爱感情问题。治疗模型引入主要是针对那些情感受挫,并有明显显性特征的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因感情受挫而出现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大学生。小组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对他们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恋爱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吉梅(1958-),女,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角色心理的实证研究”(编号GYE9-E-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94-03

一、恋爱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

从大学生社会化的角度看,大学是其接受社会化,结束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随着其心理的不断成熟,恋爱将成为其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寻觅精神伴侣的需要。从性别的差异看,大学生基于生理成熟的程度,寻觅异可能要优先于同,倘若遇到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则双方成为恋爱对象的可能性较大。心理学家沙力文将青春期到来的心理需要看成是异性亲密关系的需要,后者发展到顶点就是恋爱关系。

2.寻求群体认同的需要。恋爱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也体现了恋爱双方互相认可、接受和喜欢的状态,从一方来看,在同龄人群体中(或同学当中)则是一种被认可的体现。

3.归属与爱的需要。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在共同的群体活动中,群体活动提供了男女青年彼此交往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青年男女对共同群体的认同,若是有人互相爱慕,则又会进一步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在双方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人际互动中,分别感受到了对方的爱、关心、体贴照顾,无疑有了一种归属与被爱的幸福感觉。这对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渴望亲情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也可以暂时解决大学生们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4.充实精神世界的需要。与中学相比,大学的闲暇时光都归学生自己调控,尤其是周末节假日的闲暇黄金时段,是大学生极力需要填充自我精神世界的时间。寂寞无聊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感受。如果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室友已经恋爱,无疑更进一步增强了其他单身同学的恋爱心理需求。

(二)正确恋爱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1.恋爱成为造成大学生身心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1)“女大学生准妈妈”的出现折射出了女大学生群体在恋爱双方中的弱势地位。据妇产医院统计,因怀孕而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人当中,未婚女性竟然占了一半。[1]之所以这么晚才采取措施是因为缺少避孕乃至怀孕的相关知识。高校大学生未婚先孕者所经历的一切,折射出了这样一群“轻率地去尝试性”的当事人的心理特点与痛苦经历。他们错 误地将“爱”与“性”、“爱”与“责任”等同起来,夸大了“爱”的力量,从而带来了对自身、对家庭不可挽回的伤害。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另一视角去看,则说明了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接受正确恋爱教育的必要性;

(2)校园“情感暴力”折射出了男大学生对待情感的不理智与冲动。在校园里发生的学生冲突,是班主任和系部领导较为头疼的问题,可能数上因为本系部学生与外系或外校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而出现的人身伤害事故。其中男生成为这些头疼事故中的主角,而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纠葛可能成为这些众多事故中的重要原因。因情感而引起的冲突在校园里屡见不鲜,最终留下的是双方或所有当事人生理、心理与精神的多重伤害。有男生因此会去伤害当事人中的另一男生,或是暴力,或是人身侮辱或攻击等等。据调查显示,高校18.2%的学生遇到了恋爱冲突。因为冲突,大学生当事人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厌学、恐怖、敌对等不良的消极情绪。而恋爱冲突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期间,主要原因是二年级学生进入恋爱高峰期,四年级学生则担心毕业后双方是否能分配到一起。因此大一新生开展恋爱教育,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2]

2.大学生正确恋爱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性别的差异,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因情感冲突或情感失败而承受的伤害呈现出差异性。然而相同的是,这类受伤害群体背后的家庭因此也会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学校而言,则带来的更多的是管理上的稳定性,包括对受教育对象的情感教育、校规校纪的贯彻执行,与家长、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博弈,学校的信誉等等各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查研究方法

围绕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相关指标,课题组设计问卷《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20个问题,用来测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两性关系、父母态度、对网恋的看法等诸多方面。2009年9月,课题组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四年级不同专业的584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38%。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大学生恋爱需求呈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性别比例不平衡趋势。高职院校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在性别结构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明显。如一些侧重机械电子、汽车模具等工科性质的学院,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一些侧重于纺织、人文、卫生等文科与医学等性质的学院,则女生比例明显多于男生。因此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各高职院校在谈恋爱的人数当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比例差异。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恋爱需求呈日益增加趋势。从上图1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有接近8成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渴望谈恋爱,即只有2成(20.4%)学生没有想过恋爱问题。

2.大学生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选择人生伴侣”并非主要目标。高职学生“恋爱动机”实际状况呈多元化特征。从数据图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如表1所示,恋爱动机中,包括“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寻求快乐”等心理需要,占大学生恋爱动机的65.5%,而将恋爱作为自我发展动力(包括“找知心朋友”、 “结婚对象”、“学习动力”)的仅占34.5%。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另一个指标“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数据显示,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占68.8%(包括“满足心理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喜欢恋爱过程”、“感到好玩”),见表2。可见,满足个人心理需求成为了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

3.高职大学生对恋爱的开放性态度逐渐明显,婚前明显呈上升趋势。在对待婚前的态度上,大多数间接或直接表示支持,传统的道德取向已经发生变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待婚前的宽容度比前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开放的激进的生活方式为部分大学生模仿、倡导和逐渐接纳。在大学的周围,学生情侣租房同居、双宿双飞已经屡见不鲜了。在恋爱双方中,女生对性的态度会影响着双方的情感交流方式。有研究者调查显示,相比传统女性来讲,“”,“处女”不再是当代女大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性也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对于校园,大多女生表示理解和接受,绝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从下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对的看法。如图2所示,认为“婚前”未必与“未来婚姻”有关的学生比例多达61.2%,而认为“婚前”有助于“未来婚姻选择”的学生占到27.6%,只有20.7%的学生对“婚前”持否定态度。

而对于如何处理性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学生却表示出这样一些似乎与恋爱无关的理由:冲动、好奇、生理需要,这些理由占到综合各项理由的73.1%(见图3)。可见,如何教育学生正视恋爱与责任、性与责任的关系,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工系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4.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高职大学生对于恋爱情感等相关方面知识的获取渠道呈现出非正规化趋势,即不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而是通过媒体和同学间相互交流等非正规和非系统的途径,特别是从大学教育中获得爱情教育的知识少之又少。如图4所示,电视、报刊与书籍构成了大学生获取爱情知识的主要来源(72.5%)。无疑,来自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青春偶像剧、情感剧、相亲节目等)中理想、虚拟、剧情化的爱情观和恋爱知识,决然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系统全面恋爱观的形成。

5.7-8成学生对失恋持积极应对的态度。调查显示,如果遭遇失恋,8成学生表示会积极处理,包括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求助朋友或心理咨询老师、无所谓等。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谈恋爱的开放性与乐观想法。但也有接近2成的学生采取消极的否定自己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极有可能成为恋爱双方中容易受伤害的一方。

6.高职大学生对学校恋爱教育的期望值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渴望学校能够采取措施,对恋爱心理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赞同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恋爱教育与引导。如下表3所示,说明了学生对学习情感教育相关知识之渴望。

三、对高职生开展正确恋爱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彼此间以诚相待,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卫生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这一现状说明了学校恋爱教育的缺失。性卫生知识获得途径的不正规化,很容易导致性心理偏差。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通过开设性卫生知识讲座和性心理讲座等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减少无聊、空虚的恋爱动机

一方面,于社会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看法,高职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职业规划、闲暇时间安排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倘若没有监督与管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聊、空虚、寂寞也会相继而来。恋爱可能会成为其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激发高职院大学生的其他需求。如开展自信心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充实生活;开展人际交往教育,让其理解到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途径不仅仅是谈恋爱,与朋友、与老师的交流同样很有意义。

(四)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

爱是一种责任,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爱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进行教育。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去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首先,选择健康恋爱行为,恋爱过程中举止言谈要文雅,要平等相待,要善于控制情感,理智行事;其次,培养爱的能力,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懂得爱是什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敢于用恰当的方法拒绝别人的求爱,以及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求爱被拒绝的事实;再次,发展爱的能力,一般恋爱初期总是快乐居多,不仅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总是以阳光般的微笑去迎接对方,对方也绝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但这一“晕轮效应“消失后,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么完美,相互间的指责和挑剔就使生活变得沉闷。所以,真正的爱情应该懂得不断地创造快乐,输入新鲜血液才具有生命力;最后,培养爱的责任,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心,表现为关心、理解对方,能够为对方分担忧愁。

(五)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失恋是恋爱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失恋,很多学生不清楚应该怎么处理或者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调适,有人会因此而颓废,甚至有人会采取极端措施。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失恋问题。一是要有对待失恋的正确态度。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强求另一方。失恋不等于失败,更不等于失德失态。因此,遭遇失恋应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只要有优良的学业,良好的品德,较高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异性的青睐。二是学会转移,摆脱痛苦。如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时间活动等,转移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尽快摆脱出来。三是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失恋的原因,如果失恋是因为自己某方面不足或经验缺乏造成的,就把失恋看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

(六)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智看待网恋

网恋在大学生中逐渐流行。学生之所以钟情网恋,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人提供了想像空间。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虚伪性和欺骗性等负面影响,正确看待网恋显得极为重要。网络虽然可以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地采用“封杀”办法,而应当采取疏导的办法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影响。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网络思想教育体制,主动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借助校园网的资源优势、速度优势和价格优势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建立网络技术学习小组、开展Flash设计、网站设计等技术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网络知识上来而不是仅仅网恋,同时,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来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监督和互相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这样的心理对话,几乎每天都发生在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间、亲子间、师生间。面对青春期少男少女懵懂的情愫,我校结合学生的情感需求,对青春期情感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结合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与学生面对面,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采用心理疏导法来进行青春期情感教育。其优势在于采用中立的态度――“既不提倡与鼓励,也不反对或打压”,重在“疏”而不在于“堵”,真正把做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其在活动体验中明白并自愿选择正确的情感观,让自己能够理智对待青春期的情感。

方案设计

本活动设计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后半段,此时高中生已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随着对环境的熟悉以及人际互动的展开,情感问题也慢慢升温,这个时候正好是介入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机。而高中阶段也是青少年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理性地探讨情感问题,有利于学生吸收多元的价值内容,帮助他们思考和探索内心世界,对于今后形成科学、理性的情感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我们的方案设计考虑到了以下几点因素。

1.结合学生兴趣,降低心理防御

看电影和心理活动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设计从欣赏高中生情感有关的影视入手,在多种心理活动中开展“润物细无声”的平等交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防御。

如,我校青春期情感教育的名称是“我和青春有个约定”,既有诗意又切主题,避免“青春期情感教育”这类直白的名称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与心理防御。第一次情感教育活动是影视欣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部影片是网络知名作家九把刀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拍成的电影,讲述了柯景腾和沈佳宜在高中时期相互有情感但不表白,最终没能在一起但却相互祝福的情感经历。我校设有影视欣赏选修课,而高一又是我校最高的年级,因此带领学生赏析同龄人故事的电影就显得很自然而不突兀。当学生看到屏幕上那个大红苹果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字样时,有些学生表现得很兴奋,有些学生装作不在乎,有些学生又有点害羞,但能看出来他们内心还是很渴望看这部影片的。放映影片结束后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悉心交流,学生们从影片中认识到“不表白的情感才是最美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的,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爱情感,体现了重在“疏”而不在“堵”的活动理念。

除了采用影视赏析的办法,我校还采用了学生喜欢的心理活动来进行情感教育。 “我眼中的男生女生”这个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也非常贴近当代高中生的视野,因此极大调动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通过异性效应来不断完善自己。活动中,男女生分组讨论自己心目中值得欣赏的异性是什么样的,特邀的年轻老师也按性别加入到男女生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派男女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男生心目中的好女生:长头发,外貌好,身材好,萌,聪明,性格稳重,开朗活泼,乐观;女生心目中的好男生:有责任感,有上进心,能保护自己,有才华,性格随和,高富帅,牙齿白,肌肉均匀,理解人,专一,个人技能好,生活习惯好(如不抽烟,会做饭)等。各年轻嘉宾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从活动中看出此阶段女生的心理成熟度要高于男生。女生比较看重男生的内在品质与良好的习惯等,而男生主要看重的是女生的外貌体型。心理学家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认为,男性的阿尼玛发展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1.肉体的阿尼玛阶段;2.浪漫的阿尼玛阶段;3.精神上的阿尼玛阶段;4.智慧的阿尼玛阶段。女性的阿尼姆发展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1.力量的阿尼姆斯阶段;2.行为的阿尼姆斯阶段;3.语言的阿尼姆斯阶段;4.意义的阿尼姆斯阶段。目前,我校女生心目中欣赏的异性的标准水平已经超越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阿尼姆斯的初级阶段水平,而男生心目中的阿尼玛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2.尊重人性,不贴标签

在活动设计时用“青春期情感”来代替“早恋”一词。 “早恋”在传统教育中往往被赋予道德不良的色彩,容易给学生“贴标签”;而“青春期情感”更为客观且尊重人性,小小一词的改动却反映出学校尊重学生的新理念。因此,在情感教育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一次“早恋”的字眼,而用更为客观的词语“青春期情感”取而代之。

3.开放性设置问题,避免社会称许

开放性的问题才容易让学生畅所欲言。借助影视人物与情节设置开放式的问题,避免设置有社会称许性的问题。让学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去评论影视更容易投射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评论别人比自我暴露要容易。

如,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影视欣赏中,教师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畅所欲言。主要问题有:1.这部片子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为什么?2.为什么柯景腾不表白?3.为什么两人最后没有在一起?这些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避免了社会称许性,问题回答的现场生成性很强,不存在预设的规劝与回避,有利于学生真实表达想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仅提到了教师预设的一些重点画面,还提到了很多细节画面,比如女孩去看男孩搏击比赛时穿的是男孩送给女孩的文化衫,以及看到了女孩最终嫁给的人比她年龄大好多等。对于后两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有情感未必就要表白、恋爱,可能表达了就连朋友都做不成了;朦胧的暧昧的感情才是最美好的,说出来就破坏了这种美好;因为喜欢,所以不表白,怕女孩拒绝;也因为喜欢,所以不打扰她。还有学生说:女孩喜欢成熟点的男生,因为柯景腾幼稚,所以女孩最后找了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嫁了;柯景腾让自己更优秀,更成熟,才有追女孩的资本。

正是由于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不具社会称许性,学生才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

4.呈现案例,探讨解决办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中的情感困惑,我们在方案设计中加入了“出谋划策”的活动环节,呈现了学生情感发展中典型的案例,比如收到求爱的短信但又想拒绝时该怎么办?暗恋别人既想进一步发展但又怕影响学习时该怎么办?双方互有好感而一方想约对方单独出去玩时该怎么办?学生针对这些典型案例出谋划策,这为学生解决实际的情感困惑和情感问题提供了实践依据。

在呈现案例的时候,避免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而要采用第三人称或采用化名,这样便于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求学生先动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思考如何处理,在学生出谋划策的基础上由教师给予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时有章可循。

活动总结与反思

通过活动我们有几点发现:

学生比教师想象中成熟。从学生的分享来看,学生的思想比教师想象中的成熟,也能和教师坦诚交流。在青春期情感方面,大多数学生有比较正确的恋爱观,能够理性的对待青春期的情感。

青春期情感问题中女生是关键。女生比同龄的男生要成熟,很多女生在情感把握上是比较理智的。可以推断,在高中生情感问题上女生是关键,只要女生把握的分寸比较好,令学校和老师们头疼的“早恋”问题就可能会迎刃而解。

年轻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有利于贴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学生,既能站到学生的角度与之共鸣,又可以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子们,异性间彼此产生欣赏和爱慕的情感属于正常现象,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情感,体验成长的过程。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科学理解这样的变化,让他们在面对情感时不退缩也不过分紧张和夸大感受,自然地去面对这种情感,反而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想通过“堵”或者忽视的方式来处理,势必对青少年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把疏导教育应用到青春期情感教育中,最大的好处就是放弃了预设的说教和悉心的规劝,而是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和学生坦诚交流,潜移默化地去传达教育思想,让学生有正确的恋爱观。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情感世界,提供平台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价值态度给学生,帮助他们自我探索和澄清价值,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引导他们建立更加多元和科学的两性观和情感价值观,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范红霞,高岚,申荷永: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人”及其发展[J].教育研究,2006(09).

篇10

人们倾向于认为培训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的新事物,通过短时间的“填鸭式”学习,帮助自己快速掌握某种技巧。时刻充电以免被时代的洪流抛弃,在个人发展的航线上搁浅。这种性质的培训,显然不适宜恋爱这个主题。一个网名为Lily网友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反对者的心声:“如果我的爱人原来上过恋爱培训班,我将会不再爱他。我已经开腻了批量生产的汽车,用腻了批量生产的肥皂,读腻了批量生产的书籍,也看腻了那些批量生产的硕士和博士。难道我的爱情也要这样批量生产?我已经无法忍受批量生产。”

这种对恋爱培训的质疑与对“恋爱”和“培训”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其实,心理学大师弗罗姆早就给出了答案,在他的名著《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跟绘画、音乐、雕塑一样。爱也是一门艺术,一样需要掌握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弗罗姆曾经指出人们关于恋爱的三种错误观念:一是大多数人认为爱情的前提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别人的问题;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把“坠入情网”当作一场完整的恋爱。

首先,真正的爱是“施比受更快乐”,是乐于给予对方一种幸福生活,而给什么和如何给才真正是门艺术。曾经有一位女性向我倾诉:“在我的父母强烈反对下,我把钱都给了他,他现在的事业如果不是我的支持根本就不能有如此规模。我这样全心全意地对待他,他竟然有了外遇。”这种社会地位不对等造成恋爱和婚姻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这并不是门当户对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所谓“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古人提出的朴素恋爱理论,在现代来讲,则是尊重对方的人格,维持双方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平衡,尤其是精神方面。这个案例中的主妇需要学习怎么去爱,爱是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在自己觉得冷的时候塞给对方一件衣服,还惦记着他什么时候偿还这份人情。

其次,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别的东西自然会产生。弗罗姆把这一态度作了比喻,生动地解释了其中存在的谬误:某个人想画画,但他不是去学习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必须先找到他愿意画的对象。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叹“相爱容易相处难”,关于婚姻,也流行起“七年之痒”的说法。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男主角的确找到了他深爱的对象,但他缺乏爱的能力,他的“爱”一次又一次地把对方逼得要逃离。家庭暴力的背后往往凸显出人格的不完满,很多人骂他是个坏人,但他工作认真,善待弟弟,只是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以及如何获得爱。这样的人,难道不需要恰当的培训来重塑人格,从而以正确的方式去追求幸福吗?

第三,坠入情网”同“持久的爱”完全是两个概念。不管感情至上主义者怎样宣称爱情的纯洁性,其实爱在一开始已经不可避免地与某些条件联系起来了,包括外表、社会财富占有、某方面才能或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等。我们总是被对方的某一点或某几点打动,由于其刚好契合了我们的价值观或审美观,于是我们“坠入情网”。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对方似乎并不是刚开始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又或者对方暴露出以前未看到的缺点,于是失望、悔恨,爱不再持久。那么,如何才能让一份爱持久保鲜呢?我们需要恋爱的知识,我们需要知道在恋爱的不同阶段双方的角色转换带来的责任和权利变化,我们需要知道怎样在一种最为亲密的关系中保持双方人格的独立性,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恰当的爱,让双方既不会甜得发腻也不会涩得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