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基础范文

时间:2023-09-28 17:3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素质基础

篇1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裁判 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319-01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是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的一项职业教育活动。而职业技能竞赛中的裁判员肩负着宣传职业技能,推动职业技能发展和促进技能水平提高的重任,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中裁判员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要求裁判具备专业技能素质

职业技能竞赛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普及下得到了快速蓬勃的发展,并且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形式大大促进了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大量的从业师资队伍有了较为明显的业务提升,而且在实训基地建设、竞赛项目设置以及内容丰富程度上都与岗位生产技能紧密结合,并且通过技能竞赛形式培养和选拔出的技能人才在各自行业舞台上得到了展示和肯定,而职业技能竞赛良性的发展对竞赛中处于裁决地位的裁判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裁判员除公正执法外,还要引导该职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提高,这就要求临场执法裁判员具有权威性。为了推动技能普及与提高,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必须掌握好合理、平稳的判断标准,使选手能保证最佳状态和发挥最高水平,增强竞赛的精彩性与对抗性,作为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裁判员需要具备更加扎实的技能素质基础

二、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应当掌握的技能素质

裁判工作首先需要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但同时需要科学的裁判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仅凭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裁判结果。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会有某种局限,每个人的观察和判断都有可能发生错误,只有依靠科学的裁判方法才可能克服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控制好观察和判断错误的影响,科学的裁判方法是裁判质量的重要保证。

1.裁判要素是科学裁判方法的基础

竞赛裁判包括裁判规则、裁判标准、裁判评分三个要素。裁判规则是指裁判员的执裁准则,规定了裁判员的资格,选手的资格,竞赛程序,评分程序,决定竞赛名次的方法等。裁判标准包括评定竞赛行为的若干指标,评分量纲,最小记分单位及其意义等规定。比如裁判标准可以规定各种技术操作共同的评定指标;操作的完整性,操作的稳定性,操作难度以及产品质量。裁判标准还需要规定裁判评分的量纲;最小记分单位;每一评分单位在各评定指标上代表的价值相等。裁判评分指裁判员根据裁判标准对选手的表现做出判断,并以记分的方式作为评定结果。在裁判中,根据各评定指标,判断选手操作结果的质量,将评分分配到各评定指标上,可以说,每名裁判员对选手的评定结果是各评定指标得分的总和。裁判员只有准确严格贯彻裁判要素,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2.科学的裁判方法是公平公正裁判的保证

裁判方法指裁判员根据一定的裁判标准,观察和判断选手的表现并对选手的职业技能进行评定的技术方法。合适的裁判方法应该使得裁定结果具备“有效度、有信度、公正公平”三个条件。效度是指裁判结果的准确程度,裁判方法的效度越高,表示它所裁定评价的结果正确反映职业技能的程度越高。信度是指所得裁定分数的稳定性,一致性或可靠性,主要表现为裁定过程中对于各选手的评分标准是否基本相符。裁判工作质量首先取决于每位裁判员掌握裁判标准的稳定性.然后才有可能做到全体裁判员评分的一致性,最终达到裁判结果的准确性。裁判员各自独立判断和评分,不允许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对裁判员的判断和评分施加影响。为了使评分的平均值这种集中量数代表性更强,离散程度更小,就有必要去掉最高、最低两个极端评分。其实,被剔除的评分并不表明裁判员的判断有多严重的偏差,恰恰相反,因为被剔除评分的裁判员“守住”了评分变异的“边界”,也保证了整个裁判结果的有效性。

3、准确无误的裁判指令,避免裁判行为对参赛选手的影响

在职业技能竞赛过程中,选手通过训练有素的职业技能来展现自身的业务水平,而社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当从事精细动作的操作或复杂困难的心智操作活动时,他人在场都有可能降低活动效率,提高差错率。作为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必须要有明晰一致的裁判指令,避免在竞赛过程中与选手有过多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选手们竞赛行为的影响。裁判员的言语,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都可能对选手产生某种暗示作用,增加选手们的心理紧张和压力,从而影响竞赛行为。特别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操作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竞赛标准执行,不能中断或影响选手的连贯操作而导致选手发挥失常。

4、调适评定偏差是科学裁判方法的补充

职业技能竞赛裁判主要依靠裁判员对选手行为及其结果的判断。心理学研究证明,任何人的判断都是可能发生错误的。裁判员也不例外。心理学将绩效评定中凡是非故意歪曲的判断结果与事实的偏离统称作评定偏差。评定偏差并不可怕。人能够认识到评定偏差,就可能消除或控制评定偏差的影响。通过培训,使裁判员们了解造成评定偏差原因,有可能发生的偏差类型,就能有意识地控制偏差因素,指导自己的判断活动,从而将评定偏差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获得高质量的裁判结果。造成评定偏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可能造成评定偏差。人辨别物理刺激差异的能力称作差别感受性。可辨别的最小物理差异量称作差别阂限。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选手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职工,工作行为及其结果的差异更为微小。所以,裁判员有时可以借助某些测量仪器帮助自己做出判断。其次,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局限也可能造成评定偏差。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选手们的行为差异不仅表现在竞赛过程中,还会表现竞赛的其他方面,这时裁判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社会经验在判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培训和竞赛裁判实践可以帮助裁判员有效减少评定偏差。

此外,疲劳、厌倦、紧张、不认真等,都可能增大评定偏差。评定偏差并不可怕。对裁判员的要求也并非超越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避免偏差,而是通过理性的观察和判断弥补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局限。只要了解造成评定偏差的原因和可能发生的偏差类型,通过培训有意识地控制偏差因素,就可以将评定偏差控制到最小而不致影响裁判质量。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技术可以帮助竞赛裁判有效控制评定偏差的影响,保证高质量的裁判结果。

三、职业技能竞赛裁判技能素质的持续发展与更新

职业技能竞赛裁判的技能素质必须得到持续发展与更新,一方面裁判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和提高,在专业技术领域有更高更深的造诣,来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裁判员要与教练员与选手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训练以及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培训实战技巧和应试应赛措施,练就火眼金睛,能够在竞赛裁决中更准确更到位更公平。职业竞赛裁判员担负着判定参赛各方的成绩、胜负和名次,提高参赛者技能技术水平,培养良好道德风貌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裁判员在场上是执法者,在社会上是技能竞赛的组织者、宣传者和指挥者,在本人的工作单位是普通的劳动者。赛前,裁判员要认真学习竞赛规程和规则,并检查场地、器材、灯光等各项准备工作情况,以及参赛者的服装、号码、其他标志是否符合要求,按时开赛;赛中,要公正执法,遇到意外情况发生时,应保持镇定,并合理而及时的进行处理;赛后要认真听取意见,进行总结和技术点评。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竞赛和临场裁判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为使竞赛各方能在均等条件下进行比赛,裁判员必须起公正执法的作用。参赛选手们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评分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毫无顾虑地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技术水平。裁判员正确执行裁判规则和标准,努力消除错判,减少误判,平稳而准确的进行判定,是保证比赛在公平条件下顺利进行的基础。裁判员之间必须加强配合,互相支持,并要处理好裁判规则和标准事先所未能详尽的问题,以鼓励比赛的精彩性等,这些都是裁判员执法水平的表现。

技能竞赛根本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增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安全生产。而其中竞赛裁判员的技能素质决定着执裁水平,使比赛在公正、平等、合乎规则和规程的条件下进行。要使技能竞赛深入人心,得到参与者的广泛认可,就要求技能竞赛裁判员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中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切实加强专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注重裁判方法的学习和培训,以满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需要,从而为职业教育水平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inquired into approaches to train students' computer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so as to make them highly-qualified, versatile and practical personnel, who can meet the need of the fast informatized society through the reform in teaching content, procedures, methods of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undamental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基础;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computer base;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206-02

1改革背景

随着科学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逐渐普及,在校学生面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方位信息化社会环境。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当今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1]。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同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以及成功就业奠定基础,对以后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把培训目标定位在应用能力上,忽略或轻视了全面素质的培养。

2.2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地更新,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速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得的信息技术理论、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直接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

2.3 教学方法单一利用多媒体授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使用电子教案,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2.4 考核方式偏离教学目的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与等级考试挂钩。为了能够有较高的过级率,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容易向应试教育倾斜,在上课时忽视了考试大纲不要求的内容,学生也开始为考而学,不会综合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的[2]。

3企业看重的职业素质

3.1 团队合作能力美国工作协会以国内100家大公司的领导者为研究对象,就在公司中哪种技巧最重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团队合作排在第一位[3]。如今优秀的企业都很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将之视为公司文化价值之一,希望员工能将个人努力与实现团队目标结合起来,成为可信任的团队成员。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把是否“具备团队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任何企业的衰败,都是由人心涣散开始的,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才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石。

3.2 自主学习能力时代和环境在快速变化,对所有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是竞争取胜的不二法门。英国壳碑石油公司的德吉斯(ArieDeGeus)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与变革(Innovate,即改革与创新)得更快的能力”。

3.3 创新能力企业需要那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是赢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求职者都应该努力培养的素质。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无论是在录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方面,还是在对每位员工的考核方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优劣,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员工更受企业的器重和依赖。

4改革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1 以培养学生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为目标,更新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适应社会要求,使学生能够解决在日常办公中遇到的问题,适应企业的基本需求。要使教学内容真正贴合企业的需求。首先,要了解企业中实际岗位的职业需求,了解企业办公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就需要对已毕业学生进行回访,了解其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需求;同时要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采集各类真实工作案例。然后,通过对各种零散案例的归纳整理,编写适合教学的仿真案例。根据对毕业生回访及用人单位需求,按不同的专业有侧重点是组织教学,力图在课堂上营造出适合本专业岗位群的真实办公环境,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主动思考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其将来适应真实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4.2 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在上机实践课中,使用“小组任务驱动法”。教师将班内的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注意把基础好的学生分配到各组。课前布置任务,要求每个小组各自进行探究学习,共同完成任务,并要使本组成员达到掌握的程度。教师只负责解决疑难问题,或对协作差的小组进行指导。课堂后期进行抽查评比,并由小组代表进行作品介绍。对于基础好,悟性高,自学能力强的学生,他掌握了本节所要求的知识后,还要负责向本组其余不会的成员进行辅导讲解,无形之中使知识进一步深化,同时又根绝了他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毛病;对于悟性差的学生,原本在课堂上,教师讲课,他难以明白,现在的状态却使他拥有一些“小老师”进行辅助、加餐,反而接受的更快。在这种看似混乱的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加强了沟通,增强了团体意识,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课后作业或作品的布置安排中同样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不是要求每位同学都交作业或作品,而是每组交一份,交的是本组最后整理的综合版。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要保持沟通联系,通过开小组会议,定期汇报汇总等方式完成任务。最终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3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改革考核方式自主学习能力正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列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毋庸置疑,作为新世纪国家建设主要人才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是新世纪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自主强国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取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这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各国大学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

目前,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般很少主动去学习计算机技能操作,电脑对他们来说主要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的工具。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仿照网络游戏通过提升经验值从而提高等级的模式开发一套“职业办公技能训练系统”。在系统里把对企业的各类真实工作案例分成为以下6大操作技能模块:打字技能模块、操作系统基本操作技能模块、Word文字处理软件操作技能模块、Excel电子表格软件操作技能模块、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操作技能模块、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模块。学生通过网络进入系统,在各技能模块中进行训练,当技能经验值达到一定标准后,方可报名考试。考试采取自己报名,由教务处、实训中心、计算机系共同组织,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5次考试机会,要求计算机系各专业学生在前两个学期通过,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前四个学期内完成。学校每五周组织一次考试。在学习期间,学生考试合格,即完成了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成绩记为合格,下面未完课程准许免修。考试地点统一安排在机房,防止替考现象的发生。考试成绩由考试软件自动评判,监考教师只做考场记录。每次考试成绩由教务处登记到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上网查询。

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较好的避免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造成的矛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我管理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4.4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普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还是较低,主要表现出在以下两方面:①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决心。②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转变已有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行动信心和决心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另外,定期举办竞赛等教学活动。在一定时候举办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竞赛,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又能在比赛进程种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举办各种主题的PowerPoint设计大赛,电子手抄报比赛,个人简历设计大赛等。在比赛过程中要注意去挖掘创意,鼓励创新。

5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起到重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平生,蔡博.基于职业岗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1).

篇3

关键词:出版 统计人员 素养

随着新闻出版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统计业务基础、掌握一定的新闻出版业的专业技术、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统计工作特点的相对固定的统计人员队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提升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尽速建立一支具有深厚的科技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队伍,这也是做好新闻出版业统计工作的关键和根本保证。

一、新闻出版业统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

1.依法统计的职业素质。这是做好新闻出版业统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基本素质要求。首先,统计人员必须学习统计法,了解熟知统计法,正确行使统计人员的职权,依法办事,严格按统计规则去履行统计工作义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维护统计工作的正义和原则。其次,统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统计制度,深刻理解统计指标的定义,严格按指标解释进行统计工作,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权威性。

2.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责任胜于能力,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首要条件。新闻出版业统计人员默默无闻、枯燥繁琐、工作清苦、任务繁重、工作量较大,有些基层统计人员甚至是兼职工作,压力较大,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使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具备敬业、忠诚、奉献的职业素质,逐步培养尊职敬业的崇高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是做不了更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这是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

3.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统计的生命就在于真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这是做好统计工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新时代对于统计人员在思想境界上的基本要求。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要求统计人员要做到报实数、讲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4.团结协作、互助和谐的团队精神。统计工作的最终成品是一项集体作战的成果,一场场硬战是要靠团队协作共同攻克完成的,在这个团队中,人人都要发挥团队精神,使整个团队有一个互动和谐的氛围,大家团结协作,统计执行力才能得以强化。要不得半点个人英雄主义和工作懈怠状态,如一个人的工作步调与集体不一致,办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其他工作环节。为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圆满完成,大家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紧密协作。

二、新闻出版业统计人员需要具备的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

优良的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和新闻出版业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新闻出版业统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统计学知识是统计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包括数理统计、统计实务、统计调查方法等。此外,还要了解新闻出版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新闻出版业的各项统计制度中各指标的含义、指标间的关系是有其统计意义的科学的统计方法、数据的真实准确是靠统计人员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和新闻出版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来检验的。具备这些知识,才能成为新闻出版业统计的行家里手。

2.善于发现、善于分析、追根求源的工作精神。综合统计工作特别是更高层级的统计工作,是通过各路数据的基础上汇总、整理、分析的工作过程,数据的来源渠道较多,经手人多,每层级人员在审核数据时都须要保持冷静、理智的心态和清醒的头脑,不但要知道数据的出处,对不明白有疑问的数据一定要搞清楚,坚决不能用无根据的数据,只有坚持这样的追根求源的工作精神,才能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3.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笔者在多年的统计工作中,深感沟通、协调对于统计人员而言尤为重要。在统计过程中常常要接触各个专业、各个部门单位的人员,为了及时、准确地取得数据,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公关技巧,与各类人员要善于沟通,相互配合,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让统计工作的推诿、拖拉现象减少出现,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必须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度。在新闻出版业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人员要准确把握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数据的表象看到数据的本质,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5.善于学习积累,逐步具备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作为一名有经验的统计人员,必须具有把工作经历变工作经验的能力,时时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提升,保持这种再生资源。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模式不断出现新的状况,要保持统计工作的良性发展,不具备丰富的统计工作经验的统计人员是无法做到的。

三、建立高素质新闻出版业统计队伍的几点建议

提升统计人员职业素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根据新闻出版业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特点规律,在抓相关人员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等方面,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目前的统计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水平,但不排除个别单位或部门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为此,建议加大统计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营造良好的统计氛围。新闻出版业统计部门可建立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统计违法案件通报制度。选择重点省,重点企业、事业单位作为重点检查对象,针对统计工作方法,查看工作流程,抽查企、事业单位原始数据,整治瞒报、漏报和虚报行为。对出现的统计违法行为,切实做好查出一起处理一起,树立政府统计权威。

2.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推进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来完成,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有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胜任。为此,建议新闻出版业有关领导充分重视统计工作,在严把统计人员“入口关”的同时,建立规范的人才培训制度,通过周期性的学习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只有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了,源头数据质量才能得以提高,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统计部门提供各项统计资料。

3.加大统计工作资金和人员投入,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地位。建议在新闻出版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专职统计人员,同时,制定对统计人员的奖惩制度,用制度说话,用制度规范行为,为统计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提升统计人员的工作地位和工作责任感,吸纳更多既熟悉统计又具备相关业务知识、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减少人员频繁流动,稳定统计人才队伍,提高统计制度贯彻的连续性、统计业务的衔接性。

4.完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督促统计人员提高各方面素质。完善严谨、科学和规范的长效考核机制,首先要制定新闻出版业统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其次,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客观、公正地对统计制度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将随机抽样与群众测评有机结合,监督评价结果,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努力形成积极向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中外企业家,2013(2).

[2]李超.浅谈统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文化基础课 护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81-02

护士职业素养是指从事护理职业的人员在从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涵养,是通过培养、教育、自我修养、自我锻炼而获得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是护理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随着传统护理向科学护理的过渡,护士不仅仅是医生的助手,更是医生的合作者;护理的手段不仅是技术操作,还担负着身心整体护理及社会性的防病治病;护理体系的发展,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高素质的护士才能承担起当今的护理工作。

职业素养教育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很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在几乎所有的专业课上都十分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在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上很少涉及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应该从一入校的文化基础课就开始。而且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位教师、一门课程就能实现和完成的,它需要多名教师,最好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天候的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由多名教师在选定的德育、化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上同时进行探索与实践。以下是我们的一点做法,敬请同行参考、批评、指正。

1 在德育课上渗透护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护理伦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把护理工作提升到人文关怀层次的必要条件。利用护理伦理课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教育,进而提升其职业素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护理职业观念非常有利。

但是,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护理伦理教育对中职护生职业素养提高的作用却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分析了当前中职护理伦理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1)很多学校对护理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是在德育教学或护理专业课中进行部分的渗透,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学校应该设置单独的护理伦理课程,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思考,从职业伦理入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进而提升中职护生整体的职业素养。(2)目前在护理伦理授课过程中,通常是以封闭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护理伦理实践的机会和途径。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实践教学只能是放映视频和案例讨论,实际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护理伦理课应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计划的开展一些伦理见习活动,让中职护生通过在校期间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接触来体验职业角色,切身体会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促进中职护生对护理伦理思想的理解,提升职业素养。(3)目前护理伦理课程在评价方式上往往是以知识考评为主,学生只把考试当作学习的最终目的,被动的学习,意识不到护理伦理对其职业素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伦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能否有效地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她们达到当今社会对于护理人员在人文素养上的要求。因此,必须更加注重中职护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护理伦理的学习中。(4)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护理伦理学的教师大多由护理专业教师或者德育教师兼任,没受过系统的护理伦理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不是对伦理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刻透彻,人文吸引力不足,就是对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的现状、需求等认识不足,偏离临床的客观实际。学校应该对护理伦理的任课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护理伦理教学师资水平的提升必将有利于学生的护理伦理学习。

只有改进护理伦理教学中的这些不足,才能使其在提升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2 在化学课上渗透护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在一次有机化学实验课上对学生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几点具体做法与思考。

(1)课前准备了一些相关有机物的模型图片,又制作了几种有机物的三维结构动画,作为教学辅助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普遍乐于参与化学实践,这是非常有利于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相关的、有趣味性的实验,把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进为设计型、探索型的实验。(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在学生中巡视、指导。当发现有学生遇到困难时,注重启发,通过观察、提示、讨论等形式帮他找到问题之所在,使他能独立、有效地完成实践活动,而不是教师简单地手把手教他如何搭建模型。(4)在实践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实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相联系,避免了二者的脱节。比如,当学生拿到搭建球棍模型的材料―小球和短棍时,请他们首先观察并思考:“不同颜色的小球大小不同,小球上的开孔数目也不同,在搭建模型时如何选择?”引导学生联系到学过的“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上。(5)让事实说话,用自己的实践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当学生搭建出甲烷、乙烯的模型时,碳原子的空间形状自然就呈现出来了,根本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也不必再死记硬背了。(6)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当所有的模型都搭建完成时,把问题引向深入:“为什么同分异构体的性质不同?”“为什么表示有机物时常用结构简式而不是分子式?”这时看着自己亲手搭建的模型,回想着刚才的搭建过程,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它们的结构不同!”“因为有机物同一个分子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分子!”这时的学生对有机物的结构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次化学实践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有机物的结构有了深入认识,为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3 在语文课上渗透护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是否能同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同行之间准确、有效地进行沟通,口头表达能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是提高中职卫生学校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着力扭转中职卫校学校语文教学中偏废口语教学的现状。可以通过朗读、复述、倾听、对话、演讲、辩论等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识记普通话常用字,读准字音,为口语交际训练打下基础。以《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口语教程》为依据,为学生设计训练作业,让学生逐字逐词标声调,要求声音洪亮,音准、调准、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倒字。(2)朗读训练是练习口语的基本形式。朗读既可以提高普通话水平,也可以加强口语与书面语的联系,使口语更规范。朗读还可以增加词汇和句式的储备,培养敏锐的语感。可开展朗诵比赛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朗读变得轻松愉悦。(3)复述是从朗读材料到自由表达重要的过渡环节,有利于培养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复述时要求学生做到内容基本正确,不歪曲原意,不遗漏关键,恰当取舍,详略得当。还应鼓励学生适当地注入情感。(4)学会倾听,是与他人顺利沟通的必备能力。作为一名护士,只有通过倾听,准确的了解患者的感受,才能使患者受到良好的护理和恰当的治疗。学会倾听,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时,要精神集中专注,勤于思考分析,积极恰当的反馈。(5)对话训练是把口头表达从单方转为双方的形式。教师在设计话题时最好和学生今后从事的护理工作相关。对话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6)演讲是最能反映个人思想感情口语表达能力的形式。它要求口语、表情、动作互相配合,以表达比较系统的观点和感情。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演讲视频供学生欣赏,从而体会到演讲的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演讲训练要由易到难:依稿表达、脱稿讲述、即兴演讲。通过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成功的演讲者,但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显着提高。(7)辩论是最能体现对话能力的口头表达形式。训练时要让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在辩论后教师要对比分析双方辩手的表现,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设置难度适当、与学生今后从事的护理工作相关的辩题,以辩论比赛的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有计划地去训练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今后出色地完成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在英语课上渗透护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文化护理是当今护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它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护理的发展方向。融合多元文化的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是针对国家护理教育提出的又一更高的需求,它同时也是当前护生英语教育教学最迫切要求的任务。笔者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实施多元文化理念的体会:

(1)唤醒。

①教育者需要自我唤醒。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对多元文化具有敏感性,能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多元文化知识。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对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具有的意义,自觉地将自己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转化到教育教学中。②教育者要有目的地、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唤醒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在针对护生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唤醒他们对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一般社会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的认知意识,还要唤醒他们对存在于特殊的医护环境中的多元文化的认知意识。

(2)融合。

①现行的中职英语教学大纲,主要侧重的是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对文化方面的培养目标略有提及。在制定英语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针对护生实施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文化方面应提出具体的目标,不仅体现在基础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还要考虑医护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在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所体现。②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局限在英语教材上,教辅资料、文字音像资料几乎没有。在开发护生英语教学资源时,应将涉及本国和国际护理领域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利用起来,形成具有护理教育特色的英语课程。③中职学生的本国文化知识贫瘠,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体会多元文化氛围的机会。设置多种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文化能力,将评定结果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内化。

将多元文化理念内化到英语教育教学中是教育的升华,教师和学生彼此在心灵上产生共振,教师有传播的激情,学生有汲取的渴望,他们心灵相通,相互碰撞。

融合多元文化理念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培养护生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品质,训练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护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5 在计算机课上渗透护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最适合以任务驱动式的项目教学为主。通过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设置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取巨大的成就感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对未来职业产生无限的憧憬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现在各大医院都引入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完成医护工作,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多引入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元素来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辅助学生来完成一项“真实的”护理工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职业护士,充分的融入到任务中来,进入课堂就如同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样,感受真实情景中依靠主动学习来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感觉,进一步加快了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的进程。

以一堂Word教学课程为例,教学项目是《病人入院护理评估单的设计与制作》,情境设置为护士长要求责任护士自行设计制作一份内容详实、结构合理、排版美观的病人入院护理评估单。

任务开始前,教师首先要介绍“病人入院护理评估单”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重要性及评估单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动机,同时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下来的项目完成过程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方案、制定细节、研究方法直到最终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遇到困难,首先会在组内进行研究解决办法。如果未能解决,通常会由组长出面,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探讨。遇到共性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讲解来解决问题。任务完成后每一组要阐述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设计思路、优缺点及每个同学的分工和完成情况等。最后再由大家投票来选出最优作品,由该作品的完成代表对该作品进行评述,将最佳的思路,最好的方法介绍给每一名同学。

通过这种方法完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能让学生们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能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对护理工作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要想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每一堂课、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探索和完善,争取做到以点带面,逐渐扩大研究范围和成果。希望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使得在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上渗透职业素养成为可能,为职业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姚聪.培养护士职业素质若干途径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9(19):103-104.

[2] 郑红,叶萌,王辉.高职护士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1(2):66-67.

[3] 王玉兰.护士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7):508-509.

篇5

论文摘要: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残酷,而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条件,所以大学生在就业之前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在面向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教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时所应注意的对学生基本IT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引言: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职业素养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一些用人单位认为,现代大学生好高骛远,缺乏社会经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差,不能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尽管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及就业单位的回访发现,以上问题仍然很突出,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学生的在就业前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而高职院校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在社会择业竞争中能更胜一筹。

对于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软件相关行业,因此职业素养尤其是基本IT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且应从入学之初就融入到教学中,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作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入学的首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融入基本IT职业素养的内容是很关键的。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关于学生IT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中职业技能和行为称为显性职业素养,职业作风、意识、道德称为隐性职业素养,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隐性的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学校教育及生长环境等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是职业素养的根本内容。而对于显性职业素养则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学习和培训来获得。

二、IT基本职业素养

不同行业都有其特殊性,对员工的所具备的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根据行业特性,IT行业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规范化,标准化的代码编写习惯、需求理解能力、复用性,模块化思维能力、文档习惯、代码测试能力、学习和总结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等。

三、课程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IT行业对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考虑职业素养培养的延续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是具有延续性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后续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基础,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需要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不断进行强化的,所以在教学之初先和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师就教学内容尤其是在涉及到IT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探讨,并达成一致。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同时也能保证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够在后续的课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延续。

(二)基本IT职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有了对后续相关课程的了解,同时针对当前IT行业对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要求,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关于基本IT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和强化学生规范化,标准化的代码编写的意识

良好的编程习惯,不仅有助于代码的移植和纠错,也有助于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根据规范化编程的要求,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变量的命名,代码的注释格式,甚至嵌套中行缩进的长度和函数间的空行数字都有明确规定。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变量命名时,强化了规范命名的方法。首先,变量的命名必须正确,应采用规定的字母、数字,下划线来命名;其次,变量的命名必须规范,如:要求学生采用目前较常用的Pascal和Camel命名方式,同时强调什么时候用Pascal命名方式什么时候用Camel命名方式,如:类名、方法名等用Pascal方式,一般变量和对象等用Camel命名方式;最后,要求学生命名时必须要做到见名知意,应和变量及对象本身的作用和含义结合起来。

可读性好是程序编写时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程序员基本的素质需求。因此在教授学生编程之初就引入了程序注释的方法和不同注释的作用等。要求学生在编程时养成添加注释的习惯,无论程序大小。

在教授程序设计的三种结构,尤其是选择和循环结构时,规范了不同层次代码间的缩进关系并为学生进行演示,如:选择和循环的嵌套,嵌套的部分必须要有缩进,以此来体现嵌套的关系,使得程序的结构层次更分明,可读性强。

2)培养学生程序分析的能力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逻辑思维能力松散,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差。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先有程序分析,后又程序设计”的原则,避免学生拿到一个程序后不经过思考就直接进行代码编写,从而导致调试时出现很多错误。如: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编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用自然语言的形式描述其步骤,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将自然语言用流程图的形式进行转换,加强学生由流程图到代码的转换能力;最后,根据流程图写出具体的程序代码。经过这样的环节学生最后编写出来的程序就会比较严谨。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程序分析的能力,当学生熟练掌握之后,对于简单的问题就能驾轻就熟,直接编写,对于复杂的问题则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和实现。 转贴于

3)培养学生复用性和模块化思维能力

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模块化可以使程序的结构清晰,并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在讲解“方法”这部分内容时,重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引导。如:要求学生用星号输出一个4行矩型图案。学生在实现这个问题时,会用四个输出方法,即:“Console.WriteLine(“*********”)”的形式来完成,但是如果让学生输出20行矩形图案时,他们就会发现这样做的弊端,这时候就可以趁机引入复用性和模块化的思想。首先,把输出1行星号的功能用一个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如:static void PrintStar(),然后在主方法中设计一个20次的循环,并在其中对PrintStar()方法进行调用从而实现该程序。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认识到一个较复杂的程序中可以把有独立功能的程序用专门的模块来实现,这样既可以提高程序代码的复用性,又可以使程序的可读性增强。

4)培养学生初步的程序调试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调试程序时对错误的解决能力是非常差的。而对于一个程序设计人员来说程序调试的能力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把程序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分类:如常见的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通过具体程序的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不同错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出现时相应代码处会有什么标记;其次,为了避免程序中出现不可预期的错误,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程序中添加异常处理功能,当出现错误时系统可以出现相应的错误提示,从而可根据提示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5)培养学生初步的文档编写习惯

良好的文档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代码程序员,30%的工作时间写技术文档是很正常的,而作为高级程序员和系统分析员,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缺乏文档,一个软件系统就缺乏生命力,在未来的查错,升级以及模块的复用时就都会遇到极大的麻烦,因此培养学生文档编写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首门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的程序不会很复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以强化学生文档编写的意识为目的。具体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内容设计简单的教学项目,如:小学生四则运算器、拼图游戏、简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在实现这些案例时,要求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进行文档的编写,如:项目名称、用到的变量、控件及对应的名字、解决方法、关键代码、设计的优势及可能出现的错误、错误的基本解决方法等。通过该文档的编写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变量命名的规范性、代码编写合理性、调试程序的能力,错误处理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6)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职业素养中的隐性职业素养,对于企业而言,更希望员工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在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完成小组项目任务时,要求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完成后分组答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在完成“小学生四则运算器”任务时,每组成员的分工有:界面设计人员、程序分析人员、代码实现人员、调试人员、文档编写人员、答辩人员等。为了在最后的答辩中胜出,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都积极的参与其中,中间遇到问题互相商量或查找资料,并且尽可能的创新,使得自己的程序有亮点体现出来。如:在最后的答辩中,有的小组界面新颖,命名及代码的实现比较规范,用到了很多课堂上没讲过的新知识,还有小组在程序中添加了音乐等等,总之经过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能力,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和协作能力。

四、总结

以上基本IT职业素养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总结,通过后续课程教师的反映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映,该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这一门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还需要在后续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同时社会的需求和教学的过程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雷瑛.《IT职业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守森.《IT职业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一、做足前期的准备工作

采访的前期准备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被称为"静态采访",出镜记者若想在最短时间内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提高采访质量,必然离不开前期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一般来说,出镜记者在采访之前需要进行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常性准备,二是目的性准备。

经常性准备就是指平时的积累,为避免不了解基本的政策、规定,而闹出笑话不说甚至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出镜记者必须要注重汲取各方面知识,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而目的性准备则是指明确了采访的对象与目的之后所进行的具体的准备。根据采访的目的以及需要获得的信息,提前设置问题,并将问题按照重要性的顺序排列。

除了以上两类采访前的准备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前期准备也十分重要,即心理准备。比如2002年,影片《绿茶》在北京举行了新闻会,会场的气氛非但不像绿茶般清新,反而充满着火药味。一位女记者问杜可风:"作为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请您谈谈此次合作的感受。"这个提问引起姜文的不快,并且直说女记者没有真的了解这个行业,提出的问题十分可笑。

对于这样的突况,记者必须要有心理准备,否则采访必然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出镜记者在进行报道、采访之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最好有一套应急的处理预案,时刻准备应付突如其来的问题。

二、控制采访时的情绪

出镜记者自我情绪的把控,很可能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果,甚至关系到新闻舆论导向的正误。所以如何正确地控制情绪成为每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的必修课程。

首先,出镜记者要有符合所处环境的情绪。出镜记者在接触到能促使其感性思维的事物时,语言和思维自然变得生动形象。但如果只是谈到理性的事物,则反之会变得生硬呆板,思想也显得深沉起来。比如当奥运会上的中国健儿夺金时,身处现场的出镜记者无不带着激动的心情为全国人民报道这一喜讯,通过记者情绪的渲染,我们也更容易体会新闻中蕴含的情感。

其次,在有了情绪之后应该要合理把控。因为出镜记者是新闻事件的传声筒,其职责是将客观事实反映给受众,所以在采访中一定要合理的控制情绪,切忌被情绪所引导,影响新闻活动的传播效果。2003年,央视某出镜记者在广州负责采访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当听到医务人员讲述抢救病人的感人细节时,一度强忍泪水,适时调整了情绪让采访顺利进行,可以说这位出镜记者的情绪控制是比较到位的。没有任何情绪表达的出镜记者不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不懂控制,任由情绪发泄的出镜记者,也不是一个成熟的记者。只有把控好情绪之度,才能让情绪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活动。

三、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

出镜记者的天职是忠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但是,"人"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意识,不能够单单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对于他人的关怀、对于人性的尊重,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新闻人。

例如,河南电视台某频道出镜记者曹爱文在2006年7月10日的下午,得知一名13岁的小女孩不慎失足落入黄河之中,附近的居民急忙将其打捞上岸的消息后,火速赶到现场进行报道,但看见小女孩危在旦夕,她毅然放弃报道任务挺身而出,打电话给医务人员请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为小女孩直接做起人工呼吸,并因此被评为"最美女记者。"

虽然完成采访报道是出镜记者的职责所在,但是通过新闻报道使受众感受到基本的人文关怀更为重要。人文关怀是新时期对于出镜记者的一项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受众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在新闻报道活动中尊重他人,真正做到为受访者考虑,使新闻信息既能得到有效传播又能体现人文价值。

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出镜记者的采访、报道工作都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给受众,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出镜记者提高职业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关乎到节目质量与播出效果,同时也对观看节目的受众起到引导、示范作用。这里所说的语言表达能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音的规范;二是语言表达需流畅、精炼;三是语言表达要抓住新闻要点。

出镜记者的语言要求虽不需要播音员一般的完美规范、字正腔圆,但不代表就可以忽视普通话的练习。现在有不少的电视台记者,出现方音浓重、平翘舌不分、词语轻重格混乱等语言不规范的问题,这就需要出镜记者平日里多多进行普通话的系统训练,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及时地组织语言、流畅自然地完成报道,是出镜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近些年出镜记者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结巴,表达缺乏条理性,一段新闻报道中不断停顿,并且重复"这个、那个"等多余无用的语言,不但自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新闻报道,还使观众听得一头雾水。因此出镜记者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根据现场环境确定语言的节奏,并且精炼、流畅地叙述,避免过多的助词与停顿,这一能力无疑也是需要出镜记者长期的积累。从电视节目中其他优秀的出镜记者的表现中吸取经验,根据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写作,提升语言表达的思维逻辑,并且不断把自己听过、看过的新闻说给身边的人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出镜记者不仅要能说,更要会说。在进行表达前,一定要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合理把握情绪、语言以及话语组织。这些都需要提前思量,需要出镜记者平时多打腹稿,勤加练习。

五、培养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我们常看到一些"装傻"地模式化提问,比如问即将高考的学生"你想考上好大学吗",问奥运冠军"你现在的心情激动吗"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与创造性的问题,观众看多了也会产生疲劳和抵触情绪。因此为了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出镜记者需要学会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发现好的新闻线索与新闻视角,给观众带来新颖而有意义的采访活动。出镜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先根据现场环境与采访对象的身份思考出与之相符的话题,再将这些话题中比较有意义、能激发观众兴趣的提炼出来,尽量将问题具体化,使采访对象易于切中要点。并且在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资料后,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篇7

Abstract: The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wo engines" for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as one of the youth group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roup of entrepreneurship.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present, explores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elements, and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way with multi-dimension.

关键词: 高职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培养途径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ability;elements;training way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56-02

0 引言

党的十后,创业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更是投身创业的一个重要群体。2015年6月,国务院教育部部署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标志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已开始将创业教育当做重点工作来抓。由于办学理念、师资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各高职院校创业能力教育水平也不同,多数只片面侧重理论或实践的某个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持续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因此,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在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论述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从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层面探讨多维度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1 创业能力构成研究

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e)被概括为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①。

目前,我对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教育领域和创业管理学领域。创业教育领域主要将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为决策与决断能力,理财能力,营销能力,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创意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创业管理学领域将创业能力概括为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运用德尔菲法收集、对比、分析,归纳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所具备的5个基本构成要素:学习实践力、机会把握力、挫折抵抗力、资源整合力、组织管理力;陆晓莉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将人际交往力、机会识别力、创新创造力、资源整合力、创业原动力、创业意志力、创业学习力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纪玉超和林海涛则通过系统化研究,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分解为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做事能力的有机组成。

2 高职生创业能力内涵及构成要素

笔者在大量理论研究、专家访谈以及个案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将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内涵定义为高职院校在校生或毕业生产生自创企业的想法并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况,确保创业成功的能力,将其创业能力构成要素概括为创业基本能力,创业关键能力,创业保障能力共三个维度、十大要素,如表1。

创业基本能力是创业者产生创业想法的最初原动力,是确定创业目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业关键能力是创业者能够带领创业团队,协调各方关系,高效整合配置多种资源,审时度势地制订创业计划,使企业运作良好、步入正轨的核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创业保障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能力,是企业得以巩固和壮大的保障条件。

3 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和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发展模式②。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表明,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与实践的关系,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教育应走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性教学为重点,创业大赛为平台的培养之路。

3.1 理论教学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作为系统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教育的最主要教育形式,其作用不可替代,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途径。

首先,高职院校应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创业能力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依然只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章节来讲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虽然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是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将创业教育,尤其是创业能力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来抓,建设一支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其次,进一步明确教学重点,改进和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业能力的教学重点应该围绕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研究设置。在实际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首先要从创业意识、创新意识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真实内涵,教育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领导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在内的创业关键能力教育,以及创业保障能力培养教育,全方位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开展SYB、KAB等专项培训课程,优化创业知识结构。

最后,创新教育模式,充分整合运用校内外各类资源。高效的创业理论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更应该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有效资源:邀请创业专家、社会创业人士、企业优秀人才进行创业教育讲座或报告,普及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大学科技园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与合作提供便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业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组织,成立“创业社团”、“创业沙龙”、“创业实验室”等,引导学生向创业教育和相关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交流学习的平台。

3.2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

创业实践能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

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创业实训环节,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理论。另一方面,学院应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如创业服务中心,在为学生提供具体创业咨询和指导的同时,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鼓励有想法的学生大胆尝试。

此外,少数高校开展了师生共同参与的专业创业活动和实体创业活动,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学生锻炼和提高创业能力提供力宽广的舞台,应当提倡。

3.3 创业大赛是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政府各部门、大众媒体为引导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创新创业,搭建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掀起创业的热潮,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业大赛,效果显著。可见,通过竞赛模式可以挖掘更多的创业人才,催生优秀企业,应当作为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其次,学校层面也应该探索举办各类创业大赛,严密组织,严格评选,奖励优秀,通过竞赛点燃在校学生创业热情;最后,还可通过丰富的创新创业类科研和专业竞赛活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总之,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创业大赛将创业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既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又能为学生将创新创业作品转化为实际生产价值提供平台。

高职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职创业教育的P键,也是创业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的创业能力教育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创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十个要素,坚持理论教学、实践性教育和创业大赛三条途径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事业心和较高创业能力的优质创业人才。

注释:

①纪玉超,林海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1.

②吕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基于对成都市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的调查[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纪玉超,林海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J].教育与职业,2011.

[2]吕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基于对成都市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的调查[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实践

艺术设计,是用艺术和科技的手段,针对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决策和计划,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把握科学的设计规律,以保证设计任务高质量的完成。新世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按照产学研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素质教育培养。

一、应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理论素质

艺术设计人才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设计水平的高低及今后个人专业的发展,因此,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理论素质的培养,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论。科学的发展使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整体水平,在感知与理智相契合的前提下,常把艺术的创造与科学的发明一起纳入到创造性思维这一课题的范畴之内。中国由于多年形成的理论和观念误导,人为地在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在感知和理智之间划上一道深沟。由于这种分裂,艺术家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自成一统,在科学上知之很少;科学家不问艺术,缺乏创造力。然而国外的先进设计理论可以用“设计”来统一艺术创造与科学发明的特点,填平人为的裂谷,让思维的双翅协调动作,飞上真理的巅峰。

就内容而言,外国设计理论的基础部分既包括经典哲学中有关设计的思想,也包括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家有关建筑、服装、室内设计的著作。尤其重要的是要较全面的认识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建立以来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对设计的影响,因为现代艺术理论和观念是当代设计新思维的母体。

整理、继承中国设计的历史遗产,是我们要完成的另一项工作。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设计史,从原始人打击和磨制石器,制造出工具和武器,以及用火和泥烧制出陶器,一直到青铜时代、汉画时代的发展都表现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紧密结合,都是有意识、有生产目的的“设计”成果。因此,挖掘、整理、继承这批历史遗产,了解中国传统设计的理论和特点,是中国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园林、玉雕、陶瓷、服装等设计艺术,过去在研究时往往重视实用性,而不太注意其艺术设计理论方面的成就。现在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与理论总结:设计目的、实用效果、产品性能、材料构造、制作方法、形式美感等。要对中国设计本身发展的客观事实和现象进行归纳和区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概念。

还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中国现代设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猛。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国人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多的进入了国际市场,受到国际设计界的重视,并逐渐融入到国际设计主流之中。另外,中国设计的民族特征亦同样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中国的设计界和设计教育界不必妄自菲薄,而应该积极总结自己的设计理论和经验,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奠定自己在国际设计界的学术地位,并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实施于设计理论教育之中。

艺术设计理论教育体系只有从国外的、国内的、传统的、现代的等多方面学习和继承,再结合中国现代设计的实践成果,才能够正确的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理论素质培养。

二、要努力提高和不断完善艺术设计人才的自身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设计人才自身素质的高低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一般说来,自身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这里,首先应强调的是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任何时候道德素质教育都应该成为个人素质教育的核心。社会上许多专家和名人强调做人第一,专业第二,都是在强调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教育。特别是创新意识的教育,是我们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强调不够的地方。

个人素质,包括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养成素质两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人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与外在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的内化。艺术设计专业素质教育的培养,就是要转变只注重知识灌输的专家培养模式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终身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艺术设计人才自身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特点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建立在文化教育、普通艺术设计教育和较宽阔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之上,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既有良好的心态,又有健全的人格。

艺术设计人才自身素质教育应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挑战。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观念,加强社会教育和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加以内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献身于艺术设计事业的人,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要加强艺术设计人才实践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明确专业方向的发展要与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相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人类面临着从传统文化走向生态文化的选择。人们重点解决的是二十世纪工业社会遗留的工业污染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条件等问题。另外,高科技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竞争由原来的价格竞争到质量竞争,逐步地发展成为明天设计上的竞争。二十一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紧缺的人才之一。同时,二十一世纪我国发展战略中,西部是重要区域,其生态环境、工业产品、艺术产品等方面都要具有较强的设计因素。紧紧围绕这些需要搞好专业的发展论证,不断拓宽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

加强艺术设计人才实践素质的培养,就应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相结合。在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注重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设计理论、技能和表现语言手段等内容的穿插、安排。另外,要以设计理论为指导,站在宏观把握艺术设计事业的高度,以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需要、现实需要和发展为前提,科学地、系统地规划机构、专业、课程的配备和设置。

在教学手段上,要从单一型向多元化过渡。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和各专业课程的先进设计工具,充分利用国际高速信息网络,大量吸收先进的经验、知识和新的信息,尝试多种设计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观察 造型规律 个性化发展 兴趣培养 创新

目前,我们学院美术班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进行深造的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当今高考美术专业中最根本的科目。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将所见到的客观物象在符合造型规律的前提下表现作者的主观感受。

素描造型艺术是创造不同类型的形体艺术,是研究主观世界一切物象造型规律的学科,在美术常规教学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切绘画的基础,同时它也被看作一门独立的艺术,因为一件好的素描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它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就是艺术。艺考生培训担负着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学员的任务,学生的专业辅导课就是我们的阵地。三年的学习中,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学习绘画,提高学生的造型水平并不是凭空创造,而是要学生能将自然形体转变为艺术形体,这种本质和美感的表现就是素描造型艺术的主要特征――形体的特征。而要表现这一特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整理与概括的能力。

对学生的训练应有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可操之过急,只有打好艺术造型的基础,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育人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方法

整体的观察事物,初学者最易犯的毛病是从局部入手,以致造成包括比例、结构、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学习方法,善于总结经验避免学生少走弯路。系统、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素描认知力、观察方法,明确素描表现的具体法度。正确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一个画者的艺术修养,也是画好一张素描的首要前提,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从事造型艺术家的未来。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解决透视问题,用透视的眼光观察物体,掌握透视的变化规律,以及物体固有联结――结构问题。在教学中更要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可摆较简洁、对象较少的静物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认知力,让学生在单纯中发现丰富的内在变化:如何构图,处理画面上的空间关系,把握画面的细节特征等;而后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组合体、多角度地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强画面的组织能力,对画面中体现美感的东西进行重点描绘,集中感受对象鲜明的特征,对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舍弃,避免学生见啥画啥,重点不突出的弊病,让学生较顺利地走入美术的殿堂。

二、深入研究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造型规律、培养学习兴趣

结构素描是以研究和表现形体的结构为宗旨,主要以线的形式来表现形体的穿插及构成关系,而明暗素描主要采用明暗法,依靠空间透视原理(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来表现形体在空间中的诸多因素,主要特征是以明暗调子来控制形体的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空间关系,这两种素描没有本质的区别。素描规则告诉我们,没有不讲结构的造型艺术,也没有不注重结构的素描,结构是各种体系素描的命脉,点、线、面、质感、量感是素描的要素。我们从事的高中美术教育针对的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一般遵循一套既定的程式。从内容上分有:静物几何形体石膏分面像石膏人像真人肖像的练习;从教学手段上分有写生、临摹和默写等方法上的训练,来锻炼学生手、眼、脑的协调性,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达到基本绘画技法与美学观念的统一。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个性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艺术的领悟,是独特地运用美学法则的表现,但个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独创性的作品,对干初学者在学习素描时,临摹某某的作品,甚至像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摹写,可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在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一味地摹仿,要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古人所说的“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绘画作品中“不可无我”即是在作画时不可无情。

高考美术生的教学是走“写实”的道路。三年里,在教师平常的示范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学习了教师的作画风格,这易造成全班学生的画一个样,这也许间接地扼杀了许多学生的艺术灵气。齐白石老人不是曾告诫自己的弟子:“学画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个中意味不言而喻。教师应更多的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注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思维方式,因材施教,在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引导其自由发展,力争在班上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这样才能对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作画个性是不能强制产生的,是其内在成长起来的,是其自我的必然反映,我们在教学中应融会贯通,灵活教学,因材施放,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不同的花木来,使艺术界更加绚丽多彩。

要始终强调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不可被动地刻画对象,人云亦云,同时在素描训练中寻求简练合情合理地表现见到的物体或人物,以达到形神兼备,丰富而又洗炼,严谨而又生动。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采取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齐头并进、各光源前提下作业相互结合;并且要在其间安排构图作业,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懂得画面的构成,培养其表现整个画面形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留学生教育 管理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早在2013年就被评为全国重点骨干高职院校。近两年来,学校为了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国际化水平,每年都会招收一批留学生,对其进行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学校发展规划决定,争取到2020年,在校留学生达到六百名。如此庞大的留学生队伍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很多留学生希望通过到中国学习,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学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各国青年人在中国学习生活的这段经历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与留学生接触的每一位老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学生都代表着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历史上看,我国长期将来华留学生工作视为外事工作的组成部分,来华留学生档案材料都被作为“机密文件”处置。如果留学生工作处理不好,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恶性事件。“外交无小事”,我们要强化思想意识,认真对待留学生管理工作

三、我校留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留学生管理体系并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孙宛秋将这些问题归纳为招生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后勤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将从这三面出发,结合实际,对我校留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

(一)招生管理方面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招生难。以自身的经验来看,不管是选择国内高校还是出国留学,我们都会首先选择那些被人们熟知的、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学校。同样的,国外留学生也会大量地涌入像清华、北大、南大这类重点本科院校当中,这就对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招生难度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以我校为例,每年招收的留学生人数只在三四十名左右。因此,加大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对解决招生难这一问题很有必要。

2.学生国籍过于集中,不够广泛。根据教育部的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显示,亚洲总人数达240154,占留学生比例60.4%,并以6.5%的数量增长。而欧洲、美洲、大洋洲人数之和只占留学生比例的27%,同比还以负数增长。以我校为例,学生均来自印尼、老挝、缅甸东南亚国家,学生国别较集中。这样的留学教育实质为区域性留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国际化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3.招生途径单一。从美国、德国、英国等留学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来看,他们的招生途径多种多样,有通过政府渠道的奖学金生招收,有依靠留学服务机构的学生招收,还有通过网络自主申请的招收。我国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招生途径相对单一,以我校为例,我们每年招收的学生很多都是政府奖学金生,能享受政府奖学金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人数。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在中国的学费是全免的。有的学生,政府还发放生活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

1.汉语教学水平有待提升。以中国人到外国留学为例,第一年学校会为大部分人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培训,这不仅可以让留学生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更可以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语言基础。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配备专业的汉语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所有课程均用英语授课,这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毕竟很多亚洲留学生的英语并不好,而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难。所以重视汉语语言课程非常重要。

2.课程设置有待与国际接轨。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并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导致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课程设置与中国学生基本一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将会影响对留学生的吸引力,降低留学生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陈旧。教师长期教授中国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但是,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受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高效教学方法。

(三)后勤管理方面的问题

1.缺少高素质后勤管理人才。由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遇到困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留学生就很容易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后勤管理队伍,为留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十分必要。

2.服务机构不完善。这个问题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例如:几乎每个高校都缺少针对留学生的心理辅导机构。有研究显示,由于受到“文化冲击”的影响,来华留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平稳渡过“文化休克”期,那么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产生不良影响。

3.学生生活单调,信息闭塞。很多学生来中国后,每天都是重复教室、宿舍的单调生活,没有课外活动,对一些生活信息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定会出现抑郁、孤独、思乡的负面情绪。

(三)我校留学生管理的建议

1.招生管理方面的建议。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向欧美国家倾斜。“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与品质相比,宣传、包装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可以凭借政府机构、华人团体、网络科技等手段扩大学校,特别是学校特色在国外的宣传力度。其次,拓展招生渠道,增加生源。两国政府合作招收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毕竟是少数。我们还可以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依靠留学服务机构,与企业合作,接受个人申请等方式,增加学生人数,提高学生质量。

2.教学管理方面的建议。第一,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丰富的知识、轻松幽默的语言、先进的教学手段,特别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对于语言课存在的问题,我有两点建议,一是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让教师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提升教学水平。二是备课,语言课中重点、难点的统一十分必要。同时在集体讨论中,可以形成“头脑风暴”,涌现出大量贴近生活的实用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点。第二,改革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来学专业知识,有的是来学语言,我们要尽力制订出适应不同学习需求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同时,优势专业课程的安排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在国际交流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严格教学要求,强化教学效果。目前,对留学生的学习成果没有过多要求,只要没有挂科,最终都能顺利毕业。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这里,我们要学习欧美国家,实行“宽进严出”政策。规定毕业前,汉语水平要达到某个等级,专业技能要拿到某些证明。

3.后勤管理方面的建设。首先,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定期对后勤管理人员进行语言、法律、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培训。留学生的后勤管理纷繁复杂,档案的保管、手续的办理、生活问题的解决、安全的保证、活动的开展等都属于后勤管理的范畴。只有建立一支专门的队伍,才能让种种问题得到高效解决。其次,完善后勤服务机构。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穆斯林餐厅、增加留学生图书阅览室,等等。对留学生的、生活习惯给予充分的尊重,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最后,将学生纳入后勤管理队伍中。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间建立的深厚友谊,能够影响未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学生进行选拔、培训,为留学生进行一对一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帮助他们学习语言、为他们解决生活琐事、提供各种新鲜资讯、拓展他们的活动范围,等等,最终目的就是帮助留学生尽快、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社会。

三、结语

我校留学生管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我们应该紧抓这个机遇,多方学习,借鉴优秀管理经验,加快我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http:///20160415/n444287217.shtml.

[2]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2011:74.